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信息及其特征》教案设计+罗晓波

2024-04-26

《§1.1-信息及其特征》教案设计+罗晓波(共5篇)

篇1:《§1.1-信息及其特征》教案设计+罗晓波

§1.1 信息及其特征

四、教学过程

同学们,请大家看一组图片,这是刘翔在

1、传递性

2、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案例1:通知一:我校高一年级将举行一场作文比赛,请准备参加的同学将自己写好的文章用A4纸打印出来,参加学校的作文比赛。

“用A4纸打印出来”,这是因为信息具有依附性,必须依附在一定的载体上进行传播和使用。我们所讲的古时候的烽火狼烟、飞鸽传书都是利用载体进行信息的传输,狼烟和书信是信息的载体,狼烟传输了敌军入侵的信息,书信传递的是写信人想要传递的信息;上课的铃声也是信息的载体,它传递了一个上课时间到的信息。

①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② 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③ 载体形式多样。

3、共享性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信息可以共享的特性,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信息的共享,如广播电视、网络等等。

4、价值及价值相对性

如街口的信号灯对色盲患者是没有价值的无用信息,然而对我们正常人却至关重要。人行道上的盲道对正常人毫无用处,对盲人却起着导行的重要作用。信息对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它与个人的能力、修养、阅历等有重要的关系。

5、时效性

我们讲过,信息是具有价值的,但是信息的价值又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甚至消失。案例4:8月5日,天气炎热,李先生顺手拿起一张报纸浏览,看到一条信息“今明两天到国美电器购买空调一台,即获300元现金券。”于是,李先生便前往国美商场,却被告知他不能享受优惠,李先生不解,找出报纸一看,发现报纸是8月1日的,此信息已是过时的信息。

由此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信息具有时效性。

6、真伪性

五、探究:

请分析如下几个实例分别反映了信息的什么特性

1、孙膑的“减灶退敌”

2、找路时,旧的地图往往误事

3、我国“神州6号”航天飞机顺利升空这件事已人人皆知

结束语: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篇2:《§1.1-信息及其特征》教案设计+罗晓波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本书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篇,是在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加 深,也希望本节能激发学生对今后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为此,本节共设置了两部分的内容:

一、信息;

二、信息的基本特征。从认识信息的基本含义出发,进而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这是全书及整套书的基础内容。

本节旨在帮助学生在理解信息内涵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等学习方式,了解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拓宽学生对信息文化的形态和内涵的认识。教材中列举了几个典型的例子,并设置了探究活动,目的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在探讨信息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到信息应用的价值。这对学生认识到利用信息创造财富的重要性以及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二、学情分析

在思想认识方面,学生在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主要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对“信 息技术课”的认识还比较片面,需要进行观念上的改变。在学习能力方面,高一学生已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信息表达能力、对知识的归纳提炼能力,因此在进行信息基本特征的现实意义的总结归纳时,应主要由学生去完成。但是学生之间计算机操作基础还存在差异,所以还需对零基础的同学特别照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 理解信息在我们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能够列举生活中的信息; b. 能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案例分析归纳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讨论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让学生明白信息对我们生活工作的重要性,养成主动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信息的特征

2、教学难点:信息的含义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六、教学环境

硬件:局域网机房,教师机一台,学生机81台,投影仪

软件:windowsXP,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和屏幕广播教学系统,教学使用幻灯片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使用案例导入新课:

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物品有:笔记本电脑、钢枪、水、饼干、指南针、打火机、钢刀、火石。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

向学生提出问题,收集并形成答案:钢刀、火石、指南针。指出这三种物品的本质分别是物质、能量和信息。我们这门课叫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我们所处的时代叫什么?(与学生进行问答)进而强调信息的重要性并且衔接到下一步——讲解信息的定义。

2、讲授新课

(一)信息的定义

(1)从信息的发出方来看,利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等形式作为载体,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的信号、消息、情报或报道等内容,都可称之为信息。

香农(信息学奠基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维纳(控制论奠基人):信息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钟义信(我国信息论专家):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2)请学生起来举例讲讲他们生活中的哪些东西可以称为信息。并记录在黑板上。

