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及特征(教学设计)

2024-05-07

信息及特征(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信息及特征(教学设计)

信息及特征

一、学情分析: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我校学生的主要来源是边疆少数名族地区的学生,学生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没有正常开过信息技术课;当然,也有的学生小学和初中一直都在上信息技术课,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针对以上情况,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对信息的概念有基本的认识,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首先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热情,有了热情学生就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再加以老师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析,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体验正确分析信息的过程和方法,达到知识的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发学生对信息的关注,认识信息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信息的习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

三、教学重点

1、感受丰富多彩的信息

2、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难点

1、信息的具体含义

2、信息案例的理解与运用

五、课时安排

1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我们对于“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社会”这些名词应该不陌生,那么什么是“信息”,“信息有哪些一般特征”,“信息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案例。多媒体投影“丛林历险”案例内容和要求

丛林历险

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两千克;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千米的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

问题:每个队员应带哪三件物品比较合适?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选择,在1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供同学们选择的物品有军刀、打火机、指南针、枪、水、干粮、帐篷、睡袋等等)

学生活动: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说出讨论的结果。(学生的热情很高,场面气氛非常好)

教师活动:好!请大家安静下来。我们一起来寻找比较合适的答案:军刀、打火机和指南针(它们分别代表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物质资源为我们提供了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必要材料,能量资源为我们提供各种形式的动力,信息则为人类学习和各个领域的生产提供了素材和知识来源。)

在老师的提示下(师生一起探讨),得出一个结论:人类生存的三大要素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物质和能量,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学生都能理解,但关于信息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学生理解就只是停留在表面了,不能深入。在这种情况下,我及时转移学生的视线,调转学生的思路,推出“感觉剥夺实验”。

多媒体投影“感觉剥夺实验”内容和要求。

感觉剥夺实验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感觉剥夺实验”。该实验要求被测试者安静地躺在实验室的一张舒适的床上。实验室内一片漆黑、非常安静,被测试者看不见任何东西,也听不到一点声音。被测试者两只手戴上手套,并用纸卡住,吃的喝的都事先安排好了,用不着被测试者移动。总之,尽量剥夺被测试者的所有感觉信息。实验开始时,被测试者还能安静的睡着,但稍后,被测试者开始失眠,焦躁不安,急切地寻找刺激,想唱歌,吹口哨,自言自语,用两只手套互相敲打,或者用它去探索这间小屋。虽然被测者每天 可以获得丰厚的报酬,但是这也难以让他们在实验室中坚持3天。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感觉剥夺实验”告诉我们什么呢?同学们能不能在没有信息的环境中生活呢?

师生讨论得出结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除了必要的物质和能量外,还要有信息。信息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也是基本需求。物质、能量、信息是构成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

丰富多彩的信息

教师活动:同学们先来看看这张图片,大家从图片中能获得哪些信息?投影出运动会的一幅图片。

学生活动:请一名同学回答问题,其他同学点评补充上面的问题。

教师活动:想一想,今天你获得了那些信息?

学生活动:起床的闹钟铃声、早餐的味道、今天的课程安排、上课下课的铃声、教师讲课的内容等(学生回答问题,互相补充)

师生小结: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凡是通过眼睛、耳朵、舌头、手等感觉器官感受到的事物及其变化,都是信息。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简而言之:信息是指数据、信号、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

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关于信息的理解 活动一【讲授】载体依附性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也有自己共同的特性,下面我们就把它们的特性找出来。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信息依附于纸张,物体的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没有。

师:同一种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而存在吗?

生:(齐)可以。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信息必须依附于某一媒体才能进行传播;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具有可传递、可存储的特点。常见的信息载体:语言、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等。因此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师生小结:(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的特点。

活动二:价值性(推销员的故事)

有两家鞋厂分别派了一位推销员到一个岛上推销鞋,他们上岛后发现岛上居民一年四季都光着脚。一家鞋厂的推销员失望的给公司拍电报:“岛上无人穿鞋,没有市场。”然后他就回去了。而另一家鞋厂的推销员则心中大喜,他也给公司拍了一份电报:“岛上无人穿鞋,市场潜力很大,请速寄100双鞋来。”他把凉鞋送给了岛上的居民,岛上的居民穿上之后都觉得很舒服,不愿再脱下来,最终他为公司赢得了市场。师:从以上事例中,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吗?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我们获得的信息? 同一个信息对不同的人,它的作用是一样的吗?

生:信息对人们是有用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物所获得的信息是不一样的。

师生小结:信息是有价值的,要以积极开拓的心态去使用信息,才能发挥信息的价值,信息的价值只有被人们使用才能体现出来——价值相对性;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但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读书以明理);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就是信息提高了军事能力)。比如:旅游信息、油价信息、中考信息这些信息都具有价值的相对性。

活动三:时效性(事例两则)

[事例一]:从前,有两家人是邻居,王家卖油、张家卖日历。王家媳妇每次卖油时都会偷偷省下一钱油,到年底时,就积攒了一罐油,再卖掉它,就有了过年的钱。而张家媳妇看在眼里十分羡慕,也学王家媳妇的样子,每个月也都偷偷省下一本日历,可等到年底却没换到钱?为什么?

分析:油代表的是物质,而日历代表了信息,信息的效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渐渐失去效用。

事例二:李小姐看到一个海报,说是百货大楼服装八折销售,于是兴高采烈的去大楼购物,可是到了大楼,李小姐却很失望,为什么呢?原来大楼是为庆祝建店二十周年而搞的三天打折销售活动,现在活动已经结束了。

分析: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时效性比较强的信息有:交通地图、天气预报、通知等。活动四:共享性(假设两则)

师:假设小王有一个苹果,小明有一个橘子,他们互相交换一下,小王有什么,小明又有什么?他们每个人的手里面的物品有没有增多?

