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胃管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2024-05-11

留置胃管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共7篇)

篇1:留置胃管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留置胃管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声音嘶哑(一)临床表现

置管后或留胃管期间出现咽喉疼痛,声音嘶哑。(二)预防及处理

1.根据年龄、性别、个体差异选择粗细适宜的胃管,采用硅胶管可减轻局部刺激。2.发现声嘶后嘱患者少说话,使声带得以休息。3.病情允许应尽早拔出胃管。呃逆(一)临床表现

喉间呃呃连声,持续不断,声短而频频发作,令人不能自制。轻者数分钟或数小时,重者昼夜发作不停,严重影响病人的呼吸、休息、睡眠。

(二)预防及处理

1.留置胃管每天需做口腔护理,注意不用冷水刺激,棉球不要过湿。

2.一旦发生呃逆,可首先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或轮流用拇指重按患者攒竹穴,每侧一分钟,多能缓解。亦可将两食指分别压在患者左右耳垂凹陷处的翳风穴,手法由轻到重,压中带提,以患者最大耐受量为佳,持续一分钟后缓慢松手即可止呃。

3.若上述方法无效,可舌下含服心痛定,或予胃复安治疗,严重者可予氯丙嗪50 mg肌注。咽、食道黏膜损伤和出血(一)临床表现

咽部不适、疼痛、吞咽障碍,难以忍受,鼻腔留出血性液,部分病人有感染症状。(二)预防及处理

1.对长期留置胃管者,选用聚氯酯和硅胶管,质地软,管径小,可减少插管对黏膜的损伤。2.向患者做好解释说明,取得患者的充分合作。置管动作要轻稳、快捷。3.长期留置胃管者,应每日用石蜡油滴鼻,防止鼻黏膜干燥糜烂。

4.可用混合液咽部喷雾法预防,即用2%甲硝唑15ml、2%利多卡因5ml、地塞米松5mg的混合液,加入喷雾器内,向咽部喷雾4次,约2~3ml,每日三次。

篇2:留置胃管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留置胃管喂饲法主要应用于长期不能进食的病人,由于置管时间长,病人自身疾病或操作者水平等原因,可发生一些并发症,如败血症、声音嘶哑、呃逆、食管狭窄等等。

一、败血症

(一)发生原因

1、患者有某些基础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发急性胃炎等,抵抗力低下,留置胃管对胃黏膜的刺激,加剧了胃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等炎症反应。

2、某些药物,如甲氰咪胍、雷尼替丁等使胃液pH值改变,细菌在上消化道内繁殖引起败血症,造成多器官功能不全。

3、长期留置胃管,细菌由胃管进入胃内,在抵抗力降低情况下诱发感染。

(二)临床表现

患者突发寒颤、高热、四肢颤抖,反复呈现规律性发作。化验白细胞进行性增高,血及胃液培养可见致病菌,(三)预防及处理

1、留置胃管前仪器及管道须彻底消毒。可选用改良胃管,即在传统胃管尾部加一个可移动塑料止水管夹,并在尾端口加一硅胶管塞,手轻轻一按即可关闭胃管,既能有效防止胃内液体外流,也能防止细菌通过胃管污染胃腔,从而减少条件致病菌所诱发的感染。

2、对急性胃肠炎患者留置胃管时要谨慎,胃管的前端不要太靠近胃黏膜,以免损伤充血水肿的胃黏膜而引起感染。

3、注意观察用药后引起的细菌异常繁殖。

4、密切观察胃液的颜色、量,及时发现问题,若发生败血症,即尽早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二、声音嘶哑

(一)发生原因

1、胃管质地较硬,在下插过程中损伤喉返神经。

2、置管过程中患者咳嗽、说话致使胃管移动引起局部摩擦或胃管的机刺激引起喉头水肿,压迫喉返神经造成声带麻痹。

(二)临床表现

1、根据年龄、性别、个体差异选择粗细适宜的胃管,采用硅胶管可减轻局部刺激。

2、发现声嘶后嘱患者少说话,使声带得以休息。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局部湿润,给予雾化吸入。

