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种平实的爱

2024-05-07

教育是一种平实的爱(精选9篇)

篇1:教育是一种平实的爱

错也是一种美丽的爱散文

错,也是一种美丽。你就喜欢我的错。那样的叫你伤心,那样的叫你牵肠挂肚,那样的叫你魂不守舍,那样的叫你顾不暇接。你想在错中顿悟,却已晚矣。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进行。你想反悔比登天还难。爱就是这样的出其不意,会叫你防不胜防。有时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就一马当先的爱上了,叫你那么的有口难分述。

你喜欢这种出其不意的美,你就象抱着那忏悔的机器在转。你感觉到这种微妙的感触,就象那提着情感的灯笼在夜里找寻。一方面给自己一个像样的答复,另外在给自己一个解释的机会,就象这错的答案还是对的,就象在你的心里翻江倒海起来。

都说错的美丽。这是你真实的感触。你在体尝到了爱给你美丽的滋味,就象那美丽的幸福常常伴随在你的左右,你在美丽忏悔中顿悟,感觉到那美,还是那么的神奇。就象你特别不喜欢那个男人,还很讨厌他,一见到他的时候就掐,有时还争风吃醋,斗得不可开交。但让你出乎意外的是,就是这样的男人叫你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也不知道他所有的错,都是你美丽的再续,还是你喜欢他的结果。最后你在一错再错中喜欢上了,那真是说不清到不明的`爱。

错此时真象是一种爱的催化剂,叫你在防不胜防的情况下,就在错的爱中就爱上了。那是一种多么神奇和美妙的事情,就象在跨世纪的在恋爱,那样的叫你意犹未尽的回味,冥想。爱真的有时很微妙,就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发生。那样的出其不意的叫你想,叫你恋。

人哪?有时真的叫人很不理解。在大家认为能成为一对恋人的时候,却出乎意料的离分,分道扬镳了。可是你认为不能成为恋人的,还整天斗来斗去,相互争斗的人,却成了生死恋人。你感觉到怎么不稀奇,人的爱真是那么的难以理解。

就象你心里说是不喜欢我,还是那么的放不下我一样。就象我的美丽就象把你吸引住一样,叫你魂牵梦绕的想。按道理我和你这样是错上加错,而你还是那么的投入,是那么的放不下。爱有时真是那么的进退两难。叫你无法决断。心里知道那是错的,偏要一意孤行,就是那么的放不下,就象鬼使神差地爱上了,那样的痴情放不下。

美丽有时真的在错中开花结果。大凡有那么多的例证叫我无以言对。对与错,有时真的好稀奇,就象对就是错,而且还错得那么的美丽。

就象人们所说的,喜欢不等于爱,爱也不等于喜欢。有时真的在错中就喜欢上了。在错中就爱上了。就象这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一切都不是那么绝对的。错在美丽中诞生,美丽在错中生根发芽,这是在情感的意识里潜滋暗长的一种爱的诠释。

爱有时真的叫人无法抉择。只要心中有爱,哪怕是一错再错,也终止不了那爱的结果。那是上天的注定,一世的姻缘,是谁也猜不散的。爱是那么的神圣和不可侵犯,只要你心中有爱,哪怕是经历过千辛万险,也改变不了那风雨无阻的爱。

篇2:教育是一种平实的爱

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不光有着美丽的风景,同样也有着不同个性、不同气质、不同人格魅力的人。在漫漫的人生途中,你会相识相遇很多的人,不同的人身上有着不同的品质及魅力,欣赏、喜欢和爱,便成了我们最难把握的尺度。

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便想完完整整的拥有他,包括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以及他整个人。但每一次的感动过后,你又能长久的拥有吗?没有永远不变的思想,也没有永远唯一的情感,所以重要的不是爱,而是欣赏。

优秀的人身上会分散着诱人的.光彩,他不仅吸引你,同时也吸引着和你同样有着鉴赏能力的人。就象美丽的风景,它的存在不是为了一座山,一片旷野,而是为了整个自然,是为了点缀这美丽的世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去欣赏、去品味、去陶醉其间不同的人,不同的品味会对同一幅景象产生不同的感觉,晶莹的雪山有着冰清玉洁的美,潺潺的小溪有着清秀自然的美,波澜壮阔的大海有着宽广豪放之美,每一种美都给人不同的震撼。

每一个人都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他们的身上同样散发着不同的美,每一种美好的品质都是诱人的。任何时候,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看待你周围的人,你便会更坦然地面对一切了。人性的弱点就是想占有,想占有自己喜爱的一切东西,但人又是有思维的,这种思维随时都在变,没有一种情感是永恒不变的。所以,不要奢望你能拥有很多,用一种平常心态去欣赏一个人,就象欣赏一幅画一样,你会很快乐,也会很坦然。

篇3:这样的爱可能是一种伤害

在一次教研组内看课活动中, 我正津津有味地看一个学习小组的成果展示情况。学生很顺畅地轮流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一位同学表现得很大方, 第二位同学表现得很机智, 第三位同学表现得很幽默, 我心中不觉期待第四位同学有更良好的表现。“我……来……读读这段课文。”这位同学颤抖的声音打断了我的美好期盼。“不要急, 读慢些。”同伴在鼓励着。可他仍然结结巴巴地读着, 读着读着, 两行泪水流了下来……

[案例二]打死也不当好学生了

有一位优秀学生曾经在日记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写字课上, 一位平时写字很差的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 老师表扬了他五六次, 一会儿说他姿势端正, 一会儿说他‘捺’有力度, 一会儿又说他的字有笔锋。而对于像我这样学习成绩棒、字也写得好的同学, 老师几乎没有评价或表扬过, 好像我们写得好就应该似的, 我呀, 下辈子打死也不当好学生了。”

