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征军·书法课堂-对中小学书法课的研究与思考

2024-04-25

胡征军·书法课堂-对中小学书法课的研究与思考(通用8篇)

篇1:胡征军·书法课堂-对中小学书法课的研究与思考

书法课堂

对中小学书法课的研究与思考

书名:

书法课堂------对中小学书法课的研究与思考

编写说明: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谈到民族文化建设时曾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为了弘扬书法艺术,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全国中小学校加强书法教学,提高学生书写水平及审美能力。教师如何针对中小学生的特点,适时、适度、适量的加以培养,使书法艺术能够真正的继承并弘扬,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根据《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与要求,编者将中小学书法课分为了书法文化知识、书法技法、书法创作、书法欣赏、书法应用活动五种课型,邀请了全国部分优秀书法教师针对不同课型精心撰写了教学案例,并对案例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编写突出了趣味性、针对性、实践性、创新性、艺术性,为广大书法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编写目录:

目录 序

第一章中小学书法课堂概述

第二章书法文化知识课的研究与思考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书法文化知识是书法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遴选的教学案例中,应用了典故与史料,通俗易懂地讲清楚了由写字到书法的重要转变,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本章将从以下三篇课例进行研究与思考。

文房四宝(胡征军)文字的演变(书法史类)(胡征军)走进书法家(书法故事类)(胡征军)

第三章书法技法课的研究与思考

技法讲解,是书法教学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师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的关键。技法的讲解包括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方面。我们将从基本笔画、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等方面的课例来进行研究和思考。本章将从以下十一篇课例进行研究与思考。

基本笔画

20160222

体验笔画之美——“提”的写法陈逾 20160522

撇的写法孙小越

20150807

笔画应用中的变化廖丙林 20160407

横折弯钩杜中秀

20160307

从点滴做起——点的写法龙安军 20151222

撇的变化肖雪 20151107

主笔突出王鹏 偏旁部首

20150822

隶书四点底的写法梅文江

20160507

《多宝塔碑》带日字底的写法徐文勇 20150922

我手书我心——心字底的写法陈逾 20150907

临写框形字庞后琴 间架结构

20160207

中竖独撑左右均衡廖丙林 20151122

临写左右结构的字胡俊杰

第四章书法创作课的研究与思考

在书法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和爱好是书法教学的前提,作为书法教学工作者,必须指导学生大胆创作,创作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学习书法的真正目标。“创”,即运用所学进行创作,活学活用,达到一定要求,并非出奇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可进行少字数”集字式““的创作,多一些鼓励表扬,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从而增强写好字的信心。本章对书法小品、团扇、春联等集字创作共五篇教学案例进行了尝试和探讨。

20150722

言行雅汪继平

20160422

团扇书法的创作邓前超

20160322

“书山学海”联颜楷集字临摹马玉莲 20160122

走进春联梅文江 20160107

五“福”临门胡彦

20151022

书法小品的欣赏和临摹云锋 20151007

正大光明蔡春华

第五章书法欣赏课的研究与思考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小学生要学习欣赏书法,初识五种书体,了解书法的演变过程,初步感知不同的字体的美,初中生要从笔画、结构、章法及内涵方面欣赏书法作品,尝试与他人交流欣赏的心得体会。书法技能学习与书法欣赏水平是相辅相承的,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还要指导有方。本章将从以下四篇课例进行研究与思考。

20150707

有趣的汉字——甲骨文唐建军 20151207

隋唐敦煌写经书法艺术杨成双

象形文字

(差一篇楷书)胡俊杰

第六章书法应用活动课的研究与思考

书法课的教学场所,不局限于小教室,教室之外有更大的空间,古人不仅有“题笔画”,更有“题笔书”,开创了书法应用中由私塾进入生活的先河。更多的随机应变,因势就行的创作能力得以训练与提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将从如下三篇教学案例进行研究与思考。

北碚实验小学 开县汉丰一校

书法作品美化校园李强

后记

一、书法文化知识课(差三篇)胡征军

二、书法技法课(十一篇)廖丙林

三、书法作品创作(五篇)胡俊杰

四、书法欣赏课(差两篇)王鹏

五、书法应用活动课(差三篇)李强

通知作者教案完善教案

ppt类原图片

PPT 协议草稿胡征军签订协议后快递回来板块负责

时间:6月10日所有稿件全部出来 6月10——15日审稿

板块负责

篇2:胡征军·书法课堂-对中小学书法课的研究与思考

长寿区教师进修学校

胡征军

内容摘要:书法教学古已有之,古时多采用私塾教学。现在,伴随着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深入贯彻,书法课程已经进入中小学课堂。在这物欲横流的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手段的不断升级,给广大的书法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书法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我们该如何尽最大力去传承和创新,直接取决于书法的高效课堂,而书法课堂的高效又取决于书法课堂教学的深度。书法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学生写写字,这篇论文就书法课堂教学教什么、书法课堂教学怎么教、书法课堂教学谁做主三个问题进行了思考,期望在此基础上得到重视和反思,使中小学书法教育研究再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书法 课堂 教学 深度

书法教学古已有之,古时多采用私塾教学,形式乃口传心授,或自悟之。现在,伴随着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和深入贯彻,书法课程已经深入中小学课堂成为广大师生特别热爱的学科。在这物欲横流的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手段的不断升级,给广大的书法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熊秉明先生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那我们该如何最大限度去传承和创新,则直接取决于书法的高效课堂,而书法课堂的高效又取决于书法课堂教学的深度。书法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学生写写字,针对当前的书法教学课堂,梳理了书法课堂教学教什么、书法课堂教学怎么教、书法课堂教学谁做主三个问题如下:

一、书法课堂教学教什么

尉天池先曾言:书法课堂教学重在教学生五个字,即读、悟、临、对、改。

就教材而言,北京师范大学刘锡庆教授曾谈到:“编的初衷,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以示范、引路。”这只是“一掬水”,教材(法帖)之外,还有“大量可读的江河湖海”。但是现在似乎割裂了书法教材(帖本),切断了“一掬水”和“大海洋”之间的生命线。于此,学生读帖的天地狭窄了,1 视野也局促了,胸襟和精神都变得委顿、小气了。这种不正常的“贫瘠”状态迫待新时代的广大书法教育工作者来改变。

书法教材(帖本)作为书法教学的工具,不仅要有,而且要用,因为它是学生到达书法艺术彼岸的桥,是学生登上书法艺术之巅的阶梯。然而又不能完全依耐书法教材(帖本),正如刘锡庆教授说的,“一掬水之外还有江河湖海”。学生可通过“书法教材”这个窗,能收获到多少风景,完全依耐教师对书法帖本做何种科学的深入的有见地的解读。

任何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都是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教学策略的进步,书法也不例外。关注书法课堂生成的有效,必须落实到“用书法教材教”的策略上来。

用足书法教材(帖本)

落实”“用书法教材(帖本)教”,首先是要用足书法教材(帖本),充分发挥书法教材的三重更能,把书法教材(帖本)作为实现书法课程目标培养能力的基本凭借。对书法知识点,要扎扎实实地教:对读帖、临帖过程要认认真真地按要求完成;对自主练习过程,要按照教材中的要求和活动组织的提示,做好活动的引导和成果的交流。不要轻易对书法实验书法教材(帖本)的内容进行增删。其次是要防止“用好书法教材(帖本)教”的不得法的使用。有些受传统教学思维习惯性的影响,或书法教学条件的限制,容易忽略活动教材(如历代法帖)和教材资源的使用,并以“用书法教材(帖本)教有的可以不交”为理由,为不开展相关的综合性书法知识学习、不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书法教学资源来拓展课外学习书法而找理由。

