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佛组诗

2024-04-10

求佛组诗(精选6篇)

篇1:求佛组诗

求佛组诗

『求佛』

我已经荒芜了好几个春天

错过了花香,和你的耳语

耳鬓厮磨的燕雀,回到从前

掌心向上,等待你的降落

我该用哪一种心情与你对白

原地的枯守,经年累月

你脚踏流水的歌声,何时再响起

别去奢求一片阳光的施舍

我们仅仅是两片毗邻而居的叶子

在枯萎的季节,一起跌进红尘的扰攘

我一直在佛前顶礼膜拜

祈祷能与你在文字的天堂,风生水起

而那咄咄而来的却是你别离的殇

今夜就让我们执手而眠,眠进春花秋月的微笑

眠进昨日烟云的飘渺

真实和虚幻交替上演,别离原是秋天的罪

记忆的篱笆圈住的仅仅是一些心疼

雪早已漫卷诗书

哪一页是你挥之不去的香

让春天先醉一会,等江南的雨意来临

我们再相对浴红衣

『缘起』

缘起,仅是相遇的一个借口

十字路口,我们跟随一阵风,摇摆不定

谁能看清岁月的迷惘和蹉跎

你挺拔的.背影,是我华丽的想象

伟岸的大树哦

你是我栖息的巢穴吗

无法拒绝周而复始的年轮

谁又能画上完美无缺的圆

邂逅是一阙新词,填满古典的酒

缠绵枝头的春情

绽放的又何止是酸楚

寂寞有毒,和泪而饮

阳光破碎,谁能捞起满湖的凌乱

春愁未了,衣衫渐宽

归去只是难解的心结

行走的遗憾,落魄的魂

谁又能把所有的错失捡起

西楼残宴,酒醒何处

罗裙遮不住朱颜瘦

待到雪舞清秋,这伶仃的诗行

又如何耐得住深刻的凄惶

暂且隐居飞翔的翼翅

去寻你流浪的足痕

让你贴近心房的蹵音

叫醒沉睡的城

篇2:求佛组诗

前世

我在佛前

苦求五百年

愿今生

你是我梦中的那朵青莲

我愿

化蝶落你肩

从此

起也是欢

落也是欢

/

今生

我又在佛前

苦求千年

愿来世

化作

你手中的那枝牡丹

只为

近你娇颜

自是

开也是欢

败也是欢

有关爱情的情诗

有些话一直想对你说,可是一直开不了口。

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在哪里吗?

和你匆匆的邂逅,留下淡淡的感觉。

清新的朦胧,朦胧的羞涩,

是对一个大家闺秀抑或小家碧玉,如你,此刻在我心里,较为贴切的描述。

后来我们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的独处,

竟是第一次和同一个女孩子在这个青春萌动的季节里,漫步街头!

是一见钟情,还是渐行渐近的感受,我不想追究,

因为爱一个人不需要很多的理由。

时光过往,我们再次回到各自的`学习生活中,

不想打扰你,也为自己顺利完成学业,我选择了沉默无声。

断续的网上联系,渐渐发现,纯真独特,典雅清秀,

正是对你这样的女生最恰当的形容。

没有把握和足够的勇气,不敢也不愿接受否定的答案,

所以一直以来,没敢向你表露这份卑微的一厢情愿。

于是我选择了忘记,小气的我,竟然选择删除你的QQ,

以便不再有莫名的内心纠缠。

有人说A型血的人小气,我总偏执的不愿相信,

可在有些时候,自己却不争气的输给了这些流言。

还请你原谅我,因为这实在是一个迷人的错,

至今才向你坦露心声,我相信不算太晚。

就写这么多吧,字不成句,句不成篇,

篇3:“送别组诗”教学

一、《赠汪伦》 【唐】李白

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三、《别董大》 【唐】高适

四、《渭城曲》【唐】王维

(说明:因为这几首诗大家都比较熟悉, 为了节省版面, 我们不再一一罗列出来。)

选文缘由

首先是课程意识。当下有一部分语文教师把语文等同于教科书, 缺少课程意识。民国时期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自己选编教材, 自己教学, 他们有强烈的课程意识。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师要向他们学习。

