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丰县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24-05-06

宝丰县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宝丰县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宝丰县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宝丰县现有12个乡镇、1个林站、1个办事处,辖区总面积72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万。县城区面积由原来的0.7平方公里拓展到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有完善的城镇交通网络。宝丰县城镇化率34.3%,公共绿地面积576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28.54平方米,已成为现代宜居城镇,先后荣获中国曲艺之乡、中国魔术之乡、全国卫生县城、全国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县城、河南省生态林业县、河南省园林县城等称号。

二、主要做法

(一)科学规划,找准发展定位,努力构建城镇化战略格局 城镇规划是城镇建设的蓝图。随着城镇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城镇规划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布局和空间划分,还包括合理进行生产力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搞好城镇建设和管理等内容。2003年,宝丰县邀请郑州大学规划设计院完成了《宝丰县2002年~2020年总体规划》(简称《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对城镇进行科学定位,明确了宝丰县的发展方向和各类功能园区的建设目标,展示了宝丰县城镇建设的前景,实现了城镇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宝丰县各区认真编制了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等10种专业规划,形成了完整的规划体系。

为充分利用宝丰县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抓住国家加快推进城镇体化进程的历史机遇,合理扩大城镇规模,建设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2004年,宝丰县实施了东城区建设战略,规划建设城区面积10.98平方公里;2005年,在县城西部2公里处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的西部工业园区;2007年,在县城南部规划建设科技园区;2008年,在县城南部规划建设7.2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目前,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已完成投资40亿元,入驻企业达48家,实现利税3.5亿元。

(二)适度超前,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镇整体功能

建设宜居环境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容。加快城镇化进程应突出城镇建设的重点,增强城镇的承载力,提高城镇的发展水平。

一是推进城区道路和背街小巷美化工程。按照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打造亮点的思路,宝丰县先后投资8亿多元,建设了城区近70项道路、桥梁的改造和新建工程,具体包括:人民路、平宝路、东三环等20余条(段)道路的改造工程,东大街、西环路、迎宾大道、中兴路、南二环等12条(段)道路的罩油工程,东三环路和西环路玉带河大桥加宽工程,中兴路南延、永明路南延、中兴路北延等4项工程。城区主干道弱电管网、通信电网入城改造工程,改变了宝丰县以往城镇上空网线交错的情况。投资5000多万元,对300多条背街小巷进行硬化、美化、亮化。目前,城区已形成“五横八纵”的城镇道路网络,拓展了城镇的发展空间,构筑了城镇新框架。

二是推进城镇明亮工程。投资8000多万元,在人民路、迎宾大道、西环路、龙兴路、新世纪广场和生态园安装了彩灯。2010年,在背街小巷和乡镇安装了1335盏太阳能路灯,使宝丰县城镇道路照明装置率、亮灯率均达98%;城区高大建筑上都安装了射灯、霓虹灯;建成了人民路等13条彩灯街。在夜色的映衬下,一盏盏路灯风格迥异,特色鲜明,像颗颗明珠闪耀,构成了绚丽夺目的宝丰夜景。

三是推进环境设施建设工程。新建大寺农贸市场、北环路钢材市场、果品批发市场、装饰材料市场,建起垃圾中转站28座、水冲式厕所35座,宝丰县每1万人拥有公厕4.4座。此外,投资5114万元,建成占地235199平方米、日处理污水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投资1500万元,建设天然气入城工程;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龙兴寺水库引水入城工程;投资243.1万元,建设城区污水管网工程;投资800多万元,建成占地91999平方米、日处理垃圾150万吨的垃圾处理厂。刷新城区沿街楼体,规范门头牌匾,沿街建筑物平改坡,拆除各类违法建筑,铺设彩色人行道板。对城镇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公厕进行专人管理,对城镇主次干道进行全天保洁清理,垃圾日产日清,清运率达100%,无害化处理率达90%。空气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近两年宝丰县城区大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到240天以上。

四是推进人居建设工程。改善人居环境和住房条件,建设文明健康社区。发放廉租住房补贴231万元,惠及2825户群众;投资568万元,建成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廉租住房,让120户低收入家庭住进新居;投资3800万元,建设建筑面积达31836平方米的西苑经济适用住房小区;开工建设占地56400平方米的博城和谐园经济适用房项目,解决1300户低保收入家庭的住房难题。启动了旧城保护和城镇改造工程,投资1.45亿元,对火车站进行改造;投资5000万元,建成占地130多万平方米的玉带河花苑小区;投资4600万元,建成占地13333平方米的怡园小区;投资8000万元,建成占地83332平方米钰丰尊邸小区;投资2000元,建成占地20450平方米的永明居住小区、占地86665平方米的文笔山庄;投资3000万元,建成占地11万平方米的宝丰县文化体育中心、占地14000平方米的净肠河居住小区、占地25590平方米的城镇居住小区、占地4万平方米的东城国际小区。一批批高、中、低档住宅小区为城镇增添了现代气息。目前,宝丰县住宅面积已达160多万平方米,总造价达10亿元,人均住房面积达37平方米,城镇居住环境的改善大大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五是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2009年完成了5个中心乡镇67个中心村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2010年批准实施。我县中心村建设用地坚持建设规划和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相一致,做到“二规合一”。不能“二规合一”的,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合法途径解决。2010年,全县启动建设的社区完成了城乡增减挂钩规划的编制工作。2010年以来,经过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广大群众热情高涨,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蓬勃开展。截至目前,全县共启动建设25个新型农村社区,建成新居1200套,建教学楼2栋,新建文体广场10个,新建垃圾中转站8个,建标准化村卫生所(室)262个,整修下水道9527米、河道660米,硬化道路47.4公里,种植风景树25696棵,安装太阳能路灯1546盏。赵庄乡袁庄社区、商酒务镇赵官营社区新居和水、电、路、文体广场及绿化、美化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样板。石桥镇石桥社区、高铁社区规划标准高、配套设施齐全,建设进度日新月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全面铺开,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焕然一新。

(三)突出特色,彰显城镇个性,在科学发展中提升城镇品位

现代化的城镇需要良好的环境,而营造良好的环境离不开水。宝丰县北有净肠河,南有迎丰渠,城中有玉带河,最南边有北干渠输水工程。为合理利用这些水资源,凸显城镇特色,宝丰县政府先后投资3千多万元,对净肠河进行彻底治理。在河岸砌起了青石护堤,在河道内蓄起了数米深、2公里长的一泓碧水,蓄水量达50多万立方米。如今,绿水绕城,碧波粼粼,给县城增添了一抹秀色。投资800多万元,治理玉带河城区段,投资300多万元,治理迎丰渠。建成净肠河公园、玉带河花园,使昔日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两河一渠”呈现水清岸绿、碧波起伏、垂柳依依的秀色美景。为充分凸显城镇的灵性,2008年,宝丰县投资350万元对玉带河下游进行治理,按照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旅游、推进城镇建设、增加经济效益等统筹规划,展现历史文脉,营造特有的自然景观,给市民留下广阔的亲水空间。2010年,投资1800万元,对净肠河上游进行治理,新增水域面积72999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4.03万平方米,新增游憩景观面积540平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绕县城西部和北部,是宝丰县城镇环境得到改善的一次大好机遇。宝丰县城依净肠河、玉带河而建,两条河目前已成为城区的内河。今年,借修建南水北调干渠之机,宝丰县投资1600万元,在城区西部和北部修筑起一条环城防护岭。目前,经过绿化,已在城区和西部工业矿区之间形成了一道绿色屏障,将对改善城区的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起到推动作用。

以绿化提升城镇品位。宝丰县先后投资3亿元,建成城镇道路亮化工程、城镇绿化工程、城镇水治理净化工程,构筑起人与自然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的城镇生态系统,初步形成了点、线、面、环相结合的城镇绿化体系,城镇绿地面积达576万平方米,绿地覆盖率达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28.54平方米。建成了占地7万平方米的人民公园、占地7.3万平方米的新世纪广场、占地170万平方米的文笔山森林公园、占地2735平方米的迎宾园、占地2万平方米的绿荫园、占地5772平方米的八一园、占地1平方米的三角游园。目前,城区各类游园已达到24座,有25个单位获得市级绿化达标庭院称号,有8个单位获得省级达标庭院称号,8个居民区获得市级绿化达标居住区称号。城区初步形成了道路绿化网络,游园绿地遍城区,提升了城镇品位。

