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科学

2024-05-05

警惕科学(精选6篇)

篇1:警惕科学

15级生物工程 何欣 ***451 读《警惕科学》或读《警惕科学家》

提到科学,大多数人觉得是深奥的、难懂的,这就给科学带来了一丝神秘色彩。小的时候,被问到长大后的理想时,好多人说长大后想当科学家,认为科学是神圣的。我认为,科学是不可或缺的,是有必要发展的,它带给我们优质的生活,大到飞机火箭,小到细菌,都给我们的生活锦上添花。

我是学生物的,接触最多的就是微生物,可以说微生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好处。餐桌上的美味佳肴,都是通过添加各种调料,才达到的色香味俱全,味精发酵用的是谷氨酸,酱油发酵用的是酵母等等,都依靠的微生物;聚会时,增加气氛喝的啤酒、白酒等,都是通过微生物发酵获得的;经常喝的酸奶,不紧需要微生物发酵,而且其中还添加了肠道益生菌,来改善我们的肠道菌群;我们生病吃的抗生素,都是通过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获得;洗涤业、造纸业等添加的各种酶都来自微生物;穿的羊毛大衣,也是用蛋白酶处理,才使我们穿的舒适等等。可以说,微生物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科学的发展是必要的,没有科学,人类便不会进步。

然而,读《警惕科学》和《警惕科学家》,文中作者只看到了科学的负面影响,科学家的阴暗面,大力呼吁警惕科学、警惕科学家,甚至呼吁要远离科学。我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他们不懂科学,不了解科学,所以造成了恐慌,进而排斥科学。比如说,大多数人听说谁是艾滋病病人,大家就都远离他,排斥他,生怕会被传染,其实是他们不了解艾滋病,正常的接触,如握手、拥抱,是不会造成传染的,只有血液才能传播,如果了解了真相,人们还会那样排斥,接触到艾滋病病人,还会那样恐慌吗?我认为不会。再来说说《警惕科学》吧!

首先,作者是从《疏于防范的教训——百年环境问题警示通则》中得到启示,看见了科学发展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举了苯和甲基叔丁基醚来说明,文中作者说了不是太了解这些化学物质,从苯的例子中也提到了“但是苯究竟是个什么东 西,做什么用的,有什么后果,我几乎一无所知。即使在2005年11月,大量液态苯直接泄漏到松花江中,我也只知道江水被严重污染了,不知道具体的后果。”。其实,只要日常加以注意,是减少得病,甚至不得病的风险。生产在一线的工人,平时穿防毒服,带着防毒口罩,完全可以减轻、甚至不会得病。而苯的制取及以苯为原料的工业,应尽量做到生产过程密闭化、自动化,防止管道跑、冒、滴、漏,生产车间应有良好的通风装备,加强透风,涂料行业尽可能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苯作溶剂,改进喷漆作业方式,如静电喷漆、漫漆等。这些措施都可以有效的避免苯中毒。都说想象是可以吓死人的,一个人对一件事物不了解,一旦听到点不好的东西,他的想象会自然而然的夸大负面的影响,会将其负面影响无限放大。再比如说我们做实验的时候会用到高压灭菌锅,会用到有毒的试剂等,最初我是害怕用高压灭菌锅的,总是想象着它会爆炸,看见实验室正在使用的高压灭菌锅,都会躲得远远的,可后来我了解了它的工作原理,知道正确使用是不会有安全问题的,便不会害怕了。我觉得科学的发展并不是作者想象的那样“过”大于“功”,科学也不能停止发展。你能想象到没有汽车的时代,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你能想象没有电脑的生活会怎么样?你又能想象出如果没有工业发展,我的日常用品会满足需要吗?答案是不能没有科学。历史不能倒退,科学也不能停止发展,只有科学发展了,人类才能幸福。

再说说《警惕科学家》吧。作者提到了科学共同体,又说“在以往的主流话语中,科学家是一些才智超群、道德崇高的人物。科学是神圣的殿堂,科学家就是殿堂中的神职人员。”,“然而,现实的科学共同体如何呢?即使高居殿堂顶端的诺奖得主,也有剽窃、造假的,还有给希特勒造毒气室的。中国的情况更令人尴尬。”。作者又将以前的科学共同体和现在的科学共同体做比较,说现在的科学共同体的道德品质败坏,我不敢苟同。现在的科学家是有一些是品质不太好,那也不能证明所有的科学家都是道德品质败坏的。有些科学家是为了自己的盈利,可那也是付出劳动了,那是他们应得的呀。难道付出体力劳动的人可以获得自己的利益,那些为了科研,日日夜夜的付出体力加脑力劳动的人,就不该获取利益了吗?他们在为自己谋利的同时,也便利了其他人。比如说当你着急到某地办事,坐着飞机赶到某地时,你不应该感谢科学的发展,才会便利你的出行,满足你的需要?再比如说,你用着笔记本或手机跟远在天边的家人朋友联系时,是不是也应该感谢那些夜以继日的奋斗,才创造出这些联系工具的科学家致敬呢?还有袁隆平院士十几年如一日的研究杂交水稻,他只是想更多的人有饭吃,而不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这是多么的值得尊敬呢!何亮在《该警惕科学了吗?连是继续祛除蒙昧? — —就田松 《警惕科学家》一文为科学辩诬》中也提到了“不能用诺奖得主中也有剽窃造 假者和科学技术 曾被魔头们用以杀人来抹黑科学家群体,更不能就此来揶揄科学,大喊什么 ‘警惕科学’”。更讲到“求力、求利的科学仍然是科学。出问题的是体制,是人性,不该把污水泼在科学头上”,这一点我很赞同。现在的社会出现了很多道德滑坡问题,这些不仅仅是出现在科学家身上。当今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会影响到一部分人,使他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忘记了人的本性,可是这些是可以通过教育等挽回的,真正的问题处在人性身上,这跟科学本身是无关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无视田松先生讲的问题。我只是觉得田松先生的观点有点悲观,看到的阴暗面有点大,不能以偏概全,科学的发展还是必要的,人类也要进步。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不是也说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发展是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嘛!我认为科学发展也是符合这个规律的,不能倒退,更不能停止。我相信只要科学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更多难题就会得到解决。李蕴也出了本书,叫《办法总比困难多》,他说:“生活中的任何困难,都不会把我们逼进死胡同。相反,它会给困境中的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这个奇迹,就是我们战胜困难的能力。”。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科学带来的难题,人类是可以战胜的。

读《警惕科学》或《警惕科学家》有感

班级:15级生物工程 学号:***451 姓名:何欣

篇2:警惕科学

大科学时代,任何科学家都依附于其群体而存在,任何个体一旦发出与群体不同的声音,就意味着其自身要被边缘化。所以我们看到,在三聚氰胺、瘦肉精、转基因等事件中,相关科学家或者集体失声,或者只有一个声音。

《核电员工最后遗言:福岛事故十五年前的灾难预告》

[日]平井宪夫编著

陈炯霖 苏威任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年10月第一版

155页,25.00元

头悬利刃

一间大屋子,亮丽光鲜,卧室的屋梁下悬着一把刀。刀身沉重,刃口锋利,系在一根头发上,正如古语所说千钧一发。但是专家反复告诉屋子里的人:第一,这根发丝绝对结实,能抗七级地震;第二,这把刀是必要的,如果没有它,房子里的冰箱、彩电、抽水马桶、无线网络„„都不能启动,大家就不会生活得这么舒服。

日本国民大概一直接受着这样的教育,核电是清洁的,核电是安全的,核电是必要的。就在2011年3月11日福岛核事件之后不久,一位在中国生活的著名日本青年还在电视上说:“他们不会放弃核电。”日本政府与核电企业的宣传何其彻底,让一位自认为有反省精神的青年才俊,灾难之后仍痴情不改。很多日本青年从小就生活在核电站附近,每天看着头顶悬刀,习以为常,不免产生幻觉,真的就相信它能永垂不落了。

也有人早就发出了警告,只是这个声音太弱了。从1990年代开始,核电员工平井宪夫就致力于反核宣传,这部《核电员工最后遗言》就是他的反核演讲集,1995年曾由一个NGO组织自费出版,直到福岛核事件之后,才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并且迅速被翻译成各种语言。虽然我知道核电必然会有问题,但是文中的细节仍让我震惊,没想到问题如此严重,如此荒谬。

平井宪夫生前是日本东京电力的一级技工,曾在包括福岛在内的很多核电站工作,负责监督配管工程的定期检查。平井宪夫于1996年12月因癌症去世。他在去世前几年致力于反核活动,留下了很多演讲记录。

2011年6月,经刘黎儿等人的努力,此书在台北出版了中文繁体字版。11月,简体版又在北京出版,使得大陆读者在核电发展呼声甚高的情况下,能够听到另一种声音。中文版还收入了另外几篇相关文章。有前GE公司核反应堆设计师菊地洋一先生的反核演讲;有刘黎儿对前东芝核电设计、维修工程师小仓志郎的采访。这两位都参与过福岛核电站的设计和制造。福岛事件之初,小仓志郎就在3月16日举行记者会,揭露福岛设计中的问题。

这些人无疑都是真正的核专家。虽然我一向强调,不需要科学依据,单从历史的、伦理的、哲学的角度,就足以对核电进行全面的否定。但是,在我们这个科学主义意识形态依然强烈的时代,他们对于核电的批判更有力度,更容易粉碎公众残存的幻想。

核电这个光鲜的大屋子,其内部早就柱斜梁歪、百孔千疮了。

不只是邻居的问题,也是自己的问题

在以往中国人的意识里,核危机远在天边,事不关己。三厘岛也好,切尔诺贝利也好,都是电视里的事儿。福岛核事件之初,也只是隔岸观火。不过,危机很快蔓延过来,很多人惶惶地抢盐。蓦然回首,才发现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核电站已经四处开花了。

