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论文

2024-05-14

我国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论文(精选8篇)

篇1:我国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论文

我国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论文

1前言

随着网球运动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以李娜、彭帅、郑洁为代表的中国女子网球在国际网坛取得的辉煌战绩,对国内网球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纵观我国网球运动发展的整体情况,所存在的矛盾依然凸出,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网球运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以教育系统为主,以学校作为支撑点,同时兼顾文化教育与专项训练的新型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教体结合”模式备受国内专家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中学阶段正处于身体发育和运动素质提高的重要时期,不管是升学还是走职业化道路,都是我国网球后备人才培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期。笔者结合四川省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教体结合”模式培养基地―绵阳南山中学,同时对在该校参加2015年全国中学生网球锦标赛的相关人员进行调查研究,并从中找出“教提结合”模式培养网球后备人才所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力求完善网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以促进我国网球运动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参加2015年全国中学生网球锦标赛的各省的运动员、教练员、领队以及赛事领导作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硕博论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搜集了有关“教体结合”培养后备人才和有关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资料和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归纳,整理,为本次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作者利用裁判机会对2015年8月8日至13日在绵阳市南山中学举办的全国中学生网球锦标赛的教练员、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据统计,参加此次比赛的运动员共412名,其中男运动员235名,女运动员177名,教练员132名。作者采用随机的方式向运动员发放调查问卷272份,回收272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48份,有效率91.2%;发放教练员调查问卷68份,回收68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88.2%,并对问卷效度进行了检验。

2.2.3专家访谈法

本人就“教体结合”模式培养网球后备人才方面的问题,与负责本次锦标赛的赛事官员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队的领队进行了面谈,为此次研究提供了的较为全面的实际信息。

2.2.4数理统计法

根据需要运用SPSS19.0和wpsoffice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3结果与分析

3.1生源状况

网球运动员的来源情况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网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情况。在对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8支代表队中的272名中学生网球运动员及68名教练员调查后得知,有90.6%的学生运动员来自城市,仅9.4%的学生运动员来自农村。结果表明,运动员的来源比较单一,而家庭资金投入是影响青少年是否选择网球训练的重要因素,“教体结合”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从侧面也大大增加了网球后备人才的来源和总体数量。3.2运动等级状况我国对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等级认定要求为在一定级别的比赛中获得一定名次。因此,拥有网球运动等级证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运动员技能水平的高低。在对学生运动员运动等级调查后发现,参赛选手有61.7%的为网球二级运动员,有0.8%的为一级运动员,但仍有37.5%的没有获得二级运动员等级证书。

3.3学训结合情况

平衡文化学习和专项训练是培养网球后备人才亟需解决的问题。以教育系统为主的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来训练的“教体结合”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这一问题,大部分的学校都是采用周末、晚自习等课余时间来进行专项训练。在对学生运动员学习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3.2%的学生运动员认为文化课学习非常难,72.6%的运动员认为文化课学习难度一般,仅有2.8%的学生运动员觉得文化课学习非常容易(见表1)。对于运动员外出参赛拉下的功课,大部分的学生会通过自己后补或者单独找老师补习。

3.4教练员队伍现状

教练员是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直接执行者,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对运动员的技能提高和全面发展起主导作用。因此,教练员的执教水平是“教体结合”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保障。在对教练员的年龄及执教年限调查后发现,我国中学网球教练员30岁及以下有15人,占总数的25%;30-40岁的中青年教练员有15人,占总数的25%;41-50岁的教练26人,占总数的43.3%;51岁及以上者有4人,占总数的6.7%。由此可见,教练员年龄结构分布不合理,教练员年龄偏年轻化和老龄化。在对教练员职称与学历的调查中显示,有40%的教练员为高级教练,其他的均为初级或中级教练;有76.7%的教练员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结果表明,我国中学网球教练员知识结构及执教水平较为合理,但仍需提高。

3.5学校训练设施情况

网球场地与基本训练设施是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最基本条件,网球场数量的多少与训练设施的齐全程度也能大体反映出该校的网球水平以及领导对该运动项目的重视程度。通过运动员对自己学校网球训练设施的满意度调查后发现,仍有13.7%网球学生运动员对学校场地设施不满意。在对教练员对执教学校场及训练设施评价的结果发现,仅有10%的教练员认为目前的场地器材能够满足他们的训练需要。

3.6训练经费来源

训练经费是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物质基础,如场地和设施维护、训练、参赛、师资培养等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因此,经费的保障也成为“教体结合”成功的关键因素。通过对训练经费来源情况的调查显示,“教体结合”学校网球队的经费来源主要通过队员缴费(83.6%)和学校经费(54.3%)两种途径,基本上没有获得上级部门的拨款和来自社会的赞助。

3.7运动员出路状况

后备人才的出路情况是检验“教体结合”模式培养成果的最直接因素,其中走职业化道路和升学是中学阶段网球后备培养最典型的两种出路。通过与各代表队的`领队交谈后得知,有99%的运动员毕业后顺利考入大学或者被输送到省队及以上走职业化道路,说明“教体结合”在保障学生出路这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对运动员训练目的调查结果显示,76.6%的学生运动员从事网球训练的目的就是升学,对走职业化道路并不感兴趣,仅有6%的学生运动员愿意走职业化道路,仍有17.4%的运动员对出路不明确。由于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大大增加了他们通过国家相关政策(如运动训练单招等)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教体结合”模式是以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以学校作为支点,同时兼顾文化学习与专项训练的新型培养模式,是解决我国网球运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教体结合”模式培养网球后备人才的现状为:多数参与网球训练的学生来自城市,只有少部分来自农村,大部分具有一定运动等级,训练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升学;大多数运动员都认为文化学习和专项训练能够达到平衡,但只有少数运动员认为学习文化课非常容易;教练员的年龄普遍集中在在40-50岁之间,大多都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并对训练工作比较投入,责任心较强;学生运动员和教练员普遍对自己学校的训练场地和设施满意度普不高,训练和比赛的经费基本上都来自队员缴费和学校拨款。

3.“教体结合”模式培养网球后备人才的制约因素为:后备人才来源单一,严重制约着我国网球水平的提高;学训矛盾仍然不可调和,影响着我国网球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教练员队伍不完善,科研能力和执教水平有待提高;学校、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在对后备人才培养及管理上还不够协调,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培养体系。

4.“教体结合”模式培养网球后备人才的方式对以前存在的问题都有所改观,但仍然有很多不完善之处。许多学校虽引入了这一模式,但基本上只是在形式上结合,并没有真正的将其落到实处。

4.2建议

1.注重文化教育与网球训练之间的平衡。“教体结合”模式培养网球后备人才应该把握教育是基础、训练是重点,文化教育和网球训练相结合的指导方针,以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运动员为目标,从而改善当前这种管理无序的状态。

2.拓宽经费来源渠道。政府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增加与俱乐部、网球协会及企业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达成联合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共识。

3.增加训练场地,完善训练设施,给学生运动员塑造良好的学习和训练氛围。

4.建立健全相关规定及管理体制。将教育部门、体育部门以及培养学校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深度结合,从而真正的做到目标共定、责任分担、项目分建、资源共享、过程共管,从而使我国的网球后备人才处于稳定的良性循环状态。

参考文献:

[1]阳艺武,刘同员,黄彩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及思考―――兼论“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模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3).

