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院抗菌药管理制度

2024-05-16

卫生院抗菌药管理制度(共8篇)

篇1:卫生院抗菌药管理制度

明城镇卫生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为贯彻吉林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试行)和卫生部有关文件精神,加强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根据医院用药目录和用药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1.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疗效和安全性、以及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2.抗菌药物分级原则:

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限制使用:鉴于此类药物的抗菌特点、安全性和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需对药物临床适应证或适用人群加以限制,价格相对较非限制类略高。

特殊使用:包括某些用以治疗高度耐药菌感染的药物,一旦细菌对其出现耐药,后果严重,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者,以及新上市的抗菌药,后者的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尚不多,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相对较高。

3.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参照“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4.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患者病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该类药物适应证或适应人群使用,并应受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的监督检查,有相关医疗文书记录和签名。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时,应经感染专科医师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经具有高级专业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并应有相关医疗文书记录。

5.紧急情况下根据药物适应证或适应人群,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如需继续使用,必须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6.对违反制度者根据情节给予警示谈话、院内公示、院外公示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特别严重者降一级职称使用或晚两年晋级。

7.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见附件。

附:

明城镇卫生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

一、非限制使用类

编号药名及剂型

青霉素注射剂

氯唑西林注射剂

阿莫西林口服剂型

哌拉西林注射剂

头孢氨苄口服剂型

头孢羟氨苄口服剂型

头孢拉定口服剂型 头孢拉定注射剂

头孢唑啉注射剂

头孢克洛口服剂型

头孢丙烯口服剂型

头孢呋辛口服剂型

头孢呋辛注射剂

头孢替安注射剂

红霉素口服剂型

琥乙红霉素口服剂型

红霉素注射剂

交沙霉素口服剂型

克林霉素口服剂型

林可霉素注射剂

磷霉素钠注射剂

复方磺胺甲噁唑口服剂型

复方磺胺甲噁唑注射剂

甲硝唑口服剂型

甲硝唑注射剂

26盐酸小檗碱(黄连素)口服剂型

27庆大霉素口服剂型: 细菌性肠道感染 环丙沙星口服剂型:敏感菌所致泌尿生殖系统、呼吸、胃肠道、腹腔、皮肤、骨关节等感染、伤寒(<

18、孕妇、哺乳期患者避免用)诺氟沙星口服剂型:敏感菌所致尿路感染和肠道感染、细菌性前列腺炎(<18岁、孕妇、哺乳期患者避免用)氧氟沙星口服剂型:同环丙沙星口服剂型

31氨苄青霉素

二、限制使用类

编号药名及剂型限用适应证、人群及其他

美洛西林注射剂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阿洛西林注射剂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口服剂型产酶菌或怀疑产酶菌(不包括铜绿假单胞菌)所致轻、中度感染 阿莫西林/舒巴坦注射剂产酶菌或怀疑产酶菌(不包括铜绿假单胞菌)所致中、重度感染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注射剂产酶菌或怀疑产酶菌(不包括铜绿假单胞菌)所致中、重度感染 氨苄西林/舒巴坦注射剂产酶菌或怀疑产酶菌(不包括铜绿假单胞菌)所致中、重度感染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注射剂产酶菌或怀疑产酶菌引起的重症感染 头孢美唑注射剂胆道、腹腔感染 头孢噻肟注射剂敏感革兰阴性杆菌(除铜绿假单胞菌外)所致中、重度感染、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头孢曲松钠注射剂敏感革兰阴性杆菌(除铜绿假单胞菌外)所致中、重度感染、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头孢哌酮注射剂敏感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所致中、重度感染 头孢他啶注射剂敏感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所致中、重度感染 头孢克肟口服剂型敏感革兰阴性杆菌所致急性单纯性膀胱炎及慢支急性细菌感染 庆大霉素注射剂革兰阴性杆菌或葡萄球菌重症感染的联合用药、尿路感染的二线用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联合用药(注:肾功能减退者、>65岁和<8岁小儿尽量避免应用该药)妥布霉素注射剂同庆大霉素注射剂

阿米卡星注射剂同庆大霉素注射剂 四环素口服剂型非淋菌性尿道炎或宫颈炎、支原体、衣原体、下呼吸道感染轻症患者(8岁以下小儿、孕妇、哺乳期避免用)多西环素口服剂型非淋菌性尿道炎或宫颈炎、支原体、衣原体下呼吸道感染轻症患者、中重度痤疮的辅助治疗(8岁以下小儿、孕妇、哺乳期避免用)米诺环素口服剂型同多西环素 氯霉素注射剂敏感菌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伤寒沙门菌感染、厌氧菌感染 阿奇霉素口服剂型社区获得性肺炎、慢支急性细菌感染、细菌性急性咽炎和扁桃体炎、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敏感菌所致皮肤软组织感染 阿奇霉素注射剂社区获得性肺炎、慢支急性细菌性感染

克拉霉素口服剂型同阿奇霉素口服剂型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联合用药 环丙沙星注射剂敏感菌所致泌尿生殖系、呼吸、胃肠道、腹腔、皮肤、骨关节等感染、伤寒(<

