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校本培训

2024-04-22

如何进行校本培训(通用6篇)

篇1:如何进行校本培训

聘请专家进行校本培训、举办专题讲座

为提高教师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麻城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下,组织全市各中小学开展更高要求的校本培训,并将校本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校,师资队伍中青年教师占了较大的比例,为了帮助他们更快地提高专业素养,更好地适应校本生情,也为了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切实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与学,有效地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校于2011年暑期的教育教学研讨会上提出了构建“情境、问题、互动”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一年多来,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积极开展这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并初见了成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进一步提高该校全体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这次学校又聘请了福州教育学院的教科室副主任郑新发老师莅临该校指导教科研工作。

10月31日,随着下午第三节课铃声的响起,在该校四楼会议室,校本培训正式拉开了序幕。首先由主持这次培训工作的倪江山副校长介绍了福州市对校本培训工作的新要求,以及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对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紧接着郑新发主任就开始了指导教科研工作的专题讲座。

郑主任用幽默风趣而形象生动的语言,向教师们解释了教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偶尔还穿插一两句谚语和福州话,使讲座在幽默轻松的气氛中进行着。郑主任特别对课题研究的步骤,从准备到实施,再到总结阶段展开了详细的讲解,其中特别具体地介绍了课题研究的申报和立项、开题报告的撰写、课题研究的实施、如何进行阶段性总结以及怎样撰写总结性研究报告,还特别提醒老师们平时要注意收集实验的过程性资料,要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修正的过程,达到最终的提升;他还指出最后不能以开几节课作为研究成果,要形成该校各年段各学科的“情境、问题、互动”教学模式的具体流程,通过论文集、案例集、教学光盘、汇报展板等形式展示总结性研究成果;亦或通过公开教学观摩周来集中展示研究成果。他的讲座让老师们的教学研究有了一个清晰的方向和目标。不知不觉中,夜幕渐渐降临,郑主任在讲座的最后还特意留出时间准备现场解决老师们提出的具体问题。鉴于天气转凉,夜色渐浓,该校领导决定让教职工在会后通过问卷调查表的形式汇总具体的疑难,再交由郑主任做出书面的回复,在今后的培训中给大家进行解答。讲座落下了完美的帷幕。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通过郑主任的指导讲座,该校教师们普遍感到获益良多,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该校教师们一定会借助校本培训的东风,坚持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不断总结适合该校校情和生情的教学模式,努力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

篇2:如何进行校本培训

一、什么是课题研究

所谓课题研究,指的是教师以自身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的一种研究活动。课题研究是校本教研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方式,更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

课题分规划课题与个人课题。

规划课题一般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立项的课题,分为国家、省、市、区(县级)课题等,由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各级教育科研部门进行规划、申报、评审和管理。

“个人课题’’一般是指由教师个人独立或教师小组合作承担的课题。它是一种教师切合教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的、对改进教师自己教育教学有用的、能够促进教师自己专业发展的课题。

①从研究目的看,“个人课题“主要解决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比如:研究如何让不交作业的学生交作业,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班级学生的参与度的的问题,这些课题都是真实的、有实效的课题。

②从承担者的角度看,“个人课题由教师个人自己确立并独立承担,教师即研究者,是研究的主角,而不是配合专家进行研究。当然,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专家的引领、帮助和指导。

③从研究内容看,“个人课题”一般是小课题,对老师更具研究价值和意义。一是:小课题研究的是教学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在研究上的付出,必定从教学质量的提高上得到回报。

二是:务实的小课题研究必定让每个教师真正参与其中,及时反思、总结,当研究的成果真正有效时,它的及时推广、持续应用,会内化成教师的专业素养,能够较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这些个性化的小课题它来自教学实践,又指导教学实践,需要一定的但却不是高深的理论作指导,所有这些,让老师们感受到它的“可望又可及”。

当然,老师们把这些小课题申报给各级教育研究部门得到批准后,也将成为规划课题,加强管理,更有利于课题的开展。

二、开展课题研究的流程。

1、一是选题。

问题从哪儿来?

第一,从疑难中寻找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随着学生个体和群体变化的加剧,教学时,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疑难或困境。

例如一,新课程要求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在参与教育活动中亲历知识发生的过程、体验其存在的价值,并在互动中不断生成。不过,理论与实践之间总是一对矛盾体,教师的设想、计划与实际效果之间总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至少说教师的付出与教学实效不成正比,有时还存在负效益的情况。例如二,教学强调创新,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落实到教学中,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教学环节时又如何体现?如何操作?这些更多的是疑难,乃至是困境、冲突和对立。

例如三,教学中,顾及到了单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有可能妨碍了学生集体;关注到了学生的个人兴趣,规范性、一致性的要求就有可能被削弱了;确立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与班级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角色该怎样扮演。

这些教学中存在的“两难”情境比比皆是,有时甚至贯穿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的,并且没有解决问题的现成模式可以借鉴,只能将它们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去逐渐寻找解决的对策。

第二,从阅读交流中的具体过程中发现研究的问题。对一个教师来说,了解自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研读、学习相关的理论专著,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在阅读这些研究成果时,最为关键的是要时时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要注意把理论的论述转化成对自己工作中相关问题的解读与说明,要注意将自身已有的经验与阅读材料中的分析相联系。问题有时也就是在这样的转化、联系、解读中逐渐呈现并变得清晰起来。

2、制订方案。

研究方案是对课题研究的总体规划,是指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思路和框架。研究方案要解决这样四个问题:一是研究什么;二是为什么研究;三是怎样研究;四是预期成果是什么?

研究什么?当课题确定后,该课题要研究什么,研究者必须要回答这个问题。主要对课题中的关键词进行界定,使研究的问题更加明晰,更具操作性。

为什么研究?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而不是其他的课题。首先要明确研究的目的、意义,揭示课题研究价值;其次,明确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阶段性和最终目标。例如,解决哪些教育实践问题?研究该课题对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怎样研究?明确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学校领导和教师在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时,要明确采用什么方法?具体有个案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制订哪些措施?具体包括活动的形式、时间的落实,可能的情况下还有经费的支出等。预期研究成果是什么?小课题研究是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但并不是说小课题研究成果没有具体的呈现方式,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要明确研究成果的预期成效、成果的表现形式等。比如:在课题研究中,经过认真学习、讨论、反思后有所感悟,可以把感悟的东西通过“教研论文“、“教学案例”、“教育反思“、“教育曰志”等形式写出来,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这些都属于课题研

究成果的呈现形式。这些形式要求系统,要形成系列,以便于年轻教师的学习借鉴。

3、开展研究。

研究方案只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想,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行动,行动时研究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寻找问题解决、创造教育实践新形态的过程。这儿必须强调一点:研究过程要充实、要切实。根据目前的实际,我们开展课题研究也要进行打假。

4、总结研究成果(结题)。

这是整个课题研究的终结环节,主要是进行归纳、整理和提升。

第一,把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各种现象进行回顾、归纳和整理,其中要特别注重具体过程中一些有意义的“细节“及其“情节”,使其成为教师自己的教育故事或教学案例,指导他们以后的教学实践。

第二,在回顾、归纳和整理的基础上,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和解释,以揭示规律,提高认识,提炼经验。

第三,对课题实施中存在的各种偏差或“失误”,以及新的感悟、新的发现、新的认识进行新的思考。从这个角度讲,课题研究的总结,又意味着一个新的课题的开始。总体来讲,课题的总结,我们必须撰写一份相对完整的课题研究报告,包括:①课题提出的背景;②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③已有研究成果;④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⑤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⑥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

