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矫治与心理干预对戒毒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2024-05-22

行为矫治与心理干预对戒毒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精选8篇)

篇1:行为矫治与心理干预对戒毒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行为矫治与心理干预对戒毒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来源:爸妈在线作者:发布时间:2012-10-24 08:47:56|浏览:81评论:0

本研究实施的行为矫治与心理干预措施,集知识性、娱乐性和情感性于一体,科学性强,可提高患者的文化知识及综合素质,矫正不良言行,改变病态心理和行为,增强生活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促进精神康复和社会功能恢复,为回归社会,防止复吸打下坚实的心理行为基础。

【摘要】 目的 探讨行为矫治和心理干预对戒毒者的康复效果。方法 将60例戒毒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参加军事训练、学习、劳动和健身运动等工疗活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3个月的行为矫治和心理干预。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观察组经3个月综合干预治疗后,SDS、SAS、SCL90、SDSS因子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行为矫治和心理干预可改善戒毒者的负性情绪和心理障碍,促进精神康复和社会功能恢复,对预防脱毒后复吸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戒毒者 心理干预 行为矫治 康复

海洛因依赖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脑疾患,据文献报道,海洛因依赖患者存有一定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1]。负性情绪的存在与认知功能障碍相互影响,不仅给海洛因依赖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而且也给临床诊断治疗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分析海洛因依赖者的负性情绪及其认知功能的损害程度,开展有针对性地心理干预和行为矫治,对其康复和预后评定有重要意义。目前,强制、劳教和自愿戒毒所都存在身心康复措施薄弱,重药物脱毒、轻身心康复,重戒毒所内戒毒、轻社会帮教的情况[1],这也是造成戒毒所戒毒成效差、复吸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鉴此,笔者对2005年6 10月我院30例生理脱毒后具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及其他不良心理障碍的海洛因依赖者进行行为矫治和心理干预,效果满意,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均符合CCMD3关于海洛因依赖的诊断标准。其中,男48例、女12例,年龄(24.86±13.71)岁。文化程度:小学13例,初中39例,高中及以上8例;吸毒方式:烫吸7例,注射14例,混合39例;吸毒剂量(1.02±0.21)g/d;吸毒时间(1.86±0.83)年。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吸毒方式、吸毒剂量、吸毒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参加日常的军事训练、学习、劳动卫生、体育锻炼及健身运动等工疗活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3个月的行为矫治和心理干预。

1.2.1.1 行为矫治:按照学校管理模式,以病房为单位组成管理小组(5 6人),选出组长,负责管理学习、劳动卫生、体育锻炼及办学习专栏等各项活动的督促执行,以健全管教机制。

1.2.1.2 心理干预:每周一至周五组织戒毒者到娱疗室进行音乐疗法、书法、绘画、文学写作及舞蹈表演,由娱疗室管教人员具体负责实施。①音乐疗法。由音疗室医务人员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状态,选择轻松、欢快、热情奔放的民乐曲,乐曲中适时穿插诱导语,每天播放2次,每次40 min。②文学情感疗法。成立文学活动小组,由医务人员按制订的文学课程计划开展活动。形式有文学赏析,诗歌、散文写作及配乐诗朗诵等,并由患者组长负责编印文学月刊及板报,每半月开展1次文学作品心得交流会。③开展书法、绘画及卡拉OK演唱会,每半月进行1次比赛。

1.2.1.3 健康教育:①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和心理咨询辅导班。由管教中心的主治医师讲授吸毒的危害、防复吸的要素及心理障碍的自我暗示调适方法[2]。②法制教育。学习戒毒有关法律、法规,观看戒毒、禁毒录像,组织讨论,写心得体会等。根据戒毒者不同时期的表现和心理状态,举行不同形式的座谈会,及时解决戒毒者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使其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守法意识。

1.2.1.4 家庭情感干预:①家庭健康知识辅导。指导家人协助戒毒者处理好婚姻及家庭、子女等各种关系。②家属探视。根据每例戒毒者病情改善程度,邀请其家属来院探视,并指导其家属与戒毒者接触的技巧,请部分戒毒者家属参加管教人员与戒毒者的联谊会。

1.2.2 评定方法

由2名临床经验丰富的精神科主治医师于患者入院时(干预前)入院后12周(干预后)采用4种量表进行评定。①抑郁自评量表(SDS)[3]。测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该问卷包含20个项目,按症状出现频度评定,分4个等级,正向评分题为1 4分,反向评分题为4 1分,总粗分的分界值为41分,>41分为抑郁。②焦虑自评量表(SAS)[3]。该问卷共有20个条目,主要评定依据为项目所定义的症状出现的频度,分4级,正向评分题为1 4 ,反向评分题为4 1,总粗分的正常上限为40分,>40分为焦虑。③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3]。包括10个项目,每项评分为0 2分,总分>20分为有社会功能缺陷。④症状自评量表(SCL90)[2]。测量患者心理健康水平,该表包括9个因子,共9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即1为无,2为轻,3为中度,4为相当重,5为严重,得分越高,症状越明显。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见表1。

2.2 两组干预后不同时间SDSS评分比较

见表2。

2.3 两组干预前后SCL90评分比较

见表3。表1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与对照组对应项比较 *P<0.01表2 两组干预后不同时间SDSS评分比较与对照组对应项比较 *P<0.01 讨论

吸毒是一种自我毁灭性的严重社会适应不良行为,给个体带来诸多身心健康问题[4]。同时,海洛因依赖者脱毒治疗后,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症状,且与滥用量、滥用时间、滥用方式、复吸次数有一定的关系。据报道,在强制戒毒所戒毒康复期的海洛因依赖者抑郁症状的出现率为87.3%,以中度和重度抑郁表现为主[5],抑郁程度较重者居多,如不及时控制,易导致复吸。吸毒成瘾是由于生理、心理、社会诸多因素引起吸毒者产生人格缺陷,其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偏离了社会主流人群。吸毒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躯体疾病、人格扭曲及心理变态,具有神经症、精神病样表现、人格缺损和反社会行为等表现。戒毒者出现抑郁、焦虑的原因,除与戒断症状导致躯体不适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依赖者在戒毒治疗期间,对周围环境陌生,对本人和家庭的处境及前途担忧,易出现拘禁反应,表现抑郁和焦虑症状。因此,分析患者产生抑郁、焦虑和不良心理的因素并根据其不同性格特点和文化程度,进行综合的心理、社会康复治疗,可使吸毒者增强抗拒毒品的能力,改变生活态度,重新树立起生活和学习的勇气,建立自信和自尊,以良好的社会功能状态去适应社会,以达到戒毒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戒毒者经3个月治疗,观察组焦虑、抑郁程度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均P<0.01),表明心理行为干预治疗可消除戒毒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负性心理,保持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且SCL90各因子分除偏执和精神病性外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有助于戒毒者社会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所实施的干预措施是以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为指导,措施具体且针对性强。尤其是艺术情感治疗具有独特性和可行性。赵子慧[6]报道,艺术情感治疗法是一种艺术疗法,是治疗师利用艺术活动了解患者内心情感,帮助情绪受困患者表达内心感受,采用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疗法,激发患者用绘画、做泥塑、拼图等形式描绘、记录内心情感,最终达到识别复杂情感、解决情绪冲突的目的。艺术能够陶冶情操,消除不良情绪,书法、绘画、舞蹈、诗歌等融为一体,对矫治戒毒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和行为方面效果显著。