用好书法教材(帖本)

用好书法教材(帖本),即在书法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教出书法书法教材(帖本)的特点。抓住最佳结合点,引导学生读帖、感知、临帖、体验、思维,提高审美水平,训练操作能力,熏陶人文精神。务必做到以学生主体的学习新方式,务必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尊重学生在书法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自主-合作-探究”乃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模式,但是有些教师在书法教学过程中,忽略了书法学科的自身特点,为迎合新课程理念而一味地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与学生的参与,无论问题大小,随便什么课堂都让学生放开讨论,而把自己置于课堂之外,结果连起码的教学任务都完成不了。所以,书法教师在推出课堂的同时,把书法教材(帖本)“孤立抛弃”了,这对书法教学而言无疑是大忌中的大忌。

用活书法教材(帖本)

在宏观上,书法教育工作者要尊重书法教材(帖本)的编排,不要轻易改变:在微观上,书法 2 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增删调换。具体到一节书法课上,则可以根据动态生成利用书法教学资源。如自然等学科的插图的应用,书法教师不能把教材上的插图当语文等学科的看图说话来教,而要把它作为师生对话的“桥”。只有把书法教材(帖本)上的插图当做“桥”来对话,并让图中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情境进行对话,才能达到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书法教材的思想融为一体,让书法教材(帖本)中的儿童与书法教室里的儿童同生共乐、一起成长。

在利用好书法教材(帖本)的同时,作为高明的书法教育工作者更要跳出书法教材(帖本),激励学生对历代法帖、书法家、书法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古代文史论著的海量阅读。

二、书法课堂教学怎么教

热闹华美的公开课堂固然令人赏心悦目,仿佛尺子量出来的课堂进度,教师若伯牙,学生似子期,默契十足,令人羡慕。然而公开课毕竟不是常态课,真正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的常态课,现实情况常常是乱成一锅粥,随时会发生意外问题,令教师手足无措。如何让我们的书法公开课变成新常态?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书法教育工作者变身为一个高超的导演,做到书法课堂教学张弛有度、进退自如。

不打无准备的仗

邱振中教授曾指出:“书法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他告诉我们每一个书法教育工作者,课堂教学既需要有课前的预设,也要有课堂的生成,“预设”与“生成”是书法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课前预设决定着书法教学活动的预期价值和基本走向,体现着书法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生成是达成预设性目标过程偶发的教学情景,乃至一闪念间所引发的出来的某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具有灵活性和辅助性。书法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书法元素本体的形象和质感,还要注重学生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书法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尽可能发挥自身高超的书法技术水平、极强的书法口头表达能力带哦东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书法课堂的动态生成设计,是设计尽可能适应千变万化的书法课堂教学,让书法教学资源尽可能生成于预设之内。

精心于预设,为生成起锚

“动态生成”对构建书法课堂教学新常态,起到了升华作用。在此理念的召下,便有了书法课堂教学“无法预约的精彩”,于是“动态生成”的书法课堂便可成为一种时尚,书法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动发展,也十分关注书法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部分书法教师甚至认为,只有在书法教 3 学中生成的东西才是精彩的,如果课前预设多了,课中动态生成就会减少,学生的主动发展就越难落实。其实预设和生成是一对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体,离开了预设,生成就无从谈起;离开了生成,预设也就变得教条。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书法教育工作者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书法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地、冷静的、理性的思考和安排。

不拘于预设,为生成导航

书法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变化、动态生成的过程,期间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现象和故事发生。而这些稍纵即逝、非预期性的现象和故事往往拥有无穷的价值,利用好这些书法课堂即时的生成性因素,将其作为一种新的书法教学资源,原先可以成为问题的课堂即可转化为书法课堂教学的新靓点。

放弃其预设,为生成开路

专家余文森在谈及预设与生成时说道:“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许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但在现实的书法教学中,我们有些老师误认为预设就是牵引,每每谈及预设则色变,于是这些书法老师课前不作充分预设,课上又缺乏调控生成的意识和能力,学生说哪儿就是哪儿,“自主学习”变成了“放任自流”。另一些书法老师重视预设,但在预设中更多关注的是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运用、学科整合、拓展延伸等非书法学科的东西,不重视对书法教材(帖本)的深入钻研,忽略了书法学科本位的东西,以至于书法课堂上教学花招不断,而书法学科的本体地位没有被放到应有的地位。

立足于预设,为生成导航

书法课堂上,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彰显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安排,章县教师的主导性。

生成是师生的即兴创造,也可说是妙手偶得,是无法逾越的美,若天马行空,不可复制。预设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书法教师应有课堂生成的意识,思考书法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书法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方向,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环节提供必要的时间。书法教育工作者在书法课堂教学中要着力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互动,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并根据课堂的实情,随时对设计做出有把握的调整。

三、书法课堂教学谁做主

广大书法教育工作者要从知识与技巧的独白者到知识与技巧的对话者。

传统的书法教师把自己置于书法课堂的中心,以权威者的身份说话,使课堂教学成了书法教师的“达人秀”。在这类似独白式的书法教学中,书法教师忠诚于书法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书写技巧,却背弃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关注的只有书法教师自己的表演,忽视了学生的反应和参与;体现了书法教师的独断与专制,忘却了与学生的民主与平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整体“失语”。

书法教学新课堂则把书法教学视为师生交往过程常态。“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的对话,意味着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书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将“话语权”归还学生,把书法课堂变成与学生交流的场所。在这种对话式的书法教学新常态中,书法教师和学生共同实现着文化的传承,在协商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断产生新的‘帖本’,影响着对方,进行着文化创新。

那么,如何体现书法教师作为学生对话者的角色呢?

首先,有赖于教师走下三尺讲台,深入到学生中间,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依赖的关系;其次,在书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自己的霸语方式,采用学生可以理解的、可以接受的生活化的语言来讲解书法知识和技巧;再次,创设开放性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书法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学”的欲望和兴趣,为对话的展开提供更大的平台。

是想,每一个书法教育工作者都能理清每一次在书法课堂上教什么,也搞清楚了书法课堂应该怎么教,更懂得如何与学生在书法课堂上进行民主、平等、自由地对话交流,那么我华夏民族的文化传承史将翻开新的一页,中国梦将日日更新,中华民族的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程红兵《好教师就是好教育》,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2010年10月第1版。2.刘正成《现代书家书论》,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年1月第1版。3.朱永新《新教育》,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2010年7月第1版。4.汪永江《心性流淌》,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2002年7月第1版。

篇3:对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中小学书法教育,原因分析,现状分析,改善措施

2013年元月, 国家教育部出台《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 指出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规定从2013年春季开学开始, 书法教育将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 学生将分年龄、分阶段学习硬笔和毛笔。纲要的颁布实施对日趋式微的中小学书法教育而言, 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在这里笔者结合中小学书法教育现状, 谈谈对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思考。