三、开展课题研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选题要落实三个“字”,避免四个“是”。

第一、落实三个“字”:“近”、“小”、“实”。

“近"就是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学科学习背景。比如: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生字教学、写字教学等问题的研究,数学教学中有关计算题、应用题问题的研究,还有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性问题的研究等就符合三个贴近的原则。“小”就是切口要小,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比如:如何收集资资料问题的研究,对收集来的资料如何进行处理的研究,对学生错题问题的研究就符合“小”的原则。

“实”就是实在,课题实实在在,研究实实在在,结论实实在在,少一点大而空的全局描述预测,多一点实在的过程细节的关注。

第二、避免四个“是”:一是认为越新越好、二是认为越热越好;三是认为越大越好;四是认为嫁接的比自拟的更好。其实,新的、热的不一定是对的、好的,旧的、自拟的不一定是错的、坏的。在选题上要注意热中求冷,同中求异,小题大做。

2、研究过程要体现一个“真实”,三个“立足”。

所谓真实,就是要真研究、真学习、真讨论、原始资料要真收集,要写真论文。

比如,我们的研究课,无论是执教者,还是评议者,不要护短,也不怕揭短,研究就是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比如,学习的问题,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都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作支撑,我们必须加强学习。必须读教育专著、读教育期刊,应用网络资源等。

比如,原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阶段性总结、成果的撰写汇编等都是容易被忽视的。这些在“彼时彼刻”才有的思绪及感受,如果不及时记录,到需要它时才去追忆、收集为时已晚。况且,所有这些真资料也将成为自己撰写论文最生动有力的素材。

所谓三个“立足”:一是立足本职工作,要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二是立足平时的积累;三是立足个人的特点、兴趣和爱好。

3、课题研究还必须处理好一个关系。

也就是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活动之间的关系。

篇3:如何进行校本培训

一、中职校教师队伍的现状

1. 师资数量严重不足, 学历合格率不高, 年龄结构失调

随着职业教育持续扩招, 教师紧缺的问题日益严峻。据统计, 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2005年超过了21:1, 而这个比例在2000年是16:1、2003年不到18:1, 五年来生师比逐年增高。据测算, 2010年中职在校生可达到2200万左右, 即使按照现在的生师比计算, 至少还有30万的缺口。

2004年, 西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为63%, 东部为74%, 全国为69%;在中等职业学校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普遍偏低, 东部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占1.49%, 在西部地区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只占1.15%, 全国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占1.28%, 距离国家提出的发达地区中等教育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在2010年达到15%的比例有很大的差距。

普遍出现职校教师“年轻”化, 多数地区和学校35岁以下的教师占近一半, 年富力强、具有经验的中年教师相对偏少, 骨干教师出现“断层”。据统计2005年, 45岁以下教育经验丰富、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比例不足10%。因此, 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 加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队伍的建设, 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2. 专任师资数量偏少, 双师素质教师所占比例过低

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6》统计, 2004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总数为856157人, 专任教师人数为571037人, 专任教师的人数只占教职工总数的66.70%;行政人员人数为115712, 占教职工总数的13.52%;教辅人员人数为66513, 占教职工总数的7.77%。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过低。

2005年,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比例不足1/4, 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比重更低, 只有14.53%。由于许多中职学校缺乏双师素质教师, 致使教师只能在课堂上照本宣科, 既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也培养不出社会需要的一线产业工人。

二、中职校开展校本培训的意义

校本培训是由各校组织领导, 在任职教师中展开, 和学校、教师实际紧密结合的一种继续教育活动, 它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素质。针对学校和教师实际, 自主确立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 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管理和组织。

校本培训以教师为本, 以教师发展为目的, 强调教师的自主参与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 教师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活动很多, 通过对教师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活动的科学有效管理, 可以激发教师强烈的学习动机, 使教师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

现有继续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满足教师, 尤其是与普通教育完全不同的职业教育师资在职培训的需要。而校本培训是以教师任职学校为阵地, 因校制宜、向内挖潜, 学校、老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方式, 选取适合需要的内容, 有的放矢地完成培训任务。正是由于校本培训这一特点丰富了教师继续教育资源, 成为特别是职教师资培养最经济、最实惠、最有效的培训途径。

三、中职校开展校本培训的途径

校本培训形式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及不同的培训条件 (包括时间等) 而决定。一般看来, 下列方法在校本培训中比较易于应用。

1. 培训讲座式

培训、讲座主要以集中办班和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 侧重一些全局性、共同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的问题。专题培训在时间上可长可短, 可以是一小时的学术报告、专题讲座, 也可以是延续几个月的计算机培训班、英语口语训练班;在内容上可以针对当前突出存在或急需解决的问题, 也可以是系统性、规范性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因为职业学校与社会、企业联系紧密, 培养的目标更贴近社会, 因此这种形式能较快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 黄石职业技术学院就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对班主任老师开设过一个月的心理培训讲座, 在向高职迈进的过程中, 学院又针对全院教师开展过高职工作培训讲座, 在中青年教师中开办研究生课程班。

2. 独立自学式

校本培训的方案设计中, 要考虑将自学作为培训的重要途径之一。将自学纳入校本培训范畴, 不仅扩大了对培训的理解, 也使校本培训中教师不离岗的优势得到了更大的体现。学校要为每一位教师树立目标, 要培养学科带头人, 要制定出较为严密、完善的自学计划, 并对结果做科学、公正的评价。如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及初级、中级、高级不同职称的教师都要有具体的自学方案。由教师个体实施, 每个教师根据自身实际确立自我成才目标, 自我定位, 自我导向, 自我修养, 学校要把激发教师内在学习积极性作为根本, 要积极为教师自学提供条件, 使教师有资料可学、有时间可学、有地点可学、有好心情可学。

3. 研究讨论式

学校教研活动是每个教师教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研活动不仅是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常用、最普遍的措施和手段, 也是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中最常见、最有效的方式。学校要针对实际情况开展专题研讨, 使教师有问题可研。如, 黄石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普通中专工科类数学、语文通用教材多年不变的现状, 根据目前入学中专学生基础普遍较差, 但有的基本知识又必须掌握的现状, 结合专业课要求, 在近三年中通过组织教师对教材进行研讨, 编写了《语文》、《数学》、《机械制图》校本教材。教材通过投入使用, 普遍受到学生好评。

4. 资源共享式

职业学校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故大多数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内外实习基地。黄石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资源开展教师培训。在开展教师培训中, 主要通过三条途径:一是由学校各教研室组织、专业教师自愿参加、利用周六周日在校内各车间开展实践能力培训, 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校内骨干教师教学, 起到传、帮、带作用。此种培训形式可操作性强、成本低、效果好, 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也高。二是轮流选派专业教师到相关合作企业学习, 通过教师深入企业可以学到先进的管理方法、专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 这对回校后进行教学改革很有帮助。三是按照湖北省教育厅文件精神, 派骨干教师到教师培训基地培训学习。

三、校本培训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校本培训的目标本质上是促进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的发展, 因此, 校本培训必须围绕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学校师资队伍而努力。从教师发展的角度看, 培训中体现对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可能是基本的, 但不能停留于此, 必须力求使教师在接受新思想和形成新观点方面有进展。这样的培训可以使教师获得自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而不仅仅只是为了适应教育教学实践而接受培训。

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 是为社会培养下一代, 更是为自己积累财富, 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品味, 从合格教师逐步成长为优秀教师、名教师、专家型教师, 而实现这种成长的极其重要途径就是继续教育, 因此, 中职学校教师要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投身于校本培训。

参考文献

[1]李崇柏.构建有特点的校本培训建设有特色的教师队伍.http:∥www.wlt888.com/jxzx/.