本研究实施的行为矫治与心理干预措施,集知识性、娱乐性和情感性于一体,科学性强,可提高患者的文化知识及综合素质,矫正不良言行,改变病态心理和行为,增强生活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促进精神康复和社会功能恢复,为回归社会,防止复吸打下坚实的心理行为基础。

篇2:行为矫治与心理干预对戒毒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禁毒法》实施后,如何提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下称:强戒人员)的戒毒效果是我们必须思考的课题。掌握强戒人员心理特征,是提高戒毒效果,实现禁毒法宗旨的有效途径。

一、强戒人员心理行为特征分析

纵观强戒人员吸毒、戒毒、复吸的过程,不难看出,强戒人员普遍存在两方面明显特征。

(一)心理依赖性顽固。强戒人员对于毒品的依赖包括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生理依赖可以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但是,强戒人员受内心深处的心理依赖的驱使,又会在生理上产生焦虑不安甚至痛苦、冲动等感觉,这种症状即所谓的“心瘾”。心瘾实际上从排除吸毒对大脑的损害外,应是某种程度的心理变态,而且是一种慢性的病态,也是强戒人员难以摆脱毒品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强戒人员产生心理依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心理学“习得理论”认为:人或动物的心理与行为可通过经常学习而获得。从学习出发,经过一系列的强化,使学习所得的行为固定,构成不同模式的新的行为。强戒人员正是通过这种习得的觅药行为,不断得到毒品“闪电”般的缓解戒断症状效应和欣快感,以及偶然或有意中断吸毒所产生的戒断症状的痛苦体验和药物强烈渴求感等构成正性或负性的强化因素。日积月累,不断作正负强化,终使毒品依赖成为牢不可破的行为模式。而使几乎所有的强戒人员都无法用意志摆脱这种心瘾。”

强戒人员入所后,通过一段时间的生理脱瘾及康复治疗,其急性戒断症状或迁延性症状会逐渐减轻甚至基本消失,从而在生理上控制了毒瘾,心理上也获得某种程度的恢复。但由于吸食毒品能够给人带来莫名的快感,情感体验非常深刻。虽然他们在特定的环境中难以获得毒品,但一些特定因素可以唤起他们吸食毒品的情感记忆。笔者曾与戒毒人员探讨香烟与毒品之间的关系时,大部分人承认:在吸毒时,毒品产生的快感需要用香烟来“吊”出来,在无法得到毒品的环境下,对香烟的依赖心理较重。通过吸食香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吸毒的快感。强戒人员对香烟的依赖,表明其对毒品的追求和向往并不会随着毒瘾在生理上受到控制而消失,且还将长期存在。

(二)人格和心理变异明显。研究发现,毒品使强戒人员的人格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严重的影响其思维、行为和情绪,对于吸毒的意志力、注意力、记忆力、耐受力、持久力等都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对毒品的依赖性使强戒人员丧失了效率、兴趣、责任感、羞耻感等。表现为反社会性、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缺乏有效的防御机制、追求立即的满足、缺乏羞耻感、伦理道德扭曲等。也有少数强戒人员有精神抑郁、自卑感、无能感、性心理和性行为异常、喜好刺激、逃避现实、自恋等病态心理特征。因此强戒人员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精神系统出现了障碍或变异。在相当多的西方国家,吸毒者首先被视为精神病人。从这一角度说,强戒人员既给社会造成了危害,同时又是毒品的受害者;既是一个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违法者,也是一个需要社会的帮助、治疗和康复的患者。

毒品对于人的心理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尤其是对吸毒者的认知、思维、情绪、行为的影响后果尤为严重。在吸毒成瘾期间,强戒人员为满足毒瘾需要不断地加大毒品的摄入量和次数,毒品副作用对于生理、心理的影响也随之而加剧,以致出现一些典型的症状。在心理结构方面,毒品导致强戒人员产生一系列失调、紊乱和变异现象。多数或大多数吸毒者的兴趣感、注意力、记忆力下降,精神处于高度或明显的紧张、恐惧、焦虑、烦躁、孤独、空虚状态,思维混乱,疑心重,易于发怒,敌对性和攻击性增强;在行为方面,导致能力和效率严重下降,甚至无法坚持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据戒毒研究相关理论证明,大部分强戒人员在吸毒前就已经存在一定的人格缺陷与人格障碍,表现为非积极进取,缺乏激情、缺乏社会交往和逃避现实。强戒人员吸毒后,又因社会、家庭对吸毒人员负面评价的影响,在社会生活各方面面临巨大的阻力,进而引发和加剧吸毒人员的情绪、人格等方面的不良状况,刺激他们对毒品的渴求,并借助毒品麻醉自己以暂时摆脱眼前的困境。当他们承受社会、家庭及周围环境的负性评价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其情绪、性格就有可能从无奈、自卑、逃避、封闭的心理转化为对社会的不满、仇视、报复等心理,逐渐发展成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吸毒人员被收容强戒后,他们遇事通常缺乏理智,易走极端,很难接受民警的教育和管理,有时甚至强烈抵制。

二、影响强戒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可通过经常学习,逐步强化,使学习所得的行为固定,构成新的习得行为。吸毒人员正是通过习得寻觅毒品的行为,不断得到毒品。“闪电般”的缓解中断吸毒所产生的戒断症状的痛苦体验,以及获得吸食毒品后的欣快感,日积月累,构成正性或负性的强化因素,终使毒品依赖成为习得行为模式。除生理上的强化以外,在实际生活中,吸毒人员还要受到精神、心理方面的负性压力。相对于生理上的强化而言,心理强化更不容易摆脱。吸毒人员在吸毒后,往往被家庭所厌弃,或婚姻破裂,或朋友分手,或就业无望。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造成强戒人员明显的负性情绪,使他们对自己人生不再抱有希望,缺乏正面生活的勇气,从而情绪低落,逃避现实。这些负性情绪有可能使强戒人员丧失戒毒的动力而一再依赖毒品,无法摆脱毒品的控制。

