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及标准化的作用与意义

2024-05-19

标准及标准化的作用与意义(共6篇)

篇1:标准及标准化的作用与意义

标准及标准化的作用与意义——綦江局文宽林

三月,春回大地,万木争春。在这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在市质监局和西华大学的精心组织下,我有幸坐进了西华大学峨眉校区的课堂。这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业务培训,使我们对质监局的职能职责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也是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好机会。因为进入质监局以来,我一直从事标准化工作,所以对标准化这门学科,我更加有所体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标准的概念

通过学习,我更加准确理解标准和标准化的区别。标准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而标准化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二、标准的划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将标准划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等4个层次。各层次之间有一定的依从关系和内在联系,形成一个覆盖全国又层次分明的标准体系。而根据标准的法律效力,又可将标准划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但企业若采用了推荐性标准,该标准就将成为产品的强制性标准。

三、标准的作用

(一)标准与人们是生活息息相关。

90年代初曾把标准与人的关系比喻为人与空气(氧气)的关系。日常生活中也确是如此,如人类沟通交流的文字是语言经结绳、图画、书契发展而成的标准;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统一媒介,是一种公平交易的特殊标准;买符合标准的衣服穿着才合体;吃符合卫生标准要求的食品,健康才有保障;住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房子,住着才踏实;乘符合相关标准的交通工具,座着才放心;按交通规则行走,交通才畅通、安全…。所以生活中,人们时刻与标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标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

产品的竞争能力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在产品的品种、质量、价格、交货期这四大竞争要素中,都与

标准、标准化密切相关,如标准化的简化、统一化、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模块化等形式为产品品种的多样化奠定基础;标准是衡量产品质量好坏的准绳;价格战、交货期更需要管理标准化的效益做后盾,所以,标准是企业生产、经营、检验产品的行为准则。

(三)标准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企业现行生产技术水平无法满足高水平产品标准要求时,唯一的出路就是科技创新,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因此,标准是推动技术进步的杠杆,是产品不被淘汰的保证。

企业只有赢得市场竞争,才能发展,而赢得市场竞争的前提,一是识别顾客需求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转化为标准中的质量要求,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二是制造标准,掌握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即利用标准的游戏让其它企业按你制定的规则(标准)陪你玩,这也是众多先进企业争相制定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根本原因。

企业要持续发展,就须长久占领市场,而要长久占领市场,就要求企业有较强的适应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即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开发出新产品。尤其在市场多元化、需求多样化、个性化趋势日渐增强并占据市场统治地位的今天,这种应变能力对企业愈加重要,而标准化的6种表现形式,可以大大缩短新产品的设计、研制周期,确保低耗高效地研制出新产品。

(四)标准是各行各业加强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技术依托。社会效益是一个单位存在的基础,经济效益是其发展的动力。所以,各行各业、任一个单位都存在着管理的问题,都需要提高管理水平,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以确保各项工作低耗、高效低稳步进行。而标准是一种科技成果,管理标准更是无数优秀的管理专家管理经验的结晶,依据这些管理标准建立现代企业的管理体系,无疑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海信集团98年以来建立起120多个管理标准,使一切工作按标准稳步进行,管理费用每年降低10%;还有ISO9000、ISO 14000的认证潮都说明标准对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巨大作用。

(五)标准是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技术手段

为创建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政府通过标准控制产品的市场准入。如米、面、油的安全认证制度;市场经济中出现质量纠纷时,标准是仲裁的依据;国家进行产业、资源调配,促进产业发展所采取的各项政策中,标准化是其重要内容;法律法规中,标准更起着技术规则或管理规则的重要作用。如合同法规定,合同中要有质量标准要求,食品卫生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都对采用标准作了明确规定;质量监督机构更需依据相关标准进行监督检验。总之,标准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是企业进入市场、参与国内外贸易竞争的通行证;是社会化大生产中产业链条间的技术纽带;是各行各业实现管理现代化的捷径;更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保证。所以“苏联标准信资源建设”项目将会为政府对俄政策,特别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决策提供快捷准确的技术依据。

四、标准化的作用

标准化是一个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过程。标准化的主要作用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是合理发展产品品种、组织专业化生产的前提;是公司实现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基础;是提高产品质量保证安全、卫生的技术保证;是国家资源合理利用、节约能源和节约原材料的有效途径;是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科研成果的桥梁;是消除贸易障碍、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通行证。具体表现在以下十一个方面:

(一)标准化为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所谓科学管理,就是依据生产技术的发展规律和客观经济规律对企业进行管理,而各种科学管理制度的形式,都以标准化为基础。

(二)促进经济全面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标准化应用于科学研究,可以避免在研究上的重复劳动;应用于产品设计,可以缩短设计周期;应用于生产,可使生产在科学的和有秩序的基础上进行;应用于管理,可促进统一、协调、高效率等。

(三)标准化是科研、生产、使用三者之间的桥梁。一项科研成果,一旦纳入相应标准,就能迅速得到推广和应用。因此,标准化可使新技术和新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应用,从而促进技术进步;

(四)标准化为组织现代化生产创造了前提条件。随着科学技

术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要求越来越复杂,分工越来越细,生产协作越来越广泛,这就必须通过制定和使用标准,来保证各生产部门的活动,在技术上保持高度的统一和协调,以使生产正常进行;所以,我们说标准化为组织现代化生产创造了前提条件。

(五)促进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持生态平衡,维护人类社会当前和长远的利益。标准化是经过多次实践后得出的最为有效的形式,对于资源的利用率也是比较高的,所以标准化在资源的合理化利用方面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六)合理发展产品品种,提高企业应变能力,以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标准化是对当前产品的精炼,是针对市场需求的的细分,把最适合的保留下来,这样将更好的满足社会的需求。

(七)保证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标准化的规定的程序进行,将人为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降到最低,确保了产品质量。

(八)在社会生产组成部分之间进行协调,确立共同遵循的准则,建立稳定的秩序。标准化的采用,提高了企业产品之间的兼容性,减少了由于企业产品之间标准不一致,带来的巨大社会浪费。另外,企业通过标准化可以避免对某一个供货商的依赖,因为其他供货商依据公开的标准可以补充市场,于是企业的供货渠道不断增加。供应商数量的增加,加大了供货商之间的竞争,从而促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价格也会不断降低,建维护了市场稳定的秩序

(九)在消除贸易障碍,促进国际技术交流和贸易发展,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加入WTO以来,面对技术壁垒,我国在大力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必须依靠标准化工作提高技术水平,提升保障产品质量,才能在国际贸易方面有一定的话语权,稳定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十)保障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大量的环保标准、卫生标准和安全标准制定发布后,用法律形式强制执行,对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作用。

(十一)标准化标志着一个行业新的标准的产生。标准化是产品质量和技术发展一定水平才能实现的,标准化实现将进一步促使生产技术的提高,进行形成更高水平的标准。

总之,标准及标准化所具有的引导性、前瞻性、公平性、强制性和惩戒性,决定了标准化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是多层次的、全方位的,进而也决定了它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应用标准化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有效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质量问题、效率问题、秩序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只有我们不断地去提升标准化水平,才能有效提升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出口贸易,从而有效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向前发展。

篇2:标准及标准化的作用与意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评估与考试的依据,必须按照课程标准教学改革。

一、对课程标准的解读

国家课程研制者结合我国的教育实情和教师的知识准备果程标准做出以下五个方面的解读: 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2.它是国家(或地方)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3.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不可及的。