更大的危险不来自一衣带水的彼岸,而在我们身边。所以,对于今天的中国,这本书说的并不是别人的事情。

在福岛核事件进行的过程中,各方面的反应耐人寻味。中国的核专家反复强调核电的清洁、安全和必要。事态在一天天恶化,他们的心态却始终乐观,他们永远告诉公众,已经发生的事情远远没有(无知的)公众想象得那样严重,并且不会再恶化了。但是在此期间,日本及国际社会对福岛事件严重程度的认定逐渐提高,最后被认定为七级,与切尔诺贝利事件相同。德国很快宣布全面放弃核电。而中国的核专家依然宣称,即使日本出了问题,中国也不会出问题。因为中国的技术更先进,更成熟。所以,中国要不为所动,继续发展核电。

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为什么相信这个而不是那个?我们常常会陷入这种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在我们至今仍然普遍的科学主义意识形态下,人们相信科学,遵从科学,核电站这样的高科技常被默认为先进、高级的好东西。我们也曾把科学家视为纯粹知识的拥有者,相信他们有良知,说真话,爱国爱民,为人类造福。所以在遇到重大问题时相信他们的判断。但是,近些年来,在关于牛奶的三聚氰胺、食盐加碘、转基因主粮、瘦肉精等一系列与科学有关的事件中,专家的话语常让我们心生疑窦。我们发现,专家是有立场的,是有利益关联的。电视上的主流核电专家永远在说着同样的话:核电是绿色的,核电是安全的,核电是必要的。

平井宪夫的著作给我们提供了来自核电专家的不同声音。

核事故难以避免

有一利必有一弊,核能之弊远远超出了我们所能承受的地步。

现在人们普遍关注的核电问题都是突发性的核事故,简单猜想,其原因大致有三:

一、人为失误;

二、自然灾害;

三、军事打击。切尔诺贝利为其一,福岛为其二。第三种情况虽尚未发生,但其可能性是毋庸置疑的。在本书中,小仓志郎就明确指出,“有核电设施、有燃料冷却池的国家根本没有什么国防可言”,“等于在自己的脖子上挂炸弹。”

对于自然灾害,科学主义者常常宣称,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能够对抗并战胜天灾,即使现在不能,将来也必然能,所以要信赖现在的科学,并发展未来的科学。有位核专家说,福岛核电站按设计可抵抗七级地震,没想到来的是九级,所以出事了。而结论竟然是,福岛的设计和建设没有问题,下次按照抵抗九级设计,就好了。这意思是说,是地震来错了。然而,下次地震就不会来错吗?更何况,设计防范九级地震,就真的能扛得过九级以下的地震吗?平井给了一个案例:

1993年,因四级地震,日本女川核电厂一号机反应堆功率异常上升,机组自动停机。但是问题在于,1984年建厂时,原本的设计是在五级地震时自动停机。平井宪夫说,就像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明明没有踩刹车,车子却自己紧急刹车一样。“这就意味着,它可能在震度五的时候不会停。”

对于地震、海啸这样的天灾,人力是无法抵抗的。在地质力量面前,人类依靠科技制造的钢筋混凝土,都像面团一样柔软。

即使我们侥幸躲过天灾,人为失误仍然难以避免。尤其是在当下以资本为核心的社会结构中。

只要是人,就会有失误。系统越复杂,失误的可能性就越高。核电站所涉及的人为失误可以简单分为这样几个层面:

一、科学层面,理论推导是否准确无误;

二、技术设计层面,是否根据准确的科学给出高效、可靠、少污染、少误差„„的技术设计;

三、工程实施层面,设计完美的技术是否能够得到实施,造出完美的工程;

四、实际操作层面,任何完美的工程也要人来操作,那么,是否每一位员工都受到了充分的培训,是否能保证操作中不会失误,失误是否能得到及时调整;在工程的长期运行中,设备维护是否充分„„

在科学层面上,科学家似乎有足够的自信,也只有在这个层面上,我愿意有保留地相信他们的自信。其他层面则每况愈下,平井说:“不管核电的设计有多完美,实际施工却无法做到与原设计一模一样。核电的蓝图,总是以技术顶尖的工人为绝对前提,做出不容一丝差错的完美设计,但却从来没有讨论过,我们的现场人员到底有没有这种能耐。”

而即使在科学层面上,科学原理也不会永远正确。按照波普尔的说法,科学之所以为科学,是因为它可以被证伪,有可能被推翻。E=MC2之类的核心原理能够有更长的寿命,而外围的部分,总是在变化着的。变化,就意味着以前有错误,或者不够好。

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例证,让我们看到,日本核电站的工程实施得何其粗糙。以至于不同公司制造的管道,因为彼此采取的小数点舍入标准不同,不能对接。

施工失误导致的事故时常发生。1991年,日本美滨核电站发生喉管断裂事故,反应堆内冷却水大量外泄到海里,炉心差点成为空烧状态,多重防卫系统逐一失效,只差零点七秒,就要发生第二个切尔诺贝利事件。调查发现,“细仅二厘米,共计数千支的防震动金属零件,在事故发生时未能及时插入喉管,造成喉管断裂,冷却水外流。”平井宪夫说:“这是施工上的失误,但是却从来没有人发现。”

为什么设计不能按计划实施?书中也给出了相应的答案。核电这种高技术装置,从根本上,是企业行为,电力公司致力于利益最大化,就想方设法降低成本。许多工程向外承包,大量培训不足的工人进入工地,他们自身的安全难以得到保证,他们也意识不到,他们的微小失误会导致怎样严重的后果。

如彭保罗(Paul Jobin)所说:“目前全球核能工业共同面对的危机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都朝降低成本的资本主义商业逻辑走。为了节省成本,维修工作几乎都改由承包商承包。核电厂每年至少维修一次,维修工人被曝晒在辐射污染的情况最多,因此维修外包制度所带来的附加利益是,风险也跟着外包出去了,电力公司便可以不用负责。”

所有这些,让我们看到,核电站不发生事故是奇迹,而发生事故,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按照平井宪夫的说法:“日本一直持续发生着重大核安事故。”

与日本相比,我们的技术更进步吗?管理更成熟吗?最近几十年来,中国不断发生各种大型工程事故,楼房倒塌、桥梁坍塌、火车追尾,核电工程就一定能置身事外,平安无事?

不出事也是大事——常规问题

常有人说,核电不出事则罢,一出事就是大事。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实际上,只要核电站运行起来,不出事也是大事。即使设计完美、施工完美、操作完美,前述各种可怕的局面都没有发生,核电运行所必然带来的常规问题,仍然同样严重。主要有四:

一、核电运行中,核辐射对工作人员和周边居民的伤害;

二、核电运行所释放的放射性废水和废气会伤害工人和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和本地的生态环境;

三、核废料至今没有找到妥善的处置办法,要在几万年乃至几百万年之内,成为人类的隐患;

四、核电站自身在退役之后,变成了巨大的辐射源、污染源,同样是难以解决的隐患。

前两者是随时发生的,是当下的问题;而后两者则更多的是未来的问题,更加隐蔽。

所有这些,本书都有提及。

平井用了很多篇幅讨论核辐射对员工和附近居民的直接伤害,他本人也是因为遭受辐射而身患癌症,五十八岁就去世了。关于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我们现在的知识是非常模糊的。在福岛核事件之后,很多专家出来保证,说辐射随处都有,连吃火锅都有;又宣布了一个安全剂量值,比如正常人每年不超过多少个毫西弗就好。

这种说法完全没有考虑到核物质的特殊性。核辐射对人的伤害与其他物理伤害、化学伤害是完全不同的。对于有害物质,我们习惯的主要对策其实是稀释,似乎只要浓度足够低,有害物质就不再有害。但是辐射的伤害不仅取决于放射性物质的浓度,也取决于放射性物质本身的性质。一支利箭,可以穿膛而过,如果把它的力量分成一万份,让这支箭一万次蜗牛般地触碰你的身体,你会毫发无损。这是通常理解的稀释。但是,如果这支箭变成一万支小竹签,每只保持原来同样的速度,同样可能击穿身体,如果击中要害,依然致命。所以这种伤害是不能稀释的。而且,这种伤害是能够累积的。想象一下,每天被一支高速飞行的小竹签击中,经年累月,造成的伤害跟原来那支穿胸利箭恐怕没有差别。平井说:“核岛区内的一切东西都是放射性物质。每个物质都会释放伤害人体的放射能,当然连灰尘也不例外。”而“放射能无论有多微量,都会长期累积”。“辐射会累积在人体,五年、十年、二十年,体内的辐射不是每天早上爬起来就自动归零。住在核电附近的人,每天都持续在体内累积辐射量。”所以毫不奇怪,核电员工和附近居民患白血病的几率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在我看来,所谓的安全剂量本身都是值得怀疑的。而最为荒谬的是,福岛核事件发生后,当地核辐射量大幅度提高,日本政府竟然在3月14日提高安全剂量的值,从五年累积不超过一百毫西弗(或每年二十毫西弗以下)提高到每年二百五十毫西弗(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建议的最高剂量是每年二十毫西弗)。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核电站运行过程中,还时时向周边环境释放放射性污染物,比如反应堆的冷却水就定期排放到海里。平井还说了一个小细节:“工人穿过的防护衣必须用水清洗,这些废水全数被排入大海。排水口的放射线值高得不像话,而渔民却在那附近养鱼。”这种持续释放到环境中的放射性最终会导致什么后果,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是,根据以往的历史,我们可以断定,它必然会破坏本地生态的平衡,并且,会逐渐波及整个食物链,人类最终也难以幸免。

核垃圾,永无葬身之地

影响更为深远的,也是更为隐秘的、更不为人关注的是,核废料与退役后核电站。

核燃料用过之后,被称为乏燃料,乏燃料仍然具有高强度的放射性。乏燃料的处置至今还是世界难题。小仓志郎说,日本各核电厂都把乏燃料“临时”储放在反应堆上方的核燃料冷却池里。一开始是三十组一束,后来是六十组一束,再后来变成九十组一束。越来越密。乏燃料如果密度过大,超过临界体积,也会发生核反应。小仓志郎说,乏燃料冷却池相当于毫无遮拦的反应堆。甚至,乏燃料比反应堆的危险更大。燃料棒中的铀238本身不参与核反应,吸收了核反应产生的中子后,变了剧毒的钚239,钚239的半衰期长达两万四千一百年。而要等待钚的毒性消失,则需要一百万年。

美国在1987年曾经通过一项决议,在内华达州的尤卡山建造永久性的乏燃料坟墓,此举遭到内华达州的强烈抗议。2002年,布什政府批准开工,但是在奥巴马上台后,尤卡山计划逐渐搁浅,最终于2010年终止。所以直到现在为止,美国的乏燃料仍然放在核电站里“临时”贮存着。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核电站自身在退役之后,也会变成难以处理的核垃圾。“核电厂只要插入核燃料棒运转过一次,整座核电厂就会变成一个大型放射性物体。”平井说,“当时我也加入了研究废炉方法的行列,每天绞尽脑汁思考,就是不知道该怎么拆掉这个充满辐射能的原子炉。拆除核电厂不但要花上比建厂时多出数倍的金钱,也无法避免大量的辐射曝晒。原子炉下方的高污染区,每人一天只能待数十秒,这该怎么进行作业呢?”

