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北少数民族

2024-04-09

桂西北少数民族(共6篇)

篇1:桂西北少数民族

浅论桂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素质低下是当前制约桂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着眼于实现自力更生、达到脱贫解困的目标,本文提出了桂西北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桂西北地区的.各级政府应树立全面的资源开发观念,并把人力资源的开发放在当地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尽快从过去那种单纯向外争取投资项目、引进物资和资金来开发当地自然资源的“外援型”、“嵌入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通过向内开发人力资源,促进当地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从而增强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依靠科技进步及当地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新能力,合理利用和配置自然资源,形成良性循环的“内生型”经济和特色经济的发展模式.

作 者:甘宜沅 杨克斯  作者单位:甘宜沅(武汉大学商学院,)

杨克斯(广西大学商学院,)

刊 名: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3(4) 分类号:F127.1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贫困的恶性循环   人力资源开发  

 

篇2:桂西北少数民族

[摘要]从宗教习俗中可窥探出,白裤瑶古老的铜鼓舞所表现的內容和舞蹈特征,无一不和本民族人民的历史生活、宗教习俗息息相关,它是瑶族人民创造的民族舞蹈形式,是本民族文化的结晶,正因为它与本民族的信仰和情感如此紧密相连,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盛行不衰,独具一格。

[关键词]桂西北白裤瑶勤泽格勒宗教习俗环境因子

舞种及播布区

在云贵高原南麓的桂西北,有一个山区小县一广西河池市南丹县。这里不因地处偏僻而冷清,却得民族艺术文化浸润而显山露水。在这块391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一个勇敢而坚韧、勤劳而朴实的民族——白裤瑶(因该民族男子穿白裤而得名,《岭表纪蛮》中记载:河池瑶民,头裹白帕,衣蓝衣,长仅及脐,着白裤,黑边为饰,长仅及膝)。瑶民其位置所在地,多倚山建筑,有山麓以至山岭随处皆有。故人瑶山者,时见层楼乐阁,踞于凌云之高峰上,烟云摩荡,独立天空,气象雄奇,尤如海市蜃楼。因而注定了这个民族是个多情善舞的民族。在白裤瑶地区,广泛流行着这样一种古朴的铜鼓舞——“勤泽格勒”(瑶语),汉语称为“打老猴舞蹈”(注:以下均简称为《勤》舞)。该舞是为死去的亲人举办丧事时而跳的一种祭祀性舞蹈。

《勤》舞种传播地区主要流传在南丹县里湖、八圩两个瑶族乡的山寨里。

《勤》舞表演的人数不限,就铜鼓的多少而定,铜鼓多时排成方行。皮鼓一面居中,是整个舞场的指挥。舞者全部为男性。

《勤》舞基本舞蹈动作为:正面双击鼓、绕鼓双击鼓面,绕鼓双击鼓身,单击鼓、以及猴子戏鼓等十四个基本动作。舞者模仿老猴取食,攀摘的姿态,动作古朴,粗犷敏捷,刚劲有力。

典型舞蹈基本特征因子分解

“舞蹈是在直观上可以感受到的具有同一表意审美特征的一簇舞动,也是提取舞蹈形态特征的基础单位。”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取《勤》舞典型舞蹈基本特征:

1、节奏型

“节奏型是舞蹈的特征之一,分析舞蹈形态,必然要依据其节奏的类型来提取特征。”《勤》舞是以陪伴该舞的鼓点为据,从音乐的角度来看,舞蹈是用人体的运动来表现音乐的“质感”,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节奏。那么,《勤》舞的基本舞蹈与该舞种鼓点之间的关系如何?

(1)音乐(打击乐):

第一拍:俯身左前吸腿跳,双鼓棒在右腋前互击一次。

第二拍:左脚向前落地成双腿半蹲,左拧身;左手“提襟”位,右手鼓棒击鼓第一次。

第三拍:做第一拍对称动作。

第四拍:做第二拍对称动作。

第五~八拍:反复第一~四拍动作。

从这一蔟舞蹈动作中可以看出,伴随舞动的鼓点是具有强弱均匀的2/4节奏,舞动的节奏型是上下起伏的.运动。因而音乐与舞蹈的节奏型是相呼应的,整体流程形成稳定流畅的波动感,两者是对应进行的节奏型。

2、呼吸型

“呼吸,这是构成舞蹈内在韵律的重要因素。与其他形体运动门类相比较,舞蹈的呼吸不仅有实用价值——生理需要,在而具有表意和审美功能并且与节奏型紧密相关。”各民族舞种有各自的呼吸特点,一个舞动起码会有一吸一呼,一般按舞蹈规律可分为自然型、非自然型两种。《勤》舞“呼吸型”与“节奏型”是紧密相关的,从该舞的舞蹈特征看,其属自然型呼吸型(即一拍一吸一呼),伴随着舞蹈的节奏型形成重拍吸、弱拍呼的内在韵味特征。

步伐

“步伐特征应从时域、空域两个方面来确认”。《勤》舞的典型舞蹈特征属于屈膝走步类(即吸腿类)。例如:

1、脚:全掌自然着地,重心左右移动,步幅中度,脚下线路为直线型。

2、大小腿:二度纵折动,均匀屈伸型。

显要动作部位及其动作

“人体运动中相对运动幅度最大的部位称作显要动作部位(简称显要部位)”。《勤》舞显要动作部位及其动作分别为:

1、显要部位动作:(1)躯干随之整体上下波动三度;(2)小臂纵折屈伸三度。

2、次显要部位动作:(1)大小腿纵折屈伸二度;(2)大臂纵向上下移动二度。

3、次次显要部位动作:(1)序握鼓棒互击、击地;(2)头部随之整体变换方位。

意义内涵:模拟老猴觅食,出葬时跳的一种祭祀性舞蹈。

形成这种典型舞酬的环境因子

1、地域和生产(劳动方式)

历史上瑶族是一个游耕民族。瑶民以往受封建统制者的歧视和压迫,大多避居在高山峻岭,深幽山谷之中,以耕山为业。“南岭无山不有遥”的俗谚概括了瑶族居山的特点。南丹白裤瑶居住地区属云贵高原的一部分,这里山靠着山,山叠着山,山上有山,山外有山,一般的山岭都在海拔七百米以上,其地理环境极为恶劣。解放前,在这特定的山区自然环境里,给白裤瑶带来三大难。第一交通难,直到1958年,除了黔桂铁路过本区西南之瑶寨、甲坪、八圩三个地方外,全境无一公路,运输全靠人力肩挑背负。“白裤瑶家住深山,群峰重迭把路拦;猴子难越千道涧,鸟儿难飞万重山。”这就是当时交通闭塞的写照。第二人畜饮水困难。因为瑶寨地区地属喀斯特地貌,地下多伏流,“大雨一来水汪汪,大雨一停水跑光。”造成水源极为缺乏。所以当地世代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瑶寨水浅地皮薄,闷水清清难得喝(闷水即伏流),一天只得三挑水,夜晚还要走奔波:开天辟地几千秋,冬天吃水人发愁,一盆清水几样用,洗脸煮饭又喂牛。”第三生活困难。这里山高谷深,平地少,多是瓢一块碗一块,丢顶草帽,不见一块的山腰石缝地。人们只能靠一把砍刀,一包火柴,把树砍倒,放火一烧,下了种就等待收获,这样一种“刀耕火种”、“过了一山又一山”的游耕生活方式,因而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其简单。为了生存狩猎活动便成为白裤瑶先民们一项重要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乾隆《庆远府志》卷十《杂类志·诸蛮》说,南丹瑶族“暇则射猎,以药敷驽,箭所中之,兽立毙”。从这狩猎的工具描述中即可窥见这一生活方式。由于这些特定的地域环境和劳作方式,使先民们长期形成了含胸屈背、吸足摔背、攀登行走的固定姿态,这些习惯动作必然会反映到本民族舞蹈中。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人的理论认为,从猿到人,是劳动把人类从动物中区分出来。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可见人类的文化在劳动中生产、发展、变化,更使其动作进步美化,尽其充分表达情感的任务,于是成为了富有魅力的舞蹈。

2、宗教习俗

白裤瑶在办丧事时所跳的祭祀性铜鼓舞“勤泽格拉”,有其民族独特的宗教风俗丧葬仪式——砍牛卜葬。广西南丹县的白裤瑶每当村寨里有人死时,都要举行砍牛祭祀仪式。出葬那天要请鬼师(师公)拿火把在棺材前面带路,做法事,画符念咒,跳《勤》舞后方能把死者抬到山上埋葬。认为这样死者的灵魂就不能回家闹事,才能超度亡灵升天,后人才能平安。

砍牛时间一般在下葬的前一天进行。所砍的牛一定是公水牛。人们认为牛死后其灵魂会阴阳互变,即公的变成母的,母的变成公的。所以一定要杀公牛,这样才能繁殖,死去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才有更多的牛使用。

在砍牛过程中,亲友们带来的铜鼓也就登场,少则十几面,多则百来面。亲友们敲起铜鼓,跳起《勤》舞,舞至下葬完为止或翌日方散。

白裤瑶砍牛祭丧,就象汉、壮人做道场一样。举行砍牛仪式时,四方亲友前来观视,络绎不绝,男女靓装而至,结队唱歌,籍此以谈恋爱,寻找对象等民俗活动。

从宗教习俗中可窥探出,白裤瑶这一古老的铜鼓舞,它所表现的内容和舞蹈特征,无一不和本民族人民的历史生活、宗教习俗息息相关,她是瑶族人民创造的民族舞蹈形式,是本民族文化的结晶。正因为他与本民族的信仰和情感如此紧密相连,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盛行不衰,独具一格。

