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物理的教案设计

2024-05-13

信息技术与物理的教案设计(精选10篇)

篇1:信息技术与物理的教案设计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力

设计思想和实施本节课教学的理念:

1.力是一个重要概念,它贯穿整个力学的始终,真正理解它的含义,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会画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是物体受力分析的基础,也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本要求。从本节开始就要引导学生逐步熟悉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2.力的名称很多。清楚力的分类,领会并分清性质力和效果力,是本节课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因为对物体受力分析是根据性质力进行的,要求学生记住哪几个性质力,不要和效果力混淆,但不要展开。

3.力的图示作图法是一个教学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笔者设计制作了《力的图示作图法》教学课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

4.本节的知识内容学生在初中就学了不少,弄清他们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缺陷,对确立教学难点并找出突破难点的方法很有好处。所以这节课要多提问、多讨论、多做实验,用形象生动的实验唤起学生的记忆,用恰到好处的问题去纠正他们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同时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分析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在具体问题中能画出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3.知道力的两种分类方法,弄清力的作用效果。

4.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以及运用几何图形表达物理概念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1.理解力的概念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应着重理解力的物质性、相互性、同时性和方向性。

2.在弄清力的作用效果的同时,明确力的两种分类方法。

3.从第一节课开始就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教材,以培养阅读能力。

三、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练习、归纳

四、教具

弹簧秤2个,气球2个,米尺

五、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演示实验

实验1:将两根弹簧秤钩在一起水平拉开,观察现象。两弹簧秤均被拉开,并显示相等的示数。

实验2:两手各拿一个气球,让它们水平接触,然后用手挤压其中的一个,最后停止挤压,观察现象。

两气球均发生压缩形变,停止挤压时两气球的形变同时消失。

(二)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讨论:

(1)“作用”指的是什么意思? 物体之间相互拉、压、挤、推、吸、„„等过程的统称,可见“作用”的意思是实际问题的抽象。

(2)以两个演示实验为例,分析“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句话的含义。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不可能有脱离两个物体而独立存在的力,这就是力的物质性。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施加这种作用,前者是受力物体,后者是施力物体,只有施力物体而没有受力物体或只有受力物体而找不到施力物体,这样的力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物体既是施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样也是受力物体,因此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是相对的.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只分析物体的受力。

(3)施力和受力过程同时产生,同时存在,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2.力的三要素(学生自学、归纳)(1)力的大小

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力的方向 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不同方向的力对物体作用效果不同,要把一个力完全表达出来,除了力的大小,还要指明力的方向。

(3)力的作用点

(三)怎样形象而完整地表示一个力呢?这就需要力的图示 1.什么是力的图示?(学生看书)2.力的图示作图法(课件演示)小结步骤(师生共同小结)

(1)选定研究对象,标出作用点;(2)沿着力的方向,画出作用线;(3)选取适当长度,作力的标度;(4)依据力的大小,画有向线段;

(5)标明箭头指向,写力的符号。

3.示例:作用在小车上并且方向向左的100N的力。

4.什么是力的示意图?(看书)示意图与力的图示有什么区别?

示意图只在图中画出力的方向,并不要求按比例画长度,因而也不需要建立标度,表示物体在该方向受到了一个力。

(四)力的种类(学生看书,归纳总结)按性质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按效果分类: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五)课堂练习教材练习一:(2),三人上台演板 评讲:

(1)强调箭头画法

(2)指明力的作用点一般标在箭尾,而不要与箭头重合,例如标推力.(六)课堂小结

(七)课外作业 ① 教材P5(3)

② 结合生活实际,以你身边的物体为例,指出这些物体都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施力物体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说力是相互的?

篇2:信息技术与物理的教案设计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在社会上各个方面信息技术均得到广泛应用,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教学中应用。在当前物理教学过程中,为能够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应当对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应用,通过有效措施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有效整合,从而使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使物理教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教学;整合

随着当前社会不断发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方法及手段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需要,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当对新型科学技术进行有效应用。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在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所具备的重要作用,并且在这一认识基础上通过有效措施积极整合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使两者之间能够有效结合,从而使学生物理知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促进物理教学进一步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具有的重要作用

1.1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使学生提高感知能力

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学生是以对事物感性认识为起点的`,而感知为对于客观事物个别属性或者整体属性人的反应,也就是感性认识阶段,在认识事物过程中这属于第一阶段。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使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进行有效整合能够将声、图、文三者集中在一起,在学生面前能够形象展示生活自身以及事物实际面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学习对象能够全面感知,在此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学生能够将知识正确掌握。信息技术通过声、光、电等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使其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可使记忆知识保持率得到提高,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能够实现最优化。

1.2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可激发学生兴趣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其很容易被具体、新奇以及新明、动态刺激所吸引,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可以使事物表现更加直观、形态、逼真、动态,并且能够具体揭示物理教学中相关抽象内容,其表现力及感染力比较强,可使学生产生情感反应,对激发学生兴趣十分有利。

1.3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对学生自主学习有利

在传统物理教学过程中,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式教学模式居多,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自主学习造成限制。而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使这一情况得到改变。一方面而言,信息技术能够将世界范围内各种相关信息资源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而言,通过两者有效整合,教师能够将有关物理教学网站提供给学生,从而在任一地点都能够使学生通过访问网络进行学习,可使多对多教学方式得以形成。在时间及内容方面,学生都能够有充分余地进行选择,使其学习自动性增强。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有效策略