18、孕妇、哺乳期患者避免用)左氧氟沙星口服剂型社区获得性肺炎、慢支急性细菌性感染、急性细菌性窦炎、单纯性和复杂性尿感、皮肤软组织感染(<18岁、孕妇、哺乳期患者避免用)左氧氟沙星注射剂同左氧氟沙星口服剂,为中、重度感染者

加替沙星口服剂型社区获得性肺炎、慢支急性细菌感染、急性窦炎、尿路感染(<18岁、孕妇、哺乳期避免用)注意监测血糖变化,糖尿病患者慎用 加替沙星注射剂同加替沙星口服剂,为中、重度感染

莫西沙星口服剂型社区获得性肺炎、慢支急性细菌感染、急性窦炎(<18岁、孕妇、哺乳期避免用)氟康唑口服剂型念珠菌病、隐球菌病(包括脑膜累及者)、骨髓移植患者接受细胞毒素或放射治疗时预防用药

氟康唑注射剂同氟康唑口服剂

特比奈芬甲癣、大面积严重的体癣、股癣或皮肤念珠菌病

3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注射剂产酶菌或怀疑产酶菌引起的重症感染

34头孢哌酮/舒巴坦注射剂产酶菌或怀疑产酶菌引起的重症感染

35头孢地嗪注射剂敏感革兰阴性杆菌所致中、重度感染

36奈替米星注射剂革兰阴性杆菌或葡萄球菌重症感染的联合用药、尿路感染的二线用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联合用药(注:肾功能减退者、>65岁和<8岁小儿尽量避免应用该药)

37依替米星注射剂耐药革兰阴性杆菌重症感染的联合用药(肾功能减退者、>65岁和<8岁患者尽量避免应用)

38奥硝唑注射剂厌氧菌感染不能耐受甲硝唑者

39克林霉素注射剂

三、特殊使用类

编号药名及剂型限用适应证、人群及其他

1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注射剂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重症感染,需氧菌厌氧菌混合感染重症患者

2美罗培南注射剂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增加耐药革兰阴性杆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3帕尼培南/倍他米隆

4比阿培南

5第四代头孢*头孢地尼口服剂型敏感菌所致轻中度下呼吸道感染、急性上颌窦炎

6头孢吡肟注射剂敏感革兰阴性杆菌(除铜绿假单胞菌外)所致中、重度感染、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7头孢匹罗注射剂

头孢噻利

8多肽类与其他去甲万古霉素注射剂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等耐药革兰阳性球菌所致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肺炎、骨髓炎等重症感染

9万古霉素注射剂同去甲万古霉素注射剂

10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注射剂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或其治疗无效的曲霉病、中性粒细胞减少(<500/mm3>10日)持续发热(>96h)疑为真菌感染的经验治疗

11伏立康唑口服型剂侵袭性曲霉病、念珠菌血流感染及食管炎、氟康唑耐药念珠菌感染

12伏立康唑注射剂侵袭性曲霉病、念珠菌血流感染及食管炎、氟康唑耐药念珠菌感染

13卡泊芬净(科赛斯)注射剂

14米卡芬净

15两性霉素B注射剂隐球菌、念珠菌、曲霉、毛霉等真菌所致的各系统感染

16伊曲康唑口服制剂口咽部和食道念珠菌病、中性粒细胞减少(<500/mm3≥96h)持续发热疑为真菌感染经验治疗,先静脉继以口服液治疗。

篇2:卫生院抗菌药管理制度

一、抗菌药物分线原则:

1、一线药物(非限制使用级):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二线药物(限制性使用级):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性使用的抗菌药物,应控制使用。

3、三线药物(特殊使用级):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应严格控制使用。

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

1、一般感染患者应首选一线抗菌药物治疗。对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已明确病原菌只对二线或三线抗菌药物敏感的患者,可使用二线或二线以上药物治疗。

2、根据病情需用二线药物治疗时,应有药敏结果作依据。若无药敏依据,应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医师在相关医疗文书记录中签名,无中级及以上职称医师的科室须由科室主任签名,或有感染等相关专业科室医师、临床药师的会诊记录。

3、根据病情需用三线药物治疗时,应有致病菌只对三线抗菌药物敏感的药敏报告,若无药敏报告,应由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或科室主任在相关医疗文书记录中签名或有临床药师会诊记录,或有全院疑难病例讨论意见。

篇3:抗菌卫生用品管理现状调查

1 生产流通管理

按照我国目前的管理体制, 直接接触人体皮肤粘膜, 不特定部位 (手除外) , 不宣传或说明具有治疗功能的产品, 卫生部门按卫生用品管理, 由企业作《产品卫生安全评价报告》即可;用于医护人员卫生手或外科手消毒以及患者皮肤粘膜消毒的消毒产品, 由认定的检测机构检测其消毒杀菌功能、理化和毒性指标等, 报卫生部审批。宣传或说明具有治疗功能的产品由药品监管部门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也监管用于洗涤清洁功能日化产品。抗菌卫生用品由多部门监管审批, 监管范围相互交叉, 也同时存在监管真空, 若按照药品审批周期长、生产条件要求高、费用大, 企业多以卫生用品报卫生部门审批, 生产企业销售抗菌产品时多存在扩大宣传, 命名不规范, 其标签和说明书上标示了治疗各种疾病等医疗术语, 误导消费者。

