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建筑

2024-04-10

少数民族建筑(精选10篇)

篇1:少数民族建筑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特点介绍

傣族竹楼最具有代表性。竹楼是采用干栏式建筑形式,房屋离开地面,建筑在柱桩上,下部架空。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和放置东西。竹楼都背负青山、依山而建,具有防潮、通风散热、卫生舒适、防避虫蛇之害的特点。因就地取材、以竹为楼,梁柱、墙壁、屋面、楼梯、楼面都是取竹而建,俗名竹楼。云南少数民族竹楼的起源和诞生存在有许多的传说和故事,反映了云南少数民族人因地制宜、旧地取材、适应环境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用竹建造的傣家竹楼充分体现出轻盈、灵巧、别致、实用,极富民族特色和风情。傣家人于村寨旁种植许多高大茂密的竹丛,生机盎然,掩映着土灰色的竹楼建筑,富有诗情画意。

苗族的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两层者则不盖顶层。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在凯里苗族山寨,居住的是吊脚楼。苗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区,山高坡陡,平整、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因而,苗族历来依山傍水,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叫“吊脚楼”。

傣族曼飞龙塔始建于傣历565年(公元1204年),相传是由三个印度僧人设计,又由勐龙头人和高僧祜巴南批等人主持建造的。在西双版纳地区,曼龙飞塔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雄伟的宗教建筑。不但在国内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各族人民群众中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在缅甸、老挝、泰国的小乘佛教的信徒中也产生深远的影响,每年均有成百上千的信徒不远千里前来朝拜,虔诚地敬献上自己心爱的礼物,表达对佛祖的祟拜和敬仰。

白族大理崇圣寺三塔。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6层。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 大理佛教非常盛行。大理国二十二代国王中,有九位出家到崇圣寺当和尚,这些国王固然也酷爱佛教,但主要是在争夺王位的斗争失败后的一种出路,因而史书上有“逊位为僧”、“避位为僧”的记载。这么多国王出家,在世界佛教史上是独有的奇特现象。因而,吸引了内地香客和东南亚、南亚香客到崇圣寺“朝圣”,崇圣寺成了东南亚、南亚推崇的“皇家国寺”。

篇2:少数民族建筑

桂林地区聚居着壮、瑶、苗、侗等28个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地理环境和民族习俗等原因,这里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大量的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这些具有很强地域特点和浓郁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是桂林少数民族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载体,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吸收汉族和外来文化,并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相融合在建筑装饰上的形态体现,是少数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桂林的少数民族建筑别有风格:“干栏式”与“院落式”。

桂林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从样式上分为干栏式建筑和院落式建筑两大类,从功能上分为民居建筑和公共建筑两部分。干栏式建筑装饰是广西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中最具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建筑装饰样式;院落式建筑装饰是少数民族把汉族和外来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融合的产物,广西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具有朴实素雅、天人合一、底蕴丰厚的本色之美、自然之美、内在之美。

“土”与“美”

一是“土”,充满了乡土气息,有民族的建筑特色。

壮族是广西的主体民族,壮族先民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建造了一系列以干栏吊楼为主导的建筑体系。“干栏”是壮语对房屋的称呼。这座干栏是从龙胜壮族地区壮族民居原样搬来的,连房屋周围的菜园、禾坪、果树、池塘、后山等都基本上是按原貌设置的。它使用南方民居中普通的穿木构架,高三层,小青瓦屋面。壮族村寨多依山傍水,近耕地而不占农田,靠山不受水淹。“干栏”可分为全楼居式、半楼居式、地居式等几类。全楼居式多见于比较偏远的山区。半楼居式多见于丘陵、半山区,地居式多见于平原地区,一般分为上、下层及阁楼三部分。上层住人,多数为三开间,也有五开间和七开间,进门是厅堂,厅后就是火塘间,用于煮饭和取暖。底层用作关牲畜、厕所及放农具和杂物,阁楼起于上层,多用于存放粮食。居住层的四周往往顺势伸延,另建成望楼、排楼等,以增加使用面积。有的.还设有晒排,供凉晒物品和纳凉之用。整个结构比较合理、实用,适应岭南地区炎热多雨、地面潮湿、瘴气弥漫和猛兽横行的环境特点,朴素实用,美观大方,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在广西,除了壮族地区还较多地保留有这种干栏建筑的住房外,还有瑶、苗、侗、彝等民族也有部分人家住这种“干栏”式房子。

二是美,即环境美、建筑美。

风雨桥又称“花桥”,一般修在村头寨尾的溪河流水之上,是一种亭阁式长廊桥梁。风雨桥长度视河面宽度而定,一般宽3—5米。三江侗族地区著名的程阳风雨桥是国务院特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也是广西的旅游名胜。这座桥建于19,长66.4米,宽3.4米,高10.6米,桥上盖瓦,桥中建有多角宝塔形的楼亭5座,桥顶上盖有青瓦,桥脊上雕有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鸾凤和鸣、双龙戏珠等彩雕,除了起水上交通作用外,也供歇凉和避雨。风雨桥本身自成一景,又与田园风光、自然山水互为衬托,使美丽的侗寨更添姿色。

“奇”与“巧”

一是奇,即风情奇特。

苗族吊脚楼的修建风俗奇特而有趣,建房用的大梁由娘家大舅送,小梁由娘家小舅或女婿送。立排架时,先立中间两排,再立左右排架,先放大梁后安小梁,秩序不能颠倒。届时亲戚朋友自会来帮忙,大、小梁安放完毕就宴请宾客,隆重庆贺。

二是“巧”,即建造巧妙。

瑶族人多住在深山密林中,建筑多为土木结构,也有竹木结构的吊脚楼,其建造巧妙。竹楼在坡顶,有居高临下之势。坡下,可以看到一个干栏式的圆形建筑物,那就是瑶族的一个支系——白裤瑶的高脚谷仓。它与我们平时所见的谷仓有所不同。首先,它是建在火塘边,小而不连,住所和谷仓之间有一定距离,可防止火灾;其次,它离地面两米左右,可以防潮;再次,四根柱子用陶罐罩住,陶罐光滑,老鼠爬不上去,可防鼠害。谷仓建在由四根木柱支撑的一块方木块上,屋顶用茅草覆盖着,这与在广西梧州汉墓出土的谷仓模型一模一样。

少数民族建筑不仅具有为人们遮风避雨的实用价值,同时还具有艺术的审美价值。但也要适当的改革,运用科学的原理,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安全实际需要,正确处理民族习俗、历史传统与消防安全的关系,结合村寨规模、建筑物性质、地理环境等因素,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对村寨进行防火改造、水改、电改、灶改、房改等改善,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篇3:少数民族建筑