[2]郑金洲.校本培训:教师研究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杭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3]施莉.我国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综述.http:∥www.nh jyc.net.

[4]张亚丽, 邵芳方.中国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师资现状及问题分析.http:∥www.zgdljy.cn.

[5]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教育部网《教育新闻.

[6]长兴县职教中心课题组.中职“双师型”师资队伍校本培训模式的实践与研究.http:∥www.hujvs.net.

[7]蔡永红, 黄天元.教师评价研究的缘起问题及发展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1) .

篇4:如何进行校本培训

关键词:农村学校 校本培训 评价

对于农村教育教学来说,受到教学资源紧缺的影响,实施教学改革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当前,我国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非常重视,而对于校本培训工作来说,这为农村初中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帮助。

一、农村初中学校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当前来看,农村初中语文校本教研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在发展方面不够均衡,城乡的校本培训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受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城镇学校的校本培训工作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对于农村学校来说,缺乏相应的资源,而且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另外,在一些学校的校本培训工作中存在着形式主义的问题。这不利于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升与发展。最后,当前的学校校本培训工作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很多教师的教学态度不够端正,一些教师发表论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评职称,但是在教学工作方面不够积极,这不利于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应该合理解决这些问题,为农村学校的校本培训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从农村学校实际出发,实施校本培训评价的合理手段

1.加强对理论知识的重视,打好教学反思的基础。对于农村学校的初中语文教学,受到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限制,在实施校本培训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当前,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重视不够,仅仅引导学生读课文,谈情节,并对人物形象进行初步分析。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所起到的效果并不好。在农村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并且还要进行及时的反思。比如,在讲解“热爱生命”专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进行资料的搜集,比如海伦·凯勒的故事、千手观音中邰丽华的人生经历等。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这些身残志坚人物的事迹,这样能够合理激发学生的热情,能够鼓励学生对生命的理解进行表达。同时还可以讲述一些自己身边的关于生命的故事,这就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中心内容的了解,并且还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2.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农村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的评价,需要积极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首先,应该分发调查问卷,对全体教师进行调查,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并且还要进行合理的归纳与总结,筛选出共性问题,然后再进行相关方案的研究。通过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调查,我们发现一些中青年教师缺乏相应的计算机基础,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不够。因此,对于学校来说,需要将相应的培训方案制订出来,并且对培训对象进行合理筛选,还要对培训的内容、时间等进行确定,从而解决这一问题。其次,还要合理借助互动性培训的形式。在这一培训模式中,可以借助学校的优秀教师进行培训,或邀请名校老师举办讲座,以及组织外出培训等等。这样能够在互动交流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再有,还可以合理借助专家培训的方式,借助上级教研部门的作用,诚邀专家、高级教师等,对本校教师进行专业的引导,使教师的视野更加开阔,并针对自身教学中的问题,与专家进行交流,以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提升,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

3.实施城乡协作研究评价。所谓城乡协作的研究评价,主要有两种模式。首先,可以积极发挥县级教育部门的作用,安排教师下乡,组织一些支教活动。另外,还可以组织相应的教师进城学习,使农村教师得到一定的进步与发展。此外,还可以借助教师培训机构,结合城镇先进学校与农村学校相互合作,使教师能够彼此进行交流,并且可以选择一些优秀教师,下乡为农村老师提供先进的经验,促进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发展。这样可以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积极帮助。

4.制度的完善,实现培训目标。对于不同的培训工作来说,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精力。而在农村学校,一些教师的年龄比较大,而且部分教师的基础也不够扎实,因此在培训学习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会很大程度上打消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应该制定科学的制度,为教师培训学习的完成提供制度保障。另外,进行校本培训工作,可以借助考勤的形式,对教师的培训学习进行合理评价,而且在每个部分知识内容学习之后,需要开展相应的水平测试,并将测试成绩在老师的综合评定中记录下来,以此可以使教师的培训积极性有所提升,能够选择出具有一定能力与综合素质高的优秀教师,从而为教学活动提优质师资。

三、合理借助课题研究,促进校本培训的发展

农村中学教师在课题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局限。但是,可以积极发挥学校的作用,学校的重视能够为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提供积极的帮助,而且也有助于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比如,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在研究课题过程中,可以积极借助学校资源,以真实的课堂环境为基础,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与阅读能力进行合理提升,而且也能积极促进学校的教学工作,从而为校本培训提供一定的帮助。

1.重视发展性评价。为了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发展,在农村初中语文的校本培训中,应该从学生主体出发,不仅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既要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积极分析,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手段进行传授,这样能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进步。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的鼓励,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从而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积极的帮助。

2.标准化评价与个性化评价相结合。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差异性特征。标准化评价作为一种评价的主要方式,主要是对学生的知识习得进行合理关注,而且能够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合理了解。但是,这种标准化的评价方式,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应该结合个性发展的手段,使学生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潜能被合理激发出来。因此,在校本培训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对象主体的差异性,而且针对这一特征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采用分层评价的形式,促使学生得到合理健康的发展,进而促成教学质量的提升。

总而言之,从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出发,实施农村初中语文的校本培训评价需要不断探索,不断进行实践经验的总结;针对农村学校教学的现状,应该采取科学的评价举措。从目前来看,农村学校校本培训模式的构建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实施合理的评价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通过运用创新手段,能够针对新问题进行合理研究,从而使校本培训体系得到完善。另外,还要从学生主体出发,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还要积极分析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实施科学的校本培训方法与手段,使农村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并且为农村的教育教学提供积极的帮助,促进农村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锋.论如何提升中学校本培训的品质[J].辽宁教育,2013,(20):29-30.

[2]严阳.校本培训需要尊重个性讲究实效[J].教书育人,2014,(06):43-45.

[3]安杰.关于校本培训的思考[J].教书育人,2014,(06):39-40.

(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鸦鹊湖乡中心学校)

篇5: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合作的、民主的、开放的过程,强调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本文针对如何开发校本课程这个问题,笔者得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课程开发策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有一个新的理解。因而校长有责任让教师明白自己在校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的角色,并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从一个课程的消费者变成一个课程的开发者、课程研究者。此外,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一个意识转化问题,更具有现实价值的是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提升。就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教师们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许多教师(尤其是年长者)对课程开发还采取排斥的态度。年轻的教师虽容易接受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但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因而校长应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以便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校长应鼓励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力所能及的课程开发研究,并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养成课程开发的意识,发展课程开发的能力,最后达到专业成长的目的。

协调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各种因素

尽管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但它受到来自校内外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来自国家课程机构的观点、地方政府的需要、课程组织的压力,地方工商业、家长、教师和学生等也在不同

程度上影响着校本课程的开发。校长也理所当然负有综合协调这些因素的责任。从课程开发的实践来看,校长主要有三方面的协调工作:一是协调好学校与地方政府、上级行政部门的关系;二是协调好学校与社区、家长的关系;三是协调好学校与科研部门的关系。建立一个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

一个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机构是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条件。因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身教育哲学的产物,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过程,是全校人员合作的结果,这样就必然要求学校的组织管理机构呈民主开放状态才可能保证交流渠道的广泛和畅通。此外,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下,教师们真正接受领导的依据是基于专业能力的认同。由于校本课程开发赋予教师和学生一定的专业自主权和课程选择权,这就要求对权力进行再分配,否则就难以优质高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当然,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机构建设需要全校人员的协同努力,其中,校长是健全的学校组织机构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建立良好的校内沟通网络

