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丝组诗

2024-04-23

青丝组诗(精选11篇)

篇1:青丝组诗

似十月的落叶

随铮亮的剪子落下

心事,瞬间支离破碎

秋风调皮地

摘下发髻的云朵

让它停留瞬间

将一些心愿捆绑

放在月色下晾晒

不再期盼爱情

星星一粒粒落下

它不再浪漫

不再乖巧地垂立肩头

不再风里飘逸

腰肢不再舞动

一双眼已经暗淡

一张脸已经失色

月下,一缕青丝在哭诉

每一根掉落

心儿,疼痛就一秒

爱意脱落一秋

一斗谎言大地上泄露

一盆许诺石沉大海

一头青丝变幻无常

爱情的小木屋

在咔嚓声摧毁

含情的眼神

被冷面代替

忘掉曾经

云层在阳光下欢呼

峰峦在河流下高歌

可爱清新的短发

彰显了成熟的美

女人的韵味

女人的风姿

女人的端庄

一个女子容光焕发

魅力四射

她敢爱敢恨

她得到了重生

在未来看到了希望

不再为短发而流泪

不再为长发而欣喜

换一个发型,换了心情

也换了整个人

(二)

某月某日

为一次约会

竟然剪掉长发

然后倔强地说:不再稀罕你的玫瑰

谁说过,我的长发很美

每一根都让人流连忘返

当长发飘逸

是谁,情不自禁将我追求

是谁,为了我的长发

偷偷地动了情

那九十九朵玫瑰依然散发着芳香

带着希冀成长

爱上我的`长发而不是爱上我

花儿带走一寸寸青丝

时间一秒秒失措

你眼中的我,不是最美

微笑和拥抱竟然比不上长发

这样的美妙

原来,你是这样恋上我的

路人只是羡慕我的长发

你对长发却情有独钟

原来,是我的长发吸引你

一个齐耳短发

抹掉,你的情丝

生命里不再有你

从此,天各一方

(三)

镰刀挥起

散落的禾秸,一络络

脱离了根底

十月,秋天的后期

遮不住一朵云自由

挡不住一株绿的萌芽

巷子的深处,小姑娘撑着伞

秋风,被十月吹得生疼

青丝,随同秋日埋葬

夹缝的狗尾草哭诉着

秋雨的罪恶

蚂蚁的悲惨

芦苇的荒诞

一只水鸟捞起,一篓谎言

河水在垂死挣扎

告诫一粒水珠必需凝聚成海

天空,无法承受一根手指的力量

在揭开你虚假的面孔之前

希冀在手心重生

闭上眼睛,想象着你散落的姿态

是否如春雨般缠绵

是否如荒草般蔓延

篇2:青丝组诗

青丝(青丝

作者:杜甫朝代:唐 青丝白马谁家子,粗豪且逐风尘起。不闻汉主放妃嫔,

近静潼关扫蜂蚁。殿前兵马破汝时,十月即为齑粉期。

篇3:“送别组诗”教学

一、《赠汪伦》 【唐】李白

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三、《别董大》 【唐】高适

四、《渭城曲》【唐】王维

(说明:因为这几首诗大家都比较熟悉, 为了节省版面, 我们不再一一罗列出来。)

选文缘由

首先是课程意识。当下有一部分语文教师把语文等同于教科书, 缺少课程意识。民国时期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自己选编教材, 自己教学, 他们有强烈的课程意识。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师要向他们学习。

其次是文化意识。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古往今来, 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 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 或用以抒发友情, 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另外, 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 充满希望和梦想, 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 通讯极不发达, 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 人们往往设酒饯别, 折柳相送, 有时还要吟诗话别, 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到了现代, 随着科技的发展, 交通越来越发达, 通讯越来越便捷, 再也没有了古人那离情别绪, 仿佛达到了“天涯若比邻”的境界。现代化是一柄双刃剑, 它既给我们带来了便捷, 但也让我们丢失了对朋友和亲人悠长的思念情怀。在当代怎么培养小学生丰富的情怀, 培养孩子们对父母、对亲友的美好情感, 成了当下重要的研究话题。科技越来越发达, 人的情感却越来越淡薄。这是现代社会值得警惕的问题。我选择一组送别的诗, 就是想借此学习古人朋友间深沉真挚的情感, 以此陶冶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再次是选文意识。古诗中送别诗多如牛毛, 作为教师应有一双慧眼, 善于优中选精。我选择这四首诗是有考虑的。《赠汪伦》这首诗抒发的是伟大诗人与普通农民之间纯洁而真挚的情怀。李白作为唐代最伟大的诗人, 他的诗名天下远扬, 连皇上都召他进宫写诗。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和农民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他们之间产生了怎样的友谊呢?李白是怎么珍惜两人之间特殊的友情的呢?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可以在孩子心中播下人人平等的种子。

《送孟浩然之广陵》写的是两位大诗人之间的友谊。孟浩然长李白11岁, 是李白心中的偶像。李白曾经写诗赞美孟浩然, 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那他是怎么送别孟浩然的呢?他送别的行为又表达了怎样动人的情怀呢?我相信这首诗是能打动孩子们的心灵的。

《别董大》是边塞诗人高适的一首名诗。作为边塞诗人他豪放旷达, 即使在阴云密布、大雪纷飞的恶劣天气中, 为了劝慰自己的朋友, 让自己的朋友带着愉快的心情上路, 吟出了“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千古名言, 让董大带着一份温暖、一份友情踏上了漫漫征途。

《渭城曲》这首诗写的是王维送好友元二去安西, 安西在古代是非常偏远而荒凉的地方。自己的好朋友要到那样的荒蛮之地, 作为主人的王维怎样劝慰自己的朋友呢?于是, 吟出了千古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所有的惜别、劝慰、挽留都在这一杯酒当中。

备课构想

同样的四首送别诗该怎么教学呢?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课”似看山不喜平。四首诗的教学应该各具特点, 避免雷同呆板, 缺乏变化。

第一首《赠汪伦》怎么教学呢?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故事创设情境。通过讲述汪伦写信骗李白到桃花庄的传说故事, 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在这样的情感铺垫中, 聚焦一个问题:汪伦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 偏偏等到李白坐上小船将要走的时候才赶来相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设身处地想象汪伦和李白当时的内心活动, 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故事教学法和想象教学法是这首诗教学的重要方法。在学生想象入情入境的基础上揭示诗人“以歌送别”的独特送别方式。

第二首《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 淡化对诗句意思的理解, 强化对“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情感体会。教师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李白站在黄鹤楼前送别好友孟浩然, 送了多长时间呢?请大家展开想象, 根据诗句想象送别的时间。”正因为这个问题设计的巧妙, 问到了诗歌的关节点, 问到了学生的心坎上, 因此课堂上出现了学生争先恐后发表观点的热烈场面, 品味出诗人“以目相送”的浓浓情意。

