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秀课《比一比》优秀教学设计

2024-04-20

新秀课《比一比》优秀教学设计(共7篇)

篇1:新秀课《比一比》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例3:比一比(第70页)。

教材分析:

比较数大小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已有一定的基础。《比一比》是《1000以内数的认识》例3的教学内容,例1是1000以内数的认识,例2是1000以内数的读写组成。例3的比一比是在学习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学习内容是1000以内数大小的比较。教材把1000以内数大小的比较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二是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学好本课,使学生既进一步加强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1000以内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又为学习10000以内数大小的比较(例7)打下良好基础,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1000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伙伴合作交流能力。

3.在游戏中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和用数学的成功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数的意义的不同去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位数相同的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千以内数位表(2个)、0至9数字卡片(4套)、卡片纸(每人1张)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铺垫迁移

1.复习100以内数大小的比较

创设海龟比年龄的教学情境(图一、图二),让学生比较8与13、13与31的大小,并说出比较的方法。

(1)一位数与两位数大小的比较:8<13或13>8。

(2)两位数大小的比较:13<31或31>13。

【设计意图:海龟比年龄是一个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本环节的教学以比较海龟的年龄为导向,很自然的复习了以前学过100以内数大小的比较的方法,同时也为下面学习的1000以内数大小的比较作巧妙的铺垫。这样的复习引入,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学习,探索发现

1.学习1000以内数大小的比较

(1)创设教学情境

在海龟比年龄教学情境的基础上,创设龟兔赛跑的教学情境(图三):3只小兔来到3只海龟身边,它们比赛在相同的时间内看谁跑得远。演示比赛前,让学生选定一个参赛对象,并为它加油鼓劲。6只动物比赛结果分别为100米、210米、230米、240米、1000米、120米(图四)。

【设计意图:龟兔赛跑又是一个很有童趣的话题,这里面包含了例3中所用的学习素材:100<1000、210>120。让学生选定一个参赛对象,并为它加油鼓劲,是为了使学生参与龟兔赛跑活动中,是一个参与者,而不是一个旁观者。这样,就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乐于参与的积极性。】

(2)学生尝试比较数的大小

每个学生从230、120、100、210、240、1000六个数中,选择两个数进行大小比较,把比的结果(如:100<1000)写在卡片纸上,并展示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比较的结果写在卡片纸上,并展示在黑板上,可以为学生积累了学习的素材,同时又便于学生把这些大小比较的关系式分成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和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两种情况。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感。】

(3)学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图五)

从黑板上选择100<1000卡片纸(即例3的第一种情况),引导学生借助计数器从数的意义上直观比较数的大小,并得出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新秀课《比一比》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新秀课《比一比》教学设计(4)学习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图六)

从黑板上选择210>120卡片纸(即例3的第二种情况),引导学生借助计数器从数的意义上直观比较数的大小,并得出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5)小结1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讨论得出1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设计意图: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比较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上有进一步的提升,实现了思维碰撞,培养数学思维和合作能力。教学时尽量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比较方法,充分尊重学生。不给学生概括比较数的大小的抽象法则。】

(6)回归文本,阅读质疑

让学生独立看书第70页例3,填上答案,知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并鼓励学生质疑。

2.反馈练习

(1)《做一做》第1题(图七)

先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再说出比较的方法。

(2)《做一做》第2题(图七)

动态演示题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加深对相同的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意义的不同的理解。】

(3)《做一做》第3题(图七)

动态演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做。

【设计意图:本题重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内化知识

组织学生做比较数大小的游戏。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抽数字组成三位数,然后进行数字大小比较,看哪个小组组成的三位数大。游戏共分三轮,每轮玩法如下:

第一轮游戏玩法

① 每队各派一个代表来抽数字卡片;

② 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百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数字放到个位上;

③ 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三位数大,哪一队就赢;

④ 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结束。

第二轮游戏玩法

将第一轮的第二点玩法改为:② 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数字放到百位上,其它相同。