(二)信息的传播过程

判断学生上一环节所说的内容是否是信息,进而让学生分清楚什么是载体、什么是途径,什么才是信息本身。举例:1.老师比出ok手势,让学生看手势说含义(希望学生明白信息是符号,其包含的含义是取决于我们的认知和理解的)

2.啤酒与尿布的故事(善于观察、分析信息,充分利用好信息,这样信息才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信息的基本特征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分析课本第五页的任务,归纳出对应的信息基本特征,同一信息可以同时具有多种特征,然后每组派代表回答。

(1)依附性:信息的传播是离不开传播介质(载体)的,所以说它具有依附性。(2)传递性:我们阅读书籍、报刊,可以了解到他人的思维和经验;借助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很多事情。

(3)共享性: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后,还是每人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如果你有一个信息,我有一个信息,我们互相交换,每人便拥有了两份信息。共享是互联网最基本的精神!没有共享的初衷也就没有今天庞大的互联网系统。

(4)价值相对性:信息使用价值是相对的,它取决于接受信息者的需求及其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利用能力。比如一个班的同学,在同样的教室听课,同样的老师讲课,但是每个同学对于老师所讲的东西理解吸收是不一样的。

(5)时效性:信息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会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信息如果不能反映事物的最新变化状态,它的效率就会降低。这在新闻报道中体现很充分,日历也是用完一年就不会再用来看日期了。

(6)真伪性:人们接受到的信息,并非所有都是对事物的真实反映。有些出于某种目的,被人故意窜改、捏造、欺骗、夸大;有些是由于人们在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上的不足导致;有的是传递过程中的失误。(给学生讲述自己被骗的经历)

练习书本第6页的探究活动。

(四)学生练习往年关于信息特征的会考题目

1.萧伯纳说:“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个思想,甚至更多”。这句话主要体现了信息的 A普通性 B依附性 C共享性 D时效性

2.关于信息,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B.信息对于所有人具有同等价值 C.信息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

D.信息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

3.“家书抵万金”这句话体现了信息的

A.普遍性 B.价值性 C.共享性 D.客观性

4.下列选项中属于信息的是()A.DVD电影光盘 B.学校发的课本

C.刊登新闻的报纸 D.电视台发布的天气情况 5.关于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信息可以不依附于载体独立存在 B.多个信息可以依附在同一载体上 C.信息只能以一种形式进行存储和传播 D.依附于同一载体的信息必须是同一类型

3、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关于信息的很多东西,信息的各种定义,信息的传播过程(信源通过载体传播到信宿,并对信宿产生一定的效果和作用),还有信息的基本特征。同学们还记得信息的特征有哪些吗?

九、教学反思

通过情境导入,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与学生也有较好的互动,很自然地跟本节课的主题“信息”衔接过渡起来了,而且强调了信息的重要性。

篇3:“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本节课所用教材是新纲要云南实验教材·信息技术第九册。新编教材总体上更适用, 更符合初中学生的心智发展, 设计上也较为灵活, 给教师上课以很大的发挥空间。教材第一课《信息及其特征》是一节讲授课、理论课, 主要介绍了丰富多彩的信息, 让学生认识信息的重要性以及信息的一般特征。教材上呈现的内容叙述性内容较多, 学生一般没有耐心去认真理解它, 这又是一节探究课, 目的是探究教材如何使用才能与学生发展融为一体,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更加强化学生的活动, 通过一些互动的活动, 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让他们在教师的引领下一起讨论、感受、体会, 不仅要学习知识内容, 而且要提高对信息的认识水平。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信息无处不在, 感受信息, 体会信息的重要性。教学的难点是在学生对信息基本特征的理解上, 希望他们能够通过举例, 正确判断出信息的特征, 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为此, 我不仅准备了教学演示文稿, 还充分准备了相应的小故事、互动游戏活动等。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信息存在于学生身边, 只是学生没有系统地认识它, 信息这个概念, 在初中一般不提倡记忆, 学生才升入初中, 心理和智力发展还不完善, 没必要走进枯燥的概念中去, 学生只需感受信息, 了解信息的特征, 体会其重要性。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 使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 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 体会信息的重要性。

