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企业基层民主生活会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WORD

2024-05-23

浅谈当前企业基层民主生活会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WORD(通用6篇)

篇1:浅谈当前企业基层民主生活会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WORD

基层反映:当前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党内基层民主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基层党建工作的生命线。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是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推动党建科学发展、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但是当前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存在问题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存在问题:

一是部分党员民主素养相对滞后于民主实践,影响和制约着党内基层民主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党内基层民主的逐步推进,广大党员的民主意识、监督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参与党内事务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进一步激发,但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主观的、客观的等多方面原因,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状况呈现不平衡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内民主的推进。部分党员主体意识不强,由于长期以来强调党员义务多、奉献多,强调党员权利少,一些党员未能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凡事等靠组织,党员身份感不强;部分党员民主观念缺位,缺乏对党的事业负责任的主人意识和政治敏锐性,参与意识不强烈,主动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不够,部分党员民主能力弱化,不知道如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不能正确行使权利,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也无力去维护,或采用一些过激的语言和行为。

二是一些制度机制不健全和执行不力,影响和制约着党内基层民主发展的质量与水平。党内基层民主的制度机制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致使部分民主举措流于形式、一些党员民主权利得不到保障,影响和制约着党内基层民主实现的程度、发展水平和运作质量。一些民主制度机制不够健全。有的制度只是提一些原则性口号,既无实际内容,又无具体操作程序,以至无法在基层执行;有的制度只提要求,缺乏配套的保障措施,难以真正得到落实;还有一些制度要求由于基层条件尚不具备,导致无法执行。一些制度机制形式主义的要求过多,不利于基层简便快捷地工作。如一些地方基层党组织普遍反映,工作中存在会议多、计划多、要求多、形式多,既牵扯太多的精力,又没有多大的效果。

三是民主实现途径和载体与现实需求的差距,影响和制约着党内基层民主发展的速度和成效。党务公开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完善,公开的程序、程度、对象等还需继续规范拓展,党员最关心、最想了解的党务事项,公开的速度和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通过党务公开促进党务工作科学化、民主化、精品化的步伐还要进一步加快;党员参与民主活动的渠道还有待进一步畅通,有数据显示,80%的党员反映了解党组织的事务的主要渠道是“党内会议”,而通过“党务公开栏”、“党员群众议论”、“报刊网络”等方式了解党内事务、参与党内事务管理的仅占20%,有56%的党员认为“缺乏有效参与渠道”;一些基层党员干部的民主作风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在推进基层党内民主上信心还不够充足,对深入推进党内基层民主有畏难情绪,这些问题常常导致党内基层民主的探索裹足不前,无法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二、基层建议及解决对策

一是以改革党内选举制度为根本,进一步落实和保障党员选举权。落实和保障党员选举权要以改革党内选举制度为根本,不断扩大党员在党内行使选举权的范围,提供行使选举权的平台。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选举方式。要在“公推直选”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公推直选”全面推开的选举方式,并有计划地扩大公推直选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的范围,逐步实现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副书记的直接选举。

二是以健全党务公开制度为重点,落实和保障党员知情权。党务公开在落实和保障党员知情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应进一步健全这一制度,使之成为党员群众了解掌握党内工作的主渠道。首先是科学界定党务公开内容。党组织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决策、决议,均应该面向社会公开。对不涉及保密的群众关注的重要事项,也应该视情况及时向党外公开。其次进一步丰富公开形式。限于党内公开的内容,可以通过党内有关会议、文件、党务公开栏等形式进行公开;可向社会公开的内容,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形式公开,扩大党务公开的覆盖面。再次进一步规范公开程序。对党务公开的事项、时间、期限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公开的内容准确,公开时间及时,公开时限合理。同时收集群众对党务公开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

三是以完善党员意见表达制度为基础,落实和保障党员参与

权。建立健全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建立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搭建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平台,建立以“三联”制度,党委委员与党代表、党代表与普通党员、普通党员与基层群众联系为基础的互动沟通平台;建立党内下情上达的呈报制度和反馈制度。进一步细化党员和党组织意见建议的反映渠道和收集处理办法,采取党员谈心、信件等方式,确保党员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建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党员与党组织的交流沟通平台,开设如党员论坛、党员信箱以及领导干部在线交流,为普通党员自由表达权益、诉求心声创造条件;继续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民主恳谈会、党员议事会等活动。

四是以创新党内监督制度为关键,落实和保障广大党员监督权。落实和保障广大党员监督权,以创新党内监督制度为关键,使广大党员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直接参与监督,行使党章规定党员的民主权利。首先是健全报告工作制度。定期召开党员大会,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大会的监督作用,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向党员大会定期报告工作制度,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向党员大会或党代会定期述职述廉制度;尝试建立党员在党的大会上对党组织及其主要负责人询问和质询制度;考虑建立党员旁听党委会和党代会制度;建立基层党组织对工作报告和述职情况的意见收集和反馈机制。其次要疏通监督渠道。探索建立对基层党组织领导成员决策的质量进行专项考评的制度,并纳入干部综合考评内容;实

行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民意测验制度,创新党员对党组织领导成员的民主测评形式,并使之制度化和经常化;坚持和完善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再次要强化党内监督。充分利用各方面力量加强对党内基层民主的监督,可以通过聘请民主监督员、开展公示、组织听证、党员评价等民主形式,进一步丰富监督形式。要对各单位落实各项民主制度情况进行检查,加强对各项民主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

罕台镇杨波

篇2:浅谈当前企业基层民主生活会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WORD

民主监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的政治监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工作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人民政协事业不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基层政协民主监督工作,提高民主监督实效,是推动人民政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结合我县政协近年来的履职实践,就推进基层政协民主监督工作谈几点肤浅的思考。

一、当前基层政协民主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基层政协在加强民主监督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通过丰富民主监督内容、拓宽民主监督渠道、创新民主监督的形式和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政协民主监督的实践来看,基层政协民主监督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政协民主监督的认识不够充分。

