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动的诗抒情散文

2024-04-30

萌动的诗抒情散文(精选6篇)

篇1:萌动的诗抒情散文

一首萌动的诗散文

那一池荷,正在萌动。

去年夏天,它绽放了极致的美,它用清艳点燃了欣赏者的热情。到了秋季,人潮急退,它也迅速地隐没了。三月,风正暖,一池春水被风柔柔地漾起,泥里的荷苏醒了,萌动着对世界的眷恋。

你不是为了欣赏它的美而来,只是闲了,习惯来走走。找块有树荫的大石坐着。靠着树,任视线游离,眼前是这一池荷塘,不管你想不想看它,它的素容就像一张网一样网着你的视线。平凡的风景恰恰更能让人修心养性,当你无心搜索艳丽,无意追逐繁华,心向的,就是一份平静。

呆坐,会让一个人的目光慢慢变软。软绵绵的望着眼前的一切,那些生硬的、粗糙的、普通的事物都可能被你的目光软成一首柔美的诗。而那首诗,是自己的灵魂。此刻,在这三月的荷塘里,你像看到一首萌动的诗,正柔柔地在你面前摊开它的.情节……

如果绽放了,离凋谢就近了,这是多少人心中的感叹。而萌动,离凋谢很远。处在萌动状态的荷,让人联想最近的是满池绽放的美。所以萌动象征着希望,向往着美好。

荷的萌动,不急。看它,缓缓地,懒懒地,准备用三个月时间去酝酿一池美丽。那么随意地,在水面上铺几片薄嫩的荷叶,有的还卷着身子,把脸藏在皱折里。池边几支红灿灿的花探长身子,快要抵到荷叶的面,荷叶在静默中收容了它们的灿烂,却让欢喜沉于心底,一脸的波澜不惊。

不想与它们争艳,只想默默地萌动一种情愫,无需任何人看懂。

其实,它是在等待,等待那个最适合自己绽放的季节。它更是在享受,享受这个萌动的过程。

当你的热恋正在降温,走向冷淡时,你会突然想时光倒流,回到初见时,让芳心处在萌动状态,悄悄地暗藏喜悦,不急着表露,不急着绽放,将美隐在无言处。这世间很多感情都是在冷却后不再复生。只一次萌动,只一次热烈,就在冷淡中走向灭亡。所以,失去过的人都害怕了冷淡,介意了热烈。从此,只想一直坚持在一个萌动状态,不再追求那短暂的灿烂,让一段爱情永不开花。

当你拥有一份真挚的感情,经历过一次又一次平淡与热烈的交替。生生不息。无数次从近似死亡的冷淡中复燃。就像荷一样,一年复一年地循环着萌动——热烈——凋落的规律。你就会像荷一样从容地萌动,尽情地绽放,坦然于冷淡,从不绝望。

南方的三月,一路繁花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这悄然萌动的荷,连一个小小的花蕾也找不到的荷塘,有多少路过的人愿意停下脚步,细细品味它萌动的美感?大多数人都喜欢关注流露于表的美,而忽略暗藏的美,也没有多少人愿意体会等待的美。

三月的荷塘,是一池无言的隐约美,是一首萌动的诗。

风轻吹,水微漾。

泥与水之间,有一种情愫,正在萌动……

篇2:萌动的诗抒情散文

黄叶飘零,夜的风空降横河阴堤上。

苇笛管中吹出时间的歌声,冷冷地雾,

静静地下像双袖都挥去了尘土与白发

空虚的夜幕告诉我时间都哪里去了啊,

都到了横河冷月明镜花里?

从横店到广州,从横河望向滨江

一笔一画里你得拔山涉水,流水滑落夜的泪,

刻记了横槛的痕迹是一席赶往了另一席的流筵,

月阴总有园缺是时间距离了日子

仿佛感觉北风里在夜空理智被收缩。

扶彷徨、凝千堤,忆往昔、滑夜夕。

你的脚步悄悄走,

像触摸我的脊梁留下印痕,

今夜何煽情团圆月,

我的心何空空装载着你的心,

我的故乡,我的母亲茔?