2. 让学生理解信息的5个特征, 并能举例说明。

3.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信息无处不在, 掌握信息的依附性和可伪性。

教学难点: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能通过举例, 正确判断信息的特征以及利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铺垫。

教师课前准备:含有一台电脑和投影仪的多媒体教室一间, 投影幻灯片展示:比尔·盖茨的家。

学生活动:好奇心驱使大部分学生在未打铃之前观看, 议论纷纷。

设计意图: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 为后面讲解信息的共享性做铺垫, 激发学生兴趣。

2.新课导入 (1分钟) 。

教师、学生活动:以问答形式进入课程。

师:今天, 我们共同来学习第一课:信息及其特征。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我们正处于什么社会呢?什么时代呢?

学生回答:信息社会、信息时代。

师:今天, 我们处在信息社会, 可以通过种种方法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例如报纸、广播、电视及计算机网络等等, 信息已经深入了我们的生活。

设计意图:学生对教师及这堂课有个认识。

3. 过程一:生活中的各种信息 (7分钟) 。

教师活动:

(1)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一课:信息及其特征。

先看投影:将12幅分别代表春、夏、秋、冬的图片进行分类, 并说出依据。

(2) 深入理解:信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

对应活动:说品牌。投影品牌标志:肯德基、麦当劳、耐克、李宁、宝马、奔驰。

(3) 体验一:原始森林生存实验。

教师进行及时点评, 并给出正确答案:钢刀、火石、指南针。

学生活动: (1) 看、说。学生都分辨出来了, 并能说出依据。

体验一: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 教室中不断爆发出笑声。

学生给出的答案有:衣服、钢盔、G PS、刀、打火机、火石、水、指南针、云南白药、压缩饼干……

设计意图: (1) 建立学生头脑中对信息的认识, 感受到信息无处不在, 已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认识到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信息已经和物质、能量一样, 成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与基本需求。

(2) 回答第1个问题时, 学生还与教师有一定距离, 不敢大胆举手回答, 但是当第2个问题出现后, 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形成课堂教学的第一个高潮。第3个问题出现时, 学生和我已不再陌生, 他们对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积极思考、发言, 还给出理由。学生已被教师引导着感受信息无处不在, 体会着信息的重要性, 课堂气氛再度升温。

4. 过程二:信息的第一个基本特征——依附性 (10分钟) 。

教师活动: (1) 放录像:烽火 (花木兰的片断) 。

师:传递的信息是什么?那么信息是依附于什么传递的 (它的载体是什么) ?它是通过什么表现的 (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

(2) 体验二:比画、猜游戏 (借鉴后改动) 。

要求:一个学生上讲台猜, 当教师给出内容后, 台下的学生不允许讲话, 举手经教师同意后站起来比画, 一人只准比画一次, 动作不能重复。

投影:图片 (大象、汽车) 、文字 (照相、打篮球、周杰伦) 。

归纳:信息的传递不仅可以通过声音, 还有很多种形式 (文字、图片、视频以及肢体语言) 。

(3) 看投影并分析例子:A.早晨闹钟响;B.晚上看课表, 准备第二天的书籍。

学生活动: (1) 学生观看, 在教师的引导下, 找到正确答案。

体验三:第一个上台猜的学生有点拘束, 但讲台下比画的学生轮番上阵, 课堂气氛又呈现活跃状态。当在猜“周杰伦”时, 不许出声这一条, 难倒了比画的学生, 几个比画完, 猜的学生都没猜到, 全班开始一起着急。当教师刚同意出声, 一会儿就猜到了, 全班鼓掌欢呼。

设计意图: (1) 通过投影、游戏和举例讲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认识信息的依附性, 并知道信息不可能独立存在, 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突出本堂课的重点。

(2) 当第一个学生猜对后, 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后面就有学生积极举手, 要求上台来扮演猜的角色。这时逐渐形成课堂教学的第二个高潮。接下来, 延续好学生的学习激情, 引导学生解决了如何理解、掌握信息的依附性这个问题, 并且到课的最后学生都记得如何分析。

5. 过程三:信息的第二个基本特征——共享性 (4分钟) 。

教师活动:

(1) 师:没打铃之前, 投影仪上放的图片是什么?我放映一幅图片为什么会有多个同学回答呢?