2.1积极创新教学理念

在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有效整合方面,教学理念的更新属于前提条件。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对教学观念进行创新,应当将传统教学模式及教学理念改变。在信息技术与网络课程有效整合方面,并不可以追求课程整合,也不可在信息技术和课程两者之间人为划清界线。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可通过先进信息技术对教材内容进行展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多样化教学技巧进行应用,从而使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使学生能够具备自我学习以及自我更新能力。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整合教学模式更能够体现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

2.2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在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教学模式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可使物理课堂教学得到有效改善。在整合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属于具体表现形式。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重视知识传授,未对学生接受能力以及具体情况考虑,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往往忽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有效整合,可在学生面前生动展现教材内容,可使传统教学中不足得到有效弥补。另外,通过整合还能够使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对课件进行制作,将物理教学模型建立起来,使教学内容能够增强具体性及生动性,从而使物理课堂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2.3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合计进行优化

在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过程中,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属于具体形式。对于物理课堂教学而言,其组成元素包括教师、学生以及知识与媒体。课堂教学构成要素的合理与否,对物理教学效率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实际教学内容及学生主体为依据,从而对多媒体技术进行合理选择,对多媒体技术教学优势进行充分利用,积极优化教学设计,从而使课堂教学设计质量得到有效提高,进而使物理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三、结语

在当前物理教学过程中,新型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其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物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具有的重要作用,应用通过各种有效策略积极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有效整合,从而使物理教学质量及水平均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永刚。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课程整合[J]。科技创新导报,(4)

[2]陈志壮。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4(25)

篇3:信息技术与物理的教案设计

关键词:高中物理,智慧教育,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智慧教育内涵及要求

物理就是要以“物”悟“理”。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策略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物理问题,在分析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物理知识,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具体的生活与生产实践。现如今高中物理教师主要传授给学生的是物理知识的概念及公式,忽略了对学生智慧的培养,因而造成了学生不清楚物理思想、方法及知识结构,只知道物理原理并用之做题,不知道原理因何而来,有何作用。诸如此类的问题,导致学生对物理情境感悟较差,物理学习劳而无功,困难重重。最终,学生只是去机械性地学习,而不是去“悟理”,缺乏智慧有效的学习方法。

为了让智慧教育在物理课堂中实现,必然要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教授,还要注重对学生智慧的培养。在智慧教育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而是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发布者。教师的教不再是一步步导学,而是在学习总结评价中对学的反思。课前,学生自主预习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从中形成教学“问题”以供课中合作探究;课上,通过合作探究、相互为教,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内化,进而动手训练、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在“总结释疑”环节分享学习心得,形成学习交流比对,提供深入学习资源,达到深化学习的目的。

在物理教学中,当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时,物理知识就会鲜活起来,其理性力量就会扩张,学生就会感受到生活中物理无处不在,真正转变为自主学习,从而通过智慧学习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

高中物理智慧教育环境

如今信息化的发展为智慧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条件,高中物理学科的智慧教育离不开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微课、信息化教学平台、电子书包等都是新兴的支持教学的资源工具,本文提供的教学案例是在电子书包和微课环境下促成的智慧教学。

电子书包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下可以自由提取、处理信息,增加知识储备量以及提高信息加工能力,极大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广阔而又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电子书包的内容有难有易,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满足个性化学习。电子书包可提供答疑检测,协作交流,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的探究进程,并给予指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电子书包也可实现小组在线讨论,这样可避免在传统教学环境下,小组成员需调换座位才能进行协作探究的混乱场面。在下面的教学案例中,教师就充分利用了电子书包的答题检测和交流展示的功能,在巩固新知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协作意识,提高了其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平台包括提供开展教学实践的场所,传统的有教室、操场,新型的有网络、电视等。“微课”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而言,“微课”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又能促进学生有效自主的学习。在下面案例中,教师就利用微课进行实验展示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思考,从而实现课前的新知预习。

案例设计

《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是电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揭示了磁和电的内在联系,通过探究实验的方法归纳出了“磁生电”的规律,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学生今后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和交变电流产生的基础。

2.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对闭合电路的部分导线切割磁感线能产生电流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空间想象、问题本质的分析等方面还较为薄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实验、产生问题、协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从而解决问题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的结论。

3.教学目标制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会应用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解释与电磁感应现象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实验—分析—猜想—实验验证—归纳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体会科学家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

难点:从实验现象的多样性中抽象出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

5.教学方法及整合点

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演示实验法等。

整合点分析:1缺乏任意探究的实验环境。2实验效果不明显。3实验原理比较抽象,实验分析困难。解决方法:利用信息技术的虚拟仿真性提供任意探究的实验环境,使实验原理可视化,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物理知识。

6.教学模式

利用翻转课堂,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进行实验自主探究,可以有效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被动学习化为主动学习。

7.教学环境

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和电子书包将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贯穿,通过微课利用教学平台进行课前实验探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8.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以“微课”的形式,利用电子书包教学平台演示实验,并通过讨论平台监测学生学习情况,适时点拨学生学习方向,发现问题,确定课上侧重点及内容。学生观看微课,仔细观察实验进行讨论。

整合点:1微课学习。听课个性化──课前利用微课视频,将电磁感应产生条件的实验提供给学生观看,供学生思考,从而实现课前的新知预习。2专题学习平台。学习个性化──利用专题学习平台网络监测学生学习时间及知识掌握情况,根据学生讨论内容及时点拨,发现问题,以确定上课内容及侧重点。

设计意图:微课播放教学平台的实验视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上:

