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大学教育论文

2022-04-30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全国各高校都在不断地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力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有机整合将对深化教学结构改革、优化教学效果、革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大学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大学教育论文 篇1:

互联网+高校教育的现状及建议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互联网技术已经深深地影响着各行各业,而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教育而言,“互联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虽然都在倡导“互联网+”的概念,但只是趋于表面化,并未落到实处,没有真正实现互联网和高校教育的跨界融合。因此,本文从“互联网+”的背景出发,分析了现阶段互联网+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发展建議。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育;融合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71

1 互联网+高校教育概述

1.1 “互联网+”概述

按照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互联网+”是将互联网与传统的各行各业有机融合,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实质上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创新 2.0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和新业态。“互联网+”是两化融合的升级版,是将互联网思维及其技术等核心特征提取出来,与传统行业、产业的全面融合,但这种融合不是1+1=2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创新产生1+1>2的“聚合反应”,这其中创新是关键。同时,“互联网+”的“+”,不仅是技术上的“+”,也可以是思维、理念、模式上的“+”。

“互联网+”的三个核心特征:一是跨界融合,把互联网技术跟行业内容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新的模式、新的业态和新的领域;二是创新驱动,运用互联网思维、平台和技术开展自我变革、实现创新驱动,这正是互联网的特质和优势所在;三是重塑结构,“互联网+”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工作中,并将更深入、广泛地打破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和文化结构等。

1.2 互联网+高校教育

互联网+高校教育不是在线教育,而是一种变革的思想,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创新高校教育的组织模式、教学模式和服务模式等,进而构建数字时代的新型高校教育体系。

高校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社会活动,是以大学生为主体,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大学生。所谓的互联网+高校教育,就是高校教育利用互联网技术,集合自身优势,进行创新融合,探索教育新模式,打造新型的高校教育生态体系。互联网+高校教育是高校教育领域新的研究课题,这种模式将会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互联网+高校教育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技术的创新,还有对学生自主学习及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的冲击,以及对教育教学理念和体制更深层次的影响。

2 互联网+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终端等互联网技术已深度融入高校,并被广泛使用,实现了数字图书馆、在线课堂、网络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学习者获取知识渠道的便捷程度越来越高。“掌上大学APP”等项目应运而生,进而实现了移动教学。例如南京大学的教师打破常规,要求学生使用微信平台,通过规定时间内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签到,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微信平台“随堂”交作业,这门课也成了南京大学首个鼓励学生用手机的课程。然而在这种看似和谐的互联网+高校教育模式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互联网技术和高校教育表面结合、实质分离

现在的互联网+高校教育只是趋于表面的形式化,将传统教育生搬硬套在互联网上,教育结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仅停留在表面结合、实质分离的状态,即高校教育的互联网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高校教育,高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还没有真正做到“互联网+”的创新融合。目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寻找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与高校教育本质理念之间的平衡支点,促进互联网与高校教育跨界融合。

2.2 教学资源无法真正共享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已将我国高等教育推到大众化阶段,随之而来的是,我国教育进步,科技突飞猛进,同时也涌现了大批的优秀、顶尖人才。但仍存在进步的副产品,并不可避免地制约着教育科技的前进,成为“绊脚石”,其中之一便是高校的教学资源共享问题。在高度互联网化的高校,虽然有一些精品课的资源已经共享到网络教学平台上,但是仅限于精品课的教学资料,大部分的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学生无法实现跨专业选课、跨校选课、学分置换等交叉学习的方式,很多教学资源也没有真正实现网络共享。

2.3 缺少认证、监管及考核机制

现在国内存在的几种常见的互联网+教育模式有慕课等形式。虽然国内很多著名高校都加盟了慕课平台,且纷纷提供了各自学校的特色课程,实现了所谓的“开放大学”,但是,这种模式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即学生在慕课等平台学习课程无法得到学生所在学校的认可。究其根本原因,一是认证问题,学生所学的课程无法得到认证,学校无法确定该课程是否符合高校教学大纲的要求;二是监管问题,学校不能保证学生是否真正学习过该课程;三是考核问题,学校以及学生本人都无法准确定义完成课程的程度,是否真正学会。

