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新常态范文

2022-05-22

第一篇:引领新常态范文

以新作为引领新常态

人民日报评论员:以新作为引领新常态 ——一论如何看待新常态下新变化

本报评论员 2015年04月16日

4月中旬,今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陆续公布。许多经济指标都在人们预料之中,表明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上仍处在合理区间。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上月底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习近平主席重申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中国经济升级换挡、加力爬坡的进程正在展开。

面对大势,可顺不可逆;面对机遇,可用不可废。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是这样的大势和机遇。

怎样推动中国经济爬坡过坎,是一场新的考试,考验驾驭市场经济的智慧,检验掌控复杂局面的本领。新常态需要适应,更需要引领。2014年,在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实现了7.4%的增速,劳动生产率提高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8%,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3个百分点。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正是全国上下主动适应、积极引领新常态的结果。然而毋庸讳言,也有人一时半会儿转不过弯来,或多或少表现出换挡焦虑症。

今天的经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信心经济,社会预期对经济走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新常态下的新变化,惟有变被动为主动,才能顶住下行压力,抓住新常态下的新机遇,实现新常态下的新作为。

以新作为引领新常态,首先要有坚定的自信。发展速度换挡,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必然。以我国经济现有体量,7%的增速所产生的实际增量,差不多相当于每年贡献了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所聚集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速“换挡不失势”。蹲下去才能跳得更高,上世纪以来各发达经济体伴随产业革命实现的经济转型,无不向我们昭示这一点。坚定信心,是祛除速度崇拜、换挡焦虑背后传统思维惯性的最好药方。

以新作为引领新常态,最重要的是务实进取。必须坚决破除以往的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牢牢扭住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这条主线,着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加大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投入力度,打造“双引擎”牵动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我们高兴地看到,经济结构中服务业占比继续提高,消费升级方兴未艾,企业内部创新步伐加快,市场新主体、新业态、新动力蓬勃发展,经济运行亮点频现。这些新变化都是干出来的。只有实干,我们才能跨沟迈坎,迎来百尺竿头的更进一步。

“坚决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们,做出惊人的事业。”国外经济学家认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可能是惟一从“借鉴型经济体”发展为具有独立研发创新能力的国家。坚定信心、脚踏实地、奋发有为,以新作为主动引领新常态,我们定能将中国经济的航船驶向新胜境。

人民日报评论员:带着问题学习

本报评论员

2015年06月11日05:08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首先要抓好学习。日前,总书记在浙江调研时再次强调,“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突出问题导向,贯彻从严要求,既巩固和扩大从严治党成果,又有效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新问题。这要求我们,问题导向要贯彻到专题教育全过程,学习也要带着问题学。

突出问题导向,学习无疑是重要途径,正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整个学习过程都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聚焦问题不跑偏、扭住问题不放松,以问题导向统领学习过程。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时刻联系实践中的困惑、作风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思考、调讨,才不会“入宝山而空返”,才不会老在原地打转。

缺少问题意识,“为学习而学习”,这样的学习不会有任何针对性。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坐不下来”、“静不下来”,以至于摊开本子记笔记,合上本子全忘光;一些单位,文件、讲话、读本等学习材料丰富,观看电影、专家授课甚至兴师动众去革命圣地参观,学习形式可谓多样,却最终少有收获,就在于是把学习当成了一种形式,结果必然是无的放矢、照本宣科、应付差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实打实地学,是为了实打实地干。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相辅相成。中央要求,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过程中,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就是因为这些文件、讲话有着鲜明的现实指向、彻底的实践品格。对照这些精神和要求,脑子里装着问题、心里想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三严三实”的时代价值、基本遵循、实践要求,把顶层设计转化为鲜活的基层实践,把“四个全面”战略部署落小落细落实。

人们常说,“缺什么,补什么”。带着问题学习,就要紧紧盯住“不严不实”的问题和具体表现,一条一条梳理、一项一项分析,弄清问题实质,找到症结所在。不管是专题党课,还是专题学习研讨,都要在联系实际上下功夫,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结合党员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在深化认识上下功夫,围绕中央要求和党规党纪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防止浅尝辄止、散光走偏。“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是一次活动,而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融入经常性教育的一次探索实践。我们强调学习中的问题导向,也是要通过“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动经常性教育突出主题、聚焦问题,认真起来、严肃起来。

