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雨巷》”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4-05-16

“走进《雨巷》”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7篇)

篇1:“走进《雨巷》”教学设计与反思

就这样让学生爱上诵读 ——关于《雨巷》教学的几点反思

自己也讲过了《雨巷》的公开课,学习目标为“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由于对诵读的引导不到位,使得一篇精致美妙的诗文变得面目全非,反思自己的教学,结合听来风华老师与崔娟老师执教的《雨巷》,对诵读的引导有了几点想法。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一、心有灵犀的诵读兴趣

《雨巷》虽是名篇,但现在的中学生对这类诗歌并不是很感兴趣,崔娟老师在课前先让学生听了他们熟悉的网络流行歌曲《丁香花》,由此引出《雨巷》的一个重要意象,这就大大激起了学生朗读《雨巷》的热望——我们熟悉喜爱的歌曲竟和这篇经典诗文有关,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读的津津有味儿。

所以说与学生心有灵犀,知道他们喜欢什么,热衷于什么,才会找到引领学生诵读的绝好切入点。

二、诗情画意的诵读氛围

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意象时往往会让学生驰骋想像,或形成文字,期望有个性化的解读。而崔娟老师则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他们用已知的古诗文中的意象来理解本诗中的意象,这一方面在理解的过程中我们就体会到了《雨巷》的古典美,更重要的是,在浅吟低唱的吟咏中自然营造了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学生的情读、美读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三、多样有针对性的诵读方式

叶圣陶盛赞《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朱自清也评价这首诗:“注重整齐的音律美,但不是铿锵的而是轻清的。”怎样读可以更好的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呢?来风华老师巧妙的运用了比较诵读法和相和诵读法。

比较诵读法就是将诗中重叠复沓的部分去掉后的文字投影出来,与原文比较诵读。通过比较,学生自然会体会到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感受到舒缓悠扬的节奏。对诗歌的音韵美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和诵读法就是学生读一个诗节的前三行,老师来和这个诗节的后三行。诗歌每节押“ang”韵2到3次,一种悠长的旋律使诗句富有音乐美感;而韵字的位置一般有规律,使诗句充满节奏感。这些在老师与学生的合作诵读中学生都会体会到。

来老师的诵读方法灵活多变而又让学生在有针对性的诵读中领悟到诗歌的美感,对这样形式新颖而又有效的诵读学生怎么会不用心呢?

四、适时到位的诵读指导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难以通过自己的深入理解提升诵读水平时,老师适时的诵读技巧点拨会让学生体验到超越自己的快乐。有了“乐之”,学生才会进一步“好之”。

五、声情并茂的诵读示范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运用的名家朗诵资源越来越多,然而,不论多么高明的朗诵录音都不如教师现场声情并茂,抑或陶醉其中的范读更能感染学生。在来老师的课上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这一点,当来老师踱步轻吟时,学生甚至听课的老师都被他深深感染,沉醉在《雨巷》空灵的意境里,更迷醉于对高水平诵读的神往中。

总之,诵读,是被古老的中华文明验证了几千年的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我们的任务就是让这精华之光再现魅力,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引导,学生一定会重新爱上诵读!

篇2:“走进《雨巷》”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文评讲:走进<雨巷>》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文本概述:

《雨巷》是高中语文必修一诗歌单元中别有韵味的一首,作者是戴望舒。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加之本诗写作时间约在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人的情感自然归于低沉迷朦。《雨巷》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一个细小静谧场景。细雨蒙蒙中,诗人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希望逢着一个美丽但丁香一般结着愁怨的姑娘。姑娘终于走过那“颓圮的篱墙”,消失在雨巷子的尽头,只留诗人一个人,孤独地彳亍着,继续渺茫地希望着、期待着??诗歌整体意境朦胧迷离,诗人内心曲婉动人。

二、设计意图:

