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怨组诗

2024-04-25

秋怨组诗(精选11篇)

篇1:秋怨组诗

(一)

秋叶多么幸福

飘落河面独自漫步,

不在乎沉浮荣辱,

不担心危机迫降;

它朴素的褐色外衣

是萧瑟的秋风为它披上;

它像太阳一样

单个或成群地闪耀,

单纯地履行着法令。

(二)

听起来就像公路在奔跑,

而后又静静止步。

河水穿着她淡蓝的纱裙,

正在凸现更优美的曲线。

(三)

像忧伤一样难以察觉

夏天已经走远,

太难察觉,最后,

显得不像是背叛。

一种哀婉蒸馏出来,

是落叶的回归绝唱吗?

端坐于静夜弦窗前,

和着秋风沙沙,

是芦苇的`摇曳低语吗?

消磨了隔绝的下午。

赘满了苍白的秋怨。

怨,只是一个记忆,

风淡云轻。

篇2:秋怨组诗

秋怨

作者:罗邺朝代:唐体裁:七绝 梦断南窗啼晓乌,新霜昨夜下庭梧。

篇3:“送别组诗”教学

一、《赠汪伦》 【唐】李白

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三、《别董大》 【唐】高适

四、《渭城曲》【唐】王维

(说明:因为这几首诗大家都比较熟悉, 为了节省版面, 我们不再一一罗列出来。)

选文缘由

首先是课程意识。当下有一部分语文教师把语文等同于教科书, 缺少课程意识。民国时期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自己选编教材, 自己教学, 他们有强烈的课程意识。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师要向他们学习。

其次是文化意识。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古往今来, 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 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 或用以抒发友情, 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另外, 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 充满希望和梦想, 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 通讯极不发达, 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 人们往往设酒饯别, 折柳相送, 有时还要吟诗话别, 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到了现代, 随着科技的发展, 交通越来越发达, 通讯越来越便捷, 再也没有了古人那离情别绪, 仿佛达到了“天涯若比邻”的境界。现代化是一柄双刃剑, 它既给我们带来了便捷, 但也让我们丢失了对朋友和亲人悠长的思念情怀。在当代怎么培养小学生丰富的情怀, 培养孩子们对父母、对亲友的美好情感, 成了当下重要的研究话题。科技越来越发达, 人的情感却越来越淡薄。这是现代社会值得警惕的问题。我选择一组送别的诗, 就是想借此学习古人朋友间深沉真挚的情感, 以此陶冶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再次是选文意识。古诗中送别诗多如牛毛, 作为教师应有一双慧眼, 善于优中选精。我选择这四首诗是有考虑的。《赠汪伦》这首诗抒发的是伟大诗人与普通农民之间纯洁而真挚的情怀。李白作为唐代最伟大的诗人, 他的诗名天下远扬, 连皇上都召他进宫写诗。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和农民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他们之间产生了怎样的友谊呢?李白是怎么珍惜两人之间特殊的友情的呢?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可以在孩子心中播下人人平等的种子。

《送孟浩然之广陵》写的是两位大诗人之间的友谊。孟浩然长李白11岁, 是李白心中的偶像。李白曾经写诗赞美孟浩然, 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那他是怎么送别孟浩然的呢?他送别的行为又表达了怎样动人的情怀呢?我相信这首诗是能打动孩子们的心灵的。

《别董大》是边塞诗人高适的一首名诗。作为边塞诗人他豪放旷达, 即使在阴云密布、大雪纷飞的恶劣天气中, 为了劝慰自己的朋友, 让自己的朋友带着愉快的心情上路, 吟出了“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千古名言, 让董大带着一份温暖、一份友情踏上了漫漫征途。

《渭城曲》这首诗写的是王维送好友元二去安西, 安西在古代是非常偏远而荒凉的地方。自己的好朋友要到那样的荒蛮之地, 作为主人的王维怎样劝慰自己的朋友呢?于是, 吟出了千古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所有的惜别、劝慰、挽留都在这一杯酒当中。

备课构想

同样的四首送别诗该怎么教学呢?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课”似看山不喜平。四首诗的教学应该各具特点, 避免雷同呆板, 缺乏变化。

第一首《赠汪伦》怎么教学呢?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故事创设情境。通过讲述汪伦写信骗李白到桃花庄的传说故事, 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在这样的情感铺垫中, 聚焦一个问题:汪伦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 偏偏等到李白坐上小船将要走的时候才赶来相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设身处地想象汪伦和李白当时的内心活动, 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故事教学法和想象教学法是这首诗教学的重要方法。在学生想象入情入境的基础上揭示诗人“以歌送别”的独特送别方式。

第二首《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 淡化对诗句意思的理解, 强化对“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情感体会。教师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李白站在黄鹤楼前送别好友孟浩然, 送了多长时间呢?请大家展开想象, 根据诗句想象送别的时间。”正因为这个问题设计的巧妙, 问到了诗歌的关节点, 问到了学生的心坎上, 因此课堂上出现了学生争先恐后发表观点的热烈场面, 品味出诗人“以目相送”的浓浓情意。

第三首《别董大》教学就快速处理, 在熟读这首诗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快速地体会出“以话送别”的独特送别方式。

第四首《渭城曲》在教学时采用了有详有略的教学方法。详讲的是安西之地荒凉, 人烟稀少, 让学生体会此时元二的心情;详讲的是王维用什么方式送别元二。在学生体会出这首诗“以酒送别”的独特方式后, 其他一概省去。

因为这四首都是千古传唱的名诗, 关于古诗教学我还有个主张:反复吟咏, 情感熏陶。在吟诵中体会情感, 在吟诵中学习语言, 在吟诵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以在这堂课的教学当中, 我配上了经典的古乐, 再加以教师入情入境的示范吟诵, 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在吟诵涵泳当中受到美的熏陶。

为了增加教学情趣, 为了学以致用, 我在教学结束时还安排了师生相送的环节。实践证明, 这个环节深受孩子们的喜欢。教学在兴趣盎然中戛然而止, 余味无穷。

课例呈现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送别组诗”课堂实录

一、学习第一首, 品味“以歌相送”

师:我们来看看古代诗人, 在送别朋友的时候 (板书:送别) , 他们是怎么表达情感的。 (补充板书:送别组诗) 今天这堂课呢, 孙老师要带大家学习一组诗, 所以我们就把它称为———

师生: (齐) 送别组诗。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先学第一首 (屏幕出现《赠汪伦》并配乐) , 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生: (有感情地朗读) 李白乘舟将欲行……

师:读得很好, 这首诗是谁写的?