挖掘城镇文化底蕴。宝丰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东有佛教圣地白雀寺、香山寺,西有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南有正月十三马街书会,北有闻名遐迩的赵庄魔术,中有中原局、中原军区和宝丰县会议旧址。为了充分挖掘历史,彰显城镇文化内涵,打造魅力县城,宝丰县政府近年投资9000万元,建起北宋汝官窑博物园、香山寺观音文化园、红色旅游文化园、马街民俗文化园、赵庄魔术大观园和中原解放纪念馆宝丰县博物馆,把宝丰县建成集名城风貌、古城风韵、生态特色于一体的新型县城。

三、城镇化建设基本经验

宝丰人在建设过程中总结出很多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将为宝丰县的未来建设奠定基础。

(一)求真务实的发展思路是先决条件。近年来,宝丰县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超前的发展理念和科学的发展战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宝丰县委、县政府本着执政兴县的原则,以建设和谐的宝丰县为己任,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园林生态宜居城镇为建设方向,以优美的人居环境为目标,以城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愿景,按照人民的意愿做事。宝丰县委、县政府从长远出发,制定了科学的发展战略,力争一张蓝图绘到底,历届班子都负责,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战略。实践证明,科学的发展规划是一个城镇能否实现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建立健全融资机制,突破城镇建设的资金瓶颈。资金是城镇建设的必要条件。创新融资机制,在确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快城镇建设的步伐,是宝丰县委、县政府着力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宝丰县投资约10亿元搞城镇建设。除了财政投资外,宝丰县主要从加大城镇经营力度入手,坚持把城镇建设推向市场,形成了招商引资、土地聚财、社会筹资等多元化的融资体系。首先,切实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通过举办城建项目专题推介活动吸引国内外知名房地产企业投资。净肠河是穿越宝丰县城的主要河流,由于治理没跟上,污染情况严重,成了远近闻名的臭水沟。由于资金缺乏,净肠河一直没有得到治理。2010年,宝丰县通过招商引资活动,吸引河南省中强集团投资1800万元治理了净肠河上游,使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河滨公园。其次,利用土地资源,严格按照“一个口子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原则,形成以收购储备为保障、以出让为主要供应形式的土地模式,实现土地价值的最大化。宝丰县龙兴路北延工程全长1.2公里,跨越两条河道,多年来由于资金不足,一直未能开工。近年来,宝丰县进行商业运作,用临街门面房开发收入作为道路建设费用,吸引省内外多家企业投资860万元,建成了一条高标准的城镇道路。位于宝丰县万寿宾馆北侧的一片建筑破旧不堪,旧的拆不起,新的建不起。但该地块在县城繁华地段,开发潜力巨大。为了激活一潭死水,宝丰县委、县政府通过城镇用地置换,组织相关部门举办招商活动,吸引广东新丰江实业开发公司投资1600万元,建成占地13333平方米、拥有135个门面房的万寿步行街。第三,引导社会游资。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城镇建设。采取由政府牵头、企业相互担保的形式,让企业赢利后再还贷,使一大批大项目落户宝丰县。此外,对公交车线路使用权、主要街道广告权、公共设施冠名权等进行市场化运作,深入挖掘城镇的商业价值,使无形的资源变成有形的资本。

(三)整合部门资源,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合力。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驻村帮建工作队共67个,其中市级22个,县级45个。驻村帮建工作开展以来,部分驻村工作队按照要求“队员当代表、单位作后盾、领导负总责”的要求,把帮建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扎实开展帮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市燃气公司驻村工作队筹资9万元,帮助袁庄村安装路灯68盏,整修道路1720米,打机井16眼。平顶山银行驻村工作队资助80余万元,协助高铁村完成通村公路1500多米,安装路灯100盏,加宽、修整和绿化入村大道1000米,加固整修桥梁1座。市地税局驻村工作队筹措5万元,帮助商酒务村提升建设规划。县商务局驻村工作队协调项目资金2000万元,帮助张洛庄中心村整修河道2500米,建成景观亭子3座。县水利局驻村工作队争取资金260万元,协助赵官营村完成安全饮水入户工程。继续落实“百企帮百村”活动精神,进一步搞好民营企业对12个中心村帮建的协调、指导工作。如张八桥镇张八桥中心村位于煤矿塌陷区,新村选址难度大,新村选址方案多次变更,洁石集团积极参与“百企帮百村”活动,投入500余万元,帮扶张八桥中心村选定现址,开挖土石方45万立方米,平整土地200余亩,修施工道路1500米,新民居已开工建设,秋收期间没有停工,已完成主体一层17套,地基19套,年底前建成新民居120套。清凉寺中心村位于汝瓷保护区,计划整体搬迁,但缺乏资金。康成汝瓷有限公司垫资1500万元,帮扶清凉寺中心村建成楼房10幢200套,并完成了配套的景观水系、道路硬化、绿化、排水等工程建设,年前计划新增2幢50套新民居。

(四)加大财政投入和奖励力度,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011年,宝丰县拿出专项资金2000万元专门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继续实行农户建房补贴制度,凡是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符合中心村户型设计的,每户补贴现金5000元。对新民居建设规模达到50户的中心村,县财政奖励该村所在乡镇30万元。对2011新农村建设综合排名前三名的乡镇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奖励,对综合排名前10名的中心村,每村给予10万元的奖励。

四、问题与建议

(一)部分乡镇规划滞后,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全县13个乡镇中,城关镇、杨庄镇、周庄镇等乡镇区位条件较好,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较大,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发挥了经济要素聚集作用。但是区位偏僻、交通不便、基础较差的乡镇城镇化水平明显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多数乡镇规划滞后于建设,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建设存在明显随意性。

(二)征地拆迁对项目推进产生较大影响。城南区域项目多,征地拆迁任务还比较艰巨,目前城南片区在建道路及其他十几个项目因征地拆迁未完成而无法推进,对工程建设有一定影响。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资金缺口较大,这一两年来,城镇化快速推进,上马的项目越来越多,资金投入量大,而我县财政力量有限,融资渠道不广,融资平台建设不完善,对下一步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造成一定的影响。老城区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老城区建筑密度过高,绿化、广场、公厕、市场、文化设施短缺,特别是城中村连基本的消防要求都难于满足。

(三)城镇化建设融资困难。①国家提高了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严禁随意征用基本农田,制约了城镇化建设进程;②乡镇城镇化建设很难再银行获得信贷支持,融资十分困难;③乡镇财政的杠杆作用难以发挥;④乡镇财政总体实力薄弱,有的根本无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

(四)城镇规模偏小,集聚功能较弱。从国内发达地区城镇发展的经验来看,只有当镇区人口达到5万人时,城镇的资源配置效益才能发挥出来,人口规模过低,就会造成城镇资源浪费。目前,全县除中心城区,其余小城镇镇区人口均不到3万人。由于城镇规模普遍较小,而且主导产业不突出,城镇经济集聚力和辐射功能较弱。

(五)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完善。①镇区内的排水管网不完善,有些排水口堵塞,管道不畅通,遇大雨暴雨造成积水。②街面管理不到位,特别是市场、集市脏乱差现象严重,卫生、公厕、园林绿化等不配套。③占道经营和乱贴、乱涂现象严重。

建议

(一)统筹规划,完善功能,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强对规划工作的领导,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防止各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科学规划城镇功能布局,做好行政办公区、休闲居住区、工业园区、商贸服务区等功能小区的规划详编工作,搞好乡镇驻地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塑造各具特色的城镇形象,提高城镇化水平。抓住城中村改造的历史机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彻底改变城市面貌和居住条件。坚持同步规划、配套建设,克服“重地上、轻地下”的思想,统筹安排供水、排水、供电、通信、有线电视、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镇人居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制定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力度。一是用好用足国家支持小城镇建设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资金。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我市城镇开发建设。三是以地生财,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做好土地开发融资的文章,实现良好循环。四是激活民资,放宽民间资本准入领域,凡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允许其参与与经营,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城镇设施建设。五是适度负债建设,“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加速城镇化进程。

(三)创新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不断提升城市品位。一是坚持建管并重,把城市管理放在与规划、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创新管理机制,改改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二是消除城市管理死角,抓好“门前三包”制度的落实。大力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把保洁范围延伸到城郊和乡镇驻地。规范临街广告牌匾的设置,进一步美化城镇化境。按现代化城市标准搞好停车场的建设,改变占用人行道停放的现象。三是加强对城镇居民的城市意识和社会公德教育,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广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小区、文明乡镇创建活动,丰富城镇文化内涵,提升城镇文明程度。

