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__调查报告

2024-05-2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__调查报告(精选8篇)

篇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__调查报告

上海杉达学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论文题目:关于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

院:

光彪学院

专业:

日语

姓名及学号:李阳j11062120 梁曦予 j1162203 杜瑶瑶 j11062102 何亚薇j11062115张媛j11062111 傅悦j11062213 杨向红j11062221 张建丽j11062104 杨俐 j11062117

指导教师:

刘颖

职称:

2011年 12月 7日

报告提纲

一、调查目的

通过社会实践了解在校大学生对恋爱及婚姻的态度,从而更好地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各类行为。从中分析大学生对恋爱和婚姻了解的误区,并适当地提出建议和意见。

二、调查对象

光彪学院在校学生100人

三、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份。

访谈调查——走访同学或朋友获取更丰富,深入的信息。资料调查——上网或看书收集相关资料作为参考,借鉴

将问卷发给各个班级,最后 收回问卷进行统计总结并结合访谈内容得出调查报告。

四、调查的主要内容

1、大学生恋爱状况怎样,是否健康。

2、大学生对婚恋的认识是否存在误区。

3、针对调查结果对大学生的婚恋观提出合适的建议。

五、小组成员分工 分工:讨论课题:全体

设计问卷:杜瑶瑶 傅悦 张建丽 杨向红 收发问卷:杜瑶瑶 傅悦 张建丽 张媛 杨俐 何亚薇

统计问卷:何亚薇

分析问卷:梁曦予

问卷总结:梁曦予

编写论文:张媛 梁曦予 杨俐

打印编辑:李阳

访 谈:张媛

六、实践过程

1确定调研小组成员名单 2选定调研题目 3讨论调查问题 4制作并完善调查问卷 5选取合适的调查对象 6发放并回收问卷

7整理问卷及访谈记录,分析数据

8根据问卷调查数据、访谈记录及收集的相关资料独立完成调查报告

大学生婚恋观情况调研报告

摘要

健康的婚恋观关系到今后人生的幸福和生活的质量,现在的大学生或已涉足恋爱,或对恋爱充满期待,大学生的婚恋观当中传统和现代思想并存,理性和非理性交错,两性在婚恋问题上态度差异显著,我们 通过对嘉善光彪学院大一学生的调查,做出了一些相应的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基本方法,以我校大一学生为总体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00份,男、女生各占50%。

1、我校大一学生恋爱现状况:女生单身占74%,非单身占26%;男生单身占90%,非单身占10%。

说明我校学生有恋爱经验的占到了21%,而79%则不具有。这表明过半数的大学生没有恋爱经历,这非常的令人震惊,本以为大学生恋爱的会非常多,不过也许是大一学生还未来得及恋爱,而女生恋爱的比男生多说明男女生比例不协调。

2、女生:在“如果你现在是单身状态,那么你对于未来男朋友的要求”问题上,人品>能力>地位>家庭>外形=财富=学历。

男生:在“如果你现在是单身状态,那么你对于未来伴侣的要求”问题上,个人修养>能力>外貌>学历=家庭=消费习惯>财富。

人品和个人修养差不多是一个意思,调查结果表明不管男生女生最重视的还是对方的人品,而能力是重视的第二方面,所以不管男生女生都应该锻炼自己的能力和培养自己的人品,这样才能和对方更好的相处。男女生不同的是男生更重视女方的外貌而女生更重视男方的地位。

女生对男生要求 男生对女生要求

3、在“你能接受异地恋吗?”问题中,女生能接受的是52%,不能接受的是48%,男生能接受的是75%,不能接受的是25%,说明男生比女生更能接受异地恋,这是个非常考验人的恋情,如果坚持下来了,那么这将是非常完美的爱情。

4、在“你理想伴侣的年龄?”问题中:

*女:选同龄占0,选 比我大占80%,选比我小占4%,选 不知道,相爱就好 占16%。

*男:选同龄占20%,选 比我大占5%选比我小占45%选 不知道,相爱就好 占30%。

说明女生大多数都喜欢比自己大的男生,而男生大多数都喜欢比自己小的女生。而现在流行的姐弟恋估计占的比重很小。

5、在“你是否支持同性恋”问题上:

*女:选支持的占52%,选不支持的占21%,选看情况而定的占9%。

*男:选支持的占15%,选不支持的占55%,选看情况而定的占20%。说明女生比较支持同性问题,男生对这个比较排斥,这个涉及种族延续问题,但是大学生对同性恋问题知识比较缺乏,需要进一步的对之教育,并应该给予同性恋者同等的尊重

6、在“打算几岁步入婚姻殿堂”中:

*女生:选20-25的占12%,选25-30的占67%,选30-35的占19%,选待定的占2%。

*男生:选20-25的占60%,选25-30的占25%,没有人选在30岁之后,选待定的占2%。

这说明当代女大学生大多数选择在二十大几岁,这个年龄大多数是在工作稳定之后,这说明了女大学生对自己事业的重视度,而不是像 传统的那样一结婚为先。而男生大多数选择在二十小几岁,这充分说明了男生对婚姻的渴望,一定程度上说是对异性的渴望,不过个人觉得这个结果有问题,因为男人总是希望建功立业以后再娶妻生子。

7、在“婚后是否愿意同长辈一起生活”问题中: *女生:愿意的占38%,不愿意的占62%。*男生:愿意的占55%,不愿意的占45% *总计:愿意的占46%,不愿意的占54% 愿意和长辈住一起的没有不愿意的多,说明了当代大学生都希望和伴侣过2人世界,不希望父母长辈的打扰,而个人觉得不住一起比较好,这样就不容易引起现在人人痛恨的婆媳问题。

8、在“你是否相信爱情吗?”问题中: * 女生:相信的占86%,不相信的占14% *男生:相信的占85%,不相信的占15% 男女生是否相信爱情的比例差不多,相信的占大多数,这表示当代大学生对爱情还持着一种希望态度,而不相信中大多数是恋爱过的,这不得不响起警钟,防止恋爱过程中会受到伤害。

9、*女生:在:“假设你是非单身,你能接受你的男朋友与其他女性保持密切的友谊关系?”问题中,选能的占7%选不能的占26%,选 看密切情况而定 的占57%。

*男生:在“如果是非单身,你会和很多异性保持友谊关系吗?”问题中,选会的占80%,选不确定的占20%,选不会的没有。

这表示女生很多不愿意男朋友和其他女生接触,而男生大多数希望和其他女生保持密切关系,女生希望自己的男朋友只属于自己一个人,而男生希望拥有很多个,这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仍是不成熟的。

10、*女生:在:“你是否理解并接受婚前性行为?”问题中,选可以的占57%,选不可以的占43%。

*男生:在“你有处女情结吗”问题中,选有的占80%,选没有的占20%。

在涉及发生性行为的前提条件的问题中,部分同学会显示出不好意思,或拒绝回答,但在我们的开导下,还是配合的回答了问题,说明我校学生一定程度上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不够正确、开明,也表明了中国的学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还是很深的。而回答显示的表明多数同学在对婚前性行为的发生在心态上基本持开放或宽容的态度,这与 传统观念有着很大的不同。

