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体会与探索

2022-09-11

应用文是与一般文学作品相对而言的文章体裁, 它是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在社会生活或公务活动中经常使用的具有直接社会效用的各类文体的总称。随着社会发展与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 人们交际的领域不断拓展, 应用写作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它的价值与社会效应也越来越被人们认可。但由于应用写作课程的内容比较单调、枯燥, 使应用写作教学容易形成了“两难”的尴尬局面:教师感到枯燥难讲, 学生觉得乏味无聊。这就使应用写作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针对中等职业教育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现状,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体会与探索。

1 《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现实的处境

1.1 应用文本身的“程式化”决定其教学不易

陈耀南先生在《应用文概说》中说:“应用文, 就是应付生活、用于实务的文章, 凡个人、团体机关相互之间, 公私往来, 用约定俗成的体裁和术语写作, 以资交际和守信的文字, 都叫应用文。”应用文是应付生活中“公私往来”又约定俗成的文体, 因此其在内容、形式上都有统一规范的要求, 讲究格式、程式化是它形式上最大的特点。语言要求简明、严谨、准确、恰当, 所依据的材料必须真实具体, 排斥艺术想象, 反对假设、虚构和杜撰, 一般的应用文也拒绝文学性的修辞手法和的审美性的艺术表现, 更反对形式上的“创新”。强调形式统一、讲究“套路”、注重“章法”的应用文, 要求篇章、结构、段落、句式、句法、甚至标点符号都要“中规中矩”, 要“合式”, 文体适用范围也是约定俗成的“一文一式”或国家法定“必须如此”。因此应用文内容上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语体上缺乏丰富的感情色彩, 形式上也不允许有发展变化, 更不用说诗情画意、情景交融, 在某种意义上讲应用文就是名副其实的“八股文”。应用文自身的特质决定了《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与一般的文学欣赏、美文解读截然不同。《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往往内容单一、形式死板、枯燥乏味, 缺乏生机与活力。

再加上很多教材编排上总是一成不变的“概念+格式+注意+例子”的模式, 有的甚至连“注意”都没有。从教材单篇来看, 显得孤立、单调、封闭;从教材全局看, 则显得死板、教条、散乱, 缺乏整体联系和对其共性的总体把握。从教学效果来看, 死板地解释写作知识, 容易使人产生视觉、听觉疲劳, 应用文上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不如文学欣赏课那么有滋有味。有人把写作应用文比作“戴着镣铐跳舞”, 而《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确实是“戴着镣铐教舞”, 其难度与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1.2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中职《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对象是中专生, 他们进中专的主要目的是学一门技术, 有一技之长, 将来能在社会上学有所用, 因而就容易在心理上轻视甚至忽视《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并且中专生的语文基础相对一般全日制大学本科生要差一些, 他们对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认知不够, 又缺乏必要应用文写作所需要的实践, 没有必要专门术语、词汇、句式的积累, 甚至模仿写作的能力也缺乏。因此他们对学习《应用文写作》兴趣不浓, 没有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多是需要老师的牵引、推动, 这也给教学带来麻烦与被动。

1.3 教材的选用也影响教学

现在各种出版社出的《应用文写作》教材, 在概念定义、例文选择、格式标题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不同教材对同一问题作出截然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解释。如计划标题的拟定, 一般认可“单位名称+时限+事由+文种”, 但有些书把“时限”放到最前面。在这里这样说, 在那里面又是另一种说法, 也给上课带来一些麻烦。有的版本在各种应用文体的介绍中还有相关的应用文基础知识, 这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总结一些应用文的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而有的版本却连这些基础知识都没有, 只是干巴巴地介绍各种问题的概念、分类、写作格式, 忽视其实用价值与时代性, 所选例文也不够典型, 甚至例文选用不能反映出理论的特点。如中国农业出版社《应用文写作》中讲计划章节所选例文, 没有一个是格式完整的。这也说明应用文的理论方面还不能很好结合实际, 不能与时俱进, 也不能满足现实教学的需要, 这必然会影响到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工作。

2 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针对上述问题, 下面来谈谈自己对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探索, 资与同仁共同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期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1 改变学生思维方式与学习态度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应用文在现实生活与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 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区别应用文与一般文学作品在形式、内容、目的方面的不同:同一文体的文学作品形式可以千变万化, 如散文, 只要“形散而神不散”就行;内容上更是包罗万象, 无不可言;写景、抒情、议论等表现手法, 比喻、排比、反复、拟人各种文学修辞都可以用;文学的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审美能力为主。应用文则完全不同:形式、内容统一规范, 学习它主要目的是为了“社会实用”。如合同, 就是为确定并保证当事双方权利义务而订立的协议, 依法形成的合同受法律保护。《合同法》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制定本法”。因此必须转变学生原来在中学阶段学习文学作品的形象思维为现在中职学习应用文的逻辑思维, 以科学严谨、严肃认真的态度来认识并接受应用文的特点与本质。

