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第六册教案

2024-04-23

国学第六册教案(通用6篇)

篇1:国学第六册教案

爱祖国 第六册第六课

(2008-06-19 14:42:59)转载 标签: 教育 分类:常规教案

第1课时

课题:

6、爱祖国 教学目标:

1、聆听《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爱国主义题材音乐作品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

2、学唱《一个***女儿》。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和演唱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

教学难点:通过聆听和演唱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教学方法:听唱、表演、活动尝试

教师活动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欣赏歌曲

(1)设问:为什么人们把十月称为金秋?(2)欣赏《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

导:歌曲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主题思想?演唱的形式?(3)出示歌片,再次欣赏:边看谱边欣赏。 导:歌曲由几部分组成?为什么?

仔细听

(4)分段深入欣赏:

A、边看教材的图形谱[1],边听第一部分音乐,谈谈你对这部分音乐的感受。

指名说

指名说 仔细听 指名说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

学生活动

课型: 综合

B、边看教材的图形谱[2],边听第二部分,谈谈与第一部分的对比。“风”、“雨”的含义?

仔细听 C、听第三部分并按曲调由自己画图形谱。谈谈这一部分的形象并与第一、二部分指名说 比较。

(5)细致地聆听全歌曲。 A、歌曲给你什么感受与启示?

仔细听

B、对“我们走进明天的洪流”这句词你怎样理解?

(6)各人根据三段音乐,设计三种动作,边聆听音乐边表演,以表示对歌曲的理解。

2、歌曲教学

(1)谈话导入:每个人都有一个妈妈,你的妈妈叫什么?

(2)太阳和月亮也有个妈妈,他们的妈妈叫什么?——光明。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

(3)聆听歌曲范唱。

讨论歌曲的内容及其表达的情感。(4)学唱歌曲:

指名说

指名说 仔细听 指名说 指名说 自由完成 仔细听 指名说

A、由于此歌音域较广“--6”,节奏较复杂,所以对三年级学生有一定难度,宜用

听唱法,反复多听几次模仿学唱。

B、为了降低难度,可分为两部分学唱,先唱第1~12小节曲调,唱会巩固后再唱后面部分。

仔细听

(5)唱熟练、流畅后,可以边跳边唱。

集体交流

三、组织下课

第2课时

课题:

6、爱祖国 教学目标:

1、聆听《红旗颂》,感受相同的曲调由于不同的表现而产生不同的情绪。教学重点:通过聆听歌曲,学会分析曲调情绪。

教学难点:通过聆听歌曲,学会分析曲调情绪。教学方法:听唱、表演、活动尝试

教师活动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欣赏歌曲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

学生活动

课型: 综合

(1)谈话:200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晚会。晚会的题标就是总书记亲笔题写的“红旗颂”。红旗象征着革命,是我们的信仰。它火红炽烈,燃烧着无数先烈血染的风采。红旗是团结的象征、力

量的象征、胜利的象征。

(2)熟悉、哼唱“红旗”主题。

A、听赏第一部分“红旗”主题旋律的片段。

B、出示主题曲调的歌谱,教师在钢琴上弹奏,并要求学生看着谱跟唱曲调。

(3)欣赏第一部分。 设问:

A、乐曲一开始的音调你熟悉吗?是取材于哪一首歌曲的音调?(国歌) B、“红旗”主题给你什么感受?从红旗标题出发,你想到什么?

听后讨论以上两个问题,如有必要还可以听一次。

仔细听

(4)欣赏第二部分。 设问:

仔细听 齐唱 这部分主题音调是什么曲调?与第一部分的主题音调相比较,相同与不同之处在哪指名说 里?(5)重点讨论相同曲调表现出的不同情绪。

A、要求发表意见的学生不仅是讲,还要唱。唱出两个相同曲调的不同表现(第一部分抒情歌唱性,第二部分进行曲风格,速度也加快了)。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启

发。

仔细听

B、分析两部分不同的情绪表现、发挥学生的想像进行形象比较。

C、有必要的适度播放第一、第二部分的“红旗”主题进行对比,加深学生的感受。

(6)完整地聆听全曲。

指名说

指名说

通过以上两部分的分析、对比,要激发学生听全曲的欲望,并提出聆听的要求:

A、要保持安静地聆听音乐的环境。

B、对乐曲的演绎理解,可以各人用自己最容易表达的方式进行,善于画画的,可

以边听边用简笔画来表现乐曲的意境;善于用动作表演的,可以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各段音乐的发展。当然还可以创造更好的方式来表现。

(7)小结:人们赞红旗,颂红旗,用最美的旋律表达对红旗的颂扬。显示出我们

自由完成

民族的伟大,民族的骄傲。

三、组织下课

仔细听

第3课时

课题:

6、爱祖国 教学目标:

1、学习演唱《只怕不抵抗》,进一步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

2、聆听《救国军歌》中,感受队列行进的音乐特征并进行表演。介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教学重点: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教学难点: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教学方法:听唱、表演、活动尝试

教师活动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歌曲教学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

学生活动

课型: 综合

(1)在抗日救亡歌曲中,冼星海还专为孩子们写了这类歌曲,《只怕不抵抗》就是

流传最广泛的一首,作于1937年。2.聆听范唱。设问:谁能把歌词内容记住?听后,说说歌词与歌曲的情绪。(2)板书歌词、再听一遍歌曲范唱。(3)学唱歌曲:

A、板书1—10小节歌谱,教师范唱曲与歌各一次。

指名说 仔细听

B、学生自学,学会后相互唱给旁座的同学听,并相互纠正。

C、教师范唱11—17小节三遍,并提问:

齐唱

谁的记忆力最好,能准确地唱出?