11、*女生:在“男方完全有能力养家的情况下,结婚后是否愿意成为家庭主妇”问题中,选择是的占24%,选否的占76%。

*男生:在“婚后你希望你的另一半成为全职家庭主妇吗?”问题中,选希望的占15%,选不希望的占50%,选无所谓的占35%。这表明当代女性希望有自己的事业的占大多数,不像传统社会里那样女人在家只是相夫教子。而男人有一半不希望女人出去工作,说明男人很大一部分是有大男子主义的,希望自己能为妻子撑起一片天,而不想妻子出去辛苦的劳动。这些表明大学生大部分还是理智的。

12、*女生:在“很喜欢一个人,你会倒追吗?”问题中,选会的占45%,选不会的占52% 这表明很多女生是很有勇气的目标明确,打破了传统社会的男追女的被动局面。

13、*男生:在“你能接受学历比你高的女生吗?”选能的占60%,选不能的占40% 表明大多数男生还是能接受比自己学历高的女生的,这一部分的男生相当理性,女生学历比男方高更能促进男生的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 进步。

14、女生:在“爱情与面包你会如何选择?”问题中,选“爱情至上”的占69%,选“面包至上”的占31% 男生:选“爱情至上”的占57%,选“面包至上”的占33% 这表明在爱情与事业方面,被调查的同学还是表现的不是很理性,这些只说明了,当代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未来迷茫,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的感情观是理智、明确的。

调查结果论证

婚恋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由以上的调查数据分析得知,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从总体上看是健康的,多数同学能够按照社会主义婚恋道德标准去对待恋爱和婚姻问题。大多数大学生的婚恋观是具有理智性的,多数是为了寻找一个人生伴侣,但也有部分同学在婚恋和性的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无知态度,是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环境的疏漏。应当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了解与引导。

建议:

1、首先应端正学生的恋爱动机。学生在大学期间还是以求学为主,恋爱是未来寻找志同道合、白头偕老的终身伴侣,而不是为了安 慰、解闷、寻找刺激的抒发方式。恋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忽视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但有共同的理想的指向、共同品德感情趋向是最根本的。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先锋,其恋爱观应该是理想、学业、事业等方面的有机结合,是人生一件大事,但并不是人生的全部。

2、加强男女平等的教育,大学生婚恋观念中有严重的性别差异,虽然男女平等的现代观念也在完善,但两性不平等的问题仍然存在。学校应引导其建立正确的婚恋观念,教育女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以推进男女平等。

3、加强大学生健康、科学的性知识教育。教育学生不可把性行为作为一种消遣的的方式,这不仅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不道德的行为。为防止诸多意外事故的发生,学校、老师应积极地、有针对性的加强大学生性知识方面的教育。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婚恋心理辅导,情感问题也是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学校应当加强恋爱、婚姻以及性教育方面的心理辅导工作,引导大学生如何与异性交往的正确原则与方法,学会控制自我,自我调试,排解压力,正确对待恋爱中的各种问题。

5.、社会上应对大学生的相关权益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加大宣传,特别对于网络传播对于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如今各种侵犯大学生的事件频发,社会与家庭应增强教育与防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爱情与婚姻是人生的两大主题,我们应积极向往和追求,但他们 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大学里除了爱情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需要我们去做。所以,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在当今社会中诸多各种形式的熏陶影响下,保持正确,积极,乐观,真诚的婚恋观是我们的明智之选。

篇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__调查报告

题目

大学生婚恋观情况调研

姓名

谢家伟

专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班级

资环102班

学号

1001300046

报告提纲

一、调查目的

通过社会实践了解在校大学生对恋爱及婚姻的态度,从而更好地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各类行为。从中分析大学生对恋爱和婚姻了解的误区,并适当地提出建议和意见。

二、调查对象

广州大学在校学生集网友等100人

三、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份。访谈调查——走访同学或朋友获取更丰富,深入的信息。资料调查——上网或看书收集相关资料作为参考,借鉴

四、调查的主要内容

1、大学生恋爱状况怎样,是否健康。

2、大学生对婚恋的认识是否存在误区。

3、针对调查结果对大学生的婚恋观提出合适的建议。

大学生婚恋观情况调研报告

摘要:健康的婚恋观关系到今后人生的幸福和生活的质量,现在的大学生或已涉足恋爱,或对恋爱充满期待,大学生的婚恋观当中传统和现代思想并存,理性和非理性交错,两性在婚恋问题上态度差异显著,我们通过对广州大学大一学生的调查,做出了一些相应的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基本方法,以我校大一学生为总体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00份,男、女生各占50%。

1、我校大一学生恋爱现状况:女生单身占74%,非单身占26%;男生单身占90%,非单身占10%。

说明我校学生有恋爱经验的占到了21%,而79%则不具有。这表明过半数的大学生没有恋爱经历,这非常的令人震惊,本以为大学生恋爱的会非常多,不过也许是大一学生还未来得及恋爱,而女生恋爱的比男生多说明男女生比例不协调。

2、女生:在“如果你现在是单身状态,那么你对于未来男朋友的要求”问题上,人品>能力>地位>家庭>外形=财富=学历。

男生:在“如果你现在是单身状态,那么你对于未来伴侣的要求”问题上,个人修养>能力>外貌>学历=家庭=消费习惯>财富。

人品和个人修养差不多是一个意思,调查结果表明不管男生女生最重视的还是对方的人品,而能力是重视的第二方面,所以不管男生女生都应该锻炼自己的能力和培养自己的人品,这样才能和对方更好的相处。男女生不同的是男生更重视女方的外貌而女生更重视男方的地位。

女生对男生要求 男生对女生要求

3、在“你能接受异地恋吗?”问题中,女生能接受的是52%,不能接受的是48%,2 男生能接受的是75%,不能接受的是25%,说明男生比女生更能接受异地恋,这是个非常考验人的恋情,如果坚持下来了,那么这将是非常完美的爱情。

4、在“如果非单身,你理想伴侣的年龄?”问题中:

女生:选同龄占0,选 比我大占80%,选比我小占4%,选 不知道,相爱就好 占16%。

男:选同龄占20%,选 比我大占5%选比我小占45%选 不知道,相爱就好 占30%。说明女生大多数都喜欢比自己大的男生,而男生大多数都喜欢比自己小的女生。而现在流行的姐弟恋估计占的比重很小。

5、在“你是否支持同性恋”问题上:

女生:选支持的占52%,选不支持的占21%,选看情况而定的占9%。男:选支持的占15%,选不支持的占55%,选看情况而定的占20%。说明女生比较支持同性问题,男生对这个比较排斥,这个涉及种族延续问题,但是大学生对同性恋问题知识比较缺乏,需要进一步的对之教育,并应该给予同性恋者同等的尊重

6、在“打算几岁步入婚姻殿堂”中:

女生:选20-25的占12%,选25-30的占67%,选30-35的占19%,选待定的占2%。

男生:选20-25的占60%,选25-30的占25%,没有人选在30岁之后,选待定的占2%。

这说明当代女大学生大多数选择在二十大几岁,这个年龄大多数是在工作稳定之后,这说明了女大学生对自己事业的重视度,而不是像传统的那样一结婚为先。而男生大多数选择在二十小几岁,这充分说明了男生对婚姻的渴望,一定程度上说是对异性的渴望,不过个人觉得这个结果有问题,因为男人总是希望建功立业以后再娶妻生子。

7、在“婚后是否愿意同长辈一起生活”问题中:

女生:愿意的占38%,不愿意的占62%。

男生:愿意的占55%,不愿意的占45% 总计:愿意的占46%,不愿意的占54% 3 愿意和长辈住一起的没有不愿意的多,说明了当代大学生都希望和伴侣过2人世界,不希望父母长辈的打扰,而个人觉得不住一起比较好,这样就不容易引起现在人人痛恨的婆媳问题。

8、在“你是否相信爱情吗?”问题中:

女生:相信的占86%,不相信的占14% 男生:相信的占85%,不相信的占15% 男女生是否相信爱情的比例差不多,相信的占大多数,这表示当代大学生对爱情还持着一种希望态度,而不相信中大多数是恋爱过的,这不得不响起警钟,防止恋爱过程中会受到伤害。

9、女生:在:“假设你是非单身,你能接受你的男朋友与其他女性保持密切的友谊关系?”问题中,选能的占7%选不能的占26%,选 看密切情况而定 的占57%。

男生:在“如果是非单身,你会和输变电异性保持友谊关系吗?”问题中,选会的占80%,选不确定的占20%,选不会的没有。

这表示女生很多不愿意男朋友和其他女生接触,而男生大多数希望和其他女生保持密切关系,女生希望自己的男朋友只属于自己一个人,而男生希望拥有很多个,这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仍是不成熟的。

10、女生:在:“你是否理解并接受婚前性行为?”问题中,选可以的占57%,选不可以的占43%。

男生:在“你有处女情结吗”问题中,选有的占80%,选没有的占20%。在涉及发生性行为的前提条件的问题中,部分同学会显示出不好意思,或拒绝回答,但在我们的开导下,还是配合的回答了问题,说明我校学生一定程度上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不够正确、开明,也表明了中国的学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还是很深的。而回答显示的表明多数同学在对婚前性行为的发生在心态上基本持开放或宽容的态度,这与传统观念有着很大的不同。

11、女生:在“男方完全有能力养家的情况下,结婚后是否愿意成为家庭主妇”问题中,选择是的占24%,选否的占76%。

男生:在“婚后你希望你的另一半成为全职家庭主妇吗?”问题中,选希望的占15%,选不希望的占50%,选无所谓的占35%。

这表明当代女性希望有自己的事业的占大多数,不像传统社会里那样女人在家只是相夫教子。而男人有一半不希望女人出去工作,说明男人很大一部分是有大男子主义的,希望自己能为妻子撑起一片天,而不想妻子出去辛苦的劳动。这些表明大学生大部分还是理智的。

12、女生:在“很喜欢一个人,你会倒追吗?”问题中,选会的占45%,选不会的占52%,这表明很多女生是很有勇气的目标明确,打破了传统社会的男追女的被动局面。

13、男生:在“你能接受学历比你高的女生吗?”选能的占60%,选不能的占40%,表明大多数男生还是能接受比自己学历高的女生的,这一部分的男生相当理性,女生学历比男方高更能促进男生的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14、女生:在“爱情与面包你会如何选择?”问题中,选“爱情至上”的占69%,选“面包至上”的占31%,这表明在爱情与事业方面,被调查的同学还是表现的不是很理性,这些只说明了,当代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未来迷茫,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的感情观是理智、明确的。

调查结果论证

婚恋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由以上的调查数据分析得知,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从总体上看是健康的,多数同学能够按照社会主义婚恋道德标准去对待恋爱和婚姻问题。大多数大学生的婚恋观是具有理智性的,多数是为了寻找一个人生伴侣,但也有部分同学在婚恋和性的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无知态度,是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环境的疏漏。应当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了解与引导。

建议:

1、首先应端正学生的恋爱动机。学生在大学期间还是以求学为主,恋爱是未来寻找志同道合、白头偕老的终身伴侣,而不是为了安慰、解闷、寻找刺激的抒发方式。恋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忽视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但有共同的理想的指向、共同品德感情趋向是最根本的。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先锋,其恋爱观应该是理想、学业、事业等方面的有机结合,是人生一件大事,但并不是人生的全部。

2、加强男女平等的教育,大学生婚恋观念中有严重的性别差异,虽然男女 5平等的现代观念也在完善,但两性不平等的问题仍然存在。学校应引导其建立正确的婚恋观念,教育女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以推进男女平等。

3、加强大学生健康、科学的性知识教育。教育学生不可把性行为作为一种消遣的的方式,这不仅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不道德的行为。为防止诸多意外事故的发生,学校、老师应积极地、有针对性的加强大学生性知识方面的教育。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婚恋心理辅导,情感问题也是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学校应当加强恋爱、婚姻以及性教育方面的心理辅导工作,引导大学生如何与异性交往的正确原则与方法,学会控制自我,自我调试,排解压力,正确对待恋爱中的各种问题。

5.、社会上应对大学生的相关权益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加大宣传,特别对于网络传播对于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如今各种侵犯大学生的事件频发,社会与家庭应增强教育与防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篇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__调查报告

法律意识, 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 “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 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 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 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 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 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 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大学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力量, 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状况, 影响和决定着国家未来法制发展的状况和水平。

大学生法律意识, 即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规范、法律关系的反应形式, 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和外在行动。简言之, 就是大学生对待法律的心理态度和自觉遵从的表现状况, 它包括法律心理、法律知识、法律态度和法律信仰四个基本要求。为了深入了解我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 本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向本校不同年级、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500份, 回收500份, 其中有效问卷468份, 有效回收率93.6%。在此基础上, 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分项统计和分析。

二、我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与分析

从整体上看, 我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基本状况是:他们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 但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不高;对司法威信认同偏低;法律态度不稳定, 对法律规范的信仰程度不高;法律认识和行为表现反差较大。

1.我校大学生法律心理状况

我校大学生的法律心理总结起来就是:对法律的心理认识比较明确, 但对法律在现实中的公正性认识信心不足。87%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法律是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准则, 是化解矛盾的杠杆, 是人们行为的标尺。大学生群体对打官司表现得极为镇定, 71.8%的大学生认为这是现代社会生活很正常的事情。但对我国当前法治状况的认识还不容乐观。他们当中, 对“法律面前是否人人平等”的肯定回答率仅为28.6%, 在对发生在身边的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的认识上, 相当一部分同学还存在认识偏差, 有24.3%的人总认为违法犯罪离自己太遥远, 不能及时从走上歧途的同学身上吸取教训。

