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师为话题的作文:一个可敬的老师

2024-05-13

以老师为话题的作文:一个可敬的老师(精选8篇)

篇1:以老师为话题的作文:一个可敬的老师

一个可敬的老师作文

在我脑海里,时常浮现出那张熟悉,亲切,令我难忘的的脸庞,她便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我的老师――胡老师。

到迎宾路小学的第一天,我走在走廊里,琅琅的.读书声从各个教室飘出来,“嗡嗡”有如群蜂采蜜,“啁啁啾啾”胜似百鸟学歌。可是我的心却“砰砰”直跳:“我的老师会是什么样的?”当我看见胡老师那和蔼的眼神,忐忑不安的心终于平静了下来。胡老师有30来岁,有着乌黑的卷发,戴着一副眼镜,身上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衣着大方得体,显着非常迷人,我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老师。

那时,我任性,骄傲,爱耍小脾气。有次测验,我的了全班第一名,高兴的不得了,拿着卷子到处炫耀,到处欺辱他人,甚至连我的“铁哥们”也随之飘去。这时,老师您过来语重心长的说:“湖之所以宽阔,是因为里面有小水滴,湖不蔑视它们,很重视它们,所以它们生活的十分快乐,不孤单。人也是同样的,不能没有朋友,没有就要靠你来寻找,班里的同学其实都是你的朋友,只是你没有好好珍惜,所以你才这样孤独。”

我自从和老师谈完心后,我受益匪浅,也明白了许多,也使我和我的朋友们和好了,那些“铁哥们”也原谅我了。老师,我还记忆犹新的记着,没但我上课走神时,总是你,让我明白了一次又一次。有一次,我的短袖被他人用墨水不小心划了一道,本是洁白的袖子,锦上添花了,这时,您过来说:“怎么这么不小心,快点脱下来,我给你再找一件穿。”您在我几年的记忆里只是严肃,而您也有善良慈祥的一面。

也就是这位老师,在我的学习上,精神上鼓励着我。

篇2:以老师为话题的作文:一个可敬的老师

牧老师不像其他老师那样,总是一脸严肃地板着脸,她总是面带微笑,宛如春风拂面,使人感到格外亲切。

炎炎夏日的时候,使人无比困顿,哈欠连连,但同学们完全牧牧老师的课吸引住了。随着她动听的语调、动人的表情,我们时而凝神深思,时而神采飞扬,时而频频点头,时而低头微笑。课堂气氛很快被调动起来了,大家纷纷沉浸在学习语文的融洽氛围中:我们在牧老师的带领下与詹天佑一起攻克千难万险;到山中去,访问大自然中的每一位朋友,聆听山雨的灵韵;和子期一起听伯牙鼓琴……老师还不时请同学回答问题,“答得好!”“完全正确!”“见解独到。”短短几个字给予发言学生的鼓励,却给了同学们无限的信心与肯定。不一会儿,大家都开始踊跃的回答问题,那一刻,牧老师满脸的笑容是多么灿烂啊!

牧老师不仅语文课讲得好,上课轻松愉快,却也不忘对对我们严格要求。

有一天中午,牧老师拿着语文作业本,表情严肃,横眉竖目,紧绷着脸风风火火地走进教室。我心里“咯噔”一下,暗想道:“不好了,‘变天了’,‘要下雨了’。”果不其然,牧老师站在讲台前,厉声说到:“近来同学们对作业的态度有点松懈,尤其是书写问题,每天都在强调,让你们要踏实认真,规范书写,可有的同学只有三分钟热度,就是不能持之以恒,将来怎么面临毕业考试?现在昌平区语文试卷单书写就要占去三分,你想想看,如果你的.书写不过关,不规范,那你跟别人的起点就无形中降低了三分,怨不怨呀!不过关的同学要重新写!”说着,一个个开始毫不客气的点起名来,每念一个名字,我们就胆颤一阵。平日里喜欢蒙混过关的同学这次算是“老鼠见着猫”了。牧何的偷工减料都瞒不过牧老师的眼睛。“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很快,几位偷懒的同学“落网”了。

我们的牧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两面派”:时而晴空万里,时而阴云密布。但我深知,这“阴”与“晴”之间,包含着牧老师对我们每一位同学浓浓的关爱。

