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税分转包问题

2024-04-29

营业税分转包问题(精选6篇)

篇1:营业税分转包问题

转包,分包工程营业税政策解读

一、转包、分包工程营业税政策的调整

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旧条例)第五条第(三)款规定:“建筑业的总承包人将工程分包或者转包给他人的,以工程的全部承包额减去付给分包人或者转包人的价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

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第五条第(三)款则规定:“纳税人将建筑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以其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其支付给其他单位的分包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

比较新旧条例的规定,可以发现,在建筑业营业税的计税依据方面,新旧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与调整:

其一,取消了转包的扣除规定。旧条例中,纳税人将工程对外转包时,是允许进行营业额抵扣的,而新条例则取消了这种规定,这也就意味着,在新条例下,纳税人将其所承包的建筑工程转包给其他单位的,必须按照其实际承包的工程全额计缴营业税。

其二,放宽了可抵扣营业额适用对象。旧条例将可以抵扣分包营业额的对象严格限定为建筑业的总承包人,即只有建筑业的总承包人将其所承包的工程对外分包时,才可以将分包的金额从总承包金额中扣除。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这实际上是对分包额抵扣层级的限制,即可进行营业额抵扣的层级只有一层。新条例则将可抵扣营业额的对象作了放宽,即只要是建筑业纳税人,只要将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都可以抵扣。这也就意味着新条例施行后,分包抵扣不再具有抵扣层级的限制了。

其三,对可抵扣分包额作了更严格的限定。旧条例所规定的可抵扣分包额(即承包人将所承包工程的一部分分包给其他工程单位的金额,下同)限于他人,由于他人中既包括单位,也包括个人(含个体工商业户),因而其可抵扣的分包额在范围上还是比较广的。新条例则将可抵扣的分包额限定为单位,其中并不包含个人。这也意味着,新条例施行后,如果纳税人将工程分包给个人的特别是从事建筑安装业务的个体工商业户的,其分包额是不允许从营业额中抵扣的。

二、转包、分包概念辨析

应当承认,现有的营业税政策在有关转包与分包工程营业税计税依据的规定方面还是比较完善的,理解起来也并不很难。但是,仅仅根据这些营业税政策却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比如说甲公司在从总承包人处承接某项分包工程之后,将其中的一部分比如说将50%的工程再外包给其工程施工单位,那么此时,这种外包是按照工程(再)分包征税呢,还是按照工程转包征税呢?因为在很多时候,我们也是将这种外包称为转包的。而且,从目前的税收征管实践来看,某些税务机关就是将上述的这种外包或者说再分包视为工程转包,并且按照纳税人承包款全额计征营业税,即不允许纳税人将支付给其他单位的工程款从营业额中扣除。

因此,界定或者说辨别转包与分包的概念与内涵也就显然很重要了。但是,现有的营业税政策并未对转包与分包的概念和内涵作出界定与解释。为此,我们也就很有必要从其他法律规范中找寻答案。

关于转包,我们在相关的建筑法律规范中可以找到解释。按照《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9号)第七十八条以及《建筑安装工程分包实施办法》([86]城建字180号)第17条等的解释,所谓工程转包,是指工程承包人在承包建设工程后,不履行合同约定的责任和义务,未获得发包方同意,以赢利为目的,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转给他人或者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肢解以及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给其他单位承包并不对所承包工程的技术、管理、质量和经济承担责任的行为。

考虑到转包行为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因而,现行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运行时都限定甚至禁止转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禁止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建筑工程转包给他人禁止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建筑工程肢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包给他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七十二条规定:“承包人不得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转包给第三人或者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肢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包给第三人。”

关于分包,我们虽然在建筑法律规范中也无法找到现成的答案,但是从其零散的条款中,我们也大致可以概括出其概念:工程分包是指具有总承包资格的单位即总承包人,在承包建设工程后,根据承包工程的特点与需要,征得发包方的同意后,将工程相对不重要的一些项目通过书面合同形式,委托给其他有资格的专业工程商(分包人)实施工程项目的行为。由于工程分包必须征得发包单位的同意,可能的负面效应较小,因而我国现行的法律并不限制分包,但是在责任方面作了特别规定。比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二十七条即规定:“总承包单位依法将建设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分包单位应当按照分包合同的约定对其分包工程的质量向总承包单位负责,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对分包工程的质量承担连带责任。”

从转包与分包的概念中,我们足可以看出转包与分包根本区别:转包中,原承包人将其工程全部倒手转给他人,自己并不实际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而在分包中,承包人只是将其承包工程的某一部分或几部分再分包给其他承包人,承包人仍然要就承包合同约定的全部义务的履行向发包人负责。

三、应用举例

甲公司将一项价值2个亿的建筑施工工程承包给具有总承包资格的乙公司,乙公司考虑到某几项工程的技术要求较高,因而在征得甲方同意后,将价值8000万元的技术要求较高的工程项目打包分包给了丙公司,丙公司考虑到甲方对工程工期的要求,在征得乙公司的同意后,又将价值2000万元的工程出包给了丁公司,丁公司将价值2000万元的工程全部出包给它的全资子公司戊公司,那么上述几家公司该如何计算缴纳营业税?

