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课教学反思

2024-05-06

常态课教学反思(精选8篇)

篇1:常态课教学反思

常态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教研组的听课轮到我了。自然,教研组长而已,你不是第一个,谁是第一个?有老师来听课,就像家里来了客人一般,自然要好好准备一下。在上这节课之前,在四班先是试讲了一下。本来四班是打算让学生们来进行复习的,但还是对自己不放心。讲了一下,果然发现课件制作的顺序有点问题,需要再次的进行调整一下。

开始上课是在上午的第二节。由于是常态课,就把常态课中的一些平常的做法拿了出来,先是对作业问题进行了点评,然后是对上一节课的复习提问。再就是进入学习新课的.环节。但是在开始的时候,没有设计上教学目标,这是一个存在疑问的地方。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式,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

本节课的学习中,特别注重增加了一些材料题的练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接触较多的材料题,增加对当时历史的认同感。通过出示材料,发现学生的思维还是比较的不错的。例如,本来我以为“阳光下的地盘”,学生会不知道是什么内容,结果,很多的学生回答上来了;再比如,“火星”值得是什么?本以为学生也难以回答的,结果,学生都顺利的回答上了。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看来学生的潜力,需要教师努力去挖掘,只要教师创设好的情境,就一定能够发挥出学生的最大潜力。另外,一个比较得得意的地方就是让很多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这也是我慢慢的在探索中得出的一个经验,就是一定要让很多的学生回答问题,这样,才能保持他们上课的专注力。总体感觉还算是比较的流畅、自如。再者,对于拓展的地方,自己也算是比较的不错,例如,讲到了中国参加一战及战后中国的窘境;对于意大利参加一战的的根本原因,也是探讨的很到位的。另外,学习本课的时候,对前后知识的联系,也是尽量的做到温故而知新。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飞机的发明者等等。

本节课,尚有遗憾之处,就是,练习的设计上,记得还有一些深刻的题目没有设计上。罗曼罗兰对一战的评价,一些文学家对一战的描述等。都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搜集整理。课堂气氛还是不够活跃,需要教师个人改进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当然,如果,从更高的标准来要求的话,就是对本节课的课堂设计上,基本上是按照课本内容平铺直叙的下来的,内容整合上基本没有。常态课的话还是可以的,如果进行评选的课,是需要作进一步的准备的。

常态课,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最基本形式,只有将常态课上好了,才能在以后的优质课评选中得心应手,遇到各种评比活动不至于手忙脚乱。

篇2:常态课教学反思

摘 要:总书记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了高屋建瓴的阐述,提出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展现新作为。其实教育教学也有其必然规律和运行路径,也应建设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新常态,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办人民满意教育。

关键词:常态课 教学新常态 建设策略

一、教学新常态的内涵

教学新常态就是要对传统教学进行全面的革新、优化、调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特别是对教学的理念、方法、评价机制等要重新整合,使教学体系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更好培养适应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字义来分析:“新”就是摒弃教学诟病,建立全新的教学气候;“常”就是建构符合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一般通用的运行规则;“态”就是教学运行的态势和模式。综上所述,教学新常态就是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尊重学生人格、顺乎学习规律的教学氛围和态势。

二、常态课概念的界定

火车再快也需要铁轨支持,飞机再好也需要引擎发动。建设教学新常态的着力点在课堂,在于上好常态课;夯实常态课,是建设教学新常态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和抓手。纵观教学实际和人才培养,常态课的回归已是教学的现实需要,也是教师们的普遍热望。那么什么是常态课呢?简而言之,常态课就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用心打造的朴实有效、自然生成的常态化课堂。不是作秀,不为展示,而是一以贯之、自始至终、善思善研、善做善成,达成“过程扎实、方法务实、效果真实”的教学常态化、长效化。

三、常态课的主要特点

1.真实,注重实际。教学过程要贴近学生学情,以发展学生的素养素质为目标,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认知水平、层次差别,真实展现教学过程,真实生成教学互动,真诚面对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与整体提高相结合,注重个体与梯度推进相结合。摒弃一切形式主义,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无病呻吟;不需要过度的渲染,不需要过于的雕琢,一切从实际出发。无论教案的生成还是课堂的互动,无论是学生的关注还是素养的培育,都要实事求是地根据学校的设施设备条件、师资水平、生源状况等开展常态化教学。我们要使整个课堂朴实无华又浑然天成,真实亲切又辉映灵动。

2.自然,注重规律。要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不能急功近利、加班加点;不能揠苗助长,题海加压。自然是常态课的重要指标,要改变师道尊严,摒弃严师威武,放下正襟面孔,这样教师教得自然顺畅,学生学得活泼自由;教学合作默契生动、行云流水、浑然天成。一位哲学家说:“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返璞归真、自然生成,这就是常态课构建的迫切要求,更是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

3.有效,注重实用。常态课的核心就是构建有效教学,杜绝无效和负效教学。包括教案的设计、课堂的铺展、教学的生成、学生的训练等,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认真推敲的。对教学无关紧要的、对学生发展无关紧要的,都要大刀阔斧地删除或者调整、优化;对学生成长和发展有利的,要扎实推进、稳步实施,以注重教学的实际效果。

四、常态课的基本原则

1.人本化。以人为本是常态课最重要的构建原则,离开人本教育的课堂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离开人本原则的教育就是昙花一现、断线风筝。要树立“成长比成绩更重要,成才比成功更重要”的理念,坚决杜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的过激思想。要更多基于人的培养、人的发展、人的进步;要从实际出发,把一个个学生培养成为精神坚强、人格完美,有担当、有情怀的好公民。从理念到行动都要转变,转强迫为引导,转灌输为交流,转高压为影响,转改造为改变,转被动为主动,转厌学为乐学。

2.快乐化。常态课就是要打造快乐课堂、快乐教育。营造快乐和谐自由的教学双边关系,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而不是把课堂演变成学生的潘多拉魔盒,变成师生对立甚至对抗的战场。非快乐课堂严重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严重制约学生的创造潜能,因为在高压紧张的氛围里,人的思想是禁锢的、压抑的。快乐是学生的追求,也是教育的法宝。保罗?弗莱雷说:“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在课堂气氛上要求轻松惬意、活泼自由;在师生教学关系上要求人格平等、尊重欣赏;在教学互动上要求合作共商、教学相长;在教育目标上要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里培养兴趣、乐于学习、激发潜能、提高素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旦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确立,学习就自然成为一种自觉。对学生来说,不求先知先觉,只需自知自觉,这样课堂就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学园、家园。

