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奇特婚俗

2022-07-16

第一篇:少数民族奇特婚俗

少数民族婚俗

少数民族婚俗一览 羌族婚俗

羌族结婚操办喜事,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娘家要备好“回门酒”,亲友要向新婚夫妇馈赠礼物,并致词祝福。羌族民间有的地方还有“逗新郎”的习俗。即在回门酒的宴席上娘家人要给新郎用四尺长的筷子,而且还要在筷子的后面加几个用马铃薯做的筷子坠,要新郎使用这种筷子,隔着几盏油灯去夹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为筷子长,夹不起菜,或油灯烧着下巴,就要被罚酒,这种活动既是节日聚餐,也是一种娱乐。 白族婚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傣族婚俗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

“吃小酒”,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 瑶族婚俗

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席,按传统习惯,婚宴上必须要请寨老参加,新郎新娘饮交杯酒。 苗族婚俗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彝族婚俗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仡佬族婚俗

男女青年结婚时,男方须请媒人携带鸡、酒等物送给女家,如礼物被女方接收,就表示婚姻已经缔结。居住在道真等地的仡佬族,在娶亲嫁女或宴请宾客时还要办“三么台”酒宴进行款待,即按特点顺序共分三台,第一台称茶席,喝清茶辅以各种糖果点心和香香(即核桃、板栗、花生、白果、葵花籽等);第二台称酒席,渴白酒,拌以各种凉菜及酸、咸、辣腌菜和香肠、盐蛋等;第三台称正席,上饭菜,菜中有扣肉吃“大菜”,招待客人时,客人不放筷,主人必须陪到底。 阿昌族的抢亲

解放前,抢亲是阿昌族青年男女缔结婚约的一种形式。阿昌族的青年人或壮年妇女一谈起这事,都会滔滔不绝地说出其中的喜悦、感叹和悲伤。这种抢条现象,在梁河至今仍时有发生。往往是顺利的。女方父母紧追不放的情况很少。 抢亲一般是由三种原因引起的:一种是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由恋爱建立了感情,而在男方聘媒说亲时,女方父母不同意,要将女儿另许他人。这样,男女青年便私下定好日子,让男方来抢亲。到了预定的日子,男方邀约十几个精壮的小伙子,在深夜摸进女方家,找到姑娘拉起就跑。这时,姑娘就高声喊父母,以示自己是被人抢走的。前往抢亲的人,两个人拉着姑娘跑,其余人在后边担任后卫,以阻止追赶的人。由于女方父母毫无准备,寡不敌众,所以这种抢亲往往是顺利的。

二是当姑娘和她的意中人的行动已被父母发觉,或是男方走漏了消息,姑娘的父母不同意,又给姑娘选了另外的小伙子,就会叫自己选中的小伙子赶快来把姑娘接走。于是,小伙子就马上组织人去,先把姑娘家包围起来,然后由两人进家找姑娘,找到后,对她说句“表妹,我来接你了“,说完就由一个把姑娘反背起来,紧紧抓住她的双手,另一个抬着姑娘的双脚,拼命往回跑。这时,即便是姑娘的意中人来到,也不能闯入女方家中或半路截取,只能眼巴巴望着姑娘被人抢走。这是阿昌族抢亲的一种规矩。

第三种是在恋爱过程中,男女双方曾立下海誓山盟,但女方中途变心,男方便组织人趁姑娘外出不备之机,半路截住,拉起就跑。这种抢亲往往会引起械斗,造成伤亡。 抢亲到家,一进门就放鞭炮,当即拜堂,让姑娘包上高包头。当夜或第二天一早要将姑娘领到男女较远的亲戚家住下,有时还要躲进深山老林,直到家里与女方家长谈判结束,才能双双回家。