2 抗菌性能的功效评价

2.1 检测标准与方法

由于人体清洁抗 (抑) 菌产品多样性, 外观上有固体、液体, 还有凝胶、膏体、粉剂等, 用途有洗发沐浴、口腔护理、洗手泡脚、阴部冲洗等, 由于用途及其使用方式和使用要求不同, 检测与判定抗 (抑) 菌效果的标准不同。分为定性、定量两类, 定性可以了解不同抗菌产品有无抑菌性能, 方法有MIC法 (琼脂法、肉汤法) , 抑菌圈法。定量能了解产品抗抑菌程度, 有悬液法、滞留法等。抗菌卫生产品国家标准:GB15979-200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标准》、GB19877.1-2005《特种洗手液》、GB19877.2-2005《特种沐浴剂》、GB19877.1-2005《特种香皂》。行业 (部门) 标准有: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轻工行业标准QB-T2378-2005《日化产品抗菌抑菌效果的评价方法》、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2002版) 的8种方法。标准中抗菌产品分为抗菌型和抑菌型, 其检测方法及判定结果有所不同, 抗菌型产品试验时, 细菌与产品作用规定时间后加入经鉴定合适的中和剂, 阻止抗菌成分对细菌的继续作用, 判断产品是否具有杀菌性能。

2.2 结果评价

2003年卫法监发[2003]41号文对抗抑菌洗剂作出说明, 宣传具有抗抑菌作用的应进行杀菌试验, 对试验产品的杀灭率≥90% (杀灭对数值≥1.0) , 可在产品中标明“有杀菌作用”, 产品名称可称为“抗菌洗剂”;具有抑菌作用进行抑菌试验, 抑菌率≥50%~90%, 标“有抑菌作用”;抑菌率≥90%, 可标“有较强抑菌作用”, 产品可称为“抑菌洗剂”。抗 (抑) 菌洗剂不得宣传消毒、灭菌效果。

由于各版本的标准在产品试验浓度、试验条件、试验菌量、结果判定等不同, 将得到不同的结论 (见表) , 各部门、企业引用的标准不统一, 且该类产品仅以实验室检测结果为依据, 未进行现场或模拟现场的试验, 实际应用时抗菌效果及应用价值未得到确认, 因此对该类产品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进行试验和评价。

3 建议

篇4:卫生院抗菌药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病原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

第三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第五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六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具体划分标准如下:

(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

(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

1.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

2.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

3.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

4.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由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报卫生部备案。

第二章?组织机构和职责

第七条?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制度。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机构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本机构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

二级以上的医院、妇幼保健院及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以下简称二级以上医院)应当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由医务、药学、感染性疾病、临床微生物、护理、医院感染管理等部门负责人和具有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组成,医务、药学等部门共同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其他医疗机构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或者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具体管理工作。

第十条 医疗机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机构或者专(兼)职人员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审议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并组织实施;

(三)对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上报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四)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培训,组织对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

第十一条?二级以上医院应当设置感染性疾病科,配备感染性疾病专业医师。

感染性疾病科和感染性疾病专业医师负责对本机构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第十二条?二级以上医院应当配备抗菌药物等相关专业的临床药师。

临床药师负责对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指导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二级以上医院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建立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的临床微生物室。

临床微生物室开展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等工作,提供病原学诊断和细菌耐药技术支持,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第十四条?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加强涉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相关学科建设,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和考核制度,充分发挥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第三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处方集》等相关规定及技术规范,加强对抗菌药物遴选、采购、处方、调剂、临床应用和药物评价的管理。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并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品规。未经备案的抗菌药物品种、品规,医疗机构不得采购。

第十七条?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控制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的品种数量。同一通用名称抗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具有相似或者相同药理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列入供应目录。

第十八条?医疗机构确因临床工作需要,抗菌药物品种和品规数量超过规定的,应当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详细说明原因和理由;说明不充分或者理由不成立的,卫生行政部门不得接受其抗菌药物品种和品规数量的备案。

第十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调整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品种结构,并于每次调整后15个工作日内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调整周期原则上为2年,最短不得少于1年。

第二十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抗菌药物,优先选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处方集》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只能选用基本药物(包括各省区市增补品种)中的抗菌药物品种。

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应当由药学部门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临床上不得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第二十二条?因特殊治疗需要,医疗机构需使用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以外抗菌药物的,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临时采购应当由临床科室提出申请,说明申请购入抗菌药物名称、剂型、规格、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经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核同意后,由药学部门临时一次性购入使用。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控制临时采购抗菌药物品种和数量,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原则上每年不得超过5例次。如果超过5例次,应当讨论是否列入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调整后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总品种数不得增加。