2.4 高校教育趋于大众化,学生学习比较盲目

放眼现在的高校课堂,学生学习的内容大多一样,然而学生的资质各不相同,兴趣迥然,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不同,“大课堂”的教育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为了保证课程进度也可能会遏制学生个性发展。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根本无法在一个课堂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这就导致绝大多数的学生处于想学习却不知道自己学什么的状态,学习比较盲目,缺少针对性。而从学生本身来说,高校课堂的这种现状,使学生学习没有着力点,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 互联网+高校教育的发展建议

传统的教育模式阻碍了高校教育的发展,高校教育的互联网化也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这二者都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无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使教育管理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高校不能再以统一的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为目标,要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高校必须建立一套与高校教育实际情况相符合、以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和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的教育管理模式。

3.1 转变观念,用创新的思维实现互联网+高校教育的跨界融合

现今,作为高级人才输出的高校面临着“互联网+”的冲击,因此,教学过程中越来越“PPT”化的照屏讲课、教育的单向传递等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模式需要转变。教学的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等都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模式,用创新的思维实现互聯网技术与高校教育的深度跨界融合,大学课堂上不再是以教师为主的单向教学模式,而应是借助多媒体、移动网络和智能终端的、活跃的师生互动,甚至可以是以学生为主的新模式,且各高校间也应该共享教学资源,开放式办学。这种教学理念可以通过建立高校教学平台实现,如同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对高校资质的评估,通过考核认证的高校,可以形成一个高校联盟,联盟内的高校之间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实现跨校、跨专业选课;学生通过教学平台进行在线课程学习,规定学分学完后,在线进行结课考试,考试的成绩可以和自己所在学校的对应课程进行学分置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互联网+”模式下的高校教学资源的共享,做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大学。学生如同买家,在平台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实现真正的跨校、跨专业选课,使各高校做到互联互通,教学资源共享。此外,也可以邀请一些知名的企业进行在线的职业培训,学生可以在平台上选修企业的培训课程,并和学校的学分进行置换,甚至可以在平台上进行一些实习工作,这样也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和课程的实践实训,也更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3.2 共享教学资源,实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借助“互联网+”技术,互联网+高校教育的模式将真正带给学生更大的学习便利。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通过在高校教学平台上共享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按照个人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规划进行跨校、跨专业选课。平台还可以成立网络学习班级,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上课时间。课前,教师会提前将课程学习资料和教学安排等教学资源共享到网络课堂,供学生预习,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课堂上将不再是教师“一言堂”式的授课方式,而是由教师组织学生根据课前布置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这种学生自主预习、学生讨论、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生也不再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生在自学和讨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会将生硬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可以改变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且这也是高校教育的初衷,以学生为主,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

3.3 解决认证、监管和考核问题

高校教学平台要和权威的政府教育监管部门合作,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加盟高校进行评估和认证,对在线授课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实名认证和资质考评,通过考核的教师和学生才能在平台上进行授课和学习。对于考核方式和成绩也必须保证其真实、合理、有效,加盟的高校必须承认这个平台所公布的成绩,并允许学生进行相应课程的学分置换,或者平台有权颁发结课证书,并得到各高校的认可。学生选课后受平台、开课方和所在校方三方监管,通过平台签到、开课方授课时人脸识别,统计上课学生名单、在线学习时间等,综合完成在线学习的监管问题,提防学生选课后不上课,而平台应同时确认开课方开课是否及时,并给予等级评定。学生完成课程指定学时后,开课方组织学生进行在线测试。开课方可将评定的学生成绩公布到平台上,平台还可根据学生完成课时及考试成绩给予综合成绩,成绩通过者可得到相应学分与本校课程进行学分置换。这种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将给予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互联网+高校教育的模式将改变现在大学生应付考试的学习认知和考什么学什么的学习现状,也将冲破传统模式的屏障,使高校教育得到质的飞跃。

3.4 利用大数据技术显现个性化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高校教学平台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追踪并分析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及专业素养,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学习或者职业规划的建议,使学生真正了解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职业选择。通过平台提供给学生充足的、筛选过的高质量的资料,使学生及时了解行业现状及职业的发展方向,并根据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程度,对每个学生给出合理的学习建议和选课方案,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盲目、没有针对性的问题,实现孔子“因材施教”的现代化、互联网化。与此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实习表现,提供给学生实习或者就业的机会。

综上,高校应该抓住“互联网+”的机遇,用创新的思维改革教育理念,通过建立高校教学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先进技术,实现高校间的资源共享和深度的校企合作,建立高校教育体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能动性,真正做到兴趣主导的因材施教。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丽,林世员,郑勤华.“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

[2]周逸.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模式探索[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12).