一方面,核电在运行,在发展;另一方面,没有人知道,如何建造一个确保短则几万年长则百万年的核废料储存库!

核垃圾是当下人类留给后代的最大麻烦,人类有权利把这个巨大的隐患给后代的子子孙孙吗?

平井宪夫说:“管理核废料也需要电力跟石油,到时能源的总使用量必定超出核电所产生的能量。而且负责管理这些东西的不是我们,而是往后世世代代的子孙。这到底算哪门子的和平利用?”

在平井的一次演讲中,一位小学生愤怒地谴责:“今天晚上聚集在这里的大人们,全部都是装着好人面孔的伪善者!”“你们说核电厂很可怕,那为什么要等到核电厂都盖好运转了才在这边告诉我们这些事?为什么当初施工时不去拼命把它挡下来?”

我们的后人也会这样问我们的。

核能低碳是个谎言

本书还戳破了核电减碳的神话。

核电被宣传为清洁能源,是因为发电时不产生二氧化碳。如前所述,核电必然产生各种难以处理的核垃圾,其“脏”甚于人类已经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而最可笑的是,核电不排放二氧化碳这个肥皂泡,也被菊地洋一戳破了。

菊地洋一说:“核能从开采铀矿到浓缩处理及燃料加工、废液及废土处理,都需要非常庞大的化石燃料。另外,涉及使用后的燃料及高放射性废弃物的常年放置、为求安全保管必须动用化石燃料的数量,都是难以估计的庞大,我们等于在盖一座不管是建设或维护都需要花费巨资的二氧化碳产生物体。”

菊地洋一还说,核电厂的冷却液会排放到海里,会使海水升温,使得海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出来。

所以综合而言,核电根本不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只不过,这些被核电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没有列入考核而已。

核电的清洁、安全,全都是欺人之谈,那么,为什么核电还会被发展起来?

科学家是一个利益同盟

几年前我提出,科学已经从昔日神学的婢女,堕落成今天资本的帮凶。只有那些能够满足资本增值的科学和技术更容易被发明出来,也只有那样的技术更容易得到应用。那些具有哲学气质而无实际应用的科学则会被边缘化。中山大学的张华夏教授认为这个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这让我感到安慰和安全。科学家群体是我们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他们已经不是自由思想者,他们的任务就是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使资本增值的——东西。同样,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科学家群体自身也变成了一个利益集团,也在寻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此,它必然与权力结盟,与资本结盟。

于是,在当下工业文明的社会结构中,任何科学和技术,会首先成为资本增值的工具。只要能使当下的资本增值,哪怕身后洪水滔天。

按照双刃剑的说法,科学总是存在负面效应。然而,这两个刃是不对称的。就核电站而言,发电带来的好处明显可见,受益者也明显可见。但是其坏处,则是分散的,隐晦的;受害主体也是不明确的。核电员工和周边居民还有可能表示抗议,寻求赔偿,而本地的河流、海水、鱼虾,则根本发不出声音来。还有,那些将要承担核污染后果的我们的后代,后代的后代,他们根本还没有出生!

大科学时代,任何科学家都依附于其群体而存在,任何个体一旦发出与群体不同的声音,就意味着其自身要被边缘化。所以我们看到,在三聚氰胺、瘦肉精、转基因等事件中,相关科学家或者集体失声,或者只有一个声音。

平井的著作提供了大量案例,电力公司与日本政府达成了利益同盟,而核电专家群体则附属于电力公司,为了保住饭碗和退休金,他们自然会选择沉默。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平井出现之前,一直没有具备丰富核电现场经验、知识的人愿意挺身而出”。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他们都是在退休之后,才敢于“豁出去”。

小仓志郎说:“我所以豁出去以真名现身,是有感于自己终生致力的核电,居然成为加害民众的机器,还造成永远不能居住的土地。”

平井宪夫、菊地洋

一、小仓志郎,他们的自我反省,他们的良知和直言值得我们敬佩。但是,他们并不是核电专家的主流、主体。科学家群体中个别人的道德觉醒,不足以挽救科学家群体与资本和权力结盟的现实。所以,要警惕科学,要警惕科学家。科学家的最新发明,总是会首先成为资本增值的工具。而越是强有力的技术,对自然的破坏越严重,对未来的剥削越彻底。诸如转基因技术、纳米技术,都可以作如是观。

核问题是工业文明的问题

关于核电开发最后的理由是:“我们没有办法。”

这个理由道出了工业文明的无奈与尴尬,连一块遮羞布都算不上了。

“我们没有别的办法。”的确,如果要保留工业文明的框架,似乎真的没有别的办法。化石能源有限,很快就要枯竭了,并且会产生二氧化碳;水电开发接近饱和,且生态后果严重;太阳能总量有限,太阳能电池也存在污染问题;风能不稳定,有地域限制;潮汐能更不靠谱„„数来数去,只有核电最好。

于是,我们主动地把一把沉重的利刃挂在了头顶!

仔细看看工业文明这个外表已经不十分光鲜的大屋子,就会看到,屋梁上已经悬着很多大大小小的刀了。第一把刀的名字叫化学工业。其实,刀一直在往下掉着,刀下冤魂不绝,但我们总是心存幻想,麻痹自己说,这是发展中必要的代价;安慰自己说,下一把刀会更结实一点儿。最后闹得满头悬刀,刀身越来越重,刀刃越来越利。当初,曾有物理学家形容,原子弹的爆炸比一千个太阳还亮。在地球本身的物理条件下,核裂变是不会发生的。只有万物生长所依靠的太阳,是通过核反应为地球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的。所以,掌握了可控核裂变,就好比掌握了太阳。和平利用核能,这个让人心潮澎湃的口号,当年充满了科学浪漫主义和科学英雄主义的豪情,在今天看,则是人类的野心和狂妄的一次膨胀。

自己造太阳,掌控核能;自己作上帝,创造物种,所有的这些野心和狂妄,都在资本的刺激下一次次地膨胀,反过来,又一次次地充当资本增值的工具。最终,把人类推向灭亡。

而这一次人类的灭亡,要用整个生物圈来殉葬。

工业文明之下,人类无法成为一个有道德的物种,不断犯下对其他物种的罪行。核电站则将使人类万劫不复。

小仓志郎说:人类根本没有资格用核电,那是透支未来的做法。

能源神话是支撑工业文明的诸多神话之一。能源神话宣称,只要有足够的能源,人类当下的文明模式就可以继续下去。但是,这种神话只考虑了物质和能量转化链条的前半截,而没有考虑后半截——垃圾问题。核电站自身的垃圾在根本上埋葬了能源神话。核电在本质上同样是剥夺他人、剥夺其他物种、剥夺生物圈的未来。

核电的问题不是核电本身的问题,也不是能源问题,而是我们的生存模式问题。反思核电,归根结底,是要反思,人类要怎样活着?

如果大屋子必然有利刃悬顶,我们是否可以放弃大屋子,回到小屋子里去?

人类只有一个太阳。人类文明一直是在一个太阳的照耀下成长起来的。多出来的太阳,只会是人类的灾难。我们以为给自己带来了太阳之光,其实是点燃了地狱之火。

那个多出来的太阳,来自于资本的贪婪,来自人类内心的贪婪。

平井宪夫祈祷:

只要有核电,真正的和平就不可能降临于世界。

请把美丽的地球留给孩子们吧!

如果我们不能停下工业文明的步伐,人类文明将会灭亡。■

篇3:网游:警惕过速衰退

我国在线玩家已达2亿多人,网络游戏成为主要休闲娱乐方式。免费游戏模式大获成功,收费游戏也爆发性增长。不过,变相的色情、暴力和非法交易内容大规模侵蚀网游,也对玩家群体(尤其是未成年人)构成危害,大量创意模仿和恶性竞争削弱了厂商的原创力,导致同质化产品增多,而虚拟交易难以规范等问题则日渐暴露。更为致命的则是,中国网游厂商至今仍未找到维持企业良性运营、确保产业健康发展的价值路径。

来自业内的障碍

第七届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产品及技术应用展览会(China Joy)不得不直面上述挑战,完美时空、网易、九城、腾讯、久游、盛大、巨人等国内游戏厂商占到参展商的85%,其余包括EA、暴雪、育碧等外企。

“卫生部叫停电击治疗网瘾”的新闻透露,网络游戏从来就不单纯是一个产业问题,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网游行业的恶性竞争已经影响到未来可持续发展。中国网游总产值仅占500亿美元全球游戏市场的7%,制约发展的主要障碍来自行业内部。

上半年,九城、网易和暴雪围绕号称“史上最赚钱网游”的《魔兽世界》中国代理权的纷争,即是例证之一。就在网易准备开始内测之时,九城却表示,有确凿证据表明负责运营这款游戏的是网易与暴雪成立的合资公司。至截稿时,尚没有主管部门对此项调查结果作出说明。同期,搜狐畅游与麒麟就《成吉思汗》的抄袭之争进一步说明,网游企业的竞争已经白热化。China Joy展会中,九城与网易、搜狐与麒麟的展台均表现得针锋相对。当网易CEO丁磊强调网易运营《魔兽世界》应该得到相关尊重后,九城CEO陈晓薇则旗帜鲜明地表示——要以对玩家负责的态度向有关部门举报。