4.它隐含着教师不再只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 “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5.课程标准涉及一个整体发展的三维目标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

二、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

1.基础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2.教学重心从知识本位向促进学生发展转变。3.教学目标从关注认知向关注学生整体素质转变。

4.由指导教师工作向指导教师进行课程实施与开发转变。5.由统一、刚性的管理向灵活、弹性的管理转变。

三、新课程标准的突破和创新

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落实建立素质教育新体系的重大突破,是把新课程理念广泛应用于各科教学的探索,更是对教学大纲的突破和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课程标准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中都体现了新教学目标——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三维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把素质教育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2.突破学科中心、加强整合、课堂教学生活化

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密切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和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打破了学科封闭,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效整合,便课程设置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

3.注重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模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田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学会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加强对评价改革的指导

在 “评价建议”中,充分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工念,并为评价的具体操作提供可资借鉴的指导性意见。

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出了有效的评价策略升评价手段,引导学校、教师的评价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富有个性的发展。标准中建议了多种评比的方法:成长记录袋、测验与考试、论文与答辩……特别是学主成长记录袋的使用,使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前进,利于培养学生自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把自己的现在与过去做对比,更重要自是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与发展。5.注重拓展课程实施空间

篇3:标准及标准化的作用与意义

电力系统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矛盾,例如:经济发展与电力建设之间的矛盾,能源分布与负荷分布之间的矛盾,电网复杂度增加与控制技术之间的矛盾,电能质量与用户要求之间的矛盾,电力发展与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建设投资大与已有资源利用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普遍性,有的问题,如能源和负荷的不平衡分布等,在中国尤其突出。国家电网公司制定的发展特高压电网的战略[1],正是出于大范围大容量转移电能的考虑。但从近年来国内外大停电事故来看,现有的技术手段和应对策略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电力工业亟须一种突破。于是智能电网的概念被提出,并被确定为电力工业下一阶段的建设目标[2]。智能电网以安全可靠、经济高效、节能环保为运行目标,有自愈、兼容、坚强、开放,以及支持电力市场和互动化等特征[3],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前电力工业发展遇到的问题。

电网的智能化体现为全面、及时地掌握电网运行的信息,综合各自动化功能系统对信息分析的结果,做出最优的反应。因此,精确、快速、开放、共享的信息系统是智能电网的基础,也是智能电网与传统电网的最大区别,有必要对基础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进行研究和分析。

1 电网信息系统现状

电网的信息主要基于各变电站监控系统,但目前并没有明确、独立的信息系统实体存在。所谓的信息系统依附于各调度自动化或变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存在,是对各自动化功能系统中信息采集、传输、存储等环节的抽象概括,是一个纵向结构(见图1),并不构成严格意义上的信息系统;各自动化系统的信息采集和应用相对分离、独立并缺乏联系,只有在跨自动化系统信息应用前,才会有间接联系。最根本的原因是各自动化系统的数据采集和信息处理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不同厂家的自动化测控装置不但在硬件功能上有差异,软件上采用的数字算法、信息模型和通信协议也不尽相同[4]。

从应用的角度看,目前信息系统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

1)信息格式和通信协议不统一。如图1所示,自动化设备(装置)的互操作和跨自动化系统的信息综合利用必须经过“协议转换”环节[4]间接实现,增加了实现的难度和不可靠性。

2)信息分散重复。各自动化系统配备的测控装置可能对同一物理量重复采集,精度不同又以不同的格式存储,造成资源的浪费并引起信息应用时难以取舍的问题。

3)信息时标不同步。首先,变电站内没有普遍配置全网同步的统一时钟;其次,除了相量测量装置(PMU)等少量装置外,现有大部分现场测控装置在硬件上都不具备时钟同步模块。于是信息没有在被采集时打上统一时间标签,而是以到达后台监控中心数据库的时间为标记被提取应用。受不同步采集、网络延时等影响,信息的时间关联性变差,在分析应用时必然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潮流不收敛、状态估计不准等)。

4)信息传输接口类型多、接线复杂,可靠性降低,管理难度增大。

5)采集数据的精度受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磁饱和或剩磁的影响[5]。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信息的质量,并限制了电网自动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 智能电网的信息系统

智能电网的信息系统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结构,如图2所示。

与现有信息系统的纵向结构相比,智能电网的信息系统有2个特点:

1)纵横结构中的“纵”,指信息分别以被其描述的变量参数的类型为依据进行采集和存储,各功能系统在此基础上对信息进行不同应用;而纵向结构的信息系统中,各种高级应用环节则是按功能系统划分而彼此独立。如图2中采集装置a,b,c可分别采集电流量、电压量和开关状态,信息应用1,2,3则分别指监控与数据采集(SCADA)系统、继电保护系统、配电网管理系统(DMS)等。

2)纵横结构中的“横”,指数字化、标准化、规范化处理过的信息,通过光纤以太网传输,加强了信息系统的横向联系,以提高信息系统的可靠性,使得每一个功能系统都能在统一的信息平台上完成不同的分析和控制功能(如图2中的3个信息应用)。而纵向结构信息系统的横向联系只能被动地采用协议转换实现。

智能电网的信息采集对象主要是用户端、输配电线路和变电站等的各种变量参数。用户端的信息采集包括电能计量、电能质量监测、电费计量以及用电预计等,为潮流调度和电力市场提供支持。用户端信息可以较长的时间间隔(例如6 h,12 h或更长)向数据库更新,除了电能质量信息外,其他的也可由历史数据估计得到。对输配电线路测量,以架空线路为例,主要包括机械荷载、温度、外部环境的微气象参数等,这在架空线路发生覆冰现象时尤为重要,但在线路正常运行时,一般可认为这些参数在允许范围内。变电站内的信息参数类型众多也最重要,如电流值、电压值、开关状态、设备运行状态等,支撑着诸多自动化功能系统对电网运行的安全稳定分析和控制。同时,变电站内的信息是动态的,有些如PMU测量信息甚至是实时的,不能由历史数据替代或估计。

智能电网中的信息应用有3个方面:①用户根据电价等信息合理安排用电设备运行;②变电站根据本地测量信息完成站内监控;③控制中心综合全网信息,实现电网的智能管理。从电网监控的角度看,主要是后2个方面的应用。

需要指出的是,在智能电网中所有信息的传输和交互都通过高可靠性高速光纤网实现[6]。每一个现场测控装置和数据库都是以太网的节点,有固定的IP地址,所有的信息流都在光纤网络中流通,如图3所示。

3 电网信息的数字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智能电网中,信息的数量和种类更多,更新速度更快,在不同节点间的交互更加频繁;各功能系统的综合应用和设备装置间的互操作需求,对信息的质量要求更高。因此,信息系统必须是精确、快速、开放、共享的,这就要求基础信息在实现数字化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

3.1 信息的数字化

信息的数字化是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基础。在信息采集环节,尤其是在变电站和输配电线路的量测中,依靠新型的数字化量测装置,实现信息的数字化量测,并经光纤数字化传输,可从信息流的源头保证信息的品质。尽管数字化量测装置比模拟设备复杂[5],但数字通信具有的优点使其成为智能电网的必然选择:①数字量测装置没有磁饱和及剩磁问题,不会影响测量结果;②数字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易受到干扰,传输差错可控,传输质量高;③便于使用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处理加工,也易于加密;④一个通信通道可综合传递多个信息,通信系统利用率高。