3、服饰

由于特定的地理、自然环境因素,白裤瑶族人民上山、下山、劳作等生活方式,无一不贯穿着蹲、抬、跨、攀等常态动作,因而服装必然是宽窄适度才能适应于山区生活的需要。故男子的衣服是用黑土布做成的对襟衫,无纽扣,背后衣(脚)开口,裤子是用白土布制成,没有裤头(即大板裤),裤裆宽松而大,长度及膝,裤脚为窄口马裤式,冬天缠上绑腿。长发往前额上方挽起,用白布条包里,黑布包外。服饰适应于各种形体运动,吞(后腿为吞)、吐(前伸为吐)、沉(下蹲沉稳为沉)、浮(腾身纵越为浮)运用自如。因而该服饰对于本民族舞蹈语汇的形成有着紧密的关系。

4、舞具

该舞舞者双手持鼓棒而舞,鼓棒(长印公分)短小轻便,时而从上至下擂鼓面,时而击打鼓边,时而击打鼓身,时而上击棒下击地,姿态千变万化。行似猴,动似猴,技巧娴熟,动作自如。

5、音乐(鼓点)

该舞均以皮鼓指挥,铜鼓齐奏,雄浑而又激昂的铜鼓声,继以较强烈的共鸣声,加之节奏互衬匀称的2/4拍,形成稳定的波动感,与舞蹈的节奏相呼应,从而形成自己浓郁的民族特色。

结语

综上所述,白裤瑶族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地域环境、砍牛祭祀的宗教仪式、民族服饰、道具以及特有的铜鼓音韵等,对于广西河池南丹县白裤瑶族铜鼓舞中的典型舞蹈特征及舞蹈语汇的形成来说,是息息相关,紧密结合的,具有同一接合点。因此,对于各舞种的研究“只有把同一接合点的生态因子归纳到一起,才能比较它们与舞蹈关系的密切程度,并且考察它们对舞蹈影响,制约的综合效应。”

★ 信息检索技术论文

★ 论培养科技人才队伍促进科学发展论文

★ 检索报告

★ 如何写科技小论文

★ 科技小论文

★ 科技论文写作

★ 小学生科技论文

★ 科技论文翻译

★ 科技创新论文

篇3:桂西北少数民族

关键词:桂西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旅游价值,旅游开发

桂西北(本文专指一般意义上的广西河池市)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服饰历史悠久,异彩纷呈、样式各异,文化内涵深厚,特色鲜明,是极其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本文拟对桂西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进行探讨,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桂西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特点

桂西北河池市境内聚居着壮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苗族、水族、侗族等7个世居少数民族,有5个民族自治县、11个民族乡,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7%,是广西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之一,不仅毛南族、仫佬族两个自治县为全国仅有,还是世界白裤瑶的聚居中心。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桂西北各少数民族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这些精美而富有文化内涵的服饰,不但有很强的观赏性且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乃至世界服饰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

桂西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承传。据文献记载,早在秦汉时期,瑶族先民就已经知道用木皮来制作服饰。《后汉书·卷七十六》记瑶族先民盘瓠事说,盘瓠死后,其子女便“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衣裳斑斓。”清代李文琰所著的《庆远府志·卷十》载:白裤瑶“妇人不独衣裳不相连,而前胸、后背、左右两袖俱各异体,着时方以纽子联之,真异服也”。[1]251-253白裤瑶被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瑶族分支,堪称“人类文明的活化石”,特别是其服饰,至今仍以男穿白裤,女穿青衣斑布裙为主,几乎原原本本承袭祖上传统。

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社会现象,服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表征,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与符号,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桂西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是历代各少数民族人民辛勤劳动创造的财富,是其情感和智慧的结晶,它如同一部无字的史书,记载着远古的神话、始祖的业绩、家族的宗谱、民族的历史。正如白裤瑶研究专家玉时阶所言:“南丹县一带的白裤瑶妇女夏衣背面的几何纹样,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只是一种美的装饰,并无具体的涵义,但在那遥远的年代,这幅图案纹样却蕴藏着十分重要的内容与涵义,它记述了白裤瑶先民的苦难历程,反映了白裤瑶人民对祖先的怀念……由于这一图案纹样具有如此重要的文化涵义,从而成为白裤瑶全体成员共同崇拜、遵守,不得任意改变的神圣标志。”[2]54桂西北少数民族服饰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通过桂西北少数民族服饰可以了解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风俗。

2. 观赏性强

服饰文化旅游资源相对于其他文化旅游资源而言具有更好的观赏性,服饰的观赏性主要体现在服饰的面料、款式、工艺、色彩、花纹图案等方面,无论是对服饰了解颇深的专家还是对服饰知之甚少的大众都能够在桂西北少数民族服饰上得到各自的审美体验。如白裤瑶的服饰绚丽多彩,工艺精湛,自成一体,造型美观且独具风格特色,2006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毛南族花竹帽是毛南族特有的传统手工编织工艺品,2011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较强的观赏性。