当一队已抽出百位数字,另一队还未抽百位时,游戏稍作停顿,让全体思考:另一队抽到数字几会赢(一般不止一个答案,如一队的百位抽到数字6时,另一队抽到数字7、8、9都会赢,甚至抽到6也会赢)?增加数学思维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第三轮游戏玩法

将第一轮的第二点玩法改为:②每一次抽到的数字由抽卡片的同学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位上,其它相同。

当一队已经抽完,另一队还剩一个数位上的数字未抽时,参考第二轮做法,稍作停顿,让学生充分思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理念之一,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第一轮游戏,是从百位抽起的,当其中一组抽到的百位数字比另一组的大了,就不用再抽了,只有抽到的百位数字、十位数字相同时才有必要继续抽下去;第二轮游戏,是从个位抽起的,要一直抽到百位的数字才能确定两个小组抽到的数的大小。通过这两轮游戏,让学生深刻理解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首先从最高位比起的道理。第三轮,抽到的数字由抽卡片的同学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个数位,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做事策略,如抽到的数字较小可以考虑放在个位,相反则放在百位上。在这个游戏活动中,特别是第三轮,要想取胜对方,就必须运用已学的知识,动脑筋思考。这样的游戏,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又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乐趣、用数学的成功感。】

四、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设计意图: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将所学知识系统化;二是让学生通过畅谈本节课的收获,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进一步达成本节课的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五、板书设计

比一比

8<13 13>8 位数不同 位数相同

13<31 31>13 100<1000 210>120

240<1000 240>210

篇2:新秀课《比一比》优秀教学设计

中国电信 田晓梅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81-8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情境,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习近平均数的 必要性,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 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初步发展学生 的数据分析能力。

[重难点、关键]:

重点:读懂统计图,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关键: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认识平均数,并能运用已学统计知识和平均数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4 分钟)

同学们,你从预习中了解到哪些知识?老师也组织了班里的两队 伍开展了一次“投球比赛”。(播放视频)

两组比赛情况已经出来,下面让我们来评一评哪个组的实力更强一些呢?(展示课题:比一比)

二、合作探究,建构新知:(20分钟)

1、合作讨论。

读懂统计图,提取数学信息,讨论两队的实力。

2、小组汇报。

(1)两组的人数不等,是这一场比赛的特殊情况,能不能根据总数的多少决定输赢呢?为什么?

(2)能不能根据某个人投球最多的个数来评价呢?为什么?

3、解决问题

(1)怎样求平均每个同学投中几个球,你能想出哪些办法?(2)组织学生介绍办法。方法一:移多补少的方法。

(让学生到黑板上移一移,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把投得多的队员的球移给投得少的队员,最后大家变得同样多)

方法二:计算的方法。

(学生汇报算式教师板书。平均数=总数÷人数,并说明这样的计算理由——把总个数平均分给每个队员,就得到了队员投球的平均数,它代表整个队投球的整体水平。)

4、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女队投球的平均数是6个,是不是每个队员都投6个,1号队员你投的是6个吗?(不是)

师:那怎么变成6个了呢?(是把比平均数多的那3个给了投得少的队员,使他们投的个数与大家一样多,平均数6个就是代表整个队的整体投球水平)

师小结:我们用移多补少或者计算的方法求出了每队投中的平均数,知道了每个队投球的整体水平,并评出了获胜的队伍。

5、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有的说考试统计分数需要平均数。有的说歌手比赛打分时用到平均数„„)

老师根据实际生活提供了一些学生身边的信息:考试中的平均分、家庭月平均收入、平均每月用电量。

三、联系实际、拓展运用:(15分钟)

(1)期中考试的成绩。(2)小熊冷饮店进冰糕。(3)数学故事:有危险吗?

