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昆《警惕电子雾》初中说明文阅读题与答案

2024-05-03

杨昆《警惕电子雾》初中说明文阅读题与答案(精选5篇)

篇1:杨昆《警惕电子雾》初中说明文阅读题与答案

语文说明文阅读试题:电子雾

在广泛使用空调、电脑、手机、随身听、电视、微波炉、冰箱、电磁炉这些电器设备的今天,一个重大的污染难题就随之出现了,电器设备辐射出的电子雾越来越多。

傍晚回家,茶余饭后,安坐在沙发上欣赏电视节目,消除一天的疲累。你可知道,在无形中你正在遭受电磁波的污染,而且距离电视机越近污染越严重。有一个明显的例子,美国生物学家对1700名流产的孕妇进行了调查,在这些孕妇当中,有75%的流产发生在冬季的三个月里,因为在这个季节里使用电热毯最多、最集中。有人对近15000名办公室工作人员调查发现,每周使用录像机、显示器20小时以上者,身体健康比不使用者差一半,孕妇的不良反应达到90%。美国一位30多岁的妇女因严重心律不齐,植入了心脏起搏器。出院后,她只要一跨进超市就感到心悸、呼吸困难、头晕,一回到家里就恢复了正常。后来请教专家,才明白大型超市里的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发出了强大的电磁波干扰了植入的心脏起搏器的正常运转。

电子雾污染的最大危害还在于这种时时刻刻围绕我们的杀手是无形的,看不见、听不到,不显山不露水。在一般情况下,过量的超强度的电磁波辐封对人体造成急性损害的并不多。大量存在的是,日常工作、生活中普通电器带来的低强度电子雾污染,这种污染辐射不像农药中毒、噪音污染那样立竿见影,是在不知不觉中,长期地作用于人体。这是最多、最难避免、最不引人注意的污染。那些充实于空间的电磁波穿透力极强,透过体表深入深层组织和器官,平时或许不太引人关注,一旦出现表层组织疼痛,深层组织或者器官已经受到严重损害了。

电子雾干扰人体的生物磁场,伤害人体细胞,扰乱人体循环系统、神经系统,使人体免疫力、生殖能力、代谢功能下降。极易导致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出现心动过缓、心搏血量减少,甚至心肌梗死、脑梗死国外研究证实,电子雾能够诱发癌症并加速人体癌细胞增加。周围有高压线经过的住宅居民,患乳腺癌的几率比常人高7.4倍!在高压线附近作业的工人,其癌细胞生长速度比一般人快24倍!意大利医学专家认为,他们国家每年大约有400多名儿童患白血病,主要原因是电磁污染所致!尤其是距离高压线较近的儿童家庭,是更为直接的受害者。

8.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电子雾是从电器设备辐射出的,电子雾污染就是电磁波污染。

B.给人体造成损害的电子雾多数是过量的超强的电磁波强辐射。

C.一旦电磁波透过体表进入深层组织和器官,深层组织已经受到严重损害了。

D.电子雾污染导致孕妇流产,儿童罹患白血病,其危害程度大大超过了吸烟。

9.关于电子雾的危害,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生物学家对1700名流产的孕妇进行调查,75%因使用过电热毯而流产。

B.在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每周使用录像机、显示器20小时以上者,身体健康比不使用者差一半。

C.意大利每年大约有400多名儿童主要因为电磁污染而患上白血病。

D.周围有高压线经过的住宅居民,患乳腺癌的几率比常人高7.4倍。

10.在日常生活中,电子雾危害人体时,具有什么特点?(3分)

参考答案:

8.A(B项原文为在一般情况下,过量的超强度的电磁波辐射对人体造成急性损害的并不多,电磁波是不知不觉中给人体带来危害的。C项为原文电磁波穿透力极强,透过体表深入深层组织和器官,平时或许不太引人关注,一旦出现表层组织疼痛,深层组织已经受到严重损害了的缩写,但忽略了原文中一旦出现表层组织疼痛的限制。D项原文中只谈了电子雾污染,没有将其污染与吸烟进行比较。)

9.A(原文是75%的流产发生在冬季的三个月里,因为在这个季节里使用电热毯最多、最集中,而她们都曾使用过电热毯。)

10.电子雾危害人体时,具有时时刻刻,不知不觉(看不见、听不到,不显山不露水)的特点。

篇2:杨昆《警惕电子雾》初中说明文阅读题与答案

1. 不摆放绿色植物,尤其是有毒植物;稍微点缀一些富贵竹之类水培植物、天南星科植物和肉质植物。(共3分,意思对即可)