3. 民族性和地域性

“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在本质上的特点,都有只属于该民族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特殊性。”[3]74如仫佬族服饰就有着自己民族的特点,《广西通志》载:“宜山姆佬即僚人,服色尚青”,爱穿青色是仫佬族服饰的特色之一。[4]14仫佬族妇女一般穿大襟上衣、长裤;姑娘梳辫,婚后结髻;老年妇女喜欢用青布包头,腰扎绣着精美花纹图案的围裙。男子穿对襟上衣、长裤,头戴六片三角形合成的碗形青布帽;老年人穿琵琶襟上衣,戴硬壳平顶碗帽;多穿草鞋或布鞋。[5]另外,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往往形成民族文化包括服饰文化的独有地域特点,桂西北地区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如白裤瑶服饰和其他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一样,都是以本民族的图案来装饰自己,这些民族的服饰图案都与该民族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是本民族的标识性符号。

4. 原始性、历史性和艺术性

一方面服饰能够反映人类的生活习俗和情感需要,另一方面,服饰又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现象,通过它传递的是各个特定时代、特定族群的文化艺术形式。服饰的艺术性是通过服饰的造型、款式、材料、色彩、图案以及花纹等要素来加以表现和反映的。桂西北壮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等少数民族不同风格和式样的服饰的形成体现了少数民族服饰在内容、形式、表现手法和风格上的特色。如作为瑶族支系的白裤瑶,由于历史、环境等原因,白裤瑶的服饰艺术就保持着珍贵的原始性、生动的历史性和丰富多彩、完整的艺术性。

二、桂西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桂西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不仅是华夏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而且是世界文化宝库里的一朵艳丽奇葩,是不可多得的高品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旅游价值。

1. 历史文化价值

服饰是文化的载体,透过它可以读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悠久历史文明。邓启耀教授在《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一书中指出:“民族服饰记史述古的符号功能,在西南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极为普遍。无文字民族将口承文化的精要,浓缩在约定的图、形、色上,异文化圈的人看,是花花绿绿、稀奇古怪的‘花样’,在他们自己‘读’来却头头是道,几乎随便一个村妇野老,都会指着自己衣裙上的‘天书’,将上面的古老传说一一道来。”[6]“及膝白裤”、“背绣大印”和“五指印”的白裤瑶服饰,就是白裤瑶历史的记载,是白裤瑶社会历史在服饰文化中积淀的反映。白裤瑶的历史境遇和族群记忆深深的烙印在白裤瑶的服饰文化之中,背上的“金印”、裙上的花纹、白裤上的“血印”无不折射出白裤瑶族群的苦难历史和对祖先深切的缅怀与弥久的记忆。毛南族花竹帽也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男女青年的爱情信物,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反映了毛南族男女青年追求恋爱自由和崇尚勤劳慧巧的择偶观念。同时,花竹帽的造型、结构、图纹、色彩等折射了方圆相伴、奇正相合、阴阳相生的“和谐”哲理,给人以深刻的文化启迪。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意蕴的桂西北少数民族服饰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充实和丰富了桂西北的旅游资源,增强了桂西北旅游的吸引力。

2. 审美价值

服饰首先是一种具有遮体、保暖等实用功能的人类创造的客观存在物,但服饰更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载体,具有审美功能。如白裤瑶的传统服饰,整体强调均匀、对称、统一,以规矩、平衡为美,服饰上的图案以构图整齐、匀称、调和为特点。其色彩运用与其他民族有很大的差异,并非运用鲜艳亮丽的饱和色,而是以青、白二色为服饰主色调,呈现出质朴浑厚、简洁素净的自然之美。服饰造型不强调人体,利用宽衣博带遮掩人体,表现的是一种庄重、含蓄之美。白裤瑶服饰从产生发展到现代,在人们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心理驱动下,愈加工艺精美、款式多样、风韵独特,实际上成为了一件件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给旅游者带来不尽的美的享受。毛南族花竹帽秀美玲珑的外观、简洁奇妙的图案、精巧细致的编织和严谨吻合的结构以及金墨分明的对比基色,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和精美绝伦的审美价值。桂西北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服饰同其他旅游资源一样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能给游客带来美的享受。

3. 体验价值

21世纪是体验经济时代,旅游产品的开发也不应该拘泥于观光、度假、休闲等方面的发展,而是要给游客提供参与其中去体验乐趣、文化等的体验式旅游产品。服饰作为一种具有实用、审美等功能的人文旅游资源,无疑也具有一定的体验价值,如通过服饰穿戴可以体验服饰的舒适度、美观度,还可以进一步体验桂西北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政治制度等深层次的文化;通过穿戴服饰拍照摄像,可以保留美好的旅游记忆,令人回味无穷;通过参与服饰的纺织、染色、刺绣、缝制等活动,体验桂西北少数民族服饰制作的高超技艺,感受桂西北少数民族群众的勤劳和智慧,等等。

4. 科研价值

服饰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与区域的地理环境、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以及文化风俗等密切相关,桂西北少数民族服饰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了各民族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是人们研究桂西北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重要资料,是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一块瑰宝。通过对桂西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深入研究,对认识少数民族文化,继承优秀民族文化和丰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宝库具有重大意义。桂西北少数民族服饰的学术科研价值可以吸引更多对服饰感兴趣的科学研究者前来观赏、研究。

三、桂西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开发设想

同别的资源开发一样,桂西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开发,应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指导方针,遵循保护为先,突出典型,适度开发的原则,做到“以保护助开发,以开发促保护”,发挥其旅游价值并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

