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论语十则教学案

2024-05-21

10论语十则教学案(共6篇)

篇1:10论语十则教学案

[转载]《论语》十则复习课教学案(人教七上)(2012-04-26 15:55:54)转载▼标签: 转载原文地址:《论语》十则复习课教学案(人教七上)作者:园丁集

《论语》十则

课题:《论语》十则课型:复习课课时:一课时

主备人:李茹审核人:

复习目标:

1、积累孔子及《论语》的有关常识

2、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字:字音、字形、通假字;词:课下注释中的重点词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句:主旨句、运用修辞的句子、课下注释中的句子)

3、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4、会背诵、默写、翻译全文

复习方法:知识整理法、自由背诵法、提问法、联想记忆法

复习过程:

一、学生围绕目标自由复习,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提问,或者以小组为单位提问。为下面回答问题做铺垫。

二、教师出示做好的课件让学生回答,或齐答;或单人回答。以记忆为主。

三、教师课件的相关内容。

(一)文学常识积累

1、《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约485章,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为“至圣”“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

(二)字词句积累

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论()语不亦说乎()而不愠()传不习乎()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弘毅()曾()子

诲()女()知之乎不思则wǎng()不学则dài()

其shù乎()

答案:lún yuâ yùn chuán zhì hóng zēnghuì rǔ 罔 殆 恕

重点字词解释

1、学而时习之()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吾日三省吾身()()()()

4、传不习乎()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择其善者而从之()

10、士不可以不弘毅()

1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2、其恕乎()()

答案:

1、时常地复习

2、生气、发怒

3、人称代词,我;每天;泛指多次;反省

4、老师传

授的知识

5、真诚,诚实

6、旧的;可以把

7、迷惑,这里指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有害

8、这

9、优点

10、刚强,勇毅

11、凋谢

12、大概,也许;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通假字

1、不亦说(yuâ)乎:通译为:

2、诲女(rǔ)知之乎:通译为:

3、是知(zhì)也:通译为:

答案:

1、“说”同“悦” 愉快

2、“女”同“汝” 你

3、“知”同“智” 聪明

古今异义词

1、不亦君子乎

2、可以为师矣

3、是知也

4、死而后已

5、然后知松柏

6、三人行

答案:

1、君子 :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义:对人的敬称

2、可以:古义:可以把 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3、是: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性动词

4、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5、然后: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的连词

6、三:古义:表示多。今义:三,表示确数。

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2、温故而知新()()

3、见贤思齐焉()

答案:

1、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译为:按一定的时间。

2、故,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学过的知识。新,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新的体会,新的发现。

3、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贤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一词多义

1、而:①学而时习之()②人不知而不愠()

③任重而道远()④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答案:①表承接关系的连词,不译 ②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为:却

③表并列关系的连词,不译 ④表修饰关系的连词,不译

2、知: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温故而知新()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④是知(zhì)也。()

答案:①了解②领悟 ③明白 ④ 同“智”,聪明

3、已:①死而后已()

②自董卓已来()《陈涉世家》

答案:①停止 ②同“以”

4、信: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陈涉世家》

③谓为信然()《陈涉世家》

答案:①真诚,诚实 ②同“伸”伸张 ③ 确实

5、殆:①思而不学则殆()

②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陈涉世家》

答案:①有害②大概

6、其:①:择其善者而从之()②其恕乎()

③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答案:①:代词,他们 ②大概,也许 ③用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

本课的成语积累:

1、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2、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指要老老实实,不要不懂装懂。

4、见贤思齐: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5、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表示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6、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

7、任重道远:担子沉重,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奋斗。

8、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为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

9、岁寒松柏:严冬之时,才知道松柏耐寒而不凋谢。比喻在艰苦的逆境中才能看出人的高贵品格。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

文言句式:

1、判断句式: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2、省略句:

(1)“可以为师矣。”等于“可以(之)为师矣。”译为:可以把这样的人当老师了。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于“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译为: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3、固定句式:

不亦说乎?(不亦„„乎:不也是„„吗?)

