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423”课堂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2024-05-23

浅谈“423”课堂教学的困惑与对策(共8篇)

篇1:浅谈“423”课堂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浅谈“423”课堂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林金生

以“提高课堂效率为宗旨”的“423”课堂教学模式,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试行后,如今已在我校全面展开了。现将这段 “423”课堂教学模式推行中的几点困惑以及经过近段来的教学反思后的一些粗浅的对策提出来,希望能与大家共勉:

教学困惑一:觉得自己的教学设计有时效果不佳。

说句实话,每次的教学设计都是经过自己精心准备和谋划的,但有时效果不佳。为此而感到困惑,同时常反思寻找自己存在的教学问题。

在一次与舒老师的备考交谈中,她谈到:“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新课改、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等的学习与反思性教学,这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一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能使之成为有道德、有学知的人。结合教学,也就是说,学、教和思是教学过程中必要的三个环节。正是她的这番话和教育家的这句教育名言才让我忽然解开了心存已久的这个谜团。从而使自己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及时优化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并迅速提高了自己“423”课堂的教学效率。为此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1.注重对新课标、新考纲及新教材等的学习。因为新课改面临着这“三新”问题,只有真正从“三学”上下功夫,教学设计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自己近段来对上述“三新”教学资源的深入学习,能够分别从教材的增删、考纲层面、知识与技能、热点与焦点等多角度较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的准绳了,将打枪有了准星般的新课程理念深化到了课堂教学,教学效果明显好转。

2.巧妙落实学生导学案,尤其是预习案及练案的检查工作,做到事半功倍。

大家都清楚只有抓好这项教学,找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侧重性和针对性;也只有课堂教学具备针对性及教学重点,才会带来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宗旨才会落到实处。但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出现了“所带班级较多,学生预习案及练案的落实难度较大”的矛盾,为此,在教学中自己摸索了一种可行方法。如《孟德尔定律》一节的课堂教学,既是高考的重点,同时又是高考的常考点;为了既能尽快落实检查本节教学存在的问题,又为自己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抽出时间来,自己首先设计了一张表格,把考纲的各个知识点均列于其中,表中还有一栏目(是要求学生通过前课时的预习后仍存在的问题打“x”的),然后复印后再发给学科代表,让他以组为单位,由组长分发给学生及时填写、及时集中共性问题后收来备查,以便于优化教学设计。经过这种精心设计的表格检查方式的试行,效果也挺不错。

3.从反思教学设计的细节着手。如:从细化针对性问题设计形式(预习案填写、概念图补充、图文转换、问题串讨论、是非争辩、实验探究等)、引导学生多样性活动形式(抄稿纸默写、上台演板及学生纠错、口头回答、小组讨论、分组答辩、模型制作、上台演示等)、设计实施多种落实检查方式(分级检查与集中上交、分类抽查、面批与对批)等方面着手。例如在必修模块II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问题设计时主要采用问题串讨论法:“1.肺炎双球菌体内及体外转化实验中格里菲思和艾弗里得到的结果及结论分别是什么?2.艾弗里是如何使用同位素标记法的?3.格里菲思实验的转化实质是什么?转化后的S型细菌可以遗传下去又说明了什么?„”等十个问题串的设计形式,从而使本节抽象的教学活动变得活跃有效了。又如在《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一节课中,主要采取了学生演板与学生纠错的教学活动形式,发挥彩色粉笔的教学资源作用,从而把抽象难懂课堂内容以概念图、默写、坐标模型等形式让学生直观性的演板中,变得容易起来;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困惑二:为切实提高“423”课堂教学效率,明确要求了教学反思,但不知反思些什么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前的课堂教学很少想与写教学反思,因而教学效果不很理想,如今学习了“423”课堂教学模式后,顿觉课堂反思的重要了,但需

要反思些什么呢?经过这段课堂教学的仔细琢磨与观摩学习,总结了点滴对策:

首先,要反思教学目标

无论带哪一届学生还是进行哪一课时,无论教的重点班还是普通班,教师都应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进行认真的思考。因为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功能和控制功能,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制定的是否适宜,决定着目标的达成程度。这便是我们的“423”课堂教学首先要反思的。为此,在近期的“423”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总是先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深入了解学生实际,然后制订出学期、单元及课时等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提交备课组讨论,经周三的备课组讨论修订后才予以实施,以免造成教学目标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其次,反思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犹如盖楼时的图纸设计,需要从以下四方面认真做起:

1.对教学内容深度的反思。例如,在《DNA的结构与复制》复习课教学中,第一课时以布置的知识梳理为载体,先让学生读课文填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感知,然后设计DNA的物理模型为背景,以引导提问及学生讨论活动为主线,深入学习、理解并掌握本节知识难点,再通过例题对知识的活用途径解决应用问题。第二课时,先是限时练习选好的习题;然后由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拿出小组答案;接下来进行组间展示与评价小组交流结果,并对有争议的试题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再把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选出同学们最认可的答案作为最后答案并及时评价学生的交流成果。这样,在合适的深度情况下,学生很快就解决了这些问题。

2.是教学广度的反思。例如复习《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一节中基因突变及基因重组应用时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该教学环节里,将发问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意见、解决问题,再进行组间展示与讨论。教师只是起引导、指点、促进的作用。对组间不同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的就予以肯定,充分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培养,如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和发散性,从而避免了学生解题时用时过长、思维定势。这样,就很快拓宽了教学的广度。

3、反思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说明没有适合所有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方法,教师只有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反思教学效果

一段教学活动结束后,有必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及时反思和总结,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的:

(1)做考后小结

学生每人有一本考后总结本,每次双周练、阶段性考试或市统考结束后,我都要求学生对本学科试题得、失分情况做详细的自我分析和统计,弄清自己对哪些知识点和能力点掌握的还不够,哪些知识点为主要得分点以便在近两周的教学中查漏补缺,重点加强,并在对应栏目中填写自己的下次成绩目标。但这项工作的成败重在教师总结本的及时查处。检查对象侧重于缺腿生、承包生及调皮生。

(2)观摩交流

定期进行教学观摩和教学汇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评价别人,反思自己。

(3)写教后感

一节课下来后,根据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对学生询问或问卷,从而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写出教后感。主要记录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学生存在的误解,及时调整思路,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对比较成功的做法也记录下来,以便发扬光大。

作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只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及时反思是不够的,因为教学本身是双边活动。因此,还应经常提醒、引导和督促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尤其在于及时提醒学生反思学习态度、反思学习目标、反思学习方法、反思学习结果。并力求抓好对学生考后总结本,错题本等的巧妙检查工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找到学生自己存在的问题症结并及时弥补。

困惑三:总觉没有足够时间精选变式练、限时练、课堂练、考试练等试题

这一困惑反复找同学科同志研讨,也是不少同仁共同的困惑。总觉得自己除了每周上课时间,检查与批改作业外,的确很难找到足够的精选试题时间;加上自己电脑操作技能还不很娴熟,这就为精选试

题造成了很大难度。为此,自己就利用饭前、饭后时间,极力学习电脑基本操作技术,加上近来学校恰好组织的电脑基本技能培训,就为很快解决上述困惑打下了良好基础;加上上面提到的利用好学科代表及小组长做法的可推行也为困惑三的解决赢得了有效时间;再加上家里和学校的教师办公室的电脑随时可用,便很快解决了这一困惑。原来时间是精心的安排与挤出来的!