篇3:以名师为榜样, 做最好的老师

一、童心是师爱的源泉

童心表现为纯朴、真诚、自然、率直, 这些也正是人民教师应具备的品质。童心意味着具有儿童般的纯真;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童心意味着具有儿童般的思维。李镇西老师说:“学会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 学会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 学会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 学会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 读着李老师的话, 感触颇深。有些在成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感情, 在儿童看来却是非常自然的, 而“不可理解”变为“非常自然”正是老师赢得学生心灵的可贵之处。自习课上, 我会和孩子一起谈论动画片;课间十分钟, 我会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比赛中赢了, 我会和孩子们一起欢笑;输了, 我会和孩子们一起流泪。我以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他们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 他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

二、爱心是好老师的基本条件

童心与教育弥足珍贵。童心在教育上的体现, 便是爱心。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 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

赞科夫说:“漂亮的孩子都喜欢, 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这就要求我们对于那些潜力生给予更多的关爱和耐心。用心观察, 不难发现, 他们对成功有着更迫切的渴望, 只是由于某方面较差, 因此他们的心理会显得比其他孩子更脆弱。我们作为老师, 应该给他们更多一点关爱, 一分理解, 一分耐心, 一分热情和支持, 期待更多的学生在我们的爱护下茁壮成长。

三、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静下心来想想, 作为老师, 有谁没有伤害过孩子的自尊心?一次大庭广众下的批评, 一次迟到的罚站, 一次厉声的斥责……其实, 这些行为都在伤害着孩子的自尊心。这种好似开“批判会”式的教育, 把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地方———自尊心、个人尊严、自豪感统统暴露于外, 并使之受到伤害, 这种教育所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 无法弥补的!

四、在平等中培养平等

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生活要求人与人之间拥有人格上的独立与平等。

作为肩负教育使命和引领责任的老师, 当然应该在思想上更成熟, 学识上比学生更渊博, 但这不妨碍我们拥有一颗孩子般的童心。童心与童心的相遇, 才是自然而然的平等。

生活的阅历赋予我们成熟, 社会经验赋予我们练达, 文化知识赋予我们修养, 人生挫折赋予我们机智……但是, 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 对假丑恶的毫不妥协, 火热的激情, 正直的情怀, 永远是教师的人格力量!我坚信:在素质教育的原野上, 每一粒种子都能破土发芽, 每一株幼苗都能茁壮成长, 每一朵鲜花都能自由开放, 每一个果实都能散发芬芳!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将会引领着我在漫长的教育之路上永不止步, 一本好书为我插上飞翔的翅膀, 让我在教育的天空中越飞越高!我将用我的爱心和童心为孩子们也插上一对飞翔的翅膀, 愿孩子们在知识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做最好的老师, 是我一生的追求!

摘要:做最好的老师就必须认识到童心是师爱的源泉, 爱心是好老师的基本条件, 做到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在平等中培养平等。

关键词:童心,师爱,自尊心,平等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漓江出版社, 2008-05.

篇4:可敬可爱的熊德輗老师

2015年2月11日,《英语学习》老前辈熊德輗老师去世了,享年88岁。熊老师是《英语学习》创刊之初的顾问之一,也曾是《英语学习》最受欢迎的专栏作者之一。熊老师10岁去英国,23岁回国,中英文俱佳。他毕业于牛津大学(历史学硕士),1950年回国,在北外任教至退休。他曾经在北外英语学院英国研究中心开设过“英国历史”的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在退休之后还担任英语学院翻译专业笔译课程的教学工作。熊老师曾经翻译过老舍小说《牛天赐传》(Godsent,香港出版),其地道的英文将老舍作品的幽默和机智神形兼备地传达出来,国内翻译界迄今鲜有人及。熊老师的去世让我们感到十分惋惜,他在生活中的谦和和工作上的认真让我们敬佩。怀念熊老师,怀念老一辈英语学者的精神!

熊老师忍受了多年疾病的折磨,他的走也许是解脱,但是我听了这个消息还是不免惆怅:我所敬佩的英语界老前辈一个一个地离我们而去了。

我没有上过熊老师的课,但我的先生朱永涛在熊老师任课的实验班整整读了两年。1962年,李秉汉和熊德輗两位教授创立了实验班,他们二人力主精读泛读并举,整本书,而不是一个个短篇,进入主打英语课堂,让学生接触尽可能大量的英语exposure:他们提倡read for knowledge,扩大知识面,阅读不同题材体裁的书籍和报刊文章。在李秉汉和熊德朝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朱永涛在两年学习中进步很快,虽然他提前一年被调出来当政治辅导员,学业上损失严重,但他扎实的英语功底使他日后在英国进修和在美国攻读美国史硕士学位都能游刃有余。说起自己的英语学习,永涛总是对二位恩师充满感激与敬佩。