第三首《别董大》教学就快速处理, 在熟读这首诗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快速地体会出“以话送别”的独特送别方式。

第四首《渭城曲》在教学时采用了有详有略的教学方法。详讲的是安西之地荒凉, 人烟稀少, 让学生体会此时元二的心情;详讲的是王维用什么方式送别元二。在学生体会出这首诗“以酒送别”的独特方式后, 其他一概省去。

因为这四首都是千古传唱的名诗, 关于古诗教学我还有个主张:反复吟咏, 情感熏陶。在吟诵中体会情感, 在吟诵中学习语言, 在吟诵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以在这堂课的教学当中, 我配上了经典的古乐, 再加以教师入情入境的示范吟诵, 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在吟诵涵泳当中受到美的熏陶。

为了增加教学情趣, 为了学以致用, 我在教学结束时还安排了师生相送的环节。实践证明, 这个环节深受孩子们的喜欢。教学在兴趣盎然中戛然而止, 余味无穷。

课例呈现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送别组诗”课堂实录

一、学习第一首, 品味“以歌相送”

师:我们来看看古代诗人, 在送别朋友的时候 (板书:送别) , 他们是怎么表达情感的。 (补充板书:送别组诗) 今天这堂课呢, 孙老师要带大家学习一组诗, 所以我们就把它称为———

师生: (齐) 送别组诗。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先学第一首 (屏幕出现《赠汪伦》并配乐) , 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生: (有感情地朗读) 李白乘舟将欲行……

师:读得很好, 这首诗是谁写的?

生: (齐) 李白。

师:李白写给谁的?

生: (齐) 汪伦。

师:谁知道汪伦是什么人?你说。

生:汪伦是个乡下人, 他也非常喜欢读诗, 可是他自己不会写。

师:基本讲对。汪伦是安徽泾县人, 他是个酿酒师, 非常喜欢诗歌, 也非常仰慕诗人, 尤其是当时唐朝鼎鼎大名的诗人, 谁?

生: (齐) 李白。

师:李白诗写得好, 好到什么程度呢?被皇帝传到宫里面去写诗给皇帝看, 用现在的话说, 李白是当时最大最大的“大腕”了。汪伦非常仰慕李白, 他怎么见到李白呢? (指着一位举手的男同学) 你知道, 你说。

生:他写了一封信给李白, 上面写着他那边有十里桃花, 还有万家酒店, 李白很喜欢喝酒, 所以就来了。

师:李白喜欢游玩大好河山, 喜欢饮酒, 李白斗酒诗百篇是不是?一个十里桃花, 一个万家酒店, 正中李白下怀, 于是李白就来到桃花庄上。到那里一看, 只有桃花潭一圈桃花, 只有一个姓万的人家开了一家酒店, 但是李白有没有怪汪伦呢?

生: (齐) 没有。

师:他就欣然住在汪伦家里, 和汪伦饮酒谈诗, 成了非常好的知己朋友。这首诗就是李白离开汪伦的时候, 写给汪伦的。再把它吟诵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这首诗比较好理解, 诗的意思你们会解释吗?

生: (齐) 会。

师:谁来说说看?这首诗比较好懂, 我请没有发过言的, 你来试一试。

生:李白乘舟将要离开了, 忽然听到岸上有歌声, 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 不过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冯超。

师:冯超同学解释准确率90%, 老师不讲, 能够理解90% 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好, 如果你能把嘴巴张大一点, 声音响亮一点, 自信一点, 就更棒了!我们掌声给他好不好?相信冯超下面的发言会更精彩。请坐。

生: (齐) 好! (掌声响起)

师:谁再来解释一下《赠汪伦》?你来。

生:李白乘舟将要走, 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一阵阵歌声, 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 但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赵婷婷。

师:赵婷婷回答的非常好, 已经达到98%了。我们掌声送给她。

(掌声再次响起)

师:诗的基本意思懂了, 我觉得还没有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读这首诗你有问题吗?你们讨论讨论看有什么问题。

(生小组讨论)

师:交流一下, 能够发现问题的同学有双慧眼, 火眼金睛。 (指名问) 你发现什么问题?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 为什么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

师:是啊, 桃花潭的水深千尺, 为什么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呢?这是一个问题, 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指名问) 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既然李白舍不得离开汪伦, 他为什么要离开汪伦呢?

师:没有不散的宴席, 朋友之间总是要离别的。 (竖起大拇指) 好的, 能够发现问题比发现不了问题总是要好。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我的问题是汪伦把李白骗过去, 为什么他们还能成为好朋友?

师:好的。我来读诗, 你们能不能再发现一些问题?“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这时已经来到哪里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为什么在李白要走的时候汪伦才来送别呢?

师: (兴奋地) 听到没有?为什么要在李白离开汪伦的家, 来到桃花潭坐到船上, 要走的时候, 汪伦才来送呢?他为什么早不送, 迟不送, 偏偏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送客你会这样送吗?

生: (齐) 不会。

师:你肯定在家里就要这样送了, 是不是?你们这时候就做做汪伦, 猜想猜想, 展开你想象的翅膀, 有哪几种可能呢?为什么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几个人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 教师在其中一组学 生中小声 提出问题。)

师:好, 坐正。“天一学校”了不起, “天一”不是天下第一吗?我来看看“天一”的学生是不是天下第一。你说说看, 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 偏偏到这个时候才来送了呢?

生:因为这里有汪伦和李白的美好回忆。

师:什么回忆?为什么汪伦早不送、迟不送, 偏偏要等到李白坐到船上才来送呢?

生:可能因为他们在这里相遇。

师:可能是他们在桃花潭边相遇的, 汪伦是从桃花潭把李白接来的, 所以故意到桃花潭来送他。接的时候在桃花潭边接, 送的时候也在桃花潭边送, 让李白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你叫什么名字?

生:冯松。

师:这是冯家的观点, 了不起!在哪里接“我”也要在哪里送, 给李白留下难忘的印象。冯家的观点。

生:有可能是李白没有告诉汪伦, 而后来汪伦知道了就急匆匆地赶到桃花潭送他。

师:说明李白是不辞而别, 汪伦知道这个情况后匆忙来送。你叫什么名字?

生:徐畅。

师:徐畅, 这是徐家的观点。不同的, 我就喜欢听到不同, 看你们的小脑袋瓜聪明不聪明。你说。

生:我的观点是:我们一般送亲朋好友是在家里送, 而汪伦故意不在家里送, 特别安排走的时候送, 这样给李白留下非常深的印象, 让他记住汪伦这个朋友。

师: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殷涛杰。

师:殷涛杰, 殷家的观点是什么观点?你们听听看, 故意不在家送, 让李白到桃花潭, 突然赶来还要踏歌相送, 给李白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 给李白一个惊喜。

师:殷涛杰, 真是大脑发达, 这个想象超出一般。你 (指另一生) 说说看。

生:可能是因为李白喜欢喝酒, 而汪伦又是酿酒的, 他在家里特地为李白酿了酒, 李白快要走了, 他才酿好, 急急忙忙给李白送了过去。

师:专门为李白特制太白酒, 酒还没有酿好, 李白突然有事要走, 急急忙忙赶去相送。你姓什么?