总结:信息的交换使得大家都享有了被交换的信息。

(2) 读肖伯纳的名言, 和学生一起解读。

提示:苹果代表的是物质, 交换之后不会再生, 每个人手里就没有原来的了, 而思想代表的是信息, 交换之后会增加, 可以同时存在。

现场找实物作比喻。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回答, 并和教师一起解读, 感受体会。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信息的共享性, 理解肖伯纳所说的话。通过学习, 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要充分与人交流。

6. 过程四:信息的第三个基本特征——时效性 (6分钟) 。

教师活动: (1) 讲故事, 并引导学生分析。从前, 有两家人是邻居, 王家卖油、张家卖日历。王家媳妇每次卖油时都会偷偷省下一钱油, 到年底时, 就积攒了一罐油, 再卖掉它, 就有了过年的钱。而张家媳妇看在眼里十分羡慕, 也学王家媳妇的样子, 每个月也都偷偷省下一本日历, 可等到年底却没换到钱, 为什么?

分析:油代表的是物质, 而日历代表了信息, 信息的效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 渐渐失去效用。

(2) 举例让学生讨论回答:交通地图、中奖兑奖、天气预报。

学生活动:听故事, 并积极参与回答。

设计意图:调整教学节奏, 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 教师积极引导, 学生学会思考。

7. 过程五:信息的第四、第五个基本特征——价值的相对性和可伪性 (8分钟) 。

教师活动: (1) 课堂作业:比谁举的例子多?

当场分小组, 小组讨论之后每个小组派一人回答。

(2) 播放一段小插曲:欺骗眼睛的图片。目的是为讲信息的可伪性做铺垫。

(3) 强调信息的可伪性:刚才我们亲眼看的图片都可以欺骗我们的眼睛, 造成视觉上的差异, 大家都很快乐。但在现实生活中, 如果你们被虚假的信息欺骗了, 还会快乐吗?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伪信息, 会使我们的财物受到损失, 精神受到伤害, 要提高我们的警惕意识, 学会自我防范、自我保护的方法。真实而准确的信息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从而实现信息的价值。而不真实的信息, 不但不能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反而可能会带来严重的错误, 其价值可能为负。

学生活动: (1) 快乐地观看图片。

(2) 小组讨论, 针对价值的相对性和可伪性, 争相派出代表举例。

设计意图:当看到要分小组讨论, 部分学生的惰性又出现了。这时, 需要及时调整, 给予新的刺激, 让课堂重新恢复活跃, 让学生再次激动, 打开思维之门。当课堂教学的第三个高潮来临时, 让学生参与小组讨论, 学会交流思想,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8. 过程六:小结 (4分钟) 。

教师活动: (1) 做活动。

要求:每个学生拿出一张纸, 简单地写出这堂课的感受, 或者是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然后, 同座的两个学生交换纸来看, 接着, 教师点学生起来回答。 (你写的是什么呢?你的同桌写的是什么呢?)

教师运用到的关联:信息的共享性。

(2) 结束语:通过本课的学习, 我们了解了信息的重要性, 学习了它的五个重要特征。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信息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有深刻的影响。因此, 如何获得真实的信息、如何充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信息、如何加工信息等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信息技术课中不断学习和提高。

学生活动:写下感受, 并能勇敢地站起来念出来。

设计意图: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信息的共享性) 来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每个学生都用笔将自己的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我爱上信息技术课”。

●教学反思

本堂课实现了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小故事、活动和举例等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信息具有不同的特征, 我们身边的各种信息对我们都会有影响, 我们要学会分析它、处理它。

