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的作用与意义

2024-05-24

评价的作用与意义(精选6篇)

篇1:评价的作用与意义

了解评价的目的作用和意义为了有效实施教学评价,我们首先必须得对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明确英语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运用新理念进行评价。英语课堂教学的评价不能盲目,随意,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为此,作为一名小学英语工作者,要熟知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明确英语教学的特性,做到评价内容多维化。小学英语教学评价应该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兼顾到知识、技能、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等多方面。明确小学英语教师需具备的素养,灵活地运用课堂教学评价手段。当前,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就是英语课堂。因此,灵活运用课堂教学评价手段是每个英语老师的主要任务。教师要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具备良好的素养,做到评价的准确性、多样性和有效性。

采用课堂教学评价应注意的事项

1、评价对象的全员化

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课堂即时评价时,一定要注意面向全体不能忽略了某个学生。评价时应注意根据小班授课的特点,对全班、小组和个人作出相应的评价。

2、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A、按教学环节划分

根据英语教学中不同教学环节,教师评价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对一些简单的较机械的摹仿性练习,如跟读单词、句型时,评价的着眼点在于语音语调是否准确;对于一些替换性练习,如单词、句型操练,则应偏重于句型表达的完整和正确;对于综合运用练习,则重视学生对新旧语言的组合运用。

B、按活动方式划分

根据教学中小班学生不同的活动方式,评价的侧重点也应有所区别。对于全班性操练着重于操练内容的准确、集体回答的整齐;对于小组活动,如“Do pair work”,评价的立足点在于小组各成员之间的协作配合是否默契及是否具有创新精神;而对于学生的个别反馈,则要更重视其回答是否准确、声音是否响亮等。英语教学评价的真谛,其实是师生,生生之间心灵的交流和碰撞,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它

让课堂充满智慧、充满温馨、充满人情味和充满生命的活力,师生共同在其间享受英语的魅力,享受学习的乐趣。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巧用课堂教学评价,让学生走进英语课堂就像“来到了太阳岛上”荡漾着欢乐的笑脸,让孩子们的思维随身体一起在教育的阳光下自由跳舞!

(三)课堂评价的作用与意义: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学活动中形成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馈的信息量大,客观性强。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接受教师的书面反馈和及时反馈是十分重要的。而另外一些学生则需要教师给予他们面对面的谈话,以此强调他们哪些方面做得很好。我们应及时将课堂评价信息进行反馈总结,并对其进行理论升华,然后再指导今后的教学,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提倡的是强化激励和反馈的功能,帮助学生发展多方面的潜能。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投入,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让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因人而异的进行评价。

篇2:评价的作用与意义

陈慧(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摘要: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控制中的一个重要而且必要的系统性活动,又是评价、反馈、再评价的动态过程,能够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持续改善。它同时也是一种制度性的安排,能够促使企业及其员工经常性地审视其内部控制系统,以提高企业的控制能力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评价 内部控制评价系统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发现并克服内部控制缺陷

任何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都是要保证企业完成自己的任务和达到目的,其实质是由企业拥有或应建立的各种程序或秩序组成的一种制度,其目的是实现企业的目标。内部控制也是保证企业管理按其规定作用得以贯彻执行以及保证合适有用的信息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还能使资源的使用经济有效,而且不违反法纪。但是内部控制本身是不完善的,这不仅仅有制度本身的原因,也因为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漏洞。这就要求我们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找出内部控制的缺陷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克服。

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活动的实施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设置的程序和标准被严格科学地执行。内部控制系统通过划分业务循环、明确控制要点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促使企业里的每一个环节都按照相应的程序和标准来进行。企业应根据内部管理需要,结合生产经营特点,将各项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业务循环,按照不同控制目标,建立各主要业务控制程序,确定处理程序,把握控制要点,使每一项经济业务从发生到完成的处理都遵循严格合理的业务程序,符合确定的业务标准,以防止差错,堵塞漏洞。而当我们对内部控制进行检查以后,就可以对其健全性与有效性进行评价,就可以确定内部控制可依赖的程度。如: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是否能保证企业能完成任务与实现目标;内部控制所设定的标准和程序是否得到了贯彻执行,是否又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是否有助于节约于有效使用资源,是否能预防和发现错误和弊端,是否能保证提供真实有用的信息等。通过上述评价企业最高管理当局以及所属部门就十分了解本企业本部门内部控制中的缺陷所在,就能有针对性的、不断的完善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起适合本企业自身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实现企业的目标。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寻找并改善内部控制薄弱环节

