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曲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2024-04-17

阳曲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精选14篇)

篇1:阳曲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阳曲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依据《传染病法》和《阳曲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并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及流程。

一、报告组织及责任报告人:

组长:李建花

成员:刘变玲马文连立英郭伟林郭月花

二、报告时限及程序:在接到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后2小时内尽快向区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报告,并应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确认,及时采取措施,随时写出进程报告及时报告事态的进展。

报告流程示意图:

1.责任医疗卫生人员→预防保健科→医院制定指导→区疾控中心;2.区卫生局;3.网上直报;4.现场调查,采取措施,进程报告上报。(同时进行)。

二、报告内容

1.首次报告:未经确认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存在隐患的相关信息,应说明信息来源、危害范围、事件性质的初步判定和采取的措施。

2.进程报告:报告事件的进展和防控情况。

3.结案报告:确定事件的性质,波及的范围,危害程度。流行病学分布,事态评估,所采取的措施情况,对事件进行I-IV级评定。

三、相关责任人各负其责,互相协调,共同应对控制公共卫

生突发事件,失责有究。

阳曲镇卫生院

〇一一年七月八日 二

篇2:阳曲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万庄镇卫生院会同有关机构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故报告制度。各相关机构、行政村(居委会)应当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故报告的有关规定,主动监测,按规定报告。

(一)报告范围

1、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故;

2、按照事故分级一至四级中任何一级突发公共卫生事故。

(二)事故发生(发现)单位报告

突发公共卫生事故发生(发现)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在1小时内向镇政府及有关机构报告,也可直接向市政府报告。

(三)下级向上级报告

各行政村、有关机构、单位在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故报告后应立即向镇人民政府和**卫生院报告。镇政府和**卫生院在1小时内报告至市人民政府和XX市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四)责任报告单位

1、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及餐饮单位;

2、食品检验机构、科研单位以及与突发公共安全有关的单位;

3、突发公共卫生事故发生(发现)单位;

4、各行政村(居委会)、有关机构和单位。

(五)责任报告人

1、行使突发公共安全监管职责的相关机构的工作人员;

2、从事食品行业的工作人员;

3、消费者。

篇3:阳曲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安定区2006—2009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

1.2 分析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分析安定区2006—2009年所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

2 结果

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况

全区2006—2009年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不含未分级) 37起, 共计发病1 154例, 无死亡病例。2006年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起, 共计发病332例;2007年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起, 共计发病186例;2008年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9起, 共计发病248例;2009年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5起, 共计发病388例。

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种类、地区、时间和学校类型分布

2.2.1 全区2006—2009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事件级别分类报告的37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部为一般事件, 详见表1。

2.2.2 全区2006—2009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事件类型分布:

报告37起全部为传染病事件, 占事件总数的100.00%。

2.2.3 传染病事件分类构成:

2006年报告的8起传染病事件中乙类传染病暴发1起 (甲型肝炎) , 丙类传染病暴发7起 (流行性腮腺炎5起、风疹2起) ;2007年报告的5起传染病事件中丙类传染病暴发4起 (流行性腮腺炎3起、风疹1起) , 其他传染病暴发1起 (水痘) ;2008年报告的9起传染病事件中丙类传染病暴发5起 (流行性腮腺炎3起、风疹1起及手足口病1起) , 其他传染病暴发4起 (均为水痘) ;2009年报告的15起传染病事件中丙类传染病暴发14起 (流行性腮腺炎5起、风疹8起及手足口病1起) , 见表2。

2.2.4 全区2006—2009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起数地区分布:

我区21个乡镇4年中有14个乡镇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报告起数最多的乡镇为谗口镇, 报告7起;其次为香泉镇和内官镇各报告4起, 3个乡镇共占40.54%。报告发病数排在前3位的乡镇为白碌乡 (132例) 、香泉镇 (129例) 和凤翔镇 (99例) , 占总发病数的31.19%。

2.2.5 全区2006—2009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按月分布:

2006—2009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高峰基本一致, 为4~6月份;2006—2009年报告起数分别占当年总报告起数的50.00%、100.00%、66.67%和66.67%, 见图1。

2.2.6

全区2006—2009年37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部发生在学校, 学校类型主要为乡村小学和中学, 分别占所有学校突公共卫生发事件的37.84%和54.05%, 见表3。

2.2.7 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经济损失报告于2007年4月开始按要求填写。

2007年4月—2009年12月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9 927元, 间接经济损失3 100元, 卫生应急处置费用20 687元, 见表4。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