3、病情允许应尽早拔出胃管。

三、呃逆 又称“打嗝”,是膈肌不自主地间歇性收缩,(一)发生原因

留置胃管过程中膈神经受胃管刺激而产生的发应。

(二)临床表现

1、喉间呃呃连声,持续不断,声短而频频发作,令人不能自制,轻者数分钟或数小时,重者昼夜发作不停,严重影响病人的呼吸、休息、睡眠。

2、一旦发生呃逆,可首选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如给患者突然提问或交谈等。

3、可舌下含服心痛定10mg,或给予胃复安20-40mg肌注,严重者可给予氯丙嗪50mg肌注。

篇3:留置胃管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08年7月在某院老年科因脑卒中、智能障碍、失去咀嚼功能等老年卧床患者26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6例,年龄70~98岁(平均84岁),脑卒中13例,老年痴呆6例,吞咽功能衰退3例,帕金森氏症4例,完全随机分为改良组和对照组,每组13例患者,对照试验的时间为六个月,每组给予鼻饲匀浆6次/d,共540次,两组共1080次。

1.2 留置胃管方法

将26名老年卧床住院患者完全随机分为改良组、对照组两组,每组各13人。对照组采用传统留置胃管法,改良组采用改良留置胃管法,两组均使用管内有导丝的聚氨酯带帽鼻胃管,做好心里护理,置管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留置胃管的作用、重要性和鼻饲方法,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配合。对照组采用传统留置胃管方法,胃管留置长度从耳垂-鼻尖-剑突(45~55cm)[1],方法同教科书。改良组采用改良留置胃管方法,准备患者,双枕垫头,向插管的鼻腔内喷两喷1%丁卡因局麻,以减少插管对局部黏膜的刺激,下颌贴近胸骨柄,增大咽部通道弧度,采用眉心-脐体表测量新方法作为标志,增加胃管插入深度10~13cm,用聚氨酯胃管缓慢插入深度达55~68cm,使胃管前端达胃体与胃窦部[2];抽出导丝,用已学的任何一种方法确定胃管的正确的位置后,将插入的胃管长度做好记录,用透气的工字型胶布固定胃管于鼻翼上,再用一条约4cm长的胶布交叉固定于颊部,堵紧管子入口处的橡胶塞子。

1.3 鼻饲及观察

两组鼻饲方法、时间、鼻饲量均相同,具体步骤如下:(1)注食前检查鼻饲管的位置及长度,确保胃管正确的位置和长度。(2)抬高床头。改良组、对照组两组注入时均将床头抬高30~80cm(呈半坐或坐位)。(3)匀速喂食严格掌握喂食量和间隔时间。鼻饲速度:每次15~30min,鼻饲量150~250ml,鼻饲匀浆时间:6:00,9:00,13:00,16:00,19:00,22:00;喂果汁或菜汁时间为11:00,15:00;喂药时间为9:30,15:30,21:00;每组患者鼻饲匀浆540次,如条件允许最好用输液泵以40-60ml/h泵人匀浆,但不能超过125ml/h。匀浆最佳温度为38~40℃.(4)每次喂食完毕应保持该体位30~60min才能翻身或进行其他需改变体位的操作。

观察:(1)改良组、对照组两组鼻饲前须抽吸胃内容物或打开入口塞子检测胃内压力了解胃内潴留量,如抽出的宿食>100ml或有食物从入口处流出应暂停喂食;(2)鼻饲时及鼻饲后30min内观察患者有无呛咳、食物反流,以后每小时观察1次;(3)每次口腔护理时仔细观察口腔内的情况(如分泌物的颜色、性状及是否有已喂的食物等);(4)每日测体温,如果体温>37.5℃应提醒医生查血象,拍胸片,以确诊有无吸入性肺炎。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实验数据收集后,输入计算机,用SPSS软件处理。