但是你,日子一天天过去,

我的心呵你才漏面,

你不明白夜的纱幕夜像黑岩一般地黑,

也早不再摇曳人们去了的灼影?

明河星闪闪,光依稀万千开窗火;

时人何愁肠,看别乡船载我梦乡?

一煞的时光,抛下一道更深的黑暗,

不谙诗的月夜,今夜插不进了诗歌的.脚步

也不容下你忧伤谱写诗人的乡愁。

你的心灵我的梦魂呵,

人们永知道你唯有歌声才能与我共鸣。

可多么冷寂的夜啊,寂廖无人,凄神寒骨,

是我走在这寂寞黑暗的河堤上,

是个孤独的行人。

但我的心门总是开着的啊,

横河的阴堤上黄叶飘流,

你的梦魂不会像风梦一般地走过吧!

明月弄空影,夜夕泪接天。

篇3:抒情散文阅读教学谈

先者有言, 美的音乐要有音乐的耳朵。欣赏美的作品难道不要美的眼睛、美的心灵?眼睛用来对欣赏物的第一步照射, 深入的将是心领神会, 达到这个要求,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的广阔。

《石榴》在其他树木都不想争妍斗艳的五月却开起了花。

《牵牛花》的藤蔓无时不回旋向上, 有着惊人的“生之力”。

浙江名山“雁荡”接受建国后几十年的风’风雨雨, 奉献于人的“风姿”, 给人们带来长久的思索。人们熟悉的物, 熟悉的景, 经过作家深邃的思考, 发掘出一个个耐人咀嚼的意念。抒情散文往往借助景和物, 或含蓄、或清晰地表现文章的主旨, 而作者传递闪光的信息又恰是透过一个个由文字组成的画面。因此学习这类文章, 应努力把握作者的情感脉胳, 捕捉蕴含于画面的真正含义, 达到与作者共鸣的良好效果。

当然, 文学欣赏存有差异。同一作品, 不同经历、阅历会有令人惊奇的争辩。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 最终为众多读者喜爱。教师的任务, 是使学生经有音乐的耳朵, 对事物的美, 力求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所谓想象, 稍作抽绎, 应要求学生有相对的心灵感应, 以合拍于作品。抒情散文教学可以此为立足点之一, 把作品提供的内容化成一个画面, 使之映显在脑屏幕上, 然后从不同角度揣摩, 获得初步感知, 继而鸟瞰画面全景, 从整体构成的声色并俱的画景中扩大自己的思维, 联系已有的知识展开丰富的想象。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 让学生体味文中的艺术魅力是教学的主旨。教师循循善诱, 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然后产生画面。思维闸门打开后, 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 画中之景, 有静有动, 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这样教学, 收效良好。

自古以来, 人们对竹的吟诵不乏佳作。正如用“出污泥而不染”来咏莲那样, 颂竹常常离不开对它高风亮节的赞叹。如今, 我们看到的是莫干山的竹海, 摇撼于风雨中, 沐浴在金色里。这里我们先让学生以文字的表达为特写镜头, 看到那老竹, 那新竹, 那砍剩下的粗壮的竹桩, 那伸向蓝天的细柔的竹梢。

农家竹园伴随学生度过十几个春秋。挖笋、松土、砍竹、编竹、儿时的乐趣唤起了他们的想象。追思处在不同背景下的竹子, 品尝深藏画面的意味。教师摒弃按部就班的分析, 加以适当点拨, 学生便领会文章所揭示的自然界新陈代谢这一不可抗拒的规律。借景抒情, 晴雨竹图, 联系一定的社会内容, 对作者表现的新老两代交替的独特感受也完全领悟。可以说《竹》反映的思想前无古入, 因为历史赋予它崭新的内容, 作者又以严谨的思索产生出使人耳目一新的主题。普通的竹, 通过想象, 经过思考, 其竹情竹趣表现得别有风味。学习《竹》, 学生如呼吸了清新的空气, 对文章新颖的立意恍然大悟。‘赏析作品时, 大家深感作者想象的丰富。