生:小王有一个橘子,小明有一个苹果。他们手里面的物品没有增多。师:我们再来假设小王和小明同做一道数学题,小王有一种解题方法,小明也有另一种解题方法,他们互相交换解题方法后,他们每个人有几种解题方法?有没有可能他们每个人知道的解题方法会更多。

生:他们每个人至少有两种解题方法。他们的解题方法有可能增多。

展示萧伯纳的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个思想,我也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我们就都有了两个思想,甚至更多。

师生小结:信息具有共享性是信息区别于物质的一个重要特征。物质交换后,交换双方拥有了对方的物质,自己不再拥有原来的物质。而信息的交换是双方都享有被交换的同一个信息,而且可以被多人多次重复使用,不会损耗和消失。活动五:真伪性(诸葛亮的“空城计”)三国时期,谙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一半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儿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师:从这个故事中你们能感受到什么吗?

生:诸葛亮很聪明,利用信息的真真假假打了一个大胜仗。……

分析: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特别精彩的一个计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空城计是一种“虚而虚之”的心理战术,在战争的紧急关头和力量虚弱的情况下运用这种战术,故意以空虚无兵之势示敌,就可能使敌人疑中生疑,怕中埋伏,从而达到排危解难的目的。[总结]:真实而准确的信息可以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实现信息的价值。而不真实的信息,不但不能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决策,反而可能会带来严重的错误。

虚假广告、中奖的短信,都是反映信息真伪性的例子。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1、2题全班同学一起做;

3、题由前面两组同学做)

1、对于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信息是可以处理的 B、信息是可以传递的 C、信息是可以共享的 D、信息可以不依附于某种载体而存在

2、“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大家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两种思想,甚至更多”这体现了什么?()

A、物物交换 B、信息的时效性 C、信息的价值性 D、信息的共享性

3、案例:张三拿了一张1998年广州市的旧地图去找广州的某个地方,结果费了很多时间还是没有找到。这个案例说明了信息的()A、传递性 B、时效性 C、价值相对性 D、真伪性

二、分析下面事例,反映了信息的什么特征(前三句全班同学都做,后两句由后面的几组同学做)

1、真假难辨(信息的真性)

2、老黄历看不得(信息的时效性)

3、一传十、十传百(信息的传递性)

4、玉不琢、不成器(信息的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5、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信息的共享性)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信息的重要性,学习了它的五个重要特征(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真伪性)。

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信息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获得真实的信息、如何充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信息、如何加工信息等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信息技术课中不断学习和提高。

八、作业布置

完成课本P4实践(1)表1-1。

篇2:信息及特征(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作为新课程实验教材上海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第一章第一节,具有着开启整章乃至整个必修课程的意义。该节基本上是知识与概念的介绍,没有技能方面的可操作内容,而纯粹靠讲授进行教学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容易让学生在第一节课就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兴趣打折扣;另外,初看教学内容,也很难渗透过程、方法、情感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如何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即充分理解“信息”这一抽象的概念,又能感受到信息技术课的趣味性,并初步形成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相适应的信息技术学习方法和态度,是打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关键的第一炮。

在研究了整本教材后,根据《信息及其特征》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案例,采取了讲授法、小组探究法、问答法、现场试验法等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准备好一堂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一体的教学案例。

第一、精心设计情景,巧妙引出物质、能量、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万事开头难”,怎样引出“信息”字眼是一个难点。平铺直叙,没有激情,学生记忆不会深刻,也很难真正理解物质、能量、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我设计的“海军陆战队员原始森林生存实验”情景,任务具体、难度适中、具有挑战、体验过程、富有创造,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眼球,引起他们极大兴趣。学生通过充分讨论、教师引导点评,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世界的三大要素。

第二、学生最难理解的就是信息的概念,我根据教材内容既巧妙地避开了信息的概念,又让学生充分感觉了学习与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让学生有一种信息扑面而来的感觉。

第三、认真仔细筛选学生感兴趣、能接受、能推理的信息案例,将科学知识巧妙地融入人文故事。我花了近3天的时间,找到30多个信息案例,最后筛选出“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诸葛亮“空城计”等经典案例,唤起他们学习

/ 9

的兴趣,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释放他们蕴藏的能量,喜悦伴随着他们探索新的未知世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的主要特征,能够说明信息和载体的关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信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事例的分析,使学生体验正确分析信息的过程和方法;体验认识事物从具体到一般,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发学生对信息的关注,认识信息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信息的习惯,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

三、教学重点

1、对信息概念的理解;

2、能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难点

信息实例的理解与运用。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操练法、演示法、讨论法、指导式探究法等。

六、教学时间:40分钟

七、教学环境:

(1)硬件资源:多媒体室、电子白板或投影仪(2)软件资源: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课件

相关的教学资料(原始森林生存实验、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感觉剥夺实验、诸葛亮空城计故事等)

校园网论坛(供师生在课外继续进行交流)

/ 9

八、教学过程

Ⅰ、情景模拟,激情导入 [7分钟]

1、[教师活动]:用投影显示: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

请三到五名同学自由组合成探究小组(因为是第一次教学,还没分好学习小组),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然后抽选三个小组进行课堂提问。答案分别为:笔记本电脑、钢枪、水;水、饼干、指南针;打火机、水、刀。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问答进行分析,指出三组答案中没有一个理想答案。部分学生在教师分析完答案后就在下面提出新的解决方案:钢刀、打火机、指南针。教师再进一步提示,打火机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能源会用完;第二,会受潮。所以,最后得出一个较为理想的答案:钢刀(获取物质)、火石(获得能量)、指南针(获得信息)。

经过讨论分析后,学生初步得出:人类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要获取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对于物质和能量二大要素,学生容易理解,但是对于信息以及信息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就很难理解了。下面的实验,在保证了人类的物质与能量的前提下,缺乏信息将会怎样呢?