生:张。

师:张, 这是张家的观点, 又是一种奇特的观点。你说。

生:我认为是他们一起到酒店去, 然后汪伦准备了一桌宴席给他送行, 然后李白走的时候, 就在那个里面给他送行了。

师:已经在酒店送过行了?

生:对, 然后就在那边击拍唱歌。

师:已经在酒店送过行了, 送过行之后, 他觉得就这样把李白送走还不够。“我”是写一封信把人家骗来的, 现在人家要走了, “我”就这样送别不行, 再次赶到桃花潭边踏歌相送。一送李白上路, 二送李白上船。你叫什么名字?

生:莜玲莹。

师:莜玲莹, 给莜玲莹掌声 (掌声响起) 。莜家人就是聪明。还有不同的观点吗?不得了, 真是天下第一, 来, 这个天下第一的人再说一个。

生: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李白的名气很大, 所以汪伦想组织一个大活动来送别李白。

师:你的想象当中, 不是汪伦一个人踏歌相送的, 他是把整个村子的人都组织来踏歌相送。那个场面是了不得, 李白坐在船上, 本来都要走了, 突然听到一阵阵歌声传来, 李白坐在船上还坐得住吗?

生: (齐) 坐不住。

师:李白就要站起来, 跳上岸去, 握住汪伦的手说:“汪兄啊, 你真是对我太好啦!你这样的情意我怎么表达呢?我一介书生, 没有什么可以送给你, 拿笔来。”于是, 李白挥毫写下了《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汪兄啊, 就把这个送给你吧。”汪伦收起了李白送给他的诗, 把它当作传家之宝, 一代一代传下来。这首诗就是面对此情此景李白即兴挥毫写下的, 我们一起来吟诵一下好不好?

(生有感情地朗诵)

师:是啊, 桃花潭的水纵然有千尺深, 也深不过汪伦对“我”的感情啊。在家送一下感情就深了吗?送过了再送, 不是一个人送, 把一个村的人都组织起来送, 抬着美酒, 踏歌相送, 这才能感动李白。起立, 一起摇头晃脑地吟诵一下。

(全体起立, 配上音乐, 全体动情地吟诵。)

师:我只看到一个摇头晃脑的晃起来了, 你们拘谨了一点, 还可以放开一点吗?看我这里, 能不能背下来。不看屏幕上的, 看着我这儿, 你们可以动起来, 要做动作的可以做动作。 (生在教师的提示下有感情地背诵)

师:请坐, 这首诗是写谁送谁呀?

生: (大声答) 汪伦送李白。

师:汪伦用什么形式来送李白的?

生: (齐声答) 踏歌相送。

师:汪伦是以踏歌相送的形式。 (板书:以歌相送) 这是汪伦以歌, 踏歌的方式来送李白的。古代诗人送别的方式有很多种, 除了用歌声来送别, 还有什么送别的方式呢?我们来看看李白他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其他朋友的? (屏幕出现《黄鹤楼 送孟浩然 之广陵》)

二、学习第二首, 体会“以目相送”

师: (深情地朗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配上音乐 , 生齐声朗读。)

师:你们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吗?

生: (齐) 诗人。

师: (竖起大拇指) 也是唐朝的诗人, 比李白大11岁。当时的名气比李白还要大, 但是和李白的感情非常好, 这首诗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谁?

生: (齐) 孟浩然。

师:“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什么意思?解释一下, 你来。

生: (一女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断断续续回答) 老朋友向西辞别黄鹤楼, 在春天的时候要去扬州。

师:在什么时候?在烟花三月, 在繁花似锦的时候。在这么好的季节孟浩然要乘船到扬州去。请坐。“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是什么意思?

生:朋友的小舟离我越来越远, “我”只看见长江那滔滔的江水向天边流去。

师:孤零零的一只帆船越驶越远, 最后它的影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流向天边, 它流去的仅仅是水吗?还流去了什么?带去了我对孟浩然的思念, 带去了朋友的友情。这种思念啊, 就像滚滚的长江水一样永不停息。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诗人孟浩然离去, 看了多长时间?你说说看。

生:看到天色已暗了下来。

师:你说天色暗了, 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这一句。

师: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要根据诗来想象, 不能离开诗。你说。

生:我根据“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句话知道了, 李白是直到帆船没有了影子之后才离开的。

师:孟浩然离开黄鹤楼, 走啊, 走啊, 等那个影子都看不到了, 猜猜看, 李白在那里站了多长时间?一分钟, 两分钟, 十分钟。你说大概用了多长时间?

生:可能接近半个钟头。

师:半个钟头, 有不同的看法吗?你说。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

师:看了半天, 你认为呢?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多。

师:那个船消失之后, 李白是不是掉过头就走了呢?

生: (齐) 不是。

师:他还在那里看, 他看到什么———“唯 见长江天 际流”, 他还在那里看那长江水滚滚流向天边。一个小时, 两个小时, (指名) 你这样送过客人吗?实话实说。

生:我没有。

师:你这样送过客人吗?

生:没有。

师:你这样送过客人吗?

生:没有。

师:我也没有。看看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深到什么程度了?读! (生齐声朗读)

师:非常整齐, 非常响亮, 但是不像李白的情感。谁来像李白那样吟诵一下?莜同学, 刚才发言最漂亮的莜同学。

(莜同学高声地朗读)

师:掌声给莜同学 (掌声响起) 。你的嗓音非常好听, 读得也非常响亮, 如果你能读得适当再含蓄一点 (教师示范前两句) , 我相信你能读得更好。我们把掌声给她。

(莜同学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示意减慢语速。)

师:进步了, 掌声给她。

师: (范读最后两句) 是不是更有味道一点?你们来有味道地读一下?坐在位子上吟诵一下。 (生纷纷坐在座位上摇头晃脑地吟诵)

师: (指名) 你的头摇得最好, 我们送掌声给他。 (掌声响起) 但是幅度不能太大, 一大话筒就跟不上了。 (全体学生笑起来)

生: (摇头晃脑地) 有感情地朗读。

师:掌声给他 (掌声响起) 。前面你们一个都没有晃起来, 现在你这样晃起来, 孙老师真高兴。“孤帆远影碧空尽”越去越远, “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李白是以歌声来送别孟浩然的吗?