生: (齐) 李白。

师:李白写给谁的?

生: (齐) 汪伦。

师:谁知道汪伦是什么人?你说。

生:汪伦是个乡下人, 他也非常喜欢读诗, 可是他自己不会写。

师:基本讲对。汪伦是安徽泾县人, 他是个酿酒师, 非常喜欢诗歌, 也非常仰慕诗人, 尤其是当时唐朝鼎鼎大名的诗人, 谁?

生: (齐) 李白。

师:李白诗写得好, 好到什么程度呢?被皇帝传到宫里面去写诗给皇帝看, 用现在的话说, 李白是当时最大最大的“大腕”了。汪伦非常仰慕李白, 他怎么见到李白呢? (指着一位举手的男同学) 你知道, 你说。

生:他写了一封信给李白, 上面写着他那边有十里桃花, 还有万家酒店, 李白很喜欢喝酒, 所以就来了。

师:李白喜欢游玩大好河山, 喜欢饮酒, 李白斗酒诗百篇是不是?一个十里桃花, 一个万家酒店, 正中李白下怀, 于是李白就来到桃花庄上。到那里一看, 只有桃花潭一圈桃花, 只有一个姓万的人家开了一家酒店, 但是李白有没有怪汪伦呢?

生: (齐) 没有。

师:他就欣然住在汪伦家里, 和汪伦饮酒谈诗, 成了非常好的知己朋友。这首诗就是李白离开汪伦的时候, 写给汪伦的。再把它吟诵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这首诗比较好理解, 诗的意思你们会解释吗?

生: (齐) 会。

师:谁来说说看?这首诗比较好懂, 我请没有发过言的, 你来试一试。

生:李白乘舟将要离开了, 忽然听到岸上有歌声, 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 不过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冯超。

师:冯超同学解释准确率90%, 老师不讲, 能够理解90% 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好, 如果你能把嘴巴张大一点, 声音响亮一点, 自信一点, 就更棒了!我们掌声给他好不好?相信冯超下面的发言会更精彩。请坐。

生: (齐) 好! (掌声响起)

师:谁再来解释一下《赠汪伦》?你来。

生:李白乘舟将要走, 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一阵阵歌声, 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 但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赵婷婷。

师:赵婷婷回答的非常好, 已经达到98%了。我们掌声送给她。

(掌声再次响起)

师:诗的基本意思懂了, 我觉得还没有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读这首诗你有问题吗?你们讨论讨论看有什么问题。

(生小组讨论)

师:交流一下, 能够发现问题的同学有双慧眼, 火眼金睛。 (指名问) 你发现什么问题?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 为什么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

师:是啊, 桃花潭的水深千尺, 为什么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呢?这是一个问题, 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指名问) 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既然李白舍不得离开汪伦, 他为什么要离开汪伦呢?

师:没有不散的宴席, 朋友之间总是要离别的。 (竖起大拇指) 好的, 能够发现问题比发现不了问题总是要好。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我的问题是汪伦把李白骗过去, 为什么他们还能成为好朋友?

师:好的。我来读诗, 你们能不能再发现一些问题?“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这时已经来到哪里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为什么在李白要走的时候汪伦才来送别呢?

师: (兴奋地) 听到没有?为什么要在李白离开汪伦的家, 来到桃花潭坐到船上, 要走的时候, 汪伦才来送呢?他为什么早不送, 迟不送, 偏偏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送客你会这样送吗?

生: (齐) 不会。

师:你肯定在家里就要这样送了, 是不是?你们这时候就做做汪伦, 猜想猜想, 展开你想象的翅膀, 有哪几种可能呢?为什么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几个人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 教师在其中一组学 生中小声 提出问题。)

师:好, 坐正。“天一学校”了不起, “天一”不是天下第一吗?我来看看“天一”的学生是不是天下第一。你说说看, 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 偏偏到这个时候才来送了呢?

生:因为这里有汪伦和李白的美好回忆。

师:什么回忆?为什么汪伦早不送、迟不送, 偏偏要等到李白坐到船上才来送呢?

生:可能因为他们在这里相遇。

师:可能是他们在桃花潭边相遇的, 汪伦是从桃花潭把李白接来的, 所以故意到桃花潭来送他。接的时候在桃花潭边接, 送的时候也在桃花潭边送, 让李白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你叫什么名字?

生:冯松。

师:这是冯家的观点, 了不起!在哪里接“我”也要在哪里送, 给李白留下难忘的印象。冯家的观点。

生:有可能是李白没有告诉汪伦, 而后来汪伦知道了就急匆匆地赶到桃花潭送他。

师:说明李白是不辞而别, 汪伦知道这个情况后匆忙来送。你叫什么名字?

生:徐畅。

师:徐畅, 这是徐家的观点。不同的, 我就喜欢听到不同, 看你们的小脑袋瓜聪明不聪明。你说。

生:我的观点是:我们一般送亲朋好友是在家里送, 而汪伦故意不在家里送, 特别安排走的时候送, 这样给李白留下非常深的印象, 让他记住汪伦这个朋友。

师: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殷涛杰。

师:殷涛杰, 殷家的观点是什么观点?你们听听看, 故意不在家送, 让李白到桃花潭, 突然赶来还要踏歌相送, 给李白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 给李白一个惊喜。

师:殷涛杰, 真是大脑发达, 这个想象超出一般。你 (指另一生) 说说看。

生:可能是因为李白喜欢喝酒, 而汪伦又是酿酒的, 他在家里特地为李白酿了酒, 李白快要走了, 他才酿好, 急急忙忙给李白送了过去。

师:专门为李白特制太白酒, 酒还没有酿好, 李白突然有事要走, 急急忙忙赶去相送。你姓什么?