无论网易是否涉嫌合资公司运营游戏,无论政府出台了怎样的合资行业限制令,玩家的意见最能说明问题:游戏本身才是值得关心的,代理权之争只能说明运营商之间的不正当利益角逐。有识之士们发出倡议:结束恶性竞争,建立绿色网游。搜狐CEO张朝阳“网游公司钱都赚得差不多了,不要再为小利争斗,应该考虑产业利益,考虑国家利益”的呼吁也因此获得广泛的支持。

弱化国外代理、强化自主研发,增加优秀游戏的投放数量,减少对单一网游的依赖——若非如此,网游产业最终将被社会抛弃。

事件:魔兽争霸

网易版《魔兽世界》于今年7月底终于开通,新老玩家们潮水般涌入游戏。被昵称为“WOW”的该款网游征服了数以百万计的网友,推动其关联产值超过15亿元。在2008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总共183.8亿元的实际销售收入中,“魔兽”占有率几近一成。业界最感兴趣的是,“魔兽”易帜会否成为中国网游业从“代理制”迈向“本土化”的起点。

考虑到游戏代练、装备买卖同样涉及大批玩家的真实收入,“魔兽”几乎已经成为一道完整的产业链。此前,由于九城版《魔兽世界》停服,尚未使用的点卡如何处理,一直为玩家所焦虑,也一度引发玩家大规模维权——据统计,该项余额总值接近2亿元。网易和九城随后协同采取措施消除了玩家的担心——九城点卡可以全部转移到网易帐户中,不愿意转款的用户也可以选择向九城申请退款,退款系统将在两周内开发完毕。

2005年7月,上海九城与《魔兽世界》的开发商(美国暴雪公司)签下了价值5000万美元的大陆运营代理权。同年11月,九城Q3财报显示其净收入1.848亿元,较Q2暴增了232%,比2004年同期则增长了20倍——《魔兽世界》在随后几年差不多成就了九城的全部盈利。至2008年,九城净收入增至17.1亿元人民币,其中15亿元来自《魔兽世界》进账。而网易接管“魔兽”之后,九城无疑失去了一条“金牛”,尽管其先后力推了几款新游戏试图逆转不利,但效果差强人意。“打工皇帝”唐骏认为,九城在短期内遭到了毫不留情的巨大打击。

今年6月7日,大陆《魔兽世界》停服以后,网易与九城开始在各种场合明争暗斗。九城更将昔日的合作伙伴暴雪公司告上了法庭,诉其“财产损害”加“商业诋毁”,因此拖延了相关部门对新版“魔兽”的审批——每停服一天,就会给游戏公司带来422万元人民币的损失,网易却不得不为这笔巨额费用埋单,丁磊因此公开发难,陈晓薇也强硬反击……

业内人士估计,网易每年将向暴雪支付不低于1.8亿美元的保底分成,未来几年将总计为代理《魔兽世界》付出5.65亿美元。美国Wedbush Morgan分析师报告指出,暴雪原先能从与九城的合约中获得中国大陆运营收入的22%,而通过与网易的新合约,该比例将至少提高到55%。无论网易和九城的纠葛结局如何,也无论网易能从新版代理游戏中获利多寡,美国暴雪公司的业绩预期大增却早成定局——摩根大通随后将暴雪的股票评级为“强烈推荐买入”,无疑是对两大国内网游厂运营商的嘲讽。

收费or免费

作为“魔兽风波”角色之一的暴雪公司,年内并无计划推免费版(即业界所谓的道具收费),这与当前免费风行的舆情背道而驰。美国暴雪方面的解释是,因为现在这个游戏非常成熟,收费模式也存在很长一段时间——这无疑给一些期待“道具版魔兽”出台的玩家泼了冷水。

早在去年11月份,九城为了让“魔兽”更加赚钱,曾与暴雪方面就免费运营事宜进行过沟通,并暗示存在改变收费的可能性。毕竟,目前在网游业,仍按照时间收费的游戏已不多,历来特立独行的巨人更是接连推出了“征途”“征途时间版”和“征途怀旧版”三大免费游戏。暴雪甚至没有在Chinajoy搭建展台,倒是在高峰论坛的主题演讲中大力宣讲电子竞技游戏——有可靠消息称,网易已与暴雪达成“星际争霸2”的代理协议。

有分析师指出,无论免费或收费,厂商均脱离不了转移话题的嫌疑。网游行业当前的发展已经很大程度割裂了玩家利益,变成厂商之间的博弈游戏——谁代理运营魔兽,究竟与玩家有多大关系?该事件最终的走向或许可以帮助确立某个厂商的暂时领先,但对整个行业而言,除了画饼重组,没有任何增值空间。

胜诉外挂

暴雪公司起诉MMO Glider程序的创作者——因为该程序能自动完成某些关键任务(如升级,打金币,自动钓鱼,自动采草药等),暴雪认定Glide是一个软件机器人,侵犯了它的游戏版权,并隐性地破坏了游戏平衡。在向法庭递交的起诉书上,暴雪指出“当机器人被引入到WOW的世界后,暴雪的设计意图就落空了,资源分配不再公平,因为机器人比普通的玩家花更多的时间在游戏上,所有的时间都在消耗资源”。

全世界有1000万《魔兽世界》玩家,这个工具的拷贝已售出了10万份以上。审判结果是暴雪胜诉,这一结论引发了两项争论——首先,如果一款游戏载入RAM就可以视作非法拷贝,也就是侵犯了版权;其次,销售Glide程序对暴雪和消费者达成的协议形成了干扰——其实际效应是:任何人购买了一款游戏,只要想成为游戏的开发者,那么厂商就能以此控告你侵权。

该诉讼事件也引发了更多的产权保护的争议。区别于其他业态,软件的价值更多存在于程序员的记忆当中,频繁的人员流动背后往往隐藏着软件源代码泄露的风险。尽管可以通过保密协议、竞业禁止协议等方式保护原雇主的利益,但类似开发经验、开发方式等难以界定的无形资产流失很难被察觉。中国互联网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几乎就被贴上了“山寨”的标记,网游作为互联网产业最赚钱的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所能造成的震慑力,难以抵挡一本万利的运营诱惑。

“征途”陷入迷途

中国网游业的确已经不再依靠进口游戏吸引玩家,许多国产游戏在网游收入中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新闻出版总署指出,我国网络游戏企业的原创能力有了较大提升,实现了由单纯进口到自主开发、运营的转变。截止2008年底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网络游戏研发公司达到131家,研发专业人员24768名,自主研发网络游戏达到286款,较2007年增长了14.4%;自主研发网络游戏实际销售收入达到110.1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602.1%,发展潜力强劲。

多家游戏厂商还设立了网游培育基金,为那些有前途的网络游戏进行投资。国内第一个网游天使投资基金“赢在巨人”计划今年已经收获了5个加盟游戏,包括杭州雪狼软件自主研发的大型“2.5D仙途”。据悉,巨人网络将为该游戏投入4000万元推广费,并占有其51%的股权。巨人网络总裁刘伟透露,巨人网络为“赢在巨人”计划至少准备了1亿元的上不封顶投资基金,今后还将继续扩大投资规模,吸引更多优秀团队、个人以及真正好玩的游戏。

全球经济危机中,以动漫、网游为代表的中国创意文化产品却表现活跃。数据显示,2008年,有15家企业的33款自主游戏已经打入欧美、日韩、东南亚和港澳台等海外市场,实现年销售收入7000多万美元,比2007年增长28.6%。

除了天使投资模式,还有一种针对游戏产品的联营培育方式也颇受业界瞩目。搜狐畅游推出的“祈宝计划”从产品层面入手,保持研发公司的独立性,对产品的后续推广投入千万级预算,并将在公测后持续投入运营。“下一个十年,中国的网游公司将有机会成为世界上的顶级公司,而中国也一定可以成为世界游戏出口的第一强国。”腾讯总裁刘炽平这样认为。完美时空董事长兼CEO池宇峰则表示,中国原创游戏的全球竞争力在于将古老神秘的东方文化植入海外市场的本土化运营之中。

中国网络游戏业从来不缺乏奇迹。从陈天桥的雕琢璞玉到丁磊的战略转型,从九城《魔兽世界》赚取的6亿美元到完美时空3年70倍的投资回报。然而,尚没有哪一个人、哪一家企业能真正做到持续控制生存与发展的有序节奏。

事件:巨人“征途”

此前,网游业的规则是“游戏时间和收入成正比”,很多产品无论游戏性能还是收益能力都大同小异,运营能力至关重要。

史玉柱推出《征途》后,这一切似乎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巨人网络于2007年Q4上市,《征途》的ARPU已经高达305.2元,盛大同期只有59.7元。今年第一季度,整个行业平均收益锐减,盛大ARPU已经降到40元,巨人依然在299.7元的高位坚守。不过,史玉柱的第二部游戏《巨人》反响却未如预期良好,推出仅一年便不再受分析师重视。今年5月,巨人网络展开了一轮产权改革,除小规模裁员及关停项目,同时将新设项目分拆,宣告巨人在产品开发方面走向分化——不完全依赖史玉柱的个人洞察力。

尽管巨人每季收入超过5000万美元,拥有50亿元现金流,但要确保每款产品的叫好叫座,在鸿篇巨制风行的今天也非易事。这已成为中国网游业的一个困局,开发出一款大红大紫的作品之后,想再突破却格外困难,1.5亿元重金打造的《巨人》是一个典型,《征途》的超级变现能力并不必然是巨人成功基石。

作为将免费模式发挥到极限的网游,《征途》一度被周鸿祎描述为“让富人花钱打穷人,让穷人花时间打富人”的成功范本——只要愿意投资,富人不需要花多少时间就可以获得顶级装备,而穷人不需要花多少钱也可以获得玩家体验,使得《征途》在公测期间就可单月获得4000万元以上收入,并且不到两年便成功上市融资近10亿美元。与此同时,《征途》也给玩家留下了“烧钱”的终极诟病,半数玩家随之兴趣大减,迫使巨人必须做出差异化产品。《巨人》的推出自然是水到渠成,其重点诉求转变为“这是一款便宜的游戏”。