强戒人员在所内戒毒期间,心理活动复杂多变,心理矛盾和冲突强烈。实践中常出现初次吸毒人员因为戒断了生理上的毒瘾而对前途暂时充满了信心,但他们一旦受到“毒瘾易除,心瘾难戒”、“一朝吸毒,十年戒毒,终生想毒”等论点的影响,看到因吸毒而多次被劳动教养或强戒后,又很快了陷入沮丧、失望的情感之中。正是因为强戒人员缺乏正确的认知方式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得他们不能进行自我调控,对挫折和困难没有足够的心理和能力准备,从而面对强制隔离戒毒期间的新情况、新问题,感到无能,以致进一步加深了心理失衡及心理变异。

三、强戒人员矫治对策

(一)建立心理治疗综合矫正体系。有大量的调查结果表明,心理不正常是强戒人员最为常见的变化过程,心理状态逐渐转变为不健康状况,突出表现四个方面特征。一是认知方面表现为,病理性的消极态度,主观意志色彩浓厚,是非不分,善恶不分,道德沦丧。二是情感方面常以悲观、抑郁、焦虑、紧张等情绪为主。三是意志特征为一方面在寻找毒品时表现出病态的意志亢进、坚韧不拔。另一方面在戒断毒品时表现出病理性的意志缺乏、自制力差,无法用自己的力量戒断毒瘾。四是个性方面表现为脾气暴躁、敏感、多疑、优柔寡断、耐受性差、自信心不足、心理康复能力减弱、贪图享受、消极怠惰、适应环境能力差、社会交往不良,丧失事业心责任感,伦理感和道德感水平低下,甚至存在反社会人格等。这些心理异常和人格变化,阻止了他们戒除毒瘾的决心和信心。同时,对民警的管理教育也存在抵触情绪,甚至存在对抗行为,不能与其他强戒人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影响到改造秩序的和谐和稳定。因此,需要用心理学的理论对强戒人员的吸毒行为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心理障碍的诊断,并对每个强戒人员的具体诊断给予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这个大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行为——认知——人格的心理治疗系统,按照强戒人员心理障碍所涉及的所有方面及内在联系,进行多元化的干预。由吸毒行为本身到吸毒者的认知结构、人格特征进行全方位的矫正治疗,形成心理治疗的综合矫正体系。同时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应采用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程序,分别逐次进行矫正治疗。首先对吸毒行为本身进行矫正,然后根据不同求助者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当然,这一程序的排列结构也并非是绝对的,科学的方法应是互相穿插,因人制宜,因事制宜。

(二)采用理性情绪疗法帮助强戒人员纠正错误认知。吸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吸毒本身就是一种变态行为,而且在导致其行为产生的原因中,环境的因素占据很重要的作用。改变吸毒习惯、戒除毒瘾的关键之一就是改变环境条件,根除环境因素,而行为治疗方法既强调以行为为中心,治疗目标直取行为本身,又强调环境等外在变量的作用。行为治疗的结果最终能够改变被治疗的行为,对于吸毒行为也不例外。但是吸毒行为本身单纯、暂时消失并不是我们戒毒成功的目标,更重要的是终身不再吸毒。我们着眼消除戒毒认知上的根源,在认知上纠正他们的错误理念,帮助他们克服非理性的自损观念和行为,帮助他们去追求长久的、真实的幸福,而不是短暂、虚幻的快乐。吸毒行为也是如此,吸毒者大多数感到空虚、无聊或生活、工作、失败,而认为自己无能,认为生活没有意义,在这种错误认知的引导下,渐渐走上吸毒道路。而理性情绪疗法具有积极、直接的特点,它以问题为中心,而不以关系为中心。所以应先矫正那些非理性的思想信念,以理性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能带来生存快乐的价值取向、追求目标和理想,并学会用科学、理性、求实、灵活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同时还可运用大量的实用书籍、讲座、录音、录像、讨论会、示范等治疗技术,教会他们运用理性的思考方式去取代非理性的思考方式。

(三)借助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帮助强戒人员矫正人格偏差。吸毒者染上毒瘾的原因可能很多,反复吸毒不能戒断心理依赖的原因也很多,主观的与客观的,在每个吸毒者身上都起着不同的作用。然而无论怎样,都有一个共同因素导致反复,那就是吸毒者的人格问题。毫不疑问吸毒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为什么在相同的环境下有些人不吸毒呢?为什么同样在心理依赖的驱使下,有些人能彻底戒掉呢?主要因为吸毒者普遍具有一种反社会人格,情绪低落、逃避现实、对自己估价过低,感觉无能,缺乏重新生活的勇气。尤其是那些反复吸食者,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与正常人不同,精神上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偏差,有突出而明显的人格障碍。他们对家庭和亲人情感淡漠,易激怒情绪,狂躁无礼,自私说谎,不负责任,忍受不了任何挫折。情感脆弱,自卑、焦虑、多疑、抑郁,对任何人和事物都失去信心和信任。针对吸毒者的人格状况,可以通过控制情绪、改变生活习惯,来改变性格,从而达到矫正人格的目的,但同时要配合科学的训练。

一些观点认为复吸的主要原因是吸毒者缺乏决心和毅力。但笔者认为:光靠说要有决心和毅力是不够的,一定要科学的治疗,消除毒品对神经、精神的损害。同时从强戒人员的人格和个性入手,逐步训练,培养决心和毅力的建立,开发强戒人员性格中坚定的一面,而这种训练必须借助科学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才能达到的目的,并不是许多临床医生和社会工作者所谓“聊天和教育”,根本意义上的去陋布新、纠正恶习,最终还得由强戒人员自己内因来完成。

篇3:行为矫治与心理干预对戒毒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一) 对象与方法

1. 选取对象。

选取入组柳州市疾控中心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的美沙酮维持治疗吸毒人员200名为项目目标人群, 在其维持治疗过程中进行心理行为干预。

2. 研究方法。

(1)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以集中干预、个体干预、家属干预、追踪随访等形式对吸毒人员进行综合心理行为干预, 内容有认知-行为治疗 (不良认识的识别、荒谬信念的纠正、自我监督控制、自信心的训练、放松训练、社会问题解决、毒品复吸、反社会行为的处理、人际问题解决训练) 和支持-表达心理治疗。 (2) 以问卷的形式并采用SPSS软件计算, 评估干预前后吸毒人员的各项指标 (包括对吸毒危害的认知率、美沙酮维持治疗基本知识的知晓率、美沙酮维持治疗作用的认知率、各项危险行为及健康行为的认知率、坚持参加维持治疗的比率等) , 研究前后的差异。

