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老师的作文

2024-04-30

贾老师的作文(共11篇)

篇1:贾老师的作文

贾老师是五年级才开始教我们的,刚开始,我很不适应她的教学方法,因为教学方法上的不适应,我便一直在家自学,自学的效果不怎么样,我的第一次质检成绩考得很差,于是我便讨厌起了贾老师,在她的课上,我总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

后来我听说贾老师带的学生很多,成绩也都不错,有些竟考上名牌大学,而且她是专门教小学高段的,在教学上,她一直是一个一丝不苟,热爱学生的老师,于是我也慢慢地喜欢上贾老师。

有一次,我连着三四天读课文不签字,而且还不愿与同学交往,练习册也不交,贾老师并没有对我说什么,只是让我随她去办公室。在走廊里,千万种不好的念头涌进了我的脑子里,老师让我去她办公室干什么,肯定没什么好事;老师不会给我家长打电话吧,或者让我爸到学校来,千万不要呀,这可比罚抄课文一百遍还难受呀,谁知进了办公室,贾老师翻开她的文件夹,似乎正在寻找什么,我以为贾老师在找我父母的电话,可谁知她拿出来的竞是一份《中国教育报》,贾老师给我看了一篇名为《鸽子》的小短文,看完之后,贾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一只离群的鸟,永远都以为自己很优秀,它苛刻的要求每个人都和它一样优秀,总是盯着别人的缺点,以至于所有的人都不喜欢它,但是它有没有想过,问题出在自己身上,是自己的错呢?”贾老师这句话正中我的下怀。不错,在班里,我的确是一只离群的大雁,认为自己的羽毛丰富了便不必要去管别人,有一种强烈的自私想法,问题出在我的身上。出了贾老师的办公室,我突然觉得到处都焕然一新,我也答应了贾老师,在今后一定要更上一层楼。

篇2:贾老师的作文

我有幸观摩和聆听了上海市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执教的作文指导课和讲座。七十多岁高龄的他,仍精神矍铄,思维敏捷。

一、寓注意力教育于无意之中。

二、寓自信心教育于评价之中。

三、寓习惯培养于细节之中

四、寓想象力培养于教学之中。

五、寓做人教育于作文之中。

贾老师一直倡导“教作文就是教做人,学作文就是学做人。”他举了一个例子: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在弥留之际,听到陪护人员说要去叫大夫。夏老竟然用尽生命中的最后一点力气突然坐了起来,大声说:“不是叫,是请。”这是93岁的夏老留在人世中的最后一句话。因此贾老师强调“文品如人品”。

篇3:贾老师的作文

关键词:作文,评改,贾志敏,课堂

关于作文的修改,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常对学生讲的一句话是“文章不厌百回改”,并用著名文学家、剧作家夏衍的例子与学生们一起共勉。夏衍病重住院,一天,他病情突然恶化,身边的人忙说:“夏老,我马上去叫医生!”这时,夏老不知从哪来的一股力量,坐起身,大声喊:“不是‘叫’,是‘请’!”说完,便倒在病床上咽气了。夏老改动了一个字,却感动了无数人。贾老师就用这样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教导学生,好作文是改出来的!

对于小学生作文的评改,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最常用的方法便是将学生的作文本收齐后,在上面做简单的圈点,再加上艰涩难懂的评语,例如“题材新颖、构思独特、条理清晰、中心突出”等,但是说了一堆,理解能力有限的小学生还是无法切身领悟,长期以往,学生在写作中体会不到乐趣所在,学生的作文还是得不到切实的提高。而贾老师评改学生作文却是花样翻新,形式不拘一格,最常见的就是当堂评讲作文。在他的评改作文课上,经常是笑声不断,师生碰撞出来的智慧火花到处可见。贾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语言的魅力,脚踏实地地落实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这里,笔者对贾老师如何评改小学生作文做了简要的梳理。

一、当堂即兴评改——在读中改

这是贾老师最常用的一种评改方式,学生完成作文后,先让一位学生面对全班同学朗诵自己的作文,贾老师便边听边带领全班同学一起修改,或及时指出文中的不足,或让其他同学一起讨论,积极参与作文的修改,在这样的“作文修改总动员”中,作为语言大师的贾老师总能很快捕捉到学生作文中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并进行深入浅出地点拨,使学生们听得心悦诚服。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足以说明这种读中改作文的效果。在一堂关于《记一件_____事》的作文指导课上(见附录),贾老师带了一个大橘子到课堂,指导学生如何描写这样一个可爱的橘子。在最后的学生练笔交流中,学生读到:“放在手上掂一掂,沉甸甸的。放在鼻子前闻一闻,有一股淡淡的清香。”乍一听觉得没有问题,可是贾老师却说:“‘闻’‘有’可以去掉。另外。‘放在鼻子前一闻’和‘一股淡淡的清香’中间缺了一个字。你再读,读好了,语气出来了,这个字也就出来了。”于是,这个学生一连读了好几遍,贾老师一直耐心等待,直到这个学生读进去了,仿佛真的为橘子的清香所陶醉时,“啊”字脱口而出。这个简单的句子即刻得到了升华,“放在鼻子前一闻,啊,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剥开橘皮,我一数,一共有12瓤,它们多像12个胖娃娃围在一起说悄悄话。”这时还不够,贾老师又说:“加上‘着’和‘呢’,再读一下。”这时一个生动活泼俏皮、富有童趣的句子出来了——放在鼻子前一闻,啊,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剥开橘皮,我一数,一共有12瓤,它们多像12个胖娃娃围在一起说着悄悄话呢。

贾老师常说七分文章三分读,读可以弥补写的不足。在这样的一读一改中,贾老师指引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情感不断修改丰富自己的句子,使写出来的句子更为生动,更有韵味。这样的当堂即兴修改,对老师自身的素质要求是极高的,需要老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应变能力,以及相当深厚的语言功底。而作为语言大师的贾老师总能凭借着他极好的语感,瞬间捕捉到学生习作中的瑕疵与闪光之处,对学生是习作进行精确的点评,每一处的点评都是那么的令人信服,有些甚至让人拍案叫绝。在贾老师的作文课堂里,他一直都坚持这么做。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一堂作文课就点评一个同学的作文,效率是不是有点低,但是,这些疑问是毫无道理的,语文学习,尤其是作文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靠长期地像这样的规范的训练养成自觉的提炼语言的习惯,正好是为学生长期的学习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这样活跃的课堂中,每个学生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正是体现了将学生视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二、展现语言的魅力——力求语言精准

在贾老师的作文课堂中,他对学生语言的要求不仅仅是准确就够了,而是要力求精准,准确而精当。

例如刚刚在前面提到的一个学生关于描写橘子的习作中,这位学生在后面写道:“我摘下一瓤,放在嘴里”,看似很平常的一句话,贾老师却说:“‘放’是把东西放在桌子上、阳台上等,嘴是一个腔囊,应该说‘放进’”。一个“在”字改为“进”感觉大变,平面的感觉与腔体的感觉比较出来了。紧接着,学生往后读到“我摘一瓤,放进嘴里,咬了一口,甜滋滋的,还有点酸溜溜的感觉。”贾老师紧跟问道:“是感觉?”学生急忙改到:“还带有酸溜溜的味道。真是‘吃在嘴里,甜在心里’呢”。这回贾老师才满意,说了一个“好”字。

