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赠别诗

2024-05-08

王维的赠别诗(共10篇)

篇1:王维的赠别诗

赠别诗王维的内容

作品介绍

《送别(一作山中送别,一作送友)》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第128卷第52首。

原文

送别(一作山中送别,一作送友)

作者: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①“山中”二字全诗原元,据宋蜀本等补。题下全诗校云:“一作送友。”

②明年:全诗校:“一作年年。”

作者介绍

王维(7-761年),字摩诘(mó jié) ,人称诗佛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大乘佛教居士,是著名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人。可见王维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成就是多方面,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佳篇。他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壮阔荒寒,小桥流水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王维诗全集栏目。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篇2:王维的赠别诗

平叛后,凡做伪官的都判了罪,但王维因在被俘期间作《凝碧池》诗怀念朝廷、痛骂安禄山,得到唐肃宗的赞许,加之平乱有功的胞弟王缙极力营救,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来又升迁为尚书右丞。但自此,王维变得更加消沉了。在半官半隐、奉佛参禅、吟山咏水的生活中,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王维的诗歌创作道路大致以开元二十六年(738)张九龄罢相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作大都反映现实,具有明显的进步政治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盛唐时代积极进取的精神;后期的诗作多是描山摹水、歌咏田园风光的,其中也曲折地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但情绪的主调却是颓唐消极的。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劝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王维诗鉴赏

这首诗是青年王维所作爱情诗的代表。该诗由物感怀,借助红豆鲜艳色彩和有关的动人传说,以含蓄深沉而清新流畅的语言,传达浓烈的相思之情,十分感人。《相思》流传至今仍不失为咏物诗的名篇。

“观物微”而“托兴远”,是古人作咏物诗常用的一种手法。王维深解诗中三昧,因此《相思》在表现技巧上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首句“红豆生南国”,落笔不俗,指出所咏之物及其生长环境,同时向读者托出了一颗由古代传说所凝成的爱情珍珠。它借遥远的南国与久远的传说,将人们思绪带到恋人所在的海角天涯。

第二句“春来发几枝?”,这句发问,明为对相思木的关切,实则是诗人对对方爱情发展的关切。春天相思木适逢甘霖,新枝兢秀,爱情之花不也是在此时成长、开放的吗?这里尽管是发问,但一个“发”

字却带有相当肯定的语气,充分表现了爱情的纯洁和蓬勃发展。

一首咏物诗,仅有细致入微、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并不能表达主题,由此诗人由物及人地展开了心灵的刻划。“劝君多采撷”一句承上转入,希望恋人多多采撷殷红鲜亮的相思豆,让象征爱情的红豆充满衣兜,暗示他们的爱情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一个“劝”

字胜过千言万语,一下子拓宽了诗境,为下句的飞跃作好了铺垫。

篇3:王维山水诗的审美特色管窥

他的诗既有陶诗浑融完整的意境, 又有谢诗精雕细刻的描写;既有子昂的高峻, 又有浩然的清新, 不拘泥于前人而创造出他自己的诗歌特色。他的诗所涉猎的题材范围是很广泛的, 而最能体现其诗歌特色的是后期的山水诗。正是其山水诗作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奠定了他在唐诗艺术史上的大师地位。

下面就其艺术审美特色作以阐述。

王维不仅是诗人, 而且是位杰出的画家, 又精通音律, 能以绘画、音乐之理通于诗, 使其山水诗作的艺术审美特色突出表现为:画意、乐韵。

(一) 画意

王维的山水诗, 在结构布局和对景物的具体描绘上, 渗透了中国画的传统表现技法, 使得诗作所描绘的意境具有层次感和色彩之美。难怪苏轼曾说:“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 (《题蓝田烟雨图》)

1、王维的山水诗, 能够从整

体对景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巧妙处理、合理配置。主要表现为景物间大小互见、远近对照、虚实相间三个方面。

