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深理解高中《政治生活》中与“监督”的有关知识

2024-04-16

加深理解高中《政治生活》中与“监督”的有关知识(精选6篇)

篇1:加深理解高中《政治生活》中与“监督”的有关知识

加深理解《政治生活》中与“监督”的有关知识

在近今年的高考中,几乎年年都会有与社会主义民主监督有关的题目。因此,对于以下《政治生活》中与“监督”有关的知识一定要加深记忆和理解。

一、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1、对人民代表的监督。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来自人民,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负责。人民有权对人民代表进行监督,有权依法撤换或罢免那些不称职的代表;自觉接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监督也是代表的义务。这样,有利于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2、对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我国公民与国家是和谐统一的关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我国,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监督权是其中的一项。我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人民的监督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需要。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所以,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要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人人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良好风尚,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应贯穿于依法治国的始终:要监督立法机关的立法工作,以促使机关能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也要监督行政机关的工作,使其能依法行政,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更要监督司法机关的工作,以使其做到公正司法。

二、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

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政权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构由他产生,向他负责,受他监督;人民代表大会依法享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1、人民代表大会依法有权监督宪法、法律的实施,以保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2、人民代表大会依法有权监督同级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以保证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执行,确保实现国家意志、人民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

三、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作用

我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其中组织领导中有监督干部,以确保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带动和影响人民群众,成功的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2、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其中,“互相监督”是指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平等基础上的互相监督。共产党对各民主党进行监督,有利于各民主党坚持正确的政治原则、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共产党的重大方针政策。

四、人民政协的监督职能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是对国家法律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方式所进行的监督。

政协的民主监督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影响面大、制约力强的特点。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便于党和政府集思广益,有利于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五、人民检察院是法律监督机关

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实行监督

六、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

上级政府、法制部门、监察部门、审计部门对政府的监督

除以上的内容外,还有人民法院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上一级法院监督下一级法院的工作;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行使检察权,对国家机关、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实行监督等知识点。

篇2:加深理解高中《政治生活》中与“监督”的有关知识

然而许多学生只是记住了所学物理知识, 可在解题过程中, 却看不到与所学知识的联系, 不能活学活用, 就像手中有大把的钥匙, 却不知怎么开锁。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对所学知识理解不到位。要想活学活用, 必须对概念、规律、方法有更深的理解, 决不能仅仅是能重复相关内容。

怎样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方法和技巧, 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希望能与同行交流分享。

一、利用各种手段, 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用学生易懂的语言, 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对于抽象的物理现象, 会阻碍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例如电荷的流动, 电流的形成等, 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 演示电子的流动, 水面的高度差是形成水压的原因, 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初中物理概念、规律中的词语虽不生涩, 但有些词语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如果将这些词语换成相近的更常用的而又不会产生错误的词汇, 就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压强时, 很多同学始终和压力相混淆, 认识不到压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 如果我们在讲解时将效果翻译为“结果”, 再配以具体的事例让学生亲眼见证, 那学生很容易认识到二者本质的区别, 减少因混淆而产生的错误。

笔者认为在物理概念、规律中有很多值得斟酌的词语, 关注这些词语, 强调、使用好这些词语会使学生感到“拨云见日”。

二、抓住关键点,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很多学生能流利地背出物理规律, 但抓不住其中关键的特点。例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学习中, 很多同学将规律背的很熟, 但如果在具体应用中问道:为什么眼睛, 照相机的成像条件是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很多学生答不上来, 原因是学生抓不住眼睛成像小于实物这个特点。

三、注重细节, 细致铺垫, 减少学生在知识理解上的漏洞

一个综合性的题目涵盖很多知识点, 处理这类问题是, 如果不能将所有相关的知识基础夯实, 把每个细节讲到位, 那么学生就会学的很迷茫, 处理问题时, 前后衔接不上。例如计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需要学生掌握的相关知识很多, 例如, 求功公式, 机械效率计算公式, 倍数关系, 这些是最直接的知识点, 但仅仅让学生记住这些知识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学生真正的困惑在于一些细节的把握, 所谓“功夫在诗外”:例如像利用定滑轮, 动滑轮的定义来进行定、动的判断;抓住绳子的两端来体会绳子的绕法和动滑轮上绳子的股数;对滑轮组中涉及到的力和距离进行总结;通过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定义的理解来辨别各种情况下的各种功等, 处理好这些这些细枝末节教学才能最后熟练使用公式, 如果只是一味强调公式, 学生很难跳出题海, 而且遇到新情况就会出现很多漏洞。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层层铺垫好这些细节, 让学生注重这些细节的处理, 减少学生在知识理解上的漏洞, 才能最终水到渠成, 才能让学生学会全面准确的分析、处理各种新情况。