同桌学习

D、用以上方法再学唱第二乐段10小节。

E、把第一、二乐段连起来完整的唱,并在歌谱需要唱的强的部位涂上实心黑圆点。

F、教师示范歌曲最后一句[5小节方法同(3)]。

仔细听 指名唱

G、学生自学全歌。要求:先学会唱的同学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帮助他人的过程也集体学习是巩固自己学习成果的过程,最终达到能背唱。(5)表演歌曲:

A、认真地聆听范唱、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绪。

仔细听

B、有感情歌唱《只怕不抵抗》(背唱)。

C、分组讨论设计歌表演,(包括动作、伴奏等),教师巡视指导。 D、分组展示成果,评选二组歌表演A组与B组。

自学

齐唱

(6)综合表演:顺序可以由学生自编,但要包括本单元学过的内容,以突出单元

主题--爱祖国。如:顺序一:《只怕不抵抗》A组-《救国军歌》队列表演-《只

怕不抵抗》B组

顺序二:《只怕不抵抗》-《红旗颂》表演-《一个***女儿》。顺序三……顺序四……顺序五……

分组完成

(7)单元小结:爱祖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以表达我们中华儿女对我们伟大祖国

最真挚的感情,最崇高的祝福。

2、欣赏歌曲

(1)初听《救国军歌》

集体表演

仔细听 齐唱 设问:为什么提出“枪口对外”?

师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从而进一步理解歌词“枪口对外”的含

义。

(2)再听歌曲《救国军歌》。

设问:这首歌在音乐上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在音调、节奏上、风格上……去讨论。(3)教师归纳学生的讨论,音调高昂激越,节奏铿锵有力,风格是进行曲队列歌曲。

(4)在歌曲《救国军歌》音乐声中,做队列方整队伍行进步伐操练,在歌词第二

段时,可变化队列方向或变化队列。教师要指导学生,步伐要体现音乐的特征——

威武、雄壮,展示抗日队伍勇敢前进的形象。(5)教师介绍这首歌是冼星海从法国

归国后于1936年开始创作的救亡歌曲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三、组织下课

仔细听 指名说

仔细听 指名说

篇2:国学第六册教案

第六册《小露珠》教案 作者:未知名发表时间:2004-5-10阅读次数:2716

一、引发话题

1、小朋友,你们见过小露珠吗?仔细地观察过吗?那咱们就走进大自然,细细地瞧瞧小露珠,一会老师要请小朋友来说说你的感受,第六册《小露珠》教案。(课件:小露珠图片)想说点什么吗?

2、导入课题:这么美、这么可爱的小露珠,想不想去大自然中找找它?那就让我们走进夜幕,去寻找小露珠的踪迹吧!

二、新授

(一)第一自然段

1、(课件演示:小露珠的形成过程)打开书,再去读读课文第一小节,结合刚才的动画,仔细品味,怎样来读好这一段?(从朗读中感悟到小露珠由小变大的艰难小露珠的可爱)

(二)创设情境,运用实践

1、小露珠是那样可爱,小动物们都喜欢它(板书:小动物喜欢)请你自己读读课文,相象一下,假如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动物,会怎么向小露珠问好?请同桌挑选最喜欢的一段,反复读读,相互指导,争取读好它。

2、老师把小动物的经历拍成了动画片,可是来不及配上声音,有哪位小朋友愿意当配音演员的?(鼓励其余同学:别泄气,评论家才是最了不起的角色,谁想当?我们都来当评论家,仔细看,仔细听,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评论,看谁能戴上评论家的桂冠。)

3、全体参与评一评,指导读好“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三个词组,体会赞美之情。

4、创设对话情境:现在每个同学都是一种小动物,老师是小露珠,你们见了我,会怎么向我问早?(走入学生中间,主动向“小露珠”问好,启发“小动物”“小露珠”主动问早)

5、小结:小动物们主动向小露珠问早,它们都喜欢小露珠,板书:因为它:(请生上黑板板书)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过渡:闪亮、透明、圆润的小露珠小动物们喜欢,花草树木也喜欢,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随着音乐自由、轻声地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细细体会一下,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第六册《小露珠》教案》

2、交流。

3、指导朗读:小露珠的到来给花草树木带来了这么大变化,在露珠的滋润下,都是那么有活力,有生机,同学们看:多媒体:花草树木)这么美丽,这么富有生机的景象你能读出来吗?试着读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的形式)师简评。

4、创设写话情境:(1)假如你是画面中的鲜花、嫩草,或者文中的向日葵、喇叭花,你能来赞美一下此时此刻自己的美丽姿态吗?(2)现在老师就是画面中的一棵小草,先听老师赞美一下自己好吗?我是一棵小草,我的身上沾满了一颗颗圆润的小露珠,太阳出来了,小露珠反射着霞光,就像一颗颗闪闪的小星星。它们让我更加美丽,更有生机了。(课件演示)(3)这是老师对自己姿态的赞美,你们准备怎样来赞美自己呢?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写一段话。(4)交流、评价。老师觉得他说得美极了。你最欣赏他说的哪句话?(比喻)

5、就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花草树木在小露珠的滋润下都是那样的生机勃勃,就让我们试着将这段背一背,把这美景牢牢地记在脑海中吧。

6、小结:小露珠的到来使花草树木变得如此的美丽,你认为小露珠仅仅是美在外表吗?还美在哪儿?