总之,“423”课堂教学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在“新课标、新考纲和新教材”等的新形势下,对培养师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显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坚信:在“新课标、新考纲和新教材”等的教学新形势下,困惑是难免的,但只要教师能着力于有效反思并有效指导学生做好反思及纠错,就能真正实现“会教”和“会学”;就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校全面推行的“423”课堂教学“火”起来。我深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每个教师都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又重新指导各自的教学实践,最终方能实现教与学的共赢!

篇2:浅谈“423”课堂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武俊凤

呼和浩特市第二十九中

【摘要】当前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十分不容乐观,好多教师常常强调多读,以不断增加知识积累,多观察以增加生活积累。但在真正地教学实践中却又存在着一定的困惑。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中,要多思考,在认真总结教学经验的前提下,并对其作出相应的对策。【关键词】困惑

对策

教学观念

作文教学的性质取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也取决于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叶圣陶先生指出:“学校里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此语简洁明了地说明了作文教学的基本性质。学生的作文首先是一种写作活动,使用书面言语表达思想感情的交际方式。作文与一般的写作都需要作者观察积累生活,分析综合材料,进行选材立意,甚至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连缀成文及反复修改。学生的作文与一般的写作同样是作者的人生态度、思想、情感、知识积累、智力水平、审美趣味和文字功底的外化,这是作文与一般写作活动的共性。的确,目前中学生在写作文时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样,教师在教学事业存在着一定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在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中多动脑筋,并对此而想出相 应的对策。本文要讨论的正是这一点。

一、当前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困惑

当今的初中生,十之八九害怕写作。要他们写一篇出色的作文,真是难于上青天。那种会笔下生花,写起作文来如行云流水,且能把写作当乐趣的学生只是凤毛麟角。“欲说写作好困惑”的现象怕相当普遍,在城郊结合的中学则尤其突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下列几种:

1、作文与学生局限性生活断轨。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许多阅历丰富的作家创作时都要去体验生活的。如著名散文家魏巍如果没有朝鲜战场的生活经历,就写不出《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名篇。可是,当今初中生年龄小,生活范围极其狭窄,在校时间长达10多个小时,很少接触社会。即使让他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他(她)也只是闲逛而已。这样,学生写作和社会生活断轨,自然是无法积累写作素材的,也根本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来的。

2、作文与学生语文层次的脱节。平心而论,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教版初中语文书,选篇都是精品,特别是现代名家名篇,更是美文,令人赞叹不已。遗憾的是,那些精美绝伦的文章离我们的中学生生活实际太远了,学生不能体会其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更不必说揣摩写作艺术了。因此,任何一个语文教师,只要他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课文的态度是:你尽管写得好,我可是不愿学。

3、作文与学校教育形式化相抵触。有的学校对小三门不重视,只重视语、数、外。因此,学生生活难免单调乏味,知识结构不健全,到作文时候也就没话说。再加上私立学校异军突起,教育主管部门为鼓励新兴事业的发展,又给其特殊政策,诱惑力很大,有的学校初中缺乏优质生源,学习氛围日益淡薄,所以全班就更找不上几篇高质量的作文了。教育的形式化又给很多中学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带来障碍。

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容易忽视的问题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好多教师常常强调多读以不断增加知识积累,多观察以增加生活积累。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如下四个问题又往往被他们忽视。

1、怎样观察,缺乏具体方法的指导

这方面表现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单纯追求成绩而赶任务,将课文化解为练习题,让学生在茫茫人海中游弋,忽视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结果阅读方法提不高,从而影响了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表现在直接的观察中,笼统要求的多,具体指导的少,致使学生对眼前事物往往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如过眼烟云,从而影响了生活的积累。固然,中学生从家庭到学校两点一线,生活面窄,阅读东西有限,但为什么有的学生知识和生活的积累比较丰富,写文章有东西可写呢?抽样调查发现,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语文教师重视教学改革,重视活动课的开展,重视直接观察方法的 指导。

学生写作文,不可能向社会上的作家、新闻记者那样,有专门的时间去搞积累,但如果语文教师重视活动课的开展,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就可以多一些知识的积累;重视直接观察中具体方法的指导,就可以使学生多一些生活的积累。有经验的教师就是这样做的,因而取得了好的效果。

2、读什么的指导,存在片面性。

一些语文教师往往只重视指导学生读文学作品,忽视了引导学生读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类的书籍和文章,从而影响了学生知识积累的广博性。

3、忽视对发现新事物的指导。

文章讲究立意新,学生的作文,虽不能要求像作家一样立意高远,但从培养其创造性来讲,还是要求立意新为好。而要求学生的作文篇篇立意都新,那是不现实的,因为他们的认识水平毕竟有限,然而要求学生作文的题材新,则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也就应该这样要求。重视学生对发现新事物的指导,就可以使学生的视野不断拓宽,生活积累不断丰富,从而为作文的双重转化提供丰富的基础。

4、忽视对提高感受能力的指导。

在“物”向“意”的转化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 “物”的感受。感受能力强,对“物”的体验就深,“物” 就容易转化为“意”;反之,感受能力不强,对“物”的体验就肤浅,“物”也就很难转化为“意”;某些语文教师恰恰在这个环节上忽视了指导,或指导不得法,从而使学生越不过“物”向“意”转化的障碍。表现在阅读教学中,他们将本是文情并茂的文章,讲成干巴巴的几条筋,或者将其“碎尸万段”塞给学生,丢掉了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引导。表现在作文教学中他们不是题目一出,简单的说几句,就让学生去想,去写;或者详说细解,给学生画框框,定调子,限制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怎么也激不起灵感来。有经验的老师却不是这样。他不仅在阅读教学中锐意改革,用最优化的方法,配之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意引导学生用心去感知语言,体验课文传情达意的作用,而且在作文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去激发学生感受事物的热情,引导学生去联想、去分析,教给他们以正确的思维方法,启发他们去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使学生比较容易地跳跃“物”向“意”转化过程中的障碍,引导学生走向作文的成功之路。

三、我校的作文教学观念与研究的实验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很多语文教学专家也为此感到困惑,找不到正确的途径。所以老师们一直在努力,一年多来,我们不断探索,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的实验,从研究性学习中开辟了一条创新写作之路。其现状表现在:

1、研究教育机制,更新教学观念中学作文教学改革进展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观念滞后,传统的作文教学,教师和教材成了知识的源泉,学生是被动的学习接受者。即“教师是劳动者,学生是产品”,“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程中心”始终是作文的主旋律。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加上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学生的作文按照一种固定的模式写作,缺少个性和创造性,成为一种新的八股文。教师和学生成天浸泡在题海中,课堂上死气沉沉,人性被压抑,个性被扭曲,特长爱好被抹杀,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这样的语文教育机制怎么可能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介于这一点,我们教师就思考,应从教学观念的转变上做起,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检查自己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着哪些的思想,通过自查,他查,组查,澄清了思想上的糊涂认识,明确了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责任。以学生为主体,更新教学观念,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成才意识的角度提出了作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2、研究矛盾根源,探索教学方式

中学生作文,大多缺乏创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通过研究,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写作教学没有受到广泛和足够的重视,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严重违背写作规律和学习规律,写作教学走进 了一种新八股的套路,由于应试教育影响,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着这样几种糊涂认识和错误做法:

第一、作文是个老大难题,不是我们的能力可以解决的,能求稳就已经不错了。

第二、我们的学生写作基础差,又不重视作文,反正在高考中得不到高分,在作文赏花精力不划算。

第三、学生成天在教室里,没有机会与社会接触,哪有生活素材可写?

第四、有的教师或在课堂上谈什么“开头至关重要,结尾马虎不得,中间一笔带过”的观点;或给学生规定固定的结构模式,舒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次,学生作文心理受到灰色污染。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学生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及竞争意识越来越强。但在写作文方面,又同现代意识产生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方面,他们害怕写作文,一见作文课就头疼,另一方面,他们又好表现自己,总希望自己超越别人,把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由于后者的可能性小,这些矛盾发展到后来就开始倾斜,表现“自我”,写好文章的欲望下降,害怕作文的心理负荷加重,最后导致厌倦作文。形成作文教学中最主要的矛盾。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空话套话连篇,不见个性,极 少有创新。年年如此,学生的作文心理受到一种灰色污染,心灵枯竭。以前,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些作文口号:“一凑二套三照抄,学习雷锋最重要。文章格式总分总,议论五步不能少。”像这样的作文,只动笔墨不动脑筋,什么真情实感都没有。其主要原因有:一是不敢表现自己的真实生活;二是与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三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成天泡在题海里,那里有了解社会、关注生活的时间等等。所以假、大、空的文章就泛滥成灾。第三、学生中作文的态度也存在着几中不良现象:一是写作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二是在写作文时敷衍了事,格式不规范,字迹潦草,卷面一团糟。三是怕苦怕累的思想,不愿动脑筋。

除了上述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传统的教材内容指挥出现偏差,比如以前的教材为了照顾知名作家,最喜欢选具有战斗力的文章,太突出革命性、战斗性,所以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知道斗斗斗,而不知道爱。当然难以写出读书性灵、文质优美的佳作。凡此种种,导致作文教学中教与学两方面的种种困难,使作文教学每况愈下。只有清楚作文教学的灰色污染,才能还作文绿色的天空。因此,我们要花大气力改革作文教学的现状。

上述几个问题,是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最主要的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首先应解决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学生 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于是,我们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开辟创新的途径。

3、研究写作对策,高扬人文精神

我们处于高度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和丰富的多彩的信息经济时代,知识的急剧膨胀和社会的迅速发展,给现代人的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但广大中学生却生活在密不透风的狭小空间,因而生活单调,写做素材缺乏。于是以我校《九中文苑》文学社和校报文艺版为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作文创新活动。

四、对策为:

(1)、想点子,找路子,开辟文学新园地,给学生拓展作文创新的领域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写作兴趣,展示同学们的写作成果,我校办起了一个《九中文苑》文学社,刊登同学们的优秀作品。在栏目设置上一律改为由“九”字组成,如九中传奇,九中趣闻等。面向广大学生征稿,尽量发现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与鼓励,能发表的尽量在《九中文苑》上发表。与此同时,开展作文创新写作研究与实验的活动,聘请一批学生小记者,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这一举措,赢得全校学生的欢迎,大大提高了学生作文创新的积极性。同学们挥毫“描绘大山景,抒写城市情,讴歌九中人”,体现了本校的特色。

在办刊过程中,我们举行不定期的文学讲座,给学生讲如何审稿,基本标准是什么?如何编排以及绘图,装订等知识。同学们积极性很高。在编刊过程中学到不少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这一点,当编辑的同学深有体会。对编辑来说,审稿的过程就是欣赏和审美过程,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是与创造能力相辅相成、同步发展提高的。创造力强的人才会欣赏好的作品,发现作品的美;别人的作品看得多了,欣赏能力、审美能力也就提高了。反之,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后,更能促使创造能力的提高。

(2)、壮胆子,去怕字,敞开心扉谈生活,给学生拓宽作文创新的范围

创新离不开生活。中学生写作文有两类,一类是教师布置的作文,较多的打上了“超自我”意识的色彩。这类作文带有强制性和被动性,它遵循的是老师的教导、规定和现实的道德准则。由于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肤浅,洞察力不强,知识面窄,加上写作能力有限,往往是闭门造车。为了完成任务敷衍而成,很难写出优秀作品。另一类作文是学生自由写作的作文(包括日记)。这类作文一般不带强制性和被动性,是自觉性支配下的产物。它遵循的是“有感而发“的原则,是个人精神调节的产物。大多数表现自己的情感世界,以“自我”意识为轴心向周围辐射。因而这类作文比大作文好得多,文笔生动,观点鲜明,感情细腻而丰富,行文一气呵成。但 是,这类作文是学生的秘密,不愿让老师和学生看见,怕别人知道了他的隐私,因而也不愿意把生活引入大作文中来。所以写的大作文大都空洞无物,缺乏生活气息。这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造成的。因此,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态特征,放下架子和学生交朋友,为学生壮胆子,去怕字,敞开心扉谈生活。教师应该大胆的讲自己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尤其是自己的家庭生活、爱情生活和心路历程,并告诉学生是如何把自己的生活例子写进文章中去的。因为它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学生听起来感到格外亲切,最容易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作文中也就能大胆的写自己真实的故事。教师还可以把古今中外文学家表现自己生活的真实例子讲给学生听,如卢梭是如何写《忏悔录》的等等,启发学生,给学生拓宽作文创新的范围。

(3)、说理字,写情字,走出校园写生活,让学生抒写丰富多彩的人生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交通不很发达。同学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学校学习。他们从书本、报刊上看到了美好的未来。但是美好的愿望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这里的学生都是农村的子女,生活比较苦。所以,每当说起或写起时,一种对家乡父老们的崇敬之情和感到家乡落后的忧患意识便油然而生。我们想唱歌,想挥笔抒怀。我们抓住学习的这种想法,加强对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为家乡的崛起而读书” 的教育活动,把学生由教室引进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调查,专题采访,观察各行各业的人物活动、生产方式等,把生活纳入研究性学习的范围,研究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通过这些研究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得到第一手学习资料,写起文章来就有话可说,得心应手。他们用手中的笔描绘大自然的风景,讴歌城市的情怀,学校还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写出许多反映社会生活的优秀作品:有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可喜的变化,如《那路、那街、那高楼》、《鞭炮声声》、《又是桃花飘香时》等;有的反映四化建设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如《村长的故事》、《森林卫士》、《他是这样一个人》等;这些作品发表后,反映很好,有不少作品被各地报刊采用。