四、课堂总结:(5 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还有很多很多,根据这些信息可 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安排、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问题。同学们想不想课后再回去找一找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信息?下节数学课上我们再好好交流。

五、布置作业:(1 分钟)

1)完成本课题后面的练习;

2)想想并列举我们生活当中涉及到的平均数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

比一比(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列算式

篇3:新秀课《比一比》优秀教学设计

一、整合教材,尊重学生生活实际

课标新教材每册都安排了一定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材素材。 但教材中所提供的素材并非全都适合于我们的学生,教师必须站在生本的立场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比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89页教材内容:( 1) 选身边常见的测量“ 单位” ( 一庹和肩宽) ,描述6米长的鳄鱼 。 ( 2) 让学生自主利用身边熟悉的“ 单位”( 一庹、身高、一鳰和肩宽等) 表示未知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 如长颈鹿、鸵鸟和企鹅的身高,鲸鱼、巨蟒和壁虎的身长等。 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 他们刚刚接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只能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学生虽然已经量过自己的庹长和肩宽等的长度,但这并不代表学生已经建立起这种新的测量“ 单位”的长度表象并能较好地运用它。 教材中提供的动物学生就算看过,可它们留给学生的印象还只是停留在:“ 好高啊! ” “ 好可爱啊 ! ”… … 事实上 ,这些动物离学生的生活还是有点远的 , 无法使学生有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感,对孩子而言,这样的活动他们认为“ 不需要”,也“ 不想要”,准确地说是有点“ 要不起”。 因为此时的学生没有具体的“ 6米长的鳄鱼”作为测量对象,只能凭自己的想象与推算,对学生而言,显然是过于抽象了。 最后,老师不得不借助6米长的皮尺, 让学生亲身验证一下自己的描述是否合理,结果是学生明白了:6米长的皮尺大约和5个同学手拉手差不多,6米长的皮尺大约和20个同学并排站着差不多, 至于6米长的鳄鱼在学生的心里早就成了可以忽略不计的范畴了。

教材是“ 死”的,学生是“ 活”的,教师要研究教材,更要研究学生。 教材对教师而言是提供素材,对学生而言只是呈现读本,当学生难以完成读本所提供的实践活动时,老师只能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生活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和创编。

二、重视思考,还原数学课堂本真

通过有效的数学思考, 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学习数学的终极目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 数学思考的位置”给留出来,让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有效地结合起来,在这两者之间的结合点上进行巧妙设计, 使数学实践活动课能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应用,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上课伊始,老师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一鳰、肩宽、一庹、身高和脚长分别有多长,并说说自己是按什么顺序来记的。 紧接着,让全班学生仔细观察这个学生的测量数据, 找一找这些数据之间有什么秘密? 顿时,一双双小眼睛紧紧地盯着黑板看,有些同学还情不自禁地讨论了起来……当他们发现一庹和身高差不多、 两鳰和肩宽差不多, 脚长比一鳰长一点这些秘密的时候, 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此时,老师话锋一转,说:“ 是不是每个人的‘ 身体尺’上都存在和这位同学一样的秘密呢? ”问题一出,学生马上研究起自己的测量数据……当学生证实了自己身上也存在同样的秘密后, 老师再次追问:“ 知道了‘ 身体尺’上的秘密,对我们的生活到底有没有帮助呢? 请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有张新床,床长正好是老师的一庹,老师买还是不买? 为什么? ”问题设计层层深入,并且将生活和数学紧密联系在一起, 课前的测量使学生觉得数据来源就在自己身上,课上的观察发现不仅使学生对“ 身体尺”上的秘密感觉神奇, 更重要的是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样的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进一步丰富了学生脑中的长度表象,同时又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体悟到“ 身体尺”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测量“ 单位”并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

三、强化实践,凸显综合实践本义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此,教师必须努力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笔者在学生充分认识自己“ 身体尺”的具体长度以后,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活动:选择合适的“ 身体尺”测量教室里你想测量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并完成活动记录单。 可以自己单独完成,也可以几人合作完成。

活动记录单:

1.我想测量的是()。

2.我用的身体尺是(),量完大约是()。

这样的实践活动,内容开放、形式开放,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需求,让学生在“ 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用一用、比一比、估一估、量一量”的过程中,主动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关于“ 身体尺”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提高自己的综合分析和实践应用的能力,收获了不同的数学体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实践运用”要成为学习的目的,更要成为学习的一种需要,老师精心设计现实情境, 引领学生运用“ 身体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选”中知方法多样性,“ 测”中比方法优劣,运用体验中彰显“ 身体尺”的好处。

摘要: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是新课标的一个组成部分,核心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有目标的、自主的实践活动。因此,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既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又要考虑问题的数学实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结合“量一量,比一比”一课的教学实践,从整合教材、重视思考、强化实践三个方面谈谈对低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教学的看法。

篇4:新秀课《比一比》优秀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幼儿欣赏故事,理解内容,说出故事的主要情节。

2、能发准字音“李”、“梨”,理解“多少、大小、长短”。

3、培养幼儿积极动脑,善于观察的能力。

4、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5、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活动准备】

1、大书、积木、帽子和方巾、长和短的物体。

2、幼儿操作材料。

3、幼儿对数与量之间有一定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大书,引起兴趣。

师:小朋友,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本大书,哪这是什么书呢?

问:封面上有什么?你们想想他们会发生什么事呢?

二、观察大书,理解故事

1、阅读书2—4页

(1)师:一天天气很好,阿比到西山去,阿吉到东山去,你们看一看他们采来了什么?(认识“梨”和“李”)

(2)师:他们要来进行比较,谁来帮他们比一比?(幼儿用积木进行比较)

2、阅读书7—15页

(1)过渡:小朋友,你们观察一下,是帽子大还是方巾大?(幼儿进行比较)

(2)师:好,哪让我们看一看阿比和阿吉是怎样进行比较的。

(3)问:他们是怎样进行比较的?

(4)小结:小朋友,方形和圆形能不能比?原来图形不一样是不能进行比较的。

3、阅读16—23页

(1)师:接下来他们又要比什么?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2)问:接下来他们又比什么啦?又是怎样进行比较的?谁来比一比?

4、完整阅读大书

师: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这本大书。

三、幼儿观察,比较物体

幼儿操作,比一比。

【活动评析】

活动开始,我通过观察大书封面,猜测故事内容,引起幼儿兴趣。在理解故事的过程中,我分段让幼儿欣赏,并在分段欣赏时发准相近字音、理解相应词汇。在理解每段内容的时候我还让幼儿进行简单的“比一比”,感受故事中的情境。幼儿在“比一比”的过程中情绪很高涨,很快就理解了词汇“多少、大小、长短”。

教学反思:

从这堂课,我们也看出一堂教学活动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不放任自流,还是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顺其自然。不管哪种占主导,都应该处理好教的方式,让孩子们感觉不到被教,一切像一场游戏活动。

篇5:新秀课《比一比》优秀教学设计

凭智慧点燃火焰

——静宁县第四届“教学新秀、能手”赛讲高中地理组决赛的总结与感悟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静宁一中

胡汉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为期三天的我县第四届“教学新秀、教学能手”课堂赛讲活动即将落下帷幕。在此,我首先代表地理学科七位评委老师,衷心感谢县教育局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学习借鉴、参与提升的学习机会,也感谢各位参赛老师,正是你们呈现的亮点迭出、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让每一位听课老师感受到高山流水、如浴春风般的默契与愉悦!从而一起度过了这紧张、充实、愉悦的三天时间,相信无论每一位参与者,其启迪和影响将是巨大和深远的!也衷心感谢二中领导和老师给我们工作上的大力支持和生活上的悉心关照。

在本次地理课堂赛讲活动中,评委们严格按照县局安排部署和二中领导的指导意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统一标准、规范操作,保证了本次决赛的规范性、公平性和公正性。诚如苏格拉底所说的那样:“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本次决赛就是我县教育同仁面对新课程要求,不甘平庸、积极践行,用激情焕发活力、用智慧点燃教育火焰的积极尝试,也是我县继不久前平凉市课堂讲赛活动之后,又一次教改成果、教学水平的集中展示。下面,我代表本届七位评委老师,对本次活动中所呈现的亮点、存在的问题、后期教学建议三个方面做一简要总结,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们批评指正。