像这样的斟酌字句的修改,在贾老师的课堂上比比皆是,力求将语言表达得精准明确无误。例如这样一个简单的句子“我们家住在金龙东苑。小区里真美,道路两旁种着许多高大的树木。”贾老师就看出了两个不妥的地方。其一,“家”不能跟“住”连着。可以改成“我们家在金龙东苑”或“我们住在金龙东苑”。其二,“道路两旁种着许多高达的树木”中的“树木”应改成“树”。因为,“树”是根植与泥土中的活体,而“树木”则指已经被砍到的树干,它是没有生命的。这样看似跳不出毛病的句子,贾老师都能找出不符合语言规范的地方来,使句子的表达更为严谨明确。

贾老师的这种语言文字的精准修改,几乎贯穿着贾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还培养他们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层层递进地启发——仔细观察,合理想象

小学生习作中最常见的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作文内容空洞,描写不详实,文章呆板枯燥无味,面对这一困境,许多老师很难想出有效的方法进行改进,或在尝试一些新颖的教法后短期内得不到明显提高效果,都纷纷选择放弃。而贾老师至始至终都坚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的教学原则,在每堂作文课上都耐心的指导学生如何将作文的内容进行充实,描写细腻。贾老师的方法其实很普通,每个语文老师都知道,那便是仔细观察,合理想象。贾老师便是运用这一朴实的教法,一堂课解决一个问题,耐心引导学生。这样每节课都脚踏实地得夯实基本功,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而然的日益见长。

这里我们通过一节作文课的评点来管中窥豹,看看贾老师是如何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合理想象的。

还是以《记一件_____事》的作文指导课为例。当贾老师问学生这个橘子是怎么个可爱法时,在黑板上板书“观察”二字,说道:“要用事实说话,要表达形象,要把话写具体,就要通过观察。观察,指的是以看为主,对事物进行调查”。紧接着,贾老师又板书了两个字“仔细”。这样学生们明白了要仔细观察才能有东西可写,但是这时,他们还是不清楚怎样写,因为要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做为主要问题还没解决。

于是贾老师先问学生:“如果要写这个橘子,你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观察?”学生的答案说了颜色、形状、大小这些基本的维度外,就停住了。这时贾老师不急不慢地肯定学生的答案后,拿起橘子,做了一个“掂”的动作。学生们受到启发,脱口而出答道:“重量。”接着,贾老师又提示道:“好!再进一点呢?”他把橘子送到鼻子前,做出嗅的动作。学生们立即抢答到:“味道。”此时贾老师及时地反问道:“是味道吗,鼻子能知道它的味道吗?”学生们恍然大悟,“是香味。”到此为止观察点已经全部都覆盖了,但是贾老师却进一步提示学生再仔细观察,还特意展示了橘子的带叶的柄,并板书“特征”二字,说道:“一般橘子都没有,这是这只橘子的个性”。这样通过不断提示指引,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成了仔细观察的全过程。

接下来是描写具体了,在上面的观察的不同的维度上指引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例如形状——像个小南瓜,大小——有拳头那么大,叶子——想顶着一个小小的帽子。

在这样的仔细观察下的合理想象使得文章内容详实,描写形象,读起来趣味盎然,一改呆笨空洞的毛病。贾老师就是用这样的层层递进启发的方法一步步地教导不知道如何下笔的学生知道如何动笔,并且指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使习作更为生动。

四、闪耀人性的光辉——人性化的批语

贾老师评改作文,不仅仅体现在课堂内的精彩点评,还体现在课后的作文评语。贾老师的评语,不是像有些语文老师那样用老一套的评语,什么“结构完整、条理清晰、中心突出”等等字眼,而是师生间无障碍的促膝长谈,没有生硬的点评和无感情的评判,而是充满着人性化的关怀与情感交流。我们以“‘特殊’的礼物”这篇学生习作的评语为例,一起欣赏一下贾老师的习作评语。

批语:有句古话:“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是父母的作品,是父母的希望,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因此,指望孩子健康成长,是做父母的惟一心愿。一封很平常的信,信里夹着一张剪报,剪报上刊登的是一篇《争虾与让瓜》的文章,旁边还清晰地写着五个字:“请认真理解”。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什么东西了,连妈妈平时再三叮嘱的话也没有留下片言只语。小作者没有过多地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动,只是将故事内容叙述了一下。因为故事本身就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毋庸讳言,小作者已经“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了。文末的最后一句话便是佐证:“我这才深深觉得这剪报确实是一份‘特殊’的礼物。”“学作文,也是学做人。”教作文的我,读了这篇习作以后,对此更深信无疑了。

这样的一段作文评语,对于熟知贾老师的学者来说其实并不陌生,笔者更是经常将这段评语拿出来时时品悟,不断地警醒自己要学习贾老师的大师风范和人格魅力。

在这样的一段话中,没有任何不带感情色彩的生硬评语,而是真切的感同身受,贾老师感受着小作者的情感,同他一起体悟着父母的良苦用心,字里行间洋溢着尽是对小作者孝心的赞赏,却又没有任何赞扬的字眼,但这种情感的认同比任何字面的夸奖都要令人欣慰!

五、总结:规范性的写作指导

走进贾老师的作文课堂,感受到的是身心愉悦,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感受语言要运用的快乐,但贾老师却正是在这样的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内,一步一步地指导着学生如何进行规范性地写作。语言要规范,行文要规范,标点要规范,评价要规范,贾老师实则是一种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没有责备,没有无奈,有的尽是贾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他用爱耐心地指导每一个学生,用爱融入到孩子们的世界,正是贾老师这样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才创造出一篇篇优秀的学生习作。

参考文献

[1]贾志敏.贾老师读小学生作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2]贾志敏.贾老师教语文[N].中国教育报, 2003-3.

[3]贾志敏.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在语言文字中——小学生作文教学札记[J].语文教学通讯, 2007 (Z3) .

[4]张清平.贾老师教作文“三重奏”[J].小学青年教师, 2002 (7) .

篇4:贾老师的真语文

【片段一】《我不怕鬼》

师:我小时候,父亲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做人要老老实实,老师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写字要认认真真。做人老实也好,写字认真也好,说的都是一个道理:人生短暂,我们要走好人生每一步。于是我就写字认真了,读书刻苦了,今天就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小学老师。下面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大家仔细看老师是怎么把这个字写工整、写漂亮的。

师:撇,竖,横折,这里要顿一顿,横,然后再一横封口,一撇要长一点,最关键的是竖弯钩、撇折点。念什么?