(四)加强宣传引导,促进农民转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开展宣传教育,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加快转移农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健全完善农民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劳务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努力让更多的农民在城镇实现就业,促进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篇2:宝丰县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西丰县位于辽宁省东北部,是一个地域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全县区域面积2686平方公里,设10个乡、8个镇,总人口34.2万人。县城建成区面积6万平方公里,人口6万人。2002年以来,西丰县紧紧围绕“以地建城,以地养城,围城兴业”的建设思路,强化经营城市理念,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为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累计投资5.5亿元,完成建安工程58.6万平方米,建成物业住宅小区17个,改造住宅小区2个,城镇楼房建筑面积达125.4万平方米。其主要做法是:

一、科学规划,确定发展格局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为此,西丰县紧紧抓住规划这一龙头,牢固树立规划的品牌意识、精品意识、生态意识和超前意识,做到了规划编制高标准、高起点,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

首先是合理编制总体规划。2002年,西丰县专门聘请了省规划设计院专业人员对县城区进行高标准航测,并以此为基础,对城区总体规划进行重新修编,将城区规划面积扩大到12.9平方公里,达到了定位科学、布局合理的规划设计目标。

其次是详细编制局部规划。把科学规划融入每个建设项目之中,做好每个项目的详细规划和局部规划。2002年以来,共完成专业性规划4项,住宅小区及组团规划16项,修建性规划32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11项。2005年4月,开始六安新区的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将六安新区规划成为功能齐全、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的物业住宅小区,并拟在新区内建设独具特色的农民新村,为扩大城区面积,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绘就了蓝图。

第三是科学编制远景规划。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为目标,将县城建设成为功能布局合理、服务体系完善、区域经济牵动力强的的中心城市。到“十一五”期末,西丰建成区面积要达到11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要达到12万人,力争10到15年的时间,城区人口达到20万人,进入小城市行列。加大棚户区改造和新区建设力度,完成棚户区的全面改造;开发建设六安新区,增加城区面积3平方公里,建筑面积400万平方米。加快发展和培育特色市场。投资500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的土特产品批发加工市场,形成环西丰的土特产品特色区域中心,将西丰建成东北知名的土特产品集散地。完善交通网络。加快过境高速公路的建设进程,争取3年内建成辽西铁路,实现西丰与全国铁路编组联网。彻底解决城市用水问题。力争2007年建成诚信水库,达到5万吨的日供水能力,改变西丰生产生活用水难现状。

第四是认真编制村镇建设规划。重点是明确城镇的定位和方向。主要是将郜家店镇、平岗镇建成交通枢纽和集贸型城镇,将安民镇建成工矿型城镇,将振兴镇、凉泉镇建成旅游服务型城镇。通过科学规划,力争形成设施齐全、品味高雅、特色鲜明、风格迥异的城镇体系,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城带乡,城乡联动,互促互进,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二、筹措资金,加大建设投入

建立了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的投入体制,突破了城市建设的资金“瓶颈”。

首先树立经营城市理念,盘活土地资本。土地是城市最大的资源,西丰县改变过去无偿划拨的供地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资源,集聚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在土地经营方面,重点抓了五个环节:一是制定科学的供地计划。做到有序开发,有序利用,确保土地资源不断增值。二是统一同类供地方式。在土地的出让中,严格按照《行政划拨供地目录》规定的行政划拨范围供地,取消了经营性用地的协议出让。三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公告,宣传挂牌出让地块的位置、土地使用条件、规划部门的要求、商用价值、长远效益以及有关的操作程序等。四是合理确定底价。委托具有资质的土地评估机构采取二种或二种以上的评估方法进行底价评估,经底价确定领导小组确认后挂牌公布。五是完善政策。先后制定和完善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规则,实行了土地审批的内部会审制和挂牌底价由县底价领导小组确定制等一系列规范的文本模式和操作办法,进一步明确了供地方式、交易地点、审批程序和协议出让等几个方面的规定。2002年以来,共对21.2万平方米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进行了挂牌出让,获取土地出让金9653万元。加大了土地收益管理力度,土地出让金全部用于城市建设,实行专款专用,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使土地出让金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2002年以来,投资1612万元,建成总占地面积达4万平方米的北山广场、中心广场、党校广场等3个主题广场。投资2000余万元,实施了寇河城区段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完成了防洪工程、滨河路建设工程和寇河公园建设工程。投资2799万元,完成了对城区15条街路的道路和市政设施维修改造工程,改造和新建自来水主管道4763延长米,排水管网16.7公里,供热管网2.4公里,架设路灯543杆。投资676万元,栽植绿化树木9.4万株、草坪4万平方米,城区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达5.4平方米。

其次是打破独家经营格局,吸纳民间资本。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打破不利于城市发展的体制束缚,以优化政策和招商引资为手段,进行市场化运作,广泛开辟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本注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开发主体由政府为主向民营企业为主的转变。几年来,励驰房屋开发公司、凯帝房屋开发公司、洪禄房屋开发公司等民营企业陆续进入房地产开发市场,并在城市开发建设中不断发展壮大,为西丰的城市建设注入了活力。2002年以来,全县房地产开发总面积为58.6万平方米,其中全部由民营企业开发建设的就达27.8万平方米,占房地产开发总面积的47%。在广泛吸纳民间资本的同时,西丰县积极引进竞争机制,将公用事业推向市场。几年来,通过市场运作,个人经营,先后建成了县农贸大厅、远景供热站、第四供热站和县果菜批发市场,打破了公用事业政府独家经营的历史格局。

第三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发展公益事业。认真研究上级基建投资重点,科学论证本县的建设项目,积极与省市建设计划挂靠,对收益可观、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优势项目,积极申报,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几年来,共争取上级城市建设专项资金5286万元,有效缓解了城市建设资金紧张的状况。投资3700万元,完成城区给水一期工程,建成了日供水能力达2万吨的净水厂,解决了城镇居民的“吃水难”问题;诚信水库于2004年10月开工,目前正在施工建设之中。2001年以来,总计投资3429万元,建设西丰高中、一中、二中等教学楼8栋,其中争取上级补助1861万元,镇内学校全部实现楼房化。总计投资800万元,建成郜家店镇、振兴镇、柏榆乡、和隆乡中心敬老院,其中争取上级补助300万元。

三、完善政策,规范实施拆迁

拆迁是建设的前提。城市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是一对矛盾,把握不好就会造成城市资源的巨大浪费。特别是对西丰来说,镇内人口不足6万,流动人口较少。因此,西丰县把城市建设的着力点放在了棚户区改造上,把支撑点放在了还利于民上。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优化拆迁政策,推动了拆迁安置工作的稳步进行。2002年以来,西丰县先后制定出台了《西丰县城镇房屋拆迁管理暂行办法》(西人大发[2002]11号)、《转发县城环委关于调整西丰县城镇房屋拆迁安置补偿标准的通知》(西政办发[2004]15号)和《关于印发西丰县城镇房屋拆迁安置补偿标准的通知》(西政发[2005]7号)等政策文件,为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在城市拆迁中,重点抓了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被拆迁户可以自主选择安置形式。选择货币安置的,按照市场评估价对拆迁户予以补偿;选择回迁安置的,按拆一补一的原则进行安置,不结算差价。二是对划定楼位。对每个小区的最好楼位都优先分配给拆迁户,最大限度地满足拆迁户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三是确定户型。由于棚户区内居民经济条件有限,大户型楼房购置难度大,因此在拆迁时就要求被拆迁人申报户型和面积,并综合被拆迁人意见进行统一设计。四是对极特困户和伤残户,确无能力回迁的,政府和开发企业给予了适当的照顾,或提供周转房,或让利回迁。所以,几年来的开发建设,拆迁户均得到了妥善安置,楼房也销售良好,没有滞压现象。2002年以来,累计拆迁棚户区1970户、11.2万平方米,拆迁总支出达7750万元。

四、规范建设,强化监督管理

在工程施工中,严格按工程“四制”进行规范运作,即项目招投标制、质量终身责任制、项目监理制和项目合同制。首先是严格进行招投标。对每一个建设项目都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招投标,全面实行“阳光”操作,严格审查投标人的技术资质和资金能力,避免了“人情工程”和“面子工程”。其次是严把质量关口。在建设中严把材料关和施工关,对于政府投资的项目,严格执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对电照设备、装饰材料、钢窗等建筑材料的购置严格实行政府采购。几年来,共实施政府集中采购268宗,累计采购金额达2002万元,压缩了建设成本,避免了“豆腐渣”工程。第三是狠抓手续办理。对重点项目实行一站式办公制度,确保手续齐备,既达到了建设要求,又防止了各种税费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