2.答案示例:绿色植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要在一定的光照强度下才能进行,当光照不足时,植物就会吸入氧气,放出二氧化碳。深夜,卧室里没有一丝光线,十几盆花就会吸入氧气,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再加上天寒窗户紧闭,卧室空气不流通,造成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氧气浓度降低,导致三人缺氧、二氧化碳中毒。因此,一家三口都感到意识模糊,全身乏力。(共5分,联系文章2分,结合材料2分,顺畅表达1分)

篇3:树下阅读题与答案

树 下

铁凝

自从儿子去北京念大学,一家人得全力以赴供应儿子每月的开销,老于连烟都戒了,哪儿还能挤出取暖的煤钱。又过了些时候,老同学项珠珠从省会调至老于的城市,做了这城市的副市长。自此,老于和家人常在电视屏幕上看见她。

老于的老婆说,这个女市长和你不是同学么,能不能跟市长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暖气的房。老于说,怕不好开这个口。此时全家正吃晚饭,老于盯住女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块的。再看看孩子的耳朵,也冻了。女儿前不久刚参加全省高中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了个第二,回家后她对老于说,她的目标是北大、清华,非这两个学校不考。明年女儿高中毕业,最关键的一年,老于拿什么来支持女儿的关键时刻?也许真应该去找老同学项珠珠市长。

老于家中无电话,第二天他特意早些上班,趁同事们还没进教研室,他给项市长打了电话。电话里的项珠珠很热情,问老于是不是有什么事找她。这边老于连连说着没事没事真没什么事,声音挺大,就好像谁说有事谁就是诬陷了他似的。那边项副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这边老于仍高声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

这晚老于骑了五十分钟自行车,从城郊赶到项副市长家。在项副市长温暖的家中,项珠珠就穿了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圆领衫。老于一下子意识不到这些,他甚至看不见客厅里都摆列了

些什么。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这些和老于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

他想起中学时的项珠珠是喜欢文学的,初次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介绍给她的正是他老于。果然,如今的项珠珠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很轻易地就说出了一大串当代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并和老于探讨这些作家的作品。老于谈着自己的见解,他发现项珠珠脸上是信服的神态,她的表情使老于很满意自己,当他满意自己的时候便也开始焦虑:房子呢?房子的请求他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开口呢。他滔滔不绝地讲着,却也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对付自己,心中的另一个老于在同他捣蛋。他的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他谈话的内容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他越是想说出房子的事,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他必须一直往前讲。

时间已经十一点了,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坐下去了。他站了起来,项珠珠也站了起来。以她的经验和洞察力,会猜出他是有求于她的,于是她又问老于真的没有别的事么?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老于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叫人觉得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项珠珠没有再问。出得门来,老于的脑子很乱。他解开棉袄领扣,让冷风吹一吹他那燥热的心。他推起自行车在便道上走了几步,站在一棵龙盘槐下。他是来求项珠珠解决两间带暖气的房子的,可他一晚上都说了些什么呀!

他不能再将这请求原封带回家去。他应该说出来,他必得说出来,他鼓动着自己又朝龙盘槐靠近了一点儿,他把这棵树想成了项珠珠,他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他把满心的重负卸在了这棵树下,然后骑车离开了它。

老于回到家时,已是夜半时分。他站在院子里没有立即进屋,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请求老婆和女儿再也别让他去请求副市长了。

(1)下列对小说中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老于想请中学同学项市长帮忙却不好意思开口,但女儿正处于学业的关键阶段又让他觉得自己必须开口。整个故事就在这两种心理的交叉冲突

中展开。

B.作者运用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来刻画老于,如电话联系项市长时“声音挺大”,“高声坚持说没事”,显示出他说话时的自豪心理。

C.小说使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式的视角,灵活的叙述方式,平实细腻的语言描写,展现了老于内心矛盾复杂的斗争和辛酸无奈的心理。

D.看到项市长家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老于自感寒碜,为迎合项市长的爱好,只好大谈文学。

E.老于最后对一棵龙盘槐倾诉,反映了知识分子维护自尊的心理,也直接批评了当今项市长之类的干部目中无人、脱离群众的现实。

(2)作品的第五段是如何表现老于的心理的?请简要分析。(6分)

(3)作品主人公老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请结合全文,探究“树”的深刻意蕴。(8分)