(1) 大小互见

大景、小景同是空间一景, 各有其特殊的美。“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 (《终南山》) 的巍峨高山固然雄奇壮美, 而“古木馀衰柳” (《孟城坳》) 的几株衰柳也可谓玲珑剔透。但是, 当这些大大小小的景物进入同一首诗时, 却不是任何一种排布都能呈现美的。正如宋代宗炳《山水画序》中所说的“竖划三寸, 当千仞之高, 横墨数尺, 体百里之迥”。王维恰到好处地处理了艺术上大与小这一对矛盾, 取得了以小见大的效果。如《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 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 树杪百重泉。

该诗首联从大处着墨, 颔联从细处落笔, 大小景互相映衬, 互为补充, 相得益彰。正因那涓涓细流, 弯弯小道, 树木的参天更可感, 山势更为雄奇壮观。又如《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中的“大漠”、“长河”是大景, “孤烟”、“落日”是小景, 大小相衬。若没有小景, 则大景“大漠”的宽广无垠和“长河”的渺远无尽就不够具体了。

(2) 远近对照

王维山水诗中对远近景关系的处理, 既统一和谐, 又入自然之妙。如《华岳》:

西岳出浮云, 积雪在太清。连天凝黛色, 百里遥青冥。

诗中前两句以挺拔险峻的山势为近景, 后两句诗人笔墨从山顶泼出去, 连近景、远景于一体, 画出了华岳山顶天、天连山的雄奇壮美之势。

再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颔联仰望, 皓月当空;俯视, 山泉清洌, 一仰一俯, 远近对照, 初秋傍晚的山林有如世外桃源。颈联由远及近, 远近景交错, 这种由近及远, 由远及近的景物布局, 使全诗呈现出一种“流动美”, 这种动态美更加烘托出大自然的安谧宁静。

(3) 虚实相间

虚与实是古代画论和文论共同运用得最为普遍的对立统一规律之一。王维对实景和虚景的处理, 从实出发, 实中含虚, 虚自实出, 使实与虚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当景物缺乏足够的魅力时, 诗人往往调动丰富的生活经验, 对实景进行想象、加工。如《欹湖》借用《楚辞·九歌》中凄清美丽的意境想象出一个女子日暮时分在湖边吹箫送别夫君的情景:

吹箫凌极浦, 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 山青卷白云。

那凌波极浦的女子是人是神, 那消失在暮霭中的箫声是真是幻, 似都恍惚不定, 曲终人去之后的欹湖依然轻笼着迷惘的意境, 令人回味不尽。但真正的欹湖只不过是一片空阔的湖水而已。

而更能体现出王维高人一筹的, 则是他所采用的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 使虚与实的关系显得和谐、自然。如《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桃源一向绝风尘, 柳市南头访隐沦。到门不敢题凡鸟, 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 东家流水入西邻。闭户著书多岁月, 种松皆作老龙鳞。

该诗一开始, 作者以桃花源虚比吕逸人住处, 接着实写于长安柳市之南访吕逸人, 虚实相间, 既写出了吕逸人的超凡脱俗, 又显示出了作者的隐逸之思。“题凡鸟”及“看竹”两则典故的运用, 使虚写部分更深, 而作者的寻逸之情更显诚挚。之后实写吕隐士所居环境, 从而使作者的向往落到了实处。这种写法, 使全诗内容既不空泛, 又不呆滞, 颇具情味。

2、在景物的具体描绘方面, 王维山水诗体现出以下特点:

(1) 色彩浓淡和谐统一

王维诗作取景状物极有画意, 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如“柳色青山映, 梨花夕鸟藏” (《春日上方即》) 描绘了白绿相映、鸟语花香的山中胜景, “开畦分白水, 间柳发红桃” (《春园即事》) 是写红白分明、生机勃勃的农园。此外, 王诗中还有以淡为总基调, 淡中见浓的描绘手法。如《山中》:

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前两句“白石”、“红叶稀”描绘出清淡萧索的秋色, 后两句中一个“翠”字在浅淡的画面上点上鲜浓的一笔, 浓淡相宜, 淡中见浓, 意境顿生。

(2) 光线明暗相映成趣。

王维山水诗的和谐自然, 也与他注意明暗光线的处理有关。如《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 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 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

这首诗描绘初夏雨后新晴之际, 诗人所眺之景。色调明朗, 首联点明光线的明亮度, 颈联显出大自然的明净澄澈。“明”是全诗的重心, 水的明反衬田的暗, 光线的明使山峰更加苍碧。

(二) 乐韵

王维多才多艺。他不但儒释兼融, 诗画双绝, 还通晓音律, 弹得一手好琵琶。凭着自身在音乐方面的良好素养, 王维时常信手采撷自然界中美妙的天籁之音, 融熔于诗, 使得诗作时常流露波动之美、韵律之美。

王维的山水诗, 总体感觉上似可用一个“静”字概括, 是一种宁静、恬静、幽静或静谧之美, 是一种空静之美, 但又不可全用“静”来包容。他的山水诗除了声律和谐流畅外, 在表现声息、动态方面, 往往是以动显静, 喧中求寂, 以动态为静态服务, 以声息为宁静服务。如《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该诗写春天山中月夜景色, 从字面看是全写景的:夜, 万籁无声, 诗人的形象隐含其中, 或畅想, 或沉思, 在这一刻, 一轮明月破云而出, 将清辉洒向深山丛林。然而这片寂静的春山却未沉睡:月色“静”而不停止, 春山“空”而不显虚无, 雀鸟被月亮惊醒, 不时鸣叫几声, 将“春涧”映衬得更加空阔寂静。再如《山居秋暝》中用“流”、“喧”、“归”、“动”、“下”等动词, 赋予景物以动态和神韵, 烘托出清空明月的幽静, 寄托了诗人高洁闲静的生活情趣和理想追求。

综上所述, 王维多才多艺, 是以诗人的灵感、画家的眼光、乐师的听觉创作山水诗的。他以自己在绘画、音乐方面深湛的艺术素养, 撷取自然界中美的构图、美的色彩和美妙的天籁之音, 使诗作别具神韵, 从而达到“思与境偕”的美学境界。所以, 他的诗不仅是“诗中有画”, 而且是绘声绘色的有声画。

总之, 王维山水诗作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从而使王维不仅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 而且在我国诗歌史上,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罗宗强, 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 (1) [M].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年版.

[2]白敬文.简明中国古典文学手册[M].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3]胡小媛.浅谈王维山水诗的艺术辩证法[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2.4.

篇4:略谈王维的一首赠别诗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境内,当为都护府治所。元二其人已不可考。渭城,秦时的咸阳城,汉时改为渭城,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之阳。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部,以居玉门关之南而名,是古代自中原通往西北的必经之道。唐时往来西域的商贾、军士、外交使节,以及在都护府幕下工作的人员等等,都必须走这条“阳关大道”。此诗所写,即诗人送别友人的情景。当时王维和元二都在宦游之中,是客中送客,在渭城置酒饯别,作诗咏唱,以表达惜别之情。

王维(公元699-759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开元九年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有《王右丞集》。王维工草棣,善诗画,名盛唐开元、天宝年间,苏东坡谓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画学秘诀》传世。