2.我校大学生法律知识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 但对法律体系的完整性掌握不够, 内涵理解还不全面。93%以上的大学生对我国法律体系有一定了解, 对于“违法”和“犯罪”的概念, 75%的大学生的认识是正确的。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法律基本概念的掌握还比较模糊, 56%的同学还不知道《民法通则》是我国的一部现行法律, 对民事法律关系中平等主体的的认知也相当模糊。在近几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试中也反映出许多大学生法律常识不足, 基本概念不清, 基本理论掌握表面化, 针对案例分析不到位, 甚至认识错误, 等等。对法律知识掌握不够, 使他们在实践中很难用法律武装自己的头脑, 容易造成学法、懂法和守法的脱节。

3.我校大学生法律态度现状

从统计数据看出, 我校大学生依法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在个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选择法律渠道解决的占82%以上, 这就说明大学生的法律态度比较明确, 对待法律的态度较为积极。但在法律和自身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 又表现出法律态度意志的不坚定。如答“你的亲人或同学朋友有违法犯罪行为时”, 只有46.7%的同学选择检举反映, 还有45%左右的同学选择“与己无关”或“假装不知”;在“在择业过程中, 你会根据需要毁约吗”的回答上, 还有64%以上的同学认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随便撕毁就业协议, 这些回答表明大学生的法律态度还有不健康和阴暗的一面。

4.我校大学生法律信仰现状

我校大学生对法律的功能认知比较清楚, 但是对法律的信仰程度还不高, 对某些问题的判断还带有相当大的功利性。在回答你评判是非的一般标准是什么时, 被调查者选择道德的占58.5%;在回答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你的第一选择是什么, 被调查者选择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的仅占26.5%, 可见我校大学生还存在重道德、轻法律的意识倾向。在对“私了”和“寻求法律援助”上, 还有48.5%的同学选择“在私了不成的情况下才依靠法律”;在回答“你对大学生替人考试收费的看法”时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判断标准不清, 把违法和违纪现象看的很平常, 缺乏起码的诚信和荣辱观。

针对以上分析, 说明我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整体状况是好的, 广大学生都能正确认识到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对建设法制社会有了比较清楚的把握。但从法律意识的结构上来看, 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如法律心理脆弱, 对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存在消极与偏激的认识;法律知识不足, 对法律现象与法律理论不能很好地结合, 缺少运用所学法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出现了学与用相脱节的现象;法律态度不够成熟, 对法律的信仰程度不高等。

三、推进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 提高我校大学生法律意识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国家法制建设的需要, 是高校贯彻高等教育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是大学生完善个人综合素质、促进个人发展的需要。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虽然很多, 但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切实承担起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重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05方案”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一项重大变革, 它以道德教育为主, 一本教材包括了思想政治人生价值观培养、道德及行为规范培养和法律素质培养三部分。法律部分的内容浓缩为新教材的第七、八两章以及第五、六章的部分内容, 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框架内对全体大学生讲授法律知识, 是摆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 特别是在有限的课时内驾驭相对庞大的内容体系, 是法律基础教学面临的首要矛盾。如何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寻求破解之道, 笔者根据调查的情况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 提出几点看法。

第一, 优化教学内容, 按需讲授。

在调查中发现, 我校67%以上的学生都明确表示对法律知识感兴趣, 而且也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 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增长法律知识。但由于课时的有限和教材内容的庞杂、抽象和枯燥, 大大降低了学生阅读和自学的兴趣。在调查中发现, 我校大学生最关注的法律问题首先是宪法的相关问题 (特别是公民权利和义务问题) , 犯罪与刑罚的相关问题 (如正当防卫) , 婚姻、继承问题等;其次关注点也由于专业不同而有所区别, 如有些同学关注知识产权的法律知识, 有些同学关注计算机互联网犯罪问题。要让法律基础部分教学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共鸣, 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从大学生的需要入手。因此, 应该了解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 (乃至步入社会后) 最为需要的、最为关注的法律知识和法律问题, 并以此为切入点, 结合大学生的实际, 结合生活, 对庞杂的法律知识体系进行取舍, 做到知己知彼, 按需讲授。

第二, 丰富和完善教学方式。

法律条文本身是抽象的、枯燥的, 如果依靠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课堂说教”和“填鸭式教学”很难达到教学目的。丰富教学方式, 可以使用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可以把抽象的理论融进鲜活的现实之中, 将法律还原到生活中去, 这不但增强了课程的生动性, 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还增强了理论的冲击力和说服力,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 信服法律, 并提高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 基础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学习法律知识, 提高法律素养, 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实践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实践教学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我们的调查也证明, 学生非常喜欢和希望能在课程中展开实践教学, 89%的学生认为组织实践教学很有必要。法律实践教学的方式有很多, 如观看法律视频、组织开展模拟法庭、参观法制教育基地、举办法律知识讲座或竞赛活动等。

第三, 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体现教学理念的最明显的教学活动。目前, 我校课程考核一般采取总评成绩=平时成绩 (平时作业、考勤、课堂表现等) +期末笔试成绩的计算方法, 但是这种考核模式显然不适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理论, 还要求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 最终目的是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 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并指导大学生的行为, 促其达到‘知行合一”。如果采用上述课程考核模式, 其结果是导致考核只停留在对道德认知、法律知识的考核上。因此, 我们要积极改革考核方式, 拓宽评价思路, 以能力为本位, 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强化学习过程考核, 采用平时成绩、课程论文、实践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来取代原有的考试模式。

摘要: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 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一个核心目标。在对本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在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中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法律意识,教学方法,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刘旺洪.法律意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89.

[2]曾咏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探析[J].黑龙江史志, 2009, (12) .

[3]曾玉珊、吕斯达.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增强大学生法制观念[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8, (9) .

[4]余航.法学素养的初步淀积—试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1 (4) .

[5]张会峰.“基础”课法律基础部分教学面临的矛盾与破解之道—北京大学的探索与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 (12) .

[6]辛金钦.新疆大学生法治观念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新疆社科论坛, 2010, (5) .

[7]段晓梅, 魏光民, 田海燕.秦东地区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与研究[J].青年探索, 2008, (6) .

篇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__调查报告

[关键词]高职特点 法律修养 课程单元目标

高校所使用的“05”方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教材是教育部对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了有效科学的整合,经中央政治局研究审定,全国高校统一使用的一本质量非常高的通用教材。但是,本教程没有进行本、专科学生学习层次的划分。由于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不同,加上高职生与本科生在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因素使他们在“基础”课程(特别是法律部分)的学习中实效性比较差。在课程总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具体实际,对高职特点“基础”课程中的法律教学部分进行课程目标的单元研究意义重大。

一、教学的实际效果与课程总目标要求存在较大落差

1. 教师在教學中的困惑

“基础”中法律部分内容所涉及的层面多而细,知识点繁而杂,教材中罗列了上100部法律法规,其中较为详细的就有30余部,内容大而全。这也导致了教材中的分级标题多。从法理学到宪法、基本法、诉讼和仲裁以及调解制度等,把法律体系基本囊括在内,重点不突出,详略不当,理论性强。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要在十多节课的教学时间内做到面面俱到的话,很多知识点只能蜻蜓点水,结果是理论灌输多,解决实际问题少。教材以理论叙述为主,案例有限,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使学生不易读下去,导致他们对本课程学习丧失了兴趣。如果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精选一些现实生活案例进行教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无法完成整个教学任务,结果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只能“戴着镣铐跳舞”。

