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创新

2024-04-20

议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创新(精选8篇)

篇1:议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创新

议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创新

一、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问

学生不敢提问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学生不敢问“问题”,主要是存在两种不良心理:一是自卑心理;二是惰性心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求知氛围,帮助学生消除这两种不良的心理。

1.尊重学生,让学生敢问。

目前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严肃有余,亲切不足,学生岂敢质疑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创造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索问题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或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问题都要认真对待,态度要和蔼,消除学生自卑、畏惧的心理障碍。教师要满腔热情的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即使他们的问题幼稚可笑,有的甚至荒诞,也要加以鼓励表扬。因为任何人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都是从低质量的问题开始的。教师要杜绝在语言上、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使学生“乘兴而来,扫兴而归”。其实,一个好教师常常是以“问题”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只要教师能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日久天长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敢于发问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2.激励学生,让学生乐问

许多学生对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学习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惰性心理较强。他们在课堂上总是当“收音机”,不想在课堂上开动脑筋,主动提问题。对这种现象,教师一是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师可以利用名人、伟人、科学家有关学习的故事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提问题对学习、成长的重要作用。如讲述“爱因斯坦从小爱问为什么,长大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的故事。二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有利时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想问“问题”的欲望。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比赛的形式鼓励学生提问。学习一篇课文,教师在出示课题,初读课文后,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比赛“谁提的问题最多,谁提的问题最好?”对问题提得多、提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对提了问题的学生也给予肯定。这样,学生慢慢地有了提问题的兴趣,渐渐地养成了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二、培养双心,让学生多问

1.培养好奇心,引导学生在探索中产生问题

好奇心既是激发创造性活动的诱发剂,又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强烈的好奇心会使人对外部的事物产生敏感性,生发疑问,引发探索、追根寻源的欲望。对小学生从小就要培养好奇心。学习一篇课文,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出示课题后,教师问道:“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教师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纷纷提出了一系列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在哪里?”“作者是怎样去观赏鸟的天堂的”“鸟的天堂是怎么样的?”“鸟的天堂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随即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引导学习理解课文。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了主动探索的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是学生在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2.培养怀疑心,让学生提出创新见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来源于“怀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忌讳因循守旧,要崇尚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不惟书、不惟师,敢于怀疑、反驳、否定别人的理论,这样往往导致新问题的发现与突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怀疑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如一次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过程中,一个学生突然提出疑问:“我记得一点小火星都把我烫得叫苦连天,邱少云在熊熊烈火中却能不挪动一寸地方,不发出一声呻吟。这怎么可能?”这个问题着实令我吃了一惊,有点措手不及。但我没有责怪学生,而是当场表扬他敢于对课文内容生发疑问。经过一番思考后,我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想一想:“黄继光、刘胡兰、董存瑞 是个怎样的人,面对生与死的抉择,他们是怎么做的?”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有了一定的共识:“正是他们做了常人所不能做的事,所以他们才称得上伟大。”诸如此类的质疑,不仅能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更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三、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会问

1.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提问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一句鲁迅先生说的话:“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教师可以这句话作为问题的思考起点,进行质疑:“这句话你能多角度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吗?”通过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鲁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四周黑洞洞指什么。”“谁会碰壁?”……

2.引导学生提出求异性问题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具体体现。引导学生提出求异性问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在小学语文课文里,有许多讲述人们如何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故事。如《曹冲称象》、《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跳水》、《捞铁牛》、《将相和》……教学诸如此类的课文时,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求异性问题:“还有其他办法解决吗?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3.引导学生提出逆向性问题

逆向性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一种具体体现。引导学生提出逆向性问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逆向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落花生》一文中的点睛之笔:“那么,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在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写法的匠心之后,引导学生提出逆向性问题:“做一个既讲体面又对社会有用的人不是更好吗?”

