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信息的特征教案

2024-05-23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教案(通用8篇)

篇1:信息与信息的特征教案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简案

一、教师:

21世纪我们进入了一个信息社会,信息是当今人们谈论最多的一个词。“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信息产业”。那么究竟什么是信息呢? 其实,信息并不神秘,信息就在我们身边: 9月1号到了,我们大家都来上学; 看到课表了,知道这节课是信息技术课; 刚才铃声响了,代表马上要开始上课;

看到红绿灯的变换,我们知道该停下来还是向前走; 可以说信息无处不在,与我们处处相关。

二、为了学好今天这节课,首先我来看一下同学们对近年这些网络用语的了解情况:

教师:通过刚才问题的回答,可以发现,有些同学对这些网络用语的来历很熟悉,有些同学不怎么了解。从中可以看出,有些同学关注我们所处的社会,信息量很大,而有些同学显然这方面的信息很匮乏。

三、那么到底什么是信息?在人们学习生活工作的过程中,信息又有它什么样的独特含义?

自主探究一:感觉剥夺实验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你长时间在那种环境下会怎样?(生闭上眼睛想像,说出自己可能出现的感受。)

投影展示实验结果:实验开始时,被试还能安静的睡着,但稍后,被试者开始失眠,焦躁不安,急切地寻找刺激,想唱歌,打口哨,自言自语,用两只手套相互敲打,或者用它去探索这间小屋。虽然被试者每天都可以获得丰厚的报酬,但是这也难以让他们在实验中坚持3天以上。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实验结束后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他也会频频出错,精神也集中不起来了。据说,实验后得需要3天以上的时间才能回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接上实验)现场体验小游戏:请两名同学上来,一名同学眼睛闭着,原地打转20秒,急停,然后单脚着地。另一名同学眼睛开着,做同样的动作,下面的同学观察哪位同学站的稳,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分析原因。

师:可见,信息与物质和能量一样,是我们生存的保障,丰富多彩的生活是离不开信息的。也就是维纳论:信息就是信息,它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物质。信息和物质、能量一样也是客观事物的基本存在形态之一。

自主探究二:“猜一猜”游戏

一、:

1、(答案:女排)

2、(答案:粉笔)

师: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信息的增加,不确定性随之减少。因而我们可以认为信息论学家香农是侧重从信息的作用角度来下的定义。游戏二:请三位同学上台表演心情高兴的样子。学生点评: 教师点评

表达同样一种心情,不同的人神态不一,也表达效果不一。

合作探究一:

教师展示博尔特比赛时的照片,并提问: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找出图中所包含的信息。也就是用眼睛看到了那些信息?

师:通过他的肤色和外形知道他是黑人运动员,通过他参赛服装上的字可以知道他是牙买加选手,从他身披国旗举起1的手势可以知道他刚刚拿了冠军。通过北京奥运的标识知道是在本次奥运会所拍摄的照片。通过记录牌知道他刚刚创造了新的世界记录。

自问:博尔特本人在跟前吗?你是怎么了解到这些信息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信息具一定的依附性。信息是无法脱离载体而单独存在的,必须依靠载体来记录、表达和传递。

这样的例子还有:古代峰火传情、飞鸽传书、书本、光碟,“早”

合作探究二:

两家鞋厂分别派了一位推销员到一个岛上推销鞋,他们上岛后发现岛上居民一年四季都光着脚。一家鞋厂的推销员失望的给公司拍电报:“岛上无人穿鞋,没有市场。”然后他就回去了。而另一家鞋厂的推销员则心中大喜,他也给公司拍了一份电报:“岛上无人穿鞋,市场潜力很大,请速寄100双鞋来。”他把凉鞋送给了岛上的居民,岛上的居民穿上之后都觉得很舒服,不愿再脱下来,他为公司赢得了市场。设问:

1、这个案例说明了信息具有什么特征?-----信息的价值性 对你又有何启发?

启发:

1、信息可以增值。

2、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

3、信息就是财富

4、我们要善于利用信息为我所用)

2、这样的例子还有:房屋出租、出售,苹果商机

合作探究二: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甚至多于两种思想。

设问:

1、此案例说明了信息具有什么特征?----信息的共享性

2、这样的例子还有:

老师上课,同学们听课、网络游戏、互联网、图书馆、FTP资源库

合作探究四:

《循表夜涉》——楚国人想要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yōng)水作了标记,澭水突然涨水,楚国人不知道,按照原来的标记在夜里渡河,结果淹死的人有上千人。

设问:

1、此案例说明了信息具有什么特征?-----信息的时效性

2、有关信息本特征的成本语或典故有:千变万化;变化无穷;变幻莫测;白驹过隙。时过境迁,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达标练习: 拓展探究:

信息日新月异,甚至是稍纵即逝的,我们必须要具备快速获取和判断信息的能力。我们都说要注意信息的时效性,时效性会影响我们对信息价值的认识。那么:是不是过时的信息都是没有用的?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和探讨了信息的含义及其特征,并且在学习信息的每一个基本特征时都获得了一定的启示。充分应用信息载体,善于发现和挖掘信息的价值性,把握信息的时效性,合理利用信息的共享性,明辨信息的真伪性,让我们从现在就开始锻炼自己获取、交流、加工信息的能力,做一个信息社会的强者!本节课的学习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篇2:信息与信息的特征教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题】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课时】一课时

【教学策略和手段】讲授法、问题驱动法、演示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PPT 【教材】《信息技术基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够列举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②学生对信息的定义有基本的认识。

③能够能过生活的实例来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2.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从生活中发现并准确把握准确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分析、归纳、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的能力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在信息活动中与他人协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其信息素养。

【教学重点】掌握信息的定义以及信息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对信息的定义的理解,同时正确理解信息的主要特征。【教学过程】

一、信息的概念

师说:同学们,今天是我们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第一堂课。有谁能说说什么是信息,在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试着举1到2个例子。

学生回答:举例

教师在学生举例时可以将案例记录在黑板上,以备区分信息与信息的媒体之用。

师说:回顾我们前面所举的例子,究竟信息的定义是什么? 学生:学生思考.师:信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有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但对于什么是信息却没有一个十分确切而简明的说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信息提出了各种定义和说法。用PPT展示以下内容:

信息是指数据、信号、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关于事物运动状态的描述。

信息论的奠基人之一香农提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指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专门指出了信息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

我国信息论专家钟义信提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二、信息的主要特征

师说:刚才我们列举了很多信息,也了解了哪些是信息,哪些是信息的媒体。现在我们可不可以归纳一下信息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1、普遍性

信息不是虚无缥缈的事物,只要有物质存在,有事物运动,就会有他们的运动状态和方式,就会有信息存在。简单的说就是信息无处不在。

2、依附性

师说: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书是不是信息?

