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常态课如何常态化

2024-04-21

体育常态课如何常态化(精选8篇)

篇1:体育常态课如何常态化

体育常态课如何常态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提出:“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怎样才能不折不扣地执行课程标准。保质保量地上好体育常态课呢?本人以为,提高体育常态课的教学质量。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一个都不能少。而要想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认识常态化

“常态课”顾名思义是常规状态下、自然状态下的平常课。“一个哨子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课不是常态课;过分强调娱乐、休闲功能。以简单的游戏为主。游戏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游戏里没有什么技术成分的课不是常态课;轻视对学生的管理,忽视教学组织的严密性,导致学生懒散,课堂组织松散的课不是常态课;一味满足学生需求,只选择学生喜欢的内容,教学内容没有计划性和系统性的课不是常态课。本人以为,体育常态课应当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有组织有纪律的“正常”的课,应当是有具体的教学目标、适宜的教学内容、得当的教学方法的“实实在在”的课。因此,体育教师依据《课 程标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好课程教学计划,保证每一堂课都能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经常增强认识,提升课堂的“口味”。不仅能有效地消除学生对体育课是可有可无、是学习的“调味品”、是让自己尽情自由活动等认识的误区,而且能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成为体育常态课保质保量的重要前提。

二、加强管理常态化

体育常态课中,常常因为学生的拖沓使课堂不能流畅:因为学生的惰性不能很好地互 动;因为一部分人的游离影响课堂氛围。因此,要使体育常态课保质保量,体育教师必须建立有效的课堂常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常规管理仅凭简单的讲道理是不够的。一定的纪 律约束和一规则意识的养成能有效地约束学生的行为,能让他们明白课堂内哪些是应该遵守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从而使学生能很快地融人课堂。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规则教育”,培养学生遵守各项制度或章程。使学生逐渐把对规则的遵守 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由于大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小组活动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从而导致活动不能有序进行。笔者常组织学生玩些无规则的游戏。让学生体验 “无规则”是怎样 “不成方圆”的。然后再让学生逐步自主制定游戏规则来完善游戏,再体验有规则的和谐与乐趣。这 样,他们在课堂上就能自觉地融入课堂活动中。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三、处理细节常态化

在体育常态课中,学生出现注意力分散,甚至做与学练内容无关的事情等问题,并不是用纪律和规则就能够完全约束得了的事情,这需要教师通过对课堂上的情况反馈,针对性地 在一些细节上进行巧妙处理,及时将他们唤回到课堂上来。

1.友情互助经常化

在老师讲解示范或者在学生演示环。常常有学生不认真听讲、私自讲话、甚至躲在后面搞打或做自己的事情。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在讲解演示完毕后,请学生复述并演示,如果因为不会或害羞不好意思,老师可以让他(她)邀请一个要好的朋友来共同完成,这样既给了他们一个台阶又巧妙地给予了警示,时间一长,大家都能认真观察并听讲了。大大提高 了教学质量。对于这种始终游离于课堂的问题。如果不能处理好,不仅会影响组织教学,而且会“带坏”其它同学,使教学质量大大降低。老师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可以采用“迂回战术”,从他们的好朋友中找突破口。老师先在优生中找出问题生的好朋友,然后主动地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与这些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将自己的朋友“吸”进自己的练习小组,并与他们一起完成学练内容。几次课下来,这些 “游离”的学生也渐渐地被“吸”进了课堂活动中了。

2.感情交流经常化

对于这些“游离”的学生,还可从他们自身找突破口。通过观察,去发现他们喜欢的运动 或练习,然后再一步步“走近”他们,逐步化解他们游离的心态,使他们真正参与课堂活动。例如有一个学生喜欢做俯卧撑。课堂上除了有俯卧撑环节,其它活动很少参与,于是老师可以在课上有意经常安排俯卧撑练习,并与大家交流出俯卧撑的多种做法,然后布置大家利用课后时间进行练习。老师在课后也积极准备着。在一个“偶然”的时机,老师和他进行了一场PK,并进行了很好的交流,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通过以后的几次交谈,这位同学不仅改变了原来的游离状态,课上练习变得积极起来,而且还带动了其他同学。

四、合理评价常态化

1.明确目标经常化

对于学生而言,在每一节常态课堂上,知识技能学习的评价要是可见的、可操作的,否 则。学生的练习将会无序。因此,老师在每一课的教学中,都会设置不同的练习目标,以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学练,使他们都有成功的体验。能有效地根据目标合理进行自评与互评。除此之外,在每一个单元的教学开始,老师都可以告诉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会达成怎样的一个目标,并在课堂上随时提醒。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练习会更积极、主动,目的性更强。

2.听课评课经常化

对于教师而言,上好每一堂常态课。除了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外,还要有长期的学习和积累。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安排一项观摩常态课的环节,听课老师根据上课老师提供的教 案。结合课上师生在各环节的表现,“挑刺性”地进行评价。如教学目标是否准确、教学内容 是否恰当、教学过程是否合理,甚至对个别学生的特殊表现,教师的处理是否及时、恰当等 等进行评价讨论。这样,经过长期的互相学习,互相督促。大大提高了每一个教师的业务水平,大大提高了每一个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每个人在自己的每一节常态课中,能更有效地 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了体育常态课的教学质量。另外也可定期与学生交流上课的感受,让学生谈谈近期体育课的优劣。一来便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二来也利于教师考虑学生的需要进行一些教学上的改变。

3.过程评价经常化

根据2007年国家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的精神。2009 年 10月下旬,杭州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印发《杭州市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试行)》的通知”,就初中学生三学年体育考试项目、考试形式、分值分配等问题,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改变了中考体育加试初三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方法,结合《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制定了杭州市体能技能测试方案,将初

一、初二的体能技能测试按照一定的比值计入学生的中考体育成绩中。这种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练积 极性,而且对保质保量上好体育常态课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由此可见,要让体育常态课保质保量,就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投入到体育课堂中来;而要让每一个学生能投入到体育课堂中来,就要在课各个环节处理上达到“常态化”、“经常化”。不放过任何一个看似可有可无的细节。

篇2:体育常态课如何常态化

让优质课常态化,让常态课变成优质课小学教研室 相春喜

2013年7月20日至23日连续四天,我有幸参加了在齐齐哈尔文化宫厅 “中国教科院第十五届小学优质课观摩评议会”语文分会场的活动。这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就《优质课堂与现代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课题实验区教师举行的一次赛课活动。在这次优质课观摩评议活动中,赛课教师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精彩纷呈,生动活泼的游戏兴味盎然,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丰富多彩,充分展现了教师们高超的教学技艺和对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系统思考。他们所展示的课堂教学,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做假做秀的嫌疑,实实在在,既是常态课,又是优质课,让听课教师看得到,学得来。通过这次学习,收获颇多,下面把我的一些思考总结如下。

一、教师追求技艺高超。

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艺是促成优质课堂的关键。《优质课堂与现代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课题实验注重教师的教学技艺。教学技艺是指教师教学的技术和本领,是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的简称,包括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技巧、教学艺术等,也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教师教学技艺的提高,优质课堂的建构就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终会流于空谈。这次会议所展示的21节课,无一不展现出实验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艺。从教育智慧到教学机智,从教学方法到教学手段,从教学策略到教学技巧,无不是技术和艺术的融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九江市双峰小学的余俊老师表演的《春》,将表演与美文的诵读结起来,一个初春微雨的日子,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一把清新亮丽的小花伞,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表演得惟妙惟肖,诵读得入情入境,让人回味悠长。

二、学生追求高度参与。

“以学定教”促进了学生的高度参与,体现为优质课堂的显著特征。为了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与行为,参赛教师将40分钟的课堂主体部分充分交给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进行生生问、师生问的互动和网状交流探讨,“以学定教”。无论是信息的传递还是情感的交流,也无论是思维的碰撞还是情绪的体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亢奋、激动的状态,或静心默读,或全心朗读,或潜心思考,或积极争辩,或大胆陈述„„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如松原市宁江区实验小学的王威老师,在教学《真美与真糟》一课时,以一个表格统领全课,让学自主探究父母的两种态度对“我”的影响以及我的感悟,教师面向全体,只在关键点进行点拨,学生深入教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快乐地沉浸在追求新知的过程中,参与度高,参与面广,参与程度深,整堂课水到渠成,润物无声。

三、教材追求深层解读。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刻性、独特性行影响着学生思想的发展,是打造优质课堂的基础。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只有当教师深入教材,与文本对话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才能把握文本的意义及实质性的重点内容,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从而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参展教师教师们细读文本,反复阅读文本,从中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编者编写意图,读出情感、情境、情趣,读出语言风格、味道,读出写法的个性、精妙。如延边汪清县第一实验小学的许秀丽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许老师对教材的解读可以说已深入到作者的内心,对“知音”的诠释深刻而有意义,课上得大气而有内涵,听了让人久久回味。

四、手段追求综合运用。

手段追求综合运用为打造优质课堂增光添彩。这次观摩活动“轻评重议”,设有手机短信播出平台、学习效果测试互动交流、学科专家评议总结等手段,为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对提高教师教学反思水平和教学质量,均会产生深远影响。课堂教学中参展教师恰当运用多媒体呈现、小组讨论、看图说话、角色扮演、学生作品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段,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富有针对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特色,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技艺和水平,将课堂教学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如萍乡市安源区城北小学的颜晶老师执教的《两小儿辩日》,教师与学生表演的辩斗,开始学生有些怯场,在颜老师的引导启发下,越辩越勇,赢得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

五、课堂追求优质高效。

没有优质课堂就没有优质教育。这次评议会所展示的课堂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精当,讲授精炼高效,主体作用发挥,分层教学落实,师生关系和谐,教学目标达成,多数是名副其实的优质高效课堂。在教学中,授课教师重视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人格,认可个体差异,努力满足学生的需要,课堂教学的气氛是活跃的、热烈的、生动的、鲜活的。如贵阳市南明区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的黄河老师执教的《槐乡五月》,以一个“槐”的书写指导开始,然后以“槐乡五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味、揣摩、美读槐花的美、槐花的香。整节课,清清爽爽,利利落落,听着听着,仿佛置身槐乡,着实是一种美的享受。