循序渐进,趁热打铁,推出“感觉剥夺实验”。

2、亲历感官剥夺(设计意图:初步理解维纳的观点,感受信息的重要性)做一个简单的小游戏。由两个学生一组到前面来,一个同学表演一些简单动作,让另一位蒙上眼睛的同学猜那位同学做是什么动作?经过多组实验,结果这些同学都不能准确猜出对方做的什么动作。

[教师活动]:睁开眼睛可以看到任何事物,因为闭上眼睛切断了视觉信息的来源,就不能接收到视觉的信息了。

/ 9

[总结]: 由原始森林生存实验与感官剥夺实验,总结出结论:信息与物质和能量一样,是我们生存的保障,丰富多彩的生活是离不开信息的。

Ⅱ、探究新知 [19分钟]

1、感受信息:

出示图片(下图),分析图片中所带来的信息(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运动员比赛场景;奥林匹克运动会徽标;2008年奥运会口号。

[教师活动]:通过以上同学们对信息的了解,同学们能说一说信息的定义吗?其实信息的定义到现在都还没有一个特定的、公认的定义。

2、选取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信息的说法

香农:信息(作用)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指的是通过信息,来加深对事物本质属性的了解和认识。

维纳:信息(本质)是“区别于物质和能量以外的第三类资源”。钟义信:信息(内容)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

[学生活动]:接下来,请同学们说说身边都有哪些信息?这些信息是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呢?

/ 9

(同学回答:树叶变黄,秋天到了;看新闻:可以了解各地发生的大事;气象云图:分析可以预测天气信息;谈论昨天晚上的球赛等)

[教师活动]:对,同学们说的很对,同学们说的这些呢有的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信息,有的是要通过加工后得到的信息。直接感受到的信息就是人通过自身的感觉器官来感受的信息,比如说眼睛看到的树叶变黄,耳朵听到的老师的讲课,音乐等。加工后得到的信息,就是人们对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加工和整理后获得的信息,再以不同的信息载体表现出来。如像刚才同学说的气象云图、报纸杂志等。

[教师活动]:通过从不同角度对信息的描述与分析,可以发现信息具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3、信息的基本特征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信息经典案例中去体会信息的基本特征”。按照普遍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依附性、真伪性的顺序进行教学。(1)普遍性、价值性

[教师活动]:刚才我们举了很多的例子,知道了信息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无时无刻,无所不在,已经了解和感受到了信息的普遍性。现在咱们再举一个例子:教师用投影仪显示“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故事的内容是: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却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这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美国“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买来一看,追悔莫急。

问题:那7个字是什么?” [学生活动]:三个学生进行回答。

[教师活动]:给出答案:“中国将出兵朝鲜”。由此故事引出信息的价值性。

(2)时效性

[学生活动]:分析以下案例,探讨信息具有信息的什么特征?

/ 9

李小姐看到一个海报,说是百货大楼服装八折销售,于是兴高采烈的去大楼购物,可是到了大楼,李小姐却很失望,原来大楼是为庆祝建店二十周年而搞的三天打折销售活动,现在活动已经结束了。

[教师活动]:总结信息的时效性。

(3)共享性

[教师活动]:通过投影演示。把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的文件分别复制到硬盘、优盘、移动硬盘、光盘,把不同的目的盘发给不同学生。

[学生活动]:让这些学生分别打开文件,发现存储在里面的内容(信息)不丢失。

[教师活动]:总结信息的共享性。

(4)依附性

[教师活动]: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内容依附于文字,新闻、报道、气象信息依附于广播电视、网络、收音机等,老师讲课的内容依附于声音,大家的表情依附于我们的脸皮而存在。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还能举出其他信息依附于载体上的现象吗?

[学生活动]:(讨论)古代的“烽火传情”,海报,黑板报等等 [教师活动]: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的事例呢? [学生活动]:(讨论)找不到。[教师活动]:这说明了什么?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要依附于某种载体(信息的依附性)。

(5)真伪性

拓展训练:[教师活动]:教师用投影显示诸葛亮“空城计”,请学生思考信息还具有什么特征?

[学生活动]:小组探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点评答案,提出信息的真伪性特征。

Ⅲ、课堂练习[3分钟]

1、请将下面有关信息特征的资料连接

A信息的时效性 a课程表和时间表

/ 9

B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 b大家一起看球赛 C信息可以被储存和保留 c《功夫》影碟 D信息的传递性、共享性 d找路时,使用旧地图

2、脑筋急转弯:李先生看到报纸上一则信息“今明两天到金鹰家电市场购买空调1台可获得350元优惠券”。于是,李先生便前往购买,却被告知不能享受优惠,为什么?