诗的首两句是写景。点明地点:渭城;时间:春天。在渭城的早晨,细雨濛濛,沾湿了微尘细土。这阴雨天气自然使旅途更为艰难,离愁别绪涌上心头。客舍及周围的杨柳已经青翠,可知这是春天;然而此时并非春光明媚,而是下着小雨。雨洗柳色更青新,可诗人内心却不畅快。阴暗的天气正好与沉郁的心情相映衬,诗人便抓住了这主客观的相通之处,以其精妙生花笔,描绘出当时的景色,创造出一种颇为凄清的气氛,却并不使人感到悲凉。须知,古人送别,习惯要折柳为赠,所以柳色青青,令人见之不免触景伤怀。这样便很自然地为后两句诗作好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若说第一、二句是写景寓情,那末三、四句便是直抒胸臆了。劝慰之中透出哀惋,惜别之际亦见爽朗。使命在身,岂可久留;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更流出无可奈何之意。既难以挽留,那就只好殷勤劝慰挚友再多饮尽一杯饯别之酒,多待片刻时间了。因为向西出去阳关就再也没有知已故友,而全然是些陌生甚至异族之人了。此时此地,此景此情,真是令人难以名状。一个“更”字于此具有千钧之力:首先诗人的万千思绪,无限关切,恋恋难舍,全然包容其中了;其次,“更”的作用不仅能够突出地抒写诗人对故友劝慰的深厚情意,而且它更增加了诗人离愁的浓度。所以说,“更”字下得十分有力。这正如明代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所说的那样,“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人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李东阳的评析是很恰切的,后人的咏别之作,“千言万语”所表达的意思,王维仅用四句便概括尽之了。

这首短诗仅止四句,天然浑成,其影响确是深远的。唐白居易《对酒诗》:“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唐刘禹锡《与歌者何戟》诗:“旧人唯有何戟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宋著名画家李公麟曾取以为画,谓之《阳关图》。宋苏轼《题阳关图诗》:“龙眠独识殷勤处,画出阳关意外声。”爱国诗人陆游《题阳关图》诗:“谁画阳关送别诗,断肠如在渭桥时。”寇准更把此诗扩展为著名的《阳关引》词。凡此种种,充分说明:一,王维此诗引起许多诗人、画家和词客的注重,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加以引用或点化,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后世便把《渭城曲》或《阳关三叠》作为送别的代名词;二,王维此诗的确唱出了当时人们欲吐而未能吐出的情思,充分表达了离人们的共同心声。所以,此诗的传播和影响,真是出乎诗人意外的广泛而持久。

在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王维所作此诗曾强烈地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感情,许多文人给予很高的评价。明胡应麟在《诗薮·绝句》中说:“渭城朝雨,自是口语,而千载如新”,“盛唐绝句,渭城朝雨为冠”。清王士祯则把此诗同李白《朝发白帝城》、王昌龄《长信秋词》、王之焕《凉州词》同誉为唐朝四大绝句,眼光可谓尖锐矣。古人之所以如此高度赞扬王维这首短诗,就是由于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角,使我们得以窥见唐帝国的盛况,以及时人所具的风俗民情。

我们今天重读王维此诗,或送别亲友远行他乡,自然不会再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孤凄之感。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思想情感也不同了;然而那种深层的惜别之情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古今之人纵隔千年,旧别和新遇所产生的忧乐之情仍一脉相承,息息相通,人皆可体会得到。当然,这忧乐之情的具体内容是千差万别因人而异的。正因为王维此诗言简意赅,语浅情深,能让人回味无穷,即有所谓余味不尽之妙。各人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注入其后进行玩索欣赏,加之音节和谐委曲,所以才独擅一代之名,而且历久不衰,千载如新。

篇5:杜甫的赠别诗

【作者】:杜甫

【题目】:赠别何邕

【内容】:

生死论交地,何由见一人.

悲君随燕雀,薄宦走风尘.

绵谷元通汉,沱江不向秦.