学生:同学讨论回答

师说:我们可以从书中获取知识,比如从历史书上得到一些名人事迹的信息。这里书本身不是信息,我们只是从书中得到信息,它是信息的一个载体。信息的表示、传播、存储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语言、文字、声音、图像以及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甚至人的大脑都是信息的载体。注意1存在没有载体的信息

2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不用信息可以依附于同一个载体。交通信息既可通过信号灯显示可以警察的手势来传递样一则新闻我们在广播上听到了,在报纸上也看到了。

3、传递性和共享性 典型实例伯纳名言。

萧伯纳“你有一个苹果有一个苹果此交换一下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一下我

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分析:苹果代表的是物质,交换之后不会再生,而思想代表的是信息,交换之后可以同时存在,甚至产生出更多的信息。信息可以被重复使用而不会像物质和能源那样产生损耗。

师说:再问同学们一个问题,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上的节目只有一个观众可以看到吗 学生答:不是。

师说:由此可见信息是可以传递和共享性。

4、价值性

由于信息与物质和能源一样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资源之一,因此信息总是有价值的,只是信息的价值是对信息获得者而言的,因此信息的价值大小也因人而异。

5、时效性

师说:我这里有一张麦当劳的优惠券,请同学们帮我分析一下,我现在可以用它去麦当劳消费吗?

学生:不行,过期了。

师说:哦,对哦。已经过期了。这说明信息具有时效性,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有能力识别信息,能够判定哪些是最新的信息,哪些是过期的信息。除了这些,信息还有其他特性,如真伪性、不完全性、普遍性、可转换性、可增值性„„ 练一练

“口说无凭”指的是说过的话无据可查,在进行重大交易时,往往需

要签订书面协议。附性

通过卫星信号,我们可以安座在家中观看北京奥运会的精彩比赛。传递性和共享性 淘宝网上购物值性

找路时,使用旧的交通地图往往会误事。效性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信息的定义,共同学习了信息的一些特征普通性、依附性、传递性和共享性、价值性、时效性等。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就要学会正确获取信息、高效处理信息、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在本学期以后的课程中,我们将共同走进信息的魅力空间,学习和感受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板书设计

第一节 信息及其特征

一、信息的定义。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1、普遍性

2、依附性

3、共享性

4、价值性

篇3:信息与信息的特征教案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概况

(一) 判断标准

会计信息失真最初的判断标准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但由于财务会计不断发展, 受非历史成本因素的影响, 历史成本原则的作用日渐减弱, 但描述过去的特征未发生改变, 基于此特征, 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理解出现了不同的观点, 而不同观点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要求各异, 时至今日, 未出现一种公认的观点。因此,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仅在理论上作为会计信息失真的判断标准, 而由于财务会计存在诸多的不足, 导致此判断标准缺少可操作性, 难以满足实务的需求。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指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给予充分的信赖。 在理论方面, 不应对会计信息给予充分信赖, 在现实经济方面, 绝对真实的会计信息应得到充分的信赖, 但此条件难以满足。因此, 在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 为了适应现实经济需求, 逐渐形成了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判断标准。

在国际的会计准则中对可靠性进行了规定, 它是真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及完整性等次级质量特征。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提出了真实性、客观性与谨慎性等原则, 其中未涉及会计信息可靠性, 因此, 我国关于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表述均来自于国际规定。

会计信息失真的最初判断标准为会计信息真实性, 但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 难以适应实务的操作需求, 在此基础上, 会计信息可靠性逐渐成为了其判断标准, 此标准是在会计信息真实性发展而来的, 它具有易于把握的次级质量特征, 即:完整性、中立性、实质重于形式等, 进而其适应了实践需求, 并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 我国现状

当前,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较为普遍, 其成因分为故意与无意两种, 前者的问题主要有会计造假、会计操纵, 第一个问题属于违法行为, 企业违反了会计管制, 第二个问题属于合法行为, 企业借助会计管制, 对会计数据进行弹性操纵;后者的问题主要为会计信息和经济活动本意存在出入, 造成此问题的原因主要为会计人员工作能力不足, 同时, 会计自身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通过分析可知,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主要为会计造假, 因此, 我国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重要次级质量特征应为合法合规的可验证性。随着合法会计操作行为的日渐增多, 增加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为了控制此类行为, 我国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次级质量特征应具备中立性、完整性、谨慎性与实质重于形式。

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建

目前,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 分别为客观性、有用性、可比性、及时性、完整性、谨慎性及实质重于形式等, 此时的内容具有全面性, 但各个特征间缺少层次性与逻辑性。 在此情况下, 本文结合国际惯例, 依照我国的实际情况, 构建了多层次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一) 首要质量特征

1. 可靠性

它是指会计信息不存在错误、 偏差, 能够准确反映相关的现象, 一旦信息失去可靠性, 则会直接影响决策质量, 可靠性的衡量标准为真实性、 中立性与可验证性, 其中真实性要求会计信息能够反映现象的结果应符合真实、客观的情况, 中立性要求会计信息要具备公正性, 能够在公允的立场上提供真实的信息, 可验证性要求会计信息要具备独立性, 能够利用相同的计量方法重现会计信息。

2. 相关性

它是指会计信息满足了使用者的需求, 为其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其衡量标准为及时性、预测性与反馈性, 其中及时性是指使用者在决策前便掌握了相关的会计信息, 通过会计信息的积累、 汇总及公布等, 为使用者提供了编制的财务报表, 在此基础上, 使用者明确了影响决策的相关情况, 如果会计信息缺少及时性, 则会影响其相关性;预测性是指使用者通过会计信息, 提高了决策水平, 此时的会计信息虽然未能真实体现未来的会计信息, 但与其有一定的联系; 反馈性是指使用者根据会计信息进行判断与选择, 以此纠正前期的决策。