其次是文化意识。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古往今来, 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 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 或用以抒发友情, 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另外, 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 充满希望和梦想, 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 通讯极不发达, 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 人们往往设酒饯别, 折柳相送, 有时还要吟诗话别, 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到了现代, 随着科技的发展, 交通越来越发达, 通讯越来越便捷, 再也没有了古人那离情别绪, 仿佛达到了“天涯若比邻”的境界。现代化是一柄双刃剑, 它既给我们带来了便捷, 但也让我们丢失了对朋友和亲人悠长的思念情怀。在当代怎么培养小学生丰富的情怀, 培养孩子们对父母、对亲友的美好情感, 成了当下重要的研究话题。科技越来越发达, 人的情感却越来越淡薄。这是现代社会值得警惕的问题。我选择一组送别的诗, 就是想借此学习古人朋友间深沉真挚的情感, 以此陶冶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再次是选文意识。古诗中送别诗多如牛毛, 作为教师应有一双慧眼, 善于优中选精。我选择这四首诗是有考虑的。《赠汪伦》这首诗抒发的是伟大诗人与普通农民之间纯洁而真挚的情怀。李白作为唐代最伟大的诗人, 他的诗名天下远扬, 连皇上都召他进宫写诗。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和农民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他们之间产生了怎样的友谊呢?李白是怎么珍惜两人之间特殊的友情的呢?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可以在孩子心中播下人人平等的种子。

《送孟浩然之广陵》写的是两位大诗人之间的友谊。孟浩然长李白11岁, 是李白心中的偶像。李白曾经写诗赞美孟浩然, 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那他是怎么送别孟浩然的呢?他送别的行为又表达了怎样动人的情怀呢?我相信这首诗是能打动孩子们的心灵的。

《别董大》是边塞诗人高适的一首名诗。作为边塞诗人他豪放旷达, 即使在阴云密布、大雪纷飞的恶劣天气中, 为了劝慰自己的朋友, 让自己的朋友带着愉快的心情上路, 吟出了“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千古名言, 让董大带着一份温暖、一份友情踏上了漫漫征途。

《渭城曲》这首诗写的是王维送好友元二去安西, 安西在古代是非常偏远而荒凉的地方。自己的好朋友要到那样的荒蛮之地, 作为主人的王维怎样劝慰自己的朋友呢?于是, 吟出了千古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所有的惜别、劝慰、挽留都在这一杯酒当中。

备课构想

同样的四首送别诗该怎么教学呢?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课”似看山不喜平。四首诗的教学应该各具特点, 避免雷同呆板, 缺乏变化。

第一首《赠汪伦》怎么教学呢?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故事创设情境。通过讲述汪伦写信骗李白到桃花庄的传说故事, 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在这样的情感铺垫中, 聚焦一个问题:汪伦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 偏偏等到李白坐上小船将要走的时候才赶来相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设身处地想象汪伦和李白当时的内心活动, 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故事教学法和想象教学法是这首诗教学的重要方法。在学生想象入情入境的基础上揭示诗人“以歌送别”的独特送别方式。

第二首《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 淡化对诗句意思的理解, 强化对“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情感体会。教师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李白站在黄鹤楼前送别好友孟浩然, 送了多长时间呢?请大家展开想象, 根据诗句想象送别的时间。”正因为这个问题设计的巧妙, 问到了诗歌的关节点, 问到了学生的心坎上, 因此课堂上出现了学生争先恐后发表观点的热烈场面, 品味出诗人“以目相送”的浓浓情意。

第三首《别董大》教学就快速处理, 在熟读这首诗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快速地体会出“以话送别”的独特送别方式。

第四首《渭城曲》在教学时采用了有详有略的教学方法。详讲的是安西之地荒凉, 人烟稀少, 让学生体会此时元二的心情;详讲的是王维用什么方式送别元二。在学生体会出这首诗“以酒送别”的独特方式后, 其他一概省去。

因为这四首都是千古传唱的名诗, 关于古诗教学我还有个主张:反复吟咏, 情感熏陶。在吟诵中体会情感, 在吟诵中学习语言, 在吟诵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以在这堂课的教学当中, 我配上了经典的古乐, 再加以教师入情入境的示范吟诵, 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在吟诵涵泳当中受到美的熏陶。

为了增加教学情趣, 为了学以致用, 我在教学结束时还安排了师生相送的环节。实践证明, 这个环节深受孩子们的喜欢。教学在兴趣盎然中戛然而止, 余味无穷。

课例呈现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送别组诗”课堂实录

一、学习第一首, 品味“以歌相送”

师:我们来看看古代诗人, 在送别朋友的时候 (板书:送别) , 他们是怎么表达情感的。 (补充板书:送别组诗) 今天这堂课呢, 孙老师要带大家学习一组诗, 所以我们就把它称为———

师生: (齐) 送别组诗。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先学第一首 (屏幕出现《赠汪伦》并配乐) , 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生: (有感情地朗读) 李白乘舟将欲行……

师:读得很好, 这首诗是谁写的?