生:张。

师:张, 这是张家的观点, 又是一种奇特的观点。你说。

生:我认为是他们一起到酒店去, 然后汪伦准备了一桌宴席给他送行, 然后李白走的时候, 就在那个里面给他送行了。

师:已经在酒店送过行了?

生:对, 然后就在那边击拍唱歌。

师:已经在酒店送过行了, 送过行之后, 他觉得就这样把李白送走还不够。“我”是写一封信把人家骗来的, 现在人家要走了, “我”就这样送别不行, 再次赶到桃花潭边踏歌相送。一送李白上路, 二送李白上船。你叫什么名字?

生:莜玲莹。

师:莜玲莹, 给莜玲莹掌声 (掌声响起) 。莜家人就是聪明。还有不同的观点吗?不得了, 真是天下第一, 来, 这个天下第一的人再说一个。

生: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李白的名气很大, 所以汪伦想组织一个大活动来送别李白。

师:你的想象当中, 不是汪伦一个人踏歌相送的, 他是把整个村子的人都组织来踏歌相送。那个场面是了不得, 李白坐在船上, 本来都要走了, 突然听到一阵阵歌声传来, 李白坐在船上还坐得住吗?

生: (齐) 坐不住。

师:李白就要站起来, 跳上岸去, 握住汪伦的手说:“汪兄啊, 你真是对我太好啦!你这样的情意我怎么表达呢?我一介书生, 没有什么可以送给你, 拿笔来。”于是, 李白挥毫写下了《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汪兄啊, 就把这个送给你吧。”汪伦收起了李白送给他的诗, 把它当作传家之宝, 一代一代传下来。这首诗就是面对此情此景李白即兴挥毫写下的, 我们一起来吟诵一下好不好?

(生有感情地朗诵)

师:是啊, 桃花潭的水纵然有千尺深, 也深不过汪伦对“我”的感情啊。在家送一下感情就深了吗?送过了再送, 不是一个人送, 把一个村的人都组织起来送, 抬着美酒, 踏歌相送, 这才能感动李白。起立, 一起摇头晃脑地吟诵一下。

(全体起立, 配上音乐, 全体动情地吟诵。)

师:我只看到一个摇头晃脑的晃起来了, 你们拘谨了一点, 还可以放开一点吗?看我这里, 能不能背下来。不看屏幕上的, 看着我这儿, 你们可以动起来, 要做动作的可以做动作。 (生在教师的提示下有感情地背诵)

师:请坐, 这首诗是写谁送谁呀?

生: (大声答) 汪伦送李白。

师:汪伦用什么形式来送李白的?

生: (齐声答) 踏歌相送。

师:汪伦是以踏歌相送的形式。 (板书:以歌相送) 这是汪伦以歌, 踏歌的方式来送李白的。古代诗人送别的方式有很多种, 除了用歌声来送别, 还有什么送别的方式呢?我们来看看李白他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其他朋友的? (屏幕出现《黄鹤楼 送孟浩然 之广陵》)

二、学习第二首, 体会“以目相送”

师: (深情地朗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配上音乐 , 生齐声朗读。)

师:你们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吗?

生: (齐) 诗人。

师: (竖起大拇指) 也是唐朝的诗人, 比李白大11岁。当时的名气比李白还要大, 但是和李白的感情非常好, 这首诗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谁?

生: (齐) 孟浩然。

师:“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什么意思?解释一下, 你来。

生: (一女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断断续续回答) 老朋友向西辞别黄鹤楼, 在春天的时候要去扬州。

师:在什么时候?在烟花三月, 在繁花似锦的时候。在这么好的季节孟浩然要乘船到扬州去。请坐。“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是什么意思?

生:朋友的小舟离我越来越远, “我”只看见长江那滔滔的江水向天边流去。

师:孤零零的一只帆船越驶越远, 最后它的影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流向天边, 它流去的仅仅是水吗?还流去了什么?带去了我对孟浩然的思念, 带去了朋友的友情。这种思念啊, 就像滚滚的长江水一样永不停息。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诗人孟浩然离去, 看了多长时间?你说说看。

生:看到天色已暗了下来。

师:你说天色暗了, 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这一句。

师: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要根据诗来想象, 不能离开诗。你说。

生:我根据“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句话知道了, 李白是直到帆船没有了影子之后才离开的。

师:孟浩然离开黄鹤楼, 走啊, 走啊, 等那个影子都看不到了, 猜猜看, 李白在那里站了多长时间?一分钟, 两分钟, 十分钟。你说大概用了多长时间?

生:可能接近半个钟头。

师:半个钟头, 有不同的看法吗?你说。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

师:看了半天, 你认为呢?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多。

师:那个船消失之后, 李白是不是掉过头就走了呢?

生: (齐) 不是。

师:他还在那里看, 他看到什么———“唯 见长江天 际流”, 他还在那里看那长江水滚滚流向天边。一个小时, 两个小时, (指名) 你这样送过客人吗?实话实说。

生:我没有。

师:你这样送过客人吗?

生:没有。

师:你这样送过客人吗?

生:没有。

师:我也没有。看看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深到什么程度了?读! (生齐声朗读)

师:非常整齐, 非常响亮, 但是不像李白的情感。谁来像李白那样吟诵一下?莜同学, 刚才发言最漂亮的莜同学。

(莜同学高声地朗读)

师:掌声给莜同学 (掌声响起) 。你的嗓音非常好听, 读得也非常响亮, 如果你能读得适当再含蓄一点 (教师示范前两句) , 我相信你能读得更好。我们把掌声给她。

(莜同学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示意减慢语速。)

师:进步了, 掌声给她。

师: (范读最后两句) 是不是更有味道一点?你们来有味道地读一下?坐在位子上吟诵一下。 (生纷纷坐在座位上摇头晃脑地吟诵)

师: (指名) 你的头摇得最好, 我们送掌声给他。 (掌声响起) 但是幅度不能太大, 一大话筒就跟不上了。 (全体学生笑起来)

生: (摇头晃脑地) 有感情地朗读。

师:掌声给他 (掌声响起) 。前面你们一个都没有晃起来, 现在你这样晃起来, 孙老师真高兴。“孤帆远影碧空尽”越去越远, “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李白是以歌声来送别孟浩然的吗?