本学期我的作文教学思路是在准确把握我校学生实际作文基础上,结合课本有关训练内容,开展切实有效的作文训练教学。在这个大体思路的指导下,我拟在出作文题目或划定作文范围时,以课本中一些较能与作文训练结合的课文为主要素材来源,让学生重视课本,深研课本。在此基础上,努力拓展学生思维品质,使学生逐渐学会用眼观察生活,用心体悟生活,走进生活,热爱文字。并鼓励学生大胆发挥个性,充分使用多种写作技巧,写出自己真实丰富的情感和深刻明晰的思想,给他人以启迪或感动,也给自己留下一段美好的历史。

“走进《雨巷》” 即是我本学期个人作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个小的步骤。

本次作文训练重点训练学生体悟美丽文本,学会将诗歌语言转化为散文语言,将诗歌意境与现实体验相结合。具体批阅过程中,我发现个别学生能体现出良好的语言功底和文学素养,大部分学生的作文仍停留在初中甚至小学状态,不能实现教师单方意图,有必要予以指导修正。本节课评讲重点放在“作文中要同学同学”一节,告诉学生向身边人学习的重要意义和良好效果。

三、教学步骤:

一课时

一、上期作文批阅情况简说。

(二)、基本功不扎实。

a.错别字严重:下(吓)大雨;慌(荒)忙;浑(挥)身;岩壁(碧);淅淅(沂沂)沥沥;冒(昌)头;惆(愁)怅;的、地、得不分等。自造字比较多。

b.标点符号使用不当。段末用逗号;一点到底,仅在段末出现一句号,也不分析恰不恰当;问处无问号;该有处没有等。

c.句子不通:我继续向前走,传来了悲伤的二胡声和冰凉的雨点结合为一体,撕扯着我彷徨的心?? e.空有架子,没有内容,粗看是篇文章,细看轻、浮、浅,甚或毫无意趣,没一点滋味。f.字数太少,难称作文,难以完成既定目标。

二、作文中要同学同学。

(一)理由:身边人可以是榜样,他(她)与你同班同学,甚至同宿同舍,他(她)的生活节奏、生活内容可能跟你的十分相似,为什么他(她)能写出这么美妙和诗文?你能关注到他(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蹙,你就可以多想想他(她)的作文成功之道,或者可以直接向他(她)请教探讨,岂不比学习文学大家更为便利。

这样的方法是我近几年一直积极推行和实施的,每次作文交到讲桌上,都建议同学把其他同学的作文翻阅一下,想想他(她)为什么会这么想,为什么会这么写,与自己的作以深度比较。作文批改完毕后,一般会将好的作文以电子文档的方式保存下来,评讲时(本届、往届)使用,这样做的效果相当的好,有的学生文章发表,有的学生作文水平大有提高。

(二)上期较好习作展示。

哀愁,跌落尘埃

(课堂习作)

仓颉中学2011级17班 孙昱琨

沉默里充斥了愁绪,秋雨一直连绵地下着。雨声响破寂静,滴落在我的肩头,伴着我彳亍着,漫无目的。

你从我身边经过,忽然而已。周围散发着不太真实的光晕?? 你淡然一笑,清朗如水。你倾了倾油纸伞,便有细小的水珠,化作了雨的忧愁,跌落尘埃。

你匆匆走过,而我,忍不住回头张望你的背影。白衬衫已浸湿了大片,斜挎包挡住了插进裤袋的右手,脚下的帆布鞋也因雨水而变成了深黑色,你的步子不太大,一步一步踩响了地上的水花,荡漾起涟漪。

你忽地哼起了小调,是不知名的南方小曲,婉尔,动听。从巷头到巷尾。

我忘了此行的目的,默默地跟上你的步伐。这雨巷子像是裉尽了寂寥,有了些许明媚。

雨巷那样悠长,我仿佛伴着你走了半个世纪。路过一家酒肆门口,甜米酒香透了窗口?? 酒家前面有一早点摊,老板在摊子上忙碌着。你走近那个摊位,葱花饼和豆浆的香味满街弥漫。

