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思想论文范文

2022-05-13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马克思思想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具备极强的开放性,不但为马克思生态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还为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化解指明了具体的方向,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本文就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时代价值进行了探讨。

第一篇:马克思思想论文范文

浅谈马克思人学思想

摘 要:人作为一个类存在,或是一个现实人存在,都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从人的本质出发,用人的本质解释世界,必然会把人的本质看成是衡量社会关系、社会制度是否合理的标准,所以人的本质的实现就成为历史的终极目标。但是人作为实践的主体是不可能脱离实践,进行实践就是对社会历史的改造。在对世界的改造中,人的本质实则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现实社会中坚持的是以人为本原则,使发展的益处惠及所有的社会、所有的个人。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使人与人的共处达到最终的和谐。

关键词:人的本质;社会发展;人与人和谐相处

马克思曾经说过:“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人当作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人在社会发展中作用是不可以小视的,所以在考察人的时候就必须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去。

人的本质问题实际上是指什么使人成其为人的问题,是人如何产生发展的问题。是指人之所以成其为人的根据及其应具有的本质规定。劳动是人的一般本质,人通过劳动获得了生活资料,满足了人的生活需要,也使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劳动就其自身意义来说,就是实践。首先,实践是人的生存基础,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要满足吃、喝、住、行等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为了生存和生活,人必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生产出自己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其次,实践是人的意识活动的基础,“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最后,实践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反过来又规定着人的本质。人处于的一定社会关系中,其具体的本质则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为了生存和生活,就不得不去创造生活资料,在创造的過程中,人就外界有了接触,人与人、人与社会发生关系。首先是人与人之间,因为要满足自己的物质要求,在自己实践的基础上,将他人当作是实现物质要求满足的工具。同时自己也同样的被他人当作实现物质要求满足的工具;其次是人与社会之间,在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人只有在社会之中,其自身的价值才能够体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绝不是预成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创造活动而生成的过程。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创造活动,实现对世界现有形态的不断超越,推动人类社会历史不断的向前。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由一切社会关系总和决定的,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具体人的实践活动条件都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地理条件下,基于自己一定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的具体活动。

从另外的角度看马克思的“人”——人的价值,“人的价值是指作为价值客体的人满足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需要的属性,人是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统一”人虽然也有工具性价值的属性,但是人以自身目的手段,人的工具性价值的属性毕竟是为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一旦人的价值的主体性被抹杀,那么人的价值就沦为纯工具性的存在,和物的价值无异。人的价值的另一层面是人的非基本价值,也就是人对社会做贡献的能力,不同的个体的人其非基本价值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的结果就是人的本质实现程度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程度的不同。个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杰出的人会对于社会生活和历史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在社会学的研究中,社会指的是由有一定关系、相互依存的人和人组成的但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们通过交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的本质是人和人关系总和的表现形式。人,确定了社会的规模和活动的状态。组织形式,决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生产关系。就社会的功能性质来说: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它是由人群组成一定的文化模式组织起来的。生产活动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任何一个社会都直接和间接的依靠生产关系的变更从而推进社会的发展。另外任何特定的历史时期,都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最大的族群整体。具体的社会有明确的区域界限,存在于一定空间范围之内。任何一个具体的社会都是从前人那里继承下来的一份物质和精神的遗产,同时又和其他社会发生横向交错的联系,具有自己的特点,表现出明显的非连续性。社会有一套自我调节的机制,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能够主动地调整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创造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想要人与人能够和谐相处要坚持以人为本,然后发展经济,使人们能够过一种体面的生活,并为满足人的更高层级的需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另外改革、调整、完善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创造公正、平等、民主、和谐的社会环境,提高社会成员的参与意识,增强其尊严感、归属感和成就感。尊重、保护和发挥人的自由自主的能动创造本性,为人的潜能发挥和自我实现提供广阔空间和社会条件。人的自我实现也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体现了个体人格的丰富性和全面性,又体现了人的开放性和无限超越性。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是衡量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最高价值与道德尺度。以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不仅是指人的多层级需要的满足和价值实现,而且是指多极主体的需要的满足和价值实现。作为主体的人分为个体性存在、民族和国家等群体性存在以及人类总体性存在,因而也就有个体的、群体的和人类总体的需要、利益和价值。各个不同的个体、群体之间有共同的需要和利益。为此,就要在承认主体多极性的前提下正确处理个体利益、群体利益以及人类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从而人与人能够和谐的相处,最终达到人类的最大的幸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张筱薏.效率和公平原则的人学透视——从人的价值看效率与公平[J].哲学原理,2008(8).