可靠性和相关性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位于最高层级, 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可靠性, 它适应了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 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环境下, 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不断增多, 进而相关性的重要性日渐显著。在构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过程中, 应对首要层次的质量特征给予高度的关注。

(二) 次级质量特征

1. 可比性

它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相互可比, 具体表现为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可比, 不同企业的同一时期可比, 可比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价值, 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2. 实质重于形式

它是指企业应根据交易、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 通常情况下, 企业交易、事项经济实质与法律具有一致性, 但会计实务中仍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此时便要坚持实质重于形式。

3. 可理解性

它是指会计信息被使用者所理解, 应符合使用者的实际需求, 其表达语言要通俗易通, 在理解后使用, 才能够发挥会计信息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的利用程度、使用效果及真实效用。

当前,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较为严重, 为了有效解决此问题, 需要积极构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在实际构建过程中, 应明确其首要与次级质量体征, 具体的质量特征有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及可理解性等, 其中可靠性与相关性为首要质量特征, 其余的均为次级质量特征, 在此基础上, 提高了该体系的层次性与逻辑性, 保证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有效性、可操作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会计信息失真的判断标准分别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前者具有理论意义, 后者具有现实意义, 为了改变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局面, 本文提出了构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建议, 不仅借鉴了国际惯例, 还结合了我国国情, 相信,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将不断提高, 进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将更加稳定。

摘要:近几年,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影响愈加严重, 为了有效处理此问题, 我国积极构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文章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概况, 明确了会计信息真实性、可靠性均是其判断标准, 并且介绍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建, 主要包括首要质量特征、次级质量特征等, 在此基础上,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具有了层次性、逻辑性与合理性。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刘金平.对构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认识[J].东方企业文化, 2011 (14) .

[2]李布祎.关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反思[J].思想战线, 2011 (S1) .

[3]雷延海.关于完善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思考[J].中国证券期货, 2011 (10) .

[4]杨金冠.我国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D].河南大学, 2013.

[5]陶飞.公司治理结构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3.

篇4: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关键词】信息时代    智慧教育     数字教育     内涵      特征

一、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在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下,智慧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并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为有效促进教育体系的发展,应将数字化教育体系逐渐向着智慧教育的方向转型。目前,智慧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智慧教育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将引领着全国传统数字化的教育迈向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使教育被信息化覆盖。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智慧教育具有自身新的内涵与特征,本文就智慧教育的内涵及特征进行详细分析与研究,进一步促进人们对其的了解。

二、智慧教育的内涵

(一)信息时代下的智慧教育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智慧教育以互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结合智能化的教育体系的形式呈现于人们眼前,将数字化教育升级为智能化的水平,实现了信息化的覆盖,以信息与智能引导数字化的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智慧教育,改变了人们周围的信息环境,为人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改革与改变。智慧教育优化了信息系统,信息化发展促进了智慧教育的进步,两者的和谐进步已成为带动教育界发展的新目标,向着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我国的数字教育与管理水平以及信息技术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带动了教育界的发展;然而也存在着些许不足,使其不能够在原有基础上迅速发展。智慧教育的到来,有效地改变了现状,促进了我国教育体系的发展与进步。

(二)智慧教育与数字教育

在信息化的视角下,智慧教育可以说是数字教育的升级产物。智慧教育虽基于数字化的教育统筹内,却又不同于数字化教育,具有云计算、移动通信等全方位的技术相融合的特点,进一步加强了信息化在数字教育上的影响力度。与数字教育相比较,智慧教育具有培养智慧型与创新性人才的战略目标。在建设模式方面,根据教学的设备环境与资源应用了驱动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云学习、泛在学习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資源由数字教育的静态固化等转变为了动态的生成。在教学方式上具有极大转变,由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了以学习者为教育主体的方式,突出了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实现了在线学习与智能化教学相和谐的局面。并且在管理方式与思想评价上较数字教育有较明显的不同,进一步实现了归一化管理与智能化管理的手段,推进了科学评价体系的发展与应用。

三、智慧教育的特征

(一)教育特征

智能教育完全打破了教育信息的生态平衡,成为信息化教育的核心内容。从教育特征而言,智慧教育具有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深入融合的特点。所谓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主要是指管理手段、科研成果、教学方式与校园生活的融合。对于智慧教育而言,如何在课堂上将信息与课程内容快速详细地传递给学生,是首要的追求目标。智慧教育还具有资源共享的教育特征,智慧教育根据现今社会的需要,将目标转变为了培养智慧型与创新型人才的战略,将优质的教育信息迅速传遍到学习者的眼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为教育体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打开优质教育的大门,进行智能化无障碍的交流,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可以看出,智能教育的教育特征能够有效地提高各地区的教育水平。

(二)技术特征

在信息化教育的背景下,智能教育的技术具有显著特征。其特征包括智能的管控、对情境的感知方面。对于情境的感知,主要是根据数据的显示为学习者提供推送式的优质服务的过程,能够有效感知学习者的学习状况、知识背景及交往需求,而智能管控主要是通过教育资源、管理与服务的智能化管理进行教育操控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智能操控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并对数据与结果进行智能诊断,使教育难题得到有效解决,利用智能分析,在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共享业务的升级。因此,智能教育的技术手段能够有效促进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智慧教育的内涵进行讲解,分析了信息时代下的智慧教育与数字教育的关系与作用,并对智慧教育的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从而了解了智慧教育的教育特征与技术特征的具体表现。可以看出,智慧教育已成为教育界必然的发展趋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体系,在信息化的背景下,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新一代的智慧型与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黄荣怀.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2(06):3-11.

[2]陈耀华,杨现民.国际智慧教育发展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4,29(10):5-11.