四、题型归纳, 让学生在变化中反复对同一知识点进行理解

虽然物理知识点众多, 但一次考试考察重点知识有限。而且一些重点知识每年中考都会涉及, 都会求新求变, 虽然我们每年都会重点对待, 做大量相关练习, 但学生遇到新情况时, 又会转不过弯来。例如对“密度的测量”的考察一直是中考的热点, 试题千变万化, 虽然每年都是中考复习的重点, 但学生遇到新情况还是很容易没有思路。产生这样的情况, 原因还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 其实无论题目怎样新颖, 无论使用什么器材, 借助那些物体, 借助哪些其他相关知识点, 总是离不开找质量和找体积, 只不过是在变换找质量和体积的方法, 这样在平时教学中, 我们要有意识的, 将相近的题型进行归纳, 让学生在变化中体会不变的过程, 见识各种找质量和体积的方法, 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积累, 这样有目的的积累, 才能最后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总之, 在教学中还有很多知识点需要我们去发掘, 使用更新、更灵活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了解学生的思维, 善于利用各种方法, 突破学生的思维局限, 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适应现代的中考。

摘要:新课标下的中考注重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察, 而要能够将知识活学活用, 必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 创造各种方法, 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关键词:规律,活学活用,关键点,细节,归纳

参考文献

[1]周良玉《论教育的本质和职能》.《教育研究》.1982年.第三期

[2]刘庆昌.《论教育性—关于“教育是什么”新探索》.《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15期

[3]邢红军.论物理教育中的直觉思维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4. (04)

篇3:用图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图教学法;有效措施;提高

地理是一门与自然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在地理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与知识联系在一起的图像,学生在观看这些图像的时候可以学到许多地理学知识。另外,地理图像的特点就是它非常具体,通过这些图像,学生可以理解那些不易理解清楚的抽象概念,从而熟练地掌握地理信息,帮助自己系统的学习地理。因此,提高地图教学的效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教学效率的提高相应的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思考,不断完善自己,实现学生自身的提高。以下就是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的有效提高地图教学法的措施:

一、教师发挥自身的教导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地图

地理学科的特点就是文字与图形结合,并且图形的比例占据了百分之四十,这些图形、图像与教材中的知识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对学生而言,正确的认识这些图像将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地图学习,我们教师就需要发挥自身的教导作用,在课堂上积极地讲解地图知识,引导学生消化这些知识,及时认真的回复学生所能提出的问题,进而实现讲解答疑的完美教学,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提升教师教学的有效度。比如在学习《行星地球》的时候,这一章的内容中有许多学生不理解的概念,如天体、自转轴、方向、周期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笔者就在地图上将这些概念标出来,然后让学生对应着图像去理解这些概念。再比如说,在学习《地球上的水》的时候,学生不理解水循环的图像,因此笔者就耐心的给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实践证明,笔者的教学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我的耐心讲解下很快地就理解了课本中的内容。由此可见,教师的耐心讲解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多注重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讲解,将某些重要的图像加以标注就会让学生记忆,既会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能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

二、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向学生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地理学科的知识非常杂,这也就造成了地理图像的种类非常多,学生不可能在没有进行任何的整理之下记住所有的图像,因此,我们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将图像积累的重要性强调给学生,让他们知道积累这些图像是非常必要的。比如说在学习《城市与城市化》的时候,这章就有许多关于人口分布的图像,而在学习《农业区域的形成与发展》的时候,课文中又有着关于地域的图形,城市与农业区域的知识基本上是没有交接的,这也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没有办法进行两者的联系,倘若让学生同时做这两个章节的综合习题,学生就没什么办法较快地解决,因为他们可能会被图像混肴,从而失去自己正确的判断。这时积累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如果学生平时在课堂上将这些图像的信息记录在大脑中,那么学生在解决这些习题的时候就会非常轻松,因为他们看得多了,他们就会对一个概念非常熟悉,因此他们也就能够快速地解决这些问题了。所以我们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强调图像积累的重要性,让学生将平时上课遇到的重要的地理图像记录下来,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与复习。