作为法律外、非强制性的监督,不仅是各级各部门,就政协委员本身对民主监督都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或认为民主监督是“软监督”,作用不大,可有可无,因而缺乏主观能动性;或对民主监督的艰难性缺乏充分认识,期望值过高,当监督愿望无法实现时,便灰心丧气;或怕“越位”“添乱”,顾虑重重畏首畏尾而不敢监督;或怕惹人惹事、引火烧身而放弃监督。尤其是少数公务人员对民主监督缺乏正确认识,觉得有人大、纪检和监察部门的监督就够了,总认为政协民主监督“可有可无”;有的认为政协民主监督增加了工作环节,影响了工作效率,是“无事找事”。对政协民主监督认识的不充分,直接导致基层政协工作开展不深入,缺乏时效性和影响力。

(二)政协民主监督缺乏制度性保障。

民主监督作为非权力性监督,主要是通过提出建议和批评协助党和国家机关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它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和纪律的强制性,其意义和作用往往不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在实际生活中也往往被一些领导人和工作部门所忽视。政协不是党委,没有决策权;政协不是人大,没有立法权;政协不是政府,不是司法机关,没有行政权,不直接查办案件、处理问题、干预行政,导致政协民主监督只是做做表面文章,不能约束领导干部,对国家政策、发展规划、民生问题的建言也不能贯彻实施。

(三)政协民主监督缺乏规范化。

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坚持改革创新,研究探索人民政协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建立健全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各种规范。政协民主监督不能无序地进行,更不能随意地进行,要有规范的程序和步骤,这样才能体现其权威性和实效性。很多情况下正是由于监督缺乏制度化,规范化,使得一些好的谏言和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或是实施的效果大打折扣,这些都影响了政协民主监督的推广和发展,尤其是基层民主监督实效大打折扣。

(四)部分政协委员缺乏工作责任感。

一些委员只注重委员称号,不愿意履行委员职责。所谓不善监督,就是不能正确把握民主监督工作的规律,能力水平上未能达到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对党政工作大局把握不准,只注重个案监督,忽视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不能从全局的高度提出意见和建议;监督者对党政工作情况不熟,而政协和有关部门又没有创造更多的机会使他们知情明政,因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能触及要害,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难以被监督对象采纳。

二、加强基层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对民主监督作出了具体要求。在具体工作中,除采取提案、建议案、视察、调研等形式外,必须根据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基层政协开展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新途径。笔者认为,推进基层政协民主监督当前应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召开各种会议进行民主监督。

坚持政协主席列席党委常委会议,副主席参加区域重大活动及重要工作会议制度,利用政协全委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等例会形式,积极有效地进行民主监督。高度重视政风行风评议活动,把政风行风评议作为强化政协民主监督实效的重大举措,全力协助参评单位选聘政协委员为行风评议监督员,积极参加被评议单位召开的行风评议座谈会和行风听证会。邀请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出席政协协商论坛及专题议政会,围绕群众关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议题进行协商,通报区域政治经济大事要事,面对面地听取委员的意见和建议,接受监督,进而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践证明,通过召开各种会议进行民主监督这种方式又简单、又快捷,收效也很大。自2016年换届以来,XX县政协运用召开会议监督,促进了21个部门的60多个问题的解决落实,特别是在精准扶贫、返乡创业、工业经济、城市建设与管理、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成效十分明显。如去年6月25日,县政协召开的返乡创业优惠政策落实情况督办会,一个会就基本解决了企业办事、融资、招工、用地、税收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二)开展民主评议进行民主监督。

组织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综合利用调研、视察等各种手段,对有关部门的工作及作风情况进行检查、评议,提出批评意见和整改建议,是近年来政协履行民主监督职能常见的一种新形式。在民主评议中,对一些严重的问题,还可以形成建议案,提高评议的规格,加大监督的力度。民主评议既能充分发挥在实践中政协自身优势,又能把握党政工作的大局,抓住群众关心的热点难题,有利于党委全面、正确掌握部门工作情况及干部队伍思想作风状况的改进,提高效率,改善干群关系,树立公仆形象,有效地提高民主监督的实效性。为切实提升民主监督质量,十届XX县政协创新提出了民主评议由过去“面对面”向“背靠背”转变,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既能吸纳民意、反映民情,又能防止“人情因素”“职权因素”的干扰,真正达到了部门改进作风、推进工作的目的。去年,县政协开展对城管、卫计、交运部门的民主评议中,采用“背靠背”方式搜集到的建议和批评意见,较以往翻了两倍,其中很多批评意见是过去“面对面”评议听不到的。这些意见建议,通过部门认真整改,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举办知情问政活动进行民主监督。

邀请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政治、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事项和党政重大决策等问题向委员们介绍情况、答复问题、听取意见,既是政协委员知情参政的重要途径,也是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有效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既便于政协委员和社会群众及时获取党和政府有关工作的信息,解决委员们因信息不充分而无法实施有效监督的问题,又有利于政府部门倾听基层呼声,广泛征求意见,作出正确决策,促进政务公开。在加强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中,XX县政协采取界别委员“现场问政”,让脱贫攻坚“不走样”,取得良好效果。XX年6月,XX县政协随机抽取了20多名乡村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干部、县扶贫办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开展现场问政,被问政人围绕三年脱贫攻坚计划安排、党员干部帮扶“五个一”活动、脱贫攻坚政策落实和当前工作开展情况等内容现场作答,一个个尖锐问题接连抛出,不留情面,彰显了政协听政会“较真、紧张、严肃”的特点,委员们面对面提出的20多条意见建议,被问政部门负责人一一“打收条”,并作出了整改承诺,给出了解决措施和时限。被问政部门负责人纷纷表示,此次问政活动虽然对我们虽然有一定压力,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增添了我们努力工作的动力,他们都希望政协以后多开展这样的活动。

(四)强化提案督办进行民主监督。

提案是政协履行职能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对提案的办理情况进行跟踪督办,可以随时了解提案办理进程,掌握办理工作中的难点和症结,对承办单位进行有效的监督,促进委员建议的办理落实。在具体操作上可以由政协提案委组织,政协领导带队,并邀请委员、有关单位和部门人员参加,通过听取汇报、现场视察、座谈讨论等多种方式,了解提案办理的有关情况,将发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意见、建议及时通报给政府及有关部门,以起到对提案承办工作的检查和督促作用,提高民主监督的实效。为切实加强提案督办工作,提高提案办理质量,早在2016年换届之初,XX县政协就创新提出了由“交办型”向“督办型”的工作思路,及时研究出台了《县政协领导领衔督办重点提案制度》,《制度》要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每年领衔督办重点提案不少2件,各专委会对口督办不少于3件,每个界别委员小组不少于1件,全县重点提案督办实现了全覆盖。对在督办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和要求,对承办不力的、质量不高的或没有按时完成办理任务的承办单位,县政协协助县委政府督查办进一步跟踪督办,直到问题解决。