医疗机构应当每半年将抗菌药物临时采购情况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

医疗机构遴选和新引进抗菌药物品种,应当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经药学部门提出意见后,由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议。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审议同意,并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审核同意后方可列入采购供应目录。

抗菌药物品种或者品规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率高、性价比差或者违规使用等情况的,临床科室、药学部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可以提出清退或者更换意见。清退意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二分之一以上成员同意后执行,并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备案;更换意见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执行。

清退或者更換的抗菌药物品种或者品规原则上12个月内不得重新进入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

第二十四条?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在乡、民族乡、镇、村的医疗机构独立从事一般执业活动的执业助理医师以及乡村医生,可授予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二级以上医院应当定期对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医师经本机构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相应的处方权。

其他医疗机构依法享有处方权的医师、乡村医生和从事处方调剂工作的药师,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相关培训、考核。经考核合格的,授予相应的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者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第二十五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和考核内容应当包括:

(一)《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国家处方集》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制度;

(三)常用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特点与注意事项;

(四)常见细菌的耐药趋势与控制方法;

(五)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

第二十六条?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指证。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方可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第二十七条?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微生物检验科、药学部门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药师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第二十八条?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应当详细记录用药指证,并应当于24小时内补办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手续。

第二十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严格控制门诊患者静脉输注使用抗菌药物比例。

村卫生室、诊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使用抗菌药物开展静脉输注活动,应当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

第三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工作,分析本机构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应当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第三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未出具前,医疗机构可以根据当地和本机构细菌耐药监测情况经验选用抗菌药物,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出具后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相应调整。

第三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并采取下列相应措施:

(一)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二)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当慎重经验用药;

(三)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四)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当暂停针对此目标细菌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第三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排名、内部公示和报告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对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情况进行排名并予以内部公示;对排名后位或者发现严重问题的医师进行批评教育,情况严重的予以通报。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要求对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汇总,并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每年报告一次;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每半年报告一次。

第三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第三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对以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异常情况开展调查,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处理:

(一)使用量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

(二)半年内使用量始终居于前列的抗菌药物;

(三)经常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

(四)企业违规销售的抗菌药物;

(五)频繁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的抗菌药物。

第三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抗菌药物生产、经营企业在本机构销售行为的管理,对存在不正当销售行为的企业,应当及时采取暂停进药、清退等措施。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七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八条?卫生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依法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出示证件,被检查医疗机构应当予以配合,提供必要的资料,不得拒绝、阻碍和隐瞒。

第三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估制度。

第四十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排名、公布和诫勉谈话制度。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情况进行排名,将排名情况向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公布,并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对发生重大、特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或者存在严重医疗质量安全隐患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情况严重的予以通报。

第四十一条?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辖区内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等情况进行排名并予以公示。

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乡镇卫生院负责对辖区内村卫生室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等情况进行排名并予以公示,并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四十二条?卫生部建立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对全国抗菌藥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根据监测情况定期公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控制指标,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技术方案由卫生部另行制定。

第四十三条?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纳入医疗机构考核指标体系;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作为医疗机构定级、评审、评价重要指标,考核不合格的,视情况对医疗机构作出降级、降等、评价不合格处理。

第四十四条?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机构应当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点评,并将点评结果作为医师定期考核、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依据。

第四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第四十六条?医师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机构应当取消其处方权:

(一)抗菌药物考核不合格的;

(二)限制处方权后,仍出现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

(三)未按照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未按照规定使用抗菌药物,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牟取不正当利益的。

第四十七条?药师未按照规定审核抗菌药物处方与用药医嘱,造成严重后果的,或者发现处方不适宜、超常处方等情况未进行干预且无正当理由的,医疗机构应当取消其药物调剂资格。

第四十八条?医师处方权和药师药物调剂资格取消后,在六个月内不得恢复其处方权和药物调剂资格。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进行通报批评,并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一)未建立抗菌药物管理组织机构或者未指定专(兼)职技术人员负责具体管理工作的;

(二)未建立抗菌药物管理规章制度的;

(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混乱的;

(四)未按照本办法规定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管理、药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管理或者未配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

(五)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行为的。

第五十条?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可根据情节轻重处以三万元以下罚款;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根据情节给予处分:

(一)使用未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或者使用被取消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

(二)未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适宜性审核,情节严重的;

(三)非药学部门从事抗菌药物购销、调剂活动的;

(四)将抗菌药物购销、临床应用情况与个人或者科室经济利益挂钩的;

(五)在抗菌药物购销、临床应用中牟取不正当利益的。

第五十一条?医疗机构的负责人、药品采购人员、医师等有关人员索取、收受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或者其代理人给予的财物或者通过开具抗菌药物牟取不正当利益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第五十二条?医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七条的有关规定,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使用未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抗菌药物的;

(三)使用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以外的品种、品规,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

乡村医生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乡村医师从业管理条例》第三十八条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十三条 药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审核、调剂抗菌药物处方,情节严重的;

