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审计环境分析

2024-04-24

我国审计环境分析(精选6篇)

篇1:我国审计环境分析

关于我国企业环境审计的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成为阻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速的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本文从研究环境审计的基本概念出发,认为基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企业自身发展和审计行业发展的需要,建立属于我国自己的环境审计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达到促使我国更快、更好地开展环境审计,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审计 对策 可持续发展

一、绪论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前,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制约各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环境审计的开展无疑有利于推动环境保护的进程。就现在的国际形势来讲,我国现在所施行的审计的必要理论知识还不够完善,没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标准来指导审计工作的开展。再加上缺乏专业的环境审计人员等诸多问题,这使得我国的环境审计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

(一)环境审计的概念

作为绿色管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生态环境审计可以被称为资源环境审计,当然绿色审计也是它的一种别称。而在一九九五年首次把环境审计作为审计大会的主题。把绩效性审计、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都归类于环审的范畴。大会认为在环审中应依据每个国家的国情来展开,对于被审计方的环境、管理等有关的经济活动是否真实、规范,必须接受最高审计机关的监督和审查。同时,要对环境管理责任进行评估,揭示其在工作中违反法律规范的行为,促进和加强环境管理的经济监督和鉴定。

(二)环境审计的研究背景

1978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以来,尤其是在2001年我国被允许并加入WTO以后,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但是这必然衍生出很多的生态问题和资源问题亟待解决。像渤海湾漏油等此类造成水体污染的严重事件,全国大多数地区空气质量不好并长时间出现雾霾现象,森林草原的退化致使土地沙漠化更趋严重,野生动植物种类与数量锐减等等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而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在日益上升、对此政府针对环境治理的支出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三)环境审计的研究意义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区域之间的竞争,各国企业所面临的竞争也逐渐加大,从而带来的环境的恶化程度也愈演愈烈。过去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技术水平还很落后,只能被动的通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这一恶性模式来发展经济,但是这种模式如今已经成为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自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一直飞速增长,而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程度也在稳速增长。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畸形的发展模式,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

在当今资源的节约与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下,加强环境审计对于企业规避因环境问题带来的潜在风险、履行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促进企业的深化改革与技术革新,加强企业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还可以有效的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在我国推行环境审计存在的障碍

(一)对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认识不足

我们国家长期以来的教育和生活模式致使很大一部分公民可持续循环发展意识薄弱,而在掌握国家发展大方向的政府管理者中也不乏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缺失环境保护责任感的。而国家对于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全面发展工作中积极性不高,进度缓慢,一直走着以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发展道路,审计部门对于在开展审计工作中开展的环境审计的重大意义不够明确,环境审计执业人员对于自身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与义务不够明确。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才导致了我国环境审计的相关理论滞后,无法更好的带动经济的发展,再加上政府的工作重心没有向这方面倾斜,更加制约了环境审计的发展。

(二)缺乏健全的环境审计规范体系以及评价标准和依据

当前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已经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与审计相关的法律规范也得到了一定的补充,初步形成了我国的环境审计规范体系。但是目前还缺乏对环境审计的目标、审计主体以及审计范围的界定,原有的审计方法、审计程序无法有效地对环境管理系统进行监督、检查和控制。在目前开展工作时所依据的审计准则和规范里,均没有涉及到具体的环境审计的评价标准与规范。环境审计应当向着在事前确定目标,并对审计目标进行控制,对环境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减小或规避审计风险的方向发展。所以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规范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审计规范体系。

三、对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对策与思考

(一)加大宣传力度并强化环境审计意识

我国开展环境审计不仅仅需要政府、企业及相关审计组织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全民的积极配合。我国环保工作是在近年内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公民也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很多人甚至从未接触过环境审计这一新兴的概念,并且大部分审计人员对该项工作存在疑惑。

对此,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书刊等各种传播沟通渠道来宣传环境审计,增强国民的环境审计意识,促使政府和企业的管理人员重视和支持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使环境审计在我国能够顺利的开展。同时在高等教育阶段增设环境审计专业,并将环境审计作为会计、审计、环境等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以此来促进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我国环境审计评价标准和依据

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与环境有关的大部分问题无法直接运用经济指标进行衡量,所以在开展环境审计时,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环境类型和审计项目,在坚持特殊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我国审计署在建立环境审计评价标准依据时可以按照表1中的指标进行评价:

表1 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而在评价期间,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对于一些实在难以量化但同时又会对被审计项目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的指标,可以考虑采用美国的优先权原则来量化指标。