篇6:赠别诗

一、知识归纳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常见意象:驿站、津渡、杨柳、长亭、南浦(水边的送别之所)、酒、客栈、候馆、旅社 舟船 砧声 古道 阳关 胡笳、劳歌等

3.感情基调: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4.题材情感主旨:

①依依不舍的离愁、留念: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南浦别》白居易)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 杜牧)(运用拟人修辞,借蜡烛写别情)

②借对别后情境的想象,表现对友人的担忧与思念: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

③真诚友谊的歌颂: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赠汪伦 李白)

④情深意长的勉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前两句哀景衬壮情;后两句是对朋友的勉励、安慰,体现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真诚的情谊。格调高昂。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⑤坦陈心志的告白: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冰心、玉壶代指诗人高洁之志

二、方法点拨

1、从关键词(情感词)入手。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王之涣<送别>

2、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味情感。

①送别诗往往借助特有的物象表达情感,如酒等,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主人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②送别诗中的景往往因不舍与离愁而带着感伤的意味。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寒”字在诗中就不仅仅是通常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

3、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以三个古代立功边疆的英雄人物比喻魏大,寄以希望,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开篇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和魏绛消除边患这两个典故起,很自然地切合送魏大从戎,希望他能像霍去病和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而魏绛和魏大同姓,用这样的典故更显得有诗趣,古人写诗填词常用此法。接下以赵充国喻魏大,《汉书》称其为“六郡良家子”,他抗击匈奴,官至后将军。这一典故用得很别致,不直接点出是用典,而是通过送别时的交谈透出,别有一番风味。最后以燕然勒石的窦宪喻魏大,激励友人勇立战功,诗人在使用这四个历史上的抗敌英雄的典故时,或用其言,或用其事,或直接点出其名,或只说出其出生地,各不相犯,富有变化,表现送别时对朋友的勉励之情。

4、抓细节描写。

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一个小小的行为动作,却最耐人寻味。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把千言万语都融在这一“挥手”之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还有,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则更为典型,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词人以非常细腻的细节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

5、谐音修辞。

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等,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的“扬子江头杨柳春”,如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中的“明日巴山道,秋山又几重”,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秋尽江南草木凋”等等。

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题目:诗中‘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处?诗中哪些地方用了谐音修辞手法?有何深意?

答案: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生动而贴切,堪称妙喻。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二是‘柳’,实乃“留”,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6、常用想象的表现手法,借对别后情境的想象,表现对友人的担忧与思念。

如王安石的《示长安君》“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借用想象,表现两人相见日期之遥远。

三、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一)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二)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⑴结合诗句谈谈诗中“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⑵你所熟知的哪首抒写别离的诗或词也采用了这种写法?写明作者及作品名称,并写下其

中最能体现这种写法的句子。

(三)《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问: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四)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问: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五)蝶恋花记 晏几道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注释】①吴山:画屏上的江南山水。

(1)赏析“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两句的表达特色?(4分)

(2)本词最后作者为什么要提到“红烛”?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六)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曛 :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 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七)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八)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九)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1)首联有何妙处?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十)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参考答案:

(一)(1)①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②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③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④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分析略)

(2)①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②人间的**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二)基本情感是离愁。①“一别心知两地秋”一句语带双关,“心”“秋”二字合成一个“愁”字。②借景抒情。后两句的“日晚”、“寒鸦飞尽水悠悠” 所组成的环境给人凄凉孤独之感,从而渲染了作者的浓浓离愁和悠悠情思。③“望”这一动作描写,形象地表达出离别的不舍与牵挂。

(三)(1)首二句,先写眼前饯别场面之温馨,然后写离别之景,是为实写;末二句虚构了一个境界:想像别后友人夜泊潇湘,难以成眠之情景,是为虚写。由眼前写到将来,虚实结合,扩大了诗歌的意境,更能体现出离别之苦以及对朋友的担心与思念。

(2)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四)①借景抒情。诗人借助“猿啼”“客散”“暮江”“孤舟” 等特有意象,营造凄婉、萧瑟的氛围,表达哀伤之情。

②直抒胸臆。“伤心” 一词直抒胸臆。

③反衬:“人自伤心水自流”,以流水的无情反衬人的伤心;“青山万里一孤舟”,以青山万里反衬孤舟之单,突出诗人的哀伤。

④对比。把自己与朋友的遭遇进行对比,突出对朋友境况的担忧。

(五)(1)①选景典型。撷取斜月等自然景象和半窗、画屏等室内的景象,由屋外到屋内,层次清晰;②运用细节描写。“半窗”和“闲展”的细节表明夜深难以入睡,体现了主人公的郁闷伤感。