(二) 结果

进行美沙酮维持治疗吸毒者心理行为干预基线调查, 共调查维持治疗者200名, 有效问卷200份, 全部合格。

开展美沙酮维持治疗吸毒者进行心理行为干预后期的第二次维持治疗吸毒人群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维持治疗吸毒人群200名, 有效问卷185份。目标人群对美沙酮维持治疗基本知识的知晓率达到90%;

在美沙酮维持治疗吸毒者中进行心理行为干预前后二期对美沙酮维持治疗吸毒人群心里行为调查-焦虑自评;

干预前收回焦虑自评调查表200份, 其中正常者54%, 轻度焦虑21%, 中重度焦虑25%;干预后收回焦虑自评调查表185份, 其中正常者70.7%, 轻度焦虑22.7%, 中重度焦虑6.6%;目标人群心里行为调查-焦虑自评, 干预前正常者54%、干预后正常者70.7%。心理行为干预后美沙酮维持治疗吸毒人员焦虑下降16.7%。

随机抽检参加心理行为干预的60名美沙酮维持治疗者与未参加心理行为干预的60名维持治疗者, 进行人尿吗啡试验对照, 结果参加心理行为干预的吸毒者尿检阳性率为16.67%, 未参加心理行为干预的尿检阳性率为30%。参加心理行为干预的吸毒者尿检阳性率比未参加心理行为干预的吸毒者尿检阳性低44.43%。

通过选取柳州市美沙酮门诊登记的美沙酮维持治疗吸毒人员200名, 在其维持治疗过程中进行心理行为干预, 1年后继续留在美沙酮门诊维持治疗的吸毒人员有136名, 美沙酮维持治疗依从率达到68%, 与以往单纯进行维持治疗吸毒人员坚持治疗的比率40% (2005~2006年) 进行比较 (P值=0.0000) , 两种方法产生维持治疗的比率有显著性差异;心理行为干预后美沙酮维持治疗吸毒人员坚持维持治疗的比率从40%提高到68%。

(三) 讨论

美沙酮维持治疗中对吸毒者进行心理行为干预效果研究。1.打破了以往单纯的公共卫生学的干预方式, 依据健康行为理论从心理的角度对吸毒人群的治疗依从性进行干预, 这种医学生物与心理综合干预结合方式会提高吸毒人群对美沙酮维持疗法的依从性, 从而降低吸毒人群的毒品复吸率, 最终促进吸毒人群获得正常的个人、家庭、社会功能。2.打破了以往单纯的个体心理治疗的方式, 采用吸毒人群干预 (吸毒者个人) 同吸毒人群外部环境干预 (家庭参与团体培训、家庭治疗) 相接合的方式, 这种个体同环境相结合的干预方式必将会提高吸毒人群对美沙酮维持疗法的依从性, 最终使美沙酮维持疗法的操守率获得提高。

心理行为干预, 促进了吸毒人员正常功能恢复。许多治疗中吸毒者能正确认识到吸毒行为是一种危害性极大行为。过去常把吸毒原因归究于社会、别人, 现在自我清醒到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对个人、家庭、社会也充满自信心, 提高了抵制毒品诱惑力, 有了自主约束力。多数家庭支持吸毒人员参加美沙酮维持治疗, 社区、公安部门对 (下转第126页) (上接第133页) 吸毒人员参加美沙酮维持治疗持肯定态度, 在册治疗吸毒人员案件发生率明显减少, 偷吸现象也明显降低。美沙酮维持治疗不仅需要医疗、药物的支持, 更需要心理行为干预的配合。

对于吸毒人群, 美沙酮维持治疗加上多种形式的心理行为干预都优于单纯的药物治疗 (美沙酮维持治疗) , 可提高操守率, 减少偷吸现象, 改善吸毒者的毒品依赖程度, 改善吸毒患者的精神心理状况, 降低吸毒人员导致的各种社会心理问题, 从而控制艾滋病在吸毒人群的传播。

参考文献

[1]Joseph, stancliff, langrod.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 (MMT) :a review of histoneal and clinical is issues[J].Mt Sinai J Med, 2000, 67 (5) :347-364.

[2]Beck Aaron T, Freeman, Pretzer J, Davis DD, Fleming B, et al1990Cognitive Therapy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is orders[M].New York:Guilford Press1995, Pg:1854.

[3]曹国原, 张国强, 赵常民.心理干预对海洛因依赖者保持操守的影响[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5, 22 (2) :44-44.

篇4:行为矫治与心理干预对戒毒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 心理行为干预;哮喘

[中图分类号] R39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3-88-02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on the therapy effectiveness of childhood asthma

LIAO Hanlin1  LIU Yanping2

1.Department of Pediatrics,the TCM Hospital of Guangzhou City,Guangzhou 510130,China;2.Guangzhou Civil Affairs Bureau Psychiatric, Guangzhou 51043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on the therapy effectiveness of childhood asthma. Methods 88 cases of children with asthma from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 2010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with 44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given the general clinical treatment,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in addition to conventional drug therapy. Compared with the treatment and relapse rate, and the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In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5.00%,experimental group was 95.45%,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children with treatment(P<0.05).The experimental group of children with recurrence in 1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ere 37 cases,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In children with asthma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drug therapy given to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therapy c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rapy effectiveness, reduce the recurrence.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Asthma

支气管哮喘,又称哮喘,是临床儿童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过敏性呼吸道炎症,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给患儿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甚至产生社交能力降低等一系列的心理行为问题[1-2]。随着医生学者对心理行为的日趋重视,在对哮喘患儿一般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行为干预,已逐渐在临床推广使用。笔者所在医院为分析心理行为干预对哮喘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了本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12月收治的88例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会1998年修订的哮喘儿童诊断标准。入选标准:患儿年龄在8岁以上、16岁以下,无智力障碍,无认知障碍,无器质性精神疾病,无严重心、肺部疾病。

将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44例,其中男23例,女21例,年龄8~16岁,平均(12.76±2.11)岁。实验组患儿44例,其中男21例,女23例,年龄8~16岁,平均(12.45±2.08)岁。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吸氧、抗感染、解痉和化痰止咳药物综合治疗。实验组患儿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行为干预。