3.生活化。一位教育家说:“教育即生活。”“教育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教育必须是生活化的,这样的教育才有生命力,才接地气。常态课的建构要注重课堂的生活化,不能板着面孔说教,不能强压强扭地灌输,不能照本宣科地教授,而是要对课堂的整个设计进行把握,创造性地通过各种方法路径,使课堂生动起来,使教学灵动起来。常态课就是让课堂充满生活的激情,充满探索的神奇,流淌思考的浪花,绽放思维的彩虹;无论讨论、无论练习,抑或互动交流,抑或辨理求真,都洋溢着常态课的诗意,栖息着常态课的魅力。

五、常态课的建设策略

1.责任担当是前提。常态课并不是普通的课,不是平常的课,更应是教师负责任的课,是一以贯之的长期、经常、坚持的教学常态活动。构建常态课的首要条件就是教师的责任心,本着对学生负责、教育负责、事业负责的态度和胸怀,不花哨、不作秀、不哗众取宠、不华而不实,而是脚踏实地钻研教材,实事求是地设计教案,切实有效地开展教学。从流程到步骤,从教法到学法、从新授到练习,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细心操作、耐心调适,以最好的状态和热情,以最好的方法和经验,做新型课堂的缔造者,做教学文本的创作者,做学生成长的引路者,做服务教育的忠实者。

2.更新理念是关键。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要营造“倡导常态课,建设教学新常态”的舆论氛围,坚持实用、适用、有用的原则,认真建构每一节常态课。在常态课中,研究学情、钻研文本、提炼方法、拓宽思路、优化设计,牢固确立“教学常态化、方法最优化、效果最大化”的上课导向,杜绝浮躁、功利的形式,注重展示课堂的价值取向,上好常态课,为每一位学生缔造诗意、快乐、和谐的课堂,让学生的灵性自由飞翔,让学生的悟性豁然开朗。

3.创新评价是核心。评价是改进工作的有效手段,是推进教学的有力引擎;常态课的评价机制要与其他课型有所不同,常态课的评价首先要重时效性,重周期性,是一个动态科学的评价过程。常态课的评价不能仅限于一节课或两节课的评判,而在于一个周期内的分析和判断。其次,常态课的评价要重实用性、可操作性,常态课的核心要素就是实用,摒弃花架子、拧干表演水分,真实为每一位学生服务,助推每一位学生进步;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都要贴近学生实际,考虑学生的层次性、差异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其三,常态课评价重在学生的发展,要真正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把学生发展的情势、动态、生成,作为常态课最重要的评价指标,这正是常态课的核心价值所在。其四,常态课的评价重在借鉴和推广,常态课正因为是常态化的课堂,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体系,因此常态课有很大的推广和借鉴作用,有利于教师团队的专业化成长。

(作者单位:江西省石城县琴江中心小学)

篇3:常态课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优质化

新的课程标准中生物的教学目标由三部分构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三维目标在课程实施中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 通过相互渗透构成了生物课程总目标的完整结构体系。针对此, 我们要根据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 衡量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否做到:第一, 科学性:根据课程标准, 确定知识的重点、难点, 做到有据可依;第二, 选择性:结合课程内容, 选择、确定三维课程目标的重点, 做到有的放矢;第三, 渗透性: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渗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做到游刃有余。此外, 还应该讲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和谐性与整合性, 明确对各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 使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 以使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够掌握知识与技能, 又学会方法, 增加体验, 同时还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总之,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 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和模糊性, 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教学方式优质化

依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 教师可结合自身的特长和风格,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 通过各种方式的优化组合, 使常态课教学“优质化”。

(一) 精心设疑激发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的智力开发、能力的培养, 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 而是靠反复训练, 靠学生在语言活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的。设疑正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其各种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因为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较多地体现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上。因此,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结合教学内容, 通过精心设疑, 提供思维导向, 激励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欲望, 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另外, 也可以凭借插图、挂图、录音、录像等帮助学生进行联想、讨论、质疑, 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并要求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 结合教学内容, 运用恰当的词语, 进行准确的表述。需要强调的是, 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多角度、多方位设计有一定深度、广度和难度的问题, 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去感染学生, 使学生受到启迪, 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启发其深入思考。

(二) 丰富资源激起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 学习就有了驱动, 教学也就有了效果。所以, 教师在平时要有意识地搜集和收藏一些与生产生活有关的好素材, 在教学时根据所教学生的特点, 借助这些资料创设各种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 在学习有关生物科学史的知识时, 教师可审时度势地讲一些科学家的故事, 以触动学生的心灵;在课前提问中可通过猜谜语的形式, 以活跃课堂气氛;当学生由于听课犯困时, 可讲一个笑话, 唤醒他们沉睡的脑细胞;当所学知识比较难时, 可设计一个游戏,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 还可以开展一次演讲、一次辩论……只要我们善于发现, 勤于积累, 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得以提高, 学习兴趣就会大增, 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三) 适时幽默焕发活力

幽默是学生课堂注意力的“保护剂”, 是课堂传知解惑的“催化剂”, 是学生课堂思维的“润滑剂”。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难免会有感到枯燥、沉闷的时候, 这时学生的思维通常处于低潮, 如果继续传授知识, 教学效果肯定不佳。此时若来一点附加的插曲式幽默, 则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激活学生思维, 使其轻松、愉快地掌握所学知识。因此, 教师要重视幽默的运用。我们应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等方面去寻找契机, 恰当地把握好幽默艺术, 使课堂充满笑声和快乐, 使学生快乐学习、乐于学习。

(四) 辅助媒体化解疑难

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 尤其是课件在课堂中的使用, 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教学容量大增, 减少了教师的板书量, 节约了课堂中宝贵的时间。其中, 精彩的视频、精美的动漫, 化抽象为直观, 更让学生热情高涨, 学习劲头大增, 有利于突破难点, 达到教学目的。需要注意的是, 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 取材应贴近学生实际, 来源于学生生活, 具有“原生态”的特点, 以制成精简、精致、精美的课件, 为教学内容服务, 起到“辅助”的作用。

(五) 巧绘板画画活课堂

网络信息为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和空间,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也得到了发展, 但不是每堂课都能在多媒体环境下展开的。在没有多媒体或媒体出故障的情况下, 教师恰当地运用简笔画也能让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比如在讲授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实验时, 教师寥寥几笔便画出了一只胖胖可爱的实验小白鼠注射S型肺炎双球菌后, 跌跌撞撞倒下的模样, 让学生激动不已地急忙给教师“点赞”, 使原本生硬的课堂一下生动了起来,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实践表明, 不同的教学方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不同的。而不论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挖掘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有所获, 都能称之为最理想的常态课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夏邦青.对生物教学反思“热”的冷思考[J].中学生物教学, 2009 (4) .

