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前景

2024-04-11

载人航天前景(精选8篇)

篇1:载人航天前景

摘要:航空航天技术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最迅速、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航空技术是高度综合的现代科学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国防力量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在新的世纪里,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等各方面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悄然兴起,载人航天活动方兴未艾,而航天的未来总是最引人注目的,航天站、航天基地的建立与航天工业化、商业化都将是最敏感、最有前途的方向。

关键词:航天站航天工业化航天商业化

正文: 从加加林首次乘飞船邀游太空至今,载人航天事业已经经历了34个年头。人类终于冲破地心引力的禁锢,把自己的活动范围扩大到地球之外的空间。现在,载人航天技术已经开始在国民经济、科学研究和军事的各个领域内得到广泛应用。人类的伟大就在于其不懈的探索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科学家和学者们早已在积极地酝酿如何更大规模地进行空间开发和继续向更深的宇宙进军,并勾画出一幅景象壮观的立体蓝图。

航天站、航天基地的建立与航天工业化、商业化

人类征服宇宙的目的在于利用天上的独特环境为自己造福而建造各种专门的或综合性的大型航天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

航天工业化和航天商业化是载人航天活动的一种发展趋势.未来的工业生产用航天站可以建造在地球轨道上、月球轨道上、月球表面上或其他行星上。生产加工用的原材料可以从地球上运去,也可以就地取材,开发空间能源和其他星体上的矿物资源。航天工厂的产品或半成品可以送回地球,也可在天上直接用于装备或制造其他飞行器和设备。

天上材料加工,将是航天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初步的航天试验结果表明,航天环境中几乎能有效地改善所有目前已知的重要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而且能制造出地面上根本不可能制造的新材料。可以有把握地说,这一新技术领域的出现将使材料科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失重条件下液体中对流消失的特殊现象和无容器悬浮熔炼工艺,是对材料的结构、品质和性能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根本条件。天上材料加工尤其适合那些必须经熔化和凝固这一“液-固”状态转变过程才能制造的金属、合金、半导体、化合物、玻璃和各种晶体。

目前国外企业家最感兴趣的天上产品是药物、光学玻璃、电子、陶瓷和磁性材料。其原因一方面是这些材料在现代工业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这些材料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巨大障碍,因此寄希望于航天工艺。而一系列的天上材料制备试验,已获得了令人满意的、预期的、甚至是出乎意料的结果。目前许多企业在航天材料加工项目上纷纷投资涉足,充分表明这是一个有利可图的领域。日本是一个很讲经济性的国家。日本政府认为,天上生产将给日本提供一个经济发展的新机会。日本空间研究咨询委员会估计,对日商来说,到1995年前后,空间生产将是一个5亿美元的新工业领域,其规模相当于当今日本的无线电业和电机工业。

另据资料分析预测,2000年前后有市场活力的空间产品可能是药物、电子元件、特殊玻璃和玻璃制品、以及先进的合金。现在美国电子元器件的年销售量为160亿到180亿美元,年增长率为10%~15%。增长率的一半,即5%~7.5%有可能来自空间。材料可能包括硅、砷化镓和探测材料。美国空间政策中也曾对美国空间工业化和空间商业化的活动作出预测,预计到2000年后,美国空间民用项目的年度总收入可达650亿美元,年度税收可达130亿美元。其中属于材料(半导体和玻璃)加工项目的约占总收入的1/4。

历史经验证明,一种新技术的应用常常导致一些新材料的出现,而一种重要的新型材料的诞生,常常又反过来引起相关技术的重大突破。半导体材料的应用引起电子学上的一次革命就是极好例证。航天材料加工的重要意义正是在于它可能引起材料科学的重大突破,生产出可导致相关技术根本变革的、极有价值的新材料。因此有人预言:航天产品砷化镓有可能引起微电子学上的另一次革命,而另一航天产品,高质量的光导纤维,则将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即为信息革命铺平道路。所以说,空间材料加工有可能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深远影响。

除了天上加工生产外,未来的永久性航天站内的实验舱和各种平台,还将组成高功能的科学实验室和稳定、连续的观测系统。整个系统可由轮换来站的航天员进行操纵和维修。由于航天员专家的亲自设计和直接参与,实验和观测将是高水平的。

对太阳系其他行星的探索将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重大科学活动。以航天站为基地,组装载人的和不载人的航天器。发射到其他行星或进行宇宙探测,将具有很多优点。作为中转和维修站;在航天站上可以完成大型结构的组装、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平台或卫星等许多任务。

天上太阳能发电站

考虑到地球上燃料资源的有限性、热电站的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尖锐和大力发展核动力中(特别是在发生意外事故时)产生污染环境的危险性,研究通过轨道上太阳能发电站获取电能的可能性是合理的。这一前景规划已引起各国政府和企业家的浓厚兴趣和广泛重视。

这种天上太阳能电站将位于静止轨道上。它包括收集太阳能并把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的设备、把电能转换成低密度微波辐射并通过强定向天线向地球发射能量的设备、把能量收集器对准太阳和把发射天线对准地面预定点的定向设备。无线电辐射到地面顶定点并被接收后再转变成电能。计算表明,这种天上发电站重10万t。太阳电池板的面积有几十甚至上百平方千米,而发射天线的直径约达1000m。从这些数字可清楚地看到,要建造这样的发电站;尚存在着巨大的困难。在这里,向轨道上运送载荷的费用、在轨道上装配发电站及其半成品的价值等问题,均具有重大的意义。要把一个总接收功率为1000GW的发电站设备和部件送上轨道,需要像现用的航天飞机飞行50万次。如果预定25~50年完成运输,那么在一年之中就要完成10000~20000次发射。很显然,要建造轨道太阳能发电站,必须研制更先进的运输工具和运载系统。它们须能在一次飞行中把200~400t重的载荷运上轨道,而且费用是用航天飞机运送的1/10~l/20倍。尽管存在困难,但是在天上建造这种高收益的太阳能航天站,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技术上都是可行的。

建立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太阳能发电站,可以昼夜收集阳光。它所提供的能量在所有时间的99%以上都可以被利用,因而解决了以地面为基地的能量收集系统的夜间储能问题。