(三)加快环境审计的资源建设

(1)加强环境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高素质的专业环审人员的严重缺失直接制约着我国环审的发展,为此我国需要大力培养一支专业知识夯实的环境审计团队。审计部门也可以引荐优秀的环境领域、经济领域及法律领域的专家学者等作为环境审计的专家顾问,邀请他们一同加入到环境审计的工作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环境审计结果的权威性和准确性,也可以督促环境审计从业人员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2)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环境审计是一门全新的学科,我国在这一领域还有很多的空白。在发展我们自己的环境审计的同时,不能闭门造车、盲目的追求环境审计开展的速度,应把学习的目光积极投向拥有先进环境审计经验的国家,积极参加国际上的学术研讨会,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修订适合我国的有本民族特色的环审体系,使我国的环境审计工作稳健、快速的发展,适应国际上环境审计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陈正兴.环境审计[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2]毕颜杰.环境审计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4.[3]周洋,王兴平.发展我国环境审计的新构想[J].山东审计,2003.[4]刘建英.论加强我国环境审计的迫切性[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2.1、创新审计体制机制,防止权力滥用

作为一个监督机关,审计机关也同其他监督机关一样,处于被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对立面”的位置上,因此,如果没有相对的独立性,工作是无法开展的,而我国宪法规定“审计机关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的同时,在审计法中却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这种双重管理体制,是审计机关缺乏与其职能相等的独立性。因此,一方面,要进行改革,把审计机关从政府及机构中单列出来,增强独立性;另一方面,要坚持权责统一、依法明晰主管领导、部门负责人、审计组成员权责边界,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审计治理结构。

2、建立健全审计问责制度,提高审计监督的有效性

应建立一套公正透明、程序合法的问责制度体系,将审计与问责有机结合起来,把出现的问题与应该承担的责任挂钩,依法开展问责审计,保证问责的程序正当和结果透明,杜绝问责的主观随意性和不彻底性。要明晰岗位责任,从主管领导――部门负责人――审计组长――审计人员,从上至下层层负责,从下至上拥有坚持自己的意见和有举报的权利。同时,审计组长应当接受审计组成员的监督,审计组成员有权拒绝执行审计组长的无理要求,对其违反法律法规以及廉政建设的行为具有举报权。对违规的审计人员实行问责,实行审计结果终身负责制。对情节严重的调离审计队伍,终身不得从事审计工作。

3、完善审计结果通报制度,强化社会监督

依法实行审计结果公告,是转化审计结果、增强审计监督效果的重要渠道,也是形成监督合力、促进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审计公告的“软约束”变为“硬约束”。把《审计法》第36条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改为“审计机关应当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也就是说,审计结束,审计报告被批准后要在被审计单位通过媒体通报,接受群众的监督,对群众提出异议的地方,要进行二次审计,再次通报审计结果,直至群众没有反映为止。这不仅仅能促进审计人员廉洁自律,保护社会公众对审计结果的知情权,同时也在审计客体中起到威慑作用。对公告信息不完整的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也承担审计机关的公告责任。

4、加强审计宣传教育工作,预防各类不正当活动

这里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宣传:一是日常的宣传。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大力宣传审计法律、法规和审计监督制度,让各级领导干部带头作表率,主动接受审计监督;让审计工作者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从维护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战略高度,依法、有序、独立、诚信地开展审计工作。二是实施审计前的宣传。为防止审计客体对审计主体的贿赂,审计组在进驻被审计单位开展审计工作之前,在被审计单位开一次审计规章制度的宣传教育工作会议,提醒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在审计进行中的纪律要求,严禁行贿受贿,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5、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审计人员是审计“免疫系统”的细胞,也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力量,加强自身建设尤为重要。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审计机关纪委部门要对审计人员的道德意识、公仆意识、廉政意识和法律意识进行培训和监督,培养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其次,要不断提高审计干部的专业能力。择优选择同时具有审计和其他专业交叉的综合性人才,改变审计主体专业知识相对单一的不足,使审计主体掌握更多与从事工作相适应的技能。防止审计出现技术性的风险漏洞。第三,要加强作风建设。正人先正己,“打铁还需自身硬”,审计干部特别领导干部要洁身自好,把廉洁自律作为审计工作的“高压线”,积极践行“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做到管住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手中的权力,从制度上促进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用党性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守住清白,筑牢反腐倡廉底线。

6、加速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督的整合,提高防治腐败的合力

要提高审计机关与纪检监察机关相互协同监督效果,建立纪检、审计信息联席会议制度,由纪委牵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互通信息,协同办案,有效整合信息资源,拓宽案件线索来源。纪委要采取从信访举报件中筛选涉及重点领域、重点建设项目等经济类疑难问题,移交审计部门进行专项审计。审计机关将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案件线索,及时移送纪委核查。与此同时,上级纪委监察部门要定期对审计机关进行走访调查,对重要审计事项进行跟踪监督并对审计机关纪检组进行工作督察。审计机关要定期向纪检监察机关报送审计结果,使信息成果共享,提高防腐,反腐的工作效率。对违纪违规的审计人员要备案。

>参考文献:

[1]康健.审计监督与反腐败斗争[J].湖北审计,2003,(5):36.[2]马艳玲.对加强审计监督建设廉洁政府的思考[J].管理科学,2013,(10):69.[3]刘杉.审计组长制现状分析与完善策略[J].中国审计,2014,(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N].人民日报,2006-03-02(08).[5]张长海,邱华祥,陈济.强化审计腐败防治作用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2,(16):96.[6]戚闽奥.完善反腐败监督约束机制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09(1):198.[7]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4-10-29(02).[8]李超男,曲斯鸣.审计在腐败治理中的机制创新研究[J].经济论坛,2013,(7):98.[9]朱兵.扫除地方审计机关监督盲区[J].中国审计,2010,(14):53.[10]潘铎印.审计干部需把“二十不准”当铁律.[J]中国审计2014(5)

篇2:我国审计环境分析

备考cia时,听说内部审计师是最有前途的金领职业,以后也在各专业网站看到内部审计师是现代企业的钦差大臣等等说法,说归说,内部审计的同行们都知道,在企业中内部审计真正受到重视的不是很多,很多内部审计部门都被边缘化,究其原因,大伙都会说“我国的内部审计环境太差”。审计环境差是客观事实,但不知大家想没想过,我们作为内部审计的主力军,该如何改善我国的内部审计环境?本人拟就此问题发表个人看法,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就此问题的探讨,以期达到改善我国内部审计环境之功效。

造成我国内审环境差的原因很多,最主要是企业内部人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足。我国传统的内部审计与现代内部审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传统的内部审计主要关注与财务相关的经济业务,很少涉及企业的经营管理,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等更是闻所未闻。我国引入现代内部审计的时间相对较短,很多人对现代内部审计的认识,大都还停留在传统的内部审计阴影之下,更有甚者,把内部审计简单的看成是查账。记得我刚从事内部审计时,有个周末总经理有事找我,听说我在听人力资源课,惊讶的问“做审计的听这干什么?” 我在做税收筹划、材料改革、建议成立公司等工作时,“不务正业”、“手伸得太长”、“总给领导出难题”的留言搞得满城风雨,好像他们都是经验十足的审计专家,而我却是涉世之初的娃娃! “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这些留言不用说很快就能传到老板的耳朵里,“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老板即使当初向你承诺过“按你的思路运作”,也忍不住会想这个家伙是怎么搞的,整个公司被他搞得乌烟瘴气。老板的态度不坚决,显然与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有关,对内部审计缺乏了解,没有了解何谈理解,只有理解才能支持。

那么怎样才能让企业各界了解内部审计,理解并支持我们的工作,以此改善我们的审计环境呢?通过研究,可通过以下途径加以改善。

一、让管理人员参与内部审计工作。人们没有真正参与某项工作时,往往会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会有一些比较理想的想法,一旦参与进去,可能会改变原有的看法。据一位朋友介绍,他们公司有一位领导,业绩卓著,公司业务上遇见棘手的问题,只要这位领导一出马必能解决,因为单位内部对内部审计有不同看法和意见,公司安排这位领导亲自参与内部审计工作,刚开始这位领导信心十足,对大家说“大家按照我的思路做,审计形象很快能树立起来”一年过后,这位领导也遇到了不少阻力,对内部审计深有感触,主动向老板解说内部审计工作的困难,经他的努力,在组建集团公司时,审计部成为集团第一个部门,内部审计也成为集团公司管理的有效手段。通过例子可以看出,让一些领导参与内部审计工作,可以提高领导对内部审计的认识水平,也能使领导发现一些管理上的问题,重视审计发现。

二、将内部审计的相关知识纳入高管人员培训课程。纵观各高校和培训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课程,如mba、emba的课程中,运营管理、财务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战略管理等, 唯独没有内部审计,纵然内部审计有增加企业价值、改善组织运营之功效,任凭你口若悬河,人家还以为你在信口雌黄,内审那么重要,我们的培训课中怎么没有提到?当务之急,说服培训机构将内审的知识纳入高管人员的培训课程,哪怕是功能性介绍也好,才能逐步提高对内审认识水平,有利于我们的工作。

三、与mba战略联姻。近几年mba在不断的扩招,社会各界对mba毕业生的能力也提出质疑,目前mba毕业生与内部审计人员有相同的惨状,内部审计与mba可谓同病相怜。大家不难看出,mba与cia二者有着重要依存关系,如果内部审计与mba联姻。定能使二者珠联璧合,对各自的发展都不无裨益。首先,内部审计工作需要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调查显示,目前管理审计已是内部审计的重要领域,进行管理审计工作需要管理方面的人才,mba毕业生受过系统工商管理专业训练,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逻辑思维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应变和决策能力,具备内部管理审计工作的条件。其次,内部审计工作环境能够培养出优秀的管理人员。内部审计工作涉及到企业经营的各个领域,通过审计发现问题,并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能够使mba毕业生熟悉企业各领域的业务,能够使以后的管理工作有的放矢。最后,mba从事内部审计工作能够促进内部审计的职业发展。经过内部审计工作锻炼的mba毕业生将来走上管理岗位后,不管是部门经理还是总经理、副总经理,由于对内部审计有亲身经历,能够理解内部审计,进而支持内部审计的工作,营造内审的工作环境,促进内部审计职业发展。