(因为他过期了,体现了信息的时效性)

Ⅳ、课堂小结 [1分钟] 今天,我们共同参与了一系列的信息活动,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信息,了解到了信息的基本特征:普遍性、依附性、共享性、价值性、时效性、真伪性。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往往就是先机、是财富,要准确地把握有价值的信息为我们服务。接下来我们将利用整个学期的时间学习处理各种信息的技术。

九、课后反思

这是初中升入高中后的第一堂信息技术课,感觉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太多太多,而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仅有限而且更具有层次性。本堂课通过情境式引入以及对各类经典案例分析,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式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感觉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由于是第一堂课,学生在分组协作学习方面表现不够积极、主动,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十、课后练习

1、下列不属于信息的是()

A、报纸上刊登的新闻 B、书本中的知识

C、存有程序的软盘 D、电视里播放的足球比赛实况

2、下列哪些不是说信息的价值()

A、读书以明理 B、知已知彼,百战百胜

C、书中自有黄金屋 D、春雨贵如油

3、我们用福娃吉祥物来宣传和传递北京2008奥运会信息,这突出了信息的()A、共享性 B、时效性 C、依附性 D、价值性

/ 9

4、萧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各有两种思想。请针对萧伯纳这句话,谈谈你的理解。

6、查阅相应资料,请尝试理解信息的一到两种定义;

7、请查阅资料,举例说明信息的价值性、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真伪性特征。

附:板书设计 绪言

一、信息及信息的特征

1、信息的概念:

① 香农学说: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

② 维纳学说:信息是区别于物质和能量以外的第三类资源。③ 钟义信学说: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

2、信息的主要特征:

普遍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依附性、真伪性 点评:

本教案以贴近学生实际、喜闻乐见的案例入手,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学生活动为主线,采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体例,让学生在实践体验、取得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归纳出了:从三种不同角度去理解的“信息的概念”、“信息的主要特征”等知识点,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生活和技术以及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的“在做中学,寓教于活动,寓学于活动”的思想。本教案内容偏多,容量偏大,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校情、学情进行适当地取舍。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教师应加强

/ 9

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加强对课堂的组织和管理,将教案中的教学方法和思想落到实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篇3:信息及特征(教学设计)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 会计的电子化、网络化已经成为现代会计的重要趋势。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使传统会计从理论到实践发生了深刻变化, 体现出许多新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会计信息的实时化和集成化。

传统会计主要是事后的静态核算, 会计信息滞后。在网络环境下, 发生交易的数据通过网络传递直接下载到会计应用程序中, 使得从原始单据到生成最终会计信息的过程瞬间就可以完成, 所需的会计信息随时都可以获得, 会计信息的搜集、输入、处理和提供实现了实时化。同时, 在这种环境下企业的管理将变成以知识和信息为核心的管理。这就要求企业信息高度集成, 会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这种集成提供了可能。企业通过网络化的集成管理, 可整合企业的财务资源, 提高企业竞争力。

二是会计理论、方法和信息的多元化。

在网络技术下, 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信息多样, 会计理论、内容、目标呈现多元化特征。会计假设得到扩展, 多主体、多币种、不等距会计期间成为可能和必要, 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并存, 历史成本与重置成本并存。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功能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会计核算能够多种方法并用, 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网络技术提供了多元化会计信息的功能, 使多元化会计信息真正成为现实。

三是会计核算的简捷化和动态化。

在网络环境下, 从会计凭证信息到生成财务报告都由具有强大计算功能的计算机来完成, 人工干预大大减少, 削减了手工方式下会计处理过程的诸多环节, 使核算过程简捷化。计算机还承担起存货计价、成本计算和计提折旧等复杂的核算工作, 把人从繁杂的手工会计核算中解脱出来, 传统的手工会计处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企业的许多业务可以通过网上交易来实现, 出现了电子单据、电子货币。随着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开通, 结算渠道更为畅通, 异地汇划资金实现了逐笔实时处理, 资金全额清算。各种数据实现在线输入, 电子货币自动划转, 使会计核算从静态变为动态的实时核算。

四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开放化和智能化。

由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大量的企业会计财务信息发布到公共信息平台, 特别是企业外部的各个机构、部门可根据不同的授权, 在线访问、查阅企业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系统由封闭走向开放。网络时代的会计系统可以理解为一个由人、电子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数据及程序等有机结合的应用系统。它不仅具有核算功能, 而且具有控制功能和管理功能。所以会计系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模拟手工方式的“仿真型”系统, 而是一个人机互动的“智能型”系统, 它使会计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 使会计职能向深层次延伸。同时网络会计表现出来的实时性、集成性、简捷性、动态性、开放性等技术特征, 又为智能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在网络环境下, 会计系统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新型的信息处理工具置换了纸张、笔墨和算盘等传统工具。这种对传统会计制度、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变革对会计学科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基于网络环境的会计教学理论探索

1. 信息网络环境对传统的会计教学思想和方式的影响。

所谓多媒体网络教学是指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通过多种媒体教学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共享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特点是, 资源共享、交互性强、多任务。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是, 丰富生动的教学资源, 友好的人机界面,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 查找资料, 分析归纳, 得出结论, 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也必将导致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

长期以来, 会计教学存在着“唯师是从”的观念,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 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 是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权威, 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教师们偏重会计理论研究, 忽视了会计教学理论探索。规范性的教育阻碍了教师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对新的信息化工具的运用还有一定的困难, 课堂教学呆板、枯燥乏味。因此, 会计教师必须尽快从“专业型”角色, 转变为具有一定教育理论素养的“教学研究型”教师。网络环境下未来会计教师的角色应该定位于学习的组织者和学生的辅导者。建立“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积极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 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向教师提问, 提倡富有理性和健康人文精神的争辩,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为此, 教师除了需要掌握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外, 还需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掌握新的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理念的变革推动着教育方法的变革, 也必将对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带来冲击。目前我国各类院校会计专业中占统治地位的教学方法仍主要是靠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单向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是压抑的、沉闷的, 缺乏兴趣及挑战性, 师生的创造力在课堂上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网络化时代的会计教学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将多种学习方法组合在一起, 进行以自学为主的知识吸收、消化、创新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光盘提供的多媒体课件或直接从互联网上浏览或下载与会计专业有关的互动式网络课程的网页开展自学, 根据需要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课堂教学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 开展在线讨论;教科书和专业辞典用于会计课程的学习辅导, 利用在线的测试随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便使学生随时掌握学习进度。课后, 学生可通过E-mail、网上论坛和即时通讯等网络信息工具进行多群体的互动学习活动。传统的单向传授式的学习模式正在逐渐被协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双项互动的新型学习模式所替代;传统单一的教学课堂, 正在逐渐被教学课堂、校外专业实践、校内课外学习活动和网络学习课堂相整合的新型教学课堂所替代;较为单一依赖教科书的教学内容正在逐渐加强教科书以外的拓展知识和实践活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将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变革人才培养模式。

