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

2024-04-25

读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精选9篇)

篇1:读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

1.【生命有时终须有,生命无时需强求】

这种观点是与随遇而安相对立的,却又统一。该拼搏的时候就该放手一搏,去努力地争取机会,我要。即使最后失败,却可以对自己说:我曾经奋斗过。对于随遇而安,我认为它是一种对待困难或挫折的一种态度,不过分计较,不生烦恼心。年轻时我愿拼搏进取,暮年时愿我随遇而安。

2.【关于韩寒的“政事”】

粗略翻看韩寒的政事,对之不太感冒。对于政治,没有那么多吐槽的也用不上吐槽。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无法指望负载太多的中国乘着火箭一步登天,理解,并相信我们会逐步变好。对于那些不足之处,自然有专业人士研究解决,个人无需吐槽抱怨,耗时耗力。当你真正的做到了一个位置,有能力去改变一切的时候再大谈想法做法(这也就是自己应该做的了)但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不关心国家大事,有什么政策还是积极响应的。所以,身为一个普通的基层市民,关心响应政策还是好的,但主要是做好自己,管理好做好自己身边的事情为妙。

3.【对小三的看法:很多人的感情都是从第三者开始的,尤其是眼界高的人,你能看上的人,他(她)没什么理由和概率是单身的,要么你战胜,要么你共享。婚姻应该是开放的,就是说,在获得前配偶的理解和许可下,你应当可以叠加婚姻的,男女都是这样。你也许觉得这是对爱情的亵渎,我倒是觉得你也许不懂爱情】

这是我不很认同的一个观点,作者只是站在个人的方面,提出了什么所谓爱情的升华。却未看透我们是人。作为动物,本能就是占有,繁殖后代,无所谓责任或道德。但人不一样。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不应该也不能去那样做事。既然成立了家庭就要对这个家庭负责专一地培养情感,经营这个家庭。这是我现在的观点也将来也会是。

4.【„„想发财千万不能来赛车圈和出版圈,但是很幸运这些都是我喜欢的行业,赚的再少十倍我也愿意】

这种职业观念赞同。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自己做着所爱好的工作,人生会很幸福。我的职业观念如下:不做违背道德法律的职业;做不很愿意却挣钱很多的职业,但前提是有充分业余时间拿挣到的钱去做我喜欢的事情;或挣钱可观非常热爱的职业。

5.【你是哪种日后会对追求你女儿的人指手画脚的老爸吧?如果有人追我女儿,我肯定三天之内把这个人查个底朝天,然后把资料放她桌上。我会告诉我女儿泡妞的手段是怎样的,什么该地方。不如我觉得如果一个女人答应和一个男人单独吃饭,单独看电影,就是答应和他上床了。】

在暧昧或恋爱中,肯定会有自己的主观臆想或感情用事。应像韩寒的观点一样,保持一种冷静的态度,客观的来看待感情,不要让它冲昏了头脑。

6.【我不讨好任何人:所谓活出敢性,也许是一个契合我的标签。可以后会,但不留遗憾,有很多事做了以后发现自己傻了或者失败了,但还是要去做】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己活得是自己的人生,为什么那么在乎别人的眼光呢?被别人目光所奴役的人是不幸福的,更是傻到极致。自己就是自己,不用为任何人去做自己不愿的改变,不用做违背自己心意的事情。Just be yourself,活出敢性。

7.【红灯永远不能照亮你的前程,照亮你前程的,是你的才能】

一个人若想在社会立足,亦或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首先要有个人必备的素质与才能。若是脑袋空空,口袋一定不会是满的8.【我常说一句话:人,可以不上学,但一定不能停止学习。】

学无止境,学习,永远也没有个头。像苏轼曾说,发奋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活到老,学到老,努力提升自己。人生中,不断学习,不断体验,方不白走一遭。

9.【我要说的是,你去哪里一点都不重要,路途上任何一样景物,你要去的任何目的地其实真的不重要。但是你的伴侣很重要,如果你和一头猪同行的话,你去哪里都会觉得像在猪圈里。】

我认为,去哪里很重要,目的地很重要,伴侣也同等重要!选对人,幸福一生;选错人痛苦一生。

10.【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爱你者的神,你所支配的世界里的神。行善不作恶,创造不伐异,即为神。那些享有绝对权力而作恶者,是妖是魔,不是神。被神化者更非神。神不保佑你,因为神就是你所理解的你自己。】

做自己的神,自己的贵人!

(对于韩寒个人,不褒不贬,不狂热不淡漠。读书就是这样,了解各种观念及做事方法,各种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从中吸取前人经验,提取出精华,摒弃掉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篇2:读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

2. 不是每件事都能给人生带来什么,人生的时光,总需要去度过。我选择这样度过。

3. 看着他人如何成功往往无助于自己的成功,但是听着他人如何失败也许能避免自己的失败。

4. 可以后悔,但不留遗憾,有很多事情做了以后发现自己傻了或者失败了,但还是要去做。

5. 神不保佑你,因为神就是你所理解的你自己。

6. 你做到了A,他们会问你为什么没有做到B;你做到了B,他们会问你为什么没有做到C。对于这样的人,无需证明自己,无需多说一句,你只需要无视和继续。做事是你的原则,嘴碎是他人的权利,历史只会记得你的作品和荣誉,而不会留下一事无成者的闲言碎语。

7.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养活自己,养活家人。生活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潜海沟,它只是在一张标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8. 你让我懂得世界上再多人企图抹黑,甚至这世界再黑,你只需笑,而且要咧开嘴,因为你的牙齿永远是白的。

9. 世间万千种宠爱,无数种人心,得之我幸,不得我也没什么不幸。

10. 中国的老百姓和小龙虾很像,最能忍最能扛,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生存,虽然有两只钳子,但常被人在背后捅刀,而且也夹不到对方。一有惊吓,第一反应就是往后退。

11. 文章比段落更具力量。

12. 打死也不能放弃,穷死也不能叹气,要让笑话你的人成为笑话。

13. 为热爱的人或事洒下热血和热泪,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对方一句“你想怎样”

14. 因为以前无论如何,我都是在家的旁边,骑十几公里车,等到了晚上,我都会回到我的家里。

15.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养活自己,养活家人。生活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潜海沟,它只是在一张标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我也不觉得留有遗憾是一种缺憾美,相比之下,干砸了倒是一种美。

16. 我相信真诚相待,也相信倒霉认栽。

17. 但我更喜欢这样,就像你一直在这里,忽然之间涌来一批人, 和你干着一样的事,忽然他们又都走了,这里并不冷清,但周围不在纷杂。

18. 有的时候死死的坚持可能会在一个合适的时候重拾,无论对理想还是对感情都是这样。

19. 要知道坚固的事物都要经过烈火的锤炼,这火光既不能温暖我身,也不能焚毁我心。

20. 很多人恨特权,因为特权没有在自己手中。

21. 张国荣,你陪我度过很多困难的时光,可惜那些激励我的歌并没能激励你自己。

22. 对这样的人,无需证明自己,无需多说一句,你只需要无视和继续。做事是你的原则,碎嘴是他人的权利,历史只会记得你的作品和荣誉,而不会留下一事无成者的闲言碎语。

23. 对陌生人提防与否取决于你的出厂原始设定,我喜欢先把人设定成好人,再从中甄别坏人,有些人则反之。但所谓的甄别方式其实就是被坑一次。我相信以诚相待,也相信倒霉认栽。