篇3:体育常态课巧用情境化教学

一、生活情境

案例:在一节区优质课中, 教师根据“神州五号”载人火箭发射成功的事例, 把宇航员的训练内容结合于课堂上, 设置了“智过障碍、旋转舞台、高低失重、平稳过渡”以及“火箭发射和成功返航”几组身体素质练习。让学生置身于宇航员训练的情境中, 力求在教学中贯彻“寓教于乐、乐中求学、学中益知、练中健体”的教学思想。

分析:本案例通过创设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通过障碍跑的合理搭配, 引导学生探索游戏与生活相结合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让学生想象着、尝试着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练, 使学生学得有价值, 学得高兴, 既学到了应会的技术, 形成了一定的运动技能, 又获得了积极的运动体验。

反思:新课程倡导的运动技能学习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 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并促使他们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因此, 在体育课中, 我们要巧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来创设教学情境, 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 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 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

二、问题情境

案例:在学习快速跑时,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充分发挥小组集体作用, 启发学生思维, 让学生在“怎样才能跑得更快”的问题情境中互相探讨, 互相体会。学生积极思考, 有的认为直线跑才能跑得快, 有的认为步幅大才能跑得快, 有的认为频率快才能跑得快等。学生讨论、练习异常活跃。

分析:本来是一节枯燥无味的跑步课, 通过这样的设计, 把学习重点通过问题情境巧妙的设计, 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活跃了他们的思维, 让他们在情境中发现问题,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整节课学生融入在问题情境中, 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使他们在活动中增长了智慧, 培养了能力。

反思: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情境中, 发现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 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在教学中, 我们要巧妙地将问题设计在教学情境中, 将问题通过情境创设, 把问题问到“点子上”, 特别是运动技能教学中动作技术的重点、难点、疑点以及动作的形成过程和框架结构, 问到“关节眼”上, 这样的问题才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智慧, 培养了能力。

篇4:让常态化赛课真正走向常态

一、常规优质课竞赛模式的误区

近年来,全国各地为推动教学改革,组织了大量的教学技能竞赛活动,特别在新课程实验改革的过程中,各地对优质课竞赛活动尤为重视,有些学校甚至开展了全员上课竞赛活动。活动的开展对于教师把握新课程理念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教师与新课程一同成长,同时也反映了以下问题:

1.高投入与低产出的矛盾

越是规模较大、范围较广、级别较高的优质课大赛,牵涉到的部门和教师越多,各校都要为此进行大练兵活动,进行层层筛选。为了上好这节课,学校必须集组内成员的智慧进行“磨课”,反复推敲,一节课自己班上上完后又借用其他班上,最后拿出这节在特定时间、特定班级和特定内容的“精品课”进行表演,虽然能获奖,甚至能获得较好的名次,但是在耗费的精力与实际的收获之间远不成正比,因为常态课难以承受这样高投入的消耗。

2.功利性太强

优质课大赛的本意是提升教师水平,展现教师上课的机智和人格的魅力。近年来,由于职称评定、晋级等需要,使赛课附加了太多的功利成分,参赛老师怀揣着一种是否能得奖、能得什么样的奖项而来,由于怕出现失误而使得比赛课缺乏个性特色,基本上是一种四平八稳的“做课”和“演课”。

3.导向性不够

举办优质课大赛应该是能给观摩者以一定的借鉴或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否则就失去了赛课的意义。若以获奖的标准要求教师,会使教师因要求太高失去对课改的信心,从而放弃对新课改的自我反思与改革的探索,不利于新课程教学的深入推进。

二、对创新赛课活动的建议

1.尽早让老师们知道创新赛课活动的形式和意图

此次活动的重点之一是学情调查,但此次比赛在下发通知中对比赛形式和内容是这样规定的:“高中思想政治采取现场备课、命题、说课的形式,内容视备课所在学校(高二文科班)实际进度而定。比赛的具体办法和评价标准另见附件(邮件)”。很多教师对学情调查这个环节比较陌生,重在于准备备课、命题的内容上,比赛过程中此环节也显得仓促,影响了比赛的整体成绩。

建议:以后在通知中把竞赛的时间安排作出较为详细的说明,比赛的效果一定会更好一些。

2.备课环节对选手稍有不公平

虽然各选手都带有笔记本电脑,也有评委对备课全程监考,但选手知道比赛内容有早有晚,我们不好揣测有些选手事先就已经准备好了教学案或有集体备课的痕迹,总之,对临时开始备课的老师来说不太公平,因为从上交的答卷来看,要在两个小时内完成如此精美的电子教学案,还是超出了绝大多数教师的实际能力。

建议:临时随机抽出一所学校的一个班级,学情调查环节结束后,就把选手集中到该校的微机房统一备课、命题,把该校机房的网线断开,全程由评委监考,如选手打字速度较慢,可以在材料纸上书写,因为比赛比的是教案,而不是打字速度,参赛选手只准带教材和教参,其他教学资料及笔记本电脑、U盘不能带入。在这种相对真空状态下的比赛对所有参赛选手来说应该更公平一些。

3.命题环节的评分参考可以更精细一些

本次命题比赛只在内容上作了五个等次的解释,而在难易度、题目类型,考核目的上没有详细说明,所以选手对命题的目的把握不准,形式上五花八门,给评委的评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建议:既然是新课讲授,那命题就是从巩固新课、知识检查的角度命制,综合题、难度较大的题主要面对的是高考,不太适应,形式上可以分A、B两种,每种形式可以命两道客观题和一道主观题,A类题是基础题,B类题是能力提升题(但与高考综合题有区别),如果按下发的《通知》中所讲的“命制1~2道试题”,说法就比较含糊,且数量较少,难以检测出一框题所学的内容,也难以体现出老师的实际命题水平。

4.说课环节需要调整

说课比赛,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必备的条件,在此次活动中似乎存在一个漏洞,那就是选手是在什么条件下制作出来的课件。另外说课中因为对学情分析有严格的规定,即4分钟,而其他内容为8分钟,这样的时间比例不太合理,即课程内容时间太少,相当部分选手因超时而影响了比赛成绩。

建议:第一,制作课件其实也是思想政治教师的业务素质之一,在集中统一备课环节之后,选手和评委就在机房吃快餐,不离开机房,午饭后,用三个小时的时间当场制作说课课件,考试结束后,统一拷贝作为第二天说课的辅助性展示,这样可以减少电脑高手的参与或是网上下载,或是同伴的帮助。第二,说课环节的时间分配可作调整,学情分析2分钟,10分钟介绍本课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和流程、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设备的使用等,这样就不会有一种头重脚轻之感,也可以使选手更好地完成说课内容。第三,在说课评分表中,应增加参赛选手对教学内容“富有个性的探索,多姿多彩的教学态势,有个人独特的教学方法,体现出个人独特的教学魅力”等内容,因为四平八稳的说课没有创新,选手也不敢越雷池半步。创新赛课活动可以对教学过程中的机智灵活,思维的摩擦碰撞“提取精华”,甚至可以对教师的大胆探索而造成的失误采取一定的宽容,这样可以使创新型选手脱颖而出。

篇5:常态化语文研究课的初步实践

常态化语文研究课的初步实践

几种基本做法 几个原则 作为一种明天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语文素质和基本能力为目的的研究课型,已日益为广大教师所接受、所认同,但对研究课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我们认为,研究课不等同于活动课,也不等同于论文答辩交流课。它其实是一种教学观念,要领会它的精神;而它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只要是撩起了学生求知探索的冲动、满足了学生释疑解惑的愿望、体现了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原则,一句话,只要是放手让学生体验了发现快乐的课,就是研究课。因此,研究课不能仅仅理解为一种特殊性的课型,它完全可以是一种常态化的课型,完全可以是一种可借鉴、可操作、可在各类学校日常课堂由老师创造性运用的新课型,也只有这种常态化的研究课才更有普遍意义价值。 下面就自主研究性学习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所作的初步实践,谈谈个人的体会。几种基本做法 1、变传统的证明结论式教学方法为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感悟而自己得到结论。依照后现代主义新课程体系的观点看来,21世纪的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因此,研究课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要让学生自己求知,自己去感知。任何给出现成答案或定论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多余的。老师此时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应该把课堂的表现空间让给学生,而在创设情景或提供比较体验材料上多动脑筋。比如,学习《诗经》,我们无需大谈先秦时代文化如何灿烂,我们只需播放琼瑶的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动听的主题歌,再把歌词与两千年前的《秦风P蒹葭》比照,然后让学生查查我们先民吟唱《诗经》的时候,世界上其他民族在干什么?学生经过这样的比较,便会刻骨铭心受到震撼:当世界其他民族还不会说话(还没有自己的语言)、还在茹毛饮血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已经在朗朗歌唱了!再如,学习《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一课,应该让学生从中认识儒家注重礼乐的思想,懂得做人要重礼讲礼。我设计了这样的研究课题:“从孔门师徒五人的言谈举止中,你能看出儒家为人处世崇尚什么吗?”当学生的发现集中到“礼”字时,再给出第二个研究课题:“四个弟子中,谁在礼让方面做得最好?”最后扩展一篇《阳货欲见孔子》,让学生看看孔子对不喜欢的人是如何做到不失礼的.。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如此重礼,学生对“礼仪之邦”的理解自然会更加深刻了。2、让学生自身的感知实践和体验来取代过去老师的条分缕析。语文学习活动本质上来说就是对言语材料的感受活动,学生个体的感知活动旁人是无法替代的,因此老师课堂上苦口婆心喋喋不休的左分析右分析,理论上来说无疑是徒劳的,明智的做法是把课堂的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多创设感知体验的机会。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总要作人物分析。我把这一环节交给学生,转换成让学生推荐演员,让演员谈谈饰演烛之武、秦穆公、晋文公、郑伯公应把握怎样的分寸。通过这样的内心体验,学生自然对人物个

[1][2][3]