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础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就是说需要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广泛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因此各种人员之间的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具体的说,校长必须考虑给教师与课程专家沟通的机会;给参与课程开发的各团体或小组之间的交流提供时间和空间;要非常审慎地考虑和计划沟通与内容(例如可以采用中心布告栏的形式或简报的形式不断通报学校内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进展情况),让参与者

有效地获取相关信息;沟通的优先权必须审慎地设置,分享信息的各种方法也应仔细考虑(如可以设一个校长开放日,让涉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所有人员都有机会与校长直接沟通)等等。总之,要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沟通网络,让参与人员都能及时地获得相关信息。

建立良好的课程决策结构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合作的、民主的、开放的过程,强调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成员的广泛参与,就是说这些人都有参与校本课程决策的权力。校长应该设法让这些人明白自己在校本课程开始方面拥有哪些权力,并认真履行自己的权力。

首先,学生层面。学生在家长帮助下确定自己希望学习的内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一定的学习项目。

其次,教师层面。教师在分析学生需求的前提下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希望开发的课程的具体项目,并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课程纲要的编写,最后交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审查。这里教师有权决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具体办法和课程评估的标准与手段。

最后,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层面。根据国家和学校的有关文件精神,对教师提交的课程纲要进行评估与审查,并交由教师和学生自行选择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充实与发展。确定明确的办学宗旨

校本课程是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它强调以学校为基地,并与校外教育机构合作,结合本校的传统与优势,开发出适合学校实际的课程供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这样学校就不仅仅是课程计划的执行机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课程的开发机构。无疑,这会给校长增加一些新的职责。具体地说,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下,校长至少应承担如下一些职责。

从本质上说校本课程开发是为了满足各校的特殊需要,形成学校特色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如此就要求校长明确几个基本问题: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学校是什么?根据社区、村、街道和学校教育资源的实际情况应该把学校办成什么样子?准备把学校实际上办成什么样子?也就是说首先要有一个学校发展的总蓝图,明确学校的远景追求和现实取向。没有明确的学校教育哲学是不可能进行真正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小学、颐和中学)即使进行也只是一种漫无边际的盲动。

篇6:教师如何进行校本教研(文继林)

文继林

我们农村小学,2000年开始校本教研以来对此深有体会。开始选题过大,形式化、盲目性使研究半途而废;随后有了适当的主题,但成因分析不足,理论依据不强,造成研究效果不佳。200年暑假开学,我们分析成因,认为校本教研属于新事物,值得借鉴的经验少;学校规模又小,教师素质相对较低,校本教研效果差。为了体现校本教研的以校为本、体现科研、需要依托、需要依靠、形成网络的特征,我们总结出了“以学校为主体、以教研部门为依靠、以课堂教学为平台”的有效校本教研之路。

一、以学校为主体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它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行动研究活动。校本教研的目的就是解决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学术研究;也就是在我们现有教师的水平上研究解决一些日常存在的小问题,就是“选点小题,做点小事”,而不是研究那些专家研究起来还觉得困难的大题。所以校本教研要以学校为主体。在这点上,我们采取如下步骤:

第一步:征集、归类、对比、筛选问题。

我们的做法是,要求教师在平时要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后进行反思,对于自己一段时间以来感到较为困惑、较为普遍的问题及时填写问题卡,反馈学校,学校定期(期中、期末)对教师反馈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对比,选出那些较为普遍的问题为学校重点研究的问题。

第二步:对选出重点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学习研究,明确问题性质,拟定策略。

首先,由教师从问题群内选出自己亟待解决的问题,明确问题解决要达到的目标,确定出自己的研究主题,在学校协调的基础上全校形成一个主题群。

其次,对问题进行成因分析。我们组织教师从“教师的教学行为、教材、学生的学习行为”三个方面对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明确导致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再次,学习研究,学习相关资料,查找前人成功的经验,在借鉴他人经验材料的基础上拟定出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第三步:实施研究,完善策略。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做如下要求:

1.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展示一次校本教研全过程,每周学校安排一名教师进行全校性教研活动,流程教师课前用5分钟介绍研究主题、进展情况和本次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听课;最后研讨。

2.每位教师对主题 研究 过程中解决问题后或产生的新的问题、新的疑惑时积极反思,再次 学习,制定新的策略,深化主题研究。

这样,每位教师在相关的主题上各有突破,学校学期末汇总成为“经验”,作为以后借鉴。

二、以教研部门为依靠

在校本教研过程中难免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在研究过程中感到困惑,一些现象解释不清,为了少走弯路或进入误区,这就需要及时反馈研究情况和存在问题,得到县教研主管部门的支持帮助。

三、以课堂教学为拓展平台

校本教研最终的落脚点是教师个性化的教研,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个性化 发展。学校组织的校本教研活动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在时间、内容、引领者等条件上给以保障。

四、几点建议;

(一)搞好教研要多读书

只有多读书,才能提高业务素质,优化知识结构,才能教好一门课。一般来讲,教师读书的面要广一点,除了自己的专业书籍外,社会、历史、文学、语言、哲学、地理、天文等文理科均可涉猎,兼收并蓄,从中摸 索自己的研究课题和方向。就教师读书治学的方法,我们这里强调两点:

1.多读专业期刊。专业期刊、报纸的文章专题性强,写作周期短,反映了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状态。作为一个教师,必须经常研读、查阅专业期刊报纸,特别是自己所教学科的核心期刊。经常阅读这些专业期 刊、报纸,一是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动态,吸取别人的研究新成果、新知识;二是看别人怎样写文章,学习写作 方法;三是看各家报刊需要什么样的文章,做到心中有数,为以后投稿做准备。

2.作好定向读书。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教师要选定一个专题作“定向读书”。要大体为自己列一个书目,首先要了解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目的、有步骤的搜集材料。最后,要对材料认真研读,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在广博的基础上专攻,才能做到既有广博的知识面,又学有专长,有利于青年教师的 成长。

(二)搞好教研要多积累

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工作,而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作为一个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教学资料的 积累非常重要和必要,这对教师尽快熟悉教材,掌握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更具有现实意义。积累资料的方 法常见的有做卡片、做索引、贴剪报和记笔记。教师积累的资料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教育资料。各学科都有自己的专门知识,而这些知识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成为一名好教师,就应该在注重搜集研究教学教育资料。如:本学科的报刊杂志、论文集、剪报、各种教学 文件、同行的经验资料等等。只有系统积累各方面的资料,你才能在教学中信手拈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 学质量。

2、教育科学理论资料。教学工作是一项创造性工作,但同时教学工作又有其特定的科学规律。教育理论 应该是每一个教师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作为教师,必须熟悉掌握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 和方法,同时,还应及时了解掌握国内外教育科学的最新动态,以使教师能够站在教育科学的前沿,高层次地 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教育科学理论资料应该是教师积累的必备资料。

3、自己所写的教学资料。包括自己的教学笔记、教案、习题、各种计划、总结、教学小结。

4、积累相关学科的资料。凡是有用的资料,都应收集。

积累资料的意义在于运用,对自己的资料要经常翻阅、勤于分类整理,不断思考,要善于分析综合,比较 鉴别,一个一个问题地编提纲或列表格、写专题等,或运用到教学之中,或写成论文发表。

(三)搞好教研要多反思

教师要不断思考,才能实现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

促使自己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

1.写教学后记;2.做课后小结;3.搞课后专题研究;4.课后向学生征求意见,与学生座谈;5.用摄像机、录音机录下自己的一节课,课后反复“推敲”;6.写教学日记;7.同行共同研讨。