名句默写: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来表示;

4、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内容与写法的理解

1、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

(2)温故而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学习态度: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思想品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中考链接

(2007年)安徽省

《论语》四则

①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②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季氏》)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⑤,月无忘其所能⑥,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②[便辟]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④[便佞]善于花言巧语,而言不符实。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

(2)学而不思则罔()

(3)可谓好学也已矣()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2)思而不学则殆。

3、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

4、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④则内容的理解。(4分)

答案:

1、(3分)(1)从:听从 或:采纳、听从(答“学习、跟从”也可)

(2)罔:迷惑或:迷惑不解、迷惑而无所得

(3)好:喜爱或:喜好、喜欢(每小题1分)

2、(4分)(1)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

(2)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殆”翻译为“有害”或“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均可)(每小题2分)

3、(4分)第①则: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 第②则:择友之道

(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4、(4分)要点:好学就是勤奋学习,学习新知,巩固旧知’。(答出要点得2分,扣住要点又能联系实际可得满分)

篇2:10论语十则教学案

第10课《论语》十则

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建议安排2课时)

[学法导引]

《<论语>十则》整篇都是人生格言,或谈求知态度,或谈学习方法,或谈修身做人,都给人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其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等都是妇孺皆知的修身养性的名句。

学习本文首先要会读会写“愠,罔,殆,哉,悦”等生字,能理解并运用“温故知新,三省吾身、死而后已、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成语;其次要了解并记住文言文中常出现的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还要能区别、熟记文中谈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不同语句,并联系实际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典题例析]

例题: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怒惧)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B、吾日三省吾身(反省)是知也(这)

C、诲女知之乎(通“汝”,你)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D、为人谋而不忠乎(办事)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相信)

解析:此题考常用实词、虚词的含义的理解分析,属小综合题。

参考答案:D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填空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论语()吾日三省吾身()诲女知之乎!()诲女知之乎!()不亦说乎()殆()人不知而不yun()

2、在括号中解释加点字,在横线上解释整个词语。

(1)温故知新()_______________

(2)见贤思齐()_______________

(3)任重道远()_______________

(4)三人行,必有我师()_______________

(5)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

(6)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_

(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_______________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比较下列各句“而”的不同用法,按A、(顺接)B、(转接)分别归类,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A、学而时习之()B、人不知而不愠()

C、思而不学则殆()D、择其善者而从之()

5、下列对《〈论语〉十则》中句子(谈学习方法与谈学习态度)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殆。(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A、(1)(2)(3)/(4)B、(2)(3)/(1)(4)

C、(2)(3)/(1)(4)D、(1)(3)/(2)(4)

6、选出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A、别人不知道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B、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C、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D、别人不了解,我就不怨恨,不是君子吗?

(2)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A、选择其中善良的跟随他,其中部善良的让他改正。

B、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C、看到他们的优点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让他们改正。

D、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训练二

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岂不善者而改之。”

1、以上这几句语录选自《》,这本书是记录_______________ 的书。这本书是

____________家的经典著作,与《》、《》、《》

合称“四书”。

2、从这句语录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_______________“学习”与“思考”二者的关

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从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种观点是否与第5条语录的观

点相矛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几条语录看,孔子认为,一个人可以所有人那里学到东西,因为如果别人比自己优

秀,那么 _______________;如果别人有缺点,那么___________ ____

5、以上五条语录中,现在仍有生命力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下面的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衰,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

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 “何

为不去也?”曰:“无苟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苟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

[注释] 式同“轼”,车前的横木。这里理解为“凭着轼”(表敬意)。壹似:很像。

舅:公爹。古时候女子称丈夫的父亲。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孔子过泰山侧()(2)夫子式而听之()

(3)然()(4)昔者吾舅死于虎()

(5)何为不去也((6)小子识之()

8、“小子识之”的“识”应读为_________

9、“式而听之”中的“而”表示(A、顺接B、转接)

10、文中的“夫子”指的是____________

11、妇人当时在墓前哭的是___________

12、妇人的丈夫儿子因何而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3、“而曰”前省略了主语,如果补出来,应该是_______________。