生: (齐) 不是。

师:他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你说。

生:是目送。

三、学习第三首, 理解“以话相送”

师:是用眼神、眼光、目光相送的。 (板书:目) 就在那里看啊, 看啊, 这场面是多么的感人啊。古人就是不唱歌就这么看着也能把感情表达出来。我们再看看古代诗人还有什么样的送别方式?第三首——— (屏幕出现《别董大》)

师:想不想读?

生: (齐) 想。

师:大声读, 齐读。 (配上音乐, 生齐声朗读。)

师:高适是唐朝著名的什么诗人?知道吗?边塞诗人。他的一个好朋友是著名的琴师, 叫董大, 千里迢迢去看望高适。朋友聚会终有一别。那一天, 董大要离开高适了, 是什么样的天气呢?“千里黄云白日曛”, 乌云滚滚, 遮天蔽日, 大雪纷飞。“北风吹雁雪纷纷”, 大雪纷纷地下着, 这样的天气, 人心里好过吗? (指名答) 你说这样的天气人心里感到怎么样?

生:心里感到沉闷。

生:悲哀。

生:心里感到十分难过。

生:伤心。

师:伤心、压抑。天气是这样的天气, 而且“我”的朋友就要离开“我”了。本来朋友的离别就非常的伤感, 加上这样的天气, 伤感中加上伤感, 沉重中加上了沉重。作为一代大诗人的高适, 能让他的朋友带着伤感、带着沉重、带着这样郁闷的感情踏上漫漫行程吗?

生: (齐) 不会。

师:作为好朋友能这样让他走吗?

生: (齐) 不能。

师:于是好朋友说了句什么话?读。

(生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什么意思?

生:不要担心路上没有知音, 因为天下很多人都认识你。

师: (指名问) 你说说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不要担心前面的路程里, 没有一个知己, 天下人都认识你。

师:不要担心漫漫的长途中没有你的知心朋友, 天底下谁不知道你董大的名字呢?琴弹得那么好, 你是大名鼎鼎的琴师, 音乐家。听到这样的话, 你说董大的心情怎么样?

生:他的心情从黑暗一下子转到喜悦。

生:他的心情可能有点放松。

师:放松, 你说。

生:他的心情可能变得开朗起来了。

师:变得开朗起来了。对呀, 这样的千里黄云, 这样的白雪皑皑, 对于董大来说都变成美好的景色。于是他欢快地、喜悦地、开朗地踏上他的漫漫旅程。高适是用什么来送别他的朋友的?是目送吗?是歌送吗?是用什么来送他的?你说。

生:语言。

师:是用暖人的话语来送别朋友的 (板书:话) 。鼓舞人心的、暖人的话语, 人听了之后就像一阵热浪涌上心头。读《别董大》。 (生齐读)

四、学习第四首, 感悟“以酒相送”

师:好!拿起第四首诗, 发给你们的讲义《渭城曲》, 自己把这首诗读一读, 放开声读。

(生自由地读)

师:谁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来。

(生大声地朗读)

师:你把这首诗的解释再读一读。

(生看着讲义, 大声地朗读解释。)

师:请坐, 我们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生齐读)

师:这首诗中王维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朋友的?

生: (低声) 酒。

师:大声说。

生: (大声) 酒。

师: (板书:酒) 朋友啊, 再干了这杯酒吧, 向西走出阳关之后, 你再也见不到你的朋友了。“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多么感人的话。同学们, 古代诗人送别他们亲朋好友的时候, 可以以歌相送, 可以以目相送, 可以以话相送, 也可以以酒相送。不管是以歌送, 以目送, 以话送, 以酒送, 最根本的还是要以什么相送?

生:真情。

师:以真情相送, 以真心相送 (板书:情、心) 。只有这样以真情相送, 以真心相送, 才能写出这样千古流传的诗句。这四首诗你们喜欢吗?

生: (齐声大声说) 喜欢。

师:请选择一首读给我听, 或者背给我听, 自己选一首。

(生自由地朗诵、背诵。)

师:谁来? (面带微笑说) 谁没有发过言, 把手举高一点, 把手摇一摇。 (指名说) 你没有发过言, 你来背一首。

(生有感情地背诵《赠汪伦》)

师:好, 谁还要来吟诵一首?你来吟诵一下。

(生有感情地背诵《渭城曲》)

师:好。我们这样来连诵一下, 把书放下, 我诵上句, 你们诵下句, 好不好?

生: (齐大声地说) 好!

(师生互动, 吟诵了《渭城曲》和《赠汪伦》这两首诗。)

师:大家诵得很好。我们今天学了一组古代诗人送别的诗。我们看古代诗人是多重情意啊!马上就要下课了, 下课后孙老师就要和同学们告别了, 回南京去了, 你怎么送别孙老师呢?

(生窃窃私语)

师:谁来送送我?你用什么方式来送我? (向一位男同学走去) (举起大拇指, 笑着说) 重情意, 够朋友。你来。

生:孙老师,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你走了, 我们会想念你, 相信有一天我们还是会再见面的。

师:相信我们一定会再见面的。握个手 (师生握手) , 请坐。

师: (指名问) 你怎么送别我?又遇到一位朋友、知己。

生:孙老师, 你不仅是我们的老师, 还是我们的知己, 我们会永远记着你。

师:谢谢!谢谢!称我是他的知己,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请坐。朋友, 握个手。 (师生握手)

师: (指名问) 你准备怎样送别孙老师?

生:孙老师, 紧紧地握一下手。 (师生握手)

师:用握手的方式来送别。握了又握, 握了又握, 久久不肯散去。

(全体学生大笑)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专家评课

爱是第一智慧

于永正

孙双金老师是一个思想者。他的思维常常很独特, 或者说他有独特的思维触角。他的教学思想以及对教材的处理方法往往很独到, 很新颖。印象特别深的是他执教的这组送别诗。他把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 然之广陵》《赠 汪伦》,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高适的《别董大》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同样是送别友人, 同样是抒发依依惜别之情, 但表达的方式不一样。有的是以“目”相送———“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有的是以“歌”相送———“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有的是以“酒”相送———“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有的则是以“话”相送———“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种组合的本身不就是一种创造吗?没有独特的思维触角, 怎么会有这种独特的发现呢?

语文本身是有情的。一篇篇课文都 是作者感 情的产物———“情动”而“辞发”嘛! 语文老师也是有情的, 否则怎能“披文入情”!一个语文老师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

更可贵的是孙双金老师在引领学生“入情”的过程中, 认真去感受语言和文章的表达形式。在他的语文课上, 不但给学生留下了形象, 留下了情感, 留下了灵性和悟性, 而且留下了语言。这是理想的语文教学。因为语言文字本身也是一种智慧。谁拥有了语言, 谁就拥有了智慧。

于是我又悟到了另一种智慧———爱。爱是第一智慧啊!