全区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运行以来, 共报告各级各类事件37起, 全部为学校传染病事件, 无甲类传染病事件报告;乙类传染病1起, 为甲型肝炎;丙类传染病31起, 以流行性腮腺炎、风疹为主, 分别占丙类传染病报告起数的51.61%、41.93%;其他类传染病5起, 均为水痘。

3.1 传染病暴发事件

3.1.1 全区2006—2009年腮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数分别为5起、3起、3起和5起, 占当年总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起数的62.50%、60.00%、33.33%和33.33%。全区2006—2009年腮腺炎暴发病例分别为130例、134例、135例和115例, 分别占当年总暴发病例的39.16%、72.04%、54.44%和29.64%。全区9个乡镇有腮腺炎疫情暴发, 每年3~5月份为暴发高峰。事件全部发生在中小学校, 乡村中学发生起数占所有腮腺炎暴发事件数的50.00%, 乡村小学暴发病例占全区腮腺炎暴发病例数的52.33%, 其次为乡村小学。

3.1.2 全区2006—2009年风疹突发事件报告数分别为2起、1起、1起和9起, 占当年总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起数的25.00%、20.00%、11.11%和60.00%。全区2006—2009年风疹暴发病例分别为188例、13例、18例和261例, 分别占当年总暴发病例的56.63%、6.99%、7.26%和67.27%。全区7个乡镇有风疹疫情暴发, 暴发事件数最多的是内官镇。每年4~6月份为暴发高峰, 事件全部发生在中小学校, 乡村小学发生起数占所有风疹暴发事件数的61.54%, 乡村小学暴发病例占全区风疹暴发病例数的50.83%。

3.1.3 全区2006—2009年水痘突发事件报告数分别为0起、1起、4起和0起, 占当年总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起数的0.00%、20.00%、44.44%和0.00%。全区2006—2009年水痘暴发病例分别为0例、39例、76例和0例, 分别占当年总暴发病例的0.00%、20.97%、30.65%和0.00%。全区3个乡镇有水痘疫情暴发。每年4~6月份为暴发高峰, 事件全部发生在中小学校, 乡村小学发生起数占所有水痘暴发事件数的60.00%, 乡村小学暴发病例占全区水痘暴发病例数的54.78%。作为近几年报告起数、暴发病例增长最快的传染病, 水痘由于未列入国家法定传染病, 社会上普遍重视不够, 加之水痘疫苗尚未纳入常规免疫, 且价格昂贵, 水痘疫情的预防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3.2 所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均发生在学校

调查显示, 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占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100.00%, 且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 其中水痘、腮腺炎和风疹等疫苗可预防性疾病占91.89%。目前, 国家未将水痘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管理, 腮腺炎、风疹等疫苗虽纳入免疫规划管理, 但接种对象为低年龄组婴幼儿。因此, 在今后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中, 农村学校, 尤其是农村小学校将是我区防控工作的重点。

4 建议

(1) 针对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 (尤其是农村学校) 的现状, 今后要逐步改善农村学校卫生条件, 在学校推广有价疫苗的免疫接种, 如风疹、腮腺炎和水痘疫苗, 减少易感人群的积累[1];在学校开展卫生知识宣传, 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利用假期对学校卫生状况进行整改, 减少开学后突发传染病事件的发生;发现传染病时, 要做好病例的早期隔离工作, 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要减少易感人群与病例的接触, 降低二代发病率;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要及时报告, 并要做好晨检工作。 (2) 疾病控制机构要充分利用网络直报监测系统及时发现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 及时开展现场调查, 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避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进一步扩大;充分利用实验室检测手段, 为控制措施提供更有力的依据;完善和改进现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网络系统的建设。 (3) 疾病控制机构要加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专业人员相关知识的培训, 定期演练, 加强实验室装备及检验能力, 切实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篇4:阳曲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条例》的公布施行,标志着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当前,全国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处在关键时期,《条例》的公布施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一起,成为强有力的法律武器,对于打赢非典型肺炎防治这场硬仗具有重要意义。

《条例》明确规定了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领导、遵循原则和各项制度、措施,明确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社会有关组织和公民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还明确了违反《条例》行为的法律责任。

