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关联方资金占用等事项的承诺函

2024-04-12

避免关联方资金占用等事项的承诺函(精选2篇)

篇1:避免关联方资金占用等事项的承诺函

避免关联方资金占用等事项的承诺函

本人作为新黎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作出如下承诺:

1、严格遵照《公司章程》、《关联交易决策制度》、《投资者关系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决策和执行,履行相应程序。

2、不利用本人实际控制人地位为本人、本人控制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组织、机构或者其他关联方进行违规担保、以借款、代偿债务、代垫款项、对外投资或其他方式占用或转移公司资金、资产及其他资源。

3、如违反以上承诺事项,本人愿向公司承担赔偿及相关法律责任。

特此承诺!

承诺人:

郑振晓

2016年 月 日

篇2:避免关联方资金占用等事项的承诺函

一、上市公司关联方占用资金的原因

(一) 我国国有控股股东行为模式的特殊性

近年, 我国一千多家上市公司绝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 国有企业独家发起或作为主要发起人, 然后向社会公众募集股份并实现上市, 由此决定了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是国有股“一股独大”。在一定时期内, 原国有企业或是为了实现上市融资的目的, 支持股份公司上市将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或为了上市公司能够扭亏为盈避免轮为“ST”类公司而替上市公司承担债务与费用, 支付托管费用、资金占用费等, 而将大量不良资产或包袱留给了存续企业, 这个存续企业就是上市公司的国有大股东。同时由于国有股股权行使的固化, 使得国有产权配置难以变动, 国有股东没有其他股权收入来源, 结果是股份公司上市了, 母公司基本丧失了独立生存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俗话说“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当大股东自身或大股东下属公司, 出现经营困难, 急需资金渡过难关时, 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就成为大股东首选的途径。尽管后来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 理论上一方面可以制约控股股东利用其控制地位作出不利于公司和中小股东的行为, 另一方面还可以独立监督公司管理阶层, 减轻内部控制人带来的问题。但实际上, 不少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只是一种形式。有的上市公司根本就不想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 有的独立董事从聘用的那一天起就不愿真正发挥作用。

(二) 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

目前, 由于监管视角和重点不同, 各个上级机关所颁布的关联交易规范还不能形成有机整体, 各规范彼此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 散见于各具体制度中的规定也存在冲突。按现有对关联交易的规制, 公司承担更大的是披露义务, 而对不公允或不当交易缺乏预防和惩治机制, 对受到损害方缺乏救济措施。《企业准则》和《规程》的效力层次低、约束力不强, 有待通过立法加以补充或将其效力层次予以提升。《证券法》作为规范证券市场的根本大法却对关联交易规则留下空白, 而《公司法》仅有关于董事、监事与经理与公司之间自我交易规则。然而, 上市公司由于拥有较为良好的资产特别是具有良好的融资渠道, 自然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千方百计恶意侵占上市公司资金, 通过所谓的重组控制上市公司之后, 往往采用担保、关联交易等多种手法, 处心积虑地多方搜刮。用各种隐蔽的手法将上市公司的资产掏得一干二净。这种“恶意重组”, 名为资产置换, 实为袖里乾坤, 借壳上市的母公司往往利用政策空子, 套得真金白银则脱身而逃关联方的占款行为, 轻者造成上市公司大规模计提坏账准备后、业绩大幅下滑, 重则使上市公司经营陷于困境不能维系正常运作。据统计, 在连续两年亏损的上市公司中, 70%存在控股股东侵占资金行为, 在已退市的上市公司, 其经营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控股股东的侵占行为。

(三) 相关机构监督无力

关联方占款现象的泛滥往往还都伴随着大量的会计造假。与此同时, 作为“经济警察”的注会机构又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这必然对关联方侵占资金的行为构成事实上的纵容。

(四) 上市公司违规成本低廉

2003年, 中国证监会颁布的《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若干问题的通知》规定, 非国有控股股东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违反本《通知》规定, 给上市公司造成损失或严重损害其他股东利益的, 应负赔偿责任, 并由相关部门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是, 造成多少损失或损害其他股东多少利益构成犯罪, 究竟按什么赔率赔偿, 该文并未详细界定。这就使得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的可操作性不是很强。《刑法》已有相关条款规定了对挪用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的责任人的刑事处罚, 但对挪用给其他公司、企业、单位使用的情况并未涉及。这就是说, 我国还没有直接的、专门针对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刑事处罚条款。这也是造成关联方占款屡禁不止、清欠进展迟缓的主要成因之一。因此, 在当前制度安排及约束机制存有缺陷的背景下, 关联方占款所带来的巨大的非法利益, 与极低的成本比较之后, 纯粹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占款行为盛行实属必然。