五、突出重点,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

西丰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中心城市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坚实基础。结合西丰实际,科学确定了小城镇发展目标:(1)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骨干建制镇为重点,适度扩大小城镇规模,力争经过5至10年的努力,将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城镇建设成为规模适度、规划科学、功能健全、环境优美、各具特色、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2)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广泛开辟投融资渠道,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3)以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为途径,因势利导,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充分利用小城镇连接城乡的区位优势,将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4)在小城镇管理中体现“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从根本上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2002年以来,西丰县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果。投资823万元进行凉泉镇小城镇建设,完成改造面积9278平方米,铺设地下管线260延长米,光缆500延长米,完成办公及住宅房屋改造9500平方米,城镇人口达到4700人。投资1890万元进行平岗镇小城镇建设,实施拆迁7600平方米,将镇区道路由10米拓宽到10米,新建办公楼、住宅楼1.5万平方米,城镇人口达到1.9万人,每年小城镇新增人口100人左右。投资413万元进行郜家店镇小城镇建设,完成道路改造4800平方米,建成镇内广场1.5万平方米,完成建安工程9000平方米,每年新增人口900人左右。

五、效益显著,实现多极拉动

篇3:宝丰县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宝丰县实施新农合制度的基本情况

宝丰县2006年新农合参保人数为240728, 参保率58.14%, 筹集基金总规模为1335.54万元, 2012年参保人数425610, 参保率为99.3%, 筹集基金总规模12342.69万元。随着筹集资金总规模的迅速大幅度增长, 农民的住院补偿费用也得到大幅提高。表1是自新农合实施以来宝丰县乡镇卫生院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的情况。

随着新农合报销比例的逐年提高, 基本解决了农民看不起病, 不敢生病的现状, 而随着住院人次的增加, 也盘活了乡镇卫生院。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无疑让农民、医疗机构和药商都获得了丰厚的收益。表2是宝丰县乡级医院近几年的医疗数据。

二、存在问题

1、随着住院补偿比例的提高, 病人向上分流的现象凸显。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随着新农合报销比例的逐年提高, 农民住院人次得到大幅提升, 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得以有效缓解, 但是就医流向比例和基金流向比例却在逐年下降。虽然在乡镇卫生院住院的报销比例要高于县级及省市医院, 病人在乡镇卫生院的住院人次比例却随着报销比例的提高呈下降趋势, 病人向县级及以上医院分流的现象在逐年凸显, 同时新农合基金也在向县级及县以上医院分流。也就是说住院的人越来越多, 却有更多的人愿意到条件比较好的县级医院或省、市级医院就医。从2008年到2011年, 在乡级住院的人次变化不是很大, 但在县外就医的人数却已由2008年的4206人增加到2011年的7912人, 用于县外的基金支出占总支出的40%。

2、报销比例的提高催生过度医疗行为, 医患双方互利于此。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 在乡镇卫生院住院的病人, 五保户居多, 因五保户住院可享受费用全部报销, 所以难免出现他们以卫生院为家, 小病大养的情况。还有些病人, 本来门诊治疗就可以治好的小病, 却办理住院手续, 因为门诊治疗报销比例很低, 还不如办理住院个人负担的少。还有些病人, 本来5天就可以出院的, 却愿意再住上两天, 为了“使治疗更彻底”, 因为多住几天院对个人来说负担的费用很少, 而医院又不能催着病人出院, 也不愿催着病人出院。这些现象都属于过度医疗行为, 对医疗资源和基金都是一种极大浪费。由上表数据可以看出, 随着逐年报销比例的提高, 人均住院费用在逐年增加。从2007年的人均1108元增加到2012年的1630元。2010年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后, 所有乡镇卫生院必须使用基本药物目录内用药, 并且全部零差价销售。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均住院费用的较大幅度增加, 不能不说有过度医疗行为引发的因素。县级医院人均费用的提高更是明显, 从2007年的人均2170元增加到2012年的人均3150元。

2012年, 由于提高政府资助标准, 从2011年的人均200元, 提高到2012年的人均240元, 基金筹资总规模有较大幅度增长, 所以河南省把乡镇卫生院的报销比例从80%提高到90%, 同时县级及省市医院的报销比例也分别提高20%。2012年第一季度的基金支出大大超出了预算, 宝丰全县第一季度住院人次由去年同期的8185人增长到13449人, 同比增长64%, 住院总费用比去年同期增长78%, 基金支出比去年增长135%, 其中乡镇卫生院的住院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57%, 住院总费用增长54%。可见, 补偿比例的提高对农民的住院消费产生了极强的剌激作用, 过度医疗现象更为突出。2012年前四个月的基金支出占全年预计总支出的46.5%, 全年预计超支3297万元。

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医改的初衷是

建立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 实现“小病不出村, 中病不出乡, 大病不出县”, 以方便农民看病, 缓解城市医院的住院压力。而目前的情况却使基金在发挥它本来的效用的同时, 也造成基金的极大浪费。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旨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把以治为主改变为以预防为主。但现在的乡镇卫生院却因各种原因都在忙于住院病人的管理, 根本抽不出人力来开展基本公共卫生工作, 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难免会越来越表面化, 最终流于形式。

4、总额预付制度带来新的难题。2012年5月, 按照全省统一布署, 河南省的新农合支付制度又进行了一次质变性的改革。即实行总额预付制, 即结合当年新农合统筹基金总量, 测算年度统筹基金预付总额, 以收定支。实行“每月预拨、年终结算”, 即每月按预付额的90%预拨给医疗机构。若实际发生费用超支, 超支部分的70%由医院自行负担。总额预付制度可以对医保基金在总额上实行控制, 使基金的透支风险得到控制。并且给所有的医疗机构戴上了一个枷锁, 医院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医疗总费用情况, 从而达到对患者过度用药、过度检查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大大约束各种过度医疗行为。尤其在乡镇卫生院, 为了有效使用医保机构给自己定的总额医疗费, 对过去因为报销比例高而小病大养的病人, 得到了医院的主动性控制, 规范了乡镇卫生院的管理行为。但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各级医院都担心超支自负, 不敢随便接收病人, 市里往县里推, 乡里也往县里推, 县级医院超支现象严重, 叫苦不迭。

医疗体制改革作为世界性难题, 每一步的改革本就如履薄冰, 而我国新农合制度的推行因涉及人员之广, 涉及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所以出现种种不尽人意, 在所难免。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是解决就医分流的关键所

在。虽然乡镇卫生院的报销比例远高于县外, 但病人分流现象仍如此严重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巨大的医疗服务能力差异。早在2008年, 国务院就提出提高乡村卫生队伍水平的意见, 并提出三年规划方案, 由市级到县里, 从县里到乡里, 实行下派专业医生进行帮扶, 但效果不一。有的医院派出的是技术骨干, 对基层医疗机构可以起到很大的支持, 并可带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显著提高, 有的医院派出的是医院比较清闲的人员, 自然医务能力不佳, 不能起到相应的效果。建议让县级医院的所有专科医生实行轮岗制, 每月定期到乡里上班一周, 并举办培训讲座, 对基层医务人员言传身教, 并将这种形式予以体制化, 最终达到县乡人才一体化。并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待遇水平, 使基层医疗机构可以留往人才, 切实提升乡村医疗服务能力。让农民愿意在基层就诊, 解决农民看病难之根本, 缓解大医院的就医压力。

2、新农合补偿比例的适度与医院垫付医保补偿资金相结合,

对农民来说更为实惠。笔者认为, 一度地提高报销比例并不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唯一途径。诚然, 提高报销比例, 减轻农民个人负担,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但农民因病返贫大都因患大病或疑难杂病, 被高昂的医疗费拖累, 这些医疗费大都产生于大医院。因此在乡镇卫生院实行全额报销对农民来说并不是雪中送炭之举, 90%的补偿比例与100%的补偿比例相差无几。而因患大病需要垫付的大额资金也是农民看不起病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农村, 有些人就是因为不能够一次性拿出几万甚至数十万的医疗费用而得不到有效治疗。如果农民到医院只交付自己应该负担的一部分, 无疑会让农民的负担大大减轻, 从而使疾病可以得到及时地治疗。在我国部分地区, 已经实行医院垫付补偿资金的做法, 得到病人的充分认可。所以, 报销比例的适度加上医院垫付医保补偿资金, 对农民来说应该来得更为实惠。