天上太阳能电力是一种清洁、安全而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能源。为了加速建立空间电力系统,美国将把它列入国家发展项目。预计在2000年之后可望建成100座这样的天上电站,其发电量将占地球总发电量的40%。很可能,未来在天上进行太阳能发电,是人类获取能量、摆脱能源危机的主要途径。太空城堡和宇宙移民

除了能源危机之外,当今全球还面临着一系列其他重大问题,例如物种灭绝;沙漠化和土质退化;气候异常(如非洲大面积连年干旱、北极罕见的暴风雪以及厄尔尼诺现象所牵连的全球海洋和气候异常);平流层臭氧减少;在南极和北极陆续出现臭氧空洞;工业化以来大量大石化燃料的使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持续增加,有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波及西欧、北美的大面积酸雨对生态危害,以及对空气、水源、土壤、环境的污染;大面积的热带林的采伐导致气候和生态的变化;人口增长过快可能导致的人口爆炸人满为患危机等等。

人类解决上述危机的出路不外乎两条:一条是加强治理,如保护环境、计划生育;另一条是去茫茫宇宙寻找和开辟新的生存天地。

关于在天上建立可供人们长期生活的地外别墅、基地、居民区或殖民点的想法,作为科幻小说的题材,早就出现了。随着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这种想法已从空泛的科学幻想阶段进入具体可行方案的探讨研究阶段。

科学家们设计的天上城堡的结构和形状方案是多种多样的,有圆环形的、多角形的、哑铃形的、面包形的、圆筒形的等等。有关文献中讨论得最多的是哑铃形和车轮形方案。前者是两个大舱,中间通过一个过渡管道连在一起.车轮形的航天结构可以围绕着自己的轴旋转,每分钟旋转一圈。这样所产生的离心力相当于地球上的重力,从而可抵消失重的不良生理效应。

一种圆筒形的天上城堡,长32km,直径6·4km,可居面积1300平方公里,可容纳几百万人居住。另一种更大型的城堡长121km,直径24km,居住面积达18000平方公里,可供1000万人口在其内居住。这类城堡内不仅有充足的阳光、空气、森林、湖泊,而且还有商店、学校、医院、公园、剧院、体育馆、游乐园。上述天上城堡是一个密闭式的生态系统,完全实行自给自足。系统内不仅能提供居民所需的食物,而且还能进行废物处理和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城堡内农场的温度和阳光照度都可以控制。农作物的栽培不需要土壤,它们生长在聚苯乙烯泡沫板上,根悬浮在泡沫板的下面,用营养液来浇灌。植物的茎、叶、根用来喂山羊和兔子。厨房里剩余的废物可用来养鸡,从而使这里的居民获得必要的羊奶、兔肉、鸡蛋等动物蛋白食品。合计起来,农场的产出可保证每人每天12558J的热量。除了农场外,城市还有生产加工特殊材料的工厂、专用实验室。总之,这里不仅有完善的生活和工作设施,又有山水花草等类似地面自然风光和四季、昼夜循环交替的环境条件。

除了人工建立密闭式生态系统外,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还将通过改造太阳系内火星、金星、木星、土星、月球、乃至太阳系外银河等星系内星体上的恶劣环境,使之适合人类生存,以实现大规模的宇宙移民。例如,科学家们曾设想,通过核爆炸的方法加快金星的旋转速度,产生强大磁场,从而减少太阳辐射并降低表面温度,然后再采用生物工程方法产生具有强抵抗力的藻类或微生物,让其在金星上繁殖,增加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形成类似地球空气组成那样的大气环境。可以说,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采用上述类似方法及其他方法,人类为自身开辟新的生存天地的前景是无止境的,人类在地球上所面临的各种危机也将被有效地战胜。

航天运输系统的建立

目前使用的最先进的载人航天运载工具是航天飞机。美国航空航天局已经开始着手研究的第二代航天飞机是单机到达轨道,使用液氧和液氢作推进剂。其货舱长18点3米,宽四点七五米,最大载荷29.5t。航天飞机的另一设计方案是净重201t,起飞质量1900t,翼展60m,飞机全长61.2m。供选择的第二代航天飞机设计方案有三种:①垂直起飞,水平降落;②水平起飞,水平降落,用火箭滑橇协助发射;③水平起飞,水平降落,能在空中重新加油。经反复比较后将选择性能较好又较经济的方案进行研制。

轨道间拖船可大大延伸航天运输系统的能力。它可以在近地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之间及近地轨道与月球轨道之间飞行。因为使用的动力原料不同又可分为两种:①化学燃料为动力的小型轨道飞机,能运送较轻的载荷,可在轨道上重新添加燃料,以维持继续飞行;②核动力轨道飞机,装有340kN推力的核火箭发动机,能把大型载荷(如整个航天站的舱)运送到地球同步轨道或月球轨道上。

有一种轨道间拖船的设计方案,其长9m,起飞质量23t,可将900kg的有效载荷从低轨道拖往高轨道(高轨道为36000km)并自己重新返回到低轨道,或将

1.5~2.5t重的有效载荷送上星际轨道(如送上飞往木星的轨道)。在后一种情况下拖船已不能再重复使用。

还有一种拖船方案,由两级组成,长19m,起飞质量46t。有效载荷分别为

3.4t和6t。在这一方案中将有效载荷送上星际轨道时,只有第二级能再重复使用。“宇宙快艇”或叫“宇宙的士”是一种非常简便的、专用在轨道间运送航天员的客运工具,上面装有轨道飞行和机动用的发动机和定向仪。

为了使星际间的考察飞行更加经济,有人提出发展太阳帆船的设想。这种深宇宙太阳帆船式探测器可用航天飞机送入近地轨道。入轨后它便不再需要任何动力装置,也不需要燃料,而是通过作用于船帆(由轻金属框架和镀铝塑料薄膜制成)上的太阳光压力为动力,不断加大其速度来实现太阳系星际间的考察飞行。为了实现星际间的载人飞行(如去金星和火星的载人飞行),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主要是减轻现有飞行器自身的质量,缩短飞行时间以及提高向太阳系深宇宙挺进的能力。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有赖于未来的核火箭发动机和电火箭发动机的发展。