篇3:浅谈当前企业基层民主生活会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WORD

一、当前文书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文书与档案工作衔接易出偏差。文书与档案工作既联系又有区别, 既统一又有分工, 既配合又有互动。在现实工作中, 文书和档案形成一个分体式的管理体系———这是一种有效的、比较科学的管理制度。但是, 这种体制运行的本身, 在某种程度上拉大了文书和档案工作彼此的距离。有些文书人员档案管理意识淡薄, 档案人员对文秘工作也欠考虑, 致使二者在衔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脱节。造成在文书和档案工作的衔接主体上, 即在公文的格式和处理办法等方面出现了偏差。例如:用纸不达标, 装订不规范;版记不全面, 附件不规范;文种使用不当, 办公程序不规范;原稿不齐全, 编号不规范, 等等。

(二) 各部门对文档工作配合不默契, 致使这项工作形成制约瓶颈。单位的归档工作需要从各个部门收集重要的文件资料, 而一些部门为了本部门工作便利, 不愿意将一些需要归档的文件资料交给档案员统一保管。一些责任心较强的档案员由于得不到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支持, 在做档案工作时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多次催要未果的情况下, 档案员最终也只有妥协, 时间长久了, 一些重要的文件资料就容易散失, 要追究责任也为时已晚。

(三) 档案员的培训工作不到位。一些单位或部门的档案员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却没有经过档案专业培训, 对档案的分类、立卷等一知半解, 不得要领, 其素质与新时期档案培训工作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一些人虽然持有上岗证, 却很少参加有关档案专业培训及继续教育, 阻碍了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开展利用微机进行文书档案管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可一些档案员由于认识和能力问题, 计算机操作能力有限。我们迫切需要档案员重视和加强知识技能的培训, 从而使档案工作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二、提高文档工作水平的对策与思考

(一) 一体化的文档。文件是档案的前身, 文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档案的质量, 没有高质量的文件就没有高质量的档案, 高水平的档案管理是建立在文书部门规范处理文件基础之上的。文书人员要有较强的档案意识, 做好文书材料的立卷归档。在文件处理中, 要时刻想到档案工作, 实现文书、档案工作一体化, 这就要求文书人员要把好文件材料的质量关, 诸如纸张大小、文体、格式要做到规范化、标准化, 不能五花八门, 严禁用圆珠笔、红墨水、铅笔、复写纸等起草、修改、誉印、批阅文件材料等等。另外, 还得要求文件处理要及时、准确;收发文件要及时登记, 发现缺少要及时查找。特别是帐外材料, 如领导讲话、领导外出开会带回的会议材料等, 更应注意及时收集, 保证文件材料齐全完整。此外, 要强化“文书部门立卷”工作。公文立卷归档是文秘工作的最后环节, 却是档案工作的开始环节, 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衔接点。只有文书人员有较强的档案意识, 文件材料收集才能齐全、完整、系统, 为立卷归档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协作的文档。文书档案中的许多利用价值较高的档案往往来源于各部门。因此, 处理好与各部门的关系, 不断完善档案的结构与质量, 是档案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档案员必须做到“三勤” (即嘴勤、脚勤、脑勤。嘴勤, 即经常主动了解业务部门又开展了什么新的工作;脚勤, 即要经常到业务部门走动走动, 以获取有关信息;脑勤, 则要常常根据本单位的工作实际, 思考档案如何围绕单位的中心工作, 如何做好收集利用服务工作) 。加强与各部门的协调与沟通, 保证档案收集信息渠道的通畅。要着重收集能够揭示一个单位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 为开展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服务, 具有证据和情报价值的信息资料, 切实发挥档案部门在双文明建设中的参谋依据作用。

(三) 创新的文档。要掌握现代化管理技能, 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文档管理中的运用, 使文件的形成、运行、积累、转换等各个环节与自动化办公相衔接, 系统地完成文件的起草、修改、删减、检索、打印、登记、统计等工作, 以成为现代文档工作的大趋势。这种现代化管理技术, 迫切需要文书档案工作者去掌握和运用。由此得知, 创新文书档案工作, 文书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是当前信息社会对文书档案工作的必然要求, 也是文书档案工作者的努力方向。所以, 文书档案管理人员要结合本岗位工作, 边学习边操作, 在努力提高业务素质的基础上, 特别是在注重计算机知识、信息技术的学习上下功夫, 努力培养自己成为综合型文书档案管理人才。同时要利用现代化技术整理档案, 不断发挥计算机管理优势, 提高工作效率, 真正达到简化整理、深化检索的目的。

篇4:浅谈当前企业基层民主生活会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WORD

关键词:民主监督;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D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037-03

民主监督是人民政协的三大主要职能之一,也是我国人民民主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形势下,如何履行好政协民主监督的职能,发挥好政协民主监督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各级政协、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民众共同关注和深刻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当前政协民主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级政协的民主监督职工作取得了显著的实效。但从总体上来看,民主监督仍然政协履行职能中是一个薄弱环节,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民主监督的认识不到位

当前,整个社会对民主监督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对民主监督的实效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1)从民众的角度看,很多人认为政协委员只是一个荣誉,一个称号,民主监督的作用影响不大,从而对民主监督不抱有太大的期望。(2)从监督者的角度看,存在着不敢监督、不愿监督和不易监督的情况。部分政协委员的民主监督意识不强,患得患失,甚至害怕“越位”引起领导和部门的反感,因此缺乏民主监督的热情和积极性。(3)从被监督者的角度看,部分被监督者和职能部门对政协的性质和作用不太了解,对政协的民主监督不太重视,或多或少的存在应付心理,认为民主监督“可有可无”,甚至认为民主监督增强了工作环节,影响了工作效率,“多此一举”,缺乏接受民主监督的自觉性。