这两个近期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我们爱学生, 可有时候, 爱可能是一种伤害。

每个班都有几个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 我们称之为学困生。对于这类学生, 我们总是想方设法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和关注。可是, 对他们中的部分孩子来说, 这可能会是一种压力, 他们会感觉紧张和恐惧。案例一中的孩子, 虽然同学们都鼓励她, 送给她热烈的掌声, 但这个上台展示的机会还是给她造成了伤害。如果这样, 还不如让她自我成长、自在成长比较好。我们关注这样的孩子, 并不一定是在课堂上给他们表达的机会。我班有个男孩, 成绩中等偏下, 课上很少发言, 也不怎么会发言, 但他却是我得力的助手。“你去办公室帮老师拿教案本。”“你去大队部送个名单。”这一切他都能高效优质地完成。他在班里也是个“呼风唤雨”的人物, 我看他也挺自在, 挺开心的。

另一方面, 我们提倡关注学困生, 把更多的机会留给他们。这同时, 是不是意味着把更少的机会留给那些中等和优秀的同学呢?这样是否公平?大家都知道, 不能干的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 可能会变得能干;能干的孩子得到锻炼的机会, 可能会变得更能干。我们关注弱势群体, 把掌声和鼓励送给他们, 那其他学生是不是就会这样想, 还是显得弱一点更好, 会得到更多的关心, 更多的爱?案例二中那个优秀的孩子已经有了这样的感受, 这难道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吗?关注个体、关注少部分学生不能以忽视多数学生的权利为代价。

我们常说, 教学要因材施教, 那么, 在课堂上, 对学生的爱也应该因人而异, 合适的爱才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给他表现的机会, 是一种爱, 但有些学生不愿意这样“被爱”, 有时在他看来, 这是你的“苦苦相逼”, 也许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不良后果。有些孩子, 他就不爱表现, 就不爱发言。我班就有两个这样的学生。人聪明, 思维能力较强, 但就是不爱发言。如果你不叫到他, 他可能一周都不会主动举手一次。别人发言, 他会听, 会思考, 但就不发表意见。这是性格的原因, 他不愿意被别人关注。别人唇枪舌剑, 他会饶有兴趣地观战, 享受自己平静快乐的表现。

我们在关注学困生的同时, 千万别忘了关注班里大多数中上学生。要知道, 越是出色的学生, 对被赞赏的心理需求就越高, 而教师的忽视, 可能会挫伤他们的进取心, 无疑又是一种伤害。这就要求我们的关注面更广一些, 把爱的伤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如此看来, 爱还真应该三思而后行呢!

篇4:惩戒,也是一种别样的爱

这两人经常违反纪律,据班级日志上记载:两人上课经常迟到,课堂经常睡觉,做小动作,作业也经常不能按时上交,尤其是小明,还和其他班级学生两次打架,每次都是批评教育一番,可是效果不大,这一次如果还是像以前一样处理,可能还是没有什么效果,一定要想个办法来惩戒一下他们。于是我把这两个人带到本班教室,让他们站在讲台上,说:“你们好好准备,好好酝酿感情,把你们刚才跑步时的情况表演给同学们看看。”然后,我就离开了。

上课了,我走进教室,径直走向教室后面,一句话没说,有些学生不明就里,窃窃私语。我让体育委员宣布“表演开始”,台上两个人面朝黑板,扭扭捏捏,就是不回头,台下学生起哄,“快点,一二三,要不要拿《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曲配乐。”调皮的小庄说。台上两人扭扭捏捏,互相捣了一下,台下的学生可不饶他们,大叫:“不是这样的。”突然,小明就动起手来,两人扭打了起来。一会儿,表演结束,两位同学红着脸下去了。我作总结发言:“今天的表演很精彩,大家看清楚了吗?”“看清楚了!”“请大家描写一下刚才的八分钟发生的事。字数:200字以上。”学生“啊!”,然后拿起纸笔埋头写起来。下课后,片段作文交了上来,学生作文描写生动,语言表达很形象。语文课上,我做了讲评,并且读了三篇学生作文。

【附学生作品】:

(一) PK赛

8:00整,在综高部一(4)班教室,一场pk赛即将开始,参赛选手来自一(4)班,他们是小明同学和小平同学。

场上(讲台上)两名选手正在做热身准备,只听两人商量着:“是我先攻击,还是你先攻击我,不然你先上吧------”“不打!”“快点动手------”而此时的台下,观众们在干什么呢,他们一个个急切地高叫:“快点快点-----”虽然台下观众激情四溢,台上选手似乎很不给面子,依然站立在墙角商量。突然,一个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选手小明出手了,随即小平被摔倒在地上,动弹不得。台下学生“啊哦!”瞪大了眼睛,随即,他们一个个急切地高呼着为台上的选手加油助威。不一会儿,小明选手松开了,他们都站了起来,站起来的小平选手似乎很不服气,在小明选手腿上踹了一脚。过了几秒钟,两个同学都起来了,拍拍自己身上的灰尘,擦一擦眼鏡,脸上通红,然后回到了座位上。

随后,班主任宣布PK赛结束。台下的观众们似乎还恋恋不舍。

(二)紧张的时刻

今天早晨跑步时,我和小平在队伍里哄闹,被值日领导发现了,然后把班主任叫来了,班主任铁青着脸,让我们站到讲台上好好回忆刚才发生的情景,我都不敢看下面的同学们,手都不知往哪儿放。只听到下面在议论我们,“这两人在干嘛?”“小平,你们站在上面干什么?”好朋友小鹏说。“刚才真不该哄闹,唉,倒霉!马上要上课了,班主任该怎么处理我呢?”