24. 没有人能控制自己不会凌驾在他人和法律之上,哪怕他再好再温厚。体制赋予特殊个体的特权是无法靠自我修行来美化和消除的。

25. 哪天若要死了,遗憾这事没干,那事没干,还不如自吹这事干成了,自嘲那事干砸了。

26. 人哪,在青春期总是不承认自己有任何偶像,却忘记年幼时他们给你的力量。

27. 每个人的道路都不同,我走在我的野路上,她走在她的大路上,都值得祝福。只要不走歪路邪路,每条道路都有成功的方式。

28. 无论作家还是别的行业,首先你要确定自己是真的适合这个行业,而不仅仅是热爱,因为如果发现你热爱这个行业但是你并不适合它,其实是一种更大的痛苦。

29. 我有恶趣味,但我最怕无趣;我口无遮拦,但我最恨道貌岸然。

篇3:我所理解的《大学语文》教学

新时期以来大学语文的开设, 首先得益于1979年徐中玉和匡亚明先生的振臂一呼。在痛心疾首反思文革的大环境下, 人们渴望重建传统价值的愿望十分强烈, 因此两位先生的呼吁得到广泛响应。应当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大学语文的开设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可是好景不长,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 市场化浪潮汹涌而来, 浮躁之风在校园内肆虐不已。大调整中的课程纷纷向市场挤眉弄眼, 人文课程长袖却不善舞, 这就注定了它们被冷落的命运。时势裹挟之下, 大学语文迅速“鸡肋”化, 它的地位刹那间一落千丈。不少学校由必修变为选修, 更有甚者, 干脆停开了事。这门课程一波三折的命运, 实际就是人文精神涨落的一个缩影。

变化之迅速和突然, 使得不少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错愕不已, 落寞难名。他们倍感边缘化的危机日益加深, 刹那间英风锐气有如折戟沉沙, 自信心惨遭重创。无所作为的挫折感, 必然带来无能为力的悲凉感, 这种情绪直接导致了大学语文教学的平庸和沉闷。笔者深以为忧者, 全然在此。这些年有关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的研讨不可谓不热闹, 但教学质量的改善却总是难惬人意, 个中原因值得深思。笔者以为当务之急是要重建教师的自信, 打造教师的新形象, 这种形象必须是使命感和诗人气质的完美结合。一个饱含生命原色的讲台形象, 不仅可以在观感上让人耳目一新, 而且它澎湃的激情有着超越方法的感染力和鼓舞力。它在唤醒学生人文意识的同时也激发了教师的能量, 从而在诗意的创造中升华了自身。

铁肩担道义, 这是人文工作者安身立命的内在源泉, 是他生命境界的庄严承诺。生为知识分子, 他必然是社会的领路人, 他承担由此带来的孤独之苦。他自信是社会的精英, 是传统的精神贵族;他放弃的是世俗的快感, 享受的是思考的痛苦。沧海横流, 适值俯瞰者横空出世, 超越那滚滚红尘的巅峰站立者, 是颠沛流离的孔夫子, 是身背十字架的耶稣, 是睥睨腐鼠滋味的我们自己。磅礴的精神一旦蔚为大国, 大学语文的教学才有如“烹小鲜”, 存乎一心, 超乎其妙。有了这样的浓缩世界的高远视角, 我们才真正感觉到人文教育的意义非同小可。《大学语文》教学理应成为人文生活的一部分。拿起教鞭, 我们就像一个优雅的指挥家一样, 引导自己和别人进入到妙不可言的氛围中去。我们摒弃的是书匠的呆板, 屹立的是大师的尊严。有了精神的自尊自强, 便有了讲台上的挥洒自如。

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长期以来争论不休, 工具性和人文性孰轻孰重, 莫衷一是。笔者愚见, 大学语文应是一种综合教育, 分解其特色, 抑或在理论上有些许意义, 在实际的教学中, 有谁会为了某种理念削足适履呢?如果一定要作出选择, 我宁可认为它的人文性是至高无上的。在很短的教学时数内, 强调工具和应用的训练, 即使是高明的点金大师, 恐怕也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 这种工具性的操作训练, 在中学已经进行得够久了。为了应付高考, 不少老师生吞活剥, 把生机勃勃的文学精神化作死气沉沉的得分点。舍本逐末的枯燥甚至是畸形的训练, 已经戕害了不少学生的鲜活心灵, 使他们对语文的学习视若畏途。大学里的语文教育, 理应把失去的精神引领回来, 把败坏的胃口调整过来, 把埋藏的兴趣激发出来。还等什么呢, 大学里的相对宽容自由的气氛加上学生渴望创造的期待, 正好提供了改造和升华语文教学的良好契机。恢复作品的文学性, 还原人性的真实, 在震撼和共鸣中陶冶情操, 在体认所指和能指之间深味人生的底蕴, 这应该成为大学语文区别于中学语文的显著特征。再不利用这有限的时间, 引导一点“务虚”的氛围, 我们这些老师, 大而言之是所有的人文工作者, 便是缴械投降, 丢盔弃甲, 结果只能是在“与时俱进”的自欺幌子下, 加入浩浩荡荡的“务实”洪流, 个性和尊严就此惨遭吞噬。因为一代人的萎缩, 逐利的市侩哲学终会将取义的人文哲学扫地出门, 精神的灰色势必在下一代中传染和蔓延。曾经让我们感到温暖和踏实的民族魂, 终有一天会成为孤独的乌鸦, 徘徊在我们后代上空的, 将会是“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的不绝哀鸣!

内行的人没有谁敢说大学语文容易教, 要教好它离不开全面的综合素质。为了避免浅薄的老调重谈, 你必然要加强学习, 对作品作出尽可能深入的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 唯有源头活水来”, 和其他科目无异, 强大的科研始终是上好课的汩汩源泉。唯有钻之弥深, 方能光景常新, 古来万事不都如此吗?由于公共基础课涉及面广, 学生情况参差不一, 老师在教学方法上的研究要求甚至会比专业学生高的多。因材施教原则的普遍运用, 对老师的洞察力、诱导力、掌控力等综合能力不啻为严格的检验。因为授课对象是非专业学生, 而上课的又多半是“术业有专攻”的老师, 这多少存在着“隔行如隔山”的矛盾。所以为了提高兴趣, 增加吸引力, 老师必须更多地展示超越方法之外的个人魅力。他应该富有激情, 或如欢腾的火山喷薄而出, 或如静水之下波涛汹涌。他感动自己, 所以感动别人, 感动自己是因为和他授课的内容、对象灵犀相通, 感动别人是因为他成了别人心中映照的生动风景。他展示课程中的精髓, 满足自己的抒情欲望。舞台小天地, 天地大舞台, “表演”是人性的自然呼唤, 三尺讲台是如戏人生的好舞台。好老师能将文学中的悲欢离合化为自己的抑扬顿挫, 若“唬”得学生如醉如痴, 直怨那下课铃声不合时宜, 这课便是成功了一半。老师投入的“表演”, 学生不但可以借此直接领略语言的无穷魅力, 感受到博大的心胸和真切的爱心, 而且可以很快地寻绎到为师者的思路和方法等理性内容, 直臻“不教而教”的艺术境界。被奉为金科玉律的互动原则, 看来绝不仅仅是站在学生角度的热切呼唤, 于老师而言, 讲台不也是实现和发展自我的“风水宝地”么?榜样的示范效应, 即孔夫子所谓的“言传身教”, 真是“无法而法”, 它使得理论上的教学方法沦为雕虫小技, 它以大格局大境界示人, 给人的感受是“妙处难与君说”。读人胜读书, 拥有一个生动活泼、内涵丰富的“耐读”之师, 这对学生来说, 简直就是天赐洪福。

篇4:读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

为了证明自己不是花瓶, 90后惠州女孩钟雨希背着40多斤重的背包,开始了她的穷游之旅。3个半月的旅程里,她游历了湖南、贵州、云南、西藏等多个省份 ,不仅经历了风餐露宿、蹭吃蹭喝蹭车的艰辛,还收获了别样的生日和来之不易的成长。

多麻多辣: 有谁是没“作”(读一声噢)过就能长大的?但是,作也得作出些名堂,卖肾买ipad是绝对的作,却作得太没有水准,不仅暴露智商,更失了尊严。钟雨希这丫头的举动在她七姑八姨三舅姥爷眼里必定也是个作!但这种“作”叫做再不疯狂就老了,我的青春我做主!