3.2 信息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智能电网需要大量不同型号和功能的现场测控装置在全网范围内广泛配置,若在设计、生产时没有统一的接口和标准化、规范化的信息要求,则不同厂家的现场测控装置可能采取不同的信息格式和通信协议,所采集的信息只能满足局部的子网或部分功能系统的应用需求,而不能在全网范围内被所有的功能系统应用,形成所谓的“信息孤岛”。这正是当前阻碍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关键因素。因此,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已刻不容缓[7]。

标准化指信息传输过程中的通信协议与接口标准化,规范化指电网中各种数字化信息具有统一时标并实现存储格式规范化。电网信息在数字化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能够保证各种信息在智能电网各个节点间的无缝流通,并被不同功能系统无差别地识别和使用(无需通过转换等中间环节),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信息的全网共享。

统一时标是指电网中的各种量测装置特别是电量量测装置,能够实现基于同步时钟(一般由全球定位系统(GPS)模块和高精度晶振构成)的同步测量[8,9],并为信息打上时刻(含同步方式)一致、时间间隔(最高分辨率为同步采样间隔)相同的同步时标,它是信息格式(模型)规范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实现对全网运行信息的同步测量并打上统一时标,集控调度中心等后台功能系统才能根据统一时标获取同一时间断面上的全网运行状态精确信息,避免在实时分析[10]等应用中出现潮流不收敛等问题,并有效提高暂稳态分析、动态分析、参数辨识、状态估计、区域保护等功能的精度或准确度。

现已发布的标准如IEC 61970,IEC 61968和IEC 61850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网信息标准化、规范化的进程。根据未来智能电网发展的技术需求,在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的组织下,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其他许多组织正在谋求制定更多有助于电网信息标准化、规范化并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应用的技术标准[11]。

4 基于变电站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基础信息平台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能量传递的枢纽,是各种操作控制业务的执行地,也是系统运行信息最主要的来源。在智能电网中,变电站汇集有大量的电力流信息和业务流信息[12],是电网全景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变电站信息系统的数字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在智能化电网信息系统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当前被热烈讨论并开展试点应用研究的数字化变电站[13,14]的先进性,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为对信息系统功能的提高。

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变电站的标准化、规范化基础信息平台体系结构(简称基础信息平台),能够实现变电站内信息的协议标准化、格式规范化、时标同步化、管理一体化,对内作为变电站等基层厂站中各种自动化监控系统及相关高级应用的统一信息来源;对外则通过标准化、规范化接口与上一级监控系统建立通信联系,进行各种信息的无缝交互。还可方便地通过级联,进一步构成基本结构一致的智能电网的信息系统。基础信息平台主要由智能化现场测控装置、同步时钟模块、一体化数据管理器以及站内光纤以太网等4部分组成,如图4所示。

智能化现场测控装置完成对相关运行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和标准化、规范化处理;同步时钟模块提供全网统一的高稳定度、高精度同步时钟信息,并经信号放大处理后通过专用高速通道送往站内各智能化现场测控装置为它们提供同步时钟信息;站内一体化数据管理器实现对站内各智能化测控设备数字化信息的标准化、规范化统一管理,为站内各种监控系统(如DMS、继电保护等)及高级应用提供统一的高可靠基础信息,同时可通过远程通信服务器与上级调度中心等站外监控系统实现标准化、规范化信息的无缝交互;所有二次设备及运行管理服务都通过标准化数字接口与站内标准化光纤以太网接口。

4.1 智能化现场测控装置

智能化现场测控装置(原理见图5)是基础信息平台的关键设备,由信号调理电路、同步采样控制电路、A/D转换器、微处理器(MPU)以及标准化以太网接口等硬件组成。信号调理部分采用新型光电电压、电流变换器实现一、二次的有效隔离[5];同步采样控制电路接收同步时钟模块提供的统一时钟信号,秒脉冲(1PPS)和10 kHz脉冲信号,发出同步触发脉冲,控制A/D转换器实现现场信息数字化同步采样。MPU对采样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并按一定的时间分辨率(如根据IEC 61850标准对变电站内时间同步的5级分法,最高分辨率为1 μs)为信息打上同步采样时标,然后按统一标准(如IEC 61850)组帧后经标准化以太网接口上传至光纤以太网;同时可接收来自变电站或调度中心的指令,通过控制断路器等装置实现对现场的操控。

智能化现场测控装置可以与现场一次设备紧密集成在一起,也可以安装在现场一次设备附近(前者应是电网智能化发展的主流方向),能够对现场各种静态、动态、暂态数据[15]实现同步采集和时标处理,因此可全面提高电力系统信息的质量。

1)提高信息来源一致性。变电站和控制中心的所有自动化系统不再独立配置现场信息采集装置获取信息,而是从数据库调用统一采集、存储的信息,避免了信息的分散和重复。

2)实现信息格式规范化,保证了信息系统的开放、共享、有效。

3)实现信息时标同步化。智能化现场测控装置同步采样,信息带有统一时标,加强了电网信息之间的关联。在实时分析或事后分析中,可根据时标提取同一时间断面上的数据,精确反映系统在某一时刻的状态。

4)实现通信协议和接口标准化。数据接口标准化,接线简洁;站内(外)的所有装置(设备)和监控系统(含高级应用)统一经标准化以太网接口和光纤网实现信息交互。

5)数据精度高。采用新型数字化量测设备,不存在传统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所固有的磁饱和及剩磁问题,且直接数字化,抗干扰能力强。

4.2 以太网和数据管理器

根据IEC 61850标准,分层分布式的变电站内由间隔层总线和站控层总线完成信息的传输交换。目前,采用带宽100 Mbit/s的以太网已能确保将2层总线合二为一,且基本不影响信息传输的实时性[6],必要时还可采用千兆以太网进行信息传输。

数据管理器采用双机热互备、自动切换工作模式,其主要功能是收集、存储来自智能化现场测控装置的基础数据并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和备份,以供站内(外)各种监控系统调用。站内(外)各种监控系统还可根据需要从数据管理器中提取相应基础信息,并按属性轴、时间轴、对象轴等主线进行加工,得到各种高级应用(服务)所需的再生数据[7]。

4.3 同步时钟模块

时钟同步涉及全网数据采集时刻的同步和信息时标的统一,是直接影响全网信息关联性、有效性的重要环节。时钟同步问题包括同步时钟的设计和时间同步的实现2个方面,后者又可分为采样时钟同步和同步时标处理。

GPS授时精度高、信号接收范围广,配合高性能的晶振构成高可靠性同步时钟单元(守时钟单元),以减小GPS卫星失锁的影响,是目前主流的电力系统同步时钟设计方案。图4和图5中的基于GPS的站内同步时钟模块,其核心器件即包含GPS接收器和高精度晶振,能够输出高稳定度、高精度的1PPS和10 kHz脉冲信号以及与之对应的串行时间码信息,并经隔离驱动后送往现场各智能测控装置,实现全网数据采集的同步和信息时标的统一[16]。

4.4 基础信息平台的级联

本文提出的基础信息平台体系结构,还具有扩展性和级联性,即每一个下级基础信息平台都是构成上级基础信息平台的单元,并与上级的本地现场智能测控装置平行甚至等效,从而可保持每一级基础信息平台的结构不变,并最终形成纵横交错的智能电网信息系统。图6为3级(低压变电站、高压变电站、控制中心)信息平台的级联结构示意图。