总之,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须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篇2:议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创新

一、创新学习含义

所谓创新学习,创新教学模式,是在素质教育的理论指导下,充分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通过教学系统诸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这一模式的核心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正确掌握和使用创新学习模式;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思”、“乐”、“创”的结合,重点突出“学”,实现“学”的三个转变。

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应坚持的原则

1.民主原则。首先必须改善师生关系,改变“教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

2.问题原则。问题是创新学习的关键。首先,教师要善于提问题;其次,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

3.实践原则。在实践中运用知识,不仅是学习知识,而且是创新的必要途径。

三、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

1.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把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要突破单纯地注重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

2.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1)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2)克服死记硬背,提倡导趣、导疑、导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奇思异想。(3)避免教师“满堂灌”和“满堂问”,激励学生勤思、多问、多练习。(4)教师由只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

3.让学生喜欢学习

篇3: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发散思维

创新是人类心理特有的天性,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无论是纵观历史,还是横阅当今,民族之间或国家之间的所有进步和落后的差异,都是由创新所致。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在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让学生从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探索,善于发现,学会创新,以便更好地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呢?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打好创新思维的基础

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思维的过程。教学中,过分的情绪压抑,紧张的师生关系,以及单调的学习模式都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消极地学习,甚至厌恶学习。实践证明:只有在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积极性才会高涨,才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激发想象,善于质疑问难,思维活跃。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视学生为成长中的人,以诚相待,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只有和亲近的老师交流才不会拘束,不拘束才会放松,也才会使思维在放松的环境中驰骋。其次,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学识渊博才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崇拜。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知识水平赢得学生的信赖。最后,还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尊重、关怀和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热爱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尊重学生的人格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可以激发学生愉快的情绪体验;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己才会使沟通更畅通,才会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做到尊重每个学生,保护他们的自使学习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平行线的定义”时,设计这样的导入事例:课桌相对的两边所在的直线会相交吗?教室的课桌怎样摆放比较整齐?由学生非常熟悉的课桌引入了平行性的特征———“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由课桌的摆放使学生欣赏到平行线的“美”,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为加深学生对平行线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提问:我们怎样坐才更有精神?给人以美的享受?答案自然是与平行线有关的。

三、改进评价方式,激励学生,让学生在表扬声中愉悦学习。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强调:“……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同样的学习效果,不同的评价方式,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对正确的、好尊心和积极性,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发展合作精神,特别要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情感动机、兴趣、信心、意志,营造民主、开放、活跃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的潜都能得到发挥。

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动力

数学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课标,挖掘教材本身蕴藏的思维训练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问题情境,为激发学生思维搭建平台。一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迸发出创新思维。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想方设法创新教学设计,创设形象生动新颖的教学情境,精心设置诱人悬念,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二是采用分层教学模式,保持思维发展的原动力。对于较难的数学问题或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基础水平、认识和接受能力等,适当分解变换方式,减缓坡度,分散难点,分层实施。要更多地关注基础薄弱的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给予他们鼓励、指导和肯定,采用恰当的方式沟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三是鼓励创新,让学生体验思维成功的快乐。突破惯性思维、思维定势的束缚,让思维成为学生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学习方式,发挥解决问题的独创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在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寻求新奇的、独特的、反常规的方法,善于引导学生敢于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从而增强学生思维的原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促使学生发散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能突破惯性思维、思维定势的束缚,具有解决问题的独创性。死读书和读死书会导致学生高分低能,使思维变得狭窄,表现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开展求异思维活动,充分合理想象,培养学生从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操作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可以根据数学试题的目标、内容、结构、特征等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的训练,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宽解题思路,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如以形的给予肯定,发自内心地表扬,一个微笑或给以掌声,他会心情愉悦,兴趣倍增;对错误的、差的及时指正,并帮助他找出原因,想办法让他改正,相信他能做好,他定会发奋努力,一定不会让你失望。多给予正面的激励,让学生体验成功,这样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提高。表扬,要有理有据,要真诚;批评,要委婉,要谨慎,要让学生看到希望。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是每个数学教师的责任,我们应始终坚持不断地探究,总结经验方法,让学生自由自在、快快乐乐地在数学世界里成长。

参考文献:

[1]段英.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愉快教学.

[2]李贵永.让数学成为中学生最喜爱的学科.

[3]佚名,李建华荐.如何让数学成为中学生最喜爱的学科.

