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以知识产业为主导的经济-什么是知识经济的一种新理解

2024-04-09

知识经济:以知识产业为主导的经济-什么是知识经济的一种新理解(共6篇)

篇1:知识经济:以知识产业为主导的经济-什么是知识经济的一种新理解

知识经济:以知识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关于什么是知识经济的一种新理解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给知识经济下的定义,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单纯从知识的.重要性增强的角度来给知识经济下定义是不够确切的.知识经济应当定义为“以知识产业为主导的经济”.

作 者:柳松 赵丽 作者单位:中共海南省委党校 海南海口 571100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年,卷(期):16(10)分类号:N031关键词:知识经济 知识产业 信息产业 智能产业

篇2:知识经济:以知识产业为主导的经济-什么是知识经济的一种新理解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区域经济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特色进一步凸显,同时,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具有共同文化特征和产业特征的各种类型的企业在一定区域内集聚,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特色产业集群。

1 泉州产业集群发展情况分析

1.1 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最早是在1990年由迈克·波特提出,用来对集群现象的分析。而最早对产业集群做出解释的是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他认为,产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而形成的联合生产群体。本文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的地理区域中,由具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的互相关联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金融机构等相关产业的厂商及相关机构组成的群体。

1.2 泉州产业集群发展简况

泉州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在福建省中位列前茅,但与江浙沪部分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对比,仍然相差甚远。

据统计,泉州市产业集群共有16个,占福建省产业集群总数29.6%,位居福建省第一位;福建省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数位9个,年产值30~100亿元的产业集群数位13个,而泉州市这两部分个数分别为4和8个。此外,在泉州产业集群中,年产值超过30亿元的集群数占泉州集群总数的75%。由以上的数据中可见,泉州市的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在福建省产业集群的发展中位列前茅。

然而,福建省的产业集群发展状况与同样是东部沿海地区的浙江省、江苏省等省份相比,已经相差甚远。浙江省拥有500多个产业集群区,江苏省更是形成了宁沪信息产业带,泉州市的产业集群在规模和产值上与这些地区差距明显。

2 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

前文中提及,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色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1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产业集群的发展时,由于企业之间的发展、联系和竞争关系使得产业内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的生产联系和构成比例趋于合理,同时使得集群内部的企业相较于集群外部的企业在产品结构、产品价格等方面的调整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1]。此外,促使在区域内形成协作化、网络化和竞争化的生产体系,生产要素在产业集群内部自由流动,最终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泉州的纺织、服装、鞋业、建材等行业的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这些行业的产业集群个数达6个,占泉州市集群总数的37.5%,规模也较大,50%年产值达100亿元以上,100%达30亿元以上。由此可见,泉州市形成了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经济。

2.2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高了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从交易费用理论角度看,产业集群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大大节省了交易费用。产业内部上下游的企业之间的交易在集群内部进行,由于地理位置临近、协作关系稳定、合作次数多的缘故,容易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形成共同的正式或者非正式的行为规范,杜绝了机会主义倾向,节省了谈判环节,提高合同的履行率[2]。由于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之间建立了可持续性的协作关系,有利于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的高度专业化、可持续发展,同时产业内部不断传承的文化和不断积淀的历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形成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泉州市的产业集群基本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同时,它们都是当地县域经济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以民营经济为绝对主体,并且其中如南安石材产业集群、晋江旅游运动鞋产业集群等已发展成为全球市场上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此外,在泉州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品牌,比如七匹狼、安踏、匹克、九牧王、鸿星尔克等著名品牌,以品牌化提升集群的竞争力。

2.3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能够促进外部经济效应的实现

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生产率的提供源于其有利于获得外部经济效应,外部经济效应包括外部范围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由于在集群内部实行高度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每个企业承担产业链条中某一环节,而在企业内部也实行高度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因此每一环节的每一活动都高度集中,生产率极高,使得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中小企业通过外部协作获得规模经济[3]。此外,由于集群内部的企业通过垂直或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业务联系,可以调动企业外部的更大范围的资源,实现资源的更优配置,实现生产率的不断提升,最终实现外部经济效应[4]。

以泉州的鞋业为例,在产品类别的分工上,有专门从事生产的塑料鞋、凉鞋、旅游鞋,在生产环节的分工上,有生产鞋楦、鞋扣、鞋底、鞋带、鞋衬、鞋跟甚至是鞋盒的环节。在集群内部实现产业链条生产环节的有效分工,提高生产率,最终实现外部经济效应。

3 结论

综上所述,泉州产业集群经济是泉州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重视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同时,政府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其发展。

3.1 完善政府职能,增强政府支持,构建合理的融资体制

泉州市政府可通过制定相应集群发展规划,在遵循循环经济的前提下鼓励集群内部的企业实现生产社会化、组织网络化和流通市场化[5]。同时为产业集群内部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制度环境,可建立起可靠的融资制度,包括组建各种盈利和非盈利性的行业组织,为集群内部的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企业信用评级等服务;利用本市的财政资金或国家产业政策对集群内部的企业进行引导性的金融支持,以防集群内部的龙头企业外流。

3.2 促进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经济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

随着集群的产生于发展,部分规模企业为了专注市场或技术开发,逐渐把部分生产工序外包,进而出现了一些中小企业转向生产中间产品。随着分工的细化,龙头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手段将一些质量好资信佳的企业纳入旗下,在区域内形成以少数龙头企业为主导,以一系列的产业链为基础,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经济[6]。1997年的泉州鞋业层爆发过同业恶性竞争,因此,在支持当前形成的龙头企业的前提下,泉州政府可制定出有利的政策促进和推动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经济的发展。

3.3 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推动集群创新经济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产业集群在发展的过程中通常会因为创新能力的缺失而面临或者走向衰落,因此,在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增强和保持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7]。故泉州市政府可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譬如提供人才、土地、资金、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制定政策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产业配套体系、集群创新平台、区域创新系统;制定加强重视知识产权的相关制度等。

摘要:通过对泉州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并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完善政府职能增强政府支持,构建合理的融资体制、促进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经济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推动集群创新经济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文广.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探析[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6(2):56-58.