四、媒体宣传。近几年李金华审计长的“审计风暴”使国家审计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内部审计虽然与老百姓不直接相关,但是如果能把内部审计在企业改革、规避企业风险方面的作用构思成小说,或者拍成电视剧,也能深入企业各界的人心,扩大内审的影响力,以此来改善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形象。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媒体来宣传内部审计。

篇3:我国环境审计主体分析

(一) 国外文献

环境审计主体是开展环境审计的机构, 政府环境审计主体中主要是依靠政府审计部门, 但是由于环境审计的专业性较强, 环境保护部门也会参与到环境审计的实施中;企业在环境管理过程中有义务对管理的结果和效率进行审计公布, 传递有效的审计信息;民间机构有注册会计师或者独立的环境审计团体, 依靠专业的知识和较强的独立性实施环境审计。瑞典林平克大学的Jonas Ammenberg、Gunnar Wik和Olof Hjelm指出在美国、澳大利亚和瑞士这样的国家, 环境审计师是专门从事环境状况考核的中介人员, 环境审计主体相对来说比较独立, 有专门从事环境审查的民间中介机构, 执行着对企业是否达到ISO14001标准的审查工作。国外文献中关于环境审计主体研究的不是很多, 这主要是因为国外 (特别是欧洲) 都有独立出来的环境审计中介机构, 所以研究重点放在环境审计的方法、准则及审计报告上面。

(二) 国内文献

陈思维 (1998) 认为环境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 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及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 是有效的控制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陈淑芳和李青 (1998) 、包强 (1999) 、高方露和吴俊峰 (2000) 都发表了与这个定义类似的看法。李雪和杨智慧 (2004) 在对环境审计定义综述讨论时总结出, 环境审计是为了确保受托环境责任的有效履行, 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组织依据环境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单位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鉴证。陈思维 (1998) 、陈正兴 (2001) 都认为环境审计主体可以分为国家环境审计、社会环境审计和内部环境审计, 这些审计主体共同执行环境审计只能相互之间不分主次。肖文八 (1999) 认为国家要以政府审计作为主导进行环境审计, 政府作为环境产品的实施者方和管理者, 有权利对环境相关问题进行审计;政府环境审计由于具有强制执行能力, 所以更具有权威性;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高鹤、刘波 (2003) 介绍了我国目前国家环境审计和环境管理的主体, 然后对环保部门参与环境审计的优势进行了分析, 并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对环境审计主体进行了重新思考。这个观点与中国的现实有很高的契合, 因为中国的政府审计部门实际上承担着最主要的环境审计工作。李雪、邵金鹏 (2003) 则提出了注册会计师成为环境审计的主导, 而政府部门主要作为辅助性角色的观点。这种观点的基本依据是环境管理中责任主体中, 除了企业主要是政府机构。政府作为环境审计主体, 似乎还是一种“内部”的审计, 存在着独立性不充分的可能性。另外, 政府审计机关的人力供应不足, 而注册会计师可以有更多的人力来开展环境审计工作。

二、我国环境审计主体构成分析

(一) 审计署

我国的环境审计于1985年开始, 国家审计署对兰州、重庆、广州等大中城市开展的环境审计, 当时审计的重点是针对排污费的征缴和使用情况, 这是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环境审计。之后在1993年开展对15个大中城市的环境审计、在2004年针对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水污染防治资金进行审计等, 这些审计都是由我国审计署作为审计主体开展环境审计活动。在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中, 审计署新设立了专门的环境审计机构——农业与资源环境保护审计司, 主要职责是负责审计由国务院农业与资源环保主管部门和受国务院委托由社会团体管理的农林水利、资源环保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情况;负责审计省级人民政府管理的农林水利、资源环保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情况;开展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指导地方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业务。审计署的农业与环境与环境保护司起到了领导作用。不仅在具体的审计实施中起到领导者的作用, 审计署在政策法规的制度建设上更是发挥了倡导者的作用, 成为促进促进审计法规和审计准则的建议角色。环境审计指标体系的设想、环境审计具体方法和工具的研究以及环境审计报告的形式, 在我国的环境审计开展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二) 环境保护部门