听课赏析

(顾丽芳江苏常熟市实验小学)

古诗教学最容易出现的课堂现象就是师生缠绵于字里行间的“意思”, 往往为了一个词语, 一句话的“解释”, 欲说还休, 欲罢不能, 最后导致支离破碎。

孙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淡化诗文的“解释”, 从诗境入手, 整体感悟, 然后找到一个能够叩启学生情感之门的“入口”。时而真情呼唤, 时而激情点燃, 时而欲擒故纵……让学生的情感之水汩汩流出, 或涓涓细流, 淙淙而行;或风急浪高, 澎湃汹涌;或俏皮不羁, 欢快蹦跃……

《赠汪伦》初读感知诗意以后, 孙老师忽然话锋一转:“老师有问题, 为什么汪伦早不送迟不送, 偏偏要在李白坐上船‘将欲行’的时候来送呢?”孩子们三三两两地热烈讨论起来。这样切入, 在汪伦送行的时间上构建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冲突, 可谓另辟蹊径。

《黄鹤楼送孟浩 然之广陵》中, 孙老师则以“李白送了汪伦多少时间?”来叩启学生情感的闸门, 可谓切入有新意。

《别董大》则设立悬念, “是什么话让处于抑郁悲伤之中的董大精神抖擞地踏上别途?什么话竟然能具有如此的力量?”让学生“群情愤悱”, 带着急切的阅读期待步入老师引领的情感之旅。

篇4:从青丝到白头

父亲是一名军人,随部队常年驻守海岛。有一次他回乡探亲,奶奶托媒人从中说合,领着母亲来家里相亲。眼界极高的母亲见到父亲的那一刻,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后来听母亲说,她之所以看上父亲,是被他眉宇间的英气打动,那是军人特有的气质。父亲曾对母亲说:“当军嫂不容易,你要想好,跟着我会吃苦的。”母亲红着脸轻轻地点头。

两年后,父亲骑自行车迎娶母亲,母亲穿着大红的衣裙,稳稳地坐在车后。夏日的微风如香醇的老酒,熏得空旷的田野都醉了,母亲揽着父亲的腰,露出蜜一般的笑容。婚后,我和弟弟相继出生。家有年事已高的老人,又拖着两个年幼的孩子,生活的重负落到母亲肩头。母亲总是很忙,家里的活和地里的活,压得她透不过气来。

偶有部队来的书信,母亲读了又读,眼里泛起亮亮的光。母亲在如豆的灯光下,给千里之外的父亲回信,结尾注上8个字:“家中甚好,不要挂念。”

那是20世纪70年代末,日子其实并不好过。有一年初春,我患上嚴重的腿疾,整日啼哭不止,母亲背着我四处求医。家里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瞧病,母亲求了又求,跪倒在冰冷的地面,大夫才同意诊治。亲戚劝母亲:“拍个电报,让孩子父亲回来一趟。”母亲轻轻地摇头,说:“部队训练很紧张,他回来一趟不容易。”

“世上还是好人多。大夫听说我是军嫂,不仅治好了孩子的病,还减免了医疗费。”半年后,母亲带着我们随军来到部队,第一次提及此事,父亲眼前罩上一层薄雾。

到部队大院后,父亲每天早出晚归,无暇照顾家里。母亲白天去山上砸石子,晚上倚在床头绣花,挣些钱补贴家用。日复一日的操劳,让母亲的腰杆不再挺直,细细的褶皱爬上了眼角。可是母亲极少抱怨,每当父亲回到家,母亲趿着鞋跑去开门,然后端上热腾腾的饭菜。

父亲是心疼母亲的,记得有一次,父亲进家,把母亲喊到跟前,掏出几块水果糖。这是部队联欢时,别人送给父亲的糖,他不舍得吃,拿回来让母亲尝尝。父亲剥开彩色的糖衣,捏起糖块放进母亲嘴里,动作温和而轻柔,母亲忍不住眼角泛潮。爱情如糖,这一点点甜在她心里慢慢化开,多年的劳碌、委屈、寂寞、隐忍都变得微小,不值一提。

母亲已不再年轻,一辈子不服输的她,开始跟疾病抗争。她自嘲地说:“日子好起来了,身体却不争气。”素日讷言的父亲,变得絮叨起来。出去半日,不停地往家打电话,一会问中午吃什么饭,一会问母亲在忙什么。母亲说:“我没事,你别总惦着。”撂下电话,继续忙碌。她知道,父亲在用一个个美丽的借口,打探她的身体是否不适。多年来的相濡以沫,使他的心里装着她,放不下她。

饭后,母亲泡了一杯清茶,递到父亲面前,两人坐在那里闲聊。父亲说:“真快。”母亲点头附和道:“是啊,半辈子就这样过去了。”“跟着我,让你受苦了。”“不苦,其实你也不容易。”两个人不再说话,默默地对视。我在一旁看得眼热,侧过身去,悄悄地抹泪。

这就是爱,从青丝到白头。待到容颜老去,爱已被放进记忆的书页,静静地香。

(摘自《中老年时报》)(责编 微子)

篇5:青丝扇作文

“晴风晓,熙瑶两个懒鬼还不起床!!”晴兰不耐烦地喊道,

青丝扇作文

我揉了揉睡眼,看了看晴兰,长长的打了个哈欠,说:“早上好呀!”

“还早上好,都中午了,两个睡虫,真是受不了。”晴兰顿时扶额。

熙瑶从床上坐起来,半眯着眼说:“早上好啊~~大家~~”说着便打了一个大大的哈欠。我听了熙瑶的话顿时哈哈大笑起来,可想而知,晴兰已经……(此情景由你自己去想吧^_^)

“怎么了?我说得有神马错吗?”熙瑶搔了搔后脑勺。

“你…你……”我捂着肚子,眼泪直往外流,“你…你…也不看一看

“那有什么好笑的,不就是说错了而已嘛。”熙瑶还是不明白,她认为这一点都不好笑,就算是自己口误,也不必这样吧。

“好了好了,晴风晓,看看你笑成了什么样子”,说着,便指着我说,“简直就像一个吃了含笑半步颠的人!”

“姐,你真是的,每次说话都那么难听,还有,我每次都亲热的叫你姐,而你,却连名带姓一起喊……”我现在像一个老妈子一样对晴兰唠叨着,

 

 

“你这个嗦婆,快出去吃饭吧!”说完转身就走。

“唉~~r(st)q ,我怎么会有一个这样的姐姐呢?”

我来到餐桌旁,看见鲜美的食物,就什么也顾不上了,把一切事情抛在脑后。三下五除二,早餐两下就被我扫的干干净净了。晴兰用嫌弃的眼神瞟了我沾满饭渣的脸。

“下午我们一起去公园玩吧!”突然,我和熙瑶同时说出这句话,我们用惊讶的眼神看着对方,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噢,不对,真是心有灵犀不点通!