[2]惠宁.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其新发展[J].管理世界,2005(11):158-159.

[3]何雄浪.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探讨——基于区域经济效应与集聚经济效应相结合的新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8):103-107,289.

[4]曾小平.产业集群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09(11):153-156.

[5]张竟竟.科技园区、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共生机理分析——以商丘市为例[J].企业活力,2010(10):13-15.

篇3:国家调节经济的一种新模式

一、对“新古典派模式”的批判

加尔布雷思构想的一种体制上的新模式是建立在对“新古典派模式”的批判的基础上的。

在加尔布雷思那里,所谓“新古典派模式”包括的范围很广,他把十九世纪以来的所有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其中包括凯恩斯主义,都列入所谓“新古典派模式”。加尔布雷思首先勾划了新古典派所设计的调节经济的模式,然后,针对这种模式提出了若干质疑:

第一,政府能否全面有效地控制市场?

加尔布雷思认为,不论是新古典派,还是其中的新凯恩斯派,都企图通过市场来实现政府对经济的全面调控。而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一些具有垄断权的强有力的商号并不服从新古典派所信赖的市场权力。由于新古典派模式“把对经济体系的全面控制同商号的权势隔离开来”,(第30页)造成了其控制过程的实际扭曲和不可能全面奏效。他认为,问题就出在传统的“经济学中的分工理论”。

第二,政府能否真正地代表公众利益?

加尔布雷思认为,新古典派模式中,“政府是处于经济利益之上的,尤其是处于商号的势力或权力之上的”。(第25页)他指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些商号总是千方百计地影响政府,通过获得政府的支持来控制市场。

加尔布雷思没有忘记,马克思主义也认为资产阶级的政府是不能代表公众利益的,政府只是资本家的执行委员会。因此他便断然非难马克思主义是“用对经济社会的不适当见解的这一个来代替那一个”。(第34页)以表白他对政府职能的怀疑是与马克思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加尔布雷思质疑的结果是“新古典派模式”从出发点到运行过程都是有重大缺陷的,从而表明这样的模式不可能实现他所谓的“公共目标”。

二、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二元系统结构

一般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依然是市场经济,虽然有国家干预和计划化等倾向,但市场的规律依然制约着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加尔布雷思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不是单一的结构,而是由两大部分组成,即:计划系统和市场系统。

所谓计划系统,是由一千家左右的大公司组成的,它能有计划地进行经营,实行计划生产和计划销售,拥有操纵价格的权力,也就是说它可以支配消费者。计划系统不是直接受控于资本家,而是掌握在技术和管理人员,即所谓“专家组合”的手中,因而计划系统的目标不是追逐最大限度的利润而是“商号的发展”。“发展就成为计划系统的,也就是大商号在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的主要目标”。显然,计划系统具有超越市场力量的优势。

所谓“市场系统”,则是由大约一千二百万个中小商号,即小商小贩、小企业主、农场主、个体经营者等所组成。这些较小的商号力量单薄,无权控制价格,不能支配消费者,因而市场系统是受市场力量支配的,由市场的变化决定其命运。

加尔布雷思不仅说明了“两个系统”的区别,而且论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他指出,“计划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系统”所处的那个环节的一部分,二者是并存的。市场系统所使用的动力、燃料、机器、设备、原料和交通运输,是计划系统所提供的,市场系统的参加者所购入的消费品和劳务中的很大一部分,也是计划系统供给的。同时计划系统又是市场系统产品的买主,就农业来说,情况最为明显(见第56页)。加尔布雷思认为,两个系统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是互相依赖不断发生着交换关系。但在交换中,双方的权力和所处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市场系统于买进时,在价格上显然不能不服从于计划系统的规定,在出售其产品和劳务时,其中很大一部分的价格也不是由它自己控制的,实际上不得不屈从于市场力量之下,显然,这样的交换对市场系统是十分不利的,两个系统权力与地位的不平等,又必然造成收入的不平等。加尔布雷思还由此得出结论说,市场系统受计划系统的盘剥,这正如第三世界受发达国家的盘剥一样(见第176页)。

加尔布雷思还认为,在经济发展中,总的来说,市场系统总是在走向稳定,因为它具有自我限制的能力,具有自我纠正的力量。而计划系统如果不依赖政府调节的话,生来就是不稳定的。但市场系统的稳定只是就单个来说的,“计划系统中衰退和通货膨胀的后果,会带着破坏性作用,流向市场系统。不稳定因素来源于前者,而后者从衰退所受到的损害却大于前者”。(第177—178页),

因此,加尔布雷思指出:“计划系统和市场系统的关系,它们不同的发展进度,前者对后者的剥削,由此造成的收益不均衡,是现代经济的主要特征。”(第134页)也就是说,加尔布雷思把两个系统的对立,看成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冲突。

在加尔布雷思看来,上述两个系统造成的矛盾与冲突非但不能解决而且愈演愈烈的关键在于政府的偏好。如前所述,加尔布雷思并不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问题在于政府出于怎样的立场,如何进行干预。加尔布雷思认为:“现在政府不是资产阶级的执行委员会,而比较地近似于专家组合的执行委员会。”(第174页)也就是说,政府成了计划系统利益的代表。他甚至尖刻地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凯恩斯革命实际上已被计划系统所同化。此后,政府政策所密切反映的是计划系统的需要。”(第181页)换句话说,新古典派模式衍化至今,其运行过程中所实施的政策都是为计划系统服务的。他认为,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它们的反复使用“等于是一再限制与计划相对的市场系统的发展”。(第191页)而本来是祸水之源的计划系统则嫁祸于市场系统,结果,“市场系统对于从它自身产生的需求动向还能控制,却极容易受到发源于计划系统的风暴的打击。”(第181页)正是由于调节者的偏说偏行从而造成了经济生活的不公平。

既然矛盾与冲突是源于两个系统的对立,而抑制或扩大这一矛盾与冲突的关键又在于政府的调节。因此,建立一种国家调节经济的新模式的命题便应运而生了。

三、以公众代表机构为基点的新模式

加尔布雷思在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弊病之后,便开始考虑开出治理弊病的处方,并从国家调节经济的思路设计新的模式。