“张奶奶,给我一个饼,一杯豆浆。”你开口说道。老人看见你,脸上便笑开了花。你仿佛有魔力让所有人快乐,挥去阴霾。“小愿,是去上课吧?给你!”老人将饼和豆浆装好递给你。你递钱给她,被她坚持退了回来。你笑了,“张奶奶,我晚上回来帮你酿米酒。”老人感激地看着你:“多亏你啊,孩子!”你理了理挎包说句“没什么!”便走了。

我不自觉地跟上你的步子,慢慢走出了巷口,光明一下袭来,而我失了跟着你的乐趣。街道上的车水马龙淡了雨巷子的寂寥。

我扭身跑回了早点摊,买了和你一样的早点,走向相反的路。也许再也不会相见了,给我一瞬心动也好。

在归途上,你也许还正年少,但我已幻想天堂与你相遇的模样,你依旧清朗,我已白发苍苍。

俩俩相望,满地月光。

——后记

点评:文章如诗,耐品耐嚼,似讲故事,似叙梦境,一派迷离意境。后记余味悠长。

巷子,天长地久

仓颉中学2011级18班 赵凯龙

(课堂习作)

雨,打湿了梦起的地方。那丁香,在雨中,空结一段无名的愁。蒙蒙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徘徊在悠长悠长的巷子里,雨是寂寞的伊人,撩动纤巧的步子,在雨巷里飘飘洒洒的渲染。我在等朋友,空气中又弥散着丁香的味道。

一阵轻巧的脚步声由远而近,循声望去,一个女子撑着油纸伞,带着浓浓的愁怨款款而来,牵住我的目光,挽住我的心。

又一阵风吹来,我担心她会被吹散。只是,她没有,她的微笑在这雨天里荡出一波清丽。

我望着她,她已经转身而去。我想再等她,她却已到了颓圯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古朴的巷子里,你就是行走的风景,你转身离去时我的思念便已生根,巷子里注定会有一段挂念,天长地久。

点评:典雅优美,惹人一段情思。

(三)、启示点拨(教师感悟)。好文章如内心漫淌的河,静默却暗流涌动,不用大构其形,不用大声嘶喊,不是空摆华词,更不能搜肠挂肚抓耳挠腮,显江郎(南朝)无奈。

好文章要感动自己也感染他人,深刻自己启迪他人,是你思想和感情的真正投入。好文章来自对生活的爱。对生活有感情,才能在文章时,将其中铭刻于心的点点滴滴化作美丽的文字,成为一段情绪或思想的记忆。

(四)、作文升格指导。

(原文)

梦忆

仓颉中学2011级17班 杨朋飞

不懂得,彷徨的巷子;只是我,无尽的伤,忧郁在哀曲中的渴望。逃离在雨中的梦,纤纤流水,扑朔的丁香,在摧残,那不该成为废墟的篱墙,只是,只是不尽的哀鸣,那颓圯的无奈,任凭流逝的记忆,化作雨中的柔风,那丁香般怨郁的姑娘,走过,尽管那红尘依旧,却是那般独彩众生。

那一直,一直是岁月的篱墙。那般,那般不堪。是我,是我毕生的不舍恋求。或许,只是依旧,彷徨的巷子,岁月的痕,在不经意间,温柔如梦般,走到那不堪的篱墙中,随风,随风逝去,期待丁香般的忧伤。

无情是雨中的冷漠,悠长的巷,一直,一直没有尽头。我找不到篱墙的悲伤,只是那伤痕的泪,没有归期。无尽的睱想,梦忆,只是对篱墙忧郁的泪光,让我,让我人生的梦,遥遥无期。

最初的雨巷子,是我心的彷徨。寂静,没有声音;温柔,却有梦,丁香般的姑娘走过,看不清那忧郁的脸庞,静默着,没有思索,只是淡淡的愁,淡淡的雅,淡淡的伤,不过,岁月的瞬间,始终无奈。可是,可是篱墙,却始终守候,那丁香般的姑娘,是的,那篱墙,是梦的天堂。

篱墙,尽头,是梦,那守候的是渴望,梦想,丁香,忧郁的脸庞,期待,是无尽,雨下,一个寻找丁香笛膜姑娘的忧者,一个徘徊无尽,而又忧郁的姑娘,那篱墙,一直在守候那雨中的佳人。