一、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笔者曾在苏州市吴中区参加社会实践教授小学生书法期间, 对吴中区中小学书法教育现状进行过走访调查:各校开设书法课程的情况不容乐观, 绝大部分学校未开设专门的书法课;书法专业课程教师奇缺;学生的字写得一届比一届差, 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的约占八成, 即使极少数具有一定书法功底的学生, 也是靠业余时间参加社会上的书法兴趣班培训提高的。在书法氛围相对较浓的苏州地区, 中小学书法教育尚且不尽如人意, 可想而知就面上来看, 书法教育现状用日趋式微来表述不为过。分析其原因,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历史社会的大背景进行分析, 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对书法教育造成负面影响。

中国的书法教育可追溯到商代。“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发现‘教’和‘学’等字, 有教授和学习占卜、筹算、丈量并记录的意思, 证明对文字的书写记录早于学校教育”[1]。西周时期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作为孩童的初级教育内容, 其中的“书”即书写教育。至东汉时期, 对五六岁至十二岁的孩童进行的蒙学教育将初级识字习字教育列为重要组成部分[2]。到了隋朝确立科举制, 书法正式进入官方教育体系, 直至明清。在民国时期, 儿童书法教育甚至上升到了“美感教育”的高度。新中国成立后, 书法教育一直是中小学正常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但受上世纪“文化大革命”及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其中, 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记录和传播手段, 使手写不再是人们书写的第一选择, 书法的实用功能受到挑战, 书法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显然下降了。

2.从当前教育评估方法加以分析, 传统应试教育仍然根深蒂固, 影响和制约书法教育。

我国应试教育观念由来已久, 许多中小学虽口呼“素质教育”, 但面对升学的压力和中考、高考一考定终身的体制, 以及以升学率和高考录取率为学校主要评估考核标准等因素, 一定程度上迫使学校仍按应试教育模式教学, 于是“素质教育”成了一纸空文。书法不作为考试科目, 导致老师、家长忽视对学生书法兴趣的培养, 书法学习和教育缺失, 书法教育在中小学每况愈下。

3.从当前中小学客观条件加以分析, 师资、经费的不足制约和阻碍了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发展。

我国师范院校书法专业开设比较晚, 且开设书法专业的院校相对较少, 因此现在学校书法专职教师严重缺乏, 一些开设书法课的中小学或由语文老师或由其他科目老师兼任, 他们对书法专业知识、书法理论知识的掌握存在不足。从经费制约看, 学校如果开展书法课程, 就必须面对书法老师的聘请及学生练习用到的字帖、纸张、墨水等费用问题, 在学校不愿承担“乱收费”风险的情况下, 学校选择缩减书法教学这一类相对不重要的课程, 以减少经费支出。

二、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几点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 提高对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陈绶祥先生认为:书法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最佳方式[3]。学习书法, 在线条、结构、布白、章法、墨色等的熏陶下,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习者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 这为学生提供了审美教育, 即美育。另外, 在静静的书法学习中磨一磨浮躁的性格, 仔细观察每一笔、每一画, 有助于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小坚持学习书法, 还能使孩子具有坚强的意志和优秀的品格, 有助于德育的进行。书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沉积, 是优秀的文化遗产。学习书法更能让孩子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有助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2.强化课程设置, 提升书法教育在中小学考核评估中的地位。

教育部颁布的纲要对中小学发展书法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了开课的时间节点、分阶段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明确了教学建议和要求等, 这为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提供了纲领性依据。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快制订贯彻落实纲要的实施方案, 对中小学开设书法教学的课时、考核要求、师资经费等做出明确规定, 特别加强对各中小学校书法教育活动开展情况的考核评估, 并与特色学校、示范学校等相关创建活动挂钩, 用行政力量推动书法教育在中小学的开展, 切实提升书法教育的地位。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书法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面对专业书法教师奇缺的现实, 走专、兼、聘相结合的道路成为当前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必然选择。一要挖掘学校自身潜力, 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其他有书法特长教师为辅助的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二是条件许可的学校, 可以聘请当地书法家来兼课, 充实书法课教师队伍。三是要加强书法教师的培训, 组织教师研学《指导纲要》, 把握其基本要求, 提高教师的书法教育教学专业能力。四是师范院校要重视培养师范生的书法教育能力, 特别要加强书法专业学生的培养, 并为他们日后能顺利到小学走上书法教学岗位广开方便之门。

4.培养兴趣爱好, 提升学生对书法学习的认可度。

相对来说, 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尚未发展成熟, 对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外表阶段。对于学习书法的意义不可能立即习得, 需要教师慢慢教授, 慢慢引导, 带领他们走上一条欣赏书法、学习书法、学会做人的道路。一是要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兴趣激起求知欲, 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手段丰富课堂教学, 激发孩子们对书法的兴趣, 从而激发他们自觉学书法的动力。二是选择合适的入门教材。书法的发展随汉字的发展而发展, 并形成了五种基本类型, 即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对于初学书法的小学生来说, 楷书笔画平正, 字形规范, 是最适合初学书法的入门书体。楷书字体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不仅能帮助孩子认识汉字, 更能帮助他们学写规范汉字。三是要因材施教。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 其认知水平不同, 其接受程度也不同, 因此每个孩子书写笔画产生的问题都不尽相同。遇到这种情况, 需要老师因材施教, 掌握每一个孩子不同的学习进度, 针对每一个孩子的不同问题进行指点解答, 在练习中加以引导和鼓励, 从而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 发挥孩子的长处, 增强他们的信心, 促进他们的书法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篇4:胡征军·书法课堂-对中小学书法课的研究与思考

思考起点

随着练习书法的年数不断增加,很多学生却只能停留在同一水平,并没有对书法艺术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并没有看到学生们对它产生了多大的情愫。这种书写现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写字教学从“普及”到“提高”的发展。针对寻求制约“提高”的突破口,以下几段艺术评论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自古以来,文人们就知道仅仅凭借多临多练,是培养不出书法家来的,真正的书法家,不是练字练出来的,而是靠养出来的。随着毛笔失去实用性和大众文化的碰撞,导致了书法艺术需要的优雅、闲适、宁静的精神状态不复存在,学养也已不再是书法创作的必要条件。

——《文脉、文雅、文格》

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是作者审美趣味、审美倾向的体现,甚至是他的气质、修养的流露。“字为心画”,所谓心,不外就是道德、人生、艺术观念的总称。

——姜澄清《易经与中国艺术精神》

管窥课堂

如果把书法作为一种技能来讲,如今形式单一的写字教学课堂早已足够,如果想要把书法提升到艺术层面,那么仅仅保持如今的教学方式是否足够呢?以下是对日常写字课堂的教学安排的统计:

综观课堂,三堂写字课中,从授课的形式来看,模式基本固定——“出示、示范、练习”,以学生书写为主,且没有二次练写,无总结。这样的授课形式是否能提升学生的书法素养呢?

深度反思

1.书艺趣味建立了吗?

曾以这样的例子解释书法的含义,“‘书就是写字,小朋友们很小的时候就会写字了,‘法就是让这个字变漂亮的方法。”这种曲解也无法完全展现书法的璀璨文化。此时,探索书法美的本质越来越迫切。笔者反思,只有以书法的内在魅力去感染学生,孩子才能够真正领悟到书法的艺术美,将来成为具备书艺精神的书写者。

2.书写技能达到了吗?

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普遍都是第一遍写得最好。渐渐地,他们就在机械的书写中逐渐磨灭了对美的感受力。练习时间越多,书写效果越差。

3.书法素养提升了吗?