生: (齐) 李白。

师:李白写给谁的?

生: (齐) 汪伦。

师:谁知道汪伦是什么人?你说。

生:汪伦是个乡下人, 他也非常喜欢读诗, 可是他自己不会写。

师:基本讲对。汪伦是安徽泾县人, 他是个酿酒师, 非常喜欢诗歌, 也非常仰慕诗人, 尤其是当时唐朝鼎鼎大名的诗人, 谁?

生: (齐) 李白。

师:李白诗写得好, 好到什么程度呢?被皇帝传到宫里面去写诗给皇帝看, 用现在的话说, 李白是当时最大最大的“大腕”了。汪伦非常仰慕李白, 他怎么见到李白呢? (指着一位举手的男同学) 你知道, 你说。

生:他写了一封信给李白, 上面写着他那边有十里桃花, 还有万家酒店, 李白很喜欢喝酒, 所以就来了。

师:李白喜欢游玩大好河山, 喜欢饮酒, 李白斗酒诗百篇是不是?一个十里桃花, 一个万家酒店, 正中李白下怀, 于是李白就来到桃花庄上。到那里一看, 只有桃花潭一圈桃花, 只有一个姓万的人家开了一家酒店, 但是李白有没有怪汪伦呢?

生: (齐) 没有。

师:他就欣然住在汪伦家里, 和汪伦饮酒谈诗, 成了非常好的知己朋友。这首诗就是李白离开汪伦的时候, 写给汪伦的。再把它吟诵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这首诗比较好理解, 诗的意思你们会解释吗?

生: (齐) 会。

师:谁来说说看?这首诗比较好懂, 我请没有发过言的, 你来试一试。

生:李白乘舟将要离开了, 忽然听到岸上有歌声, 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 不过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冯超。

师:冯超同学解释准确率90%, 老师不讲, 能够理解90% 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好, 如果你能把嘴巴张大一点, 声音响亮一点, 自信一点, 就更棒了!我们掌声给他好不好?相信冯超下面的发言会更精彩。请坐。

生: (齐) 好! (掌声响起)

师:谁再来解释一下《赠汪伦》?你来。

生:李白乘舟将要走, 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一阵阵歌声, 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 但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赵婷婷。

师:赵婷婷回答的非常好, 已经达到98%了。我们掌声送给她。

(掌声再次响起)

师:诗的基本意思懂了, 我觉得还没有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读这首诗你有问题吗?你们讨论讨论看有什么问题。

(生小组讨论)

师:交流一下, 能够发现问题的同学有双慧眼, 火眼金睛。 (指名问) 你发现什么问题?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 为什么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

师:是啊, 桃花潭的水深千尺, 为什么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呢?这是一个问题, 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指名问) 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既然李白舍不得离开汪伦, 他为什么要离开汪伦呢?

师:没有不散的宴席, 朋友之间总是要离别的。 (竖起大拇指) 好的, 能够发现问题比发现不了问题总是要好。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我的问题是汪伦把李白骗过去, 为什么他们还能成为好朋友?

师:好的。我来读诗, 你们能不能再发现一些问题?“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这时已经来到哪里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为什么在李白要走的时候汪伦才来送别呢?

师: (兴奋地) 听到没有?为什么要在李白离开汪伦的家, 来到桃花潭坐到船上, 要走的时候, 汪伦才来送呢?他为什么早不送, 迟不送, 偏偏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送客你会这样送吗?

生: (齐) 不会。

师:你肯定在家里就要这样送了, 是不是?你们这时候就做做汪伦, 猜想猜想, 展开你想象的翅膀, 有哪几种可能呢?为什么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几个人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 教师在其中一组学 生中小声 提出问题。)

师:好, 坐正。“天一学校”了不起, “天一”不是天下第一吗?我来看看“天一”的学生是不是天下第一。你说说看, 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 偏偏到这个时候才来送了呢?

生:因为这里有汪伦和李白的美好回忆。

师:什么回忆?为什么汪伦早不送、迟不送, 偏偏要等到李白坐到船上才来送呢?