韩寒新作《我所理解的生活》出版

最近,韩寒的作品跨界很成功,话剧《光荣日》一路巡演一路好评。而韩寒自己本人,跨界也很成功,策划主编的科学文艺画册《它们》热销之外,还令他因此成为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的热门候选人,韩寒还低调地推出了他的新作《我所理解的生活》。在《我所理解的生活》中,破天荒地收录了韩寒引起广泛讨论的三篇文章“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简称“韩三篇”。其他敏感文章更是全文保留,一字未删。

多麻多辣: 如果没记错,韩寒最近一次上娱乐头条是他“媳妇与女友和平共处”的言论。一语既出有多少人阴阳怪气乐得脸抽筋,有多少人以毁三观的名义对其诟病。韩寒的新书我还没有读,他不是我偶像,我亦不去追捧,但是我欣赏他的独立——独立内化的人格和思想。柴静在她的新书《看见》的发布会上有一句话最触动我: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仍然是奴隶!

大学生破铜烂铁造拉风电动车

流线型的车身,金黄色的龙纹图案,一对精巧的后视镜……看着这辆漂亮的电动车,你能想到这是由旧轮胎、废铁皮、旧钢材等一些材料做成的吗?没错,这车是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的学生们用这些破烂打造的,它不仅相当拉风,还相当实用,充一次电,可以行驶300公里。

多麻多辣: 李银河的那句“外表多规矩内心就有多不羁”一下蹦进了我的脑袋。同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话也跟着挤了进来。这些必然与“拉轰”的电动车没有牵连,人家宣传的是环保、创新和新能源的理念,可它的安全性能却依旧让我宁愿矗立在风中等待那20分钟不来一趟的公交车。

荷兰招募志愿者

2023年登陆火星 其将无法返回

荷兰“Mars One”研究所推出了2023年让志愿者登陆火星、建立人类聚居地的计划,今年该机构将通过电视真人秀的方式招募首批4名志愿者。但近日该研究所明确指出,这些志愿者登陆火星之后是无法返回地球的,他们将面临一生的挑战。

多麻多辣: 命题一:在我小的时候听过这样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公司将月球的土地分割出售,人们纷纷疯狂购买……结尾:这是骗子公司的吸金诈骗手段。命题二:2012年的大型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是浙江卫视从荷兰原版购置的电视节目模式,“好声音”节目模式在荷兰首创,世界各地电视台将其引进后都创下了收视高峰,赚足了钱袋。按照三段论的推理模式,以上命题均为真。亲,从新闻的内容你能推出啥?——地球太危险啦,我还是参加某卫视真人秀节目回火星吧!

编辑/李鹏修

篇5:读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

2. 我知道我会为我的性格和生活方式吃无数亏,吞无数恶果,但至少大到理想,小到闪念,我几乎都没有放过。所以就算我的生活里充满挫败甚至后悔,但遗憾并不多。

3. 不是每件事都能给人生带来什么,人生的时光,总需要去度过。我选择这样度过。

4. 看着他人如何成功往往无助于自己的成功,但是听着他人如何失败也许能避免自己的失败。

5. 时代总是裹着你往前走,无论你多么喜欢诺基亚,你总会用上苹果;无论你多么喜欢胶片,你总会用上数码;很多人都怀念老款汽车的经典和韵味,品玩一番,赞不绝口,然后开着新款车回家过日子。

6. 既然三十年前,我以一挑亿,跑赢了其他所有的精子,那么我必然生来就是牛逼的。

7. 有一个一直都在的人或事物,总是好的。

8. 可以后悔,但不留遗憾,有很多事情做了以后发现自己傻了或者失败了,但还是要去做。

9. 神不保佑你,因为神就是你所理解的你自己。

10. 你做到了A,他们会问你为什么没有做到B;你做到了B,他们会问你为什么没有做到C。对于这样的人,无需证明自己,无需多说一句,你只需要无视和继续。做事是你的原则,嘴碎是他人的权利,历史只会记得你的作品和荣誉,而不会留下一事无成者的闲言碎语。

11.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养活自己,养活家人。生活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潜海沟,它只是在一张标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12. 你让我懂得世界上再多人企图抹黑,甚至这世界再黑,你只需笑,而且要咧开嘴,因为你的牙齿永远是白的。

13. 世间万千种宠爱,无数种人心,得之我幸,不得我也没什么不幸。

14. 中国的老百姓和小龙虾很像,最能忍最能扛,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生存,虽然有两只钳子,但常被人在背后捅刀,而且也夹不到对方。一有惊吓,第一反应就是往后退。

15. 文章比段落更具力量。

16. 打死也不能放弃,穷死也不能叹气,要让笑话你的人成为笑话。

17. 为热爱的人或事洒下热血和热泪,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对方一句“你想怎样”

18. 你知道你能做到,别人觉得你也许可以做到,那么,少废话,做到再说,其他的怨气都是虚妄。自己没有展露光芒,就不应该怪别人没有眼光。

19. 面对特权,我们厌恶,但享用到一点假特权,心中又窃喜;面对吃特供的人,我们批判,但自己用到了那些特供,又会得意。很多人恨特权,因为特权没有在自己手中。

21. 因为以前无论如何,我都是在家的旁边,骑十几公里车,等到了晚上,我都会回到我的家里。

22.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养活自己,养活家人。生活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潜海沟,它只是在一张标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我也不觉得留有遗憾是一种缺憾美,相比之下,干砸了倒是一种美。

23. 我相信真诚相待,也相信倒霉认栽。

24. 但我更喜欢这样,就像你一直在这里,忽然之间涌来一批人, 和你干着一样的事,忽然他们又都走了,这里并不冷清,但周围不在纷杂。

25. 有的时候死死的坚持可能会在一个合适的时候重拾,无论对理想还是对感情都是这样。

26. 要知道坚固的事物都要经过烈火的锤炼,这火光既不能温暖我身,也不能焚毁我心。

27. 很多人恨特权,因为特权没有在自己手中。

28. 张国荣,你陪我度过很多困难的时光,可惜那些激励我的歌并没能激励你自己。

29. 对这样的人,无需证明自己,无需多说一句,你只需要无视和继续。做事是你的原则,碎嘴是他人的权利,历史只会记得你的作品和荣誉,而不会留下一事无成者的闲言碎语。

篇6:读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1

韩寒——这个陌生的作家,熟悉的导演,优秀的赛车手。用这个《我所理解的生活》,灌溉了我干涸的心田。

喜欢他的文风——不羁与锋利,幽默又成熟,他说:“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除了造谣以外,去造其他一切东西,我心中的造化就是创造了多少文化。”

这句话很好,生活的意义何在?造物主造就了我们的序曲和终章,留下漫长而又短暂的中间部分让我们谱写。有的人奋笔疾书,风风火火的生活。有的人呆若木鸡,浑浑噩噩的存在。我对生命要求很简朴,像韩寒那帮为这个世界多多造化则足矣。

喜欢他的向上——潇洒的献上退学申请书,平静地对老师说:“我会靠版税稿酬养活自己。”他说:“历史只会记得你的作品和荣誉,而不会留下一事无成者的闲言碎语。”

一个人的不平凡,不在乎他的特立独行。而在于他敢于打破常规与条条框框,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勇敢的去追寻。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中都会有自己的使命。一个人心灰意冷的待在房间,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看电视,现在内心深处广阔的世界里,为梦想而努力,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是这些来得有点疯狂。走吧,让历史的笔记中有自己的一个小小角落。

喜欢他的乐观——赛车生涯的跌宕起伏,新手上路时的失败,开着最坏的汽车,用着最差的部件。他说这个世界再黑,甚至这个世界上再多人企图抹黑,你只需要笑,而且要裂开嘴笑,因为你的牙齿永远是白的。

不去在意人生一关又一关的障碍,他让淹没在草丛中的野花开放,他让独自在山涧流淌的小溪歌唱,他让悄悄飘逝的落叶舞蹈。成长路上风风雨雨,一路笑着前行,又何尝不是征途?安之若素,淡然处之!