例谈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昆山市陆家中心小学校,江苏昆山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经常会产生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方法。课堂的精彩之处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小学数学老师要有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理念,善于捕捉和有效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成资源教学策略

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有着重要作用。而在教学中由学生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往往超出教师的预设,因而更显珍贵。因此,教师要有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一、顺应需要,调整教学方向

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特别是“意外生成”的资源,有的教师习惯于巧妙地回避,因为这些信息往往是顺利执行预设教学过程的障碍;有的教师则善于有效利用,但这需要丰富的经验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对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对教学过程的超越。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要顺应学生的需要,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做了铺垫后问学生:“你们想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吗?这节课———”刚想揭题,突然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我显得有些尴尬,这下不就要打乱我的教学了吗?转念一想,反正要学的,就让他说说看吧。“你是怎么知道的?”“从书上看到的。”我又问:“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看来他知识还挺丰富。“把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开拼成长方形。”我接着问:“你知道为什么沿着高剪,不沿着高剪可以吗?”他摇摇头。我微笑着说不要紧,下面我们就一起动手试一试,原来让学生探究结论的教学过程变成了现在学生验证结论的教学,成功地上完了这节课。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倒行逆施”,打乱了教师事先的设想,扰乱了教学的程序。面对这种现象我并没有选择回避,而是选择勇敢地面对,并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调整教学方向,重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学习的平台,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构建一个富有个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时,必须摒弃硬要按教案进行的做法,注意教学过程的动态性与生成性,根据学生情况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过程。

二、珍视回答,捕捉有用信息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各种信息都会在不经意间传递给教师和同学,学生间的每一次争论,不经意的“插嘴”,都会闪现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善于发现和捕捉那些看是平凡而又有价值的问题或建议,调整教学方向,引导示数、数形结合发展思维的广阔性;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以唤起学生的深度思维,发展思维的深刻性;变式训练,让学生改编试题的条件或问题进行训练,根据条件提出不同问题的训练等,使学生的思维时常处于多向发散、开放状态,发展思维的探索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要选择新颖的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供合理动手操作的时机,搭建学生动手操作的平台,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动力,引导学生创新

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入地交流讨论,让课堂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在教学《认识角》时,我让学生比较两个大小不一样的角,红色的角大,但两条边短,绿色的角小,但两条边长,直观上看很难辨别。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用重叠法比较出了大小。这时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一眼就看出绿色的角大,因为绿色的角边比较长。”有的学生听到了他的回答便笑了,他也有些不好意思。此时,我没有批评他前面一个环节的知识没有学好,而是表扬他提出了一个新问题。这样的回答不正好可以让我紧接着进行下面的教学环节吗?我便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案,对学生说:相信有一部分学生肯定也这么认为,现在仔细看着老师手里的角。我拿出剪刀把绿色角的两条边剪断了。利用这一极好的契机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判断两个角的大小,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直观感受到角的边虽然短了,但是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没有变,顺理成章地认识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角的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在此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参与教学。因此,课堂上出现“意外”或者说是学生的“奇思妙想、奇谈怪论”都是正常的。如果在孩子提出问题时就把他强制压住,那么这节课就是“死”的,没有活力的。判断生成信息是否有效是捕捉有效生成性资源的基础和前提。

三、善待错误,化错误为价值

在学生生成的基础性资源中,学生的正确答案,精彩的见解,独特的解题方法,容易引起教师的关注。而比较容易被人们忽视甚至遗忘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都有自己生活独特的生活环境。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下,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导致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出现差异。因此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各种错误是难免的。教师要树立正确地对待错误的观点,充分认识错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积极意义,把错误当成有效的教学资源。面对学生的错误时,要学会顺水推舟,因势利导,为开展教学活动服务,变错误为资源,化腐朽为神奇。

我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吴老师提供了一张长方形纸片,让学生折出21。于是学生很快折出了各种各样的21,这时,有一个学生竟然折出了41。吴老师并没有批评和责备这位学生的答非所问,反而问这位学生是怎样折出来的?学生说:“我是把这张纸对折再对折思维,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从而解决新问题,为培养新一代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钱正艳.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J].湖南教育,2010(12).