[2]王浩,陈建华,张天峰.“省队校办”:“教体结合”新路子的实践探索[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3).

[3]杜伟.教体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现状与对策―――以江苏省调查为例[J].体育与科学.2006,(2).

[4]陈道裕,周奕君,陈显健.“教体结合”培养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体育科学.2006,(1).

 

篇2:我国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论文

摘要:对我国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进行综述和讨论,发现了目前该领域研究的不足,提出了该领域今后研究努力的方向:1)加强对我国网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研究:2)增加对男子竞技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3)增加对俱乐部培养模式和家庭个人培养模式的研究。

关键词: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前言

21世纪是属于人才竞争的时代,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关键战略正是人才资源的开发、培养和储备,有竞争才能促发展。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在网球运动发展中起着战略性的作用,他们是中国网球未来的主力军,肩负着提高和发展我国网球整体实力的责任和使命,应依据我国的实际国情,采取具有我国特色的方法推进网球运动员的成长,使之适应国际网球运动发展的趋势和技术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网球运动也开始普及,中国网球实力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在奥运会和国际顶级赛事中,中国女子网球的运动员取得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突破,在这些光鲜亮丽成绩的背后,我国网球后备人才匮乏也是不争的事实。据有关数据统计,美国的网球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1/14,有两千多万人打网球,其中少儿网球占40%以上;德国有10多万 14-18岁的青少年到网球协会登记注册;瑞典青少年网球选手有5万余人,而我国网球队伍和网球人口比例则十分薄弱,目前专业网球运动员只有400多人,12岁以下少年网球人口数量不足5000人[1]。这一现状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网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亟待解决的课题。有关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和发展对策的研究。

现状和发展对策的研究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是研究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学者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在网球后备人才队伍的选材,教练员,训练方法等现状分析的比较透彻,趋势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我国各个省市后备人才培养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陈海在《四川省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中提出“制约四川省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因素主要有:资金投入不足、教练员科学训练水平不高、教育制度与后备人才培养制度的不协调。此外,经济发展的水平不高、管理部门制度的不够完备和训练条件差也是制约我省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2]”文章指出借鉴国内外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今经验,结合四川省的实际情况建立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利用社会资源、学校等多种途径,扩大我省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朱春辉在《山西省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分析研究》通过对山西省青少年网球培养的途径和模式、训练和比赛、教练员基本信息、培养管理等的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论证,指出“在山西省各大城市中小学中短式网球的开展不够理想,大多数运动员没有短式网球的过渡阶段,直接进行标准网球的训练,球感的培养和基本功的练习所需时间较长,对技术动作的规范化也有一定影响。[3]”等总结,为我国今后的网球后备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刑晓园在《江西省竞技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中通过对江西省竞技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提出了“加强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科学选材;坚持多元化的培养模式,突出发展“体教结合”社、企共办的培养模式;实现竞技网球后备人才培养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拓宽获取资金的渠道;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4]”等实质性的建议,为我国竞技网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李妍在《徐州市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和对策研究》分析、讨论了徐州市青少年网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并提到了“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图,鼓励拓宽经费来源渠道,积极吸引社会资源,争取社会赞助和个人投资等多种渠道;定期举办青少年网球比赛,增加青少年参加比赛的机会,改变运动员参加大赛机会少的现状;降低参赛资格,让更多的青少年感受网球运动;加强对网球运动的宣传,尤其对青少年网球运动的宣传。通过各路媒体,扩大青少年网球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有利于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5]”等观点,结合徐州地区具体情况制定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的培养计划,完善培养体制;尽可能的避免教学资金和资源的浪费,最大范围的利用社会各界的积极力量,最大限度的发掘徐州地区网球发展的潜力,走出一条符合徐州市实际情况的网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道路。

汤印超在《辽宁省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一文中主要对辽宁省青少年网球训练工作开展现状和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不断健全辽宁省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完善青少年优秀运动员输送和交流的规章制度,对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进行科学化管理;省市各网球队应加强与辽宁省体育院系、体育科研所合作,不断增加网球训练的科学化程度;加强对教练员的培训,定期对教练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岗位培训,不断提高教练员的综合文化素质和科学训练水平[6]。有关网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王建,孙正在《中外网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与分析——对中国网球运动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启示》通过与美国、德国、俄罗斯以及瑞士等网球强国的网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全面的对比,找出中国在网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差距,进而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我国应该加深对网球文化了解,建立本土网球文化。强化举国体制优势基础上,构建中国国情特色的培养模式,继续走竞技体育与职业体育相融合的职业化发展道路。完善后备人才培养的管理体系,创建对基层教练员的有效激励机制,加大教练员考核培训力度。根据网球职业运动的规律,构建中国特色的选材、教学训练理论体系。建立完善的国内网球竞赛体系,增加国际竞赛次数。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建国际一流网球培训基地[7]。

熊灵敏在《中俄女子竞技网球实力及后备人才培养比较研究》分别从中俄女子竞技网球实力、竞技战术运用效果、竞技网球后备人才培养、职业化现状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1.努力提高比赛成绩;2.继续提高技战术水平,增强心理素质;3.完善和改进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方式和方法;4.进一步向职业化迈进,与国际接轨[8]。

王涛在《中国竞技网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首先分析了“举国体制”培养模式的利弊,以及我国在体制转轨后出现的新兴的培养模式,然后又介绍了西方国家网球职业运动员的培养模式,最后提出了坚持职业化改革方向,尽快与国际赛事接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竞技网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竞技网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并存的格局、培育竞技网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发展的环境这四条完善我国竞技网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具体措施包括中国竞技网球必须坚持职业化改革方向,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和企业四位一体和“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道路,加快与国际赛事的接轨;结合中国国情和网球项目的实际发展情况,发挥举国体制下的专业队培养模式的主导作用,引入市场机制,继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网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9]。