《条例》共6章、54条,包括总则、预防与应急准备、报告与信息发布、应急处理、法律责任、附则。《条例》从公布之日起施行。

家电等132种商品首批强制认证5月1日起必须贴3C

从今年5月1日开始,我国包括家电、汽车在内的19类132种商品一直以来使用的长城标志和CCIB标志(进口商品安全质量许可标志)都将被一种新的质量标志所取代,即CCC标志,它的中文名称叫做“中国强制认证”,英文名称为“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英文缩写为“CCC”。

3C强制性产品认证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和保护国家的利益,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贸易的发展,它是和国际接轨的一项规范和健全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措施。5月1日起,这132种商品将第一批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这也就意味着,到5月1日,这132种商品还没有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还没有加贴3C标志,就不能出厂、进口和销售。

经过指定的检测机构检验合格的产品,才能获得统一的认证证书和代表中国强制认证的“CCC”标志。

这次的3C强制认证工作中,国家认监委一共指定了76家。据国家认监委最新统计,到目前为止,共有两万多家国内外企业拿到了“3C”的产品的认证证书,占需要通过产品认证企业的70%以上。

新政策:申请科技项目要定知识产权目标

今后凡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都应当在项目建议书中写明项目拟达到的知识产权目标。

虽然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意识有所提高,但科技计划实施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和具体措施,责任落实也不到位;在科技计划实施中缺乏一支既懂科技又懂得知识产权的专门人员,知识产权管理与科技管理在制度和实践上没有实现有效结合。

日前出台的《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共有16条,其中指出:各类科技计划应当根据各自特点确定知识产权目标,把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的取得、保护和运用,作为科技计划管理的重要内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对于明确提出技术指标要求的重点领域,应委托有关机构对国内外(包括主要国家和地区、主要研究机构和企业等)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调查,形成调查分析报告,作为制定发布指南的依据和确定项目研究开发路线的参考,避免研究开发的盲目性和重复;科技计划项目申请单位应当具备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负责知识产权事务,有用于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的专门经费,并为应用开发类申请项目指定专门的知识产权协调员。

我国失业新标准出台工资低于当地低保视同失业

“就业”与“失业”概念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重新界定。

“就业”与“失业”的一般概念。

1.就业人员: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男16-60岁,女16-55岁),从事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其中,劳动报酬达到和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为充分就业;劳动时间少于法定工作时间,且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本人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为不充分就业。

2.失业人员: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无业且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

其中,虽然从事一定社会劳动,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同失业。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界定。

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凡以下列形式实现就业的,均统计为已实现再就业人数:

1.从事个体经营,领取工商营业执照,并享受了税费减免等再就业扶持政策的;

2.已被用人单位录用,签订劳动合同,并享受税收减免、社保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的;

3.在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中得到安置,并享受社保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的;

4.未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但已从事比较稳定的(如三个月以上,具体由各地定)有合法收入的劳动,并且收入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

篇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1)督促辖区各医疗机构依法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直报的具体操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但网络直报技术的培训、业务指导和管理工作。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事件发生单位为责任报告单位。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在2小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市卫生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其它专业机构报告,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突发卫生事件报告分为首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事态发展和控制情况及时报告事件进程。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的报告遵循“依法报告、统一规范、属地管理、准确及时、分级分类”的原则,实行首接首报制度,要求责任报告人及时作出反应。

(4)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规范和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报告管理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协调组织相关力量做好事件处理和应急响应。

篇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一、报告组织及责任报告人:

组长:姜凤岚、邸生文

组员:果淑芝、邱化民、刘玉平及本院其它医务人员,网络直报员(王小花)

二、报告时限及程序:在接到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后2小时内尽快向本级林甸县卫生局和林甸县疾控中心报告,并应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确认,及时采取措施,随时写出进程报告及时报告事态的进展,管理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报告流程示意图:

责任医疗卫生人员→预防保健科→医院指定领导→(1、林甸县疾控中心;

2、林甸县卫生局;

3、网上直报;

4、现场调查,采取措施,进程报告上报。)

三、报告内容:

1、首次报告;未经确认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存在隐患的相关信息,应说明信息来源、危害范围、事件性质的初步判定和采取的措施。

2、进程报告:报告事件的进展和防控情况。

3、结案报告:确定事件的性质,波及的范围,危害程度,流行病学分布,事态评估,所采取的措施情况,对事件进行i-iv级评定。

篇7: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更好地预防突发公共事件在校园内扩散,减轻或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报告制度。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做好学校突发公共事件报告工作是加强学校卫生工作与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环节。要充分认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建立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责任制。对未履行报告人职责,造成疫情扩散和危害进一步加大追究其责任。为此,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突发公共事件报告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工作。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温逸洪校长(第一责任人)