[2]罗新兵.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5).

篇4:议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创新

关键词:引导学生;作文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57-01

目前,在新课标下的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不断地深入发展,并且涉及到各学科的方方面面。小学作文教学也不例外,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时代发展的需要,正确把握自己的水平,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力量,以激发学生不断推陈出新,激活学生作文创作的源泉。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认清形势,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成为推动学生作文教学创新发展进步的积极力量。

一、打好基础,认真修炼,积累经验。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把握教材,指导学生学习每组课文,注重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经验。教师的“教”是为学生打基础、做铺垫,而学生的“学”则是具体的积累。课本上的每篇文章都是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的范文,其中的一些修辞方法、观察方法、描写方法、叙述方法等,都是我们学习的写作精品。教师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1、培树学生信心,肯定自我价值

这一点我们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注意的一项内容。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表现方法不同,不是这个学生比那个学生聪明,而是这个学生的某一项技能比那个学生好一些。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禁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我们不该吝啬自己赞美、鼓励性的语言,学生作文中的每一个用词,或者某句话,都反映了他们的思维过程。对于他们的闪光点,教师及时的加以赞美和鼓励,会使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学生们的情绪也会变得非常积极踊跃,变得信心百倍。学生如果能入情入境,追随教师,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为作文练习打下坚实基础。

2、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入门

教师平时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入门。例如,读课外书报、谈校外见闻、写即兴习作等。这些练习要新鲜活泼、不拘一格,以利于学生积累写作经验。例如,我选读了《读者文摘》上刊登的《羚羊飞渡》一文,文中羚羊头领的机智和忘我的牺牲精神,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我就此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反映动物世界情感以及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文章,这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增加了学生认识世界的心理体验和情感体验。我让学生谈校外见闻,有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口才,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生写即兴习作,可以随时随地练习。今年春天的一天,天气阴沉沉的,不一会就下起来小雨,雨点落在地上、树上、屋顶上……也落入了我的心坎上,使我感受到了雨的轻柔和清新。那天,我走进课堂,立刻意识到同学们的兴奋心情,我于是紧抓时机,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发现和体验。

3、激发写作兴趣,不断创新发展

我们都知道,课堂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教师就是在这片天地上倡导思想、引导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实施者。课堂上的活动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注重不断的创新发展。例如,在班内开展“小卡片积累”、“读书竞赛”、“开辩论会”等活动。

二、自主写作,潜心研究,推陈出新。

这一点既是学生习作的关键,也是学生作文课的主要形式。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曾经说过:“自主性之所以重要,不是因为它在生活中有用,而是因为它符合创作的自我发展。离开自主性,就不能获得发展。”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是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这方面,我们教师组织安排学生习作课要分两个过程:

1、集思广益,开拓学生写作思路

习作课上,学生首先要认真审题,明了要求,针对“题眼”进行相互讨论,使大家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例如:小学语文第十册的“积累•运用四”种的作文练习。我先让学生做到明白作文的要求,然后相互交流想法,明了文章是在让我们写什么?之后让大家讨论,最终大家明白了是让写自己成功的一件事。这样,大家明白了写作的题目后,我再让大家讨论写作思路,结果是:做某件事→遇到困难→想办法→成功体验。这样,题目和思路都有了,我再让学生想想自己所做过的事哪一件事最成功?曾经历过什么挫折?最后是怎样克服的?成功了你有什么感想?同学们静心思考后准备发言。有位同学讲了自己制作“小桃心”的经历,他说:我先在红布上画了一个“桃心”样儿,剪下来缝制好再翻过来,结果不像桃心。于是就赌气的扔了。可后来又想到大家明天都拿着自己的小制作去上学,而自己却空着手,实在难为情了,于是就又捡回来,仔细查找原因,是缝制时针脚走样了,原来针脚的形状这么重要呀!找到原因后,我再做起来,效果就好多了。