航天运输系统的不断发展不仅将为积极频繁的航天活动创造便利条件,而且将为地球上的远距离、极高速度的旅行提供可能性。现在已经设计出来数种既可进行地球一轨道一地球间的飞行,又能进行地球上洲际飞行的、可重复使用的航空航天飞行器。因为发展空间立体交通不会出现拥挤和堵塞现象,所以人们可以在一瞬间到达世界任何一处地方。

结论:

纵览航天的发展历程,我们清晰的看到航天工业化和航天商业化是载人航天活动的一种发展趋势,它给航天指明了方向,给航天事业注满了活力!未来的工业生产用航天站将建在各种载体上,使太空生机勃勃!太空城堡和宇宙移民以及航天运输系统的建立将给人类的未来建立有力的保障。试想,等到设想实现的那一天————我们人类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那一天,我们智而无惧!参考文献:谢础 贾玉红 主编《航空航天技术概论》

杜宗超 编著《延伸的长城——中国航天技术产业化之路》

篇2:载人航天前景

1992年,我国“921”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研制。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2003年,“神舟五号”搭载首位中国宇航员杨利伟前往太空;2008年,“神舟七号”搭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翟志刚完成首次出舱行走。神舟一号 1999年11月20日 第一次测试飞行,成功实现天地往返。神舟一号飞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凌晨6点在酒泉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承担发射任务的是在长征-2F捆绑式火箭的基础上改进研制的长征2号F载人航天火箭。在发射点火十分钟后,船箭分离,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船入轨后,地面的各测控中心和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测量船对飞船进行了跟踪测控,同地,还对飞船内的生命保障系统、姿态控制系统等进行了测试。返回时间: 11月21日凌晨3点41分

神舟二号 2001年01月10日 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神舟二号飞船2001年1月10日1时0分3秒 于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2001年1月16日19时22分,我国第二艘无人飞船“神舟二号”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至此,飞船按预定计划,在太空飞行了7天。围绕着飞船的测控和回收,我国航天测控人员决战太空,展开了紧张的工作。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对工程各系统从发射到运行、返回、留轨的全过程进行考核,检验各技术方案的正确性与匹配性,取得与载人飞行有关的科学数据和实验数据。

神舟三号 2002年03月25日 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考核火箭逃逸功能、控制系统冗余、飞船应急救生、自主应急返回、人工控制等功能,这次任务载有模拟宇航员。

神舟三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6次飞行。自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运载火箭发射已经连续24次获得成功。中国科学院和信息产业部等有关单位为这次发射研制了对地遥感、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等船载仪器和地面测控设备。中文名: 神舟三号飞船 所属国家: 中国 发射时间: 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返回时间: 2002年4月1日 返回地点: 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神舟四号 2002年12月30日 无人状态下全面考核的一次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确保宇航员绝对安全,进一步完善和考核火箭、飞船、测控系统的可靠性。神舟三号飞船“神舟”三号飞船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6次飞行。自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运载火箭发射已经连续24次获得成功。中国科学院和信息产业部等有关单位为这次发射研制了对地遥感、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等船载仪器和地面测控设备。神舟四号飞船是在神舟一号、神舟二号、神舟三号飞行试验成功的基础上,经进一步完善研制而成,其配置、功能及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相同。神舟四号飞船是第四艘无人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组成。

中文名: 神舟四号飞船 所属国家: 中国 发射时间: 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返回时间: 2003年1月5日19时16分 着陆地点: 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日 首次载人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杨利伟,成功围绕地球十四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于2003年10月15日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这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现由俄罗斯承继)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中文名: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发射时间: 2003年10月15日09时00分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航天员: 杨利伟 返回时间: 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杨利伟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日 首次进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费俊龙和聂海胜。神舟六号任务徽章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在外形上没有差别,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进行发射。它是中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这也是世界上人类的第243次太空飞行。

中文名: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发射时间: 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航天员: 费俊龙、聂海胜 在轨时间: 115.5小时

神舟七号 2008年09月25日 首次承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承载的宇航员是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成功进行出舱活动(又称太空行走)。翟志刚出舱作业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飞船于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神舟七号载人飞船(Shenzhou-Ⅶ manned spaceship)是中国神舟号飞船系列之一,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是中国第三个载人航天飞船。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科研单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中文名: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发射时间: 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 发射场地: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航天员: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返回时间: 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 神舟七号飞船航天员翟志刚 刘伯明 景海鹏

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01日 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与组合天宫一号成功实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成为我国空间实验室的一部分。神舟八号飞船神舟八号无人飞船,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艘飞船,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2天,“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2011年11月16日18时30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返回舱于11月17日19时许返回地面。

中文名: 神舟八号飞船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发射时间: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

返回时间: 2011年11月17日19点32分30秒 主要任务: 与天宫一号对接

神舟九号神舟九号飞船进入发射塔架神舟九号飞船是中国航天计划中的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神九是中国第一个宇宙实验室项目921-2计划的组成部分,天宫与神九载人交会对接将为中国航天史上掀开极具突破性的一章。中国计划2020年中国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中国空间站届时将成为世界唯一的空间站。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12年6月18日约11时左右转入自主控制飞行,14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中文名: 神舟九号飞船 简称: 神九 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时间: 2012年6月16日 18时37分24秒 神舟九号航天员:刘洋(女)景海鹏 刘旺

神舟十号神舟十号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主要由推进舱(服务舱)、返回舱、轨道舱组成。神舟十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921工位”,于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02.666秒发射,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遥十)“神箭”成功发射。在轨飞行十五天左右,加上发射与返回,其中停留天宫一号十二天,共搭载三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6月13日与天宫一号进行对接。6月26日回归地球。中国第一艘应用型飞船,首次太空授课

神舟十一号(预计)2015年 晚于神舟十号一个月发射,将与神九对接,载人短期管理空间站。

盘点历次神舟飞船(从神一到神十)