(二)民主监督的主体不合理

当前,我国政协负责人和委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党政机构,这也是造成政协民主监督不力的原因之一。虽然这些负责人和委员的工作能力和民主监督能力都比较强,但从民主监督的角度来看,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方面,从代表性来看,这样的结构是明显不合理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之间利益和主张的差异,归根到底是他们所处的社会关系的差异。政协负责人中来自党政机关的太多,就会产生在民主监督中在什么位讲什么话,为党和政府评功摆好的多,批评建议的少,这样民主监督的功能无形中就被弱化,也使政协工作的代表性打了折扣。另一方面这样的构成,有悖于政协职责履行的内在要求。这些政协负责人和委员们既是权力机关的成员,又是执行机关的要员,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双重身份带来了巨大的矛盾,类似于“运动员同时是裁判员”的角色混淆,大大削弱了民主监督的作用。

(三)民主监督的形式不丰富

民主监督的形式不很丰富,这是影响民主监督实效性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政协开展民主监督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协的全体会议或专门委员会会议作出的有关决议。二是政协组织向党和政府提出各种建议、报告。三是政协委员参加党和政府组织的调研活动。这三种民主监督的形式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涵盖性,一般来说,在现实政治实践中,政协的民主监督工作在这个范围内可以得到比较充分的开展。但是,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政协的民主监督在实际工作中还必须有丰富具体灵活的实现形式,像司法机构聘请政协委员担任监督员,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式。我国民主监督的发展空间很大,因此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探索更多的实现形式。

(四)民主监督的效果不理想

和国家的权力机构和行政管理机构不同,政协作为协商机构,它实施的民主监督既没有法律的效力,也没有党纪、政纪的约束力,因而导致它的监督效果缺乏影响力,效果不太理想。政协委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引起领导和部门党的重视,或者是表面上重视、实际上轻视,或者口头上重视、行动上轻视,没有被真正的接受,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很多地方的监督员聘请不规范,导致监督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有些监督工作浮于表面,或者半途而废,不深入不彻底,难以见效。被监督者听不听取、接不接受、采不采纳批评建议,完全取决于其自觉程度。即使不接受监督,也不算违纪违法,更难受到约束和制裁。因此,政协民主监督经常会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关键时候不要”的现象。由于权威性不够,民主监督往往会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由于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民主监督的权威性更显不够。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监督无力的恶性循环。

二、政协民主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当前我国政协民主监督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民主监督的定位不明确

人民政协是一个政治组织和协商机构,这样的定位决定了它既没有立法权,也没有行政权,更没有领导权。但是我国的政协章程又明确表明,政协组织具有民主监督的权利。这实质上是一种矛盾,因为权利不等于权力,权利不具备强制性。政协组织只有监督权而没有其他刚性权力作保证,它通过的决议,提出的批评建议没有法律效力和行政执行力,这种监督往往会软弱无力。对于批评建议听不听取、接不接受、采不采纳完全取决于相关领导干部民主素质的高低、统战观念的强弱以及政协主要领导的权威。即使相关领导或部门不经过协商,不接受监督,也不会受到纪律或者法规的制约和处罚。而政协作为非权力性组织,也拿不出过硬的措施加以制约,这种定位的不明确导致了民主监督力度的缺乏。

(二)民主监督的配合不到位

政协民主监督虽然不具备法律的强制性和行政的命令性但它有着广泛的代表性和政治性,具有层次高、范围广、成本低、效率高、形式活等其他民主形式所没有的独特优势。然而单一的政协民主监督在实践中作用的发挥的非常受限,委员们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定位不明、渠道不畅和无处着力。定位不明是指政协民主监督和党内民主监督、人大法律监督、行政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等相比,没有明显的界限;渠道不畅是指政协委员们获取监督信息的渠道不通畅;无处着力是指政协委员们大都是孤军封站,形不成强大的合力,而且自身专业优势也得不到充分得发挥等。在现实政治层面中,缺乏与人大等权力性监督形式的合作,导致政协的民主监督缺乏刚性;缺乏与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合作,使政协的民主监督缺乏影响力;与群众监督缺乏合作,使政协的民主监督难以深入人心,不能和群众进行有效的沟通,不能广泛地反映民众的呼声等等。因此,民主监督影响与其他各类监督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发挥更为强大的整体功效。

(三)民主监督的机制不完善

机制不完善是制约政协民主监督的重要原因。民主监督虽然是政协的一项基本职能,但建国以来并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只是在党的相关文件、政协章程、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有过一些规定和阐述,对于民主监督的目的、民主监督的程序、民主监督的规则等重大问题没有具体的界定,并且在具体实践中缺乏配套措施,因此实践起来有很大的局限性大和随意性,直接影响了民主监督工作的实效。政协委员缺乏知情权,获得的信息有限,实施民主监督无从下手。有些党政部门对政协的民主监督缺乏有效的沟通,也没有一定的反馈措施,致使政协委员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常常石沉大海。而对于那些来自党政机关的政协委员来说,还会出现自己提出的批评意见要求自己改正的现象,结果使民主监督流于形式。同时,我国的民主政治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还不十分完善,各种保障机制还不十分健全,这就使得政协的民主监督在实践中受到了很多限制,出现了怕“越位”,怕“惹事”,怕“风险”等现象,影响了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造成了政协民主监督的实践困难。

三、加强政协民主监督的对策思考

为了更好地履行政协的民主监督职能,提升民主监督的有效性,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强化民主监督的意识,增强主动性

1.政协委员作为民主监督的主体,应该充分认识到民主监督的重要意义、政治价值和现实作用,不断增强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操作性的建议和意见,做到有理、有据、有力,从而不断提升民主监督的实效。2.提升政协民主监督的实效性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党委政府要引导教育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正确对待和自觉接受民主监督,并积极主动地支持和帮助政协各级组织推进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制度化和规范化。3.要加大对政协及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宣传力度,使政协的民主监督工作深入人心,为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拓展民主监督的渠道,增强灵活性