[2]王洪宾, 张宝钗.浅谈高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中学生物教学, 2009 (5) .

篇4:常态课教学反思

关键词:高中历史;常态课;高效课堂;教学实践反思与体会

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各种形式的高效课堂也应运而生。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我们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也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我们高度的责任心和饱满的激情是上好每一节历史课的前提,我们的科学备课是上好历史课的基础,我们的有效提问是上好历史课的关键,同时课后的教学反思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本着高度的责任心,以新课改理念为出发点,注重实效,认真反思,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呈现给高中生一个和谐、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在新课标指导下构建高效课堂?又如何在“实”中求活创新呢?这都是我们必须面临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高中历史常态教学中教学行为的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但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的日常教学都是高效课堂呢?不尽然,目前我们历史日常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科学的教学行为,主要表现为:

1、把常态课上成了随意课。公开课是作秀课,是给别人看的,上不好对自己会有不好的影响,因此必须认真准备;而常态课没有那么多的压力,就不用那么认真准备了,因此随意性就很大。所以,我们日常课堂在教学中必须以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所有孩子,让高中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常态课决不是我们偷工减料的随意课。

2.把常态课上成演示课。新课标指出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开发和制作课堂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日常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以其信息量大、文图声像有机结合等特点被大部分教师所采用。但有的教师日常教学中刻意追求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顾教学内容是否需要,罗列了大量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占用了许多的课堂时间,结果整个课堂就在课件的演示中热热闹闹中度过了。3、把常态课上成活动课。我们日常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高中生的视野,培养高中生的实践能力。但在日常教学中,如果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的设置脱离了教学,而是单纯地活动,那么这些活动也会如同虚设,毫无意义。因此,再丰富的课堂活动,也离不开知识与能力这个基础,否则就会舍本求末。一节成功的常态课决不是简单的活动课。

二、高中历史常态课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1、教师高度的责任心和饱满的激情是上好常态课的前提。常态课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本人的积极性和觉悟性。我们必须以一种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节常态课。在上课前,我们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和选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我们必须以饱满的激情投入课堂教学,唤醒高中生的激情,达到师生情感的有效共鸣。在课堂以外,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的个人修养,提升自我的个人魅力。高中生喜欢你,才会喜欢上你的课,课堂教学才会成为高效课堂。因此,我们有高度的责任心,以高中生的发展为本,尊重高中生,关注高中生,真正为他们着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高中生的學习动机,促进高中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创新精神,进而促进高中生全面健康发展,以真正提高我们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的实效。

2、教师的认真备课是上好常态课的基础。一节高效课堂教学取决于有效的课前准备工作。常态课同样需要我们认真、有效准备。我们课前必须做好“有形”与“无形”两大方面的备课工作,“有形”也就是我们能看到的文本教案,“无形”是指我们自己知识体系的综合表现。我们上好一节课所做的准备,包括备好课标、备好教材、备好学生、备好教法学法和备好自己,力求在课前准备中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突出自己的特色,突出高中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

3、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是上好常态课的关键。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多边交流的有效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是靠我们的提问、高中生的答问、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来实现的。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使课堂教学有效运转,可以激发高中生积极思考、有效合作与交流,更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我们必须重视历史课堂上的提问设置,并要不断探究提问的艺术,最大程度地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我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立足高中生的实际,精心提炼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引导高中生不断辨析论证,最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提高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高中历史常态课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主阵地”和关键。我们作为新时期的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本着高度的责任心,以新课改理念为出发点,注重实效,认真反思,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呈现给高中生一个和谐、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

篇5:反思常态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打造高效课堂

1、以课堂的视角审视轻负高质:激起学习者上课期待,合理准确的课堂定位,形成明晰的课堂思路,寓教于乐的课堂过程,渗透基本的学习方法,营造互学的具体场景,事理交融的分析讲解

2、影响课堂质量的几个因素:学:缺乏学习动机,缺乏相关知识,缺乏学习技能,缺乏成就体验……教:缺乏合理内容,缺乏生动过程,缺乏明晰思路,缺乏课堂亮点,缺乏生活支撑,缺乏思维引导……

3、新课堂——新问题:(1)注重以往经验——新课理念落实不足;(2)注重教材学习——指导意见钻研不足;(3)注重分析教材——教学设计创造不足;(4)注重知识目标——能力情感激发不足;(5)注重引用素材——有效开发整合不足;(6)注重教师讲解——激发学生主体不足;(7)注重开放设计——有效归纳提炼不足;(8)注重媒体运用——简洁有效体现不足;(9)注重课件播放——精美板书运用不足;(10)注重进度追求——有效落实反馈不足

4、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余文森教授)

铁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种发展水平的思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也称现有发展区),第二种水平是最近发展水平(也称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强调指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从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讲,先学立足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旨在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这是先学后教的心理学依据。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必须依靠教师或同学的帮助、点拨、启发、引导才能解决。

铁律二:先教后学——以教导学。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处于依靠教师的阶段),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这条铁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先教后学的本质就是把教转化为学,具体来说,也就是把教师的教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我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不在于老师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数学家或文学家,而是老师能给学生以启蒙教育,教他们学会思考问题,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思维去学习,终身去学习。