宋开有在《上海市网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论述了上海市在体工队为主导的网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下出现的主要问题有网球后备人才选材难,尖子生不多、训练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教练员的配备情况不容乐观、资金问题。并对上海市现有的体工队、网球俱乐部、网球学校以及个人和家庭培养四种培养模式的优劣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要改革和完善体工队培养模式,健全网球学校的管理体制,学习国外知名网校的培养体系,“市场为主、政府为辅”人才走向市场[10]。

郑一才在《我国网球后备人才培养中网球学校培养模式的研究》从我国发展较好的6所网球学校为切入点进行调查,详细的分析了这6所网球学校的基本构成状况、教学训练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并且认为,目前我国我国网球学校已经发展到了扩大网球市场,进行市场化运营的阶段。同时,作者在文章中还进行了中外网球学校(个案)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我国距美国等网球学校开展的好的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说明我国的网球学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扶持,对其进行监督、管理、组织参加高级别赛事,并采取考查形式进行定期考核和评估;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定期培训学校管理人员,使网球学校能够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加强网球学校与相关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发挥网球学校培养出人员的自身优势,为网球学校的学生增加就业机会;严格执行教练员的“持证上岗“原则,定期对教练员进行交流、考核,把有发展的教练员送往国外进行培训,聘请国际知名教练来国内执教[11]。有关网球教练员素质的研究

网球运动员的运动水平与教练员息息相关,网球教练员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我国后备人才培养、以及网球这个项目整体运动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国对学者对网球教练员素质的研究文献也越来越多。

李兴在《河南省各地市体育运动学校网球教练员现状调查和分析》中发现:①从事网球训练工作的教练员中男性比例较大;年龄结构年轻化趋势明显。②网球教练员参加培训的情况不够乐观。③网球教练员对科研的兴趣度不高,整体科研水平比较低。④大部分教练员有短期的训练计划,但是制定长期训练计划的教练员很少;训练计划执行方面不够理想。⑤教练员带队参加比赛的次数较少,运动员比赛经验不足;教练员恢复手段过于传统。针对教练们的不足,作者认为,要建立完善的网球教练员竞聘上岗制度。在选用教练员时要使用竞聘上岗制度,使那些训练经验丰富,文化层次高,运动技术强的运动员加入到教练员当中来;学校领导要对教练员岗位培训引起高度的重视,进一步完善网球教练员培训制度;提高网球教练员的科研能力,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教练员科研经费的投入,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河南省的网球教练员应该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为网球运动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2]。

方兵锋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业余网球教练员素质及其对策研究》对上海市浦东新区部分网球教练员的心理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管理素质、条件素质、身体素质六大素质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上海市浦东新区业余网球教练员性别、年龄、学历、运动经历、执教年限等方面的人员分配结构还不是非常合理,创新能力、对学员的活动安排能力、专业资格、资历等素质较弱。为不断提高上海市业余网球教练员的整体素质,更好的满足业余网球市场需求,使上海业余网球沿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健康深入的发展,作者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以下策略:建立国家-地方-用人单位三级教练员管理体制;加强业余网球教练员自我学习、评优及教练员间的交流;强化业余网球教练员监督机构[13]。

姜权在《江苏省业余体校网球教练员现状与对策研究》对江苏省业余体校网球教练员的结构现状、基本素质结构、继续教育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文章中指出江苏省业余体校网球教练员本科学历的较多,高职称较少,主要以初级和中级为主;教练员运动经历多元化,专业网球运动员出身的比较少,国家二级和国家一级的较多;教练员的基础和专项知识水平较好,外围知识掌握能力较差;临场指导能力不够,科研成果少,参加学术交流机会少和对科研不够重视,致使科研能力比较薄弱,有相当一部分的教练员外语口语能力较差。并且给出以后努力的方向:加强计算机、外语口语学习和岗位培训,增加科研培训,规范教练员相关制度,努力提高整体业务素质水平;推进科学选材,加强临场指导能力;加强教练员岗位培训;优化全省青少年网球发展;编写适合与我省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培训和相关专业教学训练教材;增加比赛地区,大力开展省市不同规模的比赛[14]。

曹彦锋在《山西省体育运动学校网球教练员现状及对策研究》提出要加强我省体育运动学校网球教练员队伍建设,提高其业务水平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做出改革:①聘请省内外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练员到我省体育运动学校中任教,发挥其传、带、帮的作用,使年轻教练员提高其执教水平,充分发挥高等体育院校的作用,挖掘并留住优秀的网球教练员,将系统教育与对外引进高水平教练员相结合;②要求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并对训练进行有效的反馈。同时在训练中,改变训练观念,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方法及思想。网球教练员要在遵循科学训练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找出适合运动员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对运动员进行区别对待。③我省体育管理部门应建立专门的科研选材机构,为教练员提供先进的仪器和设备,统一管理、指导、监督我省体育运动学校网球运动员的选材工作。④我省相关部门要制定网球教练员定期培训制度,并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培训要有连续性、计划性,为我省教练员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⑤教练员的选拔要采用向社会招聘,竞争上岗的形式。争取做到持证上岗,优胜劣汰。同时领导要重视并提高我省体育运动学校网球教练员的地位和待遇,改善单位奖励制度,激发教练员的工作积极性[15]。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思考

综述所述,在国内,该领域虽然有了一定的研究,但也存在以下几个不足:①国内学者关于网球后备人才研究主要集中在培养现状与发展对策、培养模式和教练员素质等方面,但对我国网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研究比较少;②男子竞技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文献几乎没有③缺少对俱乐部培养模式和家庭培养模式的研究。因此,今后这一领域的研究应尽量加强对网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研究;重视对男子竞技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增加对俱乐部培养模式和家庭培养模式的研究。

参考文献:

篇3:我国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论文

随着网球运动在中国的迅速发展, 尤其是以李娜、彭帅、郑洁为代表的中国女子网球在国际网坛取得的辉煌战绩, 对国内网球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 纵观我国网球运动发展的整体情况, 所存在的矛盾依然凸出, 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网球运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年来, 以教育系统为主, 以学校作为支撑点, 同时兼顾文化教育与专项训练的新型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教体结合”模式备受国内专家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中学阶段正处于身体发育和运动素质提高的重要时期, 不管是升学还是走职业化道路, 都是我国网球后备人才培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期。笔者结合四川省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教体结合”模式培养基地—绵阳南山中学, 同时对在该校参加2015年全国中学生网球锦标赛的相关人员进行调查研究, 并从中找出“教提结合”模式培养网球后备人才所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力求完善网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 以促进我国网球运动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 1 研究对象

以参加2015 年全国中学生网球锦标赛的各省的运动员、教练员、领队以及赛事领导作为研究对象。

2. 2 研究方法

2. 2. 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 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硕博论文数据库》进行检索, 搜集了有关“教体结合”培养后备人才和有关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资料和文献, 并对文献进行归纳, 整理, 为本次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依据。