烧钱与省钱

新浪、17173、中华网均是《巨人》的大手笔推广平台,甚至连网吧都贴满了《巨人》的小广告,渗透全国的网吧包机活动则让所有用户免费体验《巨人》。史玉柱表示,《巨人》的目标客户和高消费的《征途》不同,其面向的对象乃是更多的玩家。

问题出在投资回报的角度——玩家多而赚钱少,拉低了《巨人》的ARPU值,甚至影响到其股价。《巨人》试图达成一种新的平衡——降低游戏门槛让尽可能多的人参与进来。但随着游戏的深化,收费不可逆转地提高,注定了《巨人》的核心设定并未改变——玩家不需要掌握什么特殊的操作技能,只要拥有一套好的装备,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据了解,《巨人》中的玩家按照现代战争分为几个等级:市民、民兵、列兵、士官、尉官和校官。游戏初期,玩家确实可以不花多少钱,依靠打怪掉落的各种道具打造装备就能应付各种情况;但玩家升级至上士之后,游戏风云突变,首先是生存环境险恶了很多,系统要求玩家相互争斗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从最初的情报、远征、中立区采集,到动力储备、控制芯片和打新的中立区Boss,这些都需要玩家之间的相互争斗(与《征途》近似),此时装备的重要性便显现出来了,花钱的本质同样也显现出来。据玩家估算,中尉装备至少需要1000元,等级越高花费也越高。另一项“原地复活费”也让玩家被迫掏钱。

各种交易因此诞生——国王、村长等高级别的人花钱打造好装备,然后通过游戏拍卖给其他玩家;或者,《巨人》的玩家通常是多个账号,由次要账号不断升级和充值,最后转移到主账号中。巨人虽然打造了一款更大众化的产品,但并没有在征途的基础上产生质变,那些不吝惜在游戏中花钱的人依然可以享受《征途》畅快淋漓的游戏快感,而不太愿意高额付费的用户最终无法继续游戏。

资本决定论

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的精彩表现日益引起国际投资者的浓厚兴趣。2009年4月,被分析师指摘“并不需要钱”的畅游网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因为它能够出售那些“根本不存在”的商品。迄今上市的9家中国网络游戏公司在美国融资额高达40亿美元,其中6家公司的市值超过10亿美元。

天使计划无疑是对游戏开发者的激励,却不能对现实的游戏规则进行符合玩家利益诉求的改良。毕竟,厂商必须盈利,而玩家必须省钱。

持续收购

史玉柱表示,拥有业内最多现金流的优势在于能承载大的项目,但巨额现金流也会带来很大的压力。继5100万美元入股51.com,史玉柱透露未来的收购对象有2类:一是优秀的网游公司,而非游戏作品;二是对巨人战略有帮助的网络社区。同时,史玉柱指出网游行业“游戏免费、道具收费”的商业模式即将成为过去——近3年网游行业呈现爆炸式的增长,一方面由于玩家人数自然增长,但更重要的是网游免费模式的推出,这期间凡是推时间点卡的游戏全部失败,而成功的全是免费游戏。

免费游戏的特点是人均消费远远高于时间点卡,史玉柱指出,任何一个行业在爆炸性趋势成长的时候机会最多,能够让许多白手起家的公司成名(如完美时空、网龙等)。不过,网游产业成长速度开始放缓——虽然增速仍不会低于30%。

“当整个行业开始放慢脚步的时候,精品战略才会凸显。”史玉柱坚持认为,只有大投资大制作才能生存和发展,持续收购必然是巨人未来的重要选择。只不过,资本市场的玩家与网游世界的玩家截然不同——不仅是资源和能力的差异,手段与目的也存在着不可调和的鸿沟。征途陷入迷途的事例,在Web世界并不少见。

IDG创始合伙人熊晓鸽表示,中国是网游创业者的天堂,也是风险投资者的天堂。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所有中国网游公司利润率都在45%以上,但是市盈率却并不高,说明发展速度非常快。随着创业板的推出,国内网游企业可以在本土融资也可能给风险投资带来最好的机会。

中国有3.38亿网民,有2.17亿网络游戏玩家,这两个数字是所有VC和PE必须追逐的。早期的中国网游公司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只能代理国外网游,而国家规定外资与合资公司不得运营网络游戏,这些公司不得不借道海外注册,并选择外资入股,“中国概念股”在全球蔚然成风。今年第一季度,网游是整个互联网行业唯一实现营收规模增长的领域,单季收入达到61.6亿元——网络游戏增长的动力显然来自庞大的玩家数量。

遗憾的是,这样一个增长迅速、平抑经济周期的行业并没有被国内投资者分享。有业内人士指出,网游市场是一个赢家通吃的行业,如果一款游戏不能跻身玩家前十名,很可能受到整个产业链的排挤,逐渐被边缘化。随着海外上市的游戏巨头崛起和对玩家群体的垄断,本土网游企业的生存将越来越尴尬,创业板的推出或许会给国内网游公司提供一个上市新选择。

A股市场的网游企业必须用好资本杠杆才能获得更多的资金,不论研发还是购买,网络游戏已经进入资本大鳄的游戏时代。丁磊几年前“睡一觉都能赚千万”的宣泄已经升级换代为眼下“随手推广都是千万”的豪言。

创业与守业

抛开网游界的热门人物,新一代网游产业的雏形渐显,无论创业者还是守业者都不得不应对毫无经验可循的障碍。

被风投机构称为“神奇少年”的四川迅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袁旭近日炙手可热,尽管遭到“上市前炒作”的诸多非议,一些大牌投行仍给予其极大的关注。仅凭出售聊天室中的虚拟道具,袁旭中学时就赚到了第一桶金,2005年开始的网游热,使得袁旭和伙伴们开始考虑转型互联网游戏。

网络游戏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卡机”——游戏速度不够流畅,影响了玩家游戏体验。在经营机房的几年里,袁旭与其他电脑高手一道自主研发了“迅游游戏加速器”,并获得当时奇虎董事长周鸿祎的投资。该技术的核心价值点在于,将网游数据从互联网中剥离出来,解决了从服务端到客户端的游戏提速问题。据称该技术可针对470款MMO网络游戏、110款网页游戏和70多款平台对战游戏,个人用户只需支付20元/30天的费用便克服了卡机掉线问题。

由于目前国际上能够提供网络加速的公司凤毛麟角,较知名的美国Akamai公司专门致力于网络交通提速,市值已经超过100亿美元。迅游的技术与Akamai不尽相同,特别针对网游的设计使得2008年赢利已达千万元,非常接近创业板上市门槛,其在风投领域广泛受宠不难理解。

这只是当前网游业界创业成功的个案,实际上,失败的几率更大。而那些曾经红极一时的网游大鳄,则必须处理比创业时更为艰难的转型瓶颈。

从盛大2005年入股新浪,加强与门户的利益关联,到2007年分众抢购创世奇迹,获得游戏入场券,再到巨人今年展开的系列收购行动扩大新游戏规则的影响力,守业者的压力其实不轻。

仅从财报上看,除了因魔兽而遭受重创的九城,其他网游类上市公司业绩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然而,正如上述企业收购兼并动作所反映的,在迅猛发展的网游业界,没有谁能确保长时间维持核心竞争力——即使游戏规则都处在瞬息万变的过程中,因此,守业者并不会比创业者拥有更大优势。重要的是:将来提供的新产品或服务是否真的符合下一批玩家的喜好和习惯。

财报采样

根据艾瑞咨询最新发布的《2008-2009年中国网络游戏行业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2008年Q4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同比增长39.5%,环比增长7.3%,达到57.2亿元。而从2008年Q4各主要游戏运营商的收入来看,除九城财报下滑幅度较大外,其他几家都有一定幅度增长,完美时空、网易、久游和盛大的收入稳定在4亿元左右。

九城:2008财年,九城净利润、基本每股收益、摊薄每股收益下降72%。其中净营收为250859756美元,净利润为14193269美元,摊薄每股收益为0.51美元。

完美时空:2009年第一季度,完美时空总营收为6220万美元,比上一季度增长1.8%,同比增长40.2%;净利润为3150万美元,比上一季度增长72.6%,同比增长36.1%。

盛大:2009年第一季度,盛大净营收为1.62亿美元,环比增长9.1%,同比增长45.8%;运营利润为6670万美元,环比增长10.4%,同比增长49.9%。

巨人:2009年第一季度,巨人净营收环比增长5.8%,达到5470万美元;净利润环比下降20.1%,达到3390万美元;净利润率为62.1%。

畅游:2009年第二季度,畅游营收为6660万美元,环比增长8%,同比增长39%,净利润3450万美元,环比增长3%,同比增长9%。

以上未包括网易、搜狐、腾讯等综合门户网财报。

网游新视界

网页游戏

继腾讯、九城、盛大等大型游戏公司,巨人网络也于近日启动了首款网页游戏《黄金国度》的技术封测。巨人认为现在是进入这个市场的最好时机。

网页游戏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用户群体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巨人网络希望凭借自己几年来研发MMO游戏的经验,对这个新兴的领域进行开拓。网页游戏用户群处在高速增长阶段,众多厂商起步时间都不长,该市场也才刚刚兴起,目前同质化现象严重,很多产品甚至是改掉名字内容不变。业内观点认为,网页游戏有市场,但缺少文化。由于复制、山寨的现象泛滥,而玩家口味不断提高,进入这个领域的门槛也越来越高。

用户黏性和盈利模式是网页游戏发展的关键点,考虑到网页游戏是一种弱交互的游戏类型,如何让玩家产生消费冲动是关键。

巨人《黄金国度》是一款以战争策略为主要玩法的网页游戏,从游戏的题材、创意和技术上都做了比较多的创新——题材上跳出了千篇一律的三国、战国题材,以中世纪欧洲为故事背景,创建了一个在神秘的大陆上冒险的故事线索,让厌倦了传统题材的玩家有新鲜感;创意和玩法上则对传统战斗策略玩法进一步地扩展,玩家能接触到包括偷袭、联合攻击、援助等在内的新玩法;技术上实现了类似谷歌的动态地图,玩家可以通过不同层级的缩放看到整个世界地图的变化,以及其他玩家的活动信息;收费则沿用了传统网页游戏的道具模式。