三、教师需要强调图形分类的重要性

地理图形的种类非常多,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图形都深印脑海,即使学生平时在课堂上已积累了一些图像,他们也不可能清楚地记忆每一种图像,即便学生记住了这些图像,他们也可能因为图像过于相似而产生混肴,因此,做好图像的分类工作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地理学科是一门非常特殊的学科,因为地理教材中的知识都是非常抽象的,但是地理教材中也有着许多图像,这些图像是非常具体的,这就使得地理这门学科集抽象与具体于一身,学生要想学好这门学科,就需要具备抽象的思维能力以及具体的识图能力。笔者觉得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识图能力,他们首先就需要对这些地理图像进行分类,了解每一种图像所具有的一种特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比如说在学习《太阳系与地月系》的时候,学生就需要了解星系图,而在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时候,学生就需要熟记水循环的图像,在学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时候,学生就需要学习一些地形图,如果学生不管什么就一股脑的将这些图像记忆下来的话,那么学生的效率必然不会很高,甚至还会让学生混肴。因此,学生要学会将这些图像分类,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图像,提高学生自身的地理学习能力。实践证明,笔者的教学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我的强调下都开始认真地分类地图,彻底地掌握了相关的地理知识。

小结

综上所述,地图教学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采用地图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提高学生整体的地理学习能力。笔者觉得我们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教会他们认识地图,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积累地图知识,将学习过的地图分类。笔者希望我的个人经验能够帮助更多的教师更好地进行地图教学,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玲.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创新探讨[J].黑河教育,2015(2)

[2]陈亮云.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策略谈[J].文理导航(上旬),2014(10)

篇4:创设体验情境 加深知识理解

【教学案例】

师:1分钟究竟有多长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体会一下。(教师计时,学生感受)

师:1分钟时间长吗?

生:长。

师:1分钟内能做哪些事情呢?我们来分组体验。(学生分成口算、写字、跳绳、做眼保健操、数脉搏五个小组)

生:我1分钟做了18道口算题。

生:我1分钟写了10个字。

生:我1分钟跳了43下。

师:还有什么想说的?

生:1分钟的时间太短了。

师:是啊,在短短的1分钟内能做这么多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好好利用时间啊!

【分析】

笔者所听过的“认识时分”的课堂教学中,都有这样的环节,为了让学生感受到1分钟时间的长短并体现出1分钟的价值,教师总会创设一个1分钟能做多少事情的情境,试图让学生感受到1分钟的价值,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从表面上看这个情境是让学生“动”了起来,让课堂“活”了起来,让气氛“火”了起来。但是,在热闹的背后学生有没有真正对时间进行体验和感觉?学生们在活动中关注的到底是对时间长短的感受,还是关注跳了多少次、写了多少字等具体的数量?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虽然教师安排了口算、写字、跳绳、做眼保健操、数脉搏等实际活动,并通过在这些活动中得到的具体数据让学生体会1分钟的价值,但是,学生在活动中忙于对具体数据的记忆,忙于“积极”参与到具体的活动中去,感官上的兴奋“淹没”了活动的最终目的。在“热热闹闹”的活动中,学生无暇去体会、感受时间的长短,没有体会到数学本质之美,没有享受到学习成功之乐,导致了这节课主体目标——体验时间长短的缺失。那么“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能忽略活动本身带来的兴奋,而去关注活动背后的时间?学生有没有内在的驱动力去体验1分钟有多长?”(陈洪杰语)没有让学生经历深刻的思维活动的课堂,没有让学生积累铭刻于心的数学活动经验的课堂,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次低效之旅,甚至是无效之程。

二、分析教材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分”第一课时的内容由四个板块组成观察主题图,数出钟面上大小格,认识时分单位、时分的进率。其中第三板块是介绍“1小时”和“1分”,让学生知道1小时和1分钟的含义。教材先直接揭示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然后出示了两个钟表走动的画面。这样编排的目的是提醒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演示钟表的走动现象或让学生动手拨一拨,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什么是1小时和1分钟。

明确了这个板块的设计意图以后,再来确定这个板块的教学要求。浅层要求是让学生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中层要求是让学生明确时针(分针)从钟面上的数字几走到数字几是多少时(分);高层要求是让学生体会到1分钟、1小时的长短,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三、设计思路

在小学数学教材安排的常见量中,时间单位既不像人民币单位那样可以看得见、在日常生活中能体会到,也不像质量单位那样可以通过实际的掂一掂、提一提等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到,它看不见也摸不着,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数学课程标准》对时间单位的要求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针对时间单位的特点和《课标》要求,在认识时间的教学中,应该重点关注学生对时间的感觉,要给学生创造充分的体验机会,培养学生较为准确的时间感。