因双方终要结成亲戚,所以无论原来怎么闹,男方在抢亲后第三天仍要聘请媒人向女方父母求和说亲。求和说亲仪式在女方家里举行,女方家一律不负责招待,要由男方家负责招待,并付给女方家的说客工钱。因此,男方除请个说客外,还要请一个烧菜做饭的。谈判时间一般三至六天。在这期间,男女代表都要进行激烈的讨价还价。但一经达成协议,双方都既往不咎,和睦相处,常来常往,亲如一家。 满族的婚礼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放定:即递财礼。分放大定和放小定两种。放小定是未来的媳妇拜见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亲时,得到财物。放大定叫做“过大礼”,俗称“下大菜”,就是选择吉日,男方将聘礼送到女方家。结婚前一日,送亲的要喝“迎风酒”。新娘则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发”。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车送亲,由其哥哥护送。彩车到新郎家时,洞房门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让喜轿车抬着新娘从火盆上经过,俗称“过火避邪“。为赶走或杀死随轿而来的鬼怪,新郎要向轿门虚射三箭;也有实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轿底射,以免伤着新娘。接着,新娘被人扶出轿来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拜完北斗后举世闻名行“撇盏”仪式。即头戴红盖头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猪肘一方、酒三盅、尖刀一把,萨满单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满语念经,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抛向空中,同时端酒盅齐把酒泼到地上。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苍保佑新婚夫妇,使他们子孙满堂,白头偕老。举行完以上这些仪式后,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搀进洞房。新娘过门坎时,在门坎上放有一副马鞍,新娘必须从上面跨过去。新房的床铺必须全科人铺设,洞房铺好后要在房内奏乐,称“响房”。新娘入洞房时,一小女孩手拿两面铜镜,对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铜镜挂在新娘的前胸后背。接着,另一小女孩递过两只锡壶,里面盛有米、钱等,新娘或抱在怀里,或夹在腋窝,俗称“抱宝瓶”,又叫“抱保媒壶”。当新娘在床上坐稳后,新郎用秤杆把罩在新娘头上的红布揭去,叫做“揭盖头”。接下来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长寿面或子孙饽饽等。 朝鲜族婚礼婚俗

中国的朝鲜族是17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陆续从邻国朝鲜迁来。在吉林省延边和东北各地定居。由于历史上朝鲜族和汉族长期友好往来,所以朝鲜族的风俗习惯,除保持了原有的文化传统外,也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甚至在婚俗方面汉族有些早巳废止了的婚俗,在朝鲜族近代婚俗中仍然保留着。如汉族原来实行的“六礼”习俗,在朝鲜族中常常被安排得井井有条,严格认真地执行。 朝鲜族十分重视人生仪礼中的冠、婚、丧、葬四大仪礼。青年男女只有举行过冠笄之礼后,才可以选择配偶。托媒说亲也严格按纳彩、问名、纳吉、纳币(纳征)、请期、亲迎六礼程序进行。亲迎时的仪礼先在女家举行。

朝鲜族举行婚礼时,新郎要身穿礼服,接受嘱咐,辞别父母,亲自骑马到女方家去迎亲。一路上,有一位手捧双雁的“雁使”,走在迎亲队伍的最前边。迎亲者到了新娘家,要举行一系列仪式。其中有一项仪式是在“新郎房”前举行的。 通往“新郎房”的路上铺着毯子,伴郎交给新郎一把系有白绸子的扇子,雁夫将木雁放在毯子上,要求新郎用扇子把木雁推向台阶。如果不小心推翻了木雁,就会受到人们的讥笑。朝鲜族的推雁仪式和六礼习俗一样,是一种古俗。它用象征仪式,祝新郎新娘像大雁一样白头偕老。

中国朝鲜族中向来有“南婚北丧”的说法。南,指“南道人”。即从朝鲜南部迁来的人;北,指“北道人”,即从朝鲜北方迁来的人。南道人多居住在中国的辽宁省和黑龙江一带,北道人多居住在吉林省延边一带。南婚,是指南送人注重婚礼,仪式繁杂而隆重。现在朝鲜族婚礼中,女嫁男娶同时进行。但在过去则不然。在男道人的婚裕中,新郎要先嫁到新娘家,等过了一段时间后,再把新娘娶回家。朝鲜语称这种婚份为“罕孔纳得里”《三国志)载:“高句丽人,其俗做婚姻,言语已定,女家做小屋于大屋后,名‘婚室’。昏暮至女家户外,自名跪拜,乞得就女宿。如是者三。女父母乃听使就小屋中宿。傍顿钱帛。至生子已大,乃将妇归家。”这就是说,“罕孔纳得里”是一种“两次婚”婚俗。即先过“从妻居”生活,后过“从夫居”生活。但它和云南省布朗族的“两次婚”不同。布朗族的两次婚,是古老的“不落夫家”习俗的一种表现,即婚礼后新娘返回母家长期居住,等过了几年或生了第一个孩子后再回婆家居住,回来时要举行婚礼。而朝鲜族的“罕孔纳得里”则是“从妻居”和“从夫居”婚俗的一种复合形式。 哈尼族的坐家