篇5:信息的重要特征 教案

一、教材分析与设计

“信息的基本特征”是广东教育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第二小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也没有深刻印象。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些案例,让学生进行思考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上节课已经学习了信息的概念和信息与载体的关系,学生已能分辨是不是信息,什么是信息,什么是载体。本节课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探讨信息的特征,通过案例,结合生活进行分析,难度不大。

三、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信息的六大重要特征,了解信息的其他特征,能根据案例分析信息的特征,能举例说明信息的特征;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得出信息的特征,培养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鉴别信息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增强团结合作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信息的六大重要特征 难点:鉴别信息的意识和方法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ppt)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信息,以及信息和载体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信息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然而,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同样有自己固有的特性。(切换ppt)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一些案例来一起探究一下,它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板书 信息的基本特征)

2.讲解信息的重要特征:

师:(切换ppt)2008年8月8日,这是一个值得全中国人难忘的骄傲的日子,第 29届奥运会开幕式在我们美丽的首都——北京顺利举行。同学们都看了吗? 生:看了

师:大家有没有到现场去呀? 生:没有

师:开幕式在北京“鸟巢”举行,而大家又没有到现场,那是怎样得知关于它的信息的呢? 生:看电视

师:原来大家跟老师一样,都是看电视得知的呀。当然不仅是我们,还有很多国外的华侨同胞、国际友人,都可以通过电视看到我们开幕式的盛况。开幕式的盛况被传递到了世界各地,使我们都获得了关于它的信息。这说明信息是可以传递的,也就是说,信息具有传递性。(板书 传递性)

我们都知道开幕式可以说是张艺谋导演的得意之作,但全凭他一个人的想法,能不能完成这么壮丽的视觉盛宴呢? 生:不能

师:确实,光靠一个人的想象很难完成这么宏大的场面。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事也是如此。有句俗话说(切换ppt)“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大家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知道,就算才智不好的人一起想办法,也能得出很好的主意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大家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信息共同分享,集思广益,往往会有更多的收获;而自己本来的信息资源也不会减少,不会改变。这说明了我们的信息资源是可以共享的,而且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当然,并不一定我们的每个想法都是我们自己原创的,有可能是借鉴了前人的经验,而且这个经验可能同时被很多人借鉴。这说明,信息可以被多次、同时利用。由此,我们得出信息的另一重要特征,信息的共享性。(板书 共享性)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可以进行信息共享,共同进步。不过仅仅知道共享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善于利用身边的信息。有个聪明的老板非常擅长思考,(切换ppt)他的超市将啤酒和尿布两件看上去毫无关系的商品摆在一起出售,这样使这两样商品销量大增。这是为什么呢?等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请同学们带着几个问题思考: 首先他是怎样获得信息的,获得信息后他又是怎样做的? 生:通过计算机自动收款系统获得信息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正确。根据我们上节课学的知识,我们知道,这个计算机自动收款系统就是信息的—— 生:载体

师:很好。那么老板能不能通过其他途径得到这个信息呢?比如通过询问其他店员„„ 生:可以

师:也就是说,(切换ppt)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那么,信息能不能不依附任何载体而独立存在呢? 生:不能

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看,老板是不是得到这个信息就完事了?他又做了什么? 生:进行分析

师:他进行思考、分析后又得出了新的信息,男人会一边照看孩子一边观看足球一边喝啤酒。于是,他对此进行了调整,使得两样商品销量大增。这说明,信息是可以被我们加工处理,以便更好地利用的。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和可处理性。(板书 载体依附性和可处理性)师:我们要向这位聪明的老板学习,善于发现和利用身边的信息。在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要将一条情报卖给美国国防部,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你们觉得值吗? 生:不值 师:(切换ppt)美国国防部也和大家一样觉得不值,他们认为这简直就是敲诈,没有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后,美国国防部想起这个情报,要来一看,感到追悔莫及。你们猜,那7个字是什么? 生:猜不到„„

师:我们来一起看看这7个字(展示ppt)现在大家觉得值150万美元吗? 生:值了

师:抗美援朝是我国战史上一次伟大的胜利。这也充分体现了,信息具有价值性。但是,假如当初兰德公司将这条信息卖给中国,卖给我们,你们觉得,它还值150万美元吗?有价值吗? 生:不值了,没有价值

师:同样的信息,对不同人来说,价值大小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信息的价值并不是绝对的,而是—— 生:相对的

师:这就是信息的另一重要特征——价值相对性(切换ppt)(板书 价值相对性)要注意,信息只有被人利用,才有价值,而且价值大小是相对的。

(切换ppt)还是这个故事,如果现在兰德公司将那7个字卖给美国国防部,现在值多少钱呢? 生:0美元

师:非常聪明,答案就是0美元。为什么大家都认为当初值150万美元,而现在值0美元了呢?

生:因为现在没用了 师:同学们的意思是对的,老师来总结一下,就是信息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有价值。也就是说,信息具有时效性。(切换ppt)(板书 时效性)

时效性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比如去年的天气预报)

说到时效性,老师前几天收到一条短信,请大家帮老师看看,现在过时了没有,还有没有价值?(切换ppt)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1月10号前,还没到时间

师:很好。但是老师从来没有参加过非常6+1的任何相关活动,怎么会成为幸运观众呢?

生:是假的吧

师:老师也觉得是假的。在这个信息化时代,身边有很多错综复杂的信息,大家要注意甄别,小心上当。因为信息还具有真伪性。(板书 真伪性)

3.小结:

师:以上这些就是信息的一些重要特征,我们来回顾一下,都有哪些(切换ppt)

4.动动脑(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想一想,除了以上这些特征,信息还有什么特征?

(如: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体现信息的普遍性;盲人摸象的例子,得出 信息不完全性)

同学们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局限于书本的条条框框。(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

(萧伯纳名言)共享性是信息独有的

5.作业布置:

请大家课后完成本节练习,最后附有答案。如果有问题,我们下节课再讨论

七、板书设计

信息的基本特征

传递性

共享性(信息独有)

载体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六大重要特征 价值相对性 时效性 真伪性

八、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为信息的基本特征,通过案例来分析得出信息的六大重要特征。通过“动动脑”对本课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补充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篇6:信息及其特征教案

1、教学内容分析:“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2、学情分析: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能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列举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对信息有较全面的认识。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教学重点与难点:信息与人类的关系;信息特征的认识。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亲历感官剥夺——你能坚持多久?

[游戏] 请几位同学和老师做实验。等学生上来以后,让他面向墙壁静止等我的指令才能回头和说话。让其他同学保持安静并出示一张纸板,上面写着:请大家保持安静,看看他能坚持多久?