自1978年以来, 我国环境保护部门经过四次变革, 从初始的一个国家部委下属的环保办公室发展成为国务院的正式组成部门, 每一次改革都显示出国家对于环保领域的重视和环保投入力度的加大。见 (表1) 。环境保护机构最近一次改革是在2008年3月11日,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正式将“环境保护总局”升级为“环境保护部”, 不再是国务院的下属单位, 而是成为组成部门。这一举措表现出国家重视生态、保护环境的决心。升级后的环境保护部主要职责界定为拟定并组织实施环境保护规划、政策和标准, 组织编制环境功能区划, 监督管理环境污染防治, 协调解决重大环境问题。新部门的职能分工有利于和审计部门合作, 对环境项目的实施进行审核和检查。环境审计过程中, 环保法案体系的完善是必不可少的支持基础。目前我国已经制定9部以防治环境污染为主的环境保护法律, l3部以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自然资源法律, 10部以自然保护、防止生态破坏和防治自然灾害为主要内容的法律, 30部与环境资源法相关的法律, 还有大量的环境资源行政法规、地方法规、部委行政规章和地方行政规章。由此可见, 环保部门是我国进行环境保护的中坚力量, 在法律、技术力量等方面有其他部门无法比拟的优势。

(三) 民间审计机构

环境保护部2008年颁布的《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 对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做出指引, 要求涉及重大环境影响项目建设、列入污染严重企业名单、受环境保护政策影响较大的企业, 必须通过公司年度资源消耗总量、公司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与环保部门签订的改善环境行为的自愿协议等信息对环境信息进行披露, 推进建立我国对于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这说明我国目前环境信息的披露还局限于上市公司, 本文民间审计机构只关注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审计机构。上市公司关于环境信息的披露也越来越多。2006年上市公司年报中公布了与环境相关信息的企业比例达到了23%, 而污染重点行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比率更是超过了50%。上市公司的年报中披露的信息需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 出具了无保留的审计报告后, 才能被认为是真实的和高信任度的。但是审计人员的责任是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 也就是说民间审计机构的审计对象主要集中在公司公布的财务报表上。而企业公布环境信息的地方集中在董事会报告、财务报表附注和重大事项方面, 大部分以非财务数据为主, 这是民间审计的盲区。审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中没有包含对环境事项披露的认证, 这说明民间审计机构在我国还没有正式成为环境审计的主体;我国企业公布的环境事项真实度和可信度不高, 需要专业人员进一步审核。

(四) 企业

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状况不乐观, 一方面是由于没有统一的环境会计科目核算标准, 另一方面是企业的环保责任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影响了我国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刘长翠、耿建新对1993年至2002年间沪、深两市重污染行业的公司信息进行分析发现, 上市公司主要在环境责任、污染原因、污染影响的描述、治理污染措施和费用、相关法规描述等方面信息进行披露, 披露的行业集中在纺织、冶金、酿造、能源电力等四个重污染行业。但是信息披露单位数量过于偏少, 最多年份只有23家单位, 占当年企业总数的5%, 其他年份只有2%左右;信息披露的形式没有规范统一的制度, 个体之间的可比性较差。从这个角度分析, 我国的企业机构相对来说更多的是披露环境信息的主体, 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环境审计主体, 企业只有在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健全以后, 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才能扮演好环境审计主体的角色。

三、我国环境审计主体构建策略

(一) 环境审计主体的理论指导

我国的环境审计主要是政府审计。审计机关成为环境审计的主体有理论依据: (1) 环境保护领域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部分。环境问题是典型的外部不经济。经济个体为了最求利益最大化, 对环境的污染不进行管理, 减少自身公司环境治理成本, 而将这一部分转嫁给社会公众, 让政府使用公共财政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治理。市场机制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在环境保护领域不会产生正面影响。环境保护需要一个可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公共部门来实施。公共部门的介入是环境审计的必然结果。所以说, 对于环境问题的解决一定要在公共治理领域寻找答案。 (2) 政府受社会公众委托进行环境审计。环境审计是为了保证受托环境责任的持续履行, 由政府等国家公共机构在相关审计准则和法律法规的指导下, 对环境相关组织 (企业、政府及其他非营利组织) 关于受托环境责任的执行完成情况, 进行合法性、合规性和绩效性审计。政府收入来源于社会公众缴纳的税收形成的公共财政, 这些税收可以看作是社会公众和政府之间关于委托—代理关系的一个凭证, 政府部门作为代理方, 使用社会公众这个委托方交予的资金 (公共税收) , 对环境保护等公共产品进行维护。环境审计就是政府部门将环境管理的信息传递给社会公众的一个手段、一种方式。 (3) 交易费用与政府环境审计主体。交易费用在环境审计过程中, 存在于社会公众与环境污染企业之间的利益制衡中。环境污染企业为了追求治理成本最小化, 不惜对环境造成危害, 企图通过使用社会公众的纳税资金对环境进行治理来达到减少成本的目的;而社会公众是通过委托审计机构来监督企业的行为, 因此企业公布环境治理信息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之间存在着交易成本的。由政府部门对企业环境问题进行审计, 并向社会公众传递环境审计信息, 可以最大化的减少交易费用。从降低交易费用这个角度看, 政府部门作为环境审计主体也是必然的。