——温家宝

2009年01月05日

铁律三:温故而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一切教学都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温故知新的本质是化难为易,由于变简单了,学生就能学会,而学会了,学生便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样,学习就能进入良性循环的机制:学会—兴趣—愿学—学会……相反,如果学生读不懂、学不会,就会越来越没兴趣,这样学习就进入了恶性循环:学不会—没兴趣—不愿学—学不会……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提出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5、高效教学模式的一般特征:模式简洁,策略实在;先学后教,顺学而导;教学民主,注重互动;当堂训练,及时反馈

新课堂——新要求:(1)三维目标统一,构建生本课堂;(2)贯彻指导意见,强化有效取舍;(3)实施先学后教,强调顺学而导;(4)关注生活话题,遵循认知规律;(5)情境问题引导,适度互动探究;(6)提倡多元思维,鼓励独立思考;(7)落实当堂训练,强化课堂反馈;(8)归纳演绎结合,逻辑思路顺畅;(9)课件简洁有效,板书美观实用;(10)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科情感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新课教学模式:①“基础检查,情境导入”:5分钟以内,一般以提问、默写、解题竞赛的形式进行检查;以切合本课主题的生活和时政热点材料(话题)来创设情境,重在引出课题;② “展示目标,自主学习”:5分钟左右,教师出示根据《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及《省高考考试说明》及教材精心设计的思考题和根据情境材料创设的问题(目标问题化!),让学生看书、思考、讨论;③ “互动探究,解决问题”:25分钟左右,简单问题通过学生回答直接解决,重点主干知识和难点知识通过引入互动探究(包括理论、观点本身的探究和情境探究——即“情境——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反馈小结”,根据需要围绕1--2个中心话题设计探究

1、探究2…,在探究过程中,老师注意点拨、引导、归纳、提升)和老师的讲授解决;④ “课堂小结,总结知识”:5分钟左右,老师指导学生对本节课基础知识进行总结,形成知识结构,并让学生把知识结构记在教科书相应位置上,在书本上做好记号并巩固;或直接让学生讲一讲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平时多让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再让学生花1—2分钟把主干知识记下去。⑤ “当堂训练,提升能力”:5分钟左右,根据《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及《省高考考试说明》要求和新课程高考命题规律围绕教材主干知识精心选编3道左右选择题或1道热点材料主观题进行当堂训练,并当堂反馈。

淳中郭冬凤《货币的基本职能》课堂点评:优点:①素质优良,讲功不错;②教法传统,演绎为主;③讲练结合,提升实效。建议:①贯彻指导意见,强化有效取舍;②落实先学后教,强化顺学而导;③归纳演绎结合,设计精致板书

余晓峰《货币的本质》课堂点评:优点:①课堂思路清晰,教学语言生动;②点拨引导合理,课堂落点明确;③适度互动探究,突破教学难点;建议:①贯彻指导意见,强化有效取舍;②课件简洁有效,提升思维层次;③运用图表比较,突破教学难点

章晓军《唯物论的整合运用》课堂点评:优点:①注重知识整合,微观敲打到位;②注重规律总结,方法思路明确;③知识解剖细致,课堂层次清楚。建议:①注重话题引领,转变教学方式;②落实先学后教,打造生本课堂

严小莲《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课堂点评:优点:①生活意境贯穿,教学方式合理;②过程思路清晰,注重方法指导;③注重课堂精练,落实当堂反馈:建议:①课件再优化;②理念再落实;③材料再整合

方玉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课堂点评:优点:①时政评析演讲,提升分析能力:②情境问题探究,凸显能力立课;③点拨引导合理,注重写的训练。建议:①落实先学后教,强化顺学而导 ②适度互动探究,提升总体效率

余日成《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点评:优点:①教师素质优良,课堂精神饱满;②注重习惯培养,学生预习较好;③引入情景探究,突出能力培养。建议:①贯彻指导意见,强化有效取舍;②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③适度情景探究,提升课堂效率

唐华英《公司的经营》课堂点评:优点:①视频欣赏,重在体验,意在引课;②自读教材,重在自主,意在铺垫;③概念解读,重在关键,意在深刻。建议:①贯彻指导意见,强化有效取舍;②引入生活话题,加深学生理解;③运用结构板书,促进知识掌握

王兵《公司的经营》课堂点评:优点:①遵循指导意见,内容取舍合理;②知识解读到位,凸显教师功底;③运用结构板书,促进知识掌握;建议:①落实课前预习,强化课堂铺垫;②引入生活话题,还要精当分析;③注意课堂细节,打造完美课堂

胡卫军《用对 立统一观点看问题》课堂点评:优点:①利用教材资源,促进知识理解;②注重知识讲解,过程思路清晰;③引用格言警句,展示哲学价值。建议:①强化学生主体,鼓励独立思考;②精选教学素材,更要整合运用;③重视课堂过渡,设计精美板书

王建军《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课堂点评:优点:①运用生活话题,促进知识巩固;②运用格言警句,促进知识理解;③运用表格填空,促进知识掌握。建议:①贯彻指导意见,强化有效取舍;②强化学生主体,鼓励独立思考;③重视课堂语言,落实当堂训练

汾中方成贵《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课堂点评。优点:①注重理念落实,构建生活课堂;②注重课堂小结,构建知识体系;③注重课堂训练,提升课堂实效。建议:①贯彻指导意见,强化有效取舍;②加强习惯培养,落实先学后教;③运用结构板书,促进知识掌握

陈新忠《市场配置资源》课堂点评。优点:①目标引导,自主学习;②师生互动,以本为本;③当堂训练,不准看书。建议:①注重习惯培养,全面提高质量;②遵循认知规律,引入话题探究;③注重知识教学,落实教师主导

唐升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课堂点评。优点:①重视知识检查,夯实学科基础;②用好教材资源,注重知识解读; ③重视课堂小结,运用结构板书。建议:①注重习惯培养,全面提高质量;②引入热门话题,加强知识理解;③媒体辅助教学,提升课堂效率

倪富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课堂点评。优点:①注重知识检查,课堂扎实有效; ②注重新课理念,构建生活课堂;③注重讲练结合,落实学法指导。建议:①遵循认知规律,合理处理教材;②注重材料整合,构建集约课堂;③注重点拨引导,观材互融互动

项红卫《传统文化的继承 》课堂点评。优点:①落实三维目标,构建生本课堂;②重视结构引领,落实自主学习;③引入生活话题,落实合作探究。建议:①遵循指导意见,合理处理教材;②注重材料整合,构建集约课堂;③注重话题选择,降低探究难度

