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一量比一比范文

2022-05-29

第一篇:量一量比一比范文

《量一量 比一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2.在活动中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3.通过学生动手测量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测量的方法教学准备:测量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选择测量工具 1.认识各种尺。

师:请把你带来的尺拿出来,在小组内看一看。 学生介绍学生尺、米尺、卷尺。

问:你用学生尺、米尺、卷尺测量过长度吗?量的什么? 2.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师:如果我们想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却没有带尺子,用什么办法能量出它大约多长呢?让学生量出自己的一拃、一步、一庹的长度。 同桌合作:一人量一人记录。

师:最好记住自己的一拃、一步、一庹的长度,用它们作为自己身上的尺。 身体的 “尺” 长度 一拃 一步 一庹

二、进行实地测量 1.量长方形的纸

师: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用学生尺分别量出四条边的长。 学生各自测量、填写 师:通过量,你发现了什么?

师:如果把这张长方形的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你能量出折痕大约长多少厘米? 学生各自折纸、测量,再指名回答。

讨论: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是多少厘米?

师:把你量出的这条折痕的长度与长方形的边长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师:刚才你们量出长方形的边和折痕的长度时用什么尺量的?如果用米尺、卷尺来量,方便吗?

学生通过交流的出:由于这张长方形的纸边长和折痕都比较短,所以用学生尺来量就可以了。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反而更麻烦。 2.估测物体的长度

师:我们已经知道自己的一拃、一步、一庹大约多长,九可以用它们来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

小组为单位,人选书89页表里的动物,用一拃一步或一庹先估测,再选用合适的尺子量一量进行验证。并填写表格。

三、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参加了哪些活动?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四、想一想其余的动物怎样测量比较合适?

第二篇:比一比,量一量——大班科学语言活动

比一比,量一量——大班数学活动

活动目标:

1、 能和同伴合作测量,体验测量的乐趣

2、 感知量具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乐于交流讨论

3、 进一步学习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活动准备:

各种铅笔、筷子、水彩笔若干;每组长度相同的绳子一根、记录纸一张 活动过程:

1、 探索测量方法

——引导幼儿自由探索:没有任何工具,这样知道桌子有多长、多宽?鼓励幼儿积极动脑,然后用自己的方法试一试,量一量。

——交流探索过程:你测量了什么?是用什么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思考:除了身体以外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测量?(利用工具)

2、 合作测量

——认识桌上的测量工具,操作后讨论:运用工具怎样才能量的更准确?

——讲解演示正确的测量方法:从被测量的一端开始,沿着直线连续移动测量工具,使前一次测量的终点成为下一次测量的起点。测量一次数一次并记录最后量了多少次。 ——幼儿以组为单位,商量选择什么工具,用什么方法量桌上的绳子。 ——幼儿交流测量的结果并讨论:同样长的绳子为什么有的组量的次数多,有的组量的次数少?(引导幼儿感知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 自选工具进行测量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

——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测量活动室内的物品,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结果。 ——相互交流记录的结果,想一想并说一说怎样让别人看懂自己的测量记录。 活动建议与提示:

1、 在区角提供一些测量记录单,供幼儿学习和参考,帮助幼儿掌握一些记录测量的方法。

2、 本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进一步学习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体验测量的乐趣;难点是感知量具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 生活中教师可以随机引导幼儿进行测量活动,让幼儿熟练地掌握多种测量方法,发现更多的量具和测量结果之间的秘密,加深对各组物体量的认识

4、 建议家长启发孩子运用身边的各种物品作测量工具。对家中的家具等物品进行测量,激发孩子对测量的兴趣。

第三篇:二年级数学上册《量一量,比一比》教

教学内容:第88-89数学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

学情分析: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及周围东西的测量,使学生感受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掌握测量方法的多样性,通过动物的身高或身长和人比一比的过程让学生对米和厘米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切实体会数学与自己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在活动中初步渗透统计的思想和统计知识。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每组皮尺,卷尺,一根木条,2张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

小朋友,今天大家和老师一起做实践活动,你们高兴吗?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一)选择测量工具

1、认识各种尺。讲述:请把你带来的尺拿出来,在小组内看一看。

指名学生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问:你用学生尺、米尺和卷尺测量过长度吗?量的什么?