无论哪一种方法,教师既要总结成功的经验,又要查找失败的原因;既要记教学活动,又要记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要记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又要构想下一次教学。课后反思,虽然看起来点点滴滴,零零碎碎,但它来 自自己的教学实践,出自自己深刻地思考,是教师真切的感受,非常珍贵。只要有毅力,有恒心,及时、长期 地坚持下去,日积月累,定能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教育素质,不断完善自我,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四)搞好教研要多写作

写作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方法,不少教师只重视口语表达,而忽视书面表达。“眼高手低”就成了教师的通 病。严格讲,不会写论文的教师也同样不是好教师。有人说“搞教研写论文是不花钱的在职进修”,这是很有 道理的。要写一篇论文,逼着教师带着目的学习相关的理论书籍和参考资料,查找相应的理论观点,思考自己 的教学实践。这样反复实践、思考、再实践,教学水平就会逐步提高。

对于不会写的教师要多留意论文的写作方法。一般来讲,教研论文不像科学研究论文严格,它是一个较广 的概念。教研论文大体包括7 个方面:1.教学改革和实验的论文;2.教学理论介绍的文章;3.教材研究和分析 ;4.教学心得体会和经验;5.教案和教学实录;6.习题分析和研究;7.科普知识和有关知识介绍。这7类文章中,第1类属于较高层次的科学论文;第2、3类相当于文献述评;第4、5类属于报告;第6、7类属于较低层次的文 字材料。但不论哪一种文章,只要写得有理有据,都可称为教研论文。

在充分掌握资料和基本确定论文题目之后,可按下面的顺序进行写作:

1.拟订提纲。应“先粗后细、先大后小”列出提纲。提纲在写作过程中可以修改完善,但不能没有。

2.撰写初稿。应表达清楚、推理严谨。如有可能,要一次完成。

3.反复修改。初稿完成之后,可以放一放,等头脑冷静时再来审看和修改。同时,也可把初稿送请同行老 师征求意见。这样反复修改,一可防止疏漏,二可充实提高。

(五)、要克服“不愿为”的思想

教师要开展校本教研,首先要克服“不愿为”的思想。教师要克服“不愿为”的思想,重要的是要理解开展校本教研意义。校本教研意义在于:教师能在校本教研中升华自己的思想、体验到工作的快乐;开展校本教研能够让教师的工作常做常新,有利于教师始终保持工作的激情,是促进教师专业成为的必经之路;开展校本教研会形成教师教学的艺术特色,从而,教师讲课,是教师才华的展示、美好心情的释放,学生听课,是一种享受,是快乐的成长。也许,校本教研的这些意义听起来比较空,过于精神化,但一个教师只有体验到了校本教研的这些意义,他才能够克服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诱惑,才能克服与校本教研要求相冲突的性格特点,才能真正地自觉、主动、经常地开展校本教研。

(六)要提高“能为”的素养

有些教师通过学习、实践,理解了校本教研的重要意义,自己也想进行一些教育研究实践,但是,教师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己没有能力来开展校本教研。校本教研也属于研究活动,开展研究活动就要求研究者有进行研究活动的基本素养。要能真正开展校本教研,教师就要提高“能为”的素养,例如:教师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要坚持独立思考,对一些事物或观点要有自己的认识,坚持自我认识事物能提高自己发现问题的敏锐力;要要坚持自己设计教案、写教学后记,还可以上教育论坛或教育博客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这些途径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七)、要知道“为什么”

对于常规的教学内容,教师是很明确的,校本教研到底要研究些什么呢?校本教研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对教育观念进行反思与研究。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研究。对教学实践的研究无处不在,自己的每一项教育实践都有研究的价值。从表面上看,教育工作很平凡,但教育的对象----学生是发展的,时代也是发展的,所以教育实践始终是新的,新的教育实践也就始终拥有丰富的教研价值。

(八)、要掌握“怎么为”的方法

要开展校本教研,教师必须要知道“怎么为”,也就是要懂得一些校本教研的基本方法。下面这些方法就是一些基本的校本教研方法:

1、参与专门的课题研究,就是针对从实践中提炼出的课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从而解决问题、形成理论。教师进行这样的研究需要得到专家的指导与学校的大力支持。2、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常规的教育研究活动。

3、坚持独立设计教案,用心设计好一堂课,就是一次很好的教研实践。4、坚持写教学后记,教学后记是反思课堂教学的最好途径。

5、坚持写教育日记或教育随笔,还可以去一些教育论坛或教育博客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更广泛的同仁进行相互学习与交流。

6、养成经常与同仁或专家讨论教育问题的习惯。7、养成向教育报刊写稿投稿的习惯。

没有方法、没有途径,校本教研达不到目的,只是套用别人的方法,校本教研也不可能有好的效果。教师要自觉、主动、经常性地开展校本教研,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实践中探索形成自己的教研方法。

五、学会选择课题:

<一>怎样选题

如何选择课题?

在课题选择上, 有的学校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的学校总希望上级安排一个好的课题来做;有的科研课题过大,学校不具备完成的条件;有的追热求新,导致课题组积极性不高;有的探索的问题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相隔甚远,难以深入做下去。因此,正确认识教科研课题的来源和正确选择教科研课题,对于调动教师积极性、创造性、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以及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十分重要。

课题的选择,是教科研工作的第一步。这一步关系重大,应深思熟虑。选得好,就有可能左右逢源,势如破竹;选得不好,或者大而无当,或脱离实际,或拾人牙慧,下一步就可能举步维艰,或者误入歧途,以致劳而无功。因此,遵循选题原则,对有志于进行教科研的老师,显得至关重要,千万忽视不得。

教育教学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动态系统,其间会发生许多急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形成各种各样的研究课题。但也不是每一个课题都是值得研究的,在一段时间里,一个人或一个单位只能选择一两个合适的课题进行研究,而且课题的选择并不存在固定的模式。

(一)选题一般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价值性原则

选题有无研究价值,是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可从三个方面来衡量:

第一,方向性。选题要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发展方向。符合的能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有益的价值,反之,就会产生无益甚至有害的价值。

第二,针对性。选择的课题要切合实际情况,针对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的不良倾向、薄弱环节和突出矛盾。选择针对性强的课题进行研究,就有满足开事业需求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

第三,普遍性。选择的课题要考虑其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客观规律性和推广的普遍性。普遍性愈强,课题的社会价值就愈大。

价值原则要求选题做到“三戒”。一戒“空泛大题”,如“论素质教育”、“论研究性学习”、“论双语教学”、“论语文教学改革”——这些都是写大部头著作的题目,是一本书的规模,写下来恐怕不容易,究竟研究什么,具体内容不明晰,研究起来会有“老虎吃天”的感觉(无处下爪)。二戒“过时旧题”,有的教师很少订阅教育教学报刊,不利用图书馆资料,不懂得情报检索,不了解教科研动态,对别人早有深入研究、早有确切见解的问题,兴致勃勃的去炒现饭,重复人家的观点,这就根本谈不上什么价值了。说得不客气一点,完全属于“江边上卖水——多此一举”了。三戒“大作小题”,比如选取某一细枝末节问题,准备旁征博引,4

敷衍长文,三五百字解决问题,偏要写上五千一万,“大炮打苍蝇”,其价值并不会因篇幅变长而增大。

(2)创造性原则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要认识前人没有认识或没有充分认识的教育规律,解决他人虽然认识但还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教育问题。因此,教育科研的课题必须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由于实际情况不同,课题的创新要求一般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独创性。这是高层次的创新课题,它要求提出没有人提过的新问题,开辟无人涉及过的研究领域,创立新的理论体系、教学流派和教学模式等。