生:鬼。

师:一起读。声音要响,口齿要清。集体读要轻,短促一点。(生读)

师:数数看,几笔?

生:9画。

师:谁再来说,我问的是鬼字有几笔。

生:鬼字有9笔。

师:两个小朋友答案一样的,但我显然喜欢这个小朋友的回答,回答完整,是对老师的尊重。如果用部首查字法,要找到这个字,查什么?

生:查“鬼”部。

师:对了,如果查“撇”就不对了。跟老师一起念。(带读)鬼,见过吗?

生:没。

师:没见过,怎么会有这个字?原来,当人们对一种自然现象,比如:打雷、刮风,地震、海啸……不清楚的时候,他们误以为世界上有个神仙在主宰着一切:人活着做好事,死了以后,上天堂成仙;做坏事,下地狱做鬼。听说鬼的品种有很多,大头鬼、小头鬼……鬼的面目很狰狞,于是许多人都怕鬼。(板书:怕)

师:这是有神论者,无神论者不相信世上有鬼,他们——(板书:不)不怕鬼。今天要学的就是一个不怕鬼的人(板书:我)谁来读一读:我不怕鬼。(生读)

师:一起念,读的时候轻一点。(生读)

师:“我”是谁?大家看屏幕。

生:鲁迅。

(师生交流关于鲁迅的资料)

师:这篇文章说的是鲁迅从日本回来不久,在他的故乡绍兴发生的一件事,是他不怕鬼的故事。想知道讲了什么,听老师读一遍。

【片段二】《爸爸的老师》

师:小朋友最喜欢过节。过节可以躲在家里看书,到各地旅游,做自己喜欢的事,是吗?(生齐:是)咱们国家的节日特别多。10月1号什么节?(有生没举手)居然还有不知道的。(众笑)把话说完整。

生:10月1号是祖国妈妈的生日。

师:对的,国庆节。再来一个,6月1号什么节?

生:6月1号是儿童节。

师:出点难的,9月10号什么节?

生:9月10号是教师节。

师:对。看老师把这两个神圣的字写在黑板上。(板书:教师)一起读。(生读)为什么会有教师节呢?因为要号召全社会尊敬老师。这一天早上,老师会早早地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早早地来到学校等待着孩子们。小朋友鞠一个躬,送上鲜花,说上一句:“老师,节日快乐!”这是老师最幸福的时刻。一起读——教师(生读)。教师是老师(板书:老师)。一起读。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你说吧。

生:教师是书面语,老师是口语。

师:平常说话里头张老师李老师……这就像——(板书:父亲)口头语言叫——爸爸。老师写一个字,怎么读?——爸。两个字怎么读?——爸爸(后面一个读轻声,范读)台湾人不这么读,我们不读。我们读——爸爸。这三个字怎么读?——爸爸的。这五个字怎么读——爸爸的老师。《爸爸的老师》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诗。诗的语言是最精炼的、最美的,读起来朗朗上口。诗分为古诗、现代诗、抒情诗、叙事诗等。今天我们学的是儿童诗——用儿童的口吻写一点叙事的事情。带有儿童的口吻,所以语言比较口语化,所以不是叫父亲的老师。而是叫——(一起读)

【赏析】两个教学片段的导入方法异曲同工,可见贾老师的教学风格是一以贯之的。其风格概括为一个字,就是“真”!

1.大道至简的语文真味。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发现,贾老师擅长以题目为资源,取题目中某个词语为点,慢慢渲染,逐层泛开,由点连成面,直至整个课题毕现。整个环节,没有任何的跳跃感和突兀感,信手拈来,自成篇章。你以为他在随便聊聊,他已把课题牵引出来了;你以为他在做语言小游戏,他已经和学生进入了新课学习。然而这一切,你都不会感到诧异和惊奇,因为无论是观者还是学生,都已经浑然不觉地进入了课堂。整个过程非常简单,一根粉笔、一张嘴巴而已,但这种简单却已然上升为一种美学的高度。这种美是大道至简的美,简得丰赡,简而有味。

2.去伪存真的儿童语文观念。贾老师和学生交流时,尽用一些小儿科的手段。“数一数几画?”“部首查字法查什么?”“两个字怎么读,三个字怎么读?”这在一些讲究深度、讲究诗意的教师眼里似乎难登高雅之堂。但切记,高雅之堂要建立在坚实的土地之上。贾老师问这些小且难度不大的问题,意义何在?笔者以为,这是深谙儿童心理的表现。小孩上公开课,难免有所忐忑,教师一开讲就是高深的大问题,非把他们吓住不可。小问题的设计在于消除胆怯心理,让学生体会“攻坚克难”的快乐,引发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其次小问题并不小,其关系着语文最基础的知识和习惯,如,查字典的方法,轻声的读法,这是小学生知识结构的地基工程。只有真正树立儿童语文观念,以一颗真诚的心面对学生,而不是借学生表现自我的教师,才会扎扎实实地在适宜的时间做适宜的事。有人感慨:现在小学的课堂上大学的内容,大学的课堂来补小学的知识。这种“反季节”的“奇观”正在于小问题不落实,酿成大问题。

3.对语文本体的真切把握。贾老师的导入无一处不是语言训练,生字词的书写示范,难检字的查字法,书面语与口语的辨析,朗读的节奏指导……相比一些教师的课堂导入,天南地北地海聊,音乐视频的渲染,除了让学生感受五光十色的声像比白纸黑字的书本好玩外,和语文实在是有缘无分。贾老师的课就是很纯粹的语文,纯粹地从字词开始训练学生,锤炼学习习惯,扎实基础能力,提高语感水平。这是对语文本体的真切把握,语文课不要去干美术、音乐、表演的事,做好分内的事情,从一个标点开始,从一个字词开始。

4.抱诚守真的文道统一传统承践。文道统一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王尚文先生说:“语文原在人文中。”当然人文也在语文中,二者如盐、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出彼此,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文以载道的理念,老一辈教师总能很真诚地继承与践行,学习真知与学做真人,是他们内心深切的体认,成为他们教学的一种无意识,很自然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你看贾老师的提笔板书,不正是以身示范“做人要踏踏实实,写字要认认真真”吗?一个“不怕”便把无神论的教育融于其中。教人与教学熔铸一炉,“轻轻点染,遂成奇彩”,看似不经意,但听者印象深刻。是教育不是说教,艺术就在于此——最好的教育是让对方感觉不到在受教育。贾老师深谙此道。(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新星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徐纯军

篇5:介绍贾老师作文

现在我上三年级,我们二年级有个贾老师对我们很好。

她每天第一个来到学校,上课的时候,她带着微笑给我们上课,有的时候,她一直笑了一节课,她讲课的速度也很快,一节课学的知识也挺多,她还嘱咐我们中午睡觉,要不然下午就在课堂上睡着。