篇3:浅谈“423”课堂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1高职院校Photoshop教学的目的

Photoshop是一种集图像编辑修改、图像制作、广告创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因此中、高职院校Photoshop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对图像制作的掌握, 强化图像的制作技能, 把设计者自己所要表现的思维和创新意识以高水平的作品、最好的效果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呈现给观赏者一个更美丽的世界。

2 Photoshop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困惑一: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动力。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 他就不能更好的深入学习, 学习的效率也不会高。而当教育建立在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时, 教育的效果就会更好, 这就是所谓的“教育投其所好”策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使学生能对所讲授的内容感兴趣, 并能够结合实践去主动探究, 是每个教师都想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可是Photoshop就其软件本身来讲在理论上是复杂的、乏味的、枯燥的, 如果只是单纯的讲解, 那学生们也只能靠想想去勾画教师所讲解的内容,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趣味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外, 案例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因为案例是Photoshop教学的灵魂, 好的案例是教学成功的保证,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备课时, 在案例的选择上必须把握好尺度, 要有变化性, 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变化。有的案例可以选择针对社会的需求, 比如食品包装设计;有的案例可以选择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 比如美化照片;有的案例也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人物, 比如游戏中的人物肖像的绘制等, 从而使学生能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能更加主动的去探索Photoshop所具有的功能和具体的操作。

困惑二:如何在作品中体现出美?

Photoshop作为一个图形图像处理软件, 所要完成的工作就是对现有的图像进行加工处理, 使图像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 从而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而如何让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美感, 是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困惑。

在给学生讲解案例时, 不要急于讲解作品是如何完成的, 而是要让学生学会欣赏作品, 分析案例作品的气韵、意境、审美价值, 让学生讨论从案例效果图上他所能感受到的气韵, 再分析这种气韵与意境是如何形成的。

“美”是无处不在的, 作为教师只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并在教学中创设出多姿多彩的美育情境, 把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创造之美渗透到学生心里, 让学生学会审美, 从而就能创造出“美”。

困惑三:如何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

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是Photoshop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对教与学的活动有着巨大的导向作用。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评价的标准应以能刺激学生的继续学习和发展为前提, 因此评价一定要照顾到学生本身的知识技能基础、个性特点和兴趣点, 使评价成为鼓励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源泉。

根据教育部对中、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教学的相关规定, 作为教师在对学生发展过程中进行评价时应从岗位分析入手, 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的多种考核方式。这种评价机制不但解决了传统考试的弊端, 而且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 满足学生自我实现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来源于其平时表现 (即个人学习档案成绩) 、过程作品考核、理论考核三个部分。其中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20%, 过程作品考核占总成绩的50%, 理论考核占总成绩的30%。

在实践考核与过程考核过程中, 教师不光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多方面评价, 同时也应对学生作品进行展览评价, 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增加他们的学习热情, 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同时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进行评定, 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感受到自己的作品与他人的作品差别在哪里, 同时也拓展了学生自身的想象空间, 使学生在欣赏别人作品的同时, 进一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使其朝着更好的方向努力。

摘要:随着计算机和数码相机进入千家万户, Photoshop已经成为大家比较熟悉的软件了, 同时它也成为各所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中、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很多教师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感到困惑, 办法不多, 本文就此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Photoshop教学,教学困惑,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王少萍, 徐勇.浅谈Photoshop课程的教学[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 (3) .[1]王少萍, 徐勇.浅谈Photoshop课程的教学[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 (3) .

篇4:浅谈“423”课堂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关键词:学习方式;合作;课堂教学;解决问题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积极倡导无疑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为我们的数学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热闹”背后,老师们却存在着一些盲目与困惑,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学观念转变难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封闭,名义上是开放式的,其实学生还在老师设定的框子内转动。这种教学严重桎梏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那么,教师应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实行开放式教学呢?

对策: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以一种愉悦、积极、兴奋的心态参与学习。课堂上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创设探究性的教学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探究、再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创新。

二、合作学习收效难

很多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只是流于形式,讨论时间过短,问题不分难易,交流缺乏平等,所谓的合作学习,变成了几个优等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大多数学生成了看客;说是主动探讨,实际是被动应付。这样的合作学习收效甚微。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

对策:首先要考虑合作学习的时机,以及合作学习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合作前要说明要求,要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把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与伙伴交流分享,把独立思考与合作有机结合起来,在交流中去感受思考带来的乐趣,去学习欣赏同伴思考的成果,促使进一步思考、交流。在小组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倾听,要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发挥个体作用又发挥群体效应,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三、解决问题过程难

把应用题确定为“发展性领域”中的“解决问题”。所谓“解决问题”是综合性、创造性地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相应的,新教材中已经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教学的章节,往往以计算伴随着应用相融合的形式编排。这就对一线教师头脑中长期存在的对应用题的传统认识提出了挑战。同时也给一线教师带来了困惑。新课程背景下的应用题应该怎样教学呢?

对策:首先,激励自主探索。“问题解决”是学生自己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在解决问题时就得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其次,掌握解题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发现数学问题的主要矛盾、分析数学问题中的内在联系,以及学会一些构建数学模型的具体方法等,引导学生自主地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探索隐含的数学模型,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

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教师要创设情境,以帮助学生沟通教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培养他们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优差学生共进难

在新的学习模式下,好学生的机会更多,学困生成了旁观者,这样,学生的成长也就形成了两极分化。

对策:转变学困生,首先要转变他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教师要站在为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终身负责的高度,把每节课甚至每个例题当作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完善个性品质的一个步骤和手段。解决“两极分化”问题的有效方法,可以按照“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培优辅差”的原则,进行“分层教学”,即以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为发展目标,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个性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选择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与作业,因材施教,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数学的学习上得到充分发展。

篇5:浅谈“423”课堂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摘要】乘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东风,初中语文教学体现了春笋拔节般的生机。在看似别开生面的课堂中,发言人更多了,课堂气氛更活跃了,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课堂成了师生的表演秀,合作成了“权威者”的独角戏,学生成了上帝,课件“一枝独秀”。为此,我们应该让文本解读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教学评价的语言要丰富、形式要多样,努力解决好媒体运用与以课本为主的关系。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课堂教学;困惑;对策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途径,课改在收获喜悦的同时也不乏一些遗憾。课堂教学在以下几个方面迷失了方向。