“建筑的本身就是艺术”。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挢、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着名。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组合形式一般有“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和“走马转角楼”等, 是白族建筑艺术的一大景观。侗族寨寨都有鼓楼叠立、花桥横跨, 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 构成侗寨的特有风光, 但又以鼓楼和风雨桥最为引人注目……建筑大师赖特在自己的建筑理论中阐述:“美丽的建筑不只局限于精确, 它们是真正的有机体, 是心灵的产物, 是利用最好的技术完成的艺术品……”虽然在现代社会, 建筑的“功利性”“技术性”“经济性”的特点被空前强调, 但建筑艺术作为民族本质力量转化为客体之一而存在的物质形式, 也不能阻碍它本身成为人们尤其是少数民族认识自然, 表达情感思想, 发展思维, 寄托心灵, 凝结智慧的载体。

人的思维的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人本身认识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都经历了从感性到理性, 再由理性升华到更高的感性认识的过程。思维则是在认识的基础上更高级的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集合的重组与升级。建筑就是大脑思维不断重组升级结果的阶段性物化之一。地理环境的局限, 经济发展速度和程度……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 少数民族都不同程度的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和由此带来的思维发展。先进的文化背后是少数民族思维不断深化而成的强大后盾。

第一、较为混沌的感性认识阶段:在感觉作为起初人们判断是与非或美与丑的标准的时代里, 以意识片段为形式的世界描述是思维展开的主要手段, 对世界的认识处在无法定义和理解的认识搜集中。爱、恨、愉快、悲伤等感情部分和幻想、想象等大脑的基本活动过程交替进行着, 越来越加大“人”与“兽”的区分界线。人们的一切活动只跟太阳的移动有关系, 似乎什么时间, 什么年代, 还是未知的定义。

第二、理性的认识和思维整理阶段:是对所定义的意识片段进行主要联系定义, 并以此作为认识参照, 再对所确立的主要联系定义进行认识抽象的阶段。人们对生产生活经验进行总结和思考并受到本土崇拜的影响, 其思想越发丰富起来。先民在长时期的历史探索和磨砺中不断进步, 对自然和人本身提出了疑问和思考, 创造了独特的世界观和各种解释。起初出现了较为带有想象的并且仍然带有原始色彩的理论:如创世论中认为水、气是万物之源, 彝族先民认为天地是由某种外在力量创造出来的。在演化论和人类起源论中的彝族文献《勒俄特依》说人是“雪”演化而成的, “雪族子孙十二种”, 人是其中的一种。还有关于死亡观、天命论、血统论的社会观等等较原始的提炼和总结。

第三、清晰感性思维的建立阶段:是分支认识的协同认知, 定义和理解事物存在, 包括能动意识、思想、道德、观念、精神、信仰等等。社会的进步和演变, 彝族人对本民族精神生活、家庭道德、身心健康的意识的增强对本民族的审美倾向、社会整体道德、观念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思索和提炼, 形成了影响至今的彝族本土文化和宗教信仰。因此, 建筑的功能和布局组织形式、装饰色彩各方面都渗透了浓郁的宗教、文化、信仰的语汇符号。

一方面, 彝族建筑深受宗教影响。道家思想或道教传入了彝族地区。不仅时间早, 而且很快被彝族民间所接受, 与彝族的祖先崇拜观念揉合在一起, 推进了彝族祖先祟拜的发展 (道家或道教思想源于古代的鬼神思想, 也与彝族的原始宗教、生活模式相吻合) 。并且佛教的传入也对少数民族的有重大影响。由此彝族的信仰具有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本民族宗教也变成了具有浓厚的原始民族特色和外来宗教混合的宗教, 崇奉多神。进而形成的大体的文化思想和道德传统、风俗, 比如劝善理论——劝说人们要行善戒恶。 (修路建桥为善举) 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家庭道德、身心健康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主要体现在彝族的兄弟意识、社会结构、伦理教育与女权现象中;还有提倡增强生存环境的保护意识等等。这一切都在建筑上有所反映, 并集中地表现于佛教、道教等宗教建筑上。

另一方面, 从彝族人自身特性看, 建筑是彝人性格的外在表现。在人际交往的情感表达中火热而直率:以勇敢、吃苦勤劳为荣;崇拜虎, 尚武, 喜欢喝酒的“无酒不成席, 无酒不成礼”的习俗体现了彝族同胞礼尚往来、对待亲朋的道德伦理观念和生活准则:先客后主;以跳菜、唱酒歌等原生态方式表达热情和心意等等。茶、酒、歌是情感表达的三大方式。

总之, 思想文化和性格、信仰作为孕育建筑的土壤, 是民族最为独特的心理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反映。尽管少数民族的感性思维表面看起来是较原始、直接的, 但它的部分伦理、信仰却是先进、深刻的。在少数民族的生存方式和习惯做法的表象背后, 却有着较为深刻而又丰富的哲学、伦理思想。 (少数民族在原始崇拜中通过对自然的献媚, 以求得神灵的佑护和和谐相处, 这正好反映了列维——布留尔所说的, 人类希望通过灵魂的渗透以取得对自然物的神秘支配力量而形成的一种生存意识。) 通过符号话的艺术表现语汇把人们带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彝) 普珍.《彝族文化研究丛书》.云南人民文学

篇4:行走少数民族建筑地图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居建筑,作为民族文化的形象特征,是民族文化的形态和载体。它。是从远古到今时的文化底蕴的信息积蓄和历史印记,根植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与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渊源和情感有着不可割裂的天然联系,是本民族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地,集中生活着30多个少数民族,这片土地崎岖险峻的地形曾阻挡了外族对其的兼并与融合,各个民族世代在此安居乐业,其独特的民居建筑风格也得以传承至今。

民居建筑是一个民族物质和文化特色的凝集,为此,本刊今期特别推出《少数民族建筑地图西南篇》,试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带您去领略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民居的博大与精深,珍惜我们华夏祖先流传下来的宝贵遗产。

看呐!矗立在蜀地的一座座藏羌碉楼,在深蓝的天幕下披着温暖的日光,其挺拔的身躯仿佛在默默诉说着遥远的故事。

在黔山秀水中,布依族石板房带您亲身体验原始土著村寨的布依风情,领略布依族民居的石头建筑风情;而西江千家苗寨的吊脚楼,绵延数千米,就像一座演绎着古老神话的山城部落。

在云南,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民居建筑更是风情万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纳西族民居,以竹子、野藤等筑成“孔明帽”形状的佤族民居,以砍刀削劈筑成木垒房或竹篾房的独龙族民居,藏在白云深处的阿昌族民居,分布在层层如螺如髻的梯田间的壮族民居……,美不胜收,令人陶醉,痴迷。

这些风格各异的民居建筑如朵朵奇葩,点缀着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而这片土地也因为它们的存在而更富韵味。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日,这些民居建筑奇葩吸引了人们千里迢迢地赶来,为其神秘,也为其朴实。

