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5-15

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8篇)

篇1: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几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以“三清三改”为切入点,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依靠群众,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成效显著,试点村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市新农村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由于上级投入资金有限,县级财政配套能力较弱,各地资金投入很难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少数试点村“等、靠、要”思想严重,群众资金筹措难,因资金不到位,大多数村因为搞新农村建设而负债,有的村负债达20多万元,成为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的新问题。

(二)旧房拆迁难。由于“祖业不可废、存下一片瓦、留与子孙用”,以及宅基地是祖业等传统思想作怪,加上补偿费不多,即使是旧房、烂房,有些村民也不愿拆除,还有一些破旧房房主在外打工,难以联系到人,拆迁也很难进行。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虽然各地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但许多试点村的特色产业,普遍存在着“优”而无“势”、“特”而不“强”现象,缺乏规模效应,加上一些试点村存在重“三清三改”轻“生产发展”现象,导致产业培植难,农业龙头企业量少质弱,科技含量不高,带动辐射能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四)精神文明建设跟不上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新农村建设使试点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有些农民思想观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一些地方群众集体主义思想缺乏,农村文化生活单调,科学文化还停留在原来的较低水平上。不讲卫生、不讲文明的行为,以及占用耕地建房、建坟墓等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五)后续管理工作有待加强。由于资金短缺,多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没有建立起真正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后续管理空缺。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共卫生保洁难。一些村刚修好的整洁巷道、广场由于缺少专人负责,一年半载后,人畜粪、杂草、垃圾又到处都是。二是公共设施维护管理难。器械自然磨损、灯具使用到期后,因为维修资金难筹,这些公共设备一旦失修便无法使用。三是规划坚持难。少数试点村没有按“五先五后”的程序建设,造成人力、物力浪费;有的地方新农村建设过后,一些村民仗着家(宗)族势力,批地建房不按规划实施,甚至未批先建、随心所欲,新农村规划意图难以落实。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处理好“六大关系”。各地要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大胆探索,正确解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问题。一要着力处理好生产发展和村庄建设的关系,经济发展要优先;二要着力处理好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的关系,坚持从群众最迫切需要的事情做起,从改善最基础的条件做起;三要着力处理好干部引导和群众参与的关系,大力提高农民积极性;四要着力处理好国家投入和农民投入的关系,农民参与是主体;五要着力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增强群众民主管理意识;六要着力处理好新农村建设短期见效和长效机制的关系。

(二)进一步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要逐步建立起长效投入机制,设立新农村建设基金,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要探索建立新的融资机制,进一步拓宽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避免因搞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负担、让村民背上新的债务。

(三)加大规划的执行力度。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专门的乡村规划审批办法,全市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的总体规划,要经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以法律文本形式确定下来。村庄规划一旦经过批准,就要坚持一个规划管到底,一个目标干到底,避免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要引导干部群众围绕规划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用规划引导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提高农村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四)大力扶持、培育特色产业。一是要找准产业定位,培育和发展最具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要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向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紧紧依托“红、古、绿”优势,开发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促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设一批旅游文化村、民族生态村,培育富民强村的新亮点。二要依靠龙头带动,扩大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各县(市、区)要大力扶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要出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具体政策,建立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信用担保体系,设立担保机构,推动农业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三要发展产业集群,进一步抓好试点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的研究制定,让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民掌握大量土地,带动产业规模扩张,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同时要切实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大力引导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为主的品牌产业链;要加速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创造良好条件。

(五)加强文化建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各地要在调动群众投入新农村建设积极性的同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试点村长效机制建设,如引导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合理流动,进一步强化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让新文化、新观念规范农民行为,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篇2: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杨林峰 刘 峰

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后,全国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有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在认识和实践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与误区。主要表现有“五重五轻”:

一是重项目建设,轻村庄规划。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来看,许多地方注重拆了多少栋房子,修了多少公里路,而对村庄规划不够重视,有的试点村的村庄规划处于“各自为政、自我发展”的状态,村级规划建设缺乏整体性和长远性;有的边规划,边建设或先建设,后规划的现象;有的虽然有了规划,但过于简单,或是适用性不强,难以指导建设;有的不按规划建设,存在乱搭乱建、建设水平低、杂乱无章、重复建设现象。二是重整治建设,轻生产发展。目前,大部分村是以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注重改路、改水、改厕等整治建设项目,对发展“一村一品”产业带动农民增收重视不够,造成了新农村建设中重点错位的现象。三是重政府主导,轻农民主体。有的地方政府的主导地位过重,存在包办现象,如村庄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没有征求群众意见,造成制定出的规划不符合当地实际,政府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农民并不买账。同时,由于认识上的原因,有的试点村农民还存在较为严重的“等、靠、要”思想;部分农民小农意识浓厚,只看重眼前利益及局部利益,造成农民主体发挥难。四是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多重视“村容整洁”、“乡村清洁工程”等硬件,而对“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等软件建设,因为很难看得见,摸得着,不能用量化指标衡量,导致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的出现。五是重当前建设,轻长远打算。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可以一、二年就建成。但乡村干部对新农村理解不到位,认为只要把农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解决了,新农村建设就算完成了,对整个试点村今后如何发展没有足够的重视。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搞好村庄规划。一是村庄规划要具有前瞻性,要从村庄未来长远发展的需要进行规划。二是村庄规划要因地制宜。要根据村庄的地形、地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传统、民族习俗等因素,保留乡村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把乡村所具有的特色通过规划更完好地保存和发扬下去,让新村规划因地制宜,各具特色,避免乡村规划雷同化、简单化。三是村庄规划要量力而行。规划既要着眼未来,也要考虑到当前农民的承受能力。应该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农民的承受能力来合理规划新农村的发展速度和重点,使新农村规划符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切实可行,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四是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规划一经确定,就必须严格执行,一届接着一届干,防止朝令夕改、反复折腾、劳民伤财。

2、重视农民增收。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围绕“农”字做大做强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规模,拉长农产品产业链,引导农民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业领域的就业量;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提高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既满足了农民的需求,也增加了农民就业的领域;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步伐,提高外出农民的劳动技术和技能,完善外出农民的维权机制和建立健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机制,做好外出农民工的就业信息、技能培训、土地承包、社会保障等工作;要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因地制宜地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小城镇的就业吸纳力等等。

3、发挥主体作用。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充分了解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做起,确保农民从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得到实惠。三是完善村民自治,推进村务公开,使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四是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

度,提高农民素质。

4、注重软件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既要注重“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等硬件建设,也要重视“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等软件建设。首先要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特别是加强对成人的扫盲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其次要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如,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行提炼,运用群众易学易懂的通俗语言进行宣传,对道德建设再宣传、再落实。

5、体现远近结合。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既要解决当前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情况,更要清醒地意识到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既反对急躁冒进,毕其功于一役的错误认识,更要反对不思进取、悲观失望的态度,而是理性对待这项历史任务,树立长期建设的思想,认真搞好长远规划,确立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脚踏实地地解决农村的实际困难,真正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惠泽广大农民,得到百姓认可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篇3: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 也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措施, 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是不断增强文化自我发展能力, 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农村文化队伍是活动在农村文化建设第一线的团队, 直接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 真正了解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只有加强文化队伍的建设, 才能让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农村地区又快又好地开展起来, 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3,4]。

2 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的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仍然在文化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

2.1 乡镇政府对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农村文化队伍规模较小、人才缺乏

在很多地方, 政府部门一直把发展经济作为中心任务, 认为农村的发展就是经济的发展, 没有意识到文化建设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性, 这导致地方政府在文化建设上的投入不大, 不重视文化人才的引进, 许多基层文化站都没有专职的文化管理人员, 只配置兼职的文化管理人员, 不能有效地发挥基层文化站的作用。此外,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队伍工作人员的待遇福利较低, 也使农村文化队伍无法留住人才。

2.2 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缺乏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

文化队伍建设缺乏科学合理规划和管理, 工作考核内容中没有文化的具体指标, 责任不明确。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缺少统一的发展规划, 发展基本处于“顺其自然”的状态。队伍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编制不稳定、人员经济来源微薄等情况阻碍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农村文化队伍综合素质较低

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需要大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他们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文化宣传工作技能和道德修养, 还要了解当地的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队伍在职业技能和基本素质方面都有所不足, 对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党在基层的政策认识不够, 创新意识薄弱, 不能很好地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使得农村文化建设效果事倍功半。