1.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组合开发

民族服饰文化资源一般是作为辅助型的旅游吸引物,不仅能增加旅游的魅力,而且能向游客展示其特有的民族风情和精神内涵。但目前,桂西北地区却没有很好地把民族服饰文化资源开发成辅助型旅游文化景观。应有保护性地开发桂西北地区旅游服饰文化资源的地域、自然、人文景观,营造一个自然的、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情实景,把服饰、文化、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组合在一起,彰显桂西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如在景区、景点设立专门的博物馆,或在综合性博物馆中设置专厅,展示桂西北少数民族服饰供游人参观。改变以前把少数民族服饰作为“文化标本”静态展览形式,利用影像艺术将少数民族服饰的制作、穿戴、着装场合及相关礼仪等知识加以展示介绍。要求旅游接待人员、从业人员身穿民族服饰,形成少数民族服饰环境。同时在旅游景点或景区内,定期举办少数民族服饰专场表演,邀请游客穿上民族服饰一起唱歌、跳舞,使游人置身于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活动之中。

2. 设计开发具有桂西北民族特色的旅游服饰文化产品

旅游要素,体现游、购、娱三大环节。许多外来游客都希望购买几件少数民族服饰商品或工艺品,这从旅游地常年人头攒动的少数民族服饰店铺、街肆的情景中就可见一斑。桂西北少数民族服饰种类繁多、造型独特、工艺精湛,极富纪念意义和艺术魅力,是游客购物的主要对象。但是,从目前桂西北地区出售的旅游服饰产品来看,粗制滥造过多,做工机械化,非手工制作,古朴的棉、麻布料被工业花边、塑料制品、劣质的化纤布料代替,没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类似的产品在桂林甚至云南、贵州等地也极为常见,这样没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产品很难引起游客的购买欲望,所以往往是看的人多,买的人少。

对于桂西北旅游服饰文化产品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发其特色产品:(1)民族服饰。应开发富有民族特色、艺术特色、原汁原味、手工制作,具有收藏纪念价值的高质量的民族服饰,尤其是桂西北典型的民族服饰,如白裤瑶服饰,使之成为拳头旅游服饰产品,吸引游客的购买欲,并通过游客的大量购买和宣传,为旅游区招徕更多的客源。(2)民族刺绣、编织产品。桂西北少数民族刺绣、编织工艺精湛,如2010年仫佬族刺绣技艺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仫佬族娃崽背带、毛南族花竹帽、壮族绣球等都是桂西北少数民族特色的手工艺产品,不仅观赏性强,也能起到旅游纪念的作用,深受游客青睐。当然设计开发具有桂西北民族特色的旅游服饰文化产品,不但要依照民族服饰的款式,而且用料也应尽量使用真实的原材料。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加工、制作应加强引导管理,组织开发。只有站在保护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和实现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市场价值的高度,把“留住手艺”和商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旅游服饰文化产品的销售,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3. 深层次开发体验型旅游服饰产品

旅游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体验,在这种体验过程中旅游者可以在观赏风景中获得审美愉悦,可以在与人交往中品味多彩人生,可以在积极模仿他种角色的过程中发现和发展自我,也可以在旅游消费过程中享受世俗之乐。[7]133桂西北少数民族服饰不仅可以观看欣赏,还应该使游客成为该服饰文化创造的主体成员,让游客参与服饰等相关产品的穿戴与制作等过程进行体验式旅游,这不仅可以满足旅游者探索异域风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可以使桂西北民族文化在旅游者的实际体验中得以更好地传播。体验型旅游服饰产品的开发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1)传统服饰试穿:比如说可以在少数民族旅游景区(点)为游客提供民族服饰穿戴服务,让游客不但能够目睹民族同胞穿着民族服装的美丽风景,还能够亲身体验将民族服饰穿戴在自己身上所带来的异样感受,并将身着民族服饰的快乐、美丽形象用照片或者录像长久地保留下来。(2)民族服饰制作:设立以满足游客亲手操作需要的少数民族服饰生产场所,让游客亲手参与服饰的制作,绣一绣花边,缝一缝包带,做一做饰品,体验制作服饰的乐趣,甚至可以让游客将参与制作的成品带走,让游客留下终生难忘的纪念。体验型旅游服饰产品的开发增添了游客的旅游乐趣,这将有助于深化旅游活动,提高旅游的社会文化效应。

4. 充分利用节庆活动宣传民族服饰

桂西北少数民族有各自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节庆活动,如壮族“三月三”歌节和“蚂拐节”、布努瑶“祝著节”、仫佬族“走坡节”和“依饭节”、毛南族“分龙节”、苗族“芦笙踩堂”和水族“端坡”等,节日期间人们都会穿上最漂亮的民族服饰来展示自己。如每年的正月十五为白裤瑶的服饰节,在正月十五至三十日这段时间,白裤瑶人都会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青年男女则沿街而走,仿佛街道就是时装舞台,自己就是时装模特,场面十分热闹。节庆期间盛装的少数民族是吸引广大游客的一个亮点,对提升旅游地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树立旅游地的品牌,促进旅游地其它旅游产品的营销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节庆活动来展示民族的服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重视和鼓励各民族在自己的传统节日中穿戴自己的民族服饰,展示其服饰文化。近年来桂西北地区举办的白裤瑶民俗文化旅游节、仫佬族依饭文化节、刘三姐文化旅游节等都起到很好的效果,既宣传了民族服饰,开发了民族服饰文化旅游资源,又促进了当地经贸活动的开展。