谢谢你,韩寒。你所理解的生活教会我太多,你说生活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潜海沟,他只是在一张标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Just to do!

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2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韩寒

这几天,一直在看韩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还未看完,就忍不住半夜爬起来,打开电脑,敲点感想。

人的生活如福州变幻莫测的天气一般,时而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时而突出阴霾,狂风暴雨。生活的晴朗与阴霾取决于人的心态,取决于人对生活的理解。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最真实的自己,最本质的自己,简单的说就是韩寒说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如果说一个人无法做真实的自己,谈何生活?那样活着的生活不是自己,而是别人。只有活出了最本质的自己,才有说我所理解的生活的话语权。做真实的自己固然是难的,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人会被很多的东西所左右,或金钱,或权利,或……但做真实的自己依然是简单的,你只要遵循来自自己心灵最底层的声音就可以做一个真实的自己。世间万千恩宠,但请做回真实的自己,做真实的自己,从做自己喜欢的事开始。

很喜欢书中的一段话:生活它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潜海沟,它只是在一张标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我也不觉得留有遗憾是一种缺憾美,相比之下,干砸了倒是一种美。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在追求物质需求的同时别忘记了享受生活的宁静。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回归乡村,回归大自然,我想这是人们开始慢慢的发现物质外的宁静是一种美好。也许有人说宁静的生活是人不敢奢求的一种生活的状态。其实不然,生活不需要风生水起,生活不需要奢华。也许一个温暖的午后,一杯清茶或一杯咖啡,一张藤椅,一本书就是最安逸最美好的生活。宁静不是奢侈品,很多人眼中奢侈的宁静只是被他的现实生活中物欲纵横所蒙蔽。

我喜欢这样的生活状态,从福州回来,带了很多茶叶与咖啡,到家第一天就上网邮购了若干本书。一个人,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杯清茶或者一杯咖啡,一本书,就这样度过了一个下午。多么安逸,多么舒适。如果可以像海子一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更甚是美好。

当然宁静与追求物质满足是不冲突的,人活着毕竟不是单纯为了存在于这种宁静的状态。人是需要追求物质满足的,这点毫无疑问。无物质,无生命。但请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同,别迷失了自我,别忘了享受宁静的生活。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如韩寒所说的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千万别刻意,别勉强。

众所皆知,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太多的无奈,有太多的不如意。但为什么有人活得累有的人却活得轻松。一句话,生活,千万别刻意,别勉强。有句老话,幸福是勉强不来的。人生短暂,需如韩寒所说的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如音乐,如人,如一切的一切。试想想,每天和自己喜欢的人,或宠物,或花花草草,或书籍在一起,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生活就该如此,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这样——真实,宁静,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3

生活是什么?旅行是什么?生活是人与自然互动所创造的内容,旅行的本质无非就是生活的交换与体验。

当这本韩寒近几年博客访谈的个人杂文随笔集《我所理解的生活》一面世,我便迫不及待要读他,想走近他。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重复。一来是这本书原本就是博客文章的收录,有很多我已看过;二来是韩寒的三观虽然和世界一样在变化着,但心态和三观的走向基本是不变的,也像他自己在文章中反复提到多次的,他知道自己在不断重复的写相同的东西,只是他觉得有很多读者需要看到那些道理。这社会虽然并不好,但这样的态度也很容易让人抓住“韩寒根本就没东西可写”来大做文章。书中选的文章多是韩寒近些年的作品,思想深刻,观点独到。韩寒说,很多人恨特权,因为特权没有在自己手中。韩寒谈微博:看起来微博能改变很多东西,但事实上在微博时代,大家的注意力转移得太快了,有些特别重大的公共话题也只能延续一天甚至半天。在形成合力的过程中,随便哪个人出来喊一嗓子,注意力就会被分散。

韩寒在文中写到:每一个人,纵然缺点一身,但必然有一些地方是长于他人的,那时你区别于他人的标记,也是造物者公平的地方,就看你能否找到这些标记。他人的鼓励是助燃的汽油;他人的笑话,也是汽油里的添加剂。你的青春就是一场远行,一场离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少年越来越远的远行。远行不重要,去哪里不重要,找到自己所热爱的才重要。千万不要放弃,千万不要怕被人嘲笑。

“我所理解的生活”这句话本身的构造就相当吸引人。让人觉得亲近和可接受是因为不是题为“生活”,一个夸张的概念,一个欲强加于人的感觉,一个居高临下的视点;而是“我所理解”,只是我,我这么看,不代表你和他,也不代表生活本身;“我”呈现出来而已,坦白无虚,你可以反对,你可以不屑,甚至可以攻击;这个构造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可爱的标题。再比如题为“当我们谈论爱情,我们谈些什么”就远比“爱情是什么”可爱多了。

觉得韩寒文字亲近的原因有好几个,说两个。很难找到比他更诚实的写作者了,你会说自己的博文就是公厕吗?你会承认到现在还在随地小便吗?你会承认你看过岛国爱情动作片吗?迟迟不开微博的原因是因为清楚地在微博活动中窥见了自己的虚荣心,而且认识到自己以前年少轻狂写下的一些话是学识太浅太过骄傲的妄语(要是他还认为现代诗作者只需要掌握一个技能:使用回车键,我才不会支持一票的版税)……能够在几千万双眼睛下依旧诚实的文章,最起码已经达到了文艺追求的第一个境界。我相信这和写作者本人秉性有关,想创造是创造不来的,想刻意也是会留下痕迹的。韩寒不染学院的文绉绉,不染学术的浑气,不染所谓高等教育的虚伪。所有均来自生活。

他不时流露出对八十年代香港文化的怀念。比如写了一篇少有的煽情文风的《写给偶像》,看这篇毫无之前戏谑感的文章,才反应过来,原来他也是个文青。比如他反对“香港是个文化沙漠”的说法,理由是“一个曾经有那么多好电影的地方,绝不是没有文化的地方。”比如一进他的`博客,耳边就会自动响起《大话西游》的经典主题曲《一生何求》(这首歌我觉得是最好听和最难学的粤语歌之一)……

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4

《我所理解的生活》是韩寒今年最新出版的杂文集,里面收集了一些韩寒博客上面的文章,文字依旧犀利,见解依旧独到,剖析依旧准确,看过之后,自己对生活也多了一份了解。

有的人不喜欢韩寒,原因多种多样,也常常因此而不去看他的文字。我看过韩寒的一些杂文集,所以就有一些朋友来问我为什么喜欢韩寒,这让我挺郁闷的,喜欢一个人的文字跟喜欢一个人关系并不大,不管是因人废文还是因文废人,都不是正确的读书态度,因为这可能会让我们错过一些好书,或有趣的人。

因为这本书是寒假看的,内容已经被我忘得差不多了,所以,还是来谈谈我所理解的生活就行了吧。

我所理解的生活,其实就只有一句话:生活没有应该是什么样子,生活就是自己想过的那个样子。

我所理解的生活,应该是随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被外部因素影响,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不为蝇头小利而焦头烂额,不为他人眼光而装酷装B。遇到快乐时可以尽情快乐,遇到痛苦时也无需刻意去说服自己对眼前的痛苦表示欣赏,然后在这痛苦中寻找机会。生活就是自己心里的那个世界。