困惑之一:阅读课中,究竟谁来主导探究?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刚刚脱离童稚的七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存在大量的知识缺陷,他们在实际的课文自主或合作探究活动中,往往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意思这样的肤浅层次,而很难达到课文的深层意蕴,更不要去奢望他们提出来一些视角新颖的、有价值的问题了.每当这时,语文老师们就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两难选择:讲,还是不讲?若讲,对一些正在思考且马上就要接近胜利终点的爱动脑子的学生来说,似乎有一点强行剥夺他们思考权利和成功喜悦的嫌疑,显然有悖于新课程改革精神.而对另一部分不爱动脑子的学生来说,正好满足了他们的“不劳而获”的懒惰心理,可谓害处多多;不讲吧,眼睁睁的看着孩子们在真理和成功的花园围墙外乱撞而不得其入门要领,心中总是于心不忍,况且宝贵的时间也随着孩子们的叽叽喳喳而悄悄流走,教学任务眼看无法完成,又不由得让人心生焦虑.再说,就算是讲,又该如何确定介入学生探究活动的深度与广度?讲深了,不仅学生难以听懂,且属越俎代疱之举,似乎又走回了“满堂灌”的老路;讲浅了,对学生的理解又没什么实质的帮助.或许正是出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同,在很多的“公开课”“示范课”中,主讲老师们经常会选择这样两种极端的处理方法:一种可以称之为“保姆式探究教学法”,即由于唯恐学生找不到“标准答案”,在学生开始深入探究课文之前,教师就先明确地给出了讨论的问题或范围,以便让学生们的讨论时“有的放矢”,少走弯路,而且在讨论中还时不时“欲说还休”地给学生们提示一下,直到最后圆满地完成找到“标准答案”的任务.另一种呢,则恰好相反,或者可以称之为“放羊式探究教学法”,即教师在学生的整个探究活动中始终以旁观者自居,任由学生有那里艰难地摸索,甚至于连教师作一下点评和总结的权利也彻底下放了.

困惑之二:古诗、文言文教学到底该不该逐句翻译讲解? 为继承和吸收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化,在我国的大中小学各阶段的语文课程中都涉及到一定量的古诗词和文言作品,由于年代的久远及语言的变迁,加上初中生的语言知识和理解能力有限,使他们对这类作品的理解相当困难.因此,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给出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浅显要求,并重点强调了朗诵和积累教学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诗文的句意讲解的不够,造成学生对诗文中的语句理解不够深入,很多只是一知半解,致使

他们在后面的教学环节如作品主题的探究,课文的理解背诵,名言佳句的灵活使用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多的障碍,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困惑之三:字词积累、病句修改之类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当如何进行? 我在教学中发现,我所任课的七年级班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远未达到新课标中规定的“(5~6年级)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积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会写”学段目标要求:有约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认不全也读不准《汉语拼音字母表》中的声母和韵母,亦不能熟练地使用字、词典等工具书,写起作文来更是病句连天,让人哭笑不得.显然,他们的语文基本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其中又以词汇的积累严重不足表现的尤为突出.而且,由于这种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更多问题的连锁产生,如学生的朗读能力很差,一段很短的现代文在给了相当长的时间预习后仍然读得结结巴巴,动笔写字就是“别字大全”,给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也曾希望从一些市、区两级的公开课中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但令我失望的是从这些公开课中似乎也未看到诸如此类问题的处理方法.

困惑之四:教材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活动是否城市味太浓,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农村中小学的实际? 就目前我接触到的七年级上下册教材来看,其中设计的绝大部分活动都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即动手搜集与活动主题有关的大量各种资料,如文字、图片、影像光盘、录音磁带甚至于实物等,有的甚至还需要学生走上街头做实地调查„„就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来说,这样的要求无非是为了提高学生们利用现代各种传媒有目的的采集实用信息,以提高他们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有意地调动其社会参与意识.然而这些专家学者们似乎忽略了这样的一个简单而又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实,即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而其中8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相应地,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中亦有大部分是生活在广大偏远乡村的农村孩子.试问,对于很多当地尚未接通宽带网络,连上一次城都很不容易的农村娃们来说,你让他们到哪里去上网查资料,又到哪里去搞什么社会用字情况调查呢?更不用说让他们去搞什么野外探险活动了,就算孩子们想去,可他们有那个时间和经济实力吗?可若是不搞这些上网查资料、做社会调查的准备活动,这项综合性学习活动又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对于我们这类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同样感到头痛的矛盾问题

1.语文课堂成了师生的表演秀

课堂活动体验新课改要求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活动要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使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喧宾夺主、画蛇添足。主要表现有: 表演不适合中学生的身份。比如让学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没穿衣服的皇帝„„体现在课堂中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无益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活动脱离语文本身。有些语文课堂中,教师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片面追求跨学科的学习,导致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非语文化现象突出,有些老师热衷于学生游戏、学生表演,硬生生的将一堂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自然课、法律课等。

这些活动使初中语文教学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由于有很多活动游离于理解和运用语文之外,加之耗时多,语文学科基本特点丧失,语文课程根本目标迷失,语文课成了大杂烩。荒了自家的地,种了别人的田。双基很受冷落。在一些语文课堂中,只要是活动,教师总是生硬的让学生表演课文内容,造成了学

生的视觉疲劳。教师一味的追求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却忽视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不重视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2.合作成了“权威者”的独角戏。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小组的合作交流,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活跃课堂气氛。它的初衷是使学生学会参与、倾听、尊重、团结他人,但是在小组讨论运用中却往往不当: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之内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没有组织,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或是,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老师成了旁观者,学生各自为政,不知道如何合作,只能随性乱说一气。有的小权威一言九鼎,还有的争执吵闹不休。课堂气氛看似活跃,但学生的沟通合作无从谈起„„氛围好了,惰性却有了。小组合作中,发言者的表演酣畅淋漓,但学困生只能依赖盲从。因为学困生知道只要一讨论,优生总会畅所欲言,他们只需稍稍附和,认真做好笔记,老师要的氛围就有了,小组讨论的任务就算完成了。长此以往,后进生不但“进不了”,反而更加懒惰。 3.学生成了上帝。

在一堂看似活跃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就若干问题你说我讲,纷纷攘攘,畅所欲言;教师只扮演者点名者、赞赏者的角色,打着“把学生失去的课堂交还给学生”的“光辉旗帜”,“一言堂”一下子变为了“大放羊”。滥用表扬。新课改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课堂上教师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当表扬鼓励在课堂中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的时候,不当的现象又随之诞生了: 只要是学生的回答,都表扬。虽然语文学科的主观性比较强,很多问题言之有理即可,但过多的表扬只会导致学生随意应付,学生并没有深思熟虑、拓展思维。教师的评价语言单一,苍白。学生回答后,教师口中经常是你答得“太对了”、“你真棒” “真了不起”“你真的很不错”。学生的答案究竟对多少,错多少,老师模糊,学生迷惑。究竟学生在遣词造句上和思维方法上优点在哪里,差距有多大,学生无从可知。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又怎样提高?有些老师还包办了对学生的评价,忽略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问题的价值取向在哪里也无从可知。 4.课件“一枝独秀”