1.用好用活现有的民主监督形式。经过近些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各级政协组织在履行民主监督工作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形式和途径,比如政协例会、调研、提案、建议案、参与行风评议等等。对于这些好的形式和途径,应该进一步的加以规范和完善,使民主监督的职能更好的得以充分的发挥。2.积极探索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途径。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民主监督的形式和途径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当前已有一些政协组织在实践中创造出了新的民主监督形式,像参加民主评议、执法检查,举办政协论坛等等,使得民主监督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民主监督的实效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不断健全和完善这些形式和途径的同时,还要结合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不断拓展民主监督新的渠道。

(三)完善民主监督的机制,增强规范性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要推进民主监督长期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其制度化建设:1.建立健全民主监督的运行机制。要明确规定民主监督的范围、内容、形式、程序、落实、反馈等,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保障民主监督的健康平稳运行。2.建立健全民主监督的制约机制。要从制度上入手,建立有效民主监督制约机制,确保政协委员们提出批评意见的权力和自由,为民主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制度保证。3.建立健全民主监督的保护机制。要制定保护政协委员们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措施,确保委员们提出批评意见以及进行举报的正常行使和不受侵犯。4.建立健全民主监督的激励机制。对于在履行民主监督职能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委员们,以及对于自觉接受民主监督、扎实改进工作的党政部门,应当予以恰当的奖励,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发挥示范,以达到整体推进民主监督的目的。

(四)把握民主监督的重点,提升实效性

1.选好议题。政协民主监督的内容十分宽泛,形式和途径也多种多样,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选好议题,突出重点,才能取得良好的实效。因此,应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当前的中心工作,选择社会普遍关注、群众普遍关心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度的民主监督。2.深入调研。在民主监督的过程中,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和收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力求使所提出的批评意见客观公正,所提出的建议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政协的民主监督真正做到有据、有方、有为、有果。3.搞好协商。要坚持以民主协商和批评建议为主要形式和途径,多提建设性、操作性强的意见和建议。这就要求政协委员们把自己摆在与被监督者平等的地位,采取民主的方式、讨论的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搞好协商。4.提高素质。民主监督效果的好坏和政协委员们的素质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不断提高政协委员们的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他们提高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能力和水平。

(五)加强民主监督的合作,增强协同性

加强和改进当前政协的民主监督工作,还要在加强与其他监督形式相配合、相协调上下功夫:1.与新闻监督相结合。新闻舆论监督对民主监督起辅助加强作用。通过开办“政协论坛”、“委员之声”、“政协建议专栏”、“民主监督”等类似的专栏或节目,反映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扩大大民主监督的力度和影响。2.与人大权力监督相结合。政协的民主监督意见和建议,可以单独提交党委政府,也可以不作最后定论,提交人大讨论并由人大最后作出决定,变成具有约束力的意见,这样不仅加强了政协与人大的联系与合作,也有利于政协民主监督实效性的提高。3.与专门监督机构的监督相结合。例如,可以与党委纪检监察机关联合开展反腐倡廉专题监督,对重大案件开展听证、督察工作,利用自身联系广泛的优势,为反腐倡廉工作的提供信息资源和智力支持。4.与群众监督相结合。政协的民主监督要充分发挥自身联系广泛的优势,和群众监督紧密结合,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解决好群众反映突出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

篇5:浅谈当前企业基层民主生活会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WORD

【摘 要】当前在全面推行警务改革以来,公安部要求各地85%的警力要沉到基层,基层公安已成为我国公安系统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基层公安执法水平的高低,严重影响着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在全面推行警务规范化建设以来,基层公安的执法活动日趋规范,执法水平明显提高,但与孟建柱部长提出的“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执法活动中还有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全面分析,认真总结,积极应对,改进我国当前基层公安执法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保驾护航。

【关键词】基层公安

行政执法 问题 原因 对策 和谐社会

【目 录】

一、当前基层公安执法工作的内容和特点

二、当前基层公安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对当前基层公安执法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的分析

四、改进当前基层公安执法工作的对策

基层公安执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公安系统能否依法有效打击违法犯罪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能否始终坚持对法律负责,能否有效保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当前基层公安执法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基层公安干警转变执法观念,端正执法态度,规范执法行为,真正做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全面分析,认真总结,积极应对,改进我国当前基层公安执法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保驾护航。

一、当前基层公安执法工作的内容和特点

(一)基层公安执法的内容

基层公安主要面向基层群众,服务群众,因此,基层公安执法的内容

复杂多变,涉及面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管理

人口管理是基层公安执法中最基本的一项内容。基层公安民警通过户口登记、人口调查、查验居民身份证等专门工作来了解群众,熟悉辖区内的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加强对辖区内暂住人口,重点人口的管理,掌握其中有违法犯罪嫌疑人员的动向,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2.安全防范

安全防范是基层公安执法的重要内容。基层公安民警通过充分运用辖区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大力开展群众群治工作,构筑有效完善的治安防范体系,从而有效减少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努力营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3.治安管理

治安管理是基层公安执法的重要内容。基层公安民警通过对辖区内各种公共场所与地段、特种行业、企事业单位等其他重要场所进行有效管理,采取严密安全管理制度,强化日常安全检查,集中专项整治打击等多种措施,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及各种治安灾害事故。

4.服务群众

服务群众是基层公安执法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基层公安民警要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积极组织和参与调解社会纠纷,防止矛盾激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同时还要依托110报警服务台,对辖区居民的报警求助,为难求助等情况[1],按照服务群众快速反应的原则和要求,及时处置并提供援助。此外,基层民警还应积极参与辖区的公益活动,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二)基层公安执法的特点

基层公安作为公安行政执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基层公安执法工作既有传统公安工作的一般特点,又有新形势、新情况下呈现出的一些新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复杂性

公安工作是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为主要任务的,在当前新

形势新情况下,基层公安执法所面临的形势和工作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基层公安执法具有复杂性。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和谐稳定,但由于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渗透,破坏,国内狂热的民族主义分子和敌对分子,乘机加紧活动,制造出了诸如西藏“三一四事件”,新疆“七五事件”等一系列恐怖事件,严重影响到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的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各种消极因素大量存在,治安问题压力不断增大,刑事犯罪数量增多,危害加剧。以上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基层公安执法中存在着很大的复杂性。