2 结果

两组患者出现呛咳、吸入性肺炎、食物反流、胃潴留的次数,见表1。

3 讨论

3.1 呛咳发生的原因及预防

老年患者由于气管、支气管的组织学改变,引起黏液潴留,易发生呛咳。同时老年患者上食管括约肌压力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易引起咽食管反流和胃食管反流,易引起呛咳;尤其是老年鼻饲患者鼻饲时采取不恰当的体位(如平卧位),胃内容物通过开放的食管上、下括约肌逆流至咽喉部而发生呛咳。在26例患者中均有呛咳发生,改良组病例发生呛咳明显较对照组少,说明通过改良留置胃管,及时清除患者口腔的分泌物,做好口腔护理,拔出胃管时,动作轻巧、敏捷,先要把塞子堵紧,防止管口经过气管口时胃管内残留液流入气管口,同时鼻饲时采取半卧位或坐位,注食后嘱患者或家属30min内不要翻身或进行其他改变体位的操作,患者如出现剧烈咳嗽或打喷嚏后应及时检查胃管的位置并做好调整,可有效预防呛咳。

3.2 食物反流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

正常情况下食管、胃贲门在不进食时处于关闭状态,不发生食物反流。各种原因致神经肌肉损伤、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食管下括约肌、胃平滑肌收缩无力,活动不协调或肌瘫痪[3],使食管下括约肌、贲门处于开放状态,增加食物反流发生的机会。老年患者由于食管解剖结构的改变,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防止食管反流的生理屏障作用减弱,易发生食物反流。除了生理上的原因,还有以下两方面的因素:(1)鼻饲管位置不当(如鼻饲管有滑出或胃内管子有折叠)。(2)鼻饲体位不当(如平卧位或床头〈30cm)。预防食物反流应采取以下措施:(1)鼻饲前先检查鼻饲管的位置。检查鼻饲管传统方法是抽吸胃液法、观察水中是否有气泡产生和听气过水声法。临床将三种方法联合应用,一般都能确定鼻饲管的位置,但在抽胃液前应从鼻饲管注入20~30ml空气,以保证抽吸液是从鼻饲管所在位置抽到的。当以上方法都不能鉴别鼻饲管的位置时,X线片是确定胃管位置最有效的方法。鼻饲管头端位于食管常见于对照组的插管长度(45~55cm)。该科现在用的一次性的华瑞胃管最末一个侧孔距尖端约8cm,若按常规插管深度,此孔位于贲门以上的食管内,当注入鼻饲液时,鼻饲液容易反流到咽喉部发生食物反流;而改良组是将胃管插入长度延长10~13cm,故胃管插入长度是眉心-脐体表,一般插入55~68cm,让胃管头端的侧孔完全进入胃内,减少食物反流。改良组比对照组食物反流的发生率明显减少,说明延长胃管插入长度,保证胃管的正确位置能有效预防食物反流的发生。(2)对照组鼻饲时抬高床头30~80cm保持半卧位[4],此体位利用了地心引力的作用,同时也符合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正常运行方向,鼻饲液存留于胃体、幽门部,且咽喉、食管高于胃,可以预防食物反流;而改良组既采用鼻饲时抬高床头30~80cm,又延长插入胃管长度,并保持该体位30~60min,这靠重力作用及胃蠕动使胃内的食物进入小肠,单位时间内减少胃内容物。改良组大大减少了食物反流的发生。对不宜半卧位的患者,如脑卒中、脊柱骨折患者等,鼻饲可采用让患者头偏向健侧体位,由于脑卒中时肢体健侧吞咽功能较患侧好(除脑干梗死)鼻饲时头偏向健侧可明显减少食物反流。

3.3 胃潴留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胃潴留是因为胃肠蠕动减弱,胃排空延迟,注入的匀浆潴留于胃内。老年人胃液半排空时间为123min,青年人为47min,而固体排空时间与青年人相差不大[5]。每次输注匀浆前应先抽吸或打开入口塞子检测胃内压力了解胃内潴留量,以便知道胃的排空情况,残留量≥100-150ml,提示有胃潴留,需延长输注间隔时间。同时也可遵医嘱加服胃动力或助消化的药,如吗丁啉、泌特等,促进胃排空。连续输注时观察4~7次/d,发现胃潴留应减少输注量或暂停。因此,老年鼻饲患者为了减少胃潴留的发生,鼻饲时应少量多餐(5~7次/d)。患者鼻饲量在150~250ml/次,少于护理教课书的常规用量,改良组、对照组两组胃潴留的发生率均较低。