1974年朱永涛去英国进修,熊老师给了他和英语系其他两位进修教师他的母亲蔡岱梅的住址,朱永涛他们拜访了旅居英国的蔡女士,受到她的热情接待,蔡女士还送给他们每人一本新出版的David Hawkes翻译的《红楼梦》第一卷(英译名The Story of the Stone)。熊老师是个低调的人,大家都知道他从小生活在英国并毕业于牛津大学,但他从不以此自居,他没有宣扬过他的父亲熊式一先生所著的英语剧《王宝钏》曾在伦敦和纽约上演近千场,轰动欧美,熊老写的英文小说《天桥》使他被誉为与林语堂齐名的双语大作家;熊老师也没有说过他的母亲蔡岱梅女士也受过高等教育,在英国出版了英文书Flowering Exile。当然,熊老师更没有提到他自己20岁出头时就翻译过老舍先生的小说《牛天赐传》。我想,熊老师的英语如此精湛,汉译英的造诣如此之高,乃至受到全国英语学子的敬仰,这不仅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大概也继承了父母的英文写作的优良基因吧。

我虽然没有机会坐在熊老师的课堂里聆听他讲课,但我应该算是他课堂之外的众多学生之一。在我教学的最后数年里,我主要负责汉译英课程,自退休后在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做志愿者的十年来,也一直搞汉译英的工作。我发现,不论是学生(包括翻译研究生班,高翻)还是翻译志愿者,许多人的译稿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中式英语和明显的翻译腔。为此,我借鉴熊老师的汉译英的经验,仔细阅读他的翻译短文,在课堂上用他的翻译作为范文。我的学生说,读了熊老师的译文,犹如茅塞顿开,方知道好译文不是靠长句、难句和大词、难词、偏词堆砌出来的。他们看到,熊老师的译文虽然大多讲述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小故事,非常中国本土化,但经过熊老师的妙笔变成英文后,读起来就跟《新概念》的课文一样有纯正地道的英语味。熊老师在《英语学习》上写的专栏文章成了我必学的读物。熊老师不讲很深的翻译理论,但他重视实践,并在实践中教学生如何突破母语汉语的思维框框,不被汉语牵着鼻子走,而是用自然流畅的地道英语呈现作品的原意。熊老师给我的启发和影响是非常大的。以上都是我觉得熊老师可敬之处。

熊老师为人宽厚,坦荡真实,和蔼可亲,幽默风趣,是一个可爱的长辈。熊老师热爱生活,喜欢艺术,他开创了英语系每年一次盛大的English Evening之风,对此吴千之老师有生动的描写。相信英语学院许多老师都有在英语晚会登台表演的美好记忆。这不仅丰富了师生的文娱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英语演出严格训练语音语调,使我们英语学院长期以来有着英语发音好的优良传统。

我家和熊老师同住北外西院几十年,走过北楼,经常看到熊老师站在门前,挺着圆圆的啤酒肚,笑眯眯地和大家打招呼聊天,逗孩子玩,这已成为西院的一个温馨画面。熊老师酷爱音乐,记得很早他就有了一套高级音响设备和许多古典音乐的盒式磁带。有时熊老师邀请朱永涛和我到他家听音乐。走进他的书房,坐在他那张一坐下就快塌了的旧沙发上,看熊老师挑选一盒磁带放进录音机里,立刻,小小的房间满满当当地响起了美妙绝伦的乐曲。熊老师坐在录音机前,微闭双眼,轻轻地摇晃着头,完全陶醉于音乐之中,一副心满意足、心情愉悦的神态。

还有一件能让熊老师心情无比愉悦的事就是每天喝点小酒。他的这个爱好在英语系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家没人喝酒,如果得到一瓶好酒,我们定会进贡给熊老师。无论是汾酒、五粮液,还是Black Label.RedLabel.熊老师一概来者不拒。每次他接过酒瓶于脸上总洋溢着孩子般的开心。后来,熊老师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太好了,大家都劝他戒酒。有一次,别人送了我们一瓶不错的酒,永涛和我琢磨着还要不要送给熊老师,于是我们去问了熊老师还喝酒吗?熊老师说,“当然了,那是我生活的一大乐趣。”我们把酒递给熊老师,嘱咐他少喝点,他满口答应,频频点头,说道:“Everything in moderation.”好可爱的熊老师!