1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描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出示学习目标:第一,利用电子书包进行自主学习,初步了解电磁感应的原理。第二,通过合作交流,讨论切割磁感线时电流表是如何变化的。第三,积极投入,乐于交流。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回顾微课学习的内容,了解电磁感应基本原理。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便于学生检测自己是否达成学习目标。

2反馈学习,答疑解惑。微课学习后,学生进行测试,测试顺利通关的同学,每人得5分,答错一题扣1分,全错不得分,同时课堂发言的同学每人得2分,各小组记分员及时记录。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答题情况,互动分析、讲解。

整合点:电子书包答题统计。评价、辅导个性化──利用电子书包答题检测学习情况,统计显示答题,互动分析,取长补短。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了解学生对于电磁感应原理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问题,教师加以引导点拨,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解题方法,并及时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练习巩固,牛刀小试。教师出示并讲解习题,如图1所示,矩形线圈ABCD位于通电长直导线附近,线圈与导线在一个平面内,线圈的两个边与导线平行。下列哪种情况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a.在这个平面内,线圈远离或靠近长直导线时;b.在这个平面内,线圈沿着平行与导线的方向上下运动时;c.线圈以AB边为轴转动时。

学生练习巩固,完成习题(如图2)。

整合点:电子书包搜集功能+白板展示。利用电子书包中搜集图片的功能,搜集各组任务,结合白板,展示各组学习成果,既调动个体动脑,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和团队荣誉感,巩固对电磁感应原理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习题,巩固电磁感应原理的掌握。

4总结提升,温馨提示。教师运用课件展示温馨提示。学生观看课件,根据教师提示总结提升。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总结提升,为学生运用电磁感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夯实基础。

5迁移拓展,学以致用。通过对电磁感应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电磁感应如何应用于发电机、感应马达、变压器。各小组组长分工合作交流10分钟、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展示合作成果,投票评选优秀小组。

设计意图: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电磁感应原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总结梳理,布置任务。教师总结梳理知识点:电磁感应概念及其产生条件;科学探究的理性化和延续性(前后知识的逻辑关系)。提出问题:闭合电路中有电源就有电流;闭合电路中发生磁通量变化就有电流。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学生积极总结学习收获,完成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使物理知识系统化,让每位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智慧反思

篇4:信息技术与物理的教案设计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物理 教学 整合 设计与研究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并将新的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如此便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进程。高中物理是一门抽象性与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其变得形象化、多样化,从而极大地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1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的实际意义

1.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并且其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很难用语言将其描述清楚,而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的整合,可以将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通过直观形象的理论构架或者模拟操作展现出来,一方面这可以使高中物理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与兴趣。如,高中物理教师在讲解广电反应的时候,利用信息技术的模拟技术或者动画手段将光电反应的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可以使学生乐于学习,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1.2扩展教学容量

高中物理教师通过备课,将课堂教学内容用课件等信息技术手段展现出来,如此可以省去较多的时间,还可以使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到所学内容的结构与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依据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课外内容的相应补充,使高中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为全面地理解,还能够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相关内容的讲解与补充,进而扩充整个教学过程的信息量。

1.3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高中时期是学生求知欲较为强烈的阶段,他们在通过一些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高中物理学习的时候会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如此,不仅可以使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更为生动形象的方式学到相应的知识,还可以让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课程讲解时更加易于学生的理解,使教师的教学压力得以减轻。同时,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展示,省去了很多原来需要在课堂上进行的步骤,如此便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

2促进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整合的有效措施

2.1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

首先,高中学校与物理教师需要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并明确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并可以将枯燥、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教学内容,同时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其作用可见一斑。因此,高中物理教师需要重视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整合。其次,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课程的整合并非是表面的搭配,而是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各个方面的有效融合,这就需要高中学校与物理教师采取有效手段促进两者的融合。

2.2加大对高中物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要想使整合后的高中物理教学取得良好的发展,充足的教学资源必不可少,因此,加大对高中物理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极为必要。高中物理信息资源的建立可以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基础知识进行相应地总结与梳理,并可以使其以信息化的形式展现出来,以便于高中物理教学的应用。在这个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师还可以对各种网络资源及其他渠道的资源进行合理地利用,以使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时,高中物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将物理信息资源充分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

2.3提高物理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

高中教师与高中生的信息素养对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的整合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信息素养应当不断提高与完善。高中教师需要积极接受相应的技术培训,从而使自身更为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操作,并且可以通过这些方式对物理信息进行搜集与汇总。同时,高中物理教师也需要对课程整合的相关理念与相应教学模式进行了解与掌握,从而对高中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层次地整合教学。

2.4创设物理情境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教学设备具有信息广泛、动态直观、内容丰富等特点,从而可以将教学内容以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形式表达出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例如,在《磁现象和磁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动画或者视频将磁现象与磁场展示出来,将抽象的物理知识转换为形象的内容,从而易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内化。高中时期是学生求知欲极为强烈的阶段,处于此时期的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具备好奇心理,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并依据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展开教学,从而塑造物理情境,如此便可以极强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进而提高高中物理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率。

结论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并需要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如此可以加快高中物理教学的发展进程。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的整合并非是表面的搭配,而是深层次的融合,因此还需要高中学校及物理教师积极采取有效手段,增加两者的融合度,从而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宋昌杰,王彦敏.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整合应用的模式与建议[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02):155,157.

[2]李德武.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整合[J]. 理科考试研究,2014(11):64-65.