生: (齐) 不是。

师:他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你说。

生:是目送。

三、学习第三首, 理解“以话相送”

师:是用眼神、眼光、目光相送的。 (板书:目) 就在那里看啊, 看啊, 这场面是多么的感人啊。古人就是不唱歌就这么看着也能把感情表达出来。我们再看看古代诗人还有什么样的送别方式?第三首——— (屏幕出现《别董大》)

师:想不想读?

生: (齐) 想。

师:大声读, 齐读。 (配上音乐, 生齐声朗读。)

师:高适是唐朝著名的什么诗人?知道吗?边塞诗人。他的一个好朋友是著名的琴师, 叫董大, 千里迢迢去看望高适。朋友聚会终有一别。那一天, 董大要离开高适了, 是什么样的天气呢?“千里黄云白日曛”, 乌云滚滚, 遮天蔽日, 大雪纷飞。“北风吹雁雪纷纷”, 大雪纷纷地下着, 这样的天气, 人心里好过吗? (指名答) 你说这样的天气人心里感到怎么样?

生:心里感到沉闷。

生:悲哀。

生:心里感到十分难过。

生:伤心。

师:伤心、压抑。天气是这样的天气, 而且“我”的朋友就要离开“我”了。本来朋友的离别就非常的伤感, 加上这样的天气, 伤感中加上伤感, 沉重中加上了沉重。作为一代大诗人的高适, 能让他的朋友带着伤感、带着沉重、带着这样郁闷的感情踏上漫漫行程吗?

生: (齐) 不会。

师:作为好朋友能这样让他走吗?

生: (齐) 不能。

师:于是好朋友说了句什么话?读。

(生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什么意思?

生:不要担心路上没有知音, 因为天下很多人都认识你。

师: (指名问) 你说说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不要担心前面的路程里, 没有一个知己, 天下人都认识你。

师:不要担心漫漫的长途中没有你的知心朋友, 天底下谁不知道你董大的名字呢?琴弹得那么好, 你是大名鼎鼎的琴师, 音乐家。听到这样的话, 你说董大的心情怎么样?

生:他的心情从黑暗一下子转到喜悦。

生:他的心情可能有点放松。

师:放松, 你说。

生:他的心情可能变得开朗起来了。

师:变得开朗起来了。对呀, 这样的千里黄云, 这样的白雪皑皑, 对于董大来说都变成美好的景色。于是他欢快地、喜悦地、开朗地踏上他的漫漫旅程。高适是用什么来送别他的朋友的?是目送吗?是歌送吗?是用什么来送他的?你说。

生:语言。

师:是用暖人的话语来送别朋友的 (板书:话) 。鼓舞人心的、暖人的话语, 人听了之后就像一阵热浪涌上心头。读《别董大》。 (生齐读)

四、学习第四首, 感悟“以酒相送”

师:好!拿起第四首诗, 发给你们的讲义《渭城曲》, 自己把这首诗读一读, 放开声读。

(生自由地读)

师:谁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来。

(生大声地朗读)

师:你把这首诗的解释再读一读。

(生看着讲义, 大声地朗读解释。)

师:请坐, 我们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生齐读)

师:这首诗中王维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朋友的?

生: (低声) 酒。

师:大声说。

生: (大声) 酒。

师: (板书:酒) 朋友啊, 再干了这杯酒吧, 向西走出阳关之后, 你再也见不到你的朋友了。“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多么感人的话。同学们, 古代诗人送别他们亲朋好友的时候, 可以以歌相送, 可以以目相送, 可以以话相送, 也可以以酒相送。不管是以歌送, 以目送, 以话送, 以酒送, 最根本的还是要以什么相送?

生:真情。

师:以真情相送, 以真心相送 (板书:情、心) 。只有这样以真情相送, 以真心相送, 才能写出这样千古流传的诗句。这四首诗你们喜欢吗?

生: (齐声大声说) 喜欢。

师:请选择一首读给我听, 或者背给我听, 自己选一首。

(生自由地朗诵、背诵。)

师:谁来? (面带微笑说) 谁没有发过言, 把手举高一点, 把手摇一摇。 (指名说) 你没有发过言, 你来背一首。

(生有感情地背诵《赠汪伦》)

师:好, 谁还要来吟诵一首?你来吟诵一下。

(生有感情地背诵《渭城曲》)

师:好。我们这样来连诵一下, 把书放下, 我诵上句, 你们诵下句, 好不好?

生: (齐大声地说) 好!

(师生互动, 吟诵了《渭城曲》和《赠汪伦》这两首诗。)

师:大家诵得很好。我们今天学了一组古代诗人送别的诗。我们看古代诗人是多重情意啊!马上就要下课了, 下课后孙老师就要和同学们告别了, 回南京去了, 你怎么送别孙老师呢?

(生窃窃私语)

师:谁来送送我?你用什么方式来送我? (向一位男同学走去) (举起大拇指, 笑着说) 重情意, 够朋友。你来。

生:孙老师,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你走了, 我们会想念你, 相信有一天我们还是会再见面的。

师:相信我们一定会再见面的。握个手 (师生握手) , 请坐。

师: (指名问) 你怎么送别我?又遇到一位朋友、知己。

生:孙老师, 你不仅是我们的老师, 还是我们的知己, 我们会永远记着你。

师:谢谢!谢谢!称我是他的知己,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请坐。朋友, 握个手。 (师生握手)

师: (指名问) 你准备怎样送别孙老师?

生:孙老师, 紧紧地握一下手。 (师生握手)

师:用握手的方式来送别。握了又握, 握了又握, 久久不肯散去。

(全体学生大笑)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专家评课

爱是第一智慧

于永正

孙双金老师是一个思想者。他的思维常常很独特, 或者说他有独特的思维触角。他的教学思想以及对教材的处理方法往往很独到, 很新颖。印象特别深的是他执教的这组送别诗。他把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 然之广陵》《赠 汪伦》,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高适的《别董大》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同样是送别友人, 同样是抒发依依惜别之情, 但表达的方式不一样。有的是以“目”相送———“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有的是以“歌”相送———“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有的是以“酒”相送———“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有的则是以“话”相送———“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种组合的本身不就是一种创造吗?没有独特的思维触角, 怎么会有这种独特的发现呢?