3 对策

3.1 提高认识, 转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 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 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 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指出, 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 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 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乡镇政府, 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 改变以往只重视经济发展不顾文化建设的情况, 把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要制定一系列的方案, 采取多种措施,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建设, 特别是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文化队伍建设评价机制, 明确责任和义务, 推动农村文化队伍的发展。

3.2 提升农村文化队伍的综合素质

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是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综合素质, 首先要强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学习, 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坚持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其次, 要加强文化队伍的科学知识培训, 全面提升队伍的综合素质。各级政府要积极开展对农村文化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 组织他们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 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 运用到本地区的文化建设上。还可以通过举办文化人才座谈交流会, 通过交流经验, 查找不足, 达到相互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 要大力培养和发展民间文化队伍, 充分发挥农村、社区民间文艺团体、民间艺人及农村中小学教师与学生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3.3 建立人才选拔机制, 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通过自身培养和优秀人才引进2种渠道增强农村文化队伍, 要建立人才引进长效机制,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吸引鼓励优秀人才到农村从事基层文化事业, 加强人才的管理机制建立, 着力培养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中的组织型人才。通过引进和有重点地培养既有专业知识, 又能抓文化项目、运作文化项目的全面人才, 来带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3.4 加大资金投入, 保障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切身利益

基层文化工作者长期在农村工作, 工作条件差, 工作任务重, 但是薪酬和福利水平相对较低, 使得许多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影响到工作效果。并且很多的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并没有编制, 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这会影响到我国农村文化事业的顺利进行, 因此应该合理解决他们的工资待遇和编制问题, 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使他们为我国的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摘要:农村文化事业顺利开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 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建设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事业顺利开展的关键。本文论述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分析了当前文化建设队伍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文化事业,文化队伍,建设,问题,对策,中国

参考文献

[1]王丽英.关于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J].经济导刊, 2010 (11) :56-58.

[2]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7-8.

[3]杨天华, 贾玉娥, 董青显.关于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J].政工研究动态, 2008 (19) :38-39.

篇4: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问题

收稿日期:2011-03-12

基金项目:牡丹江师范学院研究生学术科技创新重点项目,编号:yjsxscx2010-16mdjnu。

作者简介:木淋粼(1980-)女,河南新乡人,丹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研究。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

马克思在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研究中,发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是基础产业,提出在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应建立工农联盟,而且从社会主义建设角度提出了解决农民、农业、农村问题的途径。毛泽东说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就是农民问题,所以他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夺取革命的胜利,他制定的土地政策解决了农民的急需并保障了农民的利益。邓小平曾多次强调中国的稳定取决于农村社会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城市搞得再漂亮也没有用;没有农民的积极性,中国的经济就发展不起来。江泽民和胡锦涛主席,连续几年下发了1号文件,把“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上日程,体现了中央对农村、农民、农业的高度重视,是党和国家的一个战略性任务。

二、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中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

土地是经济问题的根本,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多,土地不断地被细分,每人分得的土地越来越少。目前,中国14个省区的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其中6个省区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5亩。联合国有标准为1亩耕地是维持一个人最低生存的基本条件。[1](P.141)小农经济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部分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松散,致使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下,无法实现规模经营,农业竞争力总体比较弱。大多数农村以第一产业为主,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尤其是在国家扶贫重点县中,第一产业约占67%,第二产业约为20%,第三产业约占13%,产业结构调整缓慢。[2]在我国大多数的农村,粗放的经营方式大量存在,传统模式的种养业依然占据农村经济的主导地位,而高附加值的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所占比重较低。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仍比较低下。

(二)新农村建设中文化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民的科技意识淡薄,科技知识比较缺乏,严重的制约了农业的发展。由于我国农民所受的基础教育较差,造成了他们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普遍较低,大部分的农民缺乏科学生产的基本知识,没有一技之长,对新品种和新技术不能很好的掌握和应用。农民的科技素质低,使得农业生产力很难有大的提高。许多乡镇文化站的工作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大多数乡镇的文化站也是徒有虚名,有些有场所的文化站因没有活动经费,而无法组织活动,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体系不完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贫乏、枯燥,与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民不相适应。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地区,还有部分的农民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农村通訊设施建设滞后,使原本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山区农民,无法通过广播、电视及时的接收党的方针政策、先进技术、市场信息和致富门路。