一、课堂教学所呈现的主要亮点

(一)教学理念先进。新课程教学关注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参与性、教学内容的生活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评价的多元性和观察方法的技术性。在每一节课堂上,每位教师都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体,照顾差异。比如:一些教师能够提前进入教室,主动走近学生,及时了解学情、关注和学生的情感交流;课堂上,教师们亲和大气,语气温和,表情和蔼;通过挖掘整合各类资源,有效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生活性、实用性、针对性和情趣性;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流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教师做为对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扮演明显,服务意识、课堂调控意识和师生互动、合作交流意识明显增强。从而形成情感美、氛围美、节奏美、专业美的教学特色。

(二)教学环节完善。在我们听过的每一节课中,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精彩导入—目标呈

现—学生探究—相机点拨—成果分享—针对练习—拓展延伸”等教学环节。老师们或将知识问题化,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功体验”、“学以致用”等不同模块,引导学生“阅读—探究—交流—回答—检查”,使学生主体地位得以落实;或以简洁具体、可测量的教学目标为导航,通过步步递进,层层设问的方式引发、诱导学生主动学习;或以案例导引,通过小切口,解决大问题。

(三)尊重教学主体。过去,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思考如何准确角色定位、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适时放手?如何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彰显智慧和艺术?本届参赛老师们给了我们精彩解答。本次教学活动集中体现了做为主导的教师,注重挖掘非智力因素、注重情感交流,关爱学生、落实主体、自主学习、引导探究这一特色。我们知道,学生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学得会,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dale)1946年提出的“学习金字塔”(coneoflearning)理论,也为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在“做中学”、学以致用等这样的有效学习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课堂上,教师们一方面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是学习方法和思维的点拨与归纳,如自然带的命名基本原则是“温度带+植被名称+带”,自然环境要素可通过“大地衍(岩)生水土”这样的联想法来记忆、山地垂直地带性发育完整的前提条件是“纬度低、海拔高”;另一方面,将教师讲精、讲准与学生的好学、乐学、会学、学好有机结合,如有位教师将对自然带水平分异的学习,引用了“探险”一词,小小改动,学生学习趣味陡然提升;通过丰富学习资料、及时搭建平台、降低难度等措施,关注学情,符合学生“就近发展区”为原则学习活动。如此课堂,我们感受更多的是授课教师的和谐从容、智慧艺术。也许,只有这样,老师们才能享受更多的工作幸福、从而进一步感悟到职业生命的精彩。

(四)注重借鉴创新。课堂上,好几位老师不约而同地用到了导学案教学。删繁就简、便于操作的导学案,帮助学生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及时练习、感悟提升,从而提高了学习过程的务实与学习结果的高效;还有一些教师呈现出比较清晰的教学模式,保证了整个教学活动环节全、过程稳、落得实、效果好。通过学习观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教学模式”、“导学案”所蕴含的生命与活力,不少课堂在教学目标的导引下,形成了“以创设高效课堂为目标、以导学案为载体、以教学模式为保障、以自主探究为特色”的教学形式。相信她必将焕发出我县高中教育的勃勃生机、绽放出高效课堂的别样精彩!

(五)挖掘整合资源。“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本次赛讲一个非常突出的特色就是参赛教师通过挖掘非智力因素,巧借生成性资源,能够从传统的古诗古词中、从学生熟知的经典视频、特色歌曲、生活图片、地方案例中找出与教学内容的切入点、融合点和激发点。这些资源,或创设教学情境、或搭建学习的平台,或以旧知作为新知的生成点、增长点,从而营造了和谐精美的学习氛围、激发搅动学生思维、激情点燃学习热情,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从而形成了师生间、生生间互动的温度、拓展的宽度和生成的高度,切实提升教学层次,彰显教学效果。