是,那寻找,只是我的一个渴望。

简评:本文略好于本次大部分同学的习作,文辞清丽典雅,时有出人意料之语;意境创设亦真亦幻,飘渺朦胧。但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尤其语句的通畅易读方面尚需大大提高,有些地方实在有些难懂。要求同学们以此为戒,在写文章前先要考虑你的字句读者能否读得懂。只有先读懂了你的字句,才能进一步理解和领悟你文章的深层内蕴。(任课教师修改,大致保持其意境,着重修改了语言)

梦忆

谁懂得,忧郁的巷子里,我的忧伤在雨的哀曲里怎样的彷徨? 逃离在梦似的雨中,滴滴冰冷,在摧残,那扑朔的丁香,和不该成为废墟的篱墙。丁香不尽的哀鸣,篱墙颓圯的无奈,都任凭记忆的流逝,化作雨中的柔风。风中,那个丁香般忧怨的姑娘走过,尽管巷外红尘依旧,她却是那般独彩众生。

那一直,一直被岁月驳蚀的篱墙,是那般,那般不堪。或许,我毕生的不舍恋求,只剩悠长悠长的巷子,和巷子中流逝的岁月的痕。不经意间,随风,随风逝去还有那丁香般郁结的忧伤。

无情的是雨中的寂寞,悠长的巷,一直,一直没有尽头。我听不到篱墙的低泣,只见它那伤痛的泪水,满身满脸都是,铺漫开来,没有归期。梦中,总是忆起篱墙忧郁的泪光,我,我人生的梦,是那般的遥遥无期。

篇二: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一 《雨巷》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三:《雨巷》教案及教学反思

《雨巷》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全诗,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品味诗歌的音乐美。

2、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作用,体会诗歌低回动人的意境美。

3、感知诗人内心的彷徨痛苦,以及对美好希望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1、把握“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内涵,引领学生走入诗境,品味诗意。

2、培养学生准确传达情感的诵读能力。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感悟法

3、情境激学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营造情境,导入新课

1、请一位同学给咱们读一首诗,你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请一位学生作答。明确:雨巷中伊人远去,我独自撑着油纸伞失落惆怅,彷徨迷惘。

2、导入:很好!你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雨巷图景,事实上诗人戴望舒就作有一篇《雨巷》而因为此文,戴望舒也被称为“雨巷诗人”,那什么诗能有这样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原名戴梦鸥。被称为‘雨巷诗人’,叶圣陶评价他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已经充分预习了本文,请大家听老师朗读全诗,读后说一说,这首诗究竟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暗潮湿,两边是高耸的屋檐,寂寞的人家,失落惆怅的“我”撑着油纸伞在雨巷里徘徊不前,渴望遇到一个像我一样彳亍着的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2、这些优美的图景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的?(诗中主要书写了哪些意象?)教师介绍意象的定义: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我之境皆有我之颜色,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观物时把自己的感情付诸在外物上,外物也有了自己的感情颜色。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篱墙、我着重描写的是:雨巷、丁香姑娘

三、品味意象,走进诗境

1、这个丁香姑娘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结合全诗,找出具体描写她的诗句,并朗读出来。主要集中在2-5节(找出关键词):丁香一样,愁怨,颜色,芬芳,忧愁,哀怨彷徨,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飘过,梦呓般的凄婉迷茫,走尽雨巷。明确:这是一个忧愁迷茫,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像梦一般出现又消失的姑娘。

2、诗中多次使用的修饰这个姑娘的是“丁香一样的”,那丁香究竟是怎样的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学生课前准备,回答)丁香,又名紫丁香。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唐代诗人李商隐《代赠》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南唐李璟的《浣溪纱》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戴望舒吸取了古典诗词的婉约余韵,将这种惆怅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3、全体齐读描写丁香姑娘的2-5节,指导学生要注意停顿、轻重、节奏(沉稳舒缓)、语速(较慢),读的时候要读出这个姑娘的美丽含愁的特点以及我对她的追寻向往之情。