1.甲公司属于建设方,不属于建筑业营业税纳税人,因而,不需要计算缴纳营业税。

2.乙公司为建筑业的总承包人,其将一部分工程即8000万元技术要求较高的工程部分再出包给丙公司的行为属于工程分包,如果乙公司从丙公司取得合法的可以抵扣的凭证,那就应当按照差额征收营业税,应当缴纳的营业税为:(20000-8000)×3%=360万元。

3.丙公司为建筑业的分包人,其将一部分工程即2000万元部分再出包给丁公司的行为仍然属于工程分包(更准确地讲属于工程再分包),只要丙公司取得合法有效的可抵扣的凭证,那么也就可以按照差额征收营业税,应当缴纳的营业税为:(8000-2000)×3%=180万元。

4.丁公司为建筑业的工程分包人,但是,该公司在承接工程后将工程全部转包了,因而按照营业税的规定,丁公司必须就其工程收入的全额计算缴纳营业税,应当缴纳的营业税为:2000×3%=60万元。

5.戊公司为建筑业纳税人,应当就其工程全额计算缴纳营业税,应当缴纳的营业税为:2000×3%=60万元。

篇2:营业税分转包问题

文章来源:中国税网 文章作者:吕洪英 发布时间:2011-02-15字体: [大 中 小]

新旧营业税政策下转包工程的纳税筹划案例评析

工程转包一直是建设工程领域比较普遍的现象,为我国法律法规所禁止。例如,1998年颁布施行的《建筑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禁止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建筑工程转包给他人,禁止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建筑工程肢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包给他人。1999年颁布施行的《合同法》第二百七十二条第二款进一步规定,承包人不得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转包给第三人或者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肢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包给第三人。

对于转包的判定,参见2000年1月国务院颁布施行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该条例第七十八条第三款规定,本条例所称转包,是指承包单位承包建设工程后,不履行合同约定的责任和义务,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转给他人或者将其承包的全部工程肢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给他人承包的行为。

工程转包明显违犯了《建筑法》、《合同法》,属于建设工程领域的非法行为。原《营业税暂行条例》 仅从税收政策方面确认了其与分包方式相同的纳税方式和纳税义务。原《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建筑安装业务实行分包或者转包的,以总承包人为扣缴义务人。建筑业的总承包人将工程分包或者转包给他人的,以工程的全部承包额减去付给分包人或者转包人的价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新《营业税暂行条例》则规定,纳税人将建筑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以其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其支付给其他单位的分包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其中表述最重要的一点变化就是扣除适用范围由“工程分包或者转包”调整为“建筑工程分包”,对转包业务营业额不再允许扣除转包价款。

为分析营业税政策变化对转包行为实际业务产生的影响,举例说明如下。

案例1:A单位发包一建筑工程,具备一定资质的B工程承包公司协助C单位最终中标,A单位、C单位签订了工程承包合同,合同标的为3000万元,B公司未与A单位签订建筑安装承包合同,仅负责工程的组织协调业务,B公司单独收取C单位服务费100万元。

该案例中,B公司不是作为建筑单位身份出现,而是以一个服务性公司的角色出现,其收取的100万

元应按照“服务业”税目计算纳税。

B公司应纳营业税=100×5%=5(万元);

C单位按照“建筑业”税目应纳营业税=3000×3%=90(万元);

B、C单位合计应纳营业税=5+90=95(万元)。

在新的营业税政策条件下,转包是失败的筹划方案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营业税问题解答(之一)的通知〉》(国税函发[1995]156号)明确规定,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五条第(三)款“建筑业的总承包人将工程分包或转包给他人的,以工程的全部承包额减去付给分包人或者转包人的价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的法规,工程承包公司承包建筑安装工程业务,即工程承包公司与建设单位签订承包合同的建筑安装工程业务,无论其是否参与施工,均应按“建筑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工程承包公司不与建设单位签订承包建筑安装工程合同,只是负责工程的组织协调业务,对工程承包公司的此项业务则按“服务业”税目征收营业税。

案例2:接上例,如果B公司直接和A单位签订合同,合同金额3000万元,B公司再转包该工程给C单位,转包款2900万元。

这样,在原营业税政策下,B公司应纳营业税=(3000-2900)×3%=3(万元);

C单位应纳营业税=2900×3%=87(万元);

B、C单位合计应纳营业税=3+87=90(万元)。

本方案较案例1减少税负5万元(95-90)。这是工程承包公司在原营业税政策下比较常见的纳税筹划方案。

新《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后,国税函发[1995]156号文件对于工程承包公司的建筑安装工程的征税规定迄今尚未作废。但是其确定的政策依据已经被新的《营业税暂行条例》所取代。相同的案例在不同的政策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案例3:接上例,如果B公司直接和A单位签订合同,合同金额3000万元,B公司再转包该工程给C单位,转包款2900万元。

在新的营业税政策下:

B公司应纳营业税=3000×3%=90(万元);

C单位应纳营业税=2900×3%=87(万元);

B、C合计应纳营业税=90+87=177(万元)。

较纳税筹划前案例1增加税负82万元(177-95),可谓得不偿失。

合法经营比转包行为更节税

既然转包工程属于非法行为且为新的营业税政策所摒弃,那么建筑工程承包商再走转包或变相分包的路子就不可能像原来一样有利可图了,合法经营才能有效节税。

案例4:接上例,如果B公司和C单位由最初的非法转包合同案例3方式改变为合法化运营案例1的运作方式,则B、C单位合计应纳营业税95万元(5+90),将直接减少税负82万元(177-95)。

有趣的是,在原营业税政策下的纳税筹划方案案例3方式在新的营业税政策下是不适用的,而原来的基本方案案例1方式在新的营业税政策下却是优化的合法的纳税方案,较转包行为更节税。

另外,建筑工程实务中的挂靠行为也比较常见,这种行为与转包和分包均有一定区别,新的营业税政策虽然没有禁止这种行为,但对其中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建筑承包商应当充分关注。

案例5:继续接上例,如果B公司直接和A单位签订合同,合同金额3000万元,C单位不以独立的法人实体出现,作为从属于B公司的挂靠单位仅在B公司内部发生法律义务关系。