(二) 环境审计主体的现实条件

政府审计机关作为主要的环境审计主体, 有着现实的可能性。特别是在中国, 政府在社会行政管理中担负着主导作用, 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客观地发挥着主导作用。这中政府主导地位决定着政府审计机关可以并且必然成为环境审计的主体。国家审计机关拥有较高的权威, 能够确保环境审计的顺利实施, 提高环境审计的成效。各级国家审计机关作为各级政府组成部分, 具有相当的行政管辖力, 在对审计事项做出评价, 出具审计意见书的时候, 可以对被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做出处理、处罚决定。以上两方面, 保证了各级政府审计机关的环境审计监督具有极强的权威性。而由注册会计师进行的社会审计, 在发表审计意见之外, 对被审单位违法违规的行为无法采取强制性的处理、处罚决定。国家审计机关有足够的能力吸纳环境学方面的技术人才参与实施环境审计, 从而弥补审计人员专业技术上的欠缺, 保证环境审计的实施效果。我国环境保护资金绝大部分是由国家投入的, 而且重点用于公益的环境项目建设, 其中绝大部分由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世界银行等银行贷款投入, 主要流向国家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和涉及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从环保资金的受托经济责任来考察, 开展以政府审计为主导的环境审计, 既立足于中国国情, 又与国际惯例接轨, 适应国际审计形势的发展。

注:表中环境审计主体下划线表示在审计主体中起主导作用

(三) 环境审计主体的国际经验

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 按国家分别简要介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德国、荷兰的环境审计实施主体情况, 并且通过这些内容总结出这些国家共有的特点参见 (表2) 。从 (表2) 中可以看出, 日本环境审计的主体有政府部门、社会中介机构以及企业本身, 但实施环境审计较多的是以日本公认会计师协会为主的日本相关协会、职业团体和研究机构积极开展企业环境审计和第三者认证的调查研究, 也就是说日本的环境审计主体的主导是社会中介机构。这主要是因为日本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较完善、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也比较强, 这些外部因素导致了日本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普及和环境报告书的普及, 从而引起社会中介机构对环境报告和环境会计信息准确性和真实性的审计。

(四) 环境审计主体建设的建议

环境审计过程中的优势, 发现我国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环境保护制度和环境审计制度、民间审计力量以及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上存在差距, 这些差距就是我们以后在具体工作中需要改进的方向。首先, 以政府审计为主, 推进其它环境审计主体的建设。环境管理审计是对环境管理行为的审计, 在我国环境管理的主体是政府部门, 所以我国实施环境管理审计的主体, 在未来一段较长的时间里, 也必须是政府部门。以国家审计为环境审计主导, 这并不否定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在开展环境审计时的作用。在环境审计的微观层次上, 如对企业的环保资金使用情况、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等进行审计, 都可以而且也迫切需要由社会审计机构和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来参与和完成。随着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 环境保护治理项目的审计变得经常化, 仅仅依靠国家审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有些项目可以委托给社会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机构来进行。从长远来看, 民间审计机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其他环境保护组织, 是中国环境审计和环境管理责任监督的重要主体。我国应该制订相关政策, 鼓励这些环境审计机构以各自的专业、专长和职业规则, 对我国环境保护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其次, 政府审计和环境管理部门应加强合作。面对企业环境行为, 审计署和环境保护部都是环境审计主体, 其中审计署的审计重点着眼于环保资金的使用, 而环境保护部则重点审计污染管理的情况, 从环境角度看更加专业化。面对政府环境管理的审计时, 审计主体主要是审计署, 审计的客体是其他政府部门环境管理的具体实施情况。审计署对于其他部门的环境管理审计不仅仅着眼于环保资金的使用, 而且还需要对环保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最后, 加强环境审计的制度建设。我国环境审计制度还不完善, 因此, 我国立法机构和政府部分的重要职责是:制定环境审计准则、颁布环境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环境审计奖惩制度, 强化政府机关的环境管理责任。

参考文献

[1]陈正兴:《环境审计》, 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版。

[2]陈思维:《环境审计》,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3]李雪、杨智慧:《环境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

[4]肖文八:《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理论探讨》, 《中国内部审计》1999年第3期。

[5]张文华、钱凤:《我国环境审计初探》,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21期。

[6]刘长翠、耿建新:《企业环境审计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万里霜:《“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环境信息披露情况调查》, 《生态经济》2008年第1期。

[8]周洁、王建明:《上海市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分析》, 《生态经济》2007年第6期。