“你……你们!”晴兰瞪着眼睛看着我,接着,又无奈的摇摇头,“好吧,真是服了你们了。

[1] [2] 下一页

篇6:作文:《青丝成雪》

但最幸运的是,即使是这样,即使事过境迁,即使以后连珍惜的人的模样都记不清了,也有人愿意在有限的时光里用心地陪自己走过这一段,走过孤单流离,一起为了梦想努力。

或许在青丝成雪的年龄里,暂停青丝成雪的时光,翻动青丝成雪的回忆,突然发现一切都有了意义——

篇7:青丝的意思是什么

英文解释

[书] black hair (of a woman or girl) ;

[black hair]∶黑发

一缕青丝

[sliced preserved plum used as dressing on food]∶青梅等切成的细丝,放在糕点馅内或放在糕点面上做点缀

[black silk]∶青色的丝绳

详细解释

青色的丝线或绳缆。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三·陌上桑》:“青丝为笼係,桂枝为笼钩。”《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三·焦仲卿妻》:“齎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 唐 温庭筠 《晚归曲》:“青丝繫船向江木,兰芽出土 吴 江曲。”

指马缰绳。

南朝 梁 王僧孺 《古意》诗:“青丝控 燕 马,紫艾饰 吴 刀。” 唐 杜甫 《前出塞》诗之二:“走马脱轡头,手中挑青丝。” 宋 刘过 《贺新郎·赠张彦功》词:“嵐湿青丝双轡冷,缓鞚野梅江路。” 清 徐倬 《湖上赠夏卤均》诗:“青丝一骑出 长安 , 明圣湖 头把钓竿。”

喻指黑发。

唐 李白 《将进酒》诗:“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髮,朝如青丝暮成雪。”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捷报》:“殢红颜凄楚风尘,挽青丝齠齔年华。” 苏曼殊 《为调筝人绘像》诗之二:“淡扫蛾眉朝画师,同心华髻结青丝。”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五十:“如同少妇的青丝随风飘扬,散发出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

借指妙龄少女。

明 梁朝锺 《将出皖留别杨六符沉乃功唐圣俞徐誉星》诗:“群公縞带遗 吴 锦,幕府青丝唱《渭城》。”

指琴弦。

唐 刘长卿 《杂咏·幽琴》:“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飀飀青丝上,静听松风寒。”

借指垂柳的柔枝或其它植物的藤蔓。

北周 王褒 《奉和赵王途中五韵》:“村桃拂红粉,岸柳被青丝。” 唐 杜审言 《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之二:“綰雾青丝弱,牵风紫蔓长。” 明 谷子敬 《城南柳》第四折:“枉了你千条翠带长,万缕青丝颺。” 明 夏完淳 《题昆山水月殿》诗:“青丝天棘风流在,如见当年祇树林。”

借指初生的韭菜。

唐 杜甫 《立春》诗:“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仇兆鳌 注:“诗言青丝指韭,良是。” 宋 范成大 《朝中措·丙午立春大雪是岁十二月九日丑时立春》词:“青丝菜甲,银泥饼饵,随分杯盘。”

指用青梅等切成的细丝。常加入糕点馅内,或放在糕点表面作点缀。

篇8:组诗

半庐居士逍遥子, 一介愚夫自在身。

开卷笔耕清逸事, 吟诗馈友风雅人。

志存高远文成食, 意究幽微鸟作宾。

空谷碧溪笑花雨, 闲云野鹤邀月神。

大千世界无边际, 小可情怀有动因。

终日勤劳犹快慰, 且将暮色视为晨。

致远

半文斋主燕京客, 一乐顽童独洁翁。

撷趣搜奇功利外, 抒情遣兴诗酒中。

探幽揽胜游沧海, 踏岭登云问太空。

汲取乾坤浩然气, 传承今古至人风。

钟情冬令连天雪, 在意春时接地虹。

不悔平生终日乐, 精神抖擞志无穷。

望远

河畔冬青掩曲径, 蜡梅修竹伴松枝。

迎春遇雨萌金蕾, 杨柳随风展玉姿。

空谷凝听鸟鸣处, 崇峰静赏云起时。

生机勃发神州秀, 气息清心韵士怡。

豪放不羁游八极, 欢愉无比赋千诗。

篇9:从青丝到白发

两个人鸿雁传书,互诉衷肠,爱情之花悄然绽放。两年后,他俩在他的工作地唐山喜结连理。原以为日子会这样甜甜蜜蜜地过下去,不承想,就在婚后的第五天,那场惊天动地的唐山大地震毁了他们稳稳的幸福,生活在一瞬间变了模样。

在地震中,她的颈椎第五六节粉碎性骨折,中枢神经严重损伤,辗转多家医院,做了很多次大手术之后,她的命保住了,却再也站不起来了。医生说,她最多能活三个月。他不信,那样青春靓丽的一个人,怎么可能只剩三个月的时间!他每天哄着劝着让毫无食欲的她吃下他精心做的流食;一次次地給她翻身擦洗,为她减轻痛苦,像照顾婴儿一样为她清洗身体。一年时间过去了,她不仅从鬼门关口逃了出来,而且在一次次的手术中身体逐渐康复,遗憾的是不能生育,不能行走。

幸福生活刚刚开了头就被厄运无情地夺走,看着丈夫一天到晚只能围着她转,她变得自卑而抑郁,觉得自己拖累了丈夫。她一次又一次和丈夫谈心,告诉他:“你能这样待我已经让我很知足了,但我不能一直这样拖累你。你还年轻,离开我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吧。”

他是家中的独子,妻子瘫痪在床又不能生育,父母也曾在老泪纵横中劝他:“咱已经尽心了,你再建个家吧,以后我们拿她当女儿照顾。”他对父母说:“她当初不嫌咱家穷,也不嫌我是成天在天上飞不能顾家的飞行员,义无反顾地选择我,我怎能撇下她不管?如果受伤的是我,我相信她也不会弃我而去。”

他没有离开妻子,而是一如既往地照顾她。为了配合她的康复治疗,对医学一窍不通的他,研究起医学书,甚至学会了扎针、按摩。他还想尽办法从饮食上对她进行调理,变着花样做她喜欢吃的饭菜。看他这么情深意重,她觉得遇到他是自己几辈子修来的福气。于是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心态,配合他做康复,不想辜负他的好。经过针灸治疗,她的手慢慢恢复了知觉,能拿起笔歪歪扭扭地写字了。

她的病情和情绪稳定后,他也回到部队上班了。分离的日子,他把她托付给母亲和妹妹。想念了、牵挂了,他们依旧靠鸿雁传书表情达意。一封封的书信里,她叮咛他安心工作,他嘱咐她按时吃药。少了热恋时的你侬我侬,多了一粥一饭的殷殷关切。相聚的时光,他是她的腿,她的手。她想去哪儿转转,无论三九严寒还是盛夏酷暑,他都会推着她前往。她想吃哪样饭菜,他麻利地做好端给她。天长日久,灾难的阴影被平静安宁的日子取代,生活被他们过出了幸福的味道。