心理行为干预方法:(1)给予放松训练。指导家属每日睡前对患儿进行按摩,从头部开始,向下按摩面部、颈部、肩部、双手、两臂、前胸、双腿、双脚、后背,时间为20 min。在放松训练时,播放其喜欢的音乐,使紧张的肌肉进一步放松,消除患儿紧张和焦虑情绪。(2)给予情绪疏导。嘱家属多于患儿交流和沟通,鼓励其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主动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使用日记等方式,宣泄自己的紧张情绪。讲解哮喘发生的原因等,使其能够认识到哮喘是一种可以控制的疾病,良好的情绪是控制哮喘发生的主要条件。(3)集体治疗。医生每周组织患儿进行一次知识讲座,讲解哮喘的发生、发作和处理方法等,为其提供心理支持。(4)行为干预。嘱患儿在哮喘发作时,采取最有利于呼吸、最舒适的体位。日常生活中,不可熬夜,要充分保证自己的休息,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随访半年,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疗效,统计患儿复发率。

1.3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控制:患儿临床症状完全缓解,仅有偶尔的小发作出现,不需要使用药物。显效:患儿经过治疗后,哮喘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但仍需使用少量的药物辅助,药物剂量为原有的1/3。好转:患儿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但仍需使用药物辅助,药物剂量为原有的1/2以上。无效:患儿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

有效率=(临床控制+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取95%可信区间,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45%,实验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随访半年,实验组患儿复发10例,对照组患儿复发37例,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x2=10.61,P<0.05)。

3 讨论

哮喘是一种好发于儿童的心身疾病,患儿的各种心理因素,均会加重或诱发哮喘的发作[3]。反之,哮喘的长期不愈和反复发作,也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调查研究发现哮喘患儿的的自信心明显低于正常的儿童,其幸福感、满足感等也低于正常的儿童[4]。使用心理行为干预治疗,通过各种方法来缓解患儿的焦虑、抑郁、恐惧和紧张的情绪,使其对哮喘的知识有更多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也更好地消除了其焦虑和不安的心理。其中放松疗法能够帮助患儿改善其肌肉紧张,进而消除大脑皮层不良的兴奋灶,稳定其神经内分泌的调节功能,通过降低炎性介质的释放,可使支气管黏膜水肿减少[5],进一步改善患儿的通气功能;情绪疏导能够教会患儿如何用正确的方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以正常的心态去面对疾病;群体的教育活动,则有助于患儿彼此交流对疾病的感受和体会,讨论生活中的问题,彼此支持,建立出新的社会支持系统[6]。另外,父母在心理行为干预中应建立对哮喘的正确认识,特别是如何预防哮喘的发作。通过这种心理行为干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显示,使用心理行为干预后总有效率达到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心理干预治疗方法简单易行,无不良反应,对患儿预防哮喘发作、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有着积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红红,胡雁,龚梅,等.心理行为干预对学龄期哮喘儿童自我概念水平的影响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22):12-16.

[2] 和强,廖志勤,封稚,等.心理行为干预对学龄儿童支气管哮喘影响的临床研究[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2,20(2):116-117.

[3] 何芝香.心理行为干预对儿童支气管哮喘治疗的效果[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0):2029-2030.

[4] 林琳.心理行为干预在儿童哮喘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7(5):92-93.

[5] 王倩,张际,梅其霞,等.哮喘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特征及应对方式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0):1134-1137.

[6]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 (附件:哮喘常用药物及治疗简介) [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2):100-106.

篇5:行为矫治与心理干预对戒毒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认知行为,干预,精神分裂症,康复效果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容易复发且不完全缓解的慢性疾病, 发病率为1%, 被认为是影响全世界15~44岁年龄组伤残调整寿命年 (DALYs) 的第八大原因[1], 长期患病可使患者社会职业功能降低, 不能独立生活, 甚至自杀, 还有44%~59%可能在诊断后第1年停药, 所以其预后情况不容乐观[2]。我院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干预, 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2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ICD-10精神和行为障碍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03例, 女性137例, 年龄在16~43岁, 平均 (32.8±2.6) 岁。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入院, 且入院时间≤30 d, 均具有正常的语言表达能力。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分均≤40分、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分均≤41分。所有患者均排除合并严重的躯体或神经疾病者、有精神活性物质及药物滥用者。随机分成3组 (A组、B组、C组) , 每组80例, 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没有明显差异, P>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三组患者均予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 A组接受常规干预;B组接受临床导向的自知力教育;C组接受认知为导向的自知力教育。

A组:由主管医师、护士针对治疗和护理问题, 向患者予以常规的指导和解释;不给予针对性的临床和认知导向的自知力教育。B组和C组均3~5例编为一组, 采用个别教育或小组教育方式, 由干预护士根据教育手册, 对所有患者实施自知力教育, 2次/周, 0.5~1小时/次, 共8周。患者每次接受教育后在教育手册相应部分签字确认, 直到手册所有内容完成。根据患者的接受情况, 可适当增减教育的次数和时间。教育前先详细了解患者病史、性格特征,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B组: (1) 第一阶段 (1~2周) :讲授精神分裂症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和护理等。 (2) 第二阶段 (3~4周) :复习前面所学, 引导患者分析自己疾病的表现、疾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讲授住院治疗的重要性。 (3) 第三阶段 (5~6周) :讲授治疗/药物的名称、作用与不良反应;与入院时对比病情的变化, 分析治疗和药物对病情的帮助;了解患者对药物知识的掌握程度。 (4) 第四阶段 (7~8周) :讲授长期治疗和药物维持治疗的重要性、出院药物的保管与服用及复发的危险因素与预防;引导患者回顾教育内容, 评价教育效果。C组: (1) 第一阶段 (1~2周) :讲授精神分裂症诊断和症状的正常化、常见的自动化思维和认知错误, 事件、情绪、行为和认知的关系。 (2) 第二阶段 (3~4周) :帮助患者分析疾病的易感因素和应激因素;分析患者事件、情绪、行为和认知的关系;了解患者对诊断和症状的看法, 帮助领悟纠正不正确的认知。 (3) 第三阶段 (5~6周) :讲授治疗和服药的正常化、常见的自动思维和认知错误;了解患者对治疗 (服药) 的看法, 帮助领悟纠正错误的认知。 (4) 第四阶段 (7~8周) :讲授康复和预防复发的正常化、常见的自动思维和认知错误;了解患者对康复、预防复发的看法, 帮助领悟纠正错误的认知;引导患者回顾教育内容, 评价教育效果。