低压变电站的数据管理器汇集用户端量测信息和该变电站本地的量测信息,供变电站功能系统使用,并接受上级变电站或控制中心的直接调用。高压变电站的数据管理器可对本地量测信息和所有下级低压变电站的信息综合利用,并可按照属性轴、时间轴、对象轴等主线对信息进行加工,得到再生数据,为控制中心服务。电网控制中心数据管理器除了调用、接收变电站的信息外,还汇集输配电线路参数等信息。各级数据库信息除了能进行上下级之间的纵向无缝交互,还能进行同级之间的横向无缝交互。控制中心或变电站内的自动化功能系统根据需求,统一从数据管理器调用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以此为决策依据对电网实现智能管理。协调变电站内信息处理与控制中心数据处理的原则是:能够在变电站完成的处理,则不应由控制中心处理。

信息平台的级联结构具有3个特点:

1)每一级信息平台处理的信息只有2部分,来自本地测控单元的信息和来自下级信息平台的信息,这些信息在格式和通信协议上都是一致的,且都带有统一时标。

2)信息可以实现逐级向上的汇总与处理,而不必全部积压到调度中心,大大减轻了调度中心的数据处理压力。

3)全网范围内的信息平台彼此开放、共享,又具有统一的结构,便于管理、扩展,也便于各种新技术在全网范围的推广应用。

5 电网基础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意义

电网从现状到智能化,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建设过程。例如,华东电网于2007年10月启动智能电网可行性研究项目,预期到2030年才能真正建成具有自愈能力的智能电网。在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开展电网基础信息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有利于促进相关工作的开展:

1)引导自动化设备和装置的研制、生产和应用,避免某些装置因硬件功能不全(如缺少时钟同步模块等)和采用的通信协议不被智能电网认可而遭淘汰,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2)促进信息采集装置的功能细分和质量提升。智能电网需要采集的基础信息数量和种类很多,基础信息的标准化、规范化,可使不同厂家的自动测控装置实现无缝组合、集成。厂家将致力于提高一种装置对一种信息的采集处理质量,而不是单纯地增加一种装置可以处理的不同信息的种类。

3)促进信息系统结构的转变。电网基础信息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将促进并逐步实现全网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和存储的统一,完成信息系统从单纯纵向结构向纵横交错结构的转变。

4)促进各种自动化功能系统综合应用技术的发展。在标准化、规范化基础信息平台上,各功能系统之间的交流、配合更加可靠便捷,可以据此开发出综合程度更高、功能更强的分析决策工具,为电网的高级控制提供支撑。

5)指导数字化(智能化)变电站技术和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和调度自动化技术是智能电网的一部分或智能电网形成前的一个阶段,其信息的标准化、规范化应与智能电网统一,以减少智能电网发展过程中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6)避免在类似“协议转换器”等技术上的过度投入。从电网的现状看,利用协议转换技术实现不同系统和装置间的互通是电网自动化发展的需要,但这一过程应是阶段性的。随着基于统一标准化、规范化设计的智能测控装置逐步替代旧的设备,协议转换器必将成为历史,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不应致力于扩大其在电网中的作用,而应以满足电网向智能化发展的需求作为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摘要:电力系统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智能电网被认为是有效的解决方案。开放的信息系统和共享的信息模式是智能电网的基础。分析了电网信息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智能电网信息系统的框架,强调了基础信息的数字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重要性;基于变电站的特殊地位,以其为例设计了基础信息平台框架,该平台能够实现信息协议标准化、格式规范化、时标同步化、管理一体化,并可通过级联扩展成全网信息系统而基本结构不变。

篇4:水稻标准化建设的措施及意义

关键词:水稻;质量;经营

中图分类号: S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4-02-1

1 示范区建设基本情况

目前示范区面积发展到1.5万公顷,覆盖了白城市6个乡(镇)。示范区带动农户达到了1万多户。水稻单产由8990千克/公顷,提高到2012年的9 290公斤/公顷,年平均总产量达 13.5万吨。水稻年平均产值达4亿元,现有4个水稻全程机械化村和1个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基地。

2 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2.1 加强组织领导

区政府专门成立了绿色水稻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与示范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把此项工作纳入年度考核。政府累计投入300 多万元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2.2 完善标准体系

在充分吸收、借鉴绿色水稻国家、行业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洮北区绿色水稻标准化示范区标准体系》,标准体系既涵盖了水稻种子质量、检测、种植标准,还涵盖了土壤、农药、肥料使用准则标准,同时还涵盖了其产品大米的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其检验方法标准、农产品包装、标识、运输、贮存标准。其中包括通用标准29项,技术标准30项,管理标准10项,工作标准5项,从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到产品的每一环节都有科学、实用和可操作性的标准所依。

2.3 加强宣传培训

通过舆论先行、宣传引路、强化培训,提高农民绿色水稻标准化生产的意识。制作了《绿色水稻标准化种植技术》科教片,并利用电视讲座等形式向农户普及,推广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标准化培训,至今累计培训农民1万多人次,制成各种宣传手册下发到农户手中,使其家喻户晓,人人会用。

2.4 建立溯源制度

建立从浸种、育苗、插秧、田间管理、收获,到大米加工全过程的生产档案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水稻种植农户姓名、地块、农药化肥施用品种、使用量、病虫害防治情况等全过程的生产纪录,消费者可以追溯到大米生产源头,从而实现了农产品标签的可溯源性。

2.5 发展产业化经营

把农业标准化的实施与发展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在培育、扶持大米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引导企业建立标准化体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进行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目前全区年加工能力万吨以上的企业已发展到5户,年实际加工量在500吨以上的大米加工企业发展到20户。企业和农户签订定单,要求农户按照示范区建设标准进行生产,从备耕生产开始,就实行全程五统一:统一品种、统一用肥、统一用药、统一用水、统一栽培技术。实现了示范区建设与龙头企业的协调发展。

2.6 打响大米品牌

通过绿色水稻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确保了大米的品质和特色,进一步打响大米品牌,使其影响力不断加大。大米产品畅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30多个大中城市。

3 示范区建设的主要成果

3.1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得到全县认可

在种田观念、科技种田、规模化种植等方面,标准化所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各有关部门、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民对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示范区建设工作在认识的转变和加深过程中起到了推进作用。农业标准化已深入了千家万户,标准化种植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3.2 农民在标准化种植中得到了实惠

随着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规模逐渐扩大,已有95%的示范区乡(镇)获得订单,成为大米加工企业的原料基地,稻谷平均收购价高出市场价格20%~30%,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3.3 推动了龙头企业的发展

绿色水稻标准化示范区为大米加工企业搭建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广阔平台,大米加工企业由原来的几户发展到了20余户。

3.4 形成了多种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

绿色水稻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使农民从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转变为现代的标准化生产方式,涌现出了“龙头企业+农户+订单+标准”、“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基地+标准”以及“公司+基地+标准”等典型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农户所需的生产资料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全部由公司统一供给,费用年末收购时扣除,这样能有效保障了农业生产资料供给符合绿色食品质量要求,成为“龙头企业(公司)+农户+订单+标准”的典型标准化生产模式。

3.5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从强化管理、建立健全生产管理体系入手,将标准实施落到实处。从肥料、种子、农药到水稻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按标准化要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从源头上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3.6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有效运行