2.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期望与实际教学结果落差较大

法律所涉及的是人们行为层面的问题,所涉及的问题比较具体,所侧重的是对人们行为提出禁止或许可或允许的要求,对人们的要求是最基本的底线。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培育法律素质,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拥有健全的用法能力,具备自觉的护法意识,对当代的高职生来说,既必要也非常重要。

学生在现实中对法律问题或现象不懂或困惑的地方比较多,用法律维权的意识很强烈。但他们实际拥有的法律知识不多,一方面痛恨社会上的侵权行为,另一方自己却出现了有意无意的违法行为,出现认识与行为的分裂。他们内心有拥有强大的法律知识去维权或充当社会正义使者的渴望,因此,他们想通过“基础”课程法律部分的学习来获得强大的法律知识来达到目的。可实际结果是自己的期望与教学实际效果出现很大的反差。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巨大的落差导致了“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大大降低。

二、结合高职生实际,在课程总目标的框架下进行单元目标研究的必要性

1、增强课程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是我们的目标追求

法律基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法律基础理论、基本法律知识、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学生通过学习要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我国宪法和有关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了解法的产生、本质和历史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作用、创制和实施、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与依法治国方略等方面认识会进一步加深,对我国宪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以及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会全面了解,对树立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如何去提高法制观念和树立法制意识等方面的认识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完整的学习,会获得一定的法律知识,对他们的法律素质提高会有一定的帮助。而现实情况是学生学习的热情高,但实际教学中的针对性不强、法律实践能力不高而变得学习动力不足。他们对部分法律概念有认识,但对于跳出理论范畴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远远不够。如学生对书写民事诉讼状等最起码的法律技能就不具备,这与我们教育目的是相背离的。这样的教学只是形式,没有实效性可言。

2、在总目标框架下制定切实可行的单元目标是我们的必由之路

法律素质是影响人们行动的选择与实施。开设“基础”课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课程法律部分的总目标是要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懂得我国在宪法为指导基本框架下的基本法律原则和主要内容,及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在法律意识和控制观念部分,是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

由于高职生的认知状况和身心发展有自身特点,他们的思想开放,视野开阔,反应敏捷,对社会特别是新闻媒体披露的一些重大的法律事件常常成为他们热议的重点话题,但受年龄小,心理不成熟的局限,他们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时,喜欢就事论事,缺乏动态的辩证的全面的眼光,很容易导致思想和言论偏激,行为易走极端。以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特点,在课程的总目标框架内,实事求是地去研究和制定切实可行的单元目标进行教学,真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使课程教学能切切实实地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法理法律知识和有效提高学生的基本法律技能。

3、提高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学生法治精神是课程的价值追求

法治精神的培养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关键,高职生在法治建设进程中承载着更大的社会期望与责任。自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基本方略以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承担各种社会角色的高职生来说,法治精神的培养注定会成为法治国家建设的关键,同时也成为我们课程教学的价值取向。

生活经验表明,一些具有丰富法律知识,甚至精通法律运作方式的专业人士也会贪腐枉法,并设法规避法律的制裁;历史已经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明太祖朱元璋用“剥皮揎草”的酷刑惩贪治腐,然效果甚微,往往是“弃市之尸未移,新犯大辟者即至,然则风俗之未能移易。”对法律的自觉服从依赖于公民的法治精神,正如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所说“心理学研究已表明,要确保规则得到遵守,信任、公正、可靠、合群这类因素远比强制重要。恰恰是在法律得到信赖而无需强制性制裁的情况下,法律才行之有效;依法治世者就不必带着警察到处出现。”。

法治精神是社会主体对法律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的公平、正义精神的内化,是对法律的权威性的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法治精神的培育是任何建立法治社会的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高职生对法治建设的认可度高,有参与法治建设的强烈要求。他们对社会中存在的以权代法、以权压法、权钱交易等背离法治精神的现象深恶痛绝,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欲望也最为强烈。因此,教师授课时应当将法治精神的培养提升至首。这也是我们课程教学的价值追求。

总之,高职生法治精神的培养和法律意识的提高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用课堂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的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基础”课程的教学正担有此重任,因此提高“基础”课程法律部分的课程实效性就显得尤为迫切。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加强对课程教学目标的深入研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真正得提高,让他们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沈家本.历代刑法考[M]. 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

[2][美]伯尔曼.信仰与秩序—法律与宗教的复合[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篇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报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菊花社区实践报告

转眼间我们就已经踏入大学的校门,大学是知识的海洋,人生的理想将在这里确立,未来的发展也即将在这里得到奠基,所以我们必须把握好这个机会,来争取更多的知识和本领,让自己能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好。这次我们有幸来到菊花社区进行社会实践,也通过这次实践了解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这次社会实践主要以调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为主,通过实践我们在参与调查的过程中深入了解社区文化建设情况,经受磨练,增长才干。这次活动提高了我们的政治思想素质,促进我们全面发展;是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一次好的机会。在短短一天的时间里,我们走访参观了菊花小区各处的文化基础设施,娱乐体育器械等,了解了社区的文化建设项目,并向社区工作人员了解了社区目前的文化建设情况,可谓是收获颇丰。我用我的一些经历并参考书籍总结了以下几个内容。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而和谐社会的构建也需要社区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和谐社会越发展,社区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显。如何更好的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对提升社会和谐程度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国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城乡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长期以来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以及由此带来的某些不和谐现象日渐显露出来,譬如城乡居民精神生活匮乏,法制意识淡薄,整体素质较差等,这些都与加快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极不相称。因此,还必须下大力气全面提高整体国民的综合素质,以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来推动社区文化建设,以此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社区文化有以下几点重要作用:

1、一个社区的文化是该社区运行状态的综合体现比如,一个社区的建筑,街道,人们的语言,服饰,待人接物的礼仪都反映了该社区的文化面貌。

2、社区文化体现群众性的文化特点,比如在社区文化活动中,不管你是老师,学生,工人,公务员,都是平等的关系,在一起学习,唱歌,跳舞,彼此没有压力和隔阂。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基础上的。社区文化充分体现出这种群众文化的特点,他所形成又被社会认同的亲和力是其他政治思想工作所难以达到的。

三.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社区文化建设行政色彩浓厚。目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有过强的政府色彩,要表现在从思路,步骤,内容和形式上,都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安排。相反社区文化真正的主体——社区成员,往往处在被动状态,有些活动的开展并不是社区居民群众自己的意图;除去自发性的,得到政府允许的兴趣团体活动外,对社区文化发展决策和实施的参与度很低。文化主体的错位和主体功能的缺失,一方面令政府付出高额复杂的综合成本,却难以换来理想的文化影响和社区成员的满意度。另一方面对塑造社区文化极为不利,降低了社区文化的发展效率,又增加了社区文化工作建设和开展的费用。