14、文中哪句话可做本文的主题?请翻译这句话。

三、请仿照例句,根据提示,写出成语。

最遥远的地方----天涯海角最荒凉的地方----荒无人烟

最悬殊的区别----最反常的气候----

最昂贵的稿费----最难做的饭----

最短的季节----最绝望的前途----

最高的巨人----最长的脚----

最难走的路----最大的地方----

【探索时空】

[热点话题]

课堂上,老师问同学:你的理想是什么?同学们畅所欲言。

生A:我的理想是当科学家,探索太空造福人类。

生B:我的理想是像老师一样,长大也当老师。

生C:我的理想是彩票中大奖,买一座带游泳池的大大的房子,一辆豪华轿车。

生D:我的理想是现在认真读书,先考上好的高中,再考上好的大学,最终的理想等考上大学以后再来确定。

„„

对于他们的说法,你有什么意见?你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理想?青少年应该树立怎样的理想?请结合第二单元的学习谈谈你的看法。

[研究与思考]

1、《人生寓言》中,王子的经历告诉我们,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理想》这首诗也反复强调:“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而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有一首流行甚广的歌词唱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些都说明了,实现理想要经过许多艰难的曲折。请联系你身边的生活或查书、上网,找出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证明“实现理想要经过许多艰难曲折”的观点。

2、品读下面的语句,用一两句话写出你读后的感受。

(1)理想是世界的主宰(霍桑)

答:

(2)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的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答:

(3)有人活着没有任何目标,他们在世间行走就像河中的一根小草,他们不是行走,而是随波逐流(塞涅卡)

答:

(4)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丧失;哪儿都是目标,哪儿就没有目标(蒙田)

答:《〈论语〉十则》训练一

1—

2、(略)

3、A

4、ABBA5、D6、(1)B(2)D、《〈论语〉十则》训练二

一、1、论语孔子及弟子的言行儒孟子大学中庸

2、不断学习、复习相辅相承辩证统一的。

3、温故知新经常学习的人不会矛盾只要虚心学到处都有老师。

4、学习他优点自己也有的就反省自己。

5、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

6、略

二、7、(1)经过(2)它,指哭声(3)是的(4)在(5)离开(6)记住

8、zhi9、(A)

10、孔子

11、丈夫的父亲

12、老虎很凶猛

13、妇人

14、苛政猛于虎也。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猛啊。

篇3:《〈论语〉十则》课堂教学设计

在历史的长河中, 随着时间的流逝, 有些叱咤一时的英雄豪杰可能已经黯然失色, 但是不管历史如何变迁, 中华文明却一脉相承。诸子百家中最为显赫的一家是儒家,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为什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尊孔”决议, 其总统奥巴马访华演讲时引用孔子语录?为什么有人断言孔子思想必将照亮世界?

二.拜访孔子, 了解其人

1.学生讲述心中的孔子

2.教师点评、补充、归纳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两个主要流派, 一个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 一个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孔子是先秦儒家始祖,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典籍整理编订家, 被尊称为“万世师表, 至圣先师”、东方的太阳。

细读《论语》, 发现孔子还是一位志士、勇者、智者、仁者。他积极进取, 有匡复天下的大志“苟有用我者, 期月而已可也, 三年有成”;他坚持人生理想“吾道, 一以贯之”, 在逆境中执著一辈子, 不变节、不移志;他既重道德情操, 又重实务实效, 坚持用双重标准衡量他人;他教导人们“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让仁爱丰盈天地。

三.走进《论语》, 了解其意

(一) 学生讲述《论语》其书

(二) 教师点评、补充、归纳

1.人生智慧之书

(1) 重视教育。首创私人讲学之风, 相传有弟子3000千人, 著名者72人, “有教无类”的均衡教育, 在孔子那里基本实现。创立了相当系统的教育理论, 强调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讲究务实“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提倡“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原则。

(2) 强调仁爱。“仁”在《论语》中出现了96次, 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什么是“仁”?“仁”的根本意义就是“爱人”, 即尊重人、同情人、理解人、宽容人。

(3) 注重育人。孔子教导人们要老老实实做一个知天命、有弘毅的真正人。知天命就要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缺憾。弘毅, 就是胸襟开阔、知识广博, 有百折不挠的意志。

2.审美之书

(1) 言简意赅, 含蓄隽永

(2) 善用比喻, 形象生动

(3) 人物形象, 栩栩如生

四.走进课文, 理解内涵

(一) 品读文本, 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朗读课文, 享受语言美

2.师生双向交流, 提出、解答问题

(二) 研讨文本, 指导言行

1.学生交流, 互相启发

(1) 课文中的十则语录, 主要谈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孔子对君子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学而不厌、不知不愠、一日三省、行重于言、诲人不倦、不做器皿、周而不比、人生三戒、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 假如让你从课文中, 选择语录作为座右铭, 你将选取哪条?为什么?