神舟一号: 无人飞船 中国第一艘模拟飞船 发射时间: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 返回时间: 11月21日凌晨3点41分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 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评论反应:此间评论高度评价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称其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神舟二号: 无人飞船 中国第一艘正式飞船 发射时间: 2001年1月10日1时03秒 返回时间: 2001年1月16日19时22分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 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评论反应:此次航天飞船发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向实现载人航天飞行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神舟三号:搭载模拟人 中国第一艘搭载模拟人的飞船 发射时间: 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 着陆时间: 2002年4月1日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 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评论反应: 这次发射试验,运载火箭、飞船和测控发射系统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神舟四号:搭载模拟人 中国第一艘正式模拟人飞行飞船 发射时间: 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 着陆时间: 2003年1月5日19时16分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 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航行任务: 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

评论反应: 中国第一艘可载人的处于无人状态的飞船。神舟五号:杨利伟 中国第一次载人飞行飞船 发射时间: 2003年10月15日9时 着陆时间: 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 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地区

航行任务: 考核工程载人环境,获取航天员空间生活环境和安全的有关数据,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统工作性能、可靠性、安全性和系统间的协调性。

评论反应:除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旗、一面联合国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

航 天 员: 杨利伟

神舟六号:费俊龙、聂海胜 中国第一次多人多天载人飞行 发射时间: 2005年10月12日9时 着陆时间: 2005年10月17日4时07分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 内蒙古四子王旗的主着陆场

航行任务: 攻克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进行空间科学实验,考核和完善工程七大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航 天 员: 费俊龙、聂海胜

神舟七号: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中国第一次太空行走 发射时间: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 着陆时间: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 内蒙古中部

航行任务:开展空间对地观测、空间科学及技术实验。航 天 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神舟八号:搭载模拟人 中国第一次交会对接,成为世界第三个独立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 发射时间: 2011年11月1日05时58分10秒 着陆时间: 2011年11月17日19点32分30秒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 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 航行任务: 与天宫一号对接 航 天 员: 无人飞行器

神舟九号:景海鹏、刘旺、刘洋 中国第一次载人交会对接,第一次手动交会对接

发射时间: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 着陆时间: 2012年6月29日10时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 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

航行目的:中国第一个宇宙实验室项目921-2计划的组成部分,天宫与神九载人交会对接将为中国航天史上掀开极具突破性的一章 航 天 员:景海鹏、刘 旺、刘 洋(女)

神舟十号: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中国第一艘应用型飞船,首次太空授课 发射时间: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 着陆时间: 2013年6月26日8时7分许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 内蒙古中部草原上“神十”任务主着陆场预定区域

篇3:载人航天前景

参赛流程

一、征文(2012年4月—2012年9月30日)

1.报名方式:在2012年9月30日前,登录课堂内外官网(www.yesnew.com)“‘我与航天’全国青少年载人航天征文活动”专区,注册填写真实个人资料报名。

2.征文要求:以我与航天之间的故事、对我国航天发展的关注和愿望,以及对我国未来航天发展的畅想等方面为主题,展开想象,大胆创作。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诗歌不少于30行),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3.征文提交:参与征文的同学按要求将稿件提交至征文活动专区内或者邮寄至载人航天征文活动组委会。(每位参与者只能提交一篇征文)

二、评审

征文统一提交后,由课堂内外杂志社《课堂内外·创新作文》编辑部进行初评,筛选出进入复评的作品;之后由本次活动组委会邀请全国航天科技专家、著名作家、作文主编共同组成评审组,于2012年10月统一审阅评出活动一、二、三等奖;评审结果于2012年10月公示于课堂内外官网(www.yesnew.com)“‘我与航天’全国青少年载人航天征文活动”专区,一等奖获奖名单将在《课堂内外·创新作文》杂志上公布。

三、奖励

1.征文一等奖:小学组20名、初中组40名、高中组40名

获得价值3000元的2013年青少年免费航天科技体验营名额及获奖作品集一本。

2.征文二等奖:小学、初中、高中组各评选100名

获得《课堂内外》全年杂志+荣誉证书。

3.征文三等奖:小学组100名,初中、高中组各评选200名

获得荣誉证书及活动纪念徽章。

征文活动组委会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重庆市渝北区财富中心财富三号B栋7楼课堂内外杂志社载人航天征文活动组委会邮编:401121

篇4:前景广阔的载人航天

从世界载人航天发展的前景来看,除了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国际空间站开展各种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外,一些航天大国和强国正在积极着手研制重型运载火箭和新型宇宙飞船,目的是近地轨道以远的深空载人探索,如载人探测、登陆小行星和火星。另外,近地轨道载人航天正朝着商业化方向开展,太空旅游业也日益繁荣。能水平起降的空天飞机研制工作又东山再起,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成果。

各国纷纷打造重型运载火箭

现在,美国、俄罗斯等国,把载人航天的目标都瞄准了月球、小行星和火星。为此,首先要研制出发射深空载人飞船的重型运载火箭。载人登月飞船一般在50吨左右,而且其奔月时的速度要求为10.9千米/秒,因此必须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在60吨~120吨的重型运载火箭才能发射,发射载人小行星或火星飞船则需要运载能力更大的重型运载火箭。当年美苏竞争载人登月时苏联之所以败给美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苏联研制的N1重型火箭4次发射均以失败告终。

在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制方面,美国私营公司——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一马当先,于2011年4月5日率先宣布了研制“重型猎鹰”的计划。“重型猎鹰”由标准的“猎鹰”9火箭捆绑两个液体燃料的“猎鹰”9第1级作为推进级组成,起飞推力为1700吨。该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53吨,每次发射成本预计为8000万~1.25亿美元。它虽然无法一次发射月球任务所需的所有设备,但可以分批发射各种不同设备。“重型猎鹰”拟于2013年首次从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随后的发射任务将转往佛罗里达州卡纳维尔角进行。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还在考虑研制更为强大的火箭——“超级载重火箭”,其运载能力将达到170吨。借助于这种火箭,无论是重返月球,进军火星或者其他更远天体都没任何问题。该公司已与美国航宇局签署一份合约,探索研制“超级载重火箭”的可能性。

2011年9月14日,美国航宇局也正式对外公布了美国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太空发射系统”的方案。该火箭的研制采取了一种渐进式发展模式,其初始方案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70吨,改进后将达到130吨,可用于向近地轨道及更远的空间发射多用途乘员飞行器和大型有效载荷,以满足载人登陆小行星、载人进入火星轨道等深空探测的任务需求,和国际空间站商业乘员运输系统的备份运输工具。