我们说完了一些精彩的问题,她还能想到我们没想到的东西,她还是我们的班主任,姓名叫贾爱华,住在一小宿舍楼,如果她在一小上学的话,就更方便了,幸好我住在实验中学宿舍楼,离着我们博奥小学近。可是贾老师却从一小骑着车子到博奥,顶少也得教我们两节课,只要别人完不成作业,她就放学陪着他做完,她还有个儿子,叫田新宇,他很聪明,而且是中队委,我和他都在网上写日记,他还是他们班的体育委员。

我们贾老师每次在楼道里走的时候,都是轻声漫步,一点声音也没有,我们贾老师还替许多老师上课,只要一打铃声,我们贾老师就赶快跑到教室,给我们上课,从来没有迟到。只要他没时间给我们上课,她就给我们布置一些作业,并且一节课才能做完,有的时候他还给我们讲诺贝尔的故事,只要你中得诺贝尔奖,就可以获得一百万呢。贾老师还告诉我们他小时候的故事,每天诺贝尔都认真学习,他小时候的身体不太好,可是长大以后却那么富有。老师还告诉我们他有一次试验自己的炸弹,可是炸死了自己的弟弟,他还有两个哥哥,在他小时候,全校八十人,他是第一名,老师还告诉我们要认真学习,上课专心认真仔细细心的听讲。

贾老师还很关心我们,只要有人摔倒了,她就把他扶起来,她还告诉我们她小时候的故事。每次上课她都认真地说,而且说的声音很大,让我们听得着。有一次,她自己的`奶却送给了张俊凯,因为他表现的特别好,有一次我站队很好,老师还奖励给我一个面包。

老师就像我们的妈妈,有一次贾老师还陪马晓晓在她办公室里补作业,贾老师连饭都没吃上。

贾老师的孩子还在网上写日记呢,我还给他回话呢,这就是爱我们的贾老师。

篇6:贾老师作文

贾老师虽然年龄假,但是却有三“真”。工作认真,待学生真好,说话真幽默。说幽默是因为自从贾老师教我们数学后,往日严肃的课堂开始变得不再沉闷。幽默的话语令我们全班捧腹大笑。课堂充满了生机。

说认真是因为贾老师鼓励我们多思考,多表达自己的看法。于是,每当做完一道题后,大家就会马上去想有没有比这更简便,更新颖的方法。这样一来,我们一节课的效率可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如果碰到难题,贾老师就会亲自出马,和我们共同探讨。记得这学期我们学表面积和体积。有些同学怎么也弄不明白。贾老师就像刘谦一样,拿来三角体,长方体,还有魔方等各种教具。贾老师对我们神秘的说,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在他的手下,仿佛魔术般,这些教具排列成各种组合。我们呢,发出一阵阵赞叹的声音。原来这些组合都是这样变成的啊。在这样的氛围里,我们边学边玩,成绩就像飞机一飞冲天。

说对学生好是因为我们班有几个同学上课不爱回答问题。每次叫起来都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贾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课堂上总是寻找机会。有时还制止我们这些爱发言的孩子,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时间久了,那几个同学也主动回答问题了,有时还说得特别好。贾老师那时就显得特别的高兴。

篇7:贾老师作文

贾老师不仅上课语言生动,也很信任同学。一次两个同学闹了矛盾,恰好我在场,贾老师就让我给他们调解矛盾,还说,以后所有同学的矛盾调解工作就交给我了,并且给了我一个称号:和平使者。

我受宠若惊,嘴里喃喃地说:“这不可能,这不可能,再说了,我也不会调解呀!”

贾老师听了,笑眯眯地说:“怎么不可能了,多调解几次就行了。”万般无奈之下,我只好给同学调解矛盾了

说来也巧,那几天我们班有矛盾得特别多,在贾老师的信任和帮助下,我处理“案件”处理得越来越多了,打架得也越来越少了,这个可都是贾老师的功劳啊。

篇8:贾老师的作文

1 忙于“繁琐分析”, 肢解了文本优美的意境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 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阅读的重要性。“标准”还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专家断言:21世纪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的机会。我们小学语文课本上每一篇文章, 都是精挑细选的文章范本, 无论从语言文字还是人文思想都是无可挑剔的精品, 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 课文越来越长, 我们往往在语文课堂中过多的分析文章结构、写作手法、用词用典等等, 从而占用了很多宝贵的课堂时间, 而使得学生读得太少。课堂枯燥、乏味, 这样长期下去只能使孩子们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课堂就应该是读得有滋有味、抑扬顿挫的课堂, 在指导朗读时可以结合多媒体, 配上画面、音乐, 进行渲染、造势, 把语文课堂变成唯美的课堂, 多姿多彩的课堂, 孩子们在读中感悟文本, 感悟文字的魅力, 从而也培养了语感。

2 找准课堂教学中朗读的起点, 呈现出语文课堂上, 学生朗读的发展和进步

有的语文课堂上, 从孩子们的读中看不到发展。有的语文课, 一开课, 孩子们就已经读得很好了, 那说明孩子们的课下预习功课做得好, 老师就应该从这个起点上再进行导读,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要做到每读一次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 每读一次就应该有更高层次的提高和发展。这对老师的语文素养要求是很高的, 老师不仅要有高屋建瓴的水准, 还要有及时捕捉孩子们每一个读的闪光点的能力, 及时进行评价、表扬, 点播, 让读的课堂变成灵动的课堂, 变成一个个思维飞跃的课堂。一般来说, 孩子们读的层次应该是读准———读通———读懂。但现实课堂中有的仅能做到前两点, 很少孩子真正读懂,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说明我们语文课堂上还是读得太少。

3 指导朗读时, 培养学生想象画面的训练点不够

每一段语言文字, 都有字面外的意境或含义, 我们可以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 进行联想, 眼前的文字外的画面或表达含义, 任由学生的思想, 驰骋在文本所给予的空间内, 并让学生会表达所想到的画面, 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根据文本进行联想和想象。而不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知表面, 不知内里。例如四年级下册《牧场之国》中“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 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在这里, 谁都不叫喊吆喝, 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 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运河之中, 装满奶桶的船只在舒缓平稳地行驶, 满载着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车、火车, 不停地开往城市。车船过后, 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 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 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 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 无声的低地, 漆黑的夜晚, 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让孩子们在这段语言文字中一边读一边感悟想象荷兰大草原上夜深人静的时候, 那种静谧的美、安静的美、万事万物处于沉睡之中的美, 尽情地展开想象的翅膀。

4 给不同的语文课文进行分类, 施以不同的朗读方法

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 我把语文课文大致分了三种类型, 根据不同的类型我施用了不同的品读方法:

4.1 游戏法

这种方法多适用于低年级语文教学。因为低年级课文内容都比较浅显, 有的课文富有儿童情趣, 有的则琅琅上口, 富有节奏感。如果只是让他们泛泛地朗读, 未免枯燥无趣, 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 他们天真可爱, 活泼好动。每个单元的识字课, 节奏感都比较强, 读起来让人感觉琅朗上口, 针对这种课文, 我采用了让学生边读边拍巴掌的方法。例如: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三”一课中“我神州, 称华夏, 山川美, 可入画”……, 他们边读边拍节奏, 同学们非常快乐, 课堂气氛也非常浓厚, 在边读边拍中, 渐渐的把课推向高潮, 连班里平时精力不太集中的孩子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 同学们在欢快的气氛中背诵了这篇课文, 他们边读边拍, 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而且这种方法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4.2 表演法