(3)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 你认为哪一点最有价值, 为什么?

(4) 孔子说:益者三友, 损者三友。有人说:多个朋友多条路。谈谈你的想法?

(5) 请联系生活实际, 谈谈你对“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看法。

(6)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 成为君子, 需要行动、更需要坚韧, 你有信心吗?

2.教师点拨, 触动心灵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问答体著作, 被誉为儒家经典、东方圣经。虽然离我们有些遥远, 但孔子语录值得我们百回读、百味读。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是心灵的鸡汤。《论语》中道德人格的等级是“圣人—君子—小人”, 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圣人。虽然圣人的境界太高, 不是人人能够达到, 但走近圣人, 努力成为君子, 是完全有可能的。

五.课外延伸, 潜移默化

1.阅读易中天《中国智慧—我读先秦诸子》、于丹《〈论语〉心得》

篇4:10论语十则教学案

其实,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涉及到学生、教材、教师三个方面,所谓教学策略无非就是语文教师通过一些手段使教材和学生之间产生联系,最终使学生全方位地熟悉并掌握教材。对语文教师而言,他完成了教学任务;对学生而言,他掌握了教学内容;对学校而言,它实现了教学目标。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却被我们自己复杂化了:简单的就是最好的。所以我认为多年来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都忽略了简单的原则。教材《(论语)十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原则。遗憾的是我们总是信心不足,底气不够,半途而废。

《<论语>十则》就学习方面做了精准地说明:第一是“时习之”;第二是“温故而知新”;第三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据我二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三个方面下功夫,那么我们的课堂将会简单起来,效果就会好起来。滴水穿石就是最好的例证。

多媒体教学虽很现代化,但适用性特别是在农村中学并不强,相反,《<论语>十则》里面所阐述的那三点确实简单实用,下面我就一一论述。

首先是“时习之”。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简言之就是听、说、读、写。考试的题型也无非是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写作运用三大块。综合学生的语文分数,最终能决定高分或低分,及格或不及格,往往不是因为阅读理解或写作运用,常常是因为基础知识即最常见的字不认识。不会注音。不能正确书写。为此,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很不理解:我已经在课前让学生预习了字词,课堂上我也检查过并重新订正过,怎么会这样呢?还有的语文教师甚至抱怨学生,说学生太差了,太不自觉了,太不认真了,简直没法教。平心而论,当语文教师当到这个份儿上确实让人郁闷甚至悲哀。这个问题难道解决不了吗?不!《<论语>十则》给了我们答案。前面我已经说了我们总是信心不足,底气不够。在课堂上如果我们经常讲解字词,那么我们自己就会认为没有水平,就更说不上快乐了。可孔子在《论语》里却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并不难理解,可为什么我们总是做不到呢?学生字不会,我们就在课堂上查,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我们经常去查。隔三差五就测试一下,还会有多少学生不会呢?包括古诗文背诵、默写、翻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你经常地有针对性地去查一些学生,他能不会吗?我们的语文教师既做不到“时习之”,又谈不上“不亦说乎?”怎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呢?如果再认为学生不自觉,不认真,不主动,太差了,和学生怄气,那么你说这究竟是谁之过呢?因此,事实证明,学生通过老师的“时习之”实现了“时习之”后。掌握了书本上的基础知识,他个人的情绪也会好起来,即所谓的“不亦说乎?”到那个时候,你还愁课堂教学效果吗?基本功是如此,阅读理解和写作运用也不例外。