语文本身是有情的。一篇篇课文都 是作者感 情的产物———“情动”而“辞发”嘛! 语文老师也是有情的, 否则怎能“披文入情”!一个语文老师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

更可贵的是孙双金老师在引领学生“入情”的过程中, 认真去感受语言和文章的表达形式。在他的语文课上, 不但给学生留下了形象, 留下了情感, 留下了灵性和悟性, 而且留下了语言。这是理想的语文教学。因为语言文字本身也是一种智慧。谁拥有了语言, 谁就拥有了智慧。

于是我又悟到了另一种智慧———爱。爱是第一智慧啊!

听课赏析

(顾丽芳江苏常熟市实验小学)

古诗教学最容易出现的课堂现象就是师生缠绵于字里行间的“意思”, 往往为了一个词语, 一句话的“解释”, 欲说还休, 欲罢不能, 最后导致支离破碎。

孙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淡化诗文的“解释”, 从诗境入手, 整体感悟, 然后找到一个能够叩启学生情感之门的“入口”。时而真情呼唤, 时而激情点燃, 时而欲擒故纵……让学生的情感之水汩汩流出, 或涓涓细流, 淙淙而行;或风急浪高, 澎湃汹涌;或俏皮不羁, 欢快蹦跃……

《赠汪伦》初读感知诗意以后, 孙老师忽然话锋一转:“老师有问题, 为什么汪伦早不送迟不送, 偏偏要在李白坐上船‘将欲行’的时候来送呢?”孩子们三三两两地热烈讨论起来。这样切入, 在汪伦送行的时间上构建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冲突, 可谓另辟蹊径。

《黄鹤楼送孟浩 然之广陵》中, 孙老师则以“李白送了汪伦多少时间?”来叩启学生情感的闸门, 可谓切入有新意。

《别董大》则设立悬念, “是什么话让处于抑郁悲伤之中的董大精神抖擞地踏上别途?什么话竟然能具有如此的力量?”让学生“群情愤悱”, 带着急切的阅读期待步入老师引领的情感之旅。

篇4:存在或其他(组诗)

他的存在是无限的

——李瑛《他的存在是无限的》

他没有死、没有离开、没有闭上眼眸

当我走在街头、走在灯光消瘦的街头

我听到鼓声。琴声。颤抖的不锈钢声

听到脚尖与地板的交合、玻璃与嘴唇的亲吻

我看到有人醉倒了,有人在月光底下舞蹈

我想我是知道的。有人活着有人死了

那时老套的教师,她只有二十几岁

她拿着课本她念念有词;她也知道

很多人睡着、更多人在笑。而我以及我的

兄弟在她的眼珠里在她晶亮的海里

在她飘忽不定的思绪里

我们都是孤独的。像被搁置的书

像书脊上随处无有的灰尘。它吹不去

笔,抑或肋骨

那是一支永远不肯休息的笔

是他的一根肋骨

——李瑛《对他的认识》

解读一份密码比解读一首诗简单

解读他的笔比解读一首诗艰难

有谁会有这样的笔,像肋骨永远镶嵌胸前?!

瘦瘦的老头儿,他也微笑也叹息

他坐着的时候总比站着的时候长些

脚掌印在青石上没有声息,握笔的指节

却“咔咔”作响……

但他很健壮!他提着青年的破靴去找鞋匠

含着泪咯着血为早逝的黑发送葬

他很健壮!比草原之狼还要凄凉

饥饿。寒冷。死亡。黑夜比时间漫长

行走的影子,他惟一的侣伴

他嚎叫。肋骨深陷于肌肤,它在写字?

另一种方式

是他以生命的另一种方式

讲述一段倾斜的历史

——李瑛《伟人或兵士》

石头是会说话的、火也是

另一种方式:是以沉默写诗

沉默是一朵鲜血在大地上绽放?

沉默是黑夜在白昼渗透并释放?

沉默是石头撞击溺湮孩童的水缸

沉默是酒精点燃瘀痧的疗伤

沉默是以匕首刺破黑幕指示方向

是以血擦拭流泪过多的眼囊

沉默应当这祥,应该发出激烈的声响

沉默是另一种方式

替代嘴替代话语的受创

沉默不是无奈

不是鸡蛋的脆弱那样!

岩石也有脆弱与坚硬

恨比爱更古老

尊严和自由比太阳更亮

——李瑛《雕像》

是的,我相信。岩石也有脆弱与坚硬

何况关乎比时间更久长的记忆

比颤栗更苦楚的痛伤……

血液有时更胜太阳,光明刺落泪水。

我相信,爱可以被流沙遗忘

恨可以像藤蔓牵绕而不枯黄

太阳,它一直雪亮。岩石也有自己的火光

有时沉默就如同宣告一样发出声响

像汉字——用来雕塑用来造像

你呀,不靠那自诩闪耀的光芒

魂灵以及承载的磷火就能证明:

这世上,存有比烈日更热更炙的物样

祭祀的方式

一片冷得灼人的风景

从呼吸到鲜血

——李瑛《打开他沉重的书》

我们早已习惯遗传、继承还有模仿

在细雨以及微霜的日子膜拜一些亡灵

而祭品又是些什么呢?是烛、纸还是

黄纸烧制的香束。弯腰以后

风起来、灰灭了

我们也就结束。这凭吊的仪式

我们不会知道什么已死亡

什么,还活着

不要告诉他们……

在生的喊叫和死的沉默之间

他冷冷地望着那个世界

——李瑛《那个时代和他》

那个世界很近,有野草

有疯长的爱以及恨

那个世界很远,有坟冢

有敲击墓碑的痛

不知道的生活可以存根

知道了,那是多么疼

做奴隶有奴隶的幸

安稳地吃、睡、劳动

请不要告诉他们那些

压迫,人性,灵魂……

点火或其它

当他咯血的咳嗽停止

他使用炯炯的目光

——李瑛《他的生命如此强大》

失却自由,自由开始珍重

失却生命,生命重新萌动

黑夜太沉星光太冷

注定,要有血染的海面沸腾

“人”这个汉字,它缺少支柱

它趴开的情景甚像互助

但他没有支助,一个人一根脊骨

他行走的时候周遭都是墨

有一些动物总在悄悄地爬溜

也有一些在昏睡在假寐,铁屋子

需要沉沉的大雪。大雪无声。

大雪也无痕,被墨夜渗透同化

他却在点火,在用咯血的方式点火

火不够,还有目光灼灼

篇5:秋怨组诗

秋怨

作者:柳中庸朝代:唐体裁:五律 玉树起凉烟,凝情一叶前。别离伤晓镜,摇落思秋弦。

篇6:秋怨

目光

在秋风中移动

收获的欲望

究竟要怀搋什么?

委屈的泪

犁铧和锄头,都有过春天

雨水来到

同样退回原处

荒芜 原野的归宿

一半月光

篇7:河满子·秋怨原文及赏析

原文:

怅望浮生急景,凄凉宝瑟馀音。楚客多情偏怨别,碧山远水登临。目送连天衰草,夜阑几处疏砧。

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

翻译:

惆怅底想着人生如浮云,来去匆匆之情景,听见琴瑟之音也是满耳凄凉。和朋友之情非常深厚,怨恨朋友之间的离别,在分别之际,一起登上青山眺望河水。眼看着朋友消失在茫茫原野,在静静的夜里传来了零星的声音。

满眼是秋天萧条景象,黄叶零星飘落,天不下雨却是阴沉沉的,让人心情忧郁。天若有情感也会和凡人一样为情所困而变老,幽幽的恨意总是那以消除。忧郁的想起我们以前高兴的情景,等我一觉醒来,再到哪里去寻找呢。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秋夜送别友人的词,是一首集合多种秋景融入秋心的小词。词虽欠含蓄,但天然绝妙。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下片由景入情。全词对友感情真挚,和友离别充满了惆怅之情。上片以情写景,情景交融。下片由秋景来抒情,不忍和朋友离别。

“怅望浮生急景,凄凉宝瑟余音”:惆怅底想着人生如浮云,来去匆匆之情景,听见琴瑟之音也是满耳凄凉。

“楚客多情偏怨别,碧山远水登临”:和朋友之情非常深厚,怨恨朋友之间的离别,在分别之际,一起登上青山眺望河水。

“目送连天衰草,夜阑几处疏砧”:眼看着朋友消失在茫茫原野,在静静的夜里传来了零星的声音。

“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满眼是秋天萧条景象,黄叶零星飘落,天不下雨却是阴沉沉的,让人心情忧郁。

“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天若有情天亦老”是历来诗人常引用的诗句,出自于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歌曰:“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写得悲悲切切,感人尤深。此词也是送客,悲悲切切之情一炉无遗。上天若有和我一样的感情,也会有我这样的情感衰落,和朋友分别,飘飘荡荡的隐隐之恨,怎么能禁得住啊。

“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忧郁的想起我们以前高兴的`情景,等我一觉醒来,再到哪里去寻找呢?

篇8:组诗

半庐居士逍遥子, 一介愚夫自在身。

开卷笔耕清逸事, 吟诗馈友风雅人。

志存高远文成食, 意究幽微鸟作宾。

空谷碧溪笑花雨, 闲云野鹤邀月神。

大千世界无边际, 小可情怀有动因。

终日勤劳犹快慰, 且将暮色视为晨。

致远

半文斋主燕京客, 一乐顽童独洁翁。

撷趣搜奇功利外, 抒情遣兴诗酒中。

探幽揽胜游沧海, 踏岭登云问太空。

汲取乾坤浩然气, 传承今古至人风。

钟情冬令连天雪, 在意春时接地虹。

不悔平生终日乐, 精神抖擞志无穷。

望远

河畔冬青掩曲径, 蜡梅修竹伴松枝。

迎春遇雨萌金蕾, 杨柳随风展玉姿。

空谷凝听鸟鸣处, 崇峰静赏云起时。

生机勃发神州秀, 气息清心韵士怡。

豪放不羁游八极, 欢愉无比赋千诗。

篇9:莽原之春(组诗)