上课铃响了,班主任走进来,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开始表演。”体委一声令下,我看看小平,正抓耳挠腮,脸通红,我偷偷地瞄了一下下面,同学们面带笑容,盯着我们,小庄他们正在大叫,“快点!配乐!”“这该死的家伙,以后再找你算账。今天这一关怎么过呢?”“小明,要不,咱们意思一下。”小平对我说。于是,我捣了他一下,他也回敬我一拳。可同学们却不饶我们,“不是这样的,不行。”唉,豁出去了,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拦腰抱住对方,把他扑倒。小平爬起来,踹了我一脚。

我俩回到座位。今天的丑可出大了,以后再也不违反纪律了。

从这以后,每次早锻炼学生跑步秩序井然,没有学生在跑步队伍里随便乱讲话。

这一次教育案例让我想了很多。

一、惩戒教育,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将来,并不意味着偏袒、放任。“惩者,以正其心也”,教育的本质就是“正其心”,使其全面发展。惩戒是为了让学生知道,犯错误应该承担责任。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如果学校中没有惩罚,必然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保障。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也是一种义务。”

二、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惩戒,顾名思义,包括“惩”和“戒”两层含义。“惩”即惩处、惩罚,是其手段;“戒“即戒除、防止,是其目的。在教师的惩戒活动中,手段与目的紧密相连,往往通过给学生身心施加某种影响,使其感到痛苦或羞耻,激发其悔改之意,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惩罚的目的就是让受惩罚的人明白自己的错误,并且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承担后果。

三、对学生进行惩戒教育的前提是要爱得无私。

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学生要“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是天经地义的真理。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灵是可以感受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品出老师话语的含义,读懂老师目光的语言的。如果一个老师平时就不爱学生,甚至厌烦憎恨学生,那么,即使善意的实施惩戒,学生也可能只会感到老师的“恶毒”。如果一个老师平时就热爱学生,即使老师惩戒的方式不那么恰当,学生也能感觉到老师的爱心,从而接受老师的惩戒。马卡连柯说过:“适当的惩戒不仅是老师的权利,更是老师的义务,不了解惩戒,老师就放弃了一部分自己应尽的职责”。因此,对学生进行惩戒教育,是老师的一份责任。

四、批评强度与方式要因人而异。

孩子就是孩子,不管他有多大年龄,有多么调皮,老师终究会有办法来教育他,关键是选择怎样的教育方式。教育者应该针对孩子不同的情况作深层次的分析,找到学生犯错的原因,从对孩子负责、对孩子成长有利的角度去设计惩戒教育方式,力争实现对孩子错误的有效矫正和对孩子成长的真正促进。处罚的方式有多种,不同方式对个体的作用是不同的。某种处罚对甲有效果,但对乙未必有效,是因人而异的。如何因人而异,要考虑当事者的个性、性格、气质、年龄、性别等因素。一般说来,对程度深、社会危害大的“不受欢迎的行为”,处罚的程度要大些,反之要小些。

篇5:倾听,是一种教育智慧

(一)倾听,是一种教育智慧,是实现“对话”的前提。

“教师与学生课堂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与对话,而关键在教师的耐心倾听。”“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不会满足于仅仅听到了学生的言辞,他还善于倾听言辞背后的思绪和性情、欲望和需求,并加以热情地呵护和细心地引导。”(周一贯)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教师的倾听永远是学生迫切需要的。“听老师话”的传统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无视孩子的天性和需要,是很不尊重孩子的。师生间的互动需要教师具备倾听的智慧。当学生的心声得到表达的渠道和机会,当学生感觉自我获得了尊重和鼓励,当学生感觉自己的判断得到重视和肯定,他们一定会释放出极大的潜能,使教育教学过程自觉走向成功的方向。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教师对学生的倾听是实现“对话”的前提。学习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动态活动,是一种“对话”行为,这场对话显然需要参与双方的相互“倾听”。人们往往过于强调“让学生听”,而忽略了“听学生说”,当课堂变成了教师一人的演说场所,当学生变成了被灌输的鸭子,这样的教育教学一定是糟糕透顶的。一个有智慧的老师,一定懂得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巧妙实现师生双方间的倾听与应答,一定懂得如何利用好从语言到心灵之间的对话。

以心换心,教师的倾听,是构建和谐温暖的师生关系、温暖孩子的心灵的重要前提。当教师像知心朋友一样,蹲下身来,诚意面对学生,才可能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才可能形成师生间的彼此接纳,使形成师生间自然真诚的良好关系。“倾听”是一种有温度的行为,我们的教育需要温度,我们的心灵需要温度。在有温度的基础上,尊重、信赖、理解、爱等等,才有达成的可能和意义。

(二)“倾听”能力的训练,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教师的不善于倾听,造就了一大批不会耐心听人说话的学生。在没有倾听的教育中,学生了自动学会了拒绝倾听。他们不仅仅不会和教师达成心灵的交流,也失去了和父母心灵的默契,更失去了将来在社会交往中获益的一项重要能力。

重读写,轻听说,学校教育表现出重视阅读、说话和写作,而忽视倾听能力培养的现状。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很多课堂上,教师过分重视“快速有效地表达”,而忽略了培养学生耐心“听”的能力。孩子们往往大胆发言,敢于使用各种辞令和表达方式,却不懂得在课堂上倾听教师的讲授和同学的发言。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这样写道:倾听远比发言重要。然而,大多数教师却仍然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来了解他们的看法,而并不认真仔细地对待‚倾听‛。于是,比起擅长发言的学生来,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尽管应该被评为优秀,但在这些学生的通知书上却常常被写上‚更加积极地发言吧‛。其实,对那些不多思考就草率发言的学生,倒是该写上‚更加注意仔细倾听吧‛。