篇6:体育教学德育常态化研究论文

关键词:体育教育;学生;德育教育

通过体育运动,学生可以强身健体,锻炼坚强的意志,还能体现出相应的德育功能,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品德的有效途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智力发育,养成良好的审美素养等。在体育教学中,要将德育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也要融入相应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不仅要实现知识、智力,以及体质等发展,还要在思想品德方面实现良好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教师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

1明确体育教学中的德育目标,以学生为本,开展德育教育

在常态教育中,德育具有重要的位置,德育目标是体育课程体系中一员。在体育和健康课程的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课程的主要功能包括:健身、教育,以及娱乐等功能,其中,最本质的功能就是健身、教育。虽然,在课程的总目标中,未能针对体育课程的教学标准,阐述明确的德育目标,不过,在其它的目标体系中,对体育、健康课程应该实现的德育目标进行了说明,并且,在一些领域中,教学目标得到了精细化。例如: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明确指明与德育相关的要重点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其德育目标却出现了边缘化以及零散化的问题,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德育教学不够系统,也不够连贯,常常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主要位置,严重忽视了德育教育,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无法发挥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经过相关实践表明,在体育教学中,对德育目标进行明确,可以使体育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掌握德育方向,进一步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形成良好的品德。体育教学只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对体育教学的德育目标进行确立时,要根据学校的整体教学目标来思考,并且,根据体育学科的实际特征,进而侧重于德育教育。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的德育目标也有了很大变化,要满足体育与健康课程相关需求,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对德育目标进行确立时,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第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质,比如,诚实正直,勇敢自信,积极乐观,勤奋好学,珍惜友谊,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等。第二,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情绪,完善的人格,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适应社会,具有健康的心理。第三,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树立良好的纪律意识,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注重环保,且具有社会公德心等。第四,增强学生的体育热情,能够刻苦训练,尊重竞争对手,也尊重裁判,并且,具有良好的体育礼仪,以及体育精神等。第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集体荣誉感,进而树立正确的观念。

2促进体育教学的德育常态化,建立德育教育系统,实现体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根据其心理要素来说,不管哪种思想品德,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学生都需要学习相应的技能,尤其在体育教学中,要开注重团队合作,让学生正确对待竞争,保持平常的情绪,与人顺利交流。对体育活动进行开展的过程中,一定会影响学生道德方面的思想、情感、行为、意志等。对于学校德育来说,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长期建设,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想要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跳出教案,不断地强化德育教育的意识,以实际行动,在实际体育教学中,让德育教育成为一项核心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第一,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德育教育,将“常规动作”落实在实处,展开常规的体育活动,例如:准备活动、队列的练习,以及形体练习等,以此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纪律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如今,体育教学目标为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切实地加强运动强度,提高学生的运动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进一步培养坚强的意志,遇到困难时能够勇敢顽强,在学习中能够积极进取。第二,对运动知识、运动技能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德育内容融入其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运动技能的规律,让学生得到系统性的训练,通过不同的运动项目,学生能够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相应的道德行为,具有不同的道德认知。对于某个运动项目,学生在持续学习时,教师应系统地提升学生的道德感受,例如:在篮球运动中,在传接球练习,以及分组比赛的作用下,学生能够提高责任意识,逐渐形成团队合作精神等。第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教育,进一步促进德育教育的开展。为了建立学生的思想品德,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可知,与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教育相比较,德育教育内涵更深刻、范围更广。教师应该将思想品德的教育密切地联系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适应能力,实现相应的德育目标。第四,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当学生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做出机智的选择。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在课堂中出现突发事件时,虽然这种现象是偶然的,但是,也是教学中无法避免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突发事件,不仅考验着教师的机智,同时,也为教师的德育教育提供了教育机会,如果突发事件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学生会进一步反思问题,否则,很容易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3实现有效德育教育的四种基本方法

第一,根据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规律,在体育课堂中,开展目标明确、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是由低到高形成的,也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站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层面来说,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也就是零道德期、他律期、自律期,以及自立期。在不同的阶段,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的能力也有所不同,教师应该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方式。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道德期基本处于零状态,还没有形成具体的道德意识,也没有较强的道德判断能力,在这个阶段,德育教育应该注重游戏,做好示范,让学生服从。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往往处于自律期,形成了相应的道德意识,具备了一定的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在德育中,应该强调启发、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中得到良好的锻炼。第二,作为体育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具体要求,以及这项工作的真正意义等。虽然,大部分的教师都能清楚地认识到育人先育德的方式,但是,大部分的体育教师还是未能在体育教学中积极主动地明确德育的目标,所以,大部分的学生也就自然而然认定,体育课与德育是没有关系的。在德育方面,由于体育教师的失语,造成了学生无视德育。在开展体育课之前,要集合整队、点名,让学生报数,很多学生常常忽视体育委员所发出的指令,只顾着于其他学生聊天。目前,在课上,教师都会告诉学生,要遵守社会公共秩序,作具有道德的公民,遵纪守法等,学生只有做到了自觉遵守课堂的纪律,对老师、同学都尊重,才可以在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这是体育课堂中应该实现的重要德育内容。当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提升,对于体育教师所发出的德育声音,都会获得良好的效果。第三,在体育教学中,应该注重体验式德育。在体育健康课程中,注重身体练习,这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在体育学习的作用下,体育锻炼的影响下,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教师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不管是哪种练习活动,都会在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层面,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刺激,进而上升到情感体验,实现锻炼意志的目标。同时,还能陶冶情操,享受快乐,具有团队合作意识等。例如:开展耐力跑项目,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在心理层面上会体验坚持的力量。在生理层面,学生可以体验到呼吸困难,以及肌肉疲劳等,通过学生的坚持,会获得成就感,也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第四,在体育教学的任务中,把学生的思想教育融入其中。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除了负责学生的体育训练,还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青少年的学生来说,不管是心理,还是生理,都处于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并且,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直接关系着学生人格的完整性。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学会察颜观色,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进而与学生良好的沟通,与学生成为良师益友。另外,在体育教学中,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这不仅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保障,也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思想道德认识。如果学生能够在思想上高度地认可体育教师,那么,教学工作就会开展得十分顺利,进而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和德育是一对很好的组合内容,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既能相互影响,又能相互促进。一旦体育教学被忽视,那么,德育教育也会被弱化,如果加强了体育教学,德育也会被强化。良好的德育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反之,则会给学校体育教学造成不良的影响。目前,在德育常态化教育中,教师应该积极创新,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只有这样,体育教学才能真正地实现相应的价值。同时,教师要负责教育体能与运动技能,让学生树立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进而真正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7:浅析如何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开封第二河务局 林一凡

许多年来我们一直都在提倡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特别是每年的三月份,全国上下更是掀起了一场全民学雷锋行动,然而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却遗憾的发现由于常态化工作做得不够,出现了民间流传的所谓学雷锋“三月来四月走”、“雷锋没户口”的现象。如何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使学雷锋活动常态化,首先需要使雷锋观念深入人心。

二、要使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应赋予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三、要使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的伟大号召。今年年初以来,围绕纪念雷锋同志离开我们50周年,全国上下大力开展学雷锋活动,取得显著成效。这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但从长远发展看,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工作仍然需要加强。这就需要从理论到实践,深入思考研究有关问题。其中最基本的几个问题是:如何使学雷锋的观念常态化、雷锋精神时代化以及学雷锋方式持久化。我想围绕这三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就教于大家。

一、应当站在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学雷锋活动的意义

要使学雷锋活动常态化,首先需要使学雷锋观念常态化。

许多年来,我们一直都在提倡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但是由于常态化工作做得不够,出现了民间流传的所谓学雷锋“三月来四月走”、“雷锋没户口”的现象。究其原因,首先是我们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差距,常常以为学雷锋就是一种“活动”,每到雷锋纪念日开展一下活动就可以了,没有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学雷锋活动的重要意义,因此缺乏对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长远思考。

不错,开展学雷锋活动有纪念的意义。特别是今年,是雷锋同志离开我们50周年,也是党中央、毛主席发出学习雷锋号召50个年头。所以,重新提出学习雷锋精神,有纪念的成分在其中,但绝不仅限于此。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还有更根本、更深远的意义。这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打牢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大家知道,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支柱,即使物质生活再好,也不会幸福。一个民族,如果精神支柱不完善,即使经济成就斐然,也不会持续健康发展,更难以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这已经为历史所一再证明。苏联为什么解体?原因固然很多,但丢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使人们精神支柱解体,是重要原因之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成倍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不容讳言,我们的精神支柱建设还面临着严峻挑战。就个人来看,有的人见利忘义,不顾廉耻;有的人精神颓废,道德沦丧;有的人自暴自弃,自毁前程,甚至走上自杀道路;不一而足。就社会来说,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物质主义泛滥,贪污腐败、封建迷信、邪教势力、黄赌毒、黑社会等丑恶现象不绝于耳。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被铲除的一些社会精神垃圾又死灰复燃。这些年,大家都乐于谈论环境污染问题,但我以为,当今中国最严重的污染还不是环境污染,而是心灵污染。这种心灵污染严重腐蚀着人们的灵魂,侵蚀着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影响着整个社会机体的健康运行,从根本上阻碍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若不尽快地、迅速地清理这些心灵污染,还我们精神上的蓝天,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为什么会产生心灵污染?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例如,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的同时,其负面作用也逐渐显现,极大地诱发了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心理。这种心理膨胀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一切向钱看”、“见利忘义”的情况。比如,有的子女之间为了争继承权,争房产,竟然撕破同胞亲情,甚至抛弃亲生父母,实在是有违天理。又如,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在引进大量国外先进科技文化的同时,很多西方资产阶级腐朽的生活方式传到国内,在很多方面颠覆了我们优秀的传统道德。炫富、奢糜、婚外恋等过去曾经难以启齿的非道德行为,今天则成为了见怪不怪甚至习以为常的现象。又如,由于体制机制转型滞后,民主法治不健全,各种非道德和非法活动便趁虚而入。化公为私、买官卖官、学术腐败等现象不断出现。再如,长期的和平环境,乃至歌舞升平,使一些人丧失了过去曾经有过的革命斗志。