4、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美丽高洁,结着愁怨姑娘,那作者写这篇雨巷是不是就是表达了对这样一种姑娘的倾慕追求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朗读全诗,读完后与同学小组讨论。明确:显然没这么简单。从诗中的“雨巷”“愁怨”等词可以看出,本文不只是一首爱情诗,更是一首抒情诗。引入对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介绍。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戴望舒曾经留学法国,收到法国象征学派的影响,尤其是魏尔伦的影响,其创作常具有象征主义的特点。

5、通过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大家还觉得戴望舒的雨巷是光指江南雨季的小巷吗?作者创设的这么些意象还只是蕴含对爱情的思慕惆怅和追求吗?这些意象究竟指什么?明确:雨巷:(悠长悠长又寂寥)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油纸伞: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和雨巷结合,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我:在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丁香姑娘:我在孤寂中的美好的希望理想,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 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篱墙:社会黑暗困顿的大环境。教师小结:所以说这首诗不仅是表达了作者的一种爱情理想也表现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虽然这个过程是痛苦惆怅的。

6、既然明白了诗意,那老师就想请一位同学试着读一读全诗,看看能不能读出低沉幽怨的情感。读得怎么样?学生讨论注意点。对于文中出现了很多重复的地方,同学们该怎么读?明确:①在同一节诗中让同样的字句更迭相见,比如说“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出现,而且用ang;②第一节和第七节除了个别词语不同,其他完全一样,这样首尾呼应,重章复沓,像交织一起的抒情乐句反复一样,诗的抒情色彩非常浓厚,更好的表现诗人彷徨和幻灭心境。③重章复沓是我们在《诗经》中最早接触到的,可见戴望舒不仅运用现代的象征方法,而且吸取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手法,使他的诗具有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五、欣赏诵读,布置作业。

1、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一起感受雨巷所承载的深情。

2、小结:在优美的画面中,我们走进了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孤独的彳亍彷徨。他在孤寂中渴望遇见 “丁香一样的”姑娘。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希望通过学习本文,大家都能学会用心品味诗歌,学会诗歌朗读的方法,感受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3、布置作业:挑一个你最喜欢的意象,并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以描述。示例:雨巷细雨,如幕,笼住了这长长窄窄、窄窄长长的石巷,驳落的檐头,刻进了多少的历史沧桑?濡湿的青石板路,如蛇般蜿蜒向前,在尽头等待的是望穿秋水的欣喜,还是冷彻骨髓的幻灭?小巷无语,静默的站着,站着??雨,越发的细密了。姑娘一袭紫裙,默默的行走在悠长的青石板路上。你丁香般的芬芳填满了空气的每一罅隙,太息般的眼光结着丁香的哀怨,投向寂寞的雨巷。细雨微寒,那撑起的油纸伞能否为你抵挡此刻的风雨?漫漫长途,谁能为你拂去心底的凄婉迷茫?“我”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这悠长的窄巷,暮风吹寒,吹乱了漫天的雨丝,也吹乱了我如潮的心绪。千万个日夜的期盼终于窥得你美丽的容颜,但,还未欣喜,你已离去。留给我的是你满巷流转的淡淡的芬芳。就让我这样独自固守下去吧,终有一天,我会用我的热情解开你心中的丁香结,会让你冷漠的脸在我的掌心绽开如花的笑颜。《雨巷》教学反思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生成各种思维能力。

篇3:“走进《雨巷》”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反弹琵琶, 在朗诵中把握《雨巷》感情基调