总之,桂西北地区各少数民族服饰,不但是当地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也是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更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其民族服饰文化作为世界文化资源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旅游价值,我们应对其服饰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和有效的开发,使桂西北少数民族服饰在世界民族服饰文化的丛林中持久地绽放自己的光芒。

参考文献

[1]玉时阶.瑶族文化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玉时阶,蒙力亚.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纹样刍议[J].艺术探索,1995(2).

[3]段宝林.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民族文学[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

[4]罗日泽,过竹,过伟.仫佬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5]仫佬族服饰[EB/OL].http://www.gx123.com/PDetail/p Detail Product ID 945.html,2007,6.

[6]邓启耀.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篇4:桂西北少数民族

罗城中学创建于1938年,目前,学校设有30个教学班,有学生1800多人,其中仫佬族学生有1600多人,约占学生总数的80%,是一所名副其实的以民族教育为主体的中学。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罗城中学从本区域民族教育的实际出发,又吸收了先进地区的教学成果,逐渐形成了以“夯实基础,着眼发展,开启智慧,优化个性”的理念为指导的办学模式,为发展仫佬族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了给学生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多年来,罗城中学不断增加投入,加大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如今,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罗城中学的校园面积达42627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达15599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达8.4平方米,教学用地达9574平方米,运动场用地达13778平方米,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较好的物质条件。另外,学校还不断完善教学设施,建设有多媒体教室14间、电脑室1间、理化生实验室各1间,同时,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还设置了美术室、音乐室、舞蹈室、阅览室和图书室(藏书47406册)。功能多样化的教学设施充分满足了教学的需要。

罗中人希望可以推动新时期的民族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他们深知,要实现这一愿望,仅仅依靠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罗城中学特别注重仫佬族民族特色教育。如今,罗城中学开设有9个仫佬族民族班,生源主要来自全县10个乡镇农村。为了保证民族班的教学质量,学校精心挑选了教学经验丰富的仫佬族教师担任民族班的班主任,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给予民族班学生无微不至的照顾。民族班的教学非常注重仫佬族传统文化的渗透,将仫佬族的传统文化与学科知识相结合,特别培养学生将吃苦耐劳、朴实坚韧的仫佬族民族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光大。在罗城中学,仫佬族学生还能享受到很多的优惠政策。民族学生可以免费在校住宿,每月还有一定的生活补贴,他们在校的食宿费用基本上不需要家人操心。有的孩子求知欲望特别强烈,学校就为他们发放借阅各种学习资料的优先卡,满足他们的需求。这种温馨、和谐的育人氛围,使越来越多的民族学生受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发展仫佬族教育,没有过硬的教师队伍,只能是空谈。因此,罗城中学非常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罗城中学现有专任教师105人,其中,中学一级教师69人,高级教师15人,国家级B类骨干教师培养对象9人,C类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8人。这些优秀的教师从哪里来呢?首先是校内竞聘。多年来,罗城中学实行优胜劣汰的竞聘上岗上课机制,各科教师就班级课程优化组合,每学期对每位教师进行业务水平教学成效评价,激励教师上进,鞭策落后,使得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师脱颖而出。其次是引进人才。学校每学年都会面向全县各中学公开招聘优秀教师,外来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促进了校内师资的专业化发展。此外,学校每学期还派遣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培训,让教师们把先进的经验带回来。

罗城中学还狠抓教学质量。学校在教学管理上着重推行教学质量和岗位职责两结合的制度。学校每学年都制定有教学目标,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由教务处组织人员对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等情况进行定期的抽查,同时,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作评价,并将抽查结果和评价总结公布于众。学校相关部门还要就反馈的信息找相关教师谈话,了解情况,促使其及时改正。另外,学校积极开展以课题研究为主的教学科研活动,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成果显著,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级课题2个、省级课题1个,学校教师所撰写的课题论文获得了国家级奖项。

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也收获了累累硕果。2004年以来,罗城中学有教师3人荣获自治区优秀班主任称号,教师撰写论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竞赛获国家级奖28人次,自治区级奖107人次。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国家级奖106人次,自治区级奖569人次。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红色之旅读书教育活动优秀奖”、“全区交通安全学校”、“自治区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市精神文明单位”、“市卫生先进单位”、2005-2008年度市级初中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学校、2000-2008年全县中小学校常规管理优秀学校、2009年河池市优秀学校。

篇5:桂西北少数民族

第17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________ 年9月18日夜,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_________经过精心策划,炸毁沈阳东郊的一段铁路,反诬是________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炮击中国东北军驻地________,攻占________。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事变爆发后不到半年,沦陷。