作者简介:

姜巧莹(1990—),女,辽宁大连人,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作者:姜巧莹

第二篇: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时代价值探讨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时代价值探讨

【摘要】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具备极强的开放性,不但为马克思生态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还为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化解指明了具体的方向,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本文就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时代价值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哲学;生态问题;时代价值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以后,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严重,主要反映为生态问题的爆发与不断恶化对人类的发展及生存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在近代工业文明时期,因为人类对于自然资源过度的开发、利用,导致了世界性的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充分掌握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一、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概述

(一)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所有哲学自然观探索的关键问题。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是对传统哲学自然观的“取其精华、去其槽粕”,在严格遵守唯物主义准则的前提下,批判性地汲取了黑格尔与劳动中介相关的论述,认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性以及其相较于人类的领先地位。与此同时,在具体实践环节精准掌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实践成果当中归纳出人与自然发展的基本规律,概括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无法离开社会的环境而存在,是以具体的个体并且凭借相应的社会状态而存在于各式各样的社会关系当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恶化的重要反映。要想从根本上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就需要杜绝人类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过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妥善解决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

二、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时代价值

(一)指导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时代价值首先表现为指导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综合性的工程,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共同组成了生态文明的统一体。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就是树立起牢固的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推动以往相对滞后的价值理念转向生态文明理念;制度为实现物质与精神层面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生产模式的变革创新、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着生态文明制度的创建完善以及生态文明价值理念的树立。唯有遵守系统的基本准则,由系统层面着手对生态进行管理,完成好生态文明所有层面的建设工作,才可以建设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社会。

(二)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提出,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则需确保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两大系统间保持稳定的物质循环。违反基本的自然规律必定会导致灾难,人与自然之间爆发出的各类矛盾,其实都是源自于不合理、有违自然规律的经济发展模式。所以,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时代价值还反映在其对于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的促进方面。在以往,经济发展对于自然资源有着极强的依赖性,过度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往往采取粗犷型的经营方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循环经济发展方式严格遵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共赢。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启发人们,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以及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运用,此类行为严重违背了自然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社会要想有序、稳定地发展,首先就需妥善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杜绝以往那种粗犷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构建起“资源—产品—再资源”的循环发展方式,让能源与物质处在不间断的循环过程中,达到对于自然资源的循环运用。

(三)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美丽中国建设是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双赢的主要渠道,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新阐述,同样是全新的希望与追求。美丽中国建设所指代的并非是纯粹的“碧海蓝天、山清水秀”,而是需要在推动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社会发展的具体状况与广大民众的生活水平、质量。在美丽中国建设的具体环节,需要全面掌握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核心价值,在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长期秉持科学发展观,为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而不断努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有着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的时代价值。现阶段,我们国家正面對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需充分发挥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时代价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水华.从“对象性关系”到“物质

变换关系”——论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逻辑发展[J].生态经济,2014,30(1):186-190.

[2]徐水华,刘勇.论马克思生态哲学思

想的内在生成逻辑[J].前沿,2011(5):185-188.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

作者:岑朝阳 倪泽莹

第三篇:马克思人力资本思想分析

【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本思想,文章主要分析马克思在人力资本的定义、价值构成、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创造作用、差异性、产权特征的分析,马克思人力资本思想的内容虽然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在现今仍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资本论;人力资本;马克思

【收稿日期】2006-02-23

【作者简介】周苑春(1982- ),浙江萧山人,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政治学院2004级研究生。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人力资本做了较多地研究。虽然他没有明确地提出过人力资本概念,但从人力资本的实质来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中对劳动力商品的阐述与当代人力资本理论存在相通之处,并能为我们所借鉴。马克思关于人力资本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力资本的定义

马克思明确的指出:“我们是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肉体力和精神力的总和,它存在于他的活的人格中,他把它推动时,通常会产生一种使用价值。”他还指出,可以将劳动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的解释是:“人力资本的显著标志是它属于人的一部分。它是人类的,因为它体现在人的身上;它又是资本,因为它是未来满足或未来收入的源泉或两者的源泉。”

马克思的劳动力在实质是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的定义基本是一致的。舒尔茨的人力资本也就是马克思所讲的劳动力,只不过舒尔茨把劳动力看作是投资与收益的结果,而称之为人力资本。

二、人力资本价值构成

马克思认为:“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因素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在这里的“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应包括科学技术条件、社会生产协作和管理水平等非物质条件,“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则暗指劳动者的技能、知识、劳动态度等。

马克思认为,“同任何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因此,生活资料的总和应当足以使劳动者个体能够在正常生活水平状况下维持自己。”此外,“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总和,要包括工人的补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资料,只有这样,这种特殊商品所有者的种族才能在商品市场上永远延续下去。”马克思还认为,“为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而这又得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劳动力的教育费用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用。这种教育费----对于普通劳动力是微乎其微的----包括在生产劳动力所消耗的价值总和中。”最后,马克思还认为,“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马克思在这里明确指出了人力资本的价值构成,并阐述了通过教育和训练是增加人力资本的途径,并认为教育费用应该包含在劳动力价值之中,由资本家来支付。劳动力的教育与培训在马克思看来是从属于资本家的,是被动的,这个过程的发起是为适应剩余价值的生产,由资本家组织完成的。同时还指出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生产力水平、自然条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决定着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在范围、数量和质量上都不相同。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劳动者及其家属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也日益提高,因而劳动力价值有上升的趋势。这里他揭示了人力资本的国别(地区)差异、价值增值的因素,也表露出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性。