(四)学习第七自然段。

1、(多媒体)天渐渐亮了,小露珠在太阳公公的照射下,慢慢地蒸发变小了,它的身子越来越轻,渐渐地变成了水蒸气,它就要走了,就要向大家告别了。引读(多媒体):向日葵向它她点头,白杨树——向她招手,你听——喇叭花动情地吹奏着乐曲,大家多么想把小露珠留住呀!此时此刻,你不想对小露珠说些什么吗?

2、那,让我们一起来挽留小露珠,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3、学到这儿,你们也一定喜欢上了小露珠了吧?那我们一起来赞美一下小露珠好吗?(你可以把课前从课外资料中搜集到的一些赞美小露珠的句子大声地、有感情地读一读,也可以把搜集到的句子和书上的句子串联起来,用自己的话来赞美小露珠。)---------------------------

4、自由准备后交流。

三、总结听着同学们的赞美,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赞美一下小露珠。(概括板书):小露珠,小动物喜欢你,植物喜欢你,因为你不仅有闪亮、透明、圆润的美丽外表,(板书:外表美),你更有一棵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板书:心灵美)愿我们的生活多一些象小露珠这样美好的事物,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篇3:国学第六册教案

《飞机遇险的时候》《千里跃进大别山》“积累·运用七”

【教学目标】

这节课学习两篇课文、“积累·运用七”中的一首古诗和一篇略读文章。要求能理解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当堂积累一些句子和段落, 感悟写作方法;加强小组合作, 促使学困生跟上学习步伐。

【教学过程】

一、学文

1.学习《飞机遇险的时候》, 先“开火车”朗读课文。思考:飞机遇到了什么危险?在飞机遇险的紧急关头, 周恩来同志是怎么做的?

(生回答, 师指导朗读。)

2.学习《千里跃进大别山》, 快速默读。思考: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历时20多天, 但课文重点写了什么时间?哪句话在课文中多次出现?

(板书:狭路相逢勇者胜)

再读课文, 思考:“狭路”在课文中具体指什么情况?战士们是怎样勇敢作战的?战斗的结果怎样?

(生回答, 师指导朗读。)

3.学习“积累·运用七”中的古诗。

“开火车”读。回答:王维干了一件什么事?送别元二时的环境如何?他跟元二说了什么话?

读短文, 思考:李四光为什么能成为地质学家?

二、积累

1.透过云层, 可以看到积雪的山峰____, 好像____的大海。

2.飞机像__________, 沉甸甸地往下__________, 还失去了__________。机翼__________过一座座山峰, 眼看就要__________着山尖了。

3.周恩来同志__________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小扬眉背上, 还__________地鼓励她。

4.飞机__________升高了, 继续__________地向前飞行。“咱们脱险啦!”机舱里一片__________。

5.周恩来同志__________站起来, 从__________的机舱一头, 几步__________小女孩面前。

6.情况确实很严重, 大家__________地望着刘邓两位首长。

7.主力部队从打开的通路上冲了上去, 大军像__________, 向西南方向__________。

8.他叮嘱旅长说:“要记住, 现在是‘__________’, 要勇, 要猛!”

9.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像__________。

10.春天的郊外美极了, 柳条儿在__________中__________, 麦苗在__________下__________, 小鸟在__________。还有那满山坡的鲜花, 像给山冈__________。

篇4:第六册基础巩固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眩晕 舷梯 炫耀武力 改弦更张

B.羡慕 募捐 幕天席地 蓦然回首

C.剽悍 漂泊 虚无缥缈 飘忽不定

D.舟楫 逻辑 开门揖盗 缉拿归案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成分迭加 宏伟 祈雨 天网恢恢

B.老态龙钟 奥密 踌躇 覆水难收

C.疏而不漏 雕饰 琢磨 惨淡经营

D.恪守不渝 恸哭 砥砺 骄枉过正

3.下列各句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微风的吹拂下,烛光在一瞬间行将熄灭之时,忽而亮了一下,可能这就是回光返照吧?

B.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你问我答,彼起此伏,配合默契,使得课堂沸沸扬扬。

C.在冰心的《寄小读者·通讯十八》中,有一句话写得十分有意思:船儿只管乘风破浪一直的走,走向那素不相识的他乡。

D.开始两天硬闯经常被拦回,后来终于总结出一套“闯关”秘籍,算是摸着门、上了道,并且屡试不爽。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讨论文化问题,可以列举文化的各个部门:科学、文学、艺术、政治、宗教、伦理……请注意,数学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B.倾毕生之力用理性的思维去解开那伟大而永恒的谜——宇宙和人类的真面目是什么?——是人类文化发展到高度的标志。

C.这两种不同的能量状态分别被称为“有效的”或“自由的”能量,和“无效的”能量或“封闭的”能量。

D.杜甫的诗《秋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就是以丛菊和孤舟这两个景物寄托他的思乡之情。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5-7题。