解析:明确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的目的是要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最终目的是侵占整个东北,进而独占中国。 答案:1931 关东军 柳条湖 中国军队 北大营 沈阳 东北三省

2.经过中共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________,________ 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预示着_________新局面的到来。

解析:西安事变发生后,蒋介石接受了中共的团结抗日的主张,所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 答案:停止内战 联共抗日 团结抗战 3.《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是() A.田汉 B.冼星海 C.聂耳 D.曹火星 解析:《义勇军进行曲》即国歌,它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黄河大合唱》;曹火星的代表作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答案:C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1931年,驻我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铁轨,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以此为借口,炮轰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制造了() A.七七事变B.八一三事变 C.柳条湖事件D.九一八事变

解析: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发生在1937年;而八一三事变也是发生在1937年;所以首先要排除A项和B项。而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是日本借口柳条湖事件,出兵占领沈阳。由此确定答案是D项。 答案:D 2.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主要原因是() A.日本为发动侵略做了长期准备 B.东北军战斗力低下 C.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

D.伪满洲国成为日本侵华的帮凶

解析: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下令把东北军撤到山海关内,导致日军一天之内就占领东北地区大小城市20多座,所以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 答案:C 3.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最有利于()

A.中国国民党B.兵谏部队C.中国共产党D.中华民族 解析: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是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关头,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为了“逼蒋抗日”而发动的一次兵变。它的和平解决,有利于抗日,有利于中华民族。 答案:D 4.日本关东军挑起九一八事变的地点是() A.辽宁B.吉林C.沈阳D.黑龙江

解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借口是柳条湖事件,时间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 答案:C 5.阅读下列材料: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可也。蒋中正。” 请完成:

(1)这份电令是蒋介石下达给谁的?

(2)电令中所说“沈阳日军行动”指的是什么?(3)这份电令产生了什么后果?

(4)你对蒋介石的这份电令有何感想?说说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的态度及影响。 参考答案:(1)张学良。(2)九一八事变。

(3)蒋介石命令张学良不予抵抗,致使东北三省全部沦于日寇之手。

(4)面对日军的侵略行径,蒋介石从其阶级利益出发,采取了不抵抗的政策。这一政策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导致了东三省的迅速沦亡,加剧了民族危机。

快乐时光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压制民众抗日活动,激起全国各界人士的强烈愤慨。何香凝将自己的裙子寄给蒋介石,并在裙子上写诗一首:“枉自称男儿,甘受敌人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1.每年的9月18日,辽宁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这是为了让人民不要忘记哪一国耻 „„()

A.火烧圆明园B.九一八事变 C.卢沟桥事变D.南京大屠杀

解析:由材料中“9月18日、东北沈阳”可以判断是九一八事变。因为1931年9月18日,日本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答案:B 2.(2010吉林中考)如果以“勿忘国耻,以史为鉴”为主题出一期板报,下列素材应选择()

A.南昌起义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D.重庆谈判

解析:四个选项中,A、C、D三项都是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与“国耻”无关。而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耻辱。 答案:B 3.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全部沦于日寇之手。其根本原因是() A.日军的攻势太猛 B.东北军防守不力

C.蒋介石命令张学良不予抵抗 D张学良为了保全东北军的实力

解析: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由于蒋介石命令张学良不予抵抗,致使东北三省全部沦于日寇之手。

答案:C 4.(2010福建福州中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A.南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 解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背景是日本侵华引起了民族矛盾加深。而南昌起义和北伐战争发生时,日本还没有发动侵华战争;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是1949年,当时日本早已于1945年投降。 答案:C 5.西安事变后,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被派往西安调停的主要中共代表是() A.毛泽东B.周恩来C.王若飞D.王稼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的辨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派周恩来去调停。 答案:B 6.西安事变发生后,如果置蒋介石于死地,在客观上只会有利于() A.中国国民党B.广大中国人民 C.中国共产党D.日本帝国主义

解析: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如果杀掉蒋介石,必使虎视眈眈的日本有机可乘,从而利于其进一步独霸中国。 答案:D 7.(2010湖北随州中考)下面是一首历史上的流行歌曲《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了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请完成:

(1)“我”为什么从“九一八”(“那个悲惨的时候”)不得不到处流浪?(2)任举两件反映日本在东北实行残暴殖民统治的史实。

(3)该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据此谈谈你对历史(社会)事变与个人命运的认识。(要求:不展开论述,限50字以内)

篇6:桂西北少数民族

1. 桂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的重点保护对象,尤其是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更是受到国家的关注。桂西北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民间文学。民间文学的创作者主要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其内容主要包括民间传说和一些民间的流传故事等。其中最能体现民间文学特色的无非是刘三姐歌谣,刘三姐歌谣因其音调优美,节奏轻快的特点,被大众广为传唱,充分的反映了人们轻松快乐,自由幸福的生活。第二,民间风俗。民间风俗主要来源于广大劳动者的日常生活,这些风俗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祝愿和期望。仫佬族依饭节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民俗节日,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节日。这个节日主要是关于劳动者们庆祝一年中的粮食丰收和祭祀等的一些民间活动。人们通过这个节日的庆祝来表达对生活的赞美和热爱。第三,民间音乐舞蹈。蚂拐节是壮族的节日,同时蚂拐舞也是蚂拐节的独特舞蹈,人们从头到尾欢快的舞蹈,用音乐、用舞蹈、用歌声来表达对生活的真切祝愿,祈求安居乐业、平安健康。