学生的感觉时间与实际时间总有一定距离,因为时间感与个人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息息相关。如果注意力集中,就会感觉到时间过得很慢,如案例中的让学生闭上眼睛体会1分钟的时间到底有多长;如果对时间采取的是无意注意,就会感觉到时间过得很快,例如案例中学生分组活动时,关注的是跳绳或口算的具体数据,忽略了对1分钟的注意,所以有的学生不由自主地说1分钟的时间太短了。另外,时间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长期的坚持,逐步矫正学生的时间错觉。既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针对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感悟时间的情境,又要让学生从这些情境中“走”出来,准确地把握时间的长短,缩短学生感觉时间和实际时间之间的差距。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时间单位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时间观念。为此,笔者提出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教学新思路,采取了间隔计时和回想计时的教学策略,通过反复练习和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时间感觉。

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8页“认识时分”的第三板块。

【教学目标】

1.知道1小时和1分钟的含义。

2.培养学生对1分钟或几分钟、1小时或几小时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课内部分

1.认识1分钟和几分钟。

师:你知道分钟“姐姐”每走一步是多长时间吗?

(学生回答后,操作手中的学具钟)

师:分针走一大格表示多长时间?从“12”走到“6”呢?从“3”走到“11”呢?如果经过的时间是20分钟,分针可能从数字几走到了数字几?

2.认识1小时和几小时。

教师演示后问现在是哪根指针在走动?走了几大格?是多长时间?

师:时针“妹妹”每走一大格就是1小时。那么,时针从数字“12”走到“5”呢?如果经过的时间是8小时,时针可能从数字几走到数字几?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1分钟和1小时概念的建立过程中来,使课本上静止的图片活动起来,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两个指针所走过的“路程”,加深了学生对时分概念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提出了从数字几走到数字几是几分(或几时)顺向和逆向两个方面的问题,既巩固了学生对1小时和1分钟的认识,又训练了学生灵活变通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1分钟。

师:请同学们坐直身体、闭上眼睛,体会1分钟究竟有多长,然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师:我们再来体会一下1分钟的长短。

教师播放音乐“小兔乖乖”,学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师:现在你觉得1分钟有多长?为什么两次的感觉不同呢?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了一个矛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促使学生认真地思考,在前后对比中去体会1分钟的长短,从而感受到时间的长短与人的主观意识有关,明确实际时间与自己的感觉时间之间的距离,明白要建立起准确的时间感需要反复的训练。)

4.体会几分钟。

师:现在来考考大家对时间的感觉,一半的学生写字,一半的学生静坐。

教师计时3分钟后,让学生说出刚才经过的时间是几分钟。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8页,独立完成第4到第7题。

师:从开始做题到现在大约多少分钟?

(设计意图:从有意记忆到无意记忆,从间隔计时到回想计时,通过多种策略引领学生真真切切地经历感悟时间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对分钟的时间概念,逐步形成对现实时间的敏感意识。)

(二)课外部分

1.想象与体验结合。

让学生想象,在学校里从什么活动到什么活动是1小时。然后,教师安排学生切身感受1小时的长短。

2.间隔计时和回想计时结合。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到校、晨读、早操、课堂、课间、课外活动等时间段,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1小时及几小时的感觉,如回想一下从早操到第一节课下课有没有1小时?还可以利用学生在家里活动的时间进行训练,如从放学到完成家庭作业一共有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在时间单位中,“小时”的概念较大,在课堂上不容易让学生感受到1小时究竟有多长,以至于对“大”的时间单位的感知成为了课堂教学的“死角”。教师把1小时及几小时的体验放在课堂以外进行,把学生的时间感受和直接体验结合在一起,培养了学生对“大的”时间单位的感悟能力。)

篇5:如何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认识面积》一课时,我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课件出示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封闭平面图形,在各图中涂上不同的颜色,形成一个面,比较发现物体的各个面形状不同,大小也不尽相同。然后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事物中找物体表面,动手摸一摸,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不尽相同。这个导入,自认为有理有据,顺当得很。可上完课后反思,觉得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学习面积的目的性、必要性没有体现出来。于是,第二次课时,我重新设计了一个情境:爸爸带小明去海边散步,沙滩上留下两行脚印,让孩子们猜一猜、连一连:“哪行脚印是爸爸的,哪行脚印是小明的?”,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来猜的;又设置了一个“打补丁”的情境,让学生帮助老奶奶选择一块合适的布料去打补丁。学生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并能自主说出选择的理由,学习气氛截然不同。有了这一教学心得,在教分数加减法时,我给学生每人发一张纸,在这张纸上折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展示作品,读出分数,并用这些分数提出有关分数加减计算的问题。学生思路宽了,活了。通过自主操作、自主提问、自主解答,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表象操作,培养探究意识