副组长:陈桂雄、董玉玲、林智敬

成 员: 王与、谢禄星、游明星、郭娟娟、黄晓苑、刘 晶、刘 莹、李双荣以及各班主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兼)职报告人:李双荣

二、报告的时限和要求

当发生学校食物中毒或患病学生异常增加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该及时将情况报告给当地卫生疾控部门。

(一)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1.在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者,并有相似病症(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有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2.发现食物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3.学校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4.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报出相关信息。

5.报告方式 当出现符合工作规范规定的报告1情况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电话、即时通等)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向属地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二)食物中毒报告制度

发生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事故应及时报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提供留样食物,以便检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于6小时内上报卫生部,并同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1.初次报告。学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在第一时间(事发后2小时),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卫生主管部门进行初次报告。2.进程报告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时间处置中,学校应当每天将事件变化情况报告主管教育部门。

3.结案报告。事件处置结束后,应在一周内将事件处理结果逐级报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直至省教育厅。

三、预防为主,平战结合 制度适合本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加强本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队伍建设,必要时组织学校师生按照学校制定的预案进行演练,以保证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篇8: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综述

为了提高各级各类学校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减轻或者消除突发卫生事件带来的危害, 保障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 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 笔者概览国内外关于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文献, 对当前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拟从研究主体、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以期对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夯实基础、助力献策。

1 研究主体多元化

有关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文献的研究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1) 卫生行政部门人员, 包括各省 (直辖市、自治区) 、市、县 (区)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及卫生监督机构的工作人员; (2) 地方医院和军队医院的医务工作者; (3) 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 包括教师和研究生等, 以医学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中的公共卫生专业、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及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主体; (4) 科技人员, 主要是从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系统的研发和应用的理工科专业技术人员, 如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电路与系统专业的技术人员等; (5) 学校的医务工作者, 在研究文献中, 有关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文献为数不多, 研究主体以高校校医院或医务所 (室) 的医务人员居多;有关中小学的相关研究比较匮乏, 从事此类研究的中小学学校医务人员更为少见。

从地域来看,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研究主体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重视程度各不相同。有的省份, 如广西、浙江、江苏、云南等地较为重视, 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成果颇丰, 而有的省份相关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2 研究方法多样化

从研究方法来看, 关于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的研究, 主要采用规范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等方法。规范研究法, 侧重于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代表性的文献有廖文科[2,3,4]采用规范研究法, 撰写了一组文章关于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基本原则和要求、预防与处置以及完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的对策建议。吴伟斌等[5,6]发表的系列文章, 主要以系统论为分析框架, 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的理论构建, 这对于研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实证研究方法, 通过系统文献复习、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某省、市或某地区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在国外研究文献中, 有代表性的是2004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Grier[7]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采用了文献回顾、深度访谈、案例研究、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

3 研究内容广泛性

从研究内容来看, 相关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和特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理论研究、关于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成因分析、应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的问题、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措施等几个方面。

3.1 关于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和特征

廖文科[4]指出,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指在学校内突然发生的,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师生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师生健康的事件。其他的多数文献没有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专门的概念说明和分类, 而是直接采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定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8]。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由于没有固定的发生时间和方式, 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其特点表现为暴发的突然性, 暴发的紧迫性, 涉及的广泛性, 后果的严重性, 处置的复杂性和处置难度大[9]。

3.2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理论研究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管理理论主要是运用公共部门危机管理理论, 而公共部门危机管理研究则起源于相关的企业管理理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译著主要有澳大利亚罗伯特·希斯著的《危机管理》、美国劳伦斯·巴顿著的《组织危机管理》、美国诺曼·R·奥古斯丁等著的《危机管理》、英国的马丁·冯与彼得·杨合著的《公共部门风险管理》等[10,11,12,13]。这些著作为研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 我国学者也进行了公共部门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 但针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理论研究还不多见。

3.3 关于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成因分析

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原因多种多样, 有法定传染病的暴发、新发现传染病的进入、核物质与放射源污染事故, 农药、有毒化学品污染事故、食物中毒、群体性外伤 (拥挤、塌方、交通事故等) 、群体性心因性疾病、预防接种事故等多种类型。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成因:第一, 中小学校在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意识不强, 管理力度不够, 措施不到位。第二, 中小学校内的公共卫生救治体系建设不完善, 难以担当及时救治、控制病情蔓延的重任。第三, 学校对食品卫生的管理有疏漏。第四, 中小学校对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意识不强, 工作不落实。第五, 学生的陋习和脆弱心理难以抗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9]。第六, 学校计划免疫工作不到位, 学生预防接种工作落实困难。我国农村学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方面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主要体现: (1) 学校卫生工作制度落实不到位; (2) 学校卫生资源配备不足制约了学校防疫能力; (3) 学校食堂和饮用水卫生隐患较大; (4) 学生的健康知识薄弱[14]。