我所理解的生活,当然应该是积极的,那些内心阴暗思想消极的人不在上述之列,对自己的生活保持乐观,才是在对自己负责。

生活还在变化,每天都可能有惊喜发生。一代美女老去了,总会有一群新的女孩丰满起来,所以无需担心快乐的生活会消逝太快,用心去过生活,生活就会回馈你快乐与希望。

夏天到了,天气热了,走在广商路上又将让自己产生审美疲劳。看着路上那些白花花的小腿,恍惚间,以为看到那些超短裙在飘动,茫然地不知道是风动还是裙动。后来顿悟:色者心动。

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5

最近能静下心读的书就是韩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了。其实看他的书已经有很多年,从刚开始的《三重门》,尖锐讽刺,锋芒毕露,在我那个年纪看来,写得还是很大快人心的,因为批判了应试教育。到后来《通稿 2003 》,《毒》,《草》到《可爱的洪水猛兽》,《青春》,到今天的《我所理解的生活》,其实他的文笔在不断的进步和成熟,眼光也越来越开阔,近年来关注到了社会的很多问题,也在不断的反思自己写过说过的那些话。《南方周末》采访韩寒的时候,有一句话写得很好: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少年终于走向青年。那个恃才傲物,无礼冒犯的韩寒,和那个一路漂泊,勇敢向前的韩寒终于握手言和。

以上只是对韩寒的一些看法,虽然喜欢他,但并不代表我就是一个韩迷。去年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的题目是《韩寒》,其实我们也在不断的思考,韩寒到底代表了什么,还有一个也不断被提及的郭敬明又代表了什么。这么多年来,这两人一直被推在风口浪尖,被无数少男少女追捧,无论有怎样的丑闻还是炒作,大家分来分去,还是两派,好像我们的青春里,只能是非郭即韩一样。看韩寒的书,我总是会在想一个问题,到底青春是什么,到底这一代的年轻人应该做些什么,但答案总是很难讲清楚。在中国这样一个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好像是很难去追逐什么远大的梦想,或者是过分关心政治,就好像《我所理解的生活》里,反复的提及到体制,民生问题,但杂文写得再好也经不起悲剧的一再重复。多少人在这段年少里,可能踌躇满志,想要为国家、社会做些什么,甚至挥斥方遒,但又在现实面前感到无力,想要收起一腔热诚,过点安逸小资的生活,内心又总是不安和迷茫,好像无论是韩寒还是郭敬明,我们都做不了,也学得不对。

人生最邪恶的事就是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所以还是认认真真做好自己就够了。记得一篇文章中曾经写过:我们都渴望在年少时吐出惊艳世界的箴言,却从来都没看破过迷眼乱花。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想写的文字,都有青涩的梦想,但大概从来就见不得光。但是那又怎样,如张国荣的歌里唱到,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我并不敢说是要让每个人勇敢的去追梦,但最起码,在这段仅有的青春里,我们要试着去多做一些无悔的事,对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多一点坚持,对那些看起来遥远冒险的事,多一点尝试。等到将来,我可以告诉自己,我当初坚持一些事情,绝对不是因为我当时幼稚不懂事。因为青春就是这样,它是酸,少年强说愁,但它也无限强大,有无数希望,有以后再也看不到的青草繁花。就像这本书中有一篇文章叫《春萍,我做到了》一样,当终于拿到拉力赛总冠军的韩寒对着当初打死也不相信他会成功的春萍说“我做到了”的时候,我的眼眶有点湿润了,这句“我做到了”,我明白并不是为了要证明什么,而是为了我们的青春,青春无悔而骄傲。

真的很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青春里不留遗憾的奔跑,永远保持一颗炽热的心,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生活。

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6

前几天去新华书店逛了逛,发现显眼的地方架满了韩寒的新书《我所理解的生活》,韩寒的小说看了不少,可他的杂文没怎么看过,一是本身不怎么喜欢看杂文,二是上网的时候也不会有时间去关注他的博客。随手翻了翻,发现价钱挺合适,买回去当摆设也行,抱着这样的心理,我买下了这本书。

买回来后摆在桌子上放了几天,一直没有去看,想着以后有时间了再说,所以说要是真心想去看一本书,最好是把它从图书馆里借回来,这样在还书期限的催促下还有可能看完。直到有一天寝室停电,百无聊赖下我拿起了这本书,想着拿它消磨消磨时间,不得不说韩寒的文章中充满了讥诮与幽默,在这些幽默中我才能保持阅读的兴趣。用了差不多3小时浏览完了这本书,只能说是浏览,翻到哪篇看哪篇,然后又用了半小时把整本书看了一遍,看完之后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怎么还没来电,都停了一下午了。没错,这本书给我的思考没有来电给我的思考多,又或许是我的经历还不够,生活在象牙塔中的我体会不到这个社会的大不公平,当然,社会中的各种小不公平或多或少我也碰到了。

这本杂文集里最负盛名的恐怕就是韩三篇了,每篇讲一个问题,第一篇说的是中国需不需要变革,第二篇说的是中国应该从哪方面变革,国家制度或是公民素质,第三篇则是韩寒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民主和法制的“讨价还价”。韩三篇在年前引起了网络上的轰动,因为不少作家都不能或不敢或不想讨论民主和法制的问题,他们都被中国的体质框在里面,束手束脚。韩寒挑起了这面大旗,引发了网络上对民主和法制广泛的讨论,算是一次小小的文艺复兴。说到文艺复兴,我讲一个书上的段子,韩寒当初办《独唱团》的时候往有关部门报的是“文艺复兴”这名字,没给批,说是带“文艺”两字的都不批新杂志了,于是他启用了第二个名字,也就是现在的“独唱团”,没出几期杂志,带“文艺”两字的杂志都让批下来了,后来他才明白,不是“文艺”有问题,而是“复兴”有问题。中国的专制体制久为外国人诟病,我就听过这样一个事,说是外国的学生通过对中国留学生的接触,竟然以为中国人都享受专制,而不喜欢民主。外国学生在一起讨论的最热烈的话题往往是政治,而中国学生讨论的最热烈的话题却往往是网络游戏。中国人口众多,在当下实现民主有一定困难,但困难不代表不可能,也不代表你可以忽略这个困难的问题从而不作为,路要一步步走,不然怎么走得到尽头,有一句广告词用在这里正好,路再长,也长不过我37码的脚步。

韩寒的这本书中除了韩三篇,其余的则是一些访谈记录和短篇,有讽刺现实的,有谈论自己生活的,其中带着不少机智的闪光点,能让读者会心一笑。在《来,带你在长安街上调个头》这篇文章中,他描述了自己朋友带自己在长安街上违规调头的事,牛逼哄哄的享受山寨特权带来的好处。里面有一句话让我笑了,“没过十秒,那辆奥迪突然满血,全身能闪的地方都闪了起来。随即,我被后车用扩音喇叭披头盖脸的骂了一顿”,想象一下,这辆车的画面和车主气急败坏的表情,从车主的脸色和行为都让我联想到螃蟹这种横行霸道的动物。

篇7:我所理解的生活作文

但是你问我,如果时间倒流,你在经历一次,你还会这样去做吗?我想说是的,我依旧会这么做,我要是不这么做,我还是我么?计划外的事情,你能控制的了吗?这个是不是叫作生活了

每一次的喜怒哀乐,每一次的犯错, 每一次的不可预知,每次的成长,最终只能让你明白一点,发生的事情,你的幸福或者苦难的遭遇,唯有心态和处理事情的方式才能让你知道是福是祸。关心你的人永远在身边,不关心你的人,永远跟你没有关系。