居住在滇南哀牢山上的叶车人(哈尼族支系)的婚礼多在黄昏时分举行。姑娘出嫁的时候,需要一个年龄相当、美貌而干净(家中父母兄弟健在、无死于非命者)的女郎作伴娘.谓之“陪婚”,叶车语称做“米确”。新娘接到夫家先要进入大房,向供桌上方象征祖先歇脚处的一块篱笆叩头,再向酒席上长辈和歌手行埋头礼,然后要吃下新郎亲手递来的一碗半生饭,表示心甘情愿,海枯石烂不变心。当晚,新娘与伴婚女郎在新郎的“公房”里过夜,一般拒绝与新郎同居。据说,新婚之夜新郎新娘同居者,今后的爱情生活会不长久。 保安族的宴席曲

保安族婚礼之夜,全村男女老少都要来闹婚宴并唱宴席曲。此时,青年们都聚集到男方家院子里,围着火堆,由几十个能歌善舞的小伙子,手拉手,肩靠肩,边唱边跳,观众也随着节拍和之,使本来就喜气洋洋的婚礼之夜更增添了欢快的气氛。宴席曲的歌词动听,曲调优美,欢快明朗,边舞边唱,深受保安人的喜爱。 纳西族婚恋习俗

纳西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同家族的人结亲。男女一般二十岁左右结婚,早婚现象较少。旧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盛行姑舅表俦婚配习俗。结婚一般要经过订亲、请酒、举办婚礼等程序。订亲,纳西语“日蚌”,意为送酒,男孩长到五六岁,父母便托媒人带一壶酒到适合的女方家为儿子说亲,双方父母同意后,待女孩长到十岁左右便择吉日订婚。之后男方家要向妇家行“小酒”、“大酒”等礼,每年端午中秋、冬至等节都要到女方家送礼。结婚仪式有不见天之俗,在天井搭大帐篷,下铺松毛,扎迎亲牌坊。女家闭门,隔门唱盘问喜歌,答唱对头方开门迎入,接亲者即撤“开门钱”。新娘边祭祖先、告别父母亲友,边哭泣表示舍不得离开娘家。新娘进夫家大门时,必须跨过门槛下右的马鞍,以此表示成为男家的成员了。 彝族婚配

以前,彝族实行严格的同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姑舅表优先婚〈姨表不婚及转房制等习俗。现在,彝族青年男女多自由婚配,但无论自由恋爱或父母作主,均有说媒、订婚、迎亲、回门四个程序。彝族姑娘在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一般在15岁,就要举仔一种叫“陕拉尔“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女子已经长大成人,可以谈情说爱了。这时姑娘要穿红、蓝、白、黑等对比强烈的三接或四接拖地长裙,将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还要将童年时期穿耳的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彝族男女青年主要通过火把节、婚嫁丧事和一些传统的聚会进行交际。每当一方看中了自己的情人,就会主动去接近,并站在离对方不远处,拿出口弦弹奏,通过含蓄而流畅的音乐旋律取悦对方。而对方一经接到求爱的暗语时,也会迅速取出自己的口弦对弹。如此经过多次秘密交往,双方就约定时间,回去告诉自己的双亲。待老人许可后,择定一个良辰吉日,由男方家请一位长者,背上一坛酒,前往女方家去说亲。 傈僳族婚姻习俗

傈僳族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或靠山倚水之地,很少与其他民族通婚。缔结婚婚的就是本氏族内的人,但不是同一家族内的人。虽然这些地方曾遗存原始的转房习俗,但为数很少,演变的也快。普遍的婚姻形式就是一夫一妻制,且遵循男娶女嫁、幼儿与父母同住的习俗。1949年前,男女青年在节庆歌舞中可以自由结识,但婚姻缔结对象的选择却只能顺从父母的意志,有的自由恋爱者只好以逃婚来实现自己的愿望。1949年后,包办婚姻逐渐转变为自由婚姻。傈僳族是个尚酒的民族,求婚时,以酒为礼,媒人斟酒给女方父母,女方父母喝下了酒,就意味着同意了婚事。据说傈僳族音节文字创造者哇忍波年轻进因家境贫寒,无酒求亲,新事一度搁置,后来幸亏舅舅送来了酒,才得以缔结姻缘。这酒显然是通向幸福的一种桥染。是传情达意的媒介。双方决定姻缘后,男方还要送上聘礼,由媒人作中介议定,以牛为象征性的名目,实际上往往以锅、酒、布、兽皮等代替,有贫寒者甚至无替代之物,但也可以婚后补送。送过聘礼,便选一个日子,男妇双方家人亲戚聚集在一起,又以酒为愿。定婚者所喝之酒就称“同心酒”,以此象征心与心相连,再难以分离了。举行婚礼时,男女双方家庭宴请宾客,迎亲队伍带酒、馒头、猪肉和象征着光明和松明往女方家,队伍中必须有舅舅和媒人。到女方家后,迎亲者邀众对歌跳舞,形成一种热闹的气氛。次日,新娘离家,多由母亲陪送,送亲队伍相随,有有还边走边歌,在男方家门口又要隔门对歌。新人进门,拜认公婆。此后欢宴宾客,到晚上,就在院中烧燃箐火。村人围火歌舞,常常酒酣歌畅,舞乐人乐,不知夜深。