(1)AC(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

(2)文章第五段运用对比手法展示了老于既自尊又自卑的矛盾心理。①一方面,他要维护自尊,在项珠珠同学面前大谈文学,以显示自己的文学功底;②另一方面,他向项市长提出请求的欲望在潜滋暗长,于是才会“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才会有“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的感觉。(总说2分,分析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3)①老于是一个自尊心极强而又生活在底层的知识分子。现实生活中感到困惑,心灵受到损伤。②老于深爱着自己的家人。为了供儿子念大学,老于连烟都戒了。想到今年是女儿高考的关键一年,他还是打算硬着头皮去找老同学项市长请求解决两间有暖气的房子,以此来支持女儿。③做事犹豫不决。自认为难以向项市长开口,为了家人还是决定去求项市长;打电话给项市长,但又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见了面又只谈文学,始终没说出房子的事情。(每点2分)

(4)①树是老于真实生存状态的见证者。在这棵树下,有着知识分子清高的人格。②树是老于最好的倾诉对象。老于面对“龙盘槐树”发泄自己的无望、无助的请求。③树是老于“请求”的对象,有“遮蔽”“庇护”的作用。树不仅能遮蔽物质世界的伤害,还能满足精神上的自尊。④树象征“权力

阶层”。像项副市长一类的政府官员,应该造就一棵浓荫的“大树”,使这些普通知识分子在“树下”生活得更好。

篇4:《孔子语录》阅读题与答案

(一)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7~11题。(15分)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注①敧(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7.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1)知之为知之(2)是知也

(3)思而不学则殆(4)满则覆

8.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4分)

(1)诲女知之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与______应该相结合。(2分)

11.(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1分)

答: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2分)

答: 【答案】7.(1)为:是。(2)是:这。(3)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4)覆:翻倒。8.(1)诲女知之乎:教导你的东西懂得了吗?(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或者: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9.—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10.态度 学 思11.(1)孔子要(想)验证宥座器(敧器)的特点。(2)有心要。()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答:“没有必要”,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得分。例如:没有必要。()因为孔子原本就听说过,而且当场又得到守庙者的证实,没有必要去麻烦。(2007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语文试题)

(二)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0~14题。(15分)【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节选)【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记)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年事蹉跎(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李生论善学》)10.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实词的含义:⑴不亦说乎? ⑵李生说之曰⑶学而不厌 ⑷王生益愠11.下列句中黑体的“之”与“前人之述备矣”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 B.学者之大忌C.择善而从之 D.是以谓之‘文’也1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学而/不思则罔 B.可以为师/矣C.盖/学贵善思 D.请铭之坐/右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⑵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14.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答案】10.(1)同“悦”,愉快,高兴(2)劝说(3)满足(4)恼恨,怨恨 11.B12.C13.(1)只学习(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2)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14.要点:①学贵善思②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 示例:有位哲人说过,“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确,好问善思、取长补短等,都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掌握了这些方法,才是学有成就的关键。(2007年盐城市中考语文试题)

篇5:《现实与创造》阅读题与答案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现实与创造张世英传统真理观认为,凡不符合逻辑概念的东西或不可能出现在感性直观中的东西,就是不真的。这就是所谓的现实性。现实者,在场、出场之谓也,根本不可能出场的东西就是不现实的东西,就是不真的。这种真理观移植到中国来,于是像李白的“白发三千丈”和杜甫的“晨钟云外湿”就都被看做是不现实的因而是不真的东西。因为“白发三千丈”不可能在感性直观中出场,声中闻湿不可能在概念中出场。

人所生活于其中、实践于其中的世界,总是人与物交融的产物,所谓离开人而独立的外物是没有意义的。人的生活世界,其意义是人与现实(现实既包括物,也包括个人以外的他人)的接触中创造出来的。人是有创造性的动物。人在与现实的接触、交融中所创造出来的东西远远超越了现实,它比现实的东西要丰富得多,这些丰富奇妙的内容远非简单地归结为现实就可以了结的。可以说,人的创造性就是人之超越现实的特性。

人所创造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从人的这种有意义的世界的`角度看问题,那么,真理的标准就不应该再固守在传统真理观所坚持的狭隘的“现实”或“在场”的范围内,不应该以超出人的创造活动之外的抽象之物为依归,而应该就在人的创造活动本身。只要人的创造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是有意义的,它就是真的,说它是真的,是因为它表现了人的内心深处的真实闪光,这真实的闪光是人与现实接触、交融的产物,因而不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却又远远超越了现实,表现了人的独特的创新。孙悟空大闹天宫,固然反映了对现实中旧秩序的反抗,但如果仅仅把孙悟空大闹天宫归结为这一现实,那么,孙悟空大闹天宫或者说整个《西游记》小说的文学意味及其创造性和独特性何在呢?那种单纯用科学分析、用逻辑和历史分析探究神话之现实基础的做法,实无异于否认神话的独立性和人的创造性。