为什么中国不具备发生海啸条件

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地震海啸?长期担任国际地震预测和灾害委员会主席的中科院院士陈顒说,地震海啸是指沿海地区或海底发生强烈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导致的巨大灾难性波浪。并不是所有的海底地震都能引发地震海啸,它的产生一般受三个条件控制:一是海水深度,即在1000至2000米,深水区比浅水区易于产生海啸;二是海底发生大地震,震级在7.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40公里以内,可形成灾难性海啸。三是有利地形,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一般地说,垂直差异运动、相对错运速度和面积越大,海啸级就越大。

中国会发生海啸吗?因为中国渤海和东海的海深仅有40米到数百米,不具备发生海啸的条件。只有南海水深超过1000米,再具备7级以上大地震和有利地形的区域才有可能发生海啸。但南海至今未发生过8级地震。此次印度洋海啸传到中国南海一带,浪高仅为8厘米,没有形成灾害,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此次地震产生的海啸“隐蔽”得非常巧妙,尽管它能以每小时数百公里的速度在海平面上前进,但它的实际高度不过几厘米左右,行驶在上面的船只根本感觉不到。因此,要从根本上防范,首先应向公众普及地震海啸知识,建立防范救护预案等措施。目前,人类无法预测地震。我国有数千个地震监测点,若发生地震,国内5分钟、全球10分钟即可获得信息。虽然海啸波速每小时可达1000公里,比大型喷气式客机的航速还快,但只要有防范救护预案,在获得地震信息后,就可迅速采取相应措施,将损失减到最小。发生海啸后,最简单的防范措施就是远离海岸,人往高处走,船往海中行。

(摘自《科技日报》2005年1月 有删节)

5.下列对发生“地震海啸”条件的述说不正确一项是()

A.海水深度在1000-2000米的深水区比浅水区容易发生。

B.海底地震震级在7.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40公里以内,可形成灾难性海啸。

C.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引起海啸。

D.海底地形垂直差异运动、相对错运速度和面积越大,海啸级就越大。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中国渤海和东海的海水深度只有40米到数百米,不具备发生灾难性海啸的条件。

B.中国南海海水深度超过1000米,至今没有发生8级地震,也不具备发生海啸的条件。

C.地震海啸发生时都非常“隐蔽”,因此,地震海啸无法预测。

D.地震海啸发生时,人们应该向高处走,船只应该向海里行驶。

7.根据文中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海啸波速可达1000公里,比大型喷气式客机的航速还快,人类是无法避免海啸的。

B.这次印度洋海啸传到中国南海时浪高只有8厘米,没有形成灾害,我国不必担心地震海啸的发生。

C.目前,人类无法预测地震海啸,只能在接到地震信息时,采取预防措施。

D.我国有数千个地震监测站,若发生地震,国内很快就能获得信息,因此,我国能够预防地震海啸。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8-10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母曾呕吐,疑为中毒,因跪而尝之。伯父魏岐州刺史瑒,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

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至于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饮,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闻而自责曰:“何乃为人所疏,顿至于此!”家富于财,躬身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收埋骸骨,所见无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 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节选自《隋书·李士谦传》)

8.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子多阴德。阴德:阴间的德行,即缺德

B.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 辟:征召

C.赵郡农民德之。德:名词活用为动词,感激

D.士谦罄竭家资。罄:尽,全部

9.全都表现文段中所说李士谦“阴德”内容的一项是()

①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 ②家富于财,躬身节俭,每以振施为务 ③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 ④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 ⑤收埋骸骨,所见无遗 ⑥母曾呕吐,疑为中毒,因跪而尝之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②③⑥

10.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士谦对待母亲非常有孝心,他的伯父李瑒称赞他是李家的颜回。

B.母亲去世以后,李士谦就不轻易喝酒了,除非亲朋好友到他家做客,他才陪着客人只喝一点点酒。

C.李士谦平时极为乐善好施,一次就无偿送给乡亲们粟数千石。

D.李士谦为乡亲们做好事,不为留名,甚至连他的子女都不知道。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伯父魏岐州刺史瑒,深所嗟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词的上阕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

(2)本词以什么为线索?作者在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李白《蜀道难》)

(2)去时里正与裹头,__________。__________,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

(3)_________,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

五、(22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17题

小巷深处

林莉

我是从村那头的坡顶上捡来的。据说,当时的我只是被一条破蓝布袄草草包裹着,有很多人围在那个坡顶上,却好像没有谁打算把我抱回去。有好心人跑到巷口对瞎眼的英姨说:“天赐给你的呢,总比不知冷热的竹棍强。”又有人附和:“收下吧,老来也有依靠。”于是,英姨麻利地收了生意,颇有节奏地用竹棍扣击着青石板铺成的路面来到我身边,随即央求热心人把幼小的我放进了她瘦弱却温暖的怀里。

第二天,整个巷里的人都看到她拆掉自己住了十几年的小木棚,搬进了小巷最深处,门口有两个青溜溜石凳的小房子。为此,她从一双破棉鞋里拿出了她所有的积蓄:150元。

于是,我成了巷口卖冰棍的瞎眼姨娘的女儿。

自我有记忆开始,家的概念就是一张厚重的、结满油腻的木桌,一碗拌着焦黄猪油渣的酱油饭,一杯用折价过期的奶粉冲调成的牛奶和一只好大好大的冰棒箱,让很多人费解的是,在这个四壁空空的家里,我居然也能顺顺利利地长大,顺顺利利地代替了母亲常年的那根光润的竹棍。小巷里人们就不曾再听见那日日重复的青石板上有节奏的扣击声。人们常年见到的就是我——一个好丑的小女孩,每天搀着一个盲眼娘从小巷深处缓缓行至巷口。