“太空发射系统”芯级直径8.38米、采用航天飞机主发动机Rs-25D/E,初始运载能力70吨的重型火箭使用3台,改进后运载能力130吨的重型火箭使用5台。其上面级由1台J-2X氢氧发动机提供动力。初始运载能力的火箭采用5段式航天飞机固体火箭助推器,改进后运载能力的火箭采用固体或液体助推器,目前多种助推器方案还在论证过程中。其首次试射计划在2017年。

一个国家进入太空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空间活动能力以及空间应用水平。我国发展重型运载火箭的初步总体方案,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30吨,具备一次发射将3人以上有效载荷送上月球,并从月球安全返回的能力。

新型飞船性能优异

目前,美国、俄罗斯正在研制新型宇宙飞船,其中新型载人飞船的共同特点是:一是用途广,一船多用,可以飞往空间站、月球、小行星和火星;二是可以重复使用,目前的宇宙飞船都是一次性使用的,所以成本高,可重复使用10次的载人飞船可以大大降低成本;三是运载能力大大增加,每次可以运送4人~7人。

美国洛马公司正在研制的“猎户座”多用途乘员飞行器采用类似“阿波罗”飞船的舱段构型,尤其是其乘员舱和“阿波罗”飞船的指令舱异常相似,为圆锥形,只是舱内空间比“阿波罗”指令舱大1倍。“猎户座”采用太阳能电池翼供电,所以功率大,时间长。“猎户座”由服务舱、乘员舱、发射异常中断系统以及飞船适配器组成,拟于2018年以后投入使用。

洛马公司拟用2艘对接在一起的“猎户座”进行载人登小行星。这2艘“猎户座”同时发射,其中1艘是载人的主“猎户座”飞船,另1艘是携带绝大部分的消费品。在到达小行星上空时,1名航天员将穿舱外航天服出舱,并通过载人机动装置漂浮到小行星上采集样本,用科学仪器进实验,另1名航天员留在舱内进行指挥。任务完成后,出舱航天员回到载人的主“猎户座”,然后主副“猎户座”飞船分离,载人的主“猎户座”飞船发动机点火返回地球,无人的副“猎户座”飞船继续进行小行星的科学观测。采用2艘“猎户座”飞船对接的方案可以节省下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其他的美国新型宇宙飞船由私营公司研制,采用商业运输模式运营,具有效率高、成本低、功能强、周期短等特点,用于满足近地轨道天地往返的需求。

2012年5月25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研制的“龙”飞船首次与“国际空间站”对接,送去了一些货物。“龙”飞船分载货型和载人型两种,所以既可运货物,也能运乘员。载货型“龙”飞船能向空间站运送6000千克有效载荷,运回3000千克有效载荷;载人型“龙”飞船最多可将7名乘员送至近地轨道。“龙”飞船头锥部装有标准的国际空间站通用停泊装置,能被空间站遥控机械臂系统捕获。这种方式减少了飞船上对接系统的重量、成本和复杂性。载货型“龙”飞船已于2012年开始使用,载人型“龙”飞船将于2015年首次升空。

美国波音公司正在乘员航天运输-100飞船。该飞船外形类似于锥形的“阿波罗”或“猎户座”飞船,但体积比“猎户座”稍小,比“阿波罗”稍大,能够乘坐7人,但空间狭小,不如“猎户座”那么宽敞。首艘乘员航天运输-100载人飞船有望在2014年从佛罗里达州发射。不过,美国航宇局不是乘员航天运输-100飞船唯一的用户,该飞船还将为比格罗航天公司正在开发的私营充气式太空旅馆提供天地往返运。

俄罗斯正在研制“新一代载人航天运输系统”,首次载人任务计划在2018年进行。它能运载6人和500千克货物到近地轨道。它易于改装进行不同组合,有“绕地型”和“月球型”两种。其乘员舱拟采用可重复使用的防热瓦,而美国的“猎户座”防热材料采用阿波罗时期的烧蚀性绝热系统。2009年10月28日,俄罗斯还宣布将研制核动力宇宙飞船,这种飞船配置的核反应堆功率将达兆瓦级,能降低飞船发射和运行时的能耗,满足载人火星探测、星际旅行和为空间站提供服务的需要。

太空旅游方兴未艾

说起到太空去旅游,不少人以为这是梦想,其实它已经开始变为现实。从2001年世界第1名太空游客蒂托乘俄罗斯飞船上天并进入国际空间站开始,已有8人次到太空旅游。但是这种到地球轨道旅游的价格可不菲,1次太空游需花几千万美元。不过别着急,太空旅游的门槛即将大大降低,因为全球首家私人太空旅游公司——英国维珍银河航天公司拟于2013年推出亚轨道旅游业务,届时太空游客乘“太空船”2号体验太空飞行只需要花20万美元就可以了。

亚轨道飞行旅游就是用旅游飞船把游客送到100千米高的太空边缘后马上返回地面,即游客乘坐飞船做近似于直上直下的抛物线飞行。采用这种飞行方式,可使游客既能感受几分钟的失重,也可目视长达数千千米的地球弧线表面,欣赏美丽的地球,而且费用比轨道飞行便宜的多,1次飞行约20万美元,并随着大规模开展,还有可能降到10万美元,现已有几百人报名,包括几名中国人。

俄罗斯还拟开展太空行走旅游和月球旅游。太空行走旅游是在轨道飞行旅游费用的基础上要再交1600万美元,就可在1名职业航天员的陪护下在太空行走90分钟。月球旅游的时间为2周,游客搭乘联盟号系列飞船升空后先前往国际空间站;在站内停留1周之后再乘坐“联盟”号系列飞船前往月球,大约1周后返回。不过,搭乘“联盟”号系列飞船的月球观光客不在月球表面着陆,只对月球进行近距离参观,费用为1.5亿美元,《阿凡达》导演卡梅隆已报名。