3.4 应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的问题

应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发现疫情不及时并迟报;学校不积极配合疫情调查控制工作;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网络实验室建设滞后[15];漏报、迟报及报告不规范的现象仍不少见[3];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存在薄弱环节, 校医队伍疏于管理和培训, 卫生部门对学校指导和监督力度不够[16];教育部门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缺乏监督管理和责任追查[17]。

3.5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措施

不少研究者认为, 学校是青少年和儿童集体生活和学习的场所, 应做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预防和控制工作, 以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应从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三方入手, 尽快建立适合当前形势、符合国情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16,17]。

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学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第一, 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 强化内部管理;第二, 增加经费投入, 使学校卫生设施、环境及食堂卫生状况得到有效改善;第三, 加强学校经常性卫生监督工作, 促使学校卫生工作走向法制化轨道;第四,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第五, 完善应急处理体系的建设, 学校领导要牢固树立正确防范和及时处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观念, 建立和制订各项突发事件应急措施和预案;第六, 加强教育、卫生、环保等部门的合作, 构建学校卫生工作的网络体系[18]。卫生和教育部门应建立联防、联控机制, 及时互通信息, 定期共商防控形势, 及时发现学校卫生防控工作的薄弱环节, 不断改进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体制[19]。充分发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指导作用, 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行为[20]。必须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及《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 (试行) 》等相关规定, 明确学校校长为疫情报告第一责任人, 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认真落实晨检制度和患病学生隔离制度, 减少续发病例, 确保措施到位[21]。加大学校医疗卫生资源投入, 认真落实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人制度[14];进一步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的落实, 开展传染病防治专项监督检查, 建立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责任追究机制[22]。应加强学校疾控体系和预防保健科的建设, 加强中小学校医疗救治体系建设[9]。建议将心理干预纳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 组建专业队伍, 制订应急预案, 在处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实施心理救援, 从而有效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和学校教学秩序[23]。

由于高校人员密集、活动集中、学生缺乏相关防范知识等原因, 学校存在着发生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诱因。因此, 高校应加强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建设, 建立应急机构和应急队伍, 完善相关制度和应急预案, 重点加强食品安全的管理和传染病的预防, 适当储备应急设备、药品, 开展广泛的卫生知识宣传, 强化师生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忧患意识, 加强部门合作, 提高处理高校常见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力[24]。

4 结论

篇9:应对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一些体会

突发卫生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以应对的公共卫生事件。自2005年以来,本人参加了多起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处置工作,包括2005年“非典型肺炎”的防控,2006年、2007年“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2008年“麻疹”、“手、足、口病”的防治,2008~2009年“奶粉事件”的筛查及处置,2009年“甲型H1N1流感”的防治、“针刺事件”的处置及随访等。通过多年来具体实施各项工作,感悟到了一些体会,现介绍如下,希望与同道交流。

领导重视是基础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与实施其成效与领导重视的程度是呈正比的,领导重视是工作取得成功的基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涉及到多个部门、大量的具体工作,包括方案的制定,人员的组成与培训,物资的储备,各部门的协调等等,必须要由一把手牵头,负责总指挥,总协调才能使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制定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科学的方案是关键

根据卫生部、自治区卫生厅制定的《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处置预案》,医院要结合本地、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该院的处置预案及工作流程,要具有可操作性,要合理、科学,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持续改进,使之更完善。有了科学的工作方案和流程,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是重中之重

领导重视,工作方案合理、可行,下一步就是具体工作的实施了,要取得预期的共工作成效,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是重中之重。要做到这一点,实行工作责任制和不定期督查制是良方。实行工作责任制要做到统筹全局,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每一项工作的实施都有明确的责任人。实行不定期督查制是保证工作的质量的最有效方法,要成立一支由主管领导牵头的督查小组,实行不定期随机抽查制,对所布置的各项工作进行督查,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持续改进,保证各项工作取得预期的实效。