生:可能因为他们在这里相遇。

师:可能是他们在桃花潭边相遇的, 汪伦是从桃花潭把李白接来的, 所以故意到桃花潭来送他。接的时候在桃花潭边接, 送的时候也在桃花潭边送, 让李白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你叫什么名字?

生:冯松。

师:这是冯家的观点, 了不起!在哪里接“我”也要在哪里送, 给李白留下难忘的印象。冯家的观点。

生:有可能是李白没有告诉汪伦, 而后来汪伦知道了就急匆匆地赶到桃花潭送他。

师:说明李白是不辞而别, 汪伦知道这个情况后匆忙来送。你叫什么名字?

生:徐畅。

师:徐畅, 这是徐家的观点。不同的, 我就喜欢听到不同, 看你们的小脑袋瓜聪明不聪明。你说。

生:我的观点是:我们一般送亲朋好友是在家里送, 而汪伦故意不在家里送, 特别安排走的时候送, 这样给李白留下非常深的印象, 让他记住汪伦这个朋友。

师: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殷涛杰。

师:殷涛杰, 殷家的观点是什么观点?你们听听看, 故意不在家送, 让李白到桃花潭, 突然赶来还要踏歌相送, 给李白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 给李白一个惊喜。

师:殷涛杰, 真是大脑发达, 这个想象超出一般。你 (指另一生) 说说看。

生:可能是因为李白喜欢喝酒, 而汪伦又是酿酒的, 他在家里特地为李白酿了酒, 李白快要走了, 他才酿好, 急急忙忙给李白送了过去。

师:专门为李白特制太白酒, 酒还没有酿好, 李白突然有事要走, 急急忙忙赶去相送。你姓什么?

生:张。

师:张, 这是张家的观点, 又是一种奇特的观点。你说。

生:我认为是他们一起到酒店去, 然后汪伦准备了一桌宴席给他送行, 然后李白走的时候, 就在那个里面给他送行了。

师:已经在酒店送过行了?

生:对, 然后就在那边击拍唱歌。

师:已经在酒店送过行了, 送过行之后, 他觉得就这样把李白送走还不够。“我”是写一封信把人家骗来的, 现在人家要走了, “我”就这样送别不行, 再次赶到桃花潭边踏歌相送。一送李白上路, 二送李白上船。你叫什么名字?

生:莜玲莹。

师:莜玲莹, 给莜玲莹掌声 (掌声响起) 。莜家人就是聪明。还有不同的观点吗?不得了, 真是天下第一, 来, 这个天下第一的人再说一个。

生: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李白的名气很大, 所以汪伦想组织一个大活动来送别李白。

师:你的想象当中, 不是汪伦一个人踏歌相送的, 他是把整个村子的人都组织来踏歌相送。那个场面是了不得, 李白坐在船上, 本来都要走了, 突然听到一阵阵歌声传来, 李白坐在船上还坐得住吗?

生: (齐) 坐不住。

师:李白就要站起来, 跳上岸去, 握住汪伦的手说:“汪兄啊, 你真是对我太好啦!你这样的情意我怎么表达呢?我一介书生, 没有什么可以送给你, 拿笔来。”于是, 李白挥毫写下了《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汪兄啊, 就把这个送给你吧。”汪伦收起了李白送给他的诗, 把它当作传家之宝, 一代一代传下来。这首诗就是面对此情此景李白即兴挥毫写下的, 我们一起来吟诵一下好不好?

(生有感情地朗诵)

师:是啊, 桃花潭的水纵然有千尺深, 也深不过汪伦对“我”的感情啊。在家送一下感情就深了吗?送过了再送, 不是一个人送, 把一个村的人都组织起来送, 抬着美酒, 踏歌相送, 这才能感动李白。起立, 一起摇头晃脑地吟诵一下。

(全体起立, 配上音乐, 全体动情地吟诵。)

师:我只看到一个摇头晃脑的晃起来了, 你们拘谨了一点, 还可以放开一点吗?看我这里, 能不能背下来。不看屏幕上的, 看着我这儿, 你们可以动起来, 要做动作的可以做动作。 (生在教师的提示下有感情地背诵)

师:请坐, 这首诗是写谁送谁呀?

生: (大声答) 汪伦送李白。

师:汪伦用什么形式来送李白的?