以实验室为依托,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从生产资料投入、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一直到大米成品实行全过程跟踪监测。以每年的“农资打假专项整治”活动为契机,有效发挥质监部门职能,集中力量开展“金质惠农”、“农资打假护农保春耕”活动。

目前,由政府推动、典型示范户带动、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拉动的农业标准化运行机制已经形成,企业和种植户的标准化意识进一步增强,水稻标准化种植的整体水平和产品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有效保障了洮北区农产品质量安全。

篇5:物业管理标准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摘要:

物业管理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当时正值英国工业革命的大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进工业城市,引起了对城市房屋需求的增加,但对其缺乏管理导致了诸如房屋破损严重、居住环境日趋恶化等社会问题。当时,英国有一位叫奥克维娅·希尔(OctaviaHill)的女士迫不得已为其名下出租的物业制定了一套规范租户行为的管理办法,出乎意料地收到了良好效果,招致当地人纷纷仿效,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物业管理”。时至今日,英国的物业管理最为一个固定行业,整体水平是世界一流的。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楼宇维修、养护、清洁、保安外,物业管理的内容已延伸到工程咨询和监理、物业功能布局和划分、市场行情调查和预测、目标客户群认定、物业租售推广代理、通讯及旅游安排、智能系统化服务、专门性社会保障服务等全方位服务。在普遍推行物业管理的同时,成立了英国皇家物业管理学会,会员遍布世界各地。

序言:物业管理标准化建设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型物业项目越来越多,并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花的钱越多,不但对物业本身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物业管理的服务和管理水平也要求很高,例如对物业的维修维护,甚至对各项投诉都要求物业管理者做的好,做的完善。这样要求物业管理者对物业管理进行宏观的和微观的细致管理,其中最好的办法是用统一的标准及相关法规来规范物业的管理,这就为我们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提供了市场需要。而我们所制定的管理标准针对的是在现代社会是最普及的行业,是关系到每个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的,而且必须使管理者对所管辖的物业内的事物能更方便、更快捷的进行有效管理,使业主(客户)对物业管理范围内存在的问题也能得到更满意的答复。伴随着各类物业类型的规模不断扩大和品种的不断增多,就拿住宅物业小区来说,像小区中的汽车停放,小区附带设施,小区的各项维修、投诉等都将越来越复杂,工作量也将越来越大。但我国物业管理大部分还属于起步阶段,长期以来人们使用统一的标准进行管理不够严格,而在一些管理方式方法中存在着许多缺点,最显著的就是管理标准化程度不够,给管理者本身带来管理难度。而物业管理标准化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对现阶段物业管理的现状作统一梳理,制定统一标准,树立良好的行业规范,促进行业持续建康的发展。

关键字:物业管理、标准化、建设

也无动力,管理不计成本,年终无核算,对该建立哪些规章制度和管理标准,心中无数,照搬照抄了别人的规章制度,使这些规章制度流于形式。

2、配套设施运作不理想。

目前,小区的投资建设与物业管理脱节,没有从物业的生产、流通与消费的全过程来通盘设计和全方位运作,配套设施运作不理想,物业管理滞后于住房消费使用。其公用设施本来已很少,商店、学校、银行、娱乐设施等本来不足,而这些商业性网点还因种种原因“名存实亡”。

3、维修保养不得力。

小区或写字楼一旦发生故障性事件而向物业管理公司反映(诸如电梯损坏、水管泄漏、电闸破坏、防盗门失灵、墙灰剥落等),往往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原因是物业管理公司在这些方面无能为力。他们一不具备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二无配备必要的维修队及设施,一旦接获维修投诉,只能向其他相关单位报告或申请维修,这显然不符合专业物业管理规范。

4、物业管理经费难以为继

。物业管理和建设一样,也需要资金的投入,在物业管理中,应该贯彻“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形成物业管理资金的源泉。但是,传统的福利住房消费观还有相当的惯性,不少住户往往把物业管理理解为无偿服务或低偿服务。这有悖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住宅消费原则,也是影响物业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一大症结所在。

5、物业管理法制不健全。

全国性小区物业管理方面的法规很不健全,诸如物业管理体制、物业管理经费、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公司的资质审查、住宅小区的物业验收交接等关于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中的重大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明确规定。为此造成了物业管理很难纳入依法管理的法制轨道,实行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等缺乏法制的根本保障。

6、物业管理公司与社会相关方面关系不顺。

物业管理公司在其经营管理服务过程中与街道、居委会、公安、交通、环保、卫生、市政、园林、教育、公用事业、商业及文化娱乐等部门都有密切关系。由于工作范围不明确,关系不协调,已成为小区物业管理中一大突出矛盾。

7、物业管理不到位

目前有物业管理公司不以“物业管理”为主业,而着重于多种经营,或只限于收租金和一般养护维修,而对于如何保养好建筑物的外貌、公用部位、周围环境,主动维修设备,提高物业的使用功能和经济价值则未能很好顾及,更谈不上特约服务了。

8、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各个省(市、区)申报参评全国优秀管理住宅小区,不足全国小区总数的30%,参评城市不到全国城市的1%,有6个省会城市拿不出小区参评。这里既有南北经济发展差异的客观因素,也有主管部门“重建轻管”的倾向。

第二节、物业管理标准化对现行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国家应尽快出台物业管理专业性法规,规范政府、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房产开发商、居住者各自的责、权、利,以及相互之间的法律关系,进一步明确物业管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地位和作用,为物业管理公司提供一个宽松、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使我国物业管理向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经营轨道上迈进一步。

1.国家尽快颁布针对物业管理的专业性法律。物业是涉及房地产、市政、公安、工商、商业、规划、通讯等多个部门的综合经济行为,单一的部门法规在具体执行的其权威性和规范作用受到限制,且上述单行法规自身存在各种局限性。国家亟需制定一部专业性的法律,对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业管理行为进行引导、规范和制约,包括对业主委员会的组织运作、业主公约、房屋使用公约的鉴定、规格、专业性物业公司的资质管理、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界定等等。

2.建立业主合约和业主委员会制度。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应尽快着手这方面的工作。以前建成已投入使用的大楼,可以帮助拟定完善、公正的业主合约(或房屋使用公约),并促使业主们签署,进一步指导协助大楼各业主成立健全的业主委员会组织。对于尚未竣工销售的房地产,必须指令和辅导开发商在销售之前拟定业主公约,为未来业主进行自主管理创造必要条件。

3.加强物业公司的资质管理。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应对物业公司进行严格的资质管理,实施注册和许可证制度,扶持市场化、社会化的专业性物业管理公司,引导专业性物业公司向大型化发展,创造规模效益,并将业绩优良的物业管理公司向业主委员会进行推荐。

4.设置机构,规范管理。国家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物业管理机构,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一些法规、政策对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开发商实施综合管理,并尽快编制物业管理劳动定额,各物业各工种的工作量、材料消耗,及以机械台班损耗等做出明确的测定,使物业在竞争中一方面即可双向选择,又可防止物业行业不正当竞争。

5.实行由业主委员会管理并自主选择物业公司的制度。由业主委员会选择物业管理公司,将会对物业公司的服务质量以直接的监督效果,促使物业公司提高自身综合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业主委员会和业主公约在交纳管理费、遵守秩序和公德方面也对内部成员具有强制约束力。