新课改的实施也提高了对教师基本功的要求。人们在评价一堂课的成败时,往往要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技术的使用虽然可以从时间、容量、资源上,为课堂呈现了一片广阔的视野天地,但如果我们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一堂语文课的魅力也将大大削弱。我们始终要明白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这一点,如果它起不到服务的作用,就是喧宾夺主,我们的运用就是失败的。课件是板书的复制。鼠标取代了粉笔,老师所要写得东西全部实现输入电脑,在“请君入瓮”式的引导下,依次将课件展示。这违背了新课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师失去了练习粉笔字这个基本功的机会。图片取代了语言文字。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中将优美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了图片,满足了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但学生体会不到文字的无穷魅力。师生也失去了展示语言表达的机会。录音代替老师的朗读。课堂中,再也听不到老师朗读课文的声音,再也看不到学生听朗读时的如醉如痴的眼神。语文课即语言课,很多时候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是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的。

5.要解决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让文本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注重人文性,但也不能忽视其工具性的一面,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而不能从一个

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教学目的上看,如果一个学生连字音都要读错,又经常出现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再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我们不能以牺牲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为代价,来换取语文课堂的热热闹闹。要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形成语文基本能力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并获得这门学科的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目前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并不是教师没有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与时间,而是教师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时缺乏相应的方法指导,使得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因此,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成为当务之急。教师要倡导的是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可以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教师要精心组织学习活动。一是要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是要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三是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评价的语言要丰富、形式要多样。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应根据学生的回答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既对学生表现出色之处给予肯定,同时又有针对性地提醒并纠正学生的不足。教师要正确处理学生的重复性回答。对于学生重复了前几个同学的回答,或重复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这时有些老师评价说:“重复的不要说。”这种评价,显然是不妥的,很有可能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若能真诚的说“哦!你认为这很重要,再强调了一下,对吗?”这一亲切、真诚的话语不就能有效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了吗?一句充满爱心、智慧的话能化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学生的心灵。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了,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了。 教师还可以借助幽默诙谐的评价语言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打破了课堂内死水般的枯燥局面,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教师的课堂评价语不能单调,应富于变化,幽默诙谐,这样更好地调节师生的情绪,激起课堂的气氛,让学生想听、爱听、百听不厌,并享受其中的乐趣。努力解决好媒体运用与以课本为主的关系。课件制作者制作前要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以课为本;制作时,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而不是将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图片、活泼生动的动画上。这样制作后才没有或少有遗憾,课件才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繁华过尽见淳朴。

篇6:作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杭州绿城育华小学陈贤彬

十月中旬,有幸到上海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新思路作文教学研讨会,近距离走进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江苏吴江的薛法根老师的《素描作文》;杭州拱墅区张祖庆老师的《图片作文》;河南濮阳的武凤霞老师的《活动作文》;南京的孙双金老师的《观察作文》;上海的贾志敏老师上的《想象作文》;杭州的王崧舟老师《诗意作文》。回来之后,结合之前语文教研组做的一个调查:在常态作文教学中,你会遇到那些困惑?针对老师存在的主要的困惑,回顾我这次听课的内容,在专家的课堂实录和讲座中向大家举例、截取,做一个如实陈述。

第一类困惑:

1、如何在作文指导中创设相关的情境,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

2、怎样创设学生的生活情境?如何解决学生思路狭窄,无话可话的问题。

首先,《小学语文教师》的主编李振村老师在总评中所讲的话中有一句这样说道的:作文课要营造一个故事场,我们要把作文课变成一个故事,让学生在这个故事场中留下情感。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习作氛围,给学生创造一个想说、愿说、敢说、有的可说的场景,引领着学生在愉悦的心境和浓郁的情趣中进行作文训练,就像在说故事、讲故事、谈故事一样。

比如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素描作文课本课,开始,通过提问:桌子上放着什么?学生回答:水和沙子。老师觉得学生的表达不清,老师就引导学生说清楚,是一杯水还是一满杯水?于是薛老师设计的围绕着水和沙子的故事场就要开始了,薛老师围绕着杯子里的水、沙子、石子这三个事物,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的小实验,第一个实验:把石头放入盛有水的杯子,水溢出。

2、把两块石头放在盛满沙子的杯子里。

3、先把石子放在空杯子里,再把沙子倒入装满石子的杯子里,最后再把水倒入。

学生们也在老师创设的这一个个的情景中进行观察、交流、探讨、思考、再加上薛老师充满智慧、睿智的引导和个性化的点评让学生感受到薛老师课堂的民主、有趣调动了学生说话的乐趣,使学生在这个故事场中尽情抒发着自己的感受。

王菘舟老师的“诗意作文”,是一节虚拟的亲情测试课。王老师先让学生写下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最爱的五个人,然后一步一步让学生划去一个,直至全部划去。而在每划去一个时,特别注重心灵感受的交流,通过王老师激情性的语言诱导,使学生在这虚拟的世界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挣扎,去努力,把自己完全融于这个爱的抉择的世界中,也正是因为创设了这样一个亲情抉择的意境,才让学生有话可言表,有情要表达,有一种非写不可的创作的欲望。

张祖庆老师的图片作文是单幅看图作文,是我们教材中的单元习作,“在温哥华街头,一群鸭子过马路”,是我常态作文中可借鉴的。首先,张老师出示几张有关杭州西湖野鸭子的新闻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出示温哥华鸭子过马路的图片,围绕这幅图片猜想可能发生的故事等环节的设计,正是李振村所说的作文课要营造一个故事场这一说法的真实体现。

这种故事场或生活情境,生活体验也可在课前做好准备,如在写人物时,事先对人物进行接触采访;在动物时,事先饲养观察,写观察日记等,习作教学进行“前作文”指导。

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指出,习作教学应从“前作文”开始,要教会学生“摄取生活素材”的本领,如:四上第四组习作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具体地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习作前一个月布置了这样三项任务:

1、观察体验,根据家庭情况和个人学好,选择合适的小动物来饲养。

2、写观察日记:把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饲养期间发生的故事记录下来。

3、交流,与同伴交流饲养体会。这样进行“前作文”指导,故事场的吸引更大,学生应该有话可说,而且各有各的体会。

第二类困惑:

1、要不要写法指导,需不需要范文„„

2、进行写法指导,学生会不会停留在固定的作文套路里拔不出来;过细的指导,会写出千篇一律的作文;写作方法可以无痕渗透吗?