打开思维的匣盖, 追索画面的立意, 学生一旦领悟到独辟蹊径的主题时, 不能不佩服作者的手法。学好这样的作品, 不仅增加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 更可贵的是导到思想上的启迪。长此以往, 人的精神世界必然更丰富, 情感也更趋高雅。学生通过学习, 提高了鉴赏与习作能力。一位学生在课外习作中, 以家乡的石板桥为对象, 提炼它的内在品格。普通的石桥, 每天迎送人们往返, 忍受一定负荷而默无声息。学生展开了想象。人们都把教师比作蜡烛、春蚕、园丁, 把教师比作沟通学生与知识的桥梁不是更有新意?这一比喻, 除想象细腻, 再一次说明想象的重要。成功的想象能孕育出清新的主题, 在抒情散文的阅读和写作中已十分明了。

篇4:抒情散文中直接和间接抒情的使用

关键词:抒情散文;写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67-01

抒情散文是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抒情的目的是倾吐情感,引人共鸣。文章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写人、写景、叙事、观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那如何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抒发情感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使用“直接抒情”

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达自己被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感情,叫直接抒情,一般称之为“直抒胸臆”。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别人不容易捉摸,自己也不是那容易表现的。一般而言,直接抒情要同具体的描述结合起来,还可以同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直接抒情的语言,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或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或是语言的色彩、间节、节奏、句型上富有特色。

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朱自清先生的四次“流泪”,均情动于衷,做到了寓情于理;使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层层铺垫,泪洒全篇,从正面有力地衬托了父亲的感人之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看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后,直述家庭的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回到徐州,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回到家中,又看到“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今不胜昔之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这是伤感的泪,伤丧亲之凄楚,感人世之多艰。面对此景,“我”热泪潸然是人之常情。如果不这样写.而是表现出一副铁石心肠,那反倒有悖情理。

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写父亲到车站为“我”送行,作者两次写到流泪。第一次是写父亲越过铁道为“我”买桔子而流泪。作为父亲,对已成年的儿子外出就学,尽管事忙,但仍挤出时间亲自送到车站,再三叮嘱,细心关照。为了给儿子买桔子,拖着肥胖的身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在爬月台时,看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了。此时此刻,怎能不使儿子感动呢?所以,“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是激动的泪,是“我”对父亲一片爱子之情无限感激的自然流露。

车站送行第二次写到流泪,是与父子分别时。父亲把送儿子的各个环节都安排好以后,又嘱咐儿子一番,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此次分别后,父子何时才能再相见?父亲的差使已经交卸,以后他赋闲的日子怎样度过?“我”思前想后,是“我”为父亲晚年生活境遇的不测而担心流出的泪。流泪自然,亲切感人。

最后一次写“我”流泪,是在文章结尾部分的补叙中。回想父亲奔波一生,晚年仍不得舒心,从来信中得知,他已年老多病,恐不久将别于人世。于是,“我”的眼中又闪出“晶莹的泪光”。这是思念的泪,思父亲之近况,念父亲之不幸,以泪代言,由情而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且与前几次流泪相互照应,起到了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作用。

总之,文章写“我”的四次流泪,均属情之所至。

二、使用“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文中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来抒发感情。它包括通过叙事抒情。这种抒情性叙述,侧重于以情叙事、融情于事。它可以写完整的事件,如朱自清的《背影》,也可以写事情的片断,如孙犁的《亡人逸事》。但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充溢于叙事的文字之中。通过写景抒情,作者的情感间接地附丽于山川名胜、自然景象之中,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景物的描绘,以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通过状物抒情,作者往往把外物当作感情的激发物和寄托物。感情是内因,外物是诱因,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综上所述,间接抒情包括以事件为媒介的缘事抒情,以景象为媒介的借景抒情和以物体为媒介的托物抒情。下面举详细例子说明。