人的创造活动由于远远超越了现实,因而具有虚拟性。虚拟就是承认现实中不存在或不可能存在的东西的意义和真实性。上引孙悟空大闹天宫就是虚拟之一例,前面提到的“白发三千丈”都只能是虚拟的。

虚拟在人类思想文化的各种现象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例如,艺术显然是一种不可能离开虚拟的思想文化现象。艺术起源于对现实的模仿,但真正的艺术品,其与它所描绘、所言说的东西之间的关系绝不是简单的现实原型和摹本的关系,艺术品远远超越了它所描绘、所言说的现实本身的范围而具有虚拟性。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一幅宗教画,你能说它有什么现实的原型供人们对照吗?但它由于人的创造性而感动了古今多少能颌悟人类内心真实的人们的心灵,包括不信宗教的人!当然,虚拟不是虚构或捏造,虚拟不是与现实毫无联系的。一部好的小说所描写的典型人物,虽然在现实中不存在,但他在读者心目中又似乎无处不在。我认为这“似乎无处不在”的“现实中不存在”正是虚拟的特性,正是人的创造性之所在。“现实中不存在”,是因为它是虚拟的;“似乎无处不在”,是因为虚拟不是捏造,它与现实是有联系的。

虚拟不仅表现在逻辑概念的思维活动中,而且也特别表现在无逻辑性的想象和幻想中。文学艺术中不乏这种现象,宗教神话中尤其充满了这种现象。宗教、神话不是理性、逻辑所可以说明的,然而,人却具有这种非理性、非逻辑的本性。科学的创造性也具有虚拟性。自然科学的规律往往是在现实里根本不存在的条件下,亦即在科学家虚拟的条件下发现的,这一点我想是不待申述的。无理数和虚数更可以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东西,如果硬要在现实中找到一个与之对应的东西才算是得到满意的解释,那简直是不可能的。

总之,无论是文学艺术、宗教神话、科学等任何一种思想文化现象,都是人的创造活动,都具有超越现实的虚拟性。

(改编自《张世英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人的创造性虽然超越现实但不能脱离现实。

B.与传统真理观不同,真理标准应在人的创造活动上。

C.人的创造活动因具有虚拟性而远远超越了现实。

D.所有的艺术品绝不是对现实的简单模仿。

E.任何一种思想文化现象都具有虚拟性。

13.关于“孙悟空大闹天宫”,下列判断不符合文章观点的是(3分)

A.这是不真的。

B.这是有意义的。

C.这是虚拟的。

D.这是与现实有联系的。

14.现实与创造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文意概括。(4分)

15.有人在讲解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时,分析了紫烟生成的科学依据,并以此说明文学诗歌与科学的相通相融。请运用文章观点分析这一做法。(4分)

试题答案:

12.CD(C颠倒因果,原文为“人的创造活动由于远远超越了现实,因而具有虚拟性”。D以偏概全,原文为“艺术起源于对现实的模仿,但真正的艺术品,其与它所描绘、所言说的东西之间的关系绝不是简单的现实原型和摹本的关系”,并非“所有的艺术品”。)

13.A(原文为“只要人的创造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是有意义的,它就是真的。说它是真的,是因为它表现了人的内心深处的真实闪光,这真实的闪光是人与现实接触、交融的产物,因而不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却又远远超越了现实,表现了人的独特的创新”,依据这一文章观点,“孙悟空大闹天宫”是真的。)

14.①现实是创造的基础(意义是人与现实的接触中创造出来的)②创造性就是超越现实的特性。③真理的标准不在现实范围内,而应该就在人的创造活动本身。④创造活动具有虚拟性,虚拟与现实是有联系的。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杨昆《警惕电子雾》初中说明文阅读题与答案】相关文章:

警惕雾霾天气优秀的教学设计05-13

警惕科学05-05

警惕传销陷阱范文05-28

警惕电信诈骗范文05-28

警惕暑期求职陷阱04-10

海带警惕砷中毒04-24

警惕近义词05-04

警惕十个谈判陷阱07-06

警惕5个严重脾虚症状10-01

警惕癌症13个报警信号06-13

上一篇:连长、指导员、排长、班长职责下一篇:会计基础知识学习口诀(特实用,会计人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