这种以练习为主、欠缺传授书法内涵的课堂教学,已明显地反映出学生对形态美学低下的感知力与浅层的创作力。还不如把时间腾出来,增加其它学习方式,让学生不同侧面地去感受博大精深的书法世界。

2.策略探寻:提升书法素养策略例谈

策略一: 泛览书法进程,建立书艺趣味

(一)“领略”——以记事为依托的书写本源

在历史演变的进程中,先民们最早采用结绳和符号帮助记事和回忆,这是中国汉字从诞生到日臻完善整个篇章的序曲。同样也要让学生欣赏在国外发现的岩洞壁上绘制各种活动的场景。这样不仅能透过世界文化发展让学生体会中国汉字的独特性,还能辅助他们理解和追溯以记事为目的汉字起源(图1)。

书法正是以文字为依托而产生的。从我国河南安阳等地出土的甲骨、钟鼎、陶器、碑刻、墓志、简牍等碑帖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文字不论笔势之精秀、字体之清逸、刀法之准确、风采之飘洒、韵意之深邃,均已达到了相当成熟和完善的境界。由于学生的年龄太小还不能理解什么是刀法,何为清逸等等,但不能因为这些,而跳过传授,因为真正的目的是使学生有继续饱含探求线条艺术的动力。

(二)“探求”——以实用为载体的书写本意

课堂中,我曾以简牍为例突出书法的实用功能。简是古代书籍的基本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一页。一枚简牍称为简,常写一行直书文字。字数较多的,写在数简上,编连在一起,称之“册”。书法最初能发展也通常是建立在记录的基础上,进而,再从实用性探求其艺术美。此类从实用性过渡而来的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的对艺术美的探求,能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三)“体悟——以寄情为目的的书写本真

千年以来,一些杰出文人画家面对忠奸善恶的现实环境,借梅兰竹菊寄寓情逸,彰显自己高尚的人文情怀,汇筑成中国书画美学文化的精神基石。动人的作品背后都立着动人的情怀,八大写出清寂的世界,董其昌写出了清远的情怀。所以,书写往往是直抒胸襟的表现手段之一。

策略二:挖掘书写规律,提升书写感知

在书法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特别是风格、结体、章法这三方面。风格可以从线条上获知,结体就是字的结构安排,章法就是作品的整体创作。

(一)“风格”——与古人交汇

看一幅作品的风格可以从线条入手,如刚劲、流畅、迅捷、优雅、雄壮、粗狂、谨严、洒脱。如何将单个笔画的线条都写到精到,必须具有临摹多种书风的能力,有了较好的临摹基础,才能创作出气韵生动,承接出古人的书写风格。为了提高学生对笔画中线条风格的感知力,笔者通常使用两种教学方法。

(二)“结体”——与规律相接

结体,也叫“结字”、“间架”,即字体结构法,主要研究笔画组合的规律和法则。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说,“欲学书先定间架,然后纵横跌宕,惟变所适也。”可见掌握结体法的重要。在对结体的分析上,笔者以课前做的三堂课的调查课例为内容,重新将结构定位:

课堂实录

独特字结构

《笔画较少的独体字》

①主笔突出(舒展、挺拔)

②上紧下松,主辅相宜

在对结构的分析中,学生很容易找出主笔,而后得出每个字中的主笔必须舒展与挺拔;与主笔相对的是辅笔,通过在米字格中的方位标注,得出主辅之间的安排关系,整个探究体现学生习得过程。最后出示“例字调查研究表”检验学生对独体字结构的习得成果。

合体字结构

《上中下结构》

由上部最宽引入结构分析,得出中部最宽与下部最宽的结构特征,即突出最宽部分的笔画。“意”字为重点学习范例,突出“立”部的长横。而后出示三个例字迁移习得。即使学生习作的个别结体还不是很精准,但对最宽部分已经很好地掌握了。

如果能将每节课中的结构规律进行归纳与针对性的突破,那么学生的书写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三)“章法”——与形式相称

形式上的和谐、匀称、对比、平衡、长短、紧密,有时甚至是懒懒散散或参差不齐的美。

例如,出示张旭和王铎的作品,然后介绍他们的品性与当时书写的状态。张旭以酒为嗜好,作书每每大醉,高呼狂叫,甚或以发濡墨,人称“张颠”。可以想象,这类大草的书写都是在精神极度开阔的状态下书写出来的,用笔也不单单是“手腕”,而是整个身体的书写体验,用腰带动肩膀,再带动整个手臂,然后是腕和笔,这样写出来的线条才是心画,才足够体现出作者的精气神。

策略三:立足书艺精神,接轨书坛风云

(一)注重文脉承接

当代书法繁荣背后所隐藏的危机,即缺少文化的支撑。书法归根到底属于艺术世界范畴,艺术的主要任务是创造美、创造精神世界。人的旨趣、精神的境界会影响书写的整体质量。

(二)注重个性挖掘

个性美是艺术的生命,美的种种形式规律,只能在个性美中才能得到表现。

以三年级的两个男生为例,其中一个擅长打架子鼓,性格张扬,经常观察到他在舞台上对节奏的爆发力。于是,笔者推荐他书写豪放类的隶书,配合他的精神气质,这个字帖非常适合他,另一个是很秀气又聪明的男生,学习拉丁多年,在舞台上体现出来的绅士般的神情着实吸引人(图2)。笔者推荐他书写黄庭坚的《汲黯传》,难度大但很适合他。这种根据学生的个性美选择其书写的主路,在提升他们书法素养方面无疑是一种不错的教育方式。

写字教育是我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来的一方空间,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沿着初见成效的写字教育轨迹继续完善,不断提高,与时俱进,努力将“中国人写好中国字”的思想深深地植入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感悟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篇5:书法应进入小学课堂

一、对书法艺术基本认识的可行性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一门传统艺术, 有3000多年的历史。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财富。从晋朝王羲之到唐朝柳公权, 从宋朝的米芾到明朝的文徵明, 从清朝的何绍基到当代启功, 都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墨宝。早在唐代中国书法便传入日本、朝鲜, 成为其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一些西方绘画大师如毕加索等也曾从中国书法中汲取过营养, 中国书法不仅是中国本土的文化现象, 而且日益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东方艺术门类之一。小学生应该了解书法, 认识书法, 爱上书法, 要让他们因为我们有这样的财富感到骄傲自豪。

二、教学对象上的可行性

书法教学能否进入小学课堂的关键是教育的主体小学生, 小学阶段学生具备了汉字的认读和汉字的书写能力, 所以说书法艺术中线的节奏和线的空间感对于小学生来说已可以通过特有的工具毛笔来进行学习表达。

其二, 从小学生的个性发展来看, 更适合书法艺术的教学。小学生这个时期爱乱涂乱画来表现自己的心理和情绪, 在涂写的过程中可以体验一种舒适的快乐。

其三, 是符合小孩的天性——好奇心和模仿。他们会有足够的耐性把书法作为一项快乐的游戏来做, 只要你给他们时间和肯定, 所以书法教育对小学生来说是可以走进课堂的。

其四,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当他的某一个字得到同学的肯定或老师的表扬, 当他的书法作品悬挂在教室或学校的某一处, 当他的书法作品在某一项活动中获奖, 这些成绩的取得对他今后的人生之路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三、教学意义上的可行性

1. 在教学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性情, 提高审美能力

书法练习过程中要凝神定气一丝不苟, 沉浸于书写的感受之中, 在书写过程中逐渐理解到枯润, 倚侧, 节奏, 大小的对比, 在书写和教师的讲解过程中不断提高鉴赏的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介入古诗词, 增强古诗词的记忆和理解