(2)①红烛没有办法留人、只能为惜别而流泪;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蜡烛以人的情感,十分形象;③不直接表达情感,而是借红烛间接表达出自己别后的凄凉心境,含蓄委婉,真切动人。

(六)①用“千”字好。“千里”虚指,体现出阴云范围之广,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与后句诗中“雪纷纷”照应。“十里”实指,没有这样的表现力。

②本诗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是壮伟之音;王维之诗表达对友人的关切与担忧,体现的是缠绵忧怨之情。

(七)答:(1)“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答:①第三句采用设问句式,前句问,造成转折之势,为后句抒情作准备;

②运用夸张手法,仅仅望一下就肝肠寸断,送别朋友的依依不舍与极度感伤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含蓄细腻,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八)(八)(1)答:“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九)(1)答:①“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②“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动静结合,描摹出一幅秀丽的图景,但又暗含了送别之意。③“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2)答: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朋友间留恋而难舍难分的情感。

篇7:精选赠别诗

2.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 —— 周紫芝《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3.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

4.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 白居易《青门柳》

5.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 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6.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 —— 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7.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 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8. 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 —— 岑参《送崔子还京》

9.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 —— 柳永《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

10.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 吴文英《唐多令·惜别》

11.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 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12.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 李颀《送陈章甫》

13.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4.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 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15.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 岑参《送人赴安西》

16.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 —— 刘长卿《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17.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 钱起《送僧归日本》

18.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 王昌龄《送郭司仓》

19.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 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20.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

21. 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 李白《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22.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 —— 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23.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 钱起《送僧归日本》

24. 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 —— 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25.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6.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 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

27. 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 —— 何逊《相送》

28.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

29.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 —— 孟浩然《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篇8:论王维山水诗的构图美

大家知道, 绘画以及一切艺术画面都离不开构图, 后唐著名画家李成说过“凡画山水, 先立宾主之位, 次定远近之形, 然后穿凿景物, 摆布高低”, 一切物象和色彩, 都必须按照人的思想感情需要, 按照审美原则, 妥善加以选择、调度、着色、布局。才有可能成为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 才具有艺术审美价值。

王维作为诗人又是画家, 很讲究“应物象形”, “经营位置”的, 他的诗, 非常注意形象的安排, 画面的构成, 具有构图美。

构图美首先体现在他的山水诗都有多层构图。其多层构图特点是“六远”之法的巧妙运用。所谓“六远”指“高远、深远、平远、阔远、迷远、幽远”, “六远”之法在王维诗中具有突出表现。其中以“高远”、“深远”为例, 如《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 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欲投入处宿, 隔水问樵夫。

这是一首以“高远”构图写出磅礴气势的诗, 诗人首联写远景, 仰视太乙峰, 极夸山的高险, 从全局着眼, 大处落墨, 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给人高远不尽之感, “连山接海隅”一句可看出郭熙“水欲远, 尽出之则不远, 掩映断其派则远矣”之法的体现, 诗人以“烟云掩映断其派”展示山脉的绵延显其平远之势。接下来写烟云变幻的近景,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则体现了郭熙“山欲高, 尽出之则不高, 烟霞锁其腰则高矣”之论,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又写远景, 但视觉不是仰视而是远眺, 这一句融进了“深远”之法, 诗人“自山前而窥山后, 即便同一时间众山谷气侯也不尽相同, 把人们的视野拓展到极宽以至难以穷其变化的重叠复沓的深远境界, 具有郭熙所说的“深远之色重晦”, “深远之意重叠”的特点, 全诗通过不同层次的景物描绘, 展示出不同的画面, 从而传神的勾画出终南山的全貌。