(二)未按照规定私自增加抗菌药物品种或者品规的;

(三)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的。

第五十四条?未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村卫生室、诊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擅自使用抗菌药物开展静脉输注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的,可根据情节轻重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履行监管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分。

第五十六条?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药品管理法》的,依照《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六章?附 则

第五十七条?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在职责范围内负责中医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第五十八条?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于本办法发布之日起3个月内,制定本行政区域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

第五十九条?本办法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

部?长??陈?竺

篇5:康庄卫生院抗菌药物整改措施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整改措施

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接上级部门通知后,我院非常重视,成立了由分管院长为组长,各临床科室、药剂科组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小组。并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情况进行自查,现汇报如下:

一、使用量排名前十位的抗生素:头孢氨苄片、头孢曲松钠注射剂、洁霉素、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左氧氟沙星片、丁胺卡那霉素、头孢派酮舒巴坦钠、头孢呋辛、克林霉素注射剂、阿奇霉素片。

二、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35%.三、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15%.四、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达85%.我院在抗菌药药物使用中存在以下不合理现象:、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联合用药率过高。虽然我院在相关文件精神指导下,今年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了严格控制,目前使用率有了明显下降,但仍然达到35 %左右,与目前相关要求仍有一定差距。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达80%以上,远远高于标准的30%以下。

2、由于缺乏病原微生物检测, 医师选用抗菌药物时,往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给药方式和剂量存在问题。目前我院抗菌药物给药方式以静脉给药者比例较高为主,这说明抗菌药物给药方式存在不合理现象。在使用剂量方面存在个别大剂量、超剂量现象。

为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有效地控制感染, 避免菌群失调及防止药物的毒副作用, 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化,提高医疗质量,降低药品不合理支出费用,制订了以下整改措施:

1、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 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监察、处方审核、分级管理及医生使用权限;熟悉选用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

2、切实加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与知识培训, 让医师掌握抗菌药物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联合使用及预防使用的指征、细菌学、药效学、药动学、药物经济学等相关知识;建立完善的细菌耐药监测系统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网络;

篇6:卫生院抗菌药管理制度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了自查,将具体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我院在抗菌药药物使用中存在以下不合理现象: 1、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但联合用药率较低。抗菌药物使用应根据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及药物到达感染部位的浓度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致病菌尚未明确或病情危急时, 可根据感染的部位及患者的年龄、病史、临床特征等进行经验治疗。经验性的治疗方案是以各种感染常见致病菌的种类及其目前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基础制定的, 并非个人经验。单纯的病毒感染、非感染所致的发热不应选用抗菌药物。然而, 抗菌药物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使用率偏高的现象比比皆是。我院在相关文件精神指导下,今年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了严格控制,目前使用率有了明显下降,但仍然达到30%左右,与目前相关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2、无指征和预防用药过多。临床工作中,无论门诊还是住院患者, 都存在抗菌药物应用比例偏高的现象, 医师掌握抗菌药物应用的适应证过宽,有的甚至缺乏应用指征, 抗菌药物被滥用。如在门诊或急诊,即使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也较广泛地应用抗菌药物;有的临床医师(乡村医生)一旦发现患者有发热现象, 便开始应用抗生素, 既不查询发热原因, 也不做相应病原检查。事实上, 这不但违反临床诊疗常规,也违反了合理用药原则。

3、由于缺乏病原微生物检测, 医生选用抗菌药物时,往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4、给药方式和剂量存在问题。目前我院抗菌药物给药方式以静脉给药者比例较高为主,这说明抗菌药物给药方式非常不合理。但在使用剂量方面,没有用大剂量、超剂量现象存在。

二、对策

为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有效地控制感染, 避免菌群失调及防止药物的毒副作用, 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化,提高医疗质量,降低药品不合理支出费用, 必须加强以下工作

1、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纳入卫生院医疗质量管理, 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监察、处方审核、分级管理及医生使用权限;尽可能确立病原学诊断,正确选用抗菌药物;熟悉选用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等。

2、切实加强临床医师(乡村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与知识培训, 让医师掌握抗菌药物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联合使用及预防使用的指征、细菌学、药效学、药动学、药物经济学等相关知识;

3、加大宣传力度, 让全民意识到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切实做到抗生素合理应用。

4、结合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和新农合,切实加强合理用药的考核工作。

篇7:卫生院抗菌药管理制度

为贯彻实施卫生部下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江苏省卫生厅下发的《江苏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和大丰市卫生局《关于加强临床用药管理的通知》,进一步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保持医院健康生存与良好发展的势头,特制定《三龙中心卫生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请遵照执行。

第一章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第一条 :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首先应尽可能明确诊断再选用药物;临床医生应以明确的诊断为依据,使所选各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与可能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临床医生应掌握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药物动力学特性,适应症和不良反应;病情危急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的综合给药方案;按照病人的免疫状态与脏器功能,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剂量和疗程。