由于MMO游戏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瓶颈期,给网页游戏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网页游戏玩家参与的门槛低,市场潜力巨大。不过,其究竟会成长到多大规模则依赖于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

手机网游

伴随着3G娱乐新时代的到来,China Joy也首次推出手机网络游戏专区,随手互动、摩卡世界、中科奥和掌上世界等多家国内领先手机网游厂商均展出了各自产品。往届的China Joy难以引起媒体和玩家的注意,一起手游网作为国内最大的手机网络游戏门户网站,与China Joy组委会通过种种努力,推出了手机网络游戏专区,不仅达到了宣传效果,也对整个手机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作用。

日本作为传统的电子游戏大国以及最早推出3G服务的国家,在手机游戏领域占据了领导地位,手机终端的性能也超过了任天堂GBA掌机,使玩家可以更加畅快地进行手机网络游戏。韩国的手机游戏开发商众多,开通3G以后,高达75%的移动通信用户和韩国政府的支持与推动,使得手机游戏不仅满足了其国内需求,同时出口也迅速增加。

国内手机上网的用户逾1.2亿,3G开通后该数字会快速上升,这些用户都是手机网络游戏的潜在对象。尽管从网络速度、费用支付和体验性方面,目前的用户满意度不高,手机游戏的玩家也主要以单机为主,但综合China Joy和3G的开放,不难预见,手机网络游戏的发展必将和PC网络游戏一样,成为未来市场的主流,联众CEO伍国梁更视其为未来网游的蓝海。

现实与未来

现在绝大部分的网游都是基于PC平台发展的,普及度已经非常高了,运作模式也比较成熟。国内网游市场预期到2011年将突破400亿元,而全球网游市场将达到1000亿元以上。值得一提的是,XBOXLAN的用户已经达到1200万,网络游戏现在已经不单局限于PC终端上面,包括斗地主、中国象棋等界面都开始用XBOX技术,跟传统的界面风格非常不一致。

同时,截至2008年的手机市场规模达到16亿元,随着3G牌照的发放,该市场也将急速扩大,网游发展几乎与宽带增长同步。MID也是需要重点考察的对象,其发展很大一部分基于联网,包括通过WIFI拨号上网。用户使用MID通过手机终端联网,跟其他用户一起玩游戏。

虽然PC是目前的绝对主流,但由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几乎无极限的发展空间,未来的网游从形式到内容,都不可能局限于PC。

绿色网游

此间较为统一的认识在于,绿色网游的时代即将到来——未来网游的产业化成熟度将进一步提高。

以游戏起家的完美时空投资拍摄的电影《非常完美》,即取材于网络游戏的部分创意,此外还推出纵横中文网以及完美音乐台,总裁竺琦表示,希望以游戏为契机,进入不同的娱乐市场,实现协同效应。网游细分的原因是玩家也在细分,腾讯公司总裁刘炽平认为,不断增加的玩家需求不再单一,包括武侠、科幻、休闲、益智、竞技、格斗等,开拓细分市场才能达到目的。

因此,网游对青少年成长究竟具有怎样的影响,学术界尚难定论。2008年召开的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有研究人员甚至认为,电子游戏可以使外科医生手术的技艺更加纯熟、降低出错可能——在进行腹腔镜手术的外科医生中,经常玩电子游戏的与不玩电子游戏的相比,完成一些难度较高的手术时,速度平均要高出27%,出错率则低37%。而福特汉姆大学针对中学生做的研究发现,电子游戏可以提高认知能力和知觉能力。

不过,指出游戏对孩子成长的好处并不说明游戏产业本身没有问题。鉴于中国游戏厂商所推出的游戏种类单一,相当一部分充斥着暴力和性,而且从心理学角度判断,网络游戏不断打怪升级的设置也容易致人上瘾。有专家建议,厂商应该多开发和推广类似《模拟城市》这样的游戏,孩子们可以担任市长、确定土地的用途、城市的发展方向等,如果哪项决策不合理,那么当地的发展问题就会在游戏中反映出来,玩家借此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游戏的教育功能才能得以体现。

与此同时,“网瘾”被斥为“电子海洛因”,国内已经发生过未成年少年沉溺于网游而跳楼自杀的恶性事件,游戏开发商一度被告上法庭。网游的社会形象一落千丈,几乎成了业界共同的心病,乃至于运营商开始劝戒游戏玩家“要树立正确的游戏态度”。金山CEO求伯君便表示,玩游戏首先一定要有好的心态,因为生活永远比游戏更重要;丁磊同样宣扬“网络游戏行业不单单是赚钱的生意,更应该是一个能够赢得全社会尊重和认同的产业”,也算是商业奇观。

《数字化生存》一书的译者、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则认为,网络游戏负面的社会形象肯定同厂商推广的游戏有很大关系,但问题远比人们认为的要复杂——游戏成瘾的问题恐怕是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的表征。中外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大相径庭,中国学生课业压力和升学压力很容易使打游戏变成业余唯一的放松途径,玩上瘾的可能性很大。据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调查,95%左右的网瘾患者具有内向、敏感、自卑、无助的心理通病。

尽管新闻出版总署今年将启动“中国绿色网络游戏出版工程”建设,与之关联的当然也包括工信部广受争议的“绿坝”推行,但是,基于互联网安全的网游新秩序能否真正贯彻,目前还无法判定。

网游桎梏

创业:网络游戏产业创业的成本越来越高,风险投资也越来越难做。2003年前后从事网游的都是小团队,并且少许投入都能做出很好的网游。随着网络游戏逐渐过渡到道具收费模式,越来越多的网游团队不仅重视资金,也更加重视资源。许多二三线厂商的网游很好玩,但是收入不高——用户注册后要能留住用户,留住用户还要转化为付费用户,每一步都很艰难。网游产业数百家企业都在拼抢为数不多的新增份额,决定命运的是能否整合多方资源抢占市场。

山寨:仅仅1元的索赔标的只是一个噱头,畅游公司真实的目的在于要求麒麟网停止运营其刚刚公测的游戏《成吉思汗》,原因在于畅游认为该游戏是通过抄袭其产品《天龙八部》开发而来,而且直接盗用了《天龙八部》的源代码,搜狐旗下17173因此至今封闭《成吉思汗》和麒麟有关的消息。一旦畅游的指控得到法庭支持,将对麒麟网构成毁灭性的打击。麒麟网随后反击称,畅游伪造证据,并公开邀请媒体和公证机构在24小时之内现场核实。

黑帮:四款“黑帮”网游被叫停,甚至连央视焦点访谈也开始抨击“黑帮”。据了解,目前盛行在网络中的“黑帮”主题游戏,国内的主要有《江湖》《人在江湖》《教父》和《古惑仔》等,而国外的则有《纯粹犯罪》《街头犯罪》等。家长们担心暴

结束语

这个领域,既然能出现瞬间崛起的奇迹,就一定会发生顷刻坍塌的事故。事实上,衰退一直在发生,并且衰退的速度越来越快——正如曾经的超速发展一样。这并非个别现象,而是整个网游业的共性。如果说魔兽之争暴露了国内网游业的“依赖性”缺陷,那么巨人的失利则体现了“单一性”短板。

中国网游的10年包含了不正常的极速现象,虽然网游的高新技术属性注定其不太可能拥有如传统产业那般的长生命周期,但过速衰退、甚至过速死,也绝对无理由成为一种常态。概念、力主题游戏可能会对未成年人造成错误的引导;心理咨询师则表示,“英雄主义”快感对青春期孩子具有潜在的精神危害。

黑客:不久前,苏州虎丘公安分局破获的一数码科技公司数据库服务器账号密码被盗案显示,犯罪嫌疑人通过向该公司后台服务器植入木马的方式,获得该公司后台管理员账号及密码,进而对该公司服务器进行远程控制,一方面窃取该公司大量商业信息,一方面任意修改后台服务器数据,为游戏玩家账户充值并从中牟利,造成该公司重大经济损失。

陶宏开:陶宏开遭遇玩家“人肉”搜索,源于6年来一直高调反对不良网络游戏,他自诩“陶贼”,乐于被称为“战士”,并称“绝不道歉”。网游是精神毒品——这是陶宏开日前接受经济半小时采访时的公开表态,他认为,魔兽世界游戏停服40多天并非消费权受到侵害,“如果消费对广大青少年成长不利,对社会的和谐构建有害的话,我们要坚决反对。”

技术和资本都未缺失,但网游似乎始终忽略了一样东西:玩家利益,这大概就是业界所谓“绿色网游”的指向。玩家的热捧足以将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品、小企业推上塔尖;同样地,玩家的厌弃也能迅速毁灭曾如日中天的大作品、大企业——成败只在一线之间。除了玩概念的、玩技术的、玩资本的,这个行业最重要的永远是:玩游戏的!