在设计新模式之始,加尔布雷思便排除了实行其所谓的标准社会主义的补救方法的可能性。他认为社会主义是“用公有制来消除私人权力的行使”,(第215页)但“如果政府自身就是这种权力的工具,公有制就不会成为对私人权利行使的一个有希望的解决办法。”(第215页)他还不无偏见地认为,现代社会主义经济中政府所采取的办法虽然与新古典派模式中对计划系统采取的办法有所不同,但就两者的最终需要和目的而论,都是要“争取公众接受计划者的目标。”(第217页)与此同时,加尔布雷思也排除了采用自由主义方法的可能性,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国家干预的信奉。

在指出诸路不通以后,加尔布雷思便提出了所谓“新社会主义的观念”,在这一观念指导下,他设计了一种国家调节经济的新模式。在加尔布雷思的新模式中,政府的作用是双重性的,“政府是问题中起作用的一个主要部分,同时也是进行改革时的一个主要对象”。(第238页)加尔布雷思提出了一个激进的口号:把政府解放出来。解放的办法就是运用公共识力使其脱离计划系统的控制。那么,究竟由谁来运用公共识力,从而代表公众利益呢?当然,只能是一种国家机器,在作为行政机关的政府已不可靠的情况下,加尔布雷思抬出了作为公众代表机构的国会,把它作为其模式的基点。

加尔布雷思之所以这样来设计模式也是基于外部条件的变化。他认为,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愈益深入,从而产生了与计划系统共生性的政府官僚,政府与计划系统很容易处于控制与反控制的状态中。现代公司则是由专家组织来操纵的,对财政资源的控制有限,“因此,比较可行的办法还是把可用的人力和物力集中在总统选举方面”,(第242页)这样,在计划系统看来,立法机关的成员,“始终存在着倒向公共利益的危险”。(第243页)加尔布雷思例举了一连串国会与政府在经济决策上的分歧的事实,来证明国会是可以维护公共利益的,当然,他也不否认国会有“让政府官僚,也就是终于让计划系统对它实行控制”,(第244页)的可能。但他认为,只要在立法机关的选举中不采取连选连任的办法,就易于保持国会的纯洁性。不管怎样说,加尔布雷思认为:“对政府的解放来说,国会居于要害地位。”(第245页)而且,“任何总统,如果没有国会的压力和支援,就难免要成为政府官僚机构和计划系统的牺牲品。”(第245页)可以理解,对并不想改变根本制度的加尔布雷思来说,公众代表机构确实是他可以打出的最后一张王牌了。如果说,“公共识力”是加尔布雷思模式中的杠杆的话,那么,国会就是支撑这一杠杆的基点。

当新模式的原则与框架确立之后,就可以对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状态进行调节了。至于应该进行怎样的调节,加尔布雷思认为:“首先需要积极提高市场系统的权力和能力,提高它与计划系统相对下的发展程度,从而从这一方开始,缩减这两个系统之间在发展方面一贯存在的不均衡状态。这里应采取的步骤是,从事缩减两个系统收益的不均等,提高市场系统的谈判力量,减少计划系统对它的剥削。我们把这个叫做“新社会主义”。(第217—218页)实际上,加尔布雷思要实行的是对市场系统的倾斜政策,这里大有矫枉必须过正的味道。他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给市场系统以大力的保护与扶持。不仅如此,他又对计划系统提出诸多的控制与调整方法,要“使之适应公共利益而不是规定公共利益”(第218页),而最终达到国家调整的不是一种经济而是两种经济的结果。显然,在加尔布雷思看来,新古典派模式中的国家调节走向实际上是扶持计划系统。抑制市场系统,加尔布雷思的新模式的运行方向则是针对这种情况,反其道而行之,从而实现他所谓的”公正的均衡”。

四、加尔布雷思模式的抑制与思考

应当承认,从逻辑上说,加尔布雷思提出了一种国家调节经济的比较完整的模式,姑且可以称之为加尔布雷思模式。当然,加尔布雷思本人对这一表述也许不会直接了当地肯定。在一九八七年出版的《东西方对话》一书中,当苏联经济学家梅尼希列夫称加尔布雷思的学说为“加尔布雷思改革”时,这位西方经济学的权威之一当即表白:“我要提醒我们的读者,使用这个词的人不是我。”或许,这并非谦词,加尔布雷思固然不会认识到自己的学说在理论上的缺陷,但他也确实感受到了其模式付诸实践的困难。可以说,加尔布雷思模式是庸信的理论加完美的逻辑,时而也进发给人启示的思想之花。

首先,必须指出,加尔布雷思虽然是以批判新古典派模式的面目出现的,但他所设计的新模式与新古典模式在本质上并无区别。两者在立场上都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庸俗的成分。

其次,加尔布雷思模式的运行规则有含混之处。这是因为加尔布雷思的经济学说本身也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一方面,他认为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弊端的关键还是在于用另一种国家调节方式与政策来替代这一种国家调节,而自由主义学说是不可取的。但另一方面,他对市场规律又不乏溢美之词,诸如方便的美德,受市场规律支配的企业更富有献身精神等等(第73—80页)。而且认为正是由于摆脱了市场规律支配的计划系统的出现,才产生了一系列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诸如衰退与通货膨胀等(第183页)。他还对凯思斯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认为凯恩斯“没有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权力会从消费者转向生产者”(第319页),从而会产生对计划系统的偏差政策。按照加尔布雷思的感情倾向来看,似乎应该力使权力由生产者返回消费者,在他设计的模式中也是对市场系统寄予了最大的同情。但按照加尔布雷思的理性判断,他又明确反对“把一切问题都放在市场机构以内,一切动作都服从市场命令”(第319页)。因为他非常清楚市场规律不可能也不应该起绝对作用。那么,通过对市场系统的倾斜政策的实施,两个系统趋向均衡以后,究竟是什么样的规则起主导作用呢?对这一点,加尔布雷思没有也不可能解释清楚。