巷口摆着的小摊就是维持我们这个微寒家庭的唯一希望。夏天,母亲总会如一尊凝固的雕像般执著地守候在几个大大的冰棒箱旁,毒辣的阳光把母亲原已黝黑的皮肤晒得通红,日复一日竟成古铜似的颜色;因盲眼而被忽略了的手,总是留着黑而尖的指甲;身上的衣服早已辨认不出色彩和式样来。但令人不解的是她的生意总比别人好。有时一天下来,竟有十多元收入,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很让人满意的数目。

我曾问她做生意的秘诀,她总微笑着说:“坐在太阳最毒的地方守着卖,是绝对不会错的。”那时,我才知道,这比别人多赚的每一分钱后凝集着母亲加倍的血汗啊!

到了冬天——冰棒无处可卖的季节,母亲就操起针线缝制出二十多条棉被,租给赶集的或帮工的乡民。由于她的辛勤劳作及苦心经营,我们这个家居然也过得像模像样——饭桌上经常能点缀荤菜,我衣服上的补丁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少以至没有。有很多次,看着母亲太劳累,我极想帮帮她,可她总是生气地说:“你怎么这么没出息,要知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好生读你的书去,妈妈是什么样?你是什么样子?也能做这种事儿。”所以,在这个家里,虽然苦点,我却被调养得像千金小姐——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只知读一些母亲也不甚懂的书。

而母亲却是极以我为骄傲的。上小学二年级那会儿,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大概我写得还比较通顺,而且某些不会写的生字我用拼音的缘故,反正老师把我大加表扬了一番,说了一些诸如“小小年纪,大有作为”之类的话。回去,我便把作文给看不见的母亲看,还得意地向她转述一番老师的话,母亲竟高兴得落了泪,她一直就把那篇作文珍藏着。逢人便拿出来给人看。说:“我家莉儿了不得,老师说她有出息,从小就聪明,长大了怕是要出国留洋呢!”甚至卖冰棒时,我都成了她的广告宣传:“吃我的冰棒吧,吃了便煞是聪明,跟我家阿莉一样。”说得多了,弄得那段时间我很是难堪,从此,即使得了表扬,也不敢说了。

开始的时候,我很满足于自己那油黑潮湿的板壁、熏黑的碳炉、烂糊糊的菜饭构成的生活,我总是极自豪地倚在极为疼爱我的母亲身边,总是极自由地吃那令小朋友眼馋的永远吃不完的冰棒……小巷深处,经常有我们一老一少蹒跚着的身影,还有人说:“一直听不到您竹棍点地的声音,倒还怪想的。”母亲这时便会骄傲起来,扬起头,握紧我的手,而我也真的以为自己是一个大功臣。

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感觉到了自己的不同,同学异样的目光,老师分外的关切。无不时刻提醒着我——“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我”拥有的是一个与众不同,格外贫寒的家。

我开始变得沉默,我开始回避一切同学,甚至我开始厌恶我的家。我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也不再从母亲卖冰棒的那条路经过。那段时间,除了几顿饭外,我几乎整天地泡在教室里,只是为了能在那个卑微的家里少呆几分钟。在这期间,别人向她问起我,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她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除了我谁都可能看出她眼中深深的落寞。

时间飞逝,终于,在中考过后的一个月,我接到了县城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而最让我高兴的是我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摆脱自己家庭的阴影,住进那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的县城一中。

临行前,当我穿上母亲用本已微薄的生活费购置来的连衣裙,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女风采的“我”时,我终于下了决心,转向母亲,吞吞吐吐却又异常清晰地说:“妈……您……以后,别……如果没急事的话……不用去找我……”“为什么?”母亲眼光更是黯淡了,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候已从角落拿出来并已磨得锃亮的竹棍,扣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

“您……”我上前扶住她,可她轻轻推开我:“我去帮你弄点好吃的,食堂太寡油。”我清晰地听到她的声音有些哽咽,但我却什么都没有说。

高中新鲜的住读生活很快让我忘掉了过去的自己,忘掉了烈日、冰棒、瞎眼母亲带来的烦忧与卑微,也忘掉了临行前的那一点点不安。谁都不知道我是谁,谁都以为我也同他们一样拥有一个幸福而宽裕的家。

漫长一段时间,母亲果然守诺,除了每月由一位已住进城里却经常回乡的老婆婆帮我捎来家里的土产品、营养品及生活费外,坐落在小巷深处的那个家似乎与我完全隔绝了。我似乎真的开始淡忘了——那剥落了油漆的大门,那斑斑驳驳的锈锁,那圆润光洁的石凳,甚至包括那黄昏后,母亲倚在门旁殷殷的召唤声。这样的日子平和而又迅速地溜过去,一直到我临近毕业的那个学期。

那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星期,当老婆婆将一包鸡蛋和50元钱塞给我时,我床对面的一位室友发话了:“莉,你妈对你多好,毕业聚会把她也请来,你的优秀成绩定会让她感到光彩!”