我们都知道“木桶理论”,“木桶效应”在企业的销售能力、市场开发能力、服务能力、生产管理能力等方面同样适用。每一个企业都有他的薄弱环节,正是这些环节使企业许多资源闲置甚至浪费,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如常见的相互扯皮、决策低效、实施不力,都严重影响并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任何一个环节太薄弱都有可能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最终导致失败的恶果。同样的道理,内部控制中存在任何一个薄弱的环节都可能导致企业的内部控制失效,甚至引起企业的经营失败。

在我国,很多企业未能从企业整体的角度进行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规划。在实务中,内部控制政策、程序的制定基本上是由执行控制的部门自己来进行的,比如采购程序由采购部门制定,合同签订与管理程序由合同管理部门制定,各部门就很可能会从本部门利益考虑而忽略内部控制全局,造成企业内部控制缺乏整体上的规划与协调。而且,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从总体上来看,普遍没有做到在风险评估、确定关键控制点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的实施控制活动。通常是待违规违纪行为发生后才设法堵塞或予以惩处的事后控制,这样导致控制成本高收效却甚微,控制失去应有的效力。内部控制制度应能实现对组织各层级(基层、中层、高层)中所有岗位的全员管理控制和对经营管理的全程监督和评价。有效的内部控制是全过程的,包涵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阶段。

内部控制评价正是对企业内部各组织机构内部控制执行的全过程的监控。企业经营中运用内部控制评价系统进行监督评价,要以防范风险、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经营效率为遵旨。内部控制评价系统建立必要条件有三个:一是存在预先确定的标准;二是能够计量结果;三是能够纠正偏差。因此,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的目的是完成既定目标或标准。一旦目标确立,组织中所有成员都应明确与自己奖惩相结合的业绩目标及成果,如果哪个环节没有达到目标或要求,就会被视为薄弱环节并且被要求加强和改善。

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由于管理对于内部控制评价有着很大的需求,内部控制评价在企业的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充分有效的保证了组织的竞争能力。因此,内部控制评价应具备一下的功能。首先,内部控制评价是以内部控制计划与目标为依据,对内部控制的计划和目标进行鉴定和分析,使计划更加准确、可靠,更有利于制约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消极因素。因此,内部控制评价是管理层的一项职责,是为了控制标准的执行与平衡偏差,因此,内部控制评价的全部工作应包括设计标准、衡量差异、提出分析、采取措施、协助业务部门使其执行结果符合标准,以达到实现监督、考核与制约的目的。再次,由于内部控制评价一般采取闭环管理方式,有利于各种管理资讯的反馈,因此,对管理目标的执行、差异存在的状况、应采取的措施等能够及时准确的报告给有关管理者,有助于企业各项计划、政策的贯彻、落实执行。最后内部控制评价应能掌握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决策,随时了解经营工作的总体部署、工作重点和重大举措,围绕调控中的热点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监督和协调经济管理各部门、各环节,使其更好履行职责,并注意发现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内部各项制度和措施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

内部控制评价提高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将执行行为融入内部控制建设,使企业中每一个人都理解并深入实践,培育全员内部控制执行理念,将其渗透到企业内部控制各个环节,保证各级人员的控制行动,这是企业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内部控制评价应该能够有效的保证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只是找出管理中的漏洞,更要保持组织的核心竞争优势。哈默(2002)说过,内部控制不仅要找出公司当前的“病毒”,更要培植未来的“种更是将内部控制的此项功能发扬光大。回顾以往不难发现,无论是财务舞弊、会计丑闻或是其他因素导致的公司失败,虽然其表面原因各不相同,但就其深层次的原因,除去经济低迷、市场动荡等宏观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导致的失败案例,大部分公司的失败都是因为内部控制的缺陷造成的:有些可能是由于内部会计控制方面的缺陷,而另外一些则可能超出了这个范畴,源于管理可控制的薄弱。内部控制的评价既是维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企业成功的动力机制。