威中徐翠迪《走进文化生活》课堂点评。优点:①注重基础检查,主线清晰合理;②注重话题探究,凸显能力立课;③注重答案展示,凸显关键词语。建议:①遵循认知规律,准确定位课堂;②构建知识网络,注重知识解读;③用好一本资料,落实系统训练

王宝英《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课堂点评。优点:①考点引导,落实自主学习;②情境探究,突出主干知识;③方法指导,突破辨析题型。建议:①导入简洁有效,复习全面有度;②展示规范答案,注重细节刻画;③运用结构板书,促进知识掌握

方婷红《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课堂点评。优点:①落实新课理念,转变教学方式;②落实知识检查,强化当堂掌握;③落实当堂训练,过程扎实有效。建议:①准确定位课堂,构建实效课堂;②强化结构意识,注重知识解读;③用好一本作业,训练系统扎实

杨海家《政治生活第五课》课堂点评。优点:①热门话题导入,激发复习兴趣;②展示学习目标,落实自主学习;③运用易混判断,加深知识掌握。建议:①减化课堂程序,打造实效课堂;②遵循指导意见,强化有效取舍;③构建知识体系,注重知识解读

篇6:课堂教学创新常态课比武方案

指导思想

以“县教学创新行动实施意见”为指导,紧紧围绕“教学创新”主题,以“优化教学模式”为重点,以常态课比武为手段,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活动方式、要求及安排

一、常态课比武活动一般安排在期中检测后或期末检测前。

二、活动前将全街道各科教师按40周岁以下、40——50周岁、60岁以下分为三个年龄组分别比赛。

三、常态课比武活动形式分分散活动与集中活动。分散活动由各校组织落实,可与其他学校联合开展活动;中心校对各校分散活动进行抽查。“常态课”集中比武活动(40周岁以下、40—50周岁)由中心校组织,采取临时通知形式,一般提前一天通知。

四、“常态课”比武内容随教学进度确定。

五、比武时,由中心校组织各校教务主任或校长,按编号从相应年龄段教师中抽签决定选手。(优质课比武由学校推荐)

六、“常态课”集中比武活动成绩(每次每名选手满分100分),二次转化计入学校教学工作评估。

七、每次“常态课”集中比武评委为各小学校长或教务主任,届时以通知为准。

八、每次“常态课”集中比武选手,一等奖获得者,发放奖品(60元左右)及证书,并在《金阳中心学校中小学教职工综合考核评估方案》中奖励3分;二等奖获得者只发证书,并在《金阳中心学校教科研成绩核算办法》中奖励3分。

九、各校要以落实“高效常态课”为主,制定活动方案,开展评比、评价活动,并建立“常态课比武”活动档案。各学校要采取不同形式强化教师常态教学,督促教师形成体现新教学理念的个人教学特色、教学模式、教学风格,优化每一节课堂教学效果。

十、中心校不定期不定时采取推门听课(课前10分钟抽签确定被听课人)方式,对各校“常态课教学”按年龄分组评价,每学期1-2次,每次1-2节。成绩计入学校办学水平评价。

十一、开展常态课研讨活动;开展“课后反思”征文评比活动。

金阳中心学校

篇7:小学语文常态课三种模式教学探究

郜家店小学

2010-3-1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文中,主要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下面就精读课文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及略读课文三种模式的教学流程做一探究。

精读课课时的分配:一篇精读课文的教学要分成一课时或二到三课时,人们习惯的把初读文本,识字学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的教学称为第一课时;把读懂课文,品词析句,体会情感,领悟表达称为第二课时或第三课时。(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优美的文章可用一课时完成;篇幅较长又难懂的课文可用二至三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但原则上以两课时为主)。)正确划分课时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制定学习内容,确定恰当的、合适的学习任务,是上好小学语文精读课的关键。

各年段精读课的教学重点: 低年段:字词教学是重点,应该尽可能多的识字,规范的书写应知应会的字。中年段:在低年级字词教学的基础上,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句段的学习上,中年级的识字是为阅读做基础的。

高年段:重点是篇章教学,字、词、句、段是学习篇章的基础,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要贯穿学习的始终。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教学模式: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随文识字,整体感知 研读文本,品味感悟 指导写字,验收总结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导入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间接导入,二是直接导入。间接导入,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提出本节学习目标要求。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譬如,利用课文插图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疑问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等等。前六种导入法其导入和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游戏导入法可以和教学内容无关,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直接导入,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也可让学生读课题)提出本节学习目标要求,学习新课。

说明:

1、教学中采用哪种导入方式,要结合不同年段及教学内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2、低年段教学目标可直接提出;中高年段可直接提出或以小黑板等多种教学手段出示。

3、导入前可进行相应的教学反馈。如:交流预习情况,听写生字等。

(二)、随文识字,整体感知

由随文识字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有以下几个环节:

1、读课文,圈画生字,指导学生识字。

此环节首先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初读课文,找出或圈画本课的生字、新词。然后通过自主或同桌小组合作,通过借助拼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正确认读生字新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还要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等。最后教师检查反馈学生识字情况,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如:

低年级:

1、运用卡片、小黑板或课件等带音节读,2、、去音节读,注意纠正字音,如平翘舌。

3、学生互读,4、出示卡片读(或学生互用卡片读),组词、扩词。中间要穿插识字方法,新教材识字量大,根据语文课标要求“多认少写,认写分开”的特点,识字方法可以扩展为如熟字加偏旁,减一减,换一换,形声字,谜语,故事识字,利用姓氏识字,利用实物识字等。但教师要发挥主体作用,一定要有度,不要面面俱到。

中年级:

1、运用卡片、小黑板或课件等认读生字,组词、扩词。

2、理解词义,3、检查句子,学生读带生字、生词的句子。

高年级:教师可直接检测生字、词,理解词义。可采用学生汇报的形式,要体现通过课前预习及课上我学会了什么?一定要体现学生的预习和自主活动,生生之间可以有质疑,有评价。