再如《新晴野望》一诗, 全诗以“望”字铺展层次, 目之所及, 由远而近, 又由近及远, 层次分明地描绘了初夏乡村雨后新晴的一组风景, 眼前的稻田, 田外的水、水外的青山、山外的碧峰、远近相衬, 构成天然绝妙的图画, 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王维山水诗的构图美还体现在善于选取数个形象组合成一组一组的画面, 在诗中映现, 使同一画面展现出多种不同视域的景物, 即人们常说的移步换景。如《青溪》:

言入黄花川, 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 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 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 澄澄映葭带;

我心素已闲, 清川谵如此;

清留盘石上, 垂钓将已矣。

该诗开头四句先对青溪作总的介绍, 接着便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 顺流而下, 描绘了溪水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看, 当它在山间乱石中穿过时, 水势湍急, 潺潺的溪流声忽然变成了一片喧哗, 当它流经松林中的平地时, 这同一条青溪却又显得那么娴静、安谧、几乎没有一点声音, 澄碧的溪水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声相映, 融成一片, 幽美和谐。再看, 当青溪缓缓流出松林, 进入开阔地带后, 又是另一番景象, 水面上浮泛着菱叶, 荇菜等水生植物, 一片葱绿, 水流过去, 微波荡漾, 摇曳生姿, 再向前走去, 水面又似明镜的清澈碧透, 岸边浅水中的芦花, 苇叶倒映如画, 天然、生色、诗人笔下的青溪, 既喧闹, 又沉静, 既活泼, 又安详, 既幽深, 又素净, 从不断的流动变化中, 呈现出各个不同的画面, 读后令人油然而生喜悦的情感。

篇9:高考赠别诗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赠别 对象 饯行 虚实

赠别诗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类型。由于宦游、求学、经商、服役等等原因,古人常常要离别。由于交通和通讯的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赠别。因此,赠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高考语文的诗歌阅读题中,赠别诗也经常出现。只是学生在完成这种类型的诗歌阅读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试谈谈相关问题。

1.分清楚送别的对象。诗人是送别人走还是自己要走。送给行者的叫送别诗,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留给居者的叫留别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柳永的《雨霖铃》。弄清楚这一点,能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在表述主旨时,要说清楚谁走谁留。如要表达“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凄苦悲伤,不能说成“在离开友人时”;或者用“友人离开时”表述,不能说成是“离开友人时”。二是谈到诗中的动词时,不能补错主语。动词鉴赏题或表述一些有关动词的画面题,经常涉及到这个问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 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学生问我,“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这句,尘土飞扬,我骑马离去了,怎么月逐的是舟行了呢?题目明明说是“送卢梅坡”,她还是说成了“我”离去,把“去”的主语加成“我”,绕得自己也糊涂了。

2.分清楚诗歌的内容与饯行前后的时间关系。古代的文人雅士离别时往往要饯行,那么,饯行前、饯行中、饯行后的时间不能说错。赠别诗往往表达希望日后相见的愿望,结果有同学自以为是的说,因为要离开了,想念朋友,所以就摆宴席见面,把饯行后的愿望说成饯行前的行为。

如王昌龄的《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诗的前半部分写两人在饯行中,是“舟凉”,更是“心凉”;后半部分想象饯行后,朋友夜泊潇湘,孤月高照,行人难眠的愁绪。

如欧阳修的《别滁》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庆历八年,欧阳修由滁州知州改任扬州知州,此诗乃当时所作。

因为要改任,诗人在饯行中,听到美好的音乐反衬离别的悲伤。

3.分清楚赠别诗中内容的虚写实写。诗歌中运用虚写实写是很普遍的写法。赠别诗常常实写离别场面,用虚写别后相思。如柳永的《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属于实写,“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就是想象离别后的情形,属于虚写。还以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为例,“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就是写别后思念之情,如同尘土想追随奔马,月亮想追逐行舟一样。“尘随马去,月逐舟行”只是比喻,并非实写,可以理解成诗人想象朋友离去奔走路上水上的情形。