篇4:我国审计环境分析

一、对我国审计问责的现实环境的分析

(一)对政治环境的分析

政治环境是国家审计最为重要的外部环境,它决定着一国的国家审计模式。政治环境的核心是政治制度,一国的政治制度通常是由一国的法律尤其是宪法来反映和确认,它受到法律强制力的保护。我国《宪法》中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与之相适应,我国实行的是行政型的审计模式,在国务院下设置国家审计署,为我国最高审计机关,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在业务上受到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在行政上受到本级政府的领导,即受双重领导,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提出审计结果报告。从体制本身来讲,这种审计体制难以保证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其对政府行为的检查和监督也就会失效,也就更谈不上对政府的失责和失职行为进行责任的追究和作出相应的惩罚了。

行政型国家审计模式主要从三个方面导致了审计独立性的缺失:

1组织设置的独立性:即要求国家审计机关的组织机构设置的决定权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之外,不受任何社会、个人或团体的干涉。我国现行《审计法》中规定的:审计署作为国家最高审计机关,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列国务院负责并报告工作;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受到本级行政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审计机关如果需要设立派出机构也要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从隶属关系上来看,我国中央审计机构、地方审计机构包括其派出机构的设置都没有独立于被审计单位政府之外,势必受到政府的干涉,这样根本无法保证审计独立性。

2人员任免的独立性:即要求国家审计机关的主要职务任免的决定权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之外,不受任何社会、个人或团体的干涉。从最高职务的任免权来看,审计署审计长是由国务院总理提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人选,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任免;审计署副审计长由国务院任免。地方审计机关正职领导人由本级政府行政首长提名,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任免,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副职领导人由本级人民政府任免。另外,地方各级审计机关正职和副职领导人的任免,应当事先征求上一级审计机关的意见。可见,政府对于审计机关领导人员的任免具有很大的权力,也同样影响着国家审计的独立性。

3经费的独立性。经费是审计机关履行其职责的经济保证,项俊波(2001)认为“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保证,是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条件”。我国《审计法》第十一条规定:“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当列入财政预算,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但在别的审计模式中,如实行立法型审计模式的英国,其审计活动的费用由议会决定,而不是由财政部决定。我国行政型审计模式下,审计机关没有足够的审计资源,经费来自被审计单位,势必会受到被审计单位的影响,难以保证其审计的独立性。

我国采取的这种行政型国家审计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国家审计独立性的缺失,这种缺失造成了国家审计难以真正起到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和检查作用。要想真正实现对政府行为的检查和监督,并对政府相关部门的违规违法行为进行责任的追究和惩罚,则必须改变这种审计模式。

(二)对经济环境的分析

影响我国国家审计问责制度的经济环境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职能的转变。现在,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要求政府职能发生相应的转变,从以经济建设为主导型的政府转变为一个以公共服务为主导型的政府,其主要职能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宏观经济调控职能;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能;③市场监管的职能。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其在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的支出将不断增加,对政府职能的绩效实现情况进行评价和监督也就越来越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府职能的顺利实现。政府将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提供给社会公众,必须要将政府的公共服务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下,因此,社会公众有必要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并对于其不履行、或没有经济、不讲效率、不讲求效果的履行应该进行责任的追究,并作出相应的惩罚。当然这种监督和问责是由社会公众委托国家审计机关及问责机关来进行的。市场经济越发展,国家审计问责的重要性就越大。

2经济高速增长,财政支出不断增加。我国从1996年到2006年10年间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特别是2003年后GDP增长率在10%以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政府的公共支出日益增加。社会公众对于政府公共支出的效益也越来越关注。不仅社会公众想了解、检查、监督政府公共支出,而且对于政府没有履行其职责,不经济、不讲求效率和效果的使用公共资源的行为也越来越关注,要求对于政府的这种行为追究责任并作出相应的惩罚。

(三)对科技文化环境的分析

科技文化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科技发展,政府对于知识资产、信息等投入不断加大,无形资产审计项目越来越多,将成为国家审计的主要内容之一。

2科技的发展要求审计技术不断提高,给审计目标、范围、对象、技术、审计评价标准带来了重大挑战,特别是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国家审计新的课题。

3随着科技发展,要求国家审计技术不断提高,同时也给审计检查和监督带来了更大的审计风险。

4科技的发展,审计难度和审计风险的不断加大,都要求审计人员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四)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分析

我们现在在观念上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国家审计不光要进行监督和检查,更重要的是对于政府的失责行为要进行追究和惩罚,2004年7月美国最高审计机关(GAO)的法定名称由美国会计总署(the U.S.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更名为政府责任署(the Govemmem Accountabilty Office),更是体现了“政府对公众的责任乃是审计的实质”这种观念;二是很多人认为对于审计报告披露的国家部位的财政案件中,只要钱没有进个人腰包,用到公家身上就行了。这样的观念更应该转变,政府作为代理人,对于公共资源的使用必须尽量与委托人(社会公众)的意愿相一致,对于每一分钱的使用必须起到能够增进社会公众的福利的作用,这是政府对社会公众