篇5:信息技术与物理的教案设计

(1 教材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2 年级:高中一年级

(3 所用教材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4 所属的章节: 第二章第三节(5 课时数:2课时 【内容分析】

选择结构是VB程序设计三个基本结构之一。是学生学习VB程序入门,掌握程序语言的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

1、掌握条件逻辑表达式的构成

2、掌握简单IF语句的格式及其含义

技能

1、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编写程序,让学生掌握简单if语句 的语法格式和使用方法。

情感

1、形成良好的程序程序书写格式。

2、学会自主学习和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分析】

县级城市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80%以上的学生在学校没有受到正规的计算机入门教育,大部分学生对编程一无所知,还有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特差,但通过一个学期的信息技术必修课学习后对电脑简单操作有一定认识,因为选择结构是程序设计基础中的一节重要内容,所以本节课分二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主要讲IF语句的简单结构和标准结构,第二课时讲多重分支与多重选择语句。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简单选择结构和标准选择结构的语法和逻辑运算。难点:选择结构算法的实现。【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5分钟

活动1:给出特定关键词“小学生、公共汽车”,要求学生用“如果…… 就……”句型造句;活动2:要求学生用以上关键词,使 用“如果……就……否则就……”句型造 句;活动3:由于现在公共汽车都是无人

售票,公交公司想要设计一款自动检票的 设备,该设备能够自动测出身高并确定是 否需要买票。假定机器自动测出乘客的身 高为H,请大家想想计算机该怎么判断乘 客需要买什么票?用你自己的语言说出 判断过程。并试着翻译成英语。学生思考并积 极回答 大部分学生会 造句:如果小 学生身高小于 1.2米,就不用 买票.如果H<1.2米 就不用买票, 否则就要买 票.通过使用学生熟 悉的常识,引起学生积

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想像力和继续探 讨的热情和期待。新课 教学 20分钟

1.师生一起画出活动3的流程图 2.探究学习:写出该程序

学生自己看书学习IF语句的语法 并试着写出该程序

3.展示部分学生作品并小结IF语句 的简单格式。(有的同学可能用简单格式 有的可能用标准格式,这里一起讲评 4.完善作品

(提醒学生程序的书写格式 5.小结IF语句语法格式

1、IF 条件 THAN 语句块 END IF

2、IF 条件 THAN 语句块1

ELSE 语句块2 END IF 学生一起画 学生自学教材 并试着写出程 序

找两位做得最 好的同学上台 讲解他的程序 并介绍选择实 现的方法 未做完的或程 序有错误的同 学进一步完善 作品,已经完 成的同学作为 小老师指导其 他同学。

请两位同学上 台小结IF语句 的格式。在学生使用“如 果……就……否则 就……”造句,并翻译 成英语的基础上学生 很快会形成“IF…… THEN……ELSE……”概 念,通过自己学习教材 的IF语句语法格式从 而将模糊的想法转化 成严格的程序语句定 义,再通过程序实践、老师点评、小结和自己 改正、完善作品从而内 化为自己的知识。

课堂 任务

1、书64页课本例题填空。完成

全部学生必须

通过二个任务强化IF语句的练习,并 练习12分钟

任务

2、会考后老师要把会考成绩转 化成是否合格,凡是60分及以上的就“合 格”,低于60分的就“不合格”,请你帮 老师写一个电脑自动判断的程序。任务

3、在任务2中如果还想增加一 档超过85分的给“优秀”评价,该怎么 做?如果再分细一点,比如40分以下, 40—59,60—70,71—80,81—90,91以 上,又该怎么做呢? 全体学生要求 完成

在完成前面二 个任务的基础 上思考并试一 试

通过扩展任务引起同 学们的思考,并引出下

节课要讲的内容。

学生 作品 展示 5分钟 在课堂练习开始后几分钟就会有学 生上交作品,老师可以开始对学生作品进 行评价。力争评价所有作品,学生看到老 师在点评学生作品会激发他们做好作业 的激情。

展示部分有特色、有代表性的学生作 品。

在评价阶段如 果有做得好的 学生提醒其他 同学向其学习。

学生自己展示 并解说,老师 适当点评 通过投影不断展 示已经交作业的同学 作品,激发其他同学的

热情。学生把上台展示 自己的作品当成一种 荣耀每节课选择尽量 多的同学上台展示能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 总结 3分钟 请一位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老师提醒学生注意IF语句的书写格式和 逻辑表达式的构成。同时提示要解决任务 3有二种方式。学生总结IF语 句的语法和使 用方法

课后作业看书上多重选择结构并试着完成任务3。提出问题为下节 课上课做准备。【教学反思】

1、通过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教学内容。

篇6:初中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现代教育不仅必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必须通过培养新型人才来促进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信息化是现代教育手段所具有的重要特征。本主体主要阐述:初中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信息技术素养所提出的新要求。在信息资源的使用过程中,教师收集、筛选信息资源的方法与策略,以及信息资源使用的意识、路径和关注点。现今所使用的数字化信息化实验与它的教学价值。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初中物理教学在理念与技术上可能产生的影响。



一、信息化环境下的初中物理教学

信息技术发展对人类思维方式所产生的影响,思维方式的改变所带来的教学观念的更新。本学时主要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何促进教学形态的变革,以及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所提出的新要求。教师收集、筛选信息资源的策略和建立资源库所遵循的原则。

二、初中物理教学信息资源的使用

本学时主要介绍:初中物理教学信息资源使用需要有开放、共享和团队的意识,以及信息资源使用的形式和操作路径。在信息资源使用过程中,如何关注使用的效率、效益和效能,关注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初中物理教学可能产生的影响。