摇醒了林间的静寂

大雁扑棱着翅膀飞回来了

飞回来

北大荒的春天就来了

荒原深处的稗草

几十年了

黄黄绿绿站立成一面旗帜

攒动的身影

沼泽中的篝火

白桦林的帐棚

幔帐下的情爱

是噼啪啪生命的节拍

这个季节不再宁静

一畦畦蛙鸣

是黑土地匍匐的歌人

那粗糙的手虔诚地

拨动荒原喧嚣的旋律

远远地

像跳动的音符

清晰地勾勒出最原始的清明上河图

谛造原野深处沉实而奔涌的脉动

撩开淡淡炊烟

守望在曾经的庄园

晨曦中飘着古朴的芳香

沉醉了大地

又一次从静谧中沸腾

听风

当最后一片落英

飘落在脚下

风也刷刷地

掠过了这个季节

另一片云

总是如约而至

带着馨香

和泥土的气息

俯下身

听风从草尖滑过

带着泥土中拔节的声响

迎面扑来

是缤纷的彩蝶和

绚丽的花朵

寂寞和喧嚣

在风中飘撒

如我

如风

闯进风的世界

听季节和原野

听只属于一个人的山川大河

新芽

春雨总是这样

轻轻地飘落

像飘落一段羞赧的心事

无声无息

河边那棵老榆树

沉默地守望

柳絮在雨中绽放

痴痴地等那一枝迟到的新芽

阳光下

在枝间跳动的精灵

悬挂成一个季节

喧哗而温润

风中摇曳着馨香

我情不自禁地寻找

那场冬雪

和雪中的誓言

窗外

寂寞的冬雪

总是在此时

如约来到我的梦里

嘀嗒嘀嗒拍打我的窗

小雨不知何时

悄悄地守候在我的窗口

氤氲如雾淡淡挂在窗前

飘飘渺渺中

一群群彩蝶

飞舞在

窗外那一簇簇紫丁香花丛

穿行在梨树林间

驻足于杏树枝头的瞬间

泥土中拔节的声响

拨动了时光的齿轮

在交错的空间里

在疲惫的眸子里

染点了窗外一片生命的绿色

此刻

谁在吟唱冬雪和落叶

谛听季节的落差

恍然成悠远的记忆

隔着窗凝望

就这样就这样守候

守候空气中的馨香

在枝枝叶叶间流动

在鸟儿的欢歌声中游动

屋檐下

小燕子啾啾的鸣叫

唤醒了北方漫山的苍翠

穿越那扇窗

我醉倒

在昨夜遗失枕边的幻梦中

牧羊女的早晨

早春的栅栏

悄悄扯开清晨的阳光

暖暖地

洒在女孩的窗前

映亮满发鹅黄

空中舞动的银线

是少女卸下寂寞冬季

和冰封了很久的记忆

春情像荡漾的溪流

丁冬丁冬奔泻而出

眼前悠然浮动着云

荡着女孩无尽暇想

和着牧草的脚印

深深浅浅

取走无奈和荒凉

你从远方来

遥远的从这里经过

茫茫的塔头墩上

响起西北信天游

掉落在黑地上

溅起女孩满脸淡淡红晕

春天里羊群女孩

茫茫的塔头墩

北大荒的处女地

淡淡的紫丁香

在大山冷漠的背景前

你孤零零地站立

没有怨言没有宣泄没有苛求

默默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在惺惺作态的群体中

高雅而挺拔俊秀

坚守自己对世间的承诺

让人看到真实的你爽悦的风景

无法触及你的苦涩你的沉重

含在花丛中的眼睛

潭水般深邃

粼粼波光涌动着

千缕爱恋

万般柔情

荡涤着你身前身后的虚伪

营造

装满缤纷憧憬的圣洁小屋

让漂泊的心灵在里面居住

等待一个姹紫嫣红的季节

给你一个圆满的评说

紫丁香的梦

也许 因你太憔悴

也许 因你太伤悲

你默默地走进

走进冰凉的感伤

哭泣消失在叶落的森林里

那恬静而憔悴的脸

埋下一片绿茸茸的梦

渐浓的紫色凝重亦忧郁

沉默在等待中缓行

放弃了夏天的欲望

衰老的夜里

我不再为你重复年轻的故事

村头那条小路

铺在眼里

一簇簇紫丁香的梦

永远走不出我年迈的瞳仁

别·丁香

一半含在眼里

一半留在心头

一半留给未来

一半献给甜蜜

曾几时

挥动洁白的手帕

镶嵌着相思

送到梦里

潮湿着你的期待

曾几时

握住长长的信笺

在眼眶中

吻成朵朵盛开的并蒂

忽而

繁茂成蓊郁的林莽

透过那窗

看到一簇簇紫丁香的笑脸

为我祝福

寻根

花开时节

寻着梦里的相思

踏找村前那丛紫丁香

和家门前那条小河

曾经珍藏的记忆

是那样的清晰而又摸糊

依旧有童稚的身影

在紫丁香花开的清香中

追逐山野的风

和那满筐的山野菜

也溢出了成就和满足

久违了

昨天静静远去的回眸

落叶飘荡离开枝头

我一个人独守那份寂寥

心中无数次写了你的名字

却抓不住你的手

站在这路口

往昔玩伴的足迹

像海边的沙被浪花带走

不再奢求

我曾经的茅草屋啊

淹没在茫茫人海

是那样的陌生而亲切

转回身的瞬间

漫天的小雨如薄雾

淅淅沥沥地飘落

阳光透过云

架起万道彩虹

心中永久永久不会褪色

红豆

一粒粒红红的相思

穿成一串串醉红的往事

沉沉地垂在故乡的凝望里

缠绵而美丽

流翠的小溪

咕咕地涌在月光里

拉长的乡恋

流入苍茫的夜色中

模糊成一片幽然的叹息

挥霍尽所有春天的风

黄昏后相思变得更加凝重

一串串无法了却的愁绪

越来越清亮而剔透

于是

那株红豆以及身后的远山

装进我的行囊

陪伴我所有的旅程

尽管沉重

尽管冗长

那挂在树上的清脆鸟鸣

总让我心为之颤动

是这有血有肉的生命

让我布满尘埃的旅途

徜徉在太阳下更加清丽

如果云知道

月光清淡

透过那窗

温暖床前一滴清泪

乘着清冷的星光

独自站立在花间

一鸿西楚的孤月

寂寂的升上了峭寒的夜

一首在雪花里诞生的花瓣诗行

在野荆的泥沼里行走

落满叶茎的诗句

泅着天河

缠绵的横渡了那座的断心桥

今生和来世

凄婉地舞在纸笺上

失去的花期

在午夜花瓣下哭泣

谁在夕阳下舞动那漂渺的纱

追逐在晚风里

那游动的云

能否把这一份凄惶神伤捎往荒漠的桃园

篇10:又见桃花 (组诗)