在实际的学校教育中,教育者往往过于积极期待被教育者取得语言表达上的进步,而忽视了对被教育者进行“倾听”能力的训练。实际上,人们最先学会“听”,那些学习效率和成绩高的学生往往也表现出很强的“听”的能力,他们不仅仅是会“认真听讲”,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很好的“听”的技能,是听课专心而高效的学习者。可以说,耐心听他人说话,延伸落实到具体的学习生活中,就是对课堂进行有效倾听。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言,尤其是对课堂学习而言,认真而高效的听课,往往比大胆发言更加重要和有益。可以说,耐心听他人说话,是不能忽视的一种能力,这种关于倾听的能力将会伴随每个人终生的学习和成长,让人们在汲取知识、信息,了解社会与他人,反观与提升自我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最为开放的接收状态。对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而言,做好课堂上的有效听课,即是锻炼倾听能力的最佳时机,也是促成其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凝聚自信心和锻炼交流沟通智慧的最佳方式。

(三)“倾听”能力的提升,并非学校和教师的专属任务,还需家庭提供丰厚润泽的土壤。让孩子学会耐心倾听,并非学校和教师的专属任务,应该同时也是孩子生活的整个家庭的责任,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若缺乏足够滋养孩子心灵的家庭土壤,而变成一句句空洞的口号要求,是断然无法达到养成好习惯的预想的。因此,学校教育者须得充分获取家庭的支持。每一位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都无时无刻不在通过其一言一行展示着他们关于家庭教育的观念、方法、方式。亲子沟通平等、顺畅、自由,彼此能耐心倾听,父母的孩子都能平静畅快地呼吸,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

(四)“耐心听他人说话”的重大内涵 1.正确有效的“说”,是建立在耳朵“听”的功力上的。嘴巴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耳朵。

我们每个人,作为社会一员而存在,并仰赖于我们所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关系而生存和发展。因此,对良好关系的构建与维护,成为我们一生都要倾力而为的事情。关系,从与自我的对话开始,从与他人的有效沟通中获得发展的契机。在听与说的交流行为中,两个耳朵和一张嘴巴决定了听说双向作用的互动方式;听与说均时刻在向我们自身和外界传递着关于个体、他人、社会、宇宙天地的认识和了解。但是,正确而有效的“说”,却是建立在耳朵的“听”的功力上的。或者说,嘴巴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耳朵。

聆听自己心内的声音,掌控自己的情绪心理,是我们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开端;耐心听取他人的声音,是我们了解他人,和另一颗心灵建构关系的方式;侧耳倾听自然万物,乃至整个银河宇宙的声音,则是我们与宇宙规律达成共通交流的渠道。耐心的“倾听”,让我们正确而完美的“说”有了实现的可能。面对现代社会的物质竞争压力,我们在每日的行色匆匆中失却了“耐心听他人说话”的品质和习惯,殊不知,“耐心倾听”,是万物生灵原始本真的行为习惯和灵性智慧。

而我们国人的“倾听”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却逐渐变质,从自然赋予的听觉敏感,逐渐沦落为对教条、规范、权力的言听计从,进而演变至内里心灵的躁动自闭。倾听能力的丧失,始于对自我认识和自我接纳的放弃,并且又在轮番演变的人群对立、物质扩张、功利角逐中进一步完全沦丧。

古代的智者在倾听内在与外在的万物之情中,激发了伟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开启了华夏文明的第一步,令“天雨粟,鬼夜哭”。但是在随后的文明行进中,由于对自身本性中关于欲望、癫狂等的不加控制,人们逐渐关闭了耳朵倾听的功能,从而开启了单向度权力服从意义上的“听命”历程。人类社会满耳填塞进自我欲望、焦虑、恐惧、对立等负面的心灵信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天地的畅通对话渠道自此阻塞。现代社会的冷漠人群氛围、功利性的价值目标共识也自此滋生,并不因为人类历史车轮的快速前进而有些许更改,其无限扩张统治疆界的强劲势头为世界罩上了一层绝望的阴影。耐心倾听他人,从耐心听他人说话开始,耳朵先于嘴巴,重新回归先祖敏感之心的本真状态,才能激发我们自身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为自己和社会打开一个心灵沟通的缺口,这是改变自我关系、一生社会关系的开始,更是了解和接纳自我、超越个体价值,并达至幸福终点的可能渠道。

2.“耐心听他人说话”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对自己的了解与接纳。

尊重是一切对话的缘起。耐心听他人说话,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首先展示为一种积极温和的接纳姿态。在单向度接收信息的表面背后,耐心倾听为进一步的信息互递带来了可能。人只有在感到自己受到尊重的情境中才会敞开自己,并乐于接纳对方,而我们的倾听行为已经足以让他人获得被尊重、被重视的良好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各种人接触,我们渴望自己被“听到”并被体谅和接纳,但是,几乎很少人会换位思考,站在我们对面的人也有着同样的被“听到”的渴望。只有谦逊而虚怀若谷的人,才会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忘我”,而去心平气和地倾听他人。对这些谦逊的人来说,耐心听他人说话,首先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其次更是良好修养的自觉体认。因为,怀抱一颗谦逊又审慎的心与人交往的人,总是十分了解自身的优缺点,他们对自我有着明智而通透的自知自觉。

谦逊的人,由于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于是在交谈过程中习惯于“倾听”他人,并且,他们更加知道运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法则。在倾听他人说话的过程中,他们总是抱着对照学习的态度,通过他人的言语来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他人的生活智慧,从而不断完善自己。这就好像是看电影,几乎没有哪个观众试图在荧幕前和电影人物一起高谈阔论,我们都是静观剧中人的种种经历,在默默无语中将他人的经验和体认化为我们自己的生活智慧。

3.“耐心听他人说话”是人与人相处的价值起点:和谐的人际关系始于“倾听”,真正意义的对话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上。(1)和谐的人际关系始于“倾听”。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遭遇各色人等,并与其中一部分人结交为友。我们与他人在互相接纳中彼此认同,并建立起一段又一段牢固的关系,从同学关系,到朋友关系,可以说,彼此接纳是每一段和谐关系存在的前提基础,然而,彼此接纳的发生则需要我们从耐心地“侧耳倾听”开始。

篇6:教育是一种平实的爱

重视高考文化建设,发掘和培育高考人文精神,对于教改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四两拨千斤”的功能。

人文精神——高考文化建设的核心,对于德育教育,提升师生教与学的效率和高考成绩,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综合实践活动能力与提升高考成绩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是新课标的突出要求,不被重视的综合实践活动必修学分却占到了高中三年总必修学分的1/5,如此高额学分(大大超过数、理、化3门课程总学分),与高考究竟是什么关系?