6.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物业管理水平。政府部门应对开发商按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的各项费用如维修、养护费、绿化养护费等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督,保证能及时到位,并科学合理地使用。业主委员会和房地产开发商有权对物业管理公司的日常管理,各项收费,房屋及公共设施,设备的养护、维修和搭乱建、改变房地产和公用设施用途,以及不履行物业管理合同、管理办法、规定的行为进行严格监督。

7.强化管理、树立品牌。

8.建立激励机制,促进物业行业健康发展。、第二章:物业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功能

小区物业标准化管理建设针对当代社会,住宅小区越来越成为居住的主流这一市场需要而应运而生的,是为小区管理着和小区用户更好的维护小区各项物业管理业务处理工作而制定,根据需求分析,实现小区管理业务,实现各项管理等几个方面的功能。

对物管中心来说小区的住户的报修,住户的投诉及处理的结果信息的反馈、小区内停车场的管理、各项设备的维修等都需要考虑到。住户报修管理需要仔细的记录报修的内容,接待的人员,日期,维修的人员,费用,住户对于维修后情况的反馈等各项情况资料。投诉管理需要记录投诉人资料、投诉内容及处理过程。对于小区内车辆要有车位编号、停车户主、车位位置等记录。

第一节:物业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基本功能:

(1). 对楼盘、户型要有介绍

(2). 对住户、房产资料要有记录

(3). 对楼房的租售情况有记录

(4). 对物业设备要有登记

(5). 对住户的水电煤气交费进行管理,保修进行处理

第二节::物业管理标准化建设对基本资料的管理

主要介绍住户、房产等基本资料。

(1).住户资料 介绍小区住户的姓名、工作单位等基本资料。

(2).房产资料 介绍小区中房屋的一些房型、面积等基本资料。

(3).物管中心,对小区各项常见业务的管理;其主要对报修、投诉、停车场、物业设备维修管理等进行管理

体现在:

a.物业设备维修管理 提供社区设施、设备清单、设备维修情况登记等资料。

b.仪表数据管理 提供小区住户日常生活中水表、电表等数据资料。

c.停车场管理 记录小区用户车辆位置、停车用户等资料。

d.收费管理 记录小区住房日常生活中所缴水费、电费等数据资料。

e.用户投诉管理 记录投诉人资料、投诉内容及处理过程等资料。

f.用户报修管理 记录用户报修项目及处理的情况等资料。

g.用户维修管理 记录小区用户维修项目及处理的情况等资料。

第三章、物业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实施办法

从目前整体的发展状况来看,物业管理行业被公众认为是门槛低、风险小的微利行业。那么,利润微薄就迫使企业要去寻求生存与发展的道路,即不断扩张,以规模求利润。应该说将企业做大做强,是所有企业的共同追求;让有实力的品牌企业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使的业主享受到优质服务,对行业的优胜劣汰是一件好事。但是一些企业在管理规模扩张的时候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往往是做大了但并没有做强。因此,企业在扩张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节:管理规模实现有序扩张

首先,具备训练有素的专业人才是实现有序扩张的前提条件。物业服务企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意味着一个项目需要众多的员工协力开展工作。保证员工能够保持企业既定的管理水平,应该是企业追求扩张前的必修功课。物业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地、复杂的工作,要想实现有序扩张就要在人才培训上下大功夫;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有计划地从专业院校招收物业管理及经营方面的专业人才,逐步改变企业管理人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向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方向迈进;建立公司人才储备库,把有培养和发展前途的员工列入后备队伍中,并有目的的下放到基层,“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从而,形成企业自己的人才库,一旦接管新的物业项目,即可组建强有力的管理班子进入。

其次,标准化管理是实现有序扩张的根本保证。国内的物业服务企业在行业摸索了十多年,对各岗的工作流程、标准应该有一套适合我们自己实际情况的范本,应以这种范本来消除员工流动性大而带来的管理服务标准下降的弊端。虽然现在不少物业服务企业在积极推行ISO9002质量管理体系和一些其他的标准性文件,但这些新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流程往往是束之高阁,流于形式,较少用于实践,更缺乏在实践中的持续改进。在这种情况下,项目不断增加,新员工大量涌入,但管理服务的水平,却由于对新员工培训的不及时、不到位而有所下降。这样一来,管理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企业的口碑和品牌却不能得到相应的提升。由此可见,推行标准化管理是实现有序扩张的根本保证。

再次,找准扩张项目是实现有序扩张的关键。在选择扩张项目时,提前要做详细周密的考察分析,可选择那些项目基础较好,业主的消费意识较高、区域经济相对发达的项目来做。只要企业具备实力并精心运作项目,就能得到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项目拓展的过程中,企业应该紧紧把握自己的品牌模式,将目光锁定能够发挥自己实力且有助于提升品牌模式的项目。如此有选择地外接项目,为树立企业形象、巩固企业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拓展项目的关键是企业要根据自身状况,在拓展方向上认真规划,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正确选择。

第二节:向高标准化的专业管理模式过渡

现阶段物业管理距离高标准的专业化管理存在一定差异。我们通常所说的物业管理的标准化的专业模式,其实只是物业服务企业内部的具体专业分工与协作,而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化的专业管理是指物业管理行业内,包括与相关行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也就是将管理内容细化后发包给清洁、秩序维护、设备维修等专业化公司,然后由物业服务公司对专业公司的工作进行监督验收,从而达到对物业进行管理的目的。

但就目前我国的物业管理状况来看,由于近年来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长,物业管理刚性成本持续

上扬,企业各项支出捉襟见肘,很多物业服务企业为了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已逐步走向项目分包的标准化专业管理道路,但其标准化程度还比较低,仅仅处于初级阶段。物业服务企业能够实行外包的项目,主要是保洁等简单的劳务型项目,标准化的专业服务市场还不完善,大致是一些管理或技术含量很低的劳动密集型项目。这与实行物业管理标准化建设是为了充分利用社会分工,用较高的标准备规范,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效率和专业服务水平这一目的的物业标准化管理建设理念是相悖的。

标准化的专业管理是国内外成熟物业管理最显著的特点。物业服务公司将自己的服务“社会化”,一般只负责整个住宅小区的整体管理,具体业务则聘请专业的服务公司承担。物业服务公司接盘后将管理内容细化后再分包给清洁、设备维修等专业单位。在具体管理方面,成熟物业通常采用封闭式管理,管理者对楼宇内治安、防火、清洁卫生、水电供应等全面负责。园区内还有24小时的昼夜巡岗,保证园区物业的绝对安全。在为业主的服务方面,物业服务公司做的也比较周到,管理人员充分考虑业主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如提供车辆保管、绿化养护、洗衣熨衣、看护儿童、护理病人、代订代送报刊、通报天气预报和股市行情等服务,尽可能地满足业主现实和潜在的服务需求,让每个业主感到舒适方便。

第三节:建立经营型物业管理模式

经营型物业管理模式是物业管理与物业经营的结合,是物业管理基本的运行、维护、服务提升到对物业资产营销和管理全过程的服务模式。物业服务企业不仅要做好物业管理工作,而且为业主、客户策划并实施物业经营方案,实现物业资产的经营效益;同时将服务由物业管理委托期,延伸到物业资产整个寿命期,为业主、客户提供更全面、更彻底的服务。这种模式适合于写字楼、零售商业物业、酒店式公寓以及其他可出租物业的管理中。经营型物业管理运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物业管理、租赁代理、物业估价、交易咨询和项目策划等。