(三)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

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是否协调和规范,直接影响了农村民主建设的发展。村民委员会与党支部之间不团结,工作关系不协调,实质问题是党支部和村委会争夺村务管理权。主要表现在:一是党支部大权独揽,把村委会当成自己的下属机构,村委会形同虚设。党支部对村委会的工作干预太多。有的村支部书记总认为党支部是农村的领导核心,要对农村的一切说了算,党支部包揽了一切具体事务。[3](P.29)二是村委会的严重越权。一些村民把村民自治理解成绝对的自由,有的村委会主任自认为村委会是村民选举出来的,村里的一切事情也应该由自己说了算,在工作中不接受村党组织的正常领导,排斥村党委支部的监督。三是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党支部之间互不相让,“两委”是好事向前挤,难事向后躲。对于一些可以做“好人”,表现自己的事情,即使违背政策也争得你死我活,而对于村民急迫要求解决的费力不讨好的事,相互推诿,“踢皮球”。[4]

(四)新农村建设中社会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大部分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设备老化、设施不配套、技术落后。新增添的基础设施项目不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民急需的灌溉设施、农业的固定投资、农作物两种的开发和培育以及农产品的市场供求信息等公共产品严重的短缺和不足,部分农村的交通设施依然落后。农村的医疗保障供给不足。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城乡差别较大,农民普遍缺乏生活安全感。先推行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最高报销额度太低,不能真正解决农民的就医难题。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改进措施和对策

(一)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加快和谐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把推进现代农业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切实抓紧好,才能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物质基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用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实现农业的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增加农民的收入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利益、农民生活、农村经济和农村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我国小康目标的全面实现和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归根结底是经济问题,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村社会的许多矛盾和冲突都会迎刃而解。反之,如果农民收入上不去,广大农民不能富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也无法实现。首先要利用特色优势增加收入,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区域资源丰富,为发展特色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资源基础。因地制宜的发展特色经济是适应新世纪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区域经济的振兴、农民收入的增加、群众生活的改善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其次利用非农产业增加收入。我国的非农产业经过艰难行进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成为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的非农产业还有待提高。我们要调整乡镇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进一步的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同时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就业容量;要健全就业信息服务体系,让更多的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要保障好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他们的人身利益不受侵犯。从而利用非农产业来增加收入。最后要减轻负担、增加补贴。?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增收减负和支农惠农政策,在目前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下,农民负担重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始终保持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高压态势,加大专项治理力度,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制止和纠正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

(二)以培育新型农民为核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撑,是通过思想道德建设来实现的,思想道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價值和作用,思想道德建设为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前进方向。要加强对农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发展农村教育,提高新型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和农村文化服务活动。

(三)以民主法治为核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

政治文明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民民主是我国政治文明的核心,实现农民当家作主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目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实行民主管理,列宁早就指出:“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持它取得的胜利。”[5](P.168)让广大农民直接参与并主导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治理活动,邓小平通过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和教训后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6] (P.168)农村民主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也是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四)以加强农村公共事业为核心,加快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条件。统筹各方力量,整合各渠道资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社会资源、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倾斜、延伸和覆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建设,让公共服务深入农民、惠及农民。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喝上干净的水,走上平坦的路,用上便宜的电,烧上清洁的气,使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要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村社会最广大人民的基本生活,消除农民生老病死伤残的后顾之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依旧面临许多问题,要想彻底解决这些难题,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需要我们全国人民长期的努力。我们要加快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坚信在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陈劲松.科学发展观干部读本[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侯石安.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财政支持[J].商业时代,2004,(24).

[3]尹焕三.村民自治面临的社会焦点问题透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7]高旺.村民自治背景下两委班子“两张皮”问题的研究[J].中国政治,2005,(11).