其三,加尔布雷思虽然力图创造所谓“真正的政治经济学”。但他仍然是在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范围内思考问题。他确实看到了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重视不应被忽视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制约因素”,并且指出了依赖行政机关的缺陷。但他所能依靠的后盾也只是立法机关,更为幼稚的是,他认为只要改变立法机关连选连任的做法便可实现其纯洁性,从而保证“新社会主义”原则的推行。后来,他大概是意识到了这一结论的简陋,于易在一九八三年出版的《权力的分析》一书中,基于原有的模式,他又探讨了诸如工会、协会等组织群体和大众传播工具等辅助性制约力量的作用(《权力的分析》第108—118页)。但在“制约因素”究竟如何与现实经济紧密结合的问题上,他的探讨依然是肤浅的。如果说有值得重视的创造之处的话,那么他将立法机关或者说公众代表机构作为其模式基点的设计思路确实能给人以启示。因为在当代的社会制度中,公众代表体制的作用是具有共通性的。

篇4:知识经济:以知识产业为主导的经济-什么是知识经济的一种新理解

一、黑龙江省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装备、石化、能源、食品是黑龙江省四大主导产业, 对全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因此, 加快主导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重要的影响。2009年, 黑龙江省通过加大投资力度, 组织实施一大批重大调整改造项目, 装备、石化、能源、食品等主导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四大主导产业稳步回升。2009年全年主导产业工业增加值2617.6亿元, 比上年增长11.2%, 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0.1%。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长7.6%, 石化工业增长14.5%, 能源工业增长8.7%, 食品工业增长31.5%。2010年1~4月, 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87亿元, 同比增长41.6%, 实现利税583.3亿元, 同比增长87.1%。由此可见, 黑龙江省主导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一是装备工业骨干企业通过深化国际合作, 自主创新能力、先进制造能力和成套化、高技术化、国产化水平明显提升, 主导产品达到国际水平, 部分产品开始成套出口。百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三峡和龙滩电站70万千瓦全空冷水电机组、重型燃气轮机、中宽带钢冷热轧机、重型数控机床等高端产品实现了国产化制造, 核电设备中标我国第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工程, 汽车、发动机、航空产品基本形成系列, 配套产业加快发展, “龙江制造”地位显著提升。

二是石化工业成为继能源工业之后第二个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的产业, “以化补油”战略深入推进, 基础化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精深加工产业链条初步形成。大庆石化公司经过几次改造, 乙烯生产能力由30万吨提高到60万吨, 成为我国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之一。大庆炼化公司建设了全国最大的30万吨/年聚丙烯生产装置, 油田化学品生产能力已经跃升到10万吨/年, 成为全国最大的油田化学品生产基地。

三是能源工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 大庆建设“百年油田”战略深入推进。为减缓石油产量递减带来的影响, 黑龙江省加快了双城、肇东、肇源、安达和海拉尔等外围油田勘探开发步伐, 预计每年外围油田可新增石油产量300万吨~400万吨。大庆油田天然气已探明储量1000亿立方米, 预计远景储量可达1.17万亿立方米, 为“以气补油”奠定了基础。在做好火力发电的同时, 积极推进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生物质发电等项目建设, 优化了电源结构。我省四大煤城, 也正在全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由“黑色”向“绿色”转变。

四是食品工业改组改造力度不断加大, 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先后成功引进瑞士雀巢、台湾旺旺、北京汇源、杭州娃哈哈、珠海华丰、山西杏花村、雨润、伊利、蒙牛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食品企业, 涌现出完达山乳业、飞鹤乳业、摇篮乳业、九三油脂、北大荒集团、大庆金锣食品、哈尔滨啤酒等一批全国知名企业集团, 形成了乳品加工、粮豆薯加工、肉类加工、啤酒制造等食品工业优势产业。绿色食品认证数已达1600个, 绿色食品种植面积5760万亩, 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制造基地。

二、黑龙江省主导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问题

黑龙江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和欠发达地区, 长期以来积累的诸多深层次问题特别是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依然突出,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比以往更加紧迫和艰巨, 因此, 要转变发展方式, 解决这些问题。

一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黑龙江省大部分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 高污染、高能耗、高附加值, 缺少自主技术, 缺乏自有品牌和核心竞争力。2008年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为30.08%, 大大低于全国50.31%的平均水平, 居全国第29位。从科技投入的量化指标看, 黑龙江省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也有较大差距。2009年, 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投入强度为0.94%, 远低于全国1.62%的平均水平;全省有科技活动的企业仅占全部工业企业的33%,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长此以往, 黑龙江省科技资源优势将逐渐丧失, 经济发展将难以顺利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二是对传统产业资源依赖过高。黑龙江省是资源大省, 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靠油、煤、木、粮等资源支撑, 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 资源初加工、粗加工较多, 产业链没有拉长。截至2009年末, 黑龙江省采掘业与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1;原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6.6%, 利税和利润比重分别达到50.6%和67.3%, 快也是油, 慢也是油的特征非常突出。

三是工业结构不合理。黑龙江省工业虽然是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2009年全省工业比重达到47.3%, 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2.9%, 但内部结构问题却十分突出, 主要体现为“一高两低”, 即原材料工业比重高、制造业比重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2009年, 黑龙江省重工业比重达到86%, 高于全国近30个百分点。工业结构不合理导致黑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外贸进出口以及科技进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严重削弱了黑龙江省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三、加快转变黑龙江省主导产业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对策

一是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有效对接与融合,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紧紧抓住哈尔滨、大庆这两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建设, 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作用。坚持高新技术产业化与传统产业高新化并重, 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通过技术创新形成后发优势, 增强企业和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快新技术、新成果在各产业的推广应用,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 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形成有效的产学研互动机制, 构建科技资源整合平台, 促进科技创新要素的有效积聚, 加快科技创新要素进入“八大经济区”建设主战场的步伐。

做大做强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黑龙江省装备工业将以重点工程为依托, 加快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巩固发电设备、重型机械、数控机床、石油装备等重大技术装备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加大与国内外大企业的合资合作力度, 做大做强汽车、发动机、新型农机等区域性生产制造中心;大力发展飞机、核电、风电、国防武器等新型装备。