后来,我家搬出了西院,我见到熊老师的机会少了,最后见到他是若干年前英语学院的一次年度聚会上,熊老师由家里的阿姨搀扶着走进餐厅,熊老师步履艰难,但脸上还挂着他特有的微笑。再后来,想去看他,但听说他已经住进郊区养老院。我不知道熊老师最后的日子是怎样度过的,疾病缠身的滋味一定很痛苦,但我一想到熊老师,就似乎看到他脸上慈祥的笑容,在我的心中,熊老师永远是那样的可敬可爱1

2015/2/23

作者简介

王立礼:1959年至1964年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现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1964年留校任教,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2003年退休。

篇5:以老师为话题的作文

赵老师教五年级一班和二班,她每天起早贪黑,工作很忙,又要给我们上课,还要批改堆积如山的作业。赵老师经常给我们出一些思考题,大多是灵活度较高的题,我想,她应该是要我们养成积极动脑,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吧。

赵老师上课时非常严厉,她的眼睛注视着每一个学生,只要发觉有人不认真听课,她就会走近那个学生,“没收”他手中的玩物,并且告诉他,应该认真听讲,把握课堂的每一分钟,否则别人学会的知识,你就学不会了。相反,在下课的时候,赵老师又变得那么和蔼可亲,她会轻轻的和我们说“拜拜”,我们也会用稚气的童声和老师再见。

篇6:以老师为话题的作文

以老师为话题的作文

校园里的小路

说起路,人们首先所想到的是平坦的柏油路或者是宽阔的高速公路等等;至于小路,有些人认为它根本就不值得一提。但是,我要赞美的就是一条默默无闻的小路,这是由黄土和沙石铺成的.一条通往校园的小路。

当火红的太阳刚刚从东方起的时候,这段时间小路最繁忙的时刻。

瞧,那一群群踏着小路走过来的,正是我们――阳光下的中学生。(本网网 )肩上的书包,刚才还觉得它是那样的沉重,可是,踏上了这条小路,反而仿佛成了为寻求知识必经的坦途……

当第一束阳光射向校园的时候,它――小路刚从沉睡中醒来,就向我们表示友好和欢迎。

当夕阳西下的时候,小路更为繁忙了,它把一群群的学生送出校园,直至送走最后一个,然后,才在星星和灯光的照耀下,酣然入梦。

小路,既没有不同凡响的业绩,又没有光彩照人的姿色,然而,正是小路,才使我们扬起了知识的风帆。

每当踏上校园的这条小路时,我心目中就对它产生无限的崇敬,因为我觉得小路那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与我们灵魂的工程师――老师的品格多么相似。

啊,老师就是那条小路,只有他们才是我们成功的踏脚石。

篇7:以老师为话题的作文

初为教师的我满怀热情的期待我人生中的第一批学生。然而在教育的道路上并没有如自己想象的那样平坦。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的学生,有的学生老师一点就会做得很好,而有的学生就需要老师动一番脑筋,才能起到一定的效果,更有的学生不仅需要你去动脑筋,还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具有足够的耐心,才能有所进步。

在我给二年级上的第一节课上,我就发现班里有一位女同学跟其他同学都不一样。我任教的学科是音乐,正式上课前我让每一位学生唱一首自己喜欢的歌,轮到那位女孩唱的时候,她还没有开口,班上的同学就在底下说啥的都有,有的说:“老师,她不会唱歌,考音乐的时候,她都考大零分。”有的说:“老师,她是个笨蛋,啥也不会。”

这时,那位女孩不好意思的低着头。我让同学们安静下来,对女孩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唱出一首自己喜欢的歌给大家听好不好。”她还是低着头不说话,看得出来她是被同学们取笑怕了。我没有再为难她,让她回到了座位上。回到办公室谈及到女孩的时候才从其他老师那里知道,她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是因为在小的时候得了脑膜炎把脑子烧坏了。

课下的时候,我跟二年级的小干部们有了一个小小的约定,在下一节音乐课上我们一定一起帮助她学会唱歌。课上,我教唱完歌曲之后,让女孩唱一下,她还是不肯唱,这时全班同学齐声说:“加油,你能行。”我也对她说:“老师相信你,你能行。”这时见她抬起头来,终于开口了,她唱的有点吃力,有的歌词都唱不清楚,但是她每一个音都非常准。班上有的同学会在捂着嘴偷偷笑她的发音不清楚。