在日常的诗歌教学中, 我很重视朗诵, 通常会声情并茂地进行范读。所以在要求同学齐声朗读后, 我开始范读, 但是一改往日的满含情感的朗诵, 而是快速, 语调平淡的读了一遍。然后请同学对老师的朗诵点评。这种新奇的方式使学生感到很有趣, 同学们的反映很积极, 刚开始几位同学根据思维定势纷纷说好, 但是问到好在哪里, 学生就答不出了, 有个学生说读得好是因为没有读错字, 引来一片笑声。在笑声中学生开始反思, 觉得老师读得确实不好。最后同学们达成了共识, 认为之所以读得不好, 是因为老师读得语速太快, 而且没有感情。我适时引导, 提问:“那么, 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读呢?”学生马上回答:“缓慢的、低沉的、哀怨的。”我马上趁热打铁, 问同学们为什么要缓慢、低沉, 而且还哀怨?许多学生通过这种递进式的提问开始思考, 认识到是由本诗独特的意象———雨、巷子、油纸伞、篱墙、丁香造成的。这样自然而然过渡到了对本诗意象的赏析。这个时候请同学们再次齐声朗诵, 因为理解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这次学生读得很优美。

二、改编诗歌, 通过意象组合领会《雨巷》之美

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意象时, 我首先把每个意象分别进行赏析。例如, “雨”这个意象, 我先请同学找出一些和本诗情感基调类似的写雨的诗句, 学生找出了很多, 如“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 满城飞絮, 梅子黄时雨”“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等等, 使学生意识到雨这个意象在古代诗歌中很多时候是和愁联系在一起的。在赏析丁香花这个意象时, 我请学生试着把丁香换成别的自己认为可以的意象, 代入原诗。这个环节学生也反应很热烈, 提出可以代入菊花、蔷薇花、荷花等等, 我请学生把这些换过的意象代入原诗“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并且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 很多学生举手认为“芬芳或者颜色似乎可以用别的花代替, 但是忧愁就不能用别的花代替”, 另一部分同学表示不知道为什么“丁香是忧愁的”。这时候我引入课后练习里三首诗《代赠》《浣溪沙》《点绛唇·素香丁香》对“丁香”这个意象进行解读, 让他们理解到“丁香”意象代表着美丽、高洁、愁怨、易逝。

在对个体的意象分别解读后, 请同学们领会这几个意象组合的妙处。我请学生对诗歌某一段进行改编, 要求感情基调须与原文一致, 以上意象任意去掉一种, 其他意象全部都要有, 学生写好后马上当堂朗诵。例如有个学生的改编如下:

雨, 淅淅沥沥

洒过

一条悠长悠长的古巷

我独自彷徨

一位哀怨的姑娘

撑着油纸伞

飘过我的身旁

这段改编, 缺少的意象是“丁香”。在该生朗诵完自己的改编后, 很多同学争先恐后举手说, 没有了丁香, 这个姑娘就不美了。通过这种方式,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雨巷》的意象之美。

三、巧设问题, 创设情境, 领会《雨巷》的象征意义

在这个环节, 我提了一个问题:“假设你是导演, 请你设计一下诗歌TV。”同学们的反应更加热烈。一个同学这样设计:“诗人穿着长衫, 撑伞, 独自彷徨在一条长长的雨巷, 巷子的尽头缓缓走来一个姑娘, 穿着淡紫色旗袍, 梳着一条长长的麻花辫, 只能看得见侧脸, 两人走近了, 擦肩而过的时候, 目光交汇, 又各自向前, 女郎翩然而去。”其他同学针对这个设计有诸多补充, 有的说女郎应该是长发飘飘, 有的说应该穿白色长裙, 但是都认为两人不应该说话。我马上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我希望逢着一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为什么不能是活泼可爱的?”“诗人渴望相遇的姑娘, 为什么只有慢镜头一样的动作, 而没有语言, 为什么不想象其他的情节, 哪怕是对她微笑, 打个招呼:你好!”学生对此展开了小组讨论, 老师及时引导总结:在特定的环境中, 活泼可爱的姑娘不符合诗歌的整体风格, 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然后我介绍了本文的相关背景, 再提出一个问题:“丁香姑娘象征着什么?”在前面问题和情境的铺垫之下, 学生比较容易能理解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可以认为丁香姑娘是实指, 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又忧郁的姑娘, 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 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 对未来渺茫的憧憬。通过巧妙的问题设置来引导学生, 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自己深入地走近“雨巷”, 这样使学生更容易把握整首诗歌。