第二,再创性。这是中层次的创新课题,其中,有的是将别人的研究课题加以组装、分解和改造后再生出的新课题;有的是将已有的研究课题运用到新的领域、情境、学科等实践中,又在某方面有所创新。

第三,自创性。这是低层次的创新课题,它只要求对自己是前所末有的,对自我发展是有利的,但并不要求对社会对别人有什么创新价值。

(3)需要性原则。

选题应把眼光瞄准急需解决的问题,以适应教育教学的迫切需要。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如何落实到各个阶段各科教学中去?自己有志于这方面的探索,形成独特见解,这当然是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好选题。在各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这些既是“热点”,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新课题。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己遇到过哪些困难,发生过哪些问题,存在哪些迷惑,都可以定为选题,深入研究,探求解决的办法,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认识,也不失为提高自身素质需要的好选题。在了解掌握学情中,在对课标、教材、教参的研究中,自己有何发现,有什么心得,也不妨定为选题,以适应促进学科建设的需要。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自己有什么好的做法,有什么系统的实践,执教某一课有什么别出心裁的设计,等等,都可定为选题,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4)可行性原则

选题的可行原则就是要选择具备一定条件通过主观努力可以进行研究,并有成功可能的合适课题。这里要看两方面情况:

第一,看研究者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主观条件是指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智力层次、研究能力、思想水平、科学品格、心理素质、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等。客观条件是指课题研究所必需的资金设备、文献资料、研究基地、协作条件及领导的关注、家庭成员的支持、相关学科的影响和社会环境等等。

第二,看课题的难易大小是否合适。小而容易的课题研究顺利,成功率高;反之,大而难的课题遇阻受挫机会多,成功率低。就一般规律而言,选题应从易到难,从小到大。

(二)选题的策略

1、课题切入口小,但要有深度。

2、从容易的、熟悉的内容入手

3、挑感兴趣的内容入手。

4、适度超前,具有前瞻性

(三)教育科研课题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

1、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课题

教育科研最迫切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解决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相当普遍的关键性诸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又是理论上没有得到回答的。如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学法指导问题研究等等。

2、从理论文献中寻找课题

从现有的中外教育理论体系中去发掘和填补空白,揭示矛盾;从不同理论、观点和流派的相互争议中寻找答案;着力在教育理论和方法上提出不同见解,认真辨析和验证,从差异中寻求同一,从同一中找出差异,推动教育科学不断发展。例如:关于影响儿童理解能力因素的分析研究,小学分散识字与集中识字、注音识字与以字标音、部件识字与字迹识字不同流派的争议等。通过研究证明原理论文献结论的正确与否。

3、从成败经验中寻找课题

努力学习和研究古今中外的教育经验,借鉴和吸取别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成败经验中提出研究课题;或探讨其中的规律,或设计教育实验,检验某种理论与提高教育效果之间有无必然联系德。例如:借鉴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境界学说”,吸取传统教学注重读写以及近代直观教学有效因素,探索创造出“小学语文情景教学法”。

4、从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理论及政策问题中寻找课题

教育改革和发展呼唤着教育科学研究。研究当代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是整个教育科研的主旋律。要研究解决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探讨社会主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体系,目前,有许多重大课题急需研究解决。例如研究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创建特色学校问题;教职工队伍培养、培训问题;教师专业化成长问题;研究中小学教育评价问题;等等。这些课题研究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有极强的导向性。

总之:抓热点、重点、难点、亮点、焦点、盲点、边缘点等。

(四)选择课题的关键是提出问题

每一项科学研究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教育科研也是如此。而所选题的课题又是从所提出的问题中得到的,所以,要进行选题就必须先进行提出问题。如果把选题看作是进行教育科研的第一步的话,那么提出问题就是选题的准备了。对于很多要进行教育科研的老师来说,如何选题是我们最关心的、也是最困难的一项工作。如何选题呢?下面将试从选题的一般过程加以说明。希望通过下面的说明,使大家知道一个教育科研课题的确定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

要确定一个科研课题,首先是要能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而提出一个新颖的问题、有创造性的问题、有可能性的问题就需要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种创造力和想象力从哪里来呢?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地专研教育教学理论,敢于对身边的已成习惯的教育教学现象提出质疑,从理论的高度去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提出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但归结起来则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

⑴从有关部门发布的课题指南中得到问题

⑵从教学实际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中提出问题

⑷从先进的经验和方法中提出问题

先进的也未必总是最先进的,而更先进的总是从先进的发展而来,只要我们深入地分析它的局限性和适应性,多数会发现一些可以改进的、更有意义的问题。教师们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一般都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如有的教师善于做学习困难学生的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的善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的在课堂组织教学和管理方面很拿手,课堂秩序很好;有的在班级管理方面有一套自己的做法,带出了文明班级,这些都可以形成研究的课题。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力最佳时期,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它好好利用起来呢?我们一些老师在课堂上可能无法让所有学生学得言语技能,但是我们可以让孩子积累言语材料,让他们在大量的阅读积累中习得语言。于是,我便有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村小学应用”课题研究的想法。

⑸从其他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方法中移植和借鉴而提出问题

人们常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先进经验、方法应用在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和作用呢?这恐怕也是一个很具有吸引力的问题。还可以努力学习和研究古今中外的教育经验,借鉴和吸取别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成败经验中提出研究课题;或探讨其中的规律,或设计教育实验,检验某种理论与提高教育效果之间有无必然联系。

(6)从热点问题中提出问题

作为中小学教师,要发现有意义的问题,其前提之一是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并保持经常的关注。机会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对头脑一片空白的人来说,问题往往与他擦肩而过。要成为研究型教师,就要经常阅读教育研究方面的报纸、杂志、经常浏览权威学科教育网站,参加一些学术活动,多到名校去参观学习。这样,会有助于研究国内外教育理论和关注现实的教育热点问题。

(五)一个问题能成为课题的条件和要求 教育科研课题来源于教育实际中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教育科研课题呢?例如象“如何通过意念将知识传输给学生”这样一些问题,虽然它十分诱人,如果把它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终将不会得到结果,因为它首先违犯了人的认识论这一基本科学理论。可见,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科研课题。因此,能作为科研课题的问题,必须是科学问题。一般来说,作为一个科学问题,它至少符合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问题的前提必须正确。

二是问题的答案必须存在,可以预测的。

三是问题应当是具体的,有明确的界定,而不应当模糊不清,笼笼统统。所谓界定明确,是指它的外延和内涵都应该是明确的。比如“关于学生能力的研究”这样的问题就是模糊不清,界定不明确的,或者说是问题太笼统。因为学生有各个学龄段的学生,如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等等,你所研究的是哪个学龄段的学生呢?另外,他们的能力又可分为学习能力、生活能力,而学习能力还可以分为阅读能力、写字能力、写作能力、解题能力、应用知识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等。如果将这一问题作为一个课题加以研究,就很难获得预想的结果。

因此,如果所提出的问题如果太笼统了,我们就很难找到研究的切入口,不知道应该从哪里进行研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课题太大了。这就是我们老师感到搞教育科研太难的原因之一。

在提出课题时要想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1、要研究什么问题?

2、这个问题有何意义?

3、前人对这个问题已经作了什么研究?

4、为什么我还要做这个研究?

5、我对所研究的问题基本设想是什么?