食品工业积极推广应用生物技术、发酵技术、酶技术, 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区基地建设, 建立食品安全体系, 实施品牌战略, 大力发展粮食加工、豆薯类加工、甜菜加工、乳制品、肉制品、啤酒饲料及山特产品等。

二是要延长产业链, 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大力抓好煤炭资源精深加工, 发挥黑龙江省煤炭资源丰富和产业基础较好的比较优势, 在抓好原煤生产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煤化工转化, 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 打造龙江煤化工品牌, 形成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煤化工产业集群。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之一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是黑龙江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推进煤电化基地建设, 就是要改变过去单纯依赖资源开发、片面追求资源产品产量的发展方式, 实现由以煤炭采掘为主向煤炭深加工为主的转变, 实现由以煤炭资源短期规模开发向后备资源控制性长期开发转变, 实现由以煤炭产业为主向发展非煤替代产业转变, 实现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我们要依托煤炭资源发展煤转电、煤转焦、煤转汽、煤转化及向下游延伸的各类产业, 同时还要大力发展非煤产业, 积极筹划新的产业项目, 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化企业项目, 积极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解决好产业结构单一问题。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 很多零部件都需要从其他省份进口, 我们再把它们进行组装。如果我们能有自己的上游产业, 生产、组装、销售一条龙, 模仿温州模式, 发展集群经济, 各有分工, 体现了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 既保证了产品质量, 又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力推广一重集团、齐二机床等企业通过重组、裂变、改扩等方式生成大项目的经验, 积极孵化一批装备工业项目, 形成产业集群, 推动产业升级。

黑龙江省石油产业, 要变原油输出为发展石油精细化工。石化工业将采用高新技术, 推进炼化一体化改造, 建设大型石化装置, 增加俄油加工量, 延长产业链, 大力发展有机化工、合成材料、精细化工等行业。

进一步抓好食品和畜产品加工项目, 特别是抓住黑龙江省实施“千万吨奶战略工程”的机遇, 积极谋划原生态万头奶牛养殖场、仓储物流中心、大型沼气开发等项目。

三是要大力发展循环和低碳经济, 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黑龙江省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必须加大对节能减排、低碳产业项目的投资, 着力改变长期单一依赖化石能源支撑经济发展的格局, 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优化步伐, 把开发新能源作为黑龙江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口, 建设以煤电化、煤气化产业为主导, 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综合利用、协调发展的新能源产业体系。重点推进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发展“循环经济”转变, 推动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我们在延长煤炭产业链的同时, 应该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 实施煤化工产业精深发展战略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战略等。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上新项目, 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 围绕国家大力支持的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 谋划建设一批关系长远发展的核心项目, 全面推广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的工艺、技术和产品, 提高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参考文献

[1]汤录忠.产业集群下的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3) .

[2]魏民州.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发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8 (5) .

[3]杨恺钧.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和区域创新互动发展战略分析[J].商业研究, 2006 (10) .

[4]孙伟, 周利秋.黑龙江省县域经济与“百强县”发展比较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6 (7) .

篇5:一种新的知识流动量化分析模型

关键词:知识流动,开放型知识,私有型知识,知识利润,经济博弈

知识流动与一般物品流通具有本质的不同,它与社会实体经济和人类自身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对知识流动进行研究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和需求。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吸引了许多学者关注[1,2],例如:许芳和徐国虎在对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分类和特征的分析基础上,对其不同的流动方式和特征进行了研究,并进而探讨了知识流动中存在的几个问题[3];李长玲探讨了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流动、转化及其促进措施[4];夏立新等人认为可以通过知识流动将知识服务提供方与最终用户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按用户行为过程来组织知识服务活动的目标[5];员巧云和程刚认为知识逆向供应链中的知识交流,尤其是隐性知识的流动转化可以通过会议、知识联盟代理机构、成员企业间技术人员流动等形式进行实现[6];张翠英和杨之霞认为知识流动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种方式,并基于此构建出一个覆盖整个流程的、系统的、可操作的、具有自我修复功能的动态反竞争情报体系模型[7];周涛分析了知识管理中的知识流动模型,认为知识流动模型包括知识的获取、知识编码、知识转移三个部分[8]。

但是,这些研究工作一般都是从质的方面进行论述,或者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传播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缺少量化分析基础。并且,对知识流动的原始推动力的探讨比较模糊。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则从知识的基本定义出发,试图建立一个量化分析的数学模型,以及相关的假设、推论和开放型与私有型知识概念。同时,本文认为发展欲望和知识利润是开放型与私有型知识流动的最主要的原始推动力。与上述研究成果相比较,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知识流动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研究优势。

1 知识的内涵

定义1(知识):知识是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精神产物,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深刻理解,是描述客观世界的抽象概念体系,是传承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途径,是促进自然人心理与思维成长的源泉,是指导与组织生产实践的必要条件[9]。

定义2(社会创新率):知识的社会创新率υ=(第t2时刻的社会知识总量-第t1时刻的社会知识总量)÷(t2-t1)。

定义3(使用价值):知识作为人类传承的途径、自然人成长的源泉和企业生产实践的要素,它的使用价值 由3部分构成,即:知识的使用价值P1=(人类传承价值P1,1,自然人成长价值P1,2,企业生产价值P1,3)。

首先,知识作为人类劳动创造出来的产物,它的生产必然与人类劳动要件密切相关。假设把人类劳动要件分为劳动者α、生产工具β、生产原料δ和生产资金ω四部分,那么社会创新率υ与该四部分呈正相关性。即:当劳动者的熟练程度α→+∞,社会创新率υA;当生产工具的先进程度β→+∞,社会创新率υA;当生产原料δ→+∞,社会创新率υA;生产资金δ→+∞,社会创新率υA。其中,常数A>0。因此,本文认为社会创新率满足如下假设:

假设1:假设存在一个函数υ=f(α,β,δ,ω),那么该函数满足如下约束:

{f(αβδω)α0f(αβδω)β0f(αβδω)δ0f(αβδω)ω0Limα+β+δ+ω+f(αβδω))=A

其次,知识作为抽象概念体系,它具有与实物完全不同的消耗特性,即:使用价值P1不会因为知识的流动、使用、扩散而有所消耗。例如:数学中的勾股定理不会因为被更多人所理解、使用而影响它对直角三角形的解析。并且,知识在流动、使用、扩散中,都会触发参与者的思维活动,而人的思维是知识的生产线。因此,知识在流动、使用、扩散过程中,有时候也会伴随知识生产活动的开展。

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向前发展着,因此知识的部分内容或者整体必将随着时间的延伸而被新的知识所取代。也就是说,知识的使用价值P1与社会创新率υ负相关,即:当υ→+∞时,旧知识被新知识所取代的速度将加快,所以P1→0。因此,本文认为使用价值P1满足如下假设:

假设2:假设存在一个函数P1=f(υ),那么该函数满足{f(υ)υ0Limυ+f(υ)=0约束。

最后,根据经济学交换原理,知识的交换价值P0与知识的使用价值P1、创造该知识的社会无差别劳动P2(知识的价值)以及该知识所能创造的剩余价值P3呈正相关性。即:当P1→+∞时,P0→+∞;当P2→+∞时,P0→+∞;当P3→+∞时,P0→+∞。因此,本文认为交换价值P0满足如下假设:

假设3:假设存在一个函数P0=f(P1,P2,P3),那么该函数满足{f(Ρ1Ρ2Ρ3)Ρ10f(Ρ1Ρ2Ρ3)Ρ20f(Ρ1Ρ2Ρ3)Ρ30LimΡ1+Ρ2+Ρ3+f(Ρ1Ρ2Ρ3)=+约束。

2 建立知识流动的数学模型

从知识获得方式来看,知识流动分为开放型和私有型两种形式。其中,开放型知识流动主要通过成员学习得以实现,而私有型知识流动主要通过经济博弈得以实现。同时,开放型与私有型知识流动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

2.1 开放型知识

定义4(开放型知识):在论域内,如果该知识对所有成员开放,那么任何一个论域内的成员都可以免费获得该知识,则称该知识为开放型知识。

首先,开放型知识虽然具有明确的使用价值,但是它不具有商品的属性。这是因为开放型知识在论域内不具有竞争性,从而不具有商品的交换特性。因此,开放型知识流动与商品流通具有本质的不同。推动它在论域内流动的主要因素是成员求知、成长和论域发展的欲望。一方面,成员对未知领域一般都具有求知欲望,对自身都具有成长的欲望。而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是满足这两种欲望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当成员对开放型知识进行学习时,也就推动了开放型知识在论域内传播与流动。而这种流动是单向的,不存在对知识流动源头进行等价物补偿的过程。另一方面,论域为了获得长远的发展,它必须维持或者提高成员整体素质。只有这样,论域内的组织才能获得发展,论域才能延续。而推动成员学习知识是提高成员整体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大型组织来说,开放型知识流动水平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组织的发展潜力。因此,本文认为开放型知识流动的推动力 为成员与论域发展的欲望。并且,推动力F与开放型知识流动水平成正比。

其次,开放型知识流动主要通过成员学习得以实现。它受论域内教育水平和成员学习能力制约。特别是社会教育水平可能直接决定开放型知识流动程度。这是因为成员在当前社会中,从童年到青年主要是通过社会教育系统获得知识。而对于一个人来说,该阶段的在校学习可能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奠基性的自我知识积累过程。因此,当社会教育水平 正增长时,成员的整体学习水平也会随之得到持续提高。这就意味着成员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从而促进开放型知识传播与流动。

2.2 私有型知识

定义5(私有型知识):在论域内,该知识所有权属于确定的经济体,论域内的成员需要通过等价物交换才有可能获得该知识,则称该知识为私有型知识。

首先,私有型知识转化为利润的途径有两种,即:一种方法是私有型知识的直接交易,另一种方法是把该私有型知识蕴涵到商品中,然后通过商品交易获得知识利润。第一种方法,知识利润p与生产知识的总成本W和知识交换价值P0密切相关,即:当知识生产总成本W→+∞时,知识利润p→-∞;当知识交换价值P0→+∞时,知识利润p→+∞。第二种方法,知识利润p与生产商品的总成本G(含生产知识的成本)、商品生产规模M和知识使用价值中的企业生产价值P1,3部分密切相关,即:当商品生产总成本G→+∞时,知识利润p→-∞;当商品生产规模M→+∞时,知识利润p→+∞;当企业生产价值P1,3→+∞时,知识利润p→+∞。并且,当某一个确定的知识被并且只被一个确定的经济体掌握,那么该经济体就对该私有型知识和蕴涵该知识的商品具有定价权,从而形成垄断利润p。而该垄断利润p被经济体独享。当该知识被n个确定的经济体掌握,那么该n个经济体将分享该知识的垄断利润pt。由于竞争的存在,这必然会导致pt<p。也就是说,垄断利润与掌握该知识的经济体数量n负相关,即:当n→+∞时,p→0。因此,本文认为知识利润p满足如下假设:

假设4:假设存在一个函数p={f(WΡ0n)f(GΜΡ13n),那么该函数满足如下约束:

{f(WΡ0n)W0f(WΡ0n)Ρ00f(WΡ0n)n0或者{f(GΜΡ13n)G0f(GΜΡ13n)Μ0f(GΜΡ13n)Ρ130f(GΜΡ13n)n0

其次,理性的经济体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即:

ζ=(ΜaxΡ={f(WΡ0n)f(GΜΡ13n))

但是,私有型知识本身不是利润,它需要通过上述的两种方法进行转化,即:私有型知识的直接交易或者商品交易。其中,当知识交易产生后,必然会直接导致该知识被n≥2个确定的经济体所掌握。第二种方法,当商品交易产生后,知识必然会随着该商品的流通或多或少的溢出。而这种知识溢出必然会导知识最终被n≥2个确定的经济体所掌握。那么,根据利润假设,知识的最初拥有者的垄断利润将被稀释。也就是说,由于该私有型知识的垄断利润被其它经济体分享,而无法获得最大垄断利润。并且,根据假设2,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私有型知识的使用价值P1→0,这将使企业生产价值P1,3→0。因此,知识拥有者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又必然会希望知识尽快的实现利润转化。也就是说,经济体只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就必然会促使私有型知识在经济体间进行流动。而这种经济利益的博弈,必然导致知识在更广泛的经济体间流动,从而促使知识从垄断走向开放,如图1所示。