数学教学是活动中的教学,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等。精心诱引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让学生们剪下一个圆,师:同学们把你所剪下的圆对折,打开,换下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如此反复折几次,(学生动手操作)师: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什么?生1:折痕相交一点,交点在圆的中心。生2:每条折痕一样长,交点把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师:你们有这么多的发现很好,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作圆心,圆心用字母O表示。师:你们发现圆心把每条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这是凭眼睛估计的,是否真的相等,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并记录下你们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两部分完全相等。师:请在你们的圆上任取一点,量一量圆心到这点的长度,多做几次,并记录下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汇报所得数据)师:观察你们所量得的数据,从你们所量的数据中,有没有规律,如果有,这个规律是什么?生1:有规律,每组数据都相等。师:相等说明了什么?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师:祝贺你们!你们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我们把这条线段叫作圆的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它们都相等吗?生:有无数条,都相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自己发现规律,自己验证结论,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变位操作,提高探究能力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又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解决好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发展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常常需要借助动手操作的方法。感觉的通道越多,思维的联系就越快。如图1所示:

要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这是一个不规则图形,活像捉一只刺猬,无从下手,怎么办?让学生自主想想办法,有学生就说把这个图形分解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分之一圆,把图中的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度,原图变成如图2:

已知线段OA的长度是3厘米,线段OC的长度是1 厘米,点拨后,学生就能通过自主操作活动,发现求阴影部分的面积的方法。学生学得轻松,又学得巧。

四、拓展操作,发展探究思维

手与脑的这种联系,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操作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活动结合起来。动手操作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能够发现一些数学问题,找到一些数学规律,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

在一个边长是6米的房子的墙角上拴着一只羊,房子的周围是青草,拴羊的绳长4米,请你算一算这只羊能吃到的草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初一看,这道题挺难,凭空想象,房子、墙角、草地、绳子、羊,好乱。不动笔墨不读书,动手画一画、拴羊的墙角看作圆心,拴羊的绳子长4米是半径,羊能吃到的草的面积本应是一个圆的面积,可是羊拴在墙角上,房子不长草,又是正方形,占据整圆的四分之一面积,因此,羊能吃到的草的面积只有圆的面积的四分之三。这样的探索空间较为适宜,学生既有兴趣又知道其中隐藏着秘密,同时明确怎样去探索,通过努力探索出其中的奥秘,很有成就感。长此以往,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加,自主探究能力自然会提高。

篇6:用创新原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如:学习’了光学之后,针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规律和平面镜成像的知识,编、选两题:

例1:如右图所示,一更衣室内有一平面镜,室内右侧有一扇门,为了不使换衣人感到尴尬,门的转轴应选在A点还是B点更和理。

开始学生对这一新题感到新奇,脱口而出者很多,有的学生选A,有的选B。我并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再仔细看图,再深入领会题意。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领会到了其中的含义,不但选对了答案,而且对选错者报以大笑,并能说明其中一笑的理由。

例2:节选自《福尔摩斯侦探记》一书。一个人对其他人说:“一天,我在池边钓鱼,有人从后面走来,我看到水面上的影子,便把鱼竿一甩,正好甩在那个人的脸上。”众人听后,都说他正在说谎。众人为什么说他说谎?学生们于是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各种解释的理由不断出现,学生也在进行深入的互评、讨论。最后学习小组中的代表发言,给出了正确的理由为其他同学所接受。

在讲机械运动一章时,我设计了一题:一天,小明和父亲在海边游玩,突然发现海中升起一个黑乎乎的怪物,他们非常害怕,过了一会仔细一看,发现是一块礁石,小明父子仔细一想,这原来是一个很普通的自然现象,这是现象。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这是退潮现象。同时从《脑筋急转弯》中引人一题:美美和爸爸一起爬楼梯,爸爸的速度是美美的2倍,问美美上到二楼时,爸爸上到几楼?学生通过讨论也能准确的回答出上到三楼。

在讲《物态变化》一章时,引入一题:一天,壮壮报案,称自己家中的壁画被邻居家的平平偷走了。警察把平平带来,平平拒不承认。警察要求壮壮举证,壮壮回忆说:“前些天,我打开卫生间的门正在洗澡,突然从卫生间的玻璃镜上看到一个蹿人卫生间,拿走壁画,我仔细一看原来是平平。”警察略加思考,坚定的说:“画不是平平偷的,你在说谎”。你知道警察怎么知道的吗?同学们结合刚学过的知识,很快地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上一篇:家长学校培训通知下一篇:九十生日大寿庆典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