六、研究方案的设计和申报立项

(一)研究方案的设计

选定了课题,下一步就是着手设计研究方案,研究方案的设计是整个研究工作中重要的一步。

构思研究方案的几大因素

①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方案的重要因素。我们要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而不同的研究方法,其具体环节不同,那么整个研究方案也就不同。

②已有的研究基础。包括:研究的背景、感性认识、已索的文献或实验数据、朦胧 的研究假设等。

③研究人员的组成,如:人员所属的专业、单位,子课题的承担,都要考虑到。④物质条件,包括图书资料、设施设备、用品、电脑网络、经费预算等。

2、研究方案的设计

设计研究方案的一般思路是:

①形成研究假设。研究假设是根据已有的事实、资料和一定的科学知识对研究课题设想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答案。它应是科学性与推测性的统 一,表述要明确,可检验。形成步骤:由事实、资料——提出研究问题——形成初步假设——文字表述观点。

②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要根据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角度来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中小学教育科研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此外还有历史法、文献法、统计法、理论研究法等。

③选择研究对象。选取样本,要求明确总体界限,有代表性和随机性,合理的样本容量。

④形成研究计划。研究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A、研究题目;

B、目的和意义;

C、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子课题、重点、难点;

D、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制定研究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

E、研究课题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条件;

F、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及使用范围;

G、经费概算。

(二)课题的申报立项

1、填写课题申报书

《课题申报书》内容项目包括: ①基本情况;

②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近期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及工作基础;

③课题论证。

A、对研究课题的论证:本课题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B、对课题实施和完成条件的论证: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参加者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科研手段;课题组成人员分工。

④预期研究成果,包括:主要阶段性成果和最终研究成果;

⑤推荐人意见。申请人不具有高级职称,须由两名具有高级职务的同行专家推荐;

⑥单位、地(市)、省三级审批意见。

2、申报时间:(当地通知为准);

3、课题立项:聘请评委评审课题,向课题负责人下发《立项通知书》,(三)、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与管理

课题方案制定后,便可召集课题组成员,落实分工,启动实施。每阶段工作,要由课题负责人牵头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持之以恒研究,不断总结反思,达到预期目的,形成阶段性成果。

每阶段主要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参加课题研究的成员要认真研究理论,摸清学情,并根据实验方案,提出具体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研究。

2、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每采取一项重大措施,都应从面向全体学生、全

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着眼,通过课题组的充分讨论,并做好宣传工作,以期达到预期的目的。

3、课题组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分析情况,研究问题,提出办法,调整进程。每期至少开好三次会:期初会,布置本期研究工作任务、目标;期中会,进行研讨、交流,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反思,安排下半期工作;期末会,收集成员的阶段性成果和工作小结,总结反思本期工作。

4、课题负责人要经常深入实验研究基地(班)听课、调查、座谈和测试,检查实施情况;研究者同行间也要互相学习、合作教研,虽分工有所侧重,有独立研究方向,但要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做到顾全大局,通力合作。

5、课题研究遇到困难和问题要主动向各级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和专家咨询请教;经常了解课题研究动态;主动邀请各级教研部门来校指导课题工

作。

6、每个成员按计划不断形成阶段性成果,如:设计教案,创造课型,制作课件、录音带、教具、学具,开展公开教学,撰写论文,发表文竟等。收集学生有关课题研究的学习成果,如优秀作文、小论文、实验报告、小制作、小发明、获奖证件等。

7、主动争取学校为课题研究提供条件,提出合理建议。如:办好校刊校报为教研成果展示搭建平台,优先使用学校的教学科研设备、必要的经费开支等。

8、课题负责人每期(年)末对课题研究进行小结,并向课题与实验基地办提交阶段性报告,汇报研究进展情况。阶段性小结一般包括:本阶段主要工作、主要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与分析三部分。

9、课题组还要认真做好课题研究档案建立工作。内容包括:实施计划、实施方案、各类成果统计分析、评价报道、验收鉴定材料等。

四)、课题的结题工作

课题研究按计划完成了所有阶段和内容的研究工作,则要着手准备收集成果,写出结题论文,提交申请,填写结项报告书,申请验收鉴定,做好结题工作。

(一)自查验收,整理成果。按照课题申报书的计划逐项进行自查验收,召开做好结题工作的会议,收集所有成员的研究成果,并对照课题方案中的预期研究成果,进行分项分类,质量评比、统计。将成果按一定方式整理汇萃,编纂加工而成课题的终结成果。

(二)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1、关于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在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后期,研究者对整个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总结,并选择适当的形式将其明确地、有说服力地表述出来,通过科学的评价使之得以推广运用,这就是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

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述形式有:研究报告(包括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验研究报告、教育经验总结报告);论文(专著)(即学术论文);其它形式(如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光盘、一套设计完整的测试卷等)。

2、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的一般结构形式。

①教育调查报告:一般由题目、前言、正文(调查内容)、结论和建议、附录五部分组成。

②教育实验研究报告:一般由题目、前言、方法、结果(主要部分)、讨论、参考文献和附录六部分组成。

③教育经验总结报告:

一般由题目、情况概述、经验总结(主要部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意见四部分组成。

④学术论文:包括标题、内容摘要、序言(引言、前言、绪论)、正文(本论)、结论与讨论、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附录七部分。

(三)填写结题(项)报告书。

1、结题报告书的基本内容。

①课题研究的主要人员;

②课题结题的总结报告,一般包括:

题目、前言、工作回顾、研究方法、结果、课题研究成果统计等。

2、《课题研究成果结项报告书》的内容项目。

(1)研究报告

①立项时间、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实施情况;

②研究的主要成果及自我评价;

(2)主要研究人员

(3)研究成果

①反映课题进展情况的资料;

②学术和实践活动;

③队伍训练的成果;

④课题有关改革最终受益层面的实验推广规模;

⑤效益情况;

⑥社会反映;

(4)鉴定小组人员名单

(5)鉴定结论

(6)省课题研究与实验基地领导小组意见

(四)结题归档材料

1、课题申报书;

2、立项通知书;

3、课题年度进展报告(阶段性工作小结);

4、课题结题报告;

5、课题总结报告;

6、课题成果统计表;

7、研究报告、专题论证报告、专题调查报告、经费决算报告、成果应用单位意见以及各种表格和有关背景材料。

8、成果应用推广的方案和建议:包括应用推广的环境、条件、范围、采取的形式,对课题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要求。

<五>、方法设计

1、课题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座谈会、实验法、问卷法、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模拟法、案例法。

2、着重介绍课题实验中的常用方法(1)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考察事物现象的方法。所谓“自然状态”就是不加控制、不加干扰、不影响其常态,所谓“有目的、有计划”是指对观察对象、范围、条件和方法作明确的选择。

观察的步骤为:(1)观察准备。明确目的、对象、制订计划,作好物质准备;(2)进行实际观察。要选好时间、场合、位置、角度,选用多种途径;(3)记录和整理观察材料。

应用观察法应注意:(1)边观察边思考;(2)善于与观察对象建立良好关系;(3)要有科学精神,要实事求是,大胆质疑,要坚持不懈,不畏劳苦,要坚持长期观察、锲而不舍,要有良好的习惯和严谨的作风。

(2)调查法

调查研究是研究中一个常用的方法,在描述性、解释性和探索性的研究中都可以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调查者通过有计划了解教育活动的历史现状与发展、经验与问题,经过分析综合,得出正确结论以指导教育实践。

调查研究是收集第一手数据用以描述一个难以直接观察最佳方法。精心设计的标准问卷可以从不同的研究对象那里获得具有同样形式的数据。

(3)访谈法

访谈法又叫谈话法,指调查者通过与调查对象面对面谈话来了解情况、搜集资料的方法。访谈有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内容分为:事实调查、征询意见、了解个体内心世界。访谈要掌握技巧,访谈者要持“虚心请教”的态度,平等讨论的方式,要善于洞察被访者的心态,要掌握发问的艺术,采用直接法、间接法或迂回法。