3.4 吸入性肺炎的预防

呛咳、食物反流、胃潴留等是鼻饲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因此可以通过减少鼻饲时呛咳、食物反流、胃潴留的发生,来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两组病例中常规组患者无吸入性肺炎的发生,这说明通过对鼻饲的有效干预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4 结论

经过半年的临床应用和观察发现,改良留置胃管法通过改变置管方法,增加置管深度,使用局麻药减轻局部黏膜刺激从而有效地减少了呛咳地发生(P<0.0001);通过增加置管深度及调整注入方法和时间大大减少了食物反流(P<0.0001),然而,改良胃管法是否能有效预防老年鼻饲患者胃潴留的发生,还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P=0.7046)。总之,改良留置胃管法有效地减少了老年鼻饲患者呛咳和食物反流的发生,减少了老年鼻饲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危险,提高了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也明显减轻了临床护士的工作量。

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留置胃管法预防老年患者鼻饲并发症。方法 将26名老年卧床住院患者完全随机分为改良组、对照组两组,每组各13人。对照组采用传统留置胃管,改良组采用改良留置胃管方法置管,均给予相同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严密观察呛咳、食物反流、胃潴留、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 采用改良留置胃管法的患者鼻饲并发症明显少于传统留置胃管法的患者。结论 采用改良留置胃管方法并给予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老年患者鼻饲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老年患者,鼻饲,并发症,预防

参考文献

[1]马如娅,主编.护理技术[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7-100

[2]陈晓芳,李建萍,吕伟波.留置胃管致黏膜损伤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3,13(2):155.

[3]赵小辉,刘小联.老年卧床病人不同鼻饲方法的比较[J].实用护理学杂志,2003,19(10):12.

[4]董春辉,马兰军,张建华,等.卧床高龄患者进餐体位与吸入性肺炎关系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21-22.

篇4:留置胃管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 并发症; 预防; 护理对策【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175-01近年来,由于静脉留置针在抢救危重病人、输注化疗药物、静脉高营养、长期输液病人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且静脉留置针操作简便,适用于任何部位的穿刺,减少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在应用过程中也带来了不良影响,特别是长期置管病人常导致某些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及观察护理十分重要。

1 常见并发症及预防

1.1皮下血肿:由于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掌握操之过急、动作不稳等容易使静脉留置针穿破血管壁形成皮下血肿。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技术,穿刺动作轻、准、稳。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1.2液体渗漏: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病人躁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渗漏。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引起局部坏死。为避免液体渗漏,护理人员除加强基本功训练外,应妥善固定导管,嘱病人避免留置针肢体活动过度,必要时约束肢体,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服勿过紧,告知病人在输液过程中如穿刺部位出现疼痛、肿胀均属于异常现象,应及时向护士反映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1.3导管堵塞: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高营养液输注后冲管不彻底、封管液体种类等有关,如发现导管堵塞,不可用力推注,以免血栓推入血管,可用尿激酶1 000 U/ mL~ 5 000 U/ mL溶栓或者重新置管。

1.4静脉炎:静脉炎按原因不同分为化学性和感染性两种,其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一旦发生静脉炎应立即拔出静脉留置针。

1.4.1置管时间:一般为5 d,如无血管堵塞和渗漏可延长到7 d。有研究证实清热消肿膏外敷可延长静脉留置针时间[4] 。

1.4.2置管部位:一般选用较粗直并且富有弹性的血管,对于手术病人,为不影响术后下地活动,尽量选择上肢。

1.4.3消毒:碘伏、乙醇消毒范围要大于敷料面积,并用碘伏、乙醇消毒穿刺点,用无菌纱布覆盖,隔日更换1 次,护理人员要严格无菌操作,力求一次穿刺成功。

1.4.4使用刺激性药物和浓度过高液体:输注浓度高或刺激性药物前后要用生理盐水冲管,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1.5静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多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内。久病卧床病人发生在下肢静脉的血栓比上肢静脉多3 倍[5] ,此外,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用留置针进行穿刺导致血管壁损伤,也是血栓形成的促发因素,为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尽可能选用上肢粗静脉,并注意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情况下选用较小的针头,对长期卧床的病人,应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且留置时间不可过长。