生: (齐声答) 踏歌相送。

师:汪伦是以踏歌相送的形式。 (板书:以歌相送) 这是汪伦以歌, 踏歌的方式来送李白的。古代诗人送别的方式有很多种, 除了用歌声来送别, 还有什么送别的方式呢?我们来看看李白他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其他朋友的? (屏幕出现《黄鹤楼 送孟浩然 之广陵》)

二、学习第二首, 体会“以目相送”

师: (深情地朗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配上音乐 , 生齐声朗读。)

师:你们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吗?

生: (齐) 诗人。

师: (竖起大拇指) 也是唐朝的诗人, 比李白大11岁。当时的名气比李白还要大, 但是和李白的感情非常好, 这首诗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谁?

生: (齐) 孟浩然。

师:“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什么意思?解释一下, 你来。

生: (一女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断断续续回答) 老朋友向西辞别黄鹤楼, 在春天的时候要去扬州。

师:在什么时候?在烟花三月, 在繁花似锦的时候。在这么好的季节孟浩然要乘船到扬州去。请坐。“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是什么意思?

生:朋友的小舟离我越来越远, “我”只看见长江那滔滔的江水向天边流去。

师:孤零零的一只帆船越驶越远, 最后它的影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流向天边, 它流去的仅仅是水吗?还流去了什么?带去了我对孟浩然的思念, 带去了朋友的友情。这种思念啊, 就像滚滚的长江水一样永不停息。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诗人孟浩然离去, 看了多长时间?你说说看。

生:看到天色已暗了下来。

师:你说天色暗了, 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这一句。

师: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要根据诗来想象, 不能离开诗。你说。

生:我根据“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句话知道了, 李白是直到帆船没有了影子之后才离开的。

师:孟浩然离开黄鹤楼, 走啊, 走啊, 等那个影子都看不到了, 猜猜看, 李白在那里站了多长时间?一分钟, 两分钟, 十分钟。你说大概用了多长时间?

生:可能接近半个钟头。

师:半个钟头, 有不同的看法吗?你说。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

师:看了半天, 你认为呢?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多。

师:那个船消失之后, 李白是不是掉过头就走了呢?

生: (齐) 不是。

师:他还在那里看, 他看到什么———“唯 见长江天 际流”, 他还在那里看那长江水滚滚流向天边。一个小时, 两个小时, (指名) 你这样送过客人吗?实话实说。

生:我没有。

师:你这样送过客人吗?

生:没有。

师:你这样送过客人吗?

生:没有。

师:我也没有。看看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深到什么程度了?读! (生齐声朗读)

师:非常整齐, 非常响亮, 但是不像李白的情感。谁来像李白那样吟诵一下?莜同学, 刚才发言最漂亮的莜同学。

(莜同学高声地朗读)

师:掌声给莜同学 (掌声响起) 。你的嗓音非常好听, 读得也非常响亮, 如果你能读得适当再含蓄一点 (教师示范前两句) , 我相信你能读得更好。我们把掌声给她。

(莜同学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示意减慢语速。)

师:进步了, 掌声给她。

师: (范读最后两句) 是不是更有味道一点?你们来有味道地读一下?坐在位子上吟诵一下。 (生纷纷坐在座位上摇头晃脑地吟诵)

师: (指名) 你的头摇得最好, 我们送掌声给他。 (掌声响起) 但是幅度不能太大, 一大话筒就跟不上了。 (全体学生笑起来)

生: (摇头晃脑地) 有感情地朗读。

师:掌声给他 (掌声响起) 。前面你们一个都没有晃起来, 现在你这样晃起来, 孙老师真高兴。“孤帆远影碧空尽”越去越远, “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李白是以歌声来送别孟浩然的吗?

生: (齐) 不是。

师:他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你说。

生:是目送。

三、学习第三首, 理解“以话相送”

师:是用眼神、眼光、目光相送的。 (板书:目) 就在那里看啊, 看啊, 这场面是多么的感人啊。古人就是不唱歌就这么看着也能把感情表达出来。我们再看看古代诗人还有什么样的送别方式?第三首——— (屏幕出现《别董大》)

师:想不想读?

生: (齐) 想。

师:大声读, 齐读。 (配上音乐, 生齐声朗读。)

师:高适是唐朝著名的什么诗人?知道吗?边塞诗人。他的一个好朋友是著名的琴师, 叫董大, 千里迢迢去看望高适。朋友聚会终有一别。那一天, 董大要离开高适了, 是什么样的天气呢?“千里黄云白日曛”, 乌云滚滚, 遮天蔽日, 大雪纷飞。“北风吹雁雪纷纷”, 大雪纷纷地下着, 这样的天气, 人心里好过吗? (指名答) 你说这样的天气人心里感到怎么样?