这时我问同学们:“同学们听这位同学是不是唱的跟老师唱的一样准啊,那咱们一起给他掌声好不好啊。”这时同学们在我的号召下一起为他鼓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在大家的掌声中她微笑着,眼睛跟着头环视着教室的周围,她笑了,眼睛跟着嘴角笑了,笑得那么自信。从此之后女孩在音乐课上慢慢变得开朗起来,还能把我叫的每一首歌唱下来。这时,我的心里是幸福的,相信她也是幸福的,这时她成为我心里也是自己心里的一朵奇葩。

篇8:以老师为话题的作文:一个可敬的老师

《老师, 您好》是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抒情诗, 赞美了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 抒发了学生对老师的崇敬、感激、赞美之情, 文质兼美, 朗朗上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读到这样的文章, 也觉得表述真实, 贴近自身, 丝毫没有做作之感, 然而小青年的“不喜欢”倒也让我思考了一番:这首诗该不该喜欢呢?能不能喜欢呢?

新课标中对诗歌教学并没有具体的要求, 中年级学习诗文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展开想象, 领悟诗文大意。”教学设计时达到这个课程目标就可以了。那老师们真的不喜欢诗歌吗?于是我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 随机抽查了30名语文老师, 比如就课文的体裁, 设计了这样的题目:

你上公开课喜欢选择诗歌类、记叙文、说明文中哪一种类型的课文?结果选择诗歌的老师占10%, 选择记叙文的老师占70%, 选择说明文的老师占20%。

日常教学中, 你在这三类课文教学中投入的精力比是多少?就课堂教学效果而言, 收效比是多少?结果发现在诗歌教学中投入了比较大的精力, 却收效甚微。

这样的调查很容易让人尴尬, 于是我再对老师们做了一次诗歌教学的采访。老师们总感觉诗歌零散含蓄, 很难备课, 很难备透。老师费尽口舌地对一首诗全面分析讲解, 却把本来完整、优美的诗歌给肢解了, 学生并没有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反而因为干巴巴的分析感到索然无味, 因此逐渐丧失了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从而造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想学的局面。细细分析, 这里有多种原因:

第一, 实用主义在作怪。诗歌教学是有难度的, 它不一定是传统逐字逐句的讲解, 往往通过情境的渲染, 从意境走向意象, 这样, 教学的自由度增大了, 当然难度也增加了。如果从标题到诗人、从字词到句段, 都由教师满堂灌, 割裂了一个个意味深远的意象, 拆开了优美的整体意境, 致使学生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诗词的表象中而无法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一堂课学完只有少数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 多数学生处于了解大意, 懂得其写作方法, 但不能领略诗词意境的状态。所以, 老师们对于自己一眼就能发现其奥妙的课文, 当然喜欢, 对于不能一眼发现文本奥妙的文章就少了一丝兴趣。

第二, 畏难情绪在蔓延。由于有的教师对诗词的特点和规律缺乏比较全面的了解, 或者缺乏想象力和激情, 甚至不认真钻研教材, 致使他们教学时感到力不从心, 不知从何讲起, 或者讲起课来平铺直叙, 一首非常优美的诗歌经自己一讲味同嚼蜡。因为无法驾轻就熟地把握诗歌, 所以, 老师们视诗歌鉴赏为畏途。

第三, 陈旧思想在折腾。语文教学中, 可以说诗歌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就目前的现代诗歌教学情况而言, 不是很理想, 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还很保守和陈旧, 直接影响了诗歌教学效果, 老师们因此兴趣不大。有的教师靠单纯的讲解和繁琐的板书来教学, 学生不太喜欢, 课堂上很难产生共鸣, 师生相看两讨厌。有的老师则在词句和技法上过分纠缠, 始终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吃力不讨好。

因此, 常听老师赛课前会讨论:喜欢这篇课文, 不喜欢那篇课文。感情真挚, 修辞多样、语言训练点多的课文就受到了欢迎, 诗歌就在这种情况下坐起了冷板凳。到底什么样的课文是老师一眼就喜欢的呢?是不是不会教的课文就不喜欢, 还是少了一份研究之心呢?