有人说,建筑是一首凝固的音乐,凝固的是建筑的形,流动的则是建筑所凝结的文化、精神之乐章。

篇5:少数民族建筑

将居住、商贸、旅游较好结合 大力打造商业旅游 加强现金流

丰富的商业旅游元素和强有力的推广手段带动项目提高知名度

最大的利用项目的自然资源将休闲和生态的结合运用

打造休闲生态旅游 把住宅的附加值最大化的升华 地方文化主题鲜明

主题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风情街展现满族人文文化的一条街

建筑风格满族居民的建筑风格

产业组合集居住 商业 商务 旅游 文化 休闲 餐饮功能于一体

区位距长白山xxx公里

交通环境道路四通八达通有跌路交通便利

区位(图)

概况

规划占地面积 xxxx平方米总建筑面积xxxx平方米计划总投资xx亿元

集商贸、居住、文化、旅游为一体

以古建筑为平台、满族文化为 灵魂的 大型文化旅游地产项目

整体设计 由x向x分期建设 计划分x期x年内建成旅游元素---吃(图)

旅游元素----住(住)

旅游元素----行火车客车 自驾游

旅游元素----娱

旅游元素----购物

旅游元素----游

旅游元素----特色街道

旅游开发----物业开发住在纯商业酒店

强劲的营销推广手段

多渠道拓展招商范围:

采用全方位宣传媒介电视台 电台 报纸

实施多样化的宣传活动: 积极参加旅游交易会,组织旅游促销团 与各大旅游集团合作、与境外商会洽商等方式,形成强大的宣传态势

争取政府的支持与合作:成为延边州文化产业之一

重大销售节点结合大型节庆活动举行:。。等活动积聚人气的大型活动取得良好销售 招商业绩,同时扩大影响力

区位 图布局图

经营定位

经营功能定位:汇聚了商业、文化、休闲、运动、旅游等多种功能,使松江镇成为商业与文化产、旅游产业复合,满足各种消费要求的综合商业街

经营主题特色定位:民俗文化和人文文化

经营方式定位:为了统一对文化商业街的 整体商业业态进行管理 一部分出售 其余商铺由开发商自行经营或定向招商

篇6:少数民族建筑

1国内建筑设计中常用传统元素类别及其作用

1.1屋顶的装饰

过去,在建筑建设装饰的元素之中,可以把屋顶设计分为六种不同风格,也就是攒尖顶、山顶、悬山顶以及硬山顶等,而屋顶设计一整体房屋样式、风格有着密切联系。另外,在房屋装饰时,同样存在两个不同方向,其一,直接应用砖瓦美化屋顶;其二,在舞动构架的连接位置,需要通过吻兽与立体条进行雕饰与美化[1]。

1.2斗拱

由于斗拱发展和生产历史比较久远,汉代石画像、战国青铜器中均存在着早期的斗拱形式。斗拱建筑装饰主要特征便是创造性,经常被作为皇族建筑物独有特征,尤其在唐朝时期,官府规定民间的建筑不可以应用斗拱形式。通常情况下,斗拱形式主要体现于国内传统建筑柱体和顶梁间,其作用是传递受力和发挥出支撑的作用。并且斗拱制作比较考究,其结构精巧,装饰的效果有自身特色,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有着重要地位。

1.3门窗的装饰

在国内很多建筑物中,门窗的装饰象征者居住者人物的形象,在进行门窗装饰时,设计师应该充分彰显出建筑物特有的风格,以塑造出建筑物外观冲击性。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门窗的装饰作用主要在于体现出空间的直观性,并保证室外与室内空间间的关联性。由古至门窗装饰旨在表现人们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使得人民对建筑物产生依赖性,继而使得居住者和建筑物更好的融合[2]。

1.4衬托性的装饰

在国内传统的建筑之中,不管是殿堂庙宇亦或是楼阁亭台,还是普通人家家族的建设,在某种成都上均会融入衬托性的元素,这种装饰元素主要包含牌坊、台基与华表等,集中展现上述元素,可以迅速体现建筑物的恢弘大气。在上述元素之中,台基作用是加大建筑物整体高度,而华表作用是经空间位置衬托桥梁或是宫殿气势,牌坊作用则是彰显出庙宇威严和安静。

2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于民族传统元素的应用

2.1实例应用分析

在当代设计和艺术中,传统文化有着深刻影响,很多设计师会在传统艺术之中找寻创造灵感,同时结合现代设计和传统的建筑元素,以提高建筑设计独特性与新颖性。例如:在金茂大厦的设计中,表现出了传统典雅庄重,当人群站在外滩的弧线型岸边望向东边,可以看到金黄色金茂大厦,能够一览金茂大厦雄伟美。

2.2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民族传统元素的方法

我国传统装饰元素历史悠久,随着其不断地发展,如今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而且其设计理念和美学价值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但是将传统元素应用于建筑设计中时,需要注意两点:其一,直接应用,例如,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可将我国传统的字画、家具、玉器、古玩、陶器等这些工艺作品直接作为建筑品来使用。因为其本身就是艺术品,其不仅可以增加室内的中国传统体元素的韵味,还能够陶冶屋主的情操,从而传递出中国古典韵味。其二,吸收总结应用。在中国传统元素应用中,可对其进行简化、总结,让其更加符合人们的追求,并将其与环境相结合,赋予现代的审美价值观,体现出其一定的时代感,从而散发出古典的气息[3]。

2.2.1图案的应用

图案也可称为纹样,它是中国文明智慧的集中体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图案也得到了创新的发展,其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还能为建筑设计提供一种装饰的元素。图案已经被广泛人们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室内设计中,传统的装饰图案能够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营造出良好的视觉效果,并能够凸显出室内设计感,同时体现出房屋主人的气质与情操。例如,在家具设计中采用宗教中的万字纹图案进行雕花设计,在家具的边角还可以使用马蹄形的图案;还有在室内门窗的设计上,使用中国传统的莲花图案,不但可以突出房屋主人高贵的品质,还能够体现出很高的审美价值。总而言之,将传统的装饰图案应用于室内设计中,不但能够增加人们的审美情趣,还能够表达出吉祥幸福的韵味。此外,随着潮流时代的发展,彩绘工艺也能够将中国古典的图案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给人予良好的视觉体验,使得彩绘也逐渐被应用于建筑设计当中。

2.2.2工艺的应用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不断地创造,民族传统的工艺变得越来越多,例如刺绣、剪纸、壁画等,这些精美的工艺作品都凝结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智慧,而且它们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将传统的工艺应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也可体现出其独特的魅力,犹如壁画工艺,可以体现出某个领域的独特文化,还能给人一种审美的情趣,是传承传统文化元素的一种手段;再如在我国东北地区,剪纸工艺的应用也十分普遍,剪纸工艺在色彩与材料方面都在不断地创新发展,在门窗装饰中使用剪纸工艺,可以给人们带来很好的.视觉效果;而且还能发挥出现代建筑的良好效果。