《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一条规定,单位以承包、承租、挂靠方式经营的,承包人、承租人、挂靠人(以下统称承包人)发生应税行为,承包人以发包人、出租人、被挂靠人(以下统称发包人)名义对外经营并由发包人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的,以发包人为纳税人,否则以承包人为纳税人。

B公司应纳营业税=3000×3%=90(万元)。

C单位作为B公司的内部承包人,不具有法人属性和纳税主体资格。

B公司尽管不直接参与施工,但需要承担全部的民事责任和纳税义务。

营业税政策对这种形式的经营行为作了原则规定,从法律上讲不存在非法转包问题。但是对B公司而言,一方面要承担C单位的全部民事责任,管理上存在风险,C单位在不具备相应的施工技术和管理能力的情况下,出现的工程质量或者其他问题都要由B公司买单。另一方面,这种实质挂靠的经营行为对B公司会提出更高的财务管理要求,B公司要具备准确核算C单位发生的成本费用以及外部结算和内部利益再分配的能力,管理成本相对较高,最后可能只是赚了吆喝。

篇3:工程“转包”“挂靠”问题探析

工程转包, 是指工程承包单位承包建设工程后, 不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 将工程的施工任务交由其他施工单位来完成的行为。工程挂靠, 是指单位或个人, 在未取得相应资质的前提下, 借用符合资质的施工企业的名义承揽施工任务并向出借资质的施工企业交纳一定“管理费”的行为。工程转包及挂靠具有较大的危害性, 容易引起经济纠纷, 引发一系列的腐败案件和社会问题。

案例:A单位中标了某公路NO1标工程项目, 项目总造价1400多万元, 随后将工程转包给了某包工头。该包工头以工程项目的名义向他人借款、拖欠材料款、机械款及民工工资, 最后以亏损为由一走了之, 把大量的债务留了下来。A单位最终因负连带责任, 被法院判决先行代付该包工头拖欠的款项, 最终亏损了约720万元, 导致整个企业直接陷入了经济困境, 引发了职工上访、民工追债等一系列的社会矛盾。

2 案发机理

A单位遭受如此巨大的损失, 工程转包及挂靠是最根本的原因。从个案来讲, 具有偶然性, 但根源来看, 却具有必然性:

(1) 工程转包及挂靠是一种违法行为, 本身承担着巨大的法律风险。一是工程转包及挂靠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我国《招标投标法》第五十八条规定“中标人将中标项目转让给他人的, 将中标项目肢解后分别转让给他人的, 违反本法规定将中标项目的部分主体、关键性工作分包给他人的, 或者分包人再次分包的, 转让、分包无效, 处转让、分包项目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 并处没收违法所得;可以责令停业整顿;情节严重的, 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工程转包不管是否已经获益, 都将被处以罚款。获益了的, 违法所得要被没收。法律上的明确规定, 是悬在工程转包上“达克摩”之剑。二是工程转包及挂靠得不到有关法律的保护, 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证。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简称《解释》) 第四条规定:“承包人非法转包、违法分包建设工程或者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与他人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行为无效。”由于合同无效, 合同双方当事人主张的权利不能通过正常的途径实现, 往往只能通过诉讼解决, 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及钱财。

(2) 工程转包及挂靠是合同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 合同虽然无效, 但约定的权利及义务对双方当事人还是有约束力的, 这种约束力仅对双方当事人有效, 并不及于合同之外的第三人, 只要第三人是善意的, 合同双方当事人都要承担连带责任。连带责任的存在放大了发包人及被挂靠人的经营风险。根据《解释》第二十六条规定:“实际施工人以转包人、违法分包人为被告起诉的, 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实际施工人以发包人为被告主张权利的, 人民法院追加转包人或者违法分包人为本案当事人。发包人只在欠付工程价款范围内对实际施工人承担责任。”转包人应当向实际施工人承担支付工程价款的责任, 发包人在欠付工程价款范围内与转包人对实际施工人承担连带责任。工程转包及挂靠带来的直接法律后果是:一方面通过协议, 发包人及被挂靠人把工程实际控制权转给了承包人及挂靠人, 发包人及被挂靠人失去了左右工程项目的能力及权利。另一方面, 由于连带责任的存在, 发包人及被挂靠人的义务并未能因工程转包而免除。发包人及被挂靠人必须为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承担法律上、经济上的后果。虽然理论上, 发包人及被挂靠人在偿付实际施工人债务后有向承包人及挂靠人追偿的权利, 但现实中, 因为承包人及挂靠人往往都已将财产进行了转移或隐匿, 这种权利却很难实现。

(3) 建立在工程转包或挂靠上的利益分配机制缺乏刚性约束, 为双方继续进行利益博奕提供了条件及可能。工程转包或挂靠合同通常约定由发包人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后, 直接将工程再转手给承包人承包。按照约定, 发包人不管工程项目最终是否赚钱, 都要收取“管理费”, 应是“旱涝保收”的, 但在实践中, 这种约定却往往难以实现。由于企业固有的“逐利”本能, 承包方会想方设法重新调整利益分配, 在盈余的情况下要求“利润独享”, 亏损的情况下要求“风险共担”, 甚至不惜恶意欠债。由于承包方掌握着工程项目的实际控制权, 在这种博弈中处于优势的地位, 常能迫使发包方与自己实行“换位”, 最终结果是承包方“旱涝保收”, 发包人承担了亏损的风险。

(4) 履约保证金对承包方的恶意欠债行为不具有完全防范作用, 承包人通过一定的手段, 有能力把履约保证金提前收回或转嫁给发包人及第三人。履约保证金一般仅占工程总额的10%, 承包人实际控制着工程项目, 却工程总额拥有100%的支配权, 只要恶意欠款超过履约保证金, 承包人不仅能转嫁履约保证金, 甚至能把其他的债务转嫁给发包人。