研究:寻找喜欢之理由

语文学科综合性强, 从思想内容到篇章结构、从写作方法到语言表达, 可教给学生的很多。但《老师, 您好》这篇课文, 思想内容一读就明白, 篇章结构、语言表达很有特色, 我们是否可以从这入手, 设计清楚而准确的教学目标, 从而具体转化课程目标?从课文的实际出发, 把握重点, 把握特色, 把握个性,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把自己的喜欢之心表现出来, 把自己喜欢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促进学生阅读。我们来寻找喜欢《老师, 您好!》这篇课文的理由。

1.研究文章主旨——价值美

这篇课文主题非常清楚——赞美老师的事业, 课题《老师, 您好》, 是诗人对老师发出的由衷的问候和赞美, 也是课文的关键词句;既是诗歌的题目, 又是全诗的中心, 这一课的课题看似平常, 好像只是打个招呼, 一声问候, 且在文中出现两次, 感情真挚, 情意绵长。诗意的吟咏, 指向课堂里的语用, 指向师生的情感升华, 蕴含这样一条主线——赞美人间美好的愿望和情感。抓住这一主旨, 最大化地挖掘文章主旨的价值。

2.研究篇章结构——形式美

这首现代诗歌自然分成两段, 就像两段歌词一般, 无论是字数的多少、句式的运用, 还是结构形式都高度相似, 给人一种回环的美。段末直抒胸臆, 呼唤:“老师, 您好!”既总结本段, 又点明题目。我们可以从这方面入手, 提示学生为什么要呼唤“老师, 您好”, 从而发现教师在时代发展、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是重要的, 是承前启后的, 是任何人难以取代的, 从而得出结论:教师的事业是崇高的, 美好的。“崇高”是“引子”, 对全诗的中心意思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 也为后一个中心意思——“美好”作铺垫。所以, “崇高”是“美好”的前因, “美好”则是“崇高”的余韵和提升。理解了这层含义, 再来理解教师的事业为什么崇高呢?从宏观上了解, 古今中外, 地北天南, 不管时间、空间, 教师付出的心血是伟大的;教师的事业为什么美好呢?从微观上体会, 辛勤笔耕, 默默无闻, 无私奉献。正是这两个角度的思考和理解, 才会让学生从内心真正感谢老师, 深刻体会“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内涵。

3.研究语言表达——内涵美

语文非语言, 而是言语, 理解与表达是言语的一体两翼, 教语文就是教言语, 即理解与表达。从语言切入, 再好的诗歌内容也是借助语言来表达的,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的魅力就是语言的魅力。古人讲究炼字炼句, 就是对诗歌语言的锤炼。因此, 教师在教诗时与其要求学生空洞地概括大意归纳主题, 还不如先问他们喜欢哪些句子?这首诗的语言朴实, 句式整齐, 长短结合, 节奏感强, 很有特点。

段末“每当……就……”的句式非常典型, 为学生表达对老师的尊敬、感激、赞美之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还可以结合平时的师生生活和学习, 练习仿说, 充分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诗句是不能逐字逐句分析的,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见闻、切身体会, 帮助学生理解感悟, 通过多读这些重点句, 训练学生对读整首诗的朗读能力, 进而再通过不同形式的读, 激发学生读出感情, 读出诗歌的韵味, 在读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归宗:奔流到海不复回

怎样才能有自己喜欢的课文呢?

首先, 要对课文了然于心。有的课文, 一读就会喜欢, 那是缘分;有的课文, 要读得滚瓜烂熟, 才会有激情。对于执教的课文, 我们不仅需要一见钟情的缘分, 也需要日久生情的激情;我们不仅需要一种心动的感觉, 也需要理性的智慧。所以, 老师们应多读一读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 不要随便评判对课文的喜好。

其次, 要有积极的鉴赏态度。像这样特殊体裁的文章, 可以从文体出发, 文体包括体裁、语体、风格三个层次, 从文体的语言体制中提炼教学价值, 从文本的话语体式中把握教学策略, 从文本体式中挖掘教学价值, 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 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教学设计也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解读文本——对照课程标准设计着力点;解读方法——抓实教学目标设计训练点;解读学生——体现梯度目标设计发展点, 从而陶冶性情, 涵养心灵, 这样, 才会慢慢喜欢每一篇课文。

第三, 要有精进优秀的教学设计。有一份预设完善、胸有成竹的教学设计, 上课时才会充满激情, 充满智慧, 充满灵动, 与学生交流才会心心相印。只有在课堂上产生思维的碰撞, 灵感的冲击, 才会更加喜欢这篇课文, 才会更愿意付出努力教好这篇课文。

上一篇:高二开学演讲稿20下一篇:电大管理学05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