2.2.3重视设计中建筑空间位置的排序

在设计建筑装饰时,不断矫正空间性位置排序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建筑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同时需要设计人员协调好建筑功能的适用性和观赏性,确保建筑装饰设计满足相关标准。就目前而言,很多建筑设计时会应用设计位置合理性来彰显空间深远,而建筑装饰设计主要通过位置的排序彰显整体的空间感渗透,同时能够在设计位置基础上,突出建筑的重点。

3结语

总之,传统装饰元素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现代文化体系,以追求意境的效果为目的,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传承中国文化精髓的表现。为了更好地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以及继承我国传统原始的优秀部分,我们需要对其进一步研究。然而在新工艺、新材料、新文化不断涌现的今天,中国传统元素也在建筑设计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通过新工艺、新材料与传统元素的完美融合,表达出了传统文化艺术的气息,并给人以独特的感受。尤其是在汉字、图案、色彩、工艺等传统的元素中,不仅仅传承了传统的文化,还使得传统的文化适应于时代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陈杰庆.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传统元素的应用探讨[J].江西建材,2015,21(10):40-40.

[2]丁力敏.分析建筑设计中传统元素的应用和创新改进[J].城市建筑,2014,14(35):5-5.

篇7:少数民族建筑

【颁布部门】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转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发文字号】 建质函[2010]778号

【颁布时间】 2010-08-30

【实施时间】 2010-08-30

【效力属性】 有效

【正文】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转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做好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的通知

各市住房和城乡建委(城乡建委):

为进一步规范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现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做好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的通知》(建质〔2010〕111号)转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认真做好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

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质量监督机构要加强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责任,落实专人负责质量事故报告工作,并通过网站等形式公布质量事故报告电话。发生工程质量事故后,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迅速了解核实有关情况,填写《工程质量事故报告表》(见附表),按规定程序和时限及时报送。

二、抓好应急管理,提高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各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按该《通知》精神,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工程质量事故应急预案,并适时开展应急演练,保证预案切实可行,确保遇有突发工程质量事故时,能得到及时、有效、妥善处置,防止次生事故的发生,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各地在执行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至我厅。我厅将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制定实施细则。

请各市将事故报告责任人的姓名、职务和联系电话于8月31日前报送我厅。我厅受理工程质量事故报告的部门、联系人和联系电话为:

厅质量安全监管处: 颜大为 2871536

厅质量安全监督总站: 季群 3456899

附件: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做好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的通知》(建质〔2010〕111号)(略)

2、工程质量事故报告表(略)

篇8:少数民族建筑

一、西南居民建筑的基本艺术类型

(一) 傣族竹楼

竹楼是干栏式建筑的一种, 在我国西南地区分布非常广泛, 是傣族的标志性建筑。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雨水丰沛且河流众多, 每年的降雨非常集中, 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因此, 竹楼下面是设计为架空的, 且其屋墙为留有空隙的竹子, 这使得其能够有效的躲避洪水、并维护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1。西南地区多雨的自然气候, 为竹子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条件, 因此竹子也成为了当地最主要的建筑材料。竹楼的房梁、房柱、墙和家具大部分都是用竹子作为原材料的。其房子一般修建在平地和山坡的交汇处或半山腰处, 用竹子进行搭建。竹楼冬暖夏凉, 且具有防潮防水的作用, 受到了西南民族居民的喜爱。

(二) 土家族吊脚楼

吊脚楼是土家族居民建筑的典型代表。为了不占用耕地资源, 吊脚楼依山而建, 在适应沟壑纵横的地势的基础上, 最大程度的利用了空间。土家吊脚楼的外形多种多样, 包括单吊、双吊等多种形式。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吊脚楼, 由于其内部结构的不同, 都能给人的视觉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土家吊脚楼将土家人豪放粗狂的性格直接呈现了出来, 其也是土家族民族文化的最直接的反应, 记录了土家族的审美观和传统的文化思想, 展现着土家族的精神风貌。

(三) 哈尼族蘑菇房

蘑菇房在修建的过程中, 融入了哈尼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智慧。蘑菇房最大的特点就是经久耐用且冬暖夏凉。哈尼族在村落选址的过程中, 将村落选定在茂密的森林之中, 这里不仅水土肥沃且风景宜人, 还能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蘑菇房的墙面是由石料和砖块修砌而成的, 屋顶是由多层茅草铺盖而成的, 因为房子最后的样子和蘑菇比较相似, 而被称为蘑菇房。

(四) 摩挲木楞房

木楞房是由摩挲人所发明的, 由于他们喜欢依山傍水的居住习惯, 木材就成为了搭建房子最好的材料。木楞房不仅冬暖夏凉, 其防震效果也非常好。房屋的四壁是由一节节圆木垒落而成, 屋顶是用木板进行铺盖, 然后压上石头即可, 整个房屋没有用钉子和砖瓦, 仅仅只用木材搭建而成, 因此这种房子被称作“木楞房”。

(五) 藏族碉房

碉房是藏族人民最常见的居住方式, 多为石头所砌而成, 防风御寒且坚固。由于房子的外形和碉堡非常相似, 所以被藏民称之为碉房。这种房屋外形非常稳固, 风格粗犷, 大多为三到四层, 底层作为储藏室, 二层作为藏族居民居住的地方, 顶层一般多为经堂。

二、西南居民建筑的艺术特色

(一) 地域民族色彩浓重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特色, 决定了各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 形成了属于与自己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 有着自己浓韵的民族色彩。其在房屋设计中, 将各自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文化性表现的异常明显。比如, 傣族竹楼, 竹楼的顶梁柱是竹楼中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柱子, 而同时在竹楼里也有代表男女的柱子等。这些地域文化不仅使房屋在构建的过程中更有特色, 也体现了西南少数民族人民的地域文化、生活特色和宗教信仰。

(二) 讲究和谐统一

西南少数民族居民在对房屋进行选址的过程中, 大部分都是将房屋建造在风景宜人、水土肥沃的崇山峻岭之中, 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并且, 为了不占用耕地面积, 房屋的选址尽量因地制宜, 保持着自然地原始风貌。不论是依山而建的傣族竹楼和土家族吊脚楼, 还是处在茂密森林的哈尼族蘑菇房和喜爱依山傍水的摩挲木楞房, 其建筑特征都是因势利导、顺应自然的。他们在修建房屋的过程中, 并没有破坏沟、脊、壁、坡的原始自然特色, 而是在这些原有的自然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修建, 并巧妙地运用当地特色的建筑材料, 将气候与地形地势相结合, 使这些原始的房子都坐落在崇山峻岭之中, 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三) 建筑装饰独具特色