2并发症的护理对策

2.1静脉炎护理对策: 选择合适的血管,尽量避免使用靠近神经、韧带、关节、受伤、感染的静脉,选择走向较直,管壁有弹性,局部皮肤无炎症的血管。穿刺部位清洁消毒,留置针贴视局部情况可1~ 2 d 更换1 次,以保持穿刺的无菌及其周围皮肤的清洁干燥,封管及再次输液前按常规消毒肝素帽后将头皮针刺入,连接输液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加强巡视观察,密切观察穿刺部位及静脉走向有无红肿等静脉炎的早期症状,并触摸局部血管的弹性,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有异常疼痛及时拔管,封管后注意观察管腔内有无回血,若有回血且量较多者,可注入生理盐水10 ml 后再用肝素帽封管。对于创伤严重,失血的情况要注意,失液而心肺功能良好的患者,输注的等渗液体速度可加快,需药物维持血压的患者,应每隔2~ 4 h 将升压液体与不含有升压液体更换1 次,以防引起化学性静脉炎。

2.2套管針堵塞护理对策: 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根据病情有计划性地安排输液顺序。严格掌握封管技术,每次输液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宜过快。

2.3液体外渗护理对策: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选择血液速度较快,粗直,弹性好且穿刺局部周围无感染源,一般首选贵要静脉,次选肘正中静脉[2] ; 选择合适的留置针: 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尽量选择细,短留置针,以减少机械性摩擦对血管内壁的损伤; 改善穿刺技术,穿刺时从血管上方以15~ 30角缓慢进针见回血后低角度再进0. 2~ 0. 3 cm。这样可减轻穿刺对血管的机械刺激[3]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避免刺激性药物外渗导致的严重后果[4] ,采取先输入高浓度,高刺激性药物,后输入非刺激性药物。

2.4 穿刺失败护理对策:掌握正确的穿刺方法并妥善固定,正确合理使用静脉留置针。选择合适的血管,一般选择较为粗直,充盈,弹性好,长度适宜的留置针的血管进行穿刺,对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先用湿热的湿毛巾置于拟输液部位3 min,使表浅小静脉有效扩张而便于穿刺。近年来,有学者采用局部涂擦扩张血管药物,经过应用研究证实,局部涂2%的654- 2 再穿刺,使局部皮下浅静脉很快扩张且经皮肤吸收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3 结束语

对使用静脉留置针患者,根据并发症发生原因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后,使其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明显下降,达到了理想效果,这样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又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大大提高了以后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参考文献

[1]刘晓红,刘晖,路芳. 临床使用静脉留置针失败17例原因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 2010(35)

[2]习芳. 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2009(17)

[3]皮春艳,苏琴. 200例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J]. 兵团医学. 2009(03)

篇5:留置胃管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摘要】静脉留置针是头皮针的换代产品,近年来在我国广泛用于临床实践。其优点是操作简单,套管柔软,不易穿破血管壁,减少患者对输液的心理压力,减少液体外渗,为输血、输液提供了方便,利于患者的抢救工作及保证合理用药时间,因此静脉留置针作为一项护理新技术正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随着穿刺方法、技术、材料等的不断更新,使得因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已极大地减轻,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作为临床护理人员,也要警惕其并发症的发生,防止其给患者带来的不必要的痛苦和后果。 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并发症;预防;护理

随着护理科学的不断进步,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静脉留置针其优越性在于:可以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持患者良好的心态;维持血管通路,利于紧急抢救;减少护士穿刺操作次数[1],操作简单,成功率高,提高了工作效率。静脉留置针输液适用于需短期或中期静脉输液者。然而在应用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特别是长期置管的患者常常导致某些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静脉针置管期间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十分重要。

在临床中使用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有:穿刺部位感染、皮下血肿、液体渗漏、导管堵塞、静脉炎及静脉血栓形成。