(一)2008年广东卷作文“不”

“不”指什么,那些情况下不轻易说“不”。综合实践活动使切入口变小,紧扣题目。人们不相信多喝碳酸饮料发胖。这不,综合实践活动,用寻常饲料和碳酸饮料喂养的金鱼,前者只长0.2克,后者“疯长”26克。数字面前,人们改变了那个“不”字。

(二)2008年上海卷作文“他们”

通过关心农民工弱势群体的利他行为活动。很快产生了话题:题目是“我”,演化为“我与他们”的关系。而一个“们”字,则点出了群体要求。„„实现了用“原生态语言”写作。

(三)2008年浙江卷作文“触摸都市”/“感受乡村”

多数考生笔下都市生活是邻里冷漠,求学艰辛、逛街惬意„„乡村生活则是:摸鱼虾、扑萤火、捉知了„„但是综合实践活动参与城市循环水洗车调查者,都提出了城市循环水洗车缘何雷声大雨点小?乡村调查者则提出了为什么偏僻山区电灯不亮、眼保健操少的中学生戴眼镜者很少很少?原来是经常吃了刚从地里出土的青菜。前者考分多在42-47分之间,后者54分以上①。说明后者善于挖掘生活细节中蕴藏着的“金子”。① 浙江省2008年高考语文命题组《浙江省2008年高考语文命题思路》和阅卷教师提供的一些数据。

(四)2008年天津卷作文“好奇心”

对自家里鸡蛋容易变坏,处于好奇心,将冰箱里鸡蛋竖放,大头朝上并包裹一层透气性较好的卫生纸,可延长保鲜30天以上。生活具体话题,为学生点亮了一盏心灯。说明“好奇心”欲得“高分”,必须写出好奇心对人的影响。

(五)2008年福建卷作文“甜”

大意:一人买了瓶果汁,说“喜欢甜的”。一人买了杯咖啡,说“喜欢又苦又甜”。一人买了矿泉水,说“喜欢淡淡的矿泉水”。综合实践创新发散思维活动,很快抓住话题“青少年喜甜、中年又苦又甜,老年平平淡淡”。

(六)2007年与社会活动密切联系的命题(广东卷)

1.1题遭遇森林火灾时正确应对方式

2.2题北方冷空气入侵时的气候变化

3.政治41题广东省人均GDP、单位GDP变动的经济学常识

4.生物20题色盲

5.生物21题鼻咽癌

6.生物40题甘蔗发酵生产燃料酒精工艺

(七)2007年与科学实验密切联系的命题(广东卷)

1.物理13题突出物理实验过程的体验试验

2.化学23题突出对物质分离、检验实验技能和对常用仪器主要用途的了解

3.生物34题突出试题所提供的实验报告

(八)2007年与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的命题(广东卷)

1化学1题铋的医药应用

2.数学理科6题、文科第七题的物流调配

3.历史10题提供反应西餐传入上海的诗歌

二、新考试观给了我们什么

命题者脱离教材从课程资源中寻找命题素材,是新的课程观反应到高考试题中的观念变革的核心。

(一)2007年呈现中学师生未接触过新素材

1、广东历史3题涉及到新出土的封泥,印证秦朝郡、县的历史

2、山东历史9题展示了明代服饰、第11题提供了白居易诗歌

3、宁夏历史31题提供了宋代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

4、海南历史1、3、5题分别提供了甲骨文、出土胡俑、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丝织品图片

5、广东政治全卷41小题,有40小题选取学生生活或社会生活的情景作为试题背景材料。

(二)2008年呈现中学师生未接触过新素材

1、山东英语阅读理解题中,有涉及环境保护、手机短信报警„„

2、山东理综涉及奥运会题材,小球滑行轨道是2008的字样,请算出小球加速度

3、湖南作文“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诗人韩愈),有人误认为是多与少的关系,所以提到了小草精神,而忘记距离带来视觉感官变化,与“草独”、“草众”无关。

(三)2007年呈现中学师生未接触过新情境

1、广东历史21题判断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中美国人遇到的事情

2、山东历史15题判断英国人在乾隆二十五年来到中国时经历的事情

3、宁夏历史33题想象俄国十月革命中攻克冬宫场景

4、海南历史10题想象为何听莫扎特与听贝多芬的观众场面不一样

5、广东物理题想象电子快门、传感器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6、广东语文现代阅读《创新与想象》文段,想象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四)2008年呈现中学师生未接触过新情境

1、山东文综历史15题一个英国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中国经历的事情(机户、机工工资纠纷街门打官司)

2、宁夏作文“小鸟放生”与全国卷II“海龟与老鹰”

(五)2007年试题呈现为“理解而学”

1、题干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反映了„„”(广东1、8、9、17、19;山东10、11;海南7题等)

2、题干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表明了„„”(广东12、23;海南2、4、22题等)

3、多视角回答(广东

28、山东

27、海南33题)允许从“是”、“不是”、“既

是又不是”三方面回答

三、试题素材时代感强并坚持能力立意

(一)2008年四川作文“坚强”

(二)2007年广东化学1题铋的医药应用;26题生物无机材料羟基磷灰石Ca5(Po4)3OH;27题治疗矽肺病的药物“克矽平”