中国画和书法都讲究对毛笔性能的把握和运用, 所谓“书画同源”在中国画的教学中对书法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好的中国画家皆善书法。

四、书法教育的外部因素的可行性

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书法, 如各种牌匾标语等, 小学语文课文中专门有一单元介绍书法, 歌曲《国家》中欧阳中石先生提的“国家”二字, 美术教材中也编入了一定的书法内容, 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存在书法, 这些因素也能引起学生的书法兴趣。

篇6:对书法艺术继承与创新的思考

【关键词】书法艺术 继承 创新 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450-9889(2013)12C-0129-02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使中华文化绵延千年而不断,其蕴藏的丰富内涵与智慧,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演变发展,承载着思想交流、文化传承等重要的社会功能,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中国书法的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不仅历代名家辈出、书写风格千姿万态,关于书法的美学理论也非常多,早就形成一个庞大的书法体系,并且成为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从最原始的甲骨文、石鼓文、金文演变为大篆,从小篆一统天下到隶书引领风骚数百年,至定型于魏晋唐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中国书法艺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流派纷呈,繁花似锦。在当今高度现代化、信息化时代,书法如何继承和发展?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一、书法艺术继承和创新面临的问题

(一)全民学习积极性减弱

当今社会科技高度发达,电话、手机、电子邮件、QQ、微信等遍布学习、工作、生活的每个角落,人们学习、交流方式发生极大的改变,语音取代写字、键盘取代硬笔、硬笔取代毛笔,汉字书写正逐渐失去功能性、公共性的基础,原本承载的思想交流、文化传承等重要的社会功能,逐渐被电话、电子邮件、电子媒体等替代,书写的机会、时间越来越少。与此同时,升学考试的压力,迫使学生、教师、家长,多重视升学考试的必考课,对书法学习少有重视。因而,全民学习写字的积极性大大减弱,书法艺术只是少数人茶余饭后的消遣。

(二)网络文化强大冲击

当前,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网络的公开性、全球性、常用性,使得汉字的书写越来越少,尤其是青少年,经常是提笔忘字,错别字多,字迹潦草,根本谈不上书法了;同时,网络语言中汉语占的比重很小,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使得学习汉语和应用汉语的机会下降,直接导致书法学习和使用的障碍。

(三)教师队伍缺乏

书法教师严重不足。至今,很多学校没有开设书法课,全国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了书法专业,书法老师更是凤毛麟角。

(四)只求新异忽视继承

书法艺术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但有些人求新求异,片面追求书法艺术风格的独特性,外形的视觉冲击,美其名曰“现代书法”,不去挖掘书法深厚的文化内涵,随心所欲,忽略传统。

二、继承和发展书法艺术的对策思考

(一)提高全民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认识,营造学习欣赏交流氛围

要继承的书法艺术,弘扬书法精神,必须提高全民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认识,并营造学习欣赏交流氛围。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建立长效宣传机制,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动员全社会进行宣传。二是通过进行书法创作、比赛、展览、交流等活动,努力营造学习书法艺术的浓厚氛围。三是加强书法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利用各级文化站开展书法培训、指导、展览等活动,普及汉字书写技巧。

(二)夯实书写的基本功

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创新必须夯实书写基本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没有练就书写汉字的基本功,就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习字要打基础,正楷有正楷的笔法基础,草书有草书的运笔方式,而新体一定需要厚实的基础去支持。传统中的精华是每位习书者必须享受的营养,舍此便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苏东坡亦曾说:“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从“笔秃千管”至“笔成冢”,从“墨磨万锭”至“墨成池”,可谓练书之艰辛。书圣王羲之,他辉煌的书法成就是来自于扎实的书写基本功。赵盂頫能背临十三家书而毫厘不爽,其临书之精可见一斑。从古至今,大凡有成就的书法艺术家,无一不是数十年如一日刻苦学习,艰难跋涉,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才振翅高飞的。

(三)正确处理书法艺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创新必须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没有过去就没有今天,书法艺术的创新必须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行进在前人书法艺术成就的路基之上。同时,只有创新,传统才有发展,继承才有意义。清代何绍基说:“书家须自立门户,其旨在熔铸古人,自成一家。”书家应当自立门户,但关键是师古而化,博采众长,才能走出自己的路,自成一家。书法艺术就是在继承、创新、发展,再继承、再创新、再发展的螺旋式上升中存在、延续和发展的。只有继承,才能在肥沃的传统土壤中汲取精华;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书法艺术的“新跨越”、“新发展”,才能“奇而能古”。

1.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前人所未有的东西。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书法艺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如唐代的颜真卿,倾其所学,一扫初唐“书贵瘦硬方通神”的书风,以其如椽之笔,为后人留下了洋溢着浩然之气的榜书和“三稿”,为羲之之后书史上又一高峰;“南海经圣人”康有为,“开张开岸马,奇逸人中龙”,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一洗尘俗,开辟了书法艺术表现的新境界。但是,这些创新者,无不以继承为前提,以深厚的书法基本功为基础。不要传统、割断历史的做法是错误的。从金钿落地、芝草云团的石鼓文到骨气风匀、方圆妙绝的秦小篆,从无妙不臻、诸法齐备的汉隶到承前启后、美妙简捷的钟鹞楷书,从王羲之贵越群品的行书到张芝、怀素、孙过庭腾芳飞彩、超妙入神的草书,从满目珠玑、险峻峭拔、魅力千古的魏碑到法度谨严、筋骨齐备的颜、柳、欧、赵楷书,再到风樯阵马、意态昂扬的苏、黄、米、蔡……数千年书法艺术宝库群芳异彩,美不胜收。前人的艺术成就是我们“登高望远”、“更上层楼”的基石。回顾三千多年的书法史,无论是始创行书第一人的刘德升,还是师从刘德升的钟繇的推陈出新,还是王羲之对钟繇书法的整体规范,都离不开对前人艺术成就的继承和弘扬。尤其是书法正体,更是由周至秦汉唐而一脉传承,历宋元明清而沿用至今。以“不践古人”为快的苏轼仍然要看重蔡襄的楷书,董其昌十分推崇沈度的“端楷”,唐太宗好书而独尊王羲之,均表现出他们对传统的认同。近现代书法大家于右任、郭沫若、林散之、沙孟海、舒同、启功、沈鹏等,也无一不是在认真临摹、借鉴前人基础上实现艺术风格的升华的。可以说,书法创作是在继承前人艺术精髓中求得发展,是在临写古人优秀碑帖中灵感萌生。

2.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一味僵化、墨守成规的做法是错误的。正如当代书家孙伯翔所言:“各自风流各自身,何许粉面饰天真。从来捉笔吾为主,只取古神化己神。”秦始皇统一文字成小篆,如果没有汉隶的创新,现今的字库中恐怕是小篆一统天下;隶书引领风骚数百年,如果没有删繁就简的章草和简牍的开拓,也许没有之后的晋唐草书、真书、行书了。像黄庭坚有禅修的经验和体会,用在书法上,笔笔鲜活,徐渭有文学的造诣,书法也以抒发性灵为主。书法家在汉字书写过程中,发挥艺术想象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欣赏者又借助书法家的汉字书写感知其美。书法最重要的在于“精神”,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书法家的“心”很重要,心可以臆造万物。苏东坡说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书法字形无标准,各个角度切入都可以卓然成家。其实书法要写到本来无法,无法为法,才是至法。