“哦!……这?”我迟疑了,“我妈太忙了,她……抽不出空,你瞧,连带东西都一直请别人帮忙,哪有时间呢?”那一刻,我惊异自己说的假话如同真话一样。

送老婆婆出门时,我衷心地对她说:“谢谢您这3 年来为我操心,让您受累了。”

“你……”她看来有些激动,停了一会儿,又说,“你考得真的很好?”我点了点头。

“造孽哟!……”她竟长叹一口气,“你……你妈怎么那么死心眼!”

“怎么回事?”我突然有点紧张。

她不再说话,拉起我的手直冲出校门,然后拐到一个偏僻的巷子里。

老远,我便看见了,看见了她——我的母亲。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微微拂动在苍老的脸颊。

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如枯竹枝般的手,还有那根光滑锃亮的竹棍。

“莉呀,你有出息啦,可不能没良心啊,这3年我哪这么有空个把月回一次乡,都是你妈央人把她送上汽车,下车后又摸到我住的地方,把东西交给我再带给你,然后又孤零零摸上汽车……”

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条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棍,竹棍后蹒跚着,长长的,长长的一个人影。

“妈妈!”我奔过去,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

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其实还记得,还记得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青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那条深深的小巷。

(摘自2005年5月《读者俱乐部》)

14.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母亲早已察觉“我”的感情变化?为什么采用间接描写方法?(6分)

答:

15.“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6分)

答:

16.文章对小巷和竹棍的描写,起什么作用? (4分)

答:

17.写出刻画母亲外貌、神情的句子,体味其中的思想感情。(6分)

答:

六、(15分)

18.下面是一位名人的话,他打比方教导一位颇有成就的年轻人,让他打好基础,尽快出成果,请你把该名人的话补充完整。(4分)

装在口袋里的杏核,永远只是一只杏核,只有_______,才能_________。

19.在下面一段话中找出四处语句及标点使用上的毛病,将原句序号及修改意见(或方案)写在横线上。(6分)

①五四青年节那天,我校举办了一次主题为“青春颂”的大型演讲会。 ②各班都选派代表参加, ③校长也荣幸地参加了这个大会。 ④会上,校长精彩的即兴演说,博得了一片哗然。 ⑤接着同学们踊跃登台演讲,气氛十分热烈。⑥会后同学们都感到十分兴奋,但更多的是责任重大。

答:

20.下面是关于海洋生物的介绍,请用简明的文字概述海蛇尾的特点、功能。(不超过35个字)

一只海星模样的动物挥舞着五条长长的手臂游过来,它看上去没有头也没有眼睛,但是事实上每条手臂都遍布着“眼睛”,全身就是一只巨大的复眼。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说,他们在研究这种被称为海蛇尾的动物时,偶然发现它身体表面由碳酸钙构成的骨板是由许多极为细小的凸透镜构成的,海蛇尾没有脑子,但是有神经系统。微小透镜可以把光聚焦到神经束上,产生视觉信号。这样,遍布全身的微小透镜就组成了一个可以看到四面八方的复眼,与昆虫的复眼相似,它在躲避天敌时非常有用。

答:

七、(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从前,有只海鸟落到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隆重地迎接它,在太庙里设宴招待它,奏《九韶》乐曲给它听,摆上牛、羊、猪等丰盛食品给它吃。海鸟头晕目眩,十分忧伤,不敢吃一块肉,不敢饮一杯酒,三天就死了。

这是《庄子》里的一则寓言。是说鲁侯只根据自己的爱好养鸟,而不根据鸟的爱好来喂食,结果事与愿违,把鸟养死了。这种情况我们今天仍到处可见。那么,我们办事,是只凭自己的主观爱好,还是要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呢?请以“主观爱好与客观规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C都读piāo;A“眩”“炫”都读xuàn,“弦”“舷”都读xián;B“蓦”读mò,其它都读mù; D“揖”读yī,其它都读jí)

2.C (A“迭”应为“叠”;B“密”应为“秘”;D“骄”应为“矫”)

3.C (C素不相识:向来不认识;A回光返照:比喻人死前精神突然兴奋,也比喻事物灭亡前夕的表面兴旺。用在这里写烛光的忽明忽暗不恰当;B沸沸扬扬:形容人声喧闹,与语境默契有序不符;D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与语境不符)

4.D (下引号外的逗号改为句号,内移至引号里面)

5.C (仅是可能性)

6.D (A不具备发生海啸的条件,而不是“灾难性”海啸;B已经具备条件, 但是还没有发生过;C说法过于绝对)

7.C (A得到地震信息后可以预防;B“不必担心”说法不当;D我国无法预测地震海啸,只是能预测地震)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幼年丧父,因为事奉母亲孝顺而出名。有一次母亲呕吐,他怀疑是食物中毒,所以跪在地下尝呕吐物。伯父李瑒任魏朝岐州刺史,深为赞赏李士谦的行为,每每称赞说:“这孩子是我家的颜回啊!”十二岁时,魏朝广平王赞提拔他任开府参军事,后来为母亲守灵,瘦得皮包骨头。