[5]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篇5: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包办代替一切,农民参与不进来。虽然地方政府和部门对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的积极性非常高,工作力度也很大,但是由于受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一些干部没能正确地摆正政府引导与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关系,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有效措施,进而把农民群众排斥在外,完全忽视了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发挥。镇村的很多新农村规划,是规划部门做出来的,农民没有说话的机会,严重挫伤了一部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在政府主导的强势作用下,一些农民也忽略了自身的存在,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部分村干部认为提不提新农村建设,要不要农民支持和拥护,对抓建设促发展没有区别。

2、盯着村容村貌作表面文章。弄几条便道,建个小花园,就是村庄整治、这些看似夸张的现象,成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追逐的样板。不少地方流行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的说法,认为只要“门面阔了”就是小康。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误导着搞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在实践上容易劳民伤财,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使新农村建设在农民群众心目中大打折扣。对于新农村建设,思想上希望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指望两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农村。一些地方的规划不切合农村实际,损害了农民利益。

3、政绩为先的思想严重,试点村示范作用不明显。少数县乡干部头脑发热,热衷于立招牌,不想干真事,把新农村建设当作是自己政治上升迁的大好机遇,全然不顾实际情况和农民意愿,实施“达标工程”、“限时工程”和“指标工程”,希望在短期内就搞出“政绩工程”米。一些地方的“十一五”规划规定,20户以上的村都要通油路,都要盖新房子,都要按照新的统一的图纸建设。2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是对以前概念的简单重复,而是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全面、系统且完整。新农村建设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农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真正建立好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1、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民受益的长效激励机制。三农问题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民增收缓慢。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关键是要确保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长期受益,从而激励他们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建设自己的幸福家园。因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处理好与现代农业建设的关系,防止和及时纠正忽视发展农业生产的倾向,它的中心任务就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它的最重要、最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全面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此,一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民收入得到更快的提高。二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让农民分享更多的社会福利。三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民主决策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江西省赣州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初始阶段,一些农民一听说要投入资金,又认为政府在搞政绩工程,积极性不是很高。但当地政府本着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原则,不急躁冒进,不搞强迫命令,先从解决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困难入手,派出大批新农村建设指导组下到乡村免费为村庄和农户搞规划,然后选定示范点以典型引路,农民从中得到了切实的利益,他们由最初的不理解到等待观望再到积极参与,最后水到渠成。由此说明了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这一基本着力点,尊重农民意愿,积极引导农民,才能得到农民的拥护,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

2、建立依靠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工作机制。新农村目标要求的实现,最终还是要靠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通过艰苦奋斗的努力来完成。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党组织和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引领农民脱贫致富方面的积极作用。从现实情况看,中央提出的建设新农村“20字”目标要求,不是几句空洞口号,而是饱含着具体实在的内容,是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于一体的渗透各方面的综合建设。无论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还是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都需要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不可能是农民群众的自发行为,而直接组织领导的责任,必然是由“一线堡垒”和一线党员来承担。然而近年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不高,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就是要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各地党组织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体制、新任务的要求,在基层党建工作的思想观念、组织设置、队伍建设、工作制度、领导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从而有效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要打破过去以自然村建立党组织的传统做法,围绕产业发展和新型经济组织发展建立党组织;通过组建党群共富产业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经纪人与中介组织作用;实施党员“创业富民”工程和对无职无位党员设岗定责,为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新作用创设有效载体,彻底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信息不灵不敢富、新技能不懂不会富、实力单薄不能富”的“三不”问题。

篇6: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力度的持续加大,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改善,农村文明程度不断增强,城乡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重新建轻改造。虽然每年新农村建设中旧农宅改造数量多于文明生态家园新建数量,但改造资金投入比例偏小,改造标准低、施工质量差,且改造的重点仅停留在建大门、改灶、改厕和刷文化墙等初级阶段,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突出。一些乡村在文明生态家园规划设计过程中没有统筹考虑实用功能和群众经济承受能力,致使规划户数多,群众报名少,因新农村建设兑地引起的矛盾纠份和上访事件时有发生。二是重基础轻配套。普遍存在对村级文化广场建设、绿化亮化等工作抓得紧、投入大,对道路硬化、排水排污、沼气能源、环境整治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不够重视。个别行政村村部、文化广场和村学建设档次较高,但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社道硬化却迟迟不能动工修建,沼气建设覆盖面小、使用率低。部分乡村在建设过程中只注重硬件配套,而对生产发展等基础性工作抓得不够,以致村容村貌变了,产业发展较为滞后。三是重眼前轻长远。一些乡村受当时建设理念、项目、资金等因素制约,村庄规划不够合理,加之后续建设未及时跟进,基础配套比较滞后,已无法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有的对新农村建设缺乏全面深刻准确的把握,规划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不强,增加了农民负担,— 1 —