是他人在狡诈也好、太没有良知、欺骗也好 , 是自己太天真、太傻、 无知也好,无论怎么样你今天不入这个局,总有一天你会走入下一个局,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情,我想这就是生活吧,每个人就像一生下来,就注定了,要朝哪个方向去,无法控制。就像你,对于未来会发生什么,你永远未知。

篇8:我所理解的“软件定义的网络”

因特网运行了几十年, 获得了大发展, 如今已面临许多问题。所以, 下一代互联网, 大家都关心。前几年, 以内容为中心的网络曾经风行过, 方案很多。最近, 看见国内许多权威人士在各种场合大谈SDN, 介绍SDN, 看来在国际上已有一定影响, 已经得到产业界的高度重视[1,2]。但是, 看了国内的一些介绍, 总是不甚了了, 都是比较宏观, 比较笼统抽象, 看不出来与现在的因特网有什么不同。介绍一个新东西, 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宏观抽象全面;一种是击中要害, 说明新在何处。前一种比较容易正确, 无瑕可击, 但常使人不知所云。后一种容易出错, 但至少发人深省。本文想学习第二种方法, 谈谈本人学习SDN的心得, 欢迎批评指正。

1 关于这个译名

SDN (Software-Defined Network) , 这个词有人翻译成“软件定义网络”, 这里有主语、谓语和宾语, 完全是一个句子, 怎么会是一个名词呢?如果真是一个英文句子, 那就应该是”Software defines network”。有人把它翻译成“软件定义网”, 这就让人想起广域网、局域网、无线网了, 无法理解。按英文直译应该是“被软件定义的网络”。中文不太分主动、被动, 也可以叫“软件定义的网络”。这个“的”字不能省, 省了就让人不明白。

2 为什么要搞SDN?

随着服务类型和规模的急剧增加, 因特网出现了不适应新情况的问题。长期以来通过命令行接口的手动配置阻碍了网络虚拟化的前进, 操作费用高, 网络刷新慢, 容易引入差错。取消把应用联系到特定网络详情, 譬如端口和地址, 使物理具体事项的改变无需重写应用和手动配置网络设备的时延和费用, 也许是一种思路。我们知道, 在网络中, 路由是一个大问题。路由器里面的路由表越来越复杂, 设置成千上万的路由器, 分散到各地去路由, 既做不到最优的路由, 又产生许多重复的计算。从你的PC到一个网站浏览器, 可能要经过20-100路由器或交换机。如果一个包到来, 只知道目的地, 但不知道怎么走, 那只有交给下一跳。下一跳要是也不知道呢?这么盲目跳下去, 怎么就相信会到达目的地呢?那只能靠相邻路由器经常交换信息。由于各路由器独立工作, 就会有许多重复计算和不必要的信息交换。ISP只考虑自己这一块, 并不管整个因特网。路由表只可能存本自治域的地址, 区域外则送网关路由器。路由算法复杂就在于根据线索推断它所应该知道的东西。就像没有地图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如果能集中考虑路由就会更有效率。

再说应用。在智能手机中, 一个应用可以使一个API为其他开发者所用, 而不需要修改原来的应用。譬如说, 谷歌地图提供一个API, 某饭店可以把它的地点加进去。这些地址信息实际上重构了谷歌地图的数据, 但不需要修改谷歌地图数据的结构。如果应用可以跳过网络交换, 通过API, 重构网络资源, 就更能适应该应用的需要。现在的网络主要不是传送信息。它们并不需要智能自动控制, 不需要基于线路交换的增值服务。我们需要统一的控制平面处理包交换和线路交换来提供服务。而IP网络不利于支持频繁的动态链路和动态连接。由于服务的多样化;用户数量增加, 多媒体信息剧增, IP网络协议可以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修补的补丁很多。而SDN统一在控制平面里面用编程来解决, 可以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功能网络图使许多网络功能可以用集中方式实现, 又简单, 又可扩展。又如游戏。游戏者在移动、在不同地方玩同一个游戏, 地址不同、网速不同, 比赛怎么能公平?Open Flow[4,5,6]可以使地址不变, 在同一个游戏服务器上, 基本保持网速不变。自己笔记本上的软件也不变。

再说管理。分散管理的方式不是最有效的。现在的SDN实现基本上是试验性的, 但已减少网络管理经费50%, 减少IP地址使用60%。谷歌把它连接全世界数据中心的G-Scale WAN换成Open Flow网络, 使预留空间的利用率提高95%, 不损失任何东西[2]。

再说安全。安全规则越来越多, 分散管理各自为政, 很难保证切实实行。集中管理起来以后, 只要在控制层面不断完善和修改, 就可以达到安全要求。

总之, 现在网络的分散管理和信息处理, 不如集中起来更加高效。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集中相对于分散的优越性[5]。

3 SDN是怎么搞起来的?

软件定义的网络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读了一些文献, 现在还在继续学习。我总的感觉是:网络技术是通讯和计算机的结合。一直以来, 网络主要的支撑技术还是通讯, 计算机只起到提高效率、增值服务的作用。所以, 一般通讯学者认为网络只是一种计算机应用。但是, 网络发展了几十年以后, 从P2P开始, 到现在, 计算机人企图把整个世界看成一台计算机, 开发一个大的统一的操作系统, 通讯不过是一种人机接口技术, 人、物都是终端。这个目标很宏大而长远。现在不过是前进一步, 将网络的控制平面与数据转发平面分离, 实现可编程化控制, 独立的网络操作系统, 负责对不同业务特性进行适配, 而且网络操作系统和业务特性以及硬件设备之间的通信都通过编程实现。这就是所谓软件定义的网络。目前的MAC层和IP层处理高复杂度 (比如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 (OSPF) , 边界网关协议 (BGP) , 组播, 区分服务, 流量工程, 网络地址转换 (NAT) , 防火墙, 多协议标签交换 (MPLS) , 冗余层等等) 的网络拓扑、协议、算法和控制来让网络工作, 而SDN把这些问题集中到控制平台上来解决。比较简单、统一。2012年7月, SDN代表厂商Nicira被VMware以12.6亿美元收购, 随后Google宣布成功在其全球10个IDC网络中部署SDN, 这促使SDN引起业界的强烈关注。

这样一个原始创新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斯坦福大学一个学生作业开始启动的。Nicira联合创始人兼CEO Martin Casado原来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 他与斯坦福大学EE和CS系教授Nick Mc Keown在2005年发表一篇文章“Virtual Network System” (VNS) [3]。其中说, VNS其实是为了学生学习网络的导引性课程做作业用的。因为斯坦福的校园网不可能被学生用来做试验, 必须有一个系统让学生建造虚拟网络, 在这上面, 学生就可以为所欲为了。虚拟网络系统 (VNS) 允许几百学生在因特网任何地方远程开发用户空间程序, 其功能就像网络基础设施部件, 它们在实际的因特网上运行, 处理鲜活的实时流量。用它来讲授路由器的实现, 支持与TCP协议栈兼容且可与因特网其他主机交互的功能的开发。VNS核心是一个用C++书写的服务器后台程序, 它可以模拟多种虚拟网络拓扑。每一个虚拟的网络拓扑都可以连到因特网, 加入到实际的因特网硬件设备中, 而VNS可以支持几百个用户和他们定义的不同的拓扑。这个系统在斯坦福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网络课上使用。后来, 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他们为因特网基础教学国家中心做个样机。他们已有全局IP空间, 同时支持数千学生的网络和服务器能力。使用VNS的课程及教辅材料、作业材料等都已放在网上。希望更多远程的学院和大学、更多的课程使用VNS。正是这个虚拟网络的概念发展成了今天的软件定义的网络, 得到许多大公司的认可。Martin Casado和Nick Mc Keown创立了Nicira公司, 后来Nicira被VMware以12.6亿美元收购。这事正合他们的意, 成果被公司采用, Nick Mc Keown回到斯坦福, 再做他的研究。这在美国是一种很普遍的成功模式。