其次是“温故而知新”。事实上“温故”很容易,“知新”就难了。前面我们谈的“时习之”,其实就是“温故”的过程,不过这里一定要提示大家,“温故”一定要落实,既有练习,又有批改,有订正,有讲解。“知新”就是在反复学习的基础上要注重自己的感悟和想法。这种感悟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这个教学环节也需要教师去落实,你一定要安排学生去写。作为老师你要及时去批改。这样“知新”的过程就落实到课堂上去了,久而久之,学生“温故而知新”的思维习惯就形成了。记得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很注重对考试本身的认识。单就这样一个问题,我就不断地和学生思考它,认识它,最终帮学生形成对考试的科学认识。实践证明,在我所教的班级中,其他学科的成绩皆为校倒数第一,而我的语文却是校正数第一名。事后想一想,我只是把“温故而知新”这个观念落实到了寻常课堂中,不能说多先进,但至少是有效的,我认为有效的就是科学的。

最后一点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语文老师久了,可能感觉就比较迟钝了。但高度认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是语文课堂的终极目标。如果把学习比作吃饭的话,那思考就是消化。光吃饭不消化,不管你吃的是什么,都是无益的,光学习不思考,学过的知识就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语文课的背诵对于学困生而言就是一个难题,如果我们当语文老师的能对所背诵的对象做一些思考,也让学生自己对所背诵的对象做一些思考,也就是做一些新的尝试,学困生就能很愉快的完成任务。这一点我也做了实践操作。分段背诵,抄写背诵,互相提示背诵,当堂示范背诵等手段的综合运用,使得学困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背诵也就不再是难事,学困生的信心自然也就得到了提升。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对这样一些细节做一些思考和尝试,那么我们的课堂效益自然就有了,每一节课都会有新的收获。无论是对语文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种进步和提高。

篇5:10论语十则教学案

学习重点: 读懂《论语》十则,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等;

学习难点:读懂《论语》十则,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补充材料

1.作家作品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孔子30多岁就已经很有学问,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他又回到鲁国。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但鲁定公最终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2.背景材料

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朝奉周天子,为王室效力)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天下争战不断,动荡不安。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从这种思想出发,孔子认为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守其“礼”,社会则能重新走上正轨。很显然,孔子“正名”的思想,是鉴于当时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现实而阐发的。孔子也讲“仁”,不过“仁”更是作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对于从政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治”。

三、字词梳理

1.识字注音

论语( )   踰矩( )  盍各言尔志( )   轻裘( )       曲肱而枕( )

2.通假字

(1)可谓好学也已( )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3.古今异义

(1)敝之而无憾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日克己复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类活用

(1)就有道而正焉(       )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4)知者动(      )

(5)饭疏食、饮水(      )

(6)克己复礼为仁(      )

(7)戒之在得(      )

5.特殊句式

(1)敏于事而慎于言(      )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四、导学问题

1.基本理解:

①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

②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

③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2.深入理解:

① 请结合孔子的经历探究他为什么主张“慎于言”。

②如何看待孔子对于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思想?

五、练习

1.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B.五十而知天命

C.可谓好学也已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逾:超越。

B.愿无伐善,无施劳        施:施行。

C.知者动,仁者静        动:活跃。

D.小人长戚戚          长:总是。

3.下列各句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A.请事斯语矣

B.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C.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D.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可谓好学也已

B.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C.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D.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5.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敏于事而慎于言

C.月出于东山之上

D.亦将有感于斯文

6、默写出下列名句。(4分)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4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以上“公治长”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以上“颜渊”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以上“季氏”篇)

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愿闻子之志      愿:希望。

B.克己复礼为仁    克:克制。

C.回虽不敏        敏:敏锐。

D.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既:已经。

2.下列语句被编成四组,全都能表现孔子“仁”的观点的一项是 (   )

①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③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⑤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⑥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节选部分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询问颜渊、季路的志向时,子路表现得比较坦率,颜渊则比较含蓄。

B.从子路敢于询问老师的志向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师徒之间平等的关系。

C.孔子认为,“仁”是瞬间可以实现的,实现“仁”不在于别人,而在于自己。

D.针对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的心理和生理的不同特点,孔子提出了“三戒”之说。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