(4)座谈会

是普遍使用的一种向群众了解情况,搜集资料的方法。优点是与会者人多,又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彼此印证。不足之处是易受人事关系影响,出现知而不言,言而不尽的情况。开好座谈会要由熟悉情况,经验丰富的同志主持,注意启发引导,事先有提纲、主题集中,与会者有准备,同时人不宜多,最好采用讨论式,兼用问答式。

(5)测验法

通过考查的方式去测定某些研究现象的方法。命题要力求标准、规范。要消除测验对象的疑虑心理,提高测验效果,评判要公正,分析解释要准确。

(6)问卷法

调查者用文字提出需要调查的问题,要求被调查者提供书面答案的方法。其优点是费时少、调查面广、适用于不愿披露姓名的人,或不愿面对面交谈的人,方法灵活,便于统计、整理,从结果上可以看出整体趋势。

(7)历史研究法

历史研究就是以过去为中心的探究,它通过对已存在资料的深入研究,寻找事实,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去描述、分析和解释过去的过程,同时揭示当前关注的一些问题,或对未来进行预测。

有一句老话:历史是惊人的相似。或许正因为这点培根才说:“史鉴使人明智”,意味着我们可以从过去已经发生的一切事件中汲取经验,理解现实,合理实践。

历史研究的记录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书面记录,如书籍、报纸、期刊、日记、信件、文稿、会议记录等等;二是遗迹、或遗骸。

(8)实验法

真实世界中事物太复杂了,个中许多因素之间相互关联,我们的思维无法穷尽。为此,我们往往采用简约的方法,简化问题、简化事物的影响因素,利用仪器、设备等等人为的方式控制或干预研究对象,以期获得科学性事实,进而研究客观事物规律。在设计实验方案的时候,你已经在深入地思考你所研究的问题了,往往一个看来简单的实验,或许就一剑封喉,有效地探明了某些自然规律。

(9)模拟法

模拟法现在开始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不仅数学模拟方法,就连物理模拟方法也运用这种新型的信息技术工具。

(10)案例法

案例法是指在教育教学中包含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的方法。

<六>成果设计

指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主要表现形式为:论文集、教学案例集、讨论稿、研究报告、阶段总结、研讨课、实验观摩、实验小结、论文、个案分析、电脑光盘等。

总之,以上所述内容落实到课题项目申请书上,那么你所负责的课题研究就迈开成功的、坚实地一步。

<七>文档撰写

开题报告 研究报告 研究记录

调查记录 实验记录

1、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内容有:

(1)课题研究的目的:我们为什么会想到要研究这个课题?

(2)课题研究的对象:我们研究的特定对象是什么?

(3)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研究,我们试图要实现什么?

(4)课题研究的内容:我们想弄明白的问题是什么?

(5)课题研究的方法:我们决定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

(6)课题研究的计划:具体的时间安排和实施步骤,尤其是你一开始准备实施的步骤。

(7)课题需要的资源:我们需要什么工具和资料?如何得到这些工具和资料,用什么方法等。

(8)课题成员的分工: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

(9)课题预期的成果:你的研究会带来什么成果?研究报告,还是其他?

(10)导师的建议

2、研究报告

经过一段时间的辛苦研究,我们就可以“修成正果了”。这可是很重要的环节,因为研究报告一方面是你所要表达的思想,并用书面形式显示出来;另一方面,大家通过报告知道你究竟都做了哪些工作,从而了解你的观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撰写研究报告也是如此。常见的研究报告大致有实验报告、读书报告、调查报告、设计报告等四种形式。

3、研究记录

为什么要写研究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我们的脑子不可能记住那么多事情。所以,每次活动后,我们最好马上将研究过程中的重要事记录下来,以备日后查阅。而且,良好的记录能使我们理清思路,知道这次研究究竟做了什么?存在什么问题?下一步方向如何?应该如何做得更好?

4、调查记录

如果在研究中你采用的是实验方法,建议你可以使用下面的记录表。

调查研究计划表包括: 课题名称 ;调查目的、意义;调查内容;调查对象;调查时间、地点;调查方法与手段;调查步骤及日程安排;组织领导及人员分工。

5、实验记录

如果在研究中你采用的是实验方法,你应该根据你的观察和最初的资料分析做出假设,这个假设就是你对所研究的问题的一种尝试性的回答。然后,设计实验以验证你所提出的假设。那么最好每次实验都有实验记录。

五、怎样设计实施方案和计划。

确定了实验课题,规定了研究任务和实验目的后,就要设计最佳的实验方案,提出总体规划,实验方案包括:(1)实验题目。它是对课题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力求题目与研究内容和课题任务相符,不宜太长,也不能太笼统、太概念化,一个恰当的题目可以提示课题 12 的方向,也可以提示课题的论点;(2)问题的提出与构想。实验的假说就是实验设想是对解决问题提出的预想的答案,它是确立课题研究任务,研究目的的依据;(3)实验目的与操作。说明实验准备解决什么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要明确操作程序,使思路具体、明确;(4)实验的指导思想;(5)实验对象;(6)实验方法和主要措施;(7)实验统计与评价;(8)建立必要的制度;(9)组织领导与人员分工。

六、怎样搜集整理资料

资料是人类思想、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实践活动赖以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的音像、方案材料的总称。在教育科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是研究的主体阶段,也是研究的起点,并贯穿研究的全过程。

1、资料分类

搜集起来的杂乱无章的材料经过分类处理才能系统化。包括:研究课题需要哪些主题的材料,材料的逻辑顺序、使用顺序、出处、使用价值,哪些为纲、哪些为目等。之后在积累材料的过程中,应分门别类,依次排列,并将分类和系统化了的材料科学地保管起来,以备应用。

2、搜集资料。

1)逆时性。搜集材料时首先要重视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越是近期的、现时的材料、信息就越新,适用性就越大。逆时性原则,就是在时间上使用倒查法,沿时间的航标获取最新的东西。

2)选择性。搜集资料要精选精用,把材料的选择限制在课题所必须的范围内,选取必需的资料。如今年合肥市评定职称就简化了一些材料。

3)直接性。为了保证真实性和准确性,应亲自搜集第一手资料,而尽量避免转手资料,以求去伪存真。

4)比较性。搜集资料要重点搜集为自己课题研究所需的观点与事实的材料,同时,也要拓宽思路,了解和掌握那些观点不一致或与自己构思相对立的资料,这样,才能全面的比较研究、对照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搜集资料的方法:

(1)通过检索性工具书,通过书目、文献、索引搜集。

(2)通过参考性与资料性工具书。

(3)通过文献资料与情况资料。

(4)通过开展各级各类的活动原始材料。

4、材料记录要求

(1)资料索引。包括什么资料、出处、资料的基本情况等。

(2)资料内容。包括思想、观点、事实、依据以及自己的评语、意见、受到的启发、点评等。记录要便于分类、排列和查找;简明扼要;准确无误,具体明确。

5、材料的整理。为了便于对材料的分析研究,把搜集来的材料根据研究任务和材料的不同性质,采用核对数据,挑选淘汰、汇总统计加工的办法进行整理。

6、分析材料方法

(1)逻辑分析方法。将丰富的现象材料,经过思维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形成概念和理论系统。

上一篇:马金莲小说中雪意象的解读下一篇:名优教师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