2、真情表白,使小习作生动感人

当我们找到了材料,理清了思路,再形成文字,这样才是最终完成了作文。这样的文章是学生内心世界的再现,是学生情感世界的体验。只有情真意切才能生动感人,这是因为,真情实感是作文的血肉,是文章有生命活力的根基。因此,挖掘学生心里深处的闪光的东西,用文字表达真情实感,才是真正的作文。

三、体验成功,激发兴趣,创新发展。

篇5:议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创新

山东省昌乐县城南街道边下小学

岳西河

古人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教学研究也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培养他们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学生有了疑问,才能打破头脑中的平静,激起思维的波澜,激发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才不会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一、为学生创造环境,让学敢于发问,乐于发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我们家长、教师有时觉得反感、不屑一顾,这样很有可能扼杀了一个学生。其实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但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跨入校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其问题在于我们教师,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问中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对于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耐心地引导学生,同时营造出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等待的时间,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才可能提出问题。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努力方向。等待的时间,应由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对问题的熟知程度而定,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应均等地分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出中来。应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锻炼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阶段,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问题的特征。学生若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已把握了问题的真谛,反之,则要分析原因,继续引导,直至学生能够在总体上准确把握问题。

三、培养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问。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1、找题眼。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学生问:①谁向谁借?②为什么借?③怎样借?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起探究欲望。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

2、抓中心词句。如《草船借箭》一课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一学生由此提出:①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②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3、揭矛盾。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中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对矛盾处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不谒动力。

4、比好坏。如《荷花》一课有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学生问:“为什么不用‘长’而用‘冒’”?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5、抓感兴趣的部分。如《田忌赛马》一文,有学生问:“同样的马匹,为什么只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呢?”再如《凡卡》这篇课文,最后凡卡寄出一封信。由此,一学生问:“凡卡的信能收到吗?”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除了上面的,还应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等内容提出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有的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和很高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问题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梳理出来。这样逐惭培养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

四、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从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1、结课的艺术。在给一堂课下结束语时,有意识的给学生留下“言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让学生去思考、去幻想。如学习《观潮》一文时,做了如下结尾:“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设计拓展性练习。如《称象》结课时,教师可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反映人的智慧的故事?(司马光、诸葛亮)还想知道曹冲的其他故事吗?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寻找。

实践证明:只要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学生自觉学习,进而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有效性

山东省昌乐县城南街道边下小学

篇6:议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创新

石芫中心小学

张才高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1.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提出在长6米、宽4米的房间里铺地毯,商店有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说“买1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米,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二、启发学生积极思想,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而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三、培养思维能力,唤起创新欲望。

1.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促进积极思维。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盛。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难题后,都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满足的机会,进而产生学习成功感,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动机。

2.设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猜想提出“个位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我引导学生举例先初步验证,再用实验验证,通过用小圆珠摆一摆、算一算,接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这样的环境中听不到呵斥和叹息的声音,看不到苦恼、僵持的状态。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创新能力。

1.渗透学习方法,丰富创新内容。

“数学广角”(人教版三下)教学目标三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教学时,我从森林运动会上各种动物报名参加篮球赛和足球赛的情况引入,结合学生出示了一张排列无序的表格,问:参加比赛的动物有多少种?学生答案不一,分别是17种、15种、14种,由此激发学生要重新整理表格的要求。于是我对小组合作提出明确要求:整理好以后,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一共有多少种动物。随后配合电脑演示,将小组整理好的表格有层次地展示,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评价,并在电脑的帮助下逐步呈现出韦思图的构造,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愿望,在合理引导下,师生共同努力获得对韦思图的演变过程及其含义的体验,最终实现了教学目标。

2.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

例如:在组织一次班会之前,请同学们预算一下需要多少费用。先告诉学生现有经费多少,再要求学生调查活动所需物品的价格。比如布置教室的彩带、气球需要多少钱等。调查后绘制成表格,并要求学生思考探究:根据学生人数去购买各种小吃、水果需要购买多少?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哪一种方案在不超支的基础上既能把教室装扮得最漂亮又能让同学们吃得最开心?并申明:探究出合理答案的同学可以奖励一颗智慧星。这样学生们三五成群,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们将各自的探究结果汇报给教师后,教师将较有代表性的方案选出让学生进行比较探究,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种或几种加以表扬奖励。这样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有效的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中。