据了解,国内外健康成熟的物业服务企业,大多数都为客户提供租赁、估价、交易、咨询、维护等服务。国外发达国家注册物业经理的职责也首先要求保障管辖物业的租售,在此基础上做好物业维护工作,良好的维护又反向推动物业的租售。在他们看来,优秀的物业管理不仅为业主、租户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而更重要的是经营型物业管理使物业资产的经济效益得到充分的发挥。经营型物业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和客户需要,更好的体现经营、管理的一条龙服务,减少客户投入的精力和资源,更主要的是还扩大了物业服务企业的盈利空间。物业服务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就是专业化管理与物业管理费不足之间的矛盾,租赁代理、交易咨询、估价等业务的佣金比例明显高于物业管理佣金比例,使物业服务企业综合实力和生存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在实施经营型物业管理模式的实践中,一要注重培养物业经营的人才队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在完善市场管理以及与国际接轨过程中,物业经营、物业管理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这就需要大量的租赁、法律、估价、测量、咨询、维护等专业人才。物业经营具有知识型、信息化、市场化的特点。没有丰富的经验和高素质的经营人才,经营型物业管理模式就无从谈起。二要注重向专业公司学习。目前,我们在物业经营专业上与境外先进的企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应该与一些优秀的物业服务企业在业务上保持合作,建立稳定的业务关系。在汲取他人的经营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专业人员和实力。三要根据不同的物业项目,处理好经营和管理的关系,使经营和管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要严格区分物业管理收支与经营收支,保持各类业务的相对独立和规范性。要特别注意的是,物业服务企业要具备与物业经营相关的专业资质,做到合法经营。

结束语:

物业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篇6:标准及标准化的作用与意义

一、推行设备管理标准化的意义

在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技术装备的完好有效是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为了在新形势下管理好现代设备,必须抓好设备管理标准化工作,对设备的一声,即设备的选型,试制,制造,购置,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造更新,报废等,确定共同遵守的准则。除了贯彻执行国教标准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外,要把企业在设备管理和维修中重复出现的业务,按照科学管理的客观要求,规定出标准的数据,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作为管理的依据。这就是公司为什么要推行标准化管理?

公司推行标准化管理,就是以ISO “三标一体”标准化管理体系为核心,融合其他优秀管理方法和要求,以产品实现过程为主线,优化资源管理,提高效率和效益,继续追求卓越,其目的于让股东、顾客满意和员工、社会受益,而达到临时胜利的管理途径。

什么是 ISO “三标一体”标准化管理体系?

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是指企业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领域内,以 ISO9000 质量管理、ISO 14000 环境管理、OHSA S 18000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规范要求。“三标一体”标准化管理体系框架内容?

1、方针、目标统一化;

2、管理职能一体化;

3、体系文件一体化;

4、过程控制协调化;

5、绩效监控同步化;

6、继续改进综合化。

推行标准化管理体系执行的难度?

标准化规范体系导入容易,建立真正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经过努也能实现,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规范体系建立后,由于缺乏一个简单易行的对照标准方法和工具,导致我国企业普遍存在对对照标准执行难的问题,企业员工的日常工作没有与规范紧密联系起来,规范化更没有深入到员工的头脑和意识中去,即贯彻标准化只是解决了建标,而并没有解决企业最需要的贯彻标准化执行,必需要看到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则标准化认证对企业的吸引力就会不断下降,企业规范化只会成为镜中花水中月,我国企业的规范化战略必将是一句空话。

“三标一体”标准化管理体系能为企业带来什么益处?

1、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素质;

2、有利于推进企业管理与国际规范接轨;

3、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4、有利于构筑企业优秀文化;

5、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重大意义?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是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项带有基础性、长期性、前瞻性、战略性、根本性的工作;是提高企业安全素质的一项基本建设工程,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根本途径;是保护和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无论是当前和今后,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对企业和全社会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重大意义具体在那些方面?

第一,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是预防事故、夯实安全生产基础的需要。第二,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是安全专项整治的继续、深化和发展。

第三,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是实施好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强化源头管理的有效措施。第四,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是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重要举措。

第五,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是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第六,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有助于提高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和行业安全监管部门的安全监管水平。6S管理是什么?

6S管理方法即指基于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自律)、安全等六个步骤而对现场实施管理的方法。

整理:要与不要,一留一丢; 整顿:科学布局,取用快捷; 清扫:清除垃圾,美化环境; 清洁:形成制度,贯彻到底; 安全:安全第一,消灭隐患; 素养:遵章守法,养成习惯。

6S管理能带来什么?

6S管理活动不仅能够改善生产环境,还能提高生产效率、产品品质、服务水准以及员工的士气等等,是企业减少浪费、提高生产力、减少高风险隐患的最佳途径,也是开展其他管理活动的有效基础。

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市场占有率;工作现场有序,清洁、舒适、安全、实现可视化管理工作,现场得到有效增值,工作现场管理有序、提高工作品质增加工。标准化解释

1、什么是标准?

标准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并经一个公认的机构批准。

2.什么是标准化?

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称为标准化。它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技术合作。

3.标准化有哪些基本特性?

标准化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抽象性;②技术性;③经济性;④连续性,亦称继承性;⑤约束性;⑥政策性。

4.标准化的实质和目的是什么?

“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是标准化的实质。“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则是标准化的目的。

5.什么是标准化的对象?

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凡具有多次重复使用和需要制定标准的具体产品,以及各种定额、规划、要求、方法、概念等,都可称为标准化对象。

标准化对象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标准化的具体对象,即需要制定标准的具体事物;另一类是标准化总体对象,即各种具体对象的总和所构成的整体,通过它可以研究各种具体对象的共同属性、本质和普遍规律。

6.标准的分级与种类有哪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规定,我国的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各级标准的对象、适用范围、内容特性要求和审批权限,由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做出规定。

按约束力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可分为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和指导性技术文件三种;

按标准化的对象分,标准可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大类。

7.标准化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标准化的基本原理通常是指统一原理、简化原理、协调原理和最优化原理。

8.标准化有哪些作用?

1.标准化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标准化是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途径;

3.标准化能够保证产品、工程、服务质量;

4.标准化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基础;

5.标准化是加强国际贸易与合作的有效工具。

9.标准化工作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1988年12月29日通过,1989年4月1日起实施,是我国标准化工作的基本法。

《标准化法》规定了我国标准化工作的方针、政策、任务和标准化体制等。它是国家推行标准化,实施标准化管理和监督的重要依据。

10.我国标准体制是怎样的?