第二条: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必须目的明确,针对性强,选用对微生物影响小的窄谱抗菌药物;已确诊的病毒感染而未明确合并细菌感染者不用抗菌药物;只能针对某一种或两种最可能的细菌进行预防用药,不能无目的的应用多种药物预防多种感染;尽量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不常规应用抗菌药物进行膀胱冲洗、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的局部用药。

第三条: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是病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和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可考虑联合用药;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从而减少其毒性反应。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一般不采用三联以上用药方案。

第二章 抗菌药物分类、分级管理原则

第四条: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必须遵循抗菌药物分级原则实行分级管理。

第五条:抗菌药物的分级原则是根据抗菌药物的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性使用、限制性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第六条:为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我院以省卫生厅制定的《抗菌药物三级分类表》为准则制定本单位抗菌药物三级分类目录供临床参照应用。凡已明确限制性使用与特殊使用的药物,不得降级使用;新购进的抗菌药物亦必须根据其在治疗中的地位,确定分级后再使用。

第七条:药剂科应严格按照院药事管理小组认可的、由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确定的抗菌药物三级分类目录采购供应药品。

第八条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包括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临床医师必须按专业技术职务在任职资格分级使用抗菌药物。

第九条: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指导原则》,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首先选用非限制性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力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特殊使用抗菌药物选用应从严控制。

第十条:住院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患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具备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经科室讨论、分管院长会诊同意。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处方仅限于1天用量。

第十一条:不符合分级使用规定的处方,药剂师应拒绝调配。药剂师发现问题不退回处方提醒医师者,处罚该药剂师;如药剂师已提醒医师,医师仍坚持错误者,则处罚该医师。

第十二条:抗菌药物单张处方的限量应以3日常用量或单个包装计量为原则。

第三章 组织管理与职责

第十三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由院长领导下的医院药事管理小组和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共同负责承担,并由院办、药剂科、院感办、护理部、检验科及临床科室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组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各负其责,具体实施。

第十四条: 院药事管理小组职责:医院药事管理小组负责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导与咨询,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发布合理用药信息,确保进药质量,严格控制不良反应明显、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及价格昂贵的特殊使用抗菌药物进入临床。

第十五条: 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职责: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检查督促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制度和应用原则。组织有临床经验的分管负责人参与抗菌药物应用专题讨论会、危重疑难病例用药会诊、专题查房等,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知识培训。

第十六条: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

组 长:刘春忠

副组长:王永柏 杨荣斌 吴金屏

成 员:李少坤 周金龙 詹红莲 李旭东 李亚兵

吕亚琪 王砚华 职 责:

1、制定本单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质量控制标准与检查办法,并负责实施。

2、监督临床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工作的实施。负责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检查汇总,定期分析并公布结果,通报全院,以降低抗菌药物使用比率,遏制不合理用药。

3、每月统计全院各科抗菌药物消耗量及使用类别、剂型,按规定对某些抗菌药物实行限制性使用,并根据本院常见疾的常见病原菌的耐药谱,有计划的将抗菌药物分期分批交换使用,以保证抗菌药物的有效性,防止过快产生细菌耐药。定期列出用量前几位抗菌药物,并进行分析评价,发布限制性使用与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

4、负责检查和监督销毁过期、失效、变质的抗菌药物,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5、组织临床资深专家参与抗菌药物应用专题讨论会、危重疑难病例用药会诊、专题查房等;

7、审核抗菌药物三级分类表。

第十七条:临床科主任职责:临床科室主任负责对本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和定期考核评价工作,各临床科室要根据《抗菌药

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本院《实施细则》、《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规范性管理文件,并确保执行到位。

第四章 监督、评价与奖惩

第十八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质量监督与评价工作由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医院药事管理小组、医院质量管理小组、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以及感染办、药剂科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负责完成。

第十九条: 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小组每年对全院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培训并测评;每月对全院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应用质量进行检查,量化评分分值通报院办纳入医院综合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挂钩;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每季度对全院抗菌物应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第二十条:各临床科室每月组织对科内抗菌药物应用质量进行总体自查考核,考核结果有分析、评价,找出存在问题并制定整改措施。自查考评质量纳入科室医院感染管理抗菌药物管理部分与院办对科室管理考核项目,与综合目标管理考核挂钩,每月奖惩兑现。

第二十一条: 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原则上应控制在30%以下。超过以上标准1个百分点以上部分,则每再超过1个百分点,扣除相关责任人10元奖金。

第二十二条:根据临床诊断严格掌握适应征,合理选药。严禁无指征滥用抗菌药物,每发现1例扣责任医师当月奖金50元。

第二十三条:行管人员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管不力,失职、渎职者,要追究各负责人与具办人的责任,扣发奖金l-12个月,并行政记过处分。给医院造成严重后果(发生重大违反《指导原则》与本实施细则的质量与安全事故与事件,或给医院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除扣发1年奖金外,根据认错态度等,给予记大过、降级等,直至开除公职处理。

第二十四条:临床常见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以下现象:

1、指征不严;

2、未按分级或分线使用;

3、预防用药不合理;