2、再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

此环节要体现出“过程性和指导性”地有机结合,教师在检查学生读书时不能停留在学生读完全文后纠正“字音对错和通顺不通顺”上,应让学生按自然段去读,或根据不同年段、不同内容带着问题去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应注意倾听读者的读书情况,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子教师要通过范读指导学生将句子读通顺流利。低年级在此环节主要是教师指导读文,运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把短文读通顺,读流利。要有范读,要有评价,可以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对部分短小的课文反复朗读吟诵能达到背诵的程度。

3、课堂反馈,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

此环节主要是验证学生读书的效果。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谈及收获,反馈问题,敢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中、高年级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汇报老师读文前提出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学生汇报收获时,中年级可以交流对词句的理解及方法,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高年级可交流对词句的正确理解,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

说明:

1、以上三个环节可以进行整体教学,即,读书——识字——感知内容一体化,不要油水分离,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文识字随文感知内容。

2、低年级暂不安排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进入中高年级后,对前两项要求主要通过课前预习及课堂反馈予以落实。

3、每篇课文都配有适量的插图,在读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图文对照,以便更好的理解、感悟文本的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文本,品味感悟。

此环节目的是在学生初读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一两个非重点段落,或课文的前一部分,分析段落,进一步研读语言文字,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减轻第二课时的压力。

对要解决的段落教师要采用读中感悟的教学形式,一段一段带着问题朗读,问题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对话交流式,或利用小黑板、课件等教学手段。学生可采用自主探究,小组交流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进行汇报,集体交流,教师释疑,进行评价。

教师适时进行朗读指导,要指导学生读出感情,使学生品读语言文字,体验思想情感,积累语言材料。根据文本和年级特点,将轻声读、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读、速读、略读、中年级以上默读、高年级浏览等读的不同方式分散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让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将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师生领读、范读等读的不同形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如好的句段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背诵。

说明:在低年级教学中不必突出重点段落的学习,也不要安排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让学生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四)、指导写字,验收总结。

低年级:先认读,再组词,后写字。写之前要让学生先观察生字的形体或教师提醒写字时应注意什么。教师要指导一个写一个,学生要会评价,同时注意字的音、形,二年级可适当的理解字义。如果课文要求写的字多可分配到第二课时去写。

中年级:先认读,再指导一两个难写的字来写,其他的可照着教师来写。高年级:可以不用指导写字。学生写字要带词,照样子抄句子。写字之后要进行当堂检测。根据不同的年段或不同的课文,检测的内容也不同,可以是听写生字、生词,组词,造句、抄句子等,也可以是背诵或朗读等。根据实际布置适当的作业,最后要做好归纳总结。可以让学生谈谈收获,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梳理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模式:

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合作探究,解读文本 积累运用,练习验收 规纳总结,课外延伸。

(一)、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导入主要是起到一个承接上课连接下课的过渡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环节:

1、复习:课前听写字词,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2、明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提出教学目标要求。

(二)、合作探究,解读文本

此环节是第一课时第三步流程“研读文本,品味感悟”继续和补充,解读课文余下的段落。其方法同上大同小异,研读过程中可结合课后阅读题,抓重点字、词句、段,联系上下文进行课文的理解,加强文章的朗读指导。

(三)、积累运用,练习验收

课文整体分析结束后,可以进行一下积累,目的是梳理学习内容,进一步明确课文的主旨。可以有感情朗读全文;背诵课文要求的段落;读或背自己喜欢的的句子或段落。

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及各年级段的特点灵活安排写字练习、读写结合的片段练习、课后部分习题、练习册习题以及教师搜集的习题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检测内容以字词为主。

(四)、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对整篇文章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明确优点,提出努力方向。布置作业后,可根据实际布置一个实践性活动,向课外延伸(譬如,小练笔,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收集和教学内容有关其他阅读材料等)。

略读课文教学流程的探讨

郜家店小学

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教师只重视精读课文的教学,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甚少,因而不能很好地把握它的特点。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两种倾向,要么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要么就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大家都知道修订后的教材,略读课文的篇目大幅度增加,每一单元一般有1——2篇。

三、四年级的教材,32篇课文中有15篇略读,约占总数的44%;

五、六年级28篇课文有14篇略读课文,则是五五分成,精读、略读各占50%。略读课文作为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应该忽视。精读课文的教学固然是基础、是关键,略读课文是学生独立进行阅读的范文,是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应用于阅读实践的最好素材。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略读课文的学习。那么,略读课文怎么教?一节课40分钟,什么可以略,什么不可以略?然而,“精”、“略”到底怎么样分?下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略读与精读课的区别(一)从内容上区别

1.精读课有识字和写字任务,略读课只有识字任务。

2.精读课有课后导思、导学、导练的练习题。略读课没有练习题,但在课前有一段提示语,提示了略读课的学习要求和方法。

3.随着年段增高精读课文数量在减少,略课文数量增多。

(二)从课时分配上区别

精读课需两至三课时完成,略读课只需一课时。

(三)从教学方法上区别 1.识字方面的区别

精度课的识字要在教师指导下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新词,高年段还要括词,理解词义,对难写的生字教师还要指导写字。略读课的识字是在学生运用了精读课文的识字方法后,采用学生自学完成,教师直接作以检查,时间分配上明显少于精读课的识字时间,只对多音字、难读准的字稍加指导。2.阅读方面的区别

精读课要通过自由朗读、轻声读、范读、集体读、分组读、领读、男女生对度、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中年级还要增加默读、高年级还要有浏览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要读懂课文,有所感悟,要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还要重视结合课后的练习题进行朗读、背诵、积累、体会思想感情,要抓住关键词语或段落带动全文理解,感受句子表达的情感效果及段落表达的效果体会用词的准确、体会观察细致和表达生动的写作手法;还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如中年级默读方法的指导,要求不出声、不指读,不动嘴唇的基础上加快默读的速度,还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再如高年段的浏览要指导学生在浏览中有一个重要目的,即根据需要收集信息,根据需要快速的看。可以先看标题,再看正文,可以一目十行的读,与需要无关的略去不看,相关的要比较认真的看,并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最终为我所用。

略读课教学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一般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要求。二是从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二、略读课文教学主要教学目标

1、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尤其要进行略读能力的训练,读懂文章的大意。略读课上,要更注重略读方法的运用,如,默读、浏览、跳读等,训练学生快速默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速度,当然也不排斥精读方法的融合运用。