2.危险性

在当前新形势下,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段日趋复杂化,犯罪技巧日趋新颖性,犯罪工具日趋高科技化,同时他们的反侦查能力不断增强,大规模的集团犯罪,有组织有谋划的集体犯罪日益增多,这些都增加了公安执法工作的危险性。基层公安在执法工作中,往往处于对抗性矛盾的第一线,经常同犯罪分子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在抓捕、审讯犯罪分子的过程中,面临着极大的危险。由于基层公安工作的特殊性,他们还要同恶性灾害事故进行斗争,在每年同火灾、水灾、风灾、地震、爆炸等灾害事故的斗争中,基层公安民警也伤亡惨重。据统计,1990年至2005年的15年间,因公牺牲的民警就有6819人,平均每一天是1.2人,负伤的人数达到了120783人,平均每一天是20.7人。伤亡主要集中在基层,其中派出所民警、交警、刑警、治安警等基层干警伤亡严重 [2]。

3.艰苦性

基层公安工作的艰苦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基层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承担着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使命,为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营造出一个更加安全稳定的国内环境,广大公安干警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时再加上我国的警力严重不足,促使他们不得不长时间连续做战,超负荷工作。据统计,2005年全国各类因公伤亡公安民警中,因执法执勤、抢险救灾、积劳成疾牺牲的有370人,占牺牲总人数的89.4%;负伤2909人,占负伤总人数的70.4%。其次,基层公安执法大多面向基层,基层自然环境的恶劣性和执法环境的复杂性也加剧了基层公安执法的艰苦性。

4.易腐蚀性

一方面,基层公安作为法律的直接执行者,手中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如果这些权力得不到有效地制约和监督,就会滋生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等腐败现象。另一方面,基层公安在执法中,经常会接触到社会的阴暗面和丑恶现象,如果基层公安民警在工作中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就容易滋生腐败。

二、当前基层公安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基层公安在执法中存在着执法程序不规范,执法质量不高的重大顽疾。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旧的执法习惯和错误的执法观念还依然存在,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滥用职权

在基层公安执法中,许多单位滥用手中掌握的权力,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包庇纵容罪犯、办人情案等滥用职权的现象大量存在。在基层派出所,民警为了创收,借助扫黄打非,抓赌禁赌的时机,大肆搜刮百姓钱财,导致许多地方百姓怨声载道。在基层交警队,许多单位进行“钓鱼执法”到处设卡,以种种不合理的强制手段来征收“违章”车辆或罚款。在刑警队,有的单位无法定理由随意使用留置、传唤、搜查、扣押、拘留等强制措施,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人身自由和人权。

(二)不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办案

在执法活动中,作为强势一方的公安机关,只有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来办案,才能够确保公正合理,才能够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在当前基层公安执法活动中,存在着许多违反法定程序办案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执法主体不合法。在许多地方,协警、保安等非正式警察参与办案、制作笔录,甚至收受罚款[3]。二是警种之间互相推诿责任,争夺利益,不按规定办案。如派出所上路查处交通违章行为,刑警队处理治安(行政)处罚案件。三是不严格执行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随意扣留拘押,超额罚款,超期拘留等,给当事人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三)玩忽职守

《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严格规定了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法定

职责。但当前一些基层公安机关没有很好地履行这些法定职责,玩忽职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按规定时间上下班,通常晚出早归,擅离职守,在工作时间办私事,给群众带来极大的不方便。二是对群众举报,不出警或出警不及时,办事效率低下,给人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损害。三是对公民申领许可证,执照等合理请求,该办不办,无故拖延,故意刁难。

(四)刑讯逼供,粗暴执法

在办案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刑讯逼供、变相体罚,通过各种手段来逼取口供,因此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在治安管理中,粗暴执法,蔑视弱势群体,态度蛮横,通常采取强制措施,不注重工作方法,造成警民关系紧张,甚至到了对立的局面。

三、对当前基层公安执法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的分析

基层公安执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法规体制不完善等客观原因,又有民警素质不高,观念陈旧等主观原因。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前警察管理及招录培养体制存在弊端

当前我国警察机关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4]。这一体制在警察管理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基层公安执法工作中,却存在着许多弊端。首先在人事管理体制方面,基层公安处于整个公安系统的最底层。一方面受上级公安的领导,接受上级公安机关的指示和安排,另一方面又要受当地政府的领导,从而导致基层公安在执法活动中政令不统一,令出多门,使基层公安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同时公安机关列入地方政府机构编制序列,公安机关的机构设置、干部任用、民警招录、清退等都受到当地组织人事部门的制约,从而导致管理不顺,警力不能得到及时补充优化。其次在经费保障方面,公安机关的经费主要来自地方财政,由于一些地方的财政不足,同时地方领导不予重视,导致了当前基层公安机关经费普遍不足。

在公安的招录培养体制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许多地方的公安招录不公开,暗箱操作现象比较普遍,导致一些不合格的,甚至二流三流的

人进入了公安队伍。其次在公安警察培养上也存在弊端。当前,我国逐步形成了面向社会招录,通过短期培训,直接上岗的公安培训模式。这一模式导致许多正规公安院校毕业的、接受过完整的公安警察教育培训的学生不能进入公安机关,而那些只接受过短短几个月培训的却进入了公安队伍,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宝贵人才,还造成了基层公安在执法中效率低下等一系列弊端。

(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特别是与基层公安执法密切相关的行政处罚方面还没有统一的程序法。这就导致基层公安在执法过程中没有统一完善的标准,为以后的执法工作埋下了祸根。同时公安执法中常用的《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处罚法》[5]、《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不配套,给基层公安执法活动带来了弊端。

(三)基层公安执法监督不力

公安机关的监督主要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就内部监督而言,主要是指上级督察机关的监督和本机关内部监督,由于基层公安机关地处基层,远离上级,督察机关的监督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而同级机关的内部监督往往由于工作紧密,碍于情面,不便于进行监督。外部监督主要是指公安机关以外的其他机关、组织和公民个人的监督。例如,媒体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公民个人监督等。由于公安机关工作的特殊性和公安权力的垄断性以及公安工作的强制性,决定了公安机关外部监督往往是软弱无力,甚至是无济于事的。