三人“言志”的语言显示出他们不同的个性。子路抢先回答,急躁而不谦让,神情、个性跃然纸上;颜渊则表现出温文、舒缓的儒雅风度,内容上显示其极其重视德行修养,语势上显示出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孔子态度庄重,语调舒缓,完全是长者风范。“言志”的三句话简明、精确、含蓄而内蕴丰富,极具启发性。

②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

孔子的基本思想就是“仁”,就是为了人类生活所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男女老少,每个人平等相处,安分守己,这是孔子所主张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③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的这句话是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来说明智者与仁者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质特征的。“知者乐水”,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这同智者捷于应对、敏于事功的精神品质相类似,能够引起智者精神上的共鸣。同样,“仁者乐山”是因为山屹立不动、宽厚育物的静的特征同仁者宽厚爱人、沉着稳健的品质有相通之处,能给仁者带来精神上的喜悦。

2.深入理解:

① 请结合孔子的经历探究他为什么主张“慎于言”。

孔子主张“慎言”,即少说话,说的时候要慎重,其原因是:(1)孔子很重视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即“言忠信”“言思忠”,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而如果爱说话,就难免言过其实,言行不一致,于道德就有愧了。(2)孔子认为说话要择取恰当时机,这样才不会引起人的反感,也才能发挥作用。(3)孔子认为德是内,言是外,内在充实自然能发之于外,外在却不一定对内在有所裨益,更反对花言巧语,他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

②如何看待孔子对于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思想?

孔子这种思想和儒家提倡的安贫乐道的思想相一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封建统治者利用它要求被剥削人民安于贫困,以巩固封建制度;另一方面,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发展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重视和坚守民族气节、革命气概的优良传统。没有“于我如浮云”的精神,就做不到富贵不淫;没有“不改其类”的精神,也就做不到贫贱不移。前一方面的影响是消极的;后一方面对我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有积极作用。

杨育馨

篇6:《(论语)十则》教学案例

[教学设想]: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大多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是古代儿童蒙学读物。本文所选十则,篇幅短小,内容浅显,适合初一学生学习。但笔者也发现这些内容都只是只言片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也许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虽然《论语》已经远离我们两千多年,但是仔细阅读,我们发现其实每一则都与我们的学习密不可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论语》蕴含的精华思想,如何让学生能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畅谈对它的感悟与启示,将是我课堂设计最主要的出发点。在备课的过程中,一位老师提出的“语文交际场理论”引起了笔者的兴趣,该理论指出:“把教师与学生的“思考”通过时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让这种“思考”接近更为原始的状态,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完全融合,进而让教师、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交际,实施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目标。”该理论正好与笔者对本课的教学设想不谋而合,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决定尽量以该理论引导学生爱上《论语》,爱上孔子,让原本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圣人孔子变成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位慈爱博学的长者,让原本晦涩难懂的《论语》变成我们生活学习的指南。

然而如何实现“场复原”,如何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如何让《论语》在二千多年以后仍具有现实意义?这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这节课的难点。

因为年代久远,再加上历代各种文人对《论语》的不同解读,造成了现在很多学生并不能真正领会孔子的思想。而一些教参上按“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对《论语》进行归类划分,更让笔者觉得匪夷所思。孔子的时代没有中考高考,读书也不是为了考试,当时人们读书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做“学问”。而对“学问”的定义,在儒家的思想上,做好人,做好事,这就是“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正如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在他的著作《论语别裁》中说的那样:“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个人。”在孔子看来,学习绝非只是课本学习,更重要的是道德、人格、灵魂的提升。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从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2.了解文言文的—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3.能熟练背诵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2.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其成为反省自己的镜子。

2.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内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人说:这是一个缺乏偶像的年代,你赞同吗?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引导学生了解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偶像,而是缺少发现偶像的眼睛,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孔予这样一位值得我们一生去敬仰的先贤圣人。

二、走进孔子和《论语》(1)认识孔子

先让学生介绍自己所认识的孔子,在此基础上,笔者再适当地出示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上记载的关于孔子的资料:

1.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四边高,中间低),因名日丘,字仲尼” 2.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3.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吏(仓库管理员)。4。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地方行政长官),一年,四方皆则(效法)之,由中都宰为司空(国家建设部部长),由司空为大司寇(宰相助理)。

5.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二反乎鲁。

6.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设计意图:笔者所选的这些内容涉及到孔子人生的方方面面,丰富有趣。而且出自《史记》,让学生觉得真实可信,有凭有据。(2)说说《论语》。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此书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社会中《圣经》一书,所以也有人把《论语>看成是中国人的《圣经》。

设计意图:笔者把《论语》与《圣经》相提并论,目的是让学生能更加清楚明了地了解《论语》在中国的地位,以及其几千年来对中国社会的重要意义。

三、创设情境,走进第一则 1.创设情境:

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当!当!”孔子学院开学啦,只见身高九尺有六的孔子穿着一袭长衫,款款地走到种满杏树的大庭院里,大庭院里已经坐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子,其中有鲁莽冲动却又刚正不阿的子路,有能言善辩又富甲一方的子贡,有深得孔子喜爱的居陋巷而不改其志的颜回,有后来继承了孔子衣钵的曾参,还有那个爱在大白天睡懒觉,被孔子骂为朽木不可雕的子我„„只见孔子款款地走到他们中间,说出了开学典礼上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句话讲完了,孔子微微一笑,转身走回他的书斋了。现在,我们都是孔子的学生,我们该如何理解孔老夫子这三句话的意思呢?

学生对照注解,解释三句话的字面意思,教师适时点拨,并且要强调:时、说、朋、知、愠、君子。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把教学的触角延伸到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交际场中,进行“场复原”。2500年前的孔子学院鲜活地出现在孩子们面前:孔子活了!学生也就能在新鲜有趣的氛围中学习,让他们对文章的字词不再望而生畏。2.比较阅读:

子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你赞同孔子的观点吗?我不赞同:

余日:

“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愁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圣人乎?”(《学而》)

设计意图:这一则真的只是在讲”学习要反复练习,把以前不懂的弄懂了,有了新的收获,就会感到快乐”吗?真的只是在讲“和朋友在一起很快乐”吗?真的只是在讲“不被别人理解也不要生气”吗?是不是我们没有看懂?那么孔子到底想说什么?通过质疑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的言外之意。3.质疑探讨:

这三句为什么要放在一起,他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吗?

设计意图:笔者会先对学生交代,这个问题,是许多人不解的问题,几个语文网站的“论坛”中都有人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可惜结论都不能让人信服。你若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种创见。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也许学生也不能说出什么好的原因,但这一问题能吸引学生探究。而笔者也会表明自己的观点,这三句的共同点:做一个快乐的人!因为“说、乐、不愠”都直指“快乐”。

教师小结:是呀,孔子在开学典礼上虽然只讲了三句话,可这三句话流传了2500多年,这三句话影响了世世代代神州人,这三句话影响了全世界人,这样的语言就叫经典,所以说《论语》是我们中国人的“圣经”!

四、我选择,我作主 1.创设情境:,孔子第一天的教学任务就这样结束了,在接下来的几天,孔子分别又讲了这样几句话:

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日:“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疏通字词

学生对照注解,疏通字面上的疑难之处,教师适时强调:故、可以、罔、殆、女、是、知、齐、三、凋。第二课时

一、我选择,我作主 3.情境模拟(承接上一课)

你能否选择其中自己最有感触的一则来设置情境,用具体的事例(可以是典故传说,也可以是真实生活)来谈谈你对此则的理解。

备用资料:

典故传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杞人忧天》(思而不学则殆)、子路盛服见孔子和《两小儿辨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文天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生活事例:(1)最近,班里有两位同学小A和小B引起了我的注意。小A的作业错误百出,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而小B呢,觉得自己很聪明,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上课都不注意听讲。今天我把他们俩请进了办公室,送了他俩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同桌的优点和缺点?(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设计意图:实现“场复原”理论,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论语》在二千多年以后仍具有现实意义,让原本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圣人孔子变成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位慈爱博学的长者,让原本晦涩难懂的《论语》变成我们生活学习的指南。