如今,他们已白发苍苍。退休,他推着她一起买菜,一起散步,一起晒太阳,听她絮絮叨叨地说话,关切的眼神追随着她,轻轻地抚摸着她的灵魂,让她感到从未有过的安然、知足和幸福。

他叫闫志国,是一名与共和国同年的空军飞行员;她叫张胜兰,空军护士。他们只是一对平凡的夫妻,却演绎着相濡以沫的人间真情。

几十年的岁月倏忽而过,如今的他们白发苍苍、精神矍铄。携手走过一辈子,他们经历了比常人更多的风雨和磨难,却不声不响地把苦难的岁月变得温情脉脉。认识他的人都说“他是个好人”,他听了,笑着说:“走在一起就是一辈子的亲人。”一辈子的爱和情,都在这一句话里。从青丝到白发,没有华美的誓言,只是相互陪伴着往前走。漫漫人生路,不管经历多少困苦灾难,只要有爱随行,就能抵御一切。

(图/刘昌海 编辑/张金余)

篇10:绾青丝读后感

《绾青丝》是我看得较长的长篇言情小说,大约有成百万的字数吧。

《绾青丝》也是一部穿越文,继桐华的第一部清穿小说《步步惊心》之后,源源不断的穿越小说陆续问世,于是,就有了“选美”的标准。

而我较为喜欢这部小说的主要原因是:有些人物形象刻画得异常生动。例如天照国国主君北羽,尤其是他对叶儿的感情、他的帝王性格以及他对国家发展的重视等。

番外中提过,即使是他最爱的女人,也不能阻止他国家的发展,铲平外姓云家的势力,一步步的改革,一种种的政策,虽然他没有给叶儿想要的爱,但不可否认他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

他曾说过:“我叫君北羽,是极北的羽翼,我的臣民说这是伟大君主的名字,有君临天下的气势。可也意味着深入骨髓的冰冷与寂寞。”他生在帝王之家,在那样一个无形的战场上,他需要好好活着,就必须取得父皇的宠爱。可他父皇压根连看都不看他一眼,于是仅有五岁的他,便也只能自保――装疯卖傻。

他爱叶儿,深深的爱。但他给不了她想要的,便只能放她离开。他将赵云婷当做她来宠爱;有了“赛卡门”时他匆匆赴往……一切与她有关、与她相似的,他都疯了似的去寻找、去感触。他也想和她在一起,可是他不能。他是皇帝,他有他的国家,有他的天下苍生,他有他的责任,有他的担当。

也许有人会说:若他放弃皇位,或许就和叶儿在一起了。也有人又说:若是叶儿愿意陪伴在他身边,他们也能在一起。

也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如果。

篇11:青丝斑白,容颜湮灭情感美文

凉风吹拂着裙摆,牵起了涌动的思潮,

一角星辰夜幕,留给了我只是一些零星的思忆,

而我,却用尽了余生去记住。

————迥梦

渐渐,在安静中陷入了久远的死寂,无任何去触抚心底,一丝又一丝的记忆被撕扯成碎屑,便以为从此会随风而逝了,却自知,一些角落只是怯于触及,手心也只是乏力去握住任何,因知道,即便捉住了,也会流走,也会无影踪地消逝,属于自己的,从来不多,偶尔路过总是匆匆,一处又一处的驿站,目视了过多的流离,如今,情感越加稀薄,曾经笃定的,只是一个人的笃信坚持罢了,如微尘般的渺小,早已在时光的夹缝中眠灭,无人记得一个哀婉女子的悲切,也无人在意不成眠的夜里,一个女子悄然啜泣,如若时间是残忍的,人心又何尝不是。

一季又一季,期盼了多少时日的寒意,始终无法抵达,我说,我只是渴望一切的冰冷,身与心,每个晨起,微张的眼睑里映入了一簇簇光照,微风扬起的落地窗帘,日光如此深入,无处躲藏的影子,瘦削的双肩,在斜照下,被拉伸略显修长,站立在阳台,手握着木梳,抚弄着发丝,散放在肩上,海风柔和地吹拂着,蓦然惊觉,发丝已及腰,萦绕在耳际,撩起了平静的思忆,友人数日前惊诧,说,你有白头发了,轻抚着指间的秀发,淡然一笑,原来漫漫人生里,青丝变白头只不过是转瞬之间,容颜早已苍弱,一切的衰竭,只是漫溢了发根。

历经了奔波的时日,生活回到了静闲,十月,曾经的忆记里,许过的微词量语,早经停滞在盛夏未果时,如今,天际依旧湛蓝云淡,时光抛下了我,终究一个人被遗弃在路途里,一些说过的,一些诚然的,都已散尽,徒地不留地丧失,每忆起所有,最初的最初,如今,只是一场场幻象,终于明白了,幻觉终须是破灭的,可以长留的,又有多少,只剩下寥落的情感,稀稀疏疏地夹杂里骨肉里,残缺早已深入了骨血里,因此,月圆月缺之夜,见证的只是一次次的轮回,亘古不变的,仍是那辗转轮回的岁月,而人事,已在年日里寸寸寂灭。

以为跨过可以苍穹,却颓靡在青春衰颓时,看着指间流失的年华,轨迹浅暗不明,我终是漠视着稀少的韶光,任其流,任其丧,人都说世事如风,浮生似若翩跹般来了,又走了,只是,仍旧一个人在墨迹如浓的道上,沾染了尘埃,一次又再一次,把自己丢失在路的尽头,迷途不可知返,走失的季节,错失了踪影,往返的人潮里,一个个找寻,只是人迹稀少的归程里,漠然地看着堆叠的热情,渐渐疏远,从此自知,一个人走,习然了孤寂偎依。

转身之间斩断了夙愿,此后,我只是我,再也与尘缘无染,许我一个栖息安生之隅,忧戚与共,只在天涯横断间,极尽悲凄,历验的誓诺,都化为了虚妄,无法企及,只是在无数次的虚空之中,终于懂得了所有的所有,都会沦为无涯的尽头,花开花落年复年,在懵懂困顿时,已然懂得了虚饰着清晰的真实,如今,人前日复日地淡笑,再也不记得少时青葱容颜里浅藏的温意,那曾经的温润少女已斑驳,模糊了记忆,寻不回的何止是一段流年,还有心房里久远的恒温。

北国以北,第一场雪开始飘飞了,而南方以南,却是温热依旧,时常仰望着长空,微然自问,我的世界何时漫天飞雪,行走在夕阳昏黄的凉风中,看着路旁的落叶,驻足停止,安静地捡起那一片片黄叶,握在手里,书页间,终于夹着七片落叶了,微黄路灯下,看着那一片萎落的叶子,眼窝泛起了湿润泪意,依旧写下了一个安念的名字,收在了钟爱的书间,把秋意寄放在心里,每每看着那残颓的落叶,呢喃着,落叶会归根,心会安寂,终于,我的城市也黄叶满地了。