自认为幼年丧父,不曾喝酒吃肉,嘴里也不说有关杀生的话。至于亲戚朋友来聚会,总是安排美酒佳肴,自己则面对着它们正襟危坐,一整天也不疲倦。李氏宗族官高人多,每到春秋二季祭祀的时候,一定设宴聚会,极尽欢乐,没有不醉酒喧哗的。曾经在士谦的住处集会,丰盛的食物摆在面前,然而他却先安排上小米,对跟在后面的人说:“孔子称这种小米是五谷之长,荀卿也说吃东西应先吃谷物,这是古人所遵从的,那里可以违背呢?”说得在坐的老少都很肃然,再也不敢放纵懒惰,退下来后都认为:“看见了君子以后,才觉得我们这些人是没有德行的。”士谦听说后自己谴责自己说:“为什么被人疏远,真是笨到这个程度。” 士谦家里很有钱,但自己的生活却非常节俭,经常赈济、施舍别人,州里有死了人的,家里无法安葬的,士谦总是赶快奔赴那儿,按照丧事的需要供给财钱。……那以后又拿出小米数千石,借给乡里人,正好碰到年辰歉收,借债人没有办法偿还,都跑来道歉。士谦说:“那些是我家多余的谷物,本来就是想救济大家的,哪里是想得到利钱呢?”于是召来了全部的借债人,为他们摆酒设宴,面对他们烧掉借据,说:“债务不存在了,请你们不要老想着还债了。”于是士谦让他们都回去了。第二年庄稼大丰收,借债的人争着来还士谦的谷物,士谦拒绝收下,一家人的都没有收。有一年发生大饥荒,士谦拿出家里的全部财产,给他们熬粥喝,赖以保全性命存活下来的人数以万计。他收埋死者的尸体,凡是看到的,都给埋掉。到了春天,又拿出粮种,送给贫穷没有种子的人家。赵郡农民感激他的恩德,抚摸着自己子孙的头说:“这是李参军赐给我们的恩惠啊。”有人对士谦说:“你积了很多阴德。”士谦说:“所谓的阴德是什么呢?就像是耳鸣,只有自己听得见,别人没有知道的。现在我所做的,我和先生您全部都知道,哪里有什么阴德呢!”

8.A (阴德:美德)

9.B (②③④⑤都符合要求;①为严于律己,恪守教条;⑥为孝敬母亲)

10.A (B“除非亲朋好友到他家做客”才喝一点酒。其实这时他也不喝酒。C项“无偿送给”不对,他先是借给乡里人,正碰上年成不好,他才烧掉借据,不让乡里人还。D项“连他的子女都不知道”不合文意,文中无此意思)

11. ①伯父李瑒任魏朝岐州刺史,深为赞赏李士谦的行为②曾经在士谦的住处集会,丰盛的食物摆在面前,然而他却先安排上小米。

12.(1)写出了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的凄清的秋景。(2)以时间为线索,表达了词人羁旅孤栖的孤寂凄苦之情。

13.(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2)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3)千载琵琶作胡语。

14.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她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候已从角落拿出来并已磨得锃亮的竹棍。”间接描写表现了母亲对“我”观察细致,了解透彻,更有利于表现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15.满足——厌恶——淡忘——悔悟。 “我”的虚荣而无知母亲的爱。

16.小巷是母女俩家的所在,竹棍是母亲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二者都是寄托情感的形象。

17.“毒辣的阳光……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和式样来。”“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光滑锃亮的竹棍。”“在风中,她的脸……又仿佛在等候。”以上三处是对母亲外貌、神情刻画的句子,它表现了母亲为了养育“我”终年劳动、饱尝日晒的艰辛,写出“我”同家隔绝后,母亲既痛苦又坚强的心情与神态,同时,也抒发出了“我”被母爱打动,有深深的自责的思想感情。

18.只有植根于合适的土壤,才能长出大树,结出丰硕的果实。

19.①“五四”具有特殊含义,应加引号。③“荣幸地”应删掉。(“荣幸”是谦辞,不能说别人。)④“哗然”应改为“掌声”或“喝彩之声”等。(“哗然”是贬义词,是形容词,不能作宾语。)⑥“但”句改为:但更感到责任重大。

20.海蛇尾体表遍布细小的凸透镜,组成了一只巨大的复眼,利于躲避天敌。(这是一个说明性语段的压缩题,陈述对象是海蛇尾,其基本特征是该动物体表遍布细小的凸透镜,一个个细小的凸透镜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复眼,其作用是躲避天敌)

篇5:第六册《小露珠》教案-教学教案

1、小朋友,你们见过小露珠吗?仔细地观察过吗?那咱们就走进大自然,细细地瞧瞧小露珠,一会老师要请小朋友来说说你的感受。(课件:小露珠图片)想说点什么吗?

2、导入课题:这么美、这么可爱的小露珠,想不想去大自然中找找它?那就让我们走进夜幕,去寻找小露珠的踪迹吧!

二、新授

(一)第一自然段

1、(课件演示:小露珠的形成过程)打开书,再去读读课文第一小节,结合刚才的动画,仔细品味,怎样来读好这一段?

(从朗读中感悟到小露珠由小变大的艰难小露珠的可爱)

(二)创设情境,运用实践

1、小露珠是那样可爱,小动物们都喜欢它(板书:小动物喜欢)请你自己读读课文,相象一下,假如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动物,会怎么向小露珠问好?请同桌挑选最喜欢的一段,反复读读,相互指导,争取读好它。

2、老师把小动物的经历拍成了动画片,可是来不及配上声音,有哪位小朋友愿意当配音演员的?