1 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1.1 穿刺部位感染:在进行静脉穿刺时, 操作技术不熟练、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患者机体抵抗力极度低下、留置时间过长等原因,容易引起穿刺部位感染。因此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应熟练掌握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技术,在进行穿刺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按护理操作规程操作,严格按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1.2 皮下血肿:准备进行穿刺的血管选择不当、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操之过急、动作不稳等,往往容易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前,应认真选择弹性好、走向直、清晰的血管,避免在关节部位和静脉窦的部位进行操作,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巧、稳、准。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如穿刺不成功,应改对侧穿刺,禁止在原穿刺点反复穿刺。局部隆起疑有血肿立即停止穿刺、拔针,局部加压止血。拔针时应以与皮肤平行方向拔出,避免针头划伤静脉壁。已形成血肿者,应根据血肿范围大小采取相应的措施。小的血肿无需特殊处理,待机体自行吸收;大的血肿早期冷敷促进血液凝固,48小时后再用热敷促进淤血吸收。

1.3 液体渗漏: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患者躁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渗漏。发生液体渗漏早期表现为输液速度变慢,检查输液管道未见回血。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甚至发生神经损伤、骨筋膜室综合症等合并症。为避免液体渗漏,护理人员除加强基本功训练外,避免在关节或肌体屈曲部位进行穿刺,应妥善固定导管,嘱患者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物勿过紧,并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对能下床活动的患者,应避免在下肢进行穿刺。不得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否则易使血管受损,如果针眼尚未愈合,药液易从损伤处渗漏。如果发生液体渗漏,要立即停止在原部位静脉滴注,抬高患侧肢体。正确评估渗漏情况,少量渗出机体可自行吸收,如渗出液是高渗或刺激性药液,应进行特殊处理:局部外敷;局部封闭;局部注射渗漏药物拮抗剂。

1.4 导管堵塞: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患者的凝血机制异常以及患者保护不当等有关。因此,在使用留置针前要做好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注意保护有留置针的肢体,留置针所在肢体不宜携重物及用力活动,并避免长时间下垂,以防导管堵塞。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一般可用生理盐水或稀释的肝素盐水,用量2-5毫升,应脉冲式正压封管。如遇导管堵塞,可接注射器抽吸将血凝块抽出,切不可加压推注,以免血凝块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血栓。如注射器抽吸无效应拔针,更换部位重新穿刺。

1.5 静脉炎:静脉炎多为患者血管状况不良、快速输注高刺激高浓度药物、穿刺时损伤血管壁内膜、反复穿刺或多次置管、穿刺侧肢体过度活动等[2]。静脉炎其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周围皮肤颜色改变,局部皮温升高,沿血管走向的红色条痕,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注射肢体肿胀,沿着血管走向的疼痛或压痛,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有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最终可能导致静脉硬化渗漏或甚至形成血栓。在临床中,护理人员应注意保护血管,长期输液患者,选择静脉尽量从血管远端开始,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输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点滴速度应慢,输液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熟练操作技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穿刺部位消毒彻底。穿刺点使用无菌敷贴,定时观察,保持敷贴清洁干燥。一旦发生静脉炎立即停止在此静脉输液,24h内冷敷,24h后热敷,以增进血液循环,缓解患者不适[3]。或者局部用50%硫酸镁湿敷,每天2次,每次20min。抬高患肢并制动。必要时作细菌培养。如合并全身感染,遵医嘱应用抗生素。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炎症抗炎能力。

1.6 静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多见血流缓慢的静脉内。据报道,久病卧床患者发生在下肢静脉的血栓比上肢静脉血栓多3倍。另外,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使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导致血管壁损伤,也是血栓形成的促发因素。为防止静脉血栓形成,穿刺时尽可能首选上肢粗静脉,并注意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且留置时间不能过长[4]。

2 小结

静脉留置针由于外套管所使用的材料具有柔韧性好,对血管刺激小,可随血管形状弯曲,便于肢体活动等特征,故可较长期的留置。套管针的使用,使患者在整个输液过程中感觉舒适,减少普通头皮针反复多次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降低对浅表静脉的损伤,可以有效的保护患者的血管,减少输液意外感染的机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和舒适度;同时能够保持静脉管道的持续通畅,特别是危重患者,可随时打开静脉输液通道,及早用药,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静脉留置针为一次性产品,对于较长期