然而,主观上努力不够,也是产生心灵污染的重要原因。就个人来看,一些人不注意自身修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社会变动中,迷失了做人的方向。就社会而言,对社会成员的思想教育、舆论引导也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例如,面对社会的转型,没有能够提出一套人们普遍认同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价值观;没有很好地解决思想教育的社会化问题;没有能够把思想教育与体制机制完善很好地结合起来等等。

今天,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但也处于矛盾凸显期,而许许多多的矛盾最后都要反映到人们的精神上来,表现为精神上的矛盾。如果不能正确引导人们解决精神矛盾,就可能造成更多的思想混乱,甚至出现宗教泛滥、迷信盛行,瓦解我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

为解决人们的思想困惑和精神矛盾,打牢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精神支柱,近些年来,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完成这一任务,要做的工作很多。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发挥我们已有的道德资源作用,纯洁我们的社会风气和精神家园,无疑是一个重要途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文化强国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但提炼核心价值观是其中的根本内容。只有建设一套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够赢得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所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念,中华文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复兴,并逐步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并从中提炼具有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对于文化强国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要使得学雷锋活动深入持久开展下去,需要我们对学雷锋活动的战略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上站得高,看得远,在行动上有办法,见成效,赢得人民群众对这一活动的广泛认同、积极参与和长期坚持,从而为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二、应当紧扣时代发展脉搏深入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

要使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还需要大力推进雷锋精神的时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都在提倡雷锋精神,但总是有人认为雷锋精神过时了,对雷锋精神的一些具体内容也常常引起争论。甚至有人以为,在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今天,重提学习雷锋精神,有怀旧或力图回到过去时代的嫌疑。之所以这样,原因可能很多,但没有解决好雷锋精神的时代化问题,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从根本上说,雷锋精神没有过时。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核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被一些人怀疑为太过理想,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生活,因而被认为是过时的精神。然而,我始终认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非但没有过时,而且应当确立为做人的最高价值标准,犹如康德所讲的“绝对命令”,是人的道德追求的最高理想。这一标准很高,但这丝毫不意味着它难以实现。实际上,不仅雷锋做到了,很多人在做好人好事的时候也都做到了。比如,当你在救落水儿童的时候,或在帮助一个老人拎东西的时候,你就完全是自然而然的、自觉自愿的,而绝不会考虑到对方对你有什么回报。在这一时刻,你已经在践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最高准则了,而不是在与对方做交易,因而你的心中才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崇高而纯粹的道德感。这时,你会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高尚的有价值的人,因而会感到十分快乐。在这里,真、善、美是统一的,是真实无虚地存在的。不管社会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道德的最高理想境界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

有人可能会以为雷锋是毛泽东时代的精神符号,学习雷锋意味着要回到过去的时代。这是一种误解。学习雷锋主要是学习雷锋的基本精神,而不是要回到过去的时代去。正如我们每一代人都要学习孔子的教导,但并不是要回到孔子的时代一样。当然,如果从道德哲学上看,说要回到道德原点是可以的。实际上,我们每一代人的道德修养都是不断回到道德原点而又不断开新的过程。孔子教我们“每日三省吾身”,古希腊哲人要人们“认识你自己”等,都是告诫人们要经常反过头来看一下,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符合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我们共产党人经常开民主生活会,进行自我剖析,批评与自我批评,也是要回到道德原点、党的宗旨上去。一些人为什么会犯错误?原因固然很多,但不知道反思,不能够经常回到道德原点审查自己的言行,是重要原因之一。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中道德失范现象很多,实在需要从道德原点上好好反省。

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学习雷锋精神应当学什么?我想,应当从两个层面上来学习。一是学习雷锋精神的实质和基本内涵;二是结合我们时代的生活实际创造性地学习,也就是弘扬光大雷锋精神,使之实现时代化。前者是对雷锋精神的继承,后者是对雷锋精神的创新。

关于雷锋精神的实质和内涵人们概括很多,我觉得周恩来总理的概括比较全面,即“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学习雷锋,最基本的就是要学习这四点精神。

学习雷锋,首先要学习他为人民服务的立场。雷锋是好人,但不是无原则的老好人。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写的,他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像夏天一样火热;但对待个人主义,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更是像严冬一样严酷无情。只有立场坚定,才能头脑清醒。这一点,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这些年来,我们的社会风气不纯,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动摇了,模糊了。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如果不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说话、办事,就会立场不正,或嫌贫爱富,或迁就个人主义,或做老好人,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动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最终使精神支柱解体。

学习雷锋,要学习他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他诚实守信,说到做到。比如,他发誓要做一颗革命事业的螺丝钉,他做到了。为了革命工作,他不怕吃苦,不拈轻怕重,甘心付出,干一行爱一行,行行争先锋。他用自己的行动铸造了新中国的螺丝钉精神。这一点,对于今天我们的年轻人来说,特别重要。年轻人需要创业,需要选择工作,而且今天的社会,为选择职业和创业提供了很多的机会。但一个人不管干什么,都需要静下心来,扎下根来,踏踏实实地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像雷锋那样,做一颗螺丝钉,认真钻研,扎实苦干,就一定能够干出一番事业来。

学习雷锋,特别要学习他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对这一精神的最好概括,也是雷锋精神的实质所在。雷锋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一心想着为他人做好事,为国家的建设事业做贡献。学习雷锋,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他这种精神。实际上,公与私的矛盾,历来是道德问题上要解决的根本矛盾。能够很好地处理这一矛盾,坚持公共利益至上、个人利益服从于公共利益,就一定能够处理好自我与他人利益的关系,做到自我利益服从于他人利益,从而处理好利与义、善与恶等关系。今天,我们的道德问题很多,根本原因是没有处理好公与私的矛盾。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公共利益、他人利益放在第二位甚至根本不顾后者,是造成一切道德失范的根源。这也是社会矛盾、自我心理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试想,如果人们都像雷锋那样,时刻想着公家,想着他人利益,想着为社会做贡献,那么,还会有损人利己、贪污腐败等现象发生吗?还会有心理不平衡,抑或精神分裂吗?

学习雷锋,还要学习他奋不顾身的革命斗志。在困难面前,他奋不顾身;为了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他奋不顾身。人是有知、情、意的高级动物。意志力是由人的认知、情感决定的。你对人民群众服务的立场很明确,情感才能很真诚,做起事来才能很投入、很坚定。有了这种奋不顾身的精神,社会正气就会越来越多,歪风邪气就会越来越少,人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阳光,越来越健康。

当然,由于我们的时代与雷锋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学习雷锋精神不能死板教条,而应当结合我们时代的生活实际创造性地学习,使之实现时代化。

雷锋时代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没有私家汽车,今天有了这些东西,学习雷锋,就要体现在这些方面。比如,在网络上,也有讲“网德”问题;在马路上开车,也有讲“路德”问题。时代在变化,人们具体的社会行为在变化,但利他主义、大公无私等道德原则不能变。

雷锋时代不允许搞市场经济,不允许私人经济存在,今天允许了,那么,还需要雷锋精神吗?有的人之所以认为雷锋精神过时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不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简单地讲“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公而忘私”,因为在市场交易中,彼此必须考虑自己一方的利益,甚至必须斤斤计较;在私人交易中,彼此关心的是个人的利益,而不会谈公共利益。但是,大家不要忘记,这种情况主要局限于具体的经济领域,而在道德领域中,“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公而忘私”等精神仍然是成立的。即使是在经济领域,一旦超出个人利益,而在谈论社会利益时,雷锋精神仍然有效。比如,当人们在从事商品生产时,如果总是不忘消费者的利益乃至公共利益,就不会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又如一个立法人员,当他在制订某一经济法律条文时,它必须站在公众立场上,而不能站在自己或自己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立场上。否则,他所制定的法律条文就是不公正的。至于雷锋精神中的“言行一致”精神,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中,更应当大力弘扬,这就是公平、信用原则。屡见不鲜的市场欺诈行为的存在,都是因为没有践行诚实守信的原则。

我们这个时代还有很多雷锋时代所没有的东西,大到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依法治国方略,小到个人的出国留学、私人微博等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学习雷锋精神,就需要结合时代特点,灵活运用。

结合当今人们的生活实际,我们可以从雷锋精神中提炼出许多具有时代性的先进价值观。如“憎爱分明”的正义观,“言行一致”的诚信观,“公而忘私”的奉献观,“奋不顾身”的勇为观等。学习雷锋,就是要培养我们每一个人的先进价值观,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正义感、有责任感、有仁爱心、有意志力的人。不仅要把这些精神内化于心,更重要的是要外化于行。

三、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转变学习雷锋精神的方式方法

要使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还要着眼于学雷锋活动方式方法的常态化,特别是实现雷锋精神传承的持久化。

许多年来,我们一直都在提倡雷锋精神,很多人对雷锋精神也是认同的,但为什么对雷锋精神的记忆不牢,践行不能持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解决好学习雷锋精神的方式方法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个人努力,也需要社会努力。

从个人的角度讲,要真正把雷锋精神学习好,就需要自觉加强修养,特别是要在行动上下工夫。比如做好人好事,并不是什么难事。人的一言一行,都有为他人着想的问题。在说话上,为他人着想,就能谦虚谨慎,热情诚恳,避免强词夺理,出口伤人;在行为上,时刻为他人着想,就会尊老爱幼,礼让厚道,见义勇为,等等。还要懂得,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这就需要长期坚持。如何坚持?方法很多,像雷锋那样经常写日记是很好的方法。通过写日记,可以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总结自己修养经验,激励自己不断进步。古人在这方面也有很多经验,如建立“功过格”,把自己每天做的好事和不足分别记下,好的坚持,不好的改正。日积月累,必成圣贤。

从社会组织的角度讲,要真正把学雷锋活动开展好,需要经常组织大家进行经验交流,褒扬先进,鞭策后进。同时开展真正的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这种方法,相互听取意见,改进自己的不足,使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建立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考核体系,包括模范人物表彰制度、干部选拔制度等,使贤者上,不肖者下,长久坚持,必然使得社会风清气正,人人皆为雷锋。