上课前, 我努力在想学生喜欢什么, 通过什么手段才能完成教学目标, 才能让学生记住这节课所讲的内容, 通过努力, 便有这节课环环相扣的小故事、互动活动等。例如点烽火的片断来自花木兰, 这是用心寻找得来的。我先在《三国演义》中寻找, 但它的片断意思是陆逊献计让吕蒙的士兵扮作商人, 击破烽火台, 让烽火台不能点火, 造成关羽败走麦城, 这与我的讲课内容是相反的;我又在《魔戒》中找到一段, 但画面是在雪地中点燃烽火, 不明显, 而且每一个烽火相距太远;最后, 我在《花木兰》中找到了所要的:匈奴晚上来进攻, 守城军士点燃烽火, 然后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亮了起来, 延伸至远方, 这一段视觉冲击力相当强, 这就是我所需要的, 它能表达出信息的传递、依附性及表现形式。“比画·猜”游戏也是精心准备的, 投影内容:“大象、汽车”的图片, “照相、打篮球”, “周杰伦”, 都是经过反复思考设计的, 既要引导学生感受信息的传递形式多种多样, 又要提高学生的兴趣, 从玩中体会到传递不同的信息要学会选择最佳的形式。故事、活动、有趣的东西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且还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例如, 让学生观看欺骗眼睛的图片, 目的一是为了调动课堂气氛, 刚分析完时效性, 又要分析信息价值的相对性和可伪性, 学生产生了同一事物疲劳症, 注意力会分散, 这时需要加入一

案例点评

本教学案例是2007年云南省课堂教学评选活动的一等奖作品。信息及其特征从教学内容来说是一节知识性的课, 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方式已不适应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需求, 如何来设计这种类型的课呢?耿老师在设计本节课时没有拘泥于对信息概念的描述和解释, 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通过说品牌、比画猜游戏, 讲故事等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兴趣,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用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事例, 如旅游信息、油价信息、虚假广告、中奖的短信, 通过师生讨论、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信息, 体会信息的特征, 正确判断信息真伪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教学中充分运用了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教学媒体, 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信息的不同表现形式带来的视觉冲击力, 更加深刻地理解信息和信息的特征。本节课突出的特点就是将一节理论性很强的课上活了。

(点评人: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吴凝)

点刺激。目的二是为介绍可伪性而做的铺垫。

在教学中, 我力求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 课堂节奏恰当, 在课堂上, 我随时调整节奏,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消除他们与教师的距离, 抛开“因回答错误而丢脸”的思想, 让他们在畅所欲言的回答中, 解决了疑惑, 学到了知识, 引导他们打开思想之门, 主动参与到教学环节之中。例如, 开头有一个“说品牌”的活动, 所选品牌标志都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 学生马上就消除了畏惧之心, 教师与学生最初的沟通桥梁就搭建起来了。

知识的内化, 是离不开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的。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 给予他们合作的机会。例如, 到结束时, 我让学生自己写感受, 接着, 让同桌的学生互看所写的内容, 然后点同学起来念自己所写的和同桌所写的。通过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学习, 复习小结这堂课。我达到了目的, 他们会用所学的知识 (信息的共享性) 与他人分享这节课带来的知识与快乐。

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 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 学生思维很活跃, 应及时充分全面评价学生回答中的亮点。其次, 课堂时间安排得还不够好, 学生互动感受的时间较少, 影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他们抒发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获得的快乐心理情感时间太短了。

篇4:《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课程内容标准:

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

2、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信息的具体含义。

⑵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

3、过程与方法

⑴能够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

⑵能够结合实例说明信息的特征。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感受信息的各种特征,体验信息和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二、学情分析

1、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表达思想等能力,初步形成了主动思考和探究的学习习惯。

2、通过调查,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自全市各个不同层次的初中,学生认知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对于生活与学习中信息感受认识不深。

三、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第一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信息及其特征。

2、重点难点分析

⑴学习重点:能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挖掘出信息应用的价值意义。

⑵信息的具体含义和实例的理解与运用。

四、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注重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的渗透。采用了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驱动、情景创设等教学方法,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强调信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并形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提升交流与评价的能力。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情境教学、小组协作学习等。

五、教学环境

多媒体网络教室

六、教學过程

㈠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⑴播放视频:广西贺州——女孩遭遇车祸,全城寻找熊猫血。

⑵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①什么是信息?②生活和学习中有哪些属于信息?③信息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④信息以何途径进行传播?⑤在学校里学的各学科知识属于信息吗?