二、防范和解决关联方资金占用问题的对策

(一) 充分披露上市公司关联方资金占用信息

例如披露关联方占用资金的期初期末时点数, 报告期间的还款数和新发生的占用数, 关联方占用资金年平均余额及资金占用费, 关联方占用资金的账面原值。因为充分的披露能给予投资者知情权, 有助于使投资者了解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真实情况, 便于加强对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的监督。随着上市公司披露准则和要求的不断完善, 披露内容有所扩充, 增加了前10名流通股股东持股情况, 控股股东及其子公司占用公司资金的总体情况, 上市公司向控股股东及其子公司销售产品的关联交易总金额, 上市公司违规担保情况, 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发生额和余额等重要内容的披露, 披露的信息更全面、透明, 同时相关内容采取表格化的披露形式, 使有关信息更加简明、突出, 增强了可读性, 使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运作、运营情况有了更详细和深入地了解。

(二) 将清理欠款纳入法制轨道

1. 应完善我们的法律体系。

完善《公司法》, 保护中小股东和债权人利益。引进“深石原则”, “深石原则”是指当控股股东对子公司从事了以下几种不合法的行为———资本不足, 违背诚信义务而滥用控制权, 实质上无视独立法人主体及资产混同等, 导致子公司破产或无力清偿时, 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债权要列于子公司的其他债权人后获得清偿。这样, 可有效防止母公司在子公司破产前为自身利益需要, 故意通过借贷或其他方式将子公司资产掏空的行为, 也可以使子公司的其他债权人在其破产时, 获得一定的权利保障。

2. 可建立中小股东代位诉讼制度, 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股东代位诉讼制度是指当股份公司董事和管理人员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给公司和股东造成损害, 而公司没有对其追究责任时, 股东可以按照法定程序代表公司对董事和管理人员提起诉讼、要求民事赔偿的制度。在股东代位诉讼制下, 控股股东授意公司董事和管理人员实施非公允关联交易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时, 中小股东可以依法代公司诉讼, 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不仅有利于中小股东可以依靠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权益, 也可以提高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高管们的法律意识, 在关联方占款问题上做到防范于未然。

3. 应在《公司法》、《刑法》等相关法律中, 增加专门针

对关联方占款及其关联交易的界定与处罚条款, 特别是要明确针对上市公司及占款方主要负责人的刑事责任。明确中小股东可以依法起诉、要求赔偿的权利。做到有法可依。

(三)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由于很多剥离优良资产后的集团公司仍承担着部分职工的就业、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责任。因此, 如果社会保障制度不到位, 作为大股东则有其强烈的占款冲动。一些专家建议, 地方政府应尽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以减轻大股东沉重的社会负担, 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 彻底解决旧体制遗留下来的包袱问题。

(四) 进一步完善表决程序

目前, 大多数上市公司董事会对关联方或大股东欠款计提坏账准备的事项并不另行决议, 而是直接体现在财务报表中。原则上, 只要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公司年度财务报表, 这项会计政策也就算通过了。但在大股东占绝对表决权的股东大会上, 审议通过根本算不上是问题。另一方面, 即便有公司将此作为单独议案送股东大会审议, 大股东也并未将此作为关联交易而回避表决。

虽然对大股东欠款的计提不属于关联交易, 但这无疑是曾经发生的关联交易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的延续, 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的损失和大股东的利益。因此, 建议股东大会在对相关事项进行审议时, 大股东应回避表决。否则, 这样的计提将肥了大股东, 坑了投资者。表决的方法还可以实行分类表决法, 以更加完善表决程序。

(五) 加强相关中介机构的监管作用

如前所述, 解决关联方占款现象, 不能不考虑从根治会计信息失灵及会计信息造假入手。如果会计等中介机构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一些大股东及其他关联方利用种种隐蔽手法操纵上市公司的行为一定能够在审计报告中体现出来, 这样就能切实有效地防范“恶东”圈钱行为。应逐步建立中介机构考核评价体系, 督促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不断提高执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质量, 充分发挥“经济警察”的作用, 与监管部门形成监管合力。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上市公司关联方资金占用问题突出:主要体现在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监督无力、违规成本低廉等方面, 严重侵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有效解决资金占用问题, 其根治必须从监管、国资管理、立法、司法、社会保障等多层面、多角度协调推进共同治理。充分披露上市公司关联方资金占用信息, 并将清理欠款纳入法制轨道, 做到有法可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纠, 对违反关联交易监管规则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

关键词:上市公司,关联方,资金占用,关联方交易

参考文献

[1]蒋义宏, 魏刚.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与财务问题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07:215-308

上一篇:酒店会计核算制度下一篇:国税局赴宁波学习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