3、政府加强监管, 引导乡镇卫生院的工作重心。

随着医改的深入, 政府投入也在逐年加大, 卫生主管部门每年对乡镇卫生院的考核监督至关重要, 通过行政干预手段指引乡镇卫生院的工作重心, 监督乡镇卫生院的工作重心, 通过考核医药比、门诊转住院的比例、住院人次、住院天数、日均住院费用、人均住院费用等指标可以约束医院的“小病大养”。通过每年两次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 对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健康档案的更新率、百姓对医疗知识的认知度等指标可以督促乡镇卫生院认真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通过不断宣传医改政策, 提高健康教育水平, 让老百姓逐渐理解政府购买服务的真正目的, 使医改逐步进入正常轨道。乡镇卫生院做为直接面对广大农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并且是建立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的中间力量, 所肩负的职能非常重要, 在提高医疗服务能力的同时积极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做到双管齐下, 充分发挥承接县级带动村级的中枢作用, 为广大农民的切身健康保驾护航。

4、提高基础管理, 积极应对制度改革。

新农合实施总额预付制度,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医保基金不浪费, 发挥其最大的效益。所以如何使基金得到最有效的使用, 不但是政府部门要考虑的问题, 也是医疗机构在日常做好总额控制首先要考虑的前提, 乡镇卫生院的公益性要求医院不能靠推诿病人来控制医疗费用。这对医院的内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对医疗费用由事后监管变为事前控制, 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约束, 在内容控制方面下功夫, 把医院的压力分解到内部各部门, 细化管理制度, 规范内部考核指标。在保障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把人均统筹费用作为首要考核指标, 而不能片面地用住院人次进行考核。其次要对病种结构进行及时、有效地把握, 规范诊疗措施, 满足病人合理的治疗需求, 挤掉一切不合理的医疗费用, 强化核算, 加强分析和控制, 减少医院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李永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思路[J].中国医院管理, 2004 (7) .

[2]于建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7.

篇4:宝丰县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2000年以来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特征

2012年西部地区城镇人口总计为1.62亿人,城镇化率为44.7%。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城镇化具有以下特征。

(一)2005年后城镇化速度加快且与东部差距有所缩小

2000—2012年间,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提高了16个百分点,年均为1.33个百分点。以2005年为界为分两个阶段来看,2000—2005年西部地区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17个百分点,2006—2012年则年均提高1.50个百分点,表明2005年后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呈现加快态势。同期,东部和全国(这里的全国为各省区加总值)城镇化率年均分别提高1.29和1.4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虽仍低于其他三大地带,但与全国平均和东部地区的差距在2005年后略有缩小。如图1所示,2000年西部地区分别比东部和全国城镇化率低16.6和8.2个百分点,2005年这两个差距扩大为18.3和8.9个百分点,但2012年两个差距值已缩小为17.1和8.4个百分点。尽管2005年后西部地区与东部和全国城镇化水平的差距并非逐年递减,但总体呈现缩小态势(参见图1)。

(二)城镇化水平北高南低、速度南快北慢

西部地区内部城镇化水平总体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2012年西北地区城镇化水平为48.0%,比西南地区高5.0个百分点。但2000年后西南地区城镇化速度总体略快于西北地区,2000—2012年西南地区城镇化率提高了16.4个百分点,高于西北地区15.1个百分点的水平,这也使得西部地区南北之间城镇化率差距有所下降(参见图2)。

(三)人口的区外流动促进了城镇化水平提高

西部地区每年均有大量农民工到东部等其他地区务工,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区外的转移使得西部地区常住人口数量下降,并由此提高了城镇化率。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西部地区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差约为3000万,其中相当部分的人口为到西部地区之外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果将这些人口计入西部地区人口中,则2010年西部地区城镇化率比现有统计水平下降3.3个百分点,这表明西部地区大量流入到省外务工人口的存在使得目前西部地区城镇化率提高了3.3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人口规模和密度较大的西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无疑高于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差占西部地区的80%以上,这也表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区外转移是西南地区城镇化发展较快的原因之一。

(四)具有西部特色的因素推动了城镇化发展

一些具有西部地域特点的因素也成为西部地区城镇化的推动力量。一是能矿资源开发,特别是具有国家意义的能矿开发基地的建设,带动了西部地区新兴资源型城市发展。二是沿边开发开放带动了沿边城镇发展。上世纪90年代云南瑞丽等边境口岸设市是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手段,2012年新疆阿拉山口设市则是我国新时期向西开放战略的落实。三是一些生态脆弱地区已开始实施生态移民与城镇化相结合的政策,促进了农牧民向城镇转移聚居。四是兵团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向“师市合一”的管理体制模式转变,由此加快了兵团所在地城镇化发展。

二、西部地区城镇化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城镇就业吸纳能力较弱

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表明,2012年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4479万人,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17.1%,比2008年提高1.4个百分点,同时西部地区在省内就业的农民工所占比重上升了6.4个百分点,说明西部地区更多的农民工将在本省务工,这对西部地区城镇就业吸纳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城镇就业吸纳能力主要取决于非农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但对比四大地带的非农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可以发现,2000年以来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均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在西部地区工业发展更快的2005—2010年间,其非农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不仅仍低于东部地区而且由0.59下降为0.51(参见表1)。这与西部地区工业以资源开发和加工型行业为主相关,这些行业多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就业增加的带动能力相对较小。

(二)城镇化发展不平衡

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赖于各地城镇化率的提升,但西部不同地区间城镇化率差距十分明显。从省区层面看,2012年西北六省区中内蒙古、宁夏和陕西城镇化都超过了50%,西南地区云南、甘肃、贵州和西藏均低于40%。2012年城镇化率最高的内蒙古(57.7%)与最低的西藏(22.8%)之间相差近35个百分点,与2000年相比这一差距扩大了11个百分点(参见图3)。在各省区内,贫困地区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山区与平原和河谷地区之间的城镇化水平也有明显差距。例如,云南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地区与滇北和滇南地区、重庆主城区与三峡库区、四川成都平原与川北地区、新疆天山北坡地区和南疆三地州之间的城镇化率都相差20个百分点以上。

(三)城市用地效益不高

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速度也相应加快,2000—2010年间快于东部地区。但与东部等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城市用地效益并不高,表现为城市建成区的产出强度低于东部等地区,如表2所示,2010年西部地区城市建成区单位面积非农产业产值与东部和东北地区有较明显差距。这从一个方面表明西部地区城镇化的质量有待提升。endprint

(四)绿色城镇化发展压力大

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过程,推进城镇化进程低碳绿色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涵。城镇化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能源、资源利用方式变化的过程,能否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低碳和绿色,取决于城镇化发展阶段和城镇化模式。研究表明,在城镇化加快发展的中期阶段,随着工业在经济中份额的上升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碳排放量会逐步增加,同时,高能耗产业为主、城市布局松散的城市,相较于低能耗产业发达、城市空间形态紧凑的城市,碳排放量相对较高。就西部地区而言,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两年发展速度相对更快,正处于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而且产业结构中高能耗产业所占比重更高,因而不同学者的研究都表明西部地区碳排放强度即创造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较高,内蒙古、陕西、新疆、四川和贵州均为高排放地区。

三、促进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思路

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思路可以概括为:在促进人口异地城镇化的同时,通过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地在本省区、本市范围内实现城镇化,提高内生城镇化能力;在推动人口向重点地区和中心城市集中的同时,加快推进经济欠发达省区的城镇化,优化城镇化格局和形态;在促进城市合理扩张的同时,提高用地效率,促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在提高城镇化率的同时,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镇发展模式,探索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以提高产业就业吸纳能力为核心增强城镇人口吸纳能力

西部地区大多数城市主要是解决本行政区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东部沿海地区解决外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比,制度障碍相对较小。目前来看西部许多省区也出台了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与东部地区不同,西部地区农民工市民化制约因素并不主要在于落户制度安排,而在于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较弱。西部地区除了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在在户籍制度、人地挂钩、人财挂钩等制度改革方面加强探索外,应重点通过提高产业就业吸纳能力来增加城镇对于人口的吸纳能力。具体路径一是应壮大农牧产品加工业实力。农牧产品加工业是西部地区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之一,且2010年农牧产品加工业产值就业弹性系数为0.51,高于西部地区工业0.44的平均水平,提高这一产业实力对于增强产业的吸纳能力有重要作用。应运用高效节能装备、信息化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改造传统造纸、制革、纺织等行业,并壮大地域特色突出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西部产业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大吸引东部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力度。从当前产业转移情况看,市场资本趋向于西部地区的资源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相对不快。政府可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促进产业与城镇发展相协调。