2.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特点。

在网络环境下, 知识突破了书本的限制, 不再以“点”的形式呈现, 而是以“流”的方式传递。网络不仅能通过文本、声音、图像等多维信息刺激人的感官, 加深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 而且还可以通过影像、声音、三维图形模拟现实情景, 使学习者在接近真实的学习情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建构主义理论支持下的网络教学, 是全新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 是在教师的有效组织管理下, 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开放性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教师不再成为知识的权威。

在网络环境下, 谁拥有网络, 谁就拥有知识,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和载体, 学生的思维敏捷、兴趣广泛, 电脑操作技能强, 获取知识快, 他们完全有可能在某方面拥有比教师更多、更深刻的会计知识。因此, 在网络环境下, 教师不再是讲演者、权威者, 而是研究者、引导者、合作者。

二是课堂教学策略转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讲授者, 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是教学的客体, 教学策略主要围绕如何教而定,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在网络环境下, 师生关系将发生转变, 学生自己上网搜索知识, 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策略应围绕如何学而定。

三是教学过程转变。

网络环境下教学主体发生改变, 会计教学过程就从教师的逻辑分析过程转变为面向问题的共同探究过程。网络信息丰富, 学生自己能够获取知识, 教学活动就从教师的讲授活动转变为人机互动、生生互动,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教学程序, 选择教学资源, 指导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 收集信息分析问题, 寻找线索解决问题。

四是教学组织形式改变。

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形式主要是个别学习、在线交流、小组讨论, 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就由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面向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和面向知识运用的实践活动。

3.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学科教学模式。

根据网络环境的特点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以及会计学科自身的综合性、开放性、区域性、实践性, 我们将网络环境下的会计教学模式表述为“情境设计—问题展示—自主学习—结论形成—网上测试—问题拓展”六个环节。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它保留“传递—接受”教学活动进程, 同时吸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在“传递—接受”教学活动进程中, 通过网络而进行的“人—机”交互或“人—人”交互, 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发现, 让每一位学生实际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学生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的, 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水平不同程度地“创造”出知识和能力, 从而实现了个别化教学;此外, 这种教学设计模式使学生主动地从课堂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 通过访问相关知识网站获取所需资料, 进行研究性学习,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一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创设多样化的网络学习环境。

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创设的学习情境, 包括真实性情境、问题性情境和虚拟性情境。多样的学习情境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从学习情境中, 让学生发现与总结出探究性的学习问题, 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网络学习环境必须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支持, 除了教材提供的文本、图像以外, 教师设计的一些与学习主题有关的媒体资源和相关网站学习资料, 如图片、文字、动画、音频、视频文件等, 都是学生很好的学习载体。

二是培养学生自主、协作、探究式的网络学习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外在信息, 而是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 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首先应该是自主学习者。在未来知识经济社会中, 个体发展水平, 将取决于不断利用新信息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 而非他固有的知识水平。因此, 在网络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 更关注学生自主学习。

三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建构主义理论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利用网络教学功能, 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中, 各抒己见, 发表自己的见解, 体现自己的思想, 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提高。同时, 教师运用网络技术 (BBS) 创设交流学习思想的学习讨论区, 结合传统的语言交流协商, 营造出崭新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时间与空间, 激发学习兴趣与欲望, 投入到知识求解和问题探究中, 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 迸发出学生思维中崭新的思想火花。

三、网络环境下的会计教学方法

1. 研究型教学法。

网络信息时代催生研究型教学方法。研究型教学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 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着眼于学生终生的发展。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学习、生活及社会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借助于网络来进行和完成的。教师选择合适的课题在网上发布, 学生在网上选择课题和导师, 然后在网上与导师进行交流, 确定课题的研究范围和成果形式。经过网上的资料收集, 分析判断, 以论文的形式在网上发布。这种过程可以是某个学生独立完成, 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完成。同一课题的学生在网上发布成果后, 教师再组织他们讨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如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教学法的实施可通过建立研究型课程学习网站的形式, 即根据会计、财务管理学科内容及当前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研究热点问题建一个研究型课程学习网站, 该网站主要模块见表1。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型教学使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完全实现了网上交流。

2. 基于资源库的教学法。

这里的资源库是指根据我国各高等院校现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组织的教学资源库。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库进行备课、制作教案、制作演示文稿、进行演示实验等, 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网上练习、网上提问、模拟实验、拓展阅读等。“立信会计网络教学资源库”就是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库开发的一个新的探索。它的突出特点表现在: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科为主”的新型理念, 以学校精品课程为单位, 提供丰富的导航机制、高效的检索与查询, 让学生方便快捷地查找到所需的各种知识模块。