三、人力资本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创造作用

马克思认为,所谓资本,其实质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马克思同时区分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这一区分使我们能够理解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不变资本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关键,可变资本才能带来剩余价值,只有工人的劳动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这里所讲的“可变资本”,实质上就是人力资本。

马克思指出:“我们叙述了劳动过程的不同因素在产品价值的形成中所起的不同作用,事实上也就说明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资本本身的价值增殖过程中所执行的不同职能。产品的总价值超过产品的形成要素的价值总额而形成的余额,就是价值已经增殖的资本超过原预付资本价值而形成的余额。一方面是生产资料,另一方面是劳动力,它们不过是原有资本价值在抛弃货币形式而转化为劳动过程的因素时所采取的不同的存在形式。”“转变为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相反,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它再生产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本身是可以变化的,是可大可小的。这部分资本从不变量不断变为可变量。”

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关系上没有一个人能比马克思认识得更深刻、论述得更清楚的了。马克思关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不仅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而且也为正确认识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揭示了在生产和价值增殖过程中人力资本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创造作用。这个思想和结论实际上被后来有关人力资本的各种经验和理论研究印证,直到今日仍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四、人力资本的差异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马克思将劳动分为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强调了当社会财富的创造越来越由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脑力劳动为主的时候科学劳动和管理劳动的作用。他指出“直接劳动在量的方面降到了微不足道的比例,……同一般科学劳动相比,同一自然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相比,……却变成了另一种从属的要素。”他还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消耗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技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这种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以及和它有关的其他一切科学的发展,又和物质生产的发展相适应。)马克思认为由于人力资本的差别,不同的人力资本在使用中形成的价值量也就不同。质量较高的人力资本在使用中不仅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而且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同时马克思认为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价值的创造越来越依赖于高水平的人力资本,这也印证了一些国家经济所取得的大幅度的进步。

五、人力资本产权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力所有者要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他就必须能够支配它,从而必须是自己的劳动能力,自己人身的自由的劳动者。”“他必须始终让买者只是在一定期限内暂时支配他的劳动力,使用他的劳动力,就是说:他在让渡自己的劳动力时不放弃自己对它的所有权。”马克思还认为:“劳动力所有者和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相遇,彼此作为身份平等的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所不同的只是一个是买者,一个是卖者,因此双方是法律上平等的人。”《资本论》第2卷中,马克思指出:“劳动力的买和卖,这种行为本身又是建立在先于社会产品的分配并作为其前提的生产要素的分配的基础上的,也就是建立在作为工人的商品的劳动力和作为非工人的财产的生产资料互相分离的基础上的。”在《资本论》第3卷中,马克思写道:“他所以是一个资本家,能完成对劳动的剥削过程,也只是因为他作为劳动条件的所有者同只是作为劳动力的占有者的工人相对立。”

马克思的对人力资本产权的性质进行了严密的分析,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资本主义社会采取契约形式,给予工人完全的人力资本私有机制。虽然人力资本不仅具有属于个人私有的特征,但具有极强的依附性。这种依附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力资本依附于人而存在,并以具有劳动能力为条件,在幼儿时期,无人力资本存在,随人的年龄增长,人力资本逐渐步入形成期收益期和消费期,第二,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只有在劳动过程中才能体现并得到价值增殖,也就是说人力资本只有通过改变物质资本的形态或运用物质资本,才能将自己的价值转移到新的产品或使用价值中并创造出新的价值。

六、马克思人力资本思想评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本思想,其思想主要分布在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中,在当今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马克思分析了人力资本的定义、价值构成、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创造作用、差异性、产权特征,还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角度为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研究拓展了理论视野,马克思强调了资本的生产关系属性和经济剩余的归属性,虽然没有进一步针对具有资本一般共有的增殖性的人力资本的效率作更多的深入研究,但为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马克思的人力资本思想为当前我国正确认识人力资本的投资特性,更有效的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正确认识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建立更好的人力资本报酬机制以及正确认识人力资本的依附性,避免人力资本的浪费提供了巨大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对人力资本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其对劳动力商品的研究中,马克思关注劳动力商品的使用和交换,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确定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通过分析得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并没有对劳动力的生产进行充分的分析,这一点正是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因此,马克思的人力资本思想也具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M](第1,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王建民.劳动力商品与人力资本[J].北京大学学报,2001,(6).

[3]陈学法.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比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1).

[4]路菊芬,董学君.人力资本理论及相关问题的思考[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1).

[5]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6]孔令锋,黄乾.论人力资本产权理论的历史演进[J].社会科学辑刊,2003,(6).

[7]杨来科.马克思人力资本理论[J].广东商学院学报,1996,(2).

作者:周苑春

上一篇:现代机械设计论文下一篇:公司企业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