西南少数民族居民对建筑的装修也独具特色, 主要包括木雕、彩绘、泥塑、石刻等。这些都是依据西南民族地区的地域特色、民族风俗习惯和增教信仰进行装饰的, 极具民族特色2。彩绘是西南少数民族民居中最常用的一种建筑装饰方法, 主要是对墙面、门楣和门框进行彩绘装饰, 而图案多以白描的方式为主。总的来说, 西南民族居民在进行建筑装饰的过程中, 始终保持与原材料主体颜色相接近的风格进行建筑装饰, 具有浓郁的自然气息。

三、西南居民建筑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为了使城市建筑更加具有标识性, 很多旅游景点和城市建筑都吸取了西南居民建筑的中的一些优秀元素, 使城市建筑风格更加多元化。无论是公共汽车站牌、住宅楼还是商城, 都可以将西南吊脚楼建筑中的吊脚、雕花装饰、丝檐和走栏等元素融入其设计建造中去, 从而更好的彰显出建筑的独特品味, 进而形成独特的标志性建筑, 为居民带来别样的视觉享受。将西南居民建筑的元素合理的应用到现代建筑中, 能够促进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 这也成为中国现代建筑的一大特色。

四、结语

西南少数民族的居民建筑风格, 是这些民族在特定的地域内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也是对这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的完美诠释。了解西南建筑的艺术特色, 有助于我们体会西南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和建筑文化, 更好地继承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 进而促进我国现代建筑的发展。

摘要:西南少数民族在生活实践中, 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生活环境和长期以来的审美情趣, 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居民建筑。西南少数民族的的房屋类型多种多样, 如石头房、吊脚楼、竹楼等。这些独具特色的居民建筑不仅体现了西南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和智慧, 还体现了独特的建筑艺术特色。本文将从建筑艺术类型和建筑艺术特色两方面入手, 对西南少数民族的传统居民建筑艺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建筑艺术,传统民居

注释

11.兰柳.浅析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筑艺术[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5 (4) :135-139.

篇9: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研究

关键词:古风遗意;满族民居;“帐篷式”住宅

【中图分类号】K871

1、古风遗意、质朴率直: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筑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形成了自己鲜明特色。在考古发掘的实物证例中,旧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金牛山文化”已具有北方建筑的雏形。尤其是“阎家岗”中出现的古人类的“营盘式”建筑,大大丰富了中国早期建筑形式,她已表现出“帐篷式”和穴居体系的特点。

肃慎人冬季多居于地下“穴室”。这样既保暖,又安全。据考古发现,穴室面积较大,最大的可达200平方米。用细砂黄泥涂抹熔烧,既坚固又可防潮。

南北朝时期,勿吉人占为多数,而建筑形式以半地下式的居室为主。“其地下湿,筑城穴居,屋形似家,开口于上,以梯出入”。是为最生动的记载。

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渤海国出现了周长几十里的大都市,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材料也出现了砖、瓦、琉璃等,其风格有明显的中原文化的痕迹。在渤海的统治中心,宫殿、砖瓦居室比比皆是,但边区的平民仍以半穴居为主。并在此阶段,为适应北方的气候特点,由火墙发展而来的火炕已开始应用。

辽金统治时期,北方的契丹人、女真人强盛起来,在住宅建筑史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即由穴居变为地面居室。实现这一变革的关键条件是火炕的普遍使用。金代是女真经济、文化突飞猛进的时代。女真人在建立金国后,金源地区已出现砖石结构的建筑。在今天东北的某些原始森林中常可发现金代的砖瓦,可见当时女真人的建筑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元明清时期,东北地方的少数民族增多,建筑类型也普遍增多,建筑规模和数量也空前扩大。尤其以明末时满族这一新民族共同体的诞生,标志着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发生了质的飞跃,北方的民族建筑由质朴,简陋,走向成熟、富丽。

至今依然保存完好的沈阳故宫大政殿便具有浓郁的满族风格。据考证,努尔哈赤在东京(辽阳)建都时,即建有八角殿。在满族先民的氏族、部族中城堡东南面,日阳初开之地,多筑别具特色的八角亭形,作为祀神敬祖的堂子,满语称为“堂色”。

而这时期满族的住宅,一般有四方形的宽敞院落,其中坐北向南的住宅为正房,通常为3间,或有5间,每间长4米左右,中间开门,进门为堂屋,内置锅、火、炊食用具。西间为尊,称上层,一般由家中长辈居住,东屋为晚辈居住。院子的左右筑有东西厢房,西厢

房多为碾磨房和放零杂物品的仓库:东厢房一般存粮。若人口多,则西厢房也可住人。有东西厢房的人家,再套上大墙院,砌上门楼,则称为四合院。这种四合院,在原北京火器营为最多见,现北京仍多有遗存。

以上纵览,只不过是浮光掠影之一瞥。但它已充分体现出东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独特性和质朴的品格。如同北方民族的性格一样,从建筑艺术这一侧面体现了中国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品格。

2、环境和谐、融于自然:

一切因地,因材,因人制宜,选择环境,适应环境,与周围自然共生,协调融合是北方建筑的特点。加之封建时代,北方远离中原统治中心,环境封闭,正统建筑法式力所不逮,也成就了少数民族住宅建筑不拘法式,活泼自然,质朴率直的品格。这些品格特色,一直继承至今。形成了独特的北方少数民族建筑形式。

2.1满族民居

今天的满族仍是北方一个重要的民族,她的民居特色影响着北方民居的发展。满族民居旧式老屋多为三间,中间开门,两旁为窗,门、窗上窗纸糊在外面,窗纸还要洒上盐水,或涂上一层薄薄的油。窗户纸糊在外面,受阳光照射的面积大,尘土不易进入室内。洒盐水、涂油则可抵御风雨,增加窗户纸的强度。房顶用“上房草”(俗称“小叶草”)铺盖。后来改建的新房多为两间,外屋多为厨房或炕,安置锅灶,烟囱不建在屋顶上,而是建在房子的一侧,早期多用空心整木,后来也可用木板围成。

2.2“帐篷式”住宅

在我国北方生活的民族,大多数是以游牧生活为主。这就不约而同的形成了一样特殊的建筑形式。“帐篷式”帐篷式的杰出代表是蒙古族的蒙古包。蒙古包又叫毡房,是蒙古族牧民世代居住的一种圆形的住所。蒙古包大小不一,一般直径4米、高2米,由木栅栏和白毛毡构成。周围的栅栏是用红柳枝做成的,呈斜方格,可以折叠。栅栏外包以白羊毛毡。圆形顶篷上开有直径约80厘米的天窗,上面盖着一块可移动的毛毡,白天打开通风和采光,晚上或雨雪天可以遮盖。由于蒙古包对大风雪的阻力小,门窄而小又紧连着地面,雪不易堆积,因此适用于草原牧场使用。此外,蒙古包还便于拆卸和搬运,两个人用不了一小时便可安装或拆除。