篇7:议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创新

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实践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黄桥实验小学分校王海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提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心理学研究表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是重要部分。所以,我在语文教学中,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多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然而,由于受升学率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知识教育”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尚未根本改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仍是耗时多、效率低,严重违背了教育部召开的“减负”工作会议精神。语文课堂教学经常处于“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老师考,学生背”的“师授生受”状态,学生往往不堪重负,其学习长期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缺乏自主性、创新性。这种状况的延续,既不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也不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向。纵观当前教育,“学会学习”、“开发每个人创新潜能”,“培养学习者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向。《学习生存的财富》一书中指出:教育的使命就是使人学会学习。要把着眼点从教育转向学习,从外部的“教”转向内在的“学”,借以充分发掘每个人的所有潜力和才能,以适应未来、创造未来,于是终身学习成为人促进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作为终身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未来人才的基本素质。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片面强调认知教育,强调传统的维持性学习,注重教师教的研究,忽视学生开拓创新和自主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忽视学生学习的研究,还不乏存在,结果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长此以往,致使学生习惯于奉命而学、模仿而作,习惯于因循守旧,重复别人的思想,缺乏独立思考、探索精神、创造才能。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确立了“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并对“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各种策略进行了为期五年的实践和研究,以教师的教学创新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

变,促使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课题的理论思考

(一)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是“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实践研究”主要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自主创新的教与学,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创新性意识与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造就有自主创新意识和学习方

式的一代新人。

自主:意味着个体把自己当作自己活动的主体,具有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权利,选择目标,激发行为,进行自我调整。

创新:英文《韦氏字典》对创新一词诠释为①发明②引入(这个东西并非前所未有的)这里演绎为对学生来讲,主要不是指创造外显的有价值的东西,而是指主动获取新的有价值的知识、经验、体验方式、思想观念等。

自主创新学习:相对于“被动接受学习”而言,指个体在自我需要基础上,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新能力,解决新问题的学习过程。

本课题界定为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在语文教学中探索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自主创新性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及教学模式及其变式。通过研究和实验,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学习潜能,提高学

生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性人格的形成。

(二)理论依据

本课题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以及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能力”的论

述为指导思想,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创造学、学习论是课题的五大理论基石。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本实验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指出:劳动创造了人,人是在劳动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化的高级动物,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高度创造性等基本属性。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分析,突出了人的社会历史性和自觉能动性的基本特点。主体性是人本质的最高表现,而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和最高目标。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本质就

是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充分开发人本质力量——创造力。

2、现代脑科学对人的潜能的研究是本实验的生理学依据

现代脑科学认为,人一生中储存的信息量可达1千万亿个信息单位,而人类至今大概只利用了自己的潜能的很少一部分,有的科学家估计仅为十分之一。前苏联《今日生活》曾载文:如果我们迫使自己的大脑达到其一半的工作能力,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会40种语言,也可将一本大百科全书背得滚瓜烂熟,还能学完数十所大学的课程。然而,传统的维持性学习只能在已经得到开发和利用的少量潜能范围和程度上低水平重复进行,效率极其低下,也不利于人脑所拥有的其他潜能的充分挖掘和利用。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行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实践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有待开发的巨大潜能为自主创新学习提供

了基本的前提和有利的条件。

3、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为本实验提供了思想依据。

心理学特别是创造心理学关于创造力的内涵、发展、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的研究,为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学基础。创造学、心理学原理的研究表明:创造力并不神秘,每个人都具有创

造能力,个体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得到发展,而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4、学习论为本实验提供了直接的操作依据。

(1)、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相信95%的学生,给他以适当的学习帮助,充分的学习时间,使他们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能很好掌握学习内容。(2)、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与发现教学模式。(3)、马斯洛、罗杰斯的人本主义与非指导性教学理念。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信任学生,课堂气氛宽松融洽是教学的基本条件,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动机是学习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为学生创设可接受的情境,实行学习内容、方式、评价的开放性,学生自由活动、讨论、探索、自我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组织者,管理者,而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4)、合作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师生合作,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培