二、创设情境

(一)孔子学院开学已经好几天了,聪明睿智的子贡觉得深受启发,但是他心中有一个问题一直百思不得其解。有一天,他终于按捺不住好奇,独自去孔子的书房找孔子。

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你有“施”与“被施”的经历吗,能谈谈你当时的感受吗? 2.你有“己所欲,施于人”的经历吗,能谈谈你当时的感受吗? 3.教师小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告诉我们要懂得换位思考,懂得推己及人,懂得仁爱待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感受孔子的思想真谛和它的现实意义。

三、创设情境

(二)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只有曾参得到了孔子的真传,成为继承儒学经典的传承人。不久,他也开课讲学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省”:中国人的反省精神,如鲁迅、巴金、胡适等。你会反省自己吗?平时你会对什么事进行反省?

2、“仁”:由个人的爱发展到爱别人、爱世界,乃至爱物,以及一切东西。你觉得你的心中有“仁”吗?

四、话说孔子

孔老夫子,我最欣赏你的„„

设计意图:在学习课文之后,通过此问,强化孔子的形象,同时也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孔子的内心世界。

课后活动: 1.网上拜访孔子①“中国孔子”网站,②孔子博物院,③孔子箴言名句,④电影《孔子》 2.与孔子对话: 《生活中的《论语》》 [教学反思]:

《论语》是什么?《论语》是儒家经典,《论语》是2500年前的师生对话体语录,《论语》是没有体系的片言只语,名人警句。

笔者在家备课,绞尽脑汁、深沉地苦思,心中只有一个字,“难”!难在哪里呢?一难《论语》没有情节,没有故事,有的只是片言只语,况且又没有层次、没有条理,仿佛东一榔头西一棒;二难《论语》离开我们已2500多年,历史久远,难于亲近;三难《论语》语言深奥,仿佛均是讲大道理的名言警句,离学生的世界太过遥远,缺少亲和力。

反复思考,笔者决定给自己的《论语》教学确定几个原则:

一、教学要有情境。有了情境就有了魅力,有了情境就有了生机,有了情境就有了鲜活的场景、故事和人物。为了让学生能真正走进《论语>,走进孔子,笔者创设了具有故事情节的“孔子学院教学”情境,让整个课堂教学在一个故事情境中展开,从而让课堂显得和谐紧凑,丰富有趣。2500年前的孔子学院鲜活地出现在孩子们面前:孔子活了!孔子的学生们活了!孩子们也活了,他们是多么惊喜,多么冲动,多么投入呀!可见,“场复原”理论非常适合这篇课文的教学。

二、教学要有对话。新课标说:“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和文本对话就是和《论语》和孔子对话,和孔子对话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探讨、辩说,与之切磋、交流,真心达到心心相印的境界。如教学中笔者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之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愁乎?”之辩,“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圣人乎?”之辩,就是让学生和孔子辩说。让学生思考孔子真的只是在讲“学习只要经常复习就会很愉悦”吗?真的只是在讲“和朋友在一起很快乐”吗?真的只是在讲“不被别人理解也不要生气”吗?是不是我们没有看懂?那么孔子到底想说什么?通过质疑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的言外之意。又如笔者提出的“第一则三句话为什么要放在一起,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吗?”教学就是对话,有对话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沉迷其中。

三、教学要有语文味。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论语》这样的文章很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课。语文的因素在哪里呢?在课外知识的补充和丰富,例如:问题“你能否选择其中自己最有感触的一则来设置情境,用具体的事例(可以是典故传说,也可以是真实生活)来谈谈你对此则的理解。”,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通过语文小课堂到达更广阔更有趣的语文新天地。还在语言文字的推敲和咀嚼,例如:本课有两个“省”:“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抽象解释为“反省”,恐怕印象不深,也没吸引力。于是我制作了这样一张幻灯片:

说文解字——省:

甲骨文、金文的“省”是一个箭头加一只眼睛表示有物看入眼中;小篆则在此基础上加了一条眼眉。这说明“省”的本义是“看”,如省亲、归省;引申为查看自己的内心世界,如:反省、自省、省察、三省吾身。

上一篇:给老公的一封道歉信下一篇:规范书报亭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