生:心里感到沉闷。

生:悲哀。

生:心里感到十分难过。

生:伤心。

师:伤心、压抑。天气是这样的天气, 而且“我”的朋友就要离开“我”了。本来朋友的离别就非常的伤感, 加上这样的天气, 伤感中加上伤感, 沉重中加上了沉重。作为一代大诗人的高适, 能让他的朋友带着伤感、带着沉重、带着这样郁闷的感情踏上漫漫行程吗?

生: (齐) 不会。

师:作为好朋友能这样让他走吗?

生: (齐) 不能。

师:于是好朋友说了句什么话?读。

(生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什么意思?

生:不要担心路上没有知音, 因为天下很多人都认识你。

师: (指名问) 你说说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不要担心前面的路程里, 没有一个知己, 天下人都认识你。

师:不要担心漫漫的长途中没有你的知心朋友, 天底下谁不知道你董大的名字呢?琴弹得那么好, 你是大名鼎鼎的琴师, 音乐家。听到这样的话, 你说董大的心情怎么样?

生:他的心情从黑暗一下子转到喜悦。

生:他的心情可能有点放松。

师:放松, 你说。

生:他的心情可能变得开朗起来了。

师:变得开朗起来了。对呀, 这样的千里黄云, 这样的白雪皑皑, 对于董大来说都变成美好的景色。于是他欢快地、喜悦地、开朗地踏上他的漫漫旅程。高适是用什么来送别他的朋友的?是目送吗?是歌送吗?是用什么来送他的?你说。

生:语言。

师:是用暖人的话语来送别朋友的 (板书:话) 。鼓舞人心的、暖人的话语, 人听了之后就像一阵热浪涌上心头。读《别董大》。 (生齐读)

四、学习第四首, 感悟“以酒相送”

师:好!拿起第四首诗, 发给你们的讲义《渭城曲》, 自己把这首诗读一读, 放开声读。

(生自由地读)

师:谁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来。

(生大声地朗读)

师:你把这首诗的解释再读一读。

(生看着讲义, 大声地朗读解释。)

师:请坐, 我们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生齐读)

师:这首诗中王维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朋友的?

生: (低声) 酒。

师:大声说。

生: (大声) 酒。

师: (板书:酒) 朋友啊, 再干了这杯酒吧, 向西走出阳关之后, 你再也见不到你的朋友了。“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多么感人的话。同学们, 古代诗人送别他们亲朋好友的时候, 可以以歌相送, 可以以目相送, 可以以话相送, 也可以以酒相送。不管是以歌送, 以目送, 以话送, 以酒送, 最根本的还是要以什么相送?

生:真情。

师:以真情相送, 以真心相送 (板书:情、心) 。只有这样以真情相送, 以真心相送, 才能写出这样千古流传的诗句。这四首诗你们喜欢吗?

生: (齐声大声说) 喜欢。

师:请选择一首读给我听, 或者背给我听, 自己选一首。

(生自由地朗诵、背诵。)

师:谁来? (面带微笑说) 谁没有发过言, 把手举高一点, 把手摇一摇。 (指名说) 你没有发过言, 你来背一首。

(生有感情地背诵《赠汪伦》)

师:好, 谁还要来吟诵一首?你来吟诵一下。

(生有感情地背诵《渭城曲》)

师:好。我们这样来连诵一下, 把书放下, 我诵上句, 你们诵下句, 好不好?

生: (齐大声地说) 好!

(师生互动, 吟诵了《渭城曲》和《赠汪伦》这两首诗。)

师:大家诵得很好。我们今天学了一组古代诗人送别的诗。我们看古代诗人是多重情意啊!马上就要下课了, 下课后孙老师就要和同学们告别了, 回南京去了, 你怎么送别孙老师呢?

(生窃窃私语)

师:谁来送送我?你用什么方式来送我? (向一位男同学走去) (举起大拇指, 笑着说) 重情意, 够朋友。你来。

生:孙老师,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你走了, 我们会想念你, 相信有一天我们还是会再见面的。

师:相信我们一定会再见面的。握个手 (师生握手) , 请坐。

师: (指名问) 你怎么送别我?又遇到一位朋友、知己。

生:孙老师, 你不仅是我们的老师, 还是我们的知己, 我们会永远记着你。

师:谢谢!谢谢!称我是他的知己,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请坐。朋友, 握个手。 (师生握手)

师: (指名问) 你准备怎样送别孙老师?