只有拥有适当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才会朝着扩大影响力的方向健康发展。确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是要让所有公司都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标准。标准时程序、手续实施的基础,它不仅是对企业的任何一项业务进行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可以作为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比较、分析、沟通的重要基础,因此在企业内确立评价标准显得十分重要。内部控制评价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素有的公司都建立制度标准,使其自觉地将自己的行为与之对比,从而实现健康发展的目标。参考文献:

篇3:从人物性格出发的作用与意义

但是, 在戏剧创作实践中, 对“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句话却有着不少片面的阐释, 例如给“冲突”一词强加上某些不确切的定语, 把“冲突”绝对化, 为冲突的展开人为地规定某些固定不变的方式, 等等。诸如此类片面的戏剧主张把一个本来正确的结论, 引入了谬误之途, 对编导演实践曾经起过不良的影响。那么, 如何正确解读和建构戏剧冲突呢?笔者认为, 还是应该从戏剧艺术的特性这一关键词上人手, 从人物性格出发。

首先, 动作是构成戏剧冲突的外在形态。因而, 动作成为戏剧艺术的基本表现手段, 成为戏剧冲突的诱因和推动力。在舞台上, 什么地方没有动作, 那里就失去了戏剧性。但是, 并不是任何动作都是有戏剧性的。“外部动作或者内心活动, 其本身并非‘戏剧性’的, 它们能否成为戏剧性的, 必须看它是否能自然地激动观众的感情, 或者通过编导演的处理而达到这样的效果。” (贝克《戏剧技巧》) 贝克强调感情反映, 别人可能强调另外的东西, 但人们会问:是什么使动作能够“激动观众的感情”呢?真正称得上是戏剧性的动作, 应该具有什么条件呢?这就是:戏剧艺术的法则要求人物的动作要目的明确, 要集中统一, 要能迅速发展直到顶点。在舞台上, 演员扮演着角色, 他的每一个动作都能够吸引千百个观众的注意力, 使他们发生兴趣, 激动他们的感情。其原因之一, 正在于这些动作都有明确的目的, 表现着人物明确的意向和愿望。在一出戏里, 要塑造出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 动作应该丰富。但是, 每个人物不管有多少动作, 都必须具有统一性。人们常说, 戏剧艺术要求集中, 不仅是人物的集中, 场景的集中, 也要求揭示人物性格基本手段 (动作) 的高度集中。

使戏剧能够直接再现冲突的惟一手段, 只能是动作。如果说剧本是“语言”的艺术, 那么, “语言”可能是对某种生活矛盾及其发展进程的记述, 这样的语言可能十分生动, 相当细腻, 甚至是逼真的, 但有可能它与戏剧毫无关系。在戏剧中, 任何富有社会意义的矛盾斗争, 如果不能在动作中获得直观再现, 它就不会有任何价值。在动作中实现冲突, 使各种矛盾在舞台上得以直观的体现, 这是正确理解“戏剧冲突”这一概念的基本问题。不如此, 就不能说是真正的“戏剧冲突”。

其次, 戏剧冲突是活生生的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 观众关注的是“人”。“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这是人所尽知的原则。那么, 读者和观众还要求剧作家给他们什么呢?回答只有一个字:“人”!戏剧艺术的对象是人, 读者、观众所关切的也是人, 也就是人的遭遇, 人的生活, 人的命运……

编表演要构成真正的戏剧行动, 必须抓准人物性格。抓准了人物性格, 展开性格冲突, 自然就形成了戏剧动作。为要表现好性格冲突, 首要的条件是要写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有人会问, 现实生活中既然存在着诸如此类的矛盾和斗争, 难道编导演不应该去反映吗?在这里有两种反映, 有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从人物性格出发, 从生活中汲取, 提炼具体独特的性格冲突, 在性格冲突中体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 这是一回事;从某种社会矛盾的观念出发, 使戏剧冲突成为某种社会矛盾及其发展进程的解释, 让剧中人物变成解释这种社会矛盾的实体, 这是另一回事。对某种社会矛盾的解释, 哪怕是形象的解释 (有人认为只要有了出场人物这个实体就算有了“形象”) , 也不是戏剧创作的主要任务。把那些用来解释社会矛盾的出场人物称之为“形象”, 是对艺术形象的误解。