这种方法适合故事性较强、有情节的课文。在学生熟读甚至背诵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这种方法的语文教学。

例如: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一课, 读熟课文后, 我让他们带上头饰, 分角色朗读, 在具体的朗读中, 请他们体会不同的角色, 说话的语气也应该不同, 例如:课文中, 青蛙说“朋友, 别说大话了,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还用飞那么远吗?”, 在这里, 老师通过指导朗读, 让学生感悟“青蛙”的“自信”、固执和目光短浅, 同学们通过互相纠正所读的语气, 真正理解了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另外有些课文还可以直接排成课本剧。像二年级下册中有一篇课文《三个儿子》一课, 在讲完这篇课文之后, 我给他们10分钟的时间, 背台词 (读课文) ,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排课本剧, 结果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涨, 同学们有的演的惟妙惟肖, 有的评得头头是道, 在具体的各个角色的扮演中, 同学们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孝”, 什么是真正的“儿子”这一主题。他们深受教育, 在编排的过程中还提高了同学们的能力。

4.3 创设情境、渲染

对于抒情的散文以及优美的段落, 我采用了音乐渲染、语言渲染、画面渲染的方法, 激发了同学们朗读的热情, 从而把品读上的有滋有味。例如:二年级上册《一株紫丁香》一课, 就课文本身而言就是一首饱含深情的儿童诗, 我在指导朗读时, 配上了《走过老师的窗前》这首背景音乐, 加上这首诗本身抑扬顿挫地节奏感, 同学们在美妙的音乐中读得如痴如醉, 一遍又一遍, 使这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二年级上册《我们成功了》一课, 因为离学生的背景比较远, 2001年7月的夏天, 他们才是一、两岁的孩子, 根本不能体会当时2008年申奥时人们激动的心情, 于是我就用课件从大屏幕上再现了当时人们申奥成功的情景, 再加上老师的语言渲染, 很快同学们都被这种民族自豪感所打动, “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一遍又一遍地在我们教室的上空萦绕、回荡, 从这铿锵有力的朗读中, 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孩子们那颗纯朴的爱国心!

总之, 反思我们教学中的语文课堂, 感觉还是有滋有味欠了点, 多姿多彩少了点, 原汁原味差了点, 仔细想来, 可能还真是贾志敏老师说的“还是读得太少”的缘故, 让我们带着孩子们真正走进文本, 读进文本, 因为毕竟是“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S].

[2]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八册《牧场之国》[M].

篇9:我的老师贾立群

“贾立群牌B超”是怎样炼成的?贾立群自1977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工作。为了提供最准确的检查结果,他三十年如一日,白天细致入微地给患者做B超,晚上如饥似渴地钻研国内外超声前沿成果,最终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成了闻名远近的“B超神探”。 凭着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一颗无私的爱心在本职工作岗位默默奉献的贾立群感动了成千上万患者,更带出了一批又一批好学生,耳濡目染,师德医德也如春风化雨般成为学生的成长道路上最大的动力。

我叫王佳梅,来自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是贾立群主任的学生。

从小,我就有一个梦想,当一名白衣天使,只要手术刀轻轻一挥,就能治病救人。可从医科大学毕业后,我没有被分配到临床科室,而是到了超声科,拿着一个探头,天天看患者的肚子。这与挂着听诊器、拿着手术刀的医生差得太远了。那段日子,我经常会梦见自己被转到临床科室,可是梦醒之后,还得走进让我看不上的B超科。

B超科外的队总是排得那么长。B超室里面呢,也总是一片嘈杂。孩子的哭叫声,大人哄孩子的摇铃声,乱作一团,初来乍到的我不由得怀疑:我这是在医院工作吗?可是看看旁边的贾主任,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患儿,他的笑容总是那样慈祥,他的动作总是那样轻柔。他会把做B超的耦合剂放在暖气上烤热了,然后在手里再捂一会儿,才轻轻地给患儿涂在身上。做B超时,他一边哄着孩子,一边游走着手中的探头,一边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屏幕,那感觉不像是寻找什么病灶,倒像是在发现什么秘密。

面对焦急的家长,贾主任总是耐心地说:“我吃中午饭前肯定给你们做完。”我纳闷:“这么多人,午饭前怎么可能做完?”可是后来我发现,贾主任根本就不吃中午饭。他都是晚上七八点下班后才去吃饭的。有时中午他在B超单上签字时,手都在颤抖。我对他说:“主任,您这是低血糖了。”他总是说:“没事儿,我20多年不吃午饭了,习惯了。那么多孩子都饿着肚子等着呢,我到点儿去吃饭,不合适!”

一天早上刚上班,我就发现贾主任有点不对劲,只见他脸色蜡黄,还不时地用手去捂着肚子。我忙问他:“您怎么了?”“没事,肚子有点疼。”我劝他去看病,他看着诊室外焦急等待的病人,摇了摇头。他用一只手顶着肚子,一只手拿探头为孩子检查,大颗大颗的汗珠顺着他的额头滑落下来,他的眉头皱得紧紧的,我想他一定是疼得更厉害了。可是他不忍心让一个个点名要做“贾立群牌B超”的患儿家长失望,一直到下午6点多钟,他就这样一直坐在B超机前,看完40多位患儿,才去就诊。

医生给贾主任做了个B超后,毫不客气地批评他:“亏你还是医生呢!来这么晚,阑尾都穿孔了,有生命危险你知不知道?”随后他就被推进了手术室。大家都知道,人的疼痛级别为12级,而阑尾穿孔的疼痛感为11级,我真难以想象,贾主任这一天是怎样在剧烈的疼痛中度过的。

贾主任的这些举动让我是既惊奇又敬重,又有点不理解。不就是一个B超大夫吗,有必要这样么?可是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彻底改变了看法。

那天,我接诊了一个生后23天的小患儿,一看申请单,严重呕吐,胆汁都吐了出来,这是典型的上消化道梗阻症状。

再看超声图像,一个典型的肿物把肠腔堵得死死的。我的第一反应是肠道息肉,最常见的儿童肠道占位性疾病。我赶紧把息肉诊断报告交给贾主任审核。贾主任觉得似乎不太对,好像不是肠道息肉那么简单,又重新给孩子做了遍B超。随着探头的移动,贾主任的脸色变得越来越严肃,他得出了和我不一样的诊断:肠道恶性肿瘤。

病理结果出来了,与贾主任诊断一致,是恶性肿瘤——绒癌,一种源自胎盘的恶性肿瘤。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根据贾老师的提示,患儿母亲也做了检查,发现体内也有绒癌。因为贾主任对每一个病人的高度负责,对每一个病例的毫不含糊,全世界罕见的母婴“绒癌”转移病例,在我们手里,得到了准确的诊断。