生:孙老师, 紧紧地握一下手。 (师生握手)

师:用握手的方式来送别。握了又握, 握了又握, 久久不肯散去。

(全体学生大笑)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专家评课

爱是第一智慧

于永正

孙双金老师是一个思想者。他的思维常常很独特, 或者说他有独特的思维触角。他的教学思想以及对教材的处理方法往往很独到, 很新颖。印象特别深的是他执教的这组送别诗。他把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 然之广陵》《赠 汪伦》,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高适的《别董大》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同样是送别友人, 同样是抒发依依惜别之情, 但表达的方式不一样。有的是以“目”相送———“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有的是以“歌”相送———“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有的是以“酒”相送———“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有的则是以“话”相送———“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种组合的本身不就是一种创造吗?没有独特的思维触角, 怎么会有这种独特的发现呢?

语文本身是有情的。一篇篇课文都 是作者感 情的产物———“情动”而“辞发”嘛! 语文老师也是有情的, 否则怎能“披文入情”!一个语文老师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

更可贵的是孙双金老师在引领学生“入情”的过程中, 认真去感受语言和文章的表达形式。在他的语文课上, 不但给学生留下了形象, 留下了情感, 留下了灵性和悟性, 而且留下了语言。这是理想的语文教学。因为语言文字本身也是一种智慧。谁拥有了语言, 谁就拥有了智慧。

于是我又悟到了另一种智慧———爱。爱是第一智慧啊!

听课赏析

(顾丽芳江苏常熟市实验小学)

古诗教学最容易出现的课堂现象就是师生缠绵于字里行间的“意思”, 往往为了一个词语, 一句话的“解释”, 欲说还休, 欲罢不能, 最后导致支离破碎。

孙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淡化诗文的“解释”, 从诗境入手, 整体感悟, 然后找到一个能够叩启学生情感之门的“入口”。时而真情呼唤, 时而激情点燃, 时而欲擒故纵……让学生的情感之水汩汩流出, 或涓涓细流, 淙淙而行;或风急浪高, 澎湃汹涌;或俏皮不羁, 欢快蹦跃……

《赠汪伦》初读感知诗意以后, 孙老师忽然话锋一转:“老师有问题, 为什么汪伦早不送迟不送, 偏偏要在李白坐上船‘将欲行’的时候来送呢?”孩子们三三两两地热烈讨论起来。这样切入, 在汪伦送行的时间上构建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冲突, 可谓另辟蹊径。

《黄鹤楼送孟浩 然之广陵》中, 孙老师则以“李白送了汪伦多少时间?”来叩启学生情感的闸门, 可谓切入有新意。

《别董大》则设立悬念, “是什么话让处于抑郁悲伤之中的董大精神抖擞地踏上别途?什么话竟然能具有如此的力量?”让学生“群情愤悱”, 带着急切的阅读期待步入老师引领的情感之旅。

篇4:学佛不求佛

曾经,佛是释迦摩尼的化身,之后,佛不再是惟一,而是每一个你我他,所谓世界有多少万物,就有多少佛性,而至于你能否成佛,那就要看你的悟性了。

近年来,台湾有民调显示,证严法师位居“台湾最受信任的人物榜”榜首。受信于人,有什么比这项荣誉更高的呢?证严法师家境富足,24岁剃度出家,1966年成立“慈济功德会”,四处游说募集善款,终于在20年后的1986年建造成了一所设施齐备、不收取任何保证金的花莲慈济医院,解贫民百姓医患之大急。证严曾经所发的宏愿并未因医院的建成而停歇脚步,如今在其精神感召下,慈济的千万志工遍布全球。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价值观极为混沌的环境中,信仰的缺失让一切变得无规无距,道德底线四处分崩离析,怪事、绝事、不耻之事层出不穷。人若无信仰,及丧失了敬畏之心,无敬畏自然天地不怕,从而做人之底线即刻全无,人定胜天的诳语横扫一切,丛林法则再次主宰了文明进程。意识形态的日渐败落,导致人们心无定所,从而精神腐朽得不堪一击,再想建造一方精神家园,着实非几代人可以重建得起来。

篇5:关于求佛的现代散文

就在这时,好友打来电话问我;“姐,出去玩不?

“去哪?”