除蒙古族外,居住在东北辽、吉、黑的很多少数民族,由于生产、生活的游牧性也创造了他们的特殊建筑形式。如: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的“仙人柱”(又称撮罗子),它一般是用几十根桦木杆子支起一个圆锥形木架,周围盖上桦树皮或兽皮。每一“仙人柱”可住六人,里面三面是床,一面是门,当中有一火坑,上吊一口带耳的小铁锅,屋顶开一小孔,以便出烟和空气流通。

从建筑学历史说,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同的建筑风格。当中原汉人熟练于建造以山墙和长屋檐为特点的土木结构房屋的时候,当古希腊、罗马人建筑宏伟圆柱和三角屋顶以及后来的欧罗巴人精于修建哥特式和巴洛克式大型宗教建筑的时候,生活在中国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各少数民族也创造了他们独一无二的建筑形式,这些建筑信号,质朴率直、因地制宜、融于自然。用这些词来形象表达北方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品格,虽不尽全面,但多少可代表某种精神。北方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有着中国建筑的共性特点,但也因独特的民族、独特的地域,形成了自身的地方性、自然性、创造性。

参考文献:

于学斌.鄂伦春游猎生活.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2.12

篇10: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因民族事件

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思考

众所周知,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氛围相对比较浓厚,一些民族问题和宗教信仰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有时甚至于受到国际宗教冲突、宗教势力渗透的影响和国内民族分裂分子、宗教极端分子的阴谋破坏和颠覆而引发各种矛盾。同我国其他地区相比,危机形态更为复杂多样,危机意识更淡薄,危机应对能力更差,而危机承受能力更脆弱。因此建立和完善适我区特殊性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和应急管理机制,已成为区地各级政府应对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从民族宗教群体性事件表现形式及其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效预防和管理办法的思考。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类型

民族宗教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民族、宗教信仰引发的,对社会正常秩序带来严重干扰、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严重影响社会安全的重大事件。民族地区民族宗教群体性事件大致可分为以下7种类型:(一)民族差异、民族关系不和谐型

从全国来看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如云南省除汉族之外,人口超过5千人并有一定的聚居区域的民族就有25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47个民族成份。由于历史、现实和自然等多种原因,各民族之间发差异较大、利益差别明显,尤其是近年来社会各阶层之间、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使一些少数民族群众产生“相对被剥夺感”,由此而导致较大的利益冲突。

(二)不同宗教信仰排斥型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西部民族地区形成了多民族、多宗教的状况,既有部分少数民族全民信仰的伊斯兰教、藏传佛教,又有近代历史上伴随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而大量传入的天主教、基督教,还有当地世居的人们早期接受的汉地佛教和土生土长的道教,边疆个别民族聚居地方还有少量的东正教和犹太教。各种宗教的信教群众人口比例比较大,有的宗教的信仰人数还有逐年发展之势。各民族之间在宗教信仰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在共同的社会生活和频繁的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不和谐的情况,出现一些矛盾冲突,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

(三)同一宗教内部不同教派之间冲突型

同一宗教不同教派组织因其信教人数的多寡和寺庙数量的多少不一,在现实中社会的影响力存在差异,组织化程度较高的教派拥有更多的宗教和社会资源。社会资源和宗教相互结合,影响了教派之间的动态平衡,同时也加速了教派不合理分化,不利于教派关系的正常发展。教派内部分化引起教派矛盾,从而影响教派内部稳定。同一教派内部由于历史遗留的寺庙归属问题,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心理尚未真正消除,历史遗留的矛盾可能会在一定的条件下激化。有的教派内部因争夺教权、信众或寺庙的管理权而产生纠纷;有的教派跨省区传播,引起信教群众改宗改派,一定程度上引起教派之间的紧张关系,甚至会发展到对抗,造成较大的群体性事件。

(四)民事、治安纠纷的嬗变型

这是与各种社会活动及其公民权益相关的事件,其主要特点是以唤起相关部门和社会关注为基本动因。针对的是与少数民族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如失业、教育、环保、交通、食品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这一类群体性突发事件在多民族地区比较常见。

(五)文化、生活习性摩擦型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意识等,这些不同的多元文化在民族交往活动中常常会引发一些冲突,这些矛盾冲突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加之西方敌对势力肆意插手我国民族事务,国内民族分裂分子又兴风作浪,致使我国多民族地区,尤其是新疆和西藏由民族矛盾和纠纷所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屡屡发生。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2年至2006年,全区发生聚众围堵冲击党政机关、阻塞交通、滋事骚乱、械斗、暴力抗法等过激行为的群体性事件约占事件总数的10.8%。同时,历史上的不同民族因为仇杀、械斗、隔阂而积怨甚深,从而形成了较深的民族偏见、敌意,由此而造成民族关系的紧张,在一定条件下会成为诱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因素。

(六)民族分裂势力挑起的事端型

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干涉和渗透,民族宗教越来越成为他们的“首选武器”。尤其在近些年,他们利用和支持**集团和热比娅集团,打着民族、宗教的旗号,妄图搞西藏独立和新疆独立,分裂祖国。国内有些人借宗教问题煽动群众闹事,扰乱社会治安,甚至冲击党政机关;一些地方的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和宗教势力为了扩充自己,臵国法于不顾,从事打、砸、抢活动,甚至与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相勾结,在我境内一些地区,支持分裂分子争夺寺庙领导权,制造社会骚乱。因此,在宗教领域内,一些宗教矛盾被激化的因素明显增多,境内外敌对势力制造对抗性矛盾的机会也在增加。

(七)涉外型

这类事件是西部边疆多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如两国边民之间所发生的较大规模的矛盾冲突;国外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目的,往往会采取有计划、有目的的阴谋活动,唆使部分居民制造叛乱、集体叛逃、制造事端、进行恐怖活动等。涉外性群体事件的主体或针对的客体至少有一方涉及到其他国家,事件的社会影响乃至国际影响较大,往往关涉到国家声誉和政府形象。

二、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征

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宗教群体性突发事件除了具有一般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群体性、突发性、利益性、对抗性、危害性、复杂性、蔓延性等特点之外,还具有以下一些比较174突出的特征:

(一)性质的复杂性加大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关系的进一步扩大,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在我民族地区加紧推行“西化”、“分化”的颠覆图谋,利用国际上泛滥的民族分裂、民族独立等极端民族主义思潮,通过宗教渠道培植宗教极端分子进行破坏活动,致使近些年来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民族宗教矛盾错综复杂,其中大量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也有一些是属于敌我性质的矛盾,还有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各类突发事件屡屡发生,严重影响了西部民族聚居地区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还有的矛盾同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问题交织在一起,表现出特殊的复杂性,而且还会随着民族宗教 自身所具有的国内外背景的复杂性、宗教社会作用的两面性、诱发因素的不确定性而加大。(二)矛盾更趋向于隐蔽性