[3]李楠,杜刚.浅谈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共享[J].经济视野,2013(5).

[4]康玉洁,梁艳艳,田冲.“互联网+”对传统大学教育的冲击[J].河北企业,2016(12).

[5]李鹤.“互联网+”时代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以财经类院校为例[J].科技视界,2016(27).

作者:李鹤 潘美宏

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大学教育论文 篇2:

大学课堂信息技术应用探索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全国各高校都在不断地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力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有机整合将对深化教学结构改革、优化教学效果、革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大学课堂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tudy of University Classroom

Ding Li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cience,Zhengzhou450002,China)

一、导论

2000年10月,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课堂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课堂的意义

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课堂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当前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课堂对教师教学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目的就是要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技术支持和环境支持,信息技术运用与心理的互动关系也提示人们不同的人在面对各种技术进行运用时是存在差异的。在不同的技术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特征和心理过程特征存在差异性。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其实可以说也是运用教育心理研究的成果来指导、促进新技术的有效应用,考察新技术环境下认知、学习与教学活动的新变化、新规律,又可以丰富和推动原有学习与教学理论的发展。而且在教学上,由于多媒体的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进一步加强了教学效果,对教师的教学整体上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1.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课堂可以帮助教师突破教学难点、重点。在教学中,常常会有许多抽象的知识,而这些知识用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述,许多学生往往感到难以理解,难以记忆。信息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能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信息于一体,从而以内容生动、图像逼真、声音动听的形式展现出来,将知识的静态图形动态化,产生极佳的逼真效果,使教学内容更充实,更形象,从而完成对教学难、重点知识的突破,提高课堂效率,这样就可以在抽象与直观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便于学生对难、重点知识的理解。

2.运用信息技术能提高教师备课效率和质量。信息社会的特点就是信息具有共享性。以前传统的备课时查阅资料局限性比较大,能利用的资源也比较少,而随着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就可以在互联网、教学资源库中检索到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且表现力丰富的教学素材,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这些素材进行舍取。另外,以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平台,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各自的教学经验,实现教学资源和教师智慧的有机整合,从而提高备课质量和效率。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课堂对学生学习的作用

信息技术由于本身具有特征,往往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课堂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强大的有效的认知工具,学习者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工具和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工具。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课堂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21世纪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素质,只有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程度。在这个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又发展创新能力。信息技术以其独特和鲜明的特点,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能力和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油然而生。

三、信息技术对大学教学实践创新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运用,大学教育领域的教学要素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的同时,也引起了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以及互动关系等都呈现出与以往教育形态不同的特点。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由技术进步带来的巨大变化,不断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并作好应对的准备。