形成了债务。个别乡村新农村建设认识存在偏差,认为房子建起来了任务就完成了,对于后续扩容、内涵提升、基础配套等方面重视不够,往往建成之后便放任不管,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村又重回旧貌。四是重示范轻推广。每年的新农村建设中项目、资金都向市县列建的重点村倾斜,特别是对部分塬区经济条件较好、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村连续进行新建改造,但对于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差、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的村投入严重不足,新农村建设的覆盖面和群众受益面较小。大部分山区村由于缺项目、缺资金,虽经多年发展但村容村貌无明显变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比较突出。

针对以上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认真研究分析,建议在新农村建设中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建与管的关系。积极从出台政策、建强组织、深化改革三个方面入手,以新的机制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出台扶持村级经济发展、土地开发、交通、水利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按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稳定、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集中投放到新农村建设的项目上。进一步坚持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制度,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扫除体制性的障碍因素。二是处理好软与硬的关系。在硬件建设上,要着眼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加大农村公路、农田水利、农村能源和农村生态建设力度,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大力推进“五改三建”工程建设,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软件”建设上,着眼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

篇7: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08-03-18 作者:梁旭 朱光金 张雪 访问次数:177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各地应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广泛宣传发动群众,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拓创新,强化政府引导,加大帮扶力度,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地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现就如何有效推进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2006年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以富裕农民为中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支撑,以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关键,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为保障,做好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全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并决定用两年时间在南宁市武鸣县和原邕宁县所辖区域开展新农村建设连片试点工作,要求各市、县选择城市县城周边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试点示范,带动面上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优势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各地把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加快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二是农民收入大幅提高。2007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2007年突破3000元达3224元,同比增长16.4%,增幅创1996年以来新高。;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近年来,通过相继实施的“村村通工程”、“万村千乡工程”建设,广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农村消费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但要使农村消费环境能够得到进一步改善,必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来完成总投资65426万元,其中生态能源、教育文体、医疗卫生、广电通信、屯内绿化、村屯规范等投资8986万元;四是新型农民培训不断深入人心。全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超过300万人次,培训农民工130多万人次,累计外出务工人数超过700万,劳务创收约220亿元;五是农村社会事业发生可喜变化。全区所有县(市、区)提前一年完成“两基“攻坚任务;63 l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免交学杂费,24.5万家庭困难学生得到生活补助,真正实现了“上学不交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达到40个,1809万农民参加了“新农合“;全区有59个县(市、区)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贫困人口再减少了10万人;六是村容村貌文明风尚呈新变化。全区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结合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着力开展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圈等“五改”活动,让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住整洁房”;七是基层组织民主建设不断得到巩固。全区深入开展和实施“三级联创”、村级组织“五村、两规范”建设、“四个培养”等活动和工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加强,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二、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领导机构上下不统一、不对应,职能不明确,不利于工作协调

广西自治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在自治区农业厅,办事人员主要从其农业厅内抽调部分同志组成。新农村建设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从自治区农业厅职能来看,难以协调这项工作。全区部分市、县只下一个文件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但是新农村建设的办事机构、人员、经费、设备没有真正落实;新农村建设的日常事务工作,没有专门机构、人员具体实施和操作。有的地方领导力量不到位,工作没有思路,资金不落实,问题不解决,几乎完全停留在农民自发建设的阶段。

(二)一些地区的部分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一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部分县(区)、乡(镇)、村领导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存在畏难情绪,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部分农民存在“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面拨的款,所有的建设项目资金都是上面扶持安排的,自觉主动地参与性不高。二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理解上的误区。只重硬件建设轻生产发展,以为修了几条村路,盖了几幢新房,清理了房前屋后的垃圾就是新农村建设,忽略了生产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

(三)连片试点推进的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急于求成、简单粗糙的倾向

一是投入资金分散,难以有效整合资金。新农村建设涉及部门多,上级投入资金渠道按部门下达,一些单位对试点建设选择和项目审查标准不一,投入分散资金不能有效整合,影响建设效果,且条条框框多,不利于实施单位具体操作。二是时间紧、任务重,准备工作不够。新农村建设项目多而广,缺乏规划设计人员,规划滞后,一些地方规划进度慢或者根本无规划,新农村建设无章可循;工程技术力量不足,特别是村、屯道路建设质量监管工作不到位,真正掌握技术的施工质量监管员少。有些村屯道路建设没有施工质量监督员,全凭施工单位良心施工;有的在建道路路基坎坷不平,高低相差很大,达不到施工质量要求,施工人员照样施工,使道路质量存在很大隐患。三是统一政府投入标准,工作方法简单。无论是平原,还是丘陵山区,不分富裕村屯,还是贫困村屯,通村道路、通屯道路和沼气池等建设项目的专项补助资金标准都是一个样,致使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建设质量参差不齐,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负担苦乐不均。