2. 2. 2 问卷调查法

作者利用裁判机会对2015 年8 月8 日至13 日在绵阳市南山中学举办的全国中学生网球锦标赛的教练员、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据统计, 参加此次比赛的运动员共412 名, 其中男运动员235 名, 女运动员177 名, 教练员132 名。作者采用随机的方式向运动员发放调查问卷272 份, 回收272 份, 回收率100% , 有效问卷248 份, 有效率91. 2% ; 发放教练员调查问卷68 份, 回收68 份, 回收率100% , 有效问卷60 份, 有效率88. 2% , 并对问卷效度进行了检验。

2. 2. 3 专家访谈法

本人就“教体结合”模式培养网球后备人才方面的问题, 与负责本次锦标赛的赛事官员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队的领队进行了面谈, 为此次研究提供了的较为全面的实际信息。

2. 2. 4 数理统计法

根据需要运用SPSS19. 0 和wps office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 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 得出结论。

3结果与分析

3.1生源状况

网球运动员的来源情况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网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情况。在对来自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8 支代表队中的272 名中学生网球运动员及68 名教练员调查后得知, 有90. 6% 的学生运动员来自城市, 仅9. 4% 的学生运动员来自农村。结果表明, 运动员的来源比较单一, 而家庭资金投入是影响青少年是否选择网球训练的重要因素, “教体结合”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从侧面也大大增加了网球后备人才的来源和总体数量。

3. 2 运动等级状况

我国对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等级认定要求为在一定级别的比赛中获得一定名次。因此, 拥有网球运动等级证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运动员技能水平的高低。在对学生运动员运动等级调查后发现, 参赛选手有61. 7% 的为网球二级运动员, 有0. 8% 的为一级运动员, 但仍有37. 5% 的没有获得二级运动员等级证书。

3. 3 学训结合情况

平衡文化学习和专项训练是培养网球后备人才亟需解决的问题。以教育系统为主的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来训练的“教体结合”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这一问题, 大部分的学校都是采用周末、晚自习等课余时间来进行专项训练。在对学生运动员学习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 3. 2% 的学生运动员认为文化课学习非常难, 72. 6% 的运动员认为文化课学习难度一般, 仅有2. 8% 的学生运动员觉得文化课学习非常容易 ( 见表1) 。对于运动员外出参赛拉下的功课, 大部分的学生会通过自己后补或者单独找老师补习。

3. 4 教练员队伍现状

教练员是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直接执行者, 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 对运动员的技能提高和全面发展起主导作用。因此, 教练员的执教水平是“教体结合”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保障。在对教练员的年龄及执教年限调查后发现, 我国中学网球教练员30 岁及以下有15 人, 占总数的25% ; 30 -40 岁的中青年教练员有15 人, 占总数的25% ; 41 - 50 岁的教练26 人, 占总数的43. 3% ; 51 岁及以上者有4 人, 占总数的6. 7% 。由此可见, 教练员年龄结构分布不合理, 教练员年龄偏年轻化和老龄化。在对教练员职称与学历的调查中显示, 有40% 的教练员为高级教练, 其他的均为初级或中级教练; 有76. 7% 的教练员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结果表明, 我国中学网球教练员知识结构及执教水平较为合理, 但仍需提高。

3. 5 学校训练设施情况

网球场地与基本训练设施是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最基本条件, 网球场数量的多少与训练设施的齐全程度也能大体反映出该校的网球水平以及领导对该运动项目的重视程度。通过运动员对自己学校网球训练设施的满意度调查后发现, 仍有13. 7% 网球学生运动员对学校场地设施不满意。在对教练员对执教学校场及训练设施评价的结果发现, 仅有10% 的教练员认为目前的场地器材能够满足他们的训练需要。

3. 6 训练经费来源

训练经费是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物质基础, 如场地和设施维护、训练、参赛、师资培养等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因此, 经费的保障也成为“教体结合”成功的关键因素。通过对训练经费来源情况的调查显示, “教体结合”学校网球队的经费来源主要通过队员缴费 ( 83. 6% ) 和学校经费 ( 54. 3% ) 两种途径, 基本上没有获得上级部门的拨款和来自社会的赞助。

3. 7 运动员出路状况

后备人才的出路情况是检验“教体结合”模式培养成果的最直接因素, 其中走职业化道路和升学是中学阶段网球后备培养最典型的两种出路。通过与各代表队的领队交谈后得知, 有99% 的运动员毕业后顺利考入大学或者被输送到省队及以上走职业化道路, 说明“教体结合”在保障学生出路这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对运动员训练目的调查结果显示, 76. 6% 的学生运动员从事网球训练的目的就是升学, 对走职业化道路并不感兴趣, 仅有6% 的学生运动员愿意走职业化道路, 仍有17. 4% 的运动员对出路不明确。由于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 大大增加了他们通过国家相关政策 ( 如运动训练单招等) 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 “教体结合”模式是以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 以学校作为支点, 同时兼顾文化学习与专项训练的新型培养模式, 是解决我国网球运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 “教体结合”模式培养网球后备人才的现状为: 多数参与网球训练的学生来自城市, 只有少部分来自农村, 大部分具有一定运动等级, 训练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升学; 大多数运动员都认为文化学习和专项训练能够达到平衡, 但只有少数运动员认为学习文化课非常容易; 教练员的年龄普遍集中在在40 - 50 岁之间, 大多都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并对训练工作比较投入, 责任心较强; 学生运动员和教练员普遍对自己学校的训练场地和设施满意度普不高, 训练和比赛的经费基本上都来自队员缴费和学校拨款。

3. “教体结合”模式培养网球后备人才的制约因素为: 后备人才来源单一, 严重制约着我国网球水平的提高; 学训矛盾仍然不可调和, 影响着我国网球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教练员队伍不完善, 科研能力和执教水平有待提高; 学校、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在对后备人才培养及管理上还不够协调, 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培养体系。

4. “教体结合”模式培养网球后备人才的方式对以前存在的问题都有所改观, 但仍然有很多不完善之处。许多学校虽引入了这一模式, 但基本上只是在形式上结合, 并没有真正的将其落到实处。

4. 2 建议

1. 注重文化教育与网球训练之间的平衡。“教体结合”模式培养网球后备人才应该把握教育是基础、训练是重点, 文化教育和网球训练相结合的指导方针, 以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运动员为目标, 从而改善当前这种管理无序的状态。

2. 拓宽经费来源渠道。政府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同时增加与俱乐部、网球协会及企业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达成联合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共识。

3. 增加训练场地, 完善训练设施, 给学生运动员塑造良好的学习和训练氛围。

4. 建立健全相关规定及管理体制。将教育部门、体育部门以及培养学校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深度结合, 从而真正的做到目标共定、责任分担、项目分建、资源共享、过程共管, 从而使我国的网球后备人才处于稳定的良性循环状态。

摘要:我国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三级培养”模式, 为推动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 该模式所带来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的培养问题是其中最值得研究和关注的, 而“教体结合”模式是解决我国培养网球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 以参加2015年全国中学生网球锦标赛中的运动员、教练员、领队以及赛事领导为调查对象进行分析, 阐述“教体结合”模式培养网球后备人才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教体结合,网球,后备人才,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1]阳艺武, 刘同员, 黄彩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及思考——兼论“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模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 (3) .