篇4:《雨巷》教学反思

果然如我所料,学生虽还未读《雨巷》,就已经被朦胧、宁静、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严肃而感伤。

此时,我话锋一转,对学生说,让我们走进《雨巷》,去探究诗人戴望舒的真实心灵。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师生双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对话机制。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师生互动是借助特定的课堂情境实现的,具有临时的生成性特点,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可是我的这节课并没有达到我预想中的这种效果。

接着让学生自由读,目的是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展示课件,画面集中了江南各种形式不同的小巷,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描述心中的“雨巷”。

罗生布拉特曾说:“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好。”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用图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

紧接着共同探究三个问题:“《雨巷》象征了什么?”“为什么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诗中的“雨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断篱残墙被迷茫的凄风苦雨笼罩着。从这雨巷我们可以联想到当时令人窒息的时代气氛,“风雨如磐”的社会面影。诗中那个“我”,一腔愁绪,满腹哀怨,正是当时被环境憋得透不过气来的人们的精神状态的写照。他们带着心灵上的创痛在思索着,追求着。而那梦幻般出现又幽灵一样地消逝的清丽不俗的丁香姑娘,不就是作者热切追求而实际上不可能得到的希望的象征吗?

自此,学生豁然明白。

我讲《雨巷》时一直在追求一种诗化的语言,总认为没有很好的语言,就难以把这篇朦胧诗讲到极致,但却掉入了另一个误区:语言过于唯美化,使学生无法很好的和课堂融会在一起,好像我是在自言自语,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

另外我提出的问题也不够贴切,有时学生回答的很吃力,需要我一遍又一遍的启发,如:“你们能否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雨巷”这个环境呢?”

记得我在讲课的过程中提到了两首古诗词,可是我并没有对这两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两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讲课的一个失误。

篇5:《雨巷》教学反思

备课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弯弯曲曲的江南雨巷图片及歌曲《雨巷》等素材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意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音画的结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孤独感和彷徨感,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人们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精心设计了一个生动的开头,引用音乐入境法。音乐最能动人情感,它能把听者很快带到特有的意境中。一开课我就播放江涛演唱的《雨巷》,并配以主题图片,以景配歌,以歌应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诗歌朦胧、宁静、凄美的意境。这首歌极富感染力,学生很快就被吸引住了,全神贯注地倾听和观看,找到了情感的共鸣点。有的同学还情不自禁地跟着轻声唱了起来。这个良好的开头,为下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之后,我让学生欣赏了这首诗的配乐朗诵,目的是让学生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

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所以,在学生对诗歌有初步印象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找出诗歌的意象,初步感悟诗歌的意境。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我鼓励他们大胆思考,勇敢地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他们个个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朗诵出来,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虽然有些学生说的理由不是很充分,只是一种浅层的直觉的表达,但我还是对他们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们在我赞许的目光中享受到了浓浓的学习乐趣。“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样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文句作出独立的感悟、评析并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样的课堂充满了生命力。

诗歌教学,除了让学生感悟意境之外,还应该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方法,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也就免去了重复讲授之苦。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就能使学生形成阅读诗歌的能力。所以,在课的最后,在学生体会了诗歌的意境,品味了诗歌的语言之后,我和学生一起探讨了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课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这堂课不仅感悟了诗歌的意境,得到了美的享受,而且学到了诗歌鉴赏的方法,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篇6:现代诗《雨巷》教学反思

另外我提出的问题也不够贴切,有时学生回答的很吃力,需要我一遍又一遍的启发,如:“你们能否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雨巷”这个环境呢?”