3 原因分析

工程转包及挂靠弊端很多, 风险很大, 国家法律明令禁止, 但现实中为何仍较普通存在呢?笔者认为,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工程承包人虽然具有施工资质, 但实际上并不具备相应的实际施工能力, 人、财、物等都无法满足工程项目的需要。一是承包单位本身是个空壳子, 实际上并没有与相应资质相符的人、财、物。二是承包单位虽有相应的资质和施工能力, 但由于盲目承揽工程, 承包规模过大, 超越了自身正常的经营能力。第三种情况, 承包单位经营机制落后, 管理水平低下, 没有能力去管理经营好工程项目。

(2) 工程承包人法制观念淡漠, 风险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认为“法不责众”, 工程转包在工程建筑行业中具有普遍性, 其他单位都这么做的, 也没见受到什么责任追究及处罚, 自己也可以这么做。二是认为工程转包虽然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但只要工程转包不造成严重后果及损失, 就不会受到责任追究。三是心怀侥幸, 认为合法分包与工程转包之间难以甄别, 而以“劳务分包”、“雇工自办”等之名行工程转包之实。

(3) 工程转包能为小团体及私人谋取利益提供更为方便的条件。一是方便开支一些不便于在帐上反映的“灰色”费用, 为小团体谋取利益。二是可以利用工程转包之机, 向承包单位索贿受贿, 搞权钱交易。

4 整治对策

工程转包及挂靠既违反国家相关的法规, 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 同时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 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及发展。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方面着手整治:

(1) 大力推进公路体制机制改革, 积极整合资源, 依托行业优势, 做大做强公路施工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 彻底实行“事企分开”, 把施工企业完全推向市场, 建成自负盈亏, 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通过积极整合现有资源, 通过合作、租借、协议等形式,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 加大对工程转包及挂靠行为的处罚力度, 特别是在国家的重点工程项目中, 要经常性地开展合同履约情况的检查, 严禁工程转包及挂靠, 一旦发现有工程转包及挂靠的, 一定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做到违法必究。

(3) 建立健全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对于中标工程项目后, 又将工程项目转包了的承包单位, 要按照未能履约记入信用记录, 限制或取消其进入市场的资格, 把这些企业逐出市场, 净化市场环境。

(4) 加强对工程转包及挂靠的专项检查, 定期不定期对承包单位履行合同情况进行检查, 监控资金的流向, 关键管理人员的变动, 一旦发现承包单位实施了工程转包, 要坚决清除出场。

(5) 指导承包单位从长远发展出发, 自觉摒弃工程转包这种经营模式。从市场准入、信用评价、检查考核等方面对严格遵守法律、严格履行合同的企业给予尽可能的优惠或照顾, 引导承包单位增强社会责任感, 提高管理水平, 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5 结束语

篇4:有关营业税改成增值税的利弊问题

摘 要 介绍了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方案后,论文分析了营业税改成增值税的利及对各行业的影响,还有其可能存在的弊端。

关键词 营业税改成增值税 税收征管 财政分配

一、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方案简介

2011年,国务院批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并与2012年起,在上海就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改增试点。并逐步推广到全国各省市。

在现行增值税率基础上,新增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适用的11%税率,和其他部分现代服务业适用的6%税率。计税方式上,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原则上适用增值税一般计税方法。生活性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原则上适用增值税简易计税方法。对服务贸易进口在国内环节按照增值税方法征税,出口实行免税制度或零税率。

二、营业税改成增值税的利

1.有利于深化第三产业的分工和协作,促进技术升级

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后,就不同环节的增值额进行课税,有利于深化第三产业各个流程和环节的协作和分工,保证服务和商品在不同环节的税负公平,尤其有利于微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而且由于增值税的计税方法,更有利于原来适用营业税的第三产业细化其分工流程,实现质量提升和规模的扩展,促进第三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升级。

2.有利于取消重复征税

在税费实际征收中,征收营业税时,经常会有结构性减税或重复征税的问题。营业税以全部营业额为基础征税,不仅不能进行进项税额的抵扣,而且也不能避免重复征税问题,影响了企业间的相应服务与合作。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将有利于将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增值税征收链条,避免了增值税发票销售额出现失真的现象,有利于取消重复征税问题。而且能减轻资本性或经营性投入的中间产品和劳务的税负,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积极性的提高。

3.有利于扩展货物出口的空间

第三产业物品出口时,营业税不退税,这限制了我国第三产业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而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可以抵扣其出口货物因外购生产性劳务所含的税款,降低出口货物和劳务的价格,有助于提高货物出口的积极性,提高我国第三产业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4.对具体行业的影响

4.1交通运输业

对于交通运输业而言,施行11%的消费性增值税率,对于那些资本密集程度高、技术先进的新兴铁路运输业与航空运输业,尤其是高铁行业,由于能够抵扣新购置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所以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其收益率,有利于交通運输行业中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4.2现代服务业和物流业

现代服务业和物流业,在这次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形势下,适用6%的税率,再加上进项税额的抵扣,其税负将大大低于原实行5%的营业税率时。对于物流业,营业税改为增值税,使物流运输行业外包的运输成本有所降低,再加上业务需要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完成,营业税改为增值税,能有效降低物流行业外包领域的重复纳税问题,将有利于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

4.3金融业

由于金融行业需要进行大量的软件和硬件投资,这次营业税改为增值税,能够抵扣其增值税进项税额,另外营业税是按照金融企业的资金流转数额为基数增税,这其实加大了金融行业的税负,而增值税的计税方法更符合金融行业的实际运营效率。所以,这次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对金融行业是重大利好。