应当把学习雷锋精神与学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结合起来。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善良的民族。在我们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曾经培育出无以计数的英雄人物和道德典范,他们都通过各种方式对后人产生着影响。雷锋精神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包括诚信仁爱、乐善好施、天下为公等等。我们党不仅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引领者,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在毛泽东思想中就有大量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雷锋精神在形成中深受毛泽东思想的影响,也从中吸收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需要我们认真吸取。

应当把学习雷锋精神与学习中国现代先进文化相结合。雷锋精神的产生是有历史必然性的。它是在毛泽东思想直接哺育下成长起来的,是我们党倡导的先进文化教育的产物。在雷锋之前,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就出现过一批又一批革命英雄,如李大钊、夏明翰、董存瑞、黄继光等,他们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抛头洒血,贡献了生命。雷锋精神是这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直接继续。建国后,大学毛主席著作,大立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蔚然成风,涌现了一大批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先进典型。雷锋精神是这种社会主义先进人物精神的集中体现。开展学雷锋活动不能忘记学习这些先进人物。各地还应当结合自己的实际,总结本地先进典型,让人们从身边的人学起,从身边的事做起。

要使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还应当加强相关的物质载体和体制机制建设。对此,可以借鉴古今中外英雄人物宣传的一般方式。比如,中国历史上对孔夫子、诸葛亮、岳飞等英雄或模范人物的宣传,常常采取树碑立传或建立庙堂的形式,法国巴黎至今也还有圣贤祠。要使得学习雷锋精神常态化,也应当多建立雷锋等先进人物展览馆或纪念馆,为人们学习先进人物并举行各种先进活动、仪式,如党团学习活动、宣誓活动、成人礼仪式等,提供场所。借助于这种生动有趣的展览和活动,可以使广大受众特别是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就能够让雷锋等先进人物不仅有“户口”,而且有“常住户口”,使他们真正“活”起来。同时,应当建立相应的人、财、物保障体系,保证这些先进文化教育基地正常运行。应当定期举行“学雷锋”先进人物评选、表彰和宣传活动,对重要人物,还可以充实到展览馆中。还应当把学雷锋活动与开展社会救助、社会互助等公益活动结合起来,激发人们参加学雷锋活动的积极性。当然,还可以有其他活动,如在学校,挂雷锋像,唱学雷锋歌;在社会上,编演学雷锋文艺节目,用雷锋等先进人物命名街道、学校等。通过这些工作,学习雷锋活动就可能有声有色,蔚然成风,长盛不衰。

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深深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勇前进。半个世纪过去了,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我国涌现出无数雷锋式的先进人物,他们继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为其注入了新的内涵。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集中体现为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生命就在22那年戛然而止了,一个生命就这样悄然地离去;22个春秋,一个生命用它全部力量诠释了人生的真谛。一个人,一个普通人铸就的辉煌,他的精神绵延了几个时代并被人们牢记„„他,就是雷锋。时间的风雨总要洗尽时代的铅华,在缺失信仰的今天,他的名字还依然让我们心中一热;他的事迹至今也未曾被人淡忘。提起雷锋,我们依然会思考很多。雷锋让我们感悟到务实与执着,永远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实现理想的必经之路。众所周知,雷锋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他的命运是那么的坎坷,7岁的他就已经沦为孤儿,只能靠乡亲们的救济活下来。正因为从小就处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更加地回报大众,报答人民。雷锋工作出色,多次被评“红旗手”、“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雷锋被人们赞颂铭记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优异的工作成绩,最重要的是他以“一辈子做好事”的那种恒久的理念与坚持。在那个激情燃烧的背景下,他仍然戒除浮躁,坚守朴素的理念。他的一生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学习,更多的是思考。有人说:共产主义事业极其遥远,以此为理想只不过是痴人说梦。但是雷锋就是一个共产主义思想品质活生生地存在于一生的人。虽然我们做不到像他那样生活,但是我想雷锋那种坚定不移的信仰确实是值得我们为之深思的。说到信仰,什么是信仰?信仰应该是对某种主张的认同尊敬,是可以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这个时代,那种信仰仿佛真的已经“极其遥远”似乎曾经的力量已经变成一种虚幻,今天的社会更加的现实,同样却无法使我们变得更加真实地追求那样一种做人的品格和境界,我们也在一起讨论善良、理想。却变得越来不像一个纯粹的人。我想我们的信仰,我们追求梦想的初衷早已在浮浮沉沉的社会中裹上了不同的理由和借口。但是可以确定的是雷锋的精神的的确确是成为我们前进的方向。尽管有些事情很平凡,但是,我们分明又从这种平凡中体察出一种伟大。他的精神是勤勤恳恳的“螺丝钉精神”,雷锋精神是干一行爱一行的“钉子精神”,雷锋精神是“助人为乐”的精神,雷锋精神是“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是”精神,雷锋精神是“知恩图报”精神,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他的品质,他的思想是一种博爱的精神。

有些人试图用简单地用市场经济时代为雷锋精神掘墓是难以成功的,没有人真的需要一个物欲横流、以邻为壑的社会,正像是没有人能让这个国家和民族回到扼杀欲望,剥夺人民个人利益的时代一样。雷锋精神在延续可几十年的宣传和盼望无奈痛苦的纠缠之后,在中国人心中必定会继续存在,它已经成为一个传统的理想,越是在疏远、混乱的环境里,它越是会唤醒人们善良的一面。

我们需要信仰,而雷锋精神就正是我们追寻的支柱。

学习雷锋是从小到大都在进行的一项活动,也正是由于如此,有些人就认为反反复复的学雷锋只是形式,对这样的活动开展很不屑。青年工人是一个追求创新的团体,但其对事与物的认识,还是不够全面的,所以支部工作开展时就有团员提出此类活动都是形式主义,是陈旧的思想,对此产生了抵触的情绪,在活动中表现出一些不利于活动开展的行为,阻碍了支部工作的开展。学习雷锋,的确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从小学到高中,我们一直进行这样的学习,千篇一律,日复一日,有人就提出质疑,参加了工作我们学习雷锋还有必要吗?我认为是有必要的,千篇一律,是一个量的积累,有了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如果我们想要追求质的飞跃,却疏于量的积累,那是不可能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优良部分,是值得大力弘扬的,古人说得好,诗百呤不厌,那么好的民族精神也应该被无数次地宣扬与传播吧?那么为什么有人肯将一首情歌听无数遍,却为学习一次雷锋精神而厌烦呢? 学雷锋不仅要学习其精神,并要将他的精神用以指导我们的行为实践。那些反对学习雷锋或者是对学雷锋报以消极态度的人,大概都认为自己深得雷锋精神的精华,但是我敢说一个真正懂得雷锋精神的人对雷锋应怀有敬重之情。学习其精神不应只怀有雷锋心肠,却不做雷锋事迹,重要的是将其精神应用于实践中。

雷锋精神首先体现在对党的忠诚,作为一个共产主义者,这一点是我们应该向雷锋学习的。同时体现在对人民的热爱,一个共产主义者,如果脱离了这一点,共产主义的实质就豪无意义了。就丢失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还有就是对自身的完善,雷锋从未浪费一点时间,总是挤时间进行学习,不断提高与完善自己,这一点是很值得应用于我们的学习中去的。他不图名利,做好事不留名,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生活中一个不应过于计较个人得失,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

现在看到“学雷锋”活动主体往往是在校学生形式往往是走向街头、走向社区、走向困难家庭做洒扫、服务、送温暖等“可视”行动也也说雷锋精神被符号雷锋被形式化了。学雷锋到底要学习雷锋精神当年周恩来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阶级立场言行一致革命精神公而忘私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无产阶级斗志”既概括又具体现在可以把雷锋精神理解为“务实精神”和“奉献精神”而这也正是最需要提倡。

出于忠诚爱国赤子情怀雷 锋具有爱岗敬业奋发进取务实精神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他像螺丝一样安心、又像钉子一样钻研踏踏实实又勤奋刻苦地工作终于做出了不平凡业绩但现在有太多人不安心本职工作虚浮急躁缺乏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有甚至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奉献精神是雷锋精神最显著特征乐于助人而不计得失、甘于奉献而不求回报但现在很多人则以商品经济为借口把工作事业人际关系都物化为商品交换放弃为人道德底线一切以自我私利为中心甚至不惜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所以有了老太倒地无人扶、先谈价格再救人、贪赃枉法还显摆这种人心中只有索取而等着他人奉献。因此只要真正理解了雷锋精神那么学习雷锋绝对不是学生专利更无须做秀给他人知道也不一定要选在“学雷锋日”去做好事而是任何人在任何岗位于任何都可以学雷锋。

学好了雷锋精神,我们是一个一般的人,但是却是一个拥有伟大情操与品格的人,那么社会的和谐发展就有了强大的保证。

如何使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从“平常人、正常心、寻常事、经常做”提出建议如下。

一、雷锋是平常人的典范

雷锋精神的魅力来自生活、来自民众。我采访他的战友们,总结出雷锋有五种精神:

一、忠诚信仰的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报国精神”;

二、助人为乐热心奉献的“傻子精神”;

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螺丝钉精神”;

四、刻苦学习和钻研理论的“钉子精神”;

五、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节约箱精神”。对全国人民来说雷锋是一个有亲和力、有吸引力的人,是一个可敬可爱可信赖的人,是全国人民都可以学、都可以效仿的道德楷模。

二、宣传雷锋事迹要有正常心

常态化就不能搞一阵风,三月刮过一场空,更不能把雷锋搞成政治宣传的“变形金刚”。提倡节约时,说雷锋是艰苦朴素的典型;因此,宣传雷锋精神要抱有正常心态,要实事求是,随意的演绎、异化会损害雷锋的形象,让群众觉得不可信,不可信则不可学则难以常态化。结合学习《宪法》学雷锋,《宪法》第五十三条“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雷锋做得最出色。他是抚顺市的市人大代表,情系群众,为帮助灾区主动捐了自己攒的100元钱。《宪法》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活动准则,雷锋是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的模范公民,结合学习《宪法》学雷锋,更有普遍的和久远的作用。

三、学雷锋要从寻常事做起

学雷锋从小时候学起,从小事情做起。郭明义、丛飞、徐虎等都是从小时候开始,从小就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从不挥霍铺张。让座位是寻常事。一位退休女工看过《离开雷锋的日子》在座谈会上哭着说,她年轻时学雷锋,几乎没在公共汽车上坐过,如今老了,却没人给她让座。学习雷锋,扶老携幼,就从让座位这样的寻常事学起。

四、学雷锋要干群一心经常做

对现在的孩子们来说,需要时间来理解上个世纪的雷锋。要认真带头学习、起表率作用的是各级领导干部。群众对学雷锋的最大疑虑是“民学官不学”,尤其是有些人要求别人学雷锋,自己却以权谋私,牺牲群众利益。学雷锋,关键看领导干部的引领作用,带头学,就得有“朱德扁担”的精神,拿出行动来。经常做,就得像孔繁森、杨善洲那样,情系民心,为民解难。因此,我认为学雷锋首先从领导干部做起,当好人民的勤务员,面向困难群众“手拉手、一帮一”,经常做,公开做。干部向孔繁森学习,群众向郭明义学习。使雷锋精神成为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永远奠定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里!