4、药物剂量、疗程给药途径不合理;

5、联合用药不合理;

6、调整用药不及时、无记录或记录不全;

7、不良反应上报不及时或处理不当;

8、不参照药敏用药或能送检而不送;

9、无理由单张处方超过限量。上述不合现象每查实1例扣罚责任医师50元,以医务科、院办、药剂科、感染办、护理部等科室检查统计数据为准。

第二十四条:医务人员违反《指导原则》与本实施细则规定,侵害患者权益并造成严重后果的,除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外,所增加医药费用要与责任人、责任科室挂钩(各占50%)。同一内发生2次或2次以上严重违规行为的,停止责任人处方权3至6个月。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本实施细则自2011年3月1日起试行。

二0一一年二月二十八日

管理小组下设各职能组:

一、办公室

组 长:孟晓林

副组长:谭 林 卢家忠 周小平

成 员:鲍华西 朱红梅 庄全魁 罗大勇 李 铭 张洪涛 及各科质控员(办公室设在感染办)

职 责:

1、负责各种资料与数据的收集、汇总,并向有关部门与科室通报信息;

2、负责有关工作的总结以及有关报表的制作与上报工作;

3、每月对临床科室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质量的量化考核,考核结果纳入科室综合目标管理检查分值参与奖金分配调控;

4、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知识培训与测评;

5、每月检查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应用质量管理的自查考评质量,核实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与病原学检查率,对医生个人与单个病人

进行考核,检查与考核结果纳入科室综合目标管理检查分值,及特定指标考核汇总,参与奖金分配调控;

6、汇总统计全院抗菌药物应用有关数据,为院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二、质量评价组:

组 长:韩明锋

副组长:李龙海 谭 林 李晓莉 刘 凭

成 员:小组部分成员,部分临床药学人员

职 责:

1、每月对全院各临床科室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找出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备案认可后,向全院(科室主任例会及《药学信息》);

2、每月对全院用量前10位抗菌药物进行分析评价,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提出改善或终止某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建议,报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审议后,由院长办公会确认;

3、组织临床资深专家参与抗菌药物应用专题讨论会、危重疑难病例用药会诊、专题查房等;

4、分析全院细菌耐药谱,制定季度抗菌药物分期分批交换使用计划,提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确认后,报药事管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

5、审核抗菌药物三级分类表。

三、临床组:

组 长:刘春忠

副组长:王永柏

成 员:李少坤 周金龙

职 责:

1、将抗菌药物应用质量作为医疗质量检查的一个重要内容,纳入每月科室管理与病案质量量化考核,考核结果另报院办,与综合目标管理质量考核挂钩,奖惩兑现;

2、经常督促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和应用原则,保证医疗安全;

3、经常对医务人员进行医德医风教育,树立正气,发扬白求恩精神,以人为本,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4、督促科主任对本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和定期自查考核评价工作,不断提高科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质量;

5、教育科主任要按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质量管理要求对科室进行严格管理,热情对待感染办、院办及临床药学人员的监督指导,积极配合有关检查,虚心诚恳,认真完成整改工作;

6、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与科室,共同努力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四、药剂组

组 长:李旭东

副组长:李亚兵

成 员:药剂科药学人员

职 责:

1、每月统计全院抗菌药物消耗量及使用类别、剂型;

2、每月列出全院用量前几位抗菌药物报质量评价组;

3、每月提供并交质量评价组审核后发布限制性使用与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并限据质量评价组提供的资料(本院细菌耐药谱及用量前几位抗菌药物分析评价并药事委员会决议等),及时发布合理用药信息;

4、配合本院每季度抗菌药物分期分批交换使用计划,向临床供药,以保证抗菌药物的有效性,防止过快产生细菌耐药;

5、根据《指导原则》、《管理办法》与《实施细则》列出本院抗菌药物三级分类目录(包括拟新购抗菌药物),经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下设的质量评价组审核,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确认后纳入药品采购程序,确保进药质量;

6、严把抗菌药物三级分类使用药房发药关,每月组织检查,检查结果分别报感染办备案,报核算室与奖金分配挂钩;

7、负责检查和监督销毁过期、失效、变质的抗菌药物,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8、选派临床药学人员深入临床科室,参与查房与病例讨论等,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篇8:卫生院抗菌药管理制度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依据药品说明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热病》(新译第41版)、《实用抗感染治疗学》以及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医药学专业书籍等,对抽取的200份病历进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适应证、药物选择、给药途径、用法用量、溶媒选择、重复用药、配伍禁忌等内容的点评。以下就发现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做一分析,寻求其原因及解决方法,以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1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

1.1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存在一些不合理应用现象:无指征用药、药物选择不合理、用药起点高、用药时机不当、用药疗程明显偏长、盲目联合用药等。

1.2 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

无指征使用抗菌药是卫生院抗菌药滥用的主要原因,其中上呼吸道感染是抗菌药滥用的重灾区;上呼吸道感染是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主要病因是病毒感染,虽然抗菌药物无抗病毒作用,但卫生院对上呼吸道感染却普遍使用抗菌药物,这与徐斌轩[1]的分析结果相同。