4 SDN与传统的因特网有什么不同?

SDN体系结构最初的一个模型用图1表示比较直观[3]。

现在的因特网是点对点, 用路由器、交换机、负载均衡器、网络地址翻译器或防火墙等连接起来。而SDN把网络作为一个整体的平台, 将网络的控制平面与数据转发平面进行分离, 并实现可编程化控制。在控制平面, 网络操作系统就是控制器。它控制所有的APP, 以及安全策略。在数据平面, 网络基础设施, 包括Open Flow交换机。每个交换机除了存有流表之外, 就是一个交换CPU。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的联系通过一个应用程序接口, 譬如Open Flow, 遵循Open Flow协议。当包到达交换机, 交换机判断是不是一个流表中的人口。假如是, 流表给出怎样传送该包;如果不是, 交换机产生packet_in信息送回控制器。控制器把这事通知适当的控制应用。此应用根据网络状态和该应用逻辑, 送回一个消息packet_out或者增加、修改流人口。控制平面根据流量特征进行交换排队。反应模式、状态要求和拓扑发现使控制平面完全可见和网络动态控制。拓扑发现包括控制屏幕集中管理相互连接着的交换机群 (Open Flow island) 。控制器可以指令数据平面从交换机端口送出链路层发现协议 (Link Layer Discovery Protocol) 包到链接。基于这些信息, 控制平面可以判断流岛内的连通性, 从而构造网络拓扑。SDN的基础建设包括Open Flow交换机, Wi Fi接入点 (运行Open Flow软件交换) , 虚拟局域网运行Open Flow。网络路由优化、安全、策略、Qo S、流量工程等, 都在控制平面解决[6]。所有网络控制逻辑作为网络操作系统上面的应用。这些应用做出控制决策, 处理一个带说明的网络图, 这就是软件定义的网络。整个SDN分成三大块:交换机、网络控制器和网络应用。

5 与其他大项目的分界

近年来, 信息技术领域大项目层出不穷, 譬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 现在又来一个SDN。应该承认, 这些学术领域之间有交叉、有联系。譬如物联网产生大数据, 物联网需要互联网, 云计算当然需要计算机, 对大数据源的深入分析需要数据挖掘、机器学习、自然语言理解、模式识别等技术。但是, 一个学术领域其所以能成其为一个领域 (Research Area) , 总是有它的主要技术问题 (Focus) , 是其他领域所没有解决的。否则, 就可以归于其他领域。所以, 学术领域要有边界, 不能随意扩张。随意扩张一个学术领域会有什么害处呢?一方面, 会导致许多的重复工作。各领域的研究者从本领域出发研究的问题可能与另一个研究领域的问题几乎相同或相似, 甚至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造成了重复工作。如果是搞建设, 则可能出现重复建设。另一方面, 可能导致研究空缺, 做不深入, 浮在上面玩概念。造成研究A领域的到B领域做专家, 而研究B领域的却到A领域做专家。

物联网需要网, 当然也可以用SDN。物联网的主要问题恐怕还是各种类型的传感器, 可靠性、灵敏度、环境条件等等使这个问题很复杂。云计算的主要技术在于虚拟机, 而大数据实际上可以说是一个比大数据库还大的数据库。云计算、大数据都离不开互联网, 但它们都是SDN的应用。从SDN看来, 不过是要用不同的API而已, 如图2所示。SDN并不复责大数据的管理和分析, 也不负责虚拟机的运行。切忌把这四者混为一谈, 什么都研究, 不可能深入。就像一个警察陪着你旅游一个陌生的城市, 你可能完全不了解这个城市, 你不用管怎么走法, 在那里停车, 只要坐上车, 信任他, 他就在交通灯的指挥下拉着你逛。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到那里去。至于你要买什么, 要做什么, 那是你的事, 他不管。但是, 你要做违法的事, 他却不让。

6 怎么研究SDN?

在美国, 整个试验如果从2007年算起, 已经进行了6年。他们的试验由斯坦福大学牵头, 组织普林斯顿、华盛顿.、威斯康星、佐治亚理工学院、堪萨斯等10几所大学校园网通力合作, 做了四个阶段的试验, 一次比一次深入。他们在文章[4]中, 公开每一阶段都了什么试验, 解决了什么问题。该文有8个人署名, 致谢的人按贡献的领域大约有上百人。

目前, 包括HP、IBM、Cisco、NEC以及国内的华为和中兴等传统网络设备制造商都已纷纷加入到Open Flow的阵营, 同时有一些支持Open Flow的网络硬件设备已经面世。2011年, 开放网络基金会 (Open Networking Foundation) 在Nick等人的推动下成立, 专门负责Open Flow标准和规范的维护和发展;同年, 第一届开放网络峰会 (Open Networking Summit) 召开, 为Open Flow和SDN在学术界和工业界都做了很好的介绍和推广。

这样大规模的试验, 大家不是来抢大头的科研经费, 而是协作怎么能让这事搞成。和我们国家的情况有所不同。我们的大单位、大牛常常是竞争课题, 分完钱就各司其事了, 做的结果对大众好像也没个交待, 或者是开发一个已经成熟的网络给大家用, 没有科研结果, 也就完了。这是科研吗?这能创新吗?他们的研究中还有一个特点, 就是尽量使用公司的产品, 让公司出产品、出人力、物力, 参与研制。公司对Open Flow, SDN很有兴趣, 已经行动起来, 有产品出售。因为公司要考虑:如果SDN真正商业化, 自己能做什么, 公司能得到什么利益。

SDN方案也面临许多挑战性的问题。譬如, 控制平台的可生存性、可靠性就是一大挑战。因为如果控制计算机或者交换机宕机, 一大片的网络完全不能用。就像机场控制计算机宕机, 该机场就瘫痪了。安全性的论证也很困难, 因为我们不知道是否有一个外部的控制器也像内部控制器一样控制着网络运行。SDN全球的部署、特大流量、多种信息的高效传送是否能实现, 还有待实现和验证。

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们来搞SDN, 已经只能属于赶超了, 算不得我们的原始创新。一些实验室里的小规模试验可能不太能说明问题了, 而且应该防止人家已经做过的实验, 我们再简单重复。由于交换机能处理的流表规模有限, SDN处理大流量需要强大的控制计算机和交换CPU, 把这么多功能都加给控制计算机, 其软件的设计与测试成为一个很值得担心的问题。总之, SDN相关的研究问题还很多很多, 大有研究的空间。

由于传统的网络设备 (交换机、路由器) 的固件是由设备制造商锁定和控制, 而SDN将网络控制与物理网络拓扑分离。这必然引起设备制造商、服务提供商的某些不满和不快, 他们必须做相应的改变。所以, 平稳过渡是个大问题。如此新型的网络体系结构不可能在一天之内推倒重来, 必须在现有的因特网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如果SDN将来能站得住, 要全世界推广, 它必须能够用局部的SDN连接目前全局的因特网。像谷歌的内部网络, 用Open Flow交换机把数据中心连到SDN一样。然后, 才能扩大到全局。

上述粗略的介绍对于关心SDN的朋友也许会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但是, 由于本人也是初学, 而且, SDN是一个新的网络体系结构, 本人的理解错误难免, 一定不全面。本人衷心希望内行和外行的朋友多多提出问题。这种交流也许本身就是一种研究。

参考文献

[1]Sixto Ortiz Jr., ”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On the Verge of a Breakthrough, ”IEEE Computer, JULY 2013, pp.10-12

[2]Keith Kirkpatrick, “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Vol.56, No.9, September 2013, pp.16-19.