如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节时,教师们通过视频《江山如画》、《平凉之歌》、三峡过程利弊谈,甚至摘编国家大政方针、政府工作报告等案例,让学生真切感受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理无处不在的广泛性;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时,有位教师开篇就用时下风靡的《爸爸去哪里》,一下子找准了自然、社会与教学的结合点,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引发师生情感共鸣,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通过仅仅选用的两张照片—— 一是地处西北内陆的敦煌,一是地处东部沿海的杭州,就很直观生动地引导学生理解自然带水平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

(六)教师素养很高。由于地理是一个文理兼备、自然与社会融合的学科,不仅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还要有跨学科的相关素养。本次活动主要表现有:一是授课教师们制作的教学课件非常精美,且内容丰富、逻辑关联性强,且教学针对性、实用性强;二是都能够充分、恰到好处地使用地理第二语言——地图,并注重学生识图、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三是所涉及生物学、化学等相关知识时,教师都能够用专业的术语、简洁的语言、严谨的推理、巧妙的比喻,帮助学生最快、最好地实现跨学科对接与贯通。尤其深厚的文学素养,使老师们风趣幽默、敏捷机智,让整个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教学活动生动愉悦。比如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描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用“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描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水平分异规律;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描述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从《诗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到李白笔下“洛阳三月飞胡沙”、刘禹锡笔下“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来阐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等,无不体现着参赛教师极高的专业和文化素养,正是他们的源头活水,才保障了课堂教学中活泼不失理性,严谨更显生动的教学特色。

(七)团队协作密切。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同课头专业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无论是课堂上所呈现的情景,还是课后的坦诚交流,我们都感受到不少学校,教师们的凝聚和团队协作精神,分享这种1+1>2的合作成果,既有益于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又保障了课堂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可以说,本次赛讲中,在一些教师优异成绩的背后闪烁的是一个团队的集体智慧。

二、课堂中显露的主要问题

(一)对学生学情了解不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本次赛讲中,出现的一些学生答非所问、不知所云;无效提问、低效探究;课堂容量偏大,教学推进艰难:有些问题设问起点高、搭建平台少;一些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交流受阻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反应出教师对学情了解、研究不够深入扎实。

(二)授课节奏把握不够。整个课堂,最好依据内容容量、重点难点做到学习时间与精力投入的科学安排,做到分工合理、张弛有度,但有些课堂多多少少存在着各个板块时间分配不尽合理,整个教学流程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情况,说明在对学情把握不够的同时,在课前设计上,没有很好的就学习整个环节、教学流程、时间布局上予以足够的关注和研究。

(三)板书设计严谨不够。我们认为,课堂无小事,处处皆教育;教育无小事,点点皆关情。听课中,发现有些教师把更多关注点放在讲的精彩、点的精准、导的充分、练的扎实、督的严实上,因而,不太注重板书设计。表现在板书过于简单,只是课本标题的重复呈现,且书写普遍比较潦草,这种状况,会给学生做作业、答试卷带来负面的暗示和诱导。我认为,板书应是一节教学内容的纲要和灵魂,是理清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建立框架体系、确保后续学习的有效辅助。因此,课前必须要精心设计板书,力求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结构体系完善、主板辅板合理分工、且书写务求工整。以教师教学的严谨缜密,促进学生学习的严谨缜密,板书无疑会起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尤其在起始年级更为明显。

(四)对学生笔记重视不够。我们知道,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针对我县文科生源现状,课堂上引导学生做好笔记很有必要。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课堂上,学生只在课本上勾画要点,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比较简洁,省时,但常常层次性不强、重难点不够突出、难以形成知识体系,既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巩固,又不利于学生后续有效学习。同时,做笔记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记忆、感悟提升的一个重要过程,认真笔记,实属必要。