[2]王浩, 陈建华, 张天峰.“省队校办”:“教体结合”新路子的实践探索[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 (3) .

[3]杜伟.教体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现状与对策——以江苏省调查为例[J].体育与科学.2006, (2) .

篇4:我国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论文

摘 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对辽宁省竞技网球后备人才培养所涉及到的管理体制、运动员训练情况、竞赛情况、运动员选材、物质保障、教练员队伍建设几个问题进行全面了解,试图找到影响辽宁省竞技网球运动水平滞后的原因,并提出建议为辽宁省网球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前言: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指通过某种渠道把具有运动潜力的运动员培养成优秀运动员的过程。辽宁省是体育人才的宝库,有各个项目的大批优秀运动员从这里走向世界,成为体坛明星。但作为新兴起的运动项目——网球,在辽宁省一直没有新的突破,在全国仍然处于劣势,难有作为。笔者通过对辽宁省体育局、辽宁省网球队等相关部门的跟踪和走访,发现辽宁省在网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有待于商榷的问题。运动员年龄结构不够合理,教练员水平不高,尤其是训练经费,场地条件问题很难满足高水平训练的需要。本文从辽宁省竞技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出发,对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并进行研究,希望对辽宁省乃至全国竞技网球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辽宁省网球后备人才队伍现状

1.1管理现状

目前,辽宁省竞技网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采取以体校为基础的三级训练网,这是一种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体制。随着国家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体育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以政府牵头,企业及个人出资赞助办体育的势头正在悄然兴起。但是,在我们调查的8个地市中,也无一家企业或个人投资网球项目。由此可见,我省在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体制上还存在着严重不足,需要进一步改善投资主体过于单一的状况。真正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和运行机制。

1.2基地建设

辽宁省现有14座城市,目前已有8个城市设立了青少年网球队,其中包括沈阳的辽宁省队,占城市总数的57.14%。组队时间在10年以上的城市有沈阳、大连、鞍山、锦州、阜新、本溪,这些城市的青少年网球训练在辽宁省内已逐渐显示出其优势,这些城市拥有网球场均为4~8片;朝阳、抚顺两个城市组建青少年网球队时间不长,但已初步走上正轨,两个城市各拥有网球场4片。

1.3在训人数

目前在辽宁省体育局注册的网球运动员为200人,男运动员80人,女运动员120人,最大的23岁,最小的8岁。其中60人为职业运动员,男运动员24人,女运动员36人。依据数据可以看出,辽宁省各市网球在训人数偏少,规模与其他运动项目相比较也明显处于劣势,但从调查中也欣喜的发现,辽宁省竞技网球的在训人数是成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充分说明,网球项目已经受到重视,而且在社会中也得到了众多人的喜爱,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网球运动中来。

1.4训练情况

辽宁省各城市青少年网球队的训练,均以业余训练为主,基本保证每天上、下午各2个小时。假期期间,特别是有比赛任务的时候,训练时间会延长1~2个小时。各运动队教练员均有三级训练计划,即年度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课训练计划,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教练员对训练负责任的态度。

1.5教练员基本情况

辽宁省体育局小球管理中心特别重视教练员队伍的建设。目前在辽宁省注册教练员有25人,男教练员24人,女教练员1人,另外聘有外籍教练员一名。在省训练队中每队配有技术教练4人,体能教练1人,助理教练1人。其他各市训练队并没有专门配备技术与体能教练员。教练员年龄从25~5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从事网球训练工作在3~10年不等。教练员主要来源:专业队退役运动员10人、专业体育院校毕业生5人、体育院校其他专业毕业后转为网球教练员的10人。在学历方面22人具有本科生学历,3人具有本科以下学历,没有研究生或更高级别的教练员。

2.辽宁省竞技网球后备人才培养对策

2.1不断推进体制改革

从目前情况看,社会力量办学对网球运动的贡献已经突出的表现出来。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实现举国体制与社会力量办学的有机结合,而且促进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与运动机制。经过历史和实践证明,举国体制是与中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和中国体育的目标任务相适应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举国体制,同时“又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新环境不断完善,赋予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内涵。”

2.2管理体制多元化

广大的网球运动人口是后备人才的基础。为了保证我省竞技网球后备人才梯队建设的完整性。建议在中小学开展短式网球,加强网球运动在辽宁省中小学及社会的普及。在有条件的社区中建立网球场,各高等院校免费限时对社会开放,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网球运动中来,为运动员选材提供保障。

2.3注重科学选材

在全省拓宽运动员选材范围,制定切合实际且科学的选材标准,提高辽宁省竞技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成材率。学习西方先进的网球运动员选材措施,在8个网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的基础上,扩大基地建设规模,在基地的人员配置上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2.4结合实际走市场化发展道路

网球是一项投入大,产出周期长的运动项目,从世界网坛高水平运动员的发展历程来看,其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采用了合理高效的培养模式,即经纪人模式和企业或俱乐部投资。在举国体制培养运动员的基础上,结合网球运动的发展特点,由政府职能部门牵头,把企业,个人投资融入到辽宁省竞技网球发展的战略中,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力量对竞技网球的投入。

2.5组织教练员进行专业培训指导

教练员是一支训练队的主导者,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执教经验丰富、综合素质高的教练员队伍,是运动训练水平提高的有力保障。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指导原则,使教练员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一流的教练员及学者,学习先进、科学的训练方法。引进教练员的竞争机制和考核机制,使教练员有一种“危机感”,在“危机感”中不断的去进步、学习。教练员要严格执行训练计划,结合青少年运动员的生理、心理特征,做到因人而异,因势利导,遵循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2.6加强网球运动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媒体的传播模式,通过播放各种网球赛事的方式向群众宣传网球运动,介绍网球运动项目及其文化,使更多青少年加入到网球训练中来,更多家长了解网球运动,为辽宁省竞技网球运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陶志翔,胡亚斌,赵源伟,杨丹.中国竞技网球运动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6)

2.杨振葳,苏秀华.从第7届大运会看辽宁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J].辽宁体育科技.2005.2

3.discover.刘鹏:体育举国体制不改变 与时俱进赋予新内涵[N].http://www.sport.gov.cn.2008-01-07

4.张耀光.网球职业化需要职业意识[N].http://sports.sina.com.cn.2003-02-27.