三、数字化、信息化实验

篇7:信息技术与物理的教案设计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教学 物理教学 整合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物理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也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面临挑战。物理作为传承知识、揭示科学规律的重要学科,应当与当今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起来。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可以增强学生自主性,可以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以下是笔者者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结合起来的几点体会。

一、电脑模拟,发挥物理演示实验功能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和演示是中学物理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在普通物理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本身和实验室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如由于实验器材和教师实验水平的局限,有一些实验(如光的衍射实验、静电实验等)难于成功;有一些实验(如布朗运动)的可见度小;一些实验时间短难于观察或者无法测量;还有一些实验的数据处理相当繁杂,难以找以简明的物理规律;而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辅助手段,则可以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

如“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微小变形”是难以用具体语言描述清楚的,也难以让学生信服,通过演示实验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效果总不太理想。而利用多媒体的三维动画功能能轻松解决此类问题。在讲解过程,教师可以预先制作一个flash动画,给学生展示:在装满水的玻璃瓶上,塞上带细玻璃管的橡胶塞,当用外力挤压玻璃瓶时,细玻璃管中的水上升,既直观又形象,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达到令人满意的课堂效果。

再如,“卡文迪许的扭秤实验”实验原理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而通过flash动画进行模拟能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看了之后既能很好地接受这个知识,也能使同学们感叹体会到科学家们的过人之处。由抽象难理解,转变为生动形象易接收,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学生的自主性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都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教学取得实效,就必须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在现代化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教师设定的教学情景,以任务为导向下进行自主探索。

现代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使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场所是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倡导让学生走出狭窄的课堂,投身到社会生活当中,通过合作学习,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吸取新鲜信息,从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在学生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方式之后,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有关电磁波的问题,通过上网查寻,从信息的海洋中汲取所需的信息,并能够对信息进行分析,甄别信息,先小组内交换成果,统一意见,再在大组内交换意见,共同编写制作课题成果,然后进行不同的交流会或辩论会。让学生们的学习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学习效果显著。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进教学效果

在网络时代,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为教师提供了许多优秀课件、参考资料等多种资源,且处于实时更新中。通过下载网络课件以及优秀的参考资料,教师经过进一步加工、组织可以设计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优秀课件来。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知识,增长了教师的阅历,使我们的教学不单单来源于教课书,教参。既提升了自我的教学素质,也提高了教学的容量和深度,能做到有的知矢。

比如,在以往进行物理史教学时,教师照本宣科,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只是听众,教师的教学来源也只是来源于课本的有限知识,很难做到拓展。利用网络环境教学,可以把著名物理学家如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等人的生平事迹、照片、动画、影片以及重要贡献和成就做成幻灯片,且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自己收集、整理相关资源。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又能快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很轻易就攻破这一难点,而这一切都是传统教学很难做得到的。总之,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由此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就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运用信息技术,改善物理课堂教学

传统的物理教学重视学生对基本物理知识的记忆,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和事件能力的培养,而且有些知识光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领会。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软件,参与或自建建立物理模型。这既增加了教学的形象性,又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使用计算机将教师的板书、板画、抄写例题的时间节省下来,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和思考。同时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和资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样扩大了课堂的容量,为提高学生素质打下了基础。

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整合了物理教学中的优点,还弥补了物理教学中的诸多不足,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使得教学过程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物理实践教学的关系,找出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更多更好的应用和作用。

篇8:信息技术与物理的教案设计

1.现状

当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取得了一定进展, 探索出一些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模式, 并且开发了大量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一直受到中学物理教师的重视, 也涌现出一些优秀作品。但信息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还不够系统, 存在很大差距, 具体现状如下。

学生应用情况:

(1) 学生接触到知识传授的多, 基本是教材的媒体化。

(2) 学科内容比较完善, 没有注意到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和资源共享。

(3) 网上学习大多不过只是文本的阅读, 缺乏教师指导和学生协作。

教师应用情况:

(1) 在学科应用中比较多, 能够应用互联网络搜集相关学科信息, 能够应用常用软件Power Point、Front Page等进行课件制作, 但基本是单机应用水平, 没能发挥网络优势, 共享性差。

(2) 传授知识的资源比较多, 培养和评价学生能力的资源比较少。

(3) 部分学校和教师建设了物理专题网站, 但系统性差, 对知识内容体系关注较多, 对物理实验关注较少。

2.存在的问题

物理实验教学自身的特点及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决定了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

(1) 学生实验的个性化需求与实验教学“一齐化”的矛盾。

在实验教学中, 学生的个性需求是多样的, 而现行教材的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实验过程等都是统一的, 所以得出的实验结论必然是一致的。导致很多学生失去了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到实验室做实验变成了“走过场”。形成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 讲实验不如看实验”的局面。

(2) 学生实验操作的渴望和实验条件局限的矛盾。

学生对实验操作普遍具有好奇心理, 都渴望进行自主操作。可是由于学校实验条件和有些物理实验内容本身的限制性, 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任意操作。

(3) 学生活动的局限性和物理研究内容广泛性的矛盾。

物理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 大到天体物理, 小到微观粒子都是教学内容。而学生的生活空间是有限的, 因此他们建构诸如天体物理、微观粒子等物理内容时缺乏直接经验。

(4) 学生直接经验的缺乏和物理实验原理抽象性的矛盾。

许多物理实验的原理非常抽象, 如波的干涉、波的衍射、波的叠加、光电效应等。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直接经验, 对这些实验原理的理解比较困难。

(5) 学生记忆的短暂性和物理实验现场不可恢复性的矛盾。

每一次物理实验操作完成后都无法再现同样的实验现场, 而学生不可能完全记住实验信息, 而这些信息对整个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当实验记录出现错误时, 再恢复实验现场是不可能的。