(四)新农村建设项目专项补助资金不足,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负担重

以农村道路建设为例,通屯的道路都是机耕路,路基不好甚至没有路基,根据新农村道路建设的技术指标要求进行施工测算,通屯道路按路宽3.5米、18公分厚水泥算,水泥路造价在17万元/公里左右,若按政府补助通屯道路12万元/公里、群众必须自筹3万元/公里计,每公里资金缺口约2万元左右。以村屯规划为例,自治区、南宁市下达给邕宁区村屯规划设计任务415个,目前实际完成规划任务不到一半,原因是规划设计经费不足。据规划部门预算,每个规划点所需规划测量设计费不低于6500元,但自治区、南宁市仅补助每个村屯规划测量设计费2250元,规划资金缺口较大,城区财政困难,配套资金未到位,并且乡镇又无资金投入,较难完成上级下达的规划任务。2006年,邕宁区完成村道建设17条137.5 1公里,屯道建设53条115.75公里,其中群众自筹资金投入村屯道路建设已达1225万元。2007年全城区要建设488公里屯道,农民还要集资1500万元左右。同时,新农村建

设还要投资水利、生态能源、教育文体、村屯绿化、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电信等项目,这些项目也都要农民按一定比例自筹资金解决,农民自筹资金负担重。

(五)“重建设、轻管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没有规范性的维护管理措施

通过新农村建设,建成了一大批村屯道路、小型农田水利、人畜饮水等公共基础设施。我们在试点区县调研时看到,一边是热火朝天的修了通村道路,又修通屯道路,一边是竣工不久的村屯水泥道路路面出现了破损、坑洼、翻沙等现象。问问一同调研的县乡同志,村屯道路的维护谁来做?大家相顾茫然,一脸无奈。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迫切需要规范性的维护管理措施,不然一定会出现有新村没村貌,建的起养不起的情况。

三、加快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领导机构,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切实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做到领导机构落实、工作任务落实。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应当担任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明确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相应责权,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总协调单位,具体负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制定、综合协调、工作指导、工作调度和监督检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为了能够使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建议自治区、市、县(区)把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设立为一个政府议事协调办事机构。

(二)探索建立一个政府、农民群众和社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应当正确处理国家扶持和农民自强的关系,既要保证国家扶持资金的到点到位,又要能够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引入参与式服务的方式,扶持经过村屯农民群众讨论,当前农民群众最需要的建设项目,把目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为我建设”、“要我建设”变为“我要建设”。同时,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集中全社会的力量深入持久的共同推进全区新农村建设。

(三)因地制宜、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分类指导

根据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结合广西农村发展中的不平衡性,视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程度,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推进新农村建设。一些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的经济比较发达,农民收入水平较高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按照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着力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大村容整治力度、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下功夫,为其他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探索经验。同时,可以采取市场化的办法,选择3—5个大中城市富裕的城郊地区,开展引导房地产企业参与投资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允许房地产企业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民宅基地上,进行商品房小区和农民回迁房新区建设;农民人均纯收入在3500-2500元的大部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自身积累能力还比较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比较多,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农村经济放到重要位置,同时协调推进其他各项建设,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新农村建设路子;一些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500

元的地区,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民素质、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等方面,确保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实惠。