第二篇:中国少数名族奇特恋爱婚嫁民俗概览

摘要: 在中国,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有着自己民族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其中婚嫁风俗最能代表各名族的文化特色,各民族的婚姻习俗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婚俗的具体表现形式存在着许多差异。

关键词:婚姻 鄂尔多斯婚礼 傣族的“拴线”婚礼黎族婚俗

婚礼,是人生礼仪中得又一大礼,历来都受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从人生诸礼仪的演变传承来看,形制最为完备,传承最有悠久。

从民俗学的研究中我们得知,人们之所以重视成人仪礼,一个重要的功利目的,是与婚姻联系在一起的。人类要延续,家族要发展,最终由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所决定。所以成年仪礼,实际上是通过社会的认可,赋予成年男女婚婚媾的权利

展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礼丰富多彩。有些婚礼不仅保持了原始古朴的特色,而且带有古老文化的遗迹。下面将三个特色的少数民族婚礼分南北两个区域,南北相间加以叙述和介绍。 【1】。看来,婚姻对人类的发

一、 蒙古族的“鄂尔多斯婚礼”

鄂尔多斯婚礼的产生对代十分久远。据说从成吉思汗时代流传至今,已有700多年。流传至今的鄂尔多斯婚礼,有一套完整的婚礼程式。

(一)定亲

多少年来,居住在鄂尔多斯高原的蒙古人,都是按照成吉思汗定下的婚仪和迎亲大礼举行传统婚礼的。在那里,每年一到冬季,老人们就开始为成年的儿女张罗婚事了。他们请来值得信赖而又善于辞令的媒人,带上洁白的哈达和礼物,前往品貌出众的姑娘家去提亲。媒人到了姑娘家中,将哈达和带来的礼物献给姑娘的父母并说明来意。女方父母如果看中了提亲的小伙子,在征得女儿的同意后,留下哈达,这门亲事就算定下了。

从定亲之日起,首先是姑娘的辫子发生了变化。她不像以前一样只梳一条大辫子,而是在前额的两侧分梳6条小辫子,再将这些小辫子归拢在后面的大辫子上,这就标志着姑娘已经定婚了。

(二)迎亲

随着迎亲日期的渐渐临近,男方家择订娶亲日期,通知女方家。 从此时起,男女双方家中都为准备嫁娶大礼,开始邀请宾客。到了举行婚礼的这一天,男方家的蒙古包前,两根高高竖起的玛尼杆(一种安有神矛的稿杆)上拉着一条细绳,绳上悬挂着红、黄、蓝、白、绿五色彩旗,彩旗上分别绣着马、龙、凤、虎、狮五雄图案。在好特(自然村落)里,无论那一家,只要这五面旗帜全面更新,迎风招展时,牧人们便会喜笑颜开,互相转告。因为它预示着一位漂亮的姑娘就要娶进好特里来了。

1.男方迎亲准备

清晨,被邀请参加婚宴的宾客,穿着各式各样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带着早已准备好的礼物,骑马乘车分别前往新郎,新娘家中参加婚宴。到了傍晚时分,娶亲的队伍就要出发了。娶亲的大宾、伴郎、婚钦人(祝颂人)和新郎依次跪在早已铺好的白毡上,煨桑赞颂先祖成吉思汗的功德,算是从圣主那里讨得了吉利。之后,新郎翻身上马,祝颂人在肃穆的气氛中走到新郎面前,左手端碗,右手拿箭,用箭在碗中蘸一点鲜奶,洒在地上,然后拉开长调,有板有眼地诵起《弓箭赞》和《骏马赞》。等这一切赞颂仪式都完了,大宾、婚钦、伴郎才翻身上马挥鞭起程,前往女家娶亲。