另外,美国和俄罗斯部在计划建造太空旅馆,2020年前运营,住24小时的费用为400万美元。太空旅馆的可靠与舒适性远高于目前的空间站,每个客房不但为旅害们提供了大型观景舷窗,在旅馆的监控室中还配有双筒望远镜和相机,旅客们可以借此尽情享受美丽的地球景色和星系并拍照留念。另外,太空游客可以选择垂直床或者水平床,并有全密闭式的淋浴间,它能够有效防止水珠四处乱飞,以防止水流进不该去的地方。太空旅馆上的食物更加精细,旅客们可以便捷地吃上小牛肉炖野蘑菇、豌豆泥、土豆汤和果盘等丰盛的食物。太空旅馆内袈有冰箱,旅客们可轻松喝到冰茶、矿泉水和果汁等多种冰镇饮料。旅馆内的空气总是新鲜的,因为空气过滤系统会除掉舱内的异味和细菌。

空天飞机又见曙光

近日,英国正在研制的航空航天飞机——空天飞机“云霄塔”实现了重大突破,成功测试了“云霄塔”空天飞机的发动机。“云霄塔”在大气层内飞行时,其上的发动机能将氢与空气混合燃烧;出了大气层以后,可将氢与液氧混合燃烧。所以,“云霄塔”被认为是实现人类太空旅行梦想的航天器

空天飞机是航空飞机和航天飞机的“混血儿”,因为它同时装有航空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所以在大气层内飞行时可象普通飞机一样在跑道上起飞,用航空发动机提供动力,按航空飞机方式飞行和操纵;在大气层外飞行时则由火箭发动机提供动力,按航天器方式飞行和操纵。

这样做的好处是,它在大气层内飞行时可用空气中的氧做氧化剂,因而能大大减少整个飞机的氧化剂装载量,使飞机的质量和体积大大减少,由此降低成本。此外,由于它可像普通飞机一样完全重复便用,且能水平起飞,这样就省去垂直发射所需的复杂设备。

链接:有很多媒体将美国发射的X-37B称为空天飞机,这是不准确的。因为X-37B的发射方式和航天飞机一样,依靠火箭发动机进行垂直发射,所以它是一种小型航天飞机,而不能算空天飞机。

不过,因为空天飞机的技术十分复杂,以致于各种方案都没有实质性成果,所以又都纷纷下马了,只有“云雷塔”方案在悄然进行。

“云霄塔”比美国航天飞机大许多,长90米、翼展25.4米,理论起飞质量约345吨,是世界上首个采用混合动力发动机的天地运输器,这种混合发动机在技术上已取得新的突破。它可以搭载大约30名乘客。由于能重复使用,其每次飞行的费用约945万美元,航天飞机每次发射费用为4亿~5亿美元。

“云霄塔”在降落后两天内可以实现再次起飞,每架可以完成大约200次飞行任务。其发射成本低的成本优势将使未来的太空旅行更经济、更便捷。它有望到2016年时开始亚轨道试飞,到2018年实现轨道试飞,到2020年能够实现商业运营。

据称,“云霄塔”不仅能取代航天飞机,而且有望将太空旅行提升到新高度。“云霄塔”可在29千米高空飞行,速度是音速5倍,4个小时内可抵达世界任何角落。

篇5:中国载人航天飞船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日 首次进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费俊龙和聂海胜。

神舟七号 2008年09月25日 首次承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承载的宇航员是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成功进行出舱活动(又称太空行走)。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01日 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与组合天宫一号成功实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成为中国空间实验室的一部分。

篇6:载人航天科普作文

黄金周的第二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正是出门的好日子。这天,我和妈妈等,一大群年轻人、老人一起去航天奇观游玩。

知识丰富的科普馆

一进门,立刻映入眼前的就是高大、雄伟壮观的科普馆,就连楼梯也是几十层。哇,好大喔!在我们正前下方的就是我们再也熟悉不过的“神舟六号”火箭。虽然我们在二楼,但一楼的火箭令上面的游客大开眼界。再往右走,就是几个人造卫星,正面处,还有一个牌子竖立着,上面全是介绍人造卫星的资料。大家一边欣赏卫星,一边观看资料,真令人心满意足啊。不仅有人造卫星,还有东方红二号卫星呢。

在这里,我获得了许多关于宇宙、太空方面的知识。原来这里还有个很大的知识角。从中我发现到了: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就是加加林。哈哈,这是一个很大收获呀,我是绝对不能放过的。图片与文字,给人们讲述了伟大的知识。

这里真是一个知识丰富的世界呀!

刺激的升空馆

走出科普馆,一会儿就到了刺激的升空馆。升空馆又分成了三个项目,分别是太空馆、遨游馆和生物馆。

一走进太空馆和生物馆,许多太空中所拥有的生物和一些杂七杂八的不知名的东西,也令人大开眼界。在这里,我又收获了一些我所不知到的知识。

终于到了刺激的遨游馆,在这里,让我真正领略到了在宇宙中的滋味。这不是知识角,也不是给人一些图片或真人讲述的地方,这是一个小游戏,对于我们领略过的人来说,真的很刺激呀!

游戏开始前,游客们都坐在一辆“车”上,带好安全带,扶好手把,准备开动。这是一个机动游戏,正前方是一个大屏幕。开始了,屏幕上现实出我们所要去往的地方,也就是九大行星和太阳。如果遇到“岩石”的话,机器就会撞来撞去,装作很刺激的样子。这个游戏让我身临其境在太空,所以我最难忘的就是这个游戏。

轻松的娱乐游戏

这里不仅有知识世界,还有让人轻松的娱乐游戏。碰碰车、小火车、空中飞机,还有一个非常刺激的不知名游戏,都令人从知识海洋中轻松、苏醒过来。

碰碰车,我们玩得很开心,撞啊撞啊,我撞你,你撞我,让人瞬间忘记了许多难过的事;小火车,虽然是小朋友玩的,但也能让大家舒展身体;空中飞机,也让一些人得到快乐;还有个很刺激的游戏,令人头昏眼花......但我们总看到游戏过后的人们,是多么愉快,多么开心与自在!