孩子经抢救脱离危险了。看到一个几乎夭折的小生命因为我们的努力得以继续成长,看到病人手捧写着“贾立群B超”的单子,满脸的信任和期待,我突然理解了贾主任对患儿的细心、耐心,对工作的痴迷,还有对自己的苛刻。在他看来,只要能够守护孩子的健康,每一个岗位都是重要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主角。打那以后,我不再羡慕手术台上的同行,我决心要像贾主任那样,做一个B超机前的天使。

后来我听同事王晓曼说,就是因为贾主任对事业的痴迷,才有了一个诞生于北京儿童医院的国际“金标准”。

在国际上,由于患儿肠道比较细小,B超诊断患儿肠道疾病一直是一个空白,一般都是用其他设备进行诊断,准确率不高。作为贾主任的大弟子,王晓曼老师为了学习世界前沿技术,曾经到国际超声技术一流的费城儿童医院进修。在半年的学习过程中,她没有学到想学的内容,美国人反而对我们能用B超诊断儿童肠道疾病的技术感到十分震惊,还特地邀请她去为美国同行讲课。就这样,中国的“学生”在美国成了“老师”,贾立群B超成了用B超机诊断多种肠道疾病的国际“金标准”。

把工作当事业,精益求精,永不止步。从贾主任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执着、一种力量、一种充满阳光的梦想。我相信,只要像他那样,在小小的B超机前,我一样可以放飞自己的梦想。渐渐地,我们团队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除了预约贾立群B超外,患者还争相预约王晓曼B超、王玉B超,我的“王佳梅B超”,也成了患者心中的一个品牌。

有一个七岁的小男孩,得了阑尾炎穿孔,从发病、治疗再到手术后复查,都点名找我看。每次他来做B超,我都像贾主任那样,让探头再轻柔一点儿,让耦合剂再温和一点儿,让笑容再温馨一点儿。

小男孩最后一次来复查时,他妈妈问他:长大以后想当医生么?他很认真地点了点头。我好奇地问他,为什么呀?他说:“因为我要像姐姐一样当个好医生。”

篇10:贾老师作文

贾清老师个子高高的,皮肤是最让人羡慕的小麦色,英俊的脸上,那两道黑黑的眉毛像两把锋利的宝刀。

贾老师不仅人长的帅气,而且足球技艺高超。有一次下午放学,我和伙伴们在操场左突右冲地踢足球。全副运动装备的贾老师向我们走过来,他对我们说:“我们来踢场足球比赛吧?”我们毫不胆怯地说:“好呀。”我们全都使出了“看家的本领”。没想到贾清老师的足球技术特别高超,我们几个人都围不了、截不住他一个人。他的射门技术更是一绝。只见他先用右脚轻轻一勾,把球勾到他的脚面,一抬脚,把球踢到空中,等球落地离地面一米高时,贾老师腾空而起,一脚踢了过来,球不偏不倚的进了我们的球门。我们惨败。我们不服气,老师走后,我们埋头苦练了10分钟,这时贾老师又来了,“练得不错,再来一场吧?”我们说:“愿意奉陪!”经过十几分钟的苦战,我们败于贾老师。

篇11:贾志敏老师作文教学

贾志敏老师作文教学

贾志敏老师是国内著名的小学作文教学专家,他曾经有一段坎坷的生活经历,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他焕发了青春的活力,激励他潜心研究作文教学的科学和艺术。十多年来,他换过三所学校,当过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区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现在又当上校长,但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始终抓住作文教改不放。他曾一连几年蹲在一个班级搞试验,又带教过许多徒弟,创办过上海市第一所家长作文学校。他还数百次地应邀到各地讲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所到之处均受热烈欢迎。如今他两鬓斑白,可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他终于创造出一整套独具特色的作文教学经验

我是搞语文教学理论研究的,这些年来从贾老师的作文教学思想和经验中汲取了不少营养。在这里,我想向国内小语界的同行们简要地介绍一下贾老师作文教学的特色。

我认为,贾老师的作文教学特色可以概括成五个字:“高”“趣”“真”“活”“实”。

“高”,是立足点高,始终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作文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趣”,是充分激发学生动机,经常寓作文教学于各项兴趣活动之中,使学生视作文为乐事。

“真”,是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反对写假话、大话、空话和套话。

“活”,是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善于观察、想象和思维,思维敏捷,头脑灵活。

“实”,是分阶段地、有重点地、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基本功。

贾老师经常对大家说:“我教学生作文不是为了培养几个尖子,也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应付考试的技巧,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写作文,都能够通过作文学会做人,学会思考,扎扎实实地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功。”

早在1978年贾老师在上海黄浦区一所普普通通的小学任教,他就抓了一个生源极其一般的三年级班作为试验班,包教语文和数学,又兼班主任。通过教学改革,该班学生一年学了两年的课程,作文写得尤其出色。到1979年的暑假,该班获准破格参加黄浦区初中入学考试,结果80%的学生成绩达到区重点中学录取分数线。这些年来,贾老师教过的学生经常在全国、上海市和黄浦区的小学生作文竞赛中独占鳌头。这些获奖作文都以题材新颖、思路开阔、充满童心童趣和语言文字基本功扎实见长,而获奖者中有些人原先却是后进学生。

纵观贾老师的作文教学实践,我认为他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他的教学思想端正,即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作为作文教改的根本出发点。

大家知道,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其任务在于教会学生独立运用连贯的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真情实感。近年来我国各地的作文教改十分活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仍然存在一些弊端,阻碍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例如:

1.小学生普遍地对作文不感兴趣,但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升学又不得不陷身于“题海”,加班加点地做作文,身心负担很重。

2.小学生在作文中说假话、说套话、说空话的现象仍然严重,不会吐露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就不利于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在作文指导上,盛行机械地仿写范文,背诵现成文章和“老师出提纲,学生填写内容”等三种方法,不利于开发学生智慧的潜力和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不利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根据上述情况,贾老师把“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作为作文教改的方向,不仅切中时弊,也完全符合我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贾老师的作文教学极其有趣,使学生视作文为乐事。仅仅是三年级的句段训练,他就设计了六七十种“智力游戏”。例如,为了让学生学会用“总起分述”的方法写一句话,他设计了这样一项练习:他先在黑板上写一句话:“今天很冷。”要求每个学生想一句话来表达它,可是在要说的话里不准出现“冷”字。起初,大家面面相觑,不知怎么说。当一个学生说出“北风呼啸”后,大家就争相发言。有的说“大雪纷飞”,有的说“寒风刺骨”。……你一言,我一语,一下子说了许多。贾老师把这些话一一写在黑板上。接着,他提出第二个要求:给黑板上的话编组。凡属于写“环境”的编到第一组;写人物“衣着”的编到第二组;写人物“动态”的编到第三组。学生们兴趣盎然,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最后贾老师要求写一段话,先说“今天很冷”这个总起句,然后讲分述句,要分别从一、二、三组里找出句子,依次讲述。结果99%的学生都能写上一段完整的话。例如有个学生这样写:“今天很冷。西北风呼呼地刮着,路上的一些小树也被刮断了,小河里结了厚厚的冰。大家都穿上了冬装。小朋友尽管穿上了棉袄、棉鞋,还戴上了手套和围巾,仍然冻得瑟瑟发抖。”这段话把“冷”写具体了,而且言之有序。