“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你从问题开始,必将以肯定结束。”坚持以问题导向统领学习,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打牢思想根基、锤炼严实作风,我们就能拧紧思想上的“总开关”,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使各方面工作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二篇:引领新常态,担当新作为

对于我们基层工作人员而言,要想有一番作为,干一番事业,就必须科学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始终保持“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就要更新思想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面对诸多“新常态”,只有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划清“红线”、守住“底线”、远离“高压线”,才能凝聚履行使命任务的意志力量。 同时,又要坚持问题导向,敢破敢立、积极探索,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创新工作体制机制,解决制约我们在事业发展上矛盾障碍,做到有所作为。

适应“新常态”就要加强作风建设。作风建设的“新常态”,对党员干部来说既是一种要求,也是干事、成事的机遇。因此,我们党员干部不但要践行“三严三实”,巩固和拓展“新常态”的成果,还要凝魂聚气、激发动力,做到不受虚名、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要忠诚于事业,忠诚于人民,做到对待工作自愿不埋怨、负责不推责、专心不分心。要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本职岗位上创造优良的业绩,真正做到“我的责任我担当,我的工作请放心”。

适应“新常态”就要坚持以上率下。党员干部的形象如何,不仅事关个人品行,更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信。我们要从自身岗位职责出发,鼓足干劲,积极奉献,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只要党员干部这支中坚力量带头践行“新常态”,带头引领“新常态”,则无事不可为,无事不可成,“新常态”下必定能够克难履险、大有作为。

第三篇:三严三实引领新常态(讲党课)

自觉践行“三严三实”

认真履行党的宗旨

——在XX“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座谈会上的党课报告

(2015年

日)

XXX

同志们:

根据中央关于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统一部署,目前,我们正在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照“三严三实”要求,聚焦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着力解决“不严不实”问题,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强化党性原则,进一步明确干事创业的行为准则,争做“三严三实”的好干部,考验着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和普通党员是否有大局意识、奉献精神。下面,我重点围绕“三严三实”的内涵意义、“不严不实”的问题表现以及“三严三实”的工作要求作党课报告,既是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也是我对专题教育活动的理解和承诺。

一、 主动学习,深刻理解“三严三实”的科学内涵

2014年3月9日,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总书记关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做

—1—

到“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和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政治品格,阐明了党员领导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是对党的建设理论的丰富与发展,表明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驰而不息推进从严管党治党的坚定决心,为加强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和基本要义。

一要切实把握“三严三实”主要内容。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创业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做人要实: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

二要深刻理解“三严三实”的时代内涵。从历史来看,“三严三实”作风建设涉及到了良好品德、官德的养成,有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与中华民族文化血脉息息相通。从现实—2—

来看,“三严三实”是党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加强作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关键时期,向全党发出的深入推进作风建设的动员令。“三严三实”从锤炼党性、用权为民、为政清廉、求真务实、敢于担当、公道正派这几个方面,深刻阐明了新时期作风建设的新要求。领导干部要经常用“三严三实”这面镜子照一照、想一想,用这把尺子量一量自己的行为,看看是不是达标合格,是不是坚持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是不是践行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搞清楚了往哪里走、怎么走,才能走得对、走得正、走得稳。党员干部必须以“严实”的标准立身立行立言立德,赢得群众信赖。“三严三实”既是正心修身的思想守则,也是干事创业的行动准则,体现了内在自觉与外在约束的辩证统一。这既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干部成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进一步深化作风建设的方向指南,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严从实的鲜明执政风格。

三要充分认识“三严三实”的重大意义。“三严三实”既继承了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既坚持了党的优良传统,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彰显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是对党的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三严三实”明确了领导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为加强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三严三实”是党中央在落实八项规定、聚焦反对“四风”进入新阶段作出的新的重大部署,先破后立、逐步深