令人心旷神怡的知识海洋,令人身临其境的遨游馆,令人忘记一切的娱乐游戏。

篇7:载人航天诗句

神舟远上青云端,谱写今日神话。

谁道飞天只是仙,前人纸笔上,

今人掌中间。神箭过往寸须时,

民族梦圆千年。而今时人住天宫,

不是仙人馆,远胜九重天。

*******

(第八首)

长二威吼喷烈焰,银剑(箭)拔地刺青天。

神十此去会天宫,轻舟展翼游宇寰。

遥知故土再飞仙,寂寞嫦娥舞蹁跹。

华夏儿女鲲鹏志,揽月九霄谈笑间。

*******

(第九首)

中华大地起狂飚,遥看火龙腾九霄。

玉宇澄清无外侮,神舟潇洒有天骄。

老夫挥笔诗潮涌,利伟遨空胆气豪。

得胜回朝天地震,科研硕果领风骚。

酒泉{天气爽秋,飞船载人到宇宙。

玉皇惊奇迎宫殿,吴刚捧出桂花酒。

千年神话现眼前,十亿舜华唱神州。

山河共鸣和谐曲,世纪音震全球!

载人航天诗句(2)

当时临海赏潮波,

同路司机话射梭:

驰地余能追造父,

望天谁敢效嫦娥。

居家老小君无笑,

驭箭吉凶己奈何。

妻晓诗人国事念,

成功发射手机说。

1.赞美神舟飞船的诗句

2.神舟号诗句

3.赞美神舟飞船诗词

4.神舟号诗句

5.2016神舟飞船诗句

6.2016祝贺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成功诗句

7.2016祝贺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成功诗歌

篇8:钱学森与中国载人航天

一、整合科研机构制订科学规划

20世纪60年代初, 面对美国和苏联在人类探索太空领域的激烈竞争, 中国也开始在载人航天领域进行探索。在钱学森、裴丽生、赵九章等科学家倡导下, 中国科学院先后举办了星际航行座谈会, 成立了星际航行委员会, 开始对载人飞船问题展开研究。1965年10月20日, 国防科委召开了“空间技术论证会”——史称“651会议”, 正式提出载人飞船问题[1]190。1966年5月, 中科院召开了我国卫星系列规划论证会。钱学森在百忙中抽时间参加会议, 听取载人飞船专题汇报, 并与大家一起讨论[2]565。

1967年5月, 钱学森向聂荣臻作了关于组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研究院”的报告;6月27日, 中央军委常委第77次会议作出“把现有较分散的科技力量集中起来, 形成拳头, 加速空间技术的发展, 同意组建研究院”的决定[2]499。1968年2月20日, 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研究院正式成立, 并被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研究院” (新五院, 后更名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 负责国家空间技术的抓总工作, 钱学森兼任院长。

当时, 中科院的宇宙生物研究室、军事医学科学研究院的航空宇宙医学研究所 (三所) 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宇宙医学专业组, 都在探索生物在太空环境下的生存问题。由于研究力量分散、经费不足、内容重叠、协调困难, 钱学森认为解决组织体制问题迫在眉睫, 要抓紧做好航天医学研究单位的整合。军事科学院三所副所长何权轩建议将三家单位合并, 钱学森听后欣然同意:“好哇, 载人航天既是医学问题, 又是工程问题, 还应该在这个建议后面补充几条, 把七机部第八设计院搞救生的一部分人员调来, 再从力学所调来几十名干部, 以便加强工程方面的研究力量, 这个研究所可以叫宇宙医学及工程研究所。”[2]5862月27日, 国防科委批复同意《关于宇宙医学及工程研究所暂行编制 (试行) 》, 研究所下设科技、政工、后勤、航天员训练组及几个研究室 (组) 和一个试制工厂, 编制定员超过了1000人[2]103。4月1日, 宇宙医学及工程研究所 (9月27日中央军委授予该所番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7研究所) 正式成立, 负责航天医学的综合研究以及航天员的选拔、培养和训练工作。它的建成, 使原先分散各处的航天医学科研力量集中起来, 形成合力开展研究。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后, 钱学森提出对航天发展规划进行研究, 载人飞船可以先组织力量进行总体方案的预先研究, 寻找关键问题, 及早安排协作项目。1968年5月30日, 钱学森领导和主持制订了《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十年发展规划 (草案) 》, 提出载人飞船系列规划为:千钧棒一号, 载有2名、3名或者5名航天员的侦察飞船;千钧棒二号, 载有2名、3名或者5名航天员的歼击飞船。1970年7月30日, 钱学森又主持制订了《第四个五年发展空间技术计划设想》, 提出抓紧载人飞船的研制, 集中力量发展航天飞机:在未来的空间争夺中, 充分发挥中国宇航员的作用, 应立即组织力量, 抓紧时间进行载人飞船和航天飞机的研制工作。1972年发射“曙光一号”二人飞船, 进行有效的战略侦察, 同时试验变轨机动飞行。1973年发射“曙光二号”歼击飞船, 它具有机动飞行、进攻能力。1975年研制成功机动性能好, 可在一般飞机场起落, 重复使用, 多种用途的航天飞机。积极筹建航天员训练基地, 在1971年满足“曙光一号”飞船航天员训练的需要[2]526。

钱学森晚年在谈到制订规划的思路时写道:“大规模的科学研究工作不能不搞。当然, 我们的国力有限, 不能什么都搞。而要有选择地搞, 只搞那些我国现阶段发展必需的。”孙家栋后来回忆说:“钱老以他的远见卓识带领我们制订了正确的发展规划, 避免了走弯路。……我们在20世纪70年代那么差的条件下居然很快地将返回技术掌握了。今天我们用自己造的飞船把中国人送上了天,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这也与当年钱老领导我们解决返回技术有直接的关系。”[2]530钱学森当年领军制订的这些规划, 引导着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航向, 并且绝大多数已成为现实。

二、开展方案论证组织工程研制

1968年1月8日, 钱学森主持召开了第一艘载人飞船总体方案设想论证会, 这艘飞船被命名为“曙光一号”。最初的方案提出, 中国第一次载人就要上五名航天员。钱学森经过慎重考虑, 认为当时美、苏的飞船仅载两名航天员, 计划中的阿波罗飞船也只载三名航天员, 我们还不能太冒进;因此, 仅制订一个五人方案还不够, 需要提出三人或两人的方案, 进行多方案比较[2]569。