篇5:浅谈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

篮球运动后备人才是一个国家篮球竞技水平的基础.现今,我国篮球运动已逐步融入世界篮球职业化、产业化的发展潮流之中.伴随着篮球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男女篮球队在世界赛场上的成绩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训练、管理、技战术等方面固然是影响因素,然而其根本原因在于篮球后备人才的`匮乏.从培养体制、比赛制度、教练员状况、“读训矛盾”、资金状况等方面作了阐述,并提出具有相应的建议.

作 者:林友良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体育部,湖北・武汉,430070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 “”(7) 分类号:G841 关键词:篮球   后备人才   赛制   结构  

篇6:我国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论文

中文

田径项目历来受到各省的高度关注,它既是全运会中金牌最多的项目,又是衡量一个省、市、区体育运动综合实力高低的重要标准。建国以来,经过四川体育工作者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四川田径运动竞技水平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每个时代都涌现出了一批纵横田坛的优秀选手。但是,从2005年第十届全运会起,四川田径总体水平出现了较大的滑坡,短跑、跳跃等优势项目的竞争实力明显减弱,其他一些项目甚至没有运动员参加比赛。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上,四川田径的整体状态依然低迷,昔日声名显赫的女子短跑一蹶不振。田径重点项目教练员流失严重,一线运动员短缺,二线运动员青黄不接,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不力。

本文全面调查分析了四川省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从四川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的基本情况、教练员队伍现状、训练和比赛情况、文化学习及日常管理等方面入手,研究剖析了四川省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发展与现状,对四川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依据,为进一步推动四川省田径运动的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以参加2008、2009年四川省中学生田径比赛的52个参赛队,2008年四川省“新苗杯”青少年田径比赛的31个参赛队,以及四川奥林匹克田径学校(华阳中学)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共650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四川省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后,得出以下论文结论:

1、四川省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数量近年来呈增长趋势,人才主要来自农村和乡镇。

2、四川省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总体参加训练时间短,运动专项基础差,可塑性还很强,大部分人每年参加比赛的次数少。

3、四川省田径教练员选拔后备人才的方法仍然以主观经验为主,缺乏客观量化的评价指标。

4、四川省田径教练员目前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仍然是专业运动员。

5、四川省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教练员中,年青教练所占比例较高,训练指导能力和执教经验有待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整体水平较低,职称结构状况整体不高,每年参加培训学习机会少。

6、四川省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训练经费来源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拨款;训练场地器材基本满足训练需求。

7、四川省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对文化学习重要性的认可度较高,但文化学习成绩差;运动员与教练员对自身的影响力都评价较高;日常管理中教练员占主导地位。

译文

Track-and-field is always paid high attention by each Province.It is not the top item for gold brand in sports meeting of entire country, but also a important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the capability of local sports.From 1949,after several general of Sichuan sports workers’ endeavor, Sichuan Athletics sports had good achievement, there are excellent players from each period.but from 2005, the overall Track-and-field level has being decreased, especially for Running,Jump, etc, Also there is no attendee for some item.In the sports meeting of 2009, Sichuan Athletics sports still in low level, Because Women Running can not recover after a setback, the trainer of critical item lost, short of back up and young players,etc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s the actuality of in support person, trainers status,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learning and daily management, Analyse and research the training status of the young support players, and figure out the countermeasure, also it is the reference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Sichuan Athletics sports.This article use “ Track-and-field Sports meeting of Sichuan Middle school student in 20082009”,Sichuan ”Young plant” call an Track-and-field Sports meeting in 2008 which include 31 playing teams, students and drillmasters from Young Athletes Huayang Middle school total 650 people as the investigate objects,Introduce methods of literature information, visiting and discussion, questionnaire, statistics and logic analysis, etc.Following are the conclusions:

1、The number of Track and Field support sporters in Sichuan Province increased, Most of the players are come from country side or small town.2、The training for the Track and Field support sporters is too short, weak of Professional skills, need more training, also the players didn’t attend enough competitions.3、The selecting rules of Track and filed support sporters are too subjective, not evaluate by impersonal criterias.4.Sichuan Province Track and Filed coaches are only care about the

篇7:我国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论文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大连市东北路小学少年足球队。

研究方法:①观察法:通过队员的平时训练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②问卷调查法:以标题为主要内容发放问卷,回收问卷。③逻辑推理法:归纳反馈资料,演绎推理主要特征,调查与分析大连市沙河区东北路小学少儿足球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④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

结果与分析

2.1 足球后备人才重点学校的命名

由东北路小学申报,当地区(市)体委和教委推荐,大连实德足球俱乐部青少年足球培养工作委员会依据申报单位的办学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挂钩小学等综合因素的检查评估,认为合格后,给予命名并挂牌。东北路小学与大连实德足球俱乐部青少年足球培养中心合二为一,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统一管理的模式。

2.2 教练员岗位及各年龄梯队人员

目前,大连实德青少年足球培养基地持有c级岗位培训证书的教练员4人、b级岗位培训证书的教练员3人,所以教练员都具有培养青少年的资格。各年龄梯队总计256人,6支足球队1支守门员队,一年级球队人数30人,一名教练员。二年级球队人数35人,一名教练员。三年级球队人数45人,一名教练员。四年级球队人数40人,一名教练员。五年级球队人数38人,一名教练员。六年级球队人数55人,一名教练员。守门员球队人数13人,一名教练员。若按每支球队配备2名教练员计算,应有14人,实有球队教练6人,守门员教练1人,现缺乏50%的教练员。可见,学校足球教练员数量严重匮乏。

2.3 训练

东北路小学每天平均训练时间大致在2小时每周训练平均时间在20小时左右,在训练内容中,重点抓足球基本功,如:颠球、传球、射门等。在每周的训练中都有详细的计划,周一、三、五训练基本技术,周二、四训练身体素质及灵敏和耐力,周六、日教学比赛。在调查中发现多数教练员年度、学期、周和课时训练计划齐备,能按要求认真准备训练内容,但也有部分教练员缺乏训练计划,训练方法单一,训练时数安排欠妥当,训练计划是本流水账。

2.4 竞赛

东北路小学主要参加的比赛有全国“贝贝杯”足球赛,大连市“市长杯”足球赛,校际间也经常开展友谊赛或其他类型的比赛,东北路小学足球队运动员平均每个月打两到三场比赛,可见,各校接受大赛锻炼的机会很多,这也是东北路小学足球队上年不衰的一大因素。