2. 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高校中的开发与利用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各民族之间虽然有不同的文化发展,但我们要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少数民族中的文化资源引入到高校的校园中来,最大程度的开发文化的最大价值。目前的校园学习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学习,教育部门应该将少数民族文化写入教材,让学生们更好的认识少数民族文化,感受少数民族气息,将各民族的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据相关资料显示,部分院校已将少数民族文化引进校园,这一行为激发了学生们的高度学习热情,同时也是各民族之间的同学增进了友情,将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开发到最大化。这些文化的交流充分的显示了各个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以及人民生活的精神状态,同时也反映出了各地人民的精神面貌,这些少数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发展趋势,是我国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桂西北少数民族舞蹈的现状及创新

1. 桂西北少数民族舞蹈现状

舞蹈本身就是各个民族之间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而桂西北少数民族由于长时间的文化沉淀,更是赋予舞蹈独特的魅力,桂西北少数民族的人们都能歌善舞,音乐天赋极强,他们通过舞蹈的表现形式来展示他们民族的独特魅力。但是随着目前娱乐方式的增多,不少的少数民族舞蹈出现了“问题”。一部分舞蹈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比如桂西北的铜鼓舞,之前的铜鼓舞不仅场面宏大,而且参加的人数也多,但就目前来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了解铜鼓舞甚至对铜鼓舞不感兴趣,正是因为有此现状我们更应该发扬和宣传少数民族舞蹈。当然这只是少部分的现象,大部分的少数民族舞蹈依旧保持着其独有的文化特色和传承方式,人们依旧通过这些舞蹈来表达对生活的美好寄托。

2. 桂西北少数民族舞蹈的启发及创新

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历史发展悠久,文化气息浓厚,具有很多的传统特色民族舞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发源地。桂西北的民族舞蹈之所以得到大范围的传播和认可就是因为其独有的文化魅力。但如今社会的发展节奏迅速,不断的有新鲜事物涌出,所以少数民族的民族舞蹈也不能只是一味的单一传承,应该加以大胆的创新,与其他舞蹈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更大的光芒。说到创新,应该有目的性的入手,比如在音律方面,在动作方面还有在思想方面上的创新,同时应该在舞蹈中加入更多的生活元素,让舞蹈充分的融入生活也更好的反映生活中的状态,也可以加入更多的积极乐观的因素,让舞蹈的本身更加的欢快,更加的有韵味,更能体现出舞蹈的层次感。让少数民族舞蹈得到更好的发展是每一位民族儿女的责任和义务。

三、桂西北少数民族舞蹈走进高校民间舞蹈课堂

1. 桂西北少数民族舞蹈的体育文化审视

少数民族舞蹈除了优美的舞蹈动作之外,也有体育文化在其中。人们通过舞蹈动作的运动能够很好的实现锻炼身体的目的。体育精神就是不抛弃不放弃,而对于少数民族舞蹈同样是这样,由于地理和地貌的原因,桂西北地区相对来说趋于贫困,人们的娱乐健身活动相对较少,所以大部分人通过舞蹈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而且桂西北地区的人相对来说都比较长寿,所以这种舞蹈更是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人们越来越多的加入到民族舞蹈的活动中来,将这种体育精神发扬光大,越来越多的传承下去。

2. 健美操与桂西北少数民族舞蹈的结合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一些高校教学中,学生们大都喜爱健美操课程,大部分的女生表示,由于平时的学习压力较大,加之课余时间较少,所以没有时间去健身房健身,但自身又希望可以保持身形,健身减肥,于是大部分的女生选择健身操。而将健美操中加入一些少数民族舞蹈的元素不仅可以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借此发扬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健美操与桂西北少数民族舞蹈的结合可以说是一种完美的结合,比如将蒙古族的赛马曲加入到健美操中,不仅能够体现出蒙古族的文化特色,也可以让健美操的节奏更加欢快,更加的有节奏感,更能受到学生们的喜爱。目前的各个高校中不乏来自有少数民族的学生,她们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在健美操的课堂上,如果让这些少数民族的学生将自己民族的特色舞蹈交给其他的学生,不仅能够增加同学们的文化交流,也能增进同学们的情感。所以说健美操与桂西北少数民族的舞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学习,共同取得进步的。

摘要:桂西北少数民族具有独特的文化气息,也有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文化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文化的更好的发展,将少数民族的舞蹈引入的高校的校园中也是一种传播文化的方式,创新舞蹈的发展模式,更新舞蹈的发展思维对桂西北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传承,舞蹈,继承,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曾宏华.让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走进高校音乐专业教学课堂——以河池学院为例[J].歌海,2011(04).

上一篇:适岗培训的体会下一篇:没大成功:要么经验太少,要么经验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