3.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

该方法是就某一问题教师发动学生网上共同参与, 可以分组并进行组际交流。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以完成具体的任务为线索, 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 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 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任务驱动教学可以在一节课内完成, 也可以在若干节内或课外活动中完成。它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 或者说带着要解决的问题去搜集资料、阅读资料、进行实验或实践。由此看来, 任务驱动教学必须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或问题挂钩, 通过探索问题或完成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创建拟真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感觉到任务的真实性。学生带着任务或问题, 自主地进行学习, 通过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 学生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经验, 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信息网络为此提供了条件。

4. 专题学习网站法。

专题学习网站是由学习小组自行开发的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网站。推动学生开发专题学习网站旨在促进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和自主式学习。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高等教育进行教育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 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 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 实现全面发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专题学习网站正是一种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是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重要转变, 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自身潜能和有利于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的教育环境。例如高级财务会计及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中共同涉及到的“衍生金融工具”就可以建立学生专题学习网站, 设立相关知识的模块, 包括衍生金融工具在世界各国的应用、衍生金融工具一览表、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会计处理、衍生金融工具的国际会计准则、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理论研究等。

5. 跨专业教学法。

网络环境下的跨专业会计教学是任课教师在结合本专业教学的基础上, 适度地参与到与会计相关专业中去。跨专业教学是整合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网络环境使跨专业教学来得更加方便和易行。这种方法把会计问题放在各专业教学的宏观视野下加以审视, 解决了学生的思维整合问题。由于传统的分专业教学将学生的思维人为地割裂开来, 各专业教师都强调本专业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 不重视或根本不关注与其他专业的横向连接和沟通, 使学生疲于应付。通过这种方式, 一是使学生的整合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二是消除教师只关注自己本专业教学的心理壁障;三是解决学生体验知识的需求。基于网络环境下跨专业会计教学不仅在于能够提高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增加学生对各专业知识的体验。这里把ERP (企业资源规划) 引入到会计教学中。ERP教学是建立在ERP这种新型的管理工具之上, 以学习小组为教学 (学习) 对象和考评对象来组织教学 (学习) 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将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信息管理等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成一个学习小组, 模拟企业团队人员, 根据不同角色, 分工协作, 使学生在与同伴及教师的交流过程中, 扩展知识、发掘概念, 实现知识互补。

四、结束语

信息网络环境下的会计特征表现为会计信息的实时化和集成化, 会计理论、方法和信息的多元化, 会计核算的简捷化和动态化以及会计信息系统的开放化和智能化, 这对传统的会计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并使新环境下的会计教学表现出一些新特点。网络环境下的会计教学方法应该是与之相适应的研究型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 基于资源库的教学, 学生专题学习网站和跨专业教学等。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 新型教育环境推动着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 会计教学必须积极应对新型教育环境下出现的各种问题, 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 以适应新环境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许家林.中国会计教育的现实环境与未来走向[J].理工高教研究, 2002 (5)

[2].张军波.会计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5 (1)

[3].马晓彤.论网络环境下的会计特征[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04 (3)

[4].袁一达.我国高等学校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信息化, 2006 (21)

[5].夏勇.网络环境下的会计教学方法浅议[J].新西部 (下半月) , 2007 (1)

篇4:信息及特征(教学设计)

摘 要 近年来,学生的体质问题成为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的问题,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体育课是增强学生体质、调动学生运动积极性、建立终身运动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采取恰当的措施,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本文就体育教学信息化的时空特征和建构走向展开探讨。

关键词 高校教育 体育教学 时空特征

我们正处于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体育教学方式和体育教学环境带来了很大影响,体育教学应该紧随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脚步,就必须恰当的运用体育信息化这个制高点,体育教学在向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特殊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时空特征”。分析高校体育教学和信息化相结合的时空特征及其含义,以此为基础分析体育教学信息化的建构走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一、信息化和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时空特征及其含义

第一,高校体育教学将受到信息化推动的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的深远影响,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说,其与信息化技术的结合,体现在教学空间和时间的变动以及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体育教学中空间和时间因素发展的把握与认同。体育教学的跨越式发展,重点在于时间上的创新和学习的统一,以及空间上延伸和压缩的统一及其转换,在失控上强调开辟未来的时间向度,实现知识、经验和价值的重组;第二,信息化带来的网络沟通会导致流动性和瞬间性,这是高校体育教学空间和时间的重要特征,信息化技术让教学摆脱了空间和时间限制,将体育教学中难以重复的动作、技巧等采用信息化技术整合到网络上,因此,无时间的时间和流动的时间,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信息化技术造成的时空结构变动,促进了高校体育教学的空间和时间重组,信息化成果的创新和扩散,以及体育信息资源的配置和流动,让高校体育教学的空间、时间变动和重组成为可能,而体育教学空间时间的变动重组,又让高校体育管理模式能够脱离空间距离,实现对体育信息资源和关系结构的规则化控制;第四,信息化导致的时空结构变化,促进了体育教学在空间上的整体发展,网络具有宽容性、开放性等特点,能够打破地域信息的狭隘性和封闭性,实现资源共享,同时网络还具有一定的信息活动规则,在某个时空中网络是相对稳定的。对于欠发达地区,信息化代表时空压缩,对于发达地区,信息化代表时空延伸,延伸和压缩的相互转化,让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体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

二、体育教学信息化的建构走向

(一)体育主题知识库的构建

构建体育主题知识库,有效实现体育教学和信息化的结合。体育主题知识库也就是体育教师以体育教学的内容为标准,将不同时空的知识、信息组合起来,形成某种知识信息结构,实际上是以自身独特的组织特性形成的一种特定知识的网络结构,是一种非线性结构,包括信息技术以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体育主题知识库应该包括的内容有:体育实践经验,体育实践活动,与体育教学有关的书籍、文件和资料,针对体育教学开展的学术活动和学术研究以及与体育教学有关的信息网站等。