—3—

入,是深刻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考量,是延展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持续推进作风建设的具体行动,是践行好干部标准、锻造忠诚干净担当干部队伍的重要举措,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加快建设“美丽广元、幸福家园”的有力保证。

二、注重实效,着力解决“不严不实”的突出问题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最好的教育。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突出问题导向,聚焦问题查、对照问题改,强化制度执行,使整改工作取得实效。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

一是强化问题导向。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理想信念动摇、滥用权力、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等问题。当前我们的干部队伍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与新常态特别是与“三严三实”要求不适应、不符合的一些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6个方面:

(1)信仰迷失、信念动摇。个别党员干部政治不坚定,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理解不深,在党忧党、爱党兴党政治责任不强。在党不信党、在党不为党,信仰迷失、信念动摇、精神迷茫,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不明朗。个别党员干部甚至传播网络、短信、微信等新型媒体上流传的一些政治倾向错误的段子、小道消息。

—4—

(2)政治纪律、政治意识淡薄。个别党员干部对党不忠诚,对组织不信任,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规矩,执行党的纪律规则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个别干部对上级交给我们的定点扶贫、创卫攻坚、志愿者服务活动等重点工作任务持有不同意见甚至抵触情绪。

(3)群众感情不深,宗旨意识不强。个别党员干部立场不稳,群众感情不深,漠视职工群众疾苦。对群众态度冷漠,语气生硬,服务方式粗暴;在党员结对帮扶困难群众上,不愿与帮扶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

(4)党员意识淡化,党性修养缺失。个别干部党性意识退化,党员本真褪色,不讲党的原则,奉行好人主义,把自己等同普通群众,未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机关干部中有的占编占岗不做事,有的工作不在状态,有的喜欢当“甩手掌柜”,有的工作过拖过推、推进乏力。

(5)为官不为,不敢担当。一些干部不敢直面问题,不敢负责,干事创业缺乏激情、动力,克难攻坚缺乏勇气和办法,遇到问题躲、推、让,守摊子、混日子,出工不出力,拖沓松散、效率低下,庸懒散浮拖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一度时期甚至出现了能干事的责任大、问题多,不干事的反而有意见、品头论足多等反常现象,影响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6)学风不浓,观念陈旧。有的干部学习意识淡薄,不喜欢读书,学习应付了事、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思想不解放、观

—5—

念陈旧,满足于已有知识和传统思维。个别同志认为自己经验丰富,做事上喜欢凭借经验感受判断,对学习不以为然,忽视了对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补充。我认为,在这次专题教育活动中,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要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把践行“三严三实”摆在重要位臵,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久用力,巩固和发展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要突出问题导向,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常态长效,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边查边改,深入开展“5+x”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坚持立规、执纪两手抓,深入持久解决“不严不实”问题。要带着问题把自己摆进去,对照党规党纪、国家法律,对照正反两方面的典型,联系个人思想、工作、生活和作风实际,联系个人成长进步经历,联系教育实践活动中个人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往深里找、往细处查,把自身存在的“不严不实”问题找准、找实。

二是狠抓整改落实。发现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要牢固树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思想,在巩固、拓展、深化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上下功夫,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保持清醒认识,保持坚定自觉,锲而不舍、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切实解决“不严不实”问题,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使作风建设各项规定真正入脑入心、落地生根。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保持干部的政治本色,廉洁自律、严明纪律,切实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6—

务、为患者解难。在活动中,要边学边查边改,对查找梳理的“不严不实”的问题,要比照群众路线教育的整改方法,列出清单,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坚持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一起改,大问题和小问题都不放过。要持续深入开展正风肃纪和“庸懒散浮拖”等专项整治,结合工作实际,抓好XX等惠民活动,建立长效机制,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同时也要考虑到干部职工的实际问题,解决他们的难题,助推内生动力。要进一步严肃工作纪律,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加强党性修养、坚守道德高地,坚持用权为民、忠诚老实做人,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要聚焦问题整改,对自己严要求、作表率,要将自己的整改落实工作臵于全民监督之中。