(二)以小集中与大均衡为原则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和形态

小集中和大均衡是指要促进人口向适宜城镇发展的地区集中,同时,兼顾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促进不同地区城镇化发展。第一,促进城市群健康发展。促进城市群发展是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和形成的重要结合点。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是西部省区城镇发展条件最好的地区,包括呼包鄂、南北钦防、黔中、滇中以及天山北坡城市群等,关中和成渝城市群则是西部地区两个最大的城市密集地区。西部地区城镇密集地区大多处于城市群的初级发展阶段,突出表现为核心城市“一极独大”现象较为突出。西部地区城市密集地区发展需要针对西部城市群中心城市过大的问题,强化群内各城市职能分工,提高城市间经济融合程度和一体化程度。第二,促进重要门户城市和口岸城镇发展。依托西部地区向西开放和向西南开放战略的实施,将乌鲁木齐、昆明和南宁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门户城市和桥头堡,并以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跨境合作区和边境合作区为平台,扩大口岸贸易量,壮大边境口岸城镇。第三,提升贫困地区城镇化水平。在贫困地区,除了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和落户外,还应吸引人口向地区性中心城市、县城和建制镇集中。

(三)以提高用地效益为手段促进集约型城镇化发展

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山区较多,城市建设和发展用地条件相对较差,节约用地和提高用地效益对于提高西部地区城镇化质量更为重要。一是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边界。确定城市发展边界是发达国家控制城市扩张的重要经验,也是新近召开的中国城镇化工作会议特别给予强调的。从国外经验看,城市发展边界的确定应当是各利益发展主体利益博弈的结果,其确定程序需要公开、公平和公正。二是完善城镇建设用地约束机制。可以借鉴杭州等东部地区城市,建立用地节约集约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和奖惩机制,将评价结果与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的分配相挂钩,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

(四)以低碳城市建设为抓手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

对于处于城市化加快发展阶段的西部地区城市而言,促进产业低碳发展、构建绿色交通和低碳建筑是城市低碳发展的重点。西部地区城市产业低碳发展要加快形成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的产业发展组织方式和模式,积极发展安全、高效、生态的有机循环农业和低消耗、低碳排放、低污染的绿色工业,以及以低碳旅游和绿色商务为核心的服务业。西部城市低碳交通的重点在于建设低碳型交通基础设施、推广应用低碳型交通运输装备、优化交通运输组织模式及操作方法以及建设智能交通工程。低碳建筑则应重点推广使用节能型建筑结构、材料和设备,加强对非节能居住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办公楼进行节能改造,以及对节能灯和节能灯具的普及等。

篇5:丰县养羊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丰县是全国主要的山绵羊主产区之一,1978年获“全国青山羊生产基地县”,1986年获 “全国出口山羊板皮生产基地县”,1996年获“全国秸秆养羊示范县”,1997年获“秸秆养畜先进县”。近十多年来丰县不断引进山羊新品种,开展山羊杂交改良,推广科学养羊新技术,丰县山羊群体结构、饲养模式较十年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养羊业曾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了较大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近两年来丰县养羊出现了较大的滑坡现象。针对农村、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尽快解决问题的新措施、新办法,加快农民脱贫达小康,政协农林科技组组织部分委员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部分镇村山绵羊饲养现状开展了调研,又征求了部分专家的意见,形成了如下报告:

一、丰县养羊业发展现状

(一)山绵羊存栏量明显下降。表现为养羊户数较往年减少,现在农村中养羊户数不足30%,较2000年相比下降了50%以上;养羊大户减少,户均山绵羊存栏规模也在减少,2000年前后,年饲养山绵羊10只以上的养羊大户较多,有的养羊大户山绵羊年饲养量甚至超过50只,而现在年饲养山绵羊10只以上的养羊大户已经较少,年饲养山绵羊50只以上的养羊大户更是少见。

(二)山羊杂交优势突出,群体质量得以大大提高。波尔杂交肉羊已成为丰县山羊的主导品种,主要表现在:羔羊出生重大、生长速度快、育肥效果好、屠宰率高、肉质较好等,况且波尔杂交山羊也已经适应了丰县的自然环境,发情比较明显,产羔率得以恢复,达到了每胎2—4只的繁殖水平。近几年丰县引进的小尾寒羊较多。主要分布在赵庄、首羡、顺河、欢口、师寨等镇。

(三)丰县养羊产业链基本形成,但严重脱节。丰县有28个山绵羊交易市场,能够满足山绵羊交易需求;丰县有年加工能力400万根的徐州利华肠衣加工厂,年屠宰加工肉羊30万只的徐州润穆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100万张的山羊板皮加工厂,丰县已成立养羊专业合作社1个,养羊协会1个。目前山绵羊交易市场日渐萎缩,肠衣出口量锐减,徐州润穆食品有限公司除开业之日外根本不宰羊,山羊板皮加工厂常年关门,养羊产业链条严重脱节。

二、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

近年来丰县养羊业发展较快,取得显著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的盗贼猖獗,社会治安有待加强。农村偷羊现象时有发生,农民反映强烈、呼声最大的是“社会治安不好,偷羊之风盛行”。农民夜晚轮流值班,为了养羊常年不敢脱衣睡觉,在我县还发生过偷羊(狗)杀人案件,由此造成 “一户羊被偷,全村不养羊”的后果。

(二)规模化养殖水平较低。丰县山羊饲养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庭院养殖为主,生产批量小,技术含量低,饲养管理粗放,难以实行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偏低,多数达不到屠宰分割工厂化的要求,使羊肉加工厂原料供应不足。

(三)发展资金短缺。农户扩大养殖规模,兴建规模羊场,需一笔可观的资金投入,而我县农村经济较为薄弱,绝大部分农户无力发展规模场。而银行贷款既要抵押或担保,又手续烦琐,一般难以办成。

三、丰县振兴羊业生产的可行性

(一)发展养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布局。全国全省近几年畜牧业发展思路都是稳定提高猪禽,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禽。江苏、山东、河南为全国养羊重点地区,江苏的徐州、山东、河南和安徽的部分地区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中原肉牛、肉羊带。另外,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提倡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随政策措施的逐步实施和北方牧区草地退化、沙化,山羊生产将加速由北方牧区转向黄淮海农区。

(二)市场需求旺盛。丰县生产的羊肉,肉嫩味美,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属于绿色、保健、健康食品,深受大江南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国内外羊肉市场一直保持紧俏状态,价格不断上扬,因此,丰县发展羊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发展前景广阔。养羊是一种低投入、风险小、效益高的产业,是提高农民收入,发展绿色产业的有效手段。丰县气候、生态环境适宜,适于山绵羊生长生产。丰县农业丰产丰收,农作物秸秆丰富,树叶、杂草较多,饲料饲草资源可以满足大力发展羊业生产。养羊效益较好,收益快。丰县农村养羊技术水平较高,羊病少发。农户养一只母羊两年可生产三胎小羊,每胎2-4只,这样平均每只母羊就可年产三只小羊。一只肉羊从出生4个多月长到40斤出栏,售价400元左右,一年三只小羊就可售价1200元左右,一户养几只母羊就可脱贫致富。

(四)农户养羊积极性高。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农户养羊积极性很高,一是养羊风险小;二是效益高;三是养羊成本低,饲草来源丰富,可就地取材,四是养羊劳动强度不高,老年人、儿童都可以从事羊业生产。

四、振兴丰县羊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扶持力度。政府应在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同时,把发展投资小、见效快的养羊业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由县政府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参加,成立养羊产业促进协调小组,加强对养羊业的组织领导,协调管理,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促其加快发展。县发改委要把养羊业列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积极帮助龙头企业争取资金,扩大规模。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养羊业品种改良、防疫灭病、饲草饲料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支持力度。畜牧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加大品种改良力度,拓宽服务范围。科技部门要围绕阻碍养羊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组织科研院所的专家开展科技攻关。

(二)加快社会治安管理,为养羊户创造良好环境。严厉打击偷羊犯罪分子,为农民发展养羊提供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各镇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公安部门要发挥群防群治功能,防打结合,严厉打击盗羊事件,对惯偷要从重从严坚决打击,不能以罚代刑,让养羊户吃下“定心丸”。

(三)引导鼓励扩大羊业生产规模,做大做强产业链。继续坚持以户养为主,走“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路子,鼓励少数养羊大户走出庭院建羊场,支持统一规划布局建设养羊小区,建议有条件的镇建设规模养羊示范场,引导养羊向区域化、规模化发展;要把羊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做大、做强。

(四)脱贫攻坚项目部分资金应该用于养羊业的发展。养羊是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致富工程,是我县脱贫致富的好项目。养羊成本低、投入少,脱贫致富快。建议我县拿出部分脱贫攻坚项目资金用于发展羊业振兴,可以公开招标采购母羊,达到户均扶持3只母羊,一年能产10只羔羊,可增加收入3000元—4000元,一年就能脱贫。