2.2 讲授课要让学生掌握应用文基础知识与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追求变化与“趣味”

应用文的格式、规范是每个学习者必须掌握的内容, 明确写应用文就是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求按部就班:什么内容用什么文体, 标题如何拟定, 开头有没有称谓, 称谓是否有修饰语, 正文如何展开, 结尾是用“祝颂语”还是“致敬语”等等, 这是应用文的基本要求与规范, 必须“严守程式”, 无条件接受。

应用文的形式尽管规范、死板, 但内容是千变万化、各不相同的, 与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 有多少现实生活内容就有多少应用文的内容。如写计划是针对工作的还是学习的, 是个人计划还是集体计划, 是综合计划还是专项计划, 综合计划是机关团体的还是事业企业所需, 专项计划是科研项目还是工程计划。这些老师在备课时就要充分准备, 利用网络资源与教科材料, 从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让学生有更多接触社会了解新鲜事物的窗口, 从而增添课堂的“趣味”与新鲜感, 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有的老师说中专生基础太差, 你讲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他们不懂。实际上学生的水平是在跟老师的学习中不断提高的, 仅仅拘泥课本的教学往往是封闭而不切实际的, 只能把人教得更笨、更僵化;没有社会生活这一“源头活水”注入的课堂就是“死水一潭”。

苏东坡《书吴道子画后》说过:“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应用文的“趣味”也可以从自身内部挖掘开采, 在“法度”中求“新意”。如广告, 设计得好的广告辞, 不仅是应用文也是艺术作品, 它除了告知大众相关的信息外, 还艺术地追求“创意”新巧与“独出心裁”、富有吸引力, 语言的音韵和谐, 语意的双关, 含意的丰富等。此外, 其它应用文正副标题的拟定也有讲究, 一般正标题按文学性手法, 正标题则遵守应用文的“章法”。最简单的例子《做文明使者, 树校园新风——××学校2009年3月学雷锋活动计划》的正标题是一幅“对联”, 副标题则是“单位名称+时限+事由+文种”。

2.3 针对学生的实际备课上, 选择好教材

弄清学生生源的水平、层次, 针对学生水平, 讲授、练习相关的并能为学生接受的文体, 边学边练边参考例文。教材的选用是较为重要的方面, 很多学校都是统一教材, 但老师可以自己再参考其他出版社的教材, 对比选择, 加以甄别, 自己心中有数, 一不变以不变应万变。尤其对概念的语法要弄得一清二楚。如《应用文写作》教材对“计划”解释:“计划是单位或个人为了完成未来的某项工作或任务时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安排和打算的文书。”其中的“时”字很难解释其在句中的语法意义, 前面是“为了”表目的状语, “时”如果单独做时间状语又不完整, 因此这需要上课教师灵活处理。再如写求职信和个人简历, 一些学校的人力资源部门、人事科或网上有很多最新的“求职信”、个人简历, 教师可以去选取或下载有代表性的例文再结合课本与学生实际来上课。

2.4 重在实践

写作应用文的实践是任何理论教学无法代替的, 只有学生不断的认真去写, 才有可能学会应用文写作, 否则老师的讲解、灌输只是“对牛弹琴”, 学生的听讲也是“充耳不闻”或“听过即忘”。在学与写的实践中往往会遇到不同内容、不同文种的例文和需要写的东西, 自觉不自觉地养成积累词汇、句式的习惯, 模仿借鉴他人经典例文的写法, 平时把经典例文的优点摘录下来, 以便日后运用, 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是学文秘专业的学生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到单位实习, 写出并写好各种文体的应用文, 在实际工作中让理论指导实践, 在实践中提升理论水平, 这样才能真正学会应用文写作。

总之, 任何一门课程的都有其本身的特点与适合它的教学方法, 关键在于长期的实践中如何探索、把握与运用。要提高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水平与效果, 就必须综合考虑教材、学生、社会生活与应用文本身的关系, 做到统筹兼顾、科学教学, 才有可能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

摘要:应用文尽管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重要, 但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正面临“两难”的尴尬处境:教师感到教学枯燥难讲, 学生觉得课程乏味无聊。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从应用文特点、学生、教材、教学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努力探索《应用文写作》的教学规律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应用文,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 黄红.应用文写作[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2] 闻君, 倪亮, 魏娜.办公室常用应用文书写作及范例全书[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

[3] 宋群.应用写作教学管见[J].保山师专学报, 1999 (3) .

[4] 章建钧.中职语文强化日常应用文写作的策略与实践[J].中等职业教育, 2008 (11) .

[5] 周彤.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讨[J].南京人口管理学院学报, 2002 (3) .

上一篇:建筑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优化方法初探下一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利用规划的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