2、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略读课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与交流,当然,也应很好地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3、加强课内外联系,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同时,要根据单元主题及课文的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总之,略读课文是学生独立进行阅读的范文,是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应用于阅读实践的最好素材。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略读课文的学习。

三、略读课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三)自读自悟

(四)交流探讨

(五)扩展积累

(一)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1.激情导入2.板书课题3.交代或师生共同制定目标(单元主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学生初读课文(可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1.自学生字新词:主要要求学生运用精度课上的识字方法,学生自主学生字、生词,同时画出不理解的词,然后学生自读生字或同桌互读生字,目的是读准字音。学生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或同桌互助自主理解新词。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教师直接检查生字,要求不能像精读课上的多种识字方法,只对多音字、难读准的字做以适当强调。因学生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自主理解了新词,检查时如果课文较难理解,可先采用学生汇报理解的新词,再提出不理解的词,然后师生共同解决;如果课文较浅显,学生通过自学就能解决,可让学生直接提问不理解的词,师生共同解决,如果学生没有不理解的,教师也应提出两三个左右重点词来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三)自读自悟1.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2.指名或全体默读“阅读提示”,明确“阅读提示”的内容、阅读方法、重点等,明确怎样学3.根据“阅读提示”内容(一般前两个问题,后一个问题一般是拓展积累内容)放手让学生按照学习精读课文的方法和步骤充分自主读文解决,可提示阅读方法,如中高年段的默读、浏览、跳读等,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同时让学生把阅读中的收获,把感兴趣的或最感动的地方和遇到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批注或勾画,并在小组内或同桌交流。

(四)交流探讨

1.小组内交流:重在交流自读自悟中遇到的问题和对阅读提示问题的理解。2.教师引导下的班内交流:(1)汇报阅读提示内的问题(一般前两个问题)。(2)汇报小组内最想研究的问题和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梳理、归纳、理解,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理解不失时机的做适当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法的朗读,如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有感情朗读、轻声读、默读、浏览、范读等,有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用跳读的方法。重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同时选择一两个精彩语段做为例子进行重点剖析,要以少胜多,择其精华实施教学。这一环节要体现学生自主地、自由地阅读,重在运用阅读技能,享受阅读乐趣。尽量少采用齐读,如用齐读也只能在某句话或某段中运用。

(五)扩展积累 根据课文的特点,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延伸使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拓展积累的内容要根据语文特点灵活安排,可结合本课或结合本单元主题。如(1)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熟读成诵,丰富学生的语言。(2)可以让学生写一写学习的感受和收获,深化学生的认识。(3)可以补充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文章进行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能读书的能力。(4)可以充分挖掘课文的含金量,让学生效仿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小练笔。这样可以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作文水平。(5)可以就课文的某些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等。(6)可以体现搜集资料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如五年级下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中,阅读提示中最后一个问题:有条件的可以收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把知道的讲给学生听。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会学生学习的本领。

良好的习惯是形成自学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在细读、勾划、查找数据、使用工具书、记笔记、写心得、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等方面下功夫。同时在精读课文的学习中注意相关学习方法的指导。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略读课文的“自读自悟”才能落实得扎实有效,才能逐步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境界。

2、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发挥得当。

“以学生为主体”是目前教育界喊得最响的口号,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的今天,教师的“导”和“教”显得更为重要。教师“教”什么?一是教学生受原有经验的局限而不能充分理解的内容;二是教全班同学经过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什么时候“导”?导在学生“举步维艰”时,导在学生“一知半解”时,导在学生“欲说无言”时。总之,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要善于运用教学的“点金之术”,让学生的智慧火花不断迸发,尽显其个性、灵性。

3、流程中五个环节的教学时间、教学环节要灵活安排

篇8:常态课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推进, 课堂教学改革方兴未艾, 各种形式的公开课也应运而生, 诸如示范课、观摩课、试验课、研究课, 等等。这些公开课, 除了少数教师作秀外, 应该说大部分是优质课, 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对新课标的施行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但是多数教师对公开课的感觉往往是:听课时激动, 教学中难用, 真如摆设的花瓶, 好看而不中用。笔者认为, 即使是精彩的公开课, 对课堂教学的示范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因为它与平时的课堂教学有较远的距离。下面对公开课与常态课作全方位比较。

1. 重视的程度不同

公开课是上给别人看的, 上不好会影响自己的声誉与形象, 得认真准备, 而常态课没有老师听课, 就不那么精心准备了, 随意性较大。为什么有的教师公开课能上得很好, 而常态课却令学生不满意, 任教的班级成绩平平?主要原因就是重视程度不同。

2. 教材的选择不同

公开课可选择比较好教的教材, 而常态课篇篇要教, 别无选择。公开课的教学内容是精选的美味佳肴, 吃起来爽口;常态课的教学内容是家常便饭, 有味无味都得吃。

3. 教学的对象不同

公开课可选择基础好的班级教, 而常态课只能上自己任教的班级。

4. 执教的教师不同

公开课可选具有教学艺术的教师主演, 而常态课生、旦、净、末、丑, 人人都登场。

5. 备课的时间不同

公开课备课时间一般都较长, 有的提前一两个月就开始准备, 而常态课大多是提前一两天备课, 备课时间不充足。

6. 资料课件准备不同

公开课由于准备时间充足, 可以从容查找教学资料, 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 充分整合课堂教学资源。而常态课备课时间短, 资料和课件准备不充分, 大多情形是一支粉笔一本书。

7. 教案的设计不同

公开课教案写好后在正式开课之前先试上, 然后请专家评议, 反复修改, 不断完善。常态课很少反复修改教案, 更不可能先试上, 只有“现场直播”, 没有“演前彩排”。

8. 教学的效果不同

公开课由于精心准备, 合力打造, 教师上课底气十足, 教得生动活泼, 学生听课精神投入, 学得积极主动, 教学效果显著。

9. 课后的评议不同

公开课上完后一般都要组织评课, 甚至还有权威专家的评价指导。常态课上完后一般没有“旁白”, 只有“独白”。

1 0. 上课的频度不同

公开课是“每月三六九”, “逢场作戏”。常态课是“每周天天有”, “暗无天日”。

从以上相互比照可以看出, 常态课与公开课有很大的差异。二者的差异性, 也就决定了公开课对常态课没有较大的示范性效能。难怪教师们说, “公开课, 想说爱你不容易。”大家都知道, 教师天天上课, 不可能堂堂都当公开课, 要提高教学质量, 单靠上几节公开课是不能奏效的。只有立足常态课, 提高常态课的教学效率, 达到常态课教学效率最大化, 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因此, 构建提高常态课教学效率的机制和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二、上好常态课的基本理念和重要措施