艺术形象必须是具体的、个别的、独特的。在“独特”中寄寓着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 寓共性于个性之中。这条规律是一切文学作品艺术魅力的根基。一般化的人物, 一般化的冲突, 都不会产生真正的戏剧性。在实际生活中, 一切矛盾斗争都是在人们之间形成、展开的, 由于人的独特性, 就使得他们参与的矛盾斗争千差万别。编导演反映生活矛盾, 必须首先熟悉各种人物, 洞察独特的人物给矛盾斗争打上的个性色彩, 洞察某种矛盾斗争如何影响着人物独特的生活命运。这是把生活矛盾典型化为戏剧冲突的正确途径。如果只是把某种观点、主张的分歧, 作为戏剧冲突的内容, 只是让出场人物充当某种社会矛盾的解释者, 会有什么戏剧性呢?这样的剧本怎能引起观众的兴趣呢?观众要在舞台上看到真实的生活, 要求编导演把生活戏剧化。编导演要在舞台上反映真实生活, 把生活戏剧化, 只凭读报纸、看电视或走马观花访问式的搜集材料是不行的。

篇4:评价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意义与作用

中图分类号 X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1-0212-02

1 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建设项目中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指在项目开工建设之前,根据项目建设的需求,对周边的环境以及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综合的评估,做到有效防止建设项目对环境造成污染。目前环境影响评价已经成为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环境管理手段,在我国的建设项目中被广泛采用,且具有法律强制性。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已经作为一种长效机制列入到法律制度当中,已经成为了建设项目所必须要履行的一种手续,也是一种事前发生的预防机制。

对于建设项目中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我国的公众已经熟知。在我国,环保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因此,对于建设项目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必须要发动广大公众参与进来,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使公众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过程中,推动环境影响评价有效开展。

2 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具体过程分析

在我国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制度,公众参与的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公众参与形成了政府环保部门的互动,减轻了政府环保部门的压力,使得环境影响评价全过程透明化、高效化。

2.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涵义

公众参与是指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社会行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是项目实施单位或者环评工作方与公众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

公众参与的好处在于,发挥了广大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环境影响评价事业的发展。目前对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定义,主要基于公众的环境权利而言的。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进行有效定义,不但有助于明确公众参与的意义和作用,也可以明确公众参与的范围和责任,因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对公众参与进行简单定义是极其必要的。

2.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发展历程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公众参与理念最早出现于加拿大,我们称之为第一阶段,这一理念一经提出,就在当时的加拿大的建设项目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体水平。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公众参与机制,得到了多个国家的效仿,许多欧美国家都开始应用该方法,这个阶段称之为第二阶段。我国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公众参与机制起步较晚,在2003年才开始正式实行,这个阶段称之为第三阶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机制目前在我国已经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来执行,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达到了预期目的,实现了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有效评价。

2.3 公众参与建设项目的依据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03年9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一次对公众参与做了明确规定,保障了公众的合法权益,为保障公众参与提供了法律依据,增加环保审批的透明化。公众应积极参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依法维护自身权利体现公众参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价值和作用。

2.4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组织形式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一般都通过固定渠道参与的,第一个渠道是政府组织的听证会,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在每个建设项目开工之前,都会组织相关的听证会,邀请环保部门和公众代表,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价。第二个渠道是非政府的环境保护组织,目前我国民间成立了许多非政府的环境保护组织,这些环保组织对环境的监督作用十分明显,不但能够促进环保事业的有序发展,还能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的评价,并且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就我国而言,目前公众参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环评单位发放调查问卷、张贴告示、网络公示征询公众意见、向和本项目相关的专家以及单位咨询意见等。

2.5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存在的具体问题

虽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且在我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公众参与的实际过程中,还是遇到了许多具体问题,其中比较典型的问题为:1)公众参与虽然受到广泛的重视,但是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2)公众参与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没有得到全面的贯彻和执行,被人为的忽略了。3)公众参与能起到的作用有限,一些核心问题公众往往没有参与的资格,也就导致了公众参与作用未全面发挥。4)公众参与的形式大于内容,对于公众参与后提出的具体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导致公众参与效果大打

折扣。

2.6 如何解决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要想发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积极作用,就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有效解决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就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并将该制度通过立法的方式合法化,使得公众参与制度能够具有法律效力,提高公众参与制度的执行力度。2)形成公众参与的长效机制,保证公众参与在每一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都能得到有效执行。3)扩大公众参与的问题领域,使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核心问题都能得到公众的参与。4)增加公众参与的深度,对于公众参与所提出的问题,要切实得以解决,努力增加公众参与的作用与效果。