(四)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切实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一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建立一个稳定的政府对农村投入增长的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重在“多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自治区政府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二是应当以县域为单位对农业政府性投资进行整合。积极开展以县域为主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全面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包括扶贫、以工代赈、农业、畜牧、林业、水利、能源、交通等专项资金,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用途不改的原则,实行项目资金到县一级的统筹使用和统一管理,变分散式投入为捆绑式投入;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通过整合资金,明确鼓励、支持以县域为单位根据当地实际,确定不同区域、不同村屯的建设项目专项资金补助标准,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积极稳妥推进项目建设,保证项目建设质量,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明确政府、农民和社会的职责,建立激励机制。新农村建设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强化公共服务,教育引导农民。让财政资金投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要完全包办。拓宽农民的思路,帮助农民熟悉市场、找准市场。抓好示范工作,培养起值得农民学习的“土专家”、“田秀才“、种养大户、农民企业家,或为农产品开发、销售服务的致富带头人等典范,逐步建立农村人才激励机制,树立起农民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四是加快建立吸引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机制。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的辐射,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对农民的服务。要形成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自治区财政要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项目扶持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五)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确定重点投资项目

建设新农村,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进行指导,必须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各县(市、区)政府要组织建设、土地、发展与改革、农业等有关部门,以村委为单位,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以中心村为重点,以农村现代化为标准,对村庄、道路、学校、卫生所、商业网点、产业发展进行全面规划,统一布局。规划起点要高,布局要合理,突出特色,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在规划的基础上,加强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研究,按照轻重缓急的要求,确定建设重点,研究和提出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要将农民最需要、最迫切、影响最大、见效最快的项目作为重点建设项目,积极争取上级和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

(六)充实工程质量监督员,加强新农村建设项目工程质量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新农村项目建设质量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一是从市、县有关部门抽调工程技术人员到乡村指导项目工程建设;二是聘请大、中专理工类毕业生参加新农村项目建设,担任项目建设质量监督员工作;三是从有项目建设任务的村屯选派政治素质好、身体健康、责任心强、有工作能力的村民或村委干部担任质量监督员。政府和有关部

门要举办项目建设工程质量培训班,培训质量监督员。通过技术业务培训,使监督员明确工程质量监督的标准、技术要求和工作方式方法等,能够担负起监督项目建设施工质量的重任,确保工程质量。

(七)继续抓好试点,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和方法

篇8: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 我国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下称:新农合) 建设取得成效显著。但是, 在实施的过程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乡镇新农台办公服务能力有限。工作经费得不到保障, 办公条件简陋, 甚至有的连像样的办公场所都没有, 部分经办机构信息化程度低, 服务能力有限。二是农村卫生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有待加强。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医院现有医疗设备老化。三是制度设计有待完善。主要是:慢性病患者费用负担难减轻, 报销比例过低, 没有发挥应有的保障作用, “保大 (病) 不保小 (病) ”目标模式不合适新农合的要求, 基层政府难以承担财政补贴重任。

2 建立健全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建议

2.1 改善新农合办公室的“软件”和“硬件”政府要对新农合办公室的设鼍、性质和人员编制等有明确规定, 落实好人员与经费。

因为新农台办公室的工作具有面广量大、要求高、事务繁杂的特点, 没有足够的人手和充足的办公经费是难以完成工作任务的。实施新农合要涉及到多个职能部门, 因此要理顺其管理体制, 防止工作上的脱节。同时政府要有计划地预算专项经费用于进一步改善新农合办公室的“硬件”建设, 如配备办公场所, 购置、升级办公设备, 开通网络, 实现信息化办公与管理, 提高服务能力, 适应新农台扩大发展的形势。另外, 也要注重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业务培训, 学习成功经验, 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办事能力, 同时也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教育他们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2 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现在, 有部分参加新农

合的农民看病基本都不去乡镇卫生院, 直接去县医院, 甚至去市医院。据报道:南方某市最新的新农合补偿制度规定:参合农民到乡镇卫生院、县级和市二级医院、市三级以上医院的住院补偿比例分别是75%、45%和35%。可见, 去级别越高的医院就医, 得到的补偿就越少。但是农民愿意这么做, 因为高级剐的医院能够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所以, 政府一定要及时加大培养农村卫生人才的力度, 让农民不用出乡镇就可以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农村高水平的卫生人才流失是非常严重的, 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建议政府出台优惠力度大的政策,

留住农村卫生机构的优秀卫生人才, 同时也要吸引高水平的卫生人才到农村去工作。这样才能缓解农村卫生机构优秀人才的流失问题, 进而保证基层卫生机构有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 更好的为老百姓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 建议政府加大资金投入, 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 购置必要的医疗设备。

2.3 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

上一篇:描写人物的段落赏析下一篇:中学学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