2.5 输送

由于大连实德足球俱乐部和东北路小学合作成立实德青少年足球培养基地,所以东北路小学足球运动员的输送途径主要是为大连实德梯队输送人才。平均每年为实德足球俱乐部输送大约50名运动员,现役的国脚:冯萧廷董方卓、张耀坤、周海滨、崔鹏等等都是出自东北路小学。结论与建议

3.1 体教结合是一条成功之路

东北路小学足球工作结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东北路小学明确自身的发展优势,东北路小学与当地体育系统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八字方针,加快与体育系统在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结合的步伐和工作力度,学校积极聘请和吸纳国内知名教练员担任校足球队的顾问和教练,从而较好地做到了学校优良的文化氛围,先进的教学设施与当地体育系统丰富的训练经验等有机会;二是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有关体制上的结合,在诸多方面达成共识,为学校足球的办学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三是东北路小学正确处理好训练与学习这一主要矛盾,做到了学中练,练中学,齐抓共进,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家长担心训练会影响学习的后顾之忧,保证了生源的数量。

3.2 经费支持,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

学校和实德足球俱乐部每年下拨一定的足球专项经费,配备了一批足球训练用品,每年的评估总结报漏出了东北路小学足球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学校在办学体制上,既是国家重点小学、又是足球重点培养基地,基本解决了运动员的出路,基本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的办学格局。

3.3 足球设施的不足

目前,由于东北路小学是大连市青少年足球的重点学校,但是一些设施却没有达到标准,比如场地,没有标准的天然或人造草皮,而是普通的塑胶场地,场地少,队伍多。

3.4 基层教练员水平优待提高

从整体情况看,东北路小学足球教练员执教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教练员长期坚持训练,既有全年训练计划,也有阶段训练计划及教案,但训练质量却无法得以保证;有的教练员有一定执教经验,但是由于学校缺乏应有的激励体制,造成工作态度不够积极;有的教练员示范能力差;有的教练员选才缺乏科学性,运动员成才率偏底。

3.5 优化队伍建设

为此,应主要抓好两件事:一要东北路小学领导的办学观念,转变传统的办学观念,充分认识和理解足球后备人才重点学校的目标与宗旨;二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练员的综合业务素质。

3.6 充分发挥足球比赛与集训的作用

篇8:我国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论文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甘肃省12个地级市级2各自治州的参与网球运动的青少儿 (年龄在6~18岁) 和其他网球爱好者、网球教练员、网球场地工作人员、网球俱乐部管理人员及体育运动学校 (以下简称体校) 等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一是问卷调查法。将300份调查问卷, 通过各种渠道分发放给体校、高校、企事业单位、俱乐部等所属的网球场地内进行健身训练的人群, 收回282份, 收回率94%。

二是专家访谈法。作者对甘肃省体育局、省体工大队、甘肃省网球协会、省市体校等部门有关负责人、网球运动员、网球职业教练、中小学体育老师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访问调查, 就甘肃省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成才路线、就业去向、政策和资金支持等问题, 广泛收集建议和意见。

三是文献资料法。根据本课题研究需要, 作者通过甘肃省图书馆、中国网球协会网、中国网球协会会员网、甘肃省体育局、甘肃省群众体育管理中心、CNKI中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 进行了综合对比研究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网球运动人口及分布情况

网球在我省人们眼中一直视为是一种“贵族运动”, 近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变, 成为一种时尚。据统计, 甘肃省现有网球运动人口近5年快速增长, 约有5000人, 人群各年龄段均有分布。见表1、2, 主体集中在18~50岁的大学生和工作人员, 青少年网球运动人群只占8.6%, 接近500人, 这个数字与北京、上海、广州是无法比较的, 据统计上海2010年有青少年网球人口高达18600多人[1]。经调查, 我省青少年网球运动人口兰州占大部分61.5%, 其余依次分布在天水、嘉峪关、白银、金昌、庆阳、张掖、酒泉、武威等地市, 地域分布呈现出省会城市人群高度集中, 地市人口分布分散、稀少甚至几乎没有的态势[1], 见表3。

2.2 网球场馆分布及收费情况

网球场馆这一硬件设施是开展网球运动的重要保障, 是网球运动人口锻炼的先决条件。据调查显示, 甘肃省现有各类网球场地233块, 主要分布在高校、高档住宅小区、党政机关、各市体委、宾馆[2], 场地质量以硬地、人工草坪、沙土构成, 硬化场地占78.4%[3], 所属各地市分布也不平衡, 仅兰州地区占52.5%。见表3~5。

所有开放的网球场地均是付费使用, 费用从沙土、硬地、人工草坪到室内塑胶场地各不相同, 见表5。在调查中发现, 仅高校、住宅小区、俱乐部或部分体委网球场地对大众开放或限时开放, 党政机关和宾馆网球场大部分都是为一些特殊人群准备的不对外开放。

2.3 师资构成和培训费用情况

我国目前网球仅处于发展阶段, 从体育院校网球专项的毕业学生就业情况以及国家退役网球运动员一个个被“抢”走, 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网球教练员奇缺[4]。

经调查, 目前甘肃省网球教练员匮乏。网球教练由省体工队退役的运动员、省体校专职网球教练、高校体育老师、职业教练、业余网球高手、在校网球专业和从事网球运动的大学生构成。教练员结构不合理, 具备网球教练员资格认证的仅10人, 具备ITF国际网联一级教练员资格认证的4人 (2002年甘肃省仅1人) , 拿到教练员证后从事网球教练的较少, 占一半的人数, 其中一级教练中仅兰州的李卫民一人做职业教练。

另外显示, 甘肃省网球教练的从地域讲集中分布在省会兰州, 其它地市州网球教练极缺。我省12个地级市和2个自治州体校目前也没有专业网球老师, 仅省体校在近两三年前引进了两名网球专业老师, 开设了网球课程, 一年也只能招收4~8名学生。因而, 我省青少年网球运动人员的培养主要由职业教练、高校老师、业余高手和部分在校网球专业 (非专业) 大学生承担, 地市州基本由来自企事业单位的业余高手承担, 这部分人缺乏从事网球教练工作的方法, 只是“传承式”的教学方法[5]。因此在青少年接触网球之初, 家长苦于为子女寻找专业教练的事频见。