(三)2007年广东数学6道解答题考查数学思维方法;理科7题、理科6题,综合了算法、框图知识、推理论证和数据处理能力

(四)广东语文22题采用北京奥运会标志为素材

(五)广东地理全卷共各类图25幅,表5个,含区域分布、统计、示意、地形、气温等图;36题青藏铁路通车问题

(六)科学与人文统一,广东23题采用有关“粤剧”的内容,地方彩色、传统文化特色

(七)政治37题以漫画作为简答题背景材料

(八)政治23、25、26、34题,以格言、诗歌、寓言等方式揭示哲学道理

四、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1、广东地理33题用世界经济界流行的“金砖四国(BRIC)”从全球视角了解世界主要各国

2、政治试题涉及商品房价、新农村建设、城乡收入差距、中国加入WTO、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五、反思

纵观以上高考存在的问题,使我们在教育教与学中找到了原点。

(一)、初、高中数学学习衔接问题

高一教材开始就是几何、映射、函数及逻辑关系等,概念多而抽象,符号多、定义、定理严格,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特点。如果从函数定义(衔接点)出发结合初中所学函数回顾,再运用映射观念给函数以新解。在速度上放慢起始速度;在知识导入上,实例和已知引入;难点上从学生理解出发。如渗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直线和平面垂直及直线与圆相切。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一个极限现象。耸立的原始森里是直的,满

月是圆的,蜂巢结构是多面体,向日葵种子按对称螺线排列等将会在衔接期提升同学们的兴趣。

(二)初、高中物理学习衔接问题

初中物理所用数学知识少而简单,学生数学能力缺乏和数学教学滞后形成高一物理“台阶”。高中所学重力、摩擦力、力的图示、二力平衡等在初中是肤浅的学习。物理中力的合成,多个力的平衡等则是“间断点”。所以衔接期要控制这些难度。

(三)初、高中化学学习衔接问题

高一学生学习化学遇到的挫折多,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的挫折心理素质,采取“起点低、梯度小、分层次、多训练“的方法很重要,如氧化还原反应,可利用初中学过的具体化学反应,化合价的变化等,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定义。

(四)缺乏对高考命题的研究

篇7:教育故事: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

教育是完善人的事业,有了这样的目标定位,教育才会有理想和信仰;那么学校应该是唤醒人性,亲近善良,远离无知,拒绝邪恶的场所,老师就应该在这样的场所履行这样的职责。

人人都说教学苦,在古代有“家有五斗米,不做孩子王”的说法。确实,做一个老师挺苦挺累的,做一个好教师就更苦更累了,但这是我选择的职业,所以我要做的就是默默工作。在20多年的工作中,发生过许多让我记忆犹新的故事,在这里只取其一,借以告诉大家: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有一节自修课,我到班里看看情况,想不到的一幕竟然是:平时安静的教室,那天居然是一片笑声,不是一个两个人的笑声,是一片笑声,肯定有人故意捣乱,才引起大家哄笑。我加快步伐,不动声色地到了教室门口,果然,在同学的一片笑声中,平时爱出风头的李飞边笑边舞着手,教室里还飞着一只纸飞机,讲台上黑板边地板上还躺着几只纸飞机。“班主任!”有人看到了我,小声的传递着,教室里迅速安静下来,李飞还在笑还在舞着手,直到傍边的同学用手肘他,才慌慌张张地停下。

肯定是他,刚才肯定是他在捣乱。我走向讲台,清了清

喉咙,严肃地说:“李飞同学,请你先把飞机捡起来,然后到办公室!”

“老师,飞机不是我撒的!” 李飞虽慌张但还不忘了为自己狡辩。

“不是你!老师亲眼见到了,还想抵赖!捡起来!”我加重了语气。

“老师,我是跟着笑了,飞机真的不是我撒的!我不捡!” 李飞眼光瞟向窗外,但是昂着头。

“你!你!你!在教室里捣乱,还不承认!还顶撞老师!”我气得结结巴巴。

“老师,真的不是我!不信,你可以问其他同学!” 李飞口气也很硬。

“问?要问吗?我亲眼见到的!”我知道捣乱的学生一般赖则赖,还清楚一般学生怕得罪这类同学,很少有人敢说真话,我更加相信自己见到的。

“老师,你看到只是一部分!” 李飞还在狡辩。

“你简直不是学生——捣乱课堂,死不认错,还顶撞老师!你给我滚出去!”当时,我肯定气疯了。

但我看到李飞把头转向了我,用一种大义凛然的眼光盯着我。

我强忍着愤怒,让自己慢慢平静下来,提醒自己不要冲动。僵持了一会,我想:何必呢?我就大度点,弯一下腰,又有多费劲呢?

虽然我当时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悲哀,心里念叨着教上这样的学生真是倒霉,但我还是轻轻弯下腰------“不!我捡!老师,捣乱的人是我!”这时,李飞旁边的刘浩突然迅速跑过来,抢在我之前捡起了纸飞机,并勇敢地向我认错。

看到这种情景,李飞也走到我身边,向我道歉:

“老师,刚才我也不对!我不该顶撞老师!”我看着他的脸,写满了真诚的歉意。

想不到结果是这样。

回到办公室,无意中我读到了一个故事,故事说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看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是哪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遛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小和尚仓皇离去,这以后的一段日子他诚惶诚恐地等候着长老的发落。但长老并没有这样做,压根儿没提及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小和尚从长老的宽容中获得启示,他收住了心再也没有去翻墙,通过刻苦的修炼,成了寺院里的佼佼者,若干年后,成为寺院里的长老。