篇6:宝丰县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灵台县城镇化建设总体情况

近年来,灵台县城镇化建设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五化”要求,认真贯彻“小城镇、大战略”的指导方针,坚持把城镇建设作为实现经济社会跨

越发展的突破口,立足县域实际,大胆探索创新,因地制宜组织实施,全县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止2013年底,全县总人口23.2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44万人(具有非农户籍的人口2.55万人,在城镇长期居住并从事二、三产业的农业人口2.89万人,另一数据就从业情况统计结果

显示城镇人口已达8万多人,城镇化率36.9%)、城镇化率23.43%(这里城镇化率是省统计局根据抽样调查推算的数据)。建成区面积10.62平方公

里,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4.02平方公里,小城镇建成区面积6.6平方公里,县城区道路铺装硬化率、亮化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均达到了100%,绿化覆盖率达

到了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4平方米,城市燃气普及率18.9%,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5%。城镇化建设布局进一步优化,按照“规划一次到位,建

设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聘请高资质设计单位,先后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13个乡镇集镇规划、52个专业性详规和154个村庄规划编制,全县规划面积达到

170平方公里,县城及重点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集镇规划均实现了全覆盖,村庄规划覆盖面达到83%。在全县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什字等4个镇为

重点,以上良等8个乡为延伸,辐射全县各中心村庄的城镇体系,加快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县城及重点小城镇的发展规模明显增

加,按照“统一规划,分年实施,重点突破”的要求,把重点放在城镇路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和各类市场开发上,每年集中精力抓建几个重点项目和大型工程,加速城

镇扩容。县城建设通过建大桥、筑河堤、拓道路、修广场,实施了东城区开发、西城区开发等一批重点工程,使发展的空间达到5.5平方公里;4个重点小城镇也

都因地制宜,调整完善了城镇布局,进一步扩大了小城镇规模。中心村庄建设全面提速,按照“三为”(即以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千方百

计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大力发展富民产业为支撑)、“六化”(即规划组团化、建设生态化、功能配套化、服务社区化、管理民主化、农民新型化)的建设思

路,高起点、高标准建成了独店姚李、西屯店子、上良杨家庄、新开寺底等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极大地改善了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2014年,全县计划实施500万元以上重点建设项目80项,投资44.46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9项,投资16.31亿元;新开工项目60 项,投资27.29亿元;预备项目1项,投资0.86亿元。至目前,已开工建设47项,开工率58.8%,完成投资2.14亿元,占计划的

4.81%。列入全市“十大工程”重点调度考核项目23项,计划完成投资28.4亿元。目前已动工建设15项,开工率为65.2%,实际完成投资1.28 亿元,占投资计划的4.5%。拟推荐省上观摩项目4项,具体进展情况为:秦宝牧业.灵台县万头现代肉牛产业园建设完成投资120万元,一期工程正在进

行办公楼和宿舍楼装修,二期工程制订了产业园建设行事历,完成了规划设计和场地平整。灵台县邵寨煤矿建设完成投资3500万元,主井井筒见煤后已进入井底

车场施工,风井、副井已完成冻结正在进行正常掘进施工;地面“四大建筑”正在进行装修;排水及场区围墙工程已建成;为了办理采矿许可证,在邵寨煤矿西部补

充勘探钻孔4个,正在进行修路和平整场地。灵台县中行世融(北京)投资公司寿光模式蔬菜生产示范园建设完成投资80万元,完成蔬菜种苗培育240万株。灵

台海升现代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完成投资660万元,完成了土地流转、示范园建设规划以及水、电、路、宽带“四通”工程和园区封闭,搭建篱架1560 亩,完成滴灌主管道铺设,订购进口苗木12万株,整修矮化砧木圃地块200亩,正在进行栽植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我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做法

坚持改革创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把以“引进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项目、高新技术经济实体”为主的招商引资工作作为推动全县科

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推进资源配置、财政体制、收入分配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围绕打造陇东能源化工基地灵台项目示范区的战略目

标,加快煤炭资源开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全力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规划先行、政策扶持”的原则,以文化旅游业为突破口,以构建现代商贸体系和打造“商周皇甫人文之都·灵台针灸养生胜地”为目标,全面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进一步增强综合服务功能。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总动力,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强区域合作,全方位、跨区域、开放性配置资源,增强发展动力,以大开放促大发展。

1.继续落实和深化各领域改革。以保障规划顺利实施为目标,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推进各项改革。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能,改进政

府管理经济活动方式。积极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财政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快农村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推进资源要

素市场改革,健全水权分配和配水用水定额管理制度。推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改革,推进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

登记、迁移制度。进一步推进企、事业单位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2.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持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主导力量来抓,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消除政策歧视,改善服

务和监督,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经营和市场环境,确保非公有制企业在市场准入、投融资、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享受公平待遇。采取宣传发动、行政推

动、项目拉动、利益驱动、典型带动等多种形式,制定完善鼓励民资投入的政策,激发民资投入的意愿,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开展民营企业家、大学生、返乡农

民工、复退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能人“六大创业行动”,到2015年,建立灵台县工业集中区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孵化中小企业15家以上。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提升县域经济总量为目标,以工业集中区为载体,按照“抓大项目、引大集团、招大企业”的思路,紧扣优势特色产业开发,突出抓好产业招商。注重选商引资,加快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项目,带动传统产业升级。积极引进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注重引进先进技

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促进灵台经济、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

4.鼓励城镇化建设政策措施。一是土地优惠政策:新办企业使用土地,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实行“统一规划、政府统征、确定基价、分档批租” 的原则,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方式提供。二是税收优惠政策:投资者新建的300万元以上的生产性企业,在5年内,按当年上缴地方财政税收总额20%的比

例,以以奖代补的形式返还给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三是财政扶持政策:对在县工业集中区内投资2000万元以上、乡镇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商贸物

流项目,由县级财政以企业支付的土地投入的一定比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该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具体比例按投资额大小实行“一事一议”;对产业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有利于培植财源的国家鼓励支持类项目,加大政府对贷款的协调力度,并争取有关贴息;对在县内投资1000万元以上符

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投资项目(除房地产、矿产开发项目),自投产运营起(农业项目免税期满后)3年内,由县财政按照企业上缴的各种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

50%,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和扩大规模;四是配套服务优惠政策:外来投资者兴建的各类项目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土地使用、计划

项目申报、各类财政专项扶持资金申请等方面与本地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其子女入学、入托、就业、参加社会保险等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待遇;所有招商引资项

目行政性收费县级保留部分全免,事业性收费减半收取,工商注册只收注册登记费;投资企业所需水、电、原材料、通讯配套设施建设等均按当地企业收费标准计收

费用,并给予优先安排;

三、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初步构想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

根据我县实际和最近国家出台的《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我们初步提出:到2016年,充分体现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内 涵和要求的全县城镇体系规划全面完成;以县城为中心,以邵寨、独店、什字、朝那4个镇为重点,以上良、百里、星火、西屯等8个乡镇为延伸,辐射全县各中心

村庄的新型城镇体系建设基本完成;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布局,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新农村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环境卫生等得到明显改

善,城乡劳动就业、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保障等一体化取得突破性进展,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37.5%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0%以上。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4.41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9万人以上,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5.5平方

公里,县城区常住人口达到3.8万人以上。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95%以上;城镇排水排污管网覆盖率和供热普及率分

别达到95%以上,城镇垃圾、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和90%以上,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以上。到2020年,全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居

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等条件大为改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配套完善,综合承载能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将我县真正创建成资源节约、环境友

好、经济高效、文明和谐、协调发展的宜居生态城镇。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建成区面积达到21.61平方

公里,城镇人口达到14.3万人以上,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7.8平方公里,县城区常住人口达到7万人以上,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3.81平方公 里。城镇失业人员、农民工、新成长劳动力免费接受基本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率和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分别达到95%、95%、100%和30%以上;城镇排水排污管网覆盖率和供热普及率分别达到98%以上,城镇垃圾、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100%和95%以上,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以上。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

1.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引领和基础性作用,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统筹协调发展,着眼于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带动农村,按照各展其能、功能互补、要素互动、衔接协调的原则,指导城乡规划建设有序开展,严格实行城乡一体规划,做好城乡统筹发展的顶层设计,提高规划的系统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导向性。一是强化规划编制。在县城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与全县“十二五”发展规划相衔接,突出抓好新一轮县城总规和小城镇规划修编,完成城