2、社区成员参与度偏低。社区文化的主体对象是社区成员,如果他们对社区文化的参与意识不强,甚至毫不关心,那么社区文化活动开展起来就很困难。以菊花小区为例,一般一项活动参与面达到19%就很高了,而相当部分的活动参与面仅在 7%至 10%。老人和青少年是参与的主力军,在上班族参与度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许多社区文化活动好不容易组织起来,但参与者却总是一些“熟面孔”,这是社区文化活动面临的难题。社区文化建设不好还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下降。在一些大城市的老城区,由于居民居住时间较长,互相熟悉,以及院落住宅的特点,居民之间关系比较密切,融洽,邻里之间能互相照顾帮助,对社区活动参与度较高。在新型住宅小区,由于多是新迁居民,互不熟悉,居住场所相当封闭,人际交往少,相对关系比较冷漠,对社区活动关心参与度较低。社区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工作是提高广大社区成员对于社区文化的参与度。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养社会公德和现代人格,形成社区成员之间文明的交往方式和公共生活行为准则,使道德精神得以升华,社会价值得以实现和人们自身得以全面发展。

3、社区文化设施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社区文化设施管理权归投资者。社区文化设施一般都是政府投资,在计划经济体制格局下,社区内的文化设施的投资和管理大多由文化局,教育局,体育局来负责。学校,机关及各类企事业单位拥有大量的文化体育设施,虽然地处社区之内,但与社区没有组织关系。由于一些社区的工作体制还没有理顺,社区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各个地方的社区文化发展很不平衡,有些相对较落后的地区尚没有建立社区文化工作委员会等组织机构,相关部门不能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关系协调极为困难,工作效率和质量不高。

4、社区文化建设缺乏政策,法规的保障。社区文化建设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大局,是真正的系统工程。社区建设除去社区自身应努力外,还依赖法律、法规等制度条件的保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专门针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法规。在社区文化内容,组织结构,工作人员编制,经费,场地设施,群众文化组织合法地位等诸多方面,都没有明确规定。造成工作无头绪,统计无依据,考核无标准,管理不规范。

四、我国社区文化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概念和重要作用要有深刻的认识。强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激励大家共建和谐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区成员间的文明交往方式,培育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满足社区成员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素质,形成浓厚的社区文化氛围。其次,提高社区成员的参与程度。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在社区成员中确立共同的价值目标,使全体社区成员发扬参与精神和互助精神,增进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共同建设新社区。社区还应从自己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成员的文化价值取向等实际状况出,出发形成具有个性的社区精神。最后,重视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应重视抓好专业和业余两支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做到力量互补。在专业队伍建设方面,对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应实行“稳定队伍,提高素质”的方针。

通过本次菊花社区实践活动,我们对菊花小区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以及查询各种资料,对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有了一定的了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社区实践活动给生活在像塔中的大学生提供了广泛接触基层,了解基层的机会。深

篇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问卷调查

【摘要】本文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主体,目的在于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整个调查过程中研究人员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满意程度,大学生对心理辅导需求情况,对自身的了解以及评价,对自身承受的压力是否有良好的排解方法,对压力是否能良好面对,是否进行过心理咨询。本文对结果进行逐一分析得出一下结论:全社会应该转变观念,更新认识。树立一个良好成长的环境。

【关键词】心理健康;压力;人际关系

近几年,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的校园稳定。接连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种现象已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心理的现状和心理素质,分析造成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问题,为我院今后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提供决策依据,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好的应对人生和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我院团委决定对我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专题调研。此问卷针对大学生目前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以统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当前出现的校园大学生心理健康。

调查方法:问卷调研

此次调研采取问卷调研的形式,由我院各团支部同学填问卷,并从中采取样本。这次调查对象是我院所有年级的学生。调查样本的选择是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这次有效资料为540份。

调研结果及总结

1.您是哪个年级的学生?()统计结果:

1.大一

2.大二

3.大三

4.大四

分析与总结:由上表可以看出,这次调研对象各年级按一定比例进行调研,这样更能体现这次调研的客观性。从而使调研更加准确、更有成效。2.请问您的性别?()统计结果: 1.男

2.女

分析与总结:这次调研对象男女比例各为50%,这样更能反映这次调研的客观性更全面的反映大学生的心里健康状况,从而使调研更有效。

3.目前大多数人都处在一种“亚健康”状态,请问您对“什么是心理健康”这概念清楚吗?

统计结果:

1.非常了解

2.有点了解

3.朦胧知道一点点

4.很不清楚

分析与总结: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压力明显增大,很多人的心理都呈现一种“亚健康”状态。但很多学生对于 “什么是心理健康”这概念不太清楚,了解的人很少。可见,学生在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有待加强。请选择你对“什么是心理健康”这概念清楚么?

4.现在的生活节奏如此快,请问您是否感到生活非常紧张?()统计结果:

1.是,经常觉得压抑

2.否,没有这种感觉

3.偶尔出现这种状况 分析与总结: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同学们感到生活紧张,压力大。但也有只是偶尔感到紧张或甚至没有这种感觉。可见,对于生活的态度,每个人都不一样。但面对激烈的竞争,同学们还是应该加强自己的危机感,给予自己适当的压力,这样才有前进的动力。

5.目前您最大的苦恼是什么?(可多选)()统计结果 :

1.学习压力大 2.就业压力大 3.家庭经济压力大4.人际关系紧张 5.其他

分析与总结:目前大部分学生的苦恼来自于几个主要的方面,有学习压力大、就业压力大、家庭经济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等。其中学习压力的大占28%,就业压力大占了33%。这两者是最主要的原因。近几年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让许多学生对于未来能否就业产生忧虑,同时也带来了学习压力的增大。当然,家庭经济压力大和人际关系紧张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6.在您现在的生活中,经常出现下列哪种情绪?(可多选)()统计结果:

1.郁闷

2.抑郁

3.焦虑

4.敌对情绪 5.愉快

6.充满希望

7.其他___

分析与总结: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出现郁闷、抑郁、焦虑等不良的情绪,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加以改正。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愉快的心情,对生活充满希望,乐观向上。7.您是否有过轻生的念头?()统计结果:

1.偶尔有

2.经常有

3.从来没有

分析与总结:由上表可已看出我院将近60%的学生从来没有过轻生的念头,可见,这些同学对生活乐观,不会逃避。然而,也有近40%的同学偶尔有轻生的念头,这是不健康的心理,应当杜绝。

8.您认为造成大学生轻生的原因有哪些?(可多选)()

统计结果:

1.学习压力大

2.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

3.家庭条件比别人差

4.失恋

5.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6.人际关系失败

7.四级没过拿不到毕业证书

8.其他

分析与总结:造成大学生轻声的原因有很多,根据调查显示,主要的原因是学习压力大和家庭经济条件比别人差。在求学阶段,学习压力是大是正常的,因此同学们应该学会如何释放压力,缓解紧张的学习。在大学,有些学生喜欢攀比,家庭经济条件比别人差的学生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这也是造成大学生轻声的一个重要原因。

9.您认为轻生的大学生存在以下哪种问题?(多选)()统计结果:

1.缺乏社会责任感

2.不能真正理解“死”究竟意味着什么

3.心理受挫能力差

4.适应能力差

5.缺少对人生价值观的认识

分析与总结:由上表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会轻生是因为心理受挫能力差,不能正确的面对挫折,而是采取了逃避的方式。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所以,学生应该加强心理受挫能力的培养,以正确对待挫折。

10.经过这么长久的大学生活,您对自己目前的大学生活觉得满意吗?()统计结果:

1.满意

2.不满意

3.没感觉

分析与总结:由上表可以看出,对自己目前的大学生活觉得满意同学仅占20%,而大多数是没有感觉。对于那些不满意目前大学生活的同学,究其原因,是因为现实的大学生活跟他们想象中的相距甚远,对这样的大学生活感到乏味和无聊。

11.目前的大学生活与您想象中的大学生活有差距吗? 1.有,差距很大

2.有,但差距不大

3.没有,感觉一般

4.没有,和想象的一样

分析与总结:有近60%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大学生活与想象中的大学生活差距很大,这是必然的,想象终归是想象,生活才是真实的。同学们应该面对生活,不要沉湎于自己的想象之中。

12.您认为您的心理状况健康吗?()统计结果:

1.非常健康

2.基本健康

3.有一点心理疾病

4.不健康,有严重的心理疾病

分析与总结:由上表反映出,认为自己非常心理健康的同学只有10%,而认为基本健康的占60%,还有一些是认为有一点心理疾病或不健康,有严重的心理疾病 病。所以,同学们应该时常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调整。13.当您意识到自己心理有偏差时会怎样做?(可多选)()1.自己沉默不语

2.和家人倾诉

3.找朋友同学聊天

4.找老师谈话

5.上网找陌生人倾诉 6.主动进行心理咨询

7.自暴自弃

8.走自杀等极端方式

分析与总结: 当已是到自己有心理方面的问题时,大多数同学是选择跟同学聊天,这是一种很好的舒解方式。而选择沉默不语是不可行的,应该找家人或朋友倾诉。但从上表可以看出,没有同学选择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可见同学们没有看到心理咨询的好处,当家人、朋友都不能帮助你时,心理咨询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14.您所读的大学是否有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统计结果:

1.有

2.没有

3.正在建立或者完善之中

分析与总结:在大学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为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决心理困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

15.您是否认为向心理咨询中心这类地方咨询自己的心理问题,是一件丢脸的事情?

统计结果:

1.是

2.不是

3.无所谓,没想过

分析与总结:大部分学生并不认为进行心理咨询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在他们看来,每个人都有心理方面的困惑,进行咨询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解决这些疑惑,让自己的心理更健康。

16.您认为学校在注重学生成绩的同时是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

统计结果:

1.应该

2.不应该

3.没意见

分析与总结:在大学,成绩固然很重要。但心里是否健康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学校在注重学生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开一些关于培养健康心理的讲座,让学生更多的接触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17.您认为学校是否有必要多开展“挫折教育”,培养大学生应变挫折的能力?()

统计结果:

1.有必要2.没必要 3.没意见

分析与总结:由上图 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挫折教育”,培养大学生应变挫折的能力。通过开展“挫折教育”,同学们能够更好的面对挫折,不会轻易屈服,可以加强同学们的抗挫折能力。

18.您身边有没有发生过学生轻生的事件?()统计结果:

1.有,而且经常发生 2.有,但很少

3.没有,从来没有发生过

分析与总结:在我们同学身边很少发生学生轻生的事件,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这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我们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19.您对生命的理解是()统计结果:

1.生命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

2.生无可恋,不如死了干净

3.生命的意义在于获得他人的承认

4.人应该为自己而活

分析与总结:从上表可已看出,同学们对生命的理解都正确的,可见同学们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20.您认为自己在人与人间的沟通交往上有存在障碍吗?()统计结果:

1.有很大障碍

2.有时有障碍

3.比较少

4.无,畅所欲言

分析与总结:据表反应,在人与人间的沟通交往上同学们都很少存有障碍,可见同学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与人际关系是极好的,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21.如果您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况,您会觉得心烦气燥吗?()统计结果:

1.经常会

2.从来不会

3.偶尔会

4.有时会

分析与总结:据上表反映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况时,大部分同学会表现得心烦气躁,这是同学们应该学会冷静、耐心,并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

22.您会采取何种方式应对压力?()统计结果:

1.转移(心里不快时娱乐、游戏、读书)2.发泄(哭、倾诉、写信、日记)

3.压抑(喝酒、睡觉、假装高兴)

4.顺其自然,让它自然调整

分析与总结:由上表可以看出每个人应对压力的方式不同,有些是可取的,而有些则是不可取的。所以,同学们应该采取正确的方式应对压力,例如,找朋友或家人倾诉,或者是写信、写日记,这些都是可取的方法。而喝酒、睡觉等则是不可取的。

二、简答题

24.您认为大学生应该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或者说学校应给予怎么样的帮助?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正确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参与各种关于心理健康的活动,同时,学校也要给与必要的指导。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参考资料:

莲山课件 w ww.5 Y K J.cOm 3

大学生学习任长霞思想汇报

大学毕业典礼发言

PPT制作应用大赛策划书 5月大学生党员思想汇报

“SHOW OFF”大学生形象创新

5.25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活动

5.25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策划书

大学学校宣传材料

我认为,在校大学生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作好心理咨询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心理素质是解决心理疾病的根本途径。学校要提供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大学生要充斥着青春的活力,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篇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__调查报告

车辆与能源学院

石油工程二班

刘阳

关于公交车让座问题

衡量一个社会道德水平,一个民族道德修养的高度就是从像一些公车让座的小事开始的,所以我选择调查此项。

调查人群:年龄八九岁到三十五六岁

调查问题:1如果你公交车坐上坐着座位你旁边站了位老人(孕妇或抱小孩的人)你的选择是?A起身让座毫不犹豫B犹豫一下看看我前后有没人让如果没有再让座 C视而不见不让D不知道视情况而定

2如果你公交车坐上坐着座位离你较远站了位老人(孕妇或抱小孩的人)你的选择是? A起身将她扶到我的座位上B如果我有同伴一起让他叫一下我来让如果没有就算了。C视而不见D不知道是情况而定

3如果一辆车上一位老人(孕妇或抱小孩的人)站着没做而你坐着但是你没让你心里? A有愧疚感B没什么那么多人都不让关我什么事C有些生气D不知道是情况而定 对上述的回答你还想补充什么:------------

调查结果:所有被调查的人在第一个问题都选择了A

第二个问题上:75.6%A

12.3%B

2.1%C

10%D

但三个问题:94%D

3%A

1%C

0%D

结果分析:

对上述调查结果在下认为不够科学首先限于个人精力限制调查总量太小,其次跟现实情况不符欺辱说第二个问题情况,其实大多数人只是需要给让的人走到自己坐的座位附近时才会起身让座没,几个人会隔着老远就起身让座(只是说这种情况少并不是没有),不过从此次调查中我们可以欣慰的发现我们社会道德水平在提高,在地个问题上大家毫不犹豫地选了A,无论是否每次都能像选择题中选的那样去做,但我想只要去做有这样的想法就一定会有这样的行动而在第二个问题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其实大家更多的是B,而不是所选的出A,我可以理解大家选A的原因那是因为虽然生活中不那么做,但大家在内心深处还是认为应该这样做的,只是有想法还没把想法转换成行动。其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想要强盛想要富强,最基本的是道德水平的提高,是民族修养的上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连尊老都做不到就更别说强盛,富强!一个民族的根本性在于他的道德,一个国家的根本性在于人民的素质,国家想要强大,民族想要富强就需要道德来规范,没有道德再富裕也是空虚的,有道德的社会再穷人们也是充实的。所以道德水平还有待提高。

调查建议:

篇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__调查报告

为此,笔者以湖南省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样本院校,针对课程教学实效性展开调查研究,以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探寻到解决症结的之良方。

一关于现状的调查

1课程的教师队伍基本素质较好,受到学生肯定

根据座谈和问卷调查的情况显示,既使是在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的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里,从事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整体上基本素质较好,业务水平、政治素质、教学态度受到学生肯定。当问及课程教师的业务水平如何时,29%的学生认为老师业务水平很高,41%认为较有水平,21%认为还可以;当问及课程教师的政治素质如何时,42%的学生认为课程教师政治素质优秀,40%认为较优秀;而对于老师的教学态度,学生们也是给予广泛认可,有46%的学生认为课程教学老师教学态度非常认真,41%的学生认为较认真。

2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适合学生要求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问及学生“您认为课程教学的内容适合您的要求吗?”有75%的学生认为课程教学内容适合要求和较适合。有77%的学生认为大多数章节对自己有所帮助和启迪。有87%的学生认为学校目前的课程教学对自身思想政治水平提高很有帮助和较有帮助,有88%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加强自身法律素质培养很有帮助和较有帮助,同样有88%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自身道德修养很有帮助和较有帮助。在问及“您认为在高职院校里开设课程有意义吗?”有45%的学生认为很有意义,43%的学生认为较有意义。

3学生期待教学方法多样化创新

在关于教学方法的调查中,通过听课、访谈等形式的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演示为辅,每期一到两次的实践课的教学模式。而在对于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51%的学生认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法更适合该课程教学,另有32%的学生选择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问及“您认为哪些教学手段更适合课程教学”时,有34%的学生认为讨论式更适合该课程的教学,30%的学生认为教师启发式更适合,还有25%的学生倾向于实践式教学,另有23%的学生选择了案例式教学。当问及多媒体教学对本课程是否有必要时,85%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和较有必要。

4考核方式较为单一

根据对课程的考核方式的调查,发现该课程通常采用的考核方式是以闭卷考试为主,平时成绩为辅。而问及学生“您认为课程采取什么考核方法更好”时,选择开卷考试的占57%,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平时表现为主作为该课程考核方式的占17%,只有8%的学生选择闭卷考试和写文章的考核方法。虽然不排除学生存在畏难的学习心理,但面对学生的期待,实践中的该课程考核方式确实显得较为单一。

5教学水平仍需不断提高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问及学生“您认为学校目前的课程教学的效果如何?”有18%的学生认为课程教学效果很好,38%的学生认为效果较好,27%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还有17%的学生认为效果不是很好或是没有吸引力。这个调查结果不容乐观,说明有近50%的学生认为实践中的课程的教学效果一般,没有吸引力或不是很好。在实际听课和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任课教师对教学实效也不满意,认为自己备课细致,讲授认真,案例充分,学生的表现仍然差强人意。

二对于现状的反思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师资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的第一要素。在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课程的教师队伍基本素质较好,受到了学生的普遍肯定。另根据调查统计,该校担任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共16名,其中具有副高职称的教师6名,占37%,讲师7名,占43.8%,助讲3人,占18.7%,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6人,占37%,数据显示,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都较为合理。但要看到,与课程教学的实践要求相比,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如副高职称中,副教授只有两名,其余4名均为中专系列的高级讲师,教授更是空白,不少教师仍然是在吃“老本”。同时,根据对课程教学实效性的问卷调查,教学效果并不乐观,这种现实状况,使得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最主要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本身,教学内容丰富,涵盖了思想政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法律基础等诸多理论性知识,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理论、学识水平天然存在着较高要求。同时,该课程面向大学生承担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教育引导职责,责任重大,针对性强、时代感强,教师必须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与时俱进,丰富更新相关知识体系,贴近学生,深入社会,紧跟实践,牢牢掌握“第一手”素材,方能在课程教学中得心应手,适应动态发展的教学实践需要。

2拓展丰富教学内容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这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坚定一贯地坚持主导性;另一方面,要在坚持主导性的前提下提倡多样性,不断拓展丰富教学内容,避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教条化”和“抽象化”,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落到实处。如在爱国主义的教学中,可以拓展丰富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民族文化等知识,使爱国主义有根有源、言之有物。还可以充分挖掘本少数民族中爱国主义资源,增进亲近感,促使情由心生。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教学中,可以拓展丰富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使学生在了解自身,认识社会的基础上,自觉学会在公共生活中与人和谐相处。教学内容就好比各种食材,只有选材得当、食材精美,才能让学生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3多样化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多样化的系统。在问卷调查中,有51%的学生认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法更适合该课程教学,另有32%的学生选择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而在教学手段的调查中,34%的学生选择了讨论式,30%的学生选择教师启发式,还有25%的学生倾向于实践式教学,23%的学生选择了案例式教学。显然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不再乐意接受传统的“填鸭”或是“满堂灌”,而是更希望突出自我的主体地位,期待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喜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这种现状,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也是对新时期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4改进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是促进教师教、学生学,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法。只有选择正确的考核方式,才能反映实际,实现目标,完成任务。传统的考核拘泥于书本知识和内容的记忆与复述,对于形成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视而不见,并不是衡量学生德育优劣的好方法。更严重的是,学生可能为应付这样的考试而采取相应的“高效”的学习方法,重知识轻能力,重考试轻践行,与德育课程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主要是解决学生的思想观念问题,必须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一些内隐的素质发展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应该考虑过程性评价,重视质性评价,突出表现性评价,积极探索多元化评价。如何对学生的德育考核评价更全面、更客观,这是相关教育者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课题。

无论是在问卷调查中,还是在实践教学中,我们都发现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缺乏的问题。作为教育者,“教人先教己”,每一个相关教育者都必须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不断促进该课程的教学研究,切实提升本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尤其是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面对种种特殊因素,如教学条件相对较差(如多媒体教学课只占到总课时的19.3%,),少数民族学生众多(本次调查对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82%),教学资源倾向于专业课等等。我们更应该深入思考,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出适应教学条件需要,符合教学对象特点,具有自身教学特色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模式,维护好少数民族学生权益,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维护社会的稳定。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对劳动力的要求也日渐提高,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理应顺应发展趋势,充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将更多的新生劳动力有效转化为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具有较高法律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实用型技能人才,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马庆发.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素质教育的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1999.

[2]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学代会工作细则下一篇:三爱三节的演讲稿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