篇4:警惕科学家

其实,在我们接受了双刃剑这个说法的同时,在逻辑上,就已经接受了这样一种可能性:总的来说,科学及其技术的负面效果大于其正面作用,给社会造成的麻烦大于为我们提供的便利!从而为全面否定科学埋下了伏笔。下面,该轮到科学家了。

一、科学共同体

小时候写理想,很多人写过长大要当科学家,为人类造福。那时我们相信,在科学的进步与人类的幸福之间有必然的关联。诺贝尔奖的设立就建立在这种关联之上。做一名科学家是骄傲的、自豪的,这种特定的职业赋予了从业者以天然的道德优越感。然而,当这种关联不再必然,乃至由正转负的时候,科学家群体遭到怀疑,也是自然的。

科学家这个群体,我们的专业术语叫作科学共同体。在以往的主流话语中,科学家是一些才智超群、道德崇高的人物。科学是神圣的殿堂,科学家就是殿堂中的神职人员。在中国,科学家经常被描述为两种形象:一种如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真理,探索自然奥秘,为人类造福,不惜上火刑柱;一种如竺可桢、茅以升、华罗庚,他们热爱国家、热爱民族,毅然放弃国外的好生活,回国效力。在这两种描述中,科学共同体既是知识共同体,又是道德共同体。

然而,现实的科学共同体如何呢?即使高居殿堂顶端的诺奖得主,也有剽窃、造假的,还有给希特勒造毒气室的。中国的情况更令人尴尬。

科学家的形象,我们不妨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心平气和地加以讨论。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曾经指出,科学家具有两种形象,一个是沉思者,一个是魔法师。所谓“真正的”科学家作为个体在历史上可能是存在过的。传说阿基米德在罗马人攻破家门的时候,还在研究几何问题,他刚说了句,不要弄坏我的圆,就被罗马兵一刀砍了。这是科学家作为知识探索者(沉思者)的标准形象。不过,与古希腊相比,当下科学的社会功能、社会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学不是原来的科学,科学家也不是原来的科学家了。魔法师全面取代了沉思者。

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科学都是哲学(以及宗教)的一部分,是自由民和贵族从事的一种形而上的精神性活动,技术则掌握在工匠手里,是哲学家不屑为之的形而下活动。科学与技术几乎没有交集。牛顿书写三大定律的不朽著作叫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他也认为自己是哲学家。今天被称为科学家的那些人,他们从事科学活动都是出于个人爱好,其活动经费或者来自祖上的家产,或者来自贵族的馈赠。现在常说的科学活动的动机,忽略其宗教因素不提,诸如探索自然奥秘、满足个人或人类的好奇心等等,对于他们来说,大体上是可以成立的。

在那个时代,贵族支持科学活动也没有功利性的目的。丹麦国王腓特烈二世把一座小岛(汶岛)连同岛上居民都送给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1546-1601),让他在上面建天文台,观测星空;为他提供宽裕的科研和生活费用,长达二十余年,直到本人去世。其投入不可谓小,但他并没有要求第谷为他创造生产力。他供养第谷,大概像供养音乐家作曲、画家作画那样。科学知识也如音乐绘画一般,是精神性的知识。第谷大概偶尔陪他聊个天,给他占个星,就算回报了。如果说科学还有什么社会功能的话,那就是,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提供一种关于外部世界的解释方案。但在当时,科学的解释方案并不是唯一的,也未必是最重要的。

二、嬗变

十八世纪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兴起,西方社会进入工业文明,并向全球蔓延。到了二十世纪,科学被所有“现代”国家纳入到国家体制之内,成为社会结构中的一部分。精神性的科学变成了功利性的科学。

在形而上的层面,科学继续承担着解释世界的功能。随着工业文明的扩张,它所提供的解释方案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主流,取代了各个传统社会基于本地生态本地历史的地方性知识体系。科学家取代了中世纪的神父,成为知识的拥有者,世界的阐释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话语地位。更重要的是,由于工业革命之后科学与技术的联姻,出现了一种全新类型的技术—“科学的技术”—由科学推导、衍生出来的技术,使得科学拥有了一个新的形而下的功能—作为技术的来源。

传统技术都是经验技术—来自经验,并随着经验的累积而提高,经验技术具有地方性、多样性,适应本地环境。而科学的技术则是普适的,能够大规模生产的。科学技术所到之处,经验技术纷纷遭到废黜。于是科学家不仅是世界的阐释者,还是世界的改造者,乃至于创造者。这个角色是神父所不敢企及的。

二十世纪是科学及其技术全面扩张的时代。科学的形而上功能稳步推进,物理、天文、化学、生物、地质等基础知识的总体框架在此世纪上半叶已全部完成,为物质世界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可以计算的解释方案。科学的形而下功能则迅速膨胀,科学中与技术相关的部分,以及“科学的技术”本身不断发生质的变化,社会生活不断翻新。甚至生物学由博物学科学变身为数理科学,也成为高技术的母体。“二战”之后,科学之作为技术母体的形而下功能后来居上,成为科学在当下社会生活中的首要功能。

吴国盛教授有一种说法,古希腊科学是自由的科学,现在的科学是求力的科学,这个描述在吴国盛的理论框架里是非常自洽的。不过,在我描述的问题中,把“求力”改为“求利”更为恰当。“求利”是当下科学的核心特征。虽然“求力”不完全是为了“求利”,但如无力,则不能为利。

“二战”期间,美国集同盟国之力实施了曼哈顿工程,动用四万三千多人,投入二十二亿美元,造出了两颗原子弹。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科学”活动,此前个人作坊似的科学则被称为“小科学”。科学进入了“大”的时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转了一个直角弯。

nlc202309051427

原子物理最初也是一种精神性的活动,意在探索物质世界的基本构成,这是古希腊哲学寻求物质本原的自然延伸,而其结果却是比太阳还亮的杀人武器。很多参与曼哈顿计划的物理学家自己也转不过弯儿来。“我们本来是哲学家,怎么变成了做炸弹的?这是我们投身科学的初衷吗?”这是第一批可能也是最后一批成规模的反省自我、思考科学伦理的科学家。此后,再没有科学共同体有过类似的集体反省。

现在,科学首先是国家与社会的制度性行为,而不是个人行为。大学中自然科学门类的院系以及不同层级的研究机构,都是社会建制的一部分。在西方社会,虽然依然有少数私人基金如当年的贵族之供养科学家,没有功利要求,但总的来说,国家与社会看重的是科学的形而下功能,要求科学家生产出具有实际用途的知识—由科学到技术,由技术到产业,这被称为研发(R&D)和创新。基础学科如纯数学、理论物理等依然存在,但在资金投入上与实用学科不可同日而语。并且,支持基础学科的理由仍然是应用。最典型的说法是法拉第的名言:“你知道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的将来吗?”如同沉思者宣称,他的沉思会产生新的魔法。当下的“无用”在未来的可能的“大用”,是基础学科强调其自身价值,争取社会地位的重要理由。

科学作为社会结构的一个部分,必然受到社会的制约。大科学时代,只有极少数学科还能由一个人靠一支笔、一张纸或者一台计算机来完成。大多数科学活动需要人力、物力以及社会制度的支持。大型实验室和大型设备都不是单个个人能够建设、维持的。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员需要在社会结构中有一个位置,比如大学、研究所中的职位、职称;后备队伍同样需要体制中的名分,比如硕士、博士头衔。于是,国家和社会通过行政手段、课题招标、基金分发、教授名额发放、博士生名额发放等形式,足以实现对科学的总体掌控。科学家的个人志趣,要让位于国家意志和社会需求。反过来,科学家必然被课题、项目、基金等大大小小的功利目的所驱使。科学家从思考终极问题的哲学家变成了被赋予具体任务的工匠,从主动的思想者变成了被动的从业者。按照哈佛科学史教授斯蒂芬·夏平(Steven Shapin)的说法,科学活动从神圣的使命,变成了一项职业。

在这种机制之下,那些有可能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学科更容易获得支持,得以生存与发展。在以资本为主导的社会模式中,那些能够满足资本增值的科学和技术更容易被发明出来,更容易得到应用;而不能满足资本增值的学科则被边缘化。

三、博弈与结盟

科学共同体作为社会建制一旦形成,就具有了自主性—在社会结构中维系自己的存在,扩张自己的规模—这就意味着,科学共同体必然是,而且首先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作为利益共同体,科学共同体必然努力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这导致两种必然的结果:(一)与社会建制博弈;(二)与资本和权力结盟。

科学共同体并不是单一的群体,在其内部还可以分为各种子共同体,它们相互合作,相互制约。越往下,利益越具体。总体上,科学共同体会利用作为知识拥有者的话语优势,稳固、强化自身在社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子共同体的行为与之一般无二。于是我们看到,转基因、纳米、核电、水电……每一个子共同体都强调自身的重要性,争取更重要的结构性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会有意无意地掩盖、弱化相关的负面效应。比如水电共同体会把水电开发的地质风险、生态风险说得尽可能少;转基因共同体会竭力否定转基因作物对于自然生态及人身健康的危害……没有任何一个共同体会说:我们这个学科没什么用,发展到现在就够了,不需要再发展了。

让我们想象一下。逻辑上,国家和社会从核电专家那里会得到两种可能的报告。一个主张:核能是安全的、清洁的、必要的,是未来的能源,即使有问题也都是可控的;另一个主张:核能风险巨大,核废料处理成本难以估计,非长久之计。前一个报告有可能使核电列入国家计划,核电共同体在社会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增长,连续几十年乃至永久性获得国家经费;后一个报告可能使核能停留在理论研究和小规模实验的阶段,核电共同体保持原状甚至萎缩。作为注定要受其影响的旁观者,你觉得核电共同体更有可能提供哪一种报告?

子共同体之间也进行着博弈。一旦某一学科的某一个人在整个科学共同体或社会结构中获得一个高级职位,这个人所属的机构、所属的学科都会获得巨大的好处。所以申报院士不仅是申报者自己的事情,更是申请者所在学校的事儿。在这类活动中,“四姨太效应”有充分的表现。

“四姨太效应”是我在二零零五年全国科学哲学会议上正式提出的。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巩俐饰演的四姨太颂莲假装怀孕,骗得老爷的恩宠,事情败露后,被打入冷宫。大少爷前来探望,说:“你真傻,这种事情怎么能装呢?”四姨太说:“我不傻,时间长了,假的就成了真的了!”原来,四姨太下了一盘很大的棋。假设四姨太和老爷生理正常,四姨太其实大有胜算。老爷是短缺资源,只有一个。以假孕使老爷常来,既增加了自己真孕的机会,也使其他姨太太减少了机会。而一旦真孕,就算当初的假被发现了,又能怎样?在科学共同体争夺诸如重点学科、重大课题等利益的过程中,“四姨太效应”是非常普遍的、正常的现象。每一个申请者,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都会努力夸大自身的优势,以获得关注、资助,从而得以生存、延续乃至壮大。而未能获得资金支持的申请者,则会萎缩乃至被淘汰。上海交大的陈进教授以假芯片骗取千万资金,事情败露,成为“不真正的”科学家。倘若陈进教授以此巨款,厉兵秣马,励精图治,在相对短的时间内造出了真的芯片,又该如何评价呢?