4.4房地产业

这次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将使房地产业购进的水泥、钢材等原材料成本进行进项税额抵扣,降低重复征税的发生,将会从整体上降低房地产业的成本,有利于房产价格的调控。

4.5融资租赁业

对于融资租赁业,营业税改为增值税是重大的利好,原有营业税征管方式下,由于无法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融资租赁公司提供的固定资产,无法抵扣进项税,对融资租赁行业是一个重大制约。这次税改后,融资租赁行业可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租入其设备的企业可以进行进项税额抵扣,而且这次文件还规定,融资租赁行业的一般纳税人提供有形动产融资租赁服务时,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增值税即增即退政策,该政策减轻了融资租赁企业的税负,有利于该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营业税改成增值税的弊

1.可能导致价格转移机制将税负转嫁给消费者

这次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由于营业税是价内税,增值税是价外税,所以营业税改为增值税时,会是价税关系发生变化,对物价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增值税为价外税时,由于增值税额是根据价格按照一定比例计算的,所以价格的提升和增值税率的调整也会使最终消费者负担加重。

2.增加了税收征管的难度

这次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会放弃原来征收营业税时所积累的成熟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而且我国为了提高增值税征管效率,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开发金税工程管理系统,随之相伴的还有相关的税收管理和行政成本,这次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将大大增加我国税务部门的预算,势必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时间和成本来推动改革。而且营业税属于地方税务部门管理的主要税种,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必然涉及税收管理体制和机构融合的重大调整,大大增加了税收征管的难度。

3.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分配问题

因为增值税为中央所享税收,营业税为地方所享税收,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将对中央、地方的财政收入利益分配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还要伴随着地方间财政不均衡的问题,地方政府为了保证自身的财源,很有可能在其他税种上提高征收力度,反过来会加剧纳税不平衡问题。而转移支付制度来弥补地方政府的财政损失只能是一个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篇5:营业税分转包问题

(一)

非法转包、层层分包现象突出

2014年12月19日河南光山发生模板坍塌事故, 住建部调查报告指出, 这次事故存在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 建设单位违法发包, 施工单位出借资质证书, 实际施工承包方不具备施工能力、无技术方案、使用不合格钢管扣件、现场管理混乱……

“光山坍塌事故像一面镜子, 直接照出的就是建筑业的违法乱象。”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孟电集团董事长范海涛说。

“一些乡镇大规模搞拆迁搞开发, 贪大求快, 工程建设匆匆上马、不顾质量。”全国人大代表王刚说, 这在无形中为建筑业非法转包、层层分包提供了温床, 成为工程质量事故的幕后黑手。

几经转手, 层层剥皮, 造价逐级降低, 实际用于工程建设的费用大为减少, 势必给工程质量带来影响。业内人士透露, 一级企业中标、二级企业进场、三级企业施工的现象至今仍是业内“潜规则”。如今, 明目张胆的公开转包行为少, 绞尽脑汁、掩人耳目的变相转包行为较为普遍。

(二)

行业利润率低, 追求经济利益求生存

违法分包、转包等现象屡禁不止, 原因何在?

有人认为, 建筑行业的利润率偏低, 是违法分包、转包发生的基本背景。

据专业人士透露, 建筑行业整体规模迅速增长, 然而建筑行业利润率低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建筑业利润率与工业平均利润率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仅为工业平均利润率的三分之一左右。对于建筑企业来说, 为了在利润率低下的市场中生存发展, 只能扩大经营规模, 增加承揽工程合同额, 从而实现利润绝对数额的增长。

然而, 盲目地承揽工程, 部分自身能力不强的企业可能出现企业管理能力无法胜任项目的需要, 无法凭借自身能力完成项目的情况, 企业不得不通过违法分包、转包或者出卖资质等手段, 在不增加人员、机具设备、投资的情况下借用低资质或无资质承包商完成项目, 并通过层层压价或收取管理费获得经济利益。

目标管理方式的缺陷

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林伟鑫博士分析认为, 我国目前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将企业规模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三个层次, 这种企业规模划分办法简单易行, 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然而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营业额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成果, 不能反映企业是通过什么手段和过程来实现的, 使得这种评价方法仅仅关注结果而没有对企业的管理和经营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督, 没有考虑企业经营过程中诸如管理水平、创新能力等更为重要但并不会短期内体现的指标。这种目标管理的政策可能对企业起到错误的导向作用, 可能会导致部分企业本末倒置, 只注重经营数据而不注重经营过程, 出现片面追求业绩指标的短期行为。这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战略, 极可能导致企业的盲目扩张, 也将直接导致违法分包、转包、挂靠等现象。

另外, 国资委曾出台《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 建立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同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的考核制度, 考核结果与奖惩相挂钩, 并作为职务任免的重要依据。除国资委针对央企业绩进行考核外, 各地也纷纷出台类似的绩效考核办法。国企的绩效考核对于企业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 维护所有者权益具有积极的意义, 并且通过建立严格的奖罚任免机制激励国企负责人居安思危, 不断提高竞争力以获得更好的业绩。

然而这套绩效考核机制仍然不够完善, 因为目前国企负责人通常都是任期制, 而考核制度侧重于利润和盈利能力等短期指标, 难以有效监督和防止短期行为的出现。一些企业或企业负责人可能迫于考核的压力, 出现为了达标而追求短期财务指标的现象, 例如建筑企业为了增加合同额而盲目承揽工程, 这可以使企业呈现较好的业绩指标, 但是企业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做大做强, 反而可能导致承揽工程数量与实际管理能力不相符, 这同样会致使违法分包、转包、挂靠等现象的出现。