三是强化制度执行。要把“三严三实”作为思想建党的根本遵循、从严治党的根本目标、制度治党的根本指向,从思想上、制度上严起来,从作风上、举措上实起来,笃定理想信念,整肃纪律风气,强化责任担当,历练过硬素养,增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战斗力推动力,以优良作风紧紧凝聚全市职工群众,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这次“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就是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持叩问思想、触及灵魂、淬砺身骨。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坚持严的精神、实的作风、韧的态度,高标准高质量开展专题教育,努力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对领导干部来说,“三严三实”意味着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要求,有些事情普通

—7—

群众可以做、党员干部不能做,有些事情一般干部可以做、领导干部不能做。作为管理层面,我们重在执行落实好制度,要按照党纪严于国法、领导干部严于一般干部的原则,扎实抓好制度的执行、规矩的遵守,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干部教育管理、权力运行监督等制度。

三、带头示范,增强践行“三严三实”的行动自觉 “三严三实”是新时期的新标准和新要求,重点在于贯彻落实,必须坚持“严”字当头,进一步强化政治纪律、廉洁纪律、工作纪律,提高党员干部的忠诚意识、干净意识、担当意识。

一是强化政治纪律,牢固树立忠诚意识。党的政治纪律是维护党的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政治路线,规范党组织和党员的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政治立场的行为规则,是党最重要的纪律,是党的全部纪律的基础。总书记指出:“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最核心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 。古往今来,忠诚是考量一个人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一种品质、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美德,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对党的干部来说,就是要诚一不二,以忠诚立身。不忠诚是十分可怕的、极端危险的、极其致命的。古有岳飞谨遵母训“精忠报国”,亦有秦桧“勾结党羽、专横权势”;今有杨善洲、郭兴利等人民公仆忠心为党为民,亦有周永康、刘志军等“贪腐老虎”践踏法纪。忠与奸自古以来便是是与非、善与恶的分界线。

—8—

“三严三实”是共产党人修身做人之本,最要紧的是做到立信立德、对党忠诚,把立信立德、绝对忠诚摆在首位,始终做到讲政治、讲党性、讲规矩、讲大局。我们的党员干部要以焦裕禄和身边的典型郭兴利等为榜样,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于党,永不背叛自己的入党誓词和神圣使命。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自觉遵守和维护党章,按党的规矩办事。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要与党同心同德、同心同行,做到入心入脑讲纪律,谨言慎行守纪律,团结一致护纪律。

二是强化廉政纪律,牢固树立干净意识。 “三严三实”是共产党人为官用权之道,最要害的是做到遵纪守法、个人干净,把遵纪守法、清正廉洁作为重要内容,管住自己,管住身边人。廉政纪律是指以法律法规形式规定的指导、调整、约束、规范廉洁行为的准则,是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干净是执行廉政纪律的基本要求。党员干部倘若思想观念里沾上了“不洁之土”、“贪腐之蛆”,那么很容易在腐败的歧途上越走越远,迟早会受到党纪国法的惩罚。为此,要进一步强化廉政教育,形成“干净”的思想基础。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纪律和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进一步强化法纪意识,时刻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对条规戒尺心存敬畏。要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党委要对各

—9—

科室中心等部门机构在廉洁、作风和效能方面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或情节轻微的违纪问题予以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要及时提醒和监督,通过提前介入,主动干预,有效防范廉政风险。

三是强化工作纪律,牢固树立担当意识。工作纪律是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正常进行而制定的。担当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境界,同时也是工作纪律的内在要求。“三严三实”是共产党人干事创业之要,最核心的是做到奋发有为、敢于担当,把担当担责作为重要标准,做到知责、担责、尽责、问责。有权必有责、责任要担当。

四是强化带头示范,牢固树立表率意识。这次教育活动的重点是副县以上领导干部。作为领导干部角色定位和各方面的要求都有别于一般干部,一定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强化带头当表率,带头示范履职责,切实发挥应有作用。我们副县以上领导干部要清醒认识自己在作风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原因,按照好干部的标准要求,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坚定“忠诚心”,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焕发“热忱心”,当好干部职工和群众的贴心人;增强“事业心”,勤勉务实做好本职工作;强化“责任心”,敢于担当、干事创业;恪守“廉洁心”,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保持XX的政治本色,廉洁自律、严明纪律,切实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要紧密结合实际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把深入学习总书记系—10—