[提问]:为什么有的同学只能坚持几十秒钟,而有的同学坚持的时间稍长? [学生]:因为他耐力不行

[学生]:因为被孤立,无法得到信息

[总结]:由此可见,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今天我们来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二、丰富多彩的信息

观察下图,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学生讨论]: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运动员比赛场景;奥林匹克运动会徽标;2008年奥运会口号。

[小 结]: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学生活动]:请几位同学举出一天中获得了哪些信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的?

三、信息的一般特征

1、载体依附性

主题活动1: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大家的表情依附于我们的脸皮而存在。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⑴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裁体。

⑵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如:交通信息既可通过信号灯显示,也可以警察的手势来传递;写教案即可以手写,也可以用电脑来写。

⑶载体形式多样,有印刷形、缩微型、机器型、声像型、网络型。

⑷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2、价值性

主题活动2:用投影显示“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故事: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学生讨论:那7个字是什么?”

答案:“中国将出兵朝鲜”。(在学生充分讨论后)由此故事充分体现了信息的什么特征?

⑴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但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⑵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如GPS。⑶信息可以增值。

⑷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

3、时效性

主题活动3: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过去的流行歌曲和现在的流行歌曲,大家喜欢哪一种? 学生讨论:

①信息只有满足“价值”条件时,才具有时效性。②信息时效性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③信息在某一特定时刻的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4、共享性

①信息可以被一次性或多次或同时利用; ②Internet实现全球信息资源的共享。③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课堂小结

一、信息丰富多彩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1、传递性

3、价值相对性

篇7:信息与信息的特征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

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总结: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 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引入: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有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课件演示)2.信息的价值性。(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课件演示)3.信息的时效性

(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课件演示)4.信息可以共享(1)信息资源共享。

(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思考 :

1、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篇8:个人住房信息的概念与特征

个人住房信息本质上属于个人信息,关于个人信息相关基础问题的研究是科学认识个人住房信息、设计相关制度的前提与基础。因此,本文拟通过重点分析个人信息的概念、特征等基础问题,界定个人住房信息的概念与法律特征,为个人住房信息法律保护的制度设计奠定基础。

1 个人信息概述

目前我国没有《个人信息保护法》,因此缺少个人信息的法定概念。在理论研究方面,相关称谓有“个人资料”、“个人数据”、“个人信息”以及“隐私”。因此,在确定个人信息的概念之前,有必要认真分析我们为什么选取个人信息的称谓,上述不同称谓对立法的保护对象、保护范围有何区别?

1.1 相关概念辨析

1.1.1 境外立法有关称谓

境外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文件,对“个人信息”的称谓不尽一致。总体来看,大陆法系国家主要使用“个人数据”、“个人信息”的称谓,如:欧盟、欧盟成员国以及其他受欧盟1995年《数据保护指令》影响而立法的其他大多数国家使用“个人数据”的称谓;日本、韩国、俄罗斯使用“个人信息”的称谓;同为大陆法系的我国台湾地区使用了“个人资料”的称谓。普通法系国家主要使用“隐私”的概念,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

1.1.2 个人资料与个人数据

从信息科学的角度看,“资料”和“数据”的英文均为“Date”,是指用有意义的、可以识别的符号对客观事物加以表示得到的符号序列,是代表人、事、时、地的一种符号序列(不以文字为限)。因此,个人资料和个人数据没有本质区别,只是“Person Date”的不同中文翻译而已。如我国台湾地区《个人资料保护法》将个人资料定义为“自然人之姓名、出生年月日、国民身份证统一编号……社会活动及其他得以直接或间接方式识别该个人之数据”。这种通过数据定义资料的方式,也足以证明在台湾个人资料保护法上资料与数据之间并无本质区别。

1.1.3 个人信息与个人资料(数据)

从信息和数据的关系上看,数据是信息的内容,信息是数据的表现形式。至于应以何者为保护对象?有学者认为,资料(数据)本身通常可能不具有任何意义,但信息则为人对存在之事物经认知后所解读、传达之信息;因此事物存在之资料(数据)如被人收集经过理解转化为信息予以利用或传达时,即成为信息。换言之,个人资料(数据)为特定个人存在或活动之事实,如未与特定人连结时系处于无意义之状态,但其一旦经他人认知,成为可据以认识为特定个人之生存、活动信息时,即转换为有意义、内容之个人信息,因其涉及个人人格利益而应被保护。按照资料与信息的上述区分,在处理环节以后个人数据即转变为个人信息,立法中理应以处理环节为划分界限,同时采用个人数据与个人信息的称谓,但在欧盟及其成员国中只有英国《数据保护法》同时使用了个人数据与个人信息,其他立法大都统一使用了个人数据的概念。但考察各国的立法规定,则既保护个人数据又保护个人信息,并没有因为称谓的不同而限缩保护对象的范围。

因此,为更好保护个人信息主体的权益,我国将来立法时除保护个人信息外,还应当一并将可以转化为个人信息的个人数据作为保护对象,这样当事人的权利在有被侵害的可能性之前,政府机关就有保护的义务与责任。在具体称谓的选取上,考虑到信息与资料、数据相比,更容易被理解,同时目前我国有关立法、司法解释及立法建议稿也采用了信息的概念,如《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刑法》修正案(七)、周汉华教授负责起草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因此,我们认为在对个人数据与个人信息一体保护的前提下,在具体称谓上应当采用个人信息的概念。

1.1.4 个人信息与隐私

讨论个人信息与隐私的关系需要结合具体的法律环境。从目前各国或地区的立法来看,英美法系主要是将个人信息作为隐私,并以隐私为理论基础保护个人信息;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主要是将个人信息与隐私相区分,以人格权为理论基础保护个人信息。例如,在美国通过不断扩张隐私的内涵,并利用一系列隐私权立法保护个人信息。在德国,宪法上以信息自决权为基础,民法上以一般人格权为基础保护个人信息。不过德国宪法上的信息自决权与隐私权是两个独立的法律保护领域,在德国民法上虽然对个人信息与隐私的保护都统一以一般人格权为基础,但二者也是作为两个相互独立的法律保护领域存在的。因此,在德国个人信息与隐私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