学生活动:

⑴观看视频,感受当今社会信息的强大魅力。

⑵引发思考,并与同桌进行交流,畅谈对信息的初步认识。

设计理念:

⑴通过观看视频,传递社会正能量,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深切感受到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⑵提出问题,形成思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升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

㈡讲授新知

教师活动:

⑴讲授信息的含义,在讲授过程中渗透解决⑴—⑸问题

学生活动:

⑴通过思考、交流与讨论,描述信息的含义。

⑵观看视频,归纳提炼出信息的含义与传播途径。

设计理念

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⑵培养学生发现知识、提炼知识、总结归纳的能力,营造交流与评价的氛围。

㈢任务引领分组探讨

教师活动:

⑴全班2人为一组,探讨下面案例具有信息哪些特征?

①“当广西贺州9岁小女孩发生车辆,需要熊猫血挽救生命的消息通过电视节目播出后,人们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都可以同时关注小女孩的报道。”这反映了信息的什么特征?并另举实例。

②“英国作家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用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两种甚至多于两种思想。”

③“湖南电视台《爸爸去哪儿》栏目组温馨提示,您的手机号码已被栏目组抽取为场外幸运二等奖,获得奖金10万元和一台价值16988元的苹果电脑。”

④有两家鞋厂分别派了一位推销员到一个岛上推销鞋,他们上岛后发现岛上居民一年四季都光着脚。一有鞋厂的推销员失望地给公司发电报:“岛上无人穿鞋,没有市场。”然后他就回去了。而另一家鞋厂的推销员则心中大喜,他也给公司发了一份电报:“岛上无人穿鞋,市场潜力大,请速寄100双鞋来了。”他把凉鞋给了岛上的居民,居民穿上后都觉得很舒服,不愿脱下来,他为公司赢得了市场。

⑵以上案例说明了信息具有什么特征?并另举实例。

⑶巡视学生实践情况,指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协作探究。

学生活动:

⑴进行体验活动,思考提出的问题。

⑵在体验探究过程中表达思想,与同学、老师交流观点与心得。

设计理念

⑴了解信息的载体形式、传播途径,接收方式和产生作用。

⑵通过亲身体验活动,对信息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的理解更为立体。

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㈣交流评价

教师活动

⑴以2人为一组,通过交流与讨论各案例信息的基本特征。

⑵利用随机抽查小程序检验各小组的探讨结果。

学生活动

⑴思考讨论信息的基本特征。

⑵对思考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并填写表格。

⑶学生互评

设计理念

⑴通过对比交流探讨,进一步加深对信息特征的认识与理解。

⑵通过学生互评,培养学生倾听、尊重、分享的情感态度。

㈤小组探究

教师活动

⑴信息还有什么特征?

⑵提出问题:如何利用信息解决生活、生产和生产的常见问题?

⑶以四人为一小组,思考交流,形成结论。

学生活动

⑴通过上网搜索了解信息其它的特征。

⑵思考讨论信息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⑶对思考结果进行总结归纳。

设计理念

⑴引导学生关注信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⑵培养学生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形成交流与评价的能力。

⑶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创新思维;学会辨证地思考问题,形成科学素养。

㈥课堂练习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

⑴布置课堂练习,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⑵通过演示文稿总结本节知识内容。

学生活动

⑴通过小练习,发现自己的不足。

⑵知识总结,系统归纳,提升对信息含义及其特征的认识。

设计理念

⑴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⑵促使学生将知识内化,并进行能力迁移,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㈦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

课后拓展任务:本校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调查报告

学生活动

通过调查,分析、整理、归纳,最后形成调查报告

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七、教学评价

篇5:1.1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学习的内容,清楚要求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明确信息的多样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引导学生在讨论信息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到信息应用的价值,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间不熟悉,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对本课程的学法也不了解。与以往的信息技术课程相比,新课程更注重的是能力培养,注重团队合作,注重讨论学习,改变原有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教学准备