今年3月“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再度响彻大江南北。如何使学习雷锋活动常态化?我想从“平常人、正常心、寻常事、经常做”方面提出建议如下。

一、雷锋是平常人的典范一位22岁的青年人,他没有久战沙场的英雄壮举,也没有超凡的天才发明,雷锋不是圣人,学雷锋常态化,首先要认识到雷锋是平凡人。

雷锋精神的魅力来自生活、来自民众。我采访他的战友们,总结出雷锋有五种精神:

一、忠诚信仰的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报国精神”;

二、助人为乐热心奉献的“傻子精神”;

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螺丝钉精神”;

四、刻苦学习和钻研理论的“钉子精神”;

五、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节约箱精神”。对全国人民来说,雷锋是一个有亲和力、有吸引力的人,是一个可敬可爱可信赖的人,是全国人民都可以学、都可以效仿的道德楷模。

雷锋精神既不高深也不玄奥,因此,是不难学的。

二、宣传雷锋事迹要有正常心常态化就不能搞一阵风,三月刮过一场空,更不能把雷锋搞成政治宣传的“变形金刚”。提倡节约时,说雷锋是艰苦朴素的典型;市场经济来了,又说雷锋也有皮衣和手表,是高消费的代表。

“雷锋不是筐,什么都能装。”我曾看到口号“计划生育学雷锋”,雷锋没结婚,也没有孩子,这个口号缺乏针对性。因此,宣传雷锋精神要抱有正常心态,要实事求是,随意的演绎、异化会损害雷锋的形象,让群众觉得不可信,不可信则不可学则难以常态化。

我建议,结合学习宪法学雷锋,宪法第二章从第33条到56条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雷锋模范地践行了。宪法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活动准则,雷锋是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的模范公民,结合学习宪法学雷锋,更有普遍的和久远的作用。谁履行了宪法规定的权利义务,谁就是活着的雷锋。

三、学雷锋要从寻常事做起学雷锋从小时候学起,从小事情做起。一位退休女工看过《离开雷锋的日子》在座谈会上哭着说,她年轻时学雷锋,几乎没在公共汽车上坐过,如今老了,却没人给她让座。学习雷锋,扶老携幼,就从让座位这样的寻常事学起。

雷锋是中国传统美德孕育出来的好人,要结合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故事,从小教育孩子,不因善小而不为,长大就不会做“地沟油”、“染色馒头”之类的缺德事了。播种精神的种子,收获品格的力量。

四、学雷锋要干群一心经常做对现在的孩子们来说,需要时间来理解上个世纪的雷锋。要认真带头学习、起表率作用的是各级领导干部。群众对学雷锋的最大疑虑是“民学官不学”、“下学上不学”,尤其是有些人要求别人学雷锋,自己却以权谋私,牺牲群众利益。学雷锋,关键看领导干部的引领作用,带头学,就得有“朱德扁担”的精神,拿出行动来。经常做,就得像孔繁森、杨善洲那样,情系民心,为民解难。

因此,我建议学雷锋首先从领导干部做起,当好人民的勤务员,面向困难群众“手拉手、一帮一”,经常做,公开做。干部向孔繁森学习,群众向郭明义学习。使雷锋精神成为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永远奠定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里!

关于本期主题

50年前,雷锋从辽宁走向全国。50年后,辽宁又涌现出“当代雷锋”郭明义。是辽宁这块黑土地哺育和滋养了雷锋精神,这种精神又在不断地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辽宁人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辽宁省抚顺市作为发起群众性学雷锋活动的最早城市,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方面进行了成功实践。日前,光明日报社、辽宁省委宣传部、抚顺市委市政府联合举办了“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高端论坛,研究探讨新形势下如何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并使之常态化的问题。

义不容辞地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盖成立

雷锋精神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彰显了我们党的先进本色,是一面永不褪色、永放光芒的旗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弘扬雷锋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辽宁省委宣传部作为全省学雷锋活动的主管单位,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拓展活动内容。学雷锋、学郭明义,必须立足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广泛开展以“郭明义爱心团队”为代表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健全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抓住重点人群,发挥好青少年学雷锋的骨干作用,广泛开展各类学雷锋主题实践活动;组织企业广泛开展“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活动;窗口单位和公共场所广泛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社区开展“学习雷锋、奉献爱心”服务活动。

二是创新活动载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雷锋、学郭明义活动的载体必须突出时代性,讲求鲜活性。既运用传统的报告会、图书、电影、话剧、歌曲等宣传手段,更充分发挥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优势,特别是加强郭明义微博推广,办好思想道德建设栏目节目,加大正面宣传力度。继续在辽宁日报推出“当今中国主流道德建设”专栏,引导社会舆论。

三是强化制度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文明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团体积极配合、各方面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每年3月份,在全社会集中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召开弘扬雷锋精神座谈会,举办高端论坛,评选表彰学雷锋先进集体和个人。每两年组织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定期组织道德模范到基层巡讲。建立“当代雷锋”基金,成立郭明义精神研究会。

四是营造良好环境。加强抚顺、沈阳军区、鞍钢、辽阳、营口、锦州6处雷锋纪念场馆建设,抓住重要时间节点,不断兴起学习热潮。组织雷锋精神研究机构,开展雷锋精神、郭明义精神研究。

着力建设“雷锋城”

中共抚顺市委书记 刘 强

作为雷锋的第二故乡和雷锋精神的发祥地,抚顺用长达50年的坚守和探索,使学雷锋活动在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经久不衰。当前,全市正在着力建设“雷锋城”,这既是抚顺坚持用雷锋精神建城育人的不断深化,更是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应有之义。

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必须一以贯之地加强理论引导。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50年来,抚顺始终把传承雷锋精神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坚持把理论研究放在首位,以理论创新对雷锋精神作出时代阐释、赋予时代内涵,进而有效引导学雷锋活动走向深入。在理论研究机构上,抚顺最早在全国成立了雷锋精神研究会;在理论宣传载体上,抚顺创办相关杂志,编写出版了十几种专著;在理论活动开展上,抚顺先后举办了近20次大型学雷锋理论研讨会。实践证明,加强理论研究是抚顺学雷锋活动始终保持正确方向的重要前提。

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动群众广泛参与。离开群众,学雷锋活动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全国最早发起群众性学雷锋活动的城市,抚顺人民学雷锋、做雷锋、弘扬雷锋精神既出于自发,也源于自觉,抚顺有着深厚的学雷锋群众基础。结合老工业基地转型振兴,把弘扬雷锋精神融入到市情厂情、爱岗敬业、自立创业教育实践中;结合培育抚顺城市精神,广泛开展雷锋文化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等活动;结合公民道德建设,把弘扬雷锋精神融入到各项道德实践中。

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必须深入实际地选树群众典型。典型尤其是学雷锋典型,是引领学雷锋活动蓬勃开展的旗帜与标杆。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抚顺在各个时期坚持树立可学可比、可亲可近的群众学雷锋典型,数以千计的学雷锋典型遍布各条战线,活跃在群众中间。特别是近年来,抚顺创新评选方式,开展“百姓雷锋”评比活动,连续5年推出了51名典型人物,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在学雷锋的道路上前进

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名誉馆长 郭明义

今年8月15日,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牺牲50周年纪念日。雷锋一直是我心中一面闪光的旗帜。多年来,我始终把雷锋的道路,作为自己的人生选择;把雷锋的境界,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作为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的一名普通职工,我非常荣幸地与雷锋结缘。从上小学到参军入伍,雷锋一直是我心中的偶像。而且我入伍后也在沈阳军区,也是汽车兵,推荐我入伍的也是当年送雷锋参军的老红军余新元。1982年,我从部队复员回到鞍钢工作。这里是雷锋曾经工作过的地方。雷锋在参军前所在的鞍钢弓长岭铁矿,距离我工作的鞍钢齐大山铁矿,只有十多公里的距离。那时,雷锋当年的工友们还都在岗位上工作,他们向我介绍了许多雷锋的感人事迹,让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雷锋的平凡与伟大,感受到雷锋并没有走,他每天都生活在我们身边。

多年来,我始终坚持像雷锋那样,从平凡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无论是在岗位上埋头苦干、无私奉献,还是积极参与希望工程、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等社会公益活动,我都会想:如果雷锋在,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全力参与和付出,因为这都是在做有意义的事情,都是在为人民服务。

看到许许多多志愿者加入爱心团队,我感到欣慰和振奋。我仿佛看到一粒粒爱的种子,在雷锋精神滋养过的土地上扎根、开花、结果,仿佛看到千万个雷锋在成长,在沿着雷锋的足迹奋勇前进。

学雷锋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主任 韩庆祥

应当承认,心地善良、本质向上、积极进取依然是当今社会的主流。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极个别人的精神世界被严重物化的现象依然存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学习雷锋精神要常态化。这非常及时,非常必要!