美丽在时光深处的某个瞬间

刹那成就永恒。所谓美丽和永恒

总是远离尘世高居云端

被时光凝固锁定在某个时刻

就像黑暗中遇见一束光

荒漠中遇见一朵花。偶然抑或必然

那束光属于暗夜。那朵花属于荒漠。

而我,只是路人。正背负着

针线与米面赶往自己的庄园

疼 痛

像天空被雨雪雷电碾过之后蔚蓝依然

拳头大小的心揉搓之后还在安静跳动着

在今世我只能像河蚌一样裹着一颗珍珠活着

那种磨砺的疼痛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宝贝,我愿意这样。我爱这样的感觉

我甚至担心如果少了这份疼痛

我的呼吸是否还能延续。为了这份疼痛

我愿意放弃语言,从此选择沉默

用一颗心抚慰不安的灵魂

雪在烧

总会在某个时刻

翻开某本书页

有雪花的味道在弥散

风干的花瓣会忽然间充血

鲜润。妖娆盛开如雪在燃烧

那些纯美的

绽放或者凋谢

就像你的手指无意之间

打开或者合起一本书

又见桃花

路边。鲜润的桃子在老太太的纸箱里

不安分地顾盼。看见我走过时目不斜视的样子

纷纷张开了翅膀开始怒放,诱我停下腳步

回望到前世。又见桃花。

一团火熊熊燃烧,又瞬间安静成画

装进时光之瓶。所谓往生和来世

仅仅是一个托辞

只有今生独守一隅的荒漠

寂然开放。隔着岁月安静相望

时光瘦影

披着岁月的时光清瘦而犀利

剑一样穿透树木的心脏

花朵的心脏。一地碎影

在大地的怀里安睡

光线与尘埃和着自然气息舞蹈

草木与泥土缠绵相吻

花朵在暗影里寂然绽放

没有路人

只有时光在游走

素 年

我说。我已经蝉蜕破茧

那时,每个词正在纸上抚着胸口咳嗽

即便如此也仅是一只哑蝉

会辜负漫长的黑和葱郁的绿

那些日渐浓稠的想念

我每天用时光稀释

调制成釉彩,画风中的红叶

可以相遇可以缠绕可以拥抱

化作泥土不分彼此

蝶 舞

深秋。北方的天空像块纯粹的棉布,淡然寂静

看淡风,看轻云,过眼而已

就像两只蝶,守着一根马尾巴草

躲在时光一隅,窃窃私语。彼此擦拭风尘

抚平褶皱的羽翼。没有什么可以留住

自然而来的丧失。轮回是命定

此刻我们不是尘世的蚂蚁或蜜蜂

我是蝶。你也是

秋夜是盛大的幕布。我们起舞吧

斑驳

岁月走向深处

疏离了喧嚣

偏爱郊野和山林

春已逝去,秋至斑驳

陋巷的角落相遇

你可认得出我青葱时的影子

你可听得见风中无语的情话

时光剥落青春虚浮的枝蔓

篇11:人间烟火(组诗)

浓浓的炊烟正在驱赶饥饿 忧伤 给我留下胎记

河面上水鸟歌唱 气息如孕妇

圈内反嚼的黄牛 似一位年迈的智者

麻雀聚在一堆 争论 乡间昨天的艳遇

鸡在院内踱着方步 踩出一行象形文字

一些声音 气味 方言 与田间禾苗一起

雾一样在汉江河谷弥漫 升起来

又落下 不断逼近村庄

那些花 开得有些放肆 失控

疯长的庄稼 早已抵达雨水高度

现在我把村庄比喻成一只勤劳的蜘蛛

通往村庄的路径是它编织的网

村里的人和动物 植物 水流一样

流出去 又复流回来

声 音

秋风过来的时候 我听到

一些来自民间细密的声音

或高昂 或低沉 或忧伤

撞击我的耳膜 我惊讶这些近似宗教

尘世的方言 和哑语

多少次 我试图接近它们

却往往被世俗抓伤

多少年来 失语的我 只活在一种声音里

抱紧一个细节 不停地敲打那些瓷器 直到发出光芒

有爱喂养生活 这就够了

还有我苦难的诗歌 这就够了

现在 我的天空经常布满乌云 泪水 和苍茫

初春的阳光照过来 还有什么能够让我放弃

土 地

把黑夜掩埋 开启黎明通道

让生命枯荣 茂盛或衰败

一些事情的 秘闻和细节

多少年后被掀翻 一地叹息

我的父母 亲人 同学 和朋友经常

从骨头接近我 音容如当初

孕育万物轮回 消长的土地 像一本线装书

被农人苦读 翻阅 穷其一生

我现在不想说庄稼 树木 生长或消亡

一位常靠墙而立的老人

像一把衰草 正在被秋风驱赶

前世的宿命 在扬花的枝头上枯萎

土地无言 水流一样

带上一些植物的韵律或部首

静静地徜徉

炊 烟

这些昭示风水的景象

早已更改了我的容颜 和方言

忽左忽右的炊烟 陪伴着

一些人的灵魂出走 又原路返回

我无法评判这些炊烟有什么过错

浓浓淡淡的光景里 四季迅速更替

乡村种植的炊烟如往事 明明灭灭

水一样浮上来 把我的前世 今生和

卑微的人生照亮 漂泊的日子

有故乡的气味刮过来 经常把我抹黑

骨头里的盐 水份 和血脉陪伴着我

在异乡土地上行走 不知什么时候

那些曾经温暖的文字 只剩下一个偏旁

季 节

这是农事里最疼痛的部位

庄稼 牛羊和草木的经验 正在接近真理

风摧荷塘 不仅是一株荷叶在摇头

一群麻雀叼走麦穗时留下了证据

我乡下的父亲 坐在地头柿树歇晌

他身旁靠着镢头 像一个巨大的问号

算黄算割 算黄算割

布谷鸟的催促像这闷热的天气 让人心烦

山村五月 这是个靠智慧和耐力取胜的季节

乡间的农事稠密 真实的无可非议

乌云过来的时候 一些种子扶着墒情匆匆赶路

作为农民的儿子 我知道 一场风暴正在逼近

尘 世

谁也越不过这道门坎 今夜

月光也学会了矜持 一些动物 植物

正在乘着黑夜赶路 一群蚂蚁

努力把一只蝗虫的尸体抬上斜坡

一隻孤独的乌鸦 箭一样射出

把天空刺出一个黑洞

蝴蝶更加忙碌 披上炫目衣服 和气味

引诱那些未成年的花儿

鸟们聚着一处 争吵着股市 秘闻 和女人

吐出一地唾液

当然 还有一些神情模糊的人

站在生活的十字路口 一脸漠然

前途深不可测 退路已经沦陷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秋怨组诗】相关文章:

苦夏组诗04-08

组诗:早春04-09

青丝组诗04-23

随笔组诗04-24

恍然组诗04-27

行者组诗05-02

期盼的组诗05-22

果实组诗范文05-16

回家组诗范文05-16

求佛组诗04-10

上一篇:建立团支部的申请书下一篇:2试讲教案2小学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