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又想到了刚才,孩子们对老师是宽容的,只要你对他们付出过爱心,那么你对他们的冷言冷语,暴跳如雷,他们都可以原谅。他们崇拜你、爱你。我又常常想,老师也应该对学生宽容再宽容一些,芸芸众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可能他们经常无法克制自己的言行,无法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不一定有辉煌的未来,可是谁说一个平凡的人就比谁低人一等呢?像故事中的那个老和尚,就清楚地知道,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虽然书本知识的灌输是很重要的,但是给学生营造一个宽容的成长环境,在鼓励学生人格力量的成长上,个性张扬的发展上,是有利得多的。

现在,整体的社会潮流、教育氛围和工作生活压力,有时候让我们教师偏离了方向。但真正的教师应该常记: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巴拉贡学校中学部语文组:李彩霞

2011年9月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

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语文组:李彩霞

篇8:教育是一种平实的爱

安徒生一生中的几次爱情全部以失败告终, 不管是17岁时爱上翻译家的女儿, 还是40岁时与瑞典女歌星林德那如姐弟般纯洁的感情, 全都饱尝了苦涩, 但是我认为最能代表他一生对爱情的悲观情结的是他与叶琳娜之间的相恋。在夜行的驿车上, 安徒生邂逅一位名叫叶琳娜的女子, 受爱情的折磨, 他敲开了她的家门, 他的爱如此炽烈, 犹如烈火一样熊熊燃烧着。然而他想, 假如让这样的爱情燃烧起来, 他的心就容纳不下其他的了, 或许他无数华丽的童话也会黯然失色, 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到那个时候, 他的生命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只有在想象中”他对自己说, “爱情才能永世不灭, 才能环绕着灿烂夺目的诗的光轮。看来我幻想中的爱情比现实中所体验的要美的多。”所以他到叶琳娜家来怀着这样的决心, 看过她就走, 日后永不再见。叶琳娜一眼就认出了他, 然后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 意外的是安徒生拒绝了, 他没有力量和勇气承受。他最终离去了, 以后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 但是他们终生相互怀念着彼此。在临终前不久, 安徒生对一位年轻的作家说:“我的朋友, 要善于为人们的幸福和自己的幸福去想象, 而不是为了悲哀。”支撑安徒生创作的是绝望的爱情, 千遍万遍的回味之后, 他在极度的苦涩中尝出甜味。在他的《海的女儿》等一系列童话中, 我们都能看到叶琳娜的身影。最是无情的人最多情, 没有获得爱情的安徒生反而领悟了爱情的真谛。一世情缘在历史长河中也只是短暂的、电光火石的瞬间。安徒生主动放弃瞬间, 而艰难地走向永恒。

小美人鱼的爱情悲剧影射着安徒生的爱情悲剧。如果说现实中他与叶琳娜的爱情最能代表他的爱情经历的话, 那么《海的女儿》则代表了他童话世界中对爱情的信仰。小美人鱼公主生活在诗意的海底, 她梦想着得到人间王子的爱, 在舍生忘死地救了落水王子的命之后, 为了去岸上做王子的新娘, 她离开了深爱着她的家中亲人, 舍弃了300年的生命, 交出了最美丽的声音, 忍受着剧痛去掉了鱼尾。最可悲伤的是, 对她所做的这一切, 王子竟一无所知。她默默忍受着她对王子执著而偏执的爱。直到目睹王子娶了另一位公主, 心碎的人鱼公主, 为王子的幸福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化为泡沫。小美人鱼的死亡是一种献祭, 是安徒生对纯粹的、完美的、不属于世间的爱情的一种献祭, 安徒生本人深情地描述这个人鱼公主, 他仰慕和尊敬这种爱情的献祭。哪怕命运早已有其不可改变的逻辑, 仍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是为高贵的人性。安徒生深信爱是一种奉献和牺牲, 即使本人的爱情被拒绝后, 他也能发自内心地去赞美。安徒生曾经爱上过瑞典女歌唱家珍妮·林德, 但她拒绝了他的求婚。安徒生尽管很痛苦, 但是对这位女歌唱家的感情终身也没有改变过。在《我生命中的故事》中, 安徒生对珍妮·林德本人和她的歌唱艺术给予了发自内心的赞美。安徒生通过自己的作品, 也表达了这种感情。童话故事《夜莺》就是献给珍妮·林德的。《蝴蝶》《柳树下的梦》《单身汉的睡帽》等作品实际上就是安徒生自己爱情失败后苦涩而又释然的内心写照。爱在安徒生那里, 失去和被拒反倒成全了最大的爱;在苦涩和孤独的想象中, 见证着爱情的苹果树和柳树依旧美丽茂盛, 爱的生命生生不息。安徒生的心灵历程中, 我真实地看见了信仰的力量。正是因为安徒生有信仰, 才使他的写作和生活增添了世间的爱, 抵抗着世间的恶;才使他在现实生活和写作的想像中不断为自己和其他人构筑起一个爱的世界。这样的人生是幸福的。因此, 安徒生在《我生命的故事》中一开始就说:我的生活是一篇美丽的童话, 如此美丽, 如此幸福。

在我还是孩子的时候, 我读安徒生童话感到的是无穷的想象和快乐, 我想这位作家肯定也是跟我一样的幸福;长大后再读这本书, 我感到的是善良、正直、勇敢等许多美好的品质, 这时候我觉得安徒生应该是个完美的人;现在再读他, 感受到他博大的胸怀、无言的大爱。即使人生有些缺憾, 他也给予他人以温暖和关怀;即使没有幸福的归宿, 他赞美生活、歌颂爱情, 在他看来, 人就应该永远生活在童话里。他凭一己之力, 为世界增添了七彩的颜色, 给孩子带来了欢笑和快乐。他本不属于这个世界, 他来自童话世界, 他是一位真正的王子。

摘要:本文试通过分析安徒生一生的爱情悲剧, 来看他作品中的爱之主题。他牺牲了现实中的爱情, 但在他的童话中, 最纯粹的爱情却得到了永生。

关键词:安徒生,爱情,童话,悲剧

参考文献

[1]叶君健.安徒生的童话创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安徒生 (著) , 傅光明 (译) .我的童话人生.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篇9:恰当的爱是一种能力

当爱成了控制之爱

一个孩子的出生对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那个娇嫩的小生命一落地,就几乎占据了母亲的全部关注,成为邻里之间谈论的永恒话题;那个一贯坚强的父亲抱着这个代表生命延续的婴儿也开始眼角湿润,喃喃低语。

凝视着这个家庭的“VIP客户”,父母对未来充满了幸福的憧憬。

在爱的期盼中,孩子逐渐长大了。也许是这个爱太浓了,也许期盼太高了,也许是父母需要弥补的缺憾太多了,其结果就是父母计划按照自己的设想塑造出一个关于孩子未来的完美人生,这时我们把这种爱叫作控制之爱 。

“我还不是为你好?”