学习雷锋精神要做到常态化。其中最关键的是既要反对形式主义,力戒言行不一,又要把雷锋精神体现到价值导向、制度安排、政策制定、榜样示范和实际行动中,以解决好上与下、说与做、先天给定与后天作为、琢磨人与琢磨事的关系。

一是上与下的关系,学习雷锋精神不是做样子给上面看的,而是要付诸实际行动给人民群众看的,应像雷锋那样,爱他人、爱人民、爱社会;二是说与做的关系,只说不做,说是一套做是另一套,说得好做得差,就是讲一万遍雷锋精神,也难以让群众入脑入心,甚至会遭致抵触,一定要把说转化为做,言必行、行必果;三是先天给定与后天作为的关系,如果看一个人的价值是看背景、血统、身份和出身,人们就不会重视后天的努力奋斗,在这种情况下,雷锋精神就难以深入人心;四是琢磨人与琢磨事的关系,一个健全的社会,应该是注重琢磨事淡化琢磨人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就需要雷锋精神、欢迎雷锋精神、弘扬雷锋精神,尤其是在制度安排上,一定要给能干事的人以发展空间,给不会干事的人以具体指导,给会来事的人以规则约束,给无所事事的人以心理压力,给爱挑事的人以谈话诫勉,不让勤奋干事的老实人吃亏。

雷锋精神具有时代价值

国防大学教授 公方彬

任何一种精神要做到常态化,一方面看这种精神是否拥有广泛的精神感召力,另一方面看这种精神是否能得以延伸,是否能找到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契合点。

可以肯定,雷锋精神能够满足这两点。任何人都可以从雷锋身上找到可仿效的地方,这也是雷锋在英模群体中最具号召力,也最拥有群众基础的重要原因。从其延伸和关照现实的能力来看,雷锋精神中既有人性的光辉,又有民族精神的传承,这都意味着其精神具有时代价值。

雷锋为什么乐于助人,进而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很重要的一点是他真正弄清了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从人的思想和行为特点来看,外部的灌输如果没有内在需要的支持,是不可能稳定与持久的,如果能够将二者实现内在的紧密联系,雷锋精神的常态化便成为可能。当一种精神与人的根本追求相结合时,常态化就会化为现实。

雷锋精神无论是其本身所蕴含的元素,还是产生的时代背景,都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精神脉动的最佳写照,也是一种精神显示出巨大力量的最佳佐证。当一种精神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相联系时,常态化就会化为现实。

评价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选择,进而决定着人的行为。我们都希望社会和谐美好,那么就要从制度机制设计上把大家引向这个方面,即制度上保证有道德者得到褒奖,不道德者受到抑制。呵护雷锋,将其精神常态化,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寻找精神归宿的必然要求。

高举雷锋旗帜助推志愿者行动

共青团抚顺市委书记 张 丹

雷锋精神过去具有、现在仍然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抚顺志愿者始终高举雷锋旗帜,深入持久地开展学雷锋活动。鉴于志愿者行动和学雷锋活动在基本理念和实际行动上的一致性,我们认为志愿者行动必将成为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积极实践。

实践表明,志愿者事业是我们党领导的共青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工作领域、服务社会需求的一大创举。坚持把志愿者的精神、热情、专长、服务时间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通过团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的制度化安排转化为志愿服务的整体力量。7年来,抚顺市学雷锋志愿者总数达13万人,基本形成协会、指导中心、工作站、服务队构成的“四位一体”组织体系。

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大力宣传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营造学雷锋活动的浓厚氛围,抚顺市不断扩大学雷锋志愿者行动的社会影响力。通过积极推介不同行业中的学雷锋典型,使学雷锋内化为青年人的精神追求,外化为青年人的时尚潮流,固化为志愿者工作的长效机制。

实行项目化运作是做好志愿服务工作的关键。“天湖—抚顺学雷锋志愿者行动”既是项目化运作的重要成果,又是抚顺市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一面鲜明旗帜。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探索、创新志愿者行动项目,推动志愿者服务向专业化、科学化、实效化方向发展。

我们希望能把每年的3月5日确定为“全国学雷锋志愿者日”。

学雷锋要有科学的组织动员

抚顺市雷锋精神研究所所长 翟元斌

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对学雷锋活动进行科学的组织动员。

上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科学概括了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质,提炼出雷锋“平凡而伟大”、“螺丝钉精神”、“傻子精神”等特征,指明学雷锋活动解决“怎样做人,为谁活着”的目的,可以看作是由上而下组织动员的标志。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学雷锋活动始终保持蓬勃的发展态势,开展之迅速,覆盖面之广泛,持续时间之久远,影响之深刻,成为我们党组织动员群众开展社会活动的成功范本。

抚顺是在全国最早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城市,是学雷锋活动的发源地。抚顺提出建设“雷锋城”,是对自身文化属性一次认识的飞跃,是一个重大的全新的城市文化定位。它表明抚顺梳理文化传统,整理文化记忆的碎片,找到了自己的文化基因,认清了这座伴着共和国诞生礼炮成长的城市立市的根基与支点;开始思考谋划如何用雷锋文化疏通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的全部骨骼、肌肉、血脉、神经,不仅使这座城市重振雄风,更要让这座城市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城市样板,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城市基地与代言者。

让高校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李平

我校对雷锋精神的继承体现在阶段、内容、载体和研究四个方面的创新。

阶段创新,使学雷锋活动在不断深化中走向常态化。半个世纪以来,我校坚持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经历了学雷锋活动的蓬勃兴起、不断延伸、纵深发展、理论和实践创新四个阶段,提炼出雷锋的“五个一”精神,即“一颗钉”的爱岗敬业精神、“一滴水”的团结协作精神、“一团火”的无私奉献精神、“一块砖”的普通劳动者精神和“一片叶”的感恩反哺精神。

载体创新,使学雷锋活动在不断丰富中走向常态化。创立了“雷锋精神在线”网站;搭建了辽宁省雷锋研究会宣传平台,并以其为依托,开设了“雷锋精神论坛”,现已成功举办了两届。

内容创新,使学雷锋活动在不断实践中走向常态化。成立了“学雷锋示范班”,率先将雷锋精神引入课堂,并建有雷锋持枪塑像、雷锋“五个一”纪念塔等,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雷锋校园。此外,还实施了“挖掘雷锋资源、留住雷锋的人们”大型工程。

研究创新,使学雷锋活动在理论研究中走向常态化。我校的学雷锋活动之所以经久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握时代特点,坚持与时俱进,注重加强理论创新,提出弘扬雷锋精神、传承雷锋文化应该“坚持五个原则,克服五种倾向”。

用雷锋精神做强企业

抚顺供电公司党委书记 李和志

企业发展需要有雷锋精神,这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家的共识。抚顺供电公司近几年的发展也证明:持之以恒学雷锋,又好又快企业兴。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企业学雷锋,只有做到“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才能持之以恒,常学常新,常抓常青。

内化于心,就是把雷锋精神融入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文化体系。我们通过常态化开展“雷锋再次感动我们”、“走进春天的雷锋”主题教育,还有“我应该如何学雷锋”大讨论、“我身边的雷锋”征文和“雷锋工程杯”知识竞赛等,时刻用雷锋文化熏陶员工,达到入脑入心,着力构建雷锋特色的企业文化。

固化于制,即建立系统规范的学雷锋机制,为学雷锋活动提供有力保障。一方面,我们建立了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挂帅的活动组织领导体系,每年都制定具体的学雷锋活动方案;另一方面,制定了涵盖公司各个岗位的“雷锋式服务”工作标准,将岗位学雷锋要求具体化和规范化。

外化于行,就是典型引导。我们在公司各个岗位大力挖掘培育学雷锋先进典型,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营造“人人学雷锋,人人争当雷锋”的良好氛围。为此,公司把“雷锋号先进部室”、“雷锋班组”、“雷锋奖章劳动模范”等奖项,定格为内部表彰的最高荣誉,给予丰厚的奖励。如今,学雷锋光荣的理念已经深深地扎根于员工的脑海里,转化在行动上,可以说,在我们公司内部,“愿意学雷锋,主动学雷锋”已蔚然成风。

让雷锋精神入眼入耳入脑

抚顺雷锋小学校长 张平

50年来,我校始终坚持让雷锋形象入眼,雷锋事迹入耳,雷锋精神入脑,引导师生感知、触摸雷锋。

让雷锋形象入眼。学校建立了雷锋叔叔和孩子们在一起的雕塑,设置了雷锋展室,在教学走廊悬挂雷锋的画像、张贴雷锋的日记,让师生与雷锋“零距离”接触。可以说,雷锋已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偶像”。

让雷锋事迹入耳。为实现用雷锋人格塑造小学生人格的目标,学校组织编写了校本教材《成长》,还聘请雷锋生前战友、雷锋班的历任班长、各行业学雷锋先进典型作为雷锋小学的校外辅导员,让他们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为师生讲解雷锋的事迹和故事。

让雷锋精神入脑。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我们不断细化雷锋精神教育,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地让孩子们接受雷锋精神的熏陶和教育。通过这些教育,触动孩子们的心灵,积淀对雷锋的情感,即使走出雷锋小学的校门,身上仍然展现和散发着雷锋精神。

篇8:论微课教育应用的常态化发展

“微课热”的兴起

微课在国外的发展可以溯源到1960年Mini course的提出,而在国内的发展却难以追根溯源,目前对国内微课的兴起有几种故事版本,有的认为是受可汗学院的微视频影响,有的认为是出于减轻专家评审传统课堂录像的压力,还有的认为是由数字故事演变而来的……然而,不管“导火线”是什么,微课终究还是如火如荼地繁盛起来了。从最初对“微课”命名的争论,到对“微课”内涵和本质的探讨,再到对“微课”设计原则和制作技术的研究……各类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可谓是无微不至地“关怀”着这个时代的“新宠”,由此加剧了“微课热”的兴起。然而,“微课热”兴起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时代的需求。微时代和碎片化时代的来临,出现了许多新观念、新理论,从而导致许多与时代相匹配的新技术的出现,微课便是新时代的产物之一。二是注意力模式的改变。随着微信、微博等碎片化产物的增多,学习者的注意力模式开始转变,他们集中注意力长时间浏览1小时以上的课程视频较难,网络的普及也提供了更多导致他们分心的诱惑,而微课的短小精悍恰能符合学习者如今的注意力模式。因此,“微课热”的兴起势在必行。目前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以“微课”为篇名进行检索会发现,从2011年到2015年,有关微课的论文篇数在不断攀升,截至2015年10月18日,仅2015年便已达到1103篇,可见“微课热”有多“热”。