1.3 评价标准

应用NOSIE (护士用住院精神患者观察量表) 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NOSIE包括迟滞、易激惹、个人卫生、社会兴趣、社会能力和精神病表现6个项目 (30个子项目) , 个人卫生、社会兴趣、社会能力为积极因素, 评分与疗效呈正相关;易激惹、迟滞和精神病表现为消极因素, 评分与疗效呈负相关。

应用IPROS (住院精神患者匡扶疗效评定量表) 对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价, IPROS包括兴趣、关心、卫生讲究能力、社交能力、生活能力、工疗能力5项, 评分越少说明康复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患者干预前后的IPROS评分比较, 见表1。表1显示, 三组患者干预前的IPROS各项评分均无明显差异 (P>0.05) ;干预后, 三组患者的IPROS各项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所降低, 其中A组干预前后的IPROS各项评分比较, 无明显差异 (P>0.05) ;B组、C组干预后的IPROS各项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 (P<0.05) ;干预后, C组患者的IPROS各项评分明显低于B组, P<0.05。

三组患者干预前后的NOSIE评分比较, 详见表2。从表2可知, A组患者干预后的总积极因素、总消极因素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所改善, 但无明显差异 (P>0.05) ;B组、C组干预后的总积极因素评分明显比干预前增加 (P<0.05) , 总消极因素明显比干预前下降 (P<0.05) ;干预后, C组患者的总积极因素评分显著高于B组 (P<0.05) , 总消极因素评分显著低于B组 (P<0.05) 。

3 讨论

自知力指患者对其本人的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 对自己异常的表现能否正确分析和判断[3]。50%~8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疾病部分或完全丧失自知力, 使他们对疾病缺乏理解, 自知力是影响治疗依从性的重要因素, 改善自知力是提高患者依从性的重要途径。因此, 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的恢复, 对于改善其预后有着重要意义[4]。

最近的研究者对自知力一致认识是:患者是否意识到自身已患上精神病, 其症状是病态的、需要治疗的[4]。精神患者普遍具有严重的认知问题, 他们不仅会扭曲他们的经历, 同时也不能摆脱这些扭曲、接受正确的反馈[5]。贝克等将基于诊断和治疗临床现象的自知力称为“临床自知力”, 而将基于更高水平认知过程包含评价和纠正思维扭曲和误解的自知力称为“认知自知力”[6]。国外文献报道[7], 认知自知力与临床自知力密切相关, 二者为互补的关系, 但是相比而言, 认知自知力是一种基础的能力, 与神经生物易感性更有关联;临床自知力的充分改善有赖于一定程度的认知自知力。认知自知力与元认知和社会认知的关系表明认知自知力同样影响社会信息的处理和人际关系。认知自知力越好的患者越有可能独立生活[8]。

在本次研究结果来看, 实施认知自知力强化教育的C组患者的NOSIE评分、IPROS评分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常规干预的A组和临床自知力干预的B组, P<0.05。说明认知导向的自知力教育可以让患者减少病耻感, 接纳自己的疾病, 提高患者反思和纠正扭曲思维和误解的能力, 提高患者治疗护理的依从性, 减少或消除负性情绪, 从而改善预后, 具有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方文莉, 陶华, 季卫东, 等.认知行为干预对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评估[J].上海精神医学, 2010, 22 (1) :26-29.

[2]陈咏梅, 王卫敏, 鲍文卿, 等.结构化认知行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8) :61-62.

[3]张少军, 田梅, 刘艳芳, 等.强化认知行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5) :7-9.

[4]瞿波, 徐春.认知行为干预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 (21) :2899-2900.

[5]蒋菊芳, 魏金英, 卞美娟, 等.认知行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社会功能的作用[J].现代护理, 2008, 14 (6) :701-702.

[6]童建冲, 邹军辉, 岑利萍, 等.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行为干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 2008, 15 (8) :46-48.

[7]杨彩儒.系统化认知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 2010, 32 (4) :417-418.

篇6:行为矫治与心理干预对戒毒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 心理干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焦虑;自我怜悯

分类号 B842.1

Neft(2003)提出了自我怜悯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对自身的痛苦和困难保持开放性,体验到对自己的友善和关切,以理解的、非评判性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不足和失败,并且认识到自己的遭遇是人类共同经历的一部分。

自我怜悯的思想更多地汲取了佛学的思想,在佛学中的对应词更接近于“悲”。自我怜悯对人类的幸福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参与对自我怜悯的研究。

杨玲,王霞和赵鑫(2014)研究了药物成瘾个体存在的情绪调节缺陷,发现药物成瘾导致成瘾个体的脑结构和脑功能发生异常,与情绪相关的脑区的变化进一步导致了成瘾者的情绪障碍以及情绪调节缺陷,成瘾者对负性情绪障碍的不良应对方式产生的情绪调节缺陷又进一步加剧了成瘾行为的产生及维持,以及戒断后的成瘾复发。

Leary,Tate,Adams,Allen和Hancock(2007)研究发现,自我怜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在个体遇到负性情绪事件时起到缓冲作用,能够帮助个体在遇到糟糕的事情之后倾向于友善地对待自己,迅速排解负性情绪,让自己感觉尽快好起来。Nelly,Schallert,Mohammed,Roberts和Chen(2009)研究发现,自我怜悯水平高的个体可以免受负性情绪事件所带来的困扰,增强个体的积极心理力量。

冥想作为缓解压力、改善情绪的有效方法,简便易学,非常适合在社会人群中推广。冥想不仅可以改变思维、改善专注力、重塑大脑,还可以降低焦虑程度,有利于情绪、身体的健康,增强身心免疫力。杨雪岭,张冉和周永安(2011)将正念冥想应用于癌症患者,发现患者的情绪得到多方面改善,包括焦虑、紧张感降低,愤怒、敌意减少,抑郁缓解和乏力的改善。Bfewer等人(2009)发现冥想对物质滥用的治疗有积极疗效。戒毒人员普遍存在情绪控制方面的问题,通过情绪释放冥想训练提高戒毒人员的自我怜悯水平并缓解其焦虑状况,让他们在遇到挫折时能够更好地应对,提高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使自己保持幸福和乐观的心态,免受负性事件的困扰,增强个体的积极心理力量,对于其戒除药物依赖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目前,有关心理干预对情绪调节困难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焦虑和自我怜悯水平的影响的研究与报道比较少见,本文对心理干预对戒毒人员的焦虑和自我怜悯水平的影响机制进行探讨,以期对戒毒人员更有效地戒除药物依赖提供建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浙江省十里坪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人员100名进行情绪调节困难量表(DERS)测试,按得分从高到低排序,选择前40名作为研究对象。被试入组标准:(1)符合CCMD-3药物依赖的诊断标准;(2)既往无神经精神疾病史,排除HIV、HBV和HCV阳性等传染性疾病患者;(3)两周内未使用精神科药物;(4)除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尼古丁之外,无其他精神活性物质依赖;(5)尿检阴性。所有被试均采取自愿原则,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评定方法