首先思考:吴忠豪教授在《国际视野下的小学习作教学改革》中指出的问题——作文目标的两种价值取向:是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以实用文体写作为主,还是以文学创作为目标。或者说是我们培养的是今后走上社会的实用人才还是以文学创作为主的作家。

接着吴忠豪教授指出:“新思路作文要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方法与策略。”作文还是有法可依,有径可寻的,让学生掌握一点写作技巧也是很有必要的。

比如:薛老师的素描作文告诉学生“写好作文要用好四个宝贝:用眼睛观察,也就是眼力观察力;会听听力:动脑想思考力;还有就是自己做自己的老师学会修改,修改能力”。

孙双金老师在作文讲评课上同桌互相修改环节,要求学生画出同桌的好句子,并说出理由,当学生充分谈完后,老师总是不失时机的准确的概括性的做一个小结,告诉学生,这个同学这样写的好处以及他所使用的写作的方法,比如:有个学生认为同桌引用的贝多芬的名言他很喜欢,觉得特好。孙老师也及时的给与了这样的评价,引用贝多芬的话恰当,用得贴切,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说服力,引用名人名言使文章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这一方法可用。还用这个学生的用词准确,这是一种联想,这是一种排比,如果增加一些描写就更好了等等,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与技巧的渗透。

王崧舟老师的诗意作文课中讲到作文的奥秘不再写,在于听,文章要有祥有略,当学生讲到划去亲人的名子时我手中的笔在摇晃,手中的笔好像变成了一把刀子时,老师点评这是一种侧面描写,通过描写笔来衬托自己害怕、痛苦、悲痛的感情。

张祖庆老师引导学生可以常规写法,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写故事。也可以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以第一人称来写(巡警、鸭妈妈、落水小鸭),出示两篇范文:第一篇:鸭子妈妈的角度:《累并快乐着》;第二篇:鸭子的角度来写:《有妈的鸭子像块宝》,看完说说异同,最后学生再分工:有写鸭子妈妈的、有写鸭子一的、有写落水鸭子的、还有写巡警的,这样分角度,分角色进行写作,写出来的作文不会是千篇一律的。

还有管建刚老师在《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中指出,他有八大写法训练要点,在办300多期的《评价周刊》时逐一落实。

第三类困惑:

1、怎样引导学生把单幅画的内容写丰富?

2、看图作文如何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我这里重现张祖庆老师的《看图作文》过程,应该会有所收获。

一、出示杭州西湖野鸭图。

在出示单幅图(温哥华街头鸭子妈妈带领小鸭子过马路图)之前,先出示系列杭州西湖上的鸭子妈妈和鸭孩子的图片。引导说话,创设故事场。

二、出示温哥华街头鸭子妈妈带领小鸭子过马路图 引导学生思考:记者就拍这一幅图片,还会拍什么图片?

三、出示自制卡通图。

1、A、鸭子郊游图。B、鸭子落入下水道。C、鸭子妈妈向巡警求救。D、一个下水道图。E、鸭子得救了。

2、思考,哪一幅图最有趣。生:鸭子向巡警求救。

3、如果你是鸭子,你会怎样向鸭子求救。

4、学生表演,三只小鸭子和老师。学生思考如何表演。老师和同学到幕后准备。

5、师生表演,在你们的脑子当中,求救会是怎样的版本?

6、继续看,哪一幅图最有趣。

生:救的过程最有趣(些图末画出,就只有一个下水道的

7、展开头脑风暴。巡警是怎样艰难营救?巡警想出了什么办法营救鸭子?营救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后来是样克服困难营救成功的?

8、还有哪一张是最有趣?

师:最后一幅也最有趣,蕴藏着很多道理。

张老师把一幅展开,变成多个画面,把最关键的一幅画空缺,充分让学生想象,这样学生写出来作文各有精彩,不会千篇一律。

这次研讨会给我一大感受:文章不厌百回改。

如:管建刚老师在《我的作文革命》中指出:“多改”强于“多写”,他的学生为了能上班级的《评价周刊》,周一晨读时间,学生互改作文,初选录用到终改录用之间的修改要经过几次修改,输入电脑过程的修改,样报的修改,四人小组修改,这一系列主动、自主、合作的修改,不管是修改人或被修改人,都是一个“习作”的过程。

薛法根老师:让学生完成作文后上台朗读,教师在一旁有针对性的指点改。这种当堂性的修改让学生明白了怎么改,为什么要这样改,给予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孙双金老师:让同桌交换用不同色彩的笔修改,并把好的部分划出来欣赏。要求学生说出你为什么划了这种话,好在哪里,还让作者讲出,你为什么用上这个词语、句子。让学生明确了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篇7:一年级计算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的计算教学(主要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困扰实验教师的一大难题,我对此作了专门的调查和分析。

一、教师们的忧虑和困惑

1.来自教学内容及编排的困惑。

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有所增加,原来编排在第二册的退位减法移至第一册进行教学,教师们认为加重了负担,加大了难度。

从课时数来看,所花的时间明显减少。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总共被缩减至10页。以前的教材采用的是那种一步一趋的“小碎步”教学法,即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分成“9加几”“8加几”等几个小节,分段教学,教一段练一段,这样教起来老师们觉得心里踏实,可以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过关;而新教材采用的是一种系统教学的方法,即所有的进位加法只花一堂课时间研究方法,其余时间基本上就是练习了,练习内容也不够多,老师们担心学生学得不够扎实。

2.来自算法多样化的困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常常对要不要强调“凑十法”等问题感到举棋不定。新课程注重让学生自己选择计算方法,不强求方法的统一,但学生的方法往往不是最简便、最快捷的,有时导致速度很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不可以向学生暗示运用“凑十法”的好处呢?要是全班没有一个学生想到用“凑十法”来进行计算,教师是不是有责任讲解一下呢?这是很多老师感到迷惑的地方。此外,当学生“创造”出很多方法时,教师又有担心了:方法这么多这么杂,却没有一种主要的方法,不便于老师反复讲解,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还可能会看得眼花缭乱、不知所从,导致一种方法都没掌握好。

3.来自练习与评价方面的困惑。

运用新教法教出来的学生,口算能力似乎不如往届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根据老经验,要想使学生计算能力得到提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练习。但是,如果进行大量有密度的练习,会不会使学生前面两个月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对数学的兴趣丧失贻尽呢?如果不加强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达不到应有的标准,又该如何进行评价?