列重要讲话作为重中之重,注重实际效果,抓好专题党课、专题学习研讨、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整改落实和立规执纪这四个“关键动作”,领导班子成员要坚持以上率下、身体力行,带头抓教育、带头作示范。专题教育不是一次活动,要正确处理好开展专题教育与抓好日常工作的关系,把专题教育的成果体现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履职尽责、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我们要对照“三严三实”,自觉做到心中有党不忘恩、心中有民不忘本、心中有责不懈怠、心中有戒不妄为,将专题教育不断引向深入,真正形成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推动XX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为XX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1—

第四篇: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取得巨大成就

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取得巨大成就(人民观察)

祝宝良

《 人民日报 》( 2017年09月17日 05 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新发展理念正确指引下,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稳的格局在巩固,进的走向在延续,好的态势更明显

近5年来,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能不断积聚,增长的包容性和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更加明显。

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2013—2016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7.2%,大大高于同期世界2.5%和发展中国家4%的平均水平;就业形势稳定,城镇新增就业连续4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稳定在5%左右;价格涨势温和,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2%。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保持2%左右的通胀率和5%左右的失业率,是世界各国梦寐以求的宏观调控目标。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6.9%,增速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4%;二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5%,为2008年以来最低,经济向好态势更加明显。随着经济发展持续向好,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影响力显著提升。2016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左右,比2012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接近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过去4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以上,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

结构调整稳中有进,经济质量效益提升。消费持续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4%,稳居“三驾马车”之首。服务业持续较快发展,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占经济的比重达54.1%,服务主导的经济特征更加明显。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长明显快于传统产业,2016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32.9%和12.4%,比2012年提高4.7和3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4%,比2012年末提高4.8个百分点。节能减排成效显著,2016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2年下降17.9%。结构调整深化促进了经济质量效益提高。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2%,为2012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财政收入增幅达9.8%,为2013年以来同期最高。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动能不断壮大。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载人深潜等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涌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创新指数名列全球第二十二位,比2013年提升13位,在中等收入国家中排名第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2014—2016年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超过4400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1362万户,年均增长30%。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网络购物快速增长,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协同经济等新模式广泛渗透,线上线下融合、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方兴未艾。

四梁八柱性改革框架基本确立,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5年来采取了1500多项改革举措,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局面,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在2016年超额完成钢铁、煤炭去产能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到今年6月末,钢铁去产能5636万吨,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煤炭去产能1.11亿吨,完成年度目标的74%。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得到更好发挥。稳步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营改增等税制改革成效显著,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直接减税8500多亿元,实现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稳步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增强。国有企业聚焦主业开展专业化重组,国有资本布局不断优化,国企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加快落地。

高水平对外开放呈现新格局,我国的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持续提升。5年来,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进出口贸易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2016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保持在11%以上,2012—2016年服务进出口年均增长8.1%。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规模均创历史新高。2013—2016年,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4894亿美元,年均增长3.1%,利用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915亿美元,年均增长21.6%。我国的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持续提升。近年来,我国成功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等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习近平主席多次在重大国际场合发表重要讲话,为改善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民生事业持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2—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4%,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已连续7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精准扶贫成效卓著,2013—2016年累计脱贫5564万人。在财政收支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民生投入继续增加,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016年,全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超过1000亿元;提高低保、优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为1700多万困难和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或护理补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4%以上,免除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普通高中学杂费,全年资助各级各类学校家庭困难学生8400多万人次;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等等。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总结成功经验,正视突出问题,把握经济工作着力点

毋庸讳言,我国经济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除了人口红利逐渐减少、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还有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风险有所积聚、一些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民营企业投资活力不足等新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会在加快改革发展中得到解决。过去5年,我国已经积累了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丰富经验。这些经验既是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也是未来克服风险挑战、解决矛盾问题、继续做好经济工作的着力点。