“再来,再来!”孩子们兴致勃勃。于是贾老师换了一个题目:写“今天很热”。还是刚才这个学生,他是这样写的:“今天很热。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着,小河里的水快晒干了。同学们都穿着单衣,有的甚至光着上身,尽管这样,还是满头大汗。老年人拿着蒲扇在大树下乘凉。柳树上的知了在不停地嘶叫着:‘热死了——热死了——。’”

为什么贾老师能使学生视作文为乐事,而且欲罢不能呢?原因就在于他的指导方法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规律。

首先,贾老师提出的作文要求符合学生较高层次的需要,能激发他们表达的社会性动机。众所周知,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动机来源于需要。需要的层次越高,个体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就越高。关于需要的分类问题,目前心理学界说法不一。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需要按其重要性,从低级到高级排列成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他的“需要层次说”可供我们借鉴。现在教师们往往从课本或教学参考书上找些现成的题目让学生写人、记事或状物,并不说明作文的实际效用,结果学生只能为分数而写作。这样做,他们需要的层次是很低的,即可能是躲避教师和家长指责的安全需要,可能是追求教师奖励一朵小红花或进行一次全班表扬的尊重需要,甚至可能是要求家长物质奖励的生理需要。而要使学生产生强有力的作文动机,就必须像贾老师那样去激发他们较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如向别人表达自己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的交往需要,探究事物奥秘的认知需要,以及充分表现自己智慧才能的成就需要。

其次,贾老师安排的作文训练步骤符合“从动机走向目的”的心理学规律。中年级以段落训练作为重点,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不少教师不懂得应通过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去达到这个训练目的,因而就事论事地进行段型训练。如先出示某个段型的范例,然后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地仿写,结果学生索然无味,甚至产生厌恶作文的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看,动机和目的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动机是“为了什么”,是回答原因的问题;而目的则是“达到什么”,是回答结果的问题。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其动机根据一定的需要进行社会交际,包括概括信息、传递信息、自我表现、对他人施加影响和自我教育等。贾老师进行“总起分述”段型的训练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首先根据学生社会交际的需要去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然后引导他们去寻找表达的恰当形式,也就是遵循了“从动机走向目的”的心理学规律。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阿·尼·列昂捷夫所说:“要把相应的目的变为探索未知的动机。换句话说,要激起兴趣,用不着先指出目的,然后再在动机上去证实这个目的方面的行动,而是相反,要形成动机,以后便有可能在这种或那种物体内容中找出目的。”

贾老师经常说,作文应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心里怎么想,就该怎么写,不用掩饰,更不能装腔作势。他又说“文贵以真”。要用自己的嘴巴说自己的话,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事和感受。

贾老师认为要让学生吐露真情实感,关键在作文命题。有些教师爱出校历式的题目,例如《新学期新打算》《记一次扫墓活动》《庆祝“六一”大会》《暑假计划》等等。这类题目大而空,没有启发性,学生望而生畏。贾老师在命题时抓了两条。

第一,把宽题变成窄题。例如《记一次运动会》题目太大,他就出一些小题目,如《发令枪打响以后》《他是胜利者》《跳高竿又升高了》《看台上的争论》,学生就有东西好写,有真话想说了。

第二,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征命题。有些老师喜欢叫学生写下面的东西,如《我为大家做了一件好事》《学习雷锋好榜样》,当然这些题目很好,无可非议。但是,说实话,学生做好事是不多的,做坏事更少,做错事的倒不少。如果篇篇都让学生写如何做好事,他们一写就是“五子登科”:帮助别人推车子,捡到皮夹子,帮助邻居带孩子,学会生炉子,打扫卫生抹桌子。有的是同一件事改头换面反复写,有的干脆就是吹牛。这样,学生就不可能表达真情实感。贾老师从实际出发,平时就不出这类题目。一次,他让学生写《我做错了一件事》,结果大家写出了许多童年趣事,内容丰富多彩,充满生活气息。

在现阶段,鼓励学生“以情写文”,吐露真情实感,是深化作文教改的突破口,回顾近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的发展,大致上经历一个从强调“言之有序”,到强调“言之有物”,再到强调“言之有情”的过程。

“十年**”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和“十年**”之后一段较短的时间,作文教学强调“言之有序”,要求学生在文章的结构和词语上下工夫,而不去注意学生有没有丰富的生活。所以往往产生这样一种局面:学生无话可说,却要硬写,硬写不出,教师就启发,包括提供词语。这种“启发”实际上就是给学生“口授”,是“你照着我的意思写”。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世界性教改浪潮和新教学理论的影响下,我国小语界的同志开始认识到语言的条理性来源于观察的顺序性和思维的逻辑性,因此作文教学开始强调“言之有物”,强调“从观察入门”和“从内容入手”,强调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经过十年努力,我国的小学作文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大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不少学生仍然对作文不感兴趣,不少孩子的文章是“小孩子学说大人话”,缺乏“童心”和“童趣”,也不能反映每个人的个性特点。

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教育界提出必须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问题,我国小语界的同志又进一步认识到培养个性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情感、兴趣、意志、性格等)既是教育的目标,又是培养个性智力因素(包括注意、记忆、观察、想象、思维等能力)的动力和手段;认识到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来源于意识的系统性——认识与感受的统一,作文要“言之有物”,首先必须“言之有情”。因此作文教学又开始强调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激发他们的情感和情绪,让他们写动情文。

情感和情绪是人的心理动力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动机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与该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密切相关。当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时,人就表现肯定的态度,产生满意、愉快、赞赏、尊敬等内心体验;反之,就表现否定态度,产生憎恨、不满、忧虑、愤怒、恐惧、羞耻等内心体验。古人说:“情动而辞发。”小学生的情感和情绪,既是他们作文的内驱力,也往往就是他们作文的中心思想所在。因此,语文教师都要像贾志敏老师一样,从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情绪入手进行作文训练。首先要根据儿童情感发展的特点命题,让学生“以情写文”。其次要根据“认识感受第一,谋篇布局第二”的原则进行作文指导,即在进行作文指导时,教师要把力气首先用在指导学生观察、理解和感受写作的客体上,其次才是指导他们构思文章,决不能本末倒置。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和贾志敏、林佩燕、殷国芳、朱逸兰、杨莲莉、张毓芳等老师共同探索,创造了一种现在国内颇有影响的小学作文素描教学法。素描原是绘画术语,指以单色线条描绘的画,也是美术教学的一种方法。按照美术教学的经验,要画好人物或者环境,首先要通过对各个局部的素描来训练造型基础。例如要画好脸,先要分别进行眼、耳、鼻、嘴和脸型的素描;要画好人,先要分别进行手、脚、头和身躯的素描。否则,画起脸来五官安不妥,画起人来身体站不稳。我们认为这种注重基本功的起步训练方法,很值得作文教学借鉴。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素描训练,乃是以观察实物作为途径,以片断和简短的篇章作为形式,将描写和叙述结合起来反映周围生活的记叙文训练。其目的在于帮助儿童认识周围世界,培养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以及增强语言表达的基本功。