(四)基层公安民警素质不高,执法观念落后

当前我国基层公安队伍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社会上招录的没有接受过正规公安教育培训的新民警。他们缺乏应有的法律业务知识,对新形势下执法办案要求不了解,没掌握。二是近几年刚从部队转业的退伍军人,他们形成了部队上机械式的思维和习惯,没有经过系统地学习法律和业务知识,对办案程序知之甚少,难以满足岗位执法要求。三是一些长期在基层公安工作的老民警,他们往往习惯于经验办案,不注重知识更新,拘泥于旧的执法观念和执法理念,不知变通。四是一些固步自封的地方领导。他们的思想和观念没有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一些不合时宜的传统和

执法观念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权力至上,权力本位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四、改进当前基层公安执法工作的对策

当前基层公安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有的是可以立即解决的,有的则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彻底解决。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基层公安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警察管理及招录培养体制

在警察管理体制方面,我们要打破现有警察体制的束缚,从当前我国的国情和基层公安执法的特点出发,改革目前公安机关统一实行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实现向“条块结合,高层公安机关以块为主,基层公安机关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转变[6],从整体上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警察管理体制。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明确警务活动的事权划分,实现政令统一。高层公安机关管理中要加强工作效率,及时地进行业务指导,要加强上级公安机关对基层公安机关的领导。二是要合理确定警察编制,优化警力分布机制,确保基层警察机关的活动经费。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协调优化配置警力资源,达到地区间的平衡。同时还要实现警力下沉,充实基层警力,使基层所队实有警力要占到所在公安机关或部门警种总警力的85%以上[7],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安全放心。对警察机关的活动经费,要实行国家统一调度,使每个地区都能合理配置充足的财政经费。

在警察招录培养体制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学历教育体制,提高警察院校的教学水平和培养层次,严格控制警察院校的生源,做到“入学即入警”,充分利用警察院校的资源,努力提高警察队伍的素质,而对于从社会上招录的警察人员要经过长期的严格的教育培训,才能够加入到警察队伍中。

(二)加强公安法规体系建设

首先党和国家要重视公安法规体系建设,摒除原有公安法规中的缺陷和不足,努力建成由公安法律、法规、规章和地方性公安法规、规章组成的比较完善的公安法规体系,使基层公安执法工作纳入到法制化的建设轨道。其次各地公安机关要积极组织本单位的成员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基层公安的法律素养,使他们牢固树立起依法执法,法律至上的理念。

最后,国家要加强普法宣传,提高人民群众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在全社会形成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气,从而使人们能够自觉接受、支持、配合公安执法工作。

(三)加大监督力度,完善基层公安执法监督体制

首先要充分发挥内部监督体制。一方面上级督察机关通过执法检查,执法考核,查处各种重大执法过错等方式和途径,加强对下级公安机关的监督。同时公安机关内部也要打破常规,加强对组织内部成员的监督,严厉惩处那些违法乱纪的单位和人员。其次还要完善外部监督体制,畅通外部监督渠道,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的监督,认真对待人民群众的批评和建议,建立健全培养制度,加强对基层公安执法的监督。(四)提高民警素质,改变陈旧观念

由于当前我国基层民警的素质普遍不高,因此,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基层民警的业务培训,大力提高民警的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落实“三个必训”制度,完善终身教育体制[8]。同时,我们还应该要端正民警的执法思想,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摒弃落后的执法观念,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锐意进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基层公安机关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范执法,公正执法,严格执法。同时,要把制度规范与法律教育和自身素养相结合,不断提高基层公安机关的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杨瑞清、李新钰、胡建刚:《社区警务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2007年版,第27页。

[2]武和平:《公安部通报2005年全国公安民警因公牺牲负伤情况》,公安部新闻发布会,2006年2月23日。

[3]公安部政治部编:《公安法制建设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0页。

[4]安政:《中国警察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第273页。

[5]程连昌、李文燕:《公安基础知识学习指导》,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2007年版,第315页。

篇6:浅谈当前企业基层民主生活会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WORD

苏百灵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的作用,支持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讨论协商及其履行职责的各种活动。”这对于人民政协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履行职能的工作水平,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民主党派是人民政协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

目前,我省区县的各民主党派组织大多是基层支部或总支部,区县级政协的组成单位一般都没有民主党派界别,民主党派成员大多是以个人从事职业的身份分别参加到教育、卫生、经济、工商联及特邀等界别中。近年来,我市各民主党派组织通过换届,已基本完成了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与政治交接,新一代民主党派组织成员一般都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开拓进取精神,为在新时期更好地履行参政党职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各民主党派积极开展组织建设工作,许多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呈现出“稳定、团结、活跃”的局面。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多数基层组织在建言献策、稳定大局、社会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多党合作事业的进一步加强,各民主党派在面临大好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许多挑战,尤其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部分基层组织对思想建设工作在党派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思想建设工作的基本目标缺乏全局、系统的了解,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收效甚微,使得少数会员参政党意识、政治责任感相对淡薄。

二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生活形式内容单一,创新意识不够。成员参政议政的主动性不强,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调研活动的时间比较少,在参政议政过程中的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新生代成员的政治把握能力也还不够。新一代民主党派成员大都年纪轻、学历高、见识广,具有接受新事物快、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的特点,有主动履行参政党职能的要求和积极性,善于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但缺少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经历,对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从感性知识到接受程度上较老一代尚有一定差距,对如何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缺乏应有的知识准备和操作训练。

三是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基层组织工作尚未形成一整套适合自身特点的,适应组织运行的管理制度,制度仍需进一步规范。

四是与政府部门中共党组织的联系不够密切,较为分散,影响到基层组织工作的开展。

五是后备干部的储备不够。目前,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都存在后备干部力量储备不够的现象,没有形成后备干部队伍梯度,给班子建设带来诸多不利。

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民主党派在基层政协中的作用,做好基层政协工作、更好地履行政协职能,我们认为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充分认识,高度重视民主党派在人民政协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民政协是我国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基本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和重要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优势。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在政协组织中的作用,对巩固和发展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优越性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是能够促使民主党派成员广泛、深入地参加国家的政治生活,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包容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二是各民主党派成员是人民政协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是加强人民政协自身建设的客观需要,民主党派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人民政协的工作越有成效。同时各民主党派也应该充分利用人民政协这个平台积极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才能更加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作用,使履行职能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树立民主党派良好社会形象。