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是根本

队伍是完成工作的实施者,要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必须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首先要确定具有相关技能的专业人员,其次要对这些成员进行理论和技能的培训,第三就是进行模拟演练,在演练中检验、锻炼每一位成员的应急能力,以保证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任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后勤物资储备是保障

任何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都需要强有力的后勤物资储备,包括人员、物资、器械、药品、病房等等,做好了后勤物资储备工作才能使每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顺利完成。

篇1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制度

一、信息报告范围

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事件或敏感人群的时间信息;对尚未发生但可能引起突发时间的苗头性信息。具体范围为: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二、信息报告时限

对可能发生、即将发生、已经发生的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按照《分级标准》,即: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IV级(一般),在第一时间如实报告区卫生局应急办值班室,并及时续报事态进展、处置措施、原因分析、善后工作等情况,直至有关事情处理完毕。信息报告时限为:特别重大的15分钟,重大的30分钟,较重大的1小时,一般的2小时内。

三、信息报告要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送内容必须及时、简明、准确。具体包括以下要素:时间、地点、信息来源(报告单位名称和个人姓名及电话号码)、接报时间、事件起因和性质、基本过程、已造成后果(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情况)、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领导到现场情况、具体联系人和联系方式、拟采取的措施及下一步工作建议等。

四、信息报告方式

如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履行“电话报告---传真报告”的程序,立即报告。通过传真形式报告信息时,要电话联系确认是否送达。涉密信息遵守有关规定报告。

市卫生局应急办24小时值班电话:0472-2529911

五、信息报告责任

严禁漏报、迟报、虚报、瞒报、谎报或拖延上报甚至不报。对因迟报、漏报、误报、瞒报和不按工作规程擅自越级上报造成损失或重大影响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包头金氏中医肾病医院院感科

篇11: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记报告制度

为了提高我园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幼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幼儿园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结合我园实际,特制定我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记报告制度。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幼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幼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成立幼儿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幼儿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幼儿园成立由园长负责的幼儿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幼儿园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1、制订本园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幼儿园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3、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幼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幼儿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检制度,及时掌握师幼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师幼,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幼儿园教室、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7、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幼儿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等工作。

四、突发事件预防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幼儿园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经常对教学环境进行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增加幼儿园卫生投入,切实改善幼儿园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

(三)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幼儿园卫生规范化管理。

1、加强幼儿园生活饮用水的管理,防止因水污染造成疾病传播。

2、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

3、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搞好教室卫生和环境卫生,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4、幼儿园要切实履行职责,做好计划免疫的宣传工作,严格执行新生入学前预防接种证查验和登记制度,提高幼儿疫苗接种率,防止疫苗相关性疾病的发生或流行。

(四)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幼的防疫抗病能力。

1、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落实好健康教育课,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引导幼儿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2、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通过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以及校园网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普及防治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提高师幼的公共卫生意识和防治突发事件的能力。

3、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预防食物中毒的专题教育,增强幼儿识别腐败变质食品、“三无”产品、劣质食品的能力,教育幼儿及家长不买街头无照、无证商贩出售的各类食品。

4、督促和组织师幼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合理营养,不断增强体质。

五、突发事件监测和报告

幼儿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容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中毒事件(食物中毒及急性化学物品中毒)、污染事故、免疫接种事故及严重异常反应,以及其它重大疑难及不明原因的健康危害事件。

(一)突发事件监测

1、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系统。在幼儿园建立考勤监测制度,指定专人对缺勤者进行逐一登记,查明缺勤原因。对因健康原因缺勤幼儿由班主任进行登记汇总并进行追踪观察,分析其发展趋势,必要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2、重视信息的收集。要与县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建立联系,收集本地及周围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情报,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二)突发事件报告

1、建立自下而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逐级报告制度,并确保监测和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发现潜在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期间,幼儿园实行无节假日值班制,并开通疫情监控联系电话。

2、严格执行幼儿园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幼儿园应严格按程序逐级报告,确保信息畅通。出现集体性食物中毒、甲类传染病病例、乙类传染病爆发、医院感染爆发及其他突发卫生事件时,各班班主任应立即向本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报告,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在2小时之内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向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3、任何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

4、建立突发事件举报制度。任何部门和个人有权向幼儿园报告突发事件隐患,有权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报有关部门不履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规定的职责的情况。