记得少时,友人问,如果有来世,你要做什么,扬起了嘴角,说,如果有来世,我愿做一片叶子,因为,叶落可以归根,自此,便喜欢在秋季满地残叶的林荫路上行走,踏着残落,吸取着萦绕在身侧的败叶腐烂的气息,坐在长椅上,看着跨越千年的诗作,似若跌入了尘灰中,恍惚间便轮回了千年,即便此后,如此的问题一次又一次,仍旧无悔地坚定了如此的执念,只是在时日的长流中,不仅自问,真的有来世吗。

闲适的生活里,在暮色浅淡时,在幽静小路上开始散步,习惯地看着天幕,一点点地被黑暗覆盖,始觉日照逐渐短暂了,融入了黑暗的时段愈加的冗长了,安和的沉眠期终将渐近了,想念那一年的冬日,蜗居在房间里,身穿单衣,窝在厚重的被子里,听着曲调,看着书,锦年已远去了,今年的冬季,似乎遗落在夏末了,寒意早已沁心,在单衣的包裹下,一遍遍地抱紧了双手,茫然无措地站立在街角,看着流离失所的人群。

一个萧索的黄昏,记起了那一个小城街头的妇人,蓬头污垢,面容斑迹点点,衣衫凌乱,彷徨失神地坐在转角处,日复日的黄昏,满身疲累地站立在车站,看着她唇角启合,喃喃自语,为何弃我,为何弃我,听着一句又一句的自语,渐渐眼底湿润,扭头转向,不忍细看,然,这个小城,故事总会传了一遍又一遍,人说,这是一个弃妇,那曾经许诺她一生的人,在落落风尘里,轻易就钟情了他人,从此远走他方,那个源于骨血的孩子也被带走了,不堪重负的她,终于常年痴傻,情如此深切,恨才会如此深入骨髓,以致无法抽离血液之外,摧毁了仅存的坚强。

那一日,走近了那孱弱的身影,看着她那眼底映现的恨意,无尽的悲叹,静静地伫立于前,她定睛无神细看着我,嚎啕痛哭,呼喊着,为何弃我,为何弃我,看着那张污迹模糊的脸颊,心底刺痛,逃离了现场,这一场遗弃,历尽了一世殇,那曾经的信誓旦旦,如今,只成为了割裂心房的钢针,或许她的情早断,心已死,恨终满,此后的每个黄昏,踏着余晖,依旧听着那句悲切的喃喃自语。

十月,终于回到了这一片想念的海边,海风依然夹杂着潮湿的咸涩味,想念了如此久,带着苍破的心回来了,憔悴的面容依旧,短短的时日里,历验了一个个眠灭的.人事,一些追忆已苍白,空落落的城池里,惟独住着自己一人,无论温暖是多少,属于自己仍旧是寒彻骨的冰冷,往昔的期许陨落在疏离的人心里,过程如旧,结局雷同,华丽的言词,如今已变得破败,原来,我的世界只是一片阴沉,一直孤寂,逃奔幽静处,埋葬了心,沉淀了思绪,不再回头顾看,因看到只是自己一人的足迹而已。

似乎沉眠的时间越来越多,无数的梦靥映现在午夜,一个个的人影,迷蒙不清,那一个给予温意的男子再度闪现了,只是心已然寂灭,渐渐看着温润的男子, 一次次远离,终于走失在街角,我的世界终是无谁与共,只是,每个梦里,骨子一次次地跑了进来,看着骨子清澈的瞳仁,夜里,梦里,低微泣诉,在抽泣中惊醒,抱着骨子的双手空空的,张开眼睛,看着无底的漆黑,眼角沁泪,时间带走了我的所有,却遗下了我。

即便知晓骨子只是一个梦,然,宁愿在梦里就这样沉睡不醒,因此,零点便安眠,骨子依旧乖巧,依旧温暖,依旧懂我,梦里,我抱紧骨子温热的身体,在寒冬里取暖,与之相伴,与之诉流年,然,那一个绝望的眼神,终于在最后的最后里,如针刺般,割裂了心膜,我又再梦见骨子死去,梦总在骨子离世的瞬间便醒来,浑身的冷汗,夜半轻声起来,站在阳台惨白的月光下,喝着凉水,看着星空,思虑泛起了涟漪,良久,回到了房间里,坐在椅子上,黑暗中执笔写下了关于骨子,关于那刻骨的死亡,只是语言逐渐苍白,墨迹时常定格在那段岁月,一个人,一只狗,一份情,两颗心,我的,骨子的。

写着写着,我以为早已把那一个男子遗忘在笔下了,然,那一个夜色迷雾的晚上,看着他熟悉的头像安然留在了历史的记录里,心在戚戚然,小心地询问着敏,敏便开始了长久的诉说,多久了,与敏从不谈及他,只是敏从不知晓,我只是一次次在隐忍,敏的倾说下,知晓了许许多多,520,这一个属于自己的日子,原来也属于他,一个打上了烙印的日期,终于这样染上了殇寂跟随此生,最后,敏问,现在你还想着他吗,沉默了许久,艰涩地敲打着,或许没有了,或许还是如旧吧,一个模糊的答案,终究说服不了自己,何况是别人。

这一个夜,再次失眠了,想着那夜,与他的聊说,看着他那映现的痕迹,时隔多时,终于还是发去了一句浅淡的问候,最近生活还好吗,看着他的回复,寥寥的几个字,泪水染湿了睫毛,疏淡的倾谈着,再也不复从前,只是没再与他说,一个天气阴沉的日子,途经他的城市,依旧在车窗里张望,找寻着一张熟悉的脸孔,只是再也没与他说,一个个夜里,看着那个号码出神,许许多多的忆记,攸关他的,自知只是一场徒劳的等待,无望的执念,一次次的借口,只是沉寂后,心底无尽的悲凉。

我的世界,走的走,散的散,只有影子过期居留,当一切习然了,仿如在时针上行走,细诉韶华,白了青丝,湮灭了容颜,木梳下的的发,散落了一地,犹如曾经碎片四散的伤痛,何如一场盛诞,便要一场痛,前生如若注定了劫难重重,今生为谁流连不归,为谁跌碎了思念。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青丝组诗】相关文章:

青丝变白发歌词范文06-14

青丝的意思是什么04-28

青丝飘扬今生的荡漾的散文04-23

青丝成雪小学生作文04-29

嘴馋的青丝鸟五年级作文05-01

苦夏组诗04-08

组诗:早春04-09

随笔组诗04-24

恍然组诗04-27

行者组诗05-02

上一篇:笔画撇的写法下一篇:国学第六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