养学生创新性和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期望通过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及相应的实践研究,提高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提高教师教学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加工教学内容能力,捕捉和加工信息能力,课堂调控能力,与学生沟通能力,自主创新性情境的创设

能力。

找到多条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即策略),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乐学、愿学,实现自主学习、创新学习。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由于时间的限制,因此我们对课题实施方案中的1、发展学生主体性创新性的教学策略研究,作了具体详细的研究,该部分包括以下五点:

①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景(创设情景策略),鼓励师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策略)。

②采取多种导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新性学习。(主动参与策略)

③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质疑问难策略)

④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个性发展策略)

四、课题研究方法

使课题的研究具有科学性、规范性、时效性,研究中主要运用的方法是:

(1)行动研究法和案例法。这里的行动研究法具体指联合行动研究法,协作性行动研究法。全体实验教师在专家和理论的指导下,边实践边研究,通过典型课例的计划、研究、反思,总结出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人生个体需要和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8: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化学的学习过程应该是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过程。所以, 化学课堂教学的改革, 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训练,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 (质疑优化)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发挥想象) 的能力, 就应该成为教学研究的重点。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为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提高学习兴趣, 使学生无疑而有疑, 有疑而思疑, 解疑而心悦。作为化学教师不单是教化学, 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怎样学习。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应用多种手段, 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巧设疑问, 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 能够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质疑就是提出问题, 把心中的疑惑以问题的形式表述出来, 然后进行积极的思考, 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想、说、做都是脑力的锻炼、意识活动能力的提高。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 而创新往往开始于质疑。牛顿对苹果落地的质疑, 发现了万有引力;哥白尼对地心说的质疑, 才有了日心说的诞生……很多事例说明, 教会学生质疑、提出问题,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会学生质疑, 也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有了疑问才有了学习的需要, 把疑问表达出来, 再通自主学习加以解决。于是, 学习成了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问题越多学习兴趣就越浓厚, 学生就更容易进入到“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

二、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高中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育起源于问题, 而问题又推动教育向深入发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通过知识的学习来解决问题, 再带着更多、更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 这是问题性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 更是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所要实现的目标。

如何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和提出有层次的问题?根据实践经验和理论分析, 我们可以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训练和培养过程分成五个步骤。第一步, 教会学生如何读书 (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 这是常规的学习方法, 正常思考问题的途径。第二步, 教会他们如何提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第三步, 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①在教师的指导下尽快的解决, 少走弯路 (简单和快速的方式) ;②工具的应用和网络的充分使用 (它是先进手段和学习方法的捷径) ;③把化学问题实验化 (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第四步, 学生相互的学习和配合, 完成问题的设计和评价。第五步, 逐渐学会提出有思考探讨价值的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 创造能力的初步训练和培养, 使之达成“自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升华”的完整路径。

(一) 培育提出问题的初步意识和能力

此阶段首先要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 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提出不同见解, 进行“求异思维”。同时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只这样, 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其次, 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 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第三, 要给学生适当的指导, 使学生养成先思后问的习惯。在实践中要学生“三思而后问, 三思而后行”。疑而不思, 势必疑而不解, 只有三思而后问, 才能“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思维能力是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 而思考过程是别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由教师有计划地训练和培养。

教师尽可能鼓励和表扬学生提出问题, 不论什么问题, 扬化学之长, 鼓励他们能够在课外思考探究问题, 课堂上大胆地提出问题。这是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开端。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时, 在鲜明、生动、新奇的现象面前能够提出问题, 这是教师必须保护的。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极易兴奋, 此刻学生的心理活动处在观察—兴奋—疑问—思维的积极状态。这时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质疑和提出问题, 对培养能力有极大的好处。