2.女方迎亲准备

蒙古包前,女方的婚礼总管,指挥年轻的小伙子们铺下雪白的大毡。大毡上摆着长桌,桌子上的红漆托盘里,放着一只烧好的全羊。两边各放一盘圣饼,圣饼旁边放着一只装有鲜奶的雕花银碗。这是为新郎接风的第一个席位,被称做“看席”。看席南边铺着一条洁白的毛毡,是专供新郎下马时垫脚用的。

3.娶亲【2】

娶亲的人马来到女方家。他们催马在新娘家的院子后面兜一个圈,然后来到准备婚宴的厨房前,给“图拉噶”(煮肉的人)敬献哈达,用赞词表示对他们的感谢。

来到新娘家的蒙古包前。赠箭仪式在这里举行。仪式开始前,新郎的坐骑被牵到神台前的毛毡上站好,接受双方婚钦的礼赞。当男方婚钦颂完(骏马赞)时,女方婚钦接着涌起《赠箭赞》,诵完后将一只白箭插入新郎的箭囊。接下来便是蒙古族传统的“闭门迎亲”仪式。四位如花似玉,能说会道的伴娘,把住彩带的两端。这条彩带横在娶亲者面前,无论男方婚钦怎样求情,也不能通过。这种对诵要持续很长时间。直到女方伴娘说:“礼物整箱整批收下了!”

男方婚钦顺利通过第一关,带着新郎进入婚宴正厅。他们首先从主婚人开始,依次向女方家的亲友行礼,交换鼻烟壶。然后以普通宾客的身份就席喝茶。喝茶完毕,举行献羊祝酒

礼。这时,男方伴郎将带来的主要礼品陈列出来,请大家过目,并用四方大盘献上一只全羊。新郎跪在主婚人面前行大礼,婚钦手端洒杯,吟诵祝酒词。新郎起立一一敬酒,并请大家品尝全羊。

4.婚宴

在主婚人的提议下,欢乐的婚宴开始了。豪迈爽直的牧人们弹起三弦,拉起四胡,老人们唱的古老的长调和青年人唱的短小的情歌 交织在一起,怀念古老生活,憧憬美好未来,一唱就是半夜。

5.婚钦

婚钦的目的,是要知道出嫁姑娘的妙龄芳名。

其实,出嫁姑娘的名字是早就知道的。不过以往知道的是乳名。因为蒙古族姑娘出嫁时都要另取新名,这才是婚钦和新郎急于想知道的。为了求得姑娘的名字,新郎要在男方婚钦和女家大嫂的盘问对诵声中,长跪达四小时之久。这不能不说是对新郎的一种考验。礼节不到,姑娘的名庚是不能公开的。因为一旦名庚公开,姑娘就属于男方家的人了。所以新郎既使双膝跪肿,也是心甘情愿。

经过一场坚苦的努力,名庚终于问到了。

6.离娘宴

这时,婚礼程序该进行“离娘宴”了。婚礼大厅又恢复到当初的情景,新郎在婚钦的祝颂声中,给主婚人和在座的亲朋磕头敬酒。这些真诚的祝愿都发自婚宴参加者的肺腑。无论说者与听者都会感到由衷的满足。

东方发白,百鸟啁啾。新娘要梳头,上马起程,前往男方家。这时,那些平时与新娘要好的陪亲的姑娘们,组成一道道人墙,将新娘围在中心,痛哭流涕,难舍难分。有的甚至将腰带解下来,一条一条连接起。腰带的一头穿过新娘的袖 口和后背,再用同样的办法将别的姑娘也串连起来。阻嫁的姑娘们和枪亲的人群撕扭在一起。直到将姑娘们的手指强行掰开,解下腰带, 新娘才能脱身。阻嫁仪式结束后,开始给新娘上头,穿戴,蒙上红纱喜帕。在人欢马叫和退亲的歌声中,簇拥新娘上马起程。娶亲的队伍绕蒙古包一周,依依不舍的向男方家走去【3】。

7.礼成

当娶亲队伍快要来到时,男方家中派出一支人马在中途相迎。黄昏时分,新娘来到了。男方家的门口燃起两堆火,新娘拉住新郎从火堆的另一端递过来的鞭梢,从两堆火中间走过。接着是祭灶、拜火神,最后由婆婆为儿媳妇揭去面纱,新娘向主婚人及亲友们磕头行礼。亲