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在干预前、干预后(两个月后)以问卷的方式进行评定,要求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在规定时间内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进行测评,戒毒人员必须完全理解、领会指导语及测试相关事项,如实填写问卷。问卷当场回收,核查问卷并编号。

1.2.2评定工具

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被试的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吸毒次数、吸食毒品类型、入所时间等。

情绪调节困难量表(DERS):情绪调节困难量表由36个项目构成5级评分量表,量表包括6个分量表,即情绪知觉、情绪理解、情绪反应的接受、情绪冲动的控制、目标指向性行为的激发和情绪调节策略,总得分越高,表明被试情绪调节能力越差。

修订版自我怜悯量表(SCS):修订版自我怜悯量表由26个项目构成5级评分量表,包括6个维度,即过度沉迷、正念、孤立感、普遍人性、自我评判、自我友善,该量表a系数为0.68,得分越高,表明被试自我怜悯水平越高。

焦虑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包括20个条目,4级评分,得分越高,被试焦虑情绪越明显。

1.2.3干预方法

被试筛选:选择100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使用DERS量表进行测试,按得分从高到低排序,选取得分较高的前40名戒毒人员为正式干预被试人员。

具体干预措施为:将40名戒毒人员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名。对照组仅限于一般情况的调查和量表填写,不实施心理干预。实验组干预内容为萨提亚情绪释放冥想音频,由专业心理咨询师负责实施,干预时间为8周。具体措施如下:①选择轻柔音乐为背景,患者取舒适躺姿或坐姿,闭上双眼,在咨询师指导下进行身体放松训练,分别从头、颈部开始,直至肩部、背部、腹部及上下肢体,同时想象将所有的紧张负性情绪排出体外;②呼吸指导,主要指导患者采用腹式呼吸,通过鼻孔缓慢呼吸,保持深而慢,在吸气和呼气的同时要感觉到腹部的起伏运动,并保持放松状态;③注意聚焦,引导患者将注意力控制在呼吸上,注意吸进和呼出空气时的温度及进出鼻腔的感觉,假如有情绪、思想或来自环境中的噪音产生了分心,应允许它们出现,不去试图影响它们,亦不去评判,只是去观察它们、体验它们、信任它们,回到呼吸上,想象气体从哪些部位流过,带走了它们,直到患者熟练掌握。情绪释放冥想训练是针对具有焦虑症和情绪控制能力较差的戒毒人员制定的训练课程,采取团体训练方式进行,于14:00-15:30进行练习,每周3次,每次40分钟,同时,布置训练后作业,要求患者每晚入睡前进行冥想练习1次,途中不能坚持者允许退出。

nlc202309030026

1.3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6.0进行分析处理。采用f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SAS总分比较

如表1所示,对实验组干预前后的SAS总分进行比较,发现得分差异显著(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SAS总分差异不显著。

2.2干预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SCS总分比较

如表2所示,实验组干预前后SCS总分差异显著(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的SCS总分差异不显著。

2.3干预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SCS各因子得分比较

如表3所示,通过对实验组戒毒人员干预前和干预后的SCS各因子得分进行比较发现,干预后自我怜悯六个维度得分比干预之前得分有显著变化,而对照组戒毒人员干预后自我怜悯六个维度得分与干预前差异并不显著。

3.讨论

Fox,Axelrod和Palinal(2007)的研究表明,可卡因依赖者常会表现出烦躁不安、易怒、疲乏、焦虑等负性情绪障碍,他们还存在更严重的情绪调节困难,尤其在戒断早期,他们对自己的情绪都不是很理解。虽然很多成瘾者所依赖的药物种类不同,如酒精、大麻、可卡因、海洛因等,但他们存在的情绪障碍的共同点都是具有一系列负性情绪,并对这些负性情绪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Charney,Palacios-Boix,&Negrete,2005)。因此,戒毒人员在情绪控制方面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提高戒毒人员情绪控制能力是目前戒毒矫治工作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Nelly等人(2009)和Leary等人(2007)的研究结果都表明,自我怜悯水平的改善能够帮助个体免受负性情绪事件所带来的困扰,缓解其焦虑状况,增强个体的积极心理力量,提高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免受负性事件带来的困扰,使自己保持幸福和乐观的心态。因此,可以尝试通过心理干预(情绪释放冥想训练)提高戒毒人员的自我怜悯水平,间接改善他们的情绪控制能力。

本研究通过心理干预实验发现,干预组戒毒人员在干预前后的SAS、SCS得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对照组在实验前后的得分则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通过系统的情绪释放冥想训练,戒毒人员的自我怜悯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其焦虑状况也得到明显缓解。研究为改善戒毒人员情绪控制能力,进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戒除药物依赖提供了科学的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今后的戒毒矫治心理干预工作可以从这一方面入手,帮助戒毒人员提高情绪调节能力,早日戒除药物依赖。

篇7:行为矫治与心理干预对戒毒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心理康复;自尊水平;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749.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42-02

據相关医学方面文献报道,针对临床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必须实施临床及时有效的治疗,之后依照患者的实际病情实施针对性护理,从而对患者临床症状有效改善,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性,改善心理康复作用[1]。本研究对近年医院收治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心理干预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水平的心理康复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针对在医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80例精神分裂症症患者,符合临床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依据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在观察组中,男性有26例,女性有1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年龄在50-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5±10.3)岁;对照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男性有25例,女性有15例,患者年龄在50-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5±10.3)岁;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资料对比,没有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中,应用常规护理干预,使患者可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培养患者对生活的兴趣,需要依照患者病情及临床症状变化,对患者临床各项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强化并发症预防,做好临床护理干预。

观察组中,应用心理干预,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从而消除患者恐惧心态,营造舒适的治疗环境,对患者介绍相关疾病知识,使患者可以正确认知自己的病态表现,提高患者对外界的应激能力,纠正患者懒散生活不良习惯,可以积极治疗精神分裂症,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并可以利用录像、图书以及知识讲座的形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心理健康宣教,可以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社交训练,进行小组模拟练习,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外界的应激能力。最后,评价分析两组临床干预效果。

1.3评定标准

可以根据自尊量表(SES),分析患者护理干预后 SES评分,评定两组心理康复效果。同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心理康复效果,根据PTSTD进行临床干预效果评定,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功能领域、整体生活质量领域中,根据传统疗效评定标准痊愈、显著好转、无效对临床精神分裂症患者做疗效评定。