艺术是没有固定模式的,书法艺术同样如此,我们的时代,定会产生我们时代的大师和艺术精品。人类的创造精神,为书法艺术创造提供无限的良机;丰厚的文明底蕴,必定为书法创作提供不竭的资源;巨大的市场需求,为书法创作提供必备的经济基础;良好的创作环境,为书法家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的空间。在继承古人法度的同时打破法度,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创新,这样才能创造出更美的书法艺术。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4A广告设计书法[EB/OL]. http://bk.4aadd.com/doc-view-14.html

[2]赵健民.当代书法艺术与欣赏[EB/OL] . http://blog.sina.com.cn/u/1288349542

[3]袁吉强.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1ea2270100j8mt.html

篇7:书法艺术与电脑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形式美,意境美,纯化,制造,创造

汉末以后, 书法艺术形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在这约1800年的历史长河中, 魏晋、唐、宋、元、明、清, 都有反映当时时代特征的书法艺术。本世纪以来, 中国书法艺术随着时代特征的脉搏跳动, 正经历着继承与创新的艰辛历程, 正面临着书写工具的变革挑战。近十多年来掀起的毛笔书法热潮, 必将有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人们在欣喜之余不免还有忧虑, 由于硬笔书写工具的出现和被人们大量的采用, 在汉文化圈内, 不用、不会用或不善用毛笔来书写的人已呈现增加趋势。

中国文字书写工具的发展, 经历了由硬 (刀刻) 到软 (毛笔) , 软硬兼用, 以软为主到以硬 (钢笔、铅笔、碳素笔等) 为主的变革过程。书写工具的变革, 为书法艺术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近代书写工具变革为以硬笔为主后, 对毛笔书法艺术的发展是一次挑战。当今硬笔书法已在书法艺术殿堂中占有一席之地。硬笔书法实用性强, 群众基础深厚, 颇具有发展后劲。这就难免使人产生一种疑虑:再过50年或100年, 毛笔书法艺术会不会被硬笔书法取而代之?

书法工具变革对书法艺术必然产生影响, 在清代就表现十分明显。清代, 王澍、洪亮吉、孙星衍、钱坫尝试烧去毫尖写秦篆, 写出的篆书圆润挺秀, 饶有古意。继后, 金农“截取豪端”写“漆书”苍古奇逸, 魄力沉雄。清明一直都是盛行硬毫, 自清嘉庆、道光以来, 由于梁同书、邓石如、包世臣、何邵基诸人提倡, 羊毫大行硬豪有渐衰的趋向。邓石如、何邵基成功地运用羊毫笔登上了书法艺术的高峰。

现代书写工具的变革, 已经突破了毛笔的范畴。如果说钱坫等“烧去豪尖”、金农“截取豪端”当时未能得到普遍影响应是历史的必然, 那么, 现代硬笔书写工具的优越性使其能够获得普遍应用, 则是理所当然。

如今, 电脑 (电子计算机) 的功能远比现存的硬笔书写工具大得多。电脑普遍应用, 将改变人们的书写方式。然而, 书法艺术是以书写作为基础的, 人们书写方式的改变对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提出了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

电脑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继西方文字输入电脑进行编辑、排版、照相、印刷之后, 汉字照排编辑系统应运而生。它具有打印汉字, 对汉字形体进行加工处理的处理功能。目前建立的汉字字库多数还处在标准字体水平上, 有黑体、楷体、宋体、仿宋体、隶体等, 也可以将这些字体拉长、压扁成为变形体。经开发, 手写体也可以输入字库储存使用。字库中储存的各种字体 (包括手写体) 一经定型、检索出来应用时, 不可能随意改动。即使这样, 汉字已经可以由人工手持硬笔书写改变为人工操作计算机打印出标准的文稿来。因此, 随着它的推广应用, 它必将对书法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由于采用计算机打印系统进行写作, 具有速度快, 改稿方便, 文字规范, 易于识别等优点。21世纪以后, 计算机将会更加普及, 更加实用化, 用计算机书写汉字的时代将会到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根据历代书法家书写的汉字形体, 研制开发出汉字笔画库亦有可能。当然, 编制这样复杂的软件系统除了技术难度很大之外, 恐怕还有一个根本性问题, 那就是开发建立系统的实用价值。有需要而无可能, 人们总要想方设法争取成为可能, 有可能而无需要, 人们决不会去徒劳。

目前, 社会中经常能听到有人要出高价找人 (书法家) 提字、书写匾牌等, 一些人就说:“没必要, 电脑就能完成。”还有, 身边很多人经常说:“现在电脑太方便了, 用上电脑后我几年都没有写过字 (硬笔书写) 了。”的话。这些现象还真值得我们深讨。

假设未来世界的人工智能系统及机器人, 真能够按照生命人的指令进行毛笔书写。那么, 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会不会走向没落、衰亡呢?

这个问题作为笔者个人来讲认为: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们通常进行的书写活动, 而且更加快速, 各种字体更加规范化。但是当书法活动升华为书法艺术活动, 人工智能就不能代替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活动。当今的科学技术水平代替不了, 未来的高新科技无能如何发展, 仍然代替不了。因为书法家所进行的艺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尽管并非所有的艺术活动都是创造, 但从本质上讲, 书法艺术活动是书法家在多维空间中进行的创造性劳动。

人工智能是科学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必然先有创造, 人工智能才能按照事先编定的程序重复制作出来。也就是说, 通过人工智能获得的产品都是复制品。

从另外一方面讲, 鉴于书法发展起决于三方面的条件: (1) 书法本体, 即书法是否为其本身的发展提供了某种可能性, 这是书法发展的内因; (2) 书法家主体, 即书法家主体是否具备促进书法是否具备促进书法发展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养; (3) 书法社会客体, 即社会文化背景是否适宜书法发展。

因此, 我们考察电脑对书法发展的影响, 就应分别考察电脑对书法本体、书法家主体、书法社会客体等三个因素究竟是否都有影响, 有怎样的影响。

(1) 电脑对书法本体有没有影响呢?或者问:电脑打印汉字, 对汉字形体加工处理的功能能否取代书法?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还必须从“书法是什么”开始说起。

“书法是什么?”这是一个一直被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本人认为:这实际上就是要为书法下定义, 而在下定义之前, 必须充分把握书法的本质特征, 如果对书法的本质特征把握不足, 或把书法非本质的特征当作本质特征把握, 都会错误地为书法下定义, 进而模糊书法概念。

书法的本质特征包括三个方面: (1) 书法是一门艺术, 而不是实用写字; (2) 书法艺术是造型的, 由于其所“造”之“型”或曰:艺术形象是书法线条, 而不是绘画的“面”和雕塑的“体”。因此, 确切地说, 书法是造线的; (3) 任何一门艺术都是对客观物象的加工改造, 如绘画、雕塑是对自然“形象”的改造, 音乐、诗歌 (供朗诵的) 是对自然“声象”的改造, 影剧、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加工改造等等。书法亦如此, 其所加工改造的方式 (或说“艺术的造线方式”) 有“铸”、“刻”、“画”、“书法”等多种, 但书法的方式只能是“书写”, 因为书法创作必须遵循汉字形体的笔画顺序 (如先里后外、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等, 亦即“笔顺”) 和章法顺序 (如先上后下、先左后右或先右后左) , 亦即遵守时间 (时间顺序) 性, 而时序性是“书写”的本质规定。至于“铸”、“刻”、“画”等, 是不遵守时序性的, 它们是在空间方位上对汉字形体进行修饰和描绘, 其所对应的艺术门类分别是工艺美术 (如金文) 、雕刻 (如甲骨文) 、绘画 (如线描) , 而不是书法。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外, 书法再没有其他本质特征。因此, 我们就可以为书法下如下定义:

书法是通过书写方式对汉字形体进行加工改造的造线艺术。

也就是说:“通过书写方式对汉字形体进行加工改造的造线艺术”是书法的本质。

电脑打印汉字和对汉字形体进行加工处理的功能, 显然与书法的本质是不同的。电脑打印汉字的成字过程包括两个阶段: (1) 击打键盘; (2) 显示器显示汉字的形体。击打键盘时五指忽上忽下、忽左忽右, 破坏了时间流程, 缺乏时序性, 因而不符合书法的“书写”规定;显示器显示汉字的形体时虽也遵守一定的章法顺序, 但却背离了笔画顺序-每一笔画、每一偏旁、每一部首总是同时显现的, 同样也不是“书写”。至于电脑对汉字的形体的加工处理如喷洒、涂绘、放大和缩小等都只是空间上的修饰和处理, 实际上与工艺制作的“铸”、“刻”、“画”等在性质上是一样的。

既然电脑与书法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或者说, 二者具有不同的本质规定, 那么它们必然具有不同的生存环境。既然电脑与书法具有不同的存在环境, 那么它们也就有了不同的发展空间。我们也就不必担心电脑的推广应用会排挤书法, 取代书法。

(2) 电脑的推广应用对书法家主体有什么影响呢?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

(1) 电脑对书法家素养的影响。

书法家至少有三种素养, 即美学素养、史学素养和技法素养。缺乏美学素养或美学素养差, 书法家就不能辨明美丑, 甚至把丑的当作美的, 把庸俗的当作高雅的;“艺术贵新”, 不通书法史或书法史学素养差, 书法家就不能辨别新与旧, 甚至把旧的当作新的、把保守的当作前卫的。良好的美学和史学素养, 是书法创作的前提, 是书法构思的基础。但仅有良好的美学素养和史学素养还是不够的, 还需要扎实的技法功底, 否则, 即使构思了某种美而新的艺术形象, 书法家也难以把它表达出来。技法素养, 是书法家创作书法作品的关键。

电脑不能取代书法家的美学素养和史学素养, 因为电脑本身是一种客观物质性的工具, 不能进行艺术构思, 它要完成某项工作, 还必须接受操作主体的指令, 而采用何种指令完全是操作者主体思考的结果。如果操作者是书法家, 这种思考就离不开书法家主体的美学、史学素养的参与。

电脑也不能取代书法家主体的技法素养, 因为电脑所能完成的只是一些能够预先设定的、带有程式性的指令, 各种程序可以重复多次, 反复进行;而书法技法虽也有一定的程式性 (此即书法风格形成的基础) , 但更主要的是消融于作品意象中的“无法之法”, “无法之法”是不可能被复制的, 既使书法家本人也不能复制自己的已然的作品。王羲之想复制自己的《兰亭序》帖却未能成功, 释怀素“醉来信手两三行, 醒后却书书不得”等就说明了这一点。正因为这一点, 电脑程序的可重复性是注定不能取代书法家的技法修养的。

(2) 对书法家创作意识的影响。

就当前情况而言, 书法家的创作意识是复杂的, 大致可以分为两类:a.以形式美为目标的创作意识;b.以意境美为目标的创作意识。这两种创作意识是完全对立的, 前者必须遵循客观性的形式美法则 (如粗细一致、大小相同、上下齐平、左右对称等) ;后者是没有客观性的法则限定的, 它所要构建的是艺术境界———意境。意境必然是对形式美的反叛。在这一点上, 西方一些艺术批评家是很明确的, 当他们把“美”严格限制在“形式美”范畴中时, 他们就说:“无论过去或现在, 艺术通常是件不美的东西”。“美是大可怀疑的, 即使艺术家对它一无所知, 也同样工作的很好”。

书法既是艺术, 书法创作必然要得“意” (意境) 忘“形” (形式美) 。因此, 以形式美为目标的创作意识对书法家来说是多余的。

电脑打印出来的汉字形体是绝对符合形式美法则的, 它粗细一致、大小相同、上下齐平、左右对称, 无论是宋体、黑体, 还是楷、隶、行、草或其它字体都是如此, 其形式美所达到的绝对高度, 不是人工所能比的。因此, 它必将挫败书法家创作形式美的自信力, 动摇书法家形式美的创作意识, 乃至迫使他放弃这种意识。

以形式美为目标的创作意识实际上是一种实用写字, 而非书法的意识。形式美被清除后, 书法家的创作意识得以纯化, 他们将不再顾及写字的实用性, 而是直接确立纯艺术目标, 推动书法更快发展。

(3) 脑对书法家队伍的影响。

电脑不仅能纯化书法家的创作意识, 而且能够纯化书法家队伍。

在当前的书法家队伍里, 混杂着不少写字匠, 他们至多只能说是写了一手好字, 至于是否创造了某种艺术意境, 他们毫不关心, 甚至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意境、何为真正的艺术美。这些人混杂在书法家队伍里, 不仅会阻碍书法发展, 而且造成一种书法大发展的错觉:书法家队伍何其庞大!书法发展何其鼎盛!80年代和90年代初所谓的“书法热”, 就是如此。

电脑推广应用后, 写字匠们由于片面、一味地追求汉字形体的形式美, 必然转向电脑操作, 这就把“书法家”的称谓留给了那些忠实于纯艺术追求的人, 从而使书法家队伍得以纯化。在这一点上, 电脑就象是吸尘器, 它吸去了沾附在书法家殿堂里的“假书法家 (写字匠) ”尘埃。

书法家队伍被纯化后, 书法创作也就纯化, 传统书法中未能分离的实用写字与书法艺术在电脑推广使用后最终必将分道扬镳。

因此, 电脑对书法家主体的影响是积极的, 对书法的现代发展必将产生深远意义。

(3) 电脑对书法社会客体有什么影响呢?

实际上, 这就是要求我们回答:电脑推广应用后, 社会客体还需要不需要书法?或, 已往的书法在满足社会客体需要时有没有它自己的独特价值?这要从三方面来回答:

(1) 书法是一门艺术, 艺术以审美价值满足人类精神消费的需要。人类的精神消费是自古就有并将永远存在的, 它不可能因社会变动、朝代的更迭而有所减弱和消失, 因而对艺术, 对书法的需求是永恒的。

(2) 书法为人们提供的审美意象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音乐、诗歌为人们提供音响、语言的韵律美和节奏美;雕塑、绘画为人们提供社会、自然的形体美;书法是造线艺术, 为人们提供的是线条的律动美和生生不息的生命之美。因此, 书法的美, 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是其他艺术门类所不能替代的, 更是电脑所追求的形式美无法替代的。

(3) 人类社会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a.科学的发展, 它要解决的是人类在物质方面需要的问题;b.艺术的发展, 解决的是人类在精神方面需要的问题。两者应该是齐头并进、平衡发展的。如果艺术发展落后于科学, 人类的精神消费得不到满足, 情感得不到慰籍, 那么在长期的精神压抑之下, 人类社会就会成为冷漠无情、缺乏生气的动物群体;反之, 如果科学滞后于艺术, 人类的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 衣食问题得不到解决, 那么社会上必然就是大盗横行、娼妓成风。