记得我在讲课的过程中提到了两首古诗词,可是我并没有对这两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两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讲课的一个失误。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力图避免上述这些问题,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

雨巷》是普通高中课程第一单元现代诗的第一首,如何上好这首诗,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高中阶段与与初中阶段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的不同。即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自由想象;由静止孤立的思考方式转为动态、联系的思考方式。在意境的感悟过程中从抽象的意境到具体现实生活个案体会,走近作品与主人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对高中语文学习的热爱。

教学过程中我反复听名家对《雨巷》的朗诵,观看影像图片资料,先让自己走近作品,进入意境。

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即细雨朦胧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彳亍独行。(影像图片资料至此)。

板书:诗人“我”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彳亍,他有哪些作为·····(学生可能有很多种答案···果然一男生不假思索地说:诗人在想“媳妇”···无论这名男生出于何种目的(引起课堂大笑···稍刻···(学生神情严肃的看我,像是找寻什么···)课堂静的能听见一根针掉下的声音。肯定了这名男子(···这名男子叫什么名字···再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学生如临大敌···说:···同学想象(联想)正确,诗人的确是在想“丁香一样的姑娘”。(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高中生对异性追求的神秘感,我又提出一问让学生探究即“丁香一样的,结着仇怨的姑娘”谁来描绘一下,定位姑娘的形象···(你认为什么形象的姑娘是最美丽的?)

诗人选取“丁香”为意境提出自己的审美标准即“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仇怨”(“颜色”指紫色相态、“芬芳”指在气质、“忧愁”个性柔弱不失刚毅。即外美、内秀、有个性的形象。并用图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从而更深入的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解除学生对普通高中语文学习望而生畏的惧怕心理障碍。

篇7:“走进《雨巷》”教学设计与反思

为了使她们对数学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和改观,重拾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我打算从课堂教学入手,让生活中的数学走进课堂,使数学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以下是我在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二节“说理2”一课中的教学片段与分析.

片段一:

师: 在生活当中,有些名称或术语,如果理解不当,就会引起很多的笑话.

( 播放赵本山、宋丹丹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的片段)

宋丹丹: 他就是……主动和我接近,没事儿和我唠嗑,不是给我割草就是给我朗诵诗歌,还总找机会向我暗送秋波呢!

赵本山: 别瞎说,我记着我给你送过笔,送过桌,还给你家送一口大黑锅,我啥时给你送秋波了? 秋波是啥玩意?

宋丹丹: 秋波是啥玩意你咋都不懂呢,这么没文化.

赵本山: 啥呀?

宋丹丹: 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

( 学生观看视频后,一下子提起了兴趣)

师: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遇到过类似的笑话吗?

生: 有的,有的……

生1: 我来讲个笑话给大家听听,有一次我爸爸在玩电脑游戏,正敲着键盘呢,我妈妈忽然来了一句: “你有没有洗手啊? 别把病毒带到电脑上去. ”

( 哈哈哈……大家都乐了)

生2: 前几天我也遇到一个有趣的事儿,我奶奶问我,为什么乒乓球比赛中两个人打要叫“单打”,四个人打要叫“双打”?

生3: 我也来讲一个……

……

( 气氛一下子被带动了起来)

师: 同学们,人们在交流时常需要应用许多名称和术语. 为了不产生歧义,对这些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必须有明确的规定. 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作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 顺理成章地引出第一个知识点———何谓“定义”)

分析好的开头,给人以艺术享受,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话题导入,调整情绪,进行放松,能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能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来.

片段二:

师: 同学们学得不错,现在可能有点累了,我们来放松一下,一起做一个数学接词游戏———青蛙跳水.

一只青蛙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学生接龙:

生1: 一只青蛙四条腿

生2: 两只青蛙八条腿

生3: 三只青蛙十二条腿

……

( 气氛又一次高涨起来)

师: 同学们接得不错,反应都很快. 请大家告诉我,刚才的游戏中如果我说: “四只青蛙是十八条腿. ”这句话对不对?

生: 不对!

( 异口同声)

师: “四只青蛙是十六条腿”呢?

生: 对!

( 异口同声)

师: 很好! 这两句话让我们判断对错并不难,可是你们知道吗? 在数学中,我们把判断某一件事情的句子叫作命题.

( 很自然地引出“命题”的概念)

刚才的两句话都是命题……

分析新课标中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在教学中只有把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上一篇:学困生及其成因下一篇:老人与海主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