用新常态的大逻辑研判经济形势。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以新常态的大逻辑研判经济形势,才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正确判断。应该看到,经过近40年持续发展,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整,基础设施完备,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等孕育巨大市场需求,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也不会变。同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经济增长缓慢,我国外部需求出现常态性收缩;国内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的传统动能日渐式微,亟须培育增长新动能。因此,必须下大力气使我国经济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更多依靠深化改革、加快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来推动发展。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无论是解决人口红利逐渐减少、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老问题,还是解决结构性失衡、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积累、民间投资活力不足等新问题,都必须更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手段,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核心要素。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制胜要诀。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动力。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就能不断补齐发展短板、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只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解决重大结构性失衡问题,畅通经济循环,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当前,应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动我国经济顺利步入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发展阶段。

第五篇: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治国理政论坛)

魏礼群

《 人民日报 》( 2017年04月10日

07 版)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历史、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和全国人民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奋勇前进,取得了重大进展,形成了良好局面。现在距离2020年时间已很紧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还很繁重,需要全国上下凝心聚力,不懈努力奋斗,持续全面推进,确保如期实现。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中心任务是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这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首要要求,是让全国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推动各项事业更好发展的坚实基础。而要实现既定经济发展目标,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等。这些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其实质是使整个经济发展进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稳定增长、良性循环的新阶段。要做好经济工作,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就必须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在稳定增长、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改善环境、转换动力上下大气力,实现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这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战略选择。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尤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科学理念,是走科学发展之路的行动指南。这是我们党对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开出的有效良方。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在着力加强发展短板和薄弱环节中拓宽发展空间;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新发展理念体现了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体现了经济发展的新内涵、新方式、新途径、新动能,集中反映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要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我国经济发展必将开辟新局面、新境界。

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周期性、总量性的,但主要是结构性的。结构性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和必然要求。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攻方向,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改善供给侧结构,必须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优化产业体系,创新产品供给,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立足当前,努力完成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大重点任务,积极化解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又要着眼长远,加快构建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汇聚我国中长期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持久动力。同时,应适度扩大总需求并提高有效性,这是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2 我国内需潜力巨大,扩大内需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关键是找准发力点。应着眼补短板、惠民生、调结构、促创新、增后劲,特别是在脱贫攻坚、环境治理、壮大新兴产业、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加强社会建设等方面,增加有效投资,改善投资方式。主动适应消费需求变化的新趋势,加快发展公共设施和教育、文化、养老、医疗、旅游等各类服务消费,使消费和服务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以来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路子,付出的代价太大,必须转变。应按照党中央关于走科学发展道路的要求,切实把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发展转到集约型发展上来。经济工作要切实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培育发展新优势新动能。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智力开发,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特别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应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实现新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无论是稳增长、调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还是惠民生、防风险、实现更高水平发展,要取得预期成效,必须继续全面深化各领域的改革,包括深入推进财税、金融、国企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理顺关系、完善机制、创新制度,增强经济活力和发展的内生动力。应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两种资源,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实现更高层次的双向开放,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特别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3 一方面,更加尊重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资源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来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从事经济活动,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应更加重视政府自身改革,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特别要创新行政管理思想和治理方式,切实按客观规律办事,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水平,通过制定规划、政策、法规、标准等,引导经济运行方向,创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加强市场监督,维护社会秩序。同时,要统筹把握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加强协调配合,既正确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各自的作用,又使二者优势互补、密切结合,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有机统

一、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和优势。

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增加的国际环境。同时,国内各种矛盾叠加,风险隐患不断显现。在这种情况下,特别要注意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密切跟踪国内外形势变化,充分估计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及早谋划,未雨绸缪,妥善应对,增强调控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着力稳定社会和市场预期,稳定经济在合理区间增长,稳定增加就业创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重视防范和化解各种经济风险,守住金融安全、民生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底线,确保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稳定是大局、是基础,在稳定的前提下要勇于进取,积极推动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各项改革,敢于啃“硬骨头”,努力在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原党委书记)

上一篇:一名范仲淹范文下一篇:运输公司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