3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意义和具体作用

建设项目环评工作中,公众参与实际上参与整个建设项目环评的全过程,对建设项目环评过程中公众参与遇到的问题,在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公众参与发挥着重要的意义和重大的

作用。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开展公众参与的意义在于,提高了全民参与的能力,不但锻炼了公众的参与能力,也使环境影响评价更加客观更加具有实效性,

也促进环境影响评价内容更加完善,弥补环评工作中单纯的技术研究缺陷,为项目实施、营运过程中的污染防治措施提供了意见。在我国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开展公众参与,对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是一个有力的促进,既实现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水平的提高,同时又拓展了环境影响评价的途径,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因此,在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公众参与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开展公众参与具有以下具体作用:1)提高并锻炼了公众参与能力,使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能够更好的开展,促进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公正、公开、公平的发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2)公众参与提高了我国公民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使得环境保护工作成为了全民性质的工作,有助于环境保护的有力推进。只有使环境保护全民化,环境保护才能真正取得实效。3)公众参与,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也是公共监督的一种体现,不但强化了公共参与的意识,也对公众参与其他的社会活动起到了鼓励作用。因此,在我国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开展公众参与,对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事业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对整个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建设项目环评工作的不断发展完善。但是,从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来看,公众参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还只是单方、被动的参与,并没有积极、主动参与建设项目环评工作中来。希望通过建设项目环境评价公众参与的不断完善,能使公众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环评工作中来,与环评单位、建设单位以及环保工作者等形成互动,不断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共同促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长效

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珊娜.简述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J].法制与社会,2009,9.

[2]曾子航,马兰花.浅论如何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完善公众参与机制[J],资源与环境评价,2009,12.

[3]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M].国家环保总局,2006,2,14,环发2006[28号].

[4]付佳,孙维兵等.公众参与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性[J].环境保护科学,2005,2(127).

作者简介

篇5:评价的作用与意义

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至今。

公元前1046分封制:有利于西周政治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意义。但在后期易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

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但会造成愚忠愚孝、重男轻女、任人唯亲、不利于人才选拔。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老庄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朴素辩证法)、墨家墨子代表平民百姓(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法家韩非子李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以法治国)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荀总结改造使其成为蔚然大宗

春秋末年《诗经》: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小农经济:农民生产资料私有,具有生产积极性,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推动了精耕细作 技术的发展,是封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始终占据封建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农业经济的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世界农业起源之一,精耕细作自成体系,长期领先于世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

重农抑商: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与世界。

公元前221秦朝中央官制: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的决策失误。

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 和完善,有利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小农经济发展,封建思想进步。但易形成暴政,压制 了地方的积极性。

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后,汉武帝规定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兴办太学,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着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05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魏晋时期,书法由自发阶段进入自觉阶段。楷书,定鼎之功。草书,盛行不断,名家辈出。行书。从此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了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管理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三省六部制度:相互牵制的监督,削弱相权保证皇帝独尊,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君主专制,减少决策失误。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用这种制度。

唐末 火药运用于军事:欧洲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11世纪中叶 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北宋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迎来地理大发现。

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陆王心学:整治人心,挽救统治。

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军机处:加强了皇权,是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极大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是中国大大落后与西方国家,地方政治自主性能动性受到压制。

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并非完全禁止):一定程度上抵抗了外来侵略,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是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元明清时期 文人画:集诗书画印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意蕴情趣。

乾隆末年 徽班进京——道光年间 徽汉合流,形成新剧种——同治光绪年间 京剧走向成熟,同光十三绝。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出现了反封建早期启蒙思想。李贽(明):自视异端,提倡个性解放,强调正当私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黄宗羲(清):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对以后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顺应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顾炎武(清):经世致用,实践求真知,崇实致用,开创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清):朴素辩证唯物主义,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式。促使了我国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1840-1842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创造有利条件。

1842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重要启迪了思想启蒙。

1853冬《天朝田亩制度》——按人口年龄平分土地: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

圣库制度: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

晶。

1859《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但不具备社会条件,承认私有制,不符合农民利益。

1851-1864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王朝统治,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中国近代企业诞生,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学器物)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促进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历史性曲折性→革命性妥协性)