(6) 对实验分析的任意性要求与物理实验过程连续性的矛盾。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 有时我们希望在分析实验时可以进行任意暂停, 在任意位置和角度观察实验, 而真实的物理实验是连续的, 是不可能实现上述要求的。

(7) 对信息化环境的需求和物理实验环境单调性的矛盾。

例如, 在弹簧振子的简谐振动过程中, 为了便于分析简谐振动的本质, 我们希望能够营造在任意位置显示振子的受力方向和大小、速度方向和大小以及加速度方向和大小的信息化环境, 而在传统的实验室环境和教室环境是不可能实现的。

3.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具有可交互性、可计算性、可控制性、可图示性、实时性、可复制性、可共享性、可传递性、可存储性、可检索性、大容量性、可扩大性、可程序化、可模拟性、可仿真性、可智能性、可组合性等特性, 这些优势为物理实验教学提供了必要的保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物理实验教学呈现如下趋势。

(1) 虚拟实验室。

虚拟物理实验室能把很多传统实验室中无法完成的实验模拟出来, 将无法实现的效果一一再现。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入虚拟物理实验室,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完成模拟实验的“操作”, 观察实验现象, 得出实验结论。虚拟物理实验室不受传统物理实验室的有关规章制度的限制, 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开放的“操作”环境,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解决了困扰物理教师多年的实验教学方面的不少难题, 也使学生实现了在虚拟世界的“真实体验”。

(2) 软硬件结合。

为了快速采集、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并进行实验数据的直观显示, 在传统物理实验中加入传感器、电脑及实验软件。信息技术在这一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将电脑做终端, 接口电路、传感器和常规物理实验仪器共同组成新的智能化实验仪器。利用传感器、通过接口电路完成一些物理量的测量, 其优点在于提高了数据测量的精度;而且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时, 可以把实验数据的曲线绘制出来, 直观性强。传感器进入中学物理实验室, 不仅成为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教育手段现代化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而且还能突出物理学科重实际、重应用的特点, 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科技的兴趣、提高综合素质和发展创新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

物理实验教学理想教学过程的设计

1.基本概念

所谓理想情况下一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是指在不考虑教学条件的情况下, 突破时空限制来构思课堂教学的步骤, 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2.设计的原则

(1) 要以学生能够高效接受的形态提供知识和信息, 设计学习内容有效呈现形态, 提高学生接受知识和信息的质量和效率。

(2) 要建立学生系统运用知识的环境。当学生不断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 就会驱使学生将知识系统化、完善化、活学活用化, 进而形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确定领域、发现问题、抽象问题、分解问题、选择方法、提出方法、应用方法、验证方法。重点关注演绎、归纳、类比等推理能力的培养。

3.理想实验教学过程设计

(1) 营造理想的实验操作环境。

理想的实验环境可以为实验者提供充足的实验器材、优良的实验空间、合适的实验操作步骤、适宜的实验结果处理方法。实验环境是进行实验的大前提, 它的好坏程度决定了实验的成败。

(2) 实现实验操作的任意性。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对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进行任意播放、随意分解, 直到教学效果完美为止。

(3) 数据采集的自动性。

物理实验一般要求当堂测量数据, 根据数据处理得出结论。传统的手工数据处理方法要耽误许多时间, 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理想的实验过程应实现数据的快速采集、处理和分析, 同时处理实验数据可以即时得出结论, 如果发现数据错误, 学生可以当场补测某些数据;同时可以使教师当场评价学生的实验数据, 这样减少了教师批阅实验报告的时间, 使教师能够集中精力搞好别的教学工作。

(4) 实验分析的直观性。

理想的数据处理应可以把实验数据的曲线、图形绘制出来, 便于实时对比分析, 直观性强;能够直观演示抽象的实验原理。

共性整合点诊断

(一) 整合点概念

在完成理想情况下的教学设计之后, 就可以进行整合点的诊断工作了。整合点的诊断过程, 首先要分析每一个理想教学步骤是否能够在常规教学手段支撑下完成, 完成的效率和质量如何;然后分析信息技术手段对每一步的支撑情况如何, 是否比运用常规教学手段质量或效率高, 如果确实高的话, 该步骤就可以诊断为整合点。

(二) 整合点诊断的基本方法

一节课的整合点应从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所对应的教学步骤中诊断, 其他目标所对应的教学步骤中即便有整合点, 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了这些整合点的问题, 对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所起的作用也是很有限的。一节课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主要取决于重点、难点的解决程度。对于其他的教学目标所对应的教学步骤, 是否分析整合点, 要根据这节课的具体情况而定。

整合点的诊断,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理想状态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及教学步骤。即针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情况, 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结构, 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 安排哪些教学步骤。在此基础上, 诊断常规教学手段在支撑教学活动时, 哪些步骤中存在的困难, 确定出可能的整合点。

整合点的诊断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 诊断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着整合的方向。整合点诊断的基本步骤如下。

步骤一, 从教与学可能具有共性规律的角度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分类, 将具有共性规律的内容分为一类, 根据课程内容的具体情况, 不同类型可以进一步分为子类或多级子类。

步骤二, 系统研究每种内容类型有效的教学结构确定、教与学模式设计、教与学过程安排、教与学策略选择等方法。

步骤三, 系统分析运用常规手段实施所安排的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可能存在困难步骤, 并进行系统归类。