我国作为大陆法系国家,立法传统与英美法系国家差异较大,而且我国固有文化对隐私的理解也远较美国狭窄,出于维护民事权利理论和制度体系完整性与一贯性的考虑,我国宜采用大陆法系国家的通行做法,在民法等部门法中设立独立的具体人格权(即个人信息权)实现对人格利益的保护。关于个人信息与隐私,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的关系将另文论述。

通过比较分析上述概念,“个人资料”、“个人数据”、“个人信息”作为立法概念并无本质差别,其所保护对象范围既包括个人信息,又包括可以转换为个人信息的个人数据或个人资料。因此,除有特殊说明之外,上述概念将结合分析的具体问题混同使用。而个人信息与隐私的关系,在不同法系下差别较大,因此在分析相关问题及进行制度设计时,一定要结合本国的具体法律环境。

1.2 个人信息的概念与特征

1.2.1 境外立法概念

根据1995年欧盟《数据保护指令》第2(a)条规定,个人数据“是指与一个身份已被识别或者身份可识别的自然人(数据主体)相关的任何信息;身份可识别的人是指其身份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通过身份识别编码或者一个或多个与其身体、生理、精神、经济、文化或者社会身份有关的特殊因素来确定的人”。

根据德国2003年1月1日《联邦数据保护法》第3节的规定,个人数据“指任何关于一个已识别的或者可识别的个人(数据主体)的私人或者具体状况的信息”。

根据日本2003年5月30日《关于行政机关保有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章第2条的规定,个人信息“是指关于生存的个人的信息,在该信息中包含姓名、出生年月日及其他根据记述等能识别特定个人的信息(包含可以比照其他信息,能识别出特定的个人的信息)”。

根据我国台湾地区2010年5月26日修改后的《个人资料保护法》第2条规定,个人资料“指自然人之姓名、出生年月日、国民身份证统一编号、护照号码、特征、指纹、婚姻、家庭、教育、职业、病历、基因、性生活、健康检查、犯罪前科、联络方式、财务情况、社会活动及其他得以直接或间接方式识别该个人之数据”。

美国于1974年制定了《隐私法》,该法于1975年9月开始实施。该法中将个人信息称为“记录”。根据该法规定,“记录”是指行政机关所保持的关于个人的信息、信息集合或信息分类,包括但不限于该个人的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医疗记录、刑事记录或职业履历,以及姓名或用以识别该个人的数字、符号或其他属于个人的特别标志,例如指纹、声纹或照片。

1.2.2 我国学者观点

周汉华教授主持起草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建议稿第9条将“个人信息”界定为:“个人姓名、住址、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医疗记录、人事记录、照片等单独或与其他信息对照可以识别特定的个人的信息”。

王利明教授认为,个人信息资料(personal data)是指与特定个人相关联、反映个体特征的具有可识别性的符号系统,它包括个人身份、工作、家庭、财产、健康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料。

齐爱民教授认为,个人信息构成分为实质要素和形式要素两个方面。从实质要素上看,个人信息是一切可以识别本人的信息的总和,包括健康情况、犯罪记录、性活动、名誉等涉及人格权的事项,也包括了著作和财产等涉及财产权的事项。从形式要素上看,个人信息必须通过载体加以固定,且可以处理,即得以查阅、检索和进行其他的处理。刘德良教授认为,个人信息是指那些能够据此直接指明或间接推断出自然人身份而又与公共利益没有直接关系的私有信息。

上述定义表述不尽一致,有的采取概括的方式,有的采取概括加列举的方式,但都突出了个人信息的核心要素——“可识别”,即能直接或间接将特定个人识别,与特定个人有关的信息才是个人信息保护法的保护对象。综合比较上述立法概念与学者观点,我们认为我国台湾地区关于个人资料的概念较为可取,采用概括加详细列举的方式既能说明个人信息的核心要素,又能较直观地列举一些个人信息,便于理解与适用。

1.2.3 个人信息的特征

个人信息应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需具有“可识别性”。

只有能将特定个人识别的信息,无论是直接识别还是间接识别,才属于《个人信息保护法》的保护对象。因此,是否具有“可识别性”,是判断个人信息的核心标准。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识别性”的有无,是以一般人的识别能力作为判断标准(客观说),还是以处理个人信息主体的识别能力作为判断标准(主观说),对此学者间有不同主张。有学者认为,因识别性具有“相对性”的特质,亦即处理个资者,如拥有还原密码或特定程式等识别能力、手段时,所处理的个资虽已被匿名化或数据化,对他人而言,即使无识别性,但对处理该个资者则否。基于本法规范对象为处理个资业者,技术能力差异甚大,如采客观说,对个资保护似有不周全之嫌,故仍应以主管说较为妥当。另有学者认为,在个人信息保护实践中,经常遇到信息管理者之外的人或者组织未经授权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的情况,如果把这些人排除在识别机构之外,将不能全面保护信息主体的权益。欧盟《个人数据保护指令》(95/46/EC)陈述第26段指出,“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合法的识别主体”;同时强调识别是“可能(likely)”的与“合理(reasonably)”的。这样规定,对信息主体更加有利。这样既对信息管理者规定了严格的义务和责任,又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基础。

我们认为,个人信息“可识别性”的判断标准,既涉及受《个人信息保护法》所保护个人信息的范围,又涉及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关系中义务主体的范围。这两方面的问题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即以义务主体的识别能力作为判断个人信息保护范围的标准,此处的义务主体应包括已处于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关系中的义务主体与潜在的尚未进入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关系的义务主体。比较上述两种观点发现,第一种观点:个人信息处理主体较一般社会公众具有更强的识别能力,因此以个人信息处理者的识别能力作为判断标准能更好的保护个人信息主体的权益。从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只要是信息处理者可以识别的信息就应该成为立法的保护对象,相应的包括信息处理者在内的个人或单位都应该成为义务主体。第二种观点,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具体如何判断识别能力,但认为任何人或组织都应该成为识别机构,其中暗含着只要有义务主体能将个人信息识别,就应当将该可识别的个人信息作为保护对象。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其实并无本质的差别,第一种观点以个人信息处理者的识别能力高于一般社会公众为逻辑假设,与第二种观点认为任何人均可以成为识别机构,二者本质上均以义务主体中识别能力高者作为可识别性的判断标准,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个人信息主体的权益为共同的价值取向。但考虑到非收集、处理主体识别能力的判断缺乏标准,而且在一般情况下收集、处理主体的识别能力均较非收集、处理主体高,因此以收集、处理主体的识别能力作为判断标准,实务上更具操作性。