(一)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信息技术己经引起了传统学习三大基石即阅读、写作和计算的根本性变革。表现在阅读方式上,由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由单纯文字阅读到多媒体电子阅读,在同电子资料对话中进行高效率检索式阅读等;表现在写作方式上,由手写走向键盘输入、鼠标输入、扫描输入和语音输入,并出现了超文本构思、多媒体写作和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表现在计算方式上,由数字计算走向用“基2代码”和二进制的数字化模拟和高速计算,并通过文字的数字化使读、写、算融为一体。教学手段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随着信息技术在大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出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双向视听远程学习、超媒体、电子数据库、教师和学生的电子邮件信箱、电子公告板BBS、英特网导航、文件和学习资料传递、聊天室与智能CAI等。各类技术在支持教育教学创新方面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信息化教育的实现需要多种新技术、新方法的综合应用。教学活动中技术性创新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前提,也是“教学创新”的生长点。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们教学应用提供了许多潜在的可能性:(1)大容量的信息存储,全真的信息传递。信息技术为大学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并能够综合以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电影或虚拟现实等多种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展现。从学习角度来讲,可使多种感觉通道同时发挥作用,减轻加工信息中的认知负担,提高信息传递效率;(2)增进教学交互性。多媒体的网络环境在学习过程的交互方面可以比传统教学具有更大优势,它可以使学生与计算机之间进行积极而频繁的信息交换,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练习、实验、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促进学生分析和综合能力的发展,拓宽师生之间思想和信息交流的途径。(3)便于对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全面的监控与及时反馈,有利于实施个别化教学。(4)降低教学成本。虽然在机器设备和教学软件方面所需的投资十分巨大,但许多研究者相信,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使用信息技术后,通过学生人数的增加、行政管理人员的减少、差旅费用的降低以及教师数量的减少等,最终将会提高大学教学的效益率。以上都是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潜在可能性。但这里需要提出的是,虽然信息技术促进了教学内容的传递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的质量也随之提高。如何协调质量和效率之间的关系仍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

在教学组织上,形式更灵活多样,在提倡对传统教法进行改革的同时,教育信息化更加强调对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并在各种教学活动中重视远程教育和课堂教育的最优化组合,注重提倡自学、贯彻启发、重视反馈、讲求效率。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出现新的远程教学和“虚拟课堂”等方式:传统的远程教学方式,如广播、电视己经逐渐被更为有效的现代信息通讯技术所替代,出现了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交互式远程教学和虚拟现实教学。在大学内部或各大学之间进行联合,为外地或边远地区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和培训服务,使之能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具有信息资源开放、跨越时空限制、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传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点。这就使得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具有开放性、全球性和可交流性。学习者对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而且,这种方法也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佳搭配和利用。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为大学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

1.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支持下的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立起来的,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它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但其最大的弊端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美国教育部曾组织十多位资深专家提出一份名为《用教育技术支持教育创新》的报告,为如何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教育提供了一种框架,提出“现代创新教育的核心是使学生变被动型学习为投入型学习(engaged learning),让学习者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随着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中,教学模式将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是多样的,如课堂视听方式,个别化学习方式,微格教学方式,远距离传播方式,及网上交互式等,为改变以往那种“教”与“学”的关系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传统教学模式将转变为与信息时代相适应,依托网络和多媒体的开放式的,多种形式共存的现代教学模式。学校教学活动中教学信息的控制权将从集中方式演变为分散方式、从金字塔模式演化为平面模式,教学活动将从知识的传授与接受为主,演化为学生的接受学习与自我建构相结合的方式。

2.师生角色和地位的转换。信息技术在大学教育中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中心地位出现转换,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权威型师生关系将向民主型师生关系转变。(1)教师层面。在大学的教学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帮助教师实现教学培养目标的一种重要资源。随着各种信息技术和教学软件的应用,教师的角色正发生重要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从知识的讲解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辅导者。教师的主要职责将变为组织课程和教学材料,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教学信息,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一种独立学习的精神和能力。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大学教育,教师应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个性、品格的培养,教师应积极按照社会的要求和学科的特点、内容,在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设信息化的多元学习环境,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充分发展。正如美国高等教育与技术特别委员会所指出的,尽管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大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应该强调的是,信息技术永远不可能替代教师的作用。(2)学生层面。在信息化条件下,由于网络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新知识和新信息的交流,学生将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进度来进行学习。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使学习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手段的开放性、多元性和交融性将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知识传播的多维度时空,学生的创造思维和灵感的发挥将在虚拟社会中得到更好再现,现实和想象在网络中架起“实践”的桥梁,实现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结合,为创造性学习提供崭新条件。

四、结论

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教育创新的关系研究是当前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深刻理解现代信息技术给大学教育创新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世界教育信息化浪潮中,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大学教育创新和促进大学教育发展,开展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该全面认识信息技术在大学教育创新中的作用,信息化大学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克东.信息技术与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李芒.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意义及原则[J].电化教育研究,2009,5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0,5