2.3 知识流动速度

首先,成年的自然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承载着各种各样的知识。因此,当自然人在社会中自由流动和参加各种活动时,必然会伴随知识的自由性流动。一方面,自然人无论是因为经济目的还是其它原因,他在参加社会协同工作过程中,与成员进行沟通、交流、分享知识是社会协同工作的客观性约束。当成员间的差异性较大时,这种为了协同工作而进行的沟通、交流、分享知识的程度将会得到加强,即:知识在社会中的流动速度 与自然人流动 和成员差异性系数τ正相关。另一方面,自然人为了获得内心快乐、社会认可、社会荣誉以及其它非理性因素,自然人有时会向社会公开其所掌握的知识。但是,这种知识流动方式是非常有限的,它仅能作为一个微调量ε对知识流动模型进行修正。

其次,理性的经济体为了获取最大利润,必然希望对知识能进行垄断。因此,在这种经济利益诉求约束下,理性的经济体会想方设法的设置知识屏障,防止私有型知识向开放型转变。也就是说,当最大利润ζ→∞时, 理性的经济体知识垄断欲望趋近于无穷大。从而促使该私有型知识流动缓慢,即:理性的经济体知识垄断欲望与最大利润ζ成正比,私有型知识流动速度υ与最大利润ζ成反比。

最后,社会所追求的目标与经济体不同,它首先追求的是人的发展,其次是社会总财富的积累。在这种目标追求约束下,社会必然期望知识扩散最大化(知识扩散最大化是指知识在社会中能最大限度的扩散和普及),以及社会创新率最大化,即:

ζ=(Μax{Ν×Ρ1=Ν×f(tυ)υ=f(αβδω))。其中,拥有该知识的个体数量为N

因此,在这两种不同的目标推动下,社会与经济体构成了博弈双方。社会一方希望通过提高社会创新率、教育质量、反垄断法和公益宣传等手段迫使经济体放弃知识私有型,并使该知识从私有型向开放型转变。而经济体一方则希望通过知识保护法等方式垄断知识,从而获取垄断利润。但是,在社会与经济体互相博弈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知识溢出和缓慢流动。而这种趋势将最终迫使经济体放弃当前的知识垄断,并进行新一轮的知识创新。也就是说,私有型知识流动速度υ与社会目标ζ成正比。即:

知识流动量化分析模型:存在一个函数v=[v1]+[v2]=[f(F,E,η,τ)]+[f(ζ,ζ,η,τ)],并且该函数满足vF0AndvE0Andvη0Andvτ0Andvζ0Andvζ0约束。

2.4 开放型与私有型知识的相互转化

假设论域是由成员构成的实心封闭区域,那么论域内的开放型与私有型知识的相互转化如图2所示。即:私有型知识首先通过经济体博弈在经济体间缓慢流动。并且,所参与的经济体逐次分享知识利润。同时,私有型知识在这个经济体博弈过程中,逐渐向开放型知识转变。当博弈程度超过某一个临界点时,该私有型知识将最终成为开放型知识。开放型知识借助论域内的教育与学习活动进行自由流动,并最终在私有型知识和知识生产要素的共同作用下进行新一轮的知识创新。

2.5 相关推论

推论1:假设社会知识总量像气球膨胀一样增长,如图3所示,那么υT+△t>υT

证明:根据假设,社会在T-△t时刻的知识总量=k(T-△t)h;在T时刻的知识总量=kTh;在T+△t时刻的知识总量=k(T+△t)h。其中,k>0,h≥2均为系数。那么,根据定义2,υΤ=k(Τh-(Τ-t)h)tυΤ+t=k((Τ+t)h-Τh)t。又∵(T+△t)h-Th>Th-(T-△t)kυT+△t>υT(证明完毕)。

推论2:社会知识流动速度vT+△t>vT,私有型知识向开放型知识转化的速度v2,T+△t>v2,T

证明:∵υT+△t>υT,且f(υ)υ0;∴R1,T+△t<P1,T;又根据假设3和假设4可得ζT+△t<ζT;∴根据假设5,可得vT+△t>vT。也就是说,由于知识创新率提高,从而迫使经济体加快知识与利润的转化速度,并带动论域内知识流动加快。并且,知识流动提速将会加深经济体博弈程度,促使人员流动,即v2,T+△t>v2,T(证明完毕)。

3 结论

由于知识使用价值的特殊构成,从而使知识流动分为了开放型与私有型两种流动形式。而这两种形式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转化,即:私有型知识通过经济博弈在经济体间缓慢流动。并且,所参与的经济体逐次分享知识利润。同时,私有型知识在这个经济博弈过程中,逐渐向开放型知识转变。当博弈程度超过某一个临界点时,该私有型知识将最终成为开放型知识。开放型知识借助教育与学习活动进行自由流动,并最终在私有型知识和知识生产要素的共同作用下进行新一轮的知识创新,从而创造出新的私有型知识。

并且,本文根据知识的基本定义和流动形式建立了一个量化分析模型,即:v=[v1]+[v2]=[f(F,E,η,τ)]+[f(ζ,ζ,η,τ)]。但是,本文所提出的知识流动量化分析模型在建立确切函数关系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以及通过知识基本定义和相关假设、推论还可能获得更多的有趣的结论。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将是本文今后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赖茂生,王琳,李宇宁.情报学前言领域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8(3):6-10

[2]赖茂生,王琳,杨文欣,等.情报学前言领域的确定与讨论[J].图书情报工作,2008(3):15-18

[3]许芳,徐国虎.知识管理中的知识流动分析[J].情报科学,2003,21(5):548-551

[4]李长玲.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J].情报科学,2004,22(3):179-281,326

[5]夏立新,韩永青,邓胜利.基于知识供应链的知识服务模型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2):60-64,72

[6]员巧云,程刚.逆向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4):62-65

[7]张翠英,杨之霞.基于知识流动视角的企业反竞争情报体系建设[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52-56