友们接过酒杯,祝一对新人幸福美满。这一夜少不了喜筵欢歌,祝颂敬酒。就这样,鄂尔多斯的婚礼结束了,这一至今还在流行的古老的婚礼仪式,表现了鄂尔多斯蒙古族的独特风情。

二、傣族的“拴线”婚礼

1.迎亲

举行婚礼这天,男方家派出的亲朋好友来到女方家参加婚礼的人特别多。他们陪着新郎,一路敲着象脚鼓和铓鼓,喜气洋洋地来到女方家。婚礼首先从女方家的门口开始:在地上铺一条花毯,在上面摆一张小供桌,桌上摆放着鲜花和果酒。新郎和新娘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并排坐在花毯前,请和尚念经。念完后,和尚用彩色丝线分别束在新娘和新郎的手腕上,以示祝福。接着,男方要走进女方的家,这需要经过几道关卡:一是到门口时,竹门已经关闭,男方需放鞭炮、付礼钱,门才打开让男方通过;二是登竹楼时,男方被女方的人阻挡,男方需付礼钱才能登楼;三是进了屋后,新娘被藏起来,见不着新娘。男方需付礼钱和敬酒,几番恳求,几经周折,新娘才被送出来。这一系列过程包含着考验新郎的意味,充满了欢乐和喜庆的气氛。

2.拴线仪式【4】

接下来是举行拴线仪式,在竹楼的堂屋里摆上一张小桌,上面放着两个用芭蕉叶做成的圆锥形帽子,下面放着煮熟的雌雄鸡各一只。桌上还放有男方送给女方的礼物,如衣服、筒裙、银裤带、手镯等。此外放着糯米饭、红糖、芭蕉、盐巴、白线等。拴线仪式开始,新郎新娘并排跪在婚礼桌前,接受老人的祝福和来宾的祝贺。接着由主婚人致贺词,在座的人们都要伸出右手搭在桌子上,低首聆听贺词。贺词完毕后,新郎新娘每人从桌子上扯下一团糯米饭,在酒里蘸一蘸,然后点鸡、盐和白线等物,每人需连点三次,点完后又把饭团放回桌面。这是,主婚人拿起桌上一根较长的白线,从左至右,绕过新郎新娘的肩,把线的两头搭在婚桌上,表示已把两个人的“灵魂”拴在一起,从此白头到老,永不分离。接着,在座的老人们也纷纷拿起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祝福新婚夫妇幸福吉祥。

3.宴席

拴线结束后,便开始宴请宾客。席上的菜肴多带有呆味特色,其中一碗是生血加料血炖,以象征着婚姻的吉祥。席间,新郎新娘要殷勤地向宾客敬酒,宾客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新郎新娘回答,有的则要求新郎新娘表演节目等,不时逗得大家开怀大笑,气氛热烈而活跃。

4.唱歌

婚礼过程中,傣族歌手赞哈的演唱是决不可少的。傣家人常说:没有赞哈的婚礼不热闹,

酒也不好喝。因此,婚礼是男女赞哈们大显身手的机会。人们一边吃菜、喝酒,一边听赞哈们演唱,唱到精彩处,人们会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赞哈演唱之后,参加婚礼的宾客和新郎新娘一起跳舞。在铓鼓和象脚鼓声中,人们聚集在庭院里或广场上翩翩起舞,通宵达旦。

5.结婚第二天

第二天天亮,新郎要返回父母家,到晚上才回妻家。第三天,男方父母亲挑着凉米粉等东西来女方家认亲戚,并分别向各亲友送凉米粉一块。婚后第五天,新郎新娘又挑着凉米粉到男方家认亲戚,同时也分别送亲友凉米粉一块,亲友也要向新娘赠送礼物。到此,整个婚礼才算结束。

三、黎族婚俗

1.吃物订亲

黎族青年男女恋爱自由,可结婚却不那么自由。男女之间婚姻的结缔,大都要经过父母的同意。如果男家看中了某女子,就得请媒人带酒、茶和槟榔前去说亲。说亲一般要经过四次。第一二次,主要说明来意,而女方父母也不表态。不过,女方的父母可以接受媒人带来的东西,但姑娘则不可以吃。因为父母尚未表示同意。到了第三次上门,女方父母同意了这门亲事,俗称"吃物订亲"。吃物,主要是吃男方送来的槟榔。相传,嚼槟榔在北宋时代就已成为黎族人民的一种嗜好。求亲时,以嚼槟榔作定情,已相沿成俗。这样,待第四次媒人再上门时,不光带食品、槟榔,而且要带钱、服饰等物。同时,和女方父母商议礼聘和吉期。谈妥之后,媒人再回去告诉男家。这样,订婚手续便告完成。订婚有很多禁忌,如果女方家死了人或死人的周年忌日,男家不能去说亲。订婚的那天,双方父母不能梳头,否则,认为子女会染病。