相关制度有待完善

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中, 对违法分包、转包、挂靠行为的规定基本都属于禁止性条款, 对业主单位的责任界定不够详细, 对其不规范操作行为缺乏法律约束条款。同时, 对违法分包、转包、挂靠行为的法律界定条款太少, 且过于原则化, 缺乏可操作性, 难以据此在实践中进行违法认定和处罚执法。

为规范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工作, 我国出台了《招标投标法》、《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及《评标委员会和评标方法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这对完善我国建设法律体系, 整顿建筑市场秩序具有积极的意义。

然而目前的招投标制度仍然不够完善, 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种种问题, 在招投标主要环节和程序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规范操作的现象, 如招标公告发布不符合规定、自行招标未经核准、投标文件准备时间未达要求、评标专家组成不符合规定、评标报告内容不完整。此外, 招投标过程中的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较严重、地方和部门的审批和行政干预过多等问题也普遍存在。

市场监管存在漏洞

缺乏行业信用体系, 市场主体存在不规范操作作为建筑市场的主要参与方, 业主、总承包商的信用缺失是导致违法分包、转包、挂靠等现象的主体原因。

总承包商的信用缺失会导致违法分包、转包、挂靠的出现。总承包商直接与业主签订合同, 按照《合同法》的规定应该履行合同所规定的各项义务。然而通过违法分包、转包或出卖资质, 总承包商并没有兑现在合同中对业主的承诺, 将履行合同的义务转移给第三方, 并且可能是低资质或无资质的承包商。自己并不管理项目, 而只是通过收取管理费或者转包压价获得经济利益。

与总承包企业信用缺失相比, 业主单位的信用缺失对建筑市场的影响更大更广。一些业主单位的违规操作是违法分包、转包、挂靠行为的源头。业主作为建设项目的所有者, 是建筑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同时由于建筑物的成本、工期、质量与其利益息息相关, 因此业主也是激励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防止违法分包、转包、挂靠行为的重要力量。然而在建筑市场上, 业主由于“关系”或者出于某种利益的考虑, 可能会规避公开招标或虚假招标, 而将工程指定发包给无资质或低资质企业或指使中标单位将工程转包或部分分包给无资质或低资质企业, 并且直接向内定分包方支付工程款, 默许分包方不服从总承包商的管理协调, 从而使违法分包、转包、挂靠成为既定事实。由于目前建筑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 业主处于优势地位, 因此对于业主的违规操作, 承包商出于长远的经济利益考虑只能惟命是从,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业主的违规操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目前虽然一些地区建立了建筑企业信用体系, 但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统一的信用体系, 这大大减弱了对建筑企业失信行为的惩戒作用。由于缺乏全社会的信用体系, 各地信用体系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 导致信用信息的收集、整理、评价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标准, 企业信用信息和信用评价结果在不同地区之间无法互认, 无法实现全社会信用信息公开共享, 使得企业的失信成本大大降低, 例如一家建筑企业在甲地的违约行为并不能传递到乙地, 在进入乙地市场时并不会由于之前的失信行为受到惩罚。信用体系的缺位无法有效地激励企业诚实守信经营, 更无法对企业的失信行为起到惩戒的作用。

(三)

监管方式要抓到点上

如果目前的资质监管方式被转包、挂靠轻易规避, 我们就不得不反省, 目前的监管方式是不是没有抓到点子上?

上海金盟投资集团法律顾问李正义认为, 监管的正道应该是将重点放在对个人执业资格的监管上, 即重点是管人, 对企业资质的监管应该放在其次的位置。

不论对企业资质要求有多高, 都不是最有效的, 因为企业可以“分身”, 不管要求多少专业人员, 动辄有几亿甚至几百亿资产的建筑企业来说都不是难题, 企业可以花钱买个人技术资格证书, 来满足对企业资质的要求, 取得企业资质后, 再承包工程转包给资质不够或没有资质的企业或个人, 或者直接让人挂靠收管理费就行了, 这样一个企业资质可以“分身”成无数个施工企业资质。对有强大资金实力的建筑企业来说, 对企业资质要求越高, 达不到资质要求的建筑企业越多, 其资质就越“值钱”, 会有更多的企业希望“分享”其资质, 反而更容易助长企业转包、挂靠的热情。

而如将监管的重点放在对个人执业资格监管, 情形就不同了, 因为每张执业证书后面都对应一个真实的人, 人是无法分身的, 如果实现全国个人执业信息共享, 确保每个工程对应的执业技术人员到位, 对有不良执业经历的技术人员进行处罚, 直至清理出相关执业领域, 这样转包与挂靠自然减少, 甚至会绝迹。即使存在转包与挂靠, 如果能将执业技术人员管好, 让其不敢只挂名不干活, 让出借个人执业资格失去生存土壤, 让转包与挂靠无法回避相关技术人员必须到位, 那转包与挂靠也无伤大雅。

规范转包分包的立法途径

规范转包、分包与挂靠是个系统工程, 会涉及很多方面, 并且有些内容可能还要依据客观情况, 不断进行调整, 必须从大局着眼, 用不同效力等级的法律规范进行调整。例如, 对《建筑法》进行修改, 规定除法律有特别规定或发包人、承包人有约定的外, 可以对工程进行转包、分包, 但接受转包、分包的单位应该有相应资质, 并提供国家规定技术岗位人员名单与资质, 用于备案。将工程转包、分包给没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或个人的, 或提供虚假资质证明的, 对相关单位和个人处以罚款、降低资质等级或吊销相应资质。作为对法律的承接, 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的部门规章具体规定哪些岗位需要什么样执业技术资质证书, 并规定对工程施工需要的技术资格证书备案程序, 以及如何检查相关人员是否到岗, 以及对提供虚假或不实际到岗的相关技术人员与企业的处罚方式。