康乐幼儿园 2017年3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责任制度

疫情报告第一责任人:马文浩疫情报告人:申顺英 第一疫情发现责任人:各班班主任

一、每日教师须做好晨检工作,检查幼儿脸部、手部、口腔,触摸额头,若发现幼儿有异常,及时做好记录并反馈到班级。

二、班级当班教师接收信息后发现幼儿异常,及时电话向家长询问,及时做好记录,写清症状,并做好托药记录单,按时为幼儿服药。并做好日间巡查工作。

四、第一疫情发现责任人如若发现疑似病例,在第一时间内报告第一责任人、卫生保健员及时向防疫站报告。

七、坚持做好教玩具消毒工作,门把手、栏杆等幼儿易触摸的地方都要坚持每天消毒液擦洗。

八、教室、寝室做到每日开窗通风。

九、户外大型玩具每周消毒一次。

十、幼儿园的各个角落每周喷洒一消毒液。

十一、各班级开展手足口及其他传染病预防宣传工作,张贴相关资料,开展小讲座,教育幼儿饭前便后勤洗手,不喝生水,不食生、冷、不洁食物。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两小时。

篇1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度

1、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

2、院内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至少包括医疗救治组、疫情管理组、后勤保障组等。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应急系统。

3、各有关科室应首先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合格的通讯设备、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物资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服从卫生主管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4、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发现疑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时应立即用电话通知疫情管理人员疫情管理人员要立即报告院长同时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报告。

5、疫情管理组在上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同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

6、医疗救治组负责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进行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

7、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按规定进行留验和医学观察。拒绝配合的报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

8、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9、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医院感染控制等各项制度和措施做好人员防护防止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做好污物、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10、医院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定期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

11、定期组织院内科室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演练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1、报告内容

(1)传染病暴发疫情某种传染病就诊数突然增多有可能发生暴发、流行时

(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数天内就诊多例同一病症的不明原因的疾病或就诊同一症状病例有相对地区聚集性

(3)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事件

(4)历史上未曾出现过或本地罕见的传染病

(5)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报告时限卫生院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在2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3、报告方式以电话报告为主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网络报告。

4、对法定传染病疫情除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外还需进行网络个案报告。

篇1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保障机制研究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界定和分类

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界定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以及其他事件。并非所有突然发生的事件都称之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界定有一定的依据, 通常为:一般性 (包括一般严重、比较严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是指对人身安全、社会财产及社会秩序影响相对较小的突发公共事件, 由事发地所属市、县级人民政府处置;相当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是指对人身安全、社会财产及社会秩序造成重大损害的突发公共事件, 由省人民政府处置;特别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是指对人身安全、社会财产及社会秩序造成严重损害的突发公共事件, 由省人民政府处置或者省人民政府报请国务院、国务院有关职能部门协调处置。

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强调的是一种紧急状态。紧急状态即"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 影响全体公民, 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紧急状态有以下几个特征:必须是现实的或者是肯定要发生的;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阻止了国家政权机关正常行使权力;影响了人们的依法活动;必须采取特殊的对抗措施才能恢复秩序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根据引起紧急状态的原因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灾害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类是由人为因素或社会动乱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 从发生原因上来分, 通常可分为:生物病原体所致疾病;地方病区域性流行、暴发流行或出现死亡;预防接种或预防服药后出现群体性异常反应;群体性医院感染等。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界定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备以下5个特征: (1) 突发性和意外性首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虽然存在着发生征兆和预警的可能, 但难以对真实发生的地点作出准确预测和及时识别, 如恐怖事件、自然灾害引起的重大疫情、重大食物中毒等。其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形成需要过程, 初始其危害程度和范围较小, 蔓延范围、发展速度、趋势和结局很难预测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2003年在我国发生的非典疫情, 由于对这一新发传染病欠缺了解, 受主客观因素限制, 在初期阶段没有采取充分的预测、预警和防范措施, 造成了疫情迅速蔓延。 (2) 多样性我国地域辽阔, 人口众多,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复杂, 导致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种类也呈多样化。 (3) 对社会危害的严重性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涉及范围广, 影响范围大, 一方面, 对人们身心健康产生危害, 可能很长时间内在人们心灵深处留下阴影;另一方面, 一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涉及社会不同利益群体, 敏感性、连带性很强, 处理不好可能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并造成社会混乱, 以致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4) 国际性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国际互动性。经济全球化在人员、物资大流通的同时, 也带来了疫情传播的全球化。一些重大传染病可能通过交通、旅游、运输等各种渠道向国外进行远距离传播, 如非典在我国爆发的同时, 我国周边地区和国家也发生了非典疫情;禽流感疫情在周边国家发生后, 我国也发生了禽流感。 (5) 处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意外性、多样性以及国际性也决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性,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要求进行系统化建立各种立体化机制。