宗教对于社会来说,其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而言,由于宗教自身系统的理论、道德规范、善行善举、精神安慰、寄托后天、维系人心等作用,在我们还不能完全解释一切社会存在时,宗教合理而正当地存在而且发生着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容易忽略宗教自身消极因素的作用,使宗教领域内一些矛盾在这种合理正当的秩序中产生和发展。如有的宗教教职人员利用合法地位和场所争夺群众、争夺阵地,扩大宗教势力;有的通过合法身份与国外宗教团体保持联系,宣扬国外宗教思想和“民主”、“自由”,暗地里传教鼓吹宗教极端主义,在边疆地区个别宗教场所暗中培养训练宗教极端分子。而这些往往被当作正常宗教活动受到“宗教信仰自由”的保护而隐蔽起来,得不到制止,天长日久而积累起来,形成更加尖锐的矛盾。(三)矛盾的突发性增多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特殊的民族文化氛围和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以及少数民族特有的宗教感情,宗教领域的矛盾和纠纷也会随时随地发生。而且表现出较多的突发性。从这几年民族地区宗教内部发生的纠纷看,一本出版物、一纸印刷品、教职人员一次不恰当的“瓦尔兹”演讲或传教布道、一名宗教上层人士的正常亡故、一次宗教活动、同一宗教内不同教派的“辩教”、**转世等等,看起来不大的事情都会引起激烈的矛盾和纠纷;再加上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分子的阴谋破坏、**集团的渗透、国内外敌对势力破坏的存在,都会造成宗教领域内突发性矛盾和纠纷。(四)矛盾的对抗性条件依然存在

由于民族宗教复杂的国际国内因素,民族地区民族宗教领域依然存在着某些矛盾激化的条件,新疆地区上世纪90年代发生的事件和去年发生在乌鲁木齐的“七〃五”事件、民族宗教极端分子制造的一系列恐怖爆炸暗杀事件、西藏的“三〃一四”事件、宁夏的“西吉事件”、青海的“脑筋急转弯事件”等等就是很好的例证。要认万方数据识到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导性矛盾的同时,民族宗教领域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也存在着对抗性,而且非对抗性矛盾有可能向对抗性矛盾转化。如果失去警惕、麻痹大意、政策失误、处理不当,也会使之激化并酿成局部范围群众性事件乃至发生一些严重的社会冲突。

(五)矛盾的危害性加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群众和宗教教职人员及信教群众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利用民族宗教问题以达到某种利益追求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利益主体的多元并存,导致矛盾主体增多,矛盾关系更趋广泛和多样。通过民族宗教内部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其危害日益加大,后果日益严重。既有社会政治影响,又有经济损失;既有对国家和集体利益的损毁,又有对个人利益的损害;既有直接危害,又有间接危害。一些群体性事件,由于“连锁反应”,规模从小到大,可能酿成社会局部骚动,扰乱社会秩序,危害整个社会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甚至会造成民族分裂,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六)调处的难度加大

由于处于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日益错综复杂这样一种大环境,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宗教领域的矛盾更显其特殊性,加上长期历史上形成的多种差异和民族心理不平衡,矛盾处理难度日趋加大。群众要求解决的一些问题和矛盾,或者是历史遗留问题,或者是缺乏政策法规依据,或者是宗教内部教派问题,或者是由于某种宗教的发展解决活动场所问题,或者是对宗教教职人员错误行为认识上的不一致而形不成统一意见的问题,或者是宗教上层人士政治待遇与管理引导脱节的问题,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处理宗教矛盾往往影响民族关系问题。处理起来比较棘手。个别地区基层党政组织及主管部门对宗教领域发生的问题采取推诿、拖拉、扯皮的态度,有的甚至于参与其中,使矛盾愈演愈烈,又人为地加大了调处的难度。一些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多数人的过激行为或一般违法行为,与少数人的严重违法行为,与敌对势力、敌对分子的捣乱破坏活动纠缠在一起,给处臵工作造成一些困难。(七)民族宗教问题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当前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在社会发展序列上恰好对应着“非稳定状态”的频发阶段,产生了一些热点问题,而且表现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增多,且与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目前人民群众对有效解决热点问题、维护切身利益的期望值又比较高,如果解决得不好,就会导致一些群众的不满,造成人们对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与实际解决程度的失衡,造成群众的思想波动和心理失衡,从而去寻找平衡或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及借助的社会力量,这样就很容易与民族宗教方面出现的问题纠缠在一起,形成群体性矛盾,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利益和思想冲突复杂而明显化的态势。

(八)与经济领域的矛盾结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的现象还会进一步发展,在社会中必然产生一些高收入的“富裕阶层”。由于各个民族和宗教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包括宗教教职人员生活需求、宗教场所的维护和修缮、宗教活动以及宗教对社会、信教群众的必要施舍等方面的需要,一方面在生活比较贫困的阶层发展信徒,另一方面在“富裕阶层”中敛取钱财,这就极易与“富裕阶层”结合,也容易被“富裕阶层”所左右、所控制、所借用。而贫困阶层和“富裕阶层”这“两极”又往往在经济领域矛盾的风头浪尖上,一些经济领域的矛盾很容易反映到民族宗教领域中,形成矛盾并通过民族宗教问题表现出来。这些年,由于宗教自身“排他性”产生的对政府管理引导的抵触倾向的存在,个别一些农村牧区宗教与宗族势力的结合、与黑社会性质恶势力的结合、与民族宗教极端分子的结合,表现得突出起来。

(九)外界因素引发矛盾的危险性加大

西部大开发,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实际上是西部大开放,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经济基础、不同法律形式等全方位的开放。同时各民族和各个宗教都会打上本民族、本宗教以及不同文化氛围的烙印。即使在同一民族内部和同一种宗教信仰中也会存在差异,有差异势必产生矛盾。因此,在西部地区因为多民族多宗教的存在和过去封闭状态走向开放状态之后,由外界因素引发矛盾的危险性将会越来越大。

(十)被激化的条件和可能性增多

国际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也始终在窥测时机,在“人权”和民族宗教等问题上做文章,尤其把民族宗教问题作为他们对中国进行颠覆活动的突破口。在国际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等因素影响下,一些人围绕着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坚持“自治、自养、自传”与出现的动摇倾向的矛盾;将爱国与爱教对立起来的倾向;对宗教制度民主改革前宗教封建剥削及特权制度以及某种程度的恢复引发的问题,如支持艾沙集团,鼓吹“泛突厥主义”,妄图建立“东土耳其斯坦”,甚至用“东突”恐怖主义势力在边疆制造事端。因此,在宗教领域内,一些宗教矛盾被 激化的因素明显增多,境内外敌对势力制造对抗性矛盾的机会也在增加。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宗教群体性事件既有国外的因素引发,又有国内因素的激发;既有历史的原因沉淀而触发,又有现实的原因激发;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人们工作失误的主观因素;既有宗教内部潜在的因素,又有宗教外部的引发因素;既有政治方面的原因,又有经济方面的原因。总之,这些矛盾都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引发民族宗教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也是复杂的。