三、对我县地理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我们知道,不少事例在一次次地印证着“知难行易”的哲理,如何能够响应新课程要求,做到积极践行、不辱使命?学习当为首选,由于受到许多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县好多一线教师参观培训机会少、教学反思时间少,从而使自己教学常常处于机械劳作、惯性运作状态,就如同四季轮回,难以有长足提升。面对新的教学理念,难免出现观望踌躇,甚至出现抵触情绪,如何改变这一被动状况?学习亦为首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要内化需求,主动向书本学、向同行学、向学生学、向生活学、向新闻媒体学、在做中学,并且通过借鉴外地比较成熟的理念和做法,善于扬弃,为己所用。相信不久前平凉市课堂赛讲和本次我县能手、新秀教学录像都是很好的学习、观摩材料。

(二)关注学情,有的放矢。本次活动,作为评委,品课如品茶,我们更加真切、真实地感受到把握学情的重要性。因为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双向、甚至多向交流的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曾经说的那样:“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这对今天的教育现实依然有着强烈的针对性。关爱学生、关注学情,才能够使自己教学做到有的放矢,精准高效。

(三)关注细节,追求完美。多年的职业生涯,让我们太多的感受了“用功更需用心,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面对新课改的要求,我们明白的是:我们不能做那只被煮的温水青蛙。只有关注细节、精益求精,才使我们的教学呈现出教的精彩、学的愉悦、考的满意。如新课的精心导入;详实、具体、可测量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板书的精心设计;专业严谨、科学规范的教学语言,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挖掘资源,优化整合。富有生活性、社会性、情趣性及生成性的材料都是我们弥足珍贵的教学资源,埋头深钻教材、昂首关注社会,从书本之外挖掘资源,优化整合,为己所用,常常会起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神奇效果。同时,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睿智的教师还可以把握机遇,以懂装不懂,努力扮演好二传手的角色,最大限度地焕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参与的主动性。

(五)善于扬弃,形成特色。每位老师都会有自己的专长,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反思和沉淀积累,都会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如本次教学中有些教师导学理性较多、探究过程扎实充分,有些教师则激情导引、生动活泼。尽管特色各异,都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可谓殊途同归、一样精彩。

篇6:新秀课《比一比》优秀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

1、学会简单的比较方法,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2、通过目测比较高矮,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

通过目测比较高矮,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难点:

学习高矮排序,能在一组物体中找出比某物高(矮)的其余物体。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高矮不一的木棒、积木、瓶子、杯子、套娃等等。

2、演示教具:两棵高矮不同的树。

活动过程:

一、目测比较物体的高矮。

1、出示两个娃娃,引导幼儿观察。

“这是谁啊?(两个娃娃)我把她们都放在这张平平的桌子上。看看这两个娃娃谁比谁高?谁比谁矮?(大娃娃比小娃娃高,小娃娃比大娃娃矮。)”

2、再出示一个中娃娃,引导幼儿比较。

“我还有一个娃娃,我也把她放在这张平平的桌子上,并放在这两个娃娃的中间,这里就有1、2、3三个娃娃。看看她比哪个娃娃高?比哪个娃娃矮?(比这个小娃娃高,比这个大娃娃矮。)原来她们是比过以后才能知道高矮。”

二、幼儿和幼儿小组比高矮活动。

1、请一高一矮两个幼儿上来比高矮。

“刚才我们的娃娃比过高矮了,那我们小朋友也来比一比吧,我先请这一组的两个小朋友上来,你们都站在平平的地板上。看看这两个小朋友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2、再请一个中等个子的幼儿上来,三个小朋友比高矮。

“我再请一个小朋友上来,站在地板上,在这两个小朋友的中间,看看她比谁高?“文章.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她比谁矮?”

3、我知道还有其他组的小朋友也想来比一比,再请这组的两个小朋友上来。同上。

三、幼儿和树小组比高矮。

1、幼儿和大树比高矮。

“现在我请小朋友和别的东西比一比,知道是什么吗?(树)我把树放在平平的地板上,树高还是矮啊?(不知道)要想知道树是高还是矮是要有东西和它比的,那我请这组的一个(中个)小朋友来和这棵树比一比。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2、出示小树。“你们说是小朋友矮,那我还有一棵小树,也把它放在平平的地上,看看现在是谁比谁高?谁比谁矮?那小朋友和两棵树比一比是(小朋友比大树矮,小朋友比小树高。)”