订婚以后,一般在三四年之后结婚,也有五六年之后结婚的。婚期也有禁忌,如忌在单月举行婚礼等。不过,解放以后,这种状况已有了很大的改变。

2.舂米声中庆婚礼【5】

黎族婚礼,宴席设置排列成一字形。然后,按照习俗:男女两家的亲朋艰好友分坐两旁,中间一对"正座"是新郎新娘的席位、母亲和伴娘、伴郎分别坐在"陪座"上。新良好和伴娘们入席后,先是面壁而坐,待至"咕喔咕喔"的舂米声起,才转过身来,开始饮宴。

舂米队伍是由男女两家的妇女六至八人组成的。各人手持木杵,轮番舂击木臼。舂一下,又大臼沿上碰一下,发出"咕喔咕喔"的响声,节奏明快,声调和谐,象征双方的新生活开始。

3.逗婚【6】

黎族人的婚礼,独具一格,十分风趣,而以"逗婚"为高潮。

新婚过门的翌日,一早就得起床,为娘家做第一餐饭,以示勤快;还借这机会显示显示一下自己的才华。在新娘进入厨房时,伴娘们拿着小木棍跟着"保护",以防小伙子们把锅底黑涂到新娘脸上,当小伙子们要来抹黑时,伴们便使用小木棍,冷不及防的给敢于来犯者以迎头痛击。有的小伙子,可真的被打得鼻青脸肿,也有些姑娘被抹成花脸。之后,双方便兴高采烈地谈论起自己的"战绩"来。经过这场"混战"之后,新娘方开始做第一餐饭。吃完饭,开始送亲。实际上,这种"逗婚娘"的活动,其意义还在于为未婚青年举办村际联谊会。这是青年男女寻求爱情、幸福的一个良好机会。

从北向南,我们可以看到,根据地域的不同,少数民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婚俗特色,和老师课堂上讲的走婚等等,都让我深深被这些文化所感染。但是,我们要从欣赏的角度去看待这些名族特色,不要用金钱把这些多次多彩的习俗抹上污点。让我们一起去分享中华名族独有的特色,一起传承,一起创新!

参考文献

【1】陶立瑶. 民俗学概论.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7.北京

【2】松原文化网. 2010年1月8日.

【5】中国民族电子报. 第06版. 文化周刊/风情旅游 2002年8月9日

http://.cn/zgmzb/html/2002-08/09/content_45019.htm

【6】穆子尧. 中外传统习俗[1001系列]. 恋爱婚姻.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年12月北京第一版

第三篇:奇特的面试

一家企业的董事长招聘女秘书,来了五位应征者。人力资源部经理让她们分别面试。由董事长在旁边考核。

第一位进来了,经理问:“1+1=?”

她非常快速的回答:”等于2.”

经理问董事长,这个人怎样,合适吗?董事长说:“做事非常果断,但缺乏思考”。

轮到第二位了,经理问:“1+1=?”

她想了 一下,说道:“应该是2吧?”

经理又问董事长,这个人怎样?董事长说:“做事前会思考,但在做决定时优柔寡断”。 轮到第三位了,经理问:“1+1=?”

她想了一下写在纸上,“1+1=王”

经理又问董事长,这个人如何?董事长说:“很有创意,但缺乏务实性”。

轮到第三位了,经理问:“1+1=?”

她说:“数字为2,汉子为王。”

经理又问董事长,这个人如何?董事长说:“考虑周详,但是模糊了答案的焦点。”

到了第五位了,经理问:“1+1=?”