三、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有效预防和管理

(一)必须正确区分民族宗教领域矛盾的性质,把握其特点,妥善加以处理民族宗教群体性突发事件解决的难点主要是事件性质的界定,这既是个理论问题又是个实践问题。特别是如何妥善处臵是一项政策性强、难度大的细致工作,处理得当,可以有效化解矛盾;如果处理失当,则可能使事态扩大、矛盾激化。处理民族宗教群体性事件,关键在于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因民族宗教问题引起的群体性事件是人民内部矛盾的特殊表现形式,尽管形式激烈,但从总体上讲仍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在这里一定要解决对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混淆问题,防止“人为树敌”和“重性轻处”两种错误倾向,正确辩别事件性质和妥善解决问题。大量的事实证明,民族宗教群体性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对抗性、群众性、复杂性的特点,必须从容应对,妥善处臵。

对一般的群体性事件要立足于疏导,进行说服、教育、劝阻。但对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干扰正常秩序的突发性群 体事件,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孤立、打击其中的违法犯罪 分子,教育争取一般参与的群众,及时果断地制止事态发 展。要把高举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这两面旗臶作为识别和处理民族宗教群体性事件的理论依据。既要打击、依法惩处少数坏人,又要掌握政策,慎重从事。对群众要多争取、多教育、多疏导,群众性闹事宜疏不宜阻、宜散不宜聚,矛盾隔阂宜解不宜结。要切实改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了解民情民意,解决具体问题,关心群众生活,引导群众活血化阏、舒筋顺气,消除隔阂,理顺情绪,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治穷致富。要加强对群众的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以增强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必须建立适宜而有效的民族宗教工作机制,变被动管理为主动引导,要从工作机制上解决抑制矛盾的引发、突发、激化,在工作上克服消极因素和对民族宗教问题的忽视、放任自流的应付现象。一方面,要坚持民族宗教工作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加强基层民族宗教事务管理。(1)要将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工作纳入区县、乡镇、村三级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层层明确管理责任,级级抓好工作落实,切实解决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强化领导责任的问题。(2)要建立民族宗教工作党政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搞好部门协调,加大工作力度。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帮助统战、民宗、公安、安全等各有关部门搞好协调配合。采取召开相关部门和单位参加的民族宗教情况通报会、民族宗教工作联席会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听取情况汇报,研究部署基层民族宗教方面的工作,加强调查研究,检查、督促、指导基层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有效化解民族宗教领域的矛盾。(3)进一步加强对乡镇和村级干部的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基层民族宗教管理干部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帮助基层干部提高民族宗教政策水平,掌握民族宗教基础知识,使他们对民族宗教事务不但敢管而且会管。另一方面,必须坚持法制原则,把民族宗教领域矛盾的解决纳入法制化轨道。处理民族宗教领域这类矛盾,必须运用行政、经济、思想、教育等各种手段,但从长远来说还是要靠法治,靠法律手段来依法调节。这既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也是新时期化解各类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措施。为此,一要加强包括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在内的各种法律法规的学习普及,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引导人民群众依法办事;二要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徇私枉法等问题,树立和维护司法机关的权威。各级司法机关特别是基层司法机关要发挥其职能作用,加大对民事、行政、经济、民族、宗教纠纷案件的调处力度,积极依法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三要把民族宗教事务管理纳入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这是依法加强对民族宗教事务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对民族宗教问题的调查研究,策略而有效地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防止民族宗教内部矛盾的突发和激化要加强对宗教领域不同群体的调查研究,把统筹调节宗教领域群际矛盾的决策建立在对利益关系的科学分析上。必须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少数民族地区因宗教的维系而形成的利益群体有一个明晰透彻的分析,充分掌握各个群体形成的条件、原因以及群体意识,充分把握群体关系的特点、群际矛盾的特点规律,以便制定正确的群际矛盾调节对策。在平时的民族宗教工作当中,要正确地摆正各种关系,明确责任,全方位地抑制民族宗教领域矛盾触发的多种由因,保持民族宗教工作的健康和稳定。我们面对宗教已经渗透到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意识中,又容易被国内外敌对势力尤其是民族分裂主义所利用这种特殊的复杂性,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其特点,讲究工作方法和策略。面对复杂的形势,就必须稳住宗教,团结宗教,管住宗教,制止狂热,千方百计地削弱和剥夺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分子的宗教资本。要对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分裂活动,露头就打,早打严打,要防患于未然,决不能让其形成气候。策略上要特别注意从民族、宗教问题中拉出来、分开来,强调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的实质不是民万方数据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要团结和依靠上层爱国宗教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同一小撮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分子做坚决斗争。

(四)构建完善的民族宗教群体性突发事件管理机制。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要结合当地的实际,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核心。以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为主线,以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为突破口,强化源头预防,完善民族宗教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不断建立健全信息通报、预防预警、应急处臵、舆论引导等方面的沟通协作机制,完善统一指挥、上下一致、部门联动、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综合协调的工作格局,为建设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创造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一是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应急预案建设,完善民族宗教群体性事件的应急预案内容。民族地方政府的应急预案只有结合民族地方可能出现突发公共事件的实际,才能确实保障民族地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例如,在受国外分裂势力影响的民族地方,应该把宗教问题、恐怖活动等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事件作为应急预案的重要内容。要根据本地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制定明确的应急预警标准。预案本身要有结构、功能、程序与技术保障上的要求,平时有针对性地演练。要保证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明确突发公共事件的界定,以及根据危害程度进行分级处臵的程序、权限和责任。要建立健全应急处臵专业队伍,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在应急处臵时要调动全社会一切力量,充分发挥社区和群众的积极性。预案制定后要根据形势变化,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修订、完善,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臵工作要建立起相应的评估机制。二是强化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建设,不断提高危机中的政府传播能力,正确的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能够凝聚人心。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要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加强对信息发布、新闻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周密安排、精心组织信息发布工作,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各地、各有关单位要坚持快速反应、主动引导和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建立健全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信息公开与沟通制度,对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和一些较为敏感的事件,要认真研究制订表态和宣传口径,及时稳妥发布事件信息,为防范处臵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三是加强应急管理社会动员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地方政府为主体、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宗教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政府是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处臵的主力军,无论在资金、人员的投入,还是在应急事件的组织、指挥、协调、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仅靠政府的力量应对危机存在很大的局限。因此,西部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要构建以政府为主体、以整合现有公共资源为手段、以社会力量为依托的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视中介机构作用,发挥非政府组织与公众的作用。

上一篇:未来的未来观后心得感悟下一篇:我爱我家七年级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