网球培训的费用由教练的水平高低而定, 目前教练收取的培训费用的高低按照以下几个层次递减:一是获得网球教练资格认证的职业教练、体工队退役运动员, 以网球为职业, 收取较高费用, 一对一150~180元/h, 小班培训700元/10h;二是高校从事网球教学的体育老师, 一对一120~150元/h, 小班培训600元/10h;三是地市业余高手, 一对一80~120元/h, 小班培训500元/10h;四是体育学院在校学生 (包括其它高校网球队的学生) , 他们作为兼职, 大部分群体是高校网球初学者, 一对一80元/h, 小班培训400元/10h。

2.4 培养模式

我国青少年网球培养模式有四种, 分别是体工队培养模式、网球学校培养模式、俱乐部培养模式、家庭个人培养模式[6], 就目前上海市而言, 2010年四种模式对其后备人才的贡献率分别是67.5%、18.5%、11.5%、2.5%。

调查发现, 甘肃省网球后备人才的只有家庭个人培养模式、俱乐部培养模式两种。我省各地市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主要是以家庭个人模式培养, 依靠网球职业教练、高校网球专业老师等自己开办的培训班, 以一对一、一对二、一对三的小班形式授课, 每期十次每次两小时, 每周2~4次, 针对每个学员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安排课程, 时间多集中在周末或假期。这部分网球人员经过启蒙和基础教育以后, 才会寻找一些俱乐部中水平较高者进行对打提高。网球俱乐部作为基层的体育组织, 承载着网球运动发展的使命。但我省网球俱乐部目前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培育阶段, 由于网球运动群体所限仅靠盈利难以广泛发展, 故而暂时无法承担太多历史使命, 仅能承担少部分任务, 个别经营较好的如甘肃常安网球俱乐部可以带动一些中小学网球熟手成长提高。

而对于体工队模式和网球学校模式而言, 对于甘肃省只能说遗憾。我省体工队一直没有网球专业队, 省内的体校除省体校开设有网球专业外, 其它如兰州、天水、庆阳等14个地级市州体校均未开设网球专业课程, 中小学校更没有网球体育课程, 因而无法形成体工队三级培养模式。我省经济和观念比较落后、网球受众面小、市场需求弱, 学习和专业兼顾的网球学校培养模式目前还没有存在的土壤。可喜的是, 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 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省体育局五厅 (局) 联合开办了甘肃省少儿体育苗子培养班 (简称“好苗班”) , 其中也包括网球专业, 创新了我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

2.5 学习动机

“运动员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 它是推动运动员的一起内驱动力, 是激励从事训练活动的主观动因[7]。”我省网球运动员参加训练的动因是多样化的, 主要是个人兴趣的驱动, 其次是家长支持、成为职业运动员的渴望、高中考大学走专业路线、将来从事网球职业培训等, 经调查各占比例不同, 见表6。

2.6 组织与竞赛情况

比赛是竞技体育的龙头, 训练的指挥棒, 抓好竞赛工作关系到青少年网球的培养和发展前途, 对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环节。有机会、有针对性地安排比赛, 让球员在强对抗中锻炼, 不但可以全面检查效果, 同时可以解决许多训练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有利于培养球员的综合素质[4]。目前, 我国不但引进了许多国际比赛, 也安排了系列青少年排名赛, 有青少年业余网球积分赛、青少年选拔赛等, 且逐步与国际接轨。其他省市也有固定的赛事。但甘肃省网球赛事举办较少, 暂时还没有针对青少年网球的专门竞赛活动。

甘肃省网球运动发展缓慢, 参与群体小, 网球运动水平一直处于国内比较低的水平, 全国性网球赛事几乎没有举办过。2004年, 甘肃省网球协会曾举办过业余球员的积分赛, 每月举行一次, 可惜最终由于参赛球员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半途夭折。近几年较为固定的赛事有:甘肃省网球锦标赛、甘肃省老年人网球比赛、甘肃省高校杯暨校长杯比赛、甘肃省运动会网球赛 (每四年一次) 。近6、7年里, 在网球赛事举办上并没有增加比赛, 反而固定的几个业余比赛在时间跨距上由一年改为了两年, 背向地减少了比赛。

3 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3.1 存在问题

对甘肃省各地市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访谈和实地调查发现:一是当前我省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网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网球爱好者基数还很小, 球伴难找。二是我省网球专业老师或教练严重缺乏, 除省体校外, 各地市州体校均无专业老师开办网球专业课程, 无法培养好苗子。三是大众可使用的有效场地少, 收费高, 网球场地利用率低, 运行不规范。四是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网球俱乐部发展迟缓, 缺乏政策支持和有效机制。五是大众网球类比赛太少, 目前还没有青少年网球竞赛设置, 远不能满足历练和成长的需求。

3.2 影响因素

影响甘肃省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因素调查表见表7。

4 结论和建议

我省的青少年网球运动的发展虽属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 但已从初级阶段向上升推广发展阶段漫进, 青少年对网球的热情空前高涨。经调查研究分析, 建议在以下方面加强:

一是借势加强宣传, 提高青少年人群对网球的认识, 扩大受众面。

二是多渠道加快教练员的引进和业务能力的培养, 为各地州市体校提供人才保障并增设网球专业, 建立网球后备人才成长通道。采取“送出去, 请进来”的培养模式, 通过与省外高水平青少年网球教练员的学习与交流, 迅速提高我省网球教练员的整体执教水平[8], 带动地方青少年网球培训和发展。

三是增加公共网球场地设施建设投入, 同时提高现有场地的使用效率。倡导企事业单位应分担部分社会责任的正能量, 敦促其有偿开放场地资源;规范和降低网球场地收费标准, 不同时段进行阶梯收费, 满足各类人群健身需要。

四是推进网球俱乐部和网球协会的建设, 促进俱乐部培养模式发展壮大。政府公共设施管理部门要创新思路, 配套网球俱乐部发展的优惠政策, 鼓励社会资金和管理投入到公共场馆的建设运营, 逐步形成良性的俱乐部网球培养模式。

五是以市场为主导, 充分发挥甘肃省群众体育管理中心、省网球协会的协调作用, 争取相关部门、企业的支持, 多方筹措资金, 开办青少年业余网球赛事, 增加青少年网球爱好者锻炼和交流的机会, 给他们带来成才的希望和动力。

参考文献

[1]宋开有.上海市网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2010.

[2]赵军辉.甘肃网球健身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人文社会学期刊, 2013, 32 (3) :113-115.

[3]刘克俭, 熊丽.甘肃省业余网球比赛开展状况的调查研究[J].甘肃科技, 2012, 28 (8) :95-97.

[4]董取胜, 李可可.我国青少年网球人才培养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3 (1) :60-62.

[5]章永健.中小城市网球运动现状的调查[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20 (3) :17-19.

[6]王建, 孙正.中外网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11 (1) :74-77.

[7]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下一篇:公派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