应负的最基本责任;三是对政府的“无过无为”行为,对那些不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碌碌无为或不认真履行自己职责的政府行为也要进行责任的追究。

二、有利于审计问责的理想化环境建设

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科技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等各审计环境来看,我国国家审计所处的外部环境与国家审计及其问责制度的建立有着一定的差距。要想完全充分发挥国家审计机关的职能,对政府运用公共资源的行为进行检查和监督,并对审计结果进行责任追究,促使政府理想化环境应该是这样的:

1政治环境:一是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与人大的问责作用。人大应当通过国家审计来检查和监督政府在财政预算管理过程中的情况和所存在的问题,以全面评价政府对社会公众所承担的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并对政府部门的失责行为进行责任的追究;二是充分保证我国国家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要彻底改变行政型审计模式,可向立法型行政模式转变,切实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从国家审计机构的设置上,使其独立于政府,不受到政府的干涉;从领导人员的任免上,最高审计机构的领导人,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其任免,地方各级审计机构的领导人可由上一级审计机关和地方人大商议决定其任免:从审计机构的经费来源上,保证其有足够的审计资源,不受被审计对象的干涉,要实现我国国家审计机构的充分独立,要从多方面予以保证,其根本在于国家审计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2经济环境: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对于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充分发挥其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功能。

3科技文化环境:科技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在国家审计中的应用不断深入,审计范围的选择、审计证据的取得和数据转换、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审计计划的编制、审计抽样等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技术上更先进;审计人员教育水平不断增加,知识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不仅有审计、会计方面的人才,还有计算机专家、工程师、保险师等各个方面人才。

4社会文化环境,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无论社会公众、国家审计机关、政府各级领导人员都从观念上予以转变:首先,审计并不是目的,杜绝政府对公共资源不合规、不合法、不合理的使用才是目的,二是政府的行为应该积极、主动,“无过无为”行为仍然属于政府的失责:三是摒弃儒家思想的弊端,充分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包括“民本”思想、“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思想。

篇5:我国环境审计方法和应解决的问题

中国严峻的环境状况和持续的经济发展使环境审计成为必要,本文提出了中国的`环境审计内容和方法,并对我国开展环境审计应解决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所得结果可供管理部门参考.

作 者:吴忠标 周煜苓 作者单位:吴忠标(浙江大学环境工程系,杭州玉泉,310027)

周煜苓(浙江财政证券公司,浙江杭州,310009)

篇6:我国审计环境分析

一、审计区域与对象选择

审计区域要遵循大气污染物扩散特征进行科学划分,要全面考虑各项污染指标,同时兼顾审计力量配比,提高审计效率。在划分审计区域时,首先,要分析敏感区域或敏感人群的受污染情况,对其有影响的污染源都要进行筛选,建立污染源与敏感区域或人群的联系。其次,根据效率原则,将影响敏感区域或人群的主要污染源以及污染的区域划为审计区域,同时考虑污染源的叠加效应,适度考虑其他污染源的影响。第三,根据审计时间、审计力量配比情况,确定采用污染源模式、地面最大浓度模式还是污染迁移轨迹模式。例如针对雾霾治理效果的审计,可以采用地面最大浓度模式,将雾霾发生较为频繁的人群聚集地作为调查对象,审查雾霾治理资金投入后的治理效果;对于独立污染源造成的小区域大气环境质量问题,则采用污染迁移轨迹模式最为合理,全面分析污染源造成的损失以及治理后的效果;如果审计目标仅确定为污染源资金投入与环境质量达标之间的评价,审计时间和审计力量安排有限,可采用污染源模式。

二、审计评价

审计评价是区域大气环境治理绩效审计的重点。为全面客观地反映问题,审计评价的重点和范围应全面具体,在模式选择确定后,应从污染源、污染路径和被污染区域等敏感点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应从环境质量、经济发展和敏感区域健康等多个领域进行多层次设计。本文利用层次分析原理,设计了区域大气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绩效审计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评价指标值的确定。对于大气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由于被审计对象的单一性和特殊性,既不可能确定统一标准,也没有必要确定统一标准。对于污染源的治理效果,应从治理前后的技术、质量和经济指标进行对比,并结合污染源治理目标进行评价;对于敏感人群和区域,可从治理政策和措施实施前后的环境质量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健康指标进行对比,并结合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进行分析。在环境、经济和健康指标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经济综合指标评价污染源对污染区域的影响程度,发现影响区域大气环境治理效果的主要因素,以判断污染源治理和区域环境治理政策措施的实际效果,从环境制度层面发现问题。

三、审计建议

上一篇:董文峰工作总结下一篇:高二改变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