我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

对需要在全国范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国家标准。

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

对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标准。

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对已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要求的企业标准。

另外,对于技术尚在发展中,需要有相应的标准文件引导其发展或具有标准化价值,尚不能制定为标准的项目,以及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技术报告的项目,可以制定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

标准化是一个过程,及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事实进行监督的过程。标准化的本质是统一,是对重复的或共同性的概念和实物所做的统一规定的活动,标准是标准化的产物,是对标准化的体现和标准化内容的载体标准化的目的是通过对特定标准化领域内的标准化对象制定有标准涉及的相关各方共同遵守的规则,是一定的事物,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秩序。

标准化的范围在广义上存在人类活动的一切方面的规则,狭义的即技术的标准化 标准化是一门科学,有明显系统性的,有组织的活动过程

标准化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任何一项标准必然需要完善与提高。

什么是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管理是指符合外部标准(法律、法规或其它相关规则)和内部标准(企业所倡导的文化理念)为基础的管理体系。

简介

技术标准是对技术活动中,需要统一协调的事物制定的技术准则。它是根据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针对具有普遍性和重复出现的技术问题,提出的最佳解决方案。

管理标准是企业为了保证与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总的质量目标而规定的各方面经营管理活动、管理业务的具体标准。若按发生作用的范围分,标准又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部颁标准和企业标准。以生产过程的地位分,又有原材料标准、零部件标准、工艺和工艺装备标准、产品标准等。在标准化工作中,又通常把标准归纳为: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和卫生安全标准。

应用

标准化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可运用到生产、开发设计、管理等方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作为一个企业能不能在市场竞争当中取胜,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的标准化工作能不能在市场竞争当中发挥作用,这决定标准化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存在价值。

阶段步骤

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企业标准化工作要攀登三个台阶,要走“三步曲”。

第1步,制定好能确切反映市场需求,令顾客满意的产品标准;

第2步,建立起以产品标准为核心的有效的标准体系;

第3步,把标准化向纵深推进,运用多种标准化形式支持产品开发。

这三步的具体含义是:

第1步:制定好能确切反映市场需求,令顾客满意的产品标准。保证产品获得市场欢迎和较高的满意度,解决占领市场的问题;

第2步:建立起以产品标准为核心的有效的标准体系。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生产率的提高,使企业能够占稳市场,不至于刚占领市场,由于质量不稳退出市场;

第3步:把标准化向纵深推进,运用多种标准化形式支持产品开发。使企业具有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即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市场不是固定的,不是开发出一种产品,制定了一个标准,就几十年可以不变,市场经济没有这种机制。市场是多变的,企业必须具备这种应变能力,这就是使企业不仅能够占领市场,站稳市场还能够适应市场,扩大市场。

标准化要一步一步的跟着企业的市场运作来转,一直转到这个角度,登上制高点,这才能体现出标准化的作用和价值。这三步曲中的每一步,都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要抛弃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的种种弊端,每个企业都要从自身的情况出发,通过创新开辟自己的道路。标准化要赢得竞争,就必须创新。企业标准化不能再走老路了,创新才有出路。企业标准化不能孤军奋战,要同各部门协作配合、互相支持,发挥整体系统功能,才能走好三步曲。

一、制定好产品标准是企业标准化的第一步

二、标准形成体系才能发挥作用

三、产品开发领域是企业标准化的制高点

什么是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管理一般主要指生产类企业在设计、生产、检验阶段的标准化。设计图纸要标准

化(绘制幅面、画法及符号线条、数字、单位等)。包括标准件的利用率;生产工艺标准化--指制定工艺标准并遵照执行,检验更是包括方法、判据等。

核心是首先建立企业产品标准。总之这是技术规范化的一个进步。你可以上网搜索这方面的知识。

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还要不断修订、发布新标准。这个管理工作需要领导支持和技术部门的大力配合。ISO9001是更为全面的标准化管理。

二、设备标准化管理方案

1、设备管理标准化的目标:

通过实施标准化管理,使设备的受控状态达到逐步加强,并提高对设备预见性管理的能力,进而避免设备临停次数,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切实使我公司的生产高效、稳定的进行。

2、设备管理标准化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成立设备管理标准化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领导各成员小组的职责:

组长:负责制定标准化管理方案并进行监督落实工作;进行月度设备运行状态的标准化;预见性设备管理标准化(包括改进和技术创新項目);外协队伍进行检修管理的标准化。副组长:将机电设备各項标准化管理汇集成册;并具体负责机械、电气设备、计量设备管理标准化的制定以及设备培训标准化的制定和落实;负责现场设备管理的标准化的制定和监督落实。

手文栓:负责设备润滑标准化方集的制定并进行监督和落实;

机械工程师:负责机械设备巡检以及机械设备标准化管理方案的制定并进行监督和落实;机械设备检修计划管理标准化;机械设备检修质量管理标准化;机械设备培训方向管理标准化。电气工程师:负责电气设备的巡检,电气设备的检修、电器设备的相滑管理标准化的制定和落实。

****:责突发性设各事故管理标准化的制定以及收尘设各管理标准化的制定。

各工程师:进行设各备件的更換周期述行不断的总结,根船以前的经验到今年年底之前拿出备件更換周期的名细表,将所负责的设备制定标准化管理方案并进行监督和落实。

工程师:对生产系统的水路系统以及冷却设备进行制定设备标准化管理方案进行监督和落实。各主任和工段长:对制定的各项标准化进行执行和贯彻。

3、设备标准化管理的内容和实施步骤

3.l、设备标准化管理的内容:

(1)根指生产实际情况,制定全年公司的每月生产任务完成计划以及设备临停和设备检修时间;要求各参与标准化管理的人员要熟悉整体大的生产计划。

(2)认真做好巡检的记录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的ERP管理,各负责人要对每周所负責的设备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为有计划的检修工作真定好基础。

(3)将设备的备件准备、备件的更換周期、设各的润滑周期进行针对性的总结,并和公司的生产计划进行有机的结合,来保证生产的连续性。

(4)每月要对生产的设备状态和生产情况要及时的总结,并对下月的生产以及设备的检修工作进行有计划的安排,使生产部的各生产骨干清楚生产部的生产构想。

(5)通过加强设备的巡检和对设备状态的有效总结,使对设备的有计划检修工作得到较为全面和认真的进行,在进行计划划检修时一定要注重检修的质量。

(6)针对生产中出现的突发行设备问題,要及时和上级领导以及各兄弟厂家加理联系和沟通,形成快速和高效的反应机制,以便保证生产的连续进行。

(7)通过各种数据的积累,形成相对稳定和交叉的设备管理网络,根据生产计划、生产季节、生产设备状况、设备备件状况、产品销售状况、原燃材料状况等拿出

系列的设各标准化管理方式,并进行不断的落实和完善。

(8)通过总结和标准化管理的实施,在生产稳定提高的基础上,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创效工作,形成良性设备管理的模式。3.2、设备标准化管理实施步骤:(1)成立组织形式;

(2)确定每人所负责的责任和努力的目标;

(3)将设备标准化管理分为几項内容:(a)设备巡楠管理标准化;(b)设备润滑管理标准化;(c)设备检修计划管理标准化;(d)设备检修质量管理标准化;(e)设备易损件更换周期管理标准化;(f)设备冷却水系统管理标准化;(g)突发性设备事故管理标准化;(h)预见性设备管理标准化(包括改进和技术创新项目;(i)设备现场管理标准化;(j)设备运行情况总结标准化;(k)计量设各管理标准化;(1)外协队伍进行检修管理的标准化;(m)设备培训方面管理标准化。

(4)各种管理标准化的内容到2016年6月前基本完成,并于2016年7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

4、进行具体制定设各管理标准化的要求:

4.l、要充分结合全年生产计划的总体构想以及各季度生产的特点来进行制定相应的设备标准化管理的内容。

4.2、在指定管理标准化内容时,要力求简洁,具各可操作性,否则不要进行制定。4.3、一旦标准进行制定,将严格按照标准规定内容进行考核和落实。

上一篇:北京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小朋友的家》教学设计下一篇:班组长学习心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