她说:“数字为2,汉子为王,但是真正的答案只有董事长知道,只要董事长希望是2就是2,希望是王就是王喽。”

经理又问董事长,这个人如何?董事长说:“各方面都不错,可是有拍马屁的嫌疑”。 这时候,经理请五位先回去等候通知,明天会打电话给她们。

经理很为难的问董事长:“这几位您选哪一位?,她们都答得不错啊。”

董事长说:“就选胸脯最大的哪一位吧。”

这个案例说明:评价一件事情的内容要花一点时间,但是外在的表现,却在几秒钟内发出关于内容的决定性信息。因此,一个优秀的人会很好的把握和发挥自己的优势,而将平常的东西忽略。

(2014年7月12日星期六于筑城)

(参考书籍;王春永《博弈论的诡计全集: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2013年5月第六次印刷)

第四篇:动物的奇特葬礼

近年来,动物学家们通过观察、研究,惊奇地发现,很多动物对于死亡的同类似乎与人对待死者一样怀有深切的“悼念之情”。因此,在动物界中,也宛如人类社会一般,存在着五花八门的“葬礼”。

乌鸦的“水葬”。乌鸦若有同类死了,“首领”会“呱呱”直叫,乌鸦会衔起尸体送到附近的池塘里,飞向池塘上空,哀鸣盘旋,向“遗体”告别。文鸟的“花葬”。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种体态娇小的文鸟。当发现同伴死后,它们便纷纷出动,叼来绿叶和五颜六色的花瓣,轻轻地覆盖在同类的尸体上。

蜜蜂的“草葬”。一旦发现有蜜蜂在蜂房外死去,工蜂就把它搬到200米外的地方,用青苔和草掩埋起来。更有趣的是,掩埋死者要在距发现后正好7分钟时完成,并要把这个消息告诉其它蜜蜂。

沙蚁的“土葬”。非洲有一种沙蚁,生性好斗。每次大战后,幸存者会将“阵亡”的“战友”埋入小土洞或低洼地里。在安葬完毕后,它们还会将一株株连根的小草,种在“坟墓”的周围,作为纪念品。

秃鹰的“天葬”。生活在南美洲的一种秃鹰,当它们发现同伴死去,就会将它的尸体撕成碎片,然后用爪子将碎片悬挂在大树顶梢,或安放在高山顶的岩石上,供其它鸟类食用,它们决不会去吃自己同伴的尸体。

灰鹤的“葬礼”。鹤是极富感情的禽类。生活在北美洲沼泽地的灰鹤群每逢见到伤亡的同类,便会久久在尸体上空盘旋。接着,“头领”带着大伙飞下地来,默默地绕着尸体转着圈,悲伤地“瞻仰”着死者的“遗容”。

(来源:《中国中学生报》)

第五篇:读《奇特的一生》有感

YY 赖海

改变自己的拖延症大概是好多人的梦想。自从前几年高大上的知乎出名以来,我在上面存了很多问题和答案--如何改掉自己拖延症,有哪些值得读的书,有哪些应该去的地方,怎样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

有趣的是,刷知乎成了时间的一大杀手。两年后,终于把知乎删了,反而觉得自己的时间得到些许利用。

开始读书!

最初也是从知乎上知道了《奇特的一生》这本书,知道了李笑来等推崇的柳比歇夫时间记录法。机缘巧合,八月读了此书。

如部分评论所说,这本书前两章真的比较无聊;还有许多评论说文章充满了作者自己的碎碎念。

然而这本书并不像各种宣传的那样是本工具书。看许多微信读书评论就能知道大家急不可耐想通过学习时间记录法改善生活的想法。

不过看了附录作者自己的描述,本书属于纪实文学,偏向散文文体--作者是完全明白自己在干嘛。

反而是抱着急于改变自己的人读错了这本书!

柳比歇夫几十年如一日得记录和统计自己花费的时间。我认为这种生活并不适用大部分普通人。但这并不是本书的重点。作者在描述柳比歇夫生活的时候提了很多自己的思考,这些反而是最重要的。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你是否问过自己:时间都去哪了?回首过去,我们是否能做到“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柳比歇夫是幸福的,他很早就明白自己要什么。他统计每一天时间的花费,他关心自己每一天如何度过。他比一般人读过更多的书、看过更多的戏、写过更多信。他珍惜自己的时间。他爱自己。

我们是否关心过自己呢?我们最宝贵的就是时间,然而时间却最易被我们忽略的。

令我感动的是,柳比歇夫坚持每天专注工作几个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竟保持了五十几年。这需要多强大的自制力!他需要对工作保持多大的热忱!贵在坚持,这正是我所缺少的品质。

柳比歇夫的人生是单纯却又丰富的,简朴却又幸福的,看似枯燥其实非常充实。愿我也能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

另外评一评作者。我觉得作者刻画出了一个立体的柳比歇夫。虽然文字略有些啰嗦,但他的反思也启发了我对自己人生的思考。这是一本好书,五星推荐。

上一篇:实施价格公示制度下一篇:社区志愿活动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