与资本和权力结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获利方式。

在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产业的链条紧密得难分彼此。在很多科学活动中,诸如在转基因作物、水电、核电等技术的推广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科学共同体、大公司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强强联合。科学家拥有知识话语权,大企业拥有经济优势,政府部门拥有政治优势,三者结盟,形成坚固稳定的利益“铁三角”,简直无坚不摧!科学家获得社会地位、课题经费,大公司获得利润,政府部门获得政绩(GDP)和财政收入,皆大欢喜。而国家与公众的长久利益、环境与生态问题,则被忽略、被淡化、被掩盖。

nlc202309051427

这种结盟甚至能超越地域、国家,成为全球性的利益集团。比如美国孟山都公司,全世界最大的转基因作物推动者,不但自身雇用了很多科学家,还以课题、基金等形式购买全世界的科学家;不但在美国农业部、FDA、环保部、白宫等机构有代理人,还向其他国家的政界、商界和传媒渗透。在中国农业部官员和中国转基因研究共同体中,有很多人都直接与孟山都公司有利益关联。

在很多时候,我们甚至可以看到,科学、资本与权力的结盟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比如某位院士,他是某种技术的专家,在高校做教授,是科学家;同时,在推广该技术的公司里身居高位,是企业家;又同时,由于其院士身份,还能在所属省市的政府部门中担任高级职位,是官员。一身三面,三位一体。

科学共同体与社会的博弈,是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为了利益的博弈,社会正义、环境正义、公众利益、人类未来,并不是它的第一目标。它也不是一个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力量,它的博弈也是在社会结构制约之下进行的。科学共同体与资本和权力的结盟,也是作为利益共同体的结盟。在以资本为主导的社会里,这种结盟并不是对等的。在大多数情况下,科学共同体变成资本和权力的附庸;科学的两重功能,都成了资本与权力的工具。以其形而下功能造出某种产品为资本家赚钱,又以其形而上功能把这种产品包装上一系列好词:先进、高效、无害、必要……

在资本与权力操控科学的过程中,刘华杰教授提出的“学妖”具有很好的解释力。所谓学妖,存在于科学共同体与其他共同体的界面上。虽然它隐而不显,但有时起着意想不到的决定性作用。比如要建某一个大坝,需要专家委员会投票,如果第一轮没有通过,可以重新组建专家委员会,组织第二轮投票。只要不断地重新组建委员会,重新投票,最后总可以以高比例通过,并且能够做到不违反程序。那个隐藏在投票者背后的组织者,就是学妖。学妖虽然没有资格投票,但是他能决定谁来投票。科学家作为知识拥有者、世界阐释者的身份,就以这种方式让渡出去。

四、警惕

科学知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科学共同体生产出来的。当生产者受到资本的约束,并且有逐利动力,它所生产出来的知识,如何能保证中性、中立、客观?

在科学与社会的博弈中,科学共同体常常会祭起一个法宝—科学特殊论。比如,在引起争议的时候,相关共同体常常把科学活动简化为科学的知识问题。你不懂转基因的科学知识,就没有资格讨论转基因问题;你不懂核电的原理,就没有资格讨论核电问题。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只有他们自己最有资格对自己的活动做出判断。

如何防止科学危害社会?

以往,人们寄希望于科学家的个人道德和科学共同体的集体道德。默顿曾提出了影响至今的科学精神四原则说—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组织的怀疑主义,这其实是对小科学时代科学家形象的理想化,它只是默顿对科学共同体的期许,从来不是对科学共同体的实际描述。一来,科学家并不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并不比常人道德更高。二来,科学家个人的道德已经不能保证科学不去危害社会。前鉴不远,黄万里先生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学术水平都无法阻挡三门峡与三峡大坝。一位与其所属共同体相对立的科学家,会迅速被边缘化。他在体制中所处的任何位置都会被人取代。这个共同体成批出厂的硕士博士,绝大多数是接受了共同体整体范式的,会主动与体制合作。反过来,也只有那些愿意与体制合作的人,才会获得体制中的位置。因而,科学家个体的道德自觉不足以改变科学共同体整体作为资本与权力附庸的角色,更不可能依靠科学家个人的道德自觉来保障科学共同体不去危害社会。

人类社会需要建设一种机制,对科学共同体进行有效的约束、监督、防范,防止科学危害社会。首先在意识层面上,需要改变以往对于科学家无条件的信任和信赖,消解科学特殊论。我们依然可以相信具体的某一位科学家的道德是高尚的,甚至可以相信大多数科学家作为个体都是好人,但是同时,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共同体首先是利益共同体,然后才是知识共同体,从来不是道德共同体。其利益,必然会影响其知识的生产与传播。

当科学共同体宣称他们发明了某种对人类会有种种好处的新技术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欢呼,而是警惕:警惕科学,警惕科学家!

篇5:警惕科学

鲁迅这样提出问题,是看到了十九世纪后叶西方社会的教训。那时欧洲科技发展已经显出对科学与物质文明崇奉逾度的弊果,物欲来蔽,社会憔悴,进步已停,于是诈伪罪恶,蔑弗乘之而萌,使性灵之光,愈益就于黯淡。鲁迅认为这是一种通蔽,是新疫,一经出现,就不容易控制的,这也就是时代病,或文明病。事实上,鲁迅的担忧已为被近百年来世界科技发展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所证实了。

但鲁迅又不是抵御物质文明的清教主义者,他用的是二律背反的思维方式。他承认西方的.科学和物质文明毕竟有代表社会进步的一面,或者说这是一种趋势。鲁迅认为中国要冲破传统,另辟蹊径,向西方学习科学和物质文明,不过也应该注意吸取西方的教训,不能以为科学万能,还应警惕从西方可能传过来的新疫。鲁迅显然意识到如果放任科学僭越自身界限,科学就会异化,就会抑制和消解人所当有的自由意志,毁坏人伦道德的底线。鲁迅说到了科学的偏至带来的后果问题,认为物质的、科学的无序发展足以引起人的欲望的加速度的发展,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必将泛滥,这将是人类的灾难。

24.请解释二律背反在文中的具体意思。(5分)

答:25.鲁迅所说的通蔽新疫是指什么?(6分)

答:26.如何消除科学僭越自身界限带来的影响?(4分)

答:

24.①承认科学和物质文明的进步性、趋势性;②强调人性的健全;③指出唯科学是尊使科学僭越妨碍人性的健全。

25.①科学无序:对科学与物质文明崇奉过度,使物质、科学无序发展。②人性异化:毁坏人伦道德底线,物欲膨胀,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泛滥。③社会病态:导致诚信缺失,犯罪丛生,社会病态。

篇6:警惕科学

●冯根林(安徽)

最近读到一些文章,心里很难过。我知道这类文章不少是“海归”和“博士”写的,他们都有着极高的学历,也有着很高的智商,他们常用著名学者的姿态,用放眼世界的目光批判苦难的中国,用精确的数据歌颂幸福的日本。文章中没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只有对日本顶礼膜拜的向往。从这点上来看,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已经迫在眉睫。

我实在想不通,这些腹有诗书、学冠中西的所谓“大家”,他们难道不清楚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他们难道不了解当代日本“幸福无忧”的出处?况且日本真有那么幸福吗?如果日本真有文章描述的那么美好,为什么联合国新近发布的全球幸福指数最高的前十名国家中,没有日本的名字呢?的Jetpac笑脸幸福排名,日本全球垫底。

也许因为我们距离南京太近了,也许因为我们到大屠杀纪念馆参观的次数太多了。看到这些东拼西凑、洋洋洒洒为日本歌功颂德的文字能够发表,而且能在重要媒体上,我有说不出的心酸。

在这里我不得不引用这样一组网上的数据:

1991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中,对日本侵华战争造成的中国军民伤亡有如下的概略统计数字:“2100余万人被打死打伤,1000余万人被残害致死。”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前夕,中国军队和地方研究机构得出如下结论:“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伤亡380余万人,中国人民牺牲余万人,中国军民伤亡总数超过3500万人。”

……

日本在全中国占领区的毒品贩售总额每年约为20.37亿元(日元)。日本在对东北的统治中,仅1932~1944年,就从东北掠夺了2.23多亿吨煤、1100多万吨生铁、580多万吨钢;1942~1944年的3年间,征收的粮食970万吨被直接运往日本。

日军侵占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中地区以后,决定以军用手票支付不包括华北在内的侵华日军军费。1937年末,发行额为137万日元;一年后猛增到3680万日元,1942年12月,发行额已达5亿日元……

据不完全统计,日本侵华给中国造成的财产损失约为777万亿日元(按1944年汇率计,约为194万亿美元),靠着抢劫积累的财富,“战后一贫如洗的日本”经济迅速腾飞。日本的GDP总值是46234亿美元,按此计算,日本要想赔偿中国的损失倾举国之力也要150多年才能还清,更有无数无价的宝贵生命,日本是永远也无法偿还的。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1972年9月29日上午10时20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至此,中日两国间悬而未决长达二十七年之久的赔偿问题,以中国政府的大义放弃画上了句号。为了友好,天文数字的战争赔款我们放弃了,可惜时至今日,日本对我们友好了吗?

今天之日本,借俄罗斯石油管线问题来牵制中国经济血脉,用参拜“靖国神社”来激起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借钓鱼岛问题侵蚀中国近海资源,与美国结盟在南海挑起事端,对侵华滔天之罪不发一声道歉,在民意调查中依然最敌视仇视轻视中国人……

在这样的境况之下,我们却读到了日本国家美好人民幸福一切都值得称道的文章,我不能不把这类精英作者称为文化汉奸。和平年代的文化汉奸们智商很高待遇很高情商也不低,中国人民用血汗培育了他们,他们却当起日本的美化师和吹鼓手。为什么这样做,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最清楚了。汉奸文化所描绘的美艳画面,其实皆是罂粟之花。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作为平民百姓,我没有博士的头衔,也没有留洋的经历,但我有朴素的爱国之情。我会做最通俗简易的联想:假如邻居抢劫了我的财富,伤害了我的家人,赖掉了经济赔偿,过上了优雅富裕的生活。我及家人只能卧薪尝胆、发奋图强。我们绝对不会去羡慕他们,更不会去歌颂他们。这不是狭隘民族主义思想,而是炎黄子孙的正常感情,也是任何一个国民的正常理智。

我们承认日本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我们不能容忍“日本月亮都比中国圆”“什么都比中国好”的奴颜媚态。

和平年代我们依然要警惕汉奸文化与文化汉奸。

上一篇:it的基本用法及句型下一篇:英语email范文