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必须以抓常态下课堂教学质量为着力点, 推进“主体性”教学模式,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 提升教师思想境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上好课的决定因素在于教师, 在于教师的思想境界, 职业道德。教是师之职, 育是师之责, 德是师之魂。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灵魂工程师首先要塑造好自己的灵魂, 然后才能塑造好学生的灵魂。因此, 加强师德修养显得格外重要。

提升教师的思想境界不是一句空话, 它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首先, 整个社会要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各级政府要采取措施大力提升教师的政治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 物质决定精神, 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提高了, 教师的思想境界也将会随之提高。其次, 学校领导要尊重教师的人格, 要尊重教师的劳动, 千方百计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运用多种激励机制, 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建立教师师德考评制度和师德档案, 组织师德教育活动, 评选和表彰师德标兵。

作为担负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本身, 要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不迷失自我, 应该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锻铸自己的灵魂, 塑造自己的形象, 认识教师的使命, 爱岗敬业, 勤奋工作。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 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认真研究新课程, 努力践行新课程, 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实现教学方法创新, 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作用, 在教学中彰显个人独特的教学风采。

2. 聚合同行群体智慧

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只靠单枪匹马是不行的, 要发扬团队精神, 聚合群体智慧。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是发挥群体智慧的重要组织形式。

教研组重点负责讨论拟定学科教学计划, 检查教学计划按序时进度的完成情况。组织全体教师专业学习, 业务进修, 组织听课评课, 组织各种竞赛, 通过搭建教学教研平台, 大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

同学科备课组集体备课是发挥群体智慧的重要保证。搞好集体备课, 备课组长是第一责任人, 要抓细抓实集体备课的各个环节, 切实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组内人员既要明确分工, 又要相互合作, 一人主备, 全组评议, 共同制订最佳教学方案。集体备课要做到“六备” (备大纲、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备学法、备考法) 、“四统一” (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作业设计)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个人再进行二次备课。二次备课时再细化教学目标, 根据本班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特点设计教学方法, 凸显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和特色。

聚合群体智慧的另一重要措施是老中青结队帮扶。老教师知识功底深厚, 教学经验丰富;中年教师年富力强, 工作能干;青年教师教学理念前卫, 有创新精神。老中青三结合, 形成知识结构合理、教学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 有利于以老带新, 以新促老, 互帮互学, 共同提高。

3.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要提高常态课的教学效率, 必须把学生摆在学习的主体位置,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 只关注知识的传授, 不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教学中重教书轻育人, 重认知轻情感, 重理论轻实践, 重结论轻过程。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 教师要转换角色, 从传统的传授者和管理者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为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搭建平台。学生要转变学习方式, 变被动性为主动性, 变依赖性为独立性, 变单一性为合作性, 变机械性为创造性。张扬学习个性, 提升探究能力, 乐学会学, 让知识与生命共生。

传统的常态课教学往往是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 学生昏昏欲睡气氛闷, 课堂教学改革后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把自主变成“自流”。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 没有要求, 没有指导, 没有检查。有的教师甚至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定, 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 合作伙伴由学生自己挑, 这是典型的自流, 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教师要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 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经验, 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4. 强化课堂教学管理

为了保证上好常态课, 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强化课堂教学管理。

第一, 校级领导成员每人要任教一门课程, 分工参加一个学科教研组的教研活动, 深入教学第一线, 取得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手资料。参与制订科学的、可操作的学科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制订新课标下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综合探究课、社会实践课等各种课型的主体性、互动性教学模式, 杜绝学科教学盲目性、随意性和虚泛性。

第二, 建立竞争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课堂教学管理要做到精、细、严、实。建立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档案, 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估。建立“二备” (全组集体备课、个人二次备课) 、“三结” (堂堂结、周周结、月月结) 、“四必” (有讲必练、有练必改、有改必评, 有错必纠) 等教学制度, 尤其要建立并完善提高集体备课效率的激励保障机制, 力戒集体备课搞形式、走过场, 要保证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实在性和可行性。定期检查, 量化考评, 奖勤罚懒, 奖优罚劣。

第三, 开展五项全能竞赛 (能上一堂好课、能写一笔好字、能讲一口普通话、能出一份好试卷、能写一篇好论文) , 搭建竞技擂台, 让有专长的教师脱颖而出。通过各种形式的竞赛, 相互切磋教学技艺, 努力提升课堂教学的层次。

第四, 建立听课评课制度, 打造“开放性”课堂。 (1) 组织班主任以上教学管理人员听课, 每人每周至少听两节课, 把教育管理的触角延伸到课堂。 (2) 安排教研组科任教师相互听课, 每人每周至少听两节课,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3) 聘请已退休的老领导、老教师组成听课专家组, 每天随堂听课, 并进行指导。 (4) 聘请学生家长听课, 每天安排一名学生家长到校听课, 让家长了解老师的上课情况和自家孩子的学习情况。形成开放式课堂, 全方位全天候听课, 并且做到有听必评, 有评必改。教学人员要随时做好准备, 让每一堂课都可以向别人开放。

第五, 建立学生课堂质量反馈制度。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和问卷调查, 就教师的教学态度、授课方式、教学效果等情况听取学生意见, 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评议, 测评对教师上课的满意度。课上得好不好, 学生说了算。学校对低效课及时举黄牌、亮红灯, 使低效课无处藏身。

第六, 建立校本培训制度。在新课程背景下,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教学研究制度, 对提高常态课的教学效率, 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可利用节假日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 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 组织骨干教师外出考察调研, 参加高层次的课程改革研讨会议, 吸纳先进的课改经验, 掌握教学改革的发展态势, 保证课堂教学与时俱进。在校本培训的基础上, 提倡撰写教改日记、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教研论文, 将外界理论与经验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学养,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上一篇:马云励志创业语录下一篇:浅谈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