[4]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11,1

[5]任友群,庄瑜,董琇.将课程,教学与技术结合起来—兼评美国2000年"全国教育技术标准(学生)"[J].全球教育展望,2011,2

作者:丁立

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大学教育论文 篇3:

青海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结合青海大学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所做的教育与教学实践,教学组织、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培养体系等方面,提出青海大学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发展对策。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学实践;教学模式

1教育信息化概述

信息化是人们追求或者推动一个系统中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从表现形态上看有两点,即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信息化就是培养和发展以智能化教育工具为代表的新的教育能力,并使它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过程。

教育信息化应该包含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任何应用(尤其是教育资源的开发、标准的制定和高效利用),进而在教育领域中实现信息社会的管理和组织方式。信息社会管理机制的扁平化,进一步影响了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和教育管理的变化。教育信息化将用教育技术、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影响到教育观念和教育管理方式的变化。

教育信息化具体来说,就是指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进而影响到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和教育管理发生相应的变革。信息技术教育成为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研究课题之一。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要素可以解释为:信息网络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信息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资源标准的构建是资源推广与复用、共享的前提;信息资源的利用、复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目的。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现代化所必须的,是教育改革的基本前提。第一,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加快知识的更新速度;第二,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层思维能力;第三,教育信息化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有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青海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1) 环境建设

青海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校领导的关心、支持、领导组织和清华大学的对口支援下,从组织领导机制、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已初具规模。

教育信息化作为推动青海大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采用强有力的措施。成立了指导和协调全校信息化建设的领导机构——青海大学计算机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青海大学教育信息化的工作,作为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有关教育信息化的各项方针,发挥协调有关教育信息化的各项工作作用的协调管理机构。

为了迎接教育信息化,青海大学将校内相关单位进行机构和人员整合,成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具体实施校园网建设、电化教育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管理维护与推广等工作。

在国家西部大学校园网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项目的驱动下,我校校园网室内综合布线工程于2003年4月15日正式开工,于2003年6月已基本完成各园区的室内综合布线工程;我校的园区内光缆工程从2003年10月17日起正式开工,于2003年12月初完工。校区间及城域网光缆工程,于2003年11月基本完成。从2003年12月起我校连入中国教育科研网并进入试运行阶段。

室内综合布线:涉及校本部、农科院、农牧学院、财经学院四个园区共44栋建筑物共2501个信息点,其中校本部(含农科院)布点1463个、农牧学院布点547个、财经学院布点491个。已完整覆盖各园区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和学生宿舍楼。

光纤工程:涉及校本部、农科院、农牧学院、财经学院四个园区几乎所有的建筑物(包括家属区)。共计敷设光纤约18.5公里,熔纤548芯,终端光纤熔接点约1100个。

目前,我校向用户提供了DNS、WWW、Mail服务器、计费、网管和杀毒软件,FTP、VOD等网络服务。我校在教育部“清华大学—青海大学”对口支援建设项目的协助下,引进教育在线、综合信息服务、新时代交互式英语等应用系统,这些软件的应用使我校的校园网成为一个真正实用的和能提高工作效率的网络,并为最终建立数字校园、虚拟大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这些工作是青海大学信息化建设的里程碑。

(2) 资源建设

目前,学校建立超过100 GB的精品课程资源,资源上载数量18000多个。清华大学54门网络课件和多媒体素材,文本文字量约1500万字,图形图像4万多幅,矢量动画4000多个,交互式微教学单元1000多个,以及大量流格式音频和视频素材;清华大学自主版权37门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精品课程。而且,对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确立提供课程教学的音、视频资源制度,面向全校开放。

(3) 信息技术应用与教育手段的改革

教育信息化必须落实到学校的学科建设之中。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向不同学科渗透的不断深入,几乎所有的学科都面临着学科与信息学科交叉建设的繁重任务,从内容到方法,甚至一些学科的观念和理论,都面临着调整或重组,这种变革正是教育信息化的深刻影响之所在。因此,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与落实,各类学科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改革进行积极的组织与引导。

目前我校将积极推行五种教学模式:

(a) 基于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模式”;

(b) 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c) 基于互连网络的网络教学模式;

(d) 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模式”;