2、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介绍“拃”、“步”和“庹”的长度。

(二)进行实地测量

1、量长方形的纸。

讲述: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用学生尺分别量出四条边的长。

学生各自测量、填写。

把这张纸对折一下,再量一下折痕的长,你发现了什么。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

学生交流得出结论:由于这张纸的边长或折痕长都比较短,所以用学生尺来量就可以了。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反而更麻烦。

2、估测物体的长度。

我们知道了自己的一“拃”、一“步”和一“庹”的长度,就可以用这些自身的尺来估测物体的长度。比如说我们的一“拃”有14厘米长,我们测量桌的高度是4“拃”,我们就可以估测出桌的高度大约是60厘米。

小组活动:自己选择物体进行估测,把结果填写到教科书第89页的表格里。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测量门的宽度、窗户的宽度、讲台的宽度、饮水机的高度、黑板到讲台之间的距离:

、启发谈话,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测量。

我们通过测量知道了桌的长度、宽度、高度,你还想测量什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事物,就地取材。如教室门的宽度、窗户的宽度、讲台的宽度、饮水机的高度、黑板到讲台之间的距离等;自主选择,自主进行测量活动。)

2、小组测量,老师指导。

3、汇报、讲评:

(1)请各组汇报测量结果。(老师适时奖励)

(2)小结:刚才各组都积极配合,测量出了我们教室一些物体的长度,大家已经掌握了测量方法,学会了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

4、有一条鳄鱼身长六米,你能用合适的长度描述这个长度吗?

、选择下表中的一种动物,想上面这样,用你自己的方式把这几种动物的身高和身长表示出来。

长颈鹿身高

6米

鸵鸟身高

2米0厘米

企鹅身高

1米30厘米

鲸鱼身高

26米

巨蟒身长

10米

壁虎身长

12米

所选动物:

测量标准:

测量结果:

四、总结评价,升华目标

、全小结:

(1)通过这节实践测量活动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哪些知识?

(2)看来,这节我们学到了不少本领,从测量过程中体验到了测量的乐趣,你们开心吗?

第四篇:量一量教案

《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教科书8

8、8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具

米尺、软尺、卷尺、测量记录单等。

教学重难点

对量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明确活动意义

(一)激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

1、用手势比长度。比如1米、1厘米。

2、60厘米。 点评差异太大。

3、如果给你一个参照的对象,你能比划得出来吗? 4小结:看来,光记住1米、1厘米的长度还不够,还需要了解身边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熟悉它们之后借助它们了解更多事物的相关信息。

(二)做好测量前的准备: 出示测量工具。米尺、软尺、卷尺。

1、 学生说用法。

2、 分组、分发记录单。

二、实际测量,认识身边物体的长度

1、观察图片,了解测量内容

课件呈现测量事物。,这些事物你熟悉吗? 2仪测量肩宽为例,做好测量的指导。

(1)、提出测量要求,保证参与活动的全员性。

以两名同学为一组,互相量一量各自的肩宽,记住测量结果。 (2)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测量肩宽的活动。 组织反馈,合理表示测量结果。

用的什么工具,怎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根据测量结果讨论:

第一:为什么侧来那个结果不完全相同? 第二:要不要把每个不同的数据记录下来? 第三:如何记录测量的结果? 随着交流,板书: 肩宽 大约30厘米

3、 分组实践,积累直观经验。

以小组为单位,确定测量结果后分别展开测量。测量前,先估一估,在测量。并记录结果。

交流反馈,形成板书: 肩宽 大约30厘米 一步的长度 大约40厘米

两臂展开的长度: 大约1米30厘米 将桌长 1米 教室长 大约10米 身高 大约1米30厘米 课桌高 大约70厘米

4、利用所学知识,积累更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扎长 大约15厘米 手掌宽 大约7厘米

5、 用多种方式建立所测物体长度或高度的表象 闭眼想:教师读板书的长度或高度,学生闭眼想实际物体的长度。 用手比:学生读长度,边读边比划。

说关系:课桌比肩宽一些;两臂的长度比讲桌长一些;什么比什么长的多。

小结:我们了解了身边事物的长度,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很难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有时测量也不是很方便。你们能不能试着用身边的这些事物来描述呢?