“香山”

“不去不去,等娃考试成绩呢,最近要揭晓”

“等娃成绩?”友加重了语气,“那你还不赶紧跟着我一起去香山烧香拜佛,求佛保佑咱家孩子考上啊!”

“佛要平时就敬,这会有事再求佛恐怕是对佛的不虔诚和不恭敬吧!”我在话筒这边说道。

“看来你是不去香山喽?”“不去!我现在处于焦灼不安的状态,还是留在家中陪孩子静待消息为好。”

我是个无信仰者。我不信神,也不信佛。从小,我那善良慈悲的母亲就教导我们兄妹三人:为人处世,一定要心胸豁达,得饶人处且饶人,与人为善。母亲现年已古稀,我长这么大,从未听说过她老人家与村中邻居或其他人发生过什么不快,甚或吵架。

但母亲吃的苦受的累我知道并不比别人少,甚至要多得多!记得刚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时,我们兄妹三人年龄尚小,爸又常年在外工作,根本顾不上家中的事。母亲不仅要拉扯我们兄妹几个长大,管我们的吃喝拉撒,还要忙地里的农活,肩上的担子可不轻啊!而村中工作组的相关人员在给每家每户按人口划分土地时,难免就存有私心与偏心,他们把那些好的便于灌溉和管理的土地分给自己或他们的自家人,而像那些地理位置不好的或贫瘠一些的土地就随随便便划分给家里劳力少或在外工作的职工家属,我家自然难以幸免。我现在仍记得分给我们家的每一片土地几乎都要临路,谁都知道,最边边的土地,庄稼长得再好,都会遭到最大程度得壤踏。等我长大一些了,也懂一点事的时候,有一次,我不解地问母亲,为什么不能像别人家一样要求队上也分给我们家中间的好浇又好管理一些的土地呢,母亲淡淡地说:“娃呀,分都已经分啦,这没啥!咱吃点亏就吃点亏,亏者是福,你爸吃着国家的粮,比咱村上那些一年四季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苦农人挣钱好歹容易的多,就原谅那些分土地的人的不公正吧!”

母亲不信佛,更不信神。村中一位老太太信基督教。她跑到母亲家,几次三番,三番几次地动员母亲和她一起信仰基督,但都被母亲婉言谢绝了,甚至当那老太太因为遭到母亲拒绝而用难听的话语诅咒母亲时,母亲也是一副大度豁然的样子,母亲笑着对那老太太说:“老嫂子,一个人她只要心存善念、爱人、常存感恩之心,不做坏亏心事不就是信佛吗?佛在心中!”

难道不是吗?我们每一个人,只要心存善念,感恩天地万物——佛,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慈爱的父母、长辈他们就是我们要孝顺、要尊敬的佛;我们的兄弟姐妹是我们在这个人世间和我们骨肉相连血脉相通至亲至爱的佛;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和我们的生活或生命必有某种牵挂与缘分的友善友爱之佛。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佛,每个人其实每天都带着自己的佛穿行在天地、在人间做着自己漫长而短暂的修行,何必带着很强的功利心在有了烦心事之后才去求佛呢?

篇6:组诗

半庐居士逍遥子, 一介愚夫自在身。

开卷笔耕清逸事, 吟诗馈友风雅人。

志存高远文成食, 意究幽微鸟作宾。

空谷碧溪笑花雨, 闲云野鹤邀月神。

大千世界无边际, 小可情怀有动因。

终日勤劳犹快慰, 且将暮色视为晨。

致远

半文斋主燕京客, 一乐顽童独洁翁。

撷趣搜奇功利外, 抒情遣兴诗酒中。

探幽揽胜游沧海, 踏岭登云问太空。

汲取乾坤浩然气, 传承今古至人风。

钟情冬令连天雪, 在意春时接地虹。

不悔平生终日乐, 精神抖擞志无穷。

望远

河畔冬青掩曲径, 蜡梅修竹伴松枝。

迎春遇雨萌金蕾, 杨柳随风展玉姿。

空谷凝听鸟鸣处, 崇峰静赏云起时。

生机勃发神州秀, 气息清心韵士怡。

豪放不羁游八极, 欢愉无比赋千诗。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求佛组诗】相关文章:

苦夏组诗04-08

组诗:早春04-09

青丝组诗04-23

随笔组诗04-24

恍然组诗04-27

行者组诗05-02

果实组诗范文05-16

回家组诗范文05-16

迷恋的组诗04-13

老支书组诗04-14

上一篇:正余弦定理习题课下一篇:谈强国强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