镇专项规划、控制性详规、各类建设工程修建性详规和中心村庄规划编制,到2015年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以村庄整治建设为重点,以农民适度集中居住为导

向,因地制宜推进自然村合并及撤村设居、撤乡设镇,积极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合理确定中心村的数量和布局。二是健全规划管理机制。建立规划建设部门牵头,县

直相关部门相互衔接和协调配合的规划管理体制,形成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依法办事的规划编制工作体系。城镇新区、开发区,各类园区的开发建设,必须纳入城镇总体规划统一管理。农村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纳入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管理。健全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完善规划建设管

理体制,为全县城乡规划建设提供保障。强化规划执行,加大对违反规划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切实加快县城区建设。坚持把县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点,按照功能完善和产业发展并重、扩容提速和品质特色兼顾的原则,以东部工业集中区、南部仓储商贸服务区、西部多功能现代化新区、北部文化旅游区等组团开发建设为着力点,科学功能分区,合理建设布局,充分发挥要素聚集效

应,将县城建设成为生产要素集聚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一要快速拓展城市空间。坚持老城提质与新区提速有机结合,以县城中部商业综合生活区为圆心,全

力实施东西扩展、南北完善工程。到2016年前重点抓好三大项目:①西城区开发三期工程建设,新增建成区面积1.4平方公里,建成集行政办公、商业金融、商贸物流、生态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新区;②老城区改造提质工程,依托古商周文化和皇甫谧文化资源开发,丰富内涵,完善功能,配套设施,全力打造历史 文化名城;③集中区建设,按照县城总体规划,依托煤电资源开发,向东建成集仓储、物流、加工为一体的工业集中区,向南建成仓储商贸服务区。二要完善城市功

能要件。完成城南教育产业园区、高档住宅小区、孙家沟和碑子沟保障性住宅区建设,启动实施城市商圈、医院、酒店、市民活动中心、公园广场等功能要件项目;

注重车位配置,完善城区道路、给排水、天然气利用、集中供暖、城区防洪、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的承载力和集聚力。三要促进园区、新区互动协调

发展。树立产城融合、互动发展理念,将园区建设与新区开发相结合。加快完善能源、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和公交等公共服务,推进一体化发展。积极发展专业性、综合性市场,通过商贸、餐饮等小微企业培育集聚,吸纳农村人口转移,促进充分就业,带动城镇发展。

3.着力增强小城镇集聚功能。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生态良好的原则,以设施配套、产业聚集为重点,结合小城镇资源和地

理位置优势,集中打造邵寨、独店、什字、朝那4个重点小城镇,示范带动其它乡镇快速发展。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缺什么,建什么”的原则,全面加快

4个重点小城镇建设步伐,构建全县小城镇建设的四个支撑点,突出抓好镇区道路硬化,给排水、污水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气及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建设,重点

解决以街为市、功能残缺、设施老旧等问题,提高城镇运行保障能力。推动小城镇信息化建设,健全和完善广播、电视、互联网、通信等网络,促进电子政务、电子

商务、电子金融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二要注重城镇特色开发。小城镇建设要发挥比较优势,凸显地域特色。规范开发建设行为,切实保护好古遗址、特色民居和各

种自然、人文风貌;努力探索住宅小区化、服务物业化、农村社区化的管理模式,鼓励创建国家级、市级各类名镇。三要培育镇域优势产业。按照“一镇一业”的思

路,因地制宜发展工矿、旅游、商贸、加工、种植、养殖等特色产业,构建集群优势产业带。邵寨镇要围绕煤田开发形成以煤电化工为主的工矿型城镇,独店镇要围

绕皇甫谧产业园建设形成以旅游业为特色的综合型城镇,什字镇要围绕果品加工交易形成以商贸服务为主的工贸型城镇,朝那镇要围绕畜牧养殖贸易和旅游资源开发

形成以商贸、旅游为主的综合型城镇,其余乡镇形成以农副产品贸易为主的农贸型城镇。

4.加快推进中心村庄建设。按照“三为六化”的发展思路,坚持新村建设与旧村改造相结合、产业开发与基础建设相配套、生态建设与新风养成相适

应,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是把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迁村并点相结合,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实行统一规划,集中安

置,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每年抓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13处;二是强力推进项目到村工程,重点抓好道路、给排水、清洁

能源开发利用、广场、图书室、医务室、超市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村镇道路的建设和改造力度,努力提升村镇公路等级,逐步提高三级以上公路的里程和比例,提

高村庄道路的硬化率。把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全部纳入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加大旧宅改造力度,积极推进扶贫开发助推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

5.注重发展绿色城镇。注重人居环境改善,以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对生态、绿色、环保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打造天蓝、地绿、水碧、气爽、宜人的美丽新

灵台为目标,突出抓好县城面山、城镇公园、绿色通道、生态林地等建设,大幅度提高林木覆盖率和城镇建成区绿地率。积极争资立项,加快城镇垃圾、污水处理,排水排污管网等环保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引导基层开展生态乡镇创建,净化美化环境。

6.着力培育城镇主导产业。坚持把城镇建设作为一种产业运作,把城镇产业的培育开发作为城镇建设的重头戏。①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紧紧抓住国家、省市政策机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着力打造陇东能源化工基地灵台项目示范区、皇甫谧中医针灸养生产业园药品器械生产区和区域性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集聚区,逐步形成以煤电化工产业为引领,新型建材、现代生物制药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统筹推进的工业经济格局。到“十二五”末,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8亿元,年均增长

34.5%。到“十三五”末,全县煤碳产量达到2000万吨,工业总产值达到74.3亿元,工业占全县GDP的比重达到65%以上,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万

个以上。②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不断完善牛果菜主导产业优惠政策,继续加大引导、投入力度,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活化经营机制,完善产销加链条,按照产

业互支互促、循环一体推进的思路,大力度推进牛果菜主导产业扩量提质增效,提升农业主导产业效益,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不断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

渠道。到2016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20万吨,建成全省农区优质肉牛繁养基地、全省有机苹果生产基地、全省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全市干旱山塬区现代农业示

范区和全市循环农业示范区。到2020年,全县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现代农业建设新格局。③

第三产业比例大幅提升。围绕皇甫谧文化和商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打造皇甫谧针灸养生基地,加快养生旅游经济发展步伐。依托牛果产业和煤电工业,加快煤

电化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等快速发展,提高城镇产业支撑能力。到2016年,全县个体工商户达到6000户,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达到200户,非

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0亿元以上,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万个以上。

7.积极推进城镇管理现代化。进一步巩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以精细化管理为目标,按照政府主导、城管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

与的原则,推进城镇管理网格化、信息化、智能化和专业化。坚持日常管理与集中整治相结合,大力实施美、洁、亮、绿、畅五大建设与管理工程,全面提升城镇品

位。加大城管综合执法力度,在开展试点的基础上,推动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从县城向乡镇延伸,逐步提升集镇管理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健全

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充分发挥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落实社区监管责任。加快城市管理服务队伍建设,提高法制化、专业化、人性化水平。推进城镇文明

建设,着力倡导“城市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文明、礼让、遵规、守序的好风尚,促进社会和谐。

四、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们在城镇化建设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省、市要求和广大群众的期望相比,我们的工作还存在很多差距和不足。

1.县域经济总量小,财源建设后劲不足。农业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财源处于负增长;工业经济总量

小,对财政的贡献份额偏低,建设资金投入受到制约,使一些好的项目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一些有发展潜力的新项目不能迅速得到开发,形成了“财政越困难,越

无资金建设;越无资金建设,财政越困难”的恶性循环现状。

2.财政自给率低,收支严重失衡。持续稳定增长的财政收入是公共财政履行政府职能和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根本保证,但是灵台县由于缺乏规模税

源,税基不稳,财政收入增长后劲明显不足。2013年,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9573万元,财政总支出完成139166万元,财政自给率仅为6.9%。从近

几年财政收支情况看,用地方财政收入安排的支出不到全县财政支出的10%,财政支出的90%以上来自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及专项补助,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

3.财政自身保障能力较弱,对上级转移支付依赖程度特别高。近三年,全县上级转移支付收入平均占到一般预算支出的95%以上,县级占比则在5%左右,特别是在民生保障领域,对上级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更高,可用于公用支出及事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财力更是十分有限。

4.城镇化建设项目规划良好,但是发展后劲不足保障不力。一方面我县基础条件差,特别是交通瓶颈制约因素突出,保障发展能力不强,扩大开发、加

快发展的基础较弱;另一方面我县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严重制约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

上一篇:清明节祭祖小学生作文下一篇:包装公司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