(鼓励其余同学:别泄气,评论家才是最了不起的角色,谁想当?我们都来当评论家,仔细看,仔细听,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评论,看谁能戴上评论家的桂冠。)

3、全体参与评一评,指导读好“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三个词组,体会赞美之情。

4、创设对话情境:现在每个同学都是一种小动物,老师是小露珠,你们见了我,会怎么向我问早?(走入学生中间,主动向“小露珠”问好,启发“小动物”“小露珠”主动问早)

5、小结:小动物们主动向小露珠问早,它们都喜欢小露珠,板书:因为它:(请生上黑板板书)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过渡:闪亮、透明、圆润的小露珠小动物们喜欢,花草树木也喜欢,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随着音乐自由、轻声地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细细体会一下。

2、交流。

3、指导朗读:小露珠的到来给花草树木带来了这么大变化,在露珠的滋润下,都是那么有活力,有生机,同学们看:多媒体:花草树木)这么美丽,这么富有生机的景象你能读出来吗?试着读读。

(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的形式)师简评。

4、创设写话情境:

(1)假如你是画面中的鲜花、嫩草,或者文中的向日葵、喇叭花,你能来赞美一下此时此刻自己的美丽姿态吗?

(2)现在老师就是画面中的一棵小草,先听老师赞美一下自己好吗?

我是一棵小草,我的身上沾满了一颗颗圆润的小露珠,太阳出来了,小露珠反射着霞光,就像一颗颗闪闪的小星星。它们让我更加美丽,更有生机了。(课件演示)

(3)这是老师对自己姿态的赞美,你们准备怎样来赞美自己呢?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写一段话。

(4)交流、评价。老师觉得他说得美极了。你最欣赏他说的哪句话?(比喻)

5、就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花草树木在小露珠的滋润下都是那样的生机勃勃,就让我们试着将这段背一背,把这美景牢牢地记在脑海中吧。

6、小结:小露珠的到来使花草树木变得如此的美丽,你认为小露珠仅仅是美在外表吗?还美在哪儿?

(四)学习第七自然段。

1、(多媒体)天渐渐亮了,小露珠在太阳公公的照射下,慢慢地蒸发变小了,它的身子越来越轻,渐渐地变成了水蒸气,它就要走了,就要向大家告别了。引读(多媒体):向日葵向它她点头,白杨树——向她招手,你听——喇叭花动情地吹奏着乐曲,大家多么想把小露珠留住呀!此时此刻,你不想对小露珠说些什么吗?

2、那,让我们一起来挽留小露珠,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3、学到这儿,你们也一定喜欢上了小露珠了吧?那我们一起来赞美一下小露珠好吗?(你可以把课前从课外资料中搜集到的一些赞美小露珠的句子大声地、有感情地读一读,也可以把搜集到的句子和书上的句子串联起来,用自己的话来赞美小露珠。)

4、自由准备后交流。

三、总结

听着同学们的赞美,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赞美一下小露珠。(概括板书): 小露珠,小动物

喜欢你,植物喜欢你,因为你不仅有闪亮、透明、圆润的美丽外表,(板书:外表美),你更有一棵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板书:心灵美)

愿我们的生活多一些象小露珠这样美好的事物,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四、学完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感受要告诉朋友,告诉亲人,告诉。好,那老师向大家提个建议:你可以通过你喜欢的方式,例如:(朗读、背诵、写感想、绘画、唱歌、舞蹈等)来表达自己的理解、感悟。

板书设计:

小动物闪亮

喜欢小露珠透明外表美 圆润

篇6:第六册美术 风教案

《风》

镇江市南门小学

曹洁

一、教学目标

(I)认知目标:感受风的奇妙,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不同的风带给人的不同感受。

(2)操作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创意和绘画,表现风吹来时的情景和感受。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更好地感受大自然及生活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自己对风的观察、体验与感受表达于画面中。

三、教学难点:体验风来时的教学组织及时间的调控。作画时大胆、自由,作品生动、富有创造力。

四、课前准备:

教师:用于示范的绘画材料。有关风的知识的文字资料。学生:各种绘画材料(油画棒、水彩笔、水彩、水粉颜料,记号笔等)。

五、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

师出示一个风车,谁能让它转起来?

它为什么会转动?

你们知道风是怎么形成的呢?

揭示风形成的原理:空气的流动。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同学习表现《风》

2、新授

(1)、观察、体验

风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却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的身边。

出示课件,连续播放。

你从哪里发现了风?风儿吹过时周围的人和事都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学生说一说:风把什么吹得怎样了? 由于风力的不同,事物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看课件,总结风的分类:微风、大风、暴风、龙卷风。

你在什么时候遇到过什么样的风呢?学生还可以表演一下。

绘画大师也是因为有了像你们一样对风的感受才绘画了举世名作。

欣赏大师的作品和学生作品,再次感受绘画的表现形式。

(2)、表现方法

如何把生活中的情景在画面里进行表现呢?

老师也想来试试呢?

教师示范,先构图、涂色块、线条表现细节。

在画面中我们可以增加想象中的风的线条,渲染画面的效果。

总结绘画表现的方法:

先构思构图,做大块面的色块表现,再线条细节的表现,调整画面。注意色彩的深浅变化。

找一找画面里的错误:

欣赏学生的作品,有一位小朋友画了一张画,你能感觉到

她所表现的风吗?为什么,你觉得可以怎样修改? 教师可以再出示几幅作品,让学生进行修改。

总结:需要根据风中事物的变化进行画面表现,注意风向等细节的表现。

3、学生创作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4、总结评价,留下拓展的内容

上一篇:青丝组诗下一篇:往返跑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