例如胡适的《追悼志摩》一开头不是抒写作者的巨大悲痛,而是精妙不凡地引用了徐志摩最富盛名的诗《再别康桥》的最后一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家知道,志摩是死在“那淋漓的大雨里”,死在“那迷的大雾里”,死在飞机失事的“烈焰里”。

然而,当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打开这篇悼文,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风度潇洒、满怀柔情的青年,正用他那神奇的彩笔勾画出一个情意缠绵、凄婉低回的境界,以柔和轻盈的旋律吟唱着对康橋对生活如痴如梦般的依恋,为了不破坏这和谐统一,他“悄悄地”“轻轻地”离开,竟连一片云彩也舍不得带走!这是徐志摩生前为我们创造的意境,一个飘逸幽邃的境界。作者还没有抒写一个字,但作者内心的那种惨痛欲绝之情已跃然诗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篇5:青春的萌动散文

知道“周浚安”这个名字,最初也是因为他拍摄微电影《送菜》。宣汉电视台《天天说民生》栏目就此事作过报道,我在审片时看到了这个清瘦的年轻人。但要说真正的相识,还是在2015年春节过后。刚上班的时候,我在单位意外地见到了他。原来,正是他不俗的文采,打动了伯乐的慧眼,将他作为特殊人才,流动至县文化馆,又放到了现在的岗位上。后来,我经常读到他的一些作品,真正见识了这个年轻人扎实的文字功底。而这部《行走在单人床上》,则更让人刮目相看了,既体现了他无限的潜力,也宣示了他对文学的虔诚。

“一场家庭变故让农家男孩孙榆皓沦为纯正的草根,在乡村与城市的夹缝中,他经历了初恋的破碎与意外情感的逼压。诗作的意外发表,给他冰冷的青春带来了一抹亮色,收获清纯之恋的同时,创办文学报刊,参加歌唱比赛……”。一看故事梗概便能想见,这一切的萌动都是大巴山少年男女的真实写照,体现了这群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梦想。这也是周浚安的个人世界,这些来自校园生活的青春阳光,是他聚焦艺术的生命本源。在这部作品中,他的情感是丰富的,内心是庞大的,他面对青春的纠结,面对梦想的执着,是厚重而有力量的。我们好像又回到那个年代,跟着他重走了一回青春。

读《行走在单人床上》,我们始终感受到周浚安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那些滔滔不绝的文字,都是他对少男少女炽热的、像火焰一般明亮而温暖的感情。他的情感是真挚的,是纯洁的,是棱角分明的。虽然他勾勒出的爱恋画卷有时候像大山水墨画一样朦胧,但是他的情感始终无遮无掩,他始终敢爱敢恨。他敢于关注那个年代的育人环境,敢于揭示恢复高考前高中少男少女们那颗颗萌动的内心,俯视那时人们不敢正视的恋爱问题。例如,在第九回中描写柳菲菲的失踪就很独到,出人意料:“以往回去,菲菲总是在自己房间里看书做作业。然而这天晚上,菲菲房里却一点动静也没有。她进去开了灯,才看见里面空空的,连菲菲的书包也没在。她当时心里还在嘀咕,以为菲菲和榆皓谈恋爱把时间都搞忘了。哪知,在等到十一二点钟以后,菲菲却还是没有回来。”

在这部作品中,周浚安饱含深情,融叙事、抒情、感悟于一体,从人物刻画到优美的情节描写,都与他血肉相连的校园生活融为了一体。在叙述农家男孩孙榆皓沦为纯正的草根时,他有内心的倾述、有往事的追忆、有生活的沉思和忏悔,写得真切自然,如泣如诉。孙榆皓身上有着浓浓的乡村少年烙印,在初恋的破碎与意外情感的逼压下,诗作的意外发表,给他冰冷的青春带来了一抹亮色。他的形象,分明就是大巴山人“永不服输”的典型。透过那一行行文字,我们似乎也听到了周浚安源自心灵深处的呐喊。