随着学生提出问题数量的提高, 说明学生的思维已经活跃了。但是, 教师的目的不只是追求让学生提出问题, 而是提出有思考研究价值的问题。而问题的数量增加, 问题的质量是否也随着增加呢?实际上通常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还是有一定欠缺的。如一些问题没有什么可以探究的价值, 这些问题通常是在教师授课后学生一般可以独立解决的问题。比如, 电离和水解有什么关系?如何区分?程度很大的不完全电离算完全电离吗?化合物除了电解质, 剩下的是否都是非电解质?等等。在大量问题提出的同时, 与教学的中心课题有关或有助于击破教学疑难的、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可能会出现, 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和鼓励。

(二) 教给学生学会科学的提问方法、提高问题质量

教师应当使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训练学生提出质量较高的问题。如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内容, 让学生自己练习提出问题, 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溶液的酸碱性的探究:在相同的温度和相同的浓度情况下测定下溶液的酸碱性。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

2.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够对以上的溶液正确的地进行测定呢?

3.需要什么仪器和方法对以上的盐溶液进行测定呢?

实验以后,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你们想从什么角度探究其不同?什么因素影响以上盐的酸碱性?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 引导学生完成环境的探究, 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能否提出问题, 教师的引导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想到应用不同的环境下的测定。思考:是否与这些盐溶液的环境有关?有什么关系?你想如何检测它们的环境?

实验后, 分析实验结果, 归纳盐溶液与酸碱性与盐的类型之间的关系。比如:研究三价铁盐的氧化性时, 教师问:你想到的是么?从什么角度研究或者实验探究?学生独立思考后, 互相讨论设想, 相互启发, 好的问题和设计就有可能孕育而生。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前, 训练学生看问题的角度, 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寻找问题。训练题目可以应用学生常见的反应热与能量的变化关系。

1.能量的变化与物质本身结构的关系?

2.化学键与反应热的关系?

3.反应物与生成物本身具有的能量关系?

4.如何确定反应热是放热还是吸热?

5.一般常见的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的情况?

6.化学键的断裂与化学键的形成与能量的关系?

7.研究能量和反应热有什么实际意义?

8.反应热包括了什么样的热量关系 (燃烧热、中和热、熔解热、溶解热)

教师反复、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 或者不断再现, 可以训练学生提出好的问题, 当然好的问题的提出应该允许有一个过程。但是教师必须有意识的安排训练的内容项目, 这样对学生提出好问题的训练起好的作用。

(三) 利用活跃的课堂气氛鼓励提出优质问题

课堂教学气氛促使学生提出问题。进入学生深入探究讨论提出的问题原因探究。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水解是否只限制与盐?

2.弱酸弱碱盐水解显什么性?

3.镁与氯化铵相互促进水解吗?

4.弱酸弱碱盐如何水解?水溶液pH值是否一定为7

根据学生的问题, 我们的探究也就是在样的环境下进行的, 比较丰富和有意义。

Ⅰ盐类水解概念:

Ⅱ盐类水解的实质:

Ⅲ盐类水解的通式:

△H

教师在课堂上应用自己吸引学生的语言, 引导学生完成整个分析过程, 这样的探究过程也是在这样特定的条件下, 提出优质问题的训练和指导的过程。因为, 课堂上的环境是学生学习方法、锻炼能力、掌握知识、学习提出问题的好场所。教师应该分利用课堂的环境, 抓住这样的环节训练学生提出优质的问题。

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 应该是经过学生思考后提出的, 因此要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 如果时间不允许, 应该利用课下的时间让学生完成问题的思考。

(四) 鼓励学生提出优质的问题

鼓励和表扬是激励学生提出更优质问题的心理暗示的过程, 通常提出优质问题的是已经有提问习惯的学生, 常常是这样, 教师表扬多的学生推出问题更多, 水平有大的提高。而提出问题比较少的学生在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下也学会提出问题, 并逐渐提出优质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思考后再提出优质问题的过程”要求教师调动学生情绪, 活跃课堂气氛, 应用语言引导优质问题的提出, 学生在无压抑感的前提下, 才能够提出优质的问题。

思源于疑, 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 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 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 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提出更多的问题。

能够提出优质的问题, 是在学生具有提出问题习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的过程, 重要的提高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和训练。

(五) 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上一篇:李胜在党旗下成长诗文12春下一篇:田福小学微机室报损赔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