步骤四, 分析哪些困难步骤信息技术能够支撑, 确定出整合点。

在上述步骤当中, 教与学模式及过程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设计的不合理或不够科学, 那么, 在此基础上所诊断出的困难可能根本就不是困难。

(三) 物理实验教学整合点分类及解决办法

1. 物理实验的共性整合点及解决办法

(1) 物理模型的模拟。

物理模型是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 学生对它缺少感性认识, 一般只是凭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去想象。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可使这些模型直观化, 有利于学生头脑里形成形象化的概念。

例如, 热学中固体、液体、气体分子模型, 可以用Flash制作动画, 模拟固体、液体、气体分子的特点。画面既简洁, 对比性又强, 对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微观分子模型给予了很大帮助。

(2) 瞬间发生的物理过程的慢放。

演示实验是物理现象的真实反映, 它可使要研究的现象重现在课堂上, 但对于一些瞬间发生的复杂物理现象, 只能观测到其结果, 而无法观察其变化的具体过程。采用Flash制作成的动画课件, 可以形象逼真地模拟物理现象瞬间发生的变化过程, 使学生在头脑中描绘出清晰的物理图像。

(3) 实验细节的展示。

有些物理实验的现象, 读数和结果细小而不易观察, 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通过大屏幕投影放大展示, 可以弥补这类实验的不足, 教学效果较好。

例如, 在游标卡尺的使用及其读数的教学中, 仪器小、刻度细微、精度高, 给教学演示带来较大难度, 运用计算机的人机交互性及智能性, 设计课件来模拟游标卡尺的测量过程, 测量值随机多变, 具有真实感, 并将仪器尺寸和刻度线充分放大, 方便了讲解和学生学习。

(4) 实验情景创设, 实验现象模拟。

为了克服对实验分析的任意性要求与物理实验过程连续性的矛盾, 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实验情景, 模拟实验现象。

例如, 分子运动特点,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玻尔模型, 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等都无法直接用实验演示, 可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模拟演示实验, 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5) 历史实验的重现。

一些在物理学发展史上起重要作用的物理实验, 有的受条件限制, 在教学中只能靠讲解与图形来描述, 对学生的说服力不强, 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模拟实验的过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例如, α粒子散射实验, 将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制成三维动画, 重现卢瑟福发现原子核式结构的过程, 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再感到枯燥难学, 对原子核式结构有更深刻的理解。另外, 还可利用计算机模拟危险性的演示实验, 既能避免事故发生, 又能收到良好效果。

(6) 形象直观地展示物理实验原理。

为了克服学生直接经验的缺乏和物理实验原理抽象性的矛盾以及对信息化环境的需求和物理实验环境的单调性的矛盾, 可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直观的展示物理实验原理。

例如, 示波管原理的介绍, 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 平抛运动的分解, 力的合成与分解, 简谐振动, 光的干涉、衍射、电动机原理、汽油机原理、发电机原理等的演示和讲解等。

2. 物理实验的分类及整合点解决办法

(1) 物理实验的分类。中学物理学生实验主要有练习性实验、研究性实验、测定性实验、验证性实验。

(2) 每类实验整合办法。

(1) 练习使用物理仪器的学生实验。

此类学生实验是专门练习使用物理仪器的, 如练习使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 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练习使用多用电表等。此类实验的教学重点是练习仪器的操作规程和正确的使用方法, 因此, 对于此类实验, 可设计开发专门的软件进行模拟, 重点要放在交互性和指导性上, 学生可通过调节参数进行实际模拟操作训练。

(2) 观察和研究物理现象的学生实验。

此类学生实验是观察和研究某些物理现象的, 如观察光的衍射现象, 机械波、水波的干涉, 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等。此类实验的教学重点是展示物理现象以及解释形成现象的原理。因此对于此类实验, 重点是设计开发现象的演示和原理的讲解的软件。

(3) 测定物理量的学生实验。

此类学生实验是为了测定某些物理量, 如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 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测金属丝的电阻率, 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伏安法测电阻等。此类实验的教学重点是实验原理、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实验的数据处理以及实验拓展等。因此对于此类实验, 重点是设计开发交互性和指导性强的软件, 学生可通过软件模拟实验操作。

(4) 验证物理规律的学生实验。

篇9:信息技术与物理的教案设计

一、高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现状

1.物理教师信息技术认可度不足

物理教师是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主体,只有教师认可信息技术在物理课堂中的作用,才能使物理课堂与信息技术得以结合。但是,很多高中物理教师具有错误的信息技术应用观念。这些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中应用计算机,就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整合起来了。大多数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停留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水平上,教师用信息技术减少自己的工作量,优化课堂导入,虽然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结合仍然比较肤浅。

2.不理解物理教学信息化的目的

将高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一起,并不是单纯为了加强物理教学的时代性。很多教师不理解高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目的,一些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能够促进物理教学向前发展,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一些物理教师认为学生的信息素养只表现在其网络浏览能力以及打字速度上,并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对于物理学科教学本身的积极意义。教师不能将学生自身的信息素养与学生本身的物理学习结合起来,影响了物理教学的信息化。

3.无法平衡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的关系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安于现状,不乐于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改变自己的教学活动。教师不求创新,就很难结合信息技术去创造更多全新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师往往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加直接地实现教学目标,没有必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还有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使用,影响了传统教学优势的发挥。不能将传统教学活动与信息化教学活动的优势结合起来,阻碍了高中物理教学的进步。