总体来看,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来进行,周浚安创作最根本的、最共性的,就是他始终在以最朴素的文字解读和承载一个时期的历史、一个乡村男孩进城求学所经历的生命里程。在语言的提炼上,他更加讲究节制,突出内敛,充满余味。而这部《行走在单人床上》无论是故事的构思,还是人物肖像的把握,以及人物命运的安排,都恰到好处,展现了他厚实的生活底蕴和文字功底,让人读来欲罢不能,大有一气呵成之感。

这部作品尽管也是叙写校园生活的,却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一种风貌。他在描写人物之间的命运中袒露自己的情感,以毫不吝啬的笔墨述说着自卑与矛盾,而几经蹉跎,笔锋回转,大家又回到原点,也释放了自己多年的情感积郁。如此足见他的文字驾驭能力,通部作品显得是那么的纯真朦胧,朴素迷离,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

从当年的初次动笔,到其间的诗歌、散文、戏剧创作,再到眼前的这部长篇小说,周浚安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创作,不再受体裁的局限。在他看来,校园生活中的每一个鲜活的人物、每一件经历的事情,都可以用它们自身来书写。因而,他作品避开了语言和辞藻的华丽,褪去了浓妆艳抹,更注重站在一旁透视社会、感悟历史、体验生命。

篇6:优秀散文春意萌动

春萌,昭示新生;

固化,等于死亡。

否定,哲论高度,

前行,不朽的魂灵。

春潮涌动,山青、水绿、草茂和花艳,这是春萌带来的新生,让大地又迎来那不知多少踏青的人们。春风得意于万紫千红;春天真美,是人们的心情使然,是绽放在脸庞的娇矜。生命短暂的春花,就是人们抓紧踏青而会忘情的诱因。在这春天里可我没此心情,我在思考,这春萌之力不也在展示着一种哲论高度的否定吗?

于是我想到了花与果的深层关系,以及想到了人们对春的态度问题。因为你看那踏青的人们一般不会思考“这花能结果吗”的问题,这是因为在对春天的态度上主要是以欣赏为主调。

在同是赞美和享受的前提下,如果你非得要向人们说:注意一下花与果的另一层值得关注的问题,或者说又一层因果关系,即花与果的变数、果与花的依赖、花对果的牺牲精神、果对花的无情等等的时候。那人们往往会站在秋天的角度来说上一大通道理,诸如:果,是优胜劣汰的必然,花,必经这个残酷地洗礼;只有有了果,生命才能得到延续;花,只是好看,而要我非得赞美花不可,那只有结果的花才有价值等等。——提问者往往无语!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朵花,至于能不能结果,或者说结出甚麽样的果就很难说。对于生命的延续来说,当然是需要有果并是需要好果的。但纵观万物,能结果的花是并不多的,因为要结果是需要许多条件的。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想有一个好果,没有众花开那是绝对无望的!同时谁也说不清楚在众多的花中具有了结果条件的花是哪些花或哪一朵花。当生命得以延续了,并又去播种同时又开放出许多花来的时候,人们怎么大多去赞美(而这种赞美往往是以获得为冲动所为的)那些果,而曾开过的花往往就忘掉了,似乎当然也就更不会记住那些不结果的并曾经盛开过的花的呢?就算偶尔想起它们来甚至还会去鄙视那些不曾结果的花的呢?!

要知道,果对花地否定,是由众花的牺牲换来的;果与花的变数不等式,是众多的花开向较少的果的.演变而成的。花与果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生命延续中的一对一之道,也就是说并不能代表生命旅程中的全部平面和需求。当我们在说,因为大地有了许多许多的这些花才显得可爱的同时,还应该看到这种可爱还包含着对生命的延续中的牺牲精神的。许多时候,一个新生命的出现带有许多偶然性,而生命的旅程却有着它的必然性,就像果离不开花一样,更离不开“不等式”中所包蕴的花的牺牲精神一样。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生命,就像我们去赞美春天的花的同时还应该赞美她在孕育果的时候,并正在经受着演变的阵痛而无悔地凋谢。

上一篇:房租开票授权委托书下一篇:大胃王表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