“爸爸妈妈还会害你不成?”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都多,你懂什么?按我说的做!”

这时,孩子身上像有一根绳子被父母牵在手里。也许,是父母希望孩子少吃苦,也许是父母希望儿女少走弯路,也许是父母觉得孩子还不够成熟,总而言之,孩子的一切都要由父母来做主。

小张是个24岁的新员工,他苦恼于不知道该如何与同事建立关系。在聊天中,他透露了自己儿时的生活状态:爸爸是个军人,在家中也像在部队一样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他人。小张从小就成了邻居、老师眼中懂事的乖孩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小张作为“别人家的孩子”屡屡成为同学父母教育自己孩子的榜样,他为了维持父亲的骄傲也越来越会观察父亲所发出的任何信号,以迎合的态度来满足父亲的种种期望。直到今天,努力和其他同事建立良好关系的他却被同事们疏远,因为他们感觉小张“很假”。小张感到非常委屈,“我只是希望他们喜欢我,我不知道是我哪里做得还不够好”。

以控制为名的爱容易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极端的结果是把孩子培养得如同牵线木偶。孩子丧失了自我独立的能力,一旦远离父母屏障的保护,就像没有安全感的幼儿,在野外瑟瑟发抖。父亲的强势,让小张习惯了依附。从小到大,上学、报考学校、来到单位这些事都是父亲做主,他已经习惯了别人告诉自己怎么做,而忘记了自己想怎么做。另一种极端的结果是因家长过度地限制导致孩子出现报复性叛逆,他们夸大自我的个性,非常强调自己的喜好,出现从“乖宝宝”到“恶魔”的极端转化。

小美自小乖巧听话,可到了十几岁后却变得妈妈不敢相信这还是自己以前那个懂事、乖巧的宝贝女儿了。打扮怪异,浓妆艳抹成了这个青春少女的典型标志,看到妈妈对于自己离经叛道的行为束手无策,小美变得更加横行无忌。其实,小美只是以这样的行为来证明自己长大后的独立,以“恶魔化”的方式来反抗母亲的控制,并且在母亲的无奈、沮丧中体验报复的快感。

该如何去爱?

该如何去爱?这成了父母们深深思索的问题。

有一种爱叫放手,那么是不是应该完全给孩子自由,让孩子在无拘无束中成长才是真爱呢?放手不是放任,而是大手拉小手的关爱。父母是港湾,给孩子提供远行的助力;父母是高山,让孩子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能看到更美的风景;父母是一本书,让孩子体味到做人做事的内涵。

孩子如同小树,父母如同园丁,幼儿时需要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注,父母要撑起一片天,给孩子遮风挡雨,让孩子建立充分的信任,为以后的成长搭建良好的基础。

孩子慢慢长大,耳濡目染之下,接受的信息增多,父母要逐渐加以管束,修剪枝叶是为了让小苗能够长得刚正。宋·朱熹《〈大学章句〉序》有云:“人生八岁,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这时候要先教孩子做些基础的事情,养成勤劳的习惯,教会孩子基本的礼仪,培养他们担负起力所能及的责任。

小苗长成小树,园丁不再呵护备至,但需定期巡视,关注小树的成长,防止小树长歪。成长就是一个超越自我的过程,在一次次的超越过程中,人的自身会不断地得到完善和提高。

当小树长成参天大树,园丁就很少关注了,其将独立面对自然的洗礼,面对雨雪风霜的考验。

那么,从倍加呵护到完全放手之间,父母可以做些什么来表达我们的爱呢?

学会欣赏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与其总夸别人的孩子,不如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新加坡有一部电影叫《小孩不笨2》,在影片中,开始被父亲认为一无是处的成才,因喜欢武打,最终代表新加坡出赛,赢得世界武打冠军。虽有艺术成分,但现实中亦不乏其例,所谓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喜欢,都有可能做出成绩。欣赏,是种能量,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融洽关系;欣赏是种动力,可以促使孩子更加自信,增强面对挫折的勇气。

所有父母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爱是种能力,邓颖超曾经告诫过我们:“母亲的心总是慈的,但是慈心要用得好,如果用得不好的话,那结果就适得其反。”

关注成长

竞争的世界是残酷的,我们为了在竞争中存活,拼命赶超。在此背景下,我们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有时过分关注了比赛的结果而忽略了体会成长的过程。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上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泥鸭、布娃娃等等,唯独爱因斯坦没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去一只做得很粗陋的小板凳。老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想,世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面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左手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还不能使人满意,但总比这两只强一些。”如果横向与他人对比,爱因斯坦的板凳没有其他同学的作品好,会使他痛苦;而爱因斯坦所采取的是纵向与自己的过去对比,发现板凳越做越好,能发现自己努力后的进步。

“你同学都考90分以上,你怎么才考80分?”会让孩子沮丧。

“你上次考了75分,这次考了80分,进步了5分哦,你是怎么做到的?”让小孩自豪。

上一篇:生育津贴网上经办操作手册_2017051217043下一篇:英特尔未来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