“治理违法分包、转包与挂靠, 先要正本, 即要明确, 监管是手段, 确保工程质量才是目的, 要区分情况, 该放的放开, 该管的严管, 疏堵结合, 正本清源, 方能解决违法转包、违法分包与挂靠问题, 有效保证工程质量。”李正义认为。

(四)

打好这项持久战

住建部在工程质量治理行动中重点治理和打击转包和违法分包, 实际上是在维护建筑市场正常的法律秩序, 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理应得到广大建设单位的拥护。但是从当前的市场情况来看, 情况还不能令人乐观。

违法分包、转包的屡禁不止, 从宏观上看, 是现阶段我国建筑市场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导致的。目前我国关于建筑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 并且还没有形成全国通用的建筑业信用信息体系, 市场参与主体的不诚信行为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要杜绝建筑市场上违法分包、转包、挂靠等现象, 必须改进建筑企业的考核标准, 引导建筑企业科学发展, 同时着手建设建筑业信用信息体系。

从长远看, 必须修订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制度来落实业主单位的责任。业主单位是防范违法分包、转包、挂靠行为的核心要素, 必须加强对业主单位的监管, 通过立法明确业主单位作为项目投资第一责任人的地位, 使之在投资效益、工期、质量和安全等方面切实负起责任, 从客观上减少业主单位对建筑企业经营活动的干预, 从源头遏制违法分包、转包、挂靠现象的出现。

篇6:营业税分转包问题

[关键词]增值税;营业税;合并

[中图分类号]F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2-0029-03

增值税、营业税作为主体税种无论是对我国的财政收入还是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贡献,但目前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存的现状所引发的问题已经日益明显,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弊端,对于有代表性的交通运输业表现更为明显。

一、交通运输业的税金征纳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指使用运输工具或人力、畜力将货物或旅客送达目的地,使其空间位置得到转移的业务活动。按照我国税法规定,交通运输业属于营业税的课征范围,以3%的税率进行征收,具体包括陆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理运输和装卸运输。并且规定除购销免税货物外,受票方可对购进货物(不包括固定资产)和销售货物按运费7%的扣除率抵扣进项税额。此种征税模式对交通运输业的税金缴纳存在以下弊端:

(一)通运输业的流通环节中有大量的混合销售行为和兼营行为,如运输公司在负责货物运输的同时又提供包装物或者在从事交通运输业务外还专门设立汽车修理部从事汽车的修理修配等。这些处于增值税、营业税征收范围边缘地带的交易行为无疑都增加了对其的税收征纳难度。

(二)运输交通业是生产制造业的延续,但其对投入到其他行业的营业税额却无法扣除。虽然扣除率有一定的弥补作用,但仍远远不足以完整增值税的抵扣链条。并且交通运输业的运费上游产业在已缴纳增值税的情况下仍对运费征收营业税,这些都不符合市场经济效率的原则。

(三)由于交通运输业的扣除率使得违法行为有了可趁之机。一些属于以3%税率课征营业税的企业可虚构一笔货运业务从而抵扣7%的进项税额形成征少扣多的制度,以及在运输发票抵扣中开具出高出实际许多的运输金额或者将企业正常发生的搬运费、装卸费并入运输费合并开具,这些都与实际经营不符,进而使我国税收蒙受损失。

二、增值税、营业税合并的必要性分析

两税并存不仅抑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它已涉及到各个行业,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已明确提出,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上海更是自2010年9月1日起率先进行营业税改革试点,由此可见增值税、营业税的合并已经正式拉开序幕,而改革的具体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共同税基难以划分,不利于特殊经营业务的税务处理

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能所有企业仅单一的按照赠值税或营业税规定的项目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往往会从事多种应税活动。虽然《增值税暂行条例》和《营业税暂行条例》及相关细则都对特殊经营业务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实在现实工作过程中是不容易分清楚的。并且按规定,混合销售行为依据销售额和营业额的比重大小征收增值税或营业税,纳税人的销售行为是否属于混合销售行为由国家税务总局所属征收机关确定,这就有可能给企业带来额外的税收负担。兼营业务则依据分开核算与否依税种征收或一并征收增值税,这些都不利于税务处理的操作也有悖于兼顾公平的原则。

(二)营业税税负重,不利于经济结构转型

营业税不同于增值税可以进项抵扣,有多少道环节征多少税,重复征税的问题加重了第三产业的企业税负。并且中国如今正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的经济转型,营业税税负偏重的问题更显得尤为突出。像北京、上海等沿海城市的第三产业占比都已超过50%,税负过重严重阻碍其向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转型。若营业税合并为增值税即会对第三产业提供了一个稳健的基础,进而缓解就业压力,营造公平的税收环境,为我国以第三产业发展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做出强有力的保证。

(三)征收链条断裂,不利于提高税收入库率

我国对销售或者进口的货物及提供的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征收增值税,其余的经营业务普遍征收营业税。但是在经济活动中,商品和劳务的流动往往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导致目前我国营业税的征收上缺乏与增值税抵扣链条的链接。在增值税与营业税合并后,增值税与营业税目前分别所涉及的范围可相互抵扣,这就既会消除我国税收上的制度性障碍也有利于税负公平且易于核查。而增值税采取发票扣税法,道道征税进而保证了增值税征收的环环相扣、相互制约。增值税和营业税抵扣链条的断裂导致征纳的行政成本大大增加,因此要完善增值税征税链条,降低征税成本,减少税收流失。