2 我国突发卫生事件处理机制现状分析

2003年SARS事件之后, 我们痛定思痛, 开始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经过多年的建设,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已基本建成, 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只有明确这些问题并找出问题的根源, 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加以优化,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经过调研及运用各种文献归纳分析, 结果如下:

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响应能力不足

(1) 现行的信息报告网络系统尚不完善, 网络终端尚未延伸到基层, 人员配备不到位、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经费保障难以落实, 存在监测盲区和空白点。 (2) 信息报告通路不畅通, 管理机制漏洞较多,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收集、分析、报告和通报制度不严格, 政府及有关部门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疫情。及时准确的信息传递是正确处理突发事件的有力保障。

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速度慢, 指挥协调乏力

2.3 现有应急体系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不足

(1) 应急医疗救治能力不强 (2)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薄弱 (3) 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滞后 (4) 缺乏卫生应急经费保障机制 (5) 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尚不完善 (6) 公众宣传和健康教育力度不够

2.4 缺乏规范可操作的预案系统

(1)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职责和任务不明确 (2) 预案建设不系统, 技术环节漏洞多 (3) 部分预案陈旧, 急需修订完善 (4) 应急预案编制相关的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配套 (5) 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不够

3 突发卫生事件的保障机制建设

预防与应急保障机制是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建立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因此, 科学设置组织结构, 有效运行管理模式是高效、快速处理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所在。

3.1 建立统一领导的指挥系统

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体系, 作出科学有效的应急决策, 动员和协调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保证政令畅通和资源整合优化配置。

3.2 反应灵敏的信息系统

信息发布要准确透明, 要坚持以体现公众的知情权、消除公众的疑虑恐慌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为原则, 保证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3.3 快速反应的救控系统

医疗机构实行首诊负责制, 及时、真实报告疫情, 承担责任内的预防、诊断、救治任务, 防止交叉感染, 及时对被污染场所进行消毒处理, 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3.4 储备充足的支持系统

应急所需的设备、药品、器械等各种物资的生产、储备、调度、转运和供应;所需的各种技术人才的储备, 如不同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 各类技术人员组成的现场工作主力军等。

3.5 刚性保障的法制系统

预防与应急处理的法律法规从实际出发, 充分发挥政府以及基层组织、人民群众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 要注意保持法律法规的稳定性、有效性和延续性, 使其具有现实性、前瞻性和概括性。

3.6 科学先进的评估系统

按照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来建立和完善评估体系, 特别要注意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处理的各个系统、各个阶段进行全方位的、突出重点的评估。

4 结语

我国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国家之一, 目前虽然基本建立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的保障机制, 但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 在理论研究和执行实施上仍存在不少问题, 本文针对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机制现状进行了分析, 我国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形势依然严峻。因此, 系统化地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保障机制仍然当今乃至以后很长一段时期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

摘要:2003年SARS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在中国大范围地爆发, 引起全球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深入地思考。在此起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 中国各部门也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保障机制暴露的问题成为值得我们理性反思和系统化研究的课题。因此, 本文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保障机制进行探讨。

关键词:突发事件,公共卫生,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卫生应急办公室.中国公共卫生管理[J].2007 (23) .

[2]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报告-规范化管理[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2) .

[3]孙丁, 李幼萍, 等.从SARS防治绩效对比研究各国公共卫生应急反应体系[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4, (4) .

[4]曾毅, 候云德等.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建设[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 (19) .

[5]王陇德, 等.实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篇14:阳曲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摘要】预防医学是一门将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学科紧密联系的桥梁,如何高水准的掌握预防医学的内容,不仅仅是对预防专业学生的要求,对于临床及其他相关医学专业也是非常必要的。在预防医学的教学中,其主要的教学任务包括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环境卫生学,营养学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几个重要的内容。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处理这部分的内容由于其特有的偶然性和突发性,看似没有以上几个部分实用,然而对于每一个与自然人来说。都是很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的。但是这部分内容中涉及的概念和法律法规比较多,使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也能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好。有没有更好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既想学又能很好的理解该章节知识点?本文试图比较课前预习+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和传统式教学在该章节中的教学效果,得到一个比较好的方法适用于该章节的教学。

【关键词】预防医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254-02

上一篇:给90老人祝寿词下一篇:2023年书画比赛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