三是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扩大各界人士有序的政治参与,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形成团结民主、融洽和谐的政治局面。

二、进一步完善发挥民主党派作用的机制和制度

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成员在政协中的作用,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一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党委、政府、政协联系制度。政协应加强向党委汇报和沟通,协助党委研究、确定与民主党派协商的议题和安排,将政协协商与党委和民主党派的协商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要保证民主党派成 3 员在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和领导成员中占有较大比例。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和政协机关中也应有民主党派人士,并有专职领导干部。

二是建立健全参与机制,加强政协参与的制度化、程序化建设。目前全国许多省市的区县都建立了民主党派基层委员会,配备有专职工作人员,民主党派也均是区县政协的组成单位,是一个独立的界别,这样有利于基层政协组织中民主党派委员作用的充分发挥。我们也可积极探索和调研,积极向省市相关部门反映,创造条件,创新民主党派参与政协的参与机制。参政议政是政协委员参与政务的重要形式,可积极通过民主党派成员直接担任政府职能部门领导职务的形式,广泛参与政府中心工作和行政运作,让民主党派成员切实参与到政府部门的决策过程和运行过程中,使参政议政在协调和平衡关系中更富有成效。同时,应进一步畅通政治参与的知情渠道,通过完善听证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意见征集制度、民主评议制度等,增强民主党派政协委员参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针对性、可行性和实效性。

三是健全经费保障和培训机制。财政部门应为民主党派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相关部门和单位也应支持民主党派政协委员参与政协调研、视察等活动,并提供经费和时间保证。一般来说,民主党派政协委员都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但对社会政治问题敏感度和洞察力不够,同时缺乏第一手资料,无力深入研究,这就需要通过政治引导,加强培训,提供必要条件,促使将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转化为参政议政能力,使他们多从政协的特点和优势出发思考问题,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

三、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政协组织中的协调合作作用

多党合作主要是作为执政的中共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合作,需要双方共 同努力。执政党处于主动地位,起主导作用,各民主党派也应自觉、主动配合。

一是要增强民主党派委员在政协组织中发挥作用的自觉性。要处理好民主党派与政协党组和党委统战部门的关系,做到两协调。统战部作为党委的一个工作部门,代表党委抓统一战线工作。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各民主党派履行职责、发挥作用最主要、最重要的舞台。《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是人民政协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的作用是人民政协的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民主党派也应积极主动融入到政协工作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加强协调、增强协作,做到两促进。

二是努力形成在人民政协团结民主主题下履行职能的工作合力。民主党派在组织上独立,这是基本政治制度明确规定的。政协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其职能与各民主党派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相通的,政协组织起着很强的组织协调作用。各民主党派应该将自己的许多工作融入到政协组织的中心工作中,与政协组织一起开展工作,在团结民主主题下,形成合力。民主党派政协委员要在参加政协全会、视察、调研等活动前针对议题,通过党派活动广泛征求意见,集中党派集体智慧。积极参与政治协商,认真开展民主监督,深入参政议政,切实履行好各自职能。

三是不断展现和提升政协组织精诚团结的生机和活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建设祖国、统一祖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是政协组织的工作宗旨和目标。各民主党派应该主动合作,积极配合,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广泛地团结相关人士,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人民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政协组织精诚团结的局面。

四、民主党派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党派成员在政协中履职尽责的能力

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政协中的作用,就必须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具体内容主要应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通过加强自身建设,保证民主党派委员在政协组织中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认真履行政协委员职责,发挥好参政党的作用。

一是切实加强思想建设。思想建设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核心。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成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深化对参政党地位、性质和历史使命的认识。要坚持自我教育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启发、引导和组织,把勤奋自觉和接受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个人自学和集体研讨有机结合起来,把学习理论和参政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切实加强组织建设。组织建设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基础。要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把组织建设成适应新世纪要求的、能够团结协作完成新时期历史任务的高素质的集体。要着眼于多党合作事业的长远发展,做好民主党派成员的组织发展和成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民主党派成员要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

三是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保障。要着眼 于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的要求,逐步建立起适合自身特点、有利于促进民主党派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运行的制度,健全参政党的运行机制。处理好民主党派政协委员职责与党派工作任务及本职业务工作的关系,使社会荣誉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发挥好政协委员作用。

五、政协组织要为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成员作用创造条件

政协应重视民主党派工作,在工作中始终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营造人民政协团结、民主的政治氛围。把与民主党派的联系交流作为履行自身职能的重点工作,搭建平台,畅通渠道,积极为民主党派成员在政协充分发挥作用,提供有利条件,营造广阔舞台。

一是政协要重视民主党派工作,加强与各民主党派的联系沟通。进一步建立完善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及专门委员会联系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制度,定期召开各民主党派人士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协调督促有关部门为民主党派成员在政协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政协还应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走访联系,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帮助反映其困难和要求。密切关注各民主党派人士思想工作情况,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应积极向党委推荐,使他们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作用。可采取节日期间走访慰问、联谊等多种形式,加强与民主党派的交流沟通,增强与民主党派成员的友谊。在政协的工作和对外活动中,可根据工作需要邀请民主党派人士参加,充分体现政协的特点和优势。

二是要把政协优势与民主党派的优势结合起来,重视民主党派成员在政协全会、常委会、专委会等各种例会和重要活动中的作用,邀请或安排他们在会议上发言,听取他们的意见,促进党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把政协组 织优势、渠道优势与民主党派的整体优势、智力优势结合起来。民主党派成员绝大多数都是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政协的视察、调研、考察等活动应广泛组织他们参加,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通过提案、视察报告、调研报告等形式向党委政府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三是要充分发挥成员在民主监督和协调关系中的作用。民主党派成员联系着不同利益和不同阶层的群众,容易听到各方面的呼声和建议,应鼓励他们积极反映社情民意,畅通信息反映和沟通渠道,发挥他们在表达社会各阶层、群体利益诉求和呼声方面的独特作用。大力支持监督、执法部门在民主党派政协委员中聘请特邀监督员,支持他们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对违法行为进行检举揭发。

上一篇:小学语文拼音练习纸下一篇:谈美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