[8]周涛.知识管理中的知识流动模型[J].情报资料工作,2002(2):28-30

篇6:知识经济:以知识产业为主导的经济-什么是知识经济的一种新理解

秘密的零知识证明是指证明者P使验证者V确信证明者知道某一秘密知识而没有向验证者泄露有关该秘密的任何有用信息。在文献[1]中,Bonch等人基于线性假设下的线性加密方案和SDH假设给出了拥有SDH对(A,x)知识的一种零知识证明协议,并据此构造了一种CPA完全匿名的短群签名方案;在文献[2]中,张跃宇等人基于线性假设下的Cramer-shoup加密方案和SDH假设给出了拥有SDH对(A,x)知识的另一种零知识证明协议,并据此构造了一种IND-CCA2完全匿名的短群签名方案。本文基于线性假设下的Cramer-shoup加密方案和SDH假设给出了拥有三元组(A,x,y)知识的一种新的零知识证明协议。由于三元组(A,x,y)比SDH对(A,x多一个参数,基于本文的协议将来可构造满足不可陷害性的IND-CCA2完全匿名的短群签名方案。

2 预备知识

2.1 双线性群

设G1=,G2=和G3是阶为素数p的循环群,e:G×G→GT为可计算得映射,该映射具有两个性质:1)双线性,即对所有的u∈G1,v∈G2及a,b∈Z,有e(ua,vb)ab。2)非退化性,即e(g1,g2)≠1。

2.2 q-SDH假设

设G=是阶数为素数p的循环群,对所有的概率多项式时间算法A,概率

2.3 判定线性Diffie-Hellman(DLDH)假设

设G=是阶数为素数p的循环群,u,v,h,η∈G,且a,b∈Z,对所有的概率多项式时间算法A,概率

是可忽略的。

3 一种新的(A,x,y)知识的零知识证明协议

设GT为素数阶p的循环群,e:G×G→GT为可计算得映射。取公共参数w,g,g1,g2,g3,h∈G,其中w=gγ,γ∈Zp*。

令。三元组(A,x,y)满足,其中A∈G,x,y∈Zp,且Ax+γ=ghy。下面用协议1证明素数阶群上离散对数知识。

协议1 示证者Alice随机选取α,β∈Zp计算A的线性Cramer-Shoup加密,然后计算辅助值δ1=xα,δ2=xβ,Alice和验证者Bob进行满足以下等式值(α,β,x,y,δ1,δ2)的知识证明。

证明过程如下

Alice随机选取rα,rβ,rx,ry,rδ1,rδ2,∈Zp,计算

然后将(T1,T2,T3,T4,R1,R2,R3,R4,R5,R6,R7)发送给Bob,Bob在Zp中随机选择询问值c发送给Alice,Alice计算并发送Sa=ra+ca,Sβ=rβ+cβ,Sx=rx+cx,Sy=ry+Cy,Sδ1=rδ1+cδ1,Sδ2=rδ2+cδ2,最后Bob验证以下7个等式:

如果上述7个等式都成立,Bob接受证明。

定理1协议1是诚实验证者在判定线性假设下三元组(A,x,y)知识的零知识证明。

定理1的证明可以通过以下3个引理的证明得出。

引理1协议1是完备的,即验证者总是接受与一个诚实示证者的交互。

证明如果Alice是一个拥有三元组(A,x,y)的诚实示证者,并且遵循协议1规定的指令,那么(1)—(7)式必然成立。

首先,所以(1)式成立,类似的(2)、(3)式成立;然后,所以(5)式成立,类似的(6)、(7)成立;最后

所以(4)式成立。因此,对Bob随机选取询问值的所有情况,Alice的应答都能满足他每一步的验证.

引理2协议1的副本在判定假设下可以仿真。

证明首先描述一个输出协议1证明副本的仿真器选取A∈G,α,β∈Zp,令T1=g1α,T2=g2β,T3=g3α+β,T4=Ah1αh2β。假设判定线性假设在G上成立,由仿真器生成的四元组(T1,T2,T3,T4)的分布与任一示证者输出的分布是不可区分的,仿真器的剩余部分没有用到A,x,y,α或β,所以当T1,T2,T3,T4预先指定时仍可以使用,当预先指定的T1,T2,T3,T4是某个A的随机线性Cramer-Shoup加密时,证明副本的剩余部分可以被完美仿真。

随机选取询问值c∈Zp,Sα,Sβ,Sx,Sy,Sδ1,Sδ2∈Zp,计算

上述值显然满足等式(1)—(7),进一步,R1,R2,R3,R4,R5,R6,R7这些值的分布的分布与实际副本的分布一样。此时仿真器输出的副本为(T1,T2,T3,T4,R1,R2,R3,R4,R5,R6,R7,c,Sα,Sβ,Sx,Sy,Sδ1,Sδ2),与实际的协议副本相同。

引理3存在一个协议1的提取器。

证明在协议1的第一步,示证者向验证者发送(T1,T2,T3,T4,R1,R2,R3,R4,R5,R6,R7)。对于不同的询问值c和c',示证者的响应分别为(Sα,Sβ,Sx,Sy,Sδ1,Sδ2)和(Sα',Sβ',Sx',Sy',Sδ1',Sδ2'),它们均满足等式(1)—(7),令的定义与前边类似,将上述两组响应值集代入(1)—(7),得到上述等式的两个实例。

令,

将上述等式去Δc得:

令,可得,因此提取器得到了,这个三元组与Cramer-Shoup加密(T1,T2,T3,T4)中的(A,x,y)一样。

摘要:基于线性假设下的Cramer-shoup加密方案和SDH假设,提出一种新的(A,x,y)知识的零知识证明协议。该协议比文献[2]中SDH对(A,x)知识的零知识证明协议多了一个参数。

关键词:线性Cramer-shoup加密,零知识证明,SDH假设

参考文献

[1]Bonch D,Boyen X,Shacham H.Short group signatures[C].California,USA:Proceedings of24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ryptology Confer-ence,2004:41-55.

上一篇:明照乡机关工作人员考勤管理制度下一篇:中学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