1894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嫌弃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割台与反割台)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是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898戊戌变法: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倡西学,起到思想启蒙运动,促进得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900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反帝爱国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打击了清王朝统治加速其灭亡。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1905《民报·发刊词》 三民主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不敢明确反帝,不彻底反封建),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1909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11-1912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对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重要意义。辛亥革命的功绩: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中国 2000 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短暂春天)。1912-1919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促进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开展,促进了中共的诞生。

1915新文化运动:核心“民主和科学”,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受到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偏激完全否定传统文化,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1919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可是走向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20京津空中航线开通:拉开了中国民航的序幕

1921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便焕然一新了。

1924国民党一大宣言 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明确反帝彻底反封建)但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但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在全国展开。

1924-1927 国民大革命:北伐(高潮)消灭了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直系—英美)吴佩孚、孙传芳、(奉系—日本)张作霖,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1927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1927“八七会议” 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方向。

1935遵义会议 纠左、肯毛、选毛,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1937 抗日战争 中华民族工业空前残酷打击。

1937-1945国统区事实战时体制,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 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1945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取得放对外来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945-1949解放战争时期 蒋介石卖国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国民政府苛捐杂税滥发纸币,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1949新民主主义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统治,即将迎来新中国。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1927-1937-1945-1949-1956-1966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理论,是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新中国成立后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目的:同领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1953 接见印度代表团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3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954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国在会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1955印尼万隆会议(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与的国际会议):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促进亚非国家同中国建交。

1956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一个长期性的方针

1956中共八大:这次大会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1956年底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1958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开始左倾,全国掀起大跃进。

1958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1959-1961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的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出现混乱,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开基创业:我国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1970东方红: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1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1972田中角荣访华 中日建交

1973南优2号: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被认为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197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开始历史性变革。

1978年底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9中美建交: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有利亚太地区及世界的和平稳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外交政策调整。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10第九届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达成“上海共识”,为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做出巨大贡献

发展与周边国家的木灵友好关系:2001中俄及中亚四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

198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通过改革,企业有了活力,极大解放了生产力。

1986中国开始漫长复关

1979 1980 1984 1985 1988 1988 1992 2001 对外开放:我国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1990浦东开发:建设成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1978 1978 1982 1987 1992 1992 1997 一国两制 和平发展主题

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1989-2002 三个代表: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1994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推动信息化社会到来。

2001年12月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的加入也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2003神州5号: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世纪末 义务教育: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19世纪70年代-80年代-辛亥革命前夕 中国铁运: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公元前6世纪初 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的特权

公元前6世纪末 克里斯提尼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公元前5世纪 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促进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成年男性当家作主,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的隐患。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是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公元前5世纪 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树立了人的尊严和价值,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无政府,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忽视道德,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

苏格拉底:“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教育

他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遵守法律,捍卫自由与人格尊严、人文主义精神。

公元前509习惯法

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但在一定程度上平民利益得到保护。

公元前27年 罗马帝国建立 公元3世纪 万民法颁布

公元6世纪 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稳固了帝国的统治。罗马法也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影响广泛而深远,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资产阶级根据罗马法中的思想,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14世纪-16世纪 文艺复兴: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个性解放。

文学三杰 薄伽丘:《十日谈》人曲 主张发展人(资产阶级)的个性

但丁:《神曲》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新世纪的第一位诗人。

彼特拉克:《歌集》“人文主义之父”

成就:A文学艺术 浪漫主义文学、绘画(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B科学 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基础的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自制望远镜,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

评价: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对人的过分推崇造成私欲膨胀,社会混乱 影响:把人和人性从宗教中解放出来,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15世纪前后 新航路的开辟: 1487 1497 1492 1519-1522 “地理大发现”

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交汇融合,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商业地位日益重要,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价格革命:地主↑资产阶级↑人民↓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葡萄牙西班牙为封建国家,不能把掠夺的金银转化为资本,很快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6世纪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 因信称义 在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下,千千万万的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16世纪-18世纪中期 早期殖民扩张 1581 荷兰独立

1588 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17世纪初 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繁荣 17世纪中期 英国《航海条例》 三次英荷战争 17世纪 荷兰 “海上马车夫”

18世纪中期 七年英法战争 “日不落”殖民帝国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但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却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只有一工后的侵略才能客观推动当地社会发展),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拓展。