两张白A4纸(游戏折纸),手机,古诗词句(信息不是现代才有),猜词词语(游戏猜词),小结白纸(信息的传播过程)

三、教学目标

1、理解信息的概念。

2、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

3、明确信息的多种表达形式和信息的多种载体。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的含义。

2、信息的基本特征。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2、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六、教学策略设计

1、进行“折纸”游戏,引入信息的概念。

2、引入分组讨论分析。

3、通过已经设计好的教学网站让学生自主学习。

4、采用小组竞争制,便于组织教学。

七、教学过程

一、开展折纸游戏,引入信息的含义。

1、同学们,下面和老师一起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请拿起一张白纸,转过身去,听老师的口令行事。(1)首先,将纸对折;(2)再对折;(3)撕掉一个角,纸屑放在口袋里;(4)旋转90度,再撕掉一个角(4)现在睁开眼睛,向后转,坐下。展开你们手上的纸,用双手举起,相互对比一下,和老师的比较一下,为什么有些不一样?

第二次游戏:看着老师的动作和语言描述来撕,不要分心看旁边的。

请双手举起你们手上的纸,相互对比一下,这次大多数同学的结果是一样的。这位同学能说明一下你为什么和大家的不一样吗?

【没有听清楚,信息传递偏差导致结果有错误。】

师:从这个游戏中,我们体验到,信息可以消除不确定性。

2、给学生出示手中的手机(两个),并说明现代人对现代信息的需求是多么厉害。

出示:“烽火连三月,家书值万金”让学生说说这里面包含了什么信息,说明信息从古至今,都是存在的。【让学生列举包含信息的诗句】

3、出示:“天上勾勾云,地上水淋淋”,说明自然界也存在着各种信息,信息是客观存在的。

师:从古自今,信息的定义有上百种,你们能谈谈对信息的见解和认识吗?

下面打开学习网站192.168.1.100,用身份证号登录,密码就是自己的出生年月。找到第一课的活动一,有信息学大师们的定义

一、定义二等后,在信息的定义三里,提交你们对信息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你们还能看到其他同学的看法和意见,选择一位你比较欣赏的,投他(她)一票。再看看会发生什么?

票数最高的,自动成为信息的第四个定义。经过同学们的推荐,信息的第四个定义是:信息是……XXX同学。

二、信息的传播过程。【猜词游戏】

1、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对信息的概念有了认识,我们再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看看又能学到什么。

(1)抽一个学生上台。(2)下面的抽学生比划,由学生猜词语。【教师出示词语单子】

2、刚才我们的游戏就是一个信息的传播过程。【此处准备好示意图】

信息发出方(台下同学)——用何载体(肢体语言)——以何途径(视觉)——信息接收方(台上同学)——接收效果及作用(对或错)

三、信息的基本特征有哪些?(下面是讲故事环节)

1、请同学看看视频《烽火告急》你觉得信息有什么特征?

【传递性,其实刚才我们做的两个游戏,也都体现了信息具有传递性】

2、如果边境上的平民做饭冒烟,也会让远处的守军误认为是知情警报呢? 【一般不会,信息具有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3、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还是每人的一个苹果,你有一个IDER,我有一个IDER,交换后我们每人有两个IDER。

【共享性,刚才的游戏下面的同学把信息通过传递的方式共享给台上的同学】

4、近一年听说乐山的房价涨了不少,海棠社区还有人造谣房价每平方涨2000被抓了,你们了解吗? 【价值相对性】

5、讲故事:卖油郎的老婆。【时效性】

6、讲故事:手机短信,冒充别人骗取电话号码。【真伪性】

五、总结:深入了解信息的各项特征,既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和理解信息的基本内容,也有利于我们依据信息的特点,有效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形成新的知识,挖掘信息的应用价值。

五、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上一篇:以握手为题作文800字七年级下一篇:清明时节雨纷纷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