第二,个人信息的权利主体是自然人。

有关资料保护的国际立法,如经合组织《资料保护指导原则》、欧洲理事会《资料保护公约》、联合国《资料保护指导规则》以及欧盟《数据保护指令》,原则上仅保护自然人的信息,但并不限制国内法将保护范围扩展至法人等其他法律实体。

个人信息权利主体是否包括除自然人之外的其他主体,所涉及的不只是《个人信息保护法》保护权利主体的范围问题,更深层次的是个人信息的法律性质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目的问题。无论是美国立法,还是受欧盟立法影响的欧盟成员国立法,虽然在个人信息保护的权利基础上有分歧,但均把实现人的尊严与人的自由发展作为个人信息立法最终的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所保护的是人的精神利益,具有伦理性。上述价值取向,在英美法系主要通过隐私权制度加以实现,在大陆法系主要通过人格权制度加以实现。以大陆法系为例,在大陆法系法人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毋须多言。但法人能否作为人格权的主体,能作为哪些人格权的主体,则存在较大的争议。

有学者不认同法人可以作为人格权的主体,并享有人格权,如人格权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其保护的是专属自然人人格所具有的那些伦理性要素,不能以同等含义适用于团体人格。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等权利无精神利益,实质上是一种财产权,且不具有专属性,非为任何团体人格存在之必须,故法人无人格权。但目前通常认为法人可以作为人格权的主体,只是对其具体范围以及保护方式与自然人有所区别。正如有学者所言,法人可以为人格权的主体,但受两种限制,一为法令限制,二为性质限制。关于法令的限制多见于法人享有财产权,现行法上并无限制法人人格权的规定。性质上的限制,指法人不得享有专属于自然人的人格权,例如生命、身体、健康、自由、肖像。其非专属于自然人的,则得享有之,例如姓名、名誉(商誉)、信用、隐私(商业秘密等)。但关于侵害法人人格权的行为,在违法性的判断上应特别注意及于法人的社会功能及公开性、透明性等因素。因此,法人人格权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财产利益。同时,作为法人特别是上市公司,根据我国《公司法》、《证券法》的规定,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告公司概况、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和经营情况等涉及公司的重要信息,可见法人特别是上市公司中的诸多信息应当说是公众信息。另外,法人的很多信息基本上可以被《商业秘密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号法》等既有法律涵盖,因此也没有必要纳入个人信息保护的范畴。

第三,个人住房信息具有无形性。

相对于传统的“物”而言,信息具有无形性,其不具有实体存在,不能通过触觉而认知。信息的无形性并非仅仅指信息看不见、摸不着和无从掌控的存在,而同时指信息本身是一系列的符号系统,以资料或数据的形式通过编码和媒介再现并为人们所识别。个人信息中如姓名、肖像、声音、指纹等仅仅是一种信息,由于其无形性,个人信息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得以固定和再现,也就是个人信息必须有载体(介质)。

2 个人住房信息的概念与特征

2.1 概念

个人住房信息作为与住房有关的个人信息,本质上属于个人信息。考虑到本文以规范行政主管部门收集、处理与个人住房有关的个人信息等为研究对象,我们可以将个人住房信息界定为:主管部门在履行房屋交易管理、租赁管理、登记等职务行为过程中,收集的可以直接或间接将特定个人识别,与住房有关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户籍、婚姻状况、联系电话、基础法律关系材料以及房屋权利状况、自然状况等。

个人住房信息既包括个人信息又包括住房信息,是二者的有机结合。个人住房信息作为一个整体可以直接将特定个人识别。个人住房信息中的部分信息,如隐去部分数字的身份证号码信息,在一般情况下不能直接将特定个人识别,但在与其他信息相结合的情况下,也能将特定个人识别,因此这部分信息属于间接将特定个人识别的信息。而单纯的住房信息,因无法将特定个人识别,因此一般不受法律保护。

2.2 特征

个人住房信息除具备“可识别性”等个人信息的一般特征外,还具备以下特征。

2.2.2 内容上具有综合性

个人住房信息包含以下具体要素:(1)直接产生于个人的信息,如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等;(2)与住房有关的信息,如房屋的自然状况;(3)将个人与住房相关联的信息,如房屋权属变动的基础法律关系材料以及房屋的权属状况等;(4)其他信息。

其他信息主要包括:(1)基于房屋与所有权人信息的结合,还可以得知个人住址信息以及个人房屋的财产信息;(2)从房屋权属变动的基础法律关系材料可以得知个人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信息;(3)如果住房为家庭共有,还包括婚姻关系状况信息及另一方配偶的相关个人信息;(4)如果小区业主购买车位,还可能涉及车辆所有权信息等。

2.2.3 功能上具有基础性、多元性

个人住房信息不仅可以作为主管部门调控与管理房地产行业的手段,而且对税收部门制定差别化的税收政策,对金融部门制定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均意义重大。而且,个人住房信息是履行上述职责的基础性要素,可以说如果没有个人住房信息,相关政策与调控手段的效果便大打折扣。

对个人而言,个人住房信息可作为个人对住房所有权或承租权等权利的证明材料等。

2.2.4 调整规范上具有多层次性

个人住房信息本质上属于个人信息,政府机关收集的个人住房信息又属于政府信息,而个人住房信息与登记信息在具体保护的信息要素上较为相似,因此必须处理好《个人信息保护法》、《政府信息公开法》与《物权法》等相关规定之间的关系。

我们认为,个人住房信息及以此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应当具备开放性,理想的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应当将主管机关在履行房屋管理过程中获得的与住房有关的个人信息包含在内。同时,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还应逐步实现与其他相关系统互联互通。

3 个人住房信息与相关制度的关系

3.1 个人住房信息与登记信息

个人住房信息是能直接或间接将特定个人识别与住房有关的个人信息。登记信息是指在房屋登记簿上记载的信息,包括房地产自然状况、权利状况以及其他依法应登记事项的特定信息,是房地产权属和内容的依据。