1687牛顿力学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

1640-1688-1689-1721-1832 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

背景-确立-发展-成熟

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走上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化道路,有利于社会稳定,避免暴力冲突。英国成为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树立了一种新的政治模式。

17-18世纪 启蒙运动: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孟德斯鸠(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

论基础)实践:美国1787 中国1912 卢梭(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私有,但不主张废除私有制)

康德(德意志著名哲学家)总结、概括、反思

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概况:兴起于英国 高潮于法国

目标:反封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法治社会 核心(武器):理性(思考与判断)

继承了人文主义反对教权主义,发展了反对专制建立法治。

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人文精神。

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并非以启蒙思想为武器而是以清教思想为武器),建立起资产阶级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的思想(现实主义文学、绘画(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斗争。

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787 费城会议 《1787年宪法》美国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三权分立

进步性: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突出“分权与制衡”,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民主精神,确立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权力结构。使美国社会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局限性:人民基本权利不足,允许奴隶制存在,种族歧视18世纪60年代-1840年前后-19世纪中后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 生产力:1785瓦特改良蒸汽机 进入蒸汽时代 生产方向:手工工作劳动→机器大生产 生产组织形式:手工工场→工厂 生活方式:出现城市化进程

社会关系:出现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世界工厂、世界贸易中心

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加快了殖民扩张,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与痛苦,但也客观上加速了当地的近代化,传播了先进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面貌,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1848《共产党宣言》: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基本原理、客观规律、阶级斗争、历史使命、联合世界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和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1859《物种起源》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打破了神学的禁锢,一起中国思想界的巨大震动

1789-1794 1804-1814 1815-1830-1848-1852-1870 法兰西共和之路 1875年初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总统权力很大仍受议会制约

资产阶级政体获得确立和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871巴黎公社:主观: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也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更为能发动广大农民

客观:普法联合镇压

根本: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期,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成熟条件

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19世纪中期 普鲁士王朝战争 德意志统一 1871年初 德意志帝国宪法 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国家统一和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推动德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跻身于资本主义列强。保守、不彻底的民主改革使其具有专制性、军事性。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纳粹有机可趁,是法西斯主义的根源。

19世纪7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的广泛使用:1831法拉第电磁感应-1866西门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 格拉姆电动机-输变电技术-电器产品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火车轮船开始以内燃机为动力,发明了飞机和汽车。

化学工业: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传统工业(钢铁)焕发新生。

随着生产发展,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增强;随着市场淘汰,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托拉斯们通过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垄断组织。垄断组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垄断,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适应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趋势。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进一步发展(最终确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印象画派、电影电视的发展

1917 二月革命 四月提纲 七月流血事件 十月革命(城市中心道路)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表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

1918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19战时共产主义

积极:最大限度集中全国物力财力,保障军事胜利,使政权得到巩固。消极: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921.2兵变

1921.3俄共(布)十大 新经济政策

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提高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1922年底 斯大林模式 工、农、所有制

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财力,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过多(推行农业集体化),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对论量子论: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20世纪20年代 虚假繁荣隐藏严重危机

1929-1933“大萧条”由于世界市场的作用演变为席卷世界的资本主义危机(范围广(领域、地域)、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德国法西斯、日本将军国主义抬头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掠夺,彼此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日趋尖锐,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形势,成为二战的原因。

1932自由放任政策(一工形成的自由竞争、自由经营、自由贸易)失败 1933罗斯福新政(财政、工业、农业、社会福利(以工代赈))

本市上是在不出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深刻改造,开船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虽未能完全消除危机(资本主义制度存在根本矛盾),但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1940美国国民收入基本恢复到达危机爆发以前,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在危机形势下走上法西斯道路。

二战 极大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对比,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给交战双方都带来了巨大冲击,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实力却空前膨胀,成为实际上最大的债权国。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现代主义文学、美术)

1944布雷顿森林,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及附件,统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成员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1945世界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提供短期贷款。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宗旨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则专为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美国取得了对这两个机构的绝对控制权,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里体系的建立,为世界货币提供了统一的基础和标准,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也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1947关贸总协定

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

缺陷:只是一个临时使用的多边贸易协定,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 它客观上传早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关贸总协定 三大经济支柱,调整了世界贸易和金融,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

二战后 两极格局 标志 华约成立

对抗方式 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冷战: 标志:杜鲁门主义 后果:1948朝鲜分裂