输液的患者,既安全,又可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天,不超过7天[5]。医护人员也可避免多次输液穿刺带来的意外扎伤和感染,减少多次注药、输液、输血的不便,从而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虽然静脉留置针存在着许多并发症,但只要给患者做好相关的健康教育,正确的使用,遵守护理操作规程,做好日常观察及预防护理,就能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总的来说,静脉留置针在以后的临床中将更加普遍的使用。

参考文献

[1] 董淑华,王建荣,潘庆联,等.静脉输液相关技术的应用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719

[2] 杨淑群,黎惠芬.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

[3] 药晋红,胡牧.静脉留置针与静脉炎.实用护理杂志,1997,13(7):365

[4] 宋士霞.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及护理.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3,3(2):121

[5] 李小萍,王克芳,段功香.基础护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学,2006,256

篇6:留置胃管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510-02

静脉留置针(vein detained needle)又被称为针套管,作为头皮针替代产品,它具有操作简单,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不易磨损血管、疼痛少等优点,是临床输液较好的方法[1]。然而在应用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常导致某些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认真分析发生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及时、正确处理并发症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导致静脉留置针并发症

静脉留置针使用并发症在临床过程中一般表现为:导管堵塞、液体渗漏、皮下血肿、穿刺部位感染、静脉炎及使用贴膜与胶布皮肤过敏[2]。并发症的发生,不仅会造成了患者身体额外损伤和精神负担,而且影响了进一步的护理治疗工作,给患者家庭和医护人员带来双重压力。因此,作为医护工作者,应当详细全面地了解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影响因素,以充分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工作乃至为下一疗程的治疗打下有效基础。

2 静脉留置针并发症预防方法

2.1 做好患者健康教育工作

置管前护士应将静脉留置针应用的目的、意义告诉患者及其家属,让其了解有关留置针的护理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以便积极配合,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2.2 导管护理

导管应妥善固定,防止扭曲及脱出,观察局部反应,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肿胀及炎症反应,有无皮肤过敏及水泡等,及时发现早期症状及并发症,并根据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以减轻患者痛苦。

2.3 提高穿刺成功率

护理人员应加强基本功训练,高标准严要求,熟练掌握静脉穿刺的技术,提高穿刺操作成功率,争取一次成功。

2.4 3M敷贴的更换

尽量减少更换敷贴的频率,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无菌。如有潮湿、渗血应及时更换,由下向上撕脫敷贴,用0.5%络合碘消毒穿刺点皮肤(范围10cm X 10cm)2遍,待干后,用无菌3M敷贴覆盖[3]。

2.5 冲管护理

每次输液前一定先抽回血,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如无回血、冲洗有阻力时,应考虑留置针导管堵塞,应及时拔除,切记不能用注射器使劲柞注,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造成栓塞[4]。

2.6 严格操作规程及无菌技术操作

操作前护理人员严格手卫生,以预防外源性污染,减少感染机会,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沽。静脉留置针为一次性物品,禁止重复使用,即使穿刺不成功也不得再次送入血管[5]。

3 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处理方法

3.1 皮下血肿处理

发生皮下血肿后,立即停止穿刺,拔针,局部加压止血,小的血肿无需特殊处理,待集体自行吸收,大的血肿早期冷敷以促进血液凝固,48小时后再热敷促进凝血吸收[6]。

3.2 液体渗漏处理

对发生液体渗漏的患者,要立即停止在原部位滴注,抬高患侧肢体,正确评估渗出情况,小量渗出机体可自行吸收,如渗出液是高渗或刺激性药液,应给予特殊处理,局部外敷封闭,或注射拮抗剂。

3.3 导管堵塞处理

若导管堵塞、液体输入不畅时,可接注射器抽吸将血凝块抽出,切勿加压推注或用力挤压输液管,以免血凝块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血栓。如果注射器抽吸无效应拔针,更换部位重新穿刺。