„„

基于以上几点,实验老师普遍感到新教材的计算课难教,很多问题不好把握。为此,我在实践中不停地思考这些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认为其中有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二、我的认识和几点做法

1.关于教材——更新观念,加强学习,深入研究新教材的编排意图。

宋淑持老师曾经说过:任何一种教学实践,都是受一定的思想方法所影响。我们只要探究一下新教材的编排意图,就不难看出,新教材是运用了系统思想方法来编排计算教学内容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合为一个整体;二是对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教法进行改革,首堂课即从整体上对计算方法进行研究。老教材采用的那种“小碎步”教学法,实质上一种“机械分割”思想的反映,是“还原论”的体现。“20以内的进位加法”实质上一个整体,它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组成一个更大的整体,过去我们为了教得“扎实”一点,把它们人为地进行分割,殊不知这种分割容易造成儿童机械地、孤立地看待问题的习惯,不利于培养他们“事物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不利于他们培养主动探求数学方法的精神,不利于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创造的兴趣。而新教材正是摒弃了这种做法,运用了更科学更合理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儿童数学思维的后续发展。而且我们还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已经接受了较好的学前教育,新教材的编者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作出了比较切合实际的安排,以使教材具有挑战性,所以教师就更不要有畏难的情绪。

实验老师要是能够认识到以上这几点,就能更好地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很多对教材的担忧也就不复存在了。

2关于算法——解放思想,开放思维,鼓励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指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凑十法”等方法并不是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绝对的好方法。所以教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好办法。到时你会发现,学生的创造力真是不可估量。请看学生是如何算“7+6”的

生1:把6分成3和3,7+3=10,10+3=13。

生2:把7分成3和4,6+4=10,10+3=13。

生3:把7分成5和2,把6分成5和l,5+5=10,2+1=3,10+3=13。

生4:把7放在心里,往后数6个,得13。

生5:摆学具。先摆7个,再摆6个,一共13个。

生6:我早就知道6+7=13,所以7+6=13。

生7:我会算6+8=l4,所以6+7=13。

生8:2×6=12,12+l=13。

生9:2×7=14,14-1=13。

„„

又如计算“17-8”,如果学生说用“8-7=1”,你千万不要大惊小怪,不要认为他弄反了,且听他接着怎么说:“因为7只比8小1,所以只要在10里面减去一个1就可以了,等于9。”

面对如此聪明肯动脑筋的学生,你还能说只有某一种方法才是最好的吗?显然不能。至于学生的方法又多又杂的问题,老师可以不急于评价,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

关于老师们担忧的困难生的学习问题,倒是很值得考虑的。在课堂里如何关注这个弱势群体,也是我们迫待解决的问题。

3关于练习与评价——不重数量讲究质量,改变形式,组织有效的联系,进行合理的评价。

练习的有效不在于老师出了多少道题给学生,而在于这几道题是否充分地发挥了其习题的功能。比如让学生练10道题,老师采用不同的方法,就会有不同的效果。A老师把10道题出示在黑板上,指名让学生回答,集体订正;B老师把10道题出示在黑板上,让全班学生先不出声。默算2分钟,然后再进行交流,再从中发现某些规律或计算的窍门。很明显,后者才是更为有效的练习。

练习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除了默算、听算,还有算法交流、找规律、相互出题、师生比赛、游戏等,特别是联系实际进行计算练习,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篇8:浅谈“423”课堂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一、家长观念的落后, 经济的拮据等因素禁锢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农村, 一些家长至今还认为, 农村娃只要能读个初中, 有个初中文凭就行了, 至于学生学多少知识不是他们所关心的, 更不是他们所要求的东西, 再加上农村经济收入的微薄, 致使他们对子女的学习更是漠不关心。常表现为:子女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不闻不问, 子女需要的最基本的学习工具书不理不采。在许多乡村初中, 据我所知, 90%以上的学生, 连一本最起码的语文学习工具书字典都无一本, 就更谈不上什么作文辅导、学习拓展的书籍了。语文学科要学好, 最基本的工具书是少不了的。在乡村, 由于以上情况的大量存在, 我们的语文教师面临着很多教学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 笔者认为, 作为农村语文教师,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 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有所获的保证。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从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向学生讲解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学习语文的趣味性等, 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渴望学习语文。其次, 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有循循善诱, 敢于吃苦的精神。面对农村学生学语文只有一本课本书的情况, 语文教师就应具备“走一步, 再走一步”的教学思想, 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学生无工具书的情况, 教师就应不厌其烦地从字、词入手, 引导学生读懂字音、弄懂词义, 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积累, 并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再次, 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譬如字的读音、词的意义要能结合语境去推断。写作可从片段、仿写入手等。

二、教学设施及条件的滞后, 教学手段的原始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绊脚石

农村学校, 现代教学设施还不匹配。据了解, 许多农村初中学校, 多媒体教室只有一间, 计算机教学有的学校还无法开展。因而, 至少80%以上的语文教学课, 教师只能靠三尺讲台, 凭着粉笔+教鞭来进行, 这样的教学模式无疑成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绊脚石。在这种模式下, 教师如果教法不当, 教学就会牵着学生走, 使学生成了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 这样的教学, 与素质教育是相悖而行的。要最大限度地摆脱这种原始的教学手段的束缚,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就取决于我们的教师的语文教学素质。这就要求教师:第一, 要不断加强对自身的“充电”。“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这无疑是至理名言。语文教师要搞好语文教学, 除了尽职尽责外, 更需有广博的学识。因此, 语文教师平常就应注重教学基本功的提高, 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语文教学素养。第二、注重教学艺术, 化死板为活泼, 化单一为多彩。教学中, 要力求克服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 这样会造成学生语文能力的低下, 厌学情绪的滋长, 要多营造让学生快乐学习的氛围, 让学生在好奇中探知, 在愉悦中获知。

三、学生似“井底之蛙”, 成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拦路虎”

农村学生, 深受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等条件的影响, 多数学生可谓是孤陋寡闻, 语文的听、说、读、写等能力较城市学生来说要差得多, 表现为:较多学生朗读课文要么读音不准, 要么结结巴巴, 毫无语感情调;口语交际面红耳赤, 语无伦次;阅读不知所措, 连文体也难辨别;书写作文似文思枯竭, 无话可写。学生的这种“井底之蛙”式的语文学习态势, 显然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路上的一大“拦路虎”。要赶走“拦路虎”, 搞好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就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 严把学生语音关。

农村学生主要表现为地方方音较重, 一些字的读音与普通话读音偏差较大。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多去识记一些易读错的字的读音。如:“经验”的验 (yan) , 方言易读为 (lian) , “奴隶”的隶 (li) , 方言易读为 (di) 等。

(二) 加强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面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较差的状况, 教师可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办法, 不断提高其语言交际能力。在课堂上, 教师要注意语言的示范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辩能力和说话习惯。在课外, 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开故事会、演讲比赛、让学生和家长交流, 讨论日常生活问题、与同学聊天, 讨论电视节目, 感情友谊等问题,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三) 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要有效提高农村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必须向学生讲解各文体的相关理论知识, 让学生能带着理论, “依葫芦画瓢”式的去学懂有关文章, 解决有关阅读问题, 并能学会写此类文章。如:教学议论文, 教师就必须向学生讲解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等知识;教学说明文, 教师就必须向学生讲解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说明文的结构、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等。

(四) 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浅谈“423”课堂教学的困惑与对策】相关文章:

谈工作、谈不足、谈办法04-21

谈读书谈读书范文06-01

马云谈创业谈假货06-14

谈 心 谈 话 记 录04-09

群文阅读谈一谈梦想08-22

谈大学谈理想演讲稿范文06-12

请简单谈一谈如何做好学校后勤管理04-27

谈国学04-07

谈沟通04-08

谈浮力09-10

上一篇: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下一篇:劳动最 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