1949德国成为冷战焦点

1962古巴导弹危机

热战:

1950-1953朝鲜战争

1961越南战争 1949北约1955华约: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两国并未发生大规模直接武装冲突(审慎和理性),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但加剧了局部地区局势动荡。

1956苏共二十大:解放思想

二战结束后 赫鲁晓夫改革(种玉米)

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子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实行国家干预经济,即宏观调控,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理论不谋而合)。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不结盟运动兴起

1961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制止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不结盟运动形成。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福利国家日渐完备: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20世纪70年代初期 滞涨,发展出政府干预和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20世纪70年代开始 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

1945-194-20世纪80年代 日本的崛起

日本最终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政治大国的目标。

提出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积极参加维和行动,军事力量一步步增强。

1978年以来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20世纪80年代以后,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20世纪80年代中期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改革(市场、所有制)→政治改革→苏联解体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政治领域的改革直接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

1951-1957-1967-1992-1993-1999欧盟的演变与发展

是西欧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推动了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开始摆脱美国控制,加强各国联合。随着实力不断增强,欧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1989亚太经合组织成立(堪培拉)

1991汉城宣言 宗旨和目标: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1991中国正式加入,台北和香港一地区经济提名已加入。成就: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经济技术合作

局限:成员国之间存在这文化和历史的差异,对其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 新经济 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以中医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1992《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1994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之间努力通过自由贸易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增强区域集团实力。

1995世贸组织成立

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推进经济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 经济全球化

推动者:信息技术、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两极格局瓦解、世贸组织、绝大多数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 本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对策:保持清醒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1989波兰巨变 1990两德统一

1991独联体成立:标志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1999北约轰炸南联盟 2001.9.11 “911”事件

篇6:网络监督的作用与意义

4月19日,为进一步畅通网络民意表达渠道,规范网络反腐举报流程,营造理性反腐、依法反腐的良好氛围,人民网、新华网、新浪、腾讯等国内主要网站,均在首页开设了网络监督专区。打开网络监督专区,网民们能够非常便捷地向纪检监察、法院、国土等执纪执法部门进行举报,并可以随时查询举报进展。

在最近几年的网络反腐热潮中,很多问题官员都倒在了网民的键盘和鼠标之下,公众参与网络反腐的热情也日渐高涨。不过,正如一些专家所说的那样,网络反腐的威力其实很像一团火,用得好可以取暖照明,一旦失控则可能会毁物伤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开设网络监督专区,实质是在充分肯定网络反腐积极价值的同时,试图用规范和理性去激活网络之火的正能量,制衡和消减网络的负能量。

在信息不断被刷新的网络世界,像以往那样在一般的论坛、社交网站发布举报信息,很容易因为缺乏关注而沦为“沉没的声音”。举报者往往需要有足够好的运气,或者用危言耸听、夸大其词的方式故意制造噱头,才能让自己提供的举报信息引起大家的围观。这种初级形态的网络反腐,还可能

因为信息安全保障不佳,让举报者伸冤不成反遭打击报复;即便最终取得成功,也带有很强的偶然性。

设置网络监督专区,弥补了此前网络反腐的不足,给四处散落的举报信息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有效的、安全的平台。在这样一个平台上,举报者可以在详细的“指南”中弄清应该如何有效地提供反腐信息,最终为相关对口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反腐线索。网络监督专区增强了网络举报的针对性,降低了网络举报中的信息冗余,还能更好地保障举报者的安全,这种规范化操作应能让网络反腐更有力。

同样值得期待的是,网络监督专区有助于减少网络反腐中的非理性元素,在整体上提升网络反腐的.价值。从以往一些新闻报道可知,有一些人打着网络反腐的名义,发布或捏造一些未经核实的虚假信息,不仅给无辜的当事人造成困扰,还让“网络反腐”这四个字蒙尘。网络监督专区倡导的理性反腐,实质上对网民的反腐热情进行了积极引导,这种理性,应成为广大网民参与网络反腐时的共识。

当然,网络监督专区毕竟是一个刚刚推出的平台,并非各大网站设立好这个专区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相关部门和各网站都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尤其要让怀有网络监督热情的网民看到实效;与此同时,有关方面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推广,让更多人都能知道这个新平

上一篇:33号关于开展向道德模范学习的通知下一篇:在人代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