同学们在高考诗歌阅读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涉及到赠别诗的问题,常见的有这几种。只要我们认真对待,把握诗歌自身特点,关注细节,就能正确解读。

作者单位:河北宣化县第一中学。

篇10:舒婷诗《赠别》与《墙》赏析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Normal 0 false false false false EN-SG ZH-CN X-NONE/*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Table Normal“;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riority:99;mso-style-qformat:yes;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in 5.4pt 0in 5.4pt;mso-para-margin-top:0in;mso-para-margin-right:0in;mso-para-margin-bottom:10.0pt;mso-para-margin-left:0in;line-height:115%;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1.0pt;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舒婷作品鉴赏 赠别

人的一生应当有

许多停靠站

我但愿每一个站台

都有一盏雾中的灯

虽然再没有人用肩膀

挡住呼啸的风

以冻僵的手指

为我掖好白色的围巾

但愿灯象今夜一样亮着吧

即使冰雪封住了

每一条道路

仍有向远方出发的人

我们注定还要失落

无数白天和黑夜

我只请求留给我一个宁静的早晨

皱巴巴的手帕

铺在潮湿的长凳

你翻开蓝色的笔记

芒果树下有隔夜的雨声

写下两行诗你就走吧

我记住了

写在湖边的小路上

你的足印和身影

要是没有离别和重逢

要是不敢承担欢愉与悲痛

灵魂有什么意义

还叫什么人生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 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这首《赠别》虽然是一首爱情诗,但是最后一节也写出了一些人生哲理。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赏析舒婷的朦胧诗《墙》

原文:

我无法反抗墙,只有反抗的愿望。我是什么? 它是什么?很可能 它是我渐渐老化的皮肤,既感觉不到雨寒风霜,也接受不了米兰的芬芳。还有可能

我只是株车前草,装饰性地寄生在它的泥缝里,我偶然,它必然。夜晚,墙活动起来,伸出柔软的伪足,挤压我,勒索我,人我适应各种各样的形状。我惊恐地逃到大街上,发现相同的恶梦,挂在每一个人的脚后跟。一道道畏缩的目光 一堵堵冰冷的墙。呵,我明白了,我首先必须反抗的是: 我对墙的妥协,和对这个世界的不安全感。

赏析舒婷的朦胧诗《墙》:意象诗往往具有哲理美,因为象征手法能加强诗的理性力量。化抽象为具象,正是抽象诗大显神通的地方。“墙”是僵化了的艺术传统的象征。钱钟书说:“传统不肯

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然当作当然和必然”。诗人说“我无法反抗墙,只有反抗的愿望”,正说出她对传统的不满。

“我是什么?它是什么?”这是万古常新的问题,诗人的回答也只能是哲学范畴“我偶然,它必然”。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对于文学新人,传统之墙乃是渐渐老化的皮肤,文学新人只是在泥缝里寄生的小草,这就是反抗意识萌芽的契机。

于是,恶梦出现了——一个适应传统的梦。那是心理上的阴影,像影子一样“挂在每一个人的脚后跟”。是的传统影响着每一个人,你适应它,就只能射出畏缩的目光;你坚持它,捍卫它,就成为“冰冷的墙”。

梦中有真理。诗人说“我明白了”。她应该首先战胜自己:克服妥协心理,克服恐惧心理。这样,非但不会为传统的墙所围困,而且还可能由冲破传统而改造传统,由脱离传统而丰富传统。

新诗潮力求摆脱新诗的政治抒情传统。内容上,由强调“大我”到重视“小我”;在形式上,由形象化转化为意象化,趋向于理念和感知的变形。其特点,尊重自我 的身世感受,着重表现富于“主体性”的人格形象。客观上,它确实表现出解放思想带来的心灵复苏,以及在新时期一代人的自觉。这种新的文艺风气,无疑是对传 统的有力冲击。

舒婷

上一篇:中学教务处上学期活动下一篇:七年级寒假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