3、我知道还有其他组的小朋友也想来和树比一比,再请那组的一个(高个)小朋友上来。谁最高?谁最矮?(大树比小树高,大树比小朋友矮。)

小结:高和矮是要通过比较以后才能知道的,单独一个东西不能判断高矮。

四、按高矮排序。

1、“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很多玩具,这些玩具有高有矮,请你们在桌子上去比一比,按高矮来排排队。”

每个小朋友使用以下几类操作材料:

(1)按瓶子高矮排序;

(2)按套娃的高矮排序;

(3)用积木从低到高叠楼梯;

(4)按杯子高矮排序;

(5)按小棒高矮排序。

2、讨论:请个别幼儿把排好的玩具拿到讲台来,这是什么玩具?数数有几个?教师指其中一个问,说说比这个玩具高的有哪些?比它矮的有哪些玩具?

五、户外活动

幼儿到户外寻找物体比较高矮。

“今天我们学会了怎么样比高矮,现在我们从矮到高排着队,到外面找一找,有什么东西可以比高矮。”

反思: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比较高矮;学会运用高高的、矮矮的、比较高、比较矮、最高、最矮等语词,并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对关系;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

篇7:新秀课《比一比》优秀教学设计

目标:教幼儿学习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7以内数的多少。要求幼儿听清老师的问题,并在集体面前大声地回答。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准备:

教具:贴绒蓝色大圆片5个,红色圆片从大到小6个,桔黄色小圆片7个(图一),贴绒数字5、6、7,实物卡(图二“八)。

学具:第一、二组:3排点图卡(图九)若干张,数字印章,印泥,幼儿用书画面25;

第三组:看标记贴图形纸卡,糨糊,各种图形纸片;第四组:填空格图卡,点子印章;第五组:添、去点作业纸,铅笔;第六组:印比6、6少的点子纸,印章。

过程:集体活动。

(1)逐一出示图二”八,“请小朋友仔细看,说说卡片上有几个什么?”

(2)正确判断7以内数量。

出示图一,“黑板上有什么?”“哪种颜色的圆片最多?哪种颜色的圆片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我看时觉得红圆片最多,橘黄圆片最少?谁能想个办法,换一种排法让我们一看就清楚,谁的数目最多,谁的数目最少。”启发幼儿将每种颜色片片排成一行,“现在看看谁最多、谁最少?”“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幼儿将三排圆片一一对应比较)请小朋友说说每一排有几个圆片,谁来给每排圆片送数字朋友。

(3)小结。

”要想知道谁多谁少,不能看物体大、小,也不能看排队长、短。而是要数一数每排有几个,才能比出谁多谁少。“小组活动。

一、二组,给最多的点子印数字。三组,看标记贴图形。

四组,按序填空格。五组,添、去点子。

六组,印比6、7少的点子。

教师重点指导第一、二组的活动小组。活动评价。

表扬能边操作边讲述的幼儿,并提醒幼儿将游戏材料整理好。

教学反思:

根据新《纲要》中的第二条目标“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及第四条目标“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为了能提高本班幼儿各方面能力水平及对科学探究产生兴趣,针对本班幼儿存在的情况设计了本次活动。为了让本次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根据幼儿的特点及活动内容,我采用了以下组织教学方法:

1.观察讨论法

在活动导入部分设计了让幼儿观察,发现问题,产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欲望,启发幼儿思考解决数学问题。“屈,老师.教,案,网”讨论法是让幼儿去说,更好地发展幼儿的表述能力。

2.演示验证法

根据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采用此方法。演示验证法是通过进行实际操作演示,验证结果。

3.尝试操作法

采用此方法能够让幼儿动手操作,在此过程中幼儿是主体,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因此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以发展。

4.记录法

对测量的结果作记录,是对记忆的延长,并能让幼儿学会做事情的记录方法。

上一篇:高邮市重大行政决策暂行办法下一篇:教师资格证申报材料填写要求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