登记信息来源于房屋物权变动,是房屋物权变动的必然结果,但主管机关基于房屋物权变动收集的不限于登记信息,还包括基础法律关系材料,如各类合同;另外,房屋租赁虽不产生登记信息,但会产生个人住房信息。因此,从总体上看个人住房信息包含登记信息(如图1所示)。

从图1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是,基于物权变动产生的个人住房信息,从信息来源上看似可分为基础法律关系材料与登记信息,但实质上登记信息的来源也是基础法律关系材料,因此掌握了基础法律关系材料,也就掌握了基于物权变动的个人住房信息。

二是,考虑到我国房屋登记制度以申请为原则,因此在理论上与实践中也会存在只有基础法律关系材料而无登记信息的情形。如开发企业与购房人签署房屋买卖合同,房屋买受人不申请办理房屋所有权移转登记。

三是,登记信息既包含个人信息又包含住房信息,因此登记信息属于能直接将特定个人识别的个人信息。

四是,基础法律关系材料所包含的个人信息与住房信息在外延上大于登记信息所包含的个人信息与住房信息。

因此,所包含具体信息要素的多少是登记信息与个人住房信息的重要区别,但并非二者的核心区别。二者的核心区别在于基于价值取向不同所产生的一系列差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1 价值取向

登记信息主要是落实《物权法》公示公信原则,以实现维护不动产交易安全的价值取向。

个人住房信息本质上属于个人信息,考察境外关于个人信息的立法规定,可以发现其功能大致包括满足政府行政管理需要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两个方面。因此,个人住房信息以实现个人住房信息主体的权利保护与满足政府对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的需要之间的平衡为价值取向。

3.1.2 基本原则

登记信息是落实公示公信原则的重要手段,因此以公开为原则。

个人住房信息作为个人信息的组成部分,应当遵从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有关原则。如数据质量原则、目的特定原则、使用限制原则、个人参与原则、责任原则等。

3.1.3 信息来源

登记信息主要来源于业主申请房地产物权变动的登记行为。

个人住房信息既可以来源于主管机关的收集行为,通过此类行为收集个人住房信息应有法律的明确授权;又可来源于有关企业基于与信息主体之间合同的收集行为。

3.1.4 作用领域

登记信息产生于登记行为,关于登记行为的法律性质我国理论上存有争议,总体来说有行政行为说、民事行为说以及双重属性说。行政法学者多持行政行为说,民法学者多持民事行为说或双重属性说。最高人民法院认为,我国不动产登记本质上是一种外部具体行政行为,是一种羁束性行政行为。但登记信息产生之后,还主要是在民事领域发挥作用,以维护平等主体之间的交易安全为主要目的。

来源于政府机关收集的个人住房信息,主要在宏观调控领域发挥作用;来源于企业收集的个人住房信息,主要在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方面发挥作用。

可见,登记信息基于行政法律关系产生,但主要在民事领域发挥作用;基于政府机关收集的个人住房信息,产生于行政法律关系中,并同时在行政管理领域发挥作用。

3.1.5 主体权利

在登记信息法律关系中,信息主体享有以下权利:查询、复制、修改。

在个人住房信息法律关系中,参照欧盟《个人数据保护指令》的有关规定,信息主体享有以下权利:查询权、修改权、知情权、异议权、损害救济权等权利。

3.2 个人住房信息、登记信息与政府信息

根据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2条的规定,“本条例所称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从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由政府机关收集、处理的个人住房信息、登记信息属于政府信息,因此个人住房信息、登记信息如何适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就是我们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关于登记信息的公开制度,《物权法》有明确规定。根据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原则,不适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个人住房信息属于政府信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除外条款中有关于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不得公开的规定。我们认为,个人住房信息虽不属于个人隐私,但也应当属于不得向社会公开的政府信息。具体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3.2.1 立法目的

《政府信息公开法》的立法目的主要是保护公众的知情权。保障公众知情权的目的,在于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

个人住房信息属于个人信息,虽然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但境外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主要是实现个人信息自决权与个人信息利用之间的平衡。

3.2.2 制度价值

政府信息公开的目的在于加速政府信息的自由流动;《个人信息保护法》目的在于保护个人信息不被随意收集、处理等。

正是基于上述两点根本区别,境外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对二者采取了分别立法的模式;而且有的国家在《政府信息公开法》中通过除外条款保护个人信息。

如美国关于政府信息公开有《信息自由法》、《阳光下的联邦政府法》,关于个人信息保护有《隐私权法》;日本关于政府信息公开有《关于行政机关保有的信息公开的法律》,关于个人信息保护有《关于行政机关保有的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等。根据美国《信息自由法》的规定,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原则上不公开,日本《关于行政机关保有的信息公开的法律》则规定关于个人的信息原则上不公开。美国模式可以总结为“隐私型”除外条款;日本模式可以总结为“识别型”除外条款。但实质上二者并无本质差别,因为在美国个人信息就是隐私,美国也是通过《隐私权法》保护个人信息。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只规定涉及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原则上不得公开,但没有明确释义。通过前文理论部分的分析,我们得知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中,隐私的概念很宽泛,个人信息包含在隐私概念内;在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中,明确区分隐私与个人信息,大陆法系的隐私大致相当于美国传统隐私的概念,即独处不被干扰的权利。我国作为传统的大陆法系国家,为保持权利体系的明确性以及明确不同权利保护范围的边界,我们认为将隐私权解释为独处不被干扰的权利较为可取,同时赋予个人信息主体独立于隐私权的信息自决权以保护信息主体的利益。由此,我们认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这一规定欠缺合理性,这一规定没有做好政府信息公开与个人信息保护的衔接,为解决这一问题或者通过将来修法时进一步完善,或者待《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时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齐爱民.拯救信息社会中的人格.个人信息保护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2].范姜真媺.他律与自律共构之个人资料保护法制——以日本有关民间法制为主.东吴法律学报.第21卷第1期

[3].齐爱民李仪.论利益平衡视野下的个人信息权制度.法学评论.2011.3

[4].周汉华.个人信息保护前沿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10

[5].周汉华.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及立法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6

[6].王利明.隐私权概念的再界定.法学家.2012.1

[7].刘德良.论个人信息的财产权保护.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

[8].尹田.论法人人格权.法学研究.2004.4

上一篇:高级技师资格申报表下一篇:海南省预防职务犯罪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