电脑的出现, 是现代科技改革高速发展的标志, 它表明:人类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了较好的满足;同时, 它也预示着:人类在精神消费方面必将空前提高, 人们对艺术品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必将日益增强。因此, 作为艺术门类之一的书法, 在电脑推广应用的时代, 必将拥有更加优越的生存、发展环境。

归根到底, 电脑之所以不对书法产生消极的影响, 是因为电脑只不过是一种机器———电子计算机。机器只能制造产品, 却不能创作产品。艺术贵于创造, 贵于推陈出新, 显然这是电脑不能完成的。它只能由具有创造功能的人类才能完成, 只有艺术家的“无我无它”、“随心所欲”的自由创造中才能得以永生。就算未来世界的机器人可能进行形式美的书写, 但不可能书写出形神兼备之作, 不仅不可能创作出神品、妙品来, 而且也不可能书写出艺术品。艺术品只能由生命的人在多维空间中创造, 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 艺术是生命人的艺术, 艺术的生命将与生命人共存。

尽管如此, 处在新世纪的书法艺术家们仍不可盲目乐观。电影艺术的兴起, 使戏剧演唱艺术逐渐衰落, 知音难觅;电视的普及, 又使电影艺术受到冷落, 观众无几。前车之鉴, 却勿掉以轻心。如果失去广大群众的爱好和欣赏, 毛笔书法艺术将会重蹈复辙。

但愿毛笔书法艺术再焕发出艺术青春的魅力, 激励人们为继承和发扬光大中国传统书法艺术而挥毫泼墨。时代已经赋予我们重任, 任重道远。望每一位有良知的书法爱好者、书法家都肩负起历史的使命, 为弘扬、传承中国书法艺术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参阅侯开嘉《碑学实践的探索》.

[2]参阅《书法学》 (上册)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212~220.

[3]参阅《书法研究》第五辑, 1983 (1) .

[4]中国书法, 1989 (4) .

篇8:对农村学校开展书法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农村学校;书法教育;教师认识;学生训练;持之以恒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9-0041-02

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于2011年8月下发《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开展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提出总的部署和具体要求。

农村学校开展书法教育既有优势又有不足。农村过春节都要贴春联,而春联就得请字写得好的人写,年轻人结婚写喜联、老年人过生日写寿联,开大会得写会标、标语等等,这就是说,农村有弘扬书法的传统和习俗。不足的是农村现在能写好字的人不多,即便是学校教师书法水平也一般,虽说师范学校毕业生都经过严格的“三笔字”的专门训练,有一些书法基础,但书法理论不足,欣赏水平也不高。学校中还有不少非师范毕业的教师,要求他们有高水平的书法技能是不可能的。对此,从学校来说,要认真领会并贯彻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精神,从本地本校实际出发,制定书法教育计划,切实落实书法教育。

一、要组织教师学习教育部文件的精神,全面部署书法教育并提出要求和制订措施

(一)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关于书法教育的具体要求

教师要学习领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明确第二学段“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第三学段“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第四学段“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可以看出中小学生学习书法是由低到高、由易到难逐步提升的过程。为此,教师要做到心中有计划,要求学生书法的进度太快不切实际,太慢又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各学段的书法任务必须切实完成。

(二)抓教师书法水平的提升

老师字写得好,书法水平高,会影响到所教班级学生写字和书法水平。为此,学校一方面抓教师对书法知识、书法理论的学习和提高,全方位补课。学校可购买一些有关书法的书藉,组织教师学习,让他们了解我国悠久的书法历史、历代著名书法家,不同时期的各种书法流派,书法美学价值等等,教师掌握了这些知识,上书法课就会很充实,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对书法有新鲜感、迫切感,他们就会较自觉地去实践。另一方面,要求老师天天写字,天天练字,给学生做出样子,并尽可能多展示,让学生评价。教师重视,师生互动,相互影响,成效最佳。

(三)将书法、写字列入学业评价

学生的书法、字写得好不好,能不能引起重视,评价是重要的机制。学校应重视学生平时作业、考试答卷的书写是否规范、端正、整洁。书法训练可按优、良、差去评定。书法好的公开表扬,激发学生荣誉感。

(四)充分利用本校、本地书法教育资源

学校可开设名家书法展,让学生感受、欣赏书法美。农村有独特的书法资源,古老的村落、古宅、名胜风景区及现代时尚的公园都会有一些不同风格、不同书法家题写的门楹、宅联等,可用相机照下来,或拓印下来,并整理成册,这是学习书法独特的资源。

二、要提高学生对书法教育的认识,强化写字、书法训练,完成书法入门

(一) 美感训练

要使小学生对书法美有较敏锐的感觉,可采用以下方法训练。

1. 激活想象。通过形象的语言或多媒体等手段展现出书法的美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凝神静思想象,感受“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的景象而有所悟。如“长横”的教学,可通过顺口溜:“长横长,长横如栋梁,房屋架得牢,全都靠栋梁”,激发学生想象,然后播放录像,让学生感受“横如阵云”的气势。

2. 品评领悟。把书法家的字挂起来,引导学生从形态、力感等方面去品味,去琢磨。“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感受其中的美,领悟其中之道,从而提高欣赏水平。

3. 比较对照。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临摹作品与字帖或书法家的作品相对照,从字的笔画、结构、整体章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分辨出孰优孰劣,孰美孰丑,找出自己的差距,体会书家作品的美妙。

(二)手感训练

古人云,执笔在指,运笔在腕。所以要加强书写手感训练。

1. 教指腕操。在练字前,让学生做指腕操,就是手腕做顺时针、逆时针地转动,做左右仰俯的动作,执笔反复划线(竖线、横线、斜线、弧线);五个指头分别做扶、押、钩、格、(揭)、抵的动作。通过做指腕操,锻炼小肌肉群,使小学生的手灵活有劲起来。

2. 加强运笔训练。在学生学写横、竖等基本笔画时,通过手把手教学,使学生进行“运笔要有提有按,有捻有转,不紧不松,要能使通身之力不受阻碍地运于笔端,施于纸上”的训练。还要注意让学生反复练“永”字八画,强化运笔训练。

(三)让学生学之有恒

1. 教法生动多样。教学中,可运用比喻、顺口溜等形象的教学语言,进行现场直观示范,借助尺子、易塑型的铁丝等教具辅助教学,通过形体动作进行字的间架结构教学,组织观看书法展览、书法家作品等。

2. 采用多种激励手段。让学生表演书法、展示优秀作品、到户到村义务写春联等,使学生得到表现,受到肯定;组织参加各级书法比赛,使学生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适时给学生适当的奖励。

3. 创设良好氛围。师生共同布置宁静、有浓厚书法氛围的学习环境;教学中要满腔热情,循循善诱,多表扬,多鼓励,师生平等对话,与学生一起临摹,与学生分享书法的快乐,使学生学得自信,学得快乐。

4. 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喜好为他们分别选择适合的字帖:有的学颜,有的习柳,有的仿赵(孟兆页)……根据能力为他们制定不同的目标:对学习能力强的及时提高难度;学习能力中常的鼓励他们去追求新的目标;学习能力弱的稳扎稳打。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上一篇:多变的夏天作文下一篇:小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