贾老师是素描教学法的奠基人之一。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他就经常利用每天15分钟的早自习时间,让学生进行片断素描,如描写一棵花、一株树或者大自然的一角,描写人物的一组动作、一席对话或者几种神态。结果学生作文成绩迅速提高。进入上世纪s80年代后,他进一步将素描训练巧妙地融入日常的作文指导之中,得心应手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被国内公认为素描教学的专家。

例如,有一次贾老师让学生写《记一件××的事》,在指导课上,一位学生以《决不给红领巾抹黑》为题,口述了他难忘的一件事,即一次他和小朋友在公园做游戏,不小心把一位盲人大爷撞倒了,开始大家吓得拔腿就跑,后经过思想斗争,大家又扶起了盲人大爷,受到了盲人大爷的称赞。贾老师感到撞倒盲人大爷是事情的起因,必须写得生动具体,于是立刻让全班同学对这一情节进行素描训练。

贾老师是这样指导的:

师:现在我们做个游戏好不好?我请一个小朋友做“盲人大爷”,一个小朋友做“我”,撞给大家看看。请大家把这个内容写个三句五句,写清楚,写具体,要把哪个词写出来呢?

生:(齐答)“撞倒”。

师:怎么“撞”,怎么“倒”,请大家观察仔细。

(两位学生做撞倒“盲大爷”的游戏)

师:拿出笔来,写三五句话,就写怎么“撞”,怎么“倒”的,其余的话都不要写。

(学生写,教师行间巡视。)

师:好了,不写了。谁把自己写的念给大家听?

(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指名。)

生:我的头撞在大爷的身上……

师:“身上”范围大,应该说撞在哪里?

生:我的头撞在大爷的胸前,大爷站不住了,扶着拐杖的手滑了下来……

师:是手滑了下来,还是拐杖滑了下来?手滑到哪里去?

生:拐杖滑了下来,大爷臀部跌在地上……

师:臀部是不能跌的。

生:是臀部摔在地上。

师:应该怎样更准确?

生:臀部坐在地上。

生:这两个同学写的,比原来好多了,更具体了。(再指名一个念)

生:小吴在公园里跑着,一不小心同老大爷撞了个满怀……

师:“撞了个满怀”用得好,但小吴在公园里跑着、跑着就撞了个满怀,好像不怎么恰当。

生:应该是低着头。

师:对,低着头或者低着脑袋瓜,向前急冲冲地跑……

生:小吴低着头,急冲冲地在公园里跑着,一不小心和老大爷撞了个满怀,用头……

师:不能说“用头”,因为他不是故意去撞的。该怎样讲?

生:头把老大爷撞了一下,正好撞在老大爷的肚子上,老大爷哪里经得起小孩这么一撞。

师:这一句写得好。

生:脚没站稳打了个趔趄。

师:写得好。

生:老大爷踉踉跄跄往后退了几步,“啪”的摔倒了。

师:“啪”的一声摔倒了,这样摔得厉害了。

(学生笑)

生:“哎哟”一声摔在地上。

师:这个小朋友写得好,念得好。这样就把怎样“撞”,怎样“倒”,写清楚,写具体了。

就这样,只用了十多分钟进行素描训练,贾老师就教会学生将一个情节写得具体生动,教会学生准确地用词造句,而且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传统语文教学的重大弊病是语言与思维相脱离,他说学生书面文字的贫乏和苍白无色,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所使用的许多词和词组,在他们的意识里没有把鲜明的表象,跟周围典型的事物和现象结合起来。”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不能局限在语言训练的小圈子里,而必须像贾老师那样探索学生作文的心理机制,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智力技能,把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这里必须指出,由于小学生智力的发展具有年龄特点,他们作文的心理机制也具有年龄特点,因此各个年级作文训练的形式也应有所不同。在低年级应着重通过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培养学生重现表象的技能,作文训练的最佳形式是写童话体作文。在中年级应着重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形成典型表象的技能,作文训练的最佳形式是写素描作文。在高年级应着重通过逻辑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技能,作文训练的最佳形式是写实用作文和读书笔记。

贾老师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经过多年探索,他认为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应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三年级,着重进行句段训练。这是作文前的准备阶段。怎样训练呢?他总结出十种方法:第一,整理句子;第二,写一个场景;第三,写一个人物的形象;第四,写一段状物的文字;第五,写一组对话;第六,写一段描写心理活动的话;第七,写一个开头或一个结尾;第八,用“总起分述”的方法写一段话;第九,补充一个段落;第十,看图写话。

第二阶段是四年级,让学生写“半独立作文”,即通过老师的具体指导,让学生写出有开头、有结尾、有中心、有内容的一篇篇文章。这个阶段的主要训练方法是两种:第一,指导学生写观察作文和观察日记;第二,指导学生按一个情节(一句话)展开想象,扩写成篇。

第三个阶段是五年级,让学生独立作文。如果说“半独立作文”是在老师指导下的作文,独立作文就是老师命题后不作指导的作文。这一阶段必须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征命题,以便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选择生动有趣的作文题材。

众所周知,作文训练本身是个复杂的系统,包含着语言文字训练、智力技能训练、非智力因素训练、语言功能训练以及知识经验积蓄等子系统。当今国内外的学者在确定具体的训练序列时往往从上述众多的子系统中确定一个作为主线,将其贯穿于训练的全过程。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所确定的主线也不同。当前国内外中小学作文训练的序列主要有“知识技能型”“智力技能型”“个性发展型”“写作能力型”“语言交际功能型”“科技联系型”和“训练途径型”等七种基本类型。我认为对作文训练序列的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是好事,这有利于大家根据不同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索作文教学科学化的问题。但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把“主线”和“主要任务”混淆起来。“主线”属于“训练手段”“训练途径”的范畴,而“主要任务”则属于“训练目的”的范畴。小学作文训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至于提高思想认识、发展智力技能、扩大知识视野、培养健康个性等,都是结合着主要任务恰当地完成的其他任务。

贾志敏老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很正确的。他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作为作文教学的出发点,把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和兴趣作为作文教学的保证,而把扎扎实实地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功作为作文教学的核心任务。这样他就理顺了作文教学中各种关系,创造出一套完整的,以“高”“趣”“真”“活”“实”为特色的作文教学经验。

上一篇:通知:端午节放假安排下一篇:哈尔滨市公办小学报名系统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