三、借助身边的事物,描述其他物品的长度或高度,发展长度观念

1、用合适的方式描述“鳄鱼身长6米”这个长度 (1)直观感知6米的长度。6米的长短比较。

(2)借助熟悉的标准描述“6米” 的长度,理解6米的实际意 义。

谁能用手势比一比鳄鱼的长度。一个够吗?估计一下,几个就差不多了,讨论形成共识。操作,再测量一下,看看结果是否差不多。

(3)直观感知6米的长度,体会用不同的方式描述的价值。 看5名同学的手臂的长度,感知鳄鱼的长度。

表述时注意两点:以什么为标准;量得的结果大约是6米。 小结:看来用我们熟悉的物体长度为标准,可以表示新事物的长度,我们就能知道新事物到底有多长。

(4)用不同的方式表述6米的长度。 如果并肩站立,需要多少名同学呢? 操作并测量。

追问:还有其他的方式吗? 学生先说一说,并实际比一比。

2、自主选择素材描述物品的长度。

出示以下物体,用你喜欢的方式估一估、比一比、量一量。颈鹿的身高:6米

鸵鸟身高 : 2米50厘米 培养估测能力。

四、回顾与反思 你的收获是什么?

第五篇:量一量,教案反思

篇一:《量一量》教学反思

《量一量》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重点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选择工具,进行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活动准备要充分。为了预防活动课学生只是单纯活动,而没有反思。我先让学生把需要测量的物体记录在练习本上,不至于测量后完了记录数据。

活动前要明确活动要求。采取4人小组活动的形式,组长对组员进行分工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长组织得最好。

测量中学生的卷尺不够长该怎么办?有的学生把好几个尺子接在一起,有的学生用铅笔放在地上做记号,但不知道只要把每段长加起来就可以了。说明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还是没有理解。所以对低年级学生,活动前要具体指导容易出现的问题,教师要一步一步师范,或请会的小朋友来师范,才能保证活动中的高效。

篇二:集体备课教案及反思量一量比一比

量一量,比一比

绵阳市西山路小学----刘骄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的物长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

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的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材重难点:

1.教学重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2.教学难点:借用身边的事物来描述其他物体的长度或高度。

课前准备:

1.提前分好小组 。 2.准备好测量记录表 。 3.准备好测量工具。

4.提前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各种工具。

旧知复习,引起冲突

师:孩子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两个长度单位,谁来说说看?谁能比出1厘

米?那1米呢?

学生用手分别比出1厘米,1米,

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

明确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 师:孩子们比得真好,那老师来考考大家,能比出60厘米吗? 如果老师告诉你课桌的长约为60厘米,你能比吗?

孩子们,要了解生活中其它事物的长度,只记住1厘米和1米,够吗?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明白只记住1米和1厘米有多长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了解身边其他物体的长度。如果我们对身边的这些常见的物体长度熟悉了,就可以借助他们了解和认识更多事物的相关信息。

师:今天我们量一量,比一比身边熟悉事物的长度和高度。老师希望孩子们通过这节课不仅能熟悉身边事物的长度和高度,还能用这些长度和高度去估计我们没法测量的物体的长度或高。(板书:量一量,比一比)

引入新课,揭示主题

量一量,建立长度概念

师:孩子们,你们已经知道哪些长度或高度了呢? 请你们观察一下,在教室里我们熟悉的事物,你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和

高度呢?并且我们还要将他们测量出来。

熟悉的物体有很多,但时间有限,这节课我们要全班一起来合作测量出我

们这些物体的长度,我们已经分成了10个小组,组内讨论你们最想选择测量的是哪一个物体?

汇报分小组任务

你们手中已经拿到了我们今天的任务单,请你们把小组选择的测量物体写

(1)师:孩子们,你们选择物体的长度和高大概有多少,你们能先估一估吗?请

你写在记录单的相对应估一估一栏,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单上合适的长

度单位。

想要知道估得准不准确,该怎么办?下面进行我们的测量活动。

(2) 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小组讨论,根据每个小组的任务,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并说说原因。

(3)测量活动

明确任务和分工,小组合作进行测量,并把结果记录在表上。测量完请迅交回测量工具,小组整理数据完后,请坐好!比一比,哪组测得准确,哪组纪律最好,哪组最先完成任务。测量完毕,对小组结果进行分析汇总。误差大,利用错误资源进行纠正,确定正确地结果。

孩子们的测量方法可能不规范,那么这些测量出来的结果也只是一个较为接近的数,为了以后用起来方便,我们把这这些测量结果看成整十数。

刚才我们已经用测量工具了解我们身边熟悉的物体长度和高度,但如果我们还想知道其他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有时测量也不是很方便,该怎么办呢?

比如:我们刚才测量过门的高度了,在测量的时候小朋友就发现自己的身高够不着,那如果想要知道我们教师的高,测量就不方便了,你能想个什么样的办法,不测量就能知道教室的高大概是多少呢?(小组讨论)

在不方便测量的时候,我们更要用善于发现的眼光去寻找身边已经知道物体长度或高度作标准去比一比,估一估。那么今天我们测量的就是身边熟悉的物体,你觉得记住他们的长度或高度有用吗?