1970年4月24日至30日, “曙光一号”载人飞船总体方案讨论会在北京城西的工程兵招待所召开。会上展示了已初步设计出的载人飞船样图和飞船全尺寸模型。“曙光号”飞船是一个类似美国第二代飞船“双子星座号”的飞船, 外形像一个倒扣的大漏斗, 由座舱和设备舱两大舱段组成。座舱里放置了两名航天员乘坐的弹射座椅, 有仪器仪表、无线电通信设备、控制设备、废物处理装置, 还配有食物和水、降落伞等;设备舱里有制动发动机、变轨发动机、燃料箱、电源设备和通信设备等。会议开幕当天晚上, 传来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的喜讯。会议结束前, 钱学森风尘仆仆从酒泉卫星发射现场赶回, 并在会上发言:“‘东方红一号’上了天, 下一个台阶就是返回式卫星和曙光一号飞船。”他告诉大家两个好消息, 一是作为载人飞船的运载工具——“东风六号”环球运载火箭的方案论证工作正在抓紧进行, 它将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具有更大的推力;二是载人飞船的安全返回着陆问题有了技术途径, 那就是在我国探空火箭箭头和导弹试验数据囊回收技术的基础上, 先攻克返回式卫星的回收技术, 这项技术必将为载人飞船安全着陆奠定技术基础[2]570。“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 加速与推动了我国研制载人飞船工程的进展。

1970年7月14日, 毛泽东主席圈阅批准了发展载人飞船的报告, 并在这份绝密文件首页作了“即着手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 并开始选拔、训练宇航员”的批示。从此, “曙光一号”载人飞船研制计划有了一个秘密代号———“714”工程。11月9日, 国防科委和七机部在北京京西宾馆再次召开了“曙光一号”载人飞船方案论证会。来自全国80多个单位的400多名专家学者经过讨论, 一致通过了“曙光一号”飞船由两名航天员驾驶, 最长飞行时间为八天, 运载工具准备采用东风六号环球火箭, 争取1973年先发射无人飞船, 成功后于1974年再发射一艘载人飞船的总体方案。11月27日, 国防科委拟就《关于研制载人飞船的请示报告 (草稿) 》, 呈送周恩来和中央专委。会议结束前, 钱学森强调指出:“我们承担的都是中央专委、国务院确定批准的任务, 我们一定要抓紧落实, 认真做好, 给国家一个好的交代!”1971年9月13日, “714”工程筹备处在北京成立, “曙光一号”飞船的研制工作全面展开[2]571。

为了早日迎接载人航天的“曙光”, 钱学森深入一线, 听取工程进展情况汇报, 指导方案设计和产品研制。各承制单位开展大量试验, 取得了许多研制成果:如在工程大系统方面积累了经验, 提出了对运载工具、地面测量控制、发射场、测量船的总体要求和系统技术性能指标, 促进了相关配套系统的发展;在飞船外形设计、质量特性分配、返回走廊设计和安全救生等方面, 均进行了大量的分析计算与技术攻关等。然而, 由于当时国家经济和科技实力等因素的制约, 再加上“文革”的影响, “曙光一号”飞船最终被尘封在档案中。1975年3月, 国防科委正式宣布“714”工程暂停。但钱学森明确提出:“载人飞船不是下马, 而是调整规划, 积蓄技术力量, 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要排排队。”[2]575

三、培养科技队伍指导航天医学工程学研究

钱学森对航医所 (507所后改名为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 简称航医所) 的成长与发展给予了无限关怀与支持厚爱, 培养造就了一支医工结合的航天医学工程科技队伍。他们在航天医学工程研究、飞船生命保障系统研制和航天员选训方面进行了尝试, 研制了地面设备和舱内航天服, 开发了航天食品, 对多名锻炼员进行了人体科学研究。

“文革”结束后, 由于国家经费有限, 507所几次面临被撤销的危险。在最困难的时候, 钱学森指出:“坚决反对解散507所, 虽然飞船不搞了, 但研究工作一定不能停下来。现在国家虽然一时有困难, 但从长远来看, 载人航天肯定是要搞的, 只不过是早晚的事情。……所以眼光还是要看得远一点, 再说了, 毛主席、周总理也只是说, 把地球以外的事情‘往后放一放’, 从没有说过‘不搞’了呀。”1985年, 中央军委决定裁军百万, 有人主张裁掉507所和绵阳29基地。钱学森明确表态:“507所不能撤!29基地也不能撤!”1986年, 国防科工委有关领导说:“507所每年要花一大笔经费, 现在载人飞船任务暂缓, 所里事情不多, 不撤让他们做什么?”钱学森回答:“为了国家今后发展载人航天, 所里人员可以减, 但这个机构不能撤。至于留下来做什么, 他们的科研预研课题要做妥善安排, 由我来负责组织落实!”[2]587在钱学森的力挺之下, 航医所的完整建制得以保留, 但人员精简为几百人, 全所科研工作重心转入航天医学工程预先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期, 钱学森几乎每周都到所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从学术思想到技术方法都给予具体指导, 并坚持了长达六年之久。他还一直与陈信、梅磊、梁宝林等老同志保持着密切的书信往来。从1977年至1999年, 他们之间的学术交流信件达120余封, 从模拟器研制到空间脑科学的研究, 从航天医学工程学科的建立到相关装备的研制, 他都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思想。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对钱学森为航天医学工程学的创建与发展给予高度评价:“钱老提倡的系统论已成为航天医学工程学的指导思想。我们在航天医学工程学分支学科设置、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确定、学科发展规律探索等方面, 始终贯彻钱老的系统论指导思想。”[2]14

时至今日, 经过几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和追求, 航医所已发展成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成为继俄罗斯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美国约翰逊航天中心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承担航天员选拔训练的航天员中心, 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正是在钱学森“预研方向不能变, 研究骨干队伍不能散”的坚持下, 航医所不但没有解散, 而且始终没有间断航天医学的研究和工程研制, 解决了生命保障系统和航天服研制中的技术难题, 培养造就了一支医工结合的航天医学工程科技队伍。这些理论与技术上的开创性预研工作为后来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为照亮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宏伟蓝图的第一道曙光。

参考文献

[1]周武.飞天圆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

上一篇: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茶语分析论文下一篇: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