教师要组织学生学习体育主题知识库,第一是做好信息交流,体育教师应该与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交流,提高体育信息的流动性,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体育主题的相关信息知识;第二是积累经验,高校体育教师应該通过网络共享教学经验或者学习吸收他人的教学经验,对自己的教学做出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第三是做好资源整合,使用网络收集与高校体育教学有关的信息资源,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体现体育学习的情境;第四是运用虚拟显示技术,将与体育教学有关的信息和多媒体资源整合到互联网上,构建与体育教学有关的数据库和虚拟情境,促进体育教学向实践性、时效性发展。构建体育学习主题知识库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高校依据自身情况建立信息资源网站;在图书馆或者学校网站上,以运动项目分类构建主题知识素材库;体育教师也可以自己创建个人网站或者教师小群体网站等。

(二)以体育教学为基础设计教学

体育教学是一种讲究感觉、体位的运动项目,教学设计应该突出体育的动作技能和动作技能的生理机制等,寻求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之间的结合点,对于体育教学设计来说,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是难以体现出阶段性的教学效果的,因此需要将信息技术和体育教学的过程结合起来。学生学习体育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内在发展需求,学习体育的过程可以分为若干个方面:不同空间资源的学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有价值的教学信息,并将它转化成学生学习的经验,为学生创建一个全息性的、典型性的学习环境;时间进程学习,运用多媒体网络,将教学活动的经验融合到学生目前已有的学习经验中;时空统一学习,教师应该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开辟将来学习的时间向度,促进学生将已有的内在经验进行再组织,并形成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

(三)精心设计教学课件

体育教学活动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体育知识结构,学生对体育运动和技能的理解,是在已有的认知和成果为起点,在教学环境中获取知识和经验。例如在“单杠骑撑前回环”中为何要“直体前跨”的动作,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投掷铅球的距离和铅球出手的高低、角度和速度都有很大关系,对于这个部分的教学课件设计,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创建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同时运用丰富的多媒体材料如图片、短视频等代替教材中静态的文字和图片,让学生对体育动作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教学课件的设计应该以学生已有的认知为基础,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有梯度、有层次的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经验和知识技能的横向整合。将一项运动中复杂的技能和简单的技能整合起来,将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跳远助跑和短跑加速的教学中,教学课件应该将重点放在两个动作的节奏、结构、之间的相似性,用技术各自的特点引导学生革新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对自己获取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反复的诊断,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路径,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就能够形成一个个联系紧密的知识框架,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并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四)利用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仿真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对于体育动作教学有很大帮助。例如在短跑摆臂动作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网络让学生观察技术动作,与虚拟身体进行交互,感受身体各个部位的动作和发力状态,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观察正确的运动姿势,还能理解运动时的肌肉构造原理,了解了短跑摆臂时身体肘关节、肩关节和腕关节的最佳动作角度。运用虚拟技术开展教学,学生能够获得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

(五)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学习主题的研制过程

案例研制就是先规划案例,然后进行案例设计并应用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不断的反馈、评估,让教学案例更加完善,案例研制依靠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效率和质量。案例研制需要难度较大的任务和比较复杂的问题,学生在完成难度较大的任务、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的过程中,由于任务驱动对教学案例进行合作研究和独立探索。例如在篮球后仰投篮动作的分析教学中,教师先要引导学生确立学习主题和学习目标,对案例方案进行设计,明确完成学习任务的期限,然后教师向学生提供学习知识库、资料和相关信息,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察、分析和感受,让学生通过切实的体验,和教师、虚拟人体、学习成员等对话,分析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构建完成的知识结构。

三、结束语

综上,对于高校的信息化体育教学,教师要在深入探讨其时空特征后认真分析其建构走向,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程永春.巧用时空间隔优化体育教学[J].中外企业家.2014(29):116.

[2] 张殿.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1(01):82.

篇5:论述网络信息资源特征及评价体系

[摘要]在网络信息时代,资源飞速发展,各种网络通讯都进入了许多家庭的生活,信息的数量也不断的增加。人们利用各类适合自己的网络信息进行交流,工作网购等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实惠,但是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就是怎样去评价网络信息资源问题,就这样的问题,我个人就此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在网络信息时代,从网络信息应用领域、资源建设方面、技术应用方面,随着资源程度的日益提高,网络资源的极大丰富以及网络传输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网络为平台的信息服务环境正在形成良好的发展趋势。

(一)以网络为传煤:信息的存储和查询更加方便,而且存储信息密度高、容量大,可以无损耗地被重复利用。

(二)以多媒体为内容特征:Internet上的信息资源的存储和处理采用文本,超文本,多媒体和超媒体形式。

超文本形式的信息资源是按知识单元及其关系建立的知识结构网络,它通过网上各节点的连接把相关信息(文字信息、图片、地图和其他直观信息)有机地编织在一个网状结构内,检索用户能够从任何一个节点开始,从不同角度检索到感兴趣的信息,超文本信息资源是人机交互式的,可随时调用,检索和储存信息。

(三)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记录手段:网络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在,可以借助网络进行远距离传播,从而使全球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四)数据结构具通用性,开放性和标准:数据结构的通用性,开放性和标准化使得信息资源易于扩充,各个系统之间易实现互联和互操作。

(五)具高度的整合性,便于多媒体化:易于实现各种网络资源的相互转化和二次开放,在新的平台上形成新的综合性信息产品,便于检索,增加了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