3.4 静脉炎处理

若发生静脉炎应立即停止在此静脉输液,24小时内冷敷,24小时后热敷,或者局部用50%硫酸镁敷,2次/天,每次20分钟,抬高患肢并制动。

3.5 静脉血栓处理

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反复在同一部位留置,使用刺激性药物时做到前冲后导,减少对血管的理化刺激;长期卧床患者置管的肢体可给予热敷和适当按摩,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发现套管内有血块堵塞,宜用负压抽吸,严禁将血凝块强行推入血管内,以免发生人为栓塞;一旦发现血栓形成,应拔除套管,抬高患肢,并可适当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促进血液回流,局部用50%硫酸镁外敷,同时予以溶栓、抗凝、理疗等处理圈。

4 小结

针对临床使用静脉留置针过程中发现的各种并发症,只要医护工作者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认真钻研技术,做好观察和护理,制定周密预防措施,就能够做到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降低了静脉炎及液体外渗的发生率,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参考文献

[1]李秀华,徐庆贤. 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J]. 中国医药导报, 2007,4(25):66.

[2]董金芳,孙雪冬. 深静脉留置针在危重病患者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 [J]. 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6):3052-3053.

[3]娄春燕.不同年龄小儿静脉留置针部位选择对留置时间及留置并发症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1l,12(11):l19-120.

[4]岳立萍,周立,席淑华.外周浅静脉输液技术的应用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4):73~74.

[5]罗秀荣.静脉留置针156例常见并发症观察与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7(5):99.

篇7:留置胃管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并发症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06-01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既解决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 又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质量。特别是静脉条件差的危重患者,可及时打开静脉通道输液用药,提高抢救成功率,挽救病人生命。然而,在应用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观察和护理质量,尤其是长期置管病人常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一定要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及观察护理。

1 、观察与护理

1.1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

置管前护士应将静脉留置针应用的目的、优点告诉患者及其家属,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心理,让其对留置针的护理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有一定的了解,避免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穿刺时态度和蔼,技术熟练,牢固固定,以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1.2 观察局部反应

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反应等,及时发现早期症状。一旦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 应立即拔管,并对局部症状及时给予相应处理, 早期0~48h采取50%硫酸镁湿敷。48h后可用热毛巾敷或进行理疗以消除肿胀,预防感染,恢复血管弹性, 减轻患者的痛苦。

1.3 置管期间常规护理

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应加强生命体征监测, 做好全面护理。穿刺部位周围皮肤应每日用碘伏消毒,并盖以透明贴膜。连续输液者,应每天更换输液器1次,肝素帽至少每周更换1次。保护膜每两天更换一次,发现贴膜污染、松脱、汗迹浸润等情况时,随时更换。注意留置针的通畅情况。输液过程中,须密切观察滴速,以防输液速度过快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药物不良反应。快速输液须严防液体滴空,空气进入。如为动脉留置针,更应加强监测,防止发生意外。

1.4 掌握正确封管方法

避免血液回流,堵塞管腔。采用肝素封管,会发生血液回流至留置针管腔,要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由于肝素的抗凝作用,此种情况穿刺管不会堵塞,可延长置管时间,防止并发症发生。正压封管,将封管液3-5ML从肝帽处的输液针头内缓慢推注2-3ML,再边推余液边拔出输液针头,使封管液充满管腔。

2. 常见并发症及预防

使用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有皮下血肿、液体渗漏、导管堵塞、静脉炎及静脉留置针内回血凝集

2.1 皮下血肿

穿刺及置管动作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动作不稳等,常常容易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血液渗出而形成皮下血肿。因此,护理人员应掌握好穿刺方法,穿刺时动作应轻、稳、准。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 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有效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2.2 液体渗漏

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患者躁动不安、外套管置入过浅入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渗漏。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为避免液体渗漏, 护理人员应掌握好穿刺部位,妥善固定导管,对烦躁患者适当约束肢体, 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不要衣服包裹, 以免影响穿刺部位的观察。

2.3 导管堵塞

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很多,如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患者的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因此,应加强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一般采用3-5ML肝素盐水连续不间断、边推注边卡死小夹子,然后退出针头的方法。

2.4 静脉炎

主要为药物刺激及机械损伤引起。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根据输入药物选择合适的血管及留置针,避免反复穿刺。输入刺激性药物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强刺激性药物避免从套管针输入。

2.5 静脉留置针内回血凝集

上一篇:20220513廉政知识答卷答案下一篇:兴安盟历史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