“微课秀”的目标导向和“度”

随着微课热潮的推演,相伴而生了许多国家级、省级、市级和校级的微课大赛,由此微课便从“微课热”的层面走向了“微课秀”的层面。“微课秀”是一把双刃剑,其利在于能提高教师和师范生制作微课的信息技术能力,促进优秀微课资源的生成和集合,推动微课在国内的发展;其弊在于容易引起盲目追新、趋向功利的浮躁心态,从而导致人力、财力和精力的浪费。[3]因此,一场“信息化秀”需要一个正确的目标导向和一个恰如其分的“度”。

首先,明确目标有利于“秀”的开展。如果这场“秀”是为了让大家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促进创新,以期通过“文化盛宴”的形式来展示当年“最时尚”和“最高端”的微课,那么“竞争”“比美”“show”便是这场“微课秀”中必不可少的亮点,年年举办、年年更新也非常必要。但是,如果这场“微课秀”的初衷并非纯粹的“show”,而是希望通过“秀”引起他人对微课价值的重视,从而推进微课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那么,仅凭竞赛这种手段,或许还较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其次,“秀”的开展需要把握一定的“度”。这个“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微课资源的数量要有“度”。近几年,“微课秀”已经以各种形式举办了很多场,众多优秀的微课资源已在“秀场”中生成和汇聚,众多微课创作理念和设计思想也在“秀场”中得以交流和传达,当这些微课资源足够多时,我们是否应该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利用这些优质资源和思想,而不是视若无睹,一心期待明年自己在“秀”上的表现?二是微课制作技术要有“度”。微课之所以受到众多一线教师的青睐,一方面是因为微课非常实用,符合当今时代学习者的注意力模式,另一方面则是其“草根性”所致,微课的制作工具简单易操作,能被非科班出身的教师所掌握。然而,随着“微课秀”的开场,微课的制作工具被不断挖掘,技术门槛被不断抬高,艺术效果被不断改良,最后评出的“微课风向标”或许美工、技艺堪称一绝,却早已失掉“平民”色彩,“高大上”的微课制作技术如何能在大众中普及呢?为了挤入“风向标”,许多参与者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来打造自己的微课作品,却忘记了自己为教学而创作微课的初衷。

如何推进微课教育应用的常态化发展

当微课经历了“微课热”“微课秀”之后,理应随着“秀场”的谢幕步入“教育应用的常态化发展”阶段。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目前“微课秀”仍在上演,“微课教育应用的常态化发展”较为缓慢。究其原因:首先,受固有经验的影响,认为微课与过去的课件、网络课程一样,虽然教学作用不大,但能通过参加比赛获取相应的荣誉、评得相应的职称。这是一种较为功利的思想误区,他们直接忽视了微课的教育价值,只把它放在“秀”的层面加以考虑。其次,对微课的教育应用价值和模式存有质疑和争议。有人认为,微课是一种创新技术,能变革如今的教学模式;有人则认为,微课只是信息化热潮中的一波“涟漪”,虽然对教学模式有所改善,但不足以掀起大波大浪,到最后也会被其他“新生热潮”所覆没。此外,针对微课的应用,有的人主张结合翻转课堂模式来使用;有的人主张将微课融入课堂教学;有的人则主张用微课取代课堂教学;还有的人主张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微课作为非正式学习中的教学辅助材料;等等。这些争议有的是从理论和应然的角度来推理,有的是从实证和经验总结的视角来论证,虽然不乏真正有效的研究,但大多仍是对微课教育应用的摸索和试验。那么,该如何推进微课教育应用的常态化发展呢?

1.正确认识微课的性质及其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微课作为一种新工具、新技术或新媒体,有其技术特性或工具特性,在此探讨的微课与教学关系,实则是技术与教学的关系。技术的出现,是为了延伸人的各种感官;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为了通过技术更好地辅助教学;微课所起的正是辅助教学的作用。“近一二十年来的教育信息化实践证明,单纯引进信息技术及相关模式并不足以引发教育教学发生根本性的变革。”[4]因此,认为“通过微课能够变革课堂教学”的思想是比较片面的,它否定了人的主导性,夸大了技术的能动作用。人是技术的主宰,教学中是否使用技术,选用哪些技术,如何使用技术,都应该由人根据具体教学情况来决定,而技术的价值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体现。相应地,微课价值的归宿也在于应用,如果只是为了技术而技术,那么这场“微课秀”便成了技术控制人类的“示威秀”。

此外,在教学中应用微课,并不意味着这节课一定很创新、教学设计一定很新颖、教学一定很有效,其实微课和其他信息技术一样,仅是众多教学辅助手段之一。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才能选出最适合这次教学的辅助手段。然而,认为“微课对教学没有任何辅助作用”的思想也是比较武断的。微课有其优势和价值,它与课件、网络课程、电子书包等其他信息技术并非零和博弈的关系,微课的兴起不代表其他信息技术的消亡和毁灭,而其他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不能阻碍微课的发展。这些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就好比商店里琳琅满目的鞋子,不是价格昂贵就能体现人的高端大气,不是颜色好看、款式流行就能博得所有顾客的欢心,相反,只有尺码合适、款式合心、价格实惠的鞋子才能满足大众的需要,而什么样的鞋子才适合自己,只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才能挑到自己满意且实用的鞋子,并且每个人挑的鞋子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以只挑一双也可以同时挑几双。所以在合适的时机,针对合适的内容,微课还是能对改善教学起到一定的“润滑”作用。

2.定位微课的创作目标,将现有“微课秀”成果投入应用和实践

为了脱离纯粹的“秀”,在创作微课之前,必须先对微课的目标进行定位。教育应用是微课的归宿,面对由各级各类微课比赛生成的庞大优秀微课资源,当务之急,是将其投入教学使用,否则,微课的命运或许将相似于曾经的课件和网络课程,在一股股“秀潮”之后,被误认为是毫无实用价值的“花瓶”,早早被遗忘于孤寂的“冷宫”。进行合理的教学应用是使信息技术摆脱“从‘热’到‘秀’,再到‘淡出’”这种死循环的途径之一,最大化地将现有“微课秀”成果投入教学使用,不仅能进一步验证微课设计的合理性,更能检验微课的教学效果,使其更好地实现微课的目标定位。

3.比赛与教学相结合,开发与教学匹配的“本土化”微课

推进微课教学应用的常态化发展需要采用比赛与教学相结合的“双轨并行”制度。首先,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等因素对微课进行合理设计,开发教学真正需要的“本土化”微课,而不是随波逐流,只关注容易获奖却毫无实质内容的微课。在此基础上,将微课同时投入比赛和教学,一方面通过参加微课比赛,从专家、学者和同行的角度检验微课的质量,获得反馈和提升建议;另一方面将微课投入日常教学,通过学生的反馈来优化微课,调整微课与教学的整合方式,使微课在不断完善的循环中更好地融入教学。

4.卸下微课的“高大上”包袱,还原其“草根”特性

“什么样的技术才是能够真正影响教育教学的革命性技术?那就是必须能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同时又能够被大众所普遍掌握,是技术壁垒低、且价格低廉甚至免费的技术。”[5]初生的微课也曾拥有过这般“草根”特性,然而,随着“微课秀”的开始,大家对微课制作工具、技术和动画形式的“不懈追求”,为微课抹上了一层厚厚的“浓妆”,也在微课那“天生丽质”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雕琢痕迹”。技术并不是越高端、越复杂就越好。例如,PPT制作的课件也曾因没有技术含量而被大赛评审专家嗤之以鼻,但如今PPT却是教师使用最普遍的技术工具。那些曾经名噪一时的“高级”软件(如Flash、Dreamwaver、VB、Articulate等)则因操作复杂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6]相应地,微课的制作工具越高端、制作技术越复杂、动画形式越炫酷也不意味着微课越好。因此,如果能卸下微课的“高大上”包袱,还原其“草根”特性,就能促进其在教学中的普及,更有利于微课教学应用的常态化发展。

5.将零散的微课转化成系统的微课程

微课因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和符合当代学习者注意力模式的特性,而受到大众的欢迎。通过一个微课,学习者可以在短时间内习得一个单独的知识点,这有利于跳跃性和跨越式的学习。但也正是由于微的特点,一个完整的知识模块被切割成若干个知识点,通过微课学习一些独立、零散的知识点,学生很难生成系统、完整的知识逻辑结构,不利于系统性学习。这或许就是微课教育应用常态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因此,如果能围绕一个完整的知识模块,制作一系列微课,组合形成微课程,那么将有利于微课的应用和推广。例如,华东师范大学慕课联盟举办的第二、三届微视频大奖赛便要求参赛者围绕知识模块创作微课程,以期能收集运用到中小学教学的优质微课程资源。

结语

正如王竹立教授所说,“微课热是暂时的,但微课是长期的”。[7]微课在步入“教育应用常态化”阶段之前,必须要经历从“微课热”到“微课秀”的过程,但是如果对微课的教育应用价值缺乏清晰认识,只因留恋“荣誉”而在“微课秀”阶段徘徊不前,那“微课教育应用的常态化发展”将渐行渐远。因此,我们不妨重新反思和审视“微课热”和“微课秀”,了解微课现今所处阶段,存在哪些问题,并采取对策来推进微课教育应用的常态化发展。

摘要:依据“从‘信息化热’‘信息化秀’到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常态化”的发展规律,本文围绕微课,简单分析了“微课热”的兴起原因,强调了“微课秀”需要正确的目标导向和恰如其分的“度”,并提出了推进微课教育应用常态化发展的五点对策。

上一篇:《小魔女蓝小鱼》读后感作文400字下一篇: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个人检查材料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