1.3 遴选的品种不合理

一些医师面对感染性疾病时,不甚了解常见致病菌,不熟悉抗菌药的抗菌谱、药代动力学特点以及不良反应,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随意性较大,造成不合理用药;而对于肝肾功能异常、老年人、儿童、妊娠期和哺乳期等患者,未充分考虑其特殊病理、生理状况等,使用抗菌药存在诸多不合理甚至安全隐患。

1.4 用法用量不适宜

抗菌药物在药代动力学上可分为时间依赖性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杀菌活性主要与其血药浓度超过细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持续时间长短相关,对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多次给药或持续静脉给药会取得更好的疗效[2]。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即血药浓度越高,杀菌活性越大,使用此类药物时,每日单次足量给药可有效提高抗菌疗效,同时可有效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2]。卫生院常见的不合理给药方案是时间依赖性的抗菌药物,本应一日多次给药误为单次给药,甚至一天的总剂量误为一次给完,如:注射用青霉素钠80万U静脉滴注,每天1次,头孢唑啉钠3g静脉滴注,每天1次。

1.5 不合理联用抗菌药物

联合用药要严格控制适应证,明确适应证如下[3]:①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②单一抗菌药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③单一抗菌药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④疗程长细菌可能产生耐药的。但在临床治疗中,联用随意性很大,轻症感染也常见联用,存在滥用倾向的不合理联用;同时存在药理作用相拮抗的不合理联用,比如大环内酯类与克林霉素联用;抗菌药作用靶点相同的不合理联用,比如青霉素类与头孢类联用。

2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原因分析

2.1 卫生院医师抗菌药物专业知识匮乏

主要表现在对抗菌药物的抗菌谱、药动学特点、不良反应等所知有限;对具体的感染性疾病的常见致病菌心中没数;对细菌的耐药情况所知甚少[4];所以出现医师不论什么感染性疾病,只要使用了抗菌药物就不会有错的观念。

2.2 医院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监管

部分卫生院并未设立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即便有也形同虚设。同时,部分医院也未建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规章制度和监督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组织机构等[5]。

2.3 缺少微生物实验室

政府部门对卫生院资金投入少,缺少微生物实验室等检验途径,无法获得微生物药敏试验用于指导治疗。

2.4 缺乏获取和更新抗菌药相关知识的有效途径卫生院医师严重缺乏获取和更新抗菌药相关知识的有效途径,医院组织业务培训学习少,能外出学习更少。例如卫生院医师难以及时获知国内和本地的细菌耐药分布的最新统计数据,用于指导抗菌药的合理使用。

2.5 缺乏有效的宣传教育

很多患者不了解滥用抗菌药的危害,并且对抗菌药的认识存在误区:错把抗菌药当“消炎药”,一旦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咳嗽、外伤,很多人就认为是发炎了,首先想到用抗菌药,主动要求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处方。

3 避免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的对策

3.1 加强抗菌药物知识培训

通过医院编写学习资料、组织院内培训、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编印院内刊物等形式加强临床医护人员知识培训是提高卫生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可行方法和必由之路[6]。

3.2 充分发挥药师的作用

药师在调配处方时要避免“唯医嘱是从”的心理,认真检查医师的处方,多与医师进行交流,以提高各自的业务水平[7]。药师要加强抗菌药药理、管理法规的学习,发现不合理用药处方时应拒绝调配,并及时告知处方医师,以免其继续滥用抗菌药物。

3.3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

医院应结合实际建立切实可行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还可以制定临床科室抗菌药使用指标,设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对医院抗菌药使用各项指标进行数据统计,实时掌握抗菌药使用情况;定期对抗菌药物医嘱、处方进行点评,对不合理用药提出批评教育与整改。

3.4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医院管理者应加大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各种利益诱惑,使全体医务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一切为了患者的服务理念[8]。

3.5加大宣传教育除了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医疗机构自身是最佳的合理用药宣传平台,医院要加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可以通过发放知识手册、宣传板报等形式,向群众普及抗菌药物的各类知识,改变他们对抗菌药物过分依赖的观念,消除抗菌药是万能药等错误的认知[9]。

3.6 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支持体系

建立规范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利用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卫生院选用抗菌药物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徐斌轩.上呼吸道感染应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3):387,398.

[2]汪复,张婴元.实用抗感染治疗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03-106.

[3]汪复,张婴元.实用抗感染治疗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50-153.

[4]黄宁东,丁彦臣.基层乡镇医院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原因分析[J].健康必读,2012(9):396.

[5]陆伟亮,汤映.基层医院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分析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2013,6(8):172-173.

[6]张学玲,张秀勤.加强知识培训促进基层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3,25(2):87-88.

[7]苏萍.对基层医院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的分析及对策[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2):152-153.

[8]肖军.浅谈基层医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及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3(1):190.

上一篇:地形图保密技术处理下一篇:励志美发名言语录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