(e) 基于协作式学习的“网络社区资源学习模式”。

(4) 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教育的改革是通过教师实现的,师资特色是教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资背景构成不同特色的景观,而师资背景又构成了教学资源建设的特色。没有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没有教师水平的普遍提高,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与网络化的基础设施利用率就会降低。师资力量和水平的不足将是阻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因此,青海大学在教育信息化的规划中,把师资培养作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采取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鉴于青海省经济与教育发展现状,制定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信息化人才素质标准,制订学科信息化应用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办培训班,对职工进行各方面知识与技能培训。

2.2青海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意义

教育信息化建设在青海大学教学工作中的推广应用,对提高青海大学的整体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学手段,具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质量,降低教学成本

青海大学初期投资1000万元,建设成服务完备的校园网络。我校的师生可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进行教学活动;在校师生随时随地的可以通过教育在线进行课程的教学活动,包括课程作业、提问、考试等的交互教学活动;比如“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学生访问课程一学期达30多万次,批改作业1万多份;比如有一门课程,教师传递给授课学生的资料数量达数十兆,大大地降低教学活动中的成本。

(2)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在线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交互方便快捷的特点,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课程提问,教师可以在网络上进行课程提问的回答指导,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师生交换意见的效率。比如,教师通过教育在线对不同专业的、不同学时的学生进行“仪器分析”课程授课,不但发布课程通知,而且进行学生提问的回答;有位老师将外语教学中一些惯用语,通过教育在线论坛与学生们探讨、交流。在教学中产生了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教学效果。

(3) 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

教学管理部门可以有效的对任课教师的工作进行管理,能方便的统计任课教师进入课程的次数、作业数量、学生提问与教师指导数量等教学活动量化指标数据。比如:对某位老师所授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进行统计,上课学生数量1千多人,教师每学期访问课程次数为239次,授课学生访问课程次数26890人次,课程被访问29280人次,布置作业数量10多次,上交作业数量10260次,再对期末课程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就能够对出台提高教学质量的管理文件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4) 提高任课教师备课的质量

任课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设备保留以往的备课资料和教学信息,方便的修改以往的备课资料;在备课过程中也可以方便地引用公共资料,提高教案的质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5) 提高现代教育水平

教育信息化在我校的推广应用,不仅提高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部门管理等的质量和效率,而且从社会效益上讲,极大地提高了我校教育现代化的水平,提高了我校的知名度,校际之间也可以互动教学。

(6) 形成以校园网为依托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更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7) 探索信息化时代改革传统教育思维和模式的途径,总结教师利用网络及多种教育资源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和多种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

(8) 通过青海大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使我校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同时促进校园网建设,师生共同开发网络资源。

(9) 通过青海大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引领教师转变课程观念,调整课程结构;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开展教研网络和信息化数字化的教研平台建设;提高本校教研的时效性;提倡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互助性和合作性学习。

2.3青海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展望

青海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促进教学发展和教育改革中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青海省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走在前端,为了使青海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更上一层楼,取得更大的成绩。在以下方面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去做:

(1) 尽快建立专职的推动和协调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

(2) 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化;

(3) 加大组织和引导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建设,建立奖励机制;

(4) 根据信息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师资培养;

(5) 以多种形式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和普及教育工作。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at Qinghai University: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LIU Yan-min1,MA Zhong1,HUANG Wei-tong2

(1.Depart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810016 China; 2.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参考文献

[1] 黄果. 敲开网上大学之门[J]. 计算机世界,2000,5.

[2] 余胜泉,陈天,何克杭. 在Web平台上交流[J]. 计算机世界,2000,6.

[3] 柳栋.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习资源与资源库—概念、作用机理、分类和建设对策[EB]. http://www.being.org.cn/ theory /ety2003-2.htm

[4] 马治国. 网络课程评价的理论与实践[J]. 辽宁教育研究,2004,(5):69-71.

[5] 应宏. 网络技术与教育信息化[J]. 微机发展,2005,9.

作者简介:

刘艳民(1964—),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马中(1967—),男,副教授,青海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作者:刘艳民 马 中 黄维通

上一篇:10kV电网建设工程管理论文下一篇:国内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