二、高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方法

1.更新教学思想,创新物理教学

高中物理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是将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的第一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暴露出来,教师只有突破传统物理教学模式的限制,才能接触更加广阔的物理教育天地。高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需要刻意追求,物理教师也不能有意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活动分割开来。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去展示物理教学内容,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都是物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机会。高中学校管理者要重视物理教师的培训,引导物理教师建立开放的教育理念,让高中物理教师建立创新意识,意识到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对高中生个人成长的影响。在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整合的过程中认清自己的教学主导地位,才能让物理课堂更好地服务于高中学生物理能力的提升。

2.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物理教学设计

讲究高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具体方式,让学生、教师与信息技术、物理知识成为课堂中的有机结合体,才能使物理课堂更加科学合理。认清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信息技术在服务于物理教学的同时,服务于学生的物理学习,才能促进物理学科的进步。

比如,讲解“重力势能”时,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总结环节结合在一起。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当堂课所学内容的绝佳机会。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会利用提问的方法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在提问互动中,学生心理压力较大。信息技术给高中物理教师提供了更多选择,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去展示一个以重力势能为核心的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考与回顾。在多媒体与教师的共同引导下,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习思路更加清晰,也能接触到新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也会自然而然地提升。

3.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物理学习情境

课堂教学情境的形成,对于课堂教学氛围的改革有积极作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要学习的新知识都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初中物理学习内容相比,高中物理学习内容难度较大。如果教师只单纯讲解,会影响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用信息技术改革物理教学的手段,给学生更形象的物理知识获取体验,能够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用信息技术将传统课堂的优势与现代课堂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是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创新。

比如,在讲解“宇宙航行”知识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万有引力与航天的关系,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宇宙航行的视频,让学生体会科学家探究宇宙的过程,了解万有引力的作用。用现代化的方法传授新知识,能够促进高中物理教学改革成功。

篇10: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的融合

摘要:信息技术革命浪潮迅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类社会正快速成为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在此背景下,教育教学也走上了教育信息化之路。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多媒体信息技术,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突破“物理难学”这一历史性问题,成为广大初中物理教师急需解决的一大课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5-0110

众所周知,物理学科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引导学生做好观察、实验是学好物理的窍门。但受制于各?N客观条件,传统教学手段在课堂上比较完美地完成各种实验是难以实现的。现代的信息技术发展,使得这一难题得以突破。那么,如何把信息技术有效融入物理课堂,做好各种实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呢?

一、依托多媒体信息技术做好演示实验

多媒体信息技术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从而使得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刺激多种感觉器官,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进行联想的线索。

信息技术与演示实验的整合,可以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做学生分组实验时,学生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先通过大屏幕讲解或者演示该实验的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等问题,能有效便捷地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实验的内容。在做课堂演示实验时,受教学时间、空间或现实条件的限制,实验的观察或操作有时无法达到教学要求。例如,物理现象微弱,呈现的时间不足,现象稍纵即逝等。而如果借以计算机的帮助,用摄像机把演示实验的现象录制下来,重放、慢放或者放大,甚至是模拟实验现象的关键部分,并依据需要,把长时间的过程缩短,或者把变化的瞬间拉长、展开,再现物理过程,能够帮助学生观察,从而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给学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印象。

二、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模拟”作用,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高速度发展成熟,在教育教学中也迅速运用起来。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可以对实验仪器的结构进行自由拆分;对实验原理进行动态分析具有模拟实验,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的辅助教学效果。例如:在《变阻器》一节的教学中,滑动变阻器的线圈、接线柱、滑片之间的关系是教学难点,滑动变阻器原理、接法、作用是教学重点。如果在教学中恰当地采用信息技术软件,对滑动变阻器进行动态组装,使学生对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及各部件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用软件模拟实验,并把电池组、小灯泡、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用导线连成实物电路。当开关闭合,导线中通过电流部分由灰色变成红色,尤其是演示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右移动时,通过电流部分的导线长度也随之改变,效果就更明显。

通过对“模拟”实验的分析、总结、归纳,很快地突破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化引起电流改变的教学重点、难点,真实地“模拟”了实验现象。因为在实际的实验中,电流虽然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它确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是观察不到的,只有靠学生自己去想象。这种抽象的知识信息,增加了知识理解的难度,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而用电脑软件进行实验的“模拟”,较好地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形象的知识信息,很快地突破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化引起电流改变的教学重点、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依托多媒体资源,开拓学生视野,促进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提升

有一些实验现象在课堂中是不容易演示的,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成功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例如,托里拆利实验是用水银做的,有的学生就会问到:用水来做这个实验会怎么样呢?这个实验在课堂上是不能演示的,教师可以通过人教版所配制的录像演示科研人员所做的实验,通过观察比三层楼还要高的水柱,极大加深了学生对大气压的认识。再如,在学习《物态变化》这一章时,对于云、雾、雨、露、霜、雪、冰雹、雾淞等这些自然现象,在课堂中很难直接观察到。可以利用录像把这些自然现象浓缩在一个几分钟的影片里,在课堂上放给学生看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用自己家里的DV或数码相机拍摄一些自己感兴趣或者感到困惑的物理现象,然后教师可以将视频集中起来在班级同学之间交流讨论;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件制作的过程中,以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学生的技术水平不及,至少可以鼓励他提出一些创意想法――不管是别出心裁还是异想天开的想法,都会使学生受益,教师都应该鼓励。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进入物理课堂,这本身就是创新,对原来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突破。任何创新的前提都是对现状的一种突破,而任何突破的前提都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仅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流、互动、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这正是21世纪创新人才培养不可欠缺的品质。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深度融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我国21世纪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是符合教育改革未来走向的。

参考文献:

上一篇:物理动能势能知识点下一篇:高一骑自行车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