(六)交互性能增强: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交互性,具有潜在活动,也最具表现力。从多方面贴近人们的生活。

二、评价网络信息资源的必要性

人们在利用印本文献信息资源时,一般要对众多相关主题的信息资源进行评价和选择,近两年来,随着因特网的急剧膨胀,人们感到面对网上的海量信息变得无所不适,在网上获取和选择信息愈发困难。第一,网络上信息资源量的爆炸式增长,使得人们从中淘取有用信息的难度越来越大,网络用户不仅在利用网上信息,也在不断地向网上提供各种形式的新信息,网上信息量速度增长迅速,现在,在成千上万信息,工中找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第二,因特网的松散,开放性等特点,决定了网络信息空间秩序混乱,网上信息良莠不齐,真伪混杂,整体质量水平下降,人们选择信息更加困难。

在互联网上,信息不仅很容易被出版,传播,而且也极容易被篡改,许多信息在网上出现不久,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改变而且脱离原意,因此为了用户,我们将不得不对网络信息进行评价以确定其质量。

三、评价网络信息资源目的

一是继续发挥信息服务部门帮助用户选择,利用信息传统功能,通过对网络信息资源评价,了解网上相关科学、专业、主题领域内的学术信息的分布及质量水平情况,从而为有关信息的取舍提供判断依据,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帮助用户选择或直接为其提供最有针对性的信息,为用户实现小投入大回报。

二是通过对相关学科、专业、主题领域内的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掌握各领域中的优秀网站/网页,日积月累,形成各领域优秀网站/网页群,以最终确定本单位(部门)最常用的“核心网站/网页”。目前为止,尚无进行过专门研究,只在个别文章中出现过“核心站点”的概念,但未作解析,我们认为“核心网站/网页”是针对学术网站/网页而言的,主要指这样的一些网站/网页,它们中所含有的学术信息在其他网站/网页中的同类信息相比,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从中可以反映该学科专业,主题领域的最高研究水平,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而且具有较高的相对稳定性和专业人士访问率。

四、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对象主体

从检索的角度来看,网络信息资源主要包括网站信息资源和网页信息资源,我们评价网络信息资源的对象主要也是2个方面,其中,网站信息资源又包括网站和站点信息,网页信息资源包括页面和网页信息,因此,总的来说,评价的对象主体一是具体的网上信息,二是网站/页面。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亦以为基准。

五、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

评价网络信息资源是网络环境下信息,情报服务人员面临的一项全新工作,没有任何现存的经验可供借鉴,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评价,亦没有权威的标准可以利用,一切都得靠自己来摸索,并不断吸取他人的研究成果,近几年来,国内外均有学者在此方面进行着一些有益的探讨。

六、我的观点

我认为,在研究评价网络信息资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有定性的指标,也要有定量的指标,既要全面考虑其外部特征,如网站/网页的稳定性、安全性、外观设计、网页信息的文本格式,文字表达、读者对象、作者及引文等,也要深入研究其内部特征,即信息内容属性。在评价网络信息内容时,传统的评价印本文献信息的指标,依然适用,如信息内容涉及主题的深度和广度,引用数据或事实的准确性,所表达的思想和观点的独创性,新颖性等,同时,还应说明各项指标的适用对象或范围。

七、网络技术与个人

资源的日益丰富,为我们查阅资料提供了便利,很多资料都可以搜索查阅来获取,不必翻阅大量的图书,即省时又省力,省却了我们翻书查阅的麻烦。

篇6: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作为高中信息技术必修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章节的学习,关系到学生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上好本课就要仔细研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所选用的整本高中教材。本节是基础性理论知识,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基础。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现今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性格渐趋稳重,逻辑思维趋于严密,对信息已经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且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经验,但对相关概念缺乏系统提炼和深入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理解并能辨别信息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接观察、案例分析,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判断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信息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求知欲;树立主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并提炼其中与信息相关的内容,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方式。

五、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教师活动:通过幻灯片展示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无处不在,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

导入新课:从今天起,我们将共同学习一门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知识的学科,相信同学们在学习中会受益匪浅。也希望同学们通过对这门知识的学习,都能成为信息社会的小主人。

板书:“无处不在的信息――信息的概念”。

学生活动:听讲、认真观察。

设计意图:提出本课学习的内容,引起学生兴趣。

2、新课讲授

教师活动:出示电子板书。

(1)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个人信息。

(2)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信息?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3)你能总结出信息的概念吗?

人们通过各种形式来互相传递消息,而传递的这些内容就是信息。深件展示:信息的正确概念。

师生反复朗读。

设计意图: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信息传递不同方式的认知,让学生能够自主说出不同方式传递的内容为信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交流研讨

教师指导学生分成四组,从不同渠道寻找政治信息、经济信息、文化信息及娱乐信息;指导学生按小组向全班汇报收集的信息。

学生活动:分组收集信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加工和公布信息的能力。

4、自主学习

师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获取信息的?又是用什么方法把自己的信息传递出去的?

课件展示:过去,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能借助自己的感官直接获取信息,这样获取的信息要受到时间、空间、感官灵敏度的诸多限制。现在,通过书籍、电话、广播、电视等,我们可以间接得到更多的信息。因特网的广泛使用,使我们获取的信息量在成倍地增加。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跟随教师思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教师总结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身边有哪些事情,是因为获取了准确信息而成功的?是啊,没有信息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以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及时地掌握更多的信息。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

6、拓展训练

用投影显示诸葛亮“空城计”,学生思考信息具有的特征。

学生活动:小组探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答案,提出信息的可伪性特征。

六、课后追思

上一篇:幸福的味道四年级学生作文下一篇:滨河湿地公园任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