三、增值税、营业税合并后的优势分析

纵观世界各国,增值税的适用范围已基本涵盖了所有货物和劳务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其中新西兰的模式对世界各国都有示范作用,也最值得我国借鉴。新西兰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以货物与劳务税(类似我国增值税)代替了税率档次繁多的营业税。并根据《货物与劳务税》规定,在新西兰境内的税务登记者发生的销售货物、提供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行为,都属于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不仅对提供产品征税,而且对提供劳务,包括政府机关也征税。至今,新西兰是实行增值税范围最广的国家,并实行12.5%的统一税率。从新西兰增值税的实践经验看,呈现出税基宽广、抵扣彻底、衔接紧密、符合税收中性原则的诸多优势。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对货物和劳务同时征收增值税,借鉴其他国家开征增值税和营业税的成功经验,我国的增值税、营业税统一合并为增值税从长期看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一旦我国增值税、营业税合并后,增值税就不仅主要适用于生产领域,同样适用于提供营业税应税劳务(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服务业、文化体育业和娱乐业)、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因此可以在价格相同的情况下保证相同的税收负担,实现增值税的税收中性理想。有利于企业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公平竞争。第二,增值税、营业税合并后可把增值税从生产制造业延续到第三产业。增值税的课税对象是当期增值额,并可对前一环节已纳增值税税金实行税前抵扣,这从根本上了杜绝重复征税,有利于企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协作发展也可以实现货品和劳务真正的出口零税率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第三,由于增值税要求企业具备健全的财务制度,强化企业的管理水平。又由于征收增值税产生的压力,迫使企业提高管理水平以保持原有利润率水平,因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素质。最后,增值税、营业税合并后税基广泛,相当于一个能对全社会征收的流转税税种。并且增值税还可使减免税受到制约,使收入流失大大减少,有利于促进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同时,增值税采取发票扣税法购销双方相互审计关系得到加强,增值税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交叉稽核,网上监管。

四、对增值税、营业税合并的建议

(一)逐步扩大征收领域

我国应结合实际国情在增值税、营业税合并的过程中,稳步推进,率先在某个行业进行试点。交通运输业首先具备试点的前提条件,因为它与各行各业联系紧密且涉及到生产、流通各个流域,其本身也具有价值的增值,符合增值税的征税要求。且交通运输业的运输费凭证已经纳入了增值税的管理范畴,所以可先将交通运输这个与第一、二产业关联紧密的行业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扩大至所有营业税征纳领域。

(二)适度调减增值税的税率

2009年增值税的收入份额为43.57%(包括国内增值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若其他税种不做相应的调整,将占收入份额13%的营业税并入后,增值税的收入份额立即会增加到56.57%。这就使我国的税收过多的依赖增值税,税收收入的风险性相应加大。其次,增值税是中性税,税负可转嫁,且最终由消费者承担。因此增值税、营业税合并后无疑会加重消费者的税负,所以应适度调减增值税的税率,减轻税负。第三,增值税属于间接税,调减其税率具有拉动物价下降的可能性,对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现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也适应我国目前采取的稳健财政政策。

(三)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分配问题

增值税是共享税,用分割税额的形式以75:25的比例在中央与地方间分成。营业税是地方税,也是地方税中最大的一个税种,从图中可以看出营业税自1995年至2009年基本上都占地方税收的四成以上。一旦增值税、营业税合并以后,营业税将有四分之三上缴中央,地方税收受到很大影响。因为地税部门若失去了营业税,就会加大地方收入风险,所以应将增值税在中央与地方间的分成比例在俩税合并后重新商定。同时,地方政府应寻找新的主体税源,加大其他税种的征收,如考虑物业税、财产税等稳定税种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更重要的是,此次改革涉及到机构问题、财税体制问题、财权分配问题,所以一定要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1995-2008数据来源于国家税务总局,2009年数据来源于中国财政部2009年决算数

(四)加强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力度

增值税、营业税合并后,纳税部门需在征管的时候需要对各个界定标准作出明确的规定。因为增值税的发票扣税法对企业的财务水平要求较高,而像营业税所涵盖的服务业覆盖面广、情况复杂,相对来说财务水平也较弱。以及营业税涵盖的劳务改征增值税后,由于劳务的定价不宜核查,进项抵扣的制度使得劳务的价格很容易被操纵,这都增加了征收管理的难度。其次,虽然我国大力铺展的金税工程已取得显著的成效,但仍需要在我国税收征管领域加大信息技术、电算系统等技术手段的运用。并且除了加强税务部门的征管水平,还要进行纳税人及整个社会相关制度的配套改革。依赖于税银联网,尽快展开税收征管的网络化工作使纳税人可以足不出户缴纳税款,真正实现纳税过程的公平化、透明化。

(五)从立法角度为增值税、营业税合并保驾护航

增值税、营业税的合并还取决于相关财政法律的完善。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应在立法中对增值税、营业税的合并问题做出明确规范,使其升级到法律级次,加强税收立法。且在国务院《2010年立法工作计划》中,增值税法作为重大立法项目标志着增值税立法工作已经进入到了实质性的阶段,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降低谈判成本及各种消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规范征纳行为,为稳步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勒东升.《税收国际化趋势》[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李建人.增值税的转型和转型中的增值税[J].财经问题研究,.2010.(2):90:95.

[4]元丽萍.对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10.(4):198:199.

[5]夏相如.金其森.刍议增值税、营业税俩税合一[J].经济师,2010(5):208.

[6]龚辉文.关于增值税、营业税合并问题的思考[J].税务研究,2010(5):41:43.

[7]杨全社.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变化趋势及改革路径[J].涉外税务,2010(6):36:41.

作者简介:

上一篇:战队收人广告词搞笑下一篇:新书发布会领导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