1.4统计处理

对于本次研究结果处理,可以采用统计学SSPS20.0版本软件,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x2检验;对于计量资料表示方式为(X±s),两组数据差异对比P<0.05,则代表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自尊水平变化

对于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发现,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之后,观察组患者经心理干预,患者自尊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心理康复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

2.1两组干预后心理康复效果对比

观察组经心理干预后,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心理康复疗效较高,观察组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有效率为67.5%;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 (P<0.05)。如下表2:

3.讨论

精神分裂症疾病的患者大多都是年龄比较大的患者,其病情较为严重,并且具有难治愈的特点,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因此患者往往在身体承受病痛的折磨外,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比如焦虑、恐惧、抑郁、自卑、孤僻等,这非常不利于患者的康复[4]。基于此,我们提出在常规疾病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其主要护理内容包括:(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在心理状态上表现为心理障碍,这对患者的康复产生了不良影响,医护人员应以热情、耐心对患者提供帮助,积极和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并在沟通中保持亲切态度,构建良好护患关系,并积极指导患者对自己心态进行调整,以积极心态接受临床治疗[5]。(2)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医护人员在患者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过程中,一定要对患者心理有详细了解,认真倾听患者倾诉,一旦发现患者存在不良情绪,就要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以能够对患者身心需求有效满足。医务人员还可以通过宣传页、书籍以及视频资料等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讲解,引导患者正确的认识疾病,这对于克服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中,对临床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心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自尊水平,改善患者心理康复疗效,有效率达到92.5%,对照组有效率67.5%,两组对比有统计差异(P<0.05)。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心理干预疗法,可以改善患者精神分裂症,降低发病率,改善患者自尊水平,取得良好应用效果,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帮助患者适应社会,促进患者心理康复,发挥积极作用。

本研究结果充分证实,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临床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尊水平,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康复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卓剑芳,杨婕,赵燕华,陈有彩,梁燕华.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研究[J].现代医院,2011,01:150-151.

[2] 赖小玫,秦千子,李爱平,郭伟能,韦艳灵,许艳子.社区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3,42:4303-4305.

[3] 潘淑先,曾波涛,王冠军.综合性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属应对方式、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医学杂志,2012,06:502-503+506.

[4] 刘光凤,曹禺,王旸.心理干预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状况的效果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09,04:267-269.

篇8:行为矫治与心理干预对戒毒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心理干预;康复

【中图分类号】 R741.0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344-01

脑卒中偏瘫在临床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多发和常见,具有高发病率和致残率的特点,在我国每年发病率为150/10万。患者中较大部分均有不同程度的认知、运动和情感障碍,降低了克服疾病的意志和生活的信心,脑卒中后焦虑、抑郁是较为多见的情感障碍并发症,约为20%-60%的发生率,对躯体的康复造成不利影响,开展心理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1]。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对两组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80例,男43例,女27例,年龄46-80岁,平均69.5岁,其中脑出血23例,脑梗死57例。均符合脑血管疾病学术第四届会议在1995年制定的诊断标准。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行常规治疗和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健康宣教:护理人员主动和患者沟通,就疾病的病发因素、发病机制、预防措施、康复治疗方法、家庭护理方法向患者及家属行健康宣教,让患者明确不良情绪对疾病转归造成的不利影响,鼓励患者正视疾病,消除心理顾虑,避免因心理负担导致不主动训练的事情发生。让患者有信心进行康复训练,提高护理和治疗依从性。对家属的心理进行了解,鼓励其多给予患心关心和支持,避免在患者面前冷淡和厌烦,避免谈及经济困难和诉说劳累,以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1.2.2制定康复训练方法:将不同疾病、不同病程的患者安排在一起进行训练,将康复较好的患者与病情较重有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安排在一起训练,以相互鼓励,提高康复训练的有效率。

1.2.3评估病情:对患者的综合状况在康复护理过程中行不断的评在,及时将进步信息向患者反馈,并给予鼓励和表扬,患者在成功的喜悦下,可保持愉快的心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因期望值过高对进步评估结果不满意的患者,易产生悲观情绪,护理人员需加强关心和鼓励,耐心解释所取得进步的重要性,就疾病康复的规律向患者讲解,给予支持和鼓励,以使患者获得更大的进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4加强病友间沟通:组织康复情况好的患者对病情较重的患者进行讲述,就心理变化过程和康复经历向患者介绍,讨论成功的经验,鼓励患者间相互交流,使自我调节能力提高,舒缓紧张情绪,增加重返社会和家庭的信心。

1.2.5鼓励患者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对患者的爱好进行了解,并依据病情鼓励患者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活动,比如玩牌、看电视、读书和听音乐等,使患者的负性情绪最大限度的消除。同时可定期举办文体比赛,调动训练的积极性和良好的情绪,建立和谐护患关系,以促进疾病康复。

1.3疗效评价:①肌力评定:进行手法肌力评定,依据国际普遍应用的肌力分级(0-6级)分级法。②生活自理能力评价:采用Barthel指数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分。良为>60分,生活可自理;中度残疾:60-40分,生活需帮助,有功能障碍;重度残疾:40-20分,生活明显依赖;<20分为完全残疾,需要完全依赖。

2结果

①患者1w、8w行手法肌力评定,观察组从0级至3级6人,从1级至4级24人,从0级至4级10人,肌力提升速度较快,幅度大,肌力呈明显恢复。对照组从0级至1级17人,从2级至3级23人,肌力提升速度缓慢,幅度小。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生活自理能力: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rthal入院时和入院4w后评分见表1。

表1两级患者入院及入院4w后Barthal指数比较 (n=40)

3讨论

在目前医学模式转变的情况下,社会和心理因素日益引起重视和关注。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多不能自理,患者在疾病急性期多产生恐惧焦虑心理,软瘫期急躁和忧郁,恢复期又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对康复治疗效果存在一定影响,使配合医护的主动性和依从性降低,使最佳的早期康复时间错过,造成严重的肢体功能残疾遗留[2]。开展持续整体的心理干预,可对负性情绪进行有效控制,使患者在长时间疾病治疗和康复的过程中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同时积极主动的配合训练和治疗,可减少肌肉萎缩,肢体关节僵硬,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进而主动配合治疗,提高医护依从性,使肢体功能尽快恢复,增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勇气,进而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程春燕.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4):1918-1919.

上一篇:精选爱情感言伤感句子下一篇:2023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A卷)_甘肃中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