记一记,深化长度观念。

写一写,说一说,比一比。

通过说一说,比一比的活动让孩子明白熟悉的物体可以作为测量标准去估计其

他的长度或高度。

用一用,深化数学经验

快看啊!可爱的小精灵给孩子们带了一个神秘的任务盒子,想打开吗?

师:有一条鳄鱼身长6米,如果不用尺子,你们会用身边熟悉物体的长度为测量标准,来描述这个长度吗?

让学生利用已知的身边的事物对6米进行描述。(以一庹长等作为标准来描述) 突出以什么作为标准,量的结果大约是6米。

想要感受一下以一庹长为标准,鳄鱼的身长是多少吗?

先出示一庹长图,再出示肩宽图,让孩子们比较哪种方法更合适、更方便?

小结:看来用我们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去表示其他事物的长度,我们就能更加直观清楚的知道其他事物的到底有多长,有多高。

练习:自主选择研究素材描述物品的长度。

总结回顾

同学们,今天我们进行了一些有趣的测量活动,学会了用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长度或高度来描述新鲜事物的长度高度。

说说你们有哪些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教学效果预测

预设学生能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活动,能估计和测量熟悉身边一些事物的长度,能利用身边熟悉的“单位”(标准)表示未知的物体的长度和高度。

教学反思

本次实践活动课能够顺利的进行,我们在课前相应的作好了充分的准备。首先,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自愿为前提,为学生提前分好了小

组,明确了小组各成员在实践活动课中的任务,都有测量活动的机会。其次,做好物质方面的准备,准备了足够数量的活动记录单、米尺、卷尺、皮尺、软尺等。最后,为学生提供研究的活动素材,也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让学生在探究中积累数学经验。

本次课注重对学生活动过程的指导。在活动进行时,出现了很多种问题,如:不同的学生可能测得的数据不同,如何认识整理这些数据,怎样把数据以恰当的方式记录下来等,这些都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过的。当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时,如何选择恰当的“单位”,这些“单位”如何累加在一起,如果不够用怎么办等问题,都在活动中出现。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关注,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讨论了问。这样的活动过程的指导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智慧,还提高活动实践的实效性。

经历了数学活动未必就获得了数学经验,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对实践活动有内省和反思的过程。在本次课的活动中,老师及时的组织学生进行回顾反思,并了解学生是否熟知了一些常见长用的“测量标准”、掌握测量方法、形成了对某些“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以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什么样的情感体验等。我们让学生自己总结交流本次课的收获,并以数学故事的形式让孩子记录下来,提升数学经验。

篇三:量一量 比一比教学反思

《量一量 比一比》教学反思

《量一量,比一比》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节实践活动课。学生在本学期的第一单元已经认识了线段,形成了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完成了对线段、厘米和米的认识。因此,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定位就不能仅满足于通过测量加深对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上,而要注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物体的长度,并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体会测量本质,培养估测能力,构建不同物体之间的长度关系,发展学生的长度观念,体验数学带来的乐趣。 本节课的活动分为两部分,一是量一量,二是比一比,量是比的基础,量为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比是量的升华,在比的过程中学生能构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长度关系,体会量的本质,发展长度观验。这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也是体现学生“学以致用”的环节。注意引导学生在测量之前先估测、步测同时注意把测量任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验测量的价值。因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在交流中明确:每人“身上的尺”长度不一,并通过举例、估测来体会身上的尺在生活中的用途,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在选择测量的物体时,我有意识地选择了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如肩宽、步长、两臂展开的长、教室长、讲台长等,有了这些长度表象作为参照,就为后面用自己喜欢物体的长度去比较其他物体的长度打好了基础。为了更有效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在学生测量活动之前,

我要求每位小组成员先对所要测量的物体进行估测,再进行实际测量,并将估测数据和实际测量的数据进行对比,这种对比可以调整学生对物体长度的感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估测也是需要有方法的,但从学生记录的数据来看,部分学生估测时随意性还是比较大。

在开展活动课前,我还曾有担忧,因为活动课的变化因素太多了,学生会太吵、太热闹,但结果比我预想中还好,大家兴趣很好,都积极合作,这应该归结于课前准备和安排吧。我觉得,教师对各项活动准备充分,对学生活动情况的预测到位。教师对小组合作的指导到位的话,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我想,只要肯用心,我们的课堂一定会越来越好。

上一篇:劳务分包人员范文下一篇:流通体制改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