[3]Martin Casado, Nick McKeown, “The Virtual Network System, ”SIGCSE’05, , St.Louis, Missouri, USA., February 23–27, 2005.

[4]Masayoshi Kobayashi, Srini Seetharaman, Guru Parulkar, Guido Appenzellerq, Joseph Little, Johan van Reijendam, Paul Weissmann, Nick McKeown, “Maturing of OpenFlow and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 through Deployments, ”Preprint submitted to Elsevier, August 14, 2012.

[5]Thomas A.Limonceli, “OpenFlow:A Radical New Idea in Networking,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Vol.55, No.8, August 2012, pp.42-47.

篇9:我所理解的生活

今晚不在状态。

看语文,眼皮打架;做数学,逻辑混乱;学物理,灵魂出窍。自暴自弃地抛下一切发了五分钟的呆,罪恶感不由分说地漫上来,仿佛亲手掐死了一只小猫。

一定是这两天没休息好。

晚自习下课铃一响我就抓起书包往外跑,我多么想做一个风一样的女子轻飘飘地穿过人山和人海,但身在江湖,人在高三,沉重的书包完全扼杀了这一可能性。口袋里的手机震了一下,是t的短信:累觉不爱了。每天的作业都做不完,关键我坐外面,每次老师下来检查我那一圈就我一个人没完成,那种心情……最近各种不顺,便秘,不知道吃什么好,吃什么都不好,也不想跟家里人说。数学好难啊,知识点都忘光了,还有地理很多东西也要重新学过。老天啊,请赐给我一万个冬天让我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事都淹没了吧。

我想问,作业,便秘,地理,数学,这些和冬天有什么关系?

终是没问,因为实在懒得打字了。路过食尚饮,高二长期泡着的一间奶茶店,躺在店门外的电车上玩手机的小老板好笑地看着我,说,能不能挺直腰板来走路?

我笑笑说,我太累了。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一些短期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当我们以为自己明明已经很努力但问题依然解决不了的时候,老实说,像我这种诚实的人,第一反应就是怀疑自己是不是个蠢蛋?这真是一个费力气的活儿,每自我怀疑一次不知要灌多少鸡汤才重新有勇气傲娇地翻白眼。慢慢我们学会另一种方式:睡一觉就好了、夏天过去就好了、吃饱饭一切就不一样了、I am a smart girl but it's a Black Friday……

其实有时候我也害怕,像我们在成功学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最终要如何接受自己只是一个平凡人?

【2】大学恋爱论

我不喜欢现在这个班主任,一个有小肚子和可掬笑容的中年男人。开学到现在,他跟我们说话不超过十句,一直在重复,不断重复,把同一句话用不同分贝不同语气不同停顿不同表情重复个十万八千遍,好在他遇到的我已经不是那个傲娇的小妞,所以我会试着喜欢他。我初三的班主任是个历史老师,那时候他跟我们说:“如果你没法对历史产生兴趣,就一定要对历史老师——也就是我(腼腆一笑),感兴趣。”——我相信这个理论在高三依然成立。

自从第一次月考我们班考差了以后,老班就开始变本加厉地折磨我们的耳朵,见针插缝地重复他那套大学恋爱论:“你们这一代啊,要是这辈子没有在大学里谈一次恋爱,那真是白活了!现在谈有什么意思,你们至多拖个手去沃尔玛逛个街,吃完麻辣烫把杯子随手扔到马路旁,这些都是很低级的恋爱。在大学就不一样了,大学校园那么漂亮,大学生素质那么高,没人拦你没人阻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多好啊!所以啊,你们现在啥都别想,只管学习,一吃饱饭就给我回教室学习!”

我坐在下面翻着白眼,知道我们时间宝贵,为什么还老爱把你的儿子拿出来晒,谁要听?

这个老师,平时说的都是大俗话,让学生感觉大家人格上还挺平等的,唯独在“大学”二字面前完全把我们当乡霸,用他那一嘴磕磕绊绊的普通话竭力向我们描述这样一个大学形象:“大学宿舍有空调,大学食堂一级棒,大学校园金碧辉煌;大学生素质好:绝不会乱丢垃圾、绝不会穿拖鞋去上课、绝不会当众抠鼻屎……总之一句话,只要你上了一所好大学,你一定会成为一个更高级的人,你的世界开始翻盘,你的人生开始辉煌,你要啥有啥!”

有时我忍不住觉得这个中年男人挺可爱的。或许真的应该去相信,知识的确可以改变命运。相信在大学里,草根可以逆袭,爱情可以开花,先前手里抓到的烂牌通通消失。相信大学能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那些能让我们更有动力去靠近目标的蠢话,相信一下又何妨呢?何必计较那么多,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牢牢记住,我们的目标就是上大学,名牌大学,然后找好工作赚大钱過上幸福好生活。其他的不重要,你的态度,个性,审美,通通不重要,或者说,上了大学你才有资格谈这些,懂吗?

十分抱歉,与生俱来的智商,不允许我的人格相信以上这些。

【3】便利贴的启示

墙上的便利贴一天天增多,有太多东西要提醒自己:要背单词,要写作文,要吃水果,要洗头,要不耻下问,月考将至……却变得越来越健忘,出门忘带钥匙,吃饭忘记带钱,做题忘记不要钻牛角尖,走在街上遇到昔日好友却怎么也叫不出她的名字,于是只好夸张地跑过去拥抱她。

养成了喝咖啡的习惯,早上一杯,晚上一杯,心情欠佳时就加块方糖。口腔逐渐弥漫一种苦涩的气味,我伸出舌头舔舔嘴唇,最近天气干燥,我撕下一张便利贴写下:星期六晚上记得去买薄荷味唇膏。天黑得越来越早,灯却亮得越来越晚。昨晚11点从学校回来,在楼梯口遇到房东阿姨,她叮嘱我以后早点回来,因为最近她听说有一个颠佬在我们三中附近游荡,是个哑巴,喜欢跟着女孩子。“夜路难行,一定要结伴而行。”她再次叮嘱。我点点头,心里却明白,我没有伴可结。实在荒唐,我已经成长为一个连一句“我们一起回去吧”也说不出口的冰冻少女。

亢奋有时,低迷有时。我问过数学课代表:“你做数学的时候,真的从来没想过去死吗?”他无辜地说:“没有啊。”渐渐我也摸索到自愈窍门,每当我被这一变态科目虐到口吐白沫,我就去做几篇英语阅读来回口血。物理课代表最喜欢跑来向我请教英语,前一个月我们是同桌,但现在因为身高他被编到了倒数第一排,我则凭着天下无敌的厚脸皮留在了第一排。他很好学,也够无耻,他孜孜不倦地追在各科老师屁股后面问问题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怎么说呢,我真想继续和他做同桌啊。虽然他做英语阅读每个生词都来问我让我很想拍死他,我承认我很俗,已经习惯了什么都不必探究也不必深入只要掌握让你选出得分答案的技巧就行了的思维模式。

想起我们以前讨论题目偶尔争辩,有时最后他会说,“不好意思是我错了没看准题。”我心里明明没有一丝不舒服,嘴上却硬邦邦说出“知道就好”这种鬼话。果然,每一个看着赛林格的书成长起来的少年都是井二病深度患者。正如那个井二老头所说:“我们都是白痴,才会这样钻牛角尖。不管什么狗屁事儿,我们总是,总是,总是忘不了那点令人作呕的、微不足道的自我。”他笔下那个叛逆的青春期少年,怎么在记忆里已经鞭长莫及了呢?正如我在这个喧嚣的夜晚,看到了墙上那张已经褪色了的便利贴:“不过我可以非常清楚地预见